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共8篇)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1
武术的定义, 即回答“武术是什么”的问题。武术定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修订的频率很高, 这既反映了人们对武术认识的不断变化, 也反映了文字的本身和定义方法的局限性。文字本身表述的局限性是难以克服的, 而定义方法的局限性却可以突破。
1 概念定义的方法及突破
对概念进行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即下定义项是由种差和邻近的属概念组成。用公式表示为: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概念。任何一个定义都是由被定义项、下定义项和定义联项组成。被定义项是需要通过定义来揭示、明确内涵的概念;定义项是用来揭示、明确被定义项的概念;定义联项是把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系起来的连接词。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商品”是被定义项,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下定义项, “是”是定义联项。在辞书释义中, “属加种差”定义法是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 它对于解释概念十分有效, 它能够较准确地解释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武术的概念界定中, 该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但是, 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的“家庭相似论”, 却似乎有力地否定了用传统形式逻辑下定义的做法。所谓家族相似是指家庭成员间会有某些相似性, 但绝没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是家族的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因此, 他指出, 要了解语言的意义不能靠下定义的方法, 而必须诉诸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用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语词及语句的意义。可以说, 在维特根斯坦那里, 一切不变的、本质的、共同的东西都被摧毁了。他建议用观察的方法来检验是不是所有的游戏活动都确实具有“游戏”这个概念所设想的“本质”。结果发现, 对所有的游戏来说, 没有什么共同的东西, 有的只是类似联系以及它们系列的排列。也就是说, 各种游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重叠交错的类似性, 但没有一个所有游戏都必须具备的共同特征。于是, 他总结出一个论点, 即“游戏是个复杂的重叠交错的相似性网络:有时是整体的相似, 有时是细节的相似。”这种相似性被他称作“家族相似”。比喻为, 在一个家族中, 每个成员都和另外的成员具有相似的特征, 但是, 如果用实际观察的方法来对比, 将不大可能在几代中间找到一个人人都具有的特点或“本质特征”。
尽管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的观念在学界也有争议, 但是, 他要求人们不要再用传统逻辑中“属加种差”的方法来定义概念的内涵却具有启发意义。“武术”概念正是一个与“游戏”一样的“家族相似”的概念。我们通常在“分类”的意义上所运用的“武术”概念, 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武术家族”。就像一个家族随着历史发展而正常发生的“家族繁衍”一样, 武术家族从古至今也在不断地发展繁衍, 家族成员一直在不断地增加。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 武术家族的内容不断扩大, 如影视武术、网络武术、文学武术, 等等, 用传统的武术概念往往难以包容。这就是说, 用一个传统定义式的武术概念来涵盖全部的武术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于是, 出现了许多看似全面却十分冗长的武术概念。因此, 武术概念应不再是一个包含一成不变的“本质”式概念, 而是一个描述式概念。描述一个有别于其它事物的“武术家族”, 以寻求对于它的内涵的理解。
2 武术定义的实例分析
根据武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应包括中国性、传统性、文化性、技击性、艺术性、体育性等特性。据不完全统计, 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的武术概念约有20余种。可以以此为标准, 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主要武术定义。
1957年6月, “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一文中, 武术是民族形式体育的内容之一, 它具有健身、技击、艺术的成分, 它能锻炼身体, 提高身体素质, 培养思想品质,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该定义中涉及到了武术的民族性、体育性、技击性、艺术性, 其中的教育性已融合在体育性之中, 民族性也含有中国性、传统性的意义, 未突出文化性。
1961年出版的《武术》中, “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他具有强筋壮骨, 增进健康, 锻炼意志等作用, 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该定义中含有武术的体育性、文化性、中国性、传统性, 但缺少技击性、艺术性的表述。
1978年出版的《武术》中,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 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变换规律编成的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定义中突出了武术的技击性、艺术性、技击性、体育性, 但缺少了文化性和中国性的内容。其中的艺术性隐含在套路中。
1983年出版的《武术》中, 与1978年相比, 增加了“在一定条件下, 按照一定的规则, 两人斗智较力, 形成搏斗”的内容。突出了对竞技武术对抗项目的解释, 但未突破其对体育性的概括。
1988年形成的武术定义具有代表性。“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蕴含了武术的技击性、艺术性、中国性、传统性、体育性, 但唯独忽视了武术的文化性。其中的艺术性没有明确提出, 但可看作隐含在对套路的表述中。
1996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中,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容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对武术的技击性、艺术性、中国性、传统性、体育性都有描述, 同样没有强调其文化性。其艺术性可理解为“套路”中已包含。
1997年, 人民体育出版社的《武术理论基础》中, “文化性”明确在概念提中提出。“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彰显“文化性”的同时, 中国性、传统性、体育性也得到了体现, 但缺乏了技击性和艺术性的表述。
2004年, 人民体育出版社的《中国武术教程》中,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该概念有技击性、传统性、体育性等特性, 艺术性和中国性虽未明确, 但隐含其中, 缺乏的是对“文化性”的表述。
2009年, 全国“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标准化研讨会”上, 最新的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 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 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该定义包含了武术的文化性、技击性、传统性、体育性, 其中, 中华性体现了武术的中国性, 是较为全面的武术定义, 不足之处是对武术艺术性的表述不够。
此外, 李印东的《武术释义———武术本质及价值功能价值体系阐释》中, 广义的武术概念为“武术, 亦称武艺、功夫, 旧称国术, 是以技击为内容, 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 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的武术概念为“武术又称武术运动, 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 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形式。王岗的《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中, “武术, 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素材,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套路、搏斗和功法等运动形式为载体, 以传统武术习练和现代武术竞赛为实施手段和存在方式;以实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培养意志、提高攻防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3 武术概念的新释义
