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精选9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 篇1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教
案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相)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
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
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
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
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
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 篇2
一、讲述故事梗概, 提炼主要内容
抓课文主要内容, 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为此, 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 可引导学生为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此基础上, 根据本文特点, 以讲故事梗概的方法引导提炼主要内容。为降低难度, 减缓坡度, 可以“完璧归赵”为例, 先让学生尝试讲述故事梗概, 然后教者示范讲述: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写信给赵王, 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得到璧后却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蔺相如便用巧妙的方法拿回了和氏璧, 然后又叫手下人悄悄地将璧送回赵国。秦王知道后无可奈何。因为蔺相如立了功, 所以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教师示范后, 围绕“怎样用简单的话语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明白:情节要完整, 语句要连贯。然后让学生讲述另外两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讲述中要引导学生评议:故事情节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从而把这一训练落到实处。故事梗概把握后, 让学生再把三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这样训练, 就将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融合为了一体。
把握主要内容后, 还要说说故事间的联系。如学生感到困难, 则提示他们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接故事, 如: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 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又因为他在渑池会上立了功, 赵王便封他为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所以就发生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这样, 把握了故事梗概, 理顺了前后联系, 就为学生阅读感悟奠定了基础。
二、品味文本语言, 感受人物特点
对写人的课文, 仅从文本叙述中抽象出人物特点, 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须通过文本语言的品味, 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真切感受人物, 有效展示人物, 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为此, 可抓住集中展示人物形象的重点语句,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想象情境, 亲近人物, 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画出展示人物的重点句段, 再读读句子, 想象情境, 感受人物, 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交流, 交流中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个重点句子:
蔺相如看这情形, 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就上前一步, 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 让我指给您看。” (此句这样引导:蔺相如说的是真话吗?为何不直接要回?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引导, 学生必然明白:蔺相如从秦王的举动知道他根本没有交城的诚意, 便假说璧有瑕, 且趁秦王赏兴正浓, 顺利地要回了璧。而如直接要璧, 肯定难以如愿。这样, 对蔺相如要璧中蕴含的机智就理解得具体而深刻了。)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 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 您要是强逼我,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 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此句这样引导:蔺相如真会将和氏璧撞碎在柱子上吗?那他为什么这么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讨论, 让学生明白: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足以证明它真是无价之宝。他深知秦王对和氏璧喜爱有加, 绝对不会让其破碎。这样, 蔺相如便可以提出条件, 赢得时间。可见, 对撞璧的描写, 既凸显了蔺相如的勇敢, 也展示了他的智慧。)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 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 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 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 决不失信。不然, 您杀了我也没有用, 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此句可这样引导: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见了秦王后为什么竟还大大方方地说话呢?面对蔺相如的举动, 秦王竟无可奈何, 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蔺相如对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而他所说的在情在理, 更何况和氏璧已送回赵国, 即使秦王恼怒也于事无补, 且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防范准备。因此, 秦王只能忍气吞声。这样, 就能使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此句可这样引导:秦王不愿意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为何如此气愤, 准备以死相拼且声色俱厉、咄咄逼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秦王和赵王平起平坐, 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 自己却不肯为赵王击缶, 真是欺人太甚, 侮辱赵王就是侮辱赵国, 为维护赵国尊严, 他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就是他的勇气所在。且“鼓瑟”比“击缶”高雅, 蔺相如这样做不仅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而且在他人眼中, 秦王不及赵王, 由此又可以看出他的智慧。) “秦王我都不怕, 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 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 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此句可这样引导:所以能够完璧归赵, 能赢得渑池之会的胜利, 除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与廉颇有关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廉颇不服时蔺相如与其据理力争, 结果如果?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表述时, 可出示“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人欺”“和为贵”等俗语供他们选择运用, 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引导, 就能让学生深度地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三、拓展课文空间, 练写人物语言
文中的三个故事都在于展示人物形象, 但方法不同, 前两个故事重在人物语言的描述, 第三个故事只是叙述事情, 而无人物话语。为此, 可引导从前两个故事中探究人物语言的描述方法, 再将此运用到第三个故事的拓展中。
整体阅读、感受人物后, 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反复阅读品味, 体会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凸显作用:在秦王面前, 他的话语是理直气壮, 针锋相对, 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在手下人面前, 他的话语是意味深长, 情真意切,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品味中, 要抓住“如果……就……”“要是……就……”“所以……为的是……”“会……吗?”“您不……我就……”等, 体会蔺相如语言的力度和分量!
接着这样引导:面对秦王, 蔺相如是理直气壮, 针锋相对, 现在面对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廉将军, 他会这样吗?肯定不会!但他讲的话会同样有力度, 有分量!从而鼓励学生运用文中有关的句式, 补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对话, 以拓展语言空间, 升华人物形象。学生写好后引导交流, 最后出示下列例文引导赏析:廉将军到了蔺相如门上, 就单膝跪下, 他低着头说:“蔺大人, 我居功自傲, 和您争名利, 争地位, 我真是个粗人。今天, 我所以来负荆请罪, 为的是让您把憋屈在心里的怒火发泄出来, 请您用荆条打我吧!”
