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歌声(精选9篇)
时代歌声 篇1
在近代中国, 民族危机和救亡运动的不断深入, 促进了民族音乐在不同阶段的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伴随着日本侵略的步伐加快和中国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 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的斗争深入开展并迅速扩大。在该时期, 抗日歌曲成为音乐的主流, 歌声的流动与时代音乐的传播, 唤起了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激情。
一、抗战歌曲的创作与内涵
歌曲的创作是时代歌声的基础。歌曲内容与形式, 表达着各个时期音乐的特征, 反映出与其他历史阶段音乐意境的不同, 也成为时代音乐的符号。“九一八”事变之前, 寻求“进步”“图强”的中国社会曾经传唱着各种反映“革命”和国民精神的音乐作品, 如沈心工创作的《同胞同胞须爱国》、《革命军》、《美哉中华》等, 萧友梅的《国土》、《国庆》、《中华好》、《五四纪念爱国歌》、《国难歌》、《国耻》、《国民革命歌》等, 反映五卅运动的《五卅运动》, 反映北伐的《国民革命歌》 (又名《北伐军歌》、《打倒列强》) 和《工农兵联合起来》等。①20 世纪30 年代, 在敌寇入侵、民族危亡背景下, 抗日歌曲的创作与传播成为时代音乐的主流。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中表达了两方面的思想。
(一) 表达民族义愤, 鼓舞抗敌斗志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史中, 华夏儿女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与创造, 建设了美好家园和灿烂文化。“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军国主义者将侵略魔爪伸向中国, 中华民族国土沦丧、生灵涂炭, 激起了亿万民众无比的义愤, 在举国上下以各种方式掀起的抗日救国大潮中, 抗战歌曲成为表达民族义愤、鼓舞抗敌斗志的战斗号角。
《抗日歌》 (1931, 后改名《抗敌歌》) 是音乐家黄自在日寇入侵中国东北时, 满怀义愤写下的抗敌歌曲, 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强抗战的决心与斗志:“中华锦绣江山, 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 快一致永久抵抗将仇报。家可破, 国须保;身可杀, 志不挠。一心一力团结牢, 努力杀敌誓不饶……”黄自将这一内容作为《抗日歌》的第一段歌词, 后又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这首歌于当年11 月9 日在上海的广播电台中由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首次播唱, 并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在国内广泛传播。《抗日歌》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黄自在“一·二八”事变之后又创作了著名的抗日歌曲《旗正飘飘》, 这首歌也成为抗日军民十分喜爱并广为传唱的歌曲。黄自因为关注抗日并创作了多首优秀的抗战歌曲, 当时被人们称为“爱国歌曲之王”①。
在抗战时期大量的爱国歌曲中, 许多音乐创作家从不同角度或从不同侧面, 反映军民的抗战决心和活动, 表达众志成城的意志和力量。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 就是其中一首激发将士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有特色的作品。这首歌是麦新于1937 年为歌颂国民革命军第29 军的“大刀队”而作。歌词首尾均为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集聚在砍向鬼子头颅的战刀上, 对于遭受侵略与屈辱的中国民众来讲, 具有巨大的号召力量和感染作用。在上海沦陷后, 这首歌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手无寸铁的学生面对日本宪兵, 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走向街头发起募捐, 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在台儿庄, 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血战,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时传来《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②成千上万青壮年唱着这支歌参军入伍, 走向抗日前线。这首歌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
抗战时期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有力动员和鼓舞军民抗敌救国的大众歌曲, 它们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许多歌曲成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不朽之作。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 (1934) , 号召“同学们大家起来”, 呼唤广大青年学生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和工农在一起, 奔向抗战的前方。《义勇军进行曲》 (1935) 唱出“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呼吁民众用血肉之躯铸成钢铁般的长城, 去赢得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贺绿汀的《游击队歌》 (1937) , 则表达了抗战勇士们英勇作战、抗击敌寇、为保卫家园誓与敌人拼杀到底的英雄气概。
冼星海为抗战谱写的大量歌曲独树一帜地多是采用进行曲或大合唱的形式, 铿锵有力、激情昂扬的歌声, 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抗战热情, 如《救国军歌》 (1935, 塞克词) 、《到敌人后方去》 (1938, 赵启海词) 等, 深入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抗日军民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斗争情形。
1935 年, 中共《八一宣言》号召建立“国防政府”, 吕骥、周巍峙等提出“国防音乐”口号, 这些都得到社会广泛响应。与此同时, 全国开始逐步形成抗日歌咏运动。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 (1939) 更是抗日歌曲的代表性作品。该曲以黄河为背景, 讴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 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并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宣言, 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的豪迈气概。③这部作品“充分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是“具有辉煌的艺术创造性的里程碑式的音乐史诗”, 向全世界展示了“在侵略者制造的民族灾难中挺起脊梁的中国人民的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胜利信心”。④
(二) 表达思乡情结, 声讨敌寇罪行
在抗战中, 音乐家马思聪和夏之秋分别创作了一首《思乡曲》, 两部作品都极具影响力。马思聪的《思乡曲》原为小提琴曲, 于1937 年创作, 是其《内蒙组曲》 (又名《绥远组曲》) 中的第二首。填词后的歌曲将思乡情结与爱国情思连接在一起, 引发出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侵略战争的憎恨与谴责, 成为抗战时期非常有名的歌曲。夏之秋的《思乡曲》创作于1938年, 该曲采用传统的创作技法和严谨朴实的曲式结构, 使得作品极具“大众化”特点, 深受人们喜爱, 在抗战时期广为传唱, 起到了宣传抗日救国和激发军民斗志的作用。
《松花江上》是中共地下党员张寒晖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时, 耳闻目睹了东北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 歌曲创作的冲动被激发而谱写的作品, 是“思乡”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歌曲中融进了北方女性的思乡哭泣, 以既悲哀又激愤的曲调深入刻画了在敌寇入侵下被迫离开家乡的东北难民面对社会的辛酸与无助, 同时表达了民众要“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该作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激发起了民众对日寇的强烈愤慨。
