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的发展历程

2024-10-20

志愿者的发展历程(通用7篇)

志愿者的发展历程 篇1

中国志愿者发展历程

现代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据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中心(2002 年7月16日正式成立,该中心是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志愿服务和福利研究与培训的机构。)丁元竹主任介绍,中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1979 年第一批联合国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民政部号召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天津和平区新兴街就是早期开展社区服务的典型。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样社区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目前我们国内最大的两支志愿队伍。

志愿者不仅进入了中国,还有了南北两个叫法:北方称之志愿者;南方则叫义工。香港,台湾两地就叫义工,台湾设有专门的“义工法”。很多在国内从事志愿活动的人,把志愿者和义工总是分开而谈,更有甚者认为,志愿者的档次要比义工略高些。实际它们都对应一个英文单词———volunteer.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西方有学者专门指出,“如果说人类发展前500 年是技术革命带动全球的经济发展,那么今天人类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后500 年社会学、社会服务将成为地球上生存的重点,人类也将开始重新调整自己。”

在我国,正是使用“志愿者”这一词汇的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志愿服务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在几千年以前,中华民族便形成了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志愿服务云海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这一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儒家关于“仁爱”、“义利”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就是这种精神实质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义仓”、“义米”、“义舍”等具有近现代志愿意义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的热潮。如今,近半个世纪已过,雷锋精神依然常青不衰。雷锋精神的精髓——为人民服务,也正是志愿服务的精髓所在。2000年3月5日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首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从此雷锋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今天的志愿服务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之后,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1994年12月5日,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初步形成了由全国协会、35个省级协会、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1998年8月,团中央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1995年开始进行了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工作。现在,由24000多个街道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10多万支志愿者服务队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基层组织网络已见雏型。与此同时,青年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评估、表彰等制度普遍建立起来,青年志愿服务的内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1999年8月,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国内第一部省级青年志愿服务条例,今年湖北省也制定了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1997年底,江泽民同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2000年1月16日,他又在优秀青年志愿者来信上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全文如下:“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参见《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508页《青年志愿者是十分高尚的事业》一文)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作为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项重要的道德实践载体,被正式写入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近几年来,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目前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项目有: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海外志愿服务活动、可可西里珍稀动物保护、奥运会和残奥会志愿服务项目等等。

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此展开。

1994年1月,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实施。截至2001年3月,全国“一助一”结对已达250多万对。

1994年12月5日,中国志愿者协会成立,全国各省级协会随后逐步建立,构建起组织管理网络。

1995年,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创建工作开始试点。目前,全国已建成多种模式的服务站24000多个。

1996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试点,1998年全面实施;迄今累计选派了10015名志愿者到中西部207个贫困县,从事每期半年到两年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志愿服务。

1997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

1998年8月,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

1999年6月,“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实施。

1999年9月,广东省通过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此后,南京市和山东省也先后通过青年志愿者立法,为全国的志愿服务立法奠定了基础。

2000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2000年5月,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全面实施,“一助一”结对服务、服务站建设、大学生志愿者教育科技文化“三进巷”等工作有机结合,整体推进。自1994年起,各地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APEC上海会议、第九届全国运动

会等国内国际大型赛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青年志愿者在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1年3月,注册志愿者制度实施,以青年为主体包括许多中老年人在内的志愿者积极报名注册。

200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共青团中央和外经贸部共同发起成立“中国2001国际志愿者年委员会”,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国际志愿者年期间全国的志愿者工作。

中国志愿者发展大事记

1971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正式成立,它的宗旨是动员具有献身精神并有一技之长的志愿人员,帮助发展中国家尽快实现其发展目标。1985年,第40届联大确定从1986年起,每年12月5日为“国际志愿人员日”。1994年12月5日,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志愿者也从此在全国各地展开了活动。

1993年12月19日 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起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此全面开展。

1994年1月 青年志愿者“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开始实施。目前,全国“一助一”结对已超过250万对。

1994年12月5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自1994年起,各地数百万青年志愿者为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APEC上海会议、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等国内国际大型赛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青年志愿者在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5年 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创建工作开始试点。目前,全国已建成多种模式的服务站和服务基地89000多个。

1996年 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试点,1998年全面实施,迄今累计选派了15259名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的225个贫困县从事每期半年到两年志愿服务工作。

1997年12月 江泽民同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

1998年1月 李鹏、胡锦涛、李岚清同志对“中国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1998年8月 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成立,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

1999年6月 “保护母亲河”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实施。

1999年9月 广东省通过国内第一部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3年6月,黑龙江省通过第一部志愿服务条例。迄今全国已有5省3市通过志愿服务立法。

2000年1月 江泽民同志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0年5月 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全面实施。

2001年3月 注册志愿者制度实施,以青年为主体、包括许多中老年人在内的志愿者积极报名注册。

2002年3月 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正式启动,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志愿者,赴老挝从事语言教育、计算机培训、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2002年4月 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全面启动。

2002年5月 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在京举行,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名代表参加会议,吴仪同志出席会议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

2002年8月 贾庆林同志就北京市志愿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02年12月 启动实施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计划。

2003年2月 “纪念学习雷锋活动四十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李长春同志出席大会并作重要讲话。会上对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了隆重表彰。

2003年4月至6月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各级共青团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动员了1200多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开展为一线医护人员捐赠爱心包、热线咨询、助耕帮困等志愿服务,为夺取抗击非典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3年5月 胡锦涛同志在成都视察期间亲切看望了工作在抗非典第一线的青年志愿者。

2003年6月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面启动。8月,首批600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迄今已有2万多名大学生参与这项计划。

2003年6月 曾庆红同志在宁夏人才工作座谈会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工作作重要指示。

2003年6月 黄菊同志就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出重要指示。

2003年12月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王兆国同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2004年9月 “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启动。团中央、卫生部实施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志愿服务项目”试点工作开始实施。

2004年10月 禁毒志愿者行动开始推广实施。

2004年10月 首批前往非洲的12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奔赴埃塞俄比亚服务。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 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医疗扶贫万里长征”活动。

2004年11月 温家宝同志在老挝参加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亲切接见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队全体成员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5年2月 中国第一支参与印度洋海啸灾后重建的志愿者队伍———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赴泰国普吉岛等地开展水下打捞救援服务。

2006年5月,“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启动。

最近几年,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志愿者的身影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鸟巢一代”、“海宝一代”的成功亮相,把我国志愿者工作不断推向更高水平。

志愿者的发展历程 篇2

1975年:科学家成功使用成年青蛙的体细胞细胞核代替胚胎细胞细胞核注入抽去细胞核的卵子中, 孵化出了蝌蚪。

1986年:首次使用胚胎细胞细胞核克隆出绵羊。

1997年:“多莉”诞生, 它是第一只使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绵羊。

1998年:科学家使用取自同一只成年老鼠身上的细胞克隆出数代、共50多只老鼠。同年, 源自同一头成年奶牛的8头克隆小牛诞生。

一个志愿者的成长历程 篇3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在这个神圣的日子里,我想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打败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想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解放了全中国,想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强国富民,想起长江航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服务长江水运、服务于人民群众,也想起了我在长江航道这个大家庭里的成长历程……

一盏航标灯不断地引领着我前行

1970年,我出生在湖北农村,那时家中一共五口人:有在航浚5号轮上工作的父亲,有70岁高龄的爷爷,有患哮喘病的母亲和残疾的我,另外还有个哥哥。1987年,是家庭顶梁柱的父亲突然患病去世,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极度的困难,就连刚上大学的哥哥眼看就要辍学回家务农承担养家的责任。当时的长江武汉航道分局领导了解到我家实际困难后,伸出援助之手,把我这个双手拄着拐杖的残疾人招进这个集体,这样不仅解决了我家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让我哥哥能一心一意完成学业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可我双手拄着拐杖又能干什么呢?就是安排一个门卫的工作,我也很难胜任。当时有好心同志就善意地建议说:“让他回去休息吧!我们每月按时把工资寄给他!”当时的张世壁局长却说:“长江航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不是养人的地方!就这样一个孩子,我们要是教育得好、培养得好,说不定将来他也能为单位、为社会做些有贡献的事情!”这句话使我铭刻在心,时刻激励着我前进!