蔺相如见廉将军背着荆条来了, 连忙出来, 取下荆条扔到地上, 然后伸出手去扶廉将军:“廉将军, 别这样, 快请起!”
廉颇摇摇头说:“蔺大人, 我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 我真对不起您呀!您要是不打我几下, 我就没脸站起来了!”
“廉将军, 我会打您吗?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请起吧!”说着, 蔺相如扶起了廉颇。
“蔺大人, 开始我还以为您不跟我斗, 是怕我。我还得意扬扬。后来听别人说, 您所以这样做, 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我听了, 感到无地自容。您真是一个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人啊!”
蔺相如笑着说:“廉将军, 您能明白我的心思, 我真是太高兴了!走, 里边请, 为了赵国的平安, 为了我们的友谊, 我们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将相和》教学建议 篇3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特点。课文内容环环相扣,故事情节引人人胜,须重视内容的把握、人物的感受、写法的迁移,把语文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讲述故事梗概,提炼主要内容
抓课文主要内容,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为此,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为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在此基础上,根据本文特点,以讲故事梗概的方法引导提炼主要内容。为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可以“完璧归赵”为例,先让学生尝试讲述故事梗概,然后教者示范讲述:赵王得到了一件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得到璧后却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蔺相如便用巧妙的方法拿回了和氏璧,然后又叫手下人悄悄地将璧送回赵国。秦王知道后无可奈何。因为蔺相如立了功,所以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教师示范后,围绕“怎样用简单的话语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情节要完整,语句要连贯。然后让学生讲述另外两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讲述中要引导学生评议:故事情节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从而把这一训练落到实处。故事梗概把握后,让学生再把三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这样训练,就将概括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融合为了一体。
把握主要内容后,还要说说故事间的联系。如学生感到困难,则提示他们运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接故事,如: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又因为他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便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所以就发生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这样,把握了故事梗概,理顺了前后联系,就为学生阅读感悟奠定了基础。
二、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人物特点
对写人的课文,仅从文本叙述中抽象出人物特点,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须通过文本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真切感受人物,有效展示人物,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提高。为此,可抓住集中展示人物形象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想象情境,亲近人物,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展示人物的重点句段,再读读句子,想象情境,感受人物,写下自己的体会。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中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几个重点句子: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此句这样引导:蔺相如说的是真话吗?为何不直接要回?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引导,学生必然明白:蔺相如从秦王的举动知道他根本没有交城的诚意,便假说璧有瑕,且趁秦王赏兴正浓,顺利地要回了璧。而如直接要璧,肯定难以如愿。这样,对蔺相如要璧中蕴含的机智就理解得具体而深刻了。)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此句这样引导:蔺相如真会将和氏璧撞碎在柱子上吗?那他为什么这么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足以证明它真是无价之宝。他深知秦王对和氏璧喜爱有加,绝对不会让其破碎。这样,蔺相如便可以提出条件,赢得时间。可见,对撞璧的描写,既凸显了蔺相如的勇敢,也展示了他的智慧。)
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此句可这样引导:蔺相如安排手下人化了装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见了秦王后为什么竞还大大方方地说话呢?面对蔺相如的举动,秦王竞无可奈何,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让学生明白:蔺相如对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而他所说的在情在理,更何况和氏璧已送回赵国,即使秦王恼怒也于事无补,且大将军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防范准备。因此,秦王只能忍气吞声。这样,就能使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此句可这样引导:秦王不愿意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为何如此气愤,准备以死相拼且声色俱厉、咄咄逼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秦王和赵王平起平坐,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自己却不肯为赵王击缶,真是欺人太甚,侮辱赵王就是侮辱赵国,为维护赵国尊严,他要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这就是他的勇气所在。且“鼓瑟”比“击缶”高雅,蔺相如这样做不仅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而且在他人眼中,秦王不及赵王,由此又可以看出他的智慧。)“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此句可这样引导:所以能够完璧归赵,能赢得渑池之会的胜利,除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与廉颇有关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廉颇不服时蔺相如与其据理力争,结果如果?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表述时,可出示“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人欺”“和为贵”等俗语供他们选择运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引导,就能让学生深度地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三、拓展课文空间。练写人物语言
文中的三个故事都在于展示人物形象,但方法不同,前两个故事重在人物语言的描述,第三个故事只是叙述事情,而无人物话语。为此,可引导从前两个故事中探究人物语言的描述方法,再将此运用到第三个故事的拓展中。
整体阅读、感受人物后,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反复阅读品味,体会人物语言对人物形象的凸显作用:在秦王面前,他的话语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具有很强的威慑力;在手下人面前,他的话语是意味深长,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品味中,要抓住“如果……就……”“要是……就……”“所以……为的是……”“会……吗?”“您不……我就……”等,体会蔺相如语言的力度和分量!
