七年级上数学教案

2024-08-28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精选8篇)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1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

一、学习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五、自学设计

1、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4、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5、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六、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七、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4、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新词。

2 、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注意: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情感目标:珍惜纯真的童心,对世界要充满信任与期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珍爱童心、珍惜童年。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理解“我”为什么郑重其事替雪人回了一张贺卡,后来却又不回了?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雪地贺卡》这篇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课文有几个生字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沈、斑、诞”三个字是前鼻韵母;“胖、肿”是后鼻韵母;“卡”不要读成qiǎ;“嘴”是平舌音;“痴”是翘舌音。(出示词语,学生巩固)

二、感悟文本,发现童心。

教师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引出刘玲写的第一张贺卡。

教师幻灯出示第一张贺卡内容。

(1) 作者曾寄出也曾接受过一些贺卡,为什么这张贺卡却格外让作者心动呢?自己读一读这张贺卡吧?

(CAI出示贺卡一,生自由读)

预设学情:

(A)如果你是作者,这张贺卡哪些地方让你心动?

①我觉得这一句让人心动:你一定不怕冷,半夜自己害怕吗?你饿不饿呀?我觉得小女孩关心人。

师:你觉得小女孩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人。读出你的感受来。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刘玲对雪人的关爱。板书:关爱

(B) 作者说我有点嫉妒雪人,能得到刘玲这么诚挚的关爱?请同学再读贺卡,你从哪里能够体会到刘玲的关爱是“诚挚”的?

② 生:雪人是个没有生命的事物,而刘玲却对他那么的关爱,所以说他的关爱是真诚的。师:原来使作者心动的是刘玲那纯洁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之情,这就是诚挚的关爱。生再读贺卡,读出感悟。

③ 看到这一张发自内心的关爱的贺卡,老师被感动了,如果你是雪人你也会被刘玲那真挚的关爱深深地打动的。全班男生齐读贺卡。

④ 看到这一张充满关爱的贺卡,我感到刘玲那冰雪般晶莹的心,那冰雪晶莹的心满载着真挚的关爱,雪人的心都快融化了,所有的女生来读一读。

⑤ 小结:多么可爱的孩子呀,他有一颗纯洁善良的金子般的心,难怪作者格外心动,难怪作者如此嫉妒雪人,因为女孩给了雪人一个纯洁的、诚挚的心,那是我们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带着这种心情我们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心情。

⑥ 看到这么让人心动的贺卡,看到雪人受到如此真挚的关爱,我怎么能不被感动,于是以雪人的名义给刘玲写了一张贺卡。但我不知这样做对不对,希望不至伤害孩子的感情。作者怎么会有这种顾虑呢?

⑧小结:原来作者以雪人的名义给刘玲回贺卡是因为被刘玲纯洁、真挚的心灵所感动,有这种顾虑是对纯真童心的关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的回信吧!

(生齐读作者的回信)

三、品味文本,感悟童真。

1、(过渡)“我”把贺卡寄了出去,第三天,“我”看见雪人的肩头又插了一张贺卡。此时此刻,你们觉得要不要再回写一张呢?我们先来看看贺卡内容再作决定。

(CAI出示贺卡二,生自由读)

预设学情:

⑴想回写一张贺卡,因为从“十万火急”和“15个惊叹号”感受到刘玲急切的心情,她多么盼望收到雪人的回信呀!

教师相机评价:你不想让她失望,对吗?把你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吧。

⑵不想回贺卡了,因为刘玲收到贺卡后,高兴得跳了起来,她以为神话真地实现了,如果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一定会非常伤心的。

师相机评价“你不想再次欺骗她对吗?把你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吧。

⑶又想回又不想回,感觉左右为难,不知该怎么办。

你觉得难以抉择,对吧?

2、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和你们一样矛盾呀,你们觉得还有什么词来形容作者的心情吗?(犹豫不决 进退两难)

3、找一找,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别样心情”)

4、经过反复思索,作者最后还是决定不再回贺卡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勾画出有关的语句,还可以写上三两句批注。

(生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预设学情:

⑴作者不回贺卡是因为他十分关爱刘玲,想呵护刘玲那一颗纯真的童心,因为“刘玲相信神话…….”如果他知道事情的真相,会很难过的……

师相机评价:是呀,作者童年的时候也和刘玲一样的相信神话,如今他怎么忍心去欺骗刘玲呢?读出你的感受吧!

⑵“我应该小心而且罢手了”中的“小心”这个词说明作者不想伤害刘玲的感情,所以才决定不回贺卡。

教师相机评价:刘玲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纯洁,作者怎么能忍心伤害她那宝贵的童心呢?读出你的感受来吧!

⑶小结: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作者对刘玲是如此小心的关爱呵护,所以会生出这“别样心情”呀!

⑷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生齐读第6自然段)

⑸因为作者虽然不想让刘玲失望,但更不想打破他这童年的美梦,所以不回贺卡,是从“不忍心”“更不忍心”这两个词中体会到的。

⑹师(引读):作者不回贺卡是经过怎样艰难的抉择呀!我不忍心……但我更不忍心……

小结:我不忍心回这张贺卡,这段雪地贺卡经历将成为刘玲生活中的一个奇遇,有这么一段特殊的奇遇,有这么一段独有秘密,是多么的幸福!我们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四、拓展文本,呵护童心。

1、这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细腻的柔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作者回贺卡是为了呵护刘玲的童心,不回贺卡也是为了让刘玲又一个幸福的童年,把这个美好的小秘密永远珍藏。

2、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不也有许多小秘密:依稀记得童年时,总想摘下树梢上的月亮,总想珍藏天上的星星,儿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古怪希奇。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都有自己的新欢喜,儿时的记忆将深深埋藏在心底。此时此刻,你们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赶紧拿起笔写出你的心声吧。

3、生补充诗句内容: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不也有许多小秘密:依稀记得童年时,总想 ,总想 。儿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古怪希奇。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都有自己的新欢喜,儿时的记忆将深深埋藏在心底。

4、谁愿意把自己的小诗朗诵出来?

教师适机评价。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难忘的,让我们用本文作者的一句话结束本课的学习:没有童话的童年,没有幻想的童年,没有秘密的童年不是幸福的童年”

(生齐读)

师:让我们永远拥有一颗美好纯真的童心吧!

作业布置:按照书信的格式,给同学或好友写一张贺卡。注意格式正确。

板书设计:

雪地贺卡

关爱 童真

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幸福的

【教学总结】

《雪地贺卡》是一篇细腻地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文章。我自认为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方面是做得很不粗的。为了不让学生们琐碎地去分析人物内心情感,使教学显得零散,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作者为什么第二次不给刘玲回信了呢?”来贯穿全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围绕此问题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回信与不回信背后的良苦用心。 而且,我把学生自由讨论该不该回信放在理解作者不回信之前。我觉得这样做,学生先自己经历一个难以抉择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去理解作者矛盾的心情,更能去理解“别样心情”的深意,从而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但我在拓展的部分做得有些欠缺,应该给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散文等作品进一步让学生去感受童心童真的美好,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给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体验提供空间。

2、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唤起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以利于知识积累。

3、读中悟、悟中读,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体会句子中两个事物的主动和被动关系。

重点难点:

个性化朗读《小花鹿》

教学准备:

课题及栏目等图片、汉字组合体卡片、动物(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教学“我的发现”

1、出示字的组合体“音克(上下结构)”的放大图片于黑板上,示范拆合过程并相机提示:拆合字的部件不拆散笔画。

2、小组合作,观察并动手拆合“音克(上下结构)”的组合体卡片,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字,一个个写下来,比快,比多。

3、指名小组展示拆合结果,并请学生上台,师生合作演示拆合过程,板书这些字。

4、拓展练习:从“树、春、园”等组合体或字中,选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也可以自己想出能够拆分的字,小组内互相考一考。

5、又学到一种新的识字方法,高兴不高兴?

