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方言(共9篇)
陕西方言 篇1
陕西方言号称生、冷、硬、倔、噌, 讲起来简单明了, 其中以关中方言为代表, 基本没有多余的修饰。感情表达上比较生硬, 在一些影视剧中, 杀手、土匪的角色往往都讲一口陕西话, 这让陕西乡党们哭笑不得。
作为北方方言, 陕西话比较接近普通话, 说起来掷地有声, 体现了秦人直率的性格特征。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 被称为雅言, 所以, 陕西话有些词的发音和意思与秦汉唐时期的古代汉语很接近, 不是本地人的话, 理解起来真有些困难。
我的祖籍虽是河北, 我本人则是在宝鸡土生土长的地道陕西女子。对关中地方土语的熟悉和运用, 不言而喻。
陕西关中人把“我”叫“饿” (四声) , 可能我们老祖宗那会儿缺粮, 吃不饱肚子, 整天喊着“饿、饿、饿...”。不过, 要把这个音读准还不容易, 它不全是“饿”的读音, 曾有位外地朋友, 把“饿”学好几年, 也没喊出一个标准的“饿”。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主人公佟掌柜, 就是说的地道关中方言, 其中有一句著名口头禅“额滴神呀”就是陕西方言“我的天哪!”的意思, 随着《武林外传》的热播, “额的神呀!”这句台词迅速在全国蹿红。
把不讲道理, 不明事理, 胡搅蛮缠的妇女儿童称为“麻米儿”, 比如老公说俺是个“麻米儿。把“不行”叫“没项”。你问别人借东西, 人家不给, 他就会说“没项”;有时人快要死了, 就说这个人“没项”了。
陕西乡党把“蹲下”称为“胳纠”, 是“蹲”的意思, 两膝如坐而臀不着地为“胳纠”。陕西十大怪中, 有一怪是“板凳不坐蹲起来”。这个“蹲”字陕西方言就叫“胳纠”。
谝 (piàn) 闲传。这个“谝”字本意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有欺骗的成份在里面。这个字陕西人经常说, 是作为聊天的意思, 但与“聊天”语气不同。有说话信马由缰、想啥说啥的意境在里面。比如说老朋友见面, 会亲热的说, 走, 找个地方谝一会儿。这个字显示了陕西人的粗犷豪放。
“谝”字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 秦国秦穆公有句“罪己诏”, 被《尚书》收入, 定名“秦誓”。原话为:“惟截截 (浅薄状) 善谝言, 俾君子易辞 (易为所惑) , 我皇 (大) 多有之!”大意为:只有那些浅薄善辩的人, 使君子容易疑惑, 我大多亲近他们!可见“谝闲传”是指偏离了正题的东西。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巧言令色, 鲜矣仁。”可见“谝”是一个贬义词, 指不实、夸谈、虚妄、道听途说之类。现今的关中方言“谝闲传”在承继了这一基本含义的同时, 却渐渐发展成了中性词, 贬义已经淡化无几。
“biáng biáng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 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
关中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 查辞海而知, 咥:吞食咬食, 《易履》:“履虎尾, 不咥人, 亨。”也有讥笑的意思, 如:《诗经·卫风》中所记载,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陕西关中方言称父母或已经亡故的祖先为“先人”。《诗经·小雅·小宛》:“我心忧忧, 念昔先人。”
陕西话里“瓤人”有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说某人有点缺心眼称“瓤人”。毕了, 完了的意思。来自古汉语:六王毕, 四海一。
肉夹馍:文言文中的倒装, 强调肉, 实际应称为馍夹肉。面蒜蘸, 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 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 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得是得”, 就是反问话“是吗?”的意思, 看来我们的老祖宗缺少土地, 他们口口声声在问“是不是地?”听起来很拗口。古汉语中“得”字有副词莫非;该不会的意思。知不道: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就是不知道、不明白道理的意思。
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 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 其实应当是“彘”, 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
关中人把某人漂亮、娇美称为“婑耶”。查古汉语词典“婑”的用处可知“婑”是美好的样子, “耶”是文言虚词, 两个字合起来就是赞美、满意、完善的意思。如:“你看nià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 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 活做得“婑耶”, 没啥弹嫌的。
“瞭扎啦”, 楚辞名家宋玉在《神女赋》中“瞭”的意思为目多美而可观, 语气词, 精明、明亮。“扎”, 是勉强支持, 到极限。“瞭的太”, 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 则谓之“瞭的太太”。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瞭俏”, 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木囊”, 应该作木讷, 行动迟缓, 浪费时间的行为。说某人干什么慢为“外人干活木囊的很”。出自《论语》。
“污兮”, “污”脏、不干净的意思。兮, 文言助词, 相当于现代的“啊”或“呀”。如:“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 写出来是多么文雅的字眼。
“猴”, 名词, 本意为动物, 顽皮好动。在关中方言里引申为“顽皮”, “不正经”, “不严肃”, 为形容词。如说某人“他猴得很”, 就是说他一点也不庄重, 像猴子一样顽皮。“南常”困难, 不容易办的事, 说某人办事困难, 不易办到, 会说:看你“南常”的。
挈 (qié茄) 字, 从字面上看就是“扛”的意思, 一些不识字的老年人一定会说:“你挈 (qié茄) 到胛骨上”。这话真够土的, 有文化的年轻人渐渐都不用它了, 然而写到纸上仔细一看, 这土语不仅不土, 而且准确精当并透着几分文气。这个提纲挈领的“挈”见于中学课本《荀子·劝学》篇中“若挈裘领”和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挈妻荷子”。“挈”既是提起, 背着, 在土语中作“扛”解。“胛”就是肩胛上左右两块略呈三角形、扁平状的肩胛骨, 把肩叫做胛骨真算是说透了。
物件不洁, 未经洗涮, 获身上脏留有污秽, 关中人会说:“嘿, 垢甲厚的”, 或者“看身上外垢甲, 赶紧洗一下”。我孤陋寡闻“垢甲”二字未见别处, 用它来形容和强调脏的程度, 指出污垢已结成了一层甲, 还不该快清洁他吗?这个土语真是不土, 品味起来, 既贴切又文雅。
陕西关中地区这样似土不土的方言很多, 比如故意炫耀自己称为“显哗”指出了那人是有意显示自己的某些方面而以哗众取宠。人们遇到为难事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时, 会惊呼“这咋处呀”喜欢清静, 懒于去干一些很麻烦的事时会说:“我嫌颇烦”。把黄昏时节叫“天茶黒”, 把高处、上面称为“头起”。把更小一些的孩子称为“碎娃”。事已办妥, 或木已成舟无可更改时会说:“外事就矣”。这些方言土语, 言简意赅, 是古代文言。
即便是穷乡僻壤不曾读过书的文盲, 生活中与人交谈时也用一些“婉辞”以回避多某些字眼的直呼。如同现代文明人把厕所叫做“卫生间”一样, 关中的农民把把厕所叫“后院”, 大约因它多不在前院修筑吧。耕地的骡马牛驴死了农民总说:“牲口倒失了”形象地显示了牲畜庞大身躯的猝然倒地, 同时还流露这对失去牲畜的惋惜之情。
禅城区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探讨
