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将相和》

2024-12-06

优秀教案 《将相和》(共9篇)

优秀教案 《将相和》 篇1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课件、表演的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多音字练习导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

师: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叫《团结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师生听歌,听完后生回答问题(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与团结有关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资料展示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将相和》的资料,快点拿出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块交流一下吧。

(1)小组内交流讨论。(2)全班汇报交流。(3)师出示课件,展示资料。

(三)课题质疑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师: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3、理清脉络,(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4、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6.学习第二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1)、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7、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8、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找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六)演一演

以小组为单位,你喜欢哪个故事就演哪个故事。

(七)谈收获

同学们,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八)小结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强。)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 聪明机智 英勇善战 勇敢无畏 知错就改 识大体,顾大局

将相和教案 篇2

黄柳小学

马武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

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板书: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嘴!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 篇3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 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三、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四 学生演练,加深理解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欢的故事。

2、表演时,着重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讨论故事中的人物。

语文《将相和》教案 篇4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将相和小组学习教案 篇5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大片吗?想当回导演导一部电影吗?今天咱们都来当一回导演,导一部历史大片,知道片名吗?(揭题:完璧归赵)谁知道剧本在哪儿?对,就是课文的第一个小故事。

二、合作学习

合作准备: 1、学生熟悉剧本。

2、师:分析了剧本,你觉得一个人完成任务有困难吗?(大部分生回答:有!)那么你觉得有实力的自编自导,有困难找人合作,当然你们剧组的人数由你们自定。

3、生自由组合。(有三组两人的,有一组六人的,其余都是四人的。)4、师:好了,我们剧组成立,可以开拍了。我看你们这样兴奋,心也有点痒痒,我就当回总导演吧!今天你们轮流当导演,轮流当演员,总导演会安排你们拍四个场景,你们在每个场景的拍摄中轮流变换角色,明白吗?(生:明白!)

场景一:接到秦国的信,赵王和大臣们议论开了…… ⑴ 生自由指定第一轮的导演,展开合作学习。⑵ 师巡视各小组,引导个别小组开展合作学习。⑶ 汇报交流,表演对话。

(有一个小组由于导演对要求理解不透,把整个故事演完了,而且效果不佳。)⑷ 师生评价。⑸ 师:看来个别导演调控出了问题,导致演出效果不理想。看来当导演的一定要调控好,我建议:整个剧组应通力合作,帮导演出主意。场景二:蔺相如决定赴秦国完成此重任,在大殿上()陈词。⑴ 小剧组准备,导演换第二个同学,在前一次基础上改进合作方法。⑵ 小组汇报。(抽不同的组)

① 向全班交流表演内容,主要是说清本小组是表演怎样陈词。② 表演:以两人合作表演居多,一人旁白,一人演蔺相如。)③ 评价:(师:告诉大家,你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④ 随机指导朗读蔺相如的语言,让每个人都尝试演一演蔺相如。场景三:蔺相如来到秦国,与秦王据理力争……

⑴ 师:总导演有话讲,这儿的对话主要有三处,有能力的剧组演三组对话,有困难的完成两组或一组对话。⑵ 自由准备。

⑶ 交流。(抽剩余的小组)

① 讲述小组中导演的安排统筹过程。如一小组导演介绍他们的合作过程:A、熟悉剧本。B、确定演员及分工。C、组内交流。D、排练,加进自己的语言。② 表演。

③ ③ 评价:(师着重问学生:你们这一回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让生着重谈别人组合作效果如何,合作的亮点在什么地方。)

④ 师小结:看来,表演时可以加进自己的语言。这其实就是你们对剧本各自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是我们合作表演的另一种方法。

场景四:蔺相如完璧归赵,回到赵国,赵王和大臣们又议论开了……⑴ 师:时间关系,这一场景留给大家一起合作完成,马上思考,马上演。

⑵ 表演:(重生纷纷举手,一一表演带有个性的人物。而众人的表演又恰恰形成了一幅君臣谈笑风生般的历史画面。)