从武术所具有的特性的角度认识武术, 中国性、传统性、文化性、技击性、艺术性、体育性等是武术定义中应包含的内容。
武术源于中国, 具有国度性。“中国性”是武术之所以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体育项目存在的首要条件。因此, 言及武术, 必然涉及到武术的“中国性”。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 “此云中国文化, 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 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武术具有中国性, 在“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中就有明确使用。武术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独自创发, 慢慢形成, 并自成体系, 与其他同类项目差异较大, 并绵延数千年, 在世界上有了独具特色文化形态。以致“中国武术”成为了中国的标示和符号。
传统性与民族性类似, 也是武术的特性之一。武术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是历史形成的, 具有传承有序的特点。上世纪八十年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遵循的十六字方针就高度概括了武术的传统性, 即“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传统性”明确了武术是由先辈传承下来的, 具有历史性和遗传性, 并蕴含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武术的文化性早已成为国内外的共识。2004年3月, 温家宝总理收到一封来自美国堪萨斯州托尼科市30多名中学生写给他的信。在信中有“温总理, 你会不会武术?”这个提问反映了西方青少年对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武术的普遍性认知。2009年2月, 胡锦涛主席参观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时说:“学习武术, 第一可以健身, 第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友谊。”充分说明了武术文化特性。武侠影视也一直是中国的文化印象, 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影视作品。此外, 《风中少林》、《少林武魂》等以少林武术、中国功夫、中国文化为核心元素的舞台剧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当前, 武术文化已成为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载体之一。
技击性也是武术的主要特性, 这一特性一度被许多研究者作为本质特征。在武术定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技击”一词是论述较多的内容。《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把技击解释为“用于搏斗的武术”。2009年全国武术定义研讨会上形成的武术定义中, 也保留的“技击”, 提出了“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的论断。
武术的艺术性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套路演练, 而套路是武术区别于国外武技技术层面的主要内容。武术套路有一种境界是“天人合一”。武术的艺术性使其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展现武术的艺术之美。武术艺术属性的延伸更多地体现在风靡全球的各类武术影视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武术影视, 其主要元素都是古装与武术的结合。正是武术所具有的艺术性使其在刀戈剑戟的厮杀中展现了一种武术的美、艺术的美。我曾在《当代武术文化的表现形态》中专门论述了“艺术的武术”, 提及武术, 我们不能排斥影视武术、舞台剧武术, 而恰恰是它们推动了武术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如果我们说, 竞技和民间武术是武术, 影视和网络中的武术不是武术, 是对武术的限制和禁锢。艺术性不同于体育性和文化性。与国外武技相比, 武术套路表演具有更强的艺术性, 这才使武侠电影在国际上长盛不衰。因此, 武术的艺术性在定义中要体现出来。
体育性是武术特性中最易理解的特性。目前, 武术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竞赛体系, 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目前, 国际武术联合会已拥有139个会员。国际性体育赛事, 除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的“北京2008武术比赛”以外, 还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杯散打比赛、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世界传统武术节、世界运动会武术比赛、世界传统运动会武术比赛、世界武搏运动会武术比赛、亚运会武术比赛等。武术在竞技体育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 充分展示了武术的体育特性。
综上所述, 对武术概念可定义为:“武术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艺术与运动”。
摘要:“什么是武术?”是武术界外经常追问的问题, 也是武术研究的本源问题。关于此问题的答案, 在武术界内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武术定义中, 1988年和2009年形成的定义具有代表性, 并一度成为武术学界的共识。但是, 从回答武术界外提问的角度, 武术的定义还应更加凝练, 即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武术的内涵和外延。文章从武术所具有的基本特性, 即中国性、传统性、文化性、技击性、艺术性、体育性出发, 提出“武术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技击艺术与运动”的新定义。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之清明节 篇2
关键词:清明节;古诗词;追溯;习俗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到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特别是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当我们提到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到是祭祀和悼念已故亲人的一个节日。但是,清明节文化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古代诗人的笔下来解读清明节的文化习俗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
一、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
1.寒食节习俗之——吃冷食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和冻鱼肉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2.寒食节习俗之——祭扫坟墓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二、清明节取代寒食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
三、清明节习俗之——踏青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作用。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关爱自然的意义。杜牧的《清明》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春雨、牧童、酒家,诗人匆匆的步履牵引着清明节的诗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把人们带入另一番节日盛景,如林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形态各异的车马轿舟,一片忙碌、一派繁华尽在画卷中。
今天的清明节,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是我们过节的主题。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着华夏子孙,华夏子孙必定将祖国的民俗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陶明星,杨琳玲,谈琦.《清明》新解及其各种变异形式的认知动因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05).
