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700字左右

2024-05-19

牛虻读后感700字左右(共10篇)

牛虻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1

《牛虻》叙述的是统一意大利斗争中的一个故事:笃信上帝的贵族子弟亚瑟经过了一次次现实生活的挫折,改变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投入了统一意大利的火热斗争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亲情与信仰的矛盾和斗争。

平时,孤独寂寞的亚瑟最信赖自己的教父蒙泰尼里。‘父子’俩的感情是真诚的。当亚瑟因母亲的早逝而悲伤时,教父给他抚慰;当亚瑟犹豫彷徨时,教父又催他奋进……但是有一回,亚瑟把自己参加革命的志愿告诉蒙泰尼里,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时,教父一反往日的慈祥神态,不容反驳的让他打消这个念头。这第一次使年轻的亚瑟十分失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亚瑟得知蒙泰尼里就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他迷惑、悲伤、愤恨,因为他心目中圣洁的神父竟然一直在骗他!但是他还是深深的爱着神父,因为他是教父,是父亲。

后,亚瑟带着满脸伤疤和残缺的身体由南美洲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土地,投入了火热的战斗中。他用‘牛虻’作笔名,一次次用锐利的笔锋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从此,牛虻的名字便震动了意大利。这时的蒙泰尼里已经是一个深受人们尊敬的红衣大主教了。牛虻以自己的爱父之心,常常用各种方式和他接触亲近。当牛虻发现蒙泰尼里在13年中无时不忍受着痛失爱子的煎熬中时,心中的爱和恨交织着,更加矛盾。

一次,牛虻和他的同志遭到骑兵的袭击,他勇敢的接受了掩护任务。当他拿起手枪,准备突围时,忽然听见蒙泰尼里的声音,拿起手枪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就在这一刹那,骑兵包围了他。

看到这里我被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既为牛虻的被捕感到惋惜,又深以为蒙泰尼里会设法救出他唯一的儿子,使得父子团圆。不料,这个忠于上帝的卫道士并没有手下留情:是他‘让’牛虻再度入狱。在监狱中,一心想保卫自己所谓的‘清白’、‘地位’的蒙泰尼里,在牛虻的死亡判决书上签上了名字,把自己心爱的儿子送上了刑场……蒙泰尼里很爱孩子,可是,作为一个反动主教,在关键时刻,在他所信奉的上帝的利益和孩子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上帝,保住了自己。直到这时,人们才看清他的真实面目。他是上帝的忠实信徒,他所代表的是宗教统治阶级,,他之所以献出儿子是为了保住这个反动阶级的利益。

牛虻是一个英雄,可他不懂人世间的父子亲情是可以由信仰决定取舍的,所以他会被自己反动的亲生父亲送上刑场。

《飘》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2

后来,我又去看了根据这本书所翻拍电影《乱世佳人》,电影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斯嘉丽在生产的时候,弗雷德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的时候的场景,他觉得荒唐的是为什么他不可以进去看他的孩子,他一点儿都没有嫌弃是个女孩儿,并且他还觉得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谁也及不上。我觉得他是爱屋及乌,正是因为他热爱着斯嘉丽,所以他才会那么地激动,那么地喜欢那个孩子。

就在不久前的这个暑假,我又在家里重温一遍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看完后我对这本书又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认识。

女主斯嘉丽自私、虚荣、傲慢、自私自利,她乐于炫耀自己的美貌,就像一只花蝴蝶一样穿梭在异性之间,喜欢被众星捧月地对待,以此来满足自己那膨胀的虚荣心。她是不会爱的,男主竭尽所能想要把自己所拥有的,女主所想要的全部都给她,想要像宠一个孩子一样地去宠她,想要把自己最好的、更好的,全部都给她。可是,女主却没有在乎过,她跟男主在一起只是因为男主的富有,只是因为她想要过上安稳的生活,只是因为她穷怕了,她 想要变成人上人。所以,她就一次次的践踏男主的真心。

