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上科学教案

2024-05-12

6上科学教案(共9篇)

6上科学教案 篇1

2011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3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 颈 躯干 四肢 课后反思: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四、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课后反思:

3、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 心跳

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呼吸量

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板书:血液循环)(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搏)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记录。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课后反思: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4)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教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课后反思:

6、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四、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③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3、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①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②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③.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4、作业 板书设计: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7、呵护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用图、文呈现。(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

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他人理解。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画图的指导

在本课,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现对本单元学习的理解。以前出现的多为较简单,面对比较复杂的关系,画图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这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

3、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4、作业 板书设计: 呵护我们的身体 协同工作 互相联系 课后反思:

二上教案 识字6 篇2

二上教案 识字6

识字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格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3、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象,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绿线格的两个字只识不写。   2、正确朗读12个词语。 一、 激趣导入 1、 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假期的时候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 2、 有个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旅游,还把自己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景物画了下来。我们看看,他都画了些什么? 3、 你们看得真仔细!想去这些地方玩玩、看看吗?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识字6里面。咱们把识字6的字音读准了,词儿读好了,就出发去这些地方。 二、 初读词串 1、 快快翻开书,开始读吧!把生字多读两遍。 2、 读得多认真哪!我们来听听生字都读准了吗? 3、字都读准了,词儿一定也能读准!大家在小组内读读吧!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组仔细听,他们词儿读准了吗? 4、 词儿也读准了,词串连起来会读吗?自己试试,要和以前一样,注意词之间要停顿。 5、 读好了,咱们男女生来个小比赛好吗?男生推荐一个代表,女生推荐一个,比比谁读的.准。你们说,怎么比? 三、学习生字 1、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2、练习用生字组词。 3、这些生字你会写吗?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写字。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2、在习字册上描写生字。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1、仔细看图,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韵文,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的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读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二、读好词串 师:大家读的都不错!好,今天咱们就开着 “神州行”小火车去旅游。它会载我们去哪些地方玩呢?大家先听一听――(配乐范文录音)知道了吗? 师:原来我们要到塞北、江南、海岛、高原(齐读)这些地方去旅游。 1、你最想去哪儿呢? 那咱们就出发吧!做好准备,小火车就要开了 2、哎呀,火车到了你最想到的地方,快下车吧! 赶快把写那个地方的词串好好读读,呆会儿给我们介绍介绍那儿有什么? 读好了吗?快给同桌的小伙伴介绍介绍你最喜欢的地方。 3、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骏马   秋风 塞北 (1) 塞北有什么吸引你? (2) 你知道“塞北”指哪儿吗?有同学知道吗?  (3) 塞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塞北风光) (4) 我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大家也被塞北吸引住了,我相信这个词串一定能读的很好!谁想试试? 我发现一个小秘密,好多男生都喜欢塞北,你们一块儿读读吧! *杏花   春雨  江南 (1) 喜欢江南?介绍介绍? (2) 瞧,粉红粉红的杏花露出了笑脸,在蒙蒙春雨中显得更加娇艳,装扮着江南美丽的春天。 (3) 我们还知道江南的什么呢?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很喜欢江南,还写下了一首赞美江南的古诗,我们来欣赏欣赏――忆江南 (4) 想说什么?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还有喜欢江南的吗?我们大家一齐读 *椰树  骄阳  海岛 (1) 谁对海岛感兴趣?谈谈 (3) 现在,我们就去领略一下海岛风光。(海南风光) (4) 看来,你们的心被海南深深吸引了!谁想读?指名读――想去海南的都来读读! *牦牛 冰雪  高原 (1)谁 喜欢高原?说说 (2) 了解牦牛吗?(看图)师简介:牦牛全身长着长长的毛,生活在冰雪覆盖的高原地区,是那儿人们耕地和运输的好帮手。 (3) 牦牛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好吗? 4、刚才,咱们来到祖国的不同地方欣赏到了不同的美。咱们迎着瑟瑟秋风,来到辽阔的塞北草原――;咱们沐浴蒙蒙春雨,漫步美丽的江南――;让咱们再去炎炎夏日下的海岛――;咱们再登上冰雪覆盖的高原――。喜欢这篇词串吗?那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词串吧,可以邀请小伙伴和你一块儿读,也可以加上动作。 准备(配乐)――指名展示――都这么喜欢,那就一起来吧!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韵文。 1、看你们读得这么好,相信这次旅行大家一定玩的很开心,对吗?其实我们家乡镇江也是个美丽的地方,非常有特色!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也用词串的方式向外地的游客介绍介绍我们镇江,是吗?好好想想,咱们镇江有什么特色啊?――同位互想说说,看谁说出了镇江的特色!――谁给外地的旅客介绍? 2、看,大家刚才介绍的时候,一个个都那么自豪!我想,外地的游客听了我们的介绍,一定恨不得马上到镇江来玩!    