霍结兰 (佛山市禅城区文化馆广东佛山528000)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 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文化与社区不能割裂。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也是目前广府文化实体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地区。作为佛山现代化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禅城区, 在佛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征途中, 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 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提升中心城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这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 笔者就佛山禅城区社区文化发展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作如下简要探讨。
二、禅城区社区文化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 省、市区对社区文化建设高度重视, 如省“十好村居”的评比、省“六好社区”的评比, 通过这些评比, 促进了我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对社区居 (村)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 区级已建成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 街镇有文化中心, 社区辖区单位等所织成的社区文化阵地网络逐步形成。新形势下, 为打造我区成为中心城区的目标, 建立成熟的社区文化网络,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 开展高品味的、精彩纷呈的、能满足不同欣赏层次的各类文化活动等, 成为了新时期禅城社区文化的奋斗的总目标。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 我区部分社区文化已颇具特色。如祖庙街道、石湾镇街道支持社区结合实际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建立挂钩联系制度, 推进社区示范点建设。但是, 由于多种原因, 部分居民小区还是“文化荒漠”地带。基础设施薄弱, 活动较少, 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三、禅城区社区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禅城区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 社区文化设施问题
当前, 从我区情况来看, 社区文化设施不足, 设备陈旧, 场地缺乏是首要问题。我区的基层文化设施按三级网络构成现状看目前是中间大两头小。所谓中间大是各街镇的文化中心阵地较齐全, 但有的中心活动内容单一, 人气不旺。社区 (村) 设施薄弱, 有的村居根本没有。特别是随着城市住宅小区建设步伐的加快, 文化阵地不足的矛盾显得愈加突出。
(二) 社区文化人才问题
一批热爱社区文化事业, 热爱群众文化活动, 具有一定文艺专长的文化工作骨干队伍, 是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的关键所在。而现在, 禅城区社区文化人才青黄不接, 严重断档, 加快中青年社区文化人才的培养确是当务之急。
(三) 创新社区文化活动问题
我区社区文化活动目前还存在着社区内各单位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活动内容比较单一、质量偏低、活动效益不够显著等问题, 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文化丰富资源, 让社区文化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等, 仍有待提高。
关中地处陕西中西部, 渭水自西而东经“八百里秦川”注入黄河, 这里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 曾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先后在关中建都, 历经十三个朝代, 文化传说渊源留长, 文人墨客比
四、禅城区社区文化发展前景建议
根据以上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笔者认为禅城区社区文化发展前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展:
第一,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积极争取将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中统一考虑。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一个有形的、可靠的载体。因此, 各地文化部门应理直气壮地呼吁加强文化硬件建设, 真正做到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要建立完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 鼓励民间、个体投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力争建立一批较为先进的社区文化室、图书室、群众文体活动中心、娱乐室。
第二, 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 不断提高利用率。管理利用好文化设施, 要有专人负责,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一套适应社区居民生活规律的运作办法, 经常向居民开放。对现有的社区文化设施进行一些简单的维修。添置一些乐器、娱乐健身设备、书报刊等, 不断丰富阵地活动内容, 增强社区文化阵地的吸引力。
第三, 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等一切力量, 广泛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文化资源共有、共享, 提高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率。积极组织开展团体单位文化、小街小巷小院文化、家庭文化活动, 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文化网络, 巩固和发展社区文化的细胞, 扩大社区文化的覆盖面。中心城区的许多街道、社区居委会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 把别人的文化资源暂时“借”来, 或者充分利用别人的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盘活有效的文化资源。盘活了文化资源, 最大的受益者是社区居民。
第四, 创立一个开放的社区文化组织管理体系。社区文化工作开展得好与坏, 与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是密不可分的。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认为社区文化就是街办、居委会的事情, 或者是几个文体工作者的事情, 这种看法是不妥的。社区文化与每个居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有联系, 因此, 大家都有义务来参与。共筹社区文化发展大计。这样的组织管理体系可为街镇的社区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今后, 各社区要逐渐拥有一套完备的社区文化组织管理体系。