第二课时

教学“日积月累”

1、“我会接”──词语接龙

(1)以书中词“父亲→亲人→……”为例,通过教师有节奏的示范读“父亲的亲呀,亲人的人呀,人生的生呀”,带动学生跟读接龙,迅速板书,相机指导方法和规则。

(2)任选一个非课本上的词(如“园地”)为龙头,小组合作接龙,在规定时间里,比快、比长。

(3)展示:小组各自带读本组接龙词语,师生共同评价。口号:“日积月累,越积越多!”

2、“读读说说”──“把”字句、“被”字句转换练习。

(1)指名朗读、对比,体会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男女生分读、齐读。

(2)指名练习(师动作演示、引导):“他把小鱼放进大海里”,改成“xxxxxxxxxxxxx被xxxxxxxxxxxxxxx。”齐读、体会。

(3)拓展训练。

①以课堂环境、实物等随机内容,结合教师表情、动作演示等,练习由“把”字句到“被”字句的口头转换。

②教师只以动作演示,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自主说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及两种句子的相互转换。

3、“读读背背”──《小花鹿》

(1)出示情境:神秘地请一个同学藏在讲台后面,带上小花鹿头饰,语言引导:在美丽的森林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动物(慢慢露出鹿角,轻轻摇摆),你们看它是谁?它可爱吗?

(2)指名说出对小花鹿的可爱的感受,培养情感。

(3)自由读《小花鹿》,读出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评议:读出了小花鹿的可爱吗?

(5)指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花鹿、小山羊、小白兔,表演读《小花鹿》(熟读成诵)。

(6)情感渗透:喜欢它们吗?(小动物走进同学们中间)让我们和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吧。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5

设计思想: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

2、过程与方法:

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

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教法指导:

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

(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

(2)ppt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抢答: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2.想一想本文围绕着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四、深入课文,寻找真情。

1、过渡:你们听得很认真,值得褒奖,但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需多读。

请看清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停顿;

b.思考: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2、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作出评价。

3、研讨。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妈妈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c.假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d.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还有那些?

4.其实一个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家庭和美,还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下面,请分小组交流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家人的相亲相爱?试着用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我”孝顺;

妻子贤良;

母亲慈爱、谦让、有涵养;

儿子乖巧、可爱。

这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1、导入。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1、把握好角度: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角度。

2、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2、请同学说说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3、引导、点拨。

4、过渡语。

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老师也深爱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五、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2、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背母亲是尊老的表现,妻子背儿子是爱幼的表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尊老爱幼。

母亲老了,容不得什么闪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谈“以小见大”手法)

4、结语。

是啊!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他们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日趋和谐!他们真了不起!

六、畅谈收获、畅叙亲情。

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学也人到中年,你们会以文中的“我”与“妻子”为榜样,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吗?同学们,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请谈一谈。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3、同桌交流。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八.板书设计

散步

1、人物:母亲:老迈、顺从、爱幼

我:孝敬

妻子:贤惠、孝顺、克己、体贴、温柔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2、时间:春初

3、地点:南方田野

4、事件:散步,一波三折:⑴母亲不愿出来

⑵走大路小路分歧

⑶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

5、情感:浓浓亲情:xx情、父子情、xx情、祖孙情【敬老爱幼、互敬互爱】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6

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二)复习重点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2.品位赏析语言,领悟课文的深长意味。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第21课 风筝

1.在本单元的5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应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宜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

2.训练探究文意的能力。这篇课文的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教师教学用书里提出并解答了的九个问题,基本上解答了全文的要点,可以一次性提出来;同时,在“有关资料”中精选部分有助于探究课文主题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将问题整理一下,根据材料和课文,有步骤地研究。

3.课文研读要以难为乐,又要把握住“度”,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追求讲深讲透,不必追求面面俱到。

4.感受鲁迅的人格、胸怀。

第22课 羚羊木雕

1.可以分角色朗读。

2.课文从孩子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场家庭矛盾,叙事角度和叙事语气与学生很接近,据此,教师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提问: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恰当?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发生?

2.这场矛盾没有一个完满的结局,留下一个空白,正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探讨人物语言后的许多删节符号所蕴涵的意味:比如指导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矛盾的三方,讨论这场矛盾的是非曲直。

3.分析矛盾发展变化的几个层次。

4.抓住人物内心变化发展的线索。

第23课 散步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7

一、诗词复习要点

1.王湾《次北固山下》

(1)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

参考:用大小映衬的手法。小景(顺风而来的白帆)与大景(开阔平静的江面)互相映衬,精妙传神。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参考:这两句中用“生”“入”二字用拟人化手法。将“海日”“江春”人格化,而寓有生机。生动地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3)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杜牧《赤壁》

(1)这首诗是怀古咏史之作,它题咏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赤壁之战。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苏轼《浣溪沙》

(1)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幽静、充满自然生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3)赏析下阕。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王建《十五夜望月》

(1)这首诗通过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清冷寂静,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

“地白”二字字庭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三字,朴实、简洁中、凝练,既写出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月夜的寂静。

(3)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

“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还使人联想到月宫中美景。

(4)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

这两句诗人不正面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深沉。“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化虚为实,给人以动态形象感,将无形的秋思写得生动可感。仿佛秋思随着银色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5)这首诗抒发诗人怎样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别离思聚的感情。

5.苏轼《水调歌头》

(1)分别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月下饮酒,词人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词人由感伤离别而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2)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出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3)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什么?(见课文)

二、文言文复习要点

(一)《古代寓言二则》

1.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2.一词多义:

其:自度其足郑人的之:至之市到——去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何不试之以足代鞋子

遽契其舟那,那个是吾剑之所从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度:自度duó其足量长短而忘操之代尺码

吾忘持度dù尺码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剑

3.特殊句式:

(1)倒装句:郑人有欲买履者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无自信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反问句:不亦惑乎(表示委婉语气)不是很糊涂吗

4.性格:固执、迂腐

5.手法:通过人物对话讽刺;通过议论讽刺

6.道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7.启示:学习上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善于思考,灵活应用………

(二)《幼时记趣》

1.通假字: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2.一词多义:

之: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昂首观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观之正浓(代词,二虫斗)

心之所向(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为: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

以: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把)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以……为(把……当作)

4.一个中心:记趣

5.两个原因:眼力好,善于观察和想像

6.三个故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7.四幅画面: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8.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昂”“强”这一细节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生动表现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传神。

(3)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捉”,“鞭”,“驱”既表现驱赶蛤蟆过程,又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4)冲烟飞鸣“冲”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

(5)果如鹤唳云端“唳”仿佛使人听到鹤飞云端高亢的鸣叫。

(6)拔山倒树而来“拔”“倒”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常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三、巩固练习

