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与微笑-教案

2024-05-20

歌声与微笑-教案(共12篇)

歌声与微笑-教案 篇1

《歌声与微笑》教案

教学内容:学唱《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1、通过《歌声与微笑》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2、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并感受歌曲优美、热情的情绪。

教学重点:学生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轻快而有弹性的歌唱能力。

教材分析

《歌声与微笑》是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的一首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青少年歌曲。歌曲为a小调,4/4拍。本曲以朴实的语言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讲文明、懂礼貌、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第二乐段为二部合唱,两个声部间基本上都使用三度、四度、五度,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

1、师生互相问好。

2、导课:我们生活在充满阳光雨露的时代里,我们生活在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学习歌曲《歌声与微笑》

3、新课教学:

(1)初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师:《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曲是我国著名女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作的曲,很受青少年的喜爱并广泛传唱着。(2)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要求吐字清晰,并思考歌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这里渗透情感目标)(4)教师教唱,学生学唱。(学习第一声部)

(5)师讲解:认识变音记号“#”。师讲解变音记号的作用,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比较加“#”与不加“#”声音效果不同。(6)学生跟随琴音视唱歌谱。(7)学生跟琴感情的歌唱歌曲。(8)歌曲处理

(1)、全音符的音值、附点音符、下滑音和变化音处力求唱得

准确自然。

(2)、第一乐段唱得有歌唱性,亲切、流畅。第二乐段要唱得热情奔放,表现出少年儿童将友谊遍布海角天涯的美好心愿。

二声部要唱得和谐、统一。(3)充分理解“歌声”与“微笑”的内涵,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9)学生创编律动,并展示。(10)学生带律动有感情的歌唱。

小结:愿欢快的歌声永远伴随同学们身边。

歌声与微笑-教案 篇2

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的“乐学”思想为“愉快教学法”提供了厚重的历史基础, 而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情感特性、功能和机制的揭示, 以及情知交互作用的原理, 阐述为“愉快教学法”的实践, 提供了有效的理论, 达到了可行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愉悦是情感特征之一, 人在愉悦之中更乐意接受视觉、听觉、感觉的刺激, 引起共鸣, 并加深印象。

小学音乐教学, 为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色彩斑斓的空间, 更为其有正确的审美奠定了基础, 而一味的学唱、概念化的讲述传授, 对他们来说是毫无乐趣可言的, 那就势必导致强迫, 结果自然是被动学习低效吸收。因此, 灵活、科学地运用“愉快教学法”的模式, 来听观形象, 有情有趣地学习音乐, 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助于儿童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情感变得乐观向上、丰富多彩, 最终把学习音乐作为一种乐趣。

一、激发兴趣是愉快教学法的前提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音乐教学如果能果断抓住学生的兴趣, 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音乐教学是一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活动, 又是一项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审美活动。小学生年龄小, 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 而他们又特别好奇、活泼,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让自己情感愉悦的事物, 往往投入极大的注意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创设氛围, 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马上唤起学习意识, 上课铃声一响即可播放新乐曲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又根据本课内容出现新的发声曲、新的节奏型渗透着乐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课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段铁道游击队员们英勇抗日的故事,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了这首歌的原声视频, 画面上:一道夕阳斜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一艘小船行驶在水上, 一位年轻的小战士怀里抱着土琵琶深情地唱着:“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学生边听边看, 情绪很快调动起来, 我随后发问这首歌好听不好听?喜欢不喜欢学?学生响亮地回答:好听, 喜欢。随即, 我把课前准备好的几幅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图片展示出来, 伴随着火车汽笛的鸣声, 创造了一种热烈而活泼的氛围情景。处于这种情绪之中的学生, 学新歌的心情非常迫切, 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情感高度愉悦, 在欢声笑语中开始这堂课。

二、能学、会学是愉快教学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 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 在加强乐理知识学习的同时,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一堂音乐课教学效果如何, 不是音乐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 学会了多少, 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 并有所发展和创造, 真正获得学习后的愉快体验。

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视唱和听音。其中“唱游”是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唱歌与游戏相结合, 主要是为改变单调的“我教你唱”的教学形式而创造的一种活泼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化, 音乐课已逐渐从单一的歌唱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 向寓歌于唱多种形式中的审美型发展。在“唱游”教学中, 要按歌词的内容来设计课堂活动, 有的采取表演形式, 有的配上对话, 有的还要配上解说词, 以舞台剧的形式出现, 在边唱、边说、边演的同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如《蜗牛和黄鹂鸟》这首歌, 教师先用谜语导入:“小小动物行得慢, 背着房子住里面”是什么动物?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唱, 也知道这个故事, 为了提高这首歌的感染效果, 教师可以把它编成舞台剧, 让学生来演, 教师亲自动手做出蜗牛、黄鹂、葡萄架的头饰, 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 又注意运用图像、形体、画外音、解说词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为这首歌创造全新的多维的立体背景。随即教师提问:“同学们, 你们还想用什么方法表现歌曲呢?”转身在黑板上板书: (1) 敲一敲, (2) 演一演, (3) 唱一唱, (4) 画一画。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高了, 整个表演过程活泼而又生动, 在表演完后, 学生沉浸在美丽的音乐故事之中。教师可抓住时机教授《蜗牛和黄鹂鸟》这首歌, 使学生在笑声中完成这首歌的教学, 明白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也知道不应该像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 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