三、作业

请你为下列历史人物写人物评析。

蔺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便为“完璧归赵”。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主义王朝,和氏璧也随即由赵国落到了秦皇手中,秦皇命人将和氏璧打造为镇国玉玺,上面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自秦灭后数百余年,和氏璧一直为世人所争相抢夺之物,更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之说。各朝各代更是以和氏璧为镇国之物。但是,对于和氏璧的抢夺远没有结束,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延续着。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为了这方传国玉玺,各国之间的争夺更加激烈。为了权利,这片大地又陷入了战争之中,注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江湖上纷争亦甚,目的也是这和氏璧,江湖传言和氏璧中有一个大秘密:所传不同,有的是说秘密所指乃是始皇陵墓,有的说是皇脉所在,更有甚者乃言其中藏有独步天下的武功秘籍。顿时天下大乱,一时间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来了一个小知识:和氏璧的来历。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便为“完璧归赵”。

一、关于本节课

(一)亮点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中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由于课时限时40分钟,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演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课堂设置4个场景,让学生自己来编剧当导演,感受蔺相如这个任务形象,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

(二)不足

首先,设计本文得导入部分我是想以“和”字导入课堂;从而引出我国的理念“和谐社会”,以和为贵。但当时一激动导致导入课堂很随便,然后后面的课堂也就没有提及相关内容,就留到二课时做导入了。其次,在学生讨论编剧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学本教学模式运用不够成熟,使其过于表面化,未能贯穿始终。比如引导学生去体悟蔺相如的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时教师有绑架之嫌,教师主观控局意识过强。

二、学本教学我之建议

《将相和》单元整组教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多角度去感受和发现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人物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你们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经典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所了解的历史人物)

2、教师:通过导读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已经知道题目中的“将”、“相”各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指名到黑板前书写:“将”廉颇,“相”蔺相如。(请学生评价黑板上的书写)

教师:“和”(板书“和”和好、团结)用课文中的哪句话也可以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呢?所以“和”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同心协力”(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同学们,通过导读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将相和》这个故事是有哪几件事组成?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的。

2.从课文的题目来看,故事主要讲的是将相成为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事情,这个“从此以后”指的是从那件事以后?(负荆请罪)那课文是否只要写负荆请罪就可以,另外两件事情就没有必要写了?不是,为什么?(因为将相和好的前提一定是将相有过不和,而“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这两件事情就是将相不和的直接原因,所以这三件事存在因果关系)4.出示:

因为()在()和()两件事上先后立了功,分别被封为()和(),结果职位比()高,所以()很不服气,导致将相不和。

因为()顾全大局,感动了(),做出()的举动,使将相和好,()保卫赵国。

三、品读课文,感知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能评价一下文中的几个人物吗?

2.选读重点句段,走近蔺相如。

教师:我发现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来进一步了解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

有关语句,一边快速默读,一边画下来。(1)临危受命

出示:“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教师: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临危受命(板书)。赵王问怎么办,它是不假思索的说了这番话吗?

教师:对,“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的,胸有成竹、掷地有声的说。(指导学生朗读)

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2)略施小计

教师: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你看。”这句话是真话还是假话?你觉得这样说妥不妥?为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引导)(3)理直气壮

出示:“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撞碎在这柱子上!”(教师指导朗读)

从这个“撞”字上,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不辱使命

教师: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消除,几年后的渑池之会,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又怎样说? 出示:“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面对强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看到了他过人的谋略和勇气)(5)顾全大局

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机智的蔺相如,廉颇却说他是靠耍嘴皮子立功的,你认为这样评价合适吗? 教师:你们从蔺相如的话里听出了什么?

1、画出描写廉颇语言,行动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教师:廉颇说蔺相如的话你们赞同吗?请说明理由。想象一下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两个人会怎样对话?