接着这样引导:面对秦王,蔺相如是理直气壮,针锋相对,现在面对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廉将军,他会这样吗?肯定不会!但他讲的话会同样有力度,有分量!从而鼓励学生运用文中有关的句式,补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对话,以拓展语言空间,升华人物形象。学生写好后引导交流,最后出示下列例文引导赏析:廉将军到了蔺相如门上,就单脚跪下,他低着头说:“蔺大人,我居功自傲,和您争名利,争地位,我真是个粗人。今天,我所以来负荆请罪,为的是让您把憋屈在心里的怒火发泄出来,请您用荆条打我吧!”
蔺相如见廉将军背着荆条来了,连忙出来,取下荆条扔到地上,然后伸出手去扶廉将军:“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
廉颇摇摇头说:“蔺大人,我常在别人面前侮辱您,我真对不起您呀!您要是不打我几下,我就没脸站起来了!”
“廉将军,我会打您吗?过去的事就别提了,请起吧!”说着,蔺相如扶起了廉颇。
“蔺大人,开始我还以为您不跟我斗,是怕我。我还得意洋洋。后来听别人说,您所以这样做,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我听了,感到无地自容。您真是一个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人啊!”
蔺相如笑着说:“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真是太高兴了!走,里边请,为了赵国的平安,为了我们的友谊,我们痛痛快陕地饮几杯!”
可见,只要能坚持“用教材教”的理念,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运用教材的语文因素,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渗透于阅读教学的始终。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 篇4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这篇课文题目是《将相和》,那么只要写‘负荆请罪’一个小故事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呢?”问题涉及到这三个故事的相对独立性和组合的完整性,我便让学生深入讨论,使学生明白,通过三个故事的具体叙述,具体回答了“和”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写蔺相如抒璧斗秦王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这与后面“负荆请罪”中廉颇、蔺相如矛盾发展到高潮的情景丝丝入扣,正如蔺相如所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文章前后呼应,自然有机联成一体。前面浓墨重彩大写智勇,在结构上是为后面直接写“和”与进一步表现人物埋下伏笔,起铺垫作用。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故事内容虽是进一步写蔺相如为维护国家尊严,大智大勇,置个人生死不顾,敢斗秦王,但是,它明白地表现“和”的重要。“赵王决定动身……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由于有坚强的武力作后盾,所以,“渑池会上,……只好放赵王回去。”廉配合蔺,一起与秦国作斗争,使赵国获得胜利,这说明“和”的`重要,突出了文章中心,也为后面解决矛盾作了铺垫。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是整个故事矛盾发展的高潮,也是表现人物性格和说明“和”的重要性的高潮。两个人物都在故事中出场,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忍让,使得计较个人得失、居功自傲的廉颇内疚自责──尖锐的个人矛盾,在为了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最后得到解决,更进一步说明“和”的重要。
《将相和》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将相和》。
二、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及爱国精神。
二、课时重点
1、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时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质疑。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原,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怎么了?“将相和”的内容是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文中围绕“和”写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明白“理屈、允诺、抵御、上卿、击缶、鼓瑟”等不常用词的意思。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理清脉络,加小标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渑池会、蔺相如渑池“逼”秦王等。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五)朗读课文,简单讲述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讲故事内容。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阅读、思考,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地读,认真地揣摩,体会它的感情,学习它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
(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
二、课时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三、课时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话题。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不单单是“和好”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才能理解。
2、复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1、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浏览课文,找出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这句话。
2、质疑:蔺相如究竟靠的是什么呢?光靠一张嘴吗?
(一)从“完璧归赵”品蔺相如。
由第四段切入,抓住“勇敢机智”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段落。
2、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默读重点段从中找出重点句,谈谈体会。
3、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揣摩品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思考:蔺相如捧着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
(二)举一反三,从“渑池之会”品蔺相如。
1、自学导航: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从中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体会蔺相如以命相拼的勇敢、爱国。
3、带着体会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由此及彼,从“负荆请罪”品廉颇,品蔺相如。
1、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自主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品质。(蔺相如: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2、抓住廉颇的行动,自主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廉颇:知错就改)
3、从“负荆请罪”的举动,体会廉颇赔罪的诚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若能悟出,则不作提示)
4、组织语言,想想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5、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1、回味故事,领悟故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命题方法。
(1)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2)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2、总结升华: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齐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揭示“和”的重大意义。
四、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和”的四字词语,有关“和”的名言。
2、排练表演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将————————相 廉颇
知错就改
爱国
将相和教案 篇6
《将相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都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旅”为专题进行编排的,把它作为第一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初步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从此,喜爱古典名著,开始阅读古典名著的旅程。《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4、懂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四、教学难点是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上课班级新家园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本地的农村孩子,还有十几名外地借读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本性纯朴,学习踏实,有比较良好的学习品质,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课上注意力集中,能在教师的主指导下积极思考。五年多的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具有初步的理解、感悟的能力,能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主题,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但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语文课外知识较为匮乏,在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只有极少同学知道一些《史记》的作品,对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刻了解普遍缺乏。接触本组课文后,学生通过资料搜集,开始对人物有些了解,通过引导产生了想对历史人物进一步深刻了解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师:《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将”指的是谁“相” 指的是谁?