三、形象感受是音乐教学法的拓展

艺术都有相通之处, 音乐家是“流动的诗”, 是“美丽的图画”, 是“宏伟的建筑”, 是“动人的故事”, 是“奇异的梦想”, 这就是把音乐赋予一种形象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通过感受更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音乐的美之内涵, 自觉地接受她的感染和熏陶。

如教《叮铃铃》这首歌时, 教师可放录像伴随着歌曲, 在学生面前出现一幅美丽的景像, 蓝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 白云下面是一望无边的翠绿的草原, 牧童手拿着长鞭, 放牧着羊群, 羊儿铃铛的叮铃声、牧童的吆喝声、歌声及小河流水的哗哗声交织在一起……通过观看录像,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感受万千, 教师进而启发学生谈感受。学生有的说:“草原是美丽富饶的, 牧民的生活也是富裕幸福的。”有的说:“草原太美了, 我长大了, 也要到草原去。”教师马上鼓励学生:“希望你们努力学习, 长大后把草原建设得更美!”学生通过视觉获得深刻的感受, 在心灵上受到启发陶冶, 进而产生美感, 在演唱时自然而然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在情感愉悦中完成这首歌的学唱。

以上教学环节, 有爱心投入、美感渗透、兴趣引导和拓展延伸。“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效率, 就是质量。小学音乐“愉快教学法”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有利于学生情知的开发和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让歌声笑起来, 在笑声中学习是愉快教学法的根本。愿歌声与微笑伴随孩子走过快乐的童年。

摘要:音乐愉快教学法, 就是以学生为本, 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愉快教学”的模式, 来试听形象, 有情有趣地学习音乐。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 创设氛围, 愉悦学生的情感, 在欢声笑语中学习音乐知识, 掌握音乐技能。其中, 能学、会学是核心。教师要在学习中, 加强乐理知识, 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完成音乐教学之后, 通过形象感受拓展,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音乐的美的内涵。

歌声与微笑 篇3

本届大会的志愿者由北京四所高校的学生组成,其中中国音乐学院399人,中国传媒大学62人,北京语言大学85人,北京科技大学100人。他们将在学术会务组、演出组、宣传组等分组中参与工作,确保大会多方面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临近大会开幕之际,既是志愿者全面投入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志愿者熟悉大会、明确自我工作任务,为大会的顺利进行而锻炼心志、磨炼品格的关键时期。

带着最美的微笑,聆听世界的声音:志愿者誓师大会

7月4日,北京市四所高校的五百余名志愿者齐聚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参加“带着最美的微笑,聆听世界的声音”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志愿者誓师大会。北京市委副秘书长李福祥、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党委副书记韩丽萍、副院长景抒展、宋飞、党院办主任倪赛力、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等人出席了大会。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主持了大会。

大会上,多位领导进行了致辞、讲话,高度赞扬了来自高校的志愿者淡泊名利、不计地位、热心奉献的志愿精神。

赵塔里木:“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因你们(志愿者)的微笑而更加完美!”

邓亚萍:“希望你们带着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大会中,为大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韩丽萍:“希望你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奉献的精神……保证大会高质、高效地进行,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打造出亮丽的风景线!”

在大会上,志愿者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进行了宣誓,向大会保证,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确保大会顺利进行。最后,誓师大会在嘹亮的《歌唱祖国》歌声中圆满结束。

在学习中成长:学术会务组主持与翻译志愿者培训

6月29日晚,大会学术会务组全体参与论文宣讲会场主持、论文摘要英译中工作的志愿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参加了培训与工作交流会。

活动的第一部分为主持人培训,由中国音乐学院社科部主任张桂平主持,清华大学外语系张为民副教授主讲。培训的主题是“如何主持好一场会议”。针对这个主题,张教授从开场、过程控制、问答与转译、收尾、气氛调节等多个方面展开讲授,使志愿者们通过一系列英语经典句型与表达方式逐渐明晰了主持一场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关键与要点,并在现场通过一系列实操演练巩固了当天的学习。

当晚活动的第二部分是翻译工作交流。每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重头都是参会者论文的宣讲。对于中国举办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来自世界各国的论文(以英语为主)译为中文,以便国内大量学者进行学习与参考。翻译论文摘要的重担,无疑落在了志愿者们的肩头。工作交流会,便是他们针对翻译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讨论和解决,将自己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同伴的交流平台。参与翻译工作的志愿者,多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恰恰与他们各自专业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北京语言大学的志愿者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对音乐术语及一些音乐专业问题的不解;中国音乐学院的志愿者更多反映的是文章中长难句的语法问题。这正体现出了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它为志愿者之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供了可能,既解决了北语志愿者音乐专业上的困惑,也攻克了国音志愿者长句的难点,使翻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对于这样的活动,一些志愿者认为,应该多多组织,使得全体志愿者在组织中加强学习和交流。还有一些志愿者则认为,这样的组织活动的次数不应太多,而应加强每一次活动的培训力度,增长时间,以避免活动过于细碎而没有成效。不论是怎样的期望,它们都反映了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那就是期待花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这项以团队为核心的志愿活动,在集体学习中锻炼自我。

