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共9篇)
陕西渭南 篇1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我国在新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一项事关农村发展的民心工程。陕西省渭南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 新农村建设情况对本市及陕西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影响。结合渭南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 找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以期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现状,一村一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如何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结合陕西渭南实际作一初浅探讨。
1 渭南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2009年, 全市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指导下, 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稳步发展。2009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74.67亿元, 剔除价格因素, 较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118.46亿元, 增长6.8%, 林业产值8.49亿元, 增长0.3%, 畜牧业产值38.03亿元, 增长8.6%, 渔业产值1.06亿元, 下降4.6%,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3亿元, 增长4.3%。
1.2 农民现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越全省平均水平, 达到3589元, 增幅达到20.6%, 位居全省第二。据调查资料显示, 预计2010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1042元, 较上年同期的899元, 增加143元, 增长15.9%。得益于高速铁路修建、高速公路扩建、310国道等改造、天然气管道铺设及其他重点项目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较多, 为本地农民务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而且由于今年农产品出售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较大,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46元, 同比增加33元, 增长8%。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增大, 家电下乡补贴项目由去年的4大类增至12大类, 在各项惠农政策在中央财政的有力保证下, 市委、市政府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这些促使了农民政策性收入的持续增加。
1.3 发展一村一品产业, 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正从点状发展向一乡一色、一县一业的产业带发展, 标准化、专业化、块状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 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成立了以“三秦一村一品”大观园为龙头的12个特色产品展销部门, 开通了一村一品网上交易平台, 实施设施瓜菜优势产业和花椒优势产业带建设项目, 形成一县一业重点县1个 (白水县) , 全市形成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多元化格局。据了解, 目前, 全市一乡一业示范乡镇达到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57个, 从事主导产业人数达到150万人, 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2 当前渭南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短缺
只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80%, 农民富则经济强。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而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411元, 为全国的72%, 虽较以往略有上升,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年来陕西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渭南2009年生产总值仅655.5亿元, 较关中地区宝鸡的806.56亿元, 咸阳的873亿元还相差甚远, 能投到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2.2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近年来, 农业来基础设施虽有大幅度发展, 但仍相对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渭南市的一些设施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 已经老化, 而且渭南市是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 以2003年华县的洪灾为例, 淹没区所有农业基础设施、生产交通道路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2亿元。
2.3 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部分农民接触电视、广播等媒体较少, 加之村、社干部对惠农政策的宣传解释不够广泛和深入, 造成部分群众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掌握的不全面。95%的农户对种粮农民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教育“两免一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合作医疗透明度较高的普惠性惠农政策较为了解。但是群众对一些特殊补贴的项目、标准不清楚。而且由于粮食直补、医疗保障、低保等补贴标准较低,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难题, 看病、上学仍是农民最大的难题。
2.4 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乡里对农村环境卫生突击整治的多, 真正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很少。“三堆” (土堆、粪堆、柴堆) “五乱” (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电线乱拉、厕所乱建、禽畜乱跑) 等现象时有回潮。二是农村村庄建设管理混乱。村民超高程建房、越道路红线建房等问题屡禁不止, 特别是塬区群众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因宅基地审批管理体制等原因, 农村未批先建、乱占乱建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公路沿线村的农民在路边的耕地里违规建房问题突出, 致使农村空院宅基地增多, 浪费土地资源。
2.5 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科技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急需强化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低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相对落后;另一方面, 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 留在农村的很少。
3 推进渭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提升渭南一村一品特色经济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了80%。农业丰则基础实, 农民富则经济强。为此, 渭南市提出了“扶强、扶优、扶特”的引智思路, 注重“引智、引资、引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扶强”即引智工作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经济中寻求突破。渭南市对韩城的花椒、华县蔬菜、临渭区红提葡萄等一系列农业产业, 在引智方面进行了重点服务强力推动;“扶优”就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着力引进农业新优品种, 引进先进作务经验, 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而建立“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是转化引智成果、搞好示范推广的有效途径。2007年, 渭南市建立了大荔县西池村秦川牛养殖基地、富平县双杨村奶山羊基地、白水县上徐村苹果种植基地、韩城市道口梁村大红袍花椒基地等28个“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切实发挥了引智工作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助推器”作用。以后渭南市还应在“引进来”的基础上, 坚持“走出去”的做法, 结合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多向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学习, 为渭南市引进好先进的经验与模式。
3.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应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组织形式, 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其次还应突出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优势与特色, 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抓好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以及蔬菜生产, 着力推进陕西果品进军国际市场, 促进果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加快果业国际化步伐;推行科学饲养, 促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并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发展, 重点提高加工能力, 创建知名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
3.3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建立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确保“千村示范, 万村推进”工程顺利实施。切实落实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激发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极大热情。并引导鼓励各方投资现代农业。落实中央关于“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可给予适当补助”的政策。同时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关键环节, 突出解决制约因素, 积极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3.4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助项目 (10YKF003) 。
中国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 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造就一支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渭南市应以通过调整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联合渭南师范学院以及渭南市其他职业技术学院, 扩大农村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 配备好师资力量, 以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后续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www.sn.stats.gov.cn/news/tjgb/201033193623.htm, 2009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http://www.wntj.gov.cn/E_ReadNews.asp?NewsID=370, 渭南统计信息网.
[3]康峰, 中央惠农政策在陕西渭南市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J].调查与研究, 2010.1.
[4]张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陕西新农村建设步伐[J].新西部, 2008年第20期.