师:课文还讲述了将、相之间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
2 抓住不和,引出矛盾
师:题目中的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和好)有和好就有“不和”文章有一处直接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师:廉颇认为蔺相如封为上卿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的是什么呢?你们要从文中找到依据,那么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在文中做批注。
3读解感悟文意
生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智慧)谁能把他的智慧在读一遍?
师:“我一定把璧送回来”体现出蔺相如说话的坚定。
生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使了点计策,说璧有点小毛病。
师:蔺相如此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说明了蔺相如的?(机智)再读
生3: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你是怎样批注的?
生:“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明蔺相如很勇敢,都不顾自己的生命了。
师:说得太好了,蔺相如很勇敢,面对强大的秦王他临危不惧、毅然决然。那么谁能把他的勇敢读出来?(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重点读了撞碎,看出了他的勇敢。(生再读)
师:我们看“撞碎”这个词,除了看出了勇敢,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蔺相如很机智,他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和氏璧,不可能让璧撞碎。
师:你说得太好了,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的心理,用撞碎璧来威胁秦王。所以在读的时候除了撞碎,我们还要突出哪个字?(璧)谁来读一读,表现一下蔺相如的机智。(生读)
师:读出了蔺相如的机智,那么同学们这句话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直气壮),什么叫理直气壮?(有理由有气势)那么这句话怎么能理直气壮地说,谁来读?(生读)
师:理还不够直,气海不够壮,谁再来读?(生读)来听老师读一读看看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生:突出重点词,比较缓慢。
师:蔺相如是一个外交使臣,面对秦王他不会那么咄咄逼人,那么谁能既不咄咄逼人,又能读出他的理直气壮?(生读)读得有进步,谁再来读?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有理、有力,然而作为一个外交使臣,他还要讲究礼节,从哪看出来的?
生:通过“您”,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蔺相如作为外交使臣,他不会做让国家丢脸的事,那么同学们就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他的有理、有力、有节。(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来感受到他的机智和勇敢。那么你能不能再结合蔺相如的动作和秦国、赵国所处的环境再来说一说他的机智勇敢?(生说句子)在这机智勇敢的背后是怎样的感情?(爱国)
师:在机智勇敢的背后是蔺相如的一颗爱国之心。那么我们带着这种爱国之心,看看蔺相如是怎样面对的。(齐读)
师:当赵国使臣和赵王无计可施、进退两难之时,蔺相如想了一会胸有成竹的说……
面对贪婪的秦王,蔺相如是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稳稳地拿到手之后,他理直气壮地逼迫秦王说……
当他把和氏璧安安全全地送回赵国之后,他是大大方方、无所畏惧地说……
师:同学们,第一个情节蔺相如受赵王所托,把和氏璧护送到秦国,我们给它起一个题目叫做护璧,那么第二个情节的题目是什么?(取璧、撞璧、送璧)
师:通过护璧、取璧、撞璧、送璧这几个情节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他的?(爱国)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就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之后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
师:那么在渑池会上,你从哪看出他不仅凭的是一张嘴啊?