音乐学子志愿者中的特殊一族

中国音乐学院是从5月开始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志愿者招募工作的。从2007年至今,学校的学生经历了“好运北京测试赛”、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60周年国庆大典等大型活动,在其中参与了大量志愿者工作。可以说,志愿者的心态与精神在中国音乐学院生根发芽了。因此,本次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志愿者招募工作,进行得相对顺利一些。但与以往相比,此次志愿者管理与组织工作也有很大不同。7月5日,笔者就志愿者组织工作等问题采访了中国音乐学院有关负责人,了解了更多志愿者背后的故事。

一、志愿者中95%的管理者都是学生,志愿者管理中95%的工作都是学生执行并完成的。在经历过上述大型活动后,我们学校的学生经过层层考验,逐步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综合素质较高的团学干部队伍。一方面,他们都是学生,最能想同学之所想,与同学打成一片,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凭借以往大型活动的经验,逐步把握了大型活动的内容、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组织方法、组织架构、培训方式以及活动中的应急措施等,多数干部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能够独当一面,将与学生志愿者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完善,使之能有条不紊地运行。

二、承担的压力更大。诚然,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范围上远比奥林匹克运动会、60周年国庆大典规模要小。但是这一次,五百余名志愿者中,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此外,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与承办方之一,中国音乐学院直接对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负责。所以可以说,我们学校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也要直接对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负责,最重头的志愿工作“压”在了学校的肩头,志愿者工作的质量,就是学校管理与执行能力的展示——对世界的展示。这在以前的好运北京测试赛、奥运会以及六十周年国庆大典层级管理中是不曾出现的。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作为一座高校,如何在一场国际水准的学术会议中把志愿者的工作做好、组织好?再者,作为教师,平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学生的教导上以引导、鼓励、表扬为主。但是,当老师以承接项目的方式进入志愿者工作后,就要以管理者的身份对被管理者——学生——进行组织。那么,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就会不得不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并推动院方与学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为达到最佳的志愿者工作业绩而共同努力。

尽管压力很大,但是工作进展也颇为顺利。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使学生和教师在情感层面产生许多共鸣,无形中增进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理解,降低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北京市委、市教委、团市委以及学院领导对我们给予了大量的关心与帮助,也减缓了工作所面临的压力。

有人说,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不好管理,随意性很强。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通常情感丰富,并且时刻饱含着生命的热情与激情,这为志愿者动员与招募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优势。一旦加入志愿者团队,他们都会热情洋溢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整个团队情感相融,同呼吸,共命运。此外,作为音乐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通常都是未来舞台上的精英。在演绎作品时,需要大量的情绪情感转换,促使他们在平日的生活、学习实践中有着更多此方面的训练与探索,因此在志愿工作中面临困难时,他们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去及时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理智地解决问题。

还有人说,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文化课就学的不好,逻辑性思维不强。持这种观点的人同样也不够客观。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很小的年龄就投入了大量的音乐技能训练,但这种技能训练绝不是单一的、枯燥无味的演奏、演唱技巧训练。他们需要演绎作品,需要将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情感意蕴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为此,他们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必须把握大量的作曲家信息、音乐历史文化常识,乃至于各地的风土人情,以丰富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阅历,开阔他们的心胸。所以,尽管他们很小就远离了传统教育中的语数外文化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知识浅薄,学识匮乏。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一定是一个文化根基深厚的人,善于思考的人。

此外,由于专业学习的特点,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步入社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学习、文化交流,对社会的认识可能比更多的综合大学学生要早。所以,他们比起同龄的综合大学学生,往往多了几分成熟的社会气质与礼仪规范,这些素质在志愿者团队训练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更快,更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每当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决定,我们的学生总会走在时代的前列,用音乐这种动人而易懂的方式去讴歌党的领导,传播党的思想,歌颂伟大的祖国……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志愿者工作时,学生正在准备期末考试,所以每一次培训和集会都是在晚间进行的。他们牺牲了自己备考和休息的宝贵时间,全情投入志愿者工作之中,打动了负责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教师,也感动了学校的领导。目前学校的考试已经结束,他们将花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服务工作之中。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他们呢?