清明的传统是爱 篇3
清明习俗三件事——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
清明节为何“属”阳历 我国古代无论是计时,还是记一人的生辰,都是以农历为依据的,清明节却与其他大部分传统节日不一样,其“身担二职”。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根本上讲,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的范畴,因为其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前后仅相差一两天,而在阴历里的日期却变化很大。
作为节气,“清明”则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清明节与绿色文明
今年的清明,是“沙尘暴”刚刚来过的清明,是西南五省正在遭受严重干旱的清明,是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开过没有多久的清明。今年的清明,应该有所不同。提议过一个“绿色清明”,发扬绿色的生态文明。清明节原本就是个绿色的节日。清明踏青,主题是接地气,感受春天的到来,作出顺应时序、迎接春天的主动性姿态。如同元宵走桥、端午竞渡、重阳登山一样,是一种具有文化感召力的体育动员令。古时人家时兴插柳枝于门上。宋代笔记《梦粱录》说柳枝“名曰‘明眼’”。还有将柳圈戴于头上、插柳叶于两鬓的,说是有明目、驱毒、祈年之含义。江南谚语则谓:“清明不戴柳,红颜变成皓首”。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利用“柳”“留”谐音,表达要“留”住青春的意愿。小儿把柳叶当哨子吹,据说是有助于内火外泄。踏青时人们踢球、拔河、荡秋千、放风筝,都是有利于健康的活动。民谚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以节日的名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
清明节的节日食品也是绿色的:青团。青团是明清时期开始的一种清明节节物,原先写作“清明餜”,根据谐音,江南民间又叫它“聪明餜”,人们会抱着婴儿到邻里家讨着吃,叫“讨聪明”。所以清明节又有个异名“聪明节”。“讨聪明”这样的习俗可以并且应当恢复发扬。它是一种沟通邻里关系、增进友谊和睦的好机会。在邻里关系冷漠的今天,以节日的名义增进“地缘”情感,显得十分重要。
家族祭扫这一传统历时千年,至今依然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表明了国人重视家族情怀。尝试着把上辈人的感人故事,用文学的形式记载下来,年年清明,吟诵
朗读,传播到下一代人的心坎上去,让他们不要“忘本”。“言之不足则长言之”,我们就是要在声音里复活先人的精神,在吟诵中完成生命与生命间的代代承接。在年轻一代的心田上“植树”,与实际生活中的植树具有一样的意义:抵御心灵的“沙漠化”,防止言行举止的“沙尘暴”
4月20日上午,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两千名海内外赤子会聚浙江绍兴的大禹陵,祭拜中华民族人文初祖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奠基者,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
公祭大禹陵典礼采用了古代最高礼祭——“禘礼”形式进行,仪式分13项议程,分别为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唱颂歌献祭舞、礼成。
据了解,大禹与绍兴的关系源远流长,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绍兴,史书上有记载的“禹婵会稽、禹会会稽、禹娶会稽、禹葬会稽、禹疏了溪”这五件大事都发生在绍兴。
1、同胞手足之爱
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用一幅画牵出一段情:元朝画家黄公望的画作《富春山居图》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借此契机,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项目。“诚意在,智慧在,路就在、有原则让步、一种需要,一种必然”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
李敖:雍正皇帝当年曾经送给台湾一批瓜的种子,说,如果你们能试种成功,只需要送20颗瓜给我便可。李敖说,站在历史的高度,今天台湾的水果销到大陆也是完全应该的。
2、温家宝4月3日在贵州考察指导救灾工作 老百姓: “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水利设施,有水存不住,希望总理帮助解决” 温家宝:不是希望,你应该换个词,是“要求”!
3、胡锦涛出访简化国外迎送安排——走下舷梯,同美方官员和中国驻美大使等一一握手,随后乘车离开机场,整个过程仅持续了5分钟。“大家往来奔波也十分辛苦,迎送安排进行简化”
4、玉树地震
温家宝
“抗震救灾第一位的工作是救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
对孤儿“不要难过,生活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希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太阳都会照常升起。你们是不幸的但又是万幸的,是孤儿但并不孤单。党和政府会关心你们、照顾你们。无论你们是藏族、汉族,大家都是一家人,要互相照顾。”
对村民们:“地震夺走了我们的亲人,但夺不走我们的意志。灾难会过去的,但我们从灾难中得到的进步永远不会过去。玉树不倒,玉树常青;人间有情,大爱无疆。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下,在灾区人民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重建美好家园。祝大家‘扎西德勒’!”
