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与微笑

2024-06-24

歌声与微笑(精选8篇)

歌声与微笑 篇1

【【歌声与微笑】】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明天这歌声

飞遍海角天涯飞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微笑

将是遍野春花将是遍野春花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明天这歌声

飞遍海角天涯飞遍海角天涯明天明天这微笑

将是遍野春花将是遍野春花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明天这歌声

飞遍海角天涯飞遍海角天涯 明天明天这微笑

将是遍野春花将是遍野春花 【【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 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 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作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 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 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 狼一样吼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 她去给地主 缝一件虎皮长袍 又冷又饿 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 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歌声与微笑 篇2

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的“乐学”思想为“愉快教学法”提供了厚重的历史基础, 而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情感特性、功能和机制的揭示, 以及情知交互作用的原理, 阐述为“愉快教学法”的实践, 提供了有效的理论, 达到了可行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愉悦是情感特征之一, 人在愉悦之中更乐意接受视觉、听觉、感觉的刺激, 引起共鸣, 并加深印象。

小学音乐教学, 为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色彩斑斓的空间, 更为其有正确的审美奠定了基础, 而一味的学唱、概念化的讲述传授, 对他们来说是毫无乐趣可言的, 那就势必导致强迫, 结果自然是被动学习低效吸收。因此, 灵活、科学地运用“愉快教学法”的模式, 来听观形象, 有情有趣地学习音乐, 是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助于儿童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情感变得乐观向上、丰富多彩, 最终把学习音乐作为一种乐趣。

一、激发兴趣是愉快教学法的前提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音乐教学如果能果断抓住学生的兴趣, 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音乐教学是一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活动, 又是一项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审美活动。小学生年龄小, 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 而他们又特别好奇、活泼,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让自己情感愉悦的事物, 往往投入极大的注意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创设氛围, 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马上唤起学习意识, 上课铃声一响即可播放新乐曲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又根据本课内容出现新的发声曲、新的节奏型渗透着乐理知识。

例如:在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课时,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段铁道游击队员们英勇抗日的故事, 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了这首歌的原声视频, 画面上:一道夕阳斜照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一艘小船行驶在水上, 一位年轻的小战士怀里抱着土琵琶深情地唱着:“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学生边听边看, 情绪很快调动起来, 我随后发问这首歌好听不好听?喜欢不喜欢学?学生响亮地回答:好听, 喜欢。随即, 我把课前准备好的几幅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图片展示出来, 伴随着火车汽笛的鸣声, 创造了一种热烈而活泼的氛围情景。处于这种情绪之中的学生, 学新歌的心情非常迫切, 学习兴趣空前高涨, 情感高度愉悦, 在欢声笑语中开始这堂课。

二、能学、会学是愉快教学的核心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 让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 在加强乐理知识学习的同时, 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一堂音乐课教学效果如何, 不是音乐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 学会了多少, 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 并有所发展和创造, 真正获得学习后的愉快体验。

音乐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视唱和听音。其中“唱游”是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 唱歌与游戏相结合, 主要是为改变单调的“我教你唱”的教学形式而创造的一种活泼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化, 音乐课已逐渐从单一的歌唱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 向寓歌于唱多种形式中的审美型发展。在“唱游”教学中, 要按歌词的内容来设计课堂活动, 有的采取表演形式, 有的配上对话, 有的还要配上解说词, 以舞台剧的形式出现, 在边唱、边说、边演的同时来完成教学任务。

如《蜗牛和黄鹂鸟》这首歌, 教师先用谜语导入:“小小动物行得慢, 背着房子住里面”是什么动物?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唱, 也知道这个故事, 为了提高这首歌的感染效果, 教师可以把它编成舞台剧, 让学生来演, 教师亲自动手做出蜗牛、黄鹂、葡萄架的头饰, 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角色, 又注意运用图像、形体、画外音、解说词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为这首歌创造全新的多维的立体背景。随即教师提问:“同学们, 你们还想用什么方法表现歌曲呢?”转身在黑板上板书: (1) 敲一敲, (2) 演一演, (3) 唱一唱, (4) 画一画。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高了, 整个表演过程活泼而又生动, 在表演完后, 学生沉浸在美丽的音乐故事之中。教师可抓住时机教授《蜗牛和黄鹂鸟》这首歌, 使学生在笑声中完成这首歌的教学, 明白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时也知道不应该像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 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