歌声与微笑作文 篇4

“快快快!”我们合唱队的几十名同学相互整理衣着,时刻准备着,为的是迎来一年一度的“五年级合唱比赛”。准备这次比赛,大家都花了不少功夫:不分昼夜地练歌、日夜不停地练吹笛、百里挑一每一位选手、精心挑选每一件衣服,这些工作做得如此细腻,全都为了能在比赛中名列前茅。

“下面有请第一个参赛班级——五(4)班他们为我们演唱的是《牧场上的家》,掌声有请。”话音刚落,台下就立时响起山海般的掌声,使我们信心倍增。我领着竖笛,笑容满面地走上红阶梯台,这是为了我能给别人留美好的印象。随之,其他同学也陆续上台。音乐响起,我熟练地吹着竖笛,每一个小孔的笛声传得很远,贯穿全场;前面的女同学用婉转的声音歌唱着:“我的家在牧场,那儿有……”这歌声犹如刚出生小鸟的声音一般,如此动听;当个人独唱时,那女同学甜美的歌声把全场的观众给陶醉了。我们表演得淋漓尽致,仿佛把大家都带到美丽的牧场上……演唱持续了约4分钟,台上我们全体敬礼后便欢笑离去,而台下则传来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还有其他班的演唱,有(3)班的《小白船》、(2)班的《雪绒花》、(6)班的《爱的华尔兹》等,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每班唱的出神入化。

最后评判宣布比赛结果,我们很遗憾只获得了第三名,但我们没有垂头丧气,因为我们都尽力了。尽管如此,老师说:我们只差5分就拿到第一名了,而且评委说我们准备工作是最全面的,对于吹竖笛那是赞不绝口。

歌声与微笑教学设计 篇5

教师:王海燕

学校:阳原县泥河湾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

2、学会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来分别演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3、体验并表现歌曲中少年儿童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唱好歌曲中的二声部,声音和谐统一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歌声与微笑》的伴奏音乐,学生进教室。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乐曲是什么歌?答:歌声与微笑

师:那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到过这首歌?生回答

师:听了这首歌感觉心情怎么样?

师小结:是啊,这首歌带给我们轻松活泼,欢快热烈的情绪感受。我们来体验一下这种感觉

2、发声练习

用练声谱进行发声练习。

这么好听的一首歌,它的作者又是谁呢?我们来进一步的了解他们。

二、歌曲与作曲家简介

幻灯出示简单介绍词曲作家,简要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三、参与体验,学习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这首经典的老歌!

1、歌词教学

大家先一起来看歌词,你愿意为大家读一下歌词么?

师:接下来老师要求大家按着节奏,有感情地来朗读歌词。老师先来给大家示范一遍,你们可要听仔细了哦!(范读,学生读,纠正附点节奏)

2、歌曲教学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想不想来唱一唱呢?

(1)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第一部分,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呢?自己先试一下吧。可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生答)

带上我们真诚的心,还有甜美迷人的微笑来唱一唱吧!

师:你们的歌声有一点点打动我的心。如果你们能多一分亲切,多一分流畅,再多一分真诚与微笑。我想肯定更能打动我。我请两位同学来清唱一下,看能否打动同学们的心。

(2)师:我们来看歌曲的第二部分。这里有两个声部,我们分别来学唱一下,先学习第二个声部

让我们一起用欢快的情绪,加上有弹性的声音再来唱唱第二声部。

(3)学习第一声部,唱歌时脸上要有表情

3、歌曲处理(跟着伴奏来唱)

A一位女生领唱,左边学生唱第二声部,右边同学来为其轻轻伴唱。

B一位女声领唱,右边同学唱合唱中的第一声部,左边唱第二声部。

c第三遍音乐响起时,让我们一起拉起手,随着音乐动起来。

四、挖掘情感,巩固歌曲

表演唱全曲,当然你也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与你一起来表演唱《歌声与微笑》

五、课堂小结

《夜莺的歌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钉”;能正确读写“空旷、沉寂、盘问、埋伏、聚精会神、兴致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资料整合,趣味导读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仍让人们闻之心寒,伤痛不已。(出示与二战有关的伤亡资料)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当时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直奔主题

1、看到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2、师生共同梳理问题。(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夜莺的歌声有什么特别吗?)

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疑问。

/ 5

3、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

三、明确方法,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步骤: 第一步:初读,学字词。第二步:再读,知结构。第三步:细读,明主题。第四步:精读,表情感。

1、初读感悟,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按照正音、正字、理解词语三方面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可以随时补充。

①检测重点词语,相机订正字音。

②订正字形:“毁”的左上部是“臼”,要注意它的笔顺;“喂”和“滚”的右下部不同,不要多笔少画;注意“鬼”的最后两笔;“惯”的右上部要注意强调书写笔顺。

③出示大屏幕:理解“空旷、轻蔑、埋伏、聚精会神”等词语。(方法引领:指导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意思后,介绍自己的方法。如:找近义词的方法、造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等。)

④指导书写。你认为哪些字写起来有困难?学生交流,教师示范,指导较难写的字。

毁:注意“臼”的笔顺,“臼”上宽下窄;右上部是“横折弯”,左右宜紧凑。鬼:第一笔撇小,第六笔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最后两笔“撇折、点”不要丢下。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大家要静下心来细细地读书,这样会受益匪浅。

(1)浏览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本文排版上隔行分段的特点。追问:有几处隔行分段?文章共分为几个意义段呢?(四段。)

/ 5

(2)默读课文(注意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思考:整个事件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3)尝试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主要内容,你可以给各段加个小标题吗?(诱敌——带路——歼敌——再诱。)

(4)你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说一说你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整个事件的发展顺序,把每个意义段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连接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品悟,批注要点。