第五, 组建一支永远不走的社区文化骨干。文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其竞争力归根结底决定于文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繁荣和发展社区文化事业, 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近年来, 社区的队伍建设我们抓得不够得力, 对于社区业余辅导员和团队我们也进行过登记, 但还是比较薄弱。要有一批文化骨干的带动、参与, 队伍将不断壮大, 为社区文化发展担当带路人, 只有如此, 我区社区文化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最后, 我们也必须看到,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今天我们创新精神和思想创造力某种程度上有所弱化, 从文化、科技等方面与佛山中心区域的地位很不相称。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生活水平上升导致大众的理论旨趣下降;二是过分陶醉于以往实践的成功做法从而导致干部中的经验主义倾向;三是由于岭南文化传统中轻视理性文化的深层次惯性影响, 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基层的文化工作者是新的挑战, 我们要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 继续解放思想再跨越。
比皆是, 其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活的历史, 沿用至今的方言土语都带有不少浓重的书卷气, 这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残留的痕迹。关中方言土语精妙, 琢磨起来还是蛮有趣的呢。
陕西方言 篇2
[注] 南郑县大巴山区人们的居住特点。
土打墙,泥抹房,几代人睡一盘炕。
[注] 三边民居特点。
有钱没钱都盖窑,城里城外都捣毛。 (榆林)
[注] 捣毛:贩运羊毛。
宁要门前热热闹闹,莫叫屋后有条大道。
长子不离老庄,次子不离马房。
[注] 民间分家习俗。
哥东弟西,老三出去。 (铜川)
房子单面盖,面条像裤带,眼镜头顶戴,女子不出外,烧饼像锅盖,有了辣子不吃菜,椅子不坐蹲起来,唱戏吵架分不开,姑娘上树比猴快,把好就叫?坏奶?(西安)
[注] 此谚即民间流传的“陕西十大怪”,亦称“关中十大怪”,个别地方说法略有不同。
堰河村,是模范,地上净得能擀面。 (宝鸡)
[注] 堰河村:在岐山县,全国着名卫生模范村。
御厨出蓝田,艺高天下传。
[注] 蓝田誉称“厨师之乡”,据说明代崇祯皇帝的御厨王承思清代光绪皇帝和慈裕太后的御厨李芹溪和侯治荣都是蓝田县人。
蓝田勺勺客,四面八方飞。
[注] 勺勺客:厨师的俗称。
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 (西安)
[注] 谓蓝田厨师多。如今仍有许多蓝田人在中央机关人民大会堂驻外使领馆操厨。
柳林酒,东湖柳,女人手。 (宝鸡)
[注] 柳林:指凤翔县柳林镇,西风名酒产于该镇。东湖:在风翔东关,湖畔垂柳依依,景致幽雅。女人手:当地妇女手巧,善于编织。
正月猪,二月猫,三月婆娘满地跑。 (铜川)
正月响雷墓鼓堆,三月响雷麦鼓堆。 (咸阳)
[注] 当地民俗,认为正月打雷多灾,三月打雷丰产。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炒豆豆。 (西安)
二月小蒜,香死老汉。
过了三月三,行人着衣单。 (咸阳)
陕西方言栏目剧剧本创作弊端 篇3
1 剧本创作弊端
1.1 地域文化的内涵深度不够。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古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然而不论是农村题材的《百家碎戏》还是城市题材的《都市碎戏》中,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熟悉的本地场景,大叔大嫂说着“老陕”的表演等这些“地域化”的外在形式。这种“地域化”只停留表象层面,一开始利用“好奇”的心理,吸引了不少观众。长此以往,这种流于表面的节目内容,观众总会审美疲劳。
1.2 情节设定过于巧合,缺少真实感。
部分栏目剧在情节设置上没有严密的铺垫,真实性不强,缺乏说服力。如《百家碎戏》之《歹毒的继子》,该剧讲的是农村妇女郑婶丈夫去世之后,继子为了家产,偷偷把她嫁出去的故事。两个人一开始闹得不可开交,后来发现其实是彼此误会了对方。故事内容挺好,但情节转变太过突兀。正打得不可开交的一家人,会因为一两句话就解开疙瘩重归于好。这个故事的情节设置转变太快,真实感不强。类似的故事在栏目剧中不乏实例。
1.3 内容凸显低俗。
在日播压力以及收视率的竞争下,低俗化的故事内容渐渐出现在部分栏目剧里。“商业拥抱的大众文化,特别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和盲目从众心理,它很容易导致精神上的过度放纵与情感宣泄,甚至诱发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低俗化、粗俗化、媚俗化的倾向。”为了追求收视率,满足观众的窥私欲,而选取社会上很少见的负面题材来吸引观众目光。有的栏目剧的情节涉及到色情、不伦恋等内容。这样的节目虽然能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获得一时的收视高潮,却损害了节目的整体水准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1.4 题材扎堆,故事重复。
在陕西的方言栏目剧中,观众看到更多内容往往是婆媳矛盾、妯娌不和、不赡养老人、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等题材。这些虽然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但栏目剧日播量大,把关注点停留在这些司空见惯的话题上,难免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有的编剧为了出新,夸大事实,编造故事。看似接近生活的题材,实际上离真实的生活更远了。还有些栏目剧就事论事,把对观众的教育感化停留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层面,而忽视观众的思想认识和欣赏水平,导致他们对这些陈旧的内容缺乏兴趣。
针对剧本创作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陕西方言栏目剧要想走出发展的困境,有所突破,首先就应改善剧本创作。只有剧本质量有了提高,栏目剧的最终质量才有保障。
2 剧本创作策略
陕西方言栏目剧要进一步的发展,就要开拓思路,拓展剧本的创作空间。
首先,注重题材的现实性与真实性。
关心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百家碎戏》应多关注一下农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龄剩男、昂贵的彩礼等现实问题;《都市碎戏》多关心一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小孩入学难、大龄剩女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全国普遍的现象,有些是陕西特有的。把视角关注到陕西当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上,关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期普通人的命运。透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还原本土方言和本地场景,让老百姓在荧屏上真正看到自己的影子。
其次,立足本土并不意味着受地域限制。
如果目光仅仅停留在本土场景,十几年来年内完成的方言栏目剧有几万集,场景重复,对观众的审美是一种“伤害”。近年来陕西人在外地打工、做生意,陕西娃在外地上学的越来越多。编剧扩大视角,将故事的背景放置在宽广的环境中,在与其他省市的对比中,通过地域之间的文化冲突,充分展现陕西人的生活状态和个性,让观众更加了解当代陕西人文化特质。
第三,剧本的创作要讲究想象,但想象要合理。
故事要合情合理,情节演变要严密自然。故事的发展有注重承前启后,能够抓住故事的矛盾,使得观众更加强烈地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发展。
摘要:《百家碎戏》《都市碎戏》,在陕西省内是家喻户晓的栏目剧。在陕西老百姓中有许许多多的“碎戏迷”。时至今日,栏目剧在陕西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剧本良莠不齐、观众的热情减少,进入发展的平地。本文主要从栏目剧剧本创作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弊端,找出合理的对策。
关键词:方言栏目剧,地域文化,低俗化
参考文献
[1]胡建礼.《老窦酒吧》开栏目剧先河[N].生活时报,2000-02-28.