生: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五步之内,相如欲血溅秦王。秦王左右拔刀相见,蔺相如的眼睛睁得如铜铃般大,大喝一声,谁敢上前?秦王的侍卫都不敢动。于是秦王不得不击了一下缶。《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之击缶。(生读)
师:面对如此危险的情况,蔺相如是如此的无畏,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大义凛然(生读)
师:为什么蔺相如不惜以死相拼,也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
生:秦王让赵王鼓瑟,这侮辱了赵王……瑟和缶都是下人用的。
师:所以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谁把这句话再读一读?(生读)
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件事当中,蔺相如表现得都如此的出色,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时候廉颇不高兴了,他是怎样说的,这就回到了课前我们所讲的,谁来读?(生读)
师: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传到了蔺相如耳中,蔺相如对廉颇是避而不见,即使见到了也是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生: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大家看这两段话,这两个人所说的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师:廉颇计较的是个人利益,而蔺相如时刻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分析两段话“他蔺相如”“廉将军”)
师:他们一个是轻视对方,一个是尊重对方。这番话又被廉颇听去了,他心理很过意不去,于是他脱下了百战沙场的战袍,也脱下了他身为大将军的赫赫威名,背着荆条跪倒在蔺相如家门口负荆请罪。书上并没有详细些这段对话,那么你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师:廉将军,有失远迎,您身背荆条,这是为何?(蔺大人,我以前很自私,请您原谅,您用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将军严重了,您这样做相如实不敢当,渑池会上如果没有您的大军,我也不能保赵王全身而退。(我真是愧对您和赵国啊,以前我以为您不惧怕我,才说了那番话,真是不应该啊)让我们一起来保卫赵国吧。
4练习拓展评结
师:将相和则国家和,国家和国家才能兴旺发展。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有怎样的精神?(知错能改、敢作敢为、能屈能伸)那么在知错能改的背后你又能看到什么?(对赵国的忠诚,爱国)正因为他们两个都爱国,才使将相和成为一段千古的佳话。
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赵国廉颇也知错能改、能屈能伸。文章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什么关系?(生答)
师: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当每个故事又独立成篇,这就是《史记》的精妙之处。我们再来看课题将相和,这个和字还只是和好的意思吗?(和谐)将相和则国和,将相和,国兴旺。(齐读)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 不和 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小学语文《将相和》课例分析 篇7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 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 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这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细品全文, 文章篇幅虽长, 但巧妙地运用过渡句来承上启下, 将三个小故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文中着力描绘了人物的言行, 刻画出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特点, 讴歌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 不辱使命, 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 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 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天地之气, 莫大于和”,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我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预设了有效的学习方式, 成功之处有二:一是本课的内容故事性强, 易于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所以我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对文章内容有整体把握, 这样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课文篇幅较长的不利因素,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二是安排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概括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理清文章脉络;认真默读课文, 细品人物言行, 深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及品质。这两种不同阅读方式的结合运用, 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合理的分配, 以保证详略得当, 突出教学重点, 更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 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前, 我安排学生进行了古诗文的诵读。进行诵读活动,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让他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到课堂及学习中来, 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高声朗读, 也能够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自信起来, 为随后的组内交流及全班汇报打好基础, 促进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 文以载道,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处世为人的哲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 对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帮助,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正选自古典文学名著, 这样的铺垫也有利于营造出浓浓的文化韵味, 帮助我顺利导入本课。
其次, 在单元导入部分, 我设计了清晰、精美又富有新意的知识树, 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整体构建和对相关内容的把握。对于古典名著, 受年龄及阅读量所限, 学生接触的不多, 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使他们能够直观地将课文与古典名著联系起来, 我就在单元知识树中体现选文的出处。利用名著的封面替代文字, 稍具新意, 能够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对于体裁, 我没有笼统地表述为“古典小说”, 而是做了更细致的分类, 《将相和》———纪传体历史小说, 《草船借箭》———古典历史小说, 《景阳冈》———古典长篇小说, 《猴王出世》———古典历史小说。这样体现出选文的特点, 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最后, 以课题为突破口, 破题导入。这样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比较顺畅和有效的, 可惜的是我没有做适当的展开, 仅限于让学生明确课题中的“将”、“相”以及“和”分别是什么含义, 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不和”、“是怎样不和的”、“不和会有什么后果”、“和有什么好处”、“他们是怎样和的”等问题, 为学生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做提示和铺垫, 其实就是在明确学习目标。三个自学指导, 各自形成小循环, 不仅使文章的脉络清晰起来, 而且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深入的研读。引导学生对“完璧归赵”进行学习后, 及时归纳总结自学方法, 规范并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后面的学习, 使学生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概括, 深入了解故事内容, 也提示他们去挖掘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体会其性格特点和品质。恰当地引用蔺相如升迁的相关资料和示意图, 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平步青云”, 体会廉颇的不服气, 很好地过渡到了“负荆请罪”的学习。在“负荆请罪”的学习中, 我仅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 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对廉颇和蔺相如的语言、廉颇前后两次不同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朗读, 指名读、双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让他们在读中自悟, 体会出人物的品质特点。
此外, 本次课堂的时间分配也相对较为成功, 共计43分钟的教学时间, “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用了3分钟, “粗读课文, 整体感知”用了3分钟, 品读三个小故事分别用了13分钟、13分钟和10分钟, 最后的“单元回归”部分用了1分钟, 可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遗憾的是, “巩固练习”部分安排的根据本课知识树对课文进行复述的内容, 没有时间展开, 只好留为家庭作业。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将相和』之后 篇8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故事详情,只要是上过高中,学过这篇课文的读者都再熟悉不过了,兹不赘述。本文要说的是,如果关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全篇,再参照其他篇目的有关记载,你可以发现,廉颇对蔺相如的古怪态度,以及秦国的前后表现都说明:“将相和”的背后,隐含着赵国“守秦”与“抗秦”两种外交策略的较量。 “完璧归赵”的另一面
廉颇很明显是守秦派,注意,他只是守秦,而非投降派。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打了无数的仗,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就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但还中途被撤了。
我们看到的课文中说,惠文王十七年,赵王得到和氏璧,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怎么计议的呢?