三、形象感受是音乐教学法的拓展

艺术都有相通之处, 音乐家是“流动的诗”, 是“美丽的图画”, 是“宏伟的建筑”, 是“动人的故事”, 是“奇异的梦想”, 这就是把音乐赋予一种形象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通过感受更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音乐的美之内涵, 自觉地接受她的感染和熏陶。

如教《叮铃铃》这首歌时, 教师可放录像伴随着歌曲, 在学生面前出现一幅美丽的景像, 蓝蓝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 白云下面是一望无边的翠绿的草原, 牧童手拿着长鞭, 放牧着羊群, 羊儿铃铛的叮铃声、牧童的吆喝声、歌声及小河流水的哗哗声交织在一起……通过观看录像,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感受万千, 教师进而启发学生谈感受。学生有的说:“草原是美丽富饶的, 牧民的生活也是富裕幸福的。”有的说:“草原太美了, 我长大了, 也要到草原去。”教师马上鼓励学生:“希望你们努力学习, 长大后把草原建设得更美!”学生通过视觉获得深刻的感受, 在心灵上受到启发陶冶, 进而产生美感, 在演唱时自然而然地发出会心的微笑, 在情感愉悦中完成这首歌的学唱。

以上教学环节, 有爱心投入、美感渗透、兴趣引导和拓展延伸。“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效率, 就是质量。小学音乐“愉快教学法”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有利于学生情知的开发和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让歌声笑起来, 在笑声中学习是愉快教学法的根本。愿歌声与微笑伴随孩子走过快乐的童年。

摘要:音乐愉快教学法, 就是以学生为本, 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愉快教学”的模式, 来试听形象, 有情有趣地学习音乐。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 创设氛围, 愉悦学生的情感, 在欢声笑语中学习音乐知识, 掌握音乐技能。其中, 能学、会学是核心。教师要在学习中, 加强乐理知识, 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完成音乐教学之后, 通过形象感受拓展,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音乐的美的内涵。

歌声与微笑 篇3

本届大会的志愿者由北京四所高校的学生组成,其中中国音乐学院399人,中国传媒大学62人,北京语言大学85人,北京科技大学100人。他们将在学术会务组、演出组、宣传组等分组中参与工作,确保大会多方面工作得以正常进行。临近大会开幕之际,既是志愿者全面投入工作的重要阶段,也是志愿者熟悉大会、明确自我工作任务,为大会的顺利进行而锻炼心志、磨炼品格的关键时期。

带着最美的微笑,聆听世界的声音:志愿者誓师大会

7月4日,北京市四所高校的五百余名志愿者齐聚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参加“带着最美的微笑,聆听世界的声音”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志愿者誓师大会。北京市委副秘书长李福祥、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党委副书记韩丽萍、副院长景抒展、宋飞、党院办主任倪赛力、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等人出席了大会。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主持了大会。

大会上,多位领导进行了致辞、讲话,高度赞扬了来自高校的志愿者淡泊名利、不计地位、热心奉献的志愿精神。

赵塔里木:“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因你们(志愿者)的微笑而更加完美!”

邓亚萍:“希望你们带着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大会中,为大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韩丽萍:“希望你们带着饱满的热情、奉献的精神……保证大会高质、高效地进行,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第二十九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打造出亮丽的风景线!”

在大会上,志愿者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地进行了宣誓,向大会保证,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工作,确保大会顺利进行。最后,誓师大会在嘹亮的《歌唱祖国》歌声中圆满结束。

在学习中成长:学术会务组主持与翻译志愿者培训

6月29日晚,大会学术会务组全体参与论文宣讲会场主持、论文摘要英译中工作的志愿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参加了培训与工作交流会。

活动的第一部分为主持人培训,由中国音乐学院社科部主任张桂平主持,清华大学外语系张为民副教授主讲。培训的主题是“如何主持好一场会议”。针对这个主题,张教授从开场、过程控制、问答与转译、收尾、气氛调节等多个方面展开讲授,使志愿者们通过一系列英语经典句型与表达方式逐渐明晰了主持一场国际性学术会议的关键与要点,并在现场通过一系列实操演练巩固了当天的学习。