(学生展开想象,练笔作业,各抒己见)

教师: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 教师:从廉颇负荆请罪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知错能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四、研读课文,深化认识

1、教师: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认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2、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3、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2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体会蔺相如、廉颇的精神品质。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抓人物言行描写,品味重点词句,了解人物形象。

2、通过前两个故事的学习,概括出学习方法学习第三个小故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比较强,于是对自己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学法的总结方面作了一下设计,难度加深一点,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

出示生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二、学习“完璧归赵”。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个小故事,理清事情因果,品味人物的言行,了解人物形象。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一个小故事,想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1、学生快速浏览第一部分内容;

2、学生汇报;

3、师点拨指导。师:同学们通过读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生:蔺相如智斗秦王的经过。师:蔺相如是怎样智斗秦王的呢?1学生自读找句子;2汇报;3随机出现三个句子:句子一:蔺相如看这情形„„让我指给你看。”探究:璧真的有瑕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表现了它的什么品质?句子二:他理直气壮地说:“„„撞碎在这柱子上。”探究:a.“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怎样读出理直气壮? b.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句子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把蔺相如送回赵国。“大大方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三、学习“渑池之会”。

1、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个故事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描写看出来的?(1)学生自学2汇报;出示句子:蔺相如说“„„.跟你拼了!”探究:秦赵两国是否打成了平局?(学生自由发表观点)

四、总结前两个故事的学法:理因果→抓言行→悟品质

五、根据上面方法学习“负荆请罪”。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

2、汇报,老师随机出现汇报内容。

六、总结。

师:学到这,我相信,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大局、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一定感染着每位学生,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精神,以至于将相和好。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呢?为什么?这三个小故事又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布置预习作业。板书设计:

将相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和爱国↓↑廉颇负荆请罪和(勇于改过)26课《将相和》生字新词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优秀教案 《将相和》 篇8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能力目标: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二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三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四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方法:

讨论交流、活动体验等

教具准备:

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将相和》,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讲了哪三个小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我们知道了将相从不和到和,上课时有同学质疑“将相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要和好,又是怎样和好的”。下面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二、交流自学

“小小辩论会”

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说明为什么?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 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勇于认错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 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学习“完璧归赵”

理解“完璧归赵”领会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拿十 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 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 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 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 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 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 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 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过渡: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 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 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 什么表现?

四、学习“渑池之会”

总结学习方法。(大屏幕出示)

1、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 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 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2)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 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3)“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 出了胜负?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 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 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 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 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 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五、学习“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图片显示(大屏幕显示)

4、学生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

六、拓展延伸

“和好”消息传到赵王那里,赵王会怎样说?(指多名学生说)学生试创作 “诏书”

板书设计:

26 将相和

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人物 蔺相如 廉颇

优秀教案 《将相和》 篇9

实验小学五(4)班

邓建玉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与共同的爱国思想。

2、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阅读历史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与共同的爱国思想。

2、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3、读法迁移:运用本课学习的“找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拓展阅读史记的另一个故事,品味其人物形象。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渑池之会》部分:

导入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战国末期,七国当中,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在“完璧归赵”事件一年之后,秦国也接连侵入赵国的边界,陆续也占了赵国的一些地方,但在当时,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着楚国,所以在“完璧归赵”事件四年后,秦王提出在渑池相会,打算与赵王暂缓关系,渑池之会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读第二个小故事

画出最能体现蔺相如特点的语句,想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汇报:

1、“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要秦王答应什么? 生:为赵王击缶。

师:蔺相如为什么要秦王为赵王击缶?

生:因为秦王先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师:(相机认识瑟),看来瑟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古筝。

师:按理说请赵王鼓瑟不是什么大事啊?为什么要请人记录下来? 生:秦王的目的是为了羞辱赵王,让赵王难堪,让赵国受辱。

师:让秦王羞辱赵王,羞辱赵国,蔺相如可不干,蔺相如要替赵王、替赵国讨回尊严。他是怎么替赵国讨回尊严的? 生:逼秦王为赵击缶。

师:相机(认识缶)我们看看,这缶像我们现在的什么呀? 生:瓦罐子。你们想像一下,赵王好歹还是鼓瑟,鼓瑟的模样好歹还是高雅的、斯文的。而秦王呢,被赵国的随行人员逼得去敲瓦罐子,多没形象、多丢脸的一件事啊!所以说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看这一句,你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生:为了维护赵王、赵国的尊严,不惜舍命相拼的蔺相如。

生:我还体会到了一个机智的蔺相如,因为我注意到了这句话:“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这说明蔺相如前面就已经料想到好言好语地说,秦王一定不会照办,所以他前面的请求就是为了靠近秦王近一些,好逼他就范。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一个自然段完整地读一遍吧。

(二)学习《负荆请罪》部分

师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功劳大吗?为什么? 生:大!因为他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

师:这是多大的功劳啊,于是,蔺相如再一次升官了,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当了?