1988年,我被特殊照顾安排在沙市航道职工学校担任门卫和收发工作。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空闲时间多,二是让我在第一时间能阅读大量的报刊杂志。那时我读书看报还是以打发时间为主,而且多数是看些花边新闻和逸闻趣事。可是有一天,《人民日报》上的一篇关于《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文章使我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下子看入了迷、忘记把当天的报纸送给校领导。那时的校长是余恩高同志,他很纳闷:快要下班了,门房的小陈怎么还没把今天的报纸送上来呢?于是他悄悄地来到门房,看到我正认真地在看那篇南巡讲话,他没说什么。当时我看得聚精会神,似乎感觉背后有人,我一扭头,发现余校长正转身准备悄悄退出门房。当时我吓坏了,心想今天肯定要挨批评,同时还心虚地向他撒谎说:“今天邮递员来得迟,报纸才刚到......”说完我不由自主地红着脸埋下了头。可余校长微笑地走到我跟前,用手抚摸着我的头说:“看报纸、爱学习是好事,以后凡是我的报纸,你看完了再送给我!”我抬起头注视着他那双真诚而又明亮的眼睛,那湛亮的目光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直照进我的心田,使我不由自主地点着头。就这样,余恩高校长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在前进的路上像一盏航标灯不断地引领着我前行。我不仅在报纸上享有先睹为快的特权,而且余校长还亲自把《求是》、《半月谈》等杂志送给我阅读学习。特别是每次的班组学习会上,都是他安排让我阅读学习文章主持班组学习。有了这样的眷顾,我不断地汲取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在那间不到10平方的斗室里,我慢慢地树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再也没表现出残疾人的悲观情绪。在余恩高校长的悉心引导下,我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我一边搞好门卫工作,一边参加自修学习。于96年、98年先后获得《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文凭。随着自己科学文化知识、政治理论知识的提高,我渐渐地变成一位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青年。梦想自己将来也能像战斗在长江航道一线的同事们一样,去战滩斗水唱响人生,做一位努力工作、报效国家的有用之才!

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

怀着这样的人生理想,2000年11月、我第一次向沙市航道职工学校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到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走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路程。记得在我第三次要求进步时,我被拟定为发展对象,但在公示阶段,我没能通过。那时我的思想包袱很沉重,与同事的工作关系也是越来越紧张,甚至于在家里对妻子和孩子也是常常发脾气,但职校党支部始终没放弃对我的培养。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徐正银同志,他多次陪伴我说话谈心,帮我查找不足,同时还专门为我写了一篇题名为《陈碧清身残志坚 、立足岗位自学成才》的宣传报道在《荆州日报》上发表,报道中还配有我在岗位上自学成才的图片。我深深地知道:“徐书记是担心我这棵小幼苗经不起风霜的砥砺倒下去了,他是想用这种方式鼓励我,让我重新振作起来!”体会到徐书记的良苦用心后,我对入党这件事有了重新的认识:职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是以党员的行为标准作尺子来衡量我,说明我与党员的要求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我要勇于接受群众的意见,积极端正思想正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有了这些认识后,我就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自己对写作的爱好学写文章,陆续有诗歌、散文、小品,还有关于单位的新闻报道在国内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虽然这些作品还显得稚嫩,但它是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单位领导的悉心引导下,职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先进典型事迹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精神食粮。它们表达了现代长江航道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是长江航道精神文化长河中闪烁的航标灯。2008年,因工作的需要,我从沙市航道职工学校调到长江黄石航道管理处。在新单位里,我始终没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经黄石处党组织的精心培养,2010年7月,我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用感激的心奉献社会

调入长江黄石航道管理处后,起初我主要从事航道值班员的工作,后来也配合工会主席沈世贵同志从事一些群众性的工作。记得有一次我和沈主席及离退办干部一起去蕲州看望慰问殷延贵老人,殷老已85岁高龄,人瘦得皮包骨头,让人一看就害怕。可沈主席一进去就伸出双手握住老人,并搬把凳子挨着床头握着老人的手坐着,细心地向殷老的家人询问老人的治疗和康复情况,在殷切的问候中满载着组织的关怀。殷老的听力不是很好,沈主席就俯在他耳旁,详细地向他汇报黄石处当前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老人一边认真地听,一边欣慰地点着头。在回来的路上,我笑着问沈主席道:“您老作为一位领导,代表组织去看望他们,可您老对这些老同志怎么就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亲切呢?”于是沈主席给我们讲起了长江航道的发展史:首先从长江航道沦落在外国人管制下丧失主权的奴役,再到长江航道人是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人,一直讲到长江航道发展的今天。沈主席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如果没有这些长江航道革命先辈们的前赴后继,我们的长江航运哪还有今天的繁荣啊?我们都有老去的一天,但长江航道人的奋斗奉献精神要世代传承!”沈主席的那种常怀历史情怀,尊老爱幼及言传身教的感恩品德深深地教育了我。当我随着劳模先进典型事迹的深入学习,以及在一线看到黄石处职工顶着严寒酷暑战滩斗水的那种热火朝天的场景时,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长江航道的认识,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孩提时代到现在,我一直以来是受党的关怀和教育,越来越让我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长江航道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是当代最可爱的人!在那一刻,我决心用另一种方式去表达我对中国共产党、长江航道人的敬仰和爱意!

2009年9月,我怀着全长江航道人的爱心奉献精神来到大冶毛铺希望小学、开始了一年的志愿支教工作。在那里我认真教学,与孩子们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受到山区人民的爱戴和当地政府的好评,支教奉献事迹分别在《黄石日报》和《东楚晚报》上整版专栏报道宣传,被人们誉为“点亮山村的希望之灯”。记得有一次,我吐血病倒在支教岗位上的时候,大冶团市委胡莉书记、当地教育组的领导,还有那么多的老师、群众、志愿者都纷纷来看望我。特别是两位70多岁的老奶奶端着亲手包的饺子、从很远的地方翻山过来看望我,其中一位双眼失明的老奶奶边抚摸着我的脸庞边心疼地说:“陈老师啊!让您受苦了!从您身上让我们看到了长江航道的形象!您们单位是好样的,真不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好队伍!是我们革命山区的贴心人!”虽然是我们来支援革命山区,但在这里,我同样受到教育。革命老区与我们长江航道一样有着相同的历史。在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老区人民付出了许多。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和我们长江航道一样繁荣昌盛起来,可老区依然贫穷落后,但老区人民毫无怨言、照样拼搏奋斗。他们依然理解政府、体谅国家,他们的这种道德操守和我们长江航道人的默默奉献精神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当我这样的一个人志愿来支援他们时,老区人民竟感激地说:“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咱山区,派陈老师来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长江航道人,竟然一下子成了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感到无比的光荣!同时也感到这是长江航道赋予我的一种神圣使命!在广大长江航道干部职工的参与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资助和关注下,我们出色地完成了这次支教任务,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2010年11月26日,我光荣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之后还被长江航道系统评为十大道德楷模。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在长江航道各级组织的培养下、在领导们的教育下、在职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劳模先进典型事迹的引领下,我像老一辈革命小鬼一样,从一名幼稚无知的残疾小青年发展到岗位自学成才树立理想,再到用感怀之心去奉献社会的一种思想行为蜕变。在这种蜕变中也让我经历了长江航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振兴了长江水运,繁荣了沿江经济,流域百姓的物质幸福指数、精神幸福指数和政治幸福指数都大幅提升,让我越来越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中国!从而更坚定了我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决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做党的好儿女!