 

3上6单元口算乘法教案 篇3

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57例题1、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5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出示游乐园图及项目表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自主探究(24分钟)

第一部分例题1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钱?

1、理解题意:3人要多少钱就是求3个20元相加。提示: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探究例题1:20×3的口算方法。

你会口算20×3吗?想一想,说一说。方法1:把20看成2个十,2个十乘3是6个十,6个十是60,所以20×3=60 方法2:20+20+20=60 对比观察,得出:先算2×3=6,再在6后面添1个0.3、探究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想一想

200×3=? 方法1:加法思路

方法2:2个百乘3等于6个百。方法与上面题目类似。

4、拓展探究。坐旋转木马每人5元,今天一共有30人坐旋转木马,游乐场这个项目今天可收入多少钱?

5、归纳总结: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可以用因数中“0”前面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有几个0,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6、巩固练习。

50×2= 500×2= 30×4= 300×4= 20×4= 200×4= 小明和小莉跑步,一圈跑道400米,小莉跑了2圈,小明跑了多少米?小莉跑了多少米?

第二部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例题2

1、出示问题: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2、理解题意。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怎样列式?

3、探究12×3口算方法。方法1:加法思路

方法2:小棒图展示。就是3捆小棒和3个2根小棒表示。3×10=30 3×2=6 30+6=36

4、解决问题。把过程写完整。

5、拓展探究。13×3=?

6、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得到的积相加即可。

7、巩固练习:14×2 12×4 13×2

小明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1千米,他2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上科学教案 篇4

(一)变音记号的各种形式和表现方式

(二)演奏记号的标记

(三)反复记号在乐曲中的使用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变音记号的各种形式,及音乐记号的使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掌握变音记号的各种音级变化

(二)反复记号在乐曲中的弹奏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是为了将基本音级升高、降低或恢复原状而使用的一种记号。一共有五种:升号、降号、重升号、重降号、还原号。

变音记号的用法分为两种:一种用法是调号,是将变音记号集中记写在谱表的前方,以表示出该旋律的准确音高(调高),这种用法我们将在以后“调及调式”的单元详细讲解。

另 一种用法,是临时的升降记号,指将变音记号记写在音符的前方,以表示该音临时升高或降低。需要注意的是:临时变音记号只对该声部中这个变音记号之后的、本 小节内的、同音高的音符有效。这句话的意思包括四个方面:

1、变音记号只管束着它之后的音,在这个变音记号之前的音是不受该变音记号的约束;

2、不在本小 节之内的音是不受该变音记号的约束,但延音线之内的音不在此例;

3、这个变音记号只对相同音高的音有作用,而对高八度、低八度的同名音不起作用;

4、在多 声部音乐中,变音记号只对本声部有用,并不对其它的声部的音起作用。升号 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所使用的记号叫做“升号”,用“#”记号写在基本音级的左上方来表示该音升高半音。

如 # C,读作“升C”。

在五线谱中,升号要写在音符的左方,并且要与音符在同一线间位置,不能记在其它的位置,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降号 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所使用的记号叫做“降号”,用“b”记号写在基本音级的左上方来表示该音降低半音。

如bD, 读作“降D”。

在五线谱中,降号像升号一样,要写在音符的左方,并且要与音符在同一线间位置,不能记在其它的位置,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重升号 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所使用的记号叫做“重升号”,用“×”记号写在基本音级的左上方来表示该音升高全音。

如×E,读作“重升E”。

在五线谱中,重升号要像升号、降号一样,写在音符的左方,并且要与音符在同一线间位置,不能记在其它的位置,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4 重降号 将基本音级降低全音所使用的记号叫做“重降号”,用“bb”记号写在基本音级的左上方来表示该音降低全音。

如bbF,读作“重降F”。

在五线谱中,重降号要像升号、降号一样,写在音符的左方,并且要与音符在同一线间位置,不能记在其它的位置,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5 还原号 将变化音级恢复为基本音级的记号叫做“还原号”,用“n”记写在音符的左上方来表示。

如 n G,读作“还原G”。

在五线谱中,还原号也像升号、降号一样,写在音符的左方,并且要与音符在同一线间位置,不能记在其它的位置,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注意:还原号是将变化的音级还原为基本音级,即无论该音级是升、降、重升、重降,只要有还原号,就一下子回到了基本音级,而不管它升高或降低的是半音与全音!二,演奏记号