(一)《次北固山下》

1.《次北固山下》作者,代诗人,他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一路行走,当舟次北固山下时,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题目中“次”是的意思,本诗属言诗。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集中表现了这一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评析。

4.请发挥想象,具体描绘“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一联所呈现的画面。(30字左右)

(二)《赤壁》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他与同时期的并称为“小李杜”。“前朝”是指朝,周郎是指。

2.试简析这首诗的后两句的艺术特色。

(三)《浣溪沙》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首词的上阕的展示的画面。

2.说说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水调歌头》

1.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3.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两个作家。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作者由幻境回到了现实,表达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作者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反问。

D、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之后,消极地逃避现实,想躲到天上宫阙去,不问世事的思想。因此,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消极悲观的。

6.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五)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作者,x(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①履()②宁()

3.解释字词。(1)履()(2)操()(3)宁()(4)罢()

(5)及()(6)遂()(7)市()(8)坐()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六)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编者是x。

2.给下列字注音。①坠()②遽()③契()④惑()

3.解释下列词语。①涉()②是()③遽()④求()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7.“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是两则成语典故,你还能举出类似的成语吗?最少四个。

(七)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张()目对()日⑵明()察秋毫()

⑶项()为之强()⑷盖()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必细察其纹理必先苦其心志B、以虫蚁为兽徐喷以烟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项为之强D、驱之别院故时有物外之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译文:。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译文:。③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文:。

④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译文:。

4。出自《幼时记趣》的成语有:(1)xx(2)xx(3)xx

5。“拔山倒树而来”的描写带有夸张想象,作者把xx想象为山,将xx想象为树。

6.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8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导学生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几个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让学生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重点:

着重从阅读和写作方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步骤:

一、联想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联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学家沈复有哪些童年趣事,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感知积累

(一)指导学生试读课文

教师指导文言文诵读方法。请一位同学试着读。引导学生自荐选读课文段落或朗读全文,提示听者注意字音、停顿、感情方面是否恰当,还要注意根据文字展开想象。然后师生共同评读,即谈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或者建议别人怎样读。。师强调指导。

(二)学生自由诵读

(三)概括课文内容。

(四)合作学习。四人为一组,借助小字注释,复述课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讲一节,也可以推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五)师生共同解疑,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成语有哪些?

三、品读赏析

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推荐给同学们,并说明理由。

四、探究讨论

指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结构、内容、写法、顺序、语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四人一组,合作选题,集体研究。

①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

物内之趣——细察其纹理。

物外之趣——依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乐趣,一是身处尘世难得的闲情

②从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请说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从情景联想出发,“怡然称快”与“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样产生的?

④第四段作为一个儿童故事,其童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出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总结收获

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说一下你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结语。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时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烂漫的情趣,以及身处尘世时那种超然物外的闲情,认识到了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9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依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4.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程序顺序(依托时间发展)--登月全过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

学习侧重点

1.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2.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当今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结构分析

A.默读课文,按概说--评说的格局,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B.默读第二部分“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把该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②精读第一部分(1、2自然段)

A.把课文朗读两遍。

B.分析第1、2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何为主,何为次。

C.归纳该部分大意。

③精读第二部分(3~18自然段)

A.第一阶段(3~5自然段)

a.先归纳各自然段大意,再概括此阶段的大意。

b.画出第4自然段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c.画出第5自然段中含有数字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B.第二阶段(6~9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概括大意。

b.根据此阶段和上阶段的内容,画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航行路线,并标出时间、距离、速度等。(见后面练习六)

c.画出此阶段宇航员的行为,体会他们的心情。

d.赏析第8自然段,想像此时的空间美景。

C.第三阶段(10~15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再默读一遍,概括大意。

b.宇船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请在书上画出。

c.体会第11自然段时间数字的作用。

d.背诵第13自然段的碑文,体会其中的豪迈、胜利之情。

D.第四阶段(16~18自然段)

《月亮上的足迹》自读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a.朗读一遍,概括大意。

b.体会第18自然段结语的作用。

④精读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

A.反复朗读阿姆斯特朗的话,能背诵。

B.概括此部分大意。

3.小结迁移

①把对各部分和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内容概括写在笔记本上。

②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③课本作业第三题。

(解说:上述自读过程重在对登月过程及其意义的理解和体会,学习它的基本写法,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精神。)

【自读点拨】

1.总体把握

①在思想上要感到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影响,从而受到鼓舞,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科教兴国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②各部分及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大意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2.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②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3.表现手法解说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0

【单元导读】

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

本单元共选编五篇课文:三篇古代散文,两篇古代诗歌。《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古文二则》蔡勉旃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戴震好学深思,后生可畏;《陌上桑》中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学习古代诗文,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背诵尤为重要,要善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

——古诗文朗诵

一、口语交际指导

培养情趣,读好诗文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语言。古代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积淀。语言意蕴丰富,凝炼精辟。读好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陶冶情操。

怎样才能读好古代诗文呢?首先要正确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借助于文字,理解其中蕴念的丰富情感。第二,正确停顿,掌握诗文的节奏,朗读语速适中。第三,朗读要充满激情,仪态大方,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达到最佳效果。第四,朗读可以大胆创新,富有个性。

二、口语交际范例

城阙/辅/三秦一——风烟/望/五津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注]“/”是音节划分节奏,“一”表示韵脚朗读的延长音,“×”宏示不是韵脚,一般节奏朗读。

【口语交际练习】

任选一篇学过的古诗文,划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朗读练习。

【写作】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在作文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功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去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高尔基说:仅仅观察、认识还不够,必须想像。的确,没有想像,生活便失去光环。但想像必须基于现实,脱离实际的想像便是胡想,空想,写出来的就会缺乏真情实感。比如本学期学过的《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还有我们读过、学过的许多童话、科幻作品等,都是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想像的结果。然而想像力的发挥,也不能像脱缰的马,任意奔驰,要充分考虑主题的需要,围绕中心选取富有创新性的材料,大胆想像,精巧构思,使得想像的运用恰到好处。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想像寒假生活怎样度过,必须体现寒假生活的特点,如过年给我们带来的吉祥、喜庆,亲友相聚等,力争写出你想像中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的寒假生活。

二、写作练习

文题: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提示:1. 给拟一个副标题,力求新颖醒目。

2. 发挥想像力描述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生活片段,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3. 篇幅不少于500字。

【例文评点】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我的心愿,是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

面对着沙漠一天天的扩大,而对着森林的不断减少,面对着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绿色的地球在一天天的衰老,地球的末日在一天天的逼近。

儿时,我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会想,是用蓝天色的纯洁还是绿色的生命,是用红色的激情还是黄色的阳光,来描绘这可爱的地球。而现在我或许只能用一些灰、白,黑来描绘我们的家。我多么希望人们都拿起绿色的画笔,为我们的家画点什么。

是呀,许多新闻媒体也都在呼吁——环保,环保,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每当我们拿起卫生筷时,脑中往往会闪出一个念头:这会儿不知多少人正在使用它,不知多少筷子已扔进垃圾箱,不知又有多少棵树成为了我们用餐的工具!?然而,我们还是拿起了筷子,做一些所谓为自己的行动。

如果我们不断地浪费水资源,森林资源……不久以后的地球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是绿色的话,这种可能就像白乌鸦一样少。

我们要绿化人类心灵的荒芜,在人类心中筑起绿色长城。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把爱献给地球,献给我们的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让人们明白,用爱的清泉去湿润干涸的心;撒播爱的种子3_Tr.A,们的心绿起来。让人们明白,地球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击:一次次沙尘暴的袭击,一次次酸雨的下落,一次次野生生物的灭绝……这无数次的警钟已经向人类宣告:只有大家一起环保,才能缓解这些危机。

只要我们每人种一棵树,就有许多绿色重新崛起,只要我们每人捡一个塑料袋,便有许多白色的高山被铲平!