[2]制片人2004年电视专业制片人23日圆桌会议实录[EB/OL].新浪娱乐,(2004-07-31).http://ent.sina.com.cn/v/2004-07-31/ba459908.shtml.
[3]2003-2004年《中国情景剧产业研讨会》19日实录[EB/OL].新浪网上海频道.(2003-12-19).http://sh.sina.com.cn/20031219/143523897.shtml.
陕西方言 篇4
2、啊达—哪里?一般回答用:WER
3、寺—是
4、四火—试一试,
5、花搅—开玩笑恶作剧取笑
6、都成送列—都成什么样了啊?
7、骚青—热情过分,讨好献媚之嫌
8、年四个—去年
9、幕囊—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10、扑西来海—邋遢不整洁不干净
11、前个—前天
12、麻米儿—不讲理不明事理。
13、野个—昨日
14、社—说
15、后个—后天
16、木乱—不舒服不适,思绪烦乱
17、推荐在西安女孩子不要说“锤子”二字,西安人都明白
18、细香戏法—细致仔细。
19、再—咱们
20、罢列—一般,还行过得去
21、忒—很好,很棒
22、。。咧--…了
23、饿贼—不太礼貌的用语,表示很惊讶的感叹。
24、扎式—摆架子,打肿脸充胖子
25、碟—吃饭打人
26、马卡—差劲
27、瓷马二楞—不机灵,迟钝。
28、谝—聊天,说话
29、包—不,例如:“你包社列”就“是你别说了”
30、产活—好,舒服
31、逼列—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32、明个—明天
33、活试—适宜,满意
34、了杂列—很好,很美
35、nia—人家
36、糟怪—撒谎
37、克里马擦—快点,英文:hurryup
38、伙计—一般制朋友哥们女孩子的男朋友
39、饿—人称代词我
40、雾达—那里
41、蹭—厉害
42、南常—困难,不容易办的
43、噶达马西一和滩—乱七八糟一大堆
44、啊四—哪?哪个是?一般回答用:握四
45、列远—一边去
46、打圆—周围附近
47、一案子起—一边去
48、…成马列—程度形容词,例如快成马列,漂亮成马列
陕西方言 篇5
陕西省的汉语方言种类较多, 包括“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以及少量贛语。” (邢向东2007) 本文将1980年至1989年间学者们研究陕西方言的相关论文加以梳理, 汇编成索引, 按时间先后排列。并简要评析了期间陕西方言研究的概况。
二、论文索引:
[1]刘育林《陕北方言概况》, 《延安大学学报》, 1980年第1期
[2]张展华《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 《人文杂志》, 1980年第4期
[3]薛生民《吴堡方言词汇研究》, 《语言研究与教学》, 1980年第5期
[4]薛生民《吴堡话里“来”字的特殊用法》, 《中国语文》, 1980年第5期
[5]刘育林《陕北话的分界》, 《延安大学学报》, 1981年第1期
[6]薛生民《吴堡方言本字考》, 《语言研究与教学》, 1981年第3期
[7]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初探》, 《语言研究》, 1982年第2期
[8]张崇《也谈吴堡话“来”的特殊用法》, 《中国语文》, 1982年第2期
[9]刘勋宁《陕北清涧方言的文白异读》, 《中国语文》, 1983年第1期
[10]孟维智《西安话中的语气词“些”》, 《语文研究》, 1983年第2期
[11]孙立新《户县方言的连读变调》, 《宝鸡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2期
[12]刘广和《唐代八世纪长安音声纽》, 《语文研究》, 1983年第3期
[13]张成材《中古合口三等韵字在岐山方言中遇知组、照组、日母读开口》, 《中国语文》, 1983年第4期
[14]张成材《商县 (张家塬) 方言单音词汇释》, 《方言》, 1983年第3期, 1984年第1期, 1984年第2期
[15]张崇《延川话中保留的表示“看”的一组古语词》, 《延安大学学报》, 1984年第2期
[16]尉迟治平《周、隋长安方音再探》, 《语言研究》, 1984年第2期
[17]尉迟治平《论隋唐长安音和洛阳音的声母系统》, 1985年第2期
[18]邢向东《神木方言的语法特点》, 《内蒙古师大学报》, 1985年第4期。1986年第4期
[19]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 (稿) 》, 《方言》, 1986年第2期
[20]刘育林《今陕北话之古入声》, 《延安大学学报》, 1986年第3期
[21]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 《西北大学学报》, 1986年第4期
[22]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 《方言》, 1987年第1期
[23]张成材《西安方言的反语》, 《语言研究》, 1987年第2期
[24]邢向东《晋语圪头词流变论》, 《内蒙古师大学报》, 1987年第2期
[25]刘育林《陕北民歌中陕北方言字词考释》, 《延安大学学报》, 1987年第3期
[26]赵换痴孙立新《西安市各县区的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唐都学刊》, 1987年第4期
[27]郭芹纳《关中方言词语考释》, 《陕西师大学报》, 1988年第1期
[28]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 《方言》, 1988年第2期
[29]刘育林等《陕北方言本字考》, 《延安大学学报》, 1988年第2期
[30]刘育林《陕北方言略说》, 《方言》, 1988年第4期
[31]杜永道《渭南话“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现象》, 《中国语文》, 1989年第2期
[32]刘育林《陕北话漫谈》, 《延安大学学报》, 1989年第2期, 1990年第1期
[33]张成材《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 《方言》, 1989年第3期
[34]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 《方言》, 1989年第3期
三、述评:
现在简要评析一下这十年间的论文研究情况。总的说来, 这一阶段属于描写方言学时期, 强调用科学的记音符号描写活的方音, 揭示陕西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结构规律。
语音方面, 方言点的连读变调和方音的历史演变规律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张成材《商县方言两字组的连读变调》、孙立新《户县方言的连读变调》等文, 充分研究方音声调与语境以及变调与语义的关系, 归纳总结出方言点连读变调的具体模式。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归属》, 刘育林《今陕北话之古入声》《陕北话漫谈》等文, 把今日方音差异放在历史中去考察, 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和演变条件。词汇方面, 一向被忽视的极富特色的陕北方言词汇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其中有的是以整个方言片的一般性词语为研究、考证对象, 如刘育林《陕北方言本字考》《陕北民歌中陕北方言词考释》等;有的则以某一方言点的词语为研究和考证的对象, 如刘勋宁《陕北清涧话的逆序词》, 张崇《延川话中保留的表示“看”的一组古语词》等。语法方面, 词类特点和特殊句法现象的研究受到一定重视, 出现了《略说关中方言形容词》《渭南话“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现象》等文章。