1939 年冼星海创作的《黄水谣》, 是中国近代声乐作品经典《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部分, 同时也是一首可以独立存在的混声合唱或女中音独唱歌曲。这部作品歌谣式的三段体使之音调朴素, 平易动人, 长期以来很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成为一些专业团体和专业歌唱家常选的演出曲目。歌曲突出了在日本侵略下, 落难同胞“四处逃亡……回不了家乡……妻离子散, 天各一方”的痛苦呻吟。歌曲表达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义愤填膺的情绪和燃烧起来的仇恨怒火, 悲愤有力的控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激发起国人赶走强盗、收复失地的志向。
《长城谣》是刘雪庵1937 年为故事片《关山万里》谱写的插曲。该曲苍凉悲壮, 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控诉敌寇对中国国土的蹂躏。作品以贴近民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语言和音乐风格, 叙述了受难百姓被迫流亡的苦难, 表达了全国人民要团结抗敌、打败侵略者、重回美好家园的心愿。这首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风行于大后方的著名抗战歌曲。
由任光作曲、安娥作词的《打回老家去》, 在歌首与歌尾处的歌词, 均书写多个“打回老家去”。此曲虽然内容简单, 但将思乡情绪和鼓舞民众斗志的内涵相结合, 在广大军民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因而成为当时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著名歌曲。像这样在抗战歌曲中把人民要呼喊起、要迸发出的语句用于歌词的情况有很多。如《打回老家去》中有“打走日本帝国主义, 东北地方是我们的。他杀死我们同胞, 他强占我们土地。东北同胞快起来, 我们不做亡国奴隶”。又如《黄河怨》中唱道:“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谁没有妻子儿女, 谁愿意遭受敌人的蹂躏?”这些均表达了因思乡而生的对敌愤慨和誓死保卫祖国、捍卫家园的抗战激情。
二、抗战歌咏的传唱与社会影响
从甲午战争之后的救亡图存运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解放斗争, 民众的音乐活动越来越蕴涵丰富的抗敌意识和国民意识。抗战音乐以爱国救亡为主要内容, 以群众歌咏等为主要形式, 特别是在20 世纪30 年代, 知识界、文艺界爱国志士, 城市的爱国青年学生掀起了流动的抗日歌咏活动。通过以保家卫国为口号的主题宣传, 在唤起民众和追求民族理想的过程中, 歌声的动员, 反映了时代的呼唤, 也培育了民众的国民意识, 使中国音乐在民族主义旗帜下发生了向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转型。
抗战音乐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 是大量民众投入到抗战歌咏活动之中。广大民众用歌声表达爱国情感, 用参与表达团结抗战的意志, 各地都市民众合唱活动在抗战爆发后非常活跃。据统计, 1935年前后, 上海有近百个自发的群众歌咏团体, 其中, “民众歌咏会”和“业余合唱团”等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前者是由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刘良模于1934年底1935年初发起成立的, 后者则是由左翼音乐工作者于1935 年5 月组织成立……这些歌咏团体组织的合唱活动的参加者极为踊跃。如, “民众歌咏会”有一千多名会员, 还在香港、广州等地建立了分会, 其于1936 年在上海举行的群众歌咏会中, 与会七百多会员和五千多听众, 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1935 年“一二·九”运动后, 东北流亡学生及北京 (时称北平) 、上海、天津、南京、武汉、西安等地的青年学生, 又将救亡歌曲逐渐由中心城市推广到广大的城镇和农村。①抗战全面爆发后, 歌咏运动进一步向全国各地深入发展。
在全国各地广泛兴起的民众歌咏运动中, 特别值得赞颂的是各类学校青年学生的爱国歌咏活动。学生们以青春活力和饱满热情, 成为用歌声宣传抗日和声援前线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学生歌咏活动的兴起最早的为北平学校学生的大合唱活动。1932 年, 北平举办了第五次全市范围的学生唱歌比赛。1933 年, 江西南昌也举办了全省范围的小学生唱歌比赛。这些学生歌咏活动的开展, 为后来全民性的抗日歌咏运动奠定了基础。②随着日寇侵华活动的扩大, 青年学生的抗日情绪日益高涨, 在各地学校, 抗战歌咏以雄浑悲壮的歌声唤起观众的救亡意识, 向人们表达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苦难同胞的无限同情。1934年12月中旬, 复旦大学举行了一场两个半小时的音乐会, 其中, 男声合唱《九一八战歌》雄浑有力、高亢激昂, 突出表达了保家卫国的主题和坚强抗战的意志, ③唤起观众无限的爱国情思和对侵略者的强烈义愤。
多地的青年学生, 还在老师的带领下, 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他们举办各种歌唱音乐会, 宣传和动员民众投入到抗战救亡的斗争中去。如, 在1933年3月底, 黄自率领“音乐艺文社”一行四十余人奔赴杭州, 从3月31日至4 月2 日, 在西湖大礼堂和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举办了“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④
各地的抗战歌咏活动中, 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如李抱忱、刘良模、冼星海、马可等, 他们成为抗战歌咏活动中非常突出的时代人物。
李抱忱1930 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之后任教于北京育英中学, 担任音乐主任, 兼任育英中学合唱团指挥, ①其间又在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京华美专音乐系、燕京大学音乐系兼职, 致力于推进当地大中学校的合唱活动。在李抱忱的率领和指挥下, 育英中学合唱团积极开展歌咏宣传, 不仅在本市活动, 每年暑假还沿京沪线南下巡演, 合唱团的足迹踏至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最为震撼人心的还是1935年5月12日组织的抗日歌咏活动——在故宫太和殿前广场, 育英中学、贝满女中、燕京大学等14 所学校歌咏团联合举办“北平大中学联合音乐大会”。在李抱忱指挥下, 由540人组成的14校联合歌咏团在会场三千多名观众前演唱了《同唱中华》、《一见敌人挥利剑》、《保国》等歌曲, 歌声响彻故宫上空, 唱出了青年一代的爱国激情和抗敌意志, 被当时北平新闻界赞誉为“气壮山河的故都盛世”。②
刘良模是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干事, 曾领导数次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抗日歌咏活动。1936年1月18、19日, 由上海各界青年组成的青年会民众歌咏会在北四川路青年会所举行音乐大会, 刘良模指挥150 人的大合唱, 合唱的歌曲有《打长江》、《自由神之歌》、《赴战》、《天伦歌》等。同年6 月7 日, 刘良模领导民众在体育场举行规模更大的歌咏大会, 上千人参加演唱, 会后刘良模又率领众人在游行队伍中继续高唱抗日歌曲。据刘良模回忆:“当救国会号召要进行抗日救国的游行示威的时候, 我就带着成千上百的歌咏会成员去参加, 在游行队伍中引吭高歌, 使参加游行示威的人都高唱起雄壮的抗日爱国歌曲, 奋勇前进。”③一周之后, 刘良模在上海公共体育场又组织青年会第三届民众歌咏大会。④在这场由五千多人参加的歌咏大会中, 有一千多人是青年会歌咏队成员。⑤音乐会演唱了许多民众喜爱的抗战歌曲, 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 吕骥的《自由神》, 任光的《和平歌》、《大地行军曲》, 黎锦晖的《勇士凯神》等, 民众的爱国热情被歌曲激发起来, 体育场成了抗日歌咏的海洋。
冼星海不仅是爱国歌曲的创作者, 还是抗战歌咏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后, 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 并于当年赴内地宣传抗战, 9 月至河南开封、郑州、洛阳等地, 沿途发动抗战歌咏活动, 10月初到达武汉, 在当地辅导的歌咏团体有几十个。冼星海还积极筹办全国性的歌咏协会, 1938年春“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后称全国歌协) 在武汉成立。在1938年春至秋季, 冼星海以“全国歌协和三厅”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 负责抗战宣传) 的名义, 先后组织了数次大规模抗战歌咏活动:1月在汉口光明大剧院举行“援助冀北人民抗日游击队音乐大会”;3月在汉口汉江关前举行“万人歌咏大合唱大游行”;4月在武汉三镇举行“第二期抗战扩大宣传周歌咏日”;5 月在武昌及汉口举行“雪耻兵役歌咏会”;7月在汉口总商会礼堂举行“七七抗战一周献金音乐会”;8月在武汉三镇举行“保卫大武汉歌咏火炬大游行”等。⑥与在城市中进行抗战歌咏同时, 上海救亡演剧二队深入乡村组织抗战宣传, “全体高唱抗战歌曲, 唱完一个歌, 就高呼口号, 喊一阵口号, 又唱歌, 真是气壮山河, 声震天地”, “许多观众跟着我们一起流泪、怒吼、高呼口号, 跟着我们齐唱救亡歌曲”。⑦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之时, 马可还是河南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大学生, 他积极发起组织“怒吼歌咏队”, 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同年9月, 冼星海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来到开封, 这对马可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年年底, “怒吼歌咏队”等开封青年文艺团体联合组成“河南省抗敌后援会巡回话剧第三队”, 奔赴豫西南乡村向民众宣传。1938 年7 月, 马可同“巡三队”一起并入“军委会抗敌演剧第十队”, 奔赴洛阳一战区到前线慰问抗战将士, 到农村宣传抗日救亡。在一年多时间中, 马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抗战宣传活动, 在组织发动民众的同时, 还创作了多首深受抗战官兵和农民群众欢迎的抗战歌曲, 如《保卫我们的平津》、《游击队歌》、《吕梁山大合唱》等等, 另外, 其编印的歌曲集即便印行上千册也仍供不应求。⑧他“像冼星海那样到工厂、学校、农村教唱自己写的救亡歌曲, 唤起民众极大的抗日救亡热情”。⑨