大家开了半天会,结论是——
没有结论。
为一块玉璧与秦轻启战端,廉颇当然不同意,他的意思,应该是把和氏璧给秦,若不能得城,也不致授人以柄。赵王则是不想给秦玉璧。于是争执不下。
这时,赵王背后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门客蔺相如。
这个缪贤不简单,他跟燕王过从甚密。燕王为什么要结好赵臣呢?如果读过苏秦的传就明白了,苏秦当年搞合纵,佩六国相印,孤立秦国,大本营就是燕国,跟燕国结好的各国权贵,历代不绝,这是燕国的一个外交政策。秦国也因此最恨燕国,以致后来有“荆柯刺秦王”的事发生。缪贤与燕结好,当然是抗秦派。
蔺相如见赵王,慷慨陈词的内容,全是以秦为敌;到秦国,又戏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
史载,完璧归赵后一年,秦攻赵,夺取一城;次年又攻赵,杀两万人。
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所以说蔺相如“不辱使命”,实有夸大之嫌,不给秦玉璧,又能令秦理亏而无言,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蔺相如一番大言,貌似义正词严,其实理亏:秦王并没有说不给十五城,而且还斋戒沐浴,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蔺相如却把玉璧偷偷带回了。明代的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称相如的这次秦国之行是外交失败,其实,结合前后文看来,相如的做法恐怕是有意为之,正是要激怒秦王的。
赵王是重玉璧,还是重土地和人民呢?司马迁的笔下已经说明了他的看法,这也是赵始终不能真正强起来的原因。
“将相和”的细节
接下来渑池会,蔺相如对秦王作人身威胁,但因为廉颇已经驻扎大兵在边境,而且廉颇和赵王議定:王此去若有不测,太子立即登基。所以赵王无恙而回。
这就是守秦派和投降派的区别,所谓守秦派,就是向秦国示好,不给后者战争借口,把战火引向别国,同时自己迅速发展国力,用从他国攻取的土地来弥补结好秦国付出的代价。
纵观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采取守势和外交安抚,同时积极对燕、齐、魏等国下手,运用自己的地缘优势迅速增强国力,力争赶上秦国。所以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两国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所以廉颇要羞辱蔺相如,跟后者过不去。
面对挑衅,蔺相如说的话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这个比较不伦不类,廉颇是上阵杀敌的大将,秦王是高居庙堂的君主,他们怎么可比呢?
蔺相如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赵国要想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整合在一起——赵王用我,正因为我是抗秦派,正要防止你一家独大。以廉颇的水平,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并被相如的大局观所折服,遂负荆请罪。
赵王的调和鼎鼐
其实这里边,权术最高的是赵王。廉颇是守秦派,赵王当然知道,而且意识到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国家和秦走得太近,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破格提拔抗秦派背景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平衡。
赵王为什么一定要实现“平衡”呢?这与战国的形势有关。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六国论》,那里边的主要观点“六国之灭,弊在贿秦”,总体是不错的,但又有一点不对,因为秦以外的六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各怀国是的个体,互相之间因为利益分分合合,若秦曾经因内乱而弱,统一天下的还不一定是谁,所以那时的各国,包括秦,都在外交上不断摇摆,赵国处在各国中间,也必须时时留有余地。这是宏观上的平衡。
还有微观的平衡。那时候没有实现大一统,各国之间人才是流动的,其中各种倾向的都有。赵王要想让自己治下的能人合力,又互相制约,实现派系间的平衡布局非常重要。
那之后,廉蔺合力,攻打齐、魏,占城略地。可是,赵国实现“将相和”以后,秦国就害怕赵国、不来犯了吗?不,秦国还是要来进犯,因为赵国朝廷上平衡了,军事上没有平衡,对秦战线没有得力的将领。于是赵王又推出一个重量级人物:赵奢。
其实《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个人合传,司马迁把这四人做合传,你应该明白他的含义了。
赵奢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名将是税务稽查员出身,因为税收得好,后来做了赵国税务总局的局长。可是眼见国势危机,赵局长弃账从戎,一举成为名将。
另一个重要人物:赵奢
将相和八年之后,秦国与韩国进犯赵的军事要地阏与,赵王找来廉颇,问:能不能出兵去救?
廉颇怎么回答的?