当晚活动的第二部分是翻译工作交流。每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重头都是参会者论文的宣讲。对于中国举办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其中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来自世界各国的论文(以英语为主)译为中文,以便国内大量学者进行学习与参考。翻译论文摘要的重担,无疑落在了志愿者们的肩头。工作交流会,便是他们针对翻译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讨论和解决,将自己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同伴的交流平台。参与翻译工作的志愿者,多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恰恰与他们各自专业学习经历密切相关:北京语言大学的志愿者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对音乐术语及一些音乐专业问题的不解;中国音乐学院的志愿者更多反映的是文章中长难句的语法问题。这正体现出了工作交流的重要性,它为志愿者之间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供了可能,既解决了北语志愿者音乐专业上的困惑,也攻克了国音志愿者长句的难点,使翻译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对于这样的活动,一些志愿者认为,应该多多组织,使得全体志愿者在组织中加强学习和交流。还有一些志愿者则认为,这样的组织活动的次数不应太多,而应加强每一次活动的培训力度,增长时间,以避免活动过于细碎而没有成效。不论是怎样的期望,它们都反映了志愿者们共同的心声,那就是期待花出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这项以团队为核心的志愿活动,在集体学习中锻炼自我。

音乐学子志愿者中的特殊一族

中国音乐学院是从5月开始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志愿者招募工作的。从2007年至今,学校的学生经历了“好运北京测试赛”、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60周年国庆大典等大型活动,在其中参与了大量志愿者工作。可以说,志愿者的心态与精神在中国音乐学院生根发芽了。因此,本次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志愿者招募工作,进行得相对顺利一些。但与以往相比,此次志愿者管理与组织工作也有很大不同。7月5日,笔者就志愿者组织工作等问题采访了中国音乐学院有关负责人,了解了更多志愿者背后的故事。

一、志愿者中95%的管理者都是学生,志愿者管理中95%的工作都是学生执行并完成的。在经历过上述大型活动后,我们学校的学生经过层层考验,逐步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综合素质较高的团学干部队伍。一方面,他们都是学生,最能想同学之所想,与同学打成一片,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他们凭借以往大型活动的经验,逐步把握了大型活动的内容、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组织方法、组织架构、培训方式以及活动中的应急措施等,多数干部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能够独当一面,将与学生志愿者工作相关的方方面面进行完善,使之能有条不紊地运行。

二、承担的压力更大。诚然,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范围上远比奥林匹克运动会、60周年国庆大典规模要小。但是这一次,五百余名志愿者中,中国音乐学院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此外,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与承办方之一,中国音乐学院直接对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负责。所以可以说,我们学校的志愿者管理工作,也要直接对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负责,最重头的志愿工作“压”在了学校的肩头,志愿者工作的质量,就是学校管理与执行能力的展示——对世界的展示。这在以前的好运北京测试赛、奥运会以及六十周年国庆大典层级管理中是不曾出现的。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作为一座高校,如何在一场国际水准的学术会议中把志愿者的工作做好、组织好?再者,作为教师,平日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在对学生的教导上以引导、鼓励、表扬为主。但是,当老师以承接项目的方式进入志愿者工作后,就要以管理者的身份对被管理者——学生——进行组织。那么,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就会不得不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并推动院方与学生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沟通,为达到最佳的志愿者工作业绩而共同努力。

尽管压力很大,但是工作进展也颇为顺利。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方式使学生和教师在情感层面产生许多共鸣,无形中增进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理解,降低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北京市委、市教委、团市委以及学院领导对我们给予了大量的关心与帮助,也减缓了工作所面临的压力。

有人说,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不好管理,随意性很强。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通常情感丰富,并且时刻饱含着生命的热情与激情,这为志愿者动员与招募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优势。一旦加入志愿者团队,他们都会热情洋溢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整个团队情感相融,同呼吸,共命运。此外,作为音乐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通常都是未来舞台上的精英。在演绎作品时,需要大量的情绪情感转换,促使他们在平日的生活、学习实践中有着更多此方面的训练与探索,因此在志愿工作中面临困难时,他们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去及时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理智地解决问题。