同时,女主又是可怜的,因为没有人来教她应该如何去爱,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经历了亲人的离世、战乱、饥饿、寒冷,战争的残酷,让她看透了人性的险恶,同时也看淡了许许多多的东西。没有任何的过渡,她直接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变成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只想要自己不会再饿肚子,除了自己,她不再去相信任何人。她变得不择手段,她又一次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就是为了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变得无比刻薄,为了降低成本而去雇佣那些劳改犯,压榨他们的劳力。同时她又有着一腔孤勇,在被人劫持的时候,她并没有太过惊慌失措,而是拼了命去与他搏斗。但是,没有人去教会她成长,没有人教会她爱。

男主弗雷德对于女主是爱的,哪怕是最后离开了她,但是毫无疑问,他还在爱着她。只是他爱得太累了,他是最了解她的人,能够看清她的每一个想法,自私自利的、愚蠢的、不情愿地想法。他甚至知道她从来就没有爱过他这个人,之所以会跟他结婚,只是因为她爱极了他的外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富有。

但是,弗雷德以为总有一天,总会有那么一天,自己会得到她的那颗高傲地心,她也会像爱上阿希礼一样,爱上自己。可是,真的太难等了,太累了,她永远都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样,永远都对他的付出选择视而不见,永远都爱着她的阿希礼。而他,就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在她的面前放下了自己全部的骄傲和尊严,却也换不来她丝毫的怜惜,她只是冷冷地看着,心里甚至还止不住地冷笑。也许是他太过于高估自己的,哪怕是在虔诚的教徒,也都有停止信仰的一那天。

丧子之痛使他几乎痛得快要死掉,那是他一心一意去爱的孩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正属于他的人,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最珍贵的宝贝。谁也不知道对于他来说,这个孩子的重要性,这是他对斯嘉丽爱的延续。

最后的最后,他离开了,带着满身的伤痕,他需要去到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没有她的地方,也许是为了疗伤,也许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更加难过,他真的是痛到怕了。

《飘》是一本世界名著,里面有许多的经典名言,但是,我最最喜欢的还是在最后男主对女主所说的那一段话,他说“我从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地碎片,把它们凑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完全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也不愿把它修补好,然后终身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男主一直想要的都是女主完整的爱,她却始终都不愿意给。这是他最后的自尊与骄傲,他不愿再爱她了。

豆蔻年华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3

这部影片描写了一个来自贫困山区的女孩姚小禾,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省城的重点中学--龙城中学,在她和同学们三年相处中,她和同学们有过不同的观念的碰撞,有友情,也有嫉妒和背叛,最终,她独立地迈过了人生中最困惑的门槛,成功地走向十八岁。

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时代特色是师生形象。其中,姚小禾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她和众多的女生一样,健康快乐,爱漂亮,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充满着幻想,但是她是身上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她为人真诚、善良,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学习上刻苦钻研,笨鸟先飞,是一个上进心强的女生。

从姚小禾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女中学生的精神风貌,由此我们想到了现代那些女中学生,她们中的有一些人的处境像姚小禾一样,但是她们缺乏姚小禾的那种自尊自强、勇敢拼搏的精神,在高考的重压之下,有许多女生因为没有调整好心态而在高考时失利,在她们豆蔻年华时留下了许多遗憾。

十日谈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4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对二十四节气格外上心。也许是骨子里的传统观念作祟,也许是被经典文化所吸引。每当节气来临,总会有一些不一般的感觉。不同往日,虔诚且期待。

过去几年,立夏这天都是在家过的。一大早,母亲就会跑到我房间,掀开我的被子,督促我起床洗漱。当我睡眼惺忪坐在桌子前,总会有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出现在面前。母亲都会郑重的跟我说一句话:立夏恰个砣,一脚噶过河(方言:立夏吃个汤圆,一脚能夸过河)。虽然我能够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但是不清楚背后的故事。有时候我也怀疑这些习俗的意义,但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都会把汤圆吃个干净。今天恰好立夏,绞尽脑汁,在便利的买了一包速冻汤圆,厚着脸皮去常去的那家东北饺子馆给我煮了出来。尽管不及母亲亲手做的温暖人心,但却让我感激到名其妙的幸福。甚至,吃完后还特意跟母亲通话告知这件事。