在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 以抗战歌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音乐活动如火如荼。延安“从清晨到夜晚, 满山遍野, 到处都有歌声在飞扬回荡”。也因此, 延安当时被人们称为“歌咏城”, ①中华民族还被国外友人称为“歌咏的民族”。②在1939年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上, 冼星海指挥一百多人的合唱团演唱了《黄河大合唱》。
三、抗战歌咏表达与时代价值分析
20 世纪30 年代是中华民族抗战民众动员的关键时期, 遍及全国各地的抗战歌咏, 以雄浑之势, 鼓舞着全国军民的对敌斗志。可以说, 这种巨大的音乐能量和民族生机, 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的转型。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 “音乐之流动性手段使它成功地冲破了我们喜欢用以阻塞灵魂中各部分相互联系的障碍, 并披露灵魂在一切现象中的一致本质”。③在古代中国, 《礼记》曾讲:“声音之道, 与政通矣。”早期中国社会, 关于“听风制乐”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礼乐文化”, 使礼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到了近代社会, 梁启超也曾指出, “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 苟从事教育, 则唱歌一科, 实为学校中万万不可阙者”, “欲改造国民之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④这种将音乐的社会作用直接与“救亡”、“治国”相联系的文化, 已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认同之中, 它也铸成了利用抗战歌咏塑造国民意识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根基。
从中国近代歌曲思想内涵的发展轨迹来看, 抗战歌咏在很大程度上与学堂乐歌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近代救亡图存和唤起民众的一种反应和延续, 并因此具有了学堂乐歌一开始就带有的民族救亡与培养国民意识的根本特征。抗战歌曲在填词、音乐调式等方面对传统的传承和坚持, 涵盖了近代中国社会特有而复杂的抵御外敌与社会进步相交织的主题;选曲和理论方面积极吸纳西方音乐文化的成果, 更彰显近代思想文化界对西方音乐国民意识作用的认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爱国救亡与音乐文化的交会, 促使思想家和音乐家寻找音乐救国的道路, 进而, 这种音乐救国道路的抉择, 培养了近代中国具有时代意义和特点的国民意识。⑤
抗战歌咏又与国民意识互为动力, 互相促进。在救亡的主题之下, 近代中国音乐不断地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 以此培养着中国特有的国民意识。抗战歌咏在呼唤国民意识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内涵变化, 抗战使得近代中国音乐具有了更加浓厚的“国民”色彩。有学者曾论述, “同其他文化和艺术形式相比, 音乐更能满足政治的需要, 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也就更显密不可分”。⑥实际上, 这不仅仅是一个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更是音乐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在抗战的前线、后方, 在中国的都市、乡村, 抗战歌声成为支持民众抗战和支撑国家复兴的“精神力量”, 激发着全国军民在艰苦的抗战中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抗战歌咏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互动关系。
从时代价值上看, 抗战歌咏是近代中国新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 它比以往各种音乐形式更加能够唤醒民众、塑造国民。吕骥指出, “国防音乐的提出……无疑地这是中国新音乐运动开始以后的一个转变点”, “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 表现和反映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 更担负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⑦抗战歌咏有着学堂乐歌和新文化运动这两个寻求文明与进步道路的共同的源头, 也有着抗战的激发点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共同目的, 它从一开始就成为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一个有机的环节, 无论从拯救民族还是从拯救民族的国乐精神方面看, 它都具有强烈的国民意识。⑧
“九一八”事变之前, 中国社会已经产生了众多以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九一八”事变之后, 凝聚着浓重的国民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抗日歌曲, 很快成为当时音乐的主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由社会各阶层参与的民众抗战歌咏运动渐由自发阶段过渡到有组织的自觉阶段, 并且抗战音乐也逐步发展成为唤起民众觉悟、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的时代号角。“音乐与抗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帮助了抗战, 同时抗战也帮助了音乐。”⑨可以说, 是抗战使近代中国音乐建构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民族主义, 即自己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民族理想和民族精神。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 爱国抗战歌咏传遍国内各地, 成为声讨日寇暴行、动员民众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和时代强音。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群对民众歌咏活动的广泛参与, 各种类型、不同风格战时歌曲的广泛传播, 不仅使音乐作品所具有的基本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得以彰显, 还在全民族抗战的时代语境下, 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历史作用, 即在反抗外敌入侵、捍卫民族独立方面, 塑造出民众的国民意识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抗战歌咏,时代歌声,民族精神
时代歌声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
2、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字词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体会,感受情景
1、在上一节课,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把“机智勇敢”这个词语送给了小夜莺(板书:机智勇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2——20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表现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语句,并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2、刚才,老师看到了孩子们都在认真地自学,而且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真让老师高兴现现在请孩子们把你们刚才学习的体会和同桌交流(老师看见了你们碰撞出的智慧火花,真美许多孩子似乎意诱未尽,那让我们再把学习的体会和全班同学来碰撞碰撞)
3、汇报交流
预设:为什么这歌声越来越有劲?