对小学生:“《感恩的心》歌词非常好,让我们记住其中的一句话‘人间坎坷辛苦,我不认输’。”
对高三学生:“希望你们以百倍的努力刻苦学习,将来为祖国、为家乡的建设做出贡献。你们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会惦念你们的。”
对藏族学生:“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就是灾难深重的历史,但历经磨难,各民族文化传承不断,各民族依然团结得像一家人,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的特点,也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灾难可以化作民族进步的力量,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玉树更加美好的未来。”
胡锦涛
“同人民在一起”
“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其他
募捐晚会“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选择叫坚定。力量传递力量,生命关爱生命。玉树不倒,青海长青,中华民族在风雨中永恒。”
才旦卓玛和李谷一同唱《一个妈妈的女儿》 “妈妈的名字叫光明”巴塘的风会吹进梦乡,三江的水会淌进心田,格桑花会开,酥油灯会静静燃烧,孩子们在嬉闹,牛羊在吃草„„
香港义工黄福荣生前的幸福笑容,他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对生命的理解:“如果死在志愿服务的路上,是上天给我们的幸福。”
5、回望汶川
“岷江和黄浦江啊,水水相连;上海和都江堰啊,心手相牵”上海援建之歌
《重建辉煌》。
坚强和淡定——走出地震阴影的人们
绿树上扎着白花,路边插着香烛,清明通往北川老县城的路上
“那时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救人。我看到有几个忙得很起劲的,是以前我们这里没有工作的‘小混混’。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面前,他们好像换了一个人,我觉得自己
不认识他们了。我相信这人性的光辉,原本就蕴藏在他们内心的深处,也许他们平时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光辉的存在,但在死亡面前,在天崩地裂的时刻,突然从他们迷乱的内心深处迸发了。”安桂英(中学教师)说。
“想到那么多的生命说没就没了,做什么都觉得没意思。”那段时间,安桂英过得很消极。
让安桂英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是一个叫张进的学生。这个以前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的孩子,一跃成了年级的前五名。别的孩子玩时他在看书,上课前他总是把整个单元的课文都预习一遍,谁都看得出来他憋着一口气好像在和谁较劲。张进的好朋友在地震中不幸去世,张进知道他的愿望是考上大学,朋友离开了,那么就由他来实现这个愿望。看着孩子纯真的眼神,安桂英突然觉得自己比不上这个孩子。“既然活下来了,就得好好活下去。”成了安桂英的座右铭。
“把幸存的生命高高托起,为劫后余生赠一份关爱,不为别的,只为生命的尊严!” 走不出那个五月
曾经热情万丈的大爱能否延续?曾经的勇敢忠诚能否依然?曾经的铁肩担道义、曾经的亲如一家,曾经的慷慨奉献,能否永远在?
我看到钱理群教授在《当今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一文中写到:“我的忧虑正在于,回到原来固有的生活里,我们会不会故态复萌,又恢复了那个自私的,颓废的自我,那种冷漠的,互不信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样一种僵硬的,官僚化的,非人性,反人道的权力运作?”
钱理群先生恐惧的,也正是我所担忧的。灾难中无论汶川还是玉树,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呈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的力量,看到了“全民大爱”,也看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可是,这一切会不会转瞬即逝?我们该怎样把灾难中爆发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变成一种稳固的社会与精神的“常态”?(非常深刻但是又实际的思考,地震之后对逝者的同情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浅薄和无力的,目光长远的人和真正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会想到什么?)
2008年岁末,我看到一些文化人在总结一年时,已经开始指责人们对灾难的遗忘,提出了警告。(有没有想到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正有说点什么的必要了”,想想,你会说什么)我想批判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为此做了什么,还将为此做什么。我们是不是依然在关心灾区群众的生活,我们是不是想努力为他们尽一份心?在改变不了他人和社会的时候,我们是否努力做好了自己?是不是清醒地知道我们自己也无时无刻地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灾难中,很可能下一分钟就成了灾民中的一员?我们是否做到了敬畏自然,关爱生命,帮助他人,从善如流?