大二那年,选修了一门传统习俗文化课。有一次老师要我们说一些来自于自己家庭的习俗习惯。轮到我发言,我说在我家每当有人吃饭噎着的时候,只需要双手举着碗在头顶绕三个圈,打嗝就好了。我从实践中证实过,也从生物学的角度考量过,确实效果显著。所以当身边有朋友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将这种办法告诉他们,立马见效。这个时候,我总是感激母亲。虽然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事,但很有满足感。

离开学校以后,决心南下。临行前夜,母亲送我一个手抄本。我问是什么,母亲告诉是《增广贤文》。好像有那么点印象,是古人教育孩子的书籍,和《三字经》、《千字文》差不多。那时正处于叛逆巅峰期,压根翻都不会翻,直接压箱底了。有一次无意中整理箱子,发现它静静躺在箱子里,随手看了看,大吃一惊。原来,里面大多数的词句我都是听说过的。譬如,赚钱犹如针挑土,花钱好比浪淘沙。譬如,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回想起从小到大,母亲对我的那些唠叨,无数次表现得不厌其烦背后尽是无知。突然愧疚自生,无声胜有声。

再说两个小事,一个就是家族里有任何长辈亲戚生日,母亲都会提前发短信通知我,并叮嘱我一定要打电话问候,还有一个是吃饭的时候摆放菜肴,绝对不能把所有菜放成一列,因为只有祭奠先祖或者是神灵的时候才这么放。

在我眼里,母亲是个睿智的人,虽然有时候睿智的频率和方式让我觉得有些不太情愿接受。但不可置否,母亲教会了我许多只能在家庭中学习到的知识。前两天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他家开麻将馆的,每次回家就是他跟他父亲抢着打牌,甚至还会上阵父子兵。我多少觉得有些尴尬,却并没有嘲笑的意思,只是觉得自己将来也会要组建新的家庭,会有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些传承,所以在考虑自己从父母哪里学到了什么。

二十岁以前,父亲对我的教育多数体现在肉搏上。稍微温柔点的方式那便是年终总结,长辈坐一桌,兄弟几个站一排,挨个骂。有好几次大年三十,我都被特殊奖励了。所以,至今为止,应该说这几年来,父亲教给我的家庭知识,我并没有完整消化,更多的是来自于母亲的。

以往,我对家规的理解是固执,老旧,麻烦,折磨。如今,觉得太武断了。规矩和习俗,应该只是家规的一部分,是用来规范家庭中行为准则,而传承亦是。

早几年的时候,我对家庭是抱怨多于温存的。准确的说,是找不到存在感。好像父母对我除了批评教训,在家就只有吃饭睡觉了。几乎每一次,我都是吃完饭就立马外出。拒绝同父母沟通,是年轻最大的愚蠢之一。现在想一想,好像自己一下子就长大了。

有时候,生活会有挫败感,怎么不知不觉自己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如果能重来,自己应该会变成很优秀的一个人。但往往我们只是在乎现在,而未收集好那些应该保存好的东西。只有收集好过去,整理好现在,才能立足于将来。

夜已深,闲来下笔,有感而发,自审之,自悟之,自勉之,自乐之。

水浒传初二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5

《水浒传》中,宋江有勇有谋,谦逊有礼,是一个难得的贤才,如果当时的皇帝广纳贤才,那么宋江必定是一个悍将,那么天下也一定会太平,百姓活得无忧无虑,甚至可以与当年的开元盛世相媲美。但事与愿违,宋江不仅没有效忠朝廷,还反了朝廷,这难道是因为宋江心怀不轨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当时的皇帝昏庸无能,百姓民不聊生,宋江为了老百姓而起义了。