生: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
追问(师:如果不能吸引敌人的注意会怎样?
生:就不能让敌人发现他,他就没办法把敌人带到埋伏圈,也就没法把敌人歼灭了。)
师:可见,这越唱越有劲的歌声可是歼灭敌人的——前提。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歌声越唱越有劲。那就请你读出这越唱越有劲的歌声。
生:读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
教师评价朗读(随学生朗读情况而定)
师:你的歌声让德国军官往这边望了望,但好像没发现这个小夜莺,那该怎么读呢?
生:学生再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这礼堂里再一次响起这夜莺越来越有劲的歌声。齐读
师:这嘹亮的歌声,吸引了德国军官的注意,他朝小夜莺走了过来,下面你们就以同桌为单位,一个扮演德国军官,一个扮演小夜莺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生:学生两人一组来练习朗读
师:德国军官是这样盘问小夜莺的(教师语气模仿):“村子里就剩你一个吗?”
生:“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师:你们看呀,小夜莺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回答了德国军官的提问?
生:反问句。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一提到反问句就会想到另外一个句式?我们经常要对它进行句式上的转换,那是什么句式啊?(陈述句:不是只剩下我一个)那就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多媒体出示:反问句:怎么会就剩我一个?陈述句:不是只剩下我一个)
生:反问句有点对德国军官轻蔑的意思,语气更加强烈。
师: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多媒体出示:“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说小夜莺知不知道德国军官问的是有没有人的真实目的啊?
师:那他为什么这么回答啊?
生:他这么回答就会让德国军官以为他很傻,赢得信任,在无意察觉中戏弄了敌人,用这句话来麻痹敌人,用这句话让敌人放松警惕。
师:你们说的真好,在敌人眼中这是怎样的小夜莺啊?
生:天真、可爱、还有一点点傻气
师:这么个天真可爱的小夜莺,他就直接回答敌人的话就完了呗,“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这多干脆利索啊,你说他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那么多鸟,扯那些不相干的事啊?别着急同学们,你们回过头去再来看看小夜莺和德国军官的这段对话,你们关注一下德国军官的神态描写,你就会有所发现(学生默读)
师:找到对德国军官的神态描写了吗?
生:“阴沉”、“冷笑”、“轻蔑”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德国军官?
生:狡猾、谨慎、凶狠、多疑
师:面对这样的德国军官,小夜莺必须把他的谎撒的更圆一些,让这个德国军官感觉到这不仅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夜莺,甚至还有一点点傻气的小孩。此时我就是那个你们眼中的德国军官,发现了小夜莺,一边走到小夜莺跟前,阴沉着脸试探性地问到:“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
生:(多媒体出示)“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师:该怎么读出刚才我们说的天真、可爱、傻气啊?德国军官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他想从小夜莺的嘴里套出些村子人的消息,于是他又问:“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了吗?”
生:再次朗读
师:小夜莺不但没有害怕、没有畏惧、没有胆怯,却用这样的句式回答了德国军官的提问
师:此时这个德国军官,已被小夜莺蒙在鼓里,是他又傻傻的追问:“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生:读(多媒体出示)“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同学们,听出了这句话中的弦外之音吗?
生:小夜莺把德国军官比作野兽
师:小夜莺为什么把德国军官比作野兽,不比作其他
生:因为野兽残忍、凶狠
师:那就请你把它送进去,读出来吧。(学生读)
师:刚才老师说了,这句话可有着言外之意啊,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德军来了,德军来了,他却说野兽啊,说德军来了多明显啊?
生:话中有话,如果直接说敌军会粗暴地对待他,说他是野兽,德军毁了他们的村子就像野兽一样,这么说也是在保护自己
师:一方面表达了对敌人的恨,一方面还保护了自己,真是——一语双关啊,同学们,你们看文中告诉我们小夜莺是怎样回答德国军官的问话的?
生:不慌不忙
师:从不慌不忙的说又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夜莺?
生:沉着冷静(板书)
师: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们不仅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我们还要了解作家的写法,大家看这是一种句式的表达方法,提示语在中间
“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这是另外一种句式的表达方式,提示语在前头,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注意标点符号,请对比着读读,看哪个句式更能突出小夜莺的沉着冷静呢?自由读读
生:第一个
师:那你来读读,(稍作停顿,有个缓冲)
作家的写作多精彩啊,一个不慌不忙,仿佛语言的桥梁,连接了前后两句话,小夜莺他是不慌不忙的告诉德国军官,村里人的消息,他也是不慌不忙一板一眼的表达着他对战争的憎恨,对敌人的厌恶
师:你说这小夜莺可不可气,这是多么紧张危机的时刻,赶紧带着这伙德国军官,印象埋伏圈得了,他还打着一旁的树枝,还弯下腰去把球果拾起来,还用脚去把球果踢起来,你说他这么做是为什么呀?