陕西渭南 篇2
业工作
高新区自启动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以来,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坚持让利于民的原则,结合区内实际,切实将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和中心工作来抓,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将进城落户与培训就业工作紧密结合,实行政企联动,也正是因为区管委会有着清晰的思路,前瞻性的工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前瞻性战略措施,为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渭南高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道路交通修建征占了大量的土地,使得一批批农民从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形成了新的就业困难群体——被征地农民。根据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划,这部分人将成为进城落户的主体。为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民生保障问题,高新区管委会高瞻远瞩,大胆创新工作模式,多措并举,确保区内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充分佐证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前瞻性。主要做了以下四项前瞻性工作:
一、出台相关政策,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近年来,为了让被征地农民能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高新区借助区域企业日益增多、用工量不断增大的优势,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加强就业服务,有效地确保了被征地农民失地而不失业。2007年11月,《渭南高新区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办法(试行)》正式出台,并于2008年元月正式实施;2008年9月,组建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办公室(简称“就业办”),主要针对区内被征地农民就业登记、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转移安置等工作开展“一条龙”服务;为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2010年初,又相继出台了《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分解落实2010被
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任务的通知》、《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关于成立高新区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区分管主任为组长、15个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新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实施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同时,经区管委会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将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成员单位目标任务考核范围,与各成员单位其他工作一并考核,实行月上报、通报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全区上下形成合力,区内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率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被征地农民在城乡之间的科学有序流动,充分体现出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倾心倾力解决民生问题、执政为民的理念,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为我区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开展各项就业摸底工作,为培训促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数据库,实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动态管理,近年来,区就业办组织人员走村入户,对区内三个街道办的24个村121个村民小组、18-45岁劳动年龄范围内的12000余人就业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根据群众的就业失业情况进行分类,登记造册6800余人(其中返乡农民工380余人),并建立基础台帐,为有针对性培训就业提供基本依据。先后走访用人单位1300余家,搜集发布有效用工信息1100余条。
三、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促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
1、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和稳定性。由于离开土地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上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高新区按照“政府统筹领导,劳动就业主办,社会各方配合,被征地农民受益”的原则,围绕被征地农民实现“身份转变,利益维护,素质提高,就业充分,生活改善”的具体要求,坚持“授人以渔”,创新模式,大胆探索,把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走出了一条以培训促就业的就业工作新模式。近年来,高新区根据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训项目,通过岗前培训、订单式培训、实用技能培训、残疾人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免费培训,为被征地农民送去转移就业的“金钥匙”,从而进一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稳定性,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工作的整
体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被征地农民转移就业1300余人,完成区目标任务1000人的130%;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11期,参训1250余人,完成区目标任务1200人的104%
2、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有力促进创业促就业工作战略实施。为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问题,高新区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认真实施“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的联动机制,积极将SYB创业培训向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延伸,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深受被征地农民欢迎;积极开发适合被征地农民的创业项目,广泛收集创业信息,将创业培训、项目查询、小额贷款、创业见习、开业指导、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后续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善创业环境,鼓励被征地农民进入创业孵化基地实现创业,为其成功创业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在高新区报道专刊等新闻媒体开辟《创业明星》专栏,围绕创业型城市创建这一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国家鼓励扶持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及创业成功典型的成长历程,大力培育被征地农民的创业意识,弘扬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精神,努力营造“政府创新主导、部门联动帮扶、百姓积极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进了高新区“创业促就业”战略的实施。2010年,共为区内70余户被征地农民办理了总额32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占全区小额担保贷款总额的75%,创业带动就业360余人。
3、加强政企联动,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就业服务。为了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我区在村一级普遍建立了劳动就业信息员网络,以便对区内被征地农民就业失业情况实现动态管理;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区管委会大力倡导区内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被征地农民。区劳务局还与区内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业务关系,适时召开企业用工座谈会,积极协助企业做好空岗缺岗的招聘和补充工作,尽可能多地安排被征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现已基本实现了就业网络健全、信息畅通、用工岗位与人力资源的对接和匹配。
四、社会保障扶助政策,解除被征地农民后顾之忧
1、发放养老补助金,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渭南市建立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意见》出台后,高新区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出台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及《高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养老补助
金操作规范》。《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土地被征用后,每户人均耕地不足0.3亩(含0.3亩),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以上,每月享受120元养老补助金,这项资金已被区财政列入预算之内,由区内商业银行实行社会化发放。从2010年1月起,被征地农民养老补助金已上调至每人每月150元。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但弥补了高新区被征地农民社保工作的空白,而且在西部省区也属首创。
2、参加新合疗,使被征地农民“病有所医”
为减轻被征地农民负担,高新区全面落实“农民参合,政府买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符合参加新合疗的被征地农民每年可以不用缴纳10元的个人统筹基金,就可以免费享受到新合疗政策,高新区财政承担了所有农民参加新合疗的统筹基金,让区内被征地农民真正享受到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
超常规部署,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快速有序推进