在那个年代,官逼民反,富人撑死,穷人饿死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水浒传》也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矛盾下创作出来的。林冲雪夜上梁山、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故事也无不体现了梁山好汉们的万丈豪情。《水浒传》不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对奸臣小人的描绘也十分值得赞叹,比如高俅是一个十足的贪官,但由于善于拍马屁,备受皇帝的宠爱,这也是许多贪官的典型缩影。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对自己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后,对高俅之子的侮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现在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牛虻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6

当哈桑被其他富少爷困在角落施以暴力时,阿米尔却萎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仍不敢挺身而出;但阿米尔因懦弱害怕不敢面哈桑时,是他偷偷把手表和钱放在了哈桑床底下,而哈桑并未说出真相,带着他的沉默离开了;……那一刻,我听到的是心碎的声音。

唯有觉醒之际,天长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

一次次遭遇背叛和伤害,哈桑互到临死还在坚守,我不知道要多么善良纯真的一颗心才能做到那份付出与忍耐。 或许那只是幼稚而又可笑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

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当中年的阿米尔在拉辛汗劝说下,回到阿富汗,却得知 那个儿时的玩伴是他弟弟时,他开始救赎。然而时间是洪流猛兽,它可以改变一切。他见到儿时的管家,见到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可他并没有停下,哈桑唯一的儿子落入了儿时的宿敌阿塞夫手中,又一场救赎再次开始。

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的伤害以致我任何感情,唯有说起风筝—— 那儿时哈桑与阿米尔最喜欢的玩物时才会不知不觉的笑起来。

时光一瞬而过,中年的阿米尔在一群孩子中间追着风筝,笑的无忧无虑,少了童年的玩伴,却多了一只风筝……

合上书,脑海又浮现了画面:在小小的乱石岗上,鲜红的夕阳仿佛要滴出 血来,比起夕阳红得更惊心动魄的是石榴滴下的汁水,那是哈桑与阿米尔追着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7

书中故事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写到了九十年代初,横跨四十年。许三观是个一个普普通通的送茧工,对许三观来说,他唯一能对付生命和尊严遭遇践踏时的方式就是“卖血”。许三观先后11次的卖血开启了他漫长人生的救赎。

年轻时,许三观出于好奇,同时证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卖血,第一次卖血得到三十五元钱,在胜利饭店吃了人生中第一盘爆炒猪肝,喝了第一口温过的黄酒,娶了称心如意的老婆许玉兰。许三观的第二次卖血是他大儿子一乐把方铁匠家的儿子头上砸了一个洞后,需要赔对方钱,可是许三观家却没有这么多钱,在许三观得知大儿子一乐并不是自己亲儿子时,还是去卖血还了方铁匠家的钱。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全家人能去胜利饭店吃碗面而卖血;儿子们下乡插队,许三观卖血给一乐补身体、增开销,又卖血给二乐的生产队队长置办酒菜;最后一次,也是最漫长、最艰辛的一次,一乐病重,为了凑钱治病,许三观一路卖血卖到上海……许三观每次卖血后都会去胜利饭店,吃一盘炒猪肝和二两黄酒,黄酒要温一温。

办法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上了,才会有办法,在没有上绝路前,不是没有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在许三观的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的认为,卖血就可以解决灾难。所以,当他六十岁得知自己已经老到没人再要他血的时候,他的精神崩溃了,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站在大街上失声痛哭,“我老了,我以后不能再卖血了,我的血没人要了,以后家里遇上灾难怎么办……”

牛虻读后感700字左右 篇8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下午,舅舅给我买了一盒100块小碎片的拼图。拿出来时,这拼图可谓是“粉身碎骨”啊。我立马忙活起来,原来这是一个小熊维尼的拼图。我想:先拼维尼吧,拼好了它就简单了。于是我动手把黄的和红的拼图像在米里挑虫子一样找了出来,约过了半个小时,维尼终于被我搞定了。可接下来拼什么呢,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转。我拼了好一会儿,才对上去两三个拼图,妈呀,这拼图还有一半呢!我想:我才不高兴继续拼哩,这么难,鬼才会呢!想着,我收拾也不高兴收拾,直接躺在了床上,随手拿了本书读了起来,想着:书就像催眠术一样,过不了多久,我就睡着了。