生:显得自己非常的天真、轻松、麻痹敌人
师:你平时去小树林里玩的时候这么做过吗?他可是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孩子,这是一个小男孩应该有的行为。带着你的轻松读出这段话。(学生读)
师:像你们这么读啊,德国军官一定会怀疑。那应该怎么读,读出轻松自在(再读)
师:大家可以想象,你说小夜莺可能还会做哪些动作
生:东张西望地看看这,看看那,一会看看树上的树枝、一会看看地上的球果
师:小夜莺做的动作得迷惑敌人啊,他还可能会做什么?
生:还可能回过头去和敌人说几句话,做个鬼脸
师:听了你们的话,我觉得这都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应该有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麻痹敌人,带着这种轻松愉快,读出小夜莺的动作吧(齐读)
师:同学们,到此,第一二次歌声结束了,书中第一二次歌声的想起引出的是德国鬼子,可通过同学们对小夜莺语言动作的品味,我们引出的是对他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理解。正是因为小夜莺这不变的品质,才顺利地把这伙德国军官引向了游击队的埋伏圈。
(三)我们来看第三次、第四次歌声的想起,三、四次都是游击队员的对话,老师给大家全部的呈现了出来,去掉了提示语,放开声音自由读出来。(多媒体出示对话内容)
师:你来读读试试(学生读)
师:(教师模拟情景)嘘,真抱歉,我可得打断你,大家说为什么?你们说像他这样说,会发生什么情况啊?
生:会暴露自己
师:那你再来读读
生:学生压低声音读
师:我也像他这么读,老师示范读(小声、紧张、快速),我为什么这么读?
生:学生评价朗读,老师读得更符合实际,快是因为情况紧急,老师在语音、语调、语气上有变化。
师:老师这么读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形,你们在读读
师:通过读这段对话,你们发现了,情报的内容是什么?
生:32个德国鬼子,2挺机关枪
师:同学们请注意小夜莺通报的是32个鬼子,不是
33、也不是31,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你读出了小夜莺的什么?
生:工作的认真负责
师:就把他的理解写到黑板上。到此第三次、第四次歌声结束了,我们通过品味的是游击队员的对话,再次感受到了小夜莺的认真负责。
(四)那么第五次歌声响起的时候,战斗——已经胜利了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跟随着小夜莺的歌声在课文中走了一遭,这五次歌声就像一根线,就像一根绳索,把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串联了起来,也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也串联了起来,才使小夜莺的形象那么地光彩夺目。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题目,为什么要以《夜莺的歌声》为题呢?
生:是文章的线索、是传递情报的重要手段,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歌颂像夜莺一样在苏联为国战争中作出贡献的小英雄们。因此题目也有歌颂之意。(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教师补充)
师:学完课文,夜莺之歌,你觉得这是一首怎样的歌?
生:勇敢之歌、胜利之歌等等
四、想象拓展,引发思考
1、故事还没有结束小夜莺继续战斗在他的岗位上你能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2、同学们的想象,寄托了对小夜莺的喜爱,对小夜莺的祝福在着战火纷飞的年代,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带着我们对小夜莺的尊敬和喜爱再读课题
病房歌声 篇3
女人走进病房的时候, 病房里只有一个人。那是一个病人, 那是一个女孩, 她躺在床上, 一动不动, 好像她的病挺重。女人爬上自己的床, 她躺在床上休息, 她很累。她从乡下坐车一路颠簸, 下了车又走了半个小时的路, 再加上有病, 她真是累坏了。
护士来了, 她给女人打吊针, 她让女人安心养病。女人怎么能安心?女人家里有孩子, 有鸡, 有猪, 有鸭, 女人担心啊!家里是有老人, 可是老人能照顾得了吗?能照顾得好吗?女人想还是别管他们了, 先管好自己再说吧, 自己好了, 才能回家去照顾他们。
女人看女孩, 女孩一直沉默, 一直望着窗外。窗外有树, 有阳光, 窗外的世界真好。女人想她肯定躺了很久, 很想出去看看, 走走。女人看到女孩床边的柜子上放着各种水果和营养品, 还有两束鲜花。女人就有些羡慕, 女人想要是有人给自己送水果送营养品送鲜花, 那自己该多快乐啊!
当然不会有人给女人送水果送营养品送鲜花来, 没有人知道女人病了, 没有人知道她住院了。哪怕就是有人知道了, 他们也不可能给她送来东西, 因为她家穷, 将来报答不了他们。女人很伤心, 她想哪怕就是生病, 还是做富人好啊!
可不是嘛, 医生, 还有护士, 不时地进病房来看看女孩, 他们对女人, 却不闻不问, 好像她不是他们的病人。女人真的很生气, 很想问问医生和护士怎么不关心关心她。可是她不敢问, 她怕得罪了他们。得罪了他们, 要是让她多住一天院, 那可要多花不少钱, 那就太冤了。
不久, 又来了一群人, 他们是来看女孩的, 他们给女孩送来水果, 送来营养品, 送来鲜花。一起进来的还有女孩的父母, 他们忙着招呼大家。一阵热闹过后, 人们离去, 女孩的父母送大家离开。病房里又静了下来。
女人的心里一阵难过。她多想有人来看望她, 哪怕不给她任何东西, 她也高兴。
突然, 女孩对女人说:“阿姨, 我想听歌, 行吗?”女人没想到女孩这么客气, 想听歌还征求她的意见, 她看着女孩乞求的眼光, 笑着说:“你听吧!其实, 我很喜欢听歌。”然后, 女孩拿起手机按起来, 接着, 歌声响起, 整个病房不再沉闷, 变得阳光起来。女孩微笑着听歌, 女人也微笑着听歌。
平日里, 在家里有事没事, 女人都打开电视听歌。女人不会唱, 但喜欢听。听着听着, 女人就感到自己是在家里, 孩子, 老人, 鸡呀猪什么的都在她眼前晃来晃去。女人忘记了痛, 忘记了病, 女人的脸上荡漾着笑。
那天, 女人愉快地度过了一个下午。晚上, 女人也是听着歌声入睡。
第二天一早, 女孩又打开手机放音乐。女人想有手机真好, 想听歌就听歌。女人想等男人过年回来了, 也叫他给自己买个手机。那样, 就是在地里干活的时候, 也可以听歌, 多好啊!