我们还要给那些只为自己,不为地球,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人撒播绿色心灵的种子。

露珠的美不在于它的晶莹,而是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因为大阳的升起,它悄悄隐去,让鲜花尽情绽放!

不要一味地向地球索取,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做点什么吧!做像露珠一样的人!

〖点评

这篇选取社会普通关注的环保问题为题材,立意深远,引人深思,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选取“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作为心愿,大胆想像,构思精巧,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让人震动。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2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3

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情感方面: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中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体会民族文化对人的滋养、孕育作用,激励同学们要树立个人追求的目标,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中国由“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背景,并引入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的人物之一……邓稼先

二、研读文本

1、重点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

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

2、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我不能走”这句话的。

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以及在文中的内涵。

三、回顾导语

在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大西北蓬断草枯的自热背景中,在与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性格对比中,中国两弹元勋的崇高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四、整体感悟

1、当作者得知中国是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原子弹时,为何热泪盈眶,为何说“民族感情”,“友情”,我始终想不明白?你能想明白吗?

2、作者为何用如此多的篇幅凸现邓稼先的个性品质?(结合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

五、作业

1、写读后感,说说我们得到的启示。

2、课外阅读杨振宁的《父亲和我》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4

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难点

三、整体感知

四、学习小结

1、请学生归类,文中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文中其它话说的是什么内容呢?

明确:其它话说的是人的修养、精神境界。

3、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具体见补充练习)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五、总结

六、补充练习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善而从)

3、“而”字的两种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顺)

(4)学而不思则罔(转)

(5)默而识之(顺)

(6)学而不厌(转)

(7)择其善者而从之(顺)

4、背诵五则

【板书设计】《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七年级语文上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5、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七年级上数学教案 篇2

●学科成绩统计与质量分析报告

一、成绩统计一览表

二、各题通过率一览表

试题难、易分值情况:容易题97分,97÷120=0.808.中档题15分,15÷120=0.125.难题8分,8÷120=0.067.难度比约为7∶2∶1,试题难易程度偏易.

三、知识覆盖率及相关知识内容比

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37个,知识覆盖率为48.68%,偏低;授课时数比与各部分分值比基本相当,分值分布合理.

四、统计情况分析

1. 得分率最低的5道题情况剖析.

第27题得分率最低,考查了学生对变换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部分学生思维单一,考虑不周导致严重失分.

第8小题考查线段中点的思维判断,错误的原因是思维定势导致选错.

第23小题考查学生合并同类项以及去绝对值符号的知识点,开发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能力及推导技巧,但部分学生因不认真而丢分.

第25题考查绝对值的化简,是第一章的一个难点.一些基础差、反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完全做对此题,从而丢分.

第26题考核的是在求线段的长度问题中利用不定点分线段成比例出现两种情况的解法,由于部分学生的思维单一,导致只解答一种情况.

2.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型.

本试题中最有创新价值的两个题是第27小题、第28小题.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有的学生考虑不完整,答题不全面.(3)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利用“任意一条射线OD分角”把此题推向了两种情况.分析、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只会考虑出一种情况,所以丢分.

具体分析如下:第27题:如上图,已知点O是直线AB上的一点,OC是任意一条射线,射线OD是∠AOC的平分线,射线OE是∠BOC的平分线.若∠AOD=50°,求∠BOE的度数;(1)观察图中是否存在∠COD的补角和余角?若∠BOC=72°存在,直接写出来;(2)若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OE变为∠BOD的平分线,且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COD∶∠COE=7∶1,求∠AOD的度数.

第27小题(2)利用等角观察出其中一角的余角和补角,充分考查互补角和互余角的概念,利用大部分学生缺少深入挖掘知识的意识, 从而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第(3)问在利用角平分线及两角度数的比求角度时把特殊性转换成一般性, 这给这道题增加难度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具体分析:题中把射线OD变为一条任意的射线, 增加它的位置的不确定性,而射线OE的位置又是由OD决定的,所以本题出现了多种情况, 还好本题又给了射线OC、OD、OE都在直线AB的同侧这个条件,这样就使这道题的难度适合现阶段学生做了, 到现在很多能分析出射线OD的位置应该有两个, 一个是在OC的左边,一个是在OC的右边,而具体演算过程中,学生发现当OD在OC右边时,∠COD∶∠COE=7∶1不成立,这时很多学生就会认为只有一种情况了,没有发现当OD在OC的左边时,OE的位置还存在两种情况,从而漏解.我们认为此题的优点在于它层层布局.

通过27题可以看出,对于任意的一个点或射线分别来分线段或角的同一类问题,一定会出现多种情况,学生对图形变换问题掌握得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练习当中应增加练习量.

第28题(2)中的创新点是购物选店的灵活性,利用两家不同的优惠条件,在“两家合着购买最合算的”是最佳的解答,此题特别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性、灵活性.

3. 前后10名学生的成绩状况及对策.(成绩略.)

策略:一个班级的尖子生就是一个团队的领头羊,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适量地增加练习的难度和量数,同时拓展课外训练,积累经验,拔高训练.对后10名的学生,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个别指点辅导.对有困难的学生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对优秀学生要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吃得香.

五、测试题目分析表

●关于试卷的编制与设计

一、试题设计的指导思想

1.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哈尔滨市初中数学学科考试要求》同时兼顾个别版本教材内容.

2. 体现初一学段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体现新课改

的理念,加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考试对七年级数学实施新的课程目标,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编制试题的理念

1.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以基础知识为理念.

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数学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编制试题多样化.

2.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注重理解和应用.

编制试题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向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向引导,让所编的题目情景有实际意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等题型,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3.以本学科的发展为目标,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起点,考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学生知识的应用及提升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4. 编制每套试题要注重科学性、引领性、基础性、综合性、探究性、区分性和适切性.

(1)引领性

依照七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编制,并附有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这些方法引领之下,高屋建瓴,深入本质,切中要害,自觉地跨越数学学习中的各个关隘.

(2)科学性

试卷中的任何一道题,其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根本,不能无根据地编制试题.

(3)基础性

编制试题要以课本为主线索,利用好基础知识编制试题.

(4)综合性

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综合.与本学科知识的综合为主编制试题.

(5)探究性

探究性试题是数学试卷中的核心问题,一定要找清探究的内容、知识点,让探究的内容具有实际意义.

(6)区分性

在试题具备一定区分度的条件下,难度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及格为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适切性

面向全体初一年级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使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特点、不同的数学思维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表现出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

三、试题的基本形态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或解方程、解答题.共28个小题统一编号,每一题都有相应的解答说明和分值.

下面是编制试卷各题型的题量及所占的分数表

难度预测:容易64℅;中等25℅;难题11℅.比例为:18∶7∶3.