演奏记号是指在音乐的演奏中常用的一些记号和标记,它们是为了让音乐的演奏更加精确,或是为了要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而采用的演奏方法,由于音乐所使用的乐器众多,每种乐器都可能有各自不同的演奏方法,所以针对不同的演奏方法就有许许多多各类繁多的记号。

1,连音记号 连音记号(Legato)又称圆滑线、连音线,用连线标记,一般记写在音符的上方或下方,表示连线内的音要唱、奏得连贯、流畅。在器乐曲中用连线来划分乐句:弦乐曲中表示用一弓拉完连线内的乐句;管乐曲中表示用一口气吹奏完连线内的乐句。

在声乐曲中连线表示一字多音。

在较长的乐段一直有圆滑流畅的要求,则用Legato字样来标记出来。2,跳音记号 跳音记号(Stagato)又称顿音、断音,用小圆点、倒三角来标记,一般记写在音符的上方或下方,表示该音要唱、奏得相互分离、短促、跳跃。

根据不同的记号,可分为长跳音和短跳音两种。长跳音用小圆点来标记,演奏该音符的一半时值;短跳音用倒三角来标记,演奏该音符的四分之一。

在简谱中跳音记号用倒三角来标记,记写在音符的上方。其中长跳音用空心小三角标记;短跳音用实心小三角来标记。

3,保持音记号 保持音记号(Sostenuto),用短横线来标记,一般记写在音符的上方或下方,表示该音要唱、奏得饱满、时值保持充分,同时要稍稍加强一些力度。

4,滑音记号 滑音记号多用于民间音乐中,用斜波线

或弯曲的箭头来标记,表示该音在唱、奏时要有向下或向上的滑音,或者是从该音滑向另一音。

在钢琴、手风琴、竖琴、木琴等乐器上所用的滑奏(也称刮奏),也是类似于滑音的奏法,刮奏标记用glissando(简写为gliss)来表示。5,琶音记号 琶音记号(Arpeggio),用竖直的波线来标记,一般记写在音符的左方,是钢琴、竖琴等乐器的常用奏法,只用在和弦上,表示该和弦中的音由下向下逐个奏响、并保持到该和弦的结束。也可以在其正文加上箭头,表示该和弦中的音是由上向下逐个奏响。三,反复记号

反复记号是为了节省乐谱的记写而采取的一种省略方法。1 段落反复记号

段落反复记号是指两段或两段以上的音乐完全相同,或者是当音乐中的某一片段的重复时,为了节省乐谱的记写而采取的一种省略方法。它用复记号和后反复记号来表示。

标记即可。

前反如果是从头反复,一般只在最后写上

如果是乐曲中间的重复片段,则要在其前后标记出段落反复记号。D.C.记号 D.C.记号是外语Da Capo 的缩写,意思是“从头反复”或“再来一次”。在乐谱中见到D.C.的标记时就要从头开始演奏,或或直到乐曲的结束、或到Fine处或结束。它一般写在段落结束处。D.S.记号 D.S.记号是外语Da Segno的缩写,意思是“从有记号处反复”。在乐谱中见到D.S.标记时就要从有D.S.记号也可用

记号来代替。

6上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动物运动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教师让学生观察动物,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动物的运动方式。

2、教师指导学生模仿动物的运动。

3、全班展示。

4、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指导学生寻找周围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

5、教师总结: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1、教师提出问题: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指导学生在活动手册上用圆圈画出动物的运动部位。

3、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动物的运动部位,适时拓展“腹足”、“鳍”等特殊的运动器官。

4、找一找周围其他动物的运动器官。

5、教师总结: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这3种动物谁跑得快。提问后让学生发表意见。

2、教师出示动物运动视频,让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快慢,掌握排序技能。

3、教师指导学生用其他方式排序。

4、教师小结:不同的动物运动快慢可能不同。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1、学生交流猴子和青蛙的运动方式有哪些。

2、学生说一说其他动物有哪些运动方式。

3、教师小结:同一种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板书设计:

《动物的运动》

6上科学教案 篇6

科学教案

6、地球在公转吗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教学重点: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教学难点: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教学准备: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2)模拟实验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1)阅读P8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6上科学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握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获取信息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网络探索 通过校园网《史海撷珠》,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继承传统立志成材 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两弹一星”

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组织讨论 1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A.原子弹爆炸成功; B.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4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A.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B.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C.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课后习题

完成《历史填图册》23页“练一练”各题。

6上科学教案 篇8

教学重点:学生会唱《京调》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学生认识京剧的主要乐器、脸谱及行当。教学用具: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课件、乐器。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民乐合奏《京调》,初步了解京剧音乐韵味与特色,认识京剧伴奏的几件主要乐器。