那天中午, 医生来看女人, 他告诉女人她恢复得很好, 只要把最后一瓶点滴吊完就可以回家调理了。女人笑了, 她知道, 她恢复得好与歌声有关。是那些歌声, 给了她好心情和好精神。
不久, 女孩的父母和护士来将女孩推出了病房。女人不知道女孩怎么了。
女人打完吊针的时候, 她叫来了护士, 她问护士女孩怎么突然走了, 护士叹息着说:“她的病更重了, 转到省城去了。”女人叹息着说:“真可怜!”女人为女孩感到担心。护士说:“是啊, 真可怜!她是个聋子, 这次弄不好, 又得弄个残疾!”女人吃了一惊:“你说什么, 她是个聋子?”护士说:“是啊!你跟她一个病房, 难道你还不知道吗?”
森林的歌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森林的歌声》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能听辨音乐的各段主题曲调,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演奏的顺序
3、发展学生音乐听觉习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1、能听辨音乐的各段主题曲调,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演奏的顺序。
2、了解各个主体音乐中音乐要素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聆听
1、聆听A段
A、初听一遍 问:听了这段音乐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B、让我们用拍手的方式表现一下这种快乐吧。(用X XX节奏拍手,注意呼吸、乐句感(转身))
C、耳朵听着音乐试一试。(再跳跃点,再轻巧点)
D、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节奏这个音乐要素,让我们心情变得很快乐。那,我们再来听听这段音乐中,还有什么音乐要素让我们的心情变得快乐呢?(比如说速度,这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对是稍快的,那老师给你哼唱两种,你们觉得哪种速度更让你感到快乐?
1、2)
E、除了速度,还有什么呢?一起来再听听这段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笛子,是的,具体来说是竹笛,竹笛的笛膜让它的音色十分清脆,特别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它音色那么清脆、那么轻巧,富有弹性,让我们整个人的心情变得如此快乐。)
F、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段音乐中的节奏、速度、乐器音色让整个乐段变得十分欢快、跳跃。让用这种欢快、跳跃的声音用Deng来哼一哼这个曲调吧。
2、聆听B段
A、(初听一遍)问:这段音乐主题跟刚才的音乐有什么不同?(变得舒展,为什么变得舒展了呢?旋律变得流畅、舒展,像是流水,又像是延绵的群山。除了旋律还有什么音乐要素使你觉得舒展呢?什么乐器来演奏?小提琴,是啊,你们知道小提琴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吗?小提琴音色缠绵、悠扬,她被誉为乐器之后呢。)
B、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画得图形谱。一起跟着音乐,用手指画下黑板上的旋律线。
让我们用LU把这么舒展的音乐唱一下。(可多遍,指导生唱时,注意气口、位置、可用直观的事物引导抛物线的乐句感和起伏感。)
C、师:你们的歌声真美妙!这么美妙的歌声,动物们也跟了进来,请你竖起耳朵,哪些地方加入了小动物们的伴唱?当你听到小动物们的伴唱时请举起你的手来。(聆听第四遍)师:是的,四处。你听:(师弹第一处加上呱呱 呱呱 呱-,是怎么叫的?你来模仿一下。第二处加 啾啾 啾啾 啾 0 第三处加呱呱 呱呱 呱 0 第四处加0 啾 啾 0)(模仿时先全体模仿,再师唱旋律,生模仿动物叫声,再分两组。)
3、聆听C段
A、师:听这段音乐让你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师律动,初听一遍)(激动)那你知不知道音乐中的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让你心情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感觉下音高发生了什么变化?变高 节奏发生了什么变化?拉宽)B、让我们再一次用刚才的动作体会一下音高和节奏的变化。(听音乐律动)
4、完整聆听
A、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别聆听了主题1、2、3,而且我们已经用动作把他演绎出来了,接下来,让我们梳理一下:(播放1+2+3音乐)接下来,让我们细心听听他们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你们用动作表示出来。听,音乐美妙的引子把我们带入到大森林中.(播放乐曲,听引子,做主题出现动作,听,又出现美妙的动物叫声,做主题出现动作,悦耳的尾声把我们带出了这神秘的大森林,但大自然美妙的乐音似乎还在我们耳边回响。)(121231 ————121231)看来你们队音乐主题出现的顺序已经了解了。B、这么多动物的叫声,是怎么来的?你们想知道吗?(有一年由于环境的破坏,台湾的森林死亡了大量的动物。这一现象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关注。于是荒野探险家、自然观察家、自然录音专家、留美制作人等,深入全台湾山林实地录音,用了整整五年时间,共收集鸟类、蛙类、蝉类、虫类、山羌、猕猴、飞鼠、溪流…等近100种台湾自然声音,制作了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森林狂想曲》。刚才我们听到的就是是它里面的一首乐曲叫《森林的歌声》。)D、最后,让仔细回味一下这美妙的大自然的乐音。请全体同学站起来,一起跟着音乐律动。
二、小结
六月里,歌声伴我们远行 篇5
静下来思考这将要逝去的四年, 我们都经历着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是知识的, 也是情感的沉淀, 会有很多的收获, 也会有年少轻狂的虚度。这一刻, 一切将深深地在同学们的心间珍藏, 会积攒为多年后相聚的感慨, 成为最美的回忆——我的大学……