一、通过户籍直转,被征地农民成为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开展以来,区进城落户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召开关于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和就业工作的相关会议,解放思想,超常规部署: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在享受优惠政策方面“就高不就低”,只要总体符合省市有关精神,区管委会有能力,群众自愿,都可以进城落户。同时,结合区内实际,突出重点,快速推进。首先以区内城中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含0.3亩)的被征地农民为重点,通过户籍直转方式,实现其进城落户。截至目前,已先后对区内10个城中村的3286户、11400余名农村居民进行了户籍直转,经核准落户的农村居民,从2011年起,将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福利待遇,享受城镇相关的就业扶持和就业优惠政策,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二、以培训促就业,进城落户农村居民享受免费就业服务
2010年12月,根据参训学员的培训需求,区劳务局协同定点培训机构对区内200余名已进城落户的被征地农民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用技能培训,受到了进城农村居民的普遍好评。元月份,区劳务局根据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区内实际,组织百余名有就业愿望的“进城落户农村居民”参
陕西渭南 篇3
确定稳果促畜思路。该村产业以苹果为主,面积达400多亩,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此,2009年初,渭南市科协制定了“稳果促畜”的帮扶思路,在帮助群众提高苹果管理水平的同时,积极发动群众发展养殖业,组织养殖户代表分别参观了崇凝、凭信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和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让群众了解专业化集中养殖的好处。针对08年生猪养殖滑坡的现象,渭南市科协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作出了生豬养殖将逐步上扬的市场判断,打消了村民“养殖风险大”的疑虑,调动了村民发展养殖的热情。
建设养殖小区。在与村两委班子多次论证后,大家形成了走“自繁自育、规模化”养殖的路子,才能使王尧人脱贫致富的共识。由于村上集体经济没有积累,建设养殖厂根本没资金。为此,市科协多方努力,通过复垦旧宅基地,争取土地复垦项目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等,为村上争取资金30余万元,支持村上建设标准化千头养殖小区。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09年10月底,王尧村生猪养殖厂正式建成。养殖厂配备有自动上料、自动饮水设备,年存栏生猪可达3000头以上。
实行以奖代补。为鼓励支持村民发展养殖业,渭南市科协制定了以奖代补政策,承诺凡群众发展猪、牛、羊、肉鸽等养殖业的,渭南市科协均给予百分之十的奖补,当年就兑现奖补资金7900余元,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大大高涨。截止目前,该村生猪养殖户由2008年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的30余户,年生猪存栏由原来的2000余头发展到现在的1万余头;牛、羊存栏较以前也大幅增加;肉鸽年存栏200余对。
及时跟踪服务。针对村民养殖技术不成熟、管理粗放的实际,渭南市科协多次邀请畜牧专家进村,对养殖户进行系统培训,并入户现场指导。去年4月,当得知村上个别养殖户发生疫情后,立即邀请渭南市畜牧兽医专家到现场调查,进行解剖鉴定,确诊由猪蓝耳、水肿等病症引起,并当场为养殖户开出药方,提供专用疫苗,使疫情得到控制,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去年年底,得到实惠的王尧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向渭南市科协送来了“传技术送资金惠风和畅,改环境兴产业村富民强”锦旗一面,以表达对渭南市科协帮扶工作的感激之情。(渭南市科协 刘续红 编辑:逯敏飞)
陕西渭南 篇4
近年来, 渭南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战略, 着力抓改革、调结构, 转方式、提效益, 促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已初步形成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8大产业集群,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工业总量持续扩张
“十一五”以来, 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1244.4亿元, 先后实施了龙钢技改扩能、秦电上大压小等一批重大项目, 引进了中联重科挖掘机、渭南光电LED等一批重点项目, 大部分已经建成投产, 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87.9亿元, 首次跨上千亿元大关。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5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23.56亿元。“十一五”以来, 全市工业已累计实现利税532.18亿元。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促使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首次突破50%, 拉动GDP增长8个百分点, 标志着渭南已由传统的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资监管成效显著
目前, 渭南市政府正在积极整合资源, 组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 用壮大的国有企业来提升市委、市政府社会调控的能力、发展经济的支撑能力。近年来, 渭南市先后对9户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 对23户企业实施依法破产、公司改制, 优化了资产结构, 激发了企业活力, 消化了历史形成的诸多矛盾, 助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中联重科重组新黄工后, 通过技改扩能, 在渭南形成年产500台大马力推土机、10000台挖掘机生产能力, 2011年已上缴各类税收5000万元。二期投资4亿元的6000台塔吊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 三期推土机生产线 (渭南) 正在建设之中。投资6.56亿元的配套企业湖南中钢年底投产后, 年产值在18亿元。目前, 中联工业园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三年后园区产值将达百亿元以上, 税收可达4亿元以上, 为渭南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和拉动作用。
服务能力有效增强
从“十二五”起, 渭南走出了困扰半个世纪的三门峡库区淹没区的阴影, 国家发改委今年5月份正式批复把三省四市黄河金三角区设定为国家级东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市已拥有渭南高新区、渭南经开区等13个产业园区, 规划总面积506.9平方公里, 园区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 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 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 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大西高铁、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等标志性工程先后建成或投运, 成功地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 长期制约渭南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这些不仅对渭南在更好、更高、更快层次上实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也为中省属企业集团乘势而上, 在渭南做大做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省属企业合作共赢
近年来, 渭南着力加强与省属企业的战略合作, 在长期密切协作中建立了互信、互惠、互赢的良好关系。特别是自2007年渭南市政府与省国资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 渭南与省属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 成为拉动渭南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2011年, 省属驻渭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0亿元, 占到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示范区先后获批, 渭南成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的地级市。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做出了加快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战略部署, 提出将渭南打造成关天战略门户、生态田园新城、东西合作高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 各项政策叠加, 天时地利人和皆利, 渭南正在步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二五”期间, 渭南将重点培育发展以煤炭资源为支撑的煤化工、以土方工程、印刷机械和环保装备为基础的装备制造、以钼和金等金属资源为重点的有色冶金、以太阳能光伏和LED为主导的新能源、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等八大产业集群。据悉, 已有省属10户企业集团在渭南投资建设36个重大项目, 总投资达764亿元。
陕西省渭南市雷燕创业事迹材料 篇5
创业事迹材料
雷燕,女,1984年6月生于陕西省渭南市,2007年月大学毕业,从环境优越的城里来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发展种鸽养殖,凭着一股热情和执着,走出一条自主创业的成功之路。5年时间,雷燕的渭南天雷种鸽繁殖基地种鸽存栏达到
1.3万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雷燕的创业事迹先后被陕西农林卫视、陕西电视台、渭南日报、渭南新闻网、农业科技报等报道。
大学期间萌生创业梦想
毕业要面临着两个可谓泾渭分明的选择:就业或创业。就业,近几年很多大学生工作难找就业无望,无疑,就业是大多数大学生的选择;创业,由于思想的束缚、资金的困扰、技术的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许多的人对创业存在着害怕失败的心理。但在将要面对这样的现实境况时,雷燕经过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决定选择创业,用自己的知识与才华,在自己的创业路上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雷燕的父亲是一位养鸽爱好者,养了多年信鸽、肉鸽、观赏鸽,受父亲影响,雷燕从小就对养鸽子很感兴趣,课余时间帮父亲在废弃的厂房里养过鸽子,因此,在大学期间就有意识地积累有关鸽子养殖方面的知识,跑图书馆、向西农大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请教,并对当地一些成功的家禽养殖企业进行了调查,对销售和管理也有一定了解。
临毕业时,雷燕已在学院首场校园招聘会中签约到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中水单位,但为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次就业的机会。当雷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家人时,开始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同学、老师和亲人们的不理解、资金短缺以及工作本身辛苦。父亲满指望雷燕能顺利毕业,找个好工作,但雷燕还是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随着雷燕在大学课余时间做的中国肉鸽养殖网渐渐有了起色,更多的人开始支持我了,特别是雷燕下岗的母亲给了雷燕很大的支持。
执着创业困难面前不退缩