知识覆盖率:教材中总知识点个数为76个,本套试卷考查知识点个数为40个,知识覆盖率为52.63%.

2.注重知识与技能.

提升学生的视知觉功能.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抽出这些“数与形”,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记忆、理解.如“长短、大小、多少、轻重、点、线、面、方向、角度”这些体现着“数与形”的概念,学生通过辨识实际的物体,慢慢体验到它们“数量与形式”的不同,并学会以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

3.注重方法与过程.

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试题的评价中明确强调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强化学生对过程、概念、规律及方法的理解与内化.学生只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过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才能切实领会数学概念的内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因此,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概念和规律、方法.

逐步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另外,在试卷中也比较注重全面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如“三视图的综合利用”、“探索规律”、“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这些试题对加强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4.注重情感与价值观.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具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更应重视后者的培养.但是在目前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教学中,我们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造成了一些学生只知书本知识而不会实际应用,思想道德滑坡,不知如何做人,价值取向偏离正常轨道,承受能力差.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我们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四、试卷蓝图

1.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考查主流.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考试中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比例大,也是考试的重点,和以往的试题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试题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的再现和记忆上,也不是偏重某项技能的重复训练,更不是在“深挖”上做文章,而是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用性.试题在编制立足于具体的情景,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分析能力,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

例1:已知有一个立体图形由四个相同的小立方体组成.如图1是分别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这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那么原立体图形可能是图(2)中的.(把下图中正确的立体图形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点评:“空间与图形”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本题体现了“生活走向数学知识”的教学理念.

2.强化过程和反映规律的考查仍是亮点.

认识首先是粗略的、定性的、直观的,然后才是精确的、定量的、抽象的.例如,当你感觉到“人很多”、“天很热”、“月亮很圆”时,会进而想到“有多少人?”“气温是多少度?”“怎样描述圆?”以及相关的各种问题.学习数学是循序渐进的、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粗略、定性和直观的认识往往是创新和发明的火种.在力求重视知识结论的同时,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和规律.从能启发粗略、定性、直观认识的问题说起,通过思考、探究、归纳逐步引导出精确、定量、抽象的认识.

例2: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若∠BAE=135°17',则∠CAD的度数是__.

点评:通过图形的转动,角度的变化,会存在一个角度等于另外两个角度的和.∠BAE=∠BAD+∠DAE, E∠BAD=90°是一个定量.所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命题的基本思路.

全面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充分发挥考试和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努力克服过分注重知识掌握的偏向,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引导学生的个性成长;结合哈尔滨市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际,及时了解和正确评价哈尔滨市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全面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双向细目表.

五、提高编制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1.关于编制开放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开放性试题形式十分活泼,思维深刻,深受广大数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是新型试题中的一大亮点.开放性试题可分为条件性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中,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和一个完整的结论,据此,填充缺少的条件.当然这些缺少的条件并不是唯一的;结论性开放性试题,已知条件给定,结论没有给出,经过推理,得出若干结论;条件与结论双开放性试题.给出部分已知条件,同时也允许按照一定要求添加若干条件,然后推导出有个性的结论;围绕着开放性试题进行试题编制.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81页概念性试题.

背景材料: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例3:请写出一个解为-2的一元一次方程.

点评: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在题目中给出了一个条件,-2是这个方程的解,说明试题的答案不固定、不唯一,也使学生能有自己的开发空间、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从单一走向多重性.

2.关于编制探究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探究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些开放性试题从本质上说不是探究性试题,因为它仅仅是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没有什么思维上的探究性.而探索规律的试题从思维上说,不是仅从表面上观察一下就能得出结论的,需要经历深入的思考过程,因而它属于探索性试题,但不属于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的特征:一是问题的解决不是按照某个固定的、明确的程序,使用某种技巧就能完成的;二是思考问题的方向不是很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路线不是很清晰的,通常要经历一定的尝试与试验过程.探索性试题,对于培养与考查合理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解决学习策略,获得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增大主观性试题,尤其增大那些需要学生解释举例、论证的主观性试题,在解答的过程中能表现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7页例题2.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例4: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点评: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得出:顺流速度、顺流时间、逆流速度、逆流时间的关系.

3.关于编制综合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所谓综合题,就是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组合成一个复杂的数学题.由几个简单的数学知识链结出知识网络,使题目寓几何、代数、三角知识于一体,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及解题方法.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多向思维、全方位联想、综合应用知识、全面检验和评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由此,设计综合性试题的难度、必要性都很重要.

原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1页例题4.

背景材料: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例5:某地区的手机收费有两种方式,用户可任选其一:月租费20元,0.25元/分;月租费25元,0.20元/分.(1)某用户某月打手机x小时,请你写出两种方式下该用户应交付的费用;(2)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内打手机时间为25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更合算.

点评:用一元一次方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过程是:实际问题列方程转化数学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上册所涉及到的此类内容有: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此题考查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综合性能力.

4.关于编制实践应用性试题的技术和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数学试题的编制应当以此为指导,打破传统的命题格局,试题要体现知识的迁移、转化、应用,着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引导教师加强过程教学,试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数学的实践和运用,体现试题的特点,引导探究、创新的学习风气.

例6:如图,已知∠AOB=90°,∠BOC=30°,OM平分∠AOC, ON平分∠BOC.(1)∠MON=;(2分)(2)∠AOB=α,∠BOC=β,求∠MON的度数.并从你的求解你能看出什么什么规律吗?

编题的背景:来源于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44页、第10小题.

背景材料:角的平分线及其性质特点.

点评: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OM平分,ON平分在此题中是关键,使图形有规律可探索.

变型:若∠AOB=90°,∠BOC=30°,OD是∠AOC的平分线:求∠AOD的度数.(注:没有图形)此题是期末考试27题的变形题.

点评:在数学中几何问题中,如果没有给出图形的话需认真分析是否有多种情况.

结束语:

七年级数学(上)期末水平测试 篇3

1. 下列事件中属于必然事件的是().

A. 打开电视机,正在播足球比赛

B. 小麦的亩产量一定为1 000斤

C. 在只装有5个红球的袋中摸出一球,是红球

D. 我市2006年1月15日的最高气温是5℃

2. 方程3(x+1)=2x-1的解是().

A. x=2 B. x=-4 C. x=0 D. x=-1

3. 下面哪个几何体的截面不可能是三角形().

A.长方体 B.五棱柱C.圆锥 D.圆柱

4. 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为整点,某数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厘米,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放一根长为2 005厘米的木条AB,则木条AB盖住的整点的个数为().

A.2 003或2 004B.2 004或2 005

C.2 005或2 006D.2 006或2 007

5. 在直线m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4厘米,BC=3厘米,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则线段OB的长度为()厘米.

A. 0.5 B. 1C. 1.5D. 2

6. 下面计算正确的是().

A. 2(2x-3)-(1+2x)=1B. 2(2x-3)-(1+2x)=8

C. 4x-3-1-2x=8 D. 2(2x-3)-1+2x=8

8. 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A.-(4a+3b-5c)=-4a+3b-5cB.a2-(2a-b+c)=a2-2a-b+c

C.(a+1)-(-b+c)=a+1+b+cD.a-(b+c-d)=a-b-c+d

9. 图1中甲、乙都是由小立方体组成的几何体,则甲、乙的视图一样的是().