实际上,我们走不出那个五月。
6、“生命阳光馆”(强调,是因为生命意识,也是因为正有强调的必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贺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办的生命阳光馆开启
了世界博览会近160年的历史先河,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世界6亿5千万残疾人人权的提升,该馆将有助于促进残疾人福祉。我感谢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渝努力的人们,这一目标同样是联合国宗旨的核心内容。我也赞赏该馆名
称的命名,它预示着我们为所有残疾人创造光明未来的期盼——当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并能发挥他们巨大潜能之时,光明普照。” 生命阳光馆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残疾人主题馆,以“消除歧视、摆脱贫穷、关爱生命、共享阳光”为主题,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彰显了残疾人自强不息、追求平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人类相互融合、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景。启动仪式上,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欢迎来自世界各
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 篇4
元旦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旦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新年,即公历1月1日。
元旦是中国法定节假日,在每年公历一月一日,元旦节放假一天。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二、元旦节有什么风俗
元旦节的习俗有吃饺子,吃年糕,赏花灯和祭祖,还有就是放鞭炮,当然现在很多地区为了保护环境已经明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重点是团圆。
元旦节的习俗还有南北的划分,北方人流行吃饺子,南方人流行吃年糕,每到元旦佳节,北方人都会吃饺子,元旦节吃饺子的习俗,兴盛于明清时期,《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元旦节吃饺子的花样多种多样,饺子的馅料有猪肉馅、鱼肉馅、三鲜馅、韭菜馅、牛肉馅、羊肉馅、香菇馅、番茄鸡蛋馅等,还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等多种多样的形态。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南方地区十分盛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中有记载,“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年糕和“年年高”谐音,有很好的寓意,也寄托着人们很好的希望,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年糕早期用来祭祀神灵及供奉祖先,之后渐渐的发展成家喻户晓的美味。
三、元旦节的由来
元旦是西元纪年岁首的第一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为元旦。
元,就是“始”,事物开始就是“元”;旦,是“日”;“元旦”就是开始的日子。49年建国的时候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现在元旦是国家法定纪念日。
“元旦”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这个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
关于元旦有一个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尧帝勤政为民,一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尧的儿子是个没出息的,尧就没有把部落传给儿子,而是选择了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的舜。尧在死前,也叮嘱舜要把位子传给德才兼备的人,后来舜又把位子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几位首领都对百姓很好,做了很多好事。后来人们把舜祭祀尧的那一天当做一年的开始,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中国历史上元旦还被称为“元日”、“元辰”、“开年”“元春”等,都是开始的意思,“旦”这个字,在象形文里就是太阳露出地面,冉冉升起的样子。所以两个字连在一起,表达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吗 篇5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为什么是团圆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念想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
中秋节必吃的美食是什么
1、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
2、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
3、田螺
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而且螺肉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4、柚子
柚子是中秋节的必备品之一,因为“柚”与“佑”谐音,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吃了甜月饼,再吃点甜酸的柚子,既开胃,又解油腻,让口腔有清爽感。
5、鸭肉
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
7、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因其红似玛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浆,石榴便成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长寿、团圆和吉祥。
8、麻饼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
9、烤肉
在我国台湾省,中秋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烤肉,在内地现在许多商场中秋前夕也搞起了烤肉特卖会,所以很多人光顾。在不知不觉中,中秋节吃烤肉也变成了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菜肴。
中秋的唯美寄语句子
1、中秋的月亮,在窗外静静地悬着。我愣愣地看着它。仿佛它是一面明镜,你我在互相注视。
2、让最圆的明月陪伴你和我,让明月传达我的心愿与祝福…祝福中秋佳节快乐,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3、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人皆知的中秋节。大街上,小巷里,都洋溢着欢声的笑语,充满着喜气洋洋。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更是“立德树人”要求的具体体现,结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要求的有效载体。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文化的传承中,我们感受到诸多的文化载体,最突出的莫过于传统节日的继承。以传统节日清明节的传承为例,提升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认识和感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一、课例实况
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最后选取绘制风筝作为传承清明节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因为在美国国家博物馆中的牌子上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英国博物馆也把中国的风筝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我们一定要传承发展,更要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这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承办小组组织策划,具体实施小组分工协作,具体活动环节安排如下:
(一)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清单
1.承办小组A通过网络查询清明节的来历及其传统习俗的表现。
2.承办小组B准备诵读经典的诗词、配乐,同时推选诵读人。
3.承办小组C准备课内活动器具:购买空白风筝、画笔和染料。
4.承办小组D绘制宣传海报,告知全校师生。
5.承办小组E通过DIY教师个性邀请函,邀请任课教师和校领导们参加。
6.各实施小组准备绘制风筝的设计、构思及所需素材。
(二)课内:展示成果,互助践行
第一环节:回味传统,品读清明(展示小组A)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例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第二环节:诵读经典,缅怀先人(展示小组B)
诵读赞扬革命先烈的经典诗词,表达对先人的敬畏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友爱,更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和追思之情。学生带着这种感恩之心进行学习和生活,感谢师长,感恩父母,感谢朋友及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这个过程对于培育四有公民,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大漠敦煌》的背景音乐下,学生们领略追思革命英雄先烈的英雄事迹,感受精神的洗礼。我们要敬重生命,感恩先人,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三环节:践行传统,体验文化
互助小组C将空白风筝和画笔染料都分配准备完毕后,8个小组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同学们积极性高涨,有调色的、有勾画边框的、有添色的、有写书法的,分工协作,每个成员都为小组内这件艺术品努力着,偶尔不小心的小失误,都让小组成员紧张和惋惜,想尽办法去补救。他们真的将清明节的情思寄托在这小小的风筝上面,将自己的创造力与清明的生命力融合在一起,这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能力的展示,参与活动的老师们也都按耐不住了,都参与到风筝绘画的创作中去。画上自己美丽的心意!