2007年8月,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雷燕从亲戚朋友处凑了80余万元,在临渭区向阳办毕家村一处靠近渭南东高速出口处,建起占地3.5亩的肉鸽养殖基地,饲养了5000对优良品种美国落地王肉鸽。
在雷燕和父母的苦心经营下,肉鸽养殖很快有了收益,当年年底,一个月卖乳鸽就收入了1万元。到了2008年初,开始卖种鸽,汉中一个养殖户从网上看到她出售种鸽的信息后,一次买了15万元的种鸽,雷燕亲自到客户家指导建棚,并传授养殖技术。这使雷燕更坚定了自主创业的信心。
然而,创业是艰难的,特别是对一个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女大学生来说,其不易程度更是可想而知。2009年11月11日的一场特大暴雪,致使雷燕的75米长、8米宽的石棉瓦养鸽大棚全部倒塌,鸽笼被压坏,1500多对种鸽被压死,还有部分砖墙、砖柱子、松木椽、上顶石棉瓦、电线照明设施、温室无滴塑料膜等物品被损坏,损失达20余万元,但雷燕和家人没有泄气,雪灾过后,及时重新建起了鸽舍。2010年年初,区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为我发放了5万元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给予扶持。
面对创业中的诸多困难,我总是以“办法总比困难多”来勉励自己,执着地坚持她的创业梦想。
养销并重繁殖基地稳步发展
从建起种鸽养殖基地的那时起,雷燕开始认真观察肉鸽的生活习性和饮食规律,逐笼为每一对种鸽进行编号、登记,细心研究玉米、小麦、豌豆、黄豆、稻谷、高粱等饲料的科学搭配,每天上网与同行交流,帮助鸽友解决问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交流彼此的经验。对待肉鸽,雷燕就像对待亲人一样,把一个女孩子特有的爱心、细心和耐心倾注在种鸽身上。
经过一年的努力,加上父亲多年的信鸽、肉鸽养殖经验,雷燕的肉鸽养殖基地逐步走上规模化、科学化的轨道。到2008年底,所饲养的肉鸽数量已由原来起步的5000对高产、高效、高利润的原产美国落地王鸽增加到6000对。
2009年上半年,来自外国的客商代表还专门组团来该基地考察,著名肉鸽专家中国肉鸽产业协会会长姜家佑也来到雷燕的基地参观,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
雷燕觉得:“鸽子养好了,销售是关键”。几年来,雷燕主要是通过网上销售鸽子。起初,建立了肉鸽养殖网,宣传自己的种鸽,交流养鸽经验。后来,规模大了,忙不过来,就在自己的QQ空间发一些为客户拉运鸽子、建棚、传授技术和自己种鸽养殖基地规模的照片和文字,让新客户对种鸽放心,愿意买雷燕的种鸽。
每当客户不懂养殖技术向雷燕请教时,雷燕总是认真地给予解答和指导,让他们少走弯路,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更多渴望养鸽致富的人们走向成功,使自己的老客户越做越多,并介绍来了许多新客户。雷燕的肉鸽养殖基地也逐步成为重质量、讲信誉的优良种鸽基地。
有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经过5年的努力,雷燕的种鸽养殖基地像滚雪球似的稳步发展,目前,种鸽存栏达到1.3万对,乳鸽销往全国各地,种鸽远销新疆、甘肃、宁夏、浙江、湖北等地,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2012年6月,雷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区人才交流中心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陕西渭南 篇6
至2011年9月底,渭南市累计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6 489.2万元,共改造中低产田24.7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3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 317万公斤,新增油料生产能力12万公斤,新增果品生产能力10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4 177万多元;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带动农户23 620户,安排农民就业460人;产业化经营贷款财政贴息项目25个。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扶持产业发展,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不断加快。
陕西渭南 篇7
一、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性
(一) 农村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 全市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是总量扩张少、发展速度低、效率提高慢。从总量看, 2005年,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6.77亿元, 比2000年增加19.34亿元, 年均增加3.87亿元, 只相当于生产总值增量的13.16%;全市12个县 (市、区)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8.2%, 低于其人口所占比重63.3个百分点。从速度看, “十五”时期,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4.4%, 分别低于第二、第三产业10个和3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1.8个百分点, 比“八五”、“九五”时期分别低3个和1.2个百分点。从产出效率看, 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 063.4元/人, 比2000年提高1 006.4元/人, 但与二产、三产的差距由2000年的12 678.7元/人、8 543.5元/人扩大到32 607.7元/人和12 739.2元/人, 全市62.56%的劳动力创造的生产总值还不到全市的五分之一, 发展步伐仍显缓慢。
(二) 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 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 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但基础仍然薄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一些主要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标准低、设施不配套, 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 破损较严重。至2005年底,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38千公顷, 占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61.6%, 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69千公顷, 仅占耕地的30.8%, 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的38.3%。二是农业投入不足,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渭河流域、南山支流洪涝灾害发生频繁, 使全市农业损失惨重。三是耕地减少,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2005年末, 全市实有耕地面积548.34千公顷, 比上年同期下降0.07%, 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1.84亩;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不到50%。四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民生产性投入少。2005年, 全市每公顷耕地占有农业机械动力不到1千瓦, 农作物机耕面积46.17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6.34%, 机播面积37.31万公顷, 比重为53.61%, 机收面积27.57万公顷, 比重39.61%, 当年农户生产性投入不到农户总投资的30%。五是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滞后。雨天行路难仍然是部分乡村群众的心病, 且在收获季节严重影响着农产品的运输和外销, 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 农民收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5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882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70元,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 373元, 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82%, 与全省、全国的绝对差距分别比2000年扩大191元和585元;与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0年的2 652元扩大到4 882元, 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81∶1扩大到2005年的3.59∶1。“十五”时期,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5.1%, 低5.3个百分点。由于收入较低, 农民消费水平也难以提高, 2005年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793元,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896元, 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36.62%, 大致相当于城镇居民1993-1994年的消费水平。目前, 城镇居民已进入万元级消费阶段, 而农民仍然停留在千元级消费阶段。全市20.65%的农村家庭缺少彩电, 28.96%的农户还没有购买洗衣机, 46.49%的农户没有摩托车, 55.06%的农户没有移动电话, 95%以上的农户家中没有电冰箱、空调机、照相机和热水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渭南显得尤为迫切。
(四) 农村公共事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渭南市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农民生活条件落后, 相当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交通、饮水、用电、居住等困难问题。二是义务教育投入不足, 因贫困辍学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 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低于城市;师资缺口大, 比较优秀的教师主要聚集在城市, 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差, 缺少计算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三是农村医疗条件较差。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享有不到30%的公共卫生资源, 应住院治疗的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未住院, 农民医疗服务需求难以充分满足。四是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全市60%的乡镇文化站没有达标, 还有10%左右的农民收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五是社会保障能力不强,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较低、供养标准不高, 特困群众救助标准也较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待完善。
二、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矛盾
(一) 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支持能力有限