A. 甲的主视图、乙的左视图

B. 甲的主视图、乙的俯视图

C. 甲的左视图、乙的左视图

D. 甲的左视图、乙的俯视图

10. 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数是十进制数.而计算机使用的数是二进制数,即数的进位方法是“逢二进一”.二进制数只使用数字0,1,如二进制数1101记为1101(2) ,1101(2)通过式子1×23+1×22+0×2+1可以转换为十进制数13,仿照上面的转换方法,将二进制数11101(2)转换为十进制数是().

A.4B.25C.29 D.33

二、细心填一填(每题3分,共30分)

12. 2004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西部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其中四川省的工业增加值为1 550 000 000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____元.

13. 写出一个满足下列条件的一元一次方程:①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是-2;②方程的解是5.这样的方程是____.

14. 绝对值等于5的数是____.

16. 图2是某校七年级一班50名学生的一次数学测验成绩的扇形统计图,按图中划分的分数段,这次测验85分以上的共有____人.

17. 如图3,已知FE⊥AB于点E,CD是过点E的直线,且∠AEC=120 °,则∠DEF=____.

18. 从分别标有1,2,3,…,50的50张卡片中,抽出2的倍数的可能性____抽出4的倍数的可能性.(填写“大于”、“小于”或“等于”)

19. 已知代数式2x2-mx-3,当x=3时,它的值为6,当x=-2时,它的值为____.

20. 如图4,点A在射线OX上,OA的长等于2厘米.如果OA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到OA′,那么点A′的位置可以用(2,30°)表示.如果将OA′再沿逆时针方向继续旋转45°,到OA″,那么点A″的位置可以用(____,____)表示.

三、耐心做一做(共60分)

21.(本题8分) (1)计算:(-2)2+[18-(-3)×2]÷4.

23. (本题6分)如图5,这是一个由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里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的小立方体的个数,请画出主视图和左视图.

24. (本题6分)鼠年快到了,小颖用七巧板拼了一个小鼠(如图6).

(1)请你在图中找出一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并标上字母,然后再用平行符号表示出来.

(2) 请你在图中找出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并标上字母,然后再用垂直符号表示出来.

(3)请你在图中找出一个钝角并标出字母,然后用角的符号表示出来.

25. (本题8分)某摩托车厂本周计划每天生产450辆摩托车,由于工人实行轮休制,每天上班人数不一定相同,实际每天生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情况如下表(增加的辆数为正,减少的辆数为负).

(1)根据记录可知,本周三生产了多少辆摩托车?

(2)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了多少辆?

(3)本周总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多少辆?

26. (本题8分)俊宇和王姚玩一种游戏,规则是:将分别写有数字1,2,3,4的四张卡片先放在一个盒子里搅匀,然后随意抽出两张,把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若和为偶数,则俊宇胜;若和为奇数,则王姚胜.这个游戏公平吗?若公平,请说明理由,若不公平,谁获胜的可能性大?请你设计一种对两人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27. (本题8分)为了解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学校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 此题共有四个选项:

A.1.5时以上;B.1~1.5时; C.0.5~1时;D.0.5时以下.

图7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你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

(1)本次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学生?

(2)在条形统计图中将选项D的部分补充完整.

(3)若该校有1 000名学生,全校可能有多少名学生平均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0.5小时以下?

(4)请你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再提出一个问题并作答.

28. (本题10分)请根据图8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

(1)一个暖瓶与一个水杯分别是多少元?

(2)甲、乙两家商场同时出售同样的暖瓶和水杯.为了迎接新年,两家商场都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场规定: 这两种商品都打九折.乙商场规定: 买一个暖瓶赠送一个水杯.若某单位想要买4个暖瓶和15个水杯,到哪家商场购买更合算?并说明理由.

友情提示:请做完试卷后, 再仔细检查一下,也许你会做得更好,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参考答案:

1. C2. B 3. D4. C5. A6. D7. B8. D9. C10. C

23. 如图9所示.

24.略.

25. (1)450-3=447(辆),本周三生产了447辆摩托车.

(2)10-(-25)=35(辆),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了35辆.

(3)-5+7+(-3)+4+10+(-9)+(-25)=-21,本周总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减少21辆.

26.根据题意,求出每组和的值有:

1+2=3,1+3=4,1+4=5,2+3=5,2+4=6,3+4=7.

即这种游戏规则不公平,王姚获胜的可能性大.

新的游戏规则为: 将分别写有数字1,2,3,4的四张卡片先放在一个盒子里搅匀,然后随意抽出一张,抽到奇数卡片,则俊宇胜,抽到偶数卡片,则王姚胜.

27.(1)60÷30%=200(名)或100÷50%=200(名).

(2)略.

(3)1 000×(1-50%-30%-15%)=50(名).

(4)只要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并正确解答即可得分.

28. (1)设一个暖瓶为x元,则一个水杯为(38-x)元.

根据题意得2x+3(38-x)=84,解得 x=30.

故38-30=8.即一个暖瓶为30元,一个水杯为8元.

(2)若到甲商场购买,则需花费:

(4×30+15×8)×90%=216(元).

若到乙商场购买,则需花费:

4×30+(15-4)×8=208(元).

七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 篇4

学校:长乐乡初级中学

姓名:

年级:

学科:

2016年 秋季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年级:

日期: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年级: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练习使用显微镜教案

年级: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四种标本(写有“e”字的玻片;动植物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细胞。

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观察植物细胞教案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阅读课文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课后反思: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的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观察草履虫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

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1、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

花生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学科:

日期:

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一、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1、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2、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3、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4、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二、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三、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四、小结: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五、练习书本P92: 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六、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外界条件;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

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

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八、小组讨论: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选怎样种子?

2、选多少粒种子

3、求发芽率的公式?

4、实验次数?

九、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

自身条件:活的胚

观察叶片的结构

年级:

学科: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介绍叶片的结构

阅读课文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

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上英语教案1 篇5

人教版新课标版本七年级上教案

Starter unit 1 Good morning!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1a--2e)使用教材: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字母:a,b, c, d,e, f, g, h.重点单词:hello, hi, good, morning, 重点短语:good morning 重点句式:1,good morning,Helen!2, Hello/Hi, Frank!

能力目标:熟练掌握字母a---h 的认读与书写,并学会问候其他人。

自主学习方案:1,根据在小学所学的知识认读字母a--h.2,试着读记生词,教师可以对有困难学生给予指导。3,看看学生能否完成学案中的作业。

课堂导学方案:

Step 1

热身(warm-up)

1,教师展示一张写有自己姓名和职业的纸板并指着纸板上的姓名和职业用英文作自我介绍:

I am Bob Smith.I am your teacher.You can call me Mr.Smith.2,教师依次指着一个学生挥动着手说:Hello, xxx, 引导学生学,Hello, Mr.Smith 师生反复地练习。

Step 2 导入(Lead in)

1, 教师展示制作的字母a--h(注意含四线三格),看学生是否会读,并让会读的学生教读。教师学英文字母的书写格式。

2,教师展示一个自制的时钟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出生词morning, 教师引导学生说,“ Good morning.” 然后,创设不同时间的场景,让学生练习这些交际语言。

Step 3

呈现(Presentation)