第四环节:传递亲情,传承美德——送风筝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让我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着祖国的树木花草、江河湖海。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力量不正是现代中学生所必须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吗?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清明节中正蕴含着这种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更是中学生们要汲取的正能量。
学生们的蓬勃活力将校长们和电视台的学生也都吸引来了,韩国访问团的校长惊叹学生们的作品,更赞叹参与活动的学生们所展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言语交流中展示着中国人的自信与友善。
学生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花瓷风筝送给了韩国访问团的校长,代表着中韩文化交流的见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代表着吉祥如意的金鱼风筝送给了青岛三中校长,预祝青岛三中发展如鱼得水,蒸蒸日上;学生承诺作品展示完毕后将全部送给老师们。
(三)课后:展示成果,放飞希望
学生们的作品都展示在学校的玻璃窗里。有雄鹰、燕子、飞机、金鱼等,作品上有很多经典古诗词,更展现着我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尤其是国画韵味十足,让人联想意蕴深远,也有学生通过现代涂鸦式展示自己的个性。每一幅作品都是学生对清明节文化不同理解的展示。
体育活动课上学生们将自己的作品从展示墙上取下,在操场上尽情的放飞,小小风筝承载着学生们的梦想越飞越高,学生们似乎觉得那是自己在翱翔,这种寄托让学生们尽情地奔跑,不断的尝试,成功的喜悦是那么有渲染力!那种开心灿烂的笑容是十七岁专属的,学生间纯洁的友谊也在这小小的风筝上流淌着。
二、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开发的实效性
1.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看
(1)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传承清明节优秀传统文化,师生感受到了清明节深刻的文化内涵,缅怀先烈我们珍爱和平,祭奠先人我们感恩生命的珍贵,这些有利于传承传统思想,对一代代子孙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更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的生活会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2)青花瓷风筝是著名画家参与绘制的,这是一位学绘画学生的导师看到活动很有意义,忍不住也在我们的风筝上留下了自己的情感印记,这幅集聚中国风的作品,由学生亲自送给了来访的韩国仁川高中校长,成为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推动了中华文化向世界的传播。
(3)增强了学生体育活动技能。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能把风筝放飞起来也是一种活动技能,一些女同学的风筝真的是很艰难的飞起来的。数次的奔跑与合作,参考风向、奔跑的速度、松线与拉线时机的选择,都是在不断尝试体验中摸索会的。学会放风筝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2.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看
通过创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展示学生的多方面才能,课例中充分体现审美和创造美的学习活动,也有品行情操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优势,增强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同时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价值追求的自主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体味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熏陶,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推动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角度看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学生活动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完善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是有才华的独特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活动方式有利于转变教师对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虽然有些学生个性张扬,但是在中韩交流活动中能展示出我国中学生的自信与自强,显示出我们高中生的国际水平。
学生们的创造力是教师不能预设的,只有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真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就一定有展现才华的学生出现,总有适合他们成长的机会。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这些文化是学生熟知的,更是在生活点滴中渗入血脉的,真切的体会之后才能乐于参与乐于享受这种教育活动,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适时的放手,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教育的天空会更精彩。
4.从公民教育的核心素养角度看
这些活动有助于传播友爱和诚信的社会种子。有些不相识的老师也看好了学生们的作品,在走廊上路过的老师说,“你们的风筝真漂亮!”学生承诺,“我们展示完毕后,就给您送去!”其实回到教室后,学生才想起来,忘记问是哪个办公室的老师了!一个星期后,他们在办公室搜索中找到了那位老师,将风筝送给了她,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学生们坚守承诺让受赠的老师很感动!以为随便的一句就此过去,没想到孩子们还记得她的要求,这种友爱精神和诚信的好品质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学生们得到了老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倍鼓励和肯定!学生们阳光惊喜的笑容中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它在播撒生活中积极向上的种子。这是在传承传统文化活动过程中师生们体会到的另一个人生积极价值,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公民核心素养。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篇7