这一阶段, 陕西方言研究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单点方言的调查研究与区域方言的分析研究结合在一起。杨春霖《陕西方言内部分区概说》根据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的特点, 从两个层面上划分出陕西方言的内部区划。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 (稿) 》把陕西方言区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察。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对一向有争论的陕南安康的行政区的方言进行了深入分析。诸如这些研究, 把静态描写法与动态比较法, 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起来, 为陕西方言地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新的范型和宝贵的资料。 (以上分析祥见《陕西方言研究综述》一文)
这十年间的研究, 成绩斐然, 令人鼓舞。然而, 陕西方言还有很多语言现象值得研究, 还有很多方言材料等待挖掘, 这是后辈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
摘要:本文将1980年至1989年学者研究陕西方言的论文编为索引, 同时简要评述了期间陕西方言研究的概况。
关键词:陕西方言,索引
参考文献
[1]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2版
[2]孙立新:《2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 《唐都学刊》, 2002年第4期
[3]张维佳:《陕西方言研究综述》,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
陕西方言 篇6
一、研究缘起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保护文化遗产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振兴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少数民族史诗等的抢救,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2]陕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从2007年5月第一批陕西“非遗”名录公布至今,产生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制作技艺、民俗、民间医药在内的10大类共503项“非遗”,这些不仅是陕西的文化财富,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光辉的文明之珠。传承陕西“非遗”,助力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陕西媒体必当扛起重任。
方言栏目剧的出现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繁荣下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也是区域性电视台在激烈竞争中为求生存作出的尝试之举。方言栏目剧从剧本本土化、内容亲民化的意义上来说可以极大程度地展现和传播地域文化。在陕西,以《狼人虎剧》《百家碎戏》和《都市碎戏》为代表的陕西方言栏目剧在10年间经历了热播狂潮到退潮思过的冰火两重天,这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再火的节目都会面临生存危机。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深刻阐述加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成为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从深挖陕西特色文化入手,重振陕西方言栏目剧往日雄风,使其真正成为展示“秦人”“秦风”“秦韵”的魅力大舞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陕西方言栏目剧的创新发展如能与陕西“非遗”传承、传播相结合,必将获得意想不到的双赢。
二、传承“非遗”与创新陕西方言栏目剧并举的客观条件
(一)现实性:“非遗”的特性符合电视文艺传播的特性
“非遗”作为一种公共的社会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然而,非遗的传承基本上延续的仍是“传帮带”的旧式体系。在陕西,一些传承人不得不面对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情况。这些传承人认为“非遗”虽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贵资源,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变现”很难,尤其是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愿意花大把时间、耗费苦功夫去干手艺活的年轻人也就越来越少,传统的“师徒”关系难以为继。此外,传统“非遗”的“土”也是现代年轻人对其忽略的重要原因。
“非遗”是文化资源也是民生百态。“非遗”是活性的,也是灵性的,“非遗”是优秀的生活智慧和地域文化的活标本。“非遗”的传承不是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名气的传播,而是一种实实在在、原汁原味的传承。镜头的细腻,画面的鲜活,剪辑的精准,音乐音响的背景烘托,这些原属于文艺化包装的过程完全可以在记录、演绎、传播、传承“非遗”中带来美学的诉求和感官的体验。创新化传承就是要突破现有的传承格局,避免“传帮带”体系中遭遇的尴尬;创新化传承就是要突破时空的限制,让这些优秀的民族智慧得到极大的推广;创新化传承就是要结合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承历史中永久的“活性”。因此,“非遗”资源的特性完全符合电视文艺的传播特性。陕西方言栏目剧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亟待内容上、题材上以及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性突破。“非遗”资源既有文艺包装的潜质,又有剧本创作的优势。因此,将“非遗”作为创作元素融入陕西方言栏目剧定会达到“双赢”效果。
(二)必要性:陕西方言栏目剧亟待“活泉”