而年轻的我们也是那样的容易忘记和投入, 四周有太多鲜活的诱惑, 对未来的憧憬迫不急待, 壮志豪言动情而动人, 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也决心把别人感动得一塌糊涂。也许再没有时间去细细感受一些熟视无睹的东西, 一些往事、一些过往注定成为过去、成为回忆, 哲学课上那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在这个离别的六月, 成为现实。
明天, “他”或许奔波在招聘会中成为劳动合同中的乙方, “她”或许坐在城市中心的某间写字楼中成为格子里的一员, 又或许“他”会在谈判桌上同外国业内专家谈判收购项目, 走出校园进入职场的一切都充满着未知和期盼。
职场的磨练让你变得务实, 但会不会也让你变得漠然?同事的关系让你变得练达, 但会不会也让你变得世故?职场的升迁让你变得光鲜, 但会不会也让你变得离初衷渐行渐远?这也许就是岁月给予成长的同时也会有带走和交换的, 但在分别的且行且珍重声中, 请一定别忘记带上大学校园里那份最真挚的同学情、师生情, 它们会带你从漫漫人生中找到回家的路。
五月,我们在歌声中穿行 篇6
数着四月的故事, 我在想着五月的辉煌, 五月与四月一样有鸟、有花、有蛙鸣、有嫩绿, 但五月与四月不一样的是五月更喜气, 因为五月里有护士最神圣的护士节天堂。在这个天堂里, 我们会用心情去装扮, 我们可以尽情地诉说尽情地歌唱, 尽情地欢笑尽情地幻想。
看:5.12护士节正以崭新的姿态从春天迷人的风景中向我们走来, 粉红了岁月, 嫩绿了枝叶, 鲜活了五月, 笑醉了季节。
粉红色的五月在护士的眼中最美丽, 因为五月能给护士带来太多的欣慰。五月是快乐的, 她总是在护士的歌声中穿行;五月是惬意的, 她总是在护士的足迹中溜跶;五月是无私的, 她的心总是与护士的心贴得很近。五月里印有护士温存幸福、荡漾笑意的温泉, 五月为护士带来了自豪。
喜欢五月, 五月里有醉人的歌能让护士的心灵更亮;喜欢五月, 五月里有迷人的风景春花嫩绿能柔软人的心房;喜欢五月, 五月能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喜欢五月, 五月有一扇能永远为护士治疗心疾的心灵之窗。
我爱在五月里制造一个天堂, 让我们的护士暂时忘记苦、累积存的心伤, 丢开身边恼人的繁重事务。我要在天堂里布满鲜花与水果, 把mp3与flash动画联串在天堂的每一个角落, 邀请护士把自己的肉体建在灵魂之上。我没有神笔, 但是我们都有一扇闪亮明净的心窗, 我们没有值得自豪的业绩, 但我们有激情可以把我们的节日燃得更亮。我要用五月最美的韵律为一线护士弹出生命中最美妙的乐章。
穿行在五月, 浪漫的五月会敲醒内心的欲望、能涣散人的心神。五月里我有好多的故事要对你讲, 护士的真情能使病弱者强大, 病患者找回自信, 晚期癌症患者看到光明, 能唤醒那些目光呆滞, 蓬头垢面, 喜怒无常、疯疯癫癫的精神病人……
护士是用心来护理患者, 用爱来支撑病人。在五月, 我会把灵魂放在天堂。
“红太阳”歌声永不落 篇7
记得1 9 9 1年1 2月, 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栏目,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 8周年, 推出了一组“深情的歌”, 演唱了《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阿佤人民唱新歌》、《颂歌一曲唱韶山》等多首上世纪7 0年代风靡全国的歌曲。新年刚过, 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公司出版的《红太阳——毛泽东颂歌》盒式音带, 一夜走红, 发行量很快突破千万盒, 创下中国盒带发行之最。
《红太阳》现象的出现, 迅速引起文化界、新闻界、甚至社会科学界人士的关注, 北京、上海等地还举办了专题讨论, 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危险情绪”, 是对“文革”的一种非理性的怀念;也有人认为, 这是对我国政治文化的一种“反省”, 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笔者认为, 《红太阳》现象的出现, 是由于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开始重新寻找信仰的精神寄托。北京等地的大学校园里, 相继出现了“寻找毛泽东”、“发现毛泽东”的热潮, 就说明了这一点。与时同时, 出版界推出了《走下神坛的毛泽东》、《毛泽东的卫士回忆毛泽东》等畅销书, 银幕上也出现了毛泽东这一有血有肉的动人形象, 从而形成了“毛泽东热”的潮头;中国歌坛也经过阵阵“港台风”、“摇滚风”、“西北风”等, 曾使许多人忧虑, 歌迷们在《跟着感觉走》和《爱得死去活来》之后, 终于在属于自己的领地, 发现了久违的《红太阳》, 他们要在欣赏中求得新鲜感, 要在反思中求得一种理性升华……
笔者发现《红太阳》歌带的购买者, 年龄大多在四十岁以上年龄的群体, 对其中的歌曲, 他们与他们的长辈都十分熟悉。《红太阳》之所以被唱“热”, 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经过回顾与反思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近几年, 我也经常与老师和上了年纪的人们聚会, 经常听他们唱起当年这些熟悉的歌曲, 像《颂歌献给毛主席》等许多红歌, 甚至都能将前奏、间奏唱出来, 这是一种情感使然。
人的一生中, 青春年华是最值得留恋的, 当人们在听到和吟唱这些歌曲的时候, 并不认为歌曲流行的时代是多么美好, 只是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 将我们带回到了青春岁月。当然, 这里也有对毛泽东的怀念与崇敬。《红太阳》收录的几十首歌曲, 以甜美的演唱、新颖的配器、辅之以贯穿始终的节奏鼓点, 使今天的人们极易接受。这些歌曲在今天欣赏起来如此动听, 固然有一些“怀旧”的成分, 但更多的却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 歌都是“喊”出来的, 从而破坏了这些本来就十分优美的民族音调和旋律。今天的人们, 没有了那种特殊的经历, 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盛世和谐的环境中, 便唱得十分轻松。这种“宽容”与“自信”不正是我们所欣慰的吗?