(1)读书有条锦囊妙计——“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想: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勾画出相关语句,也可以在感受深刻的地方批注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默读,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简洁的语言表达。

四、小组合作,感情朗读

1、小夜莺用自己的聪明与勇敢和敌人周旋。把你对他的崇敬与喜爱,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组员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朗读。比一比哪组配合默契,形式新颖,朗读有感情。

2、开展小组擂台赛,读后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初读“听歌”,整体感悟

1、回顾主要内容:上节课中,我们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还为每一部分分别加了一个小标题。谁能用串联法,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机智、勇敢、爱国。)

3、本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近“小夜莺”,再一次聆听那宛转的——夜莺的歌声。(学生齐读课题)

二、细读“赏歌”,深化情感

自学指导,教师建议采用小组研究性阅读策略。出示自学提示

(一):关注线索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夜莺的歌声?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多读几遍,联系上

/ 5

下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和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2、分别出示三处写夜莺的歌声的段落,引导学生品味“歌声”的含义,随机指导朗读。

(1)第2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①孩子为什么要学夜莺唱歌?(为了引起敌人的注意,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

②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歌声为什么“停了一会儿”“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你能体会到夜莺在想什么吗?(机警的小夜莺已经发现了敌人,经过思考,他决定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埋伏圈,消灭敌人。)

(2)第29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越来越响”说明什么?(“小夜莺”离游击队员越来越近了。)(3)第37自然段:“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从这“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中,你读懂了什么?(“小夜莺”开始执行新的任务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二):研讨对话

1、仔细默读孩子和军官的对话,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明白孩子是如何与敌人巧妙周旋的。与同伴分角色读这段对话,再交流体会。

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和德国兵的心理活动。(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就都跑了。”

①小夜莺的这几句话一语双关,你读懂他的言外之意了吗?(“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指的是敌人,表达了小夜莺对敌人的憎恨。)

②多么机智的小夜莺!小夜莺这几句话的巧妙之处在哪?(用看似的“愚蠢”麻痹真正“愚蠢”的敌人,暗地里骂了敌人,既不会让敌人察觉,又表达了对敌人的憎恨。)

(2)“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洋蘑菇。” ①听了小夜莺的回答,你是怎么想的?

②小夜莺为什么答非所问?(消除敌人的疑虑,使敌人完全相信小夜莺,达

/ 5

到诱敌深入的目的。)

3、文章读到此处,你能想到用哪些词语赞扬我们的小夜莺?

4、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注重引导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小夜莺的话语要读得童声稚气、天真活泼。军官总是想从小夜莺口中得到什么,他的话语中有诱骗,有恐吓,也有企盼,因此军官的话语要读得狡诈、阴冷而又带有期冀。)

三、研读“悟歌”,学习表达

过渡:孩子们,随着我们共同的研究和学习,老师也按捺不住想读一读课文,你们能给我这个机会吗?我们合作读一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师生合作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最后一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孩子学夜莺唱歌以假乱真。)

3、这两个自然段和前面哪部分课文相似?分男女生对比读前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照应了文章的开头,结构上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选读“品歌”,趣味释题

1、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你能解决课前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吗?(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是和敌人作斗争的手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孩子的赞美。)

2、此时,再让我们看课题,我想说,夜莺的歌声不再是宛转的鸟叫声,不再是传递情报的声音,更是________________。(胜利的歌声、颂歌)(板书)

3、齐读课题。

五、导读“放歌”,拓展延伸

1、你想对文中的“小夜莺”说什么?动笔写一写。

2、谁还了解其他小英雄的故事?在战争年代,像这样感人动情,扣人心弦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去搜集一些读一读。

《森林的歌声》教案 篇7

三角湖小学 周艳昭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 课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第六课聆听《森林的歌声》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森林狂想曲》,有进一步探寻这类乐曲(表现大自然)的意愿,从心底里感受人与大自然需要和谐相处。

2、聆听乐曲,知道乐曲表现的内容,能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中所描绘的内容,能主动地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用合作的方式体验乐曲结构。

3、记住A、B两段主题的音调,并能在整首乐曲中辨认,知道乐曲主奏乐器以及创作的相关背景。设计流程:

—森林的初见(初听全曲)

→与森林共舞—听乐曲结构

—森林的狂欢(分析乐曲)→与森林共唱—听音效伴奏

→与森林共奏—听配器安排

→与森林共欢乐—表现

(巩固学习成果)

—森林的祝福(拓展聆听)过程预设:

一、声势游戏:

师:先考考大家的耳朵,看我在乐曲的什么时候拍手了?跟我做做看? 师唱a段旋律,并拍手伴奏

35∣ 3 32 ∣3 32∣3 67∣13 21∣6 5 ∣3–∣3–∣ 61 35∣ 3 32 ∣3 32∣3 67∣13 21∣6 5 ∣6–∣6–∣ 生:模仿

【初步熟悉主旋律;体验旋律的伴奏节奏;调动情绪。】

二、森林的初见(初听全曲)

1、初步聆听

师:今天我们要用耳朵随着一首乐曲去森林里看一看。听的时候,请你可以用动作告诉我,听到了什么?