2、利用图片和影响资料,使学生知道京剧的“四大行当”和“四大工夫”,了解京剧脸谱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3、学生会唱《京调》的音乐主题。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京剧的表演过程,让课堂变戏台,使学生变成演员,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

2、参与体验:让学生模仿京剧的唱、念、做、打,体验京剧的魅力。

一、导入

1、学生聆听《京调》 1师:同学们,知道刚才这段音乐史我国哪一个剧种的音乐? ○生:京剧(同学们不知道没有关系,老师告诉你们,这音乐出自京剧)2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欣○赏、令我们骄傲的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京剧。

二、了解京剧

1、京剧的四大行当

播放课件:师:京剧根据任务的性别、个性等把人物分成四大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教师逐个介绍)

2、京剧的伴奏乐器

1师: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京剧音乐,同学们能从中发现哪些乐器呢?(播放○音频《京调》)生:自由回答。

2师:恩,同学们都很不错。京剧里的主要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笛子、单皮鼓。(播放课件展示)

3师:说到乐器,就让我想到京剧的音乐,脑海中便听不厌的戏迷们,你在○家里或电视中有没有看到过京剧迷?请你们学学戏迷听京剧的样子。(播放音频)

在《京调》主题音乐中,请学生上台扮演戏迷。

4师:请全班同学都来当当小戏迷,如果你听出了哪种乐器的声音,请模仿○它演奏的样子。

5师:再请同学们仔细听音乐,哪种乐器最先出现?能轻声哼出它的旋律○吗?(播放音频)生:笛子 6师:请同学们继续听,哪个地方笛子又出来的?(是不是在敲锣后又出现○了?

7师:请同学们来跟琴来唱一唱 ○全班同学轻声哼唱《京调》主题音乐。(播放音频)

3、京剧脸谱 1)、看脸谱、说脸谱

1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些脸谱,并说说你的发现?(生自由回答)○2师:同学们都发现了他们的特点,很不错。京剧脸谱是表现人物的面貌,○揭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的道具。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每一种颜色表现的人物性格都是各不相同的:

蓝色:表示刚强、粗犷,桀傲不驯;红色:作为主色,表示忠勇义烈,比较典型的如关羽;黄脸:象征骠悍、凶残、阴险,工于心计等性格;白脸:象征阴险、狡诈等性格,如曹操;黑色:象征刚烈、勇猛、粗率、鲁莽,如包拯、张飞。2)唱脸谱 1师:我这儿还有一首专门唱脸谱的歌,咱们来听一听。○(学生轻声跟唱,并上台来演不同的脸谱性格形象)

2师:表演的真棒,我仿佛在京剧大舞台看戏。○4.京剧的表演形式

1师:○听说京剧不仅在角色上内容丰富多彩,并且还有形式多样的表演形式,让我们来了解下。(播放课件图片)

2师: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在做什么动作?同学们举手告诉我。生:自由回○答

3师:恩,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也就是京剧中的“四大功夫”。唱——演唱;

念——念白,具有音乐性,像唱歌;

做——只表演,不出声,有节奏性,像舞蹈; 打——打斗时的表演动作。

4师:请几位同学来模仿模仿他们的动作。○全班同学再次聆听音乐,用自己的动作来模仿《京调》中的乐器演奏动作,模仿小戏迷等。

三、小结

一上科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1.我们知道的植物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植物、动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植物。

1.和身边的同学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一会我们比赛发言看谁认识的植物最多。

2.火眼金睛,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三页的图片,看看你从中发现了那些植物,看谁的眼睛最亮。

3.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塑料花是植物吗?为什么?看看那组小朋友理由最充分,发言最完整。

4.我要种一颗植物。请同学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回家种一颗植物并认真观察,记录下它的成长过程。

举手发报自己发现的植物。小组讨论,适时指导。

达标检测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课堂小结文小朋友们,今天大家表现都很好,期待大家一直保持哦!教后反思

课 题

2、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教学过程

教学具体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1、让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2、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板书设

2、观察一棵植物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课 题

2、观察一棵植物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3、画画这颗植物。

4、研讨:说说你观察到的植物。

三、拓展:

观察一颗树,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通过学习认识了那些植物。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板书设计

2、观察一棵植物

一株完整植株由:根、茎、叶等构成 教学一得

3《观察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

课题 1.4这是谁的叶 课 时 第4课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教学

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要求手写,300字)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难点

教 学

准 备

教 1.5植物是“活”的吗 课 时

第5课时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

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学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

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课 题

300字)校园里的植物

课 时

第6课时

(要求手写,1.6 教 学 目 标

教 学

重、难点

教 学

准 备

教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学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

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上一篇:夜雪作文下一篇:学生公寓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