长期以来,各地方言栏目剧都面临资源枯竭、无力表达的状况。业内人士和相关学者将方言剧发展瓶颈归结为:剧情琐碎、同质化,家长里短屡见不鲜;演员群众化;外包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观众由最初“看热闹”“看新鲜”转变为“懒得看”“看得厌”。没有“新”,没有“活”是方言栏目剧退潮的根本原因。陕西是西部文化强省,陕西方言栏目剧的创新性发展关乎的不仅是一档节目的生与死,其关乎的更是陕西地域文化传播平台的公信力、陕西媒体的责任担当以及陕西作为西部文明示范性和引领性形象的大局。“非遗”资源的多、鲜、活就是方言栏目剧创新性表达的“活泉”。陕西方言栏目剧能不能走出内涵式发展之路,能不能为塑造陕西文化强省形象增加助力,最终都要看“活泉”引用得好不好。
三、陕西方言栏目剧突围思路的实现
(一)推出“非遗”主题,打造系列剧情
《雒树刚:文化部系统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里关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如下的陈述:“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要研究落实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3]陕西方言栏目剧作为陕西本土影响力巨大的文艺创作,怎样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中发挥“高峰”作用,仅在意识形态里想象是不行的。时代的诉求、文化的传承要求陕西方言栏目剧要摒弃浓重的市井情节,实现主题上的突破。以“非遗”为主题,打造系列剧情,重塑兼有文化感和文艺感的品位。陕西“非遗”数量多,门类全,范围广。每一项“非遗”都代表着个性十足的地域文化和民生百态。陕北黄土高原的雄浑辽阔、关中平原的富庶深沉、陕南汉水之源的清丽脱俗都是方言栏目剧创作的根基。“非遗”资源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将是系列剧情的灵魂所在。抓住“非遗”这一创作灵魂就等于俘获了百姓体验本土文化、参与传承的热情之心。
(二)慎选题材,实施文化精品创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的创作生产,并加大推广力度。”[2]优秀的文化资源取自民间,服务民间,这才是文艺创作的初衷。创作出有利于健康生活、绿色消费的,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品是电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所在。陕西方言栏目剧现有的题材多关注家庭琐事、婚恋友谊等,作品深度不够,文化体验较少,“陕西印象”表达不够强烈,对于重大革命历史等题材鲜有涉及。这种文艺创作现象与陕西浓厚的红色革命氛围与强烈的历史文化氛围极不相称。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既是秦汉唐文化繁衍生息之地,也是现代红色革命的摇篮。陕西方言栏目剧应认真履行实施文化精品创作的责任与义务,切实将陕西特色文化与典型民生资源整合起来,深挖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题材,真正实现绿色收视、文明收视。
(三)重组专业团队,提升传播价值
“制播分离”曾在陕西方言栏目剧的创作初期以耗资少、制作时间短、作品产量高赢得了市场。但“量”的高增长与“质”的平庸甚至低增长的矛盾严重制约着节目的发展。“非专业”制作团队显然成了业内公认的“事件元凶”。剧本经不起推敲,拍摄制作简单粗糙,演员毫无专业基础,审核机制松垮,这些致命因素必须马上消除。未来,栏目剧的“生”与“死”不在于拼数量,而在于拼团队。重整有责任感、专业性的制作团队有利于确定节目定位、保障节目内容、监测播出环境。
专业制作团队的明确分工对写实性、精准性地传播“非遗”是大有裨益的。“非遗”传播之所以能够结合影视艺术,恰恰是因为影视艺术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非遗”的魅力。无论是镜头、构图、画面剪辑还是音乐音效,对于真正展现“非遗”资源都必须是专业制作,绝非某个“草台班子”短时间的产出。
(四)“校”“媒”合作实现传承教育,人才输送拓展创新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应该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我国,专业教育、素养教育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培养模式,而传承教育的开展相对较少。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传承教育应该予以重视。高校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媒体是传承教育实践的重要基地。“校”“媒”合作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大局观的创新性人才。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更是教育资源强省。陕西高校是扛起传承教育大旗,培养文化传播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陕西已有14家高校开办了影视传媒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既有专业素养、人文情怀,还有文化传播担当,是传承陕西地域文化的生力军。在“非遗”的传播与方言栏目剧改革并举中重视对这些人才的培养,给他们以“英雄用武之地”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用所学更好地回馈社会,这才是传承教育的宗旨。
四、结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宝贵资源。”[2]陕西“非遗”作为陕西最骄傲的优秀文化资源,我们一定要树立“传承是目标,创新是战略”的大局观。陕西“非遗”的传播与陕西方言栏目剧的创新改革相结合,既可保障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转化创新”式继承,又可加快优秀文艺精品的生产。今后,加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陕西高校与陕西媒体任重而道远。
摘要:传承“非遗”是陕西构建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也是陕西广电媒体实施精品创作的重要源泉。陕西“非遗”的创新式传承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举措。陕西方言栏目剧作为传承陕西地域文化的电视节目,如今却遭遇了发展的“瓶颈”。为了重振陕西方言栏目剧往日的雄风,“非遗”素材的挖掘和创作将成为陕西方言栏目剧突围的新思路。
关键词:“非遗”,方言栏目剧,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凤铸.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9.
[2]雒树刚.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15-11-26(07).
[3]雒树刚.文化部系统要认真研究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5-11/05/content_2960970.htm,2015-11-04/2015-11-05.