党的发展历程 篇4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即新生期、奋斗期、探索期、逐步迈向成熟期。

一、中国共产党新生期

清末民初,人民深受军阀混战的残害和西方殖民者的压迫。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中国国民党由于它的自身原因限制,无法满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需要。因此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迫切要求成立自己的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但是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对统一战线内部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反动性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革命力量同他们作坚决的斗争。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控制中国国民党先后叛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不能组织有效的反击,导致了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1927年革命失败后,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实行极其残酷的镇压。在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屠杀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3.7万多人。但是,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杀绝。他们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

针。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它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毛泽东组织建立了中国农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并带领军队进驻井冈山。于1928年与朱德带领的起义军会师于井冈山,创立了红军第四军,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33万人,共产党员也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1万多人发展到30多万人。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党内的“左”错误几乎使城市中有组织的革命力量损失贻尽。党中央在城市站不住脚。1933年,被迫撤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在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在军事理论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王明冒险主义造成的这次严重损失,使全国红军由30多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共产党员由30多万人减少到4万人左右。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军事力量长征前曾经达到过30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3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三万人人队伍比三十万人的队伍更强大。”

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党的二大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并着重总结了建党以来在统一战线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制订了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同顽固派斗争的方针。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在内的包括一切抗日阶级的抗日统一战线。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政权。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执行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致使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人民军队的主力,由抗战开始的3万多人,发展到120万多人,使我们党真正建设成为一

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依赖美国的援助,拒绝我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革命实践的发展,充实和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提出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其反革命的两手。在武装斗争总题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内战中不断发展壮大。

从1946年6月至10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153座;解放军则收复城市40座,歼敌29.8万人。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军侵占解放区城市87座;解放军则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歼敌41万人。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而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从1947年3月至6月,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内线作战,努力打退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解放区虽仍有95座城市被敌侵占,但解放军同时收复和解放了153座城市,并歼敌40余万人。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949年4月,百万雄狮过大江,占领南京总统府。

中国共产党仅仅经过3年多的英勇奋战,就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中国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美国制造的飞机加大炮,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三、中国共产党探索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此,中国人民开始建设新中国,为新中国的繁荣与发展奋斗的探索之路。1955年夏季以后,“大跃进”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为以后的长期发展遗留了一些问题。期间,“浮夸风”盛行,偏离了实事求是的道路。虽然后来拨乱反正,但是这次错误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得的影响。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这十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

灾难的内乱。它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文化大革命”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使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后开始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干涉。为了保护党和国家不受外国的侵犯,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完善自己,歼灭国内的残余反动势力,还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及援越战争。从而使新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提升,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幻想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更好地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政权。

四、中国共产党逐步迈向成熟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继续大力发展经济,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而努力。通过10年的发展,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血泪史。有多少位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是一部成长史,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无数挫折,仍然能够成长与壮大;是一部发展史,它是从“星星之火”发展到“可以燎原”的态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是一部光辉的高速发展史,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变成“富起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努力,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它不断发展到现在。我相信,在它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一定可以实现共产主义。

篇二: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的基本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中国早期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开办近代工业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到1919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成为中国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工人阶级从产生时起,就不断地进行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工人罢工的次数日益增多,罢工的规模急剧扩大,开始参加规模较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政治斗争。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本阶级政党的领导,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物质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为了反抗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人民进行过无数次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包括太平天国等农民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最后都失败了。近代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有一个新型的先进的阶级来领导。这个历史重任,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身上。中国工人阶级除具有世界一般工人阶级的优点外,还具有斗争最坚决最彻底、集中程度高,易于形成强大政治力量、便于和农民结成巩固联盟等本身独特的优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革命、最进步、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工人阶级有力量、有能力肩负起历史责任,发挥决定性作用,领导中国革命达到胜利。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产生起来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一直苦苦寻找救国之路,诚心诚意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这些“先生”并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他们总是欺负自己的“学生”,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现实,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在黑暗中继续摸索新的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学习的目光由西方转向俄国,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在近代中国,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李大钊(1889-1927),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地村人。他在1913年至1916年留学日本期间,就注意研究社会主义思潮。1918年,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并满怀豪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5月,李大钊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在中国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是把三大原理联络起来的“一条金线”。同年7月,他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等文章,驳斥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诬蔑,强调对中国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从而维护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会议。但会议拒绝中国正当要求,还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日本。北洋军阀代表居然准备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中国各阶层人民强烈愤怒。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政策,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形成自觉的工人运动,不断提高斗争水平,产生组织起工人阶级政党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只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指导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准备到正式建立的过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它的伟大作用。因此,一大批先进分子纷纷到工厂、煤矿等地方,调查工人生活,开办工人夜校,讲解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

义,发挥桥梁作用,使马克思主义逐步地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以后,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加深人,知识分子和工人当中都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在此基础上,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基本具备了。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首先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工人阶级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采取资产阶级民主派没有采取的依靠广大群众的革命方法,推动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和推动下,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中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运动标志着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举行讨伐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下进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同国民党中的先进人士一起,在北伐军中发挥了骨干作用。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党领导的工农运动迅猛发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基础。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由于大资产阶级的叛变和共产党内发生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错误,这次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领导根据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连续多次击败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在革命走向复兴的时刻,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使党再次受到严重损失。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长

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从幼年走向成熟。随后,党领导红军以异乎寻常的坚强毅力,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的纲领,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深入敌人后方,发动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军民逐步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党领导敌后军民坚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并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妥协逆流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并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解放战争(1945-1949)

全面建设(1949-1956)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 篇三:党的发展历程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年星光闪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不平凡的历程。90年来,历经风雨的中国共产党,从当初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8000万名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党和国家的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梳理党的历史,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栩栩如生,刻在我们心里的那一些记忆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1、从五四运动到“南湖会议”(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2、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时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

弃了对同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从挺进井冈山到“七七事变”(土地革命时期 1927.7.——1937.7.)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4、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地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从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时期 1945.8.——1949.10.)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和各民族党派的支持下,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6、从争取国民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度时期 1949.10.——1956.12.)1949年到1952年,面对满目倡痍、白废待兴、茅盾重重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遵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成功地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从1952年开始,又展开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7、从“大跃进”到“八字方针”制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957.——1965.)

从195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加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历时十年的全局性内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9、从“两年徘徊”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拨乱反正时期 1976.——1981.)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篇5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

(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2)他们的诗歌创作还突破了宫廷诗歌狭窄的内容题材范围,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人生天地。

(3)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对革新初唐诗风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为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体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祖父王通,隋朝大儒。叔祖王绩,初唐著名诗人。王勃自幼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17岁时对策中第,授朝散郎、沛王府修撰。后沛王与英王(即唐中宗)玩斗鸡游戏,王勃戏作一篇《檄英王鸡》以助战,为高宗所知,认为这不利于王子兄弟友好,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后王勃又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参军,因私藏了一个犯罪的官奴,待官府追索紧急时又擅自杀死,以此犯死罪革职。其父王福畤zhì本为雍州司功参军,因受儿子牵连贬谪到南海交阯(在今越南境内)。上元二年(675),王勃渡海到交阯省亲,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

杨炯(650-69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10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27岁应制举,补校书郎,后出为盈川令。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相传曾自称“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恐不可信,因为他曾为王勃集作序,对王勃诗文备加称美。他现存作品文多诗少,诗多为五律,代表作为《从军行》。

卢照邻(634?-685?),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十多岁时从文字学家曹宪学习文字训诂学和经史,博学善文。20岁时为邓王(高祖第17子李元裕)府曲签,后出为新都(今属四川)县尉,因染风疾去官,居太白山中。曾拜名医孙思邈为师,求治病之法。后因不堪病痛,自沉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尤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近百首,以《长安古意》最为著名。