渭南是农业大市, 但不是经济大市, 更不是经济强市, 2005年,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5 819元, 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9.11%,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1%;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为3.27%, 分别低于人口 (14.71%) 和生产总值 (8.5%) 所占比重;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2.67%, 百元GDP提供财政收入比全省低4.61元。2005年全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67.77元, 在全省十个市排列第八, 仅高于安康市和商洛市;全市还有多数县人均财政收入低于100元, 个别人口大县, 人均财政收入尚不到50元, 财政支持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建设的能力有限。
(二) 部分县 (市、区) 经济发展水平低,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难度较大
其一, 人口大县经济相对落后, 建设新农村的能力较弱。临渭区、大荔县、蒲城县、富平县四个人口大县总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8.17%, 2005年四县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为46.01%, 低于人口比重12.16个百分点;大荔、富平两县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 000多元, 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韩城市 (人均13 682元) 相比差距甚大。这四个县 (区) 人口都在70万人以上, 但地方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 人均财政收入不足100元。2005年, 大荔、富平等县一产增加值比重仍在30%以上, 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20%左右, 基本上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还未达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临渭区、大荔、蒲城、富平等县是渭南市农业大县、粮食主产区, 农村人口占到全市农村人口的59.64%, 比重较大。“三农”问题如不能取得突破, 必将影响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其二, 贫困县较多, 发展水平低, 建设新农村难度较大。全市11个县、市、区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 5个省级贫困县。2005年, 全市扶贫开发重点县白水、合阳、蒲城三县人均生产总值为4 388元, 低于全市1 431元, 人均财政收入68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 639元, 分别低于全市100元和243元。显然, 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愿望最强烈, 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难度最大的地区。
(三) 农民增收渠道少, 持续快速增收难度较大
从农民收入构成看, 渭南市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以农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 从2000年到2005年期间,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了477.12元, 占农民全年总收入增量的55.67%, 受耕地资源减少、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以及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的制约,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很难实现新的突破。目前, 农民要增加收入, 最有效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 八成以上的农民靠外出务工来增收。
(四) 农村劳动力“流失”较多, 建设新农村缺少强有力的主体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目前, 农村留守劳动力不仅年龄结构加速老化, 文化水平低,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很难得到大面积推广, 从而削弱了农业生产发展后劲;而且农村新增劳动力来源堪忧, 农村新增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 部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后滋生“厌农”思想, 不愿再回到农门, 城市失业或下岗人员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农村大学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有较好发展空间的城市, 建设新农村缺少优质的人力资源。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 拓宽增收渠道, 着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建设新农村, 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 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 广辟增收渠道, 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切实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直接补贴政策, 从制度上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取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二) 调整资金投向, 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水平
建设新农村, 投入是硬条件。一是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切实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保证“三农”投入不断增长。二是调整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重点, 加强财政投入向示范村、示范镇倾斜, 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 由点及面,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在渭南的投资主要分布于非农产业、城市, 投向农业、农村的外资明显不足。为此, 全市要充分做好渭南是“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陕西粮仓”、“陕西棉库”, 全国著名“瓜果之乡”等方面的对外宣传, 用优惠的政策、良好的信誉、优质的环境和服务, 加大引进外资在农村的投资规模和频率, 真正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偏弱的局面, 为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 实施创业工程, 着力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
建设新农村, 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着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0万人以上, 劳动力转移一方面是鼓励走出去, 进入大中城市, 但更重要的是留在家乡, 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打工经济固然能在一定时期内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光靠打工来增加农民收入, “生产”不可能充分“发展”。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要把全民创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第一动力, 立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还比较困难的实际, 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务工经商, 更重要的是吸引一些有一定市场经验、技术、资金积累的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 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支持, 使他们富有创业热情,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和特色旅游业, 使农民在农忙季节从事农业生产, 农闲时得到就业, 实现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目的, 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要继续推行“教育、科技、文化”三下乡活动, 在人事制度上, 可鼓励和吸收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职、创业, 加大城市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
(四)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
陕西渭南 篇8
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 辖一区、两市、八县和渭南高新区, 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554万, 其中农业人口389万, 农业劳动力251万, 人均土地2亩左右, 是陕西省第二人口大市。2009年辖110个镇, 73个乡, 13个街道办事处, 196个乡镇办, 180个社区居委会, 3221个村委会, 17882个村民小组。由此可见, 渭南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渭南整体环境的质量, 渭南农村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渭南整体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渭南着眼解决农村脏、乱、差和影响群众身心健康问题, 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狠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和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工程, 初步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一)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1. 渭南市完成渭河综合治理城区段
北岸堤防主体工程和大荔、潼关农防段及南山支流堤防加高培厚工程, 逐步实现被动防汛向水资源综合利用转变。如2011年渭南市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97公里, 建设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1957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96处, 解决了5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节水灌溉15.7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355.3平方公里。实施土地整治项目605个, 新增耕地1.5万亩。
2. 渭南市各县区也积极行动, 如合阳