陕西洋县方言中的歇后语浅析 篇7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生动形象的语句。它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的口头固定短语。它把一个意义分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用比喻或隐喻,进行形象的表述,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是有意义的解释,像“谜底”,是整个短语的真意所在。平常说话时,可以把它的前一部分比喻或隐喻单独说出,而把后一部分解释省去,让人家去体会、猜测,所以叫“歇后语”。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分,洋县方言中的歇后语可分喻意型和谐音型两类。喻意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是比喻,后一部分是对比喻的解释。例如:
(1)擀杖吹火——一窍不通。(2)李树上摘橘子——对象瞅错了。(3)凉水泡锅杂——平淡无味。(4)桌子底下放风筝——出手不高。(5)肠钻竹竿——直来直去。(6)月婆娘会情人——宁伤身不伤情。(7)长虫的沟(尻)子——深乎!(蛇的屁股比较深,比喻一个人很深沉或深藏不露。)(8)棒槌剜牙——有点夯口。(9)骑毛驴看账本——走着瞧!(10)绿色青蛙上马路——冒充吉普车。(11)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12)裤裆的清鼻——不是怂。(13)叫花歇火——光知道往自己腿班挖。(只知道为自己谋私利。)(14)孝生背河——全靠你了。(孝生是洋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名的人。)(15)吃鸡蛋放屁——冒当哩。(碰运气。)(16)巩漕的瓜——生蛋。(年轻,不成熟。)(17)裤裆扇风——二家凉。(做事不尽力,成事不足,有点模棱两可。)(18)土地爷放屁——有点神气哩!(19)猪鼻插葱——装象哩!(20)阎王庙里耍流氓——日鬼哩!(捣乱,耍小聪明。)(21)二女她娘买包子——嘴捏得严严的。(22)母狗沟(尻)抹烟屎——白闹蛋。(23)哑巴谈亲——高兴得没法说!(24)背搭手尿尿——不服。(25)和尚头上的虱子———有吃的没住的。(26)哈巴狗舔卵子——自己吃自己。(27)塑料纸包红苕——精品。(28)包谷地挂风——棒冲棒。(29)点刷剜沟(尻)——乱签。(30)麻野雀戳了几竹竿——耳朵都聒麻了。(31)六月里穿皮子衣——显摆。(32)石头娃上城固——给啥吃啥。(不管给其安排什么任务,都能胜任工作。)(33)夜壶里的鳖——静静稳稳。(不要轻举妄动。)(34)精屁眼紧裙裙——顾前不顾后。(35)精屁眼撵狼——不要脸不要命。(36)叫花日腿弯弯——穷将就。(37)板凳日沟(尻)——硬对硬。(比喻经得住检验。)(38)日本人的清鼻——鬼子怂。(坏蛋)(39)裤裆耍大刀——高水平。(40)石狮的尻子——没缝缝。(比喻摸不着门道。)(41)脱裤子放屁——二遍手。(比喻做事一次不做好,还要重复做第二次。)(42)土鳖鳖日臭虱——简直盖了!(43)茅坑的石头——臭硬。(迂腐,刚直。)
谐音歇后语的前一部分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后一部分通过谐音双关来表示整个歇后语的实际意义。例如:
(1)壳(膝)顶盖钉掌——离蹄(题)太远!(2)拿雨帽豆(凑)嘴——戳(错)得碴大!(3)床底下打胡基——咋杵(处)呀?(怎么办呢?)(4)蚧蚪跳井——卜(不)咚(懂)。(5)吃挂面不搁盐——有盐(言)在先。(6)荸脐窝插香蕉—肚里毬(求)。(7)荸脐窝放屁——腰(妖)里要(妖)气。(8)乌鸦洗澡——泡(跑)毛(锚)。(9)青石上拌卵子——摔(率)命。(10)茅坑的木渣——臭漂(飘)。(一个人既差劲,又轻浮不踏实。)
这些歇后语大多风趣、幽默、形象,往往带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口语色彩浓厚。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若在日常的口语交流、文艺创作和工作事务中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语言生动有趣,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是歇后语的使用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会使语言表达显得油滑、不严肃。
另外,有些歇后语带着封建意识和迷信色彩,有的庸俗低级,应当剔除不用。还有一些地方色彩过于浓厚的,也应当根据语言规范化的原则来选择使用。
摘要:陕西洋县方言中有很多歇后语,这些歇后语有喻意型、谐音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若能运用得当,将会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但是,也有部分歇后语比较低俗,思想内容不太健康,不宜在正式场合使用。
关键词:陕西洋县,方言,歇后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陕西方言 篇8
一、陕西方言发音对英语发音的影响
1.[u]读音的错误
针对于陕西方言,尤其是以关中地区生源居多的陕西本地高校学生而言,往往会将读音从[du]读成[dou],这就使得他们在具体的发音过程中,会对一些英语单词出现发音错误。所以落实到英语单词中,很有可能将[u]读成[u],这种读音错误往往就是因为陕西方言的原因,还容易带来相关错误理解。实际的读音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book读错,也就是因为[u]音的发音错误,陕西方言体系中,[u]便是“ou”的发音,所以这便是陕西方言对于英语发音的影响。
2.[en]读音的错误
在陕西方言体系中,[en]容易读成[ei]音,这种读音在汉字体系中,往往具有较为特殊的作用,但是落实到英语中,[en]是英语拼写中的音标,所以在进行相关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读音错误。在英语单词的发音过程中,容易将pen读成pay,不仅造成具体读音的错误,更容易导致学生在进行相关含义理解混乱。
3.[l]和[n]音出现混淆
在陕西的方言体系中,往往会将[1]音读成[n]音,也就是将类似于“累”字会被读成[nei],这种读音方式在英语体系中会带来相关错误,也就是这两个音都会在英语中成为音标,在英语体系中,这两个音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所以陕西方言发音不能区分这两个音节,这就导致在相关这两个单词的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实际发音时,可能将look这种单词读成nook。
二、针对陕西方言发音对于英语发音的影响提出对策
1. 加强普通话练习
对于陕西本地学生而言,由于地方特色的读音使得学生在进行英语发音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那么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便应该强化学生的普通话练习,可以通过开展普通话课程进行相关训练。例如可以带领学生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一些普通话发音和陕西发音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普通话的基本认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之中便不会因为自身的方言习惯导致出现错误。现代普通话是汉语体系的基础发音,所以掌握普通话有利于学习英语,对于陕西方言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加强对于普通话的练习。
2. 加强英语朗读练习
以关中地区为代表的陕西本地学生,在进行英语发音练习的过程中,天生便存在着不足,所以后天更应该努力,更应该加强英语的朗读练习。通过加强训练,这种训练过程可以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将读音更为深刻的引入学生脑海之中。落实到教育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英文诗歌交给学生,通常情况下,诗歌具有朗朗上口的效果,教师通过将英文诗歌传授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朗诵,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发音。
3. 加强对于英语发音的掌握
学生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之中,往往需要通过视、听、说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学习,学生不仅要加强“读”的能力,同样也应该加强“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多媒体教学材料,而且在课程之中应该尽量多的开展相关听力课程,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发音。例如可以播放英语原声电影,学生往往会对电影有着极大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之中进行发音的教学,在实例的辅佐下,效果更佳。
4. 加强纠正练习
无论是进行英语朗读或是英语听力练习,最后都是为了进行良好的英语发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敢发音,对于陕西方言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单词进行反复朗读,课堂上进行抽查,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整理,然后帮助学生进行纠正,这种纠正练习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相关错误,另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进行英语练习,这是双赢的举措。纠正练习在现代教学中属于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纠正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建立明确的学生档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然后在下次课程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对于尚存在不足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英语发音。
方言是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往往具备了地方特色。但是在英语学习中,方言也带来相关的问题,本文就针对陕西关中地区方言发音对于英语发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希望在英语发音教学中可以带来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丹,王海鹏.浅论陕西本地口音对英语发音的影响[J].城市地理,2015,(06)222-222.