1, 教师投影英文人名和1a部分的课件,让学生根据课件上的人物将这些英文人名按性别分类,完成1a, 教师投影答案。

2,教学1b.教师播放听力,学生反复跟读,学生先齐声读,再小组读,个别读,教师帮助纠音。

3,教学1c, 学生根据1a, 结对练习对话,然后教师让学生表演,并作点评,对表演出色的学生进行鼓励。4,教学2a.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然后,来玩字母识别或记忆游戏。教师出示一个字母,让学生说出其左邻右舍或大小写,抢先说对的,教师给予表扬。通过此法加深学生对A---H的记忆。5,教师和学生示范来练习打招呼。

T: Hello, S

S: Hello, Mr.Smith(引导学生说)教师通过此法依次呈现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6, 学生结对练习。

Step 4

教与练(Teaching an practice)

1, 教师投影本课时的字母(已经打乱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序。2,教师投影字母让学生写出大,小写形式。

3,学生完成2c, 2d部分的练习。教师指明答案并点明注意事项。4,教学2c, 教师让学生读这些缩写词,并猜其含义,教师讲解。

Step 5 问题探究(Problem-solving)

学生探究完成相关情景练习题。

1,---Good morning, Frank!----_________.A.I’m not good , Eric!

B.Hello, Eric!

C.Thank you , Eric!

D.Good morning, Eric!2,与字母F笔画一样多的是_______

A.B

B, d

C, E

D.G 3, 下列名字中不是女孩名的是__________.A.Helen

B.Dale

C.Alice

D.Cindy

Step 6 Homework 完成相关学案练习题。

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计划 篇6

教学计划

七年级(2)班:张钦峰

2016年9月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入学了,学生总体情况如下:七年级(2)班共有学生:64人,通过调查,学生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习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在数学的思维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习习惯上,部分小学的不良习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习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习等,都应得到强化;通过前面几天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很感兴趣的,尽管成绩较差,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因此要给这部分学生树信心,鼓干劲;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同时,对于学习新教材,学生仍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个研究新教材,新标准,扩充教材的过程,对于我仍然是一个挑战。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是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要亲自去展开与折叠、切截,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而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了由具体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习和习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第三章 整式及其加减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上,引入字母表示有理数,实现由数到式的飞跃。继而介绍代数式、代数式的值及其相关概念,以及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并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介绍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采用了与第二部分内容相同的设计思想,即从实际问题着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实现学生的思维由数到式的飞跃,并运用类比的思想探索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代数工具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识别线段、射线、直线、角、平行与垂直等有关概念,从事折纸、模型以及使用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几何工具,画角、线段、平行线、垂线,制作七巧板、图案设计等活动。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丰富的实例,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利用天平直观地归纳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立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实践活动,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感受和估计。学习表示大数的一个重要方法:科学计数法。通过数据统计过程,从扇形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习制作扇形统计图。通过对报纸中数据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三、教学目标: 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字母表示数”、“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一元一次方程”、“生活中的数据“、”可能性”。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代数式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有理数的代数式来进行描述;学生在经历物体和图形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技能,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进而认识角、相交线和平行线,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推理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的全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形成对统计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会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代数式刻划事物间的相互关系。②学生通过在探索图形(点、线、角、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相互转换(三视图、展开图)等到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合理的推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③学生能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学会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并能用实例进行检验,从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④学会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⑤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对比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习,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②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③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到数学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和几何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⑤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听取、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⑥通过阅读学习,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否则它们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数学建模,野外测量,七巧板游戏,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6、用哲理的高度,站在系统的高度,思如泉涌的精神状态,八方联系,浑然一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松。成绩好,发展学生的素质。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开学准备周

第二周: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共12课时)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2课时)

1.2展开与折叠(2课时)

第三周:1.3截一个几何体(1课时)

1.4从不同方向看(2课时)

1.5生活中的平面图形(1课时)第四周: 回顾与思考(1课时)

第一章测试(3课时)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共21课时)

2.1数怎么不够用了(1课时)

2.2数轴(1课时)第五周: 国庆长假

第六周:

2.3绝对值(1课时)

2.4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

2.5有理数的减法(1课时)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第七周: 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2.7水位的变化(1课时)

2.8有理数的乘法(2课时)

2.9有理数的除法(1课时)第八周: 2.10有理数的乘方(2课时)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

2.12计算器的使用(1课时)

回顾与思考(1课时)第九周: 第二章测试(2课时)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共12课时)

3.1字母能表示什么(1课时)

3.2代数式(1课时)

3.3代数式求值(1课时)第十周: 3.4合并同类项(2课时)

3.5去括号(1课时)

3.6探索规律(1课时)

回顾与思考(1课时)第十一周:第三章测试(2课时)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共11课时)

4.1线段、射线、直线(1课时)

4.2比较线段的长短(1课时)

4.3角的度量与表示(1课时)

第十二周:4.4角的比较(1课时)

4.5平行(1课时)

4.6垂直(1课时)

4.7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

回顾与思考(1课时)第十三周: 第四章测试(2课时)

期中考试

第十四周: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共15课时)

5.1你今年几岁了(2课时)

5.2解方程(3课时)

第十六周:5.3日历中的方程(1课时)

5.4我变胖了(1课时)

5.5打折销售(1课时)

5.6“希望工程”义演(1课时)

5.7能追上小明吗(1课时)第十七周:5.8教育储蓄(1课时)

回顾与思考(1课时)

第五章测试(2课时)第十八周:第六章 生活中的数据(共7课时)

6.1 认识100万(1课时)

6.2科学记数法(1课时)

6.3扇形统计图(1课时)

6.4你有信心吗(1课时)

6.5统计图的选择(1课时)

回顾与思考(1课时)第十九周:第六章测试(2课时)

七年级数学(下)测试卷 篇7

1. 2m=8, 则4m的值为______.

2.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0.000 000 406, 结果是______.

3. 如图, 要得到AB∥CD, 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 (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4. 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 ∠DEF=25°, 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 再沿BF折叠成图c, 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______°.

5. 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是60°, 则这个多边形是______边形, 它的内角和是______°.

6. 如图:内、外两个四边形都是正方形, 阴影部分的宽为3, 且面积为51, 则内部小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

7. 如图所示, 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 如果a+b=10, ab=20, 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

8. 若a2+ma+3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则m=______.

9. 如图, 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 ∠1=30°, ∠2=50°, 则∠3的度数等于______.

10. 如图, △ABC中, ∠A=90°, AB=AC, BD平分∠ABC, DE⊥BC于E, 如果BC=10 cm, 则△DEC的周长是______cm.

二、选一选

11. 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 是因式分解的是 () .

12.下列各组数中是方程4x+y=10的解的有 () .

A.1个B.2个C.3个D.4个

13. 下列计算, 正确的是 () .

14.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时, 有下列四种变形, 其中正确的是 () .

15. 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6,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

A.12 B.15 C.12或15 D.9

16. 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的是 () .

A. (x-3) (-x+3) B. (a+2b) (2a-b)

C. (a-1) (-a-1) D. (x-3) 2

17. 画△ABC中AB边上的高, 下列画法中正确的是 () .

18.如图, 在△ABC中, ∠C=50°, 按图中虚线将∠C剪去后, ∠1+∠2等于 () .

A.230°B.210°C.130°D.310°

三、解答题

19.计算下列各式:

(1) (a+b) 2 (a-b) 2; (2) (a-3) (a+3) (a2+9) ; (3) (m-2n+3) (m+2n-3) .