还有人说,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从小文化课就学的不好,逻辑性思维不强。持这种观点的人同样也不够客观。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在很小的年龄就投入了大量的音乐技能训练,但这种技能训练绝不是单一的、枯燥无味的演奏、演唱技巧训练。他们需要演绎作品,需要将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情感意蕴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为此,他们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必须把握大量的作曲家信息、音乐历史文化常识,乃至于各地的风土人情,以丰富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阅历,开阔他们的心胸。所以,尽管他们很小就远离了传统教育中的语数外文化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知识浅薄,学识匮乏。一个出色的音乐家,一定是一个文化根基深厚的人,善于思考的人。

此外,由于专业学习的特点,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步入社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学习、文化交流,对社会的认识可能比更多的综合大学学生要早。所以,他们比起同龄的综合大学学生,往往多了几分成熟的社会气质与礼仪规范,这些素质在志愿者团队训练中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更快,更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每当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决定,我们的学生总会走在时代的前列,用音乐这种动人而易懂的方式去讴歌党的领导,传播党的思想,歌颂伟大的祖国……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志愿者工作时,学生正在准备期末考试,所以每一次培训和集会都是在晚间进行的。他们牺牲了自己备考和休息的宝贵时间,全情投入志愿者工作之中,打动了负责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教师,也感动了学校的领导。目前学校的考试已经结束,他们将花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服务工作之中。面对这样一群可爱的学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他们呢?

歌声与微笑 音乐教案 篇4

《歌声与微笑》音乐教案》 经典文档:歌声与微笑》音乐教案 范文,教案范文。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歌声与微笑》,培养学生珍爱友谊的思想感情.二.认知目标:初步认识调性与音阶的有关知识.三.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珍惜中学时期的幸福生活,珍爱友谊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教学时间及环节:开始部分:一.发生练习:三声部的练习5|3| 4-| 3| 6-| 5| 1-¶ ao3| 1-| 5-¶ ang1|1¶ 没有 共产党就 没有 新中国,3.乐段:乐曲中最基本的,具有独立性的完整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思想.乐段一般由两个以上的乐句组成.4.练一练: [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音乐教学设计]这里有一句旋律,我们把它作为问句.1=G 2/45 6 5 3 | 2 35 | 3 2 1 2 | 3¶ 2.56 5 3 | 2 3 5| 3 2 1 3 | 5¶二:作品分析:1.<<歌声与微笑》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歌曲的语言简洁,直率恧寓意深刻,含蓄。因此,很容易使学生使主产生共鸣。歌曲采用自然小调与和声小调合使用的旋律写成.2/2拍子速度稍快,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段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个乐句均包含两个乐节.其中,两个第一乐句的旋律乃是严格的重复,而第二乐句则是变化重复.即:句尾有所变化.这部分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语言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B段为二声部合唱,音区向上移动,起写法与A段相同,只是改用了和声小调式,并较多地使用了同音重复.这一方面是为了与A段成对比,另一方面是为了把情绪推像高潮.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基本上都使用三度,四度,五度,和声乐程彼此配合,这就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完全再现的A段,使首尾相顾,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2.范唱,总体感觉作品的艺术性.3.教唱新歌4.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演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5.艺术处理 教学体会: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中学时期的生活的热爱程度以及对友情的独到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青春的气息,所以学

生对这首作品的情感处理教好.教学内容:学唱《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感受、体验并表现歌曲

中少年儿童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学生有感情地复习歌曲《我们美丽的祖国》。

(师: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祖国,到处充满了幸福和欢乐,让我们一起用甜美的歌声来歌颂祖国。)

新授《歌声与微笑》。

初听歌曲范唱,感受作品欢快活泼的情绪。

(师:《歌声与微笑》是由我国著名的女作曲家谷建芬老师作的曲,是一首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随着中国“少男少女合唱团”的出国访问,唱到了天涯海角,世界各地。)

2、复听歌曲,感受歌曲旋律。

3、学生有表情的朗读歌词,要求吐字清晰、灵巧。思考歌词表达了当代少年怎样的情感。

4、再听歌曲。引导学生注意体会领唱和合唱部分的演唱效果。

5、认识变音记号“#”。师讲解变音记号的作用,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比较加“#”与不加“#”

声音效果的不同。

6、学唱二声部旋律(出示歌谱)。

(1)师指导学生分部唱两个声部的旋律,重点练唱第二声部,尤其是有“#”的音。

(2)合唱两声部旋律。

7、学生随琴填唱二声部词。要唱得和谐统一。

8、学生随琴完整的演唱歌曲。

9、歌曲处理:

(1)全音符的音值、附点音符、下滑音和变化音处力求唱得准确自然。

(2)第一乐段唱得有歌唱性,亲切、流畅。第二乐段要唱得热情奔放,表现出少年儿童将友谊遍布海角天涯的美好心愿。二声部要唱得和谐、统一。

(3)充分理解“歌声”与“微笑”的内涵,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10、学生有感情地唱,可适当加些律动。

歌声与微笑教学设计 篇5

教师:王海燕

学校:阳原县泥河湾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歌声与微笑》,感受歌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

2、学会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有弹性的声音来分别演唱歌曲的两个声部

3、体验并表现歌曲中少年儿童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1、能够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歌声与微笑》

2、唱好歌曲中的二声部,声音和谐统一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歌声与微笑》的伴奏音乐,学生进教室。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乐曲是什么歌?答:歌声与微笑

师:那你曾经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听到过这首歌?生回答

师:听了这首歌感觉心情怎么样?

师小结:是啊,这首歌带给我们轻松活泼,欢快热烈的情绪感受。我们来体验一下这种感觉

2、发声练习

用练声谱进行发声练习。

这么好听的一首歌,它的作者又是谁呢?我们来进一步的了解他们。

二、歌曲与作曲家简介

幻灯出示简单介绍词曲作家,简要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三、参与体验,学习歌曲

师: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学习这首经典的老歌!

1、歌词教学

大家先一起来看歌词,你愿意为大家读一下歌词么?

师:接下来老师要求大家按着节奏,有感情地来朗读歌词。老师先来给大家示范一遍,你们可要听仔细了哦!(范读,学生读,纠正附点节奏)

2、歌曲教学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想不想来唱一唱呢?

(1)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第一部分,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呢?自己先试一下吧。可以用怎样的声音来唱?(生答)

带上我们真诚的心,还有甜美迷人的微笑来唱一唱吧!

师:你们的歌声有一点点打动我的心。如果你们能多一分亲切,多一分流畅,再多一分真诚与微笑。我想肯定更能打动我。我请两位同学来清唱一下,看能否打动同学们的心。

(2)师:我们来看歌曲的第二部分。这里有两个声部,我们分别来学唱一下,先学习第二个声部

让我们一起用欢快的情绪,加上有弹性的声音再来唱唱第二声部。

(3)学习第一声部,唱歌时脸上要有表情

3、歌曲处理(跟着伴奏来唱)

A一位女生领唱,左边学生唱第二声部,右边同学来为其轻轻伴唱。

B一位女声领唱,右边同学唱合唱中的第一声部,左边唱第二声部。

c第三遍音乐响起时,让我们一起拉起手,随着音乐动起来。

四、挖掘情感,巩固歌曲

表演唱全曲,当然你也可以邀请你的好朋友与你一起来表演唱《歌声与微笑》

五、课堂小结

歌声与眼睛 篇6

歌声与眼睛

歌声与眼睛 我们班是一个团结、积极、有爱心、有上进心,充满勃勃生机的一个班级。在班中,有的同学优柔寡断,而张挺同学可算是纯属正宗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了。 一提到他,那可真是“得天地之灵气,取日月之精华”,是正宗的羽・泉迷。“深呼吸,闭好你的眼睛,全世界有最清新氧气……”,你听你听,他那张充满音乐细胞的,大大的嘴,又在三餐后唱个不停。不过他那张嘴连接着眼睛、鼻子、还有眉头,都跟着优美的旋律,各做各的一份工作,开始滑稽的动作。不止是面部表情,连他那双比我几乎小一半的手,也跟着舞动起来,那样子,真是像刚从美国回来的“乡吧佬”,也像一尊滑稽的雕塑,不过,更像一个“小老头”,使同学们看到他,最初的反应就是笑得前仰后合,就连班中最爱发脾气的鲁大姐听到他的歌声或看到他那像“乡吧佬”似的滑稽动作,都会破怒大笑。 他的歌声不仅能吸引住班中的同学,而他的眼睛也能够使同学们开怀大笑,那双炯炯有神、黑乎乎的`的大眼睛总是不停得眨呀眨的,像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和魅力,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起来。 张挺是班里的一员,如果班中失去了他,那么可是一大损失,他能够带给同学们无穷的欢乐,这样的“大活宝”怎么能够失去呢?