这是一本叫《鲁滨逊漂流记》的书,我才读了几行,就深受感触。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在荒岛上生活了20年,整整20年,多么惊人的数字。要是我在这个荒岛上生活,别说一年,恐怕一个小时,我也熬不过去,何况他还在荒岛上凭着自己的双手做出生活用具。这样一比较,我是多么懦弱,而他却多么坚强。我想:鲁滨逊跨过了种种大坎,爬过了一座座人们无法想象的大山,我才遇到这么一个小坡,怎么能放弃呢?相信我也能成功。想到这儿,我感觉到鲁滨逊从书中走出来,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好样的!”我顿时充满了力量,血量、耐心全满。

我继续回到我的战斗岗位上。我静下心来,做了个深呼吸,认真地思考着:既然这大约只剩50个拼图了,那我找四个角应该没问题吧。接着我就像海底捞针一样找起了我那四个救命法宝。哦,终于都找齐了。我很快便把四周拼好。按着四周,一块一块把剩下的拼图按好。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拼着。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拼图拼好了。“耶!”我高兴地欢呼起来。时间仿佛停止在那一刻,我笑得那样灿烂……

牛虻读后感800字 篇9

亚瑟,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他给人一种弱小怕事的印象。他是依赖他的老师---蒙泰里尼而生活的。读到第三章时,突然出现了牛虻,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因为他身上有很多伤,他是个坚强,勇敢的人。没想到他就是亚瑟。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出一个革命者为了自己坚定的信念,而不屈不挠,勇敢奋斗的精神。他在一次行动中,掩护其他人,但最后不幸被捕。牛虻被敌人打了六枪,但他被击中每一枪时,都没有屈服,还在讽刺他们,牛虻对于牺牲表现出从容不迫,永远坚持意大利能独立的思想态度,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的感受。

牛虻这种执着、勇敢、顽强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值得我们赞叹与学习。让“牛虻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的目标吧!

蒙泰里尼,他是个尽责的老师,也是个忠实的神甫。我并不是十分认同他,因为他的行为与决择无法使我觉得他是个慈爱的父亲。

蒙泰里尼面临牛虻给他的决择,孩子与上帝之间,他无情地选择了上帝。他的选择给亚瑟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啊!我想,他的选择我不认同。虽然红衣主教选择上帝理所应当,上帝在教徒眼里注定是慈悲的,任何人都能在他面前忏悔。但要知道上帝并不真的存在,他无法改变蒙泰里尼儿子牛虻的命运,他无法改变这一切。蒙泰里尼的忠心耿耿是好,但是这也说明了在他眼里只有上帝。最后,牛虻死了这本不应该是他的结局。神甫不该这么对待儿子,他选择上帝,但上帝没有给他好的回报。他就这么痛苦地离开了人世。我想,我也希望,这个结局,使蒙泰里尼醒悟:上帝永远代替不了他最宝贵的亲人。

牛虻读后感500字 篇10

《牛虻》,一本影响三代中国人的外国名著。书的内容提要是这样写的:既是慷慨动人的革命书籍,又是高压纯正的文学名著。主人公叫牛虻,是上流社会的叛逆。年轻时经历过几番刻骨铭心的感情苦难。他曾因无知而铸成大错。他最热爱的姑娘,给予他惨痛的心灵伤害;他尊敬的生父,却是凶残的政敌!然而他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抛弃了爱情与生命——为了意大利的独立于自由。

牛虻,让我想起了保尔,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和保尔同样的东西——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屑牺牲自己的一切,执着坚定地都斗争到底。

年青时被捕,坚决不招供,虽然后来中计。

逃亡落难时,被一个强大自己两倍的人大了个残废,想到自己的“工作”而没有自杀。

上一篇:赴洋思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安全生产思想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