骆宾王的生卒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标为619-687,可备一说。他是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7岁时有《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被人称为神童。初为道王(高祖李渊第16子李元庆)府椽曹,转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后从军蜀中,历任武功、长安主簿,高宗仪凤三年(678)升为侍御史,但不久下狱,遇赦被释放。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怏怏不得志,弃官而去。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署骆宾王为艺文令,徐敬业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曾为徐敬业起草了著名的骈文《讨武氏檄》,一时朝野震动。后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在兵败混乱中跳水逃亡,后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出家为僧。骆宾王的诗文多有散失,在诗歌方面,他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是他的代表作,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以京城长安上层社会生活为题材,通过繁华景象的描写和奢华生活的渲染,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诗中多用历史人物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骆宾王也擅长写作五律,其代表作品是《在狱咏蝉》。

2.沈宋:如果说刘希夷、张若虚上承卢骆,发展了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那么沈佺期、宋之问就是上承王杨完成了五律,发展了抒情诗。沈宋的主要成就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从建安以后,散文、辞赋和诗歌都走上了骈偶的道路,骈文和赋在南朝已经先后确立了。从沈约创立“四声八病”说之后,诗歌的律化也加快了脚步,经过庾信、上官仪和“四杰”的努力,律体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到沈宋就已经完成成熟、定型。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

3.陈子昂:陈子昂胸怀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积极进取精神,但始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对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不平,就是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的主要内容。陈子昂不但有诗歌创作,而且提出了诗歌主张。他明确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他从根本上抛弃了齐梁诗风,直接继承建安的传统。他上追建,下开盛唐,一手拉着屈原,一手拉着李白,在六朝的荆棘中踏出一条浪漫主义的大道,通向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动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诗歌境界。

4、其他重要诗人: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一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在隋任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县丞,入唐为大乐丞。后自叹才高位下,弃官还乡,隐居东皋,整天以酒为伴。其诗多牢骚语,虽无太大的思想意义,但诗风朴素无华,洗尽六朝铅华,在初唐诗坛上甚为难得,而且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也有所贡献。他的名作《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写景如画,冲淡萧散,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声。

初唐末期,张若虚以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大家地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月夜春江明丽纯美的境界,融入浓烈情思和深刻哲理,婉转的音调,无穷的韵味,创造出了非常完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同时刘希夷的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也成为千古传送的名作。

【作品阅读篇目】薛道衡《人日思归》,王绩《野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登幽州台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二)盛唐诗歌:盛唐,即唐玄宗至唐代宗时期,这是唐代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盛唐诗人将初唐诗人在内容与形式上的改革成果合二为一,完成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于是诗歌创作大放异彩,涌现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他们不论是写作田园山水,还是描写边塞生活,抑或是表现社会人生,无不穷形尽相,极尽能事,因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以不同的声音合唱出令后世神往的“盛唐之容”—— 一种富有理想、昂扬向上、热情豪迈的精神风范。这些诗人是这个时代的伟大诗人,由于他们站在时代的顶峰上,因而也就成了整个历史的伟大诗人。特别是李白、杜甫更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寻求隐逸,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诗风清新流丽,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

1.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原因

山水田园诗派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盛唐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们提供了隐居田园和游览山川的优越的物质条件;

⑵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和大地主统治集团的专权,使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求仕无门,或者从仕途上被排挤出来,而他们又不可能走向人民,因而只好到山水田园中去寻求慰藉;

⑶当时统治阶级对佛、道思想的提倡,造成了当时以隐逸为清高的社会风气。有的以归隐作为入仕的阶梯,走“终南捷径”;有的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显示其人品的高洁。

⑷从文学本身的原因看,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南朝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2.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特点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所以也叫王孟诗派。其诗作从题材内容到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以描写秀丽山水和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自已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为主,风格清新疏淡,境界静谧恬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形式上大力写作五言律诗和绝句。这派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印度佛教大师)。太原祁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年轻时就有才名。他的思想和创作以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热衷政治,奋发有为;后期,啸傲山林,吃斋奉佛。王维诗歌题材相当广阔,主要有政治诗、边塞诗和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精通音乐,又懂绘画,他首创水墨山水画,务求淡雅、精炼,为破墨山水南派之祖。他还精于书法,善制盆景,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王维生活的前期,思想是积极进取的,尽管在仕途上也遇到了一些措折,但对政治还是充满热情的。在政治上,他主要是依靠张九龄,而张九龄是盛唐开明政治的最后一个代表,王维的政治生活和他联系在一起,可见他的政治倾向是比较进步的。

王维生活的后期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对政治的热情逐渐消失了,开始过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政局的变化,张九龄罢相后,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朝政非常黑暗,后来又发生安史之乱,对他打击更大;二是其母亲笃信佛教,对王维影响很大;三是王维31岁时妻子病故,以后30年没有再娶,晚年无子,生活孤独。这些都是他思想消沉的原因。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数量比较多,在他的诗集里占了大半数。而这些山水田园诗多半写在他生活的后期,主要是表现他的隐逸之情,有些诗的情调甚至是虚无冷寂,主要倾向是消极的。

他的山水田园诗又可以细分为三类。一类是田园诗,如《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终南别业》等,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纯朴美好,抒发自己的归隐之情。一类是山水诗,如《山居秋暝》、《终南山》、《汉江临眺》等,主要是描写山水景物,借景抒情。还有一类就是《辋川集》(20首)中的一些小诗,如《鸟鸣磵》:“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些诗主要是描写一种幽冷、寂静的境界,显然是禅宗思想的艺术体现,情调比较低沉。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读书,后曾入长安求仕,失意而归,布衣终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生活经历简单,除因求仕到过长安和漫游吴越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襄阳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诗歌题材比较单纯,主要是反映隐居生活和描写旅途的景物风光,思想内容不够丰富。

孟浩然的诗艺术成就很高,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他的诗作中山水诗占多数,在这些诗中有壮阔的山川景物的描绘,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洞庭风光气势磅礡,格调雄浑。但这样的诗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多。孟浩然最擅长的还是描写山林隐居者的幽居情景。在这类诗中,他善于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刻画景物,于平凡景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居者的孤寂心境或游子的飘泊之感。诗风自然高远、清疏简淡,有时略显冷清。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江上暮景的描写衬托乡愁,疏淡而略显空寂。他的田园诗虽不多,但生活气息却相当浓厚。通过常见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隐居的情趣,情调冲淡平和。如《过故人庄》写农村安详简朴的生活气氛,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作品阅读篇目】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春晓》。王维:《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观猎》、《使至塞上》、《鸟鸣涧》、《鹿柴》、《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

2.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产生的原因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特别兴盛,可谓作家众多,名篇迭出,以致于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诗歌流派,这在当时诗坛上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当时边境战争十分频繁,唐与周边民族几乎都有冲突,时有战争发生。无论这些战争的性质、胜败如何,频繁的战争本身给诗人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

⑵盛唐国力强大,在边塞战争中占有明显优势,而且当时统治者重视边功,唐玄宗锐意用武,竭力用富有刺激性的措施激励、宠幸边将,从而激发了文人士大夫的从军热情,使唐代许多诗人都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⑶我国边塞诗的创作由来已久,盛唐边塞诗是对我国古代边塞诗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边塞诗派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表现出安边定远、治国安邦的豪情壮志和进取精神。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高岑: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促武。少时贫困,二十岁后到长安求仕不遇,浪游燕、赵、梁、宋一带。四十岁后举有道科,授封丘尉,不久辞去,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安史之乱后任西川节度使等官,最后任散骑常侍。高适诗歌的特点是苍劲古朴,雄浑悲壮。有的表现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理想,如《塞下曲》;有的抨击武将的,如《蓟中作》等;有的描写边地风土人情,如《营州歌》;有的揭露军中矛盾和战争的残酷性,如《燕歌行》。尤其是代表作《燕歌行》,既歌颂了士卒勇赴疆场的爱国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又揭露了将帅的无能;既有对苍凉的边塞景物的描写,又有对战争残酷性的鞭挞;既有对征人思妇乡愁闺怨的同情,又有对军中苦乐不均的谴责。可谓盛唐边塞生活的一个缩影。