路远,地险,敌强,没有胜算。
赵王又找大将乐乘。
回答和廉颇一样。
最后找来赵奢。
赵奢,两军斗险,亮剑,勇者胜。
赵奢就领兵去了。
阏与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此战秦军大败,赵奢一战为赵的西部边境打出了十年的和平——可惜赵国没有抓住这十年时间发展国力。不过,秦国占据巴蜀以后,国力发展得也确乎太快了。
赵奢回国就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这样赵国在军事、外交上,实现了人才的完美布局,一时称为强国。
四年之后,赵惠文王死了,他能调和鼎鼐,令将相和,他儿子就没这么厉害了。
赵孝成王七年,因为执政的平原君处置失当,秦赵矛盾再次激化,双方在长平对阵,那时候蔺相如已经处于病退的状态,孝成王派廉颇领兵。
为什么用廉颇呢?因为赵奢死了。
廉颇打得怎么样?初战不力,深沟高垒,避战。应该说廉颇是忠臣,他不出战,是避免决战,要保存赵的军事实力。那时候秦赵的力量对比,比完璧归赵、将相和的时候更悬殊,廉颇已经开始转变自己的倾向,这次他的避战,是军事考虑:赵军本土作战,补给线比秦军短、安全。而且决战即使胜了,赵也要元气大伤。
于是秦对赵行反间计,年轻的赵王单方面听信谗言,撤换了老将军。用的谁替换他呢?用的恰恰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长平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国的全部战争精英,四十五万将士,几代积攒的军事家底,全部毁灭。秦国因此奠定了取天下的基础,诸侯再没有如此强大的军队与他抗衡。
秦进围邯郸一年多,廉颇率残兵苦苦支撑,赵国几乎灭亡,平原君带门客毛遂从楚国搬来救兵,信陵君窃符夺魏营,两国来救,秦国也已经筋疲力尽,才退兵而回。
后来廉颇的结局
秦赵两虎相争,谁高兴呢?燕国。
此时蔺相如已死,他生前一直结好燕国,结果养虎遗患。长平之战后五年,燕对赵发动总攻,赵国相国廉颇反击,消灭了燕国军队,进围燕都,廉颇很想兼并燕国,使赵国的实力达到与秦国抗衡的程度。但秦国出兵背后,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
结果赵国灭燕不成,反而丧失大片国土,廉颇的战略已经不合时宜了。
或者可以理解为:因为秦赵力量悬殊,廉颇战略的成功,已经只有理论上的可能。
几年后,廉颇又攻下魏国的城池。
这时孝成王去世,新君悼襄王登基,立即将廉颇免职,廉颇被逐到魏寻求庇护,但魏国不信任他。赵国后来作战不力,又想召回廉颇,但朝廷上已经没有他的人,于是去探视廉颇的人,报告称廉颇已经不能带兵打仗。
“将相和”之后四十年,一代名将廉颇客死在楚国。这四十年间,赵国有机会,有人才,有实力,但终于没有能够阻挡秦国的勃兴与统一步伐。赵国只有军事改革,而秦国却实现了全面改革,这是两国兴亡的根本差距所在。
——梁漱溟
《将相和》讲课教案 篇9
1.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6课《将相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先后讲了三个小故事,它们分别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指谁? 生:廉颇。赵国显赫的大将军 师:相指谁 ?
生:蔺相如。赵国的相国。、课题中还有一个字谁来解释?
生:和好
师:整个题目意思是?
生: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了。
师:“学贵有疑”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板书),说明在这之前有过
生1:有过争执,生2:有过矛盾,生3:有过不和(板书)
2.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读课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原因的句子。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读后交流:
生:我廉颇共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别激动,慢慢读。是谁思想上产生了问题?
生:廉颇
师:是啊,廉颇他不服气。(板书)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得给他个下不去!” 【ppt】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师:对呀!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靠一张嘴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是一肚子气呀,现在请你读读!师评价:读了以后,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练习。
出示: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
。【ppt】
学生交流: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他的智慧。
师:廉颇承认蔺相如的机智了吗?
生:没有。靠的是一张嘴。
师:还有补充吗?
生: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3..师:那么造成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
(出示)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在 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ppt】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
师:现在我请同学把两方面原因合起来说一说。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认为自己立功靠得是自己的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4.师:到现在我们才明白造成两人不和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原因。那么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蔺相如真的仅靠一张嘴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ppt】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自由读1—10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用笔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这句话里看出: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你是从别人的话当中看出他的机智。还有其他的地方吗?
生:我是从这句话当中看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就把璧拿了回来,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他看到秦王不会让这块璧受到一点点伤害。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起来看看你所说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理直气壮什么 意思?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过程中哪个词读出了重音?
生:撞碎
师: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坚定,我们一起读。
5.师:在这坚定的背后,老师在想,蔺相如真的会去撞那块璧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我觉得秦王不会让他去撞这块璧的,因为前面写到秦王愿意拿十五个城去换这块璧,十五个城是很高的价值。所以秦王不会轻易让他去撞。师:也就是说,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
生: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以外,他还知道秦王很爱护这块璧,因为这璧是无价之宝。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会去撞碎那块璧,因为他答应过赵王,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送回赵国。师:也就是说他在来之前,已经向赵王许下诺言,立下军令状,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为自己立下的军令状而负责。
生:他把璧撞碎了也没用,没有撞碎,他还可以跟秦王讲条件,如果璧撞碎了,可能秦王会派兵攻打赵国。
师:你的意思是这块璧是留着的好,对吧?