县人民政府批准印发了《合阳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规划》 (2011~2014年) , 成为渭南市首部县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规划落实全县11个镇284个村庄, 包括“清洁水源工程”, “清洁家园工程”, “清洁田园工程”, “清洁能源工程”四大重点工程, 总投资51406万元。规划的实施在目前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为广大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二) 生态农业发展快速
渭南是农业大市, 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生产基地, 素有“陕西粮仓”之称。粮食、油料、水果、大家畜及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渭南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3个, 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 涉农企业291家, 形成了以粮棉油、果蔬、奶畜、林木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现代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富平现代农业产业园、华县钟张蔬菜示范园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81.5万亩, 建成面积达到42.7万亩。上半年新增面积27.9万亩, 园区产值可达28亿元, 超出去年同期12亿元。
(三) 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大, 效果明显
2012年以来, 渭南市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增强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推广发展生态农业, 多方位、多角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减少灌溉和养殖用水造成环境污染, 积极宣传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加大秸秆禁烧力度, 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比如澄城县,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机械化示范县项目重点抓好安里、义井千亩示范区, 落实面积1047.4亩。制定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试验方案》, 分别在安里西峰村、义井村布局了小麦不同型号播种机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对比试验田。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 玉米、小麦增产7~12%, 增产效果显著。减少环境污染,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温, 改善理化性状,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增肥地力, 提高地温, 有利于稳产高产。使秸秆利用机械化示范区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四)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积极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 深化生态村创建活动, 切实解决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率先在城市部分乡镇设立环保机构, 配备兼职环保人员, 初步探索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组织完成了蒲城县孙镇、富平县庄里镇、韩城市龙门镇、华县瓜坡镇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重点项目建设, 利用中央专项资金300万元完成了合阳县农村垃圾收集整县推进示范工程, 为全市开展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探索路子。目前, 全市各县依据农村“清洁工程”整治规划, 狠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防治等工作, 并投资1407.5万元, 完成了1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已经不仅在城市发展, 工业污染已经侵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大量的污染转移到了农村, 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1.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破环严重
一是城市污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农村扩散, 例如将固体垃圾拉到农村堆放或填埋、有毒气体或烟尘飘落到农村、城市排出的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村等。二是有污染的企业进驻农村。比如:渭南华县龙岭村, 村北面有几家大型化肥厂, 长期以来, 化肥厂的烟尘顺着西北风, 越不过秦岭就沉降在龙岭村所处的山头上。2001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林景星教授曾带领研究团队, 通过对龙岭村的土壤、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取样检测后发现, 村里的土壤、蔬菜等都受到铅、砷等剧毒元素的污染。三是破坏性利用耕地。比如矿山的开采及其矿渣就不仅污染周边农村环境, 而且占用大量耕地, 污染耕地, 破坏生态系统。
2.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简单, 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
有人说:“中国农村普遍缺乏的不是新房, 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样, 渭南市的好多农村普遍缺乏的也不是新房, 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没有集中收集和处理, 所到之处能见到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泄洪道里、村庄内外的池塘里、村庄居民点的边缘地带;好多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内没能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 尤其是好多农村核心居住区内有家庭养殖户。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3.对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不足
近年来虽然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不断加大, 但渭南市在支持农村环境治理, 一是在对农村的基础设施上还需加大力度, 比较政府对城市提供的环境公共服务, 农村无论覆盖面还是公平性都存在巨大反差。此外, 多年来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上对农村污染及其监管重视不够。目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 乡镇基本没有环保机构, 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 农村环保的政策、法律、标准体系不健全。二是对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政预算, 目前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标准仍然不高, 发展后劲不足。
三、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近几年, 对农村环境的治理通过“以奖促治”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通过农村生态建设示范, 推进农村污染的治理。但是“以奖促治”还不尽完善, 还需研究制定一些配套政策,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注重广大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1.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编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生态体系规划。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性。确保规划中绿化指标的实施。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突出抓好渭北采煤沉陷区、矿山采空区和秦岭北麓采石、蒲城富平白灰生产治理。开展生态镇、村创建, 全面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经验, 促进城乡环境根本改善。二是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机构, 明确相关职能, 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保障。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 尤其要重视对农药、化肥等生产厂家生产标准和有关环保法规的制定,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2.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 基础和根本在基地建设。具体到农业生态建设, 关键是要跳出简单的环境治理思路, 以着眼全局的高度来思考, 以科学系统的机制抓落实, 围绕着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 大力统筹“三个推进”。一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紧密相连, 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统筹安排,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二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推进。通过循环的方式, 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 把废弃物变为农民所需的肥料、燃料和饲料, 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 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外部投入,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三是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 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 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清洁生产。