歌声与微笑 篇7

一、自然乡土气息与校园青春气息

兴起于70年代的台湾校园歌曲, 带着泥土芬芳的乡土气息, 歌唱大自然风物, 海浪、沙滩、夕阳、小雨、田埂……绘出一幅幅清新自然小景。如叶佳修《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赤足走在田埂上》、胡德夫《牛背上的小孩》、杨弦《山林之歌》等。单从歌名上就可看出乡土味, 歌词更甚。“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赤足走在田埂上|黄昏的乡村道上|洒落一地细碎残阳|稻草也披件柔软的金黄绸衫”等。歌词里不仅是自然风景描绘, 更动人的是自然与人的那份亲切感。究其原因, 这与70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分不开, 当时青年不满当时乐坛, 要“唱自己的歌”。这种民族意识和乡土意识觉醒下他们歌唱自己的小岛自己的生活, 其实是文化冲击下的自我认同。因为真挚清新又贴近生活, 这些歌曲在当时台湾广为传唱。后来传入大陆, 在从乡土转向城市化的背景下又掀起一股热浪, 这足以证明那份乡土气息是亲切动人、富有生命力的。

相比之下, 大陆校园民谣多校园题材:学习生活、青春恋情、同窗友谊、毕业离别等。《同桌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尔翻相片, 才想起同桌的你”, 在轻缓抒情里勾起人们对自己学生年代的回望。那位“睡在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又十分可爱, “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 摇摇头说这太神秘”。这种校园气息与当时特定的校园文化不无关系。80年代的大学校园单纯又活跃, 一方面是公费大学生的优越感没有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是校园内各种思潮涌动, 校园诗歌大盛、文艺生活丰富, 自弹自唱的校园民谣风应运而生。“这真是一块圣地, 今天我来到这里”“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歌词里满是对校园生活的热爱歌颂。正是这种特定的校园文化孕育出了这次校园民谣热, 草坪、吉它、吟唱, 成为其独特风景。而如今随着大学扩招, 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大学的优越感神圣感消失了, 校园文化也在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冲击下变得更加多元化, 那些单纯热烈的校园民谣风景也寥落了。

二、现实政治关怀与风花雪月情怀

台湾校园歌曲兴起于70年代“七十年代的台湾, 在一连串剧烈的动荡中前进。‘退出’联合国, ‘邦交国’相继离弃、蒋介石逝世、第二次石油危机、台美‘断交’、美丽岛事件……一个接一个的考验, 撼摇着这片岛屿上的人民”这种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诞生的校园歌曲关注现实, 饱含着民族觉醒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如《龙的传人》、《美丽岛》、《少年中国》等。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 台湾青年们深深体会到孤独感和危机感, 于是在歌曲里努力寻找归宿感和自我认同感。“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饱含中华民族的光荣与屈辱、自豪与苦难, 以及抒情主人公对“龙的传人”身份的高度认同, 对中华民族强盛充满期待。

相比之下, 大陆校园民谣更多学生年代的风花雪月。这背后也是有深层的社会环境原因的:80年代改革开放刚拉开序幕, 内地乐坛仍沉寂, 校园内也多唱红色歌曲。1985年崔健《一无所有》和郭峰《让世界充满爱》唱响了大陆流行音乐。在这些潮流的推动下校园歌曲也渐渐萌芽生长。个性情感的呼唤加上青春年纪的多愁善感, 自然形成浪漫风气。如沈庆《青春》“轻轻的风轻轻的梦, 轻轻的晨晨昏昏, 淡淡的云淡淡的泪, 淡淡的年年岁岁”。校园民谣后起之秀水木年华《一生有你》“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候的容颜, 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这是真情告白里的青春誓言。大陆校园民谣产生之初就有反抗政治社会宏大叙事的意图, 旨在表现自我、小我, 本也无可厚非。只是长此以往, 格局过小必然限制其发展, 这也是后来其衰微的重要原因。雷同的浅唱低吟显得羸弱, 校园民谣要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突破这样的局限。校园歌手许秋汉曾说:“我们理解的民谣是应该有一种校园气息, 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视野。……从八十年代开始, 校园就有一种社会和民族的使命感, 九十年代后, 这种使命感越来越弱了。”可见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但实践并不成功。