生: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这里也可以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璧。
6.师:也就是说他早就看穿了秦王的底细,秦王也是不会让他去撞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生:足智多谋。写到黑板上。
师:对这个故事还有补充吗?
生:我还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的人。他敢面对秦王大大方方说,秦国从来不讲信用。
师:这是在谁的地盘上?我们说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而蔺相如面对的是贪婪、狡诈的秦王。你想,仅凭一张嘴能取得完璧归赵的成功吗?
生:不能。
师:你想事后秦王会怎么想?
生:事后,秦王会想蔺相如真是个人才,我想把他弄到手。
生:赵国有这么多人才,会更加注意赵国。
生:可能会想其他办法把璧弄到手。
生:我想秦王还得和赵国下不去。
7.师:是啊,历史的发展还真应真了你的话,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好戏还在后头,谁来说一说,渑池之会,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
师:说得很好,为了赵国的尊严,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ppt】(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谁来把他读一读。
一学生读。
师:读得还不够坚定。
一学生再读。
8师:我们体会一下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5:蔺相如火冒三丈,胆大妄为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师:你这份心情老师理解,但是同学们觉得这个词语能加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的话,秦王随时有可能把蔺相如给杀了。
生:因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如果他火冒三丈,秦国的人会觉得赵国人不识大体。
师:说得很好,蔺相如既具有知死必勇的勇士风度又具有机智勇敢的谋事战略,他不会这样说的。
生: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把视死如归写到黑板上。
9师:你觉得在第二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立功不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再要求,秦王再拒绝。可以看出蔺相如非常勇敢。
生: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师:在别人决定不下的时候,蔺相如下了决定,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蔺相如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前面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样的话两国就扯平了。
师:你的回答使我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两个国家在这次较量当中到底是不是扯平了?
生1:我觉得是赵国或者说赵王赢了,因为前面讲到了战国时候,秦国最强,而现在是秦王为赵王击缶。所以我觉得是赵国赢了。
生2:我也觉得赵国赢了,因为这是在秦国的地方,秦王本来想侮辱赵王,反而被赵国的蔺相如侮辱了。
生3:我觉得是赵国赢了,因为秦王是自己为赵王击缶,而赵国是蔺相如命令秦王的。秦王和蔺相如在身份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师:是啊,他们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大夫,你说是谁赢了?此时的秦王如果用一个歇后语语来讲的话,真是:哑巴吃黄连---------学生接:自作自受
偷鸡不成---------------学生接:蚀把米。
搬起石头---------------学生接:扎自己的脚。
10师:是啊,蔺相如维护了赵王的利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渑池之会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故封为“上卿”.其实廉颇也是上卿,但是古人以右为尊,重文轻武,连上朝的位置都显现着这一特点,王者坐北朝南,文官在右武官在左。蔺相如是“右上卿”,廉颇是“左上卿”,所以蔺相如的官位就高了.蔺相如升官之后,将相**也由此而起就有了“负荆请罪”这千古佳话。(板书:负荆请罪)谁来抓住最后的机会说一说蔺相如立功是不是仅靠一张嘴?
生1:蔺相如靠的是和廉将军一起合作,共同保卫赵国的诚意。
生2: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从这句话中我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1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14段)
(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12师:是啊,既然蔺相如有这么多优点,我觉得我们可以把题目也改了,改成《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怎么样?
生1:因为第三个故事是由第一、二个故事引起的,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
生2:如果没有前面两个小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
生3:课文用“将相和”命题,既包含了本文是讲两个人之间是由和——不和——和的故事内容,又暗点了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智力国家的故事主题。若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命题,则只交代了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
师:是啊,从同学们的交流当中,我们发现两个人谁也缺不了谁。的确,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也一样,缺不了英勇善战的骁将,也缺不了能言善辩的一相才。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
1、师: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师: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生1: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5、课件: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 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生(百姓):我们赵国有这样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看来,我们以后就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生(秦王):真可惜,错过了一次好机会!本来我就可以坐收鱼翁之利了。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生(赵王):哈哈----我手下的将士竟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只要有廉颇和蔺相如在,我们赵国怎不强盛?秦王,我们赵国不会再怕你了!来人那!快昭两位爱卿晋见,本王重重有赏!
6、师: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1、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生:我开始很不要看廉颇,因为他很居功自傲。但学完了课文,我觉得廉颇这人挺好的。一个大将军能负荆请罪,多不容易啊!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廉颇学习,平时我们犯了错,总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一个人犯错是不要紧的,关键是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师:说得真好!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将相和教学设计-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推荐阅读:
《将相和》的教学设计10-23
《将相和》优秀教学设计07-03
《将相和》说课设计11-21
将相和教学设计说课稿10-11
优秀教案将相和08-26
《将相和》教案、说课稿08-01
优秀教案 《将相和》12-06
小学语文s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09-23
《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