岑参(715-770),少时隐居嵩阳,二十岁至长安献书阙下,以后十年屡次往返于京洛间。天宝八载( 749 )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十载归长安。十三载(754),又随封常清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至德二载入朝任右补阙。后为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其边塞诗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描写战争场面,突出战争生活的雄奇豪迈。这类作品多从正面着笔,写军队的声威和将士的英勇。如《轮台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二是表达思乡之情。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常用平易清新的语言,相互映衬的手法,情景交融的境界,传达绵绵思乡之情。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长安。”《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安西馆中思长安》:“乡路渺天外,归期如梦中。”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思乡佳句。

三是描绘边地风光,反映边地习俗。这类诗在其诗中最为奇异绚丽,也最能代表其风格。有的写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如《赵将军歌》;有的写边地的音乐舞蹈,如《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旋歌》;有的写边地的名胜、古迹、天险,如《题金城临河驿楼》、《登凉州尹台寺》、《题铁门关楼》;有的写边地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热海行》、《走马川行》、《火山云歌》、《天山雪歌》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完全与内地不同的环境气候,民风习俗。这些内容不仅为过去的诗所未写,而且也为“古今传记所不载”。

岑参的边塞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主要风格是雄奇壮丽。一是奇特峭拔,无论是写景、记事、立意、造语,都很奇特,令人惊异。二是豪迈雄壮。例如他的《走马川行》、《轮台歌》等,无不写得激昂高亢,豪迈雄壮,反映出其边塞诗除了“奇”之外,还有“壮”的特色。前人也往往用“壮”、“悲壮”、“雄浑”等词来评价岑参的诗,这都较准确地道出了岑参边塞诗的某些特点。三是色彩瑰丽。岑诗于“奇壮”之中又有俊丽的一面。如他的《白雪歌》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就写得明媚奇丽,“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白雪中又写到红旗,红白相映,也构成了一幅奇丽的画面。四是形式上擅长七言歌行。他的七言歌行,句式长短错综,用韵自由灵活,常为前人所称道。

(五)岑参与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一向被并称为“高岑”,但其作品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也互有异同。

⑴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⑵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的诗歌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⑶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⑷从语言方面说,高适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参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⑸从形式上来说,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⑹从创作方法上来说,高适多用写实手法,岑参近乎浪漫主义。

总的来说,二人各具特色。就诗歌的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适胜于岑参;而从艺术上看,则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

【作品阅读篇目】高适:《燕歌行》、《封丘县》;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王之涣:*《登鹤雀楼》、*《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其二)、*《出塞》、《闺怨》,崔颢《黄鹤楼》,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是伟大诗人李白。李白是一位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他的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诗的写作推进到—个新的高度;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生于盛唐,感受着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晚年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顾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在想像之中,又常常带着夸张的成分,写愁生白发,说是“白发三干丈”;写庐山的五老峰,说是:“青天削出金芙蓉”;写黄河,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他是一位富于想像的诗人,他的诗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他纯然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初看这首诗的时候,从诗的主要内容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不复醒的悲观心理,相当消极。但透过表面现象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就可以看出李白绝不是真正的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但因不能施展而心怀万古愁。这种胸怀大志而遭遇坎坷产生的悲情,产生的愤世嫉俗,是值得同情和肯定的。全诗情调昂扬,风格壮美,感情奔放激荡,使人读后受到强烈的感染。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困难的考验。是消极沉沦?还是乐观进取?这取决于个人的处世态度!欣赏李白的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大气而磅礴,充满豪迈之气。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令人为之动容。

当时另一位伟大诗人,是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杜甫比李白小11岁,两人的深厚友情成为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瞬”的抱负,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待被称为“诗史”。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写法上采取叙事和细节描写,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千四百多首诗中,律诗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的律诗的成就,主要是拓宽了表现范围,尽力发挥律诗这—体式的表现力,既严格遵守格律规则,又打破格律的束缚。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人化。像《春望》《春夜喜雨》《登高》等诗,都是例子。有时为了更完整地表现一个事件或由某一事件引起的感想,他采用组诗的形式。用组诗写时事,是杜甫的创造。律诗,尤其是七律,到了杜诗,是高度的成熟了。在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上,杜甫与李白不同,李是感情喷涌而出,杜是反复咏叹;李是想像瑰奇,杜是写实;李是奔放飘逸,杜是沉郁顿挫。—般认为,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三)中唐诗文: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时期,这也是唐诗精彩纷呈的时期。“安史之乱”使唐由盛而衰,国力衰微了,但诗歌并没有衰落。这一时期的优秀诗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等仍不失英雄本色,与盛唐诗人相比也不逊色。因此,学术界有人认为,中唐诗歌的成就甚至要超过盛唐。这一时期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派别林立,诗人的个人风格极为突出。从开始时的“大历十才子”,到后来的韩孟诗派,无不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1.新乐府运动:所谓“新乐府”,是和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这种新乐府始创于杜甫,中唐时元结和顾况又有所发展,后由白居易定型。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是由张籍、王建、李绅这些人的创作开始的。张、王以大量新乐府著名于世,李绅写了《新题乐府》二十篇,元稹读了以后认为很好,主把其中揭露当时社会问题和政治弊病最尖锐的十二首,列而各之,写了《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白居易又在昂稹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并在序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于是新乐府的创作从杜甫开始,经过元结、顾况,到李绅再到元稹再到白居易,就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

新乐府即“新题乐府”,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这类诗歌创始于杜甫,杜甫所作如《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用乐府诗体制描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意义。后来元稹、白居易等人发扬了这种精神,同时确立了新乐府的名称。

我国古代的乐府诗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发展到曹操等人的借古题写时事,再变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即事名篇”,因此,杜甫是新乐府的创始者。经元结、顾况的发展,后来在元稹、白居易的大力倡导之下,再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大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有《新乐府》组诗50首,最早提出了新乐府之名。后来,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12类,其最后一类就是新乐府辞。这样,新乐府就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了。

2.什么叫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指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传统,倡导写作新乐府诗以反映民生疾苦讽谕时政的诗歌运动。参加者除元、白外,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这一运动发展了我国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3.新乐府运动兴起的原因

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首先,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唤醒了诗人们用诗歌去揭露黑暗、为民请命的强烈愿望。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而衰,一蹶不振,内则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仍,赋税严重,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外则吐蕃、回纥等外族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日益尖锐。这种情况就迫使诗人们不得不正视现实,产生改良政治、变革现实的强烈要求。

其次,元和年间最高统治者曾一度励精图治,给诗人们带来了“中兴”的希望,激起了他们以诗歌促进“中兴”的巨大热情。唐宪宗李纯即位后,曾一度刷新政治,比如察忠纳谏,重用直臣,减轻租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并曾在较短时间内削平部分藩镇,使全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统一。这种短暂的中兴局面,为诗人们改革现实带来了一线希望,鼓舞了诗人们讽谕时政,以诗歌促中心的热情。

第三,唐代大历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抬头,促使进步诗人挺身保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元稹(779—831),字微之,其祖先为鲜卑人,世居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元稹和白居易友善,唱和甚多,世称“元白”。他早年任谏官时,刚直敢谏,不畏权贵,和白居易一样写了很多讽谕诗。他的文学观点也和白居易一致,强调诗歌的政治讽谕作用,推崇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经验,最先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所作乐府诗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如《田家词》揭露官府横暴,反映民生疾苦;《织妇词》描写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估客乐》揭露,投机倒把,谋取暴利。但元稹乐府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远不及白居易。

元稹的《连昌宫词》,揭露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向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并称。七律《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向称悼亡诗之名篇。“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平未展眉。”这些诗句,传诵很广。其《离思五首》之四亦很有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爱情诗中的名句。