三、明朗乐观希望与伤感失落追忆

台湾校园歌曲和大陆校园民谣都在吟唱青春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不同的是前者基调明朗乐观、充满希望, 后者却多伤感失落的青春追忆。这种差异也是两地在不同的社会状况下青年心理的投射。

台湾校园歌曲开始并盛行在台湾的经济起飞年代, 所以轻松明朗、积极昂扬, 对于未来也自信乐观、充满期待。如多人作词、罗大佑作曲的《明天会更好》, 洋溢着温暖的心灵关怀“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慢慢张开你的眼睛”“让我们的笑容, 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而怀恋童年经典《童年》里充满着俏皮的温馨, “总是要等到睡觉前, 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迷迷糊糊的童年”。充满好奇、幻想、作业、初恋的天真童年, 让人忍俊不禁。

大陆校园民谣却更多怀旧伤感甚至迷惘低沉, 写满青春散场的哀伤、毕业离别的伤感、纯真梦幻的破灭、未来未知的迷惘。《青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些花儿》无不是对青春已逝、一去不返的哀哀低语。“那天黄昏, 开始飘起了白雪, 忧伤开满山岗, 等青春散场”, 曾经天真单纯的上铺兄弟只有留在寂寞的回忆里, 曾经多愁善感的同桌成了别人的新娘, 曾经陪伴左右的“那些花儿”也散落天涯……每首背后都有个如怨如诉的青春感伤故事。这种怀旧情绪、感伤曲调, 一方面固然应从单纯的象牙塔步入复杂的社会, 曾经的纯真都染上尘埃, 曾经的爱情友情也即将各自纷飞, 未来也在迷茫中, 容易感伤;另一方面, 面对着经济大潮和现代化飞速变迁, 人们在应接不暇里更加追忆曾经的单纯美好。正是当时青年心理与大众心理的共通性, 促成了校园民谣迅速流行。当然, 后来也是随着大众审美趣味的多元化的转向, 校园民谣又渐渐地退出大众舞台, 回归校园角落。

通过以上对台湾校园歌曲和大陆校园民谣的梳理和对比, 我们不难发现两股热潮虽都已为陈迹, 但是其中的经典作品仍具有生命力, 对当今乐坛也不无启示。现今两地校园歌曲都呈衰微之势, 除了无法抗拒的外在社会原因, 校园歌曲本身又该怎样突破自身局限?本文这样的对比未必能够给出答案, 却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台湾校园歌曲和大陆校园民谣热潮衰落的过程原因, 通过这种遥远观照来启发当下, 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吧。

参考文献

[1]张学书.台湾校园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鹰.校园民谣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歌声与石块 篇8

“你的歌声真是太美妙了!”小男孩对小溪流说,“我天天听你唱歌,心里充满了感激,于是,也很想为你做点事情。”小溪流说:“真的吗?我的歌声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听?”“是的,我觉得这个世上再也没有谁的歌比你唱的好听了,为了回报你的歌声,我真的想帮帮你,请问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小溪流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听我唱歌,那我就天天唱给你听吧。说到需要,我还真有一件事情需要你的帮助。”

小男孩说:“只要我能办得到的,有什么需要你就尽管说吧!”小溪流说:“请将那块阻碍我前进的石头搬开,好吗?我讨厌那块绊脚石。”

小男孩说:“这还不容易!”说完小男孩挽起裤脚,下到溪里将那块石头搬走了。

可是,令小男孩没有想到的是,他帮助了小溪流,小溪流却不唱歌了。

小男孩听不到小溪流的歌声,很苦恼,就对小溪流说:“你为什么不唱歌了?”

小溪流也很苦恼,说:“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自从你将那块石头搬走后,我就唱不出来了。”

小男孩难过得哭了,小溪流也跟着哭了。

这时,一只喜鹊飞了过来,对他们说:“要想听到小溪流美妙的歌声,你们还是将那块石头搬回来吧。”

小男孩跟小溪流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们相信,聪明的喜鹊说的话肯定没有错。于是又将那块石头搬了回去。果然,小溪流又唱起了歌。小男孩又能听到小溪流那美妙的歌声了。

上一篇:端午节唯美留言下一篇:常州市金坛区档案局2018年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