关于儒家政治哲学,涉及的内容同样非常多。我主要以“民主政治”为中心,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儒家政治哲学与现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差异,这是为了廓清一些简单的“以古附今”论;二是儒家政治哲学的优越性,这一部分,就不限于儒家政治哲学与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相契合的地方,而是着重分析儒家政治哲学优于西方经典民主政治的地方,亦即它可以为世界现代政治哲学作出的独特贡献。
按照一般的看法,现代的一套民主政治制度需要进行“中国化”,之后方能拿来为我所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些人就采取了这样的论证思路:现代民主政治包含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也有,故“民主须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例如,现代民主应包含包容、分工合作、权力制衡和讲道理、依制度行事等等要求,儒家同样重视“理”与“礼”,讲究和合、妥协与大同。而且,儒家政治哲学要求百姓应有“有耻且格”的素养,为政者应有“政者正也”的格调。《礼记》中则提出“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孟子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是“民主”思想的例子。这样的解读,虽然有几分道理,但深入去看,既误读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明就里,甚至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层次。首先,让我们回到西方民主政治哲学的原典,探讨“民主”究竟意味着什么。民主一词,西语为democracy,这个词源于希腊语,其词根为demos,人民,kratein,治理,简单地讲,就是人民自己来治理,或者说是一种人民自治的制度。在古典民主的意义上,它意指一种使所有人过上美好生活的能力或制度设计。中世纪以来,民主思想发生了若干变化,随着国家政权的世俗化和普通民众的平等化,民主被赋予了更特别的意义。最基本的,是对权力来源的重新解说,原来的君权神授,逐步演变为“主权在民”,也就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来自人民。但是,这远不是民主的所有内涵,如果民主仅仅是主权在民,或者换成了选举制度中的“多数决”,那很可能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因此,在现代国家,民主还需要包含诸如法治、人权等等一些要素,这也显示了现代政治中“民主”的复杂性。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考察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谓“民主”部分。儒家政治哲学确实有“重民”的部分,孔子讲“政者正也”,孟子更说“民事不可缓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些,确实是体现重视底层民众的意思,因此也被归结为儒家的“民本”思想。但是,需要正确地认识民本,需要看到民本与民主仍有根本的不同。“民本”是以民为本,这里的主体显然是“君上”,因此这样的说法不免带着几分劝谏的意味。换言之,君上既可以以民为本,也可以不以民为本,如果是后者,儒家会强调不施仁政,有违天道,但是,“天”本也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说其有则有,说其无则无,根本没有硬性的制度性约束力。检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不难发现,爱民如子的君上不能说没有,但却有更多的帝王“视民如草芥”,这就是这种道德性的弱性劝谏的致命缺陷。从根本上说,儒家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哲学的不同在于对人性的认识,儒家坚持的是性善论,因此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推选贤君来实现善治;而西方古典哲学一直警惕人性中的幽暗侧面,因此坚持性恶论,故主张以制度约束人性之恶。诚然如张灏先生所言,儒家也意识到了人性中昏暗的一面,《论语》本身即包含“天下无道”这一观念,孟子则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因此,它强调生命有成德的需要就蕴含着现实中缺乏德行的意思,意味着现实生命是昏暗的,是陷溺的,需要净化加以提升。但儒家给出的“药方”是修身养性,是自省成德,最终由“成德”的人领导与推动政治建造一个和谐完善的社会,而不是现代政治所要求的制度约束。儒家对于人性的乐观态度,在现实中往往得到负面的验证。这样的人性假设,使得儒家传统思想难以开出现代民主的果实。
儒家政治哲学的优越之处
儒家思想是很丰富的,我们比较了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差异,并不是就说儒家思想一无是处。恰恰相反,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视并充分挖掘儒家政治哲学中有价值的部分,但这种取用,必须建立在对儒家、对现代政治准确的理解之上。因此,对于传统文化真正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盲目的人有我有”,而应该深入检视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内在病灶,挖掘儒家政治思想中具有超越性的东西,真正作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我们同样以民主为例,现在我们需要深入到民主的技术层面,即选举制度,来看看西方经典民主制度的不足。选举式民主的缺陷,至少包含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少数群体的利益保障,是选举政治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在选举过程中,往往是规模化、组织化的社会群体的意愿更容易体现,而少数群体、弱势群体的意愿很难表达出来,或者根本得不到重视,从而形成民主制度的空白点。在美国,官员们觉得黑人群体和拉丁美裔人的利益需求很难去了解,他们的意愿在投票选举中时常被湮没,在很多政策制定时,就不知如何回应这些少数群体的利益需求。在中国的南方乡村,尽管通过投票选举尝到了民主的味道,但囿于“宗族民主制”,乡村中“大族”之外的少数群体的利益同样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二是投票间歇期的治理,也是选举政治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民主的本质在于民众对社会治理的有效参与,选举当然是参与的重要形式,但选举持续的时间有限,而且一般是数年一次,故投票间歇期仍需要依靠民选代表、政府官员去治理。这时候,需要有智慧有德行的政治家、官员和其他公正、有影响力的人士,一起来形成共识,采取更有效和及时的措施,政治家、官员只在终极价值上对选民的意愿负责,并接受选民的评判。如果事事诉诸于选举或公决,那社会治理的效率就可能大打折扣。其三,由于民众的利益主义倾向,单纯的选举政治可能与政治伦理存在显著的歧异。政治伦理强调公平、正义等等价值,但有些政治伦理未必与民众取向统一。更何况,人数众多的人所形成的舆论意见经常是含糊的、混乱的,甚至是不合法的,需要通过包含政治伦理价值的法律、惯例的作用,让人民在法治的范围内作出决定、运用权利、实现愿望。仅仅依靠票选,很容易就滑向丢失了政治伦理的庸俗化与民粹主义。