生,聆听全曲,并用动作表示出听到的内容。

2、师生交流感受

师:你听到一个怎样的森林? 生1:一个热闹的欢乐的森林 生2:听到很多动物 师:听到哪些动物?

生交流听到的动物,并用动作模仿

【全曲感受,对乐曲留下整体的印象,动作模仿,为下一步听辨表演做准备】

三、森林的狂欢(分析乐曲)

1、熟悉主旋律

师:真是个热闹的森林,动物在一起唱歌跳舞,其中有一首歌,是动物们最爱唱的,还用特别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你能破解吗?(1)熟悉a段 出示a段图谱

35∣ 3 32 ∣3 32∣3 67∣13 21∣6 5 ∣3–∣3–∣ 61 35∣ 3 32 ∣3 32∣3 67∣13 21∣6 5 ∣6–∣6–∣ 师弹奏a段旋律,生点图形谱。师:跟动物们一起唱一唱!生跟琴哼唱a段旋律。

【通过哼唱,熟悉乐段,降低听辨的难度】(2)出示三段乐谱

师:听听动物们这次唱的又是哪一段? A 61 35∣ 3 32 ∣3 32∣3 67∣13 21∣6 5 ∣3–∣3–∣ 61 35∣ 3 32 ∣3 32∣3 67∣13 21∣6 5 ∣6–∣6–∣

B 12 34∣ 5 43 ∣2 23∣2–∣67 12∣ 3 76∣ 7–∣7 67∣ 12 34∣ 5 43 ∣2 23∣2 67∣13 21∣6 5 ∣6–∣6–∣

C 3∣6–∣5 35∣6–∣5 32∣16 12∣3 32∣3–∣ 3∣6–∣5 35∣6–∣5 32∣16 12∣3 65∣6–∣6–

师弹b段,学生找出是b段,继而视唱b段

2、听辨乐曲结构

师:动物的歌声,真动听,你想和他们一起么?好,分配一下角色,请这边同学听到a段时起立表演你喜欢的动物。这边同学表演b段。

师:播放全曲。

生:分组听辨,表现音乐,并请一生记录全曲结构。【听辨表演,使枯燥的听辨成为有乐趣的表演活动】

3、感受音效的伴奏(1)寻找伴奏的节奏

师:动物的叫声在哪里出现? 生:前奏,间奏,结尾。

师:其实,在乐曲的中间,动物们担当了伴奏的角色。一起听,听到的时候请你用点手心的方式跟跟看。

生听旋律,在伴奏处跟着节奏点手心。(2)按节奏和曲中动物一起为乐曲伴唱

师:你刚才表演了哪些动物?学学他们的叫声? 生:……

师:让我们的动物和森林里的动物一起演唱。生听旋律,在伴奏处,用自己的动物叫声和。【用游戏方式参与音乐,感受乐曲的自然氛围】

4、听辨乐器的编配

师:这些都是充满音乐灵性的动物,他们不仅能唱歌,为乐曲伴奏,他们还会乐器,听,他们各演奏着什么乐器?用动作告诉老师。(1)听辨三种乐器音色 师:不同的乐器在演奏同一段曲子时,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在等会演奏时,把这不同的感觉表现出来!(2)师播放乐曲

生动作表演演奏动作,并请一生记录乐器顺序。【用表演方式听辨演奏乐器,加深认识】

5、表现全曲

师:你喜欢用伴奏还是用演奏的方式和动物们一起狂欢? 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再次完整聆听,尽情表现】

四、森林的祝福(拓展聆听)

师:喜欢这首曲子么?让我们感谢曲子的制作者。师介绍《森林狂想曲》: 聆听歌曲《留给我》 师小结:

不同的歌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美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2.了解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反映的时代形象与民族形象;

3.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与艺术的多样性,了解藏族美术的代表作品;

4.了解墨西哥壁画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民族文化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2.美术创作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的?

3.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展示作品《伏尔加纤夫》,请同学们观察并且分小组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感悟、形式以及社会学鉴赏法,分别从作品的表现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自己对这件作品的感受方面来进行观察分析。

2.请一些学生回答自己观察和讨论的结果,鼓励不同意见。教师总结。

3.教师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家创作这件作品?这件作品体现了艺术家什么样的情感?

4.学生们思考并回答。

5.教师总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对于《伏尔加纤夫》的介绍,并且深入思考上述问题。

6.教师总结,点明“民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7.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巡回展览画派”的论述。

8.结合自己的看法,观察并且总结教材中所列举的“巡回展览画派”的共同点。

9.教师总结,“巡回展览画派”扎根于俄罗斯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所以才能产生如此动人的效果。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我们应当理解并且尊重这些美术作品。完成第80页的“思考与交流”。

《歌声》教案参考 篇9

设计意图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课题《歌声》便是文眼,第一自然段叙述事情的起因,落水人从希望到绝望的处境。第二至四自然段由歌声串起,萦绕的歌声给马金纳希望,给其他落水者力量,救生艇也寻声而来。课文从描写马金纳的落水入手,由点到面,写出落水者从落水到获救的全过程。课文对唱歌小姑娘的细节描写和结尾处人们对小姑娘的.感谢,表现出小姑娘在逆境中的坚强,并带给别人勇气和力量的美好形象。

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我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接受又能有所提高,是我教学的关键。有所感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能走入文本倾情表达。然而二年级孩子的世界里对“死亡”两个字,没有痛彻心扉的体验,又该如何去体会当时遇难人们那种绝望的心情?如何体会听到歌声后,给予人们的那种勇气和力量呢?