3.注重广大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弘扬低碳消费理念,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群众的参与是农村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 在西方国家创建生态乡镇的10项内容中, 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 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 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 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农村环境教育, 要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的特点, 因地制宜, 实施不同的教育。比如采用一些农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素材, 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 编写适合农村的环境教育教材, 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建立农村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激励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2013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R].http://www.weinan.gov.cn/gk/gzbg/zfgzbg/fzfgzbg/249177_2.htm
[2]陕西渭南市首部县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规划发布实施[EB].http://www.zhb.gov.cn/zhxx/gzdt/201104/t20110424_209624.htm
陕西渭南 篇9
关键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
1 引言
当前,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使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而在欠发达地区, “未富先老”的现象更是加大了养老问题研究与解决的难度,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了。
渭南市作为陕西省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 其养老模式现状具有欠发达地区的一般特征。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渭南市常住人口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466757人, 占8.83%,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70个百分点。在这里说明一点, 《人口学词典》对人口老龄化的定义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 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时, 这样的社会即称为“老龄社会”。由此可见, 渭南不仅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而且老年人口的数量还在快速增加。另一方面, 在渭南常住人口中,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5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79人减少0.34人, 这说明目前在渭南地区一孩和两孩家庭居多,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施加给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巨大养老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必须对渭南地区老龄人口的实际养老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 探索符合当前渭南经济发展状况的养老模式改革路径, 以此缓解家庭养老的乏力现状并更好的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
2 基于渭南市市民养老需求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为了对渭南地区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我们编制了渭南市市民养老需求调查问卷, 对于已到退休年龄的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的集中填答, 共计收回132份有效问卷, 以下是基于问卷对渭南地区养老现状及养老需求的分析。
2.1 关于调查对象的养老模式选择与原因分析
通过对问卷中被调查对象的居住方式的统计分析 (见图1) , 其中与子女同住 (包括与未婚子女同住、与已婚子女同住、祖孙三代同住三种方式) 所占比例为45.46%, 这说明家庭养老模式在渭南还是很普遍的。值得注意的是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所占比例仅为0.76%, 而对于问卷中“老人是否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这一题的统计显示, 高达78.03%的老人表示不愿意, 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 而不能承担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费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渭南目前共有27家养老机构, 其中有24家的收费区间在500~1000元之间, 还有2家的收费在1000元以上。在我们收回的132份有效问卷中, 仅有20个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 而他们中的12人表示自己能承受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水平为1000元以下, 另外8人表示能承受的收费水平在1000~2000元区间段内, 由此可见, 对于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对象来说, 渭南地区现有养老机构的收费基本在他们可承受范围之内。
在研究渭南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现状时, 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一起居住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点问题。根据数据分析显示, 56.06%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与子女一起居住, 这样一个过半数的比例从侧面说明“养儿防老”是渭南地区的老人们的普遍观念。我们进一步对老人愿意与子女同住与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在愿意与子女同住的原因中, 有45.86%的人选择了生活上可以彼此照料这一选项, 有31.58%的人认为与子女同住有助于增进感情。对于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的对象而言, 有46.38%的人觉得自己住更自由, 还有20.29%的人认为与子女同住不好处理一些家庭关系。
2.2 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要对渭南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改革路径进行探究, 必须首先了解当前渭南市老人的养老需求, 因为我们进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能更好地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我们重点调查了日常照料需求、精神需求、医疗服务需求三个方面, 下面就这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述。
2.2.1 日常照料需求。
在日常照料需求方面, 34.40%的人认为子女有义务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 22.02%的人认为子女有义务陪自己谈心解闷。在当前老人的这些需求已经不能完全由子女来满足的现实情况下, 去养老机构或者接受社区养老服务是可供选择的解决途径, 对于调查中大部分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的情况前已述及, 所以接下来重点分析调查对象对于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态度。数据分析显示, 38.64%的人愿意接受社区养老服务, 61.36%的人则表示不愿意。对于愿意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人来说, 他们最希望得到的是物业维修方面的服务, 其次是希望社区服务人员能帮忙做家务。而不需要别人照顾和有家人照顾则是那些不愿意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给出的两个主要原因, 还有少部分人担心社区养老服务的收费太高。由此可见, 社区养老模式在渭南地区是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 一方面老人们的养老需求是可以通过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服务来满足的, 另一方面, 目前对于社区养老模式较排斥的人主要还是对这种模式不了解, 心存疑虑。只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出台, 并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收费价格, 社区养老模式在渭南地区的推广不会有太大阻碍。
2.2.2 精神需求。
在精神需求方面, 由数据分析 (见表1) 发现, 与子女同住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孤独的感觉, 而独居或只与爱人同住的老人则较常有孤独的感觉。因此, 在发展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时, 应特别注意开展适宜老人的文化活动来充实和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以缓解子女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孤独感。为此我们对老人们希望社区开展哪些形式的精神文化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运动和能够缓解孤独的陪同聊天是老人们最希望社区能够开展的文化活动。需强调一点, 目前在开展针对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 有29.55%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没有开展过面向老年人的文化活动, 还有28.03%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基本不参加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 这里就涉及到如何调动老人们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2.2.3 医疗服务需求。
最后是对医疗服务需求的调查, 在这里先介绍一个数据,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 84.09%的人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 这样的覆盖率看起来不低, 但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还是反映出来一些问题。因为医疗保险有定点医院, 有的调查对象反映由于定点医院离家太远, 他们有时看病开药并没有去定点医院, 因此最后的医药费还是由自己承担。还有一些来自农村的调查对象表示, 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部分是从上级医院淘汰下来的旧设备, 他们去看病时很多项检查都做不了, 因此只好到市里甚至是西安的医院做检查。他们希望国家在对地方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支持方面能更加公平, 让农民们在农村也能享受到较为优质的医疗服务。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 有24.24%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三年中有过身体有病但拖着不去看医生的情况, 其中有11.90%的人给出的原因是看病不方便, 结合我们对养老模式改革路径的探索, 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 如果能在社区安排专业的家庭医生以及健康护理人员的话, 因为不方便而选择不去看病的现象会相应减少很多。在我们的调查中, 调查对象希望获得的医疗服务如图2所示, 其中26.18%的人希望得到体检保健服务, 16.31%的人希望获得知识讲座的服务, 15.45%的人希望获得陪同看病的服务, 15.02%的人希望获得健康护理的服务, 而这几类医疗服务并非一定要去医院才能获得, 完全可以在社区得以实现。因此, 在我们研究家庭养老模式改革的时候, 针对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我们可以以社区为单位, 在社区安排固定的医疗服务点, 定期举行健康知识讲座, 为老人做基本的健康体检, 并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陪同看病的服务, 这样就可以有效减轻子女的负担, 通过社区医疗服务来满足老人的需求。