生:上卿。

师:这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这可惹恼了谁? 生:廉颇。

师:于是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开场了。读第三个小故事

画出最能体现主要人物特点的语句,想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廉颇是个怎样的人,蔺相如又是个怎样的人。

1、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你体会到廉颇什么特点?

生:性格率真,直来直去,怎么想就怎么说。生:居功自傲。

师:他对自己的评价有没有夸张呢?我们从前文的渑池之会上去找找证据?

生答: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师补充: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与赵相会讲和。在完璧归赵事件那一年廉颇攻打齐国,大胜,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因此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事实。

师:那他对蔺相如的评价你同意吗? 生:不同意。(说理由)

让学生练习朗读。读出廉颇的不服气的语气。

还有哪些值得研究的语句。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你们同意吗?为什么?从前文中找证据。

师:“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联系上文说一说。

生: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师:从这段话中,你对蔺相如又有什么新认识?

生:从这段话中,我看到了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蔺相如。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3、师:廉颇听到了蔺相如的话以后,怎么想,怎么做?

生: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师:从廉颇的想法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廉颇? 生:我看到了一个也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廉颇。生:我看到了一个真诚思过的廉颇。

师:接着大家注意他的行为,去道歉就去道歉呗,堂堂一个大将军,却脱下战袍,背上荆条,这是一件多没面子的事啊?原先的他可是一个多要面子的人啊?

生:这说明廉颇认错是非常诚恳的,认识到原来的错误是非常重大的,悔过之心是非常深的。个人的面子让位于国家的利益。

师:因此,我们从负荆请罪这件事上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廉颇? 生:率真坦诚、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廉颇。师:因此,这一段该怎么读?

(三)小结学法:

这篇课文,我们是通过“寻找并细读最能体现人物的特点的语句,去体会人物的形象。”这是一种阅读写人记事的文章的很好的方法。

待会儿我们将尝试着运用运用。

导语:有人读完《将相和》这篇课文后,写了三幅对联,第一幅赞蔺相如的,第二幅赞廉颇的,第三幅赞将相和这个事情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赞蔺相如:持璧睨(nì)柱叱(chì)秦王,智勇双全

引车避匿(nì)让廉颇,虚怀若谷 赞廉颇: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真是常胜大将军

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实乃坦荡大丈夫

赞将相和: 将相齐心抗强敌 谱千秋佳话

文武协力保国家 传万代美名

(五)拓展部分

导语:本文是根据那部历史名著改编的?《史记》的作者是谁?你从哪儿知道的?——(课后资料袋)

1、想知道更多关于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吗?老师介绍给你们听一听。

司马迁书写《史记》的来历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父亲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史官。司马迁10 岁开始攻读古文。20 岁后他漫游大江南北, 搜集历史资料。

后来, 司马迁当了史官,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 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到41 岁那年, 他开始写《史记》。45岁时, 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得罪了皇帝, 被送进监狱。

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 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但是他又觉得: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 《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 一定要把《史记》写完!50 岁那年, 司马迁被释放出狱.他更加奋发, 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他用了14 年的时间, 终于写成了这部50 多万字的著作。

听完以上资料后,你对司马迁和史记是否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呢?

2、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收集有哪些成语是出自《史记》的,大家来汇报一下?

3、的确,有很多的成语都出自于《史记》,因此《史记》当中讲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记录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去读《史记》里的小故事。来吧,试一试:

一:通读文章后,找出并细读能够体现赵高这个人的人物特点的语句,你读出赵高是个怎样的人?

读法迁移: 赵高指鹿为马(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学生汇报。赵高的形象特点:野心勃勃,阴险狡诈、心狠手辣。

激发学生读《史记》:《史记》是一本以人物传记为主的书,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去读《史记》里其他的小故事,细读可以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了解其他人物的形象。

板书:

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

智勇双全 顾全大局

上一篇: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下一篇:数学教学如何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