元稹另有传奇《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元杂剧《西厢记》即取材于此。

元白: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最为友善,文学主张、诗歌风格均相近,同是中唐新乐府运动者的倡导者。

元白诗派:指中唐时期以通俗浅切的语言,新乐府的形式,反映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创造了“以俗为美”的艺术境界的一批诗人。这批诗人除元、白外,还有张籍、王建等人。

元和体:指唐元和年间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据元稹《上令狐相公启》,有些人摹仿他们那些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以及流连光景的短诗,当时也被目之为元和体。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806—820)。

长庆体: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二人作品均于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结集,白有《白氏长庆集》,元有《元氏长庆集》,诗歌风格亦接近,故有此称。清初以来,亦往往专指元白偏重于叙事的七言长篇歌行。

元轻白俗:指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李肇《唐国史补》:“元和以后,……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于元稹。”此即指元诗“”、白诗“浅切”的一面。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作品阅读篇目】白居易:《观刈麦》、《轻肥》、《上阳白发人》、《杜陵叟》、*《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张籍:《野老歌》、《节妇吟》;元稹:《田家词》、《织妇词》、《连昌宫词》。

韦应物主要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出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写得最好的诗是《滁州西涧》。其真朴处浑然天成,能再现陶诗的真趣,以及王孟诗派所追求的那种淡泊宁静的高洁人格,这是他的诗歌高出于其他大历诗人的地方。白居易曾称赞他的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后世或以陶、韦并称,或以王、孟、韦、柳并称。

刘长卿(约726—约787),字文房,先世湖北宜城人,但他生于洛阳。自幼家境贫寒,矢志苦读,可命运多舛,应举十年不第,大概是在天宝十一年(752)才考中进士。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负谤入狱,两遭贬谪。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刘长卿一生坎坷,悒郁寡欢,所以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冷落寂寞的情调和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在反映这一时期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方面,刘长卿的诗歌很有代表性。例如《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同病相怜,不胜愁别,伤感得不能再伤感,孤独得不能再孤独。一种由悲剧命运支配的孤寂惆怅的生存体验,与特定时代的衰败萧索景象相结合,汇聚成生不逢时的冷落寂寞的情调。

刘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曾自许为“五言长城”。他的五绝,最著名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可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孤寂的情调,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刘长卿诗歌的风格是清冷淡远。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曾五次从军。大约在贞元中,才入朝做官,任中书舍人、右骑常侍,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由于有十多年军族生活的体验,所以他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有五六十首,几乎占其现存诗作的三分之一。

李益从军的幽州河朔一带,中唐时已为藩镇割据之地,这里的边塞士卒迫于连年不断的内外战争,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早已荡然无存。因此,在李益的边塞诗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将士的英雄气概的诗篇,如《塞下曲》:“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但这类诗为数不多。他的边塞诗主要是描写战士们久戍思归的哀怨心情。这些诗已失去盛唐边塞诗乐观豪迈的精神与情调,即使和王昌然《从军行》中描写“边愁”的诗相比,也有凄凉感伤和雄浑悲壮之别。这不仅是诗人彼此风格的不同,也是时代气运使然。

李益的诗以七绝见长,其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宛转,语言的凝练自然,皆与王昌龄接近,所以后人常常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李益的诗最著名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首诗委婉细致地抒写了士卒久戍思归的心情,意蕴深长,情调感伤。

韩孟诗派

中唐诗坛流派纷呈,除写实尚俗的元白诗派外,还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这一诗派的活动时间是在贞元、元和至长庆的三十多年中,对促进中唐诗歌创作的新变和繁荣有重大贡献。下面先解释一下有关韩孟诗派的几个词语。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兴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有贾岛、卢仝等人。他们强调“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其诗以深险怪诞为特征,追求新奇,以丑怪为美,崇尚古拙。

韩孟: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和孟郊。唐代赵璘《因话录》卷三载:“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时号孟诗韩笔。”孟郊作诗求险求奇,风格与韩愈相近,又多联句之作,工力相敌,故后人论诗多以韩孟并举。

郊寒岛瘦:指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诗风。宋苏轼《祭柳子玉文》云:“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二人均以“苦吟”著称,多作穷苦之词,风格清峭瘦硬,故苏轼评之为“郊寒岛瘦”。“寒”指的是二人的诗多写穷愁生活,充满悲苦凄凉的情调;“瘦”是不丰满的意思,指内容狭窄,想象没有起飞,境界迫促。“寒”、“瘦”是对孟郊、贾岛诗作意境美一种形象性的概括。孟郊的诗作,在艺术上刻意追求古拙奇险,征服人心的是一种苦吟的美、奇险的美。其《秋槐》云:“冷露滴梦破,秋风梳骨寒。”本是秋日凉意惊醒了他,他偏说是冷露把他的梦给滴破了,把有形的露水和抽象的梦联系在一起;秋风生寒,他说是凉风如同梳子梳头发那样从他骨肋间梳过,使他寒冷透了。真是苦吟鬼神愁。贾岛炼字炼句,煞费苦心,他曾在诗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后注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见魏泰《临汉隐居诗话》)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居士居》)中的“敲”字,也是经过反复推敲定下来的。传说他为此在路上撞了韩愈的车驾,韩愈也帮他推敲起来。推敲文字,实是调整思想感情,是写作中不可少的工序。但贾岛偏于对一字一句的琢炼,而忽略对诗歌完美意境的创造,因而这位苦吟诗人的诗多有警句而少名篇。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李贺21岁时参加了河南府的乡贡进士考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到京城参加礼部举行的进士考试。这时一些嫉妒李贺名声的人,便利用社会上讲究避讳的习俗来攻击李贺,说李贺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李贺不当举进士,否则便是大不孝。韩愈虽作《讳辩》为其辩护,指出这种避讳的不合理,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韩愈的辩解虽然很有力,但仍然扭转不了世俗的偏见,李贺最终也未能到礼部应考。这对年轻而有才华的李贺是个很大的打击。从此,他失去了进身的机会,心情一直郁郁寡欢。当时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求得一官半职,李贺往来于京、洛间,22岁时到京城作太常寺奉礼郎,这是一个具体执行宗庙祭祀赞礼的卑微小官,品阶仅为从九品上。李贺对这一职务自然是很不乐意,25岁时即托疾辞归。他一生体弱多病,心情又不好,27岁时就去世了。李贺现存诗歌241首。他的诗歌的内容主要涉及揭露时弊、感愤不遇、咏仙讽鬼和抒写艳情几个方面,但其中心内容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对现实的不满与厌弃之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古文创作方面,但他在诗歌的创新方面也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在诗歌方面,他主要是继承了李白的白由豪放和杜甫诗的不拘一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传统,独立开拓诗歌的新路,是一位别开生面、勇于创新的诗人。