摘要:《红太阳》现象的出现, 是由于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开始重新寻找信仰的精神寄托。中国歌坛也经过阵阵“港台风”、“摇滚风”、“西北风”等, 曾使许多人忧虑, 他们要在欣赏中求得新鲜感, 要在反思中求得一种理性升华。
让学生在歌声中成长 篇8
一、创设趣味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小学生喜欢幻想, 形象思维能力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如, 在进行二部合唱练习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童话情境表演。让一半学生扮演大青蛙, 另一半学生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得高, 大青蛙唱得低, 大青蛙叫一声, 小青蛙应一声, 而后大小青蛙一起唱。这样做, 既让学生沉浸在童话的世界里, 使他们对音乐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二部合唱的要领。
二、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创新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友好信赖关系, 能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 那学生就会更愿意与教师相处, 接受教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 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说, 大胆想, 大胆唱, 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 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 使他们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氛围里感受到了美,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调动好奇心, 培养创新精神
好奇心既是创新的原动力, 同时也是小学生所具有的鲜明心理特点之一。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成为创新思维的源泉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完成好的“课题”。如, 在教学有关乐音是如何产生的内容时, 首先, 我播放了“人是如何发声的”视频片段。然后, 根据音乐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并在空气中传播的这一原理, 调动起学生对“锣鼓、笛、琴”是如何发声的好奇心。最后, 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积极引导, 让他们根据“吹、拉、弹、奏”等不同用途来尝试制作几种小乐器。课后, 有的学生带来了自制的小乐器, 也有的学生图省事, 就随便找来一些破瓶罐当做打击乐器充数。对此, 我没有批评, 而是很耐心地指导他们加以改造, 使之能够打击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一举动, 不但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还为他们的下一次创新实践奠定了基础, 使其初步形成了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
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的艺术形式, 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想象作为创新的基础,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予以体现。每当上新课时, 我会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奇想”。一是让学生想象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内心情感;二是让学生想象这首歌曲用什么乐器伴奏更为理想;三是让学生想象改变曲调、唱法、歌词会怎样。在三种“奇想”中, 要求学生做到“异中求同”, 即方法、形式不拘一格, 但要给人以“美”的感受。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想象,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
五、鼓励动手实践, 提高创新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 手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畏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都有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手指上。”动手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多是动口不动手, 这是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让他们养成动口又动手的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站起来学习, 并引导他们根据对歌曲的理解, 用手打拍子;在对音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用手表达自身的情感;指导他们制作一些乐器为歌曲配乐、伴奏。这些动手实践活动, 都不失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注重歌唱呼吸 让歌声更动人 篇9
一、重视基础,让呼吸成为歌唱的动力
歌唱中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呼吸,那么在歌唱中是如何呼吸的呢?歌声是运用人体的气息慢慢地振动声带,按所要求的音的高低而发出的声音,而呼吸是人体的一种本能,只要人的生命存在,呼吸就永远不会中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来交流思想感情,可以随意伸展、停顿或休止,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但唱歌需要按乐谱发音,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都需要有连贯的气息来支持,一个音的圆润和一个乐句的连贯,这都是要看你如何调节气息的压力。当“音高”愈高,声带就愈紧凑,这要靠加强气息的压力来支持,而不是用身体上不规则、无调节的气力;用气力强迫声门只能造成伤害,这个动作要自然、均匀、慢慢地从声门有秩序地通过,这样发出来的音,才是准确的。
首先在歌唱发声时,要保持一个正确的站立姿势,我们要全身心自然放松、舒展,双肩放松,胳膊自然下垂,胸部没有丝毫紧张感,这样呼吸时,才能感到腰部及小腹周围有气息的力量在支持。呼吸时,必须心情平静,全神贯注,这样才能有良好效果。我们唱歌时常常会遇到呼吸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像声音直白、僵硬、不流动,这是呼吸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气息吸得较高,胸部比较紧张,胸腔打不开,喉头上提放不下来,导致喉咙打不开,唱歌时出现挤、卡、僵等不良现象。有时唱歌吸气的声音很大,造成喉咙紧张,空间扩张不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气息吸入时摩擦周围的肌肉,造成口腔内干燥,唱出的声音没有光泽度,吸气的声音越大气息就会越浅。
二、歌唱呼吸的基本训练方法
下面我们来了解几种歌唱发声的呼吸训练。
用鼻子吸气体会闻花的感觉。吸气时身体自然放松,用鼻子慢慢地深吸气,好像闻到了花的芳香,这是自己可以感觉到小腹慢慢向外膨胀,胸部开阔而通畅,这都是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进行的,体会腹部吸气时向外膨胀,呼气时向里收缩的感觉。用“口”吸气。这种方法吸气时比较快,喉咙容易打开,但它容易使口腔干燥,吸气时容易浅或“端”起来,对唱一些较慢的歌曲有一定局限性,唱稍快的歌曲可能好一些。用“鼻口”同时吸气。鼻和口吸气时鼻咽腔和口咽腔的通道就会同时打开,这样气息就会很通畅地通到腔体内,并且吸得很深,演唱时鼻腔、口腔及胸腔会充分打开,协调一致,产生共鸣,这种吸气方法对较快或较慢的歌曲都很适合。
还有用叹气的方法体会呼吸的支持,有时练声或唱歌时,容易把气息“端”起来,这样唱出的声音发白、较浅,腰部的支持力较弱,甚至用不上腰腹部的力量,这时可以运用叹气的感觉体会后腰部及腹部对气息的支持,感觉把声音和气息叹到腰上,在叹的同时就把声音唱出来了,这样逐渐地就把气息调整下来了。
由于我们要唱不同风格的歌曲,所以在呼吸的运用上也会不同。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
当我们唱悠扬、柔和的歌曲时,气息必须流畅连贯,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牧歌》等,唱这类歌曲时,应在起拍的前一拍上,深深地吸气然后气息平衡,均匀地呼出。当我们演唱快速而活泼的歌曲时,吸气应该是急速而不过于深,用气时,要有弹性地呼出,像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中的《年轻姑娘应该懂得》《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等。而在唱《黄河颂》《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这些歌曲时,由于气势较强,音乐跳跃较大,所以吸气要深而有力,唱时横膈膜的操纵必须随着增强,每个音要非常结实清楚地唱出,决不能拖泥带水。所以,唱歌时,吸气、呼气是主动的和有计划的,气息力度运用也是根据歌曲的性质速度而定的。
三、注重歌唱的情感表达,让歌声更动人
有了呼吸有了歌唱当然就不能少了情感,歌唱是情之所使,兴之所至,它使人们充分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歌唱者是音乐的解释者,一首好的作品如没有好的演唱,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美的音乐需要美的演唱来匹配。“情”是一切艺术的基本出发点。歌唱是人之天性,是人类真、善、美的折射,是人类的一种自爱的方式,更是人们走向完美的途径,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敝开心扉,唱出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人,才能深入灵魂深处,所以说歌唱能领悟理性、领悟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