[2]安娜.母语方言对英语语音自主学习的影响及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5)33-34.
陕西方言 篇9
白嘉轩走进门来:“妈, 你明日把那俩碎崽娃子引到后头来。” (《白鹿原》) ;
老人碎娃都夸你实在。 (《地窖》) ;
我不是碎娃掂不来轻重。 (《康家小院》)
笔者高中时, 班上有一个女生, 因在家中排行最小, 故得名“岁妮”, 这个“岁”字被借以表达“年龄小而惹人爱怜”之义。
可见在陕西方言中, 语音形式“sui”到底应该对应汉字中的哪个书面形式, 也是莫衷一是, 众说纷纭。但在诸形式中, 以“岁”、“碎”二字最为常见。但这很明显只是借用“岁”、“碎”之音表“小”之义, 仅此而已。若非此方言区的人, 听到“sui”或看见“岁”、“碎”
定会不明就里, 只按字面理解更会茫然不知所云。因为“岁”、“碎”二字在词典中的意义与“小”义风马牛不相及。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 “岁”有三个基本义。
星名。《说文》“岁, 木星也”。
昨夜斗回北, 今朝~起东。 (孟浩然《田家元日》) ;
年。故圣人上知千~, 下知千~也。《吕氏春秋·长见》;据此引申为时光、光阴。《论语》“日月逝矣, ~不我与。”;又可进一步引申为年龄。晚~犹思事鞍马, 当时那信老耕桑? (陆游《雪夜感旧》) ;
年成, 年景。《左传》“如农夫之望~。”;~虽凶败水旱, 使民有所耘矣。 (《荀子·王制》)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中, 有专篇论证, 至为精辟, 此不赘述。岁字的这些义项传承至今, 并无多大变化。
再说“碎”。《说文段注》“碎者, 破也。”即破碎, 粉碎。大王必欲急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申为使破碎。李白《秋浦歌》君莫向秋浦, 猿声~客心。又由动词义转而为形容词义, 表琐碎。《后汉书·韦彪传》恐职事烦~, 重有损焉。也可表衰败义。王安石《还自舅家书所感》黄焦下泽稻, 绿~短藩蔬。
而在现代汉语中“碎”字的基本义也并无大的变化, 都是依托基本义孳乳而生, 并未脱离其义的主干。
上面的论证充分说明“岁”、“碎”二字跟“小”义并无关系, 而用此二字来记录陕西方言的“小”义就显得大相径庭、字不达意。据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探寻厘定“sui”音所对应的本字。
在分析考证了各家之说后, 笔者认为“sui”音所对应的本字当为“蕞”证据充足, 最为可信。
先说音。“蕞”今读“zui”, 去声。陕西方言今读“sui”, 差别在声母。我们知道, 古音Z、C、S三声母可相同。Z是浊音, S是清音, Z---S为古今音变规律, 系叠韵音转。
再看义。在《说文》和《广韵》中, “蕞”均表示“小貌”。
如:恸哭于颜渊之亡, 喟叹于曾点之志, 此岂梏于~然之形体者所能知哉?陆九渊《与侄孙濬》;
“蕞尔”表渺小的样子。
如:夫以蕞尔之驱, 攻之者非一涂。嵇康《养生论》
《左传》:“郑虽无腆, 抑谚曰蕞尔国, 而三世执行政柄。”意思是郑国虽然是小国, 毕竟政权已延续了三世, 莫可轻视它。
“蕞眇”表短小, 矮小。
如:凝式体虽蕞眇, 而精神颖悟, 富有文藻, 大为时辈所推。《旧五代史·周书·杨凝式传》。意思是杨凝式虽然身段矮小, 但才华出众, 为时人所敬重。
“蕞残”则指不完整的文字。
如:~~满车, 不成为道;玉屑满箧, 不成为宝。《论衡·书解》
束皙的《近游赋》:少年著蕞角之巾。此处的蕞角之巾, 即小角巾, 系当时少年所裁的一种尖角帽。
于此可证, 蕞字基本义为“小”, 是正确的。质而言之, 蕞, 从字义或字音两方面都与陕西方言中表示“小”义的“sui”相吻合, 相比借用毫无“小”义的“岁”和“碎”要贴切的多, 故可厘定“蕞”为陕西方言中表示“小”义的本字。
参考文献
[1]、《关中方言词语汇释》景尔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