韩愈的诗风格多样,他的那些反映民生疾苦、抒发政治失意的古诗,一般都写得比较平易晓畅,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他的近体诗风格清峻,意味隽永,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他的绝句更写得清新自然,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刘禹锡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著名诗人其诗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在诗歌创作上,他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的诗歌,现存有800多首,其中成就较高的主要有三类,即政治讽刺诗、咏史怀古诗、民歌体小诗。1.政治讽剌诗。他的政治讽刺诗,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飞鸢操》、《聚蚊谣》等。他的这类诗歌多采用比兴手法,或者是托讽禽鸟,或者是寄情草木,都表现了对权贵们的讽刺和蔑视,抒发了其革新失败后的满腔激愤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往往寓意深刻,辛辣犀利。⒉咏史怀古诗。刘禹锡经历过重大的政治斗争,因此对于历史上的兴衰变化、各种政治事件,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结合自身的遭遇,联系中唐的各种社会矛盾,写了许多优秀的咏史怀古诗。这类诗歌的特点是纯用律绝的形式,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深沉。例如《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他的咏史怀古诗常把历史上的故迹与现实景况联系起来,通过描述来寄托感慨,而不作什么议论。他的律绝写得很好,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个人的遭遇。⒊民歌体小诗。刘禹锡居朗州(湖南常德)九年,夔州二年,当地渔歌、山歌流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向民歌学习,写出了许多民歌体的小诗。这类小诗的的特点是活泼清新,自然流畅,既保留了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响亮和谐的节奏与比兴谐音等手法,又比民歌更为凝炼婉转,词采华美。如《竹枝词》都具有民歌的那种清新活泼、流畅婉转的特点。前一首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吸取了民歌双关谐音的表现手法,又进行了新的意境创造,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传诵。后一首用“花红易衰”比喻负心郎的薄情,用“水流无限”比喻自己失恋的痛苦,也都形象生动。后来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从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一句变化而来的。刘禹锡的这类民歌体小诗,由于形式生动活泼,音节响亮和谐,所以在当时就得到广泛传播,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歌的数量较少,只存140多首,都是贬谪以后所作。前人评论柳诗,大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有些诗常借助山水景象来衬写人物的生活情趣和襟怀情操,它们往往描绘出清幽奇特的画面。比如《渔翁》: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明朗轻松的调子,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水图,图中有人的活动。看这幅图,不仅使人目睹湘江日出前后景色的变化,还使人看到了一位日夜与青山绿水为伴,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渔翁形象。显然,这个形象是诗人理想境界的化身,反映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写景富于变化,“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画面最美,犹如带音响的电影特写镜头。末句化用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辞》),自然妥贴,神韵很足。《江雪》则以江上雪景衬写渔父的高洁。诗中前两句描写出一幅大雪封山、路断行人的酷寒场面,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勾勒出渔父抗寒斗雪、毅然垂钓的形象,便充分表现出了他不同流俗的志趣和无所畏惧的孤傲精神。

【作品阅读篇目】韦应物《滁州西涧》,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韩愈《山石》、《听颖师弹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凭箜篌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石头城》、《乌衣巷》、《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竹枝词》贾岛《寻隐者不遇》孟郊《游子吟》、《登科后》,柳宗元《江雪》、《渔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四)晚唐诗词文:晚唐,即唐文宗至唐亡,这是唐诗的夕阳期。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正是这一时期诗歌的写照。这个时期没有了理想,只有悲哀,感伤与华艳,构成了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特色。代表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也只是天鹅的绝唱。

晚唐诗坛有被称作“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他们的诗歌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抒情性,但因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他们的诗作亦充满了感伤的情调。此时诗坛还有皮日休、杜荀鹤、陆龟蒙、罗隐、温庭筠、韦庄等人。晚唐文坛,一批作家直接继承新乐府运动传统,写出了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如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杜牧的诗歌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反映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诗歌,如《感怀诗》、《郡斋独酌》、《河湟》、《早雁》等。一类是咏史怀古诗,《赤壁》、《登乐游园》、《过华清官三绝句》、《过勤政楼》等,一类是写景抒情诗,如《泊秦淮》、《江南春》、《山行》、《清明》等,大多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以抒发对历史或现实的感慨。

杜牧诗歌的艺术特点

1.杜牧的诗歌创作注重思想内容而又不轻视艺术形式,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其诗意蕴深厚、寄慨深沉,艺术上虽不刻意雕琢而能致高远。杜牧的诗歌风格既有俊爽豪宕、峭拔劲健的一面,又有清丽婉曲、含蓄隽永的一面。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

2.杜牧的诗歌语言凝练隽永,立意高远拔俗。在艺术手法上常常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交融在一起,尤其善于抒情。其诗也常常采用比兴、寄托与暗示、暗喻的手法,给人以寓意含蓄、意在言外的感觉,耐人回味与琢磨。

3.杜牧古体、近体兼擅,且均有佳制,然尤擅七律、七绝。尤其是七绝的咏史怀古和写景抒情诗,倍受后人推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奚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初学古文,19岁以文才得到牛党令狐楚的赏识,改从令狐楚学骈文章奏,被引为幕府巡官,并经令狐掏推荐,25岁举进士。次年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爱其才,辟为书记,以女妻之。牛党的人因此骂他“背恩”。此后牛党执政,他一直遭到排挤,在各藩镇幕府中过着清寒的幕僚生活,潦倒至死。

一、李商隐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商隐诗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政治诗,如五古长篇巨制《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一类是感怀诗,如《安定城楼》、《登乐游原》、《锦瑟》等,多抒写身世之悲、命运之慨。一类是咏史诗,如《隋宫》、《贾生》、《马嵬》、《瑶池》等都是名篇,或借古以讽今,或托古以抒怀。一类是爱情诗,多以“无题”为题,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昨夜星辰昨夜风”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李商隐的诗歌远接诗、骚的比兴艺术,近取杜甫诗律精严和李贺瑰丽奇诡的特点,又融合了阮籍诗歌的旨意遥深和齐梁诗歌的绮丽华艳,形成了深情婉曲、绮丽精工的主体诗风。

2.李商隐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寄托遥深而措辞婉曲。其诗常常采用比兴、象征、暗示、寓托等手法,形成意蕴深刻而含蓄、情思绵密而邈远的艺术特点,甚至造成扑朔迷离的朦胧意象和曲折复杂的内涵。此外,其诗讲究字句的锤炼,语言精练华美、深曲委婉,音韵和谐,对仗精工。

3.李商隐的诗歌各体均有佳篇,尤工七律和七绝。

年画发展的历程探究 篇6

年画, 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 是在人们欢度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时装饰环境的绘画。年画在表现样式上亦有多种多样, 包括门画、年历画、中堂、四扇屏、炕围子画、横披、窗旁、斗方、福字等多种样式。年画要体现喜庆、欢乐、吉祥、祝福、迎新除旧、除凶驱灾、色彩艳丽、万象更新等特点, 在内容上凡带有喜庆、吉祥祝福的民间生活、传统故事、山水花鸟、婴儿宝贝、生活中体现真善美的新鲜事物及吉祥图案等均可入画。年画要姓“年”, 要有“年”味, 这样才适合在特定的节日里, 给人们在环境上带来喜庆和美好, 在心理上带来愉悦和希望。

二、年画的风格与类别

年画, 是适应人们欢度春节的“年”风俗活动而产生发展的。据载, 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 在宋代、汴京 (今河南开封) 、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岁末市场, 就有供年节贴门神、钟馗等神像及各种年画出售, 清代中叶更为盛行, 全国各地均有年画。

(一) 南方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 是南方年画的代表, 我国四大年画之一。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后期, 盛于清。桃花坞在苏州城内, 苏州历史上是商业文化发达之地, 画家云集, 画工和雕版结合创造了桃花坞年画。除此之外, 在苏州城外虎丘山山塘一带, 也盛产年画, 据载, 山塘画铺异于城内之桃花坞北寺前等处, “画面以笔描为主, 惟工笔、粗笔各有师承。”从上述描述中, 可知早期年画有手绘及版印两种, 手绘年画还有粗笔和工笔不同风格, 桃花坞木板年画, 以雕印套色为主, 绘制颇为精丽。善用粉绿、粉红等, 色彩画面效果明丽典雅, 题材多样。《上海火车站》、《三星图》等代表了桃花坞年画的风格。四川绵竹年画, 起于北宋, 兴于明代, 盛于清, 中国四大年画之一。远销印度、日本、越南、缅甸和港澳。绵竹年画以只印轮廓, 人工彩绘为主。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二大类, 红货指彩绘年画, 黑货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填水脚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 出自技术高超的艺人之手, 作品一气呵成、神韵十足。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色彩单纯、艳丽、强烈明快, 构成红火热烈的效果。《鞭锏门》体现了绵竹年画的特点。另外, 四川梁平, 湖南邵阳, 广东佛山, 福建漳州和泉州, 台湾台南等地印制的年画亦著称于世, 不一一而述。