20.化简求值: (2a+b) 2- (3a-b) 2+5a (a-b) , 其中

2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22.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

(1) 若用代入法求解, 可由 (1) 得:x=______, (3)

把 (3) 代入 (2) 解得:y=______, 将其代入 (3) 解得:x=______, ∴原方程组的解为______.

(2) 若此方程组的解x、y互为相反数, 求这个方程组的解及m的值.

23.如图:已知∠B=∠BGD, ∠DGF=∠F, 求证:∠B+∠F=180°.

请你认真完成下面的填空.

证明:∵∠B=∠BGD ( 已知) ,

24.已知△ABC的三边a, b, c满足a2-b2=ac-bc, 试判断△ABC的形状.

25.如图, ∠1+∠2=180°, ∠DAE=∠BCF, DA平分∠BDF.

(1) AE与FC会平行吗?说明理由. (2) 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说明理由. (3) BC平分∠DBE吗?说明理由.

26. 已知△ABC中, ∠A=x°.

(1) 如图1, 若∠ABC和∠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 则用x表示∠BOC=______°;

(2) 如图2, 若∠ABC和∠ACB的三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 则用x表示∠BO1C=______°;

(3) 如图3, 若∠ABC和∠ACB的n等分线相交于点O1、O2、…、On-1, 则用x表示∠BO1C=______°.

27. 7年级 (1) 班的同学到水库调查了解今年的汛情.水库一共有10个泄洪闸, 现在水库水位已超过安全线, 上游的河水仍以一个不变的速度流入水库. 同学们经过一天的观察和测量, 做了如下记录:上午打开一个泄洪闸, 在2小时内水位继续上涨了0.06米;下午再打开2个泄洪闸后, 4小时内水位下降了0.1米.目前水位仍超过安全线1.2米.

(1) 求河水流入使水位上升速度及每个闸门泄洪可使水位下降速度;

(2) 如果共打开5个泄洪闸, 还需几个小时水位降到安全线?

七年级 (上)起点阶段同步指导 篇8

学习英语起点阶段首先要掌握字母的书写要领,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规范书写。

一般情况下书写的形式有:(1)手写印刷体;(2)斜体行书;(3)圆体行书。我们往往采用斜体行书,每个字母都向左倾斜大约5°;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写字母均占上两格而小写字母则有所不同;字母与字母不论是否连写,间隔要均匀、适当,不要凑得过紧,也不要离得太远;单词之间必须有适当的距离,一般以空出小写字母a的宽度为宜。另外,书写时,笔划顺序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会影响到以后的连笔书写及书写的速度。

二、be动词的用法

am,is,are是be的现在时形式,动词be可表示“是”或“存在”等概念,在具体使用时要随着人称及数的变化作相应的改变。

1. am用于第一人称“I”。如:

I’m Bob. I’m OK. 我是鲍勃。我身体很好。

2. are用于第二人称you,其中you单复数都可以。如:

How are you?你身体怎样?

同样,are也可用于第三人称复数they(他们,她们,它们)。如:

They are my teachers. 他们是我的老师。

3. is用于第三人称单数he(他);she(她);it(它)。如:

She is Gina and he is Jim. 她是吉娜,他是吉姆。

What color is it? 它是什么颜色?

三、元音字母

Aa, Ee, Ii, Oo, Uu是五个元音字母。单独一个元音字母有时也可以构成单词,如:I“我”,a“一个”等。没有元音字母,只有辅音字母一般是不能构成单词的,但是一些缩略词可以由辅音字母组成。如:TV“电视”,Mr“先生”,Mrs“夫人,太太”等。

在26个英语字母表中的字母读音也可以由这五个元音字母来分类归纳,同学们可查阅课本。以后在拼读单词的时候要重点突破这五个元音字母的多种读音。

四、冠词a,an和the的简单用法

冠词可分为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两种。冠词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和名词一起使用并帮助说明此名词的含义。

1.不定冠词“a”用于以辅音音素开头的可数名词单数前,“an”用于以元音音素开头的名词前(注意不是元音字母前),常用来指某类人或物中的任何一个。如:

This is a table.这是张桌子。

An egg is in the bag. 包里有个鸡蛋。

也可用来说明主语是属于哪一类别的,如职业等。如:

I’m a teacher.我是个教师。

He’s a good father.他是个好父亲。

还可用来泛指某人或某物。如:

An orange is orange.桔子是桔色的。

2.定冠词“the”,可用在单、复数和不可数名词前特指确定了的人或物、双方心目中所指的人或物或上文提到过的人或物。如:

Here’s a book. The book is under the desk.这儿有本书。书在课桌的下面。(上文提到过的)Please take the things to your sister.

请把东西带给你妹妹。(双方心目中都知道是指哪些东西)

五、英文名字

用英语拼写中国人的人名时要注意:(1)用汉语拼音拼出每个字;(2)把复姓(如:欧阳)、复名(如:小华)连写,第一个字母大写;(3)把姓和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如:Li Ping(李萍), Ouyang Hai(欧阳海), Han Tingting(韩婷婷), Shangguan Yunzhu(上官云珠)。

六、Numbers 0-15

英文数字zero, one, two, three…fifteen等可用阿拉伯数字来写。如:10 students“十个学生”,要读成ten students; No.6 “第六号”,要读成 Number Six。有时一定要用阿拉伯数字来写。例如:电话号码和房间号等。如:This is 13861010675.; Room 506。电话号码要逐个按数字来读,号码中的“0”通常读作字母“O”的发音。0—12这些数词的拼写不规则,要求同学们熟记,13—15这三个词均以“teen”结尾,读双重音,如:′thir′teen。

同时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英语中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就是:位于阿拉伯数字前面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通常要大写。如:

I’m in Class 2.我在二班。

I’m Number 3.我是三号。

值得注意的是Class 2,Number 3的词序与汉语不同,其书写时数字书写高度与大写字母相同。

提醒同学们一点,在提及年龄时,通常用“be+数词+year(s)+old”表示。如:

I’m twelve years old.我十二岁。

为了简便也可以写成I’m twelve.,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在西方国家,通常不随便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因为这些均属于个人隐私,尤其是成年妇女,最忌讳别人问及年龄。如别人提起,她们会巧妙地避而不答。

七、Hi, I’m Jim. “您好,我是吉姆。”

“Hi!”是熟人、朋友见面时的问候语,回答也用“Hi!”。Hi较Hello更为随便些,有时双方说声Hi!,打个招呼就各行其是。在英语口语中,日常语言的应答是非常讲究的。一般来讲,不能含糊其辞。我们已经学到的应答语有:Good morning!Excuse me!Sorry!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What’s this in English? What’s your name? 等等。

八、What class are you in? 你在哪个班?

类似的句子还有:

What grade are you in? 你在哪个年级?

I’m in Class Five, Grade One. 我在一年级五班。

注意回答时所用具体班级、年级的名称是专有名词,应将第一个字母大写。英语中的时间、地点等,一般小的在前、大的在后,因此回答几年级几班时,班级在前,年级在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子中的介词in不能漏掉,类似的还有What row are you in?,What class are you in?等。因为实际意思是in what grade/in what class/ in what row, 其中in表示“在”。

上一篇:诗经篇目下一篇:医疗机构人力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