针对二年级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决定降低理解难度,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以“歌声”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一线贯穿全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的生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合作探究,感受小女孩的坚强。

在课文情景中,学习生字“挣”,了解含义,识记字形。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

教学重点:用多种形式学习、积累词语。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歌声传递的力量。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生存的勇气。

一、复习

1.复习巩固

(1)出示词语:不幸 挣扎 聚拢 增添 隐隐约约 触礁

(2)开火车读。提醒后鼻音的字要读准。

(点评:低年级语文学习以识字写字为主,复习中巩固词语十分必要。读准词,才能读通句,读顺才能读出味儿,读懂语境和语情。)

2.理解“触礁”

(1)你们知道什么叫触礁吗?生联系上下文读。

(2)师指“礁”介绍,江河、海洋中隐没在水下或落出水面的岩石。

船只在航行中撞上礁石,会造成船体受损、漏水、船体搁浅,严重的还会造成船只的沉没。

(点评:在课文情境中理解词语“触礁”,识记字形,了解“礁”中石字旁表义,在低年级识字效果较好。教师用词语描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了解触礁的严重,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促使他们如临其境,极大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下文作铺垫,自然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歌声》的优秀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

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冷静、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

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

海上的轮船倒霉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

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

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同学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假如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倒霉、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 、一根

(带拼音开火车——不带拼音开火车——男女生赛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加横线的词,可借助图片理解)

3.检查读文:

(1)每人读一节,老师正音。(4人朗读,其他做“小老师”和时正音)

(2)教师范读,同学考虑。

师:谢谢为我们朗读的同学,更谢谢乐于助人的“小老师”们,下面唐老师朗读,你们来做“小老

师”,也来帮帮我,行吗?

(3)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过渡:(略)

三、熟读课文

(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互动:

播放《两只老虎》

1.好听吗?谁愿意给我们唱唱这首歌?唱得怎么样啊?

(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甜美、响亮)

歌声不只让唱的人心情愉快,听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变得快乐起来,谢谢你。

2.在生活中,你们还听到过怎样的歌声?

3.用我们最动听的歌声来齐唱一首歌,好吗?

师:清脆悦耳的歌声让我听了还想听。不过上课时间到了,还是让我们走进课堂,继续去聆听文中

的——《歌声》吧!(课前板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指名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这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吧!(《泰坦尼克号》影片剪辑)

2.观看海难录像

师: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惨、恐惧、害怕)

二、品读课文

(一)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不同表示

1.面对突如其来的海难,人们的表示是怎样的?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2. 重点写了谁?(一指读)

读得怎么样?

师:读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

什么情况下会筋疲力尽?而马金纳为什么会筋疲力尽?从这里可以看出马金纳在海水中与死亡作较

量啊!

师:马金纳不只筋疲力尽,更是怎样?(绝望)什么是“绝望”?(断绝希望)马金纳想死吗?

(可是,已经时间过了很长,假如救生船还不来,他一定会——坚持不住,一定会——死,他看不

到获救的希望,所以——绝望了。)

师:他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师:你能把马金纳此时的感受通过朗读让大家感觉到吗?(二指读——范读对比——三指读)(一

个同学读三次,突出指导效果:用心读就能读好书,带着自身的感受来读会读得更棒!)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也是写马金纳的。齐读——。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师:能把顿时换个词吗?

师:刚才还筋疲力尽,却顿时——,刚才还绝望,却转眼间——;这勇气和力量是从哪来的?(是

小姑娘用歌声,给他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一)这歌声的特点

1.师:这歌声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谁给我们读读第二小节。

马金纳听到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2.交流:

△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歌声是怎样的?

(2)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A、师:什么是隐隐约约?(板书)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隐隐约约往往

都是因为离得比较——远;小姑娘的歌声隐隐约约也是这个原因。——指导读词(谁来读读这个词

,把这种模模糊糊,听不清楚的感觉读出来)

B、师:断断续续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读:

师: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指名先前同学)

(4)小姑娘的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

(幻灯)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理解:浪花来了,她被海水盖住了,无法——歌唱;浪花退了,她就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

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又”字和“一次又一次”说明什么?

记得去年唐老师去青岛玩,因为不会游泳就扶着救生圈学,谁知道一个浪头打来,救生圈从我手中

划出去,人一下沉入海底,非常恐惧,想呼救却一下子呛了好几口水,幸亏在浅海,挣扎中碰到海

底的沙滩,连忙站了起来。就这一次,可把我难受了好半天。而小姑娘却是——一次又一次,不只

如此她还坚定地唱起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指导读:能把小姑娘的坚定勇敢读出来吗?