3 对于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模式改革的建议
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在我国家庭养老模式在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上已经出现了乏力的现象。在渭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 从人口角度来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 而较为现实的问题是, 大部分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不愿意去养老机构接受养老服务,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有对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不放心。相较而言, “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可能会在未来成为更受老人们青睐的一种养老模式。因此, 探索出一种可以让老人在不离开自己原来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又能享受到优质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当下我们改革家庭养老模式的着力点。
为了论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 在这里引入“社会嵌入理论”。“嵌入性”这一概念由卡尔.波兰尼在《大变革》中首次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个人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时刻嵌入在社会的结构和关系网络中。一般老人在退休之后, 处于封闭式的家庭养老环境中就容易与社会脱节, 老人作为嵌入社会的一份子, 应当主动融入社会当中, 而不是与社会脱离。社区无疑是老人社会化的最佳载体。老人在社区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余热, 一方面又能享受到他人提供的养老服务, 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很大的一个优点。
国外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可供我们改革时借鉴和学习。在西方, 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很成熟, 无论是社区的建设还是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都以品质著称。美国的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全托制的社区养老;二是日托制的“托老中心”, 白天在中心活动, 晚上回家休息;三是组织“互助养老”, 让老年人结伴认对、互助养老;四是上门服务。美国的养老社区也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而分为不同类别, 无论是生活能够自理还是需要照顾的老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养老社区可供选择。在亚洲, 日本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 其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对我国极具借鉴意义。日本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老年人的家为中心, 提供护理性服务。服务主要由三部分力量提供,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 由政府人员和民政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占到养老力量的60%~70%;二是政府资助的民间组织, 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 这类组织具有服务效率高和质量高的特点;三是志愿者, 主要由大学生、家庭主妇及部分健康老人组成。
综上所述, 通过对渭南地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 结合对渭南地区老年群体的实际养老需求的调查, 并在借鉴国外先进养老模式的基础上, 我们认为, 对于渭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 家庭养老模式的改革应朝着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方向努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目前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又符合中国人所普遍接受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我们对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改革提出的建议是重点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让老人既不用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又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过程中, 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拓宽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不足是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一个重大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的大部分欠发达地区, 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入, 通过社会募集的资金十分有限, 因此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政府要合理增加对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外, 更多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 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行政性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从事业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从非经济实体向经济实体转变、从财政维持向自负盈亏转变, 使得市场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吸引民营机构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时, 我们应注意建立规范的准入机制, 对参与进来的民营养老机构进行依法登记, 维持良好的行业秩序。社区也应利用好自身的闲置资源, 如通过将社区所拥有的房产、铺位以及设施出租来募集资金用于社区建设。
3.2 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当前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而且不同老人的养老需求也因其经济状况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社区信息平台建设便捷有效的服务信息系统, 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将政府购买服务、市场有偿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社区互助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居家老人在信息平台上提出的服务申请为其直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对服务内容进行丰富, 针对渭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 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主要是基本生活照顾和一般医疗服务, 而对于老人的精神需求关注较少, 所以我们应重点加强此类服务的完善, 包括陪同聊天、开展体育活动、举办知识讲座等, 特别是对于独居老人要更加关注, 以上门聊天等方式缓解他们的孤独感。
3.3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向的对象的特殊性, 我们需要建立专业化的队伍来提供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针对欠发达地区现阶段专业服务人员紧缺的现状, 政府应提供更多定期的基础社工培训项目, 让现有服务人员实现边工边学, 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从长期看, 我们要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各级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为养老服务行业输送更多专业人员。
3.4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
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经验, 我们可以看到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根据前文中引入的“社会嵌入理论”, 发动社区中身体健康的退休老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使他们在发挥余热的同时还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针对欠发达地区, 发动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参与志愿服务, 能增加他们社会活动的参与感, 消除孤独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大中学生群体、企事业单位加入到服务队伍中。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 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魁信.人口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2]刘飞燕.居家养老模式探讨[J].江苏商论, 2006 (12) :152-153.
[3]汤华满.三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陕西渭南】推荐阅读:
渭南高新区东区规划12-04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06-07
渭南市高新中学生化教研组简介08-26
渭南市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09-30
渭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楼工程06-21
渭南市科协召开信息宣传和调研工作专题会议11-13
渭南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0-07
陕西地方标准陕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07-01
陕西佳县07-14
陕西山阳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