(二) 北方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是北方年画的代表, 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据传, 明末清初, 杨柳青年画兴起于天津西部杨柳青镇一带农村, 有“家家会点染, 户户善丹青”之说, 盛况空前, 其主要形式是木刻线画黑面版后加彩色描绘, 刻工精细, 绘制细腻, 色彩绚美, 造型简练, 有装饰性, 虽为民间木板年画, 却尤传宋元绘画之风, 内容极为丰富, 取材多为戏曲故事, 美女和胖娃娃, 寓意喜庆吉祥之意, 作品通俗易懂, 杨柳青年画的模板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主, 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 有“一笔染脸”的特技, 别具风采, 是一种雅俗共赏, 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的色彩来源生活, 且大胆夸张有装饰性。如门画“秦琼”、“敬德”一是白脸, 另是黄脸, 一是红袍, 另是蓝袍, 在年画色彩运用上, 非常有规律, 既丰富又和谐, 它的色彩是木版套印和彩绘二种手法相结合, 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民间味。

(三) 山东淮县杨家埠年画。杨家埠年画兴盛于清光绪年间, 是我国四大年画之一。杨家埠家家印年画, 人人画年画, 曾培养无数民间画师和刻工。年画采用木版分色套印的方法, 从而形成了饱满、朴实、粗犷和富有装饰性的风格。在构图上, 要求对称、均衡、人物完整、平面构图富有装饰效果;在造型上注意整体造型和形象外轮廓线的美, 经过删减夸张的方法, 达到艺术上最大限度的概括。在色彩上, 红、绿、黄、紫、黑是杨家埠年画中五个主要颜色。杨家埠年画最大的特点是诗画结合, 在每幅画上刻一首诗, 用诗来加深百姓对画面的理解, 对内容起到补充的作用。例年画《男十忙》的题诗:人生天地间, 庄稼最为先。开春先耕地, 插耧把种翻。芒种割麦子, 老少往家担。四季收成好, 五谷丰登年。另外, 河南朱仙镇, 河北武强, 山西临汾, 陕西汉中和凤翔的年画也著称于世。

(四) 擦笔水彩年画。人们通常叫“月份牌年画”, 20世纪初叶, 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与竞争, 商业广告空前发展, 擦笔年画应运而生, 不断扩大, 把要推销的产品与月份牌画结合一起, 以扩大发行。后来, 人们习惯称其为《月份牌年画》。擦笔年画是用炭精粉在图画纸上画出形象结构和有凹凸光影的素描稿, 然后用水彩的技法罩染, 形成形象逼真、刻画细腻、表情生动、色调明快的绘画风格, 得到人们喜爱。最早画水彩擦笔年画是郑曼陀, 常与学西画的徐永卿合作, 郑绘人物、徐绘背景, 各自发挥所长。后来有杭穉英组织穉英画室, 成员有金梅生、金雪尘、李慕白等人。其代表作品《叶绿瓜肥产量多》、《采莲》等。

三、年画内容中的寓意

年画产生于民间, 为营造春节的喜庆气氛而产生, 要适应人们过年喜庆吉祥, 除凶避邪, 向往美好的心理。因此, 年画中有很多寓意, 例如:“画中要有戏, 百看才不腻, ”出口要吉利, 才能合人意, 人品要优秀, 看后喜不够。年画中非常注重“寓意”的运用, 通常将汉字四字一句的成语进行谐音的形象转换, 变成生动的画面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如喜上梅梢, 用喜鹊登梅枝的形象比附;连年有余, 用莲花和鲤鱼的丰收景象来象征;多子多福, 用石榴、蝙蝠形象比喻;以松鹤延年, 比喻老人健康长寿, 借用男女儿童观赏金鱼, 比喻金玉满堂;用牡丹配花瓶, 借指富贵平安, 用白象驮着一盆万年青, 喻万象更新;还有竹报平安、梅开五福、三羊开泰、鸡羊如意、莲成贵子等。再如, 鱼戏莲、蝶恋花隐喻爱情, 胖娃娃和美女, 寓意喜庆吉祥, 鱼寓意富余, 表达人们企盼富裕兴盛的美好愿望。年画中的寓意, 相传几百年, 早已被人们所接受, 年画作为载体, 其寓意必生生不息, 世代相传。

四、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年画, 从汉代民间新春贴门画以来, 在宋代的汴京 (今河南开封) 临安 (今浙江杭州) 的岁末市场上就有门神, 年画出售, 明清时, 年画兴盛发展, 得到民间人们普遍喜爱, 成为迎新春, 欢喜过年的一个吉庆吉祥的重要装饰, 这个阶段, 主要是套色木板为主, 20世纪初叶, 上海产生了水彩擦笔年画, 进一步丰富了年画的表现形式。抗日战争的延安和晋东南抗日根据地, 画家制作了一大批新形势下新年画, 多以彩色木刻为主, 如《春耕大吉, 保卫家乡》、《立功喜报》、《丰衣足食图》等。1945年, 解放战争时期出版了新年画《喜气临门》、《合家欢乐》。建国后《毛主席大阅兵》、《新中国的歌声》等。“文革”期间, 在极左思潮影响下, 突出政治, 不顾年画的特点, 把《红灯记》中李玉和带着铁镣, 满身是血的画面印成年画, 把赤脚医生上山采药也印成年画, 结果, 谁家贴了这幅年画, 孩子有病, 家里人总怀疑与这幅年画有关。显然, 这二幅画有悖于年画欢乐喜庆和吉祥祝福的特点。1976年以后, 《女排夺魁》、《花繁果硕人长寿》走进年画。

至今, 年画吸收了中国画、水彩画、油画、彩色摄影等形式和手段展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现在, 全国人民齐心合力, 振兴中华, 民富国强, 追逐中国梦, 全民奔小康, 中国正以巨人的身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发展空间, 我们要继承传统, 与时俱进, 迎接年画发展的新的春天。

摘要:年画, 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 是在过年时张贴的欢度春节的装饰物, 具有喜庆和吉祥的特点, 桃花坞年画和杨柳青年画是我国年画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进步, 年画要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关键词:年画,吉祥喜庆,桃花坞年画,杨柳青年画,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美术卷)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电子地图的发展历程 篇7

详尽的世界地理信息、厚重的道路交通图集和不方便折叠的地图,这些都是数字技术之前人们出游时遇到的窘境。旅行过程中想找到目的地,绝非易事。而在今天,要完成目的地定位工作,只是分分钟的事情。

电子地图开发领域的先驱之一,是Palo Alto研究中心,隶属Xerox公司,他们在1993年首次推出电子版世界地图(Map Viewer)。10年后,OpenStreetMap在伦敦以非商用的形式免费发布,这版世界地图仍然只提供地理数据查询服务。2005年2月,Google推出自己的电子地图,在此之前,这个搜索引擎巨头收购了拥有Keyhole和ZipDash两项关键技术的几家公司,而这些技术构成了Google地图的基础。2007年,Google地图不仅包含了美国各大城市的目的地查询服务,还扩充了一些特殊地点和旅游胜地(即所谓兴趣点)的数据信息。同一时期,Google Traffic发布,直到2011年,德国才可以享受到Google Traffic提供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从2007年10月开始,Google就一直在考虑为美国运输行业提供运输线路规划服务,2012年,这项服务在德国成为现实。然而,在2008年8月,Google为行人提供的道路规划服务就已经实现。

2011年,Google开始搜集室内导航数据,帮助人们在复杂的建筑群内部找到目的地。

2008年,Google发布Android导航App,进一步提升了Google地图的人气,也使得电子地图领域的竞争加剧。2009年6月,微软发布了自己的电子地图,取名Bing Maps。2012年9月,苹果公司把Google地图集成到其iOS操作系统内,放弃了推出苹果地图的努力。

上一篇:动物作文结尾下一篇:happpy游世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