过渡:多勇敢的小姑娘啊!难怪她的歌声又是那样断断续续。这歌声还有什么特点呢?

3.交流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达到更远的地方。

师:让我们来听一段好听的歌声。(《tell me why?》)

假如你就是落水的人,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想些什么?

要读好这句话,要注意什么呢?谁来试试?(指读——让我们把这歌声传达得更远一些,齐读)

过渡:这清脆、激昂的歌声,唱响在黑夜的海上,传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到了马金纳和大家的

耳朵里。在歌声的召唤下,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最终他们获救了吗?

(三)在歌声中获救

1.师: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

师:在这黑沉沉的夜里,在这冰冷刺骨的海水里,人们居然能够支撑这么久,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终于得救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悦。

师:假如没有小姑娘的歌声,马金纳很可能就会?(绝望地死去)假如没有小姑娘的歌声,人们很可

能就?(不会聚拢过来)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可能就?(无法追寻着歌声找来)

2.想象说话:

师:终于死里逃生,被救的人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3.难怪课文最后说(出示齐读):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身的歌声,给人们增添

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板书:勇气、力量、得救)

小结:多了不起的歌声,(板书:!)多了不起的小姑娘啊!

师:让我们记住这——歌声,记住这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歌声!

四、拓展延伸 说地震

师:由小姑娘的歌声,我想到了这个黑色的五月。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瞬间夺走了几万

人的生命。他们中间还有许许多多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面对着一幕幕惨痛的画

面,亲人们的心都要碎了。然而,也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面对灾难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勇敢和坚强,让

人们不由不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小朋友,小小年纪就知道感恩,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了血,虽然躺在担架上,却用受伤的右

臂向救了他的军人叔叔们,端端正正行了一个队礼。

北川中学高一(七)班的同学们在上地理课时被埋到废墟中。等待救援的时候,不知是谁起的头,

幸存的同学们唱起了歌,歌声从这片废墟中传出……

还有一个幼儿园小女孩任思雨。在废墟下,她的双腿被卡、下半身满是鲜血,可是面对心痛落泪的

救援叔叔,她镇定地唱起了儿歌《两只老虎》。

他们只是千万个灾难中小朋友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他们坚强地令人惊讶,令人心痛,更令人佩服

师:假如此刻,你就站在这些小朋友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总结:是啊!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勇敢坚强,一定要幸福地生活下去。最后送给大家

夜莺的歌声的教案设计 篇11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名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的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在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传递敌情,最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自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张中充满智慧机智,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借助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从而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谈话导入

1、出示词语卡片: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木屑、婉转、呻吟。(开火车轮读)

2、齐读课题。

二、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有一个年龄和我们相仿的孩子,却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

1、快速读课文第一、二段,把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句段多读几遍。

2、思考:夜莺是怎样用歌声引诱敌人上勾的?

3、结合学生所谈的,相机出示以下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⑴ “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句中的野兽是指 。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认为 是“蠢东西”,其实,真正的“蠢东西”应该是 。

4、找出类似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5、有感情地朗读。

6、小结:

从文中描写夜莺言行的句子中,我们体会到了夜莺的勇敢机智。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夜莺巧妙地与敌人进行周旋,那么他又是怎样用歌声为游击队传递信息的?

1、自读课文第二段,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

2、指名生说,师生共同归纳。(一声夜莺叫表示一个鬼子,一声杜鹃叫表示一挺机关枪)

3、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师:学习了课文你觉得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你想对他说句什么话?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热爱祖国,勇敢机智)

2、总结:

通过第一、二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夜莺巧妙地同敌人进行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等,从而体现了他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摘抄描写夜莺言行的句子。

【板书设计】

小夜莺 引诱 敌人

勇敢 机智 埋伏圈

《夜莺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12

2.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读小夜莺的语言、动作描写,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他的机智勇敢;引导学生揣摩小夜莺的心理活动来感受他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夜莺的歌声》,上节课我们集中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能不能经得住老师的考验,来!请看大屏幕。(抢读)

二、巩固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沉寂 灌木 耷拉 木屑 尘埃 轻蔑 滚动

球果 宛转 毁灭 兴致勃勃 断断续续 垂头丧气

杂草丛生 聚精会神 以防万一 不慌不忙

三、学习《夜莺的歌声》

1、速读课文。

2、合作交流:

夜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提示:

1、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生生互评。

生生赛读、分角色读。

四.、精读,表情感。

1、面对凶恶的敌人,孩子却能够应变自如,毫无惧色,读了这些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机智 勇敢 热爱祖国

2、思考:为什么题目要叫《夜莺的歌声》?

四、拓展学习

多可爱的小男孩、多了不起的小英雄呀!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多和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

抽生汇报。

五、放视频

看!今天有一位小英雄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就是------张嘎。

1、播放张嘎智斗敌人的视频。

2、小练笔

孩子们!刚刚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运用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张嘎小英雄的形象。

六、推荐读物

上一篇:第三次沉思作文650字下一篇:什么是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