我们再来看看儒家是怎么建构理想政治的。孟子首先区分了大人、小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说法初看起来与现代平等观念完全不合,因此很容易被表面化地否定。但如果对“大人、小人”作出重新界说,即是否以政治为业,是否有更高的智慧和同情心,并且完全开放“大人”的进入通道,很多疑问就能得到缓解。在儒家思想中,特别孟子的思想,坚持大人、小人之分,期望把治理国家的重担放在大人肩上,大人之所以为大,是因为他们有卓越的智慧和深厚的恻隐之心,他们还要从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更好地思考和处理公共问题。针对投票式民主面临难题,公民有可能对很多事物采取冷漠态度,并且缺乏能力对很多事物做出好的判断,儒家式的解决方案是,应限制不合理的民意对政策的影响,这种限制可以通过很多办法,如对选民进行培训,或者是,在更高一级的立法机构里,除了直接民选这一支外,添加另外的分支来制衡民意,把它叫做上院或贤能院。这样,既保证了主权在民的基本民主原则,又使得政治的治理可以吸纳更多的智慧,包含更高的道德与正义价值。这就是儒家政治哲学极具优越性的一个方面。而这样的阐释,也是在今天重新发现儒家,重新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活力的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什么 篇8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在关注和找寻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与流程。然而,一个多甲子过去了,中国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尚没有在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方式与基本特征上凝聚出共识。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遇到一位研究古汉字多年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认为:其实,中国的象形字就是最好的老师,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好书。顺着老人家提供的思路,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了许慎对象形文字的精解:“象形文字,先象后形”。接着,又在老子《道德经》中找到了三处关于“象”的阐解,如第21章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第35章的“执大象,天下往”;第41章的“大象无形”。仔细揣摩许慎与老子所言,人们也许会问,许慎和老子所说的“象”指的是什么?华夏古人在始创汉字时是否真的看到了宇宙自然的“象”?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象”的认知是否真的超过了今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创新思维、创新潜能与华夏古人的象思维是否有所关联呢?下面就对上述几个问题谈谈微浅看法。
中国的一位艺术史学家认为:许慎与老子在谈及“象”时虽不是针对美学问题所言,但这些话却是华夏古人审视人与自然过程中获得的特殊体验。在绘画艺术或美术创作中,中国古代的艺术大师们之所以能在“象与非象”、“形与非形”中得到超越,正是在于他们在观察人与自然的诸多的“形”时获得了“象”的灵感。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位美学教授指出:“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思维的共同的表现方式。而所谓的象思维,其实就是处于老子‘惚兮恍兮’状态的人或特异功能者的一种超常感知”。近代中国画坛泰斗齐白石认为:“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弟子中国写意绘画大师李苦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苦禅将齐白石的“似与不似”提高到了“生与死”的高度,彰显了艺术大师们将褒“象”贬“形”作为艺术创作之魂的教学主旨。峨嵋山的一位参研老子《道德经》多年的道长指出:“中国象形字中有很多字,如巫字、靈字、魂字、隂字等字的构思与华夏先人的超常感知有关,而他们在超常感知中所感应到的‘象’并不在我们肉眼视觉之内”。
透过艺术史学家、美学家、画家、道家人士所言,回眸华夏古哲的传世经典,人们也许会问:华夏古哲的超常感知如何而来?华夏造字者如何造出了巫、靈、魂、隂等一系列不可视世界的象形字?老子又为什么说“象”里“有物、有精、有信”(参见《道德经》第21章)呢?根据中国大陆科学家对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多年研究的报告,人体的超常感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与生俱来的;另一类是后天诱发的。然而,无论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后天诱发的,超常感知对黄帝时代造字者而言,象思维必不可少。而当象思维与形思维融会贯通并互换无碍后,中国象形字才有了承传百代而不衰的生命力。故有大陆学者断言:“象形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民族思维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并从象形遣字的源头上奠定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尽管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目前还没有在中国象形字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特征”上取得共识,但今人始终未能解释,为什么五千多年前的造字者们能够用象形字“隂”隐喻出不可视世界的“月上世界”(网查亚里士多德的《天论》)?为什么2500多年前的老子能将“一陰一陽之谓道”转述为“万物负陰而抱陽”(下称负陰抱陽说)?
其实,东方人通过超常感知而看到“象”,并通过“象”来构成思维的流程,这在西方早有先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天论》中曾用象思维描述宇宙。他说:“宇宙由纯净的‘以太’组成的月上世界和由不纯的‘地、水、火、风’组成的月下世界两部分构成”(下称双月世界说)。艺术巨匠达芬奇在15世纪看到太阳“象”后,推出日转一周为26.4天 [一个世纪后,伽利略才知道日转一周约26天;而五个世纪后,美国射电天文望远镜证实,日转一周为26.4天 ]。也许有人会说,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聪明过人。事实上,再聪明的人,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组合的能力再强的人,若没有超常感知,不可能早于伽利略120年知道太阳在自转,更不可能知道其自转周期的天数与五个世纪后射电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天数完全一致;达芬奇还曾被他周围的很多人(包括教皇)视为异端或疯子,但他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这也许与他的象思维与超常感知有关。史载,达芬奇曾说过一句出令爱因斯坦深受震撼的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数学描述的是事物的量,而艺术描述的是事物的质(下称数学艺术说)”。
人们常说,科学家用的是“形思维”,而艺术家用的是“象思维”。其实,象思维并不是艺术家的专利,科学家在他们的发明创造中也常常用到象思维。如物理学中很多象思维的模型(如电力线、磁力线、原子结构等的图示)都是象思维的产物。史载,爱因斯坦也是一个极具象思维能力的大师,他所构思的多种理想化实验,运用的就是象思维。一个典型例子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创立,就源于一个自由落体的“象”[ 一天,他正坐在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如果一个人自由下落,他会感觉不到他的体重的]。爱因斯坦说:“这个简单的理想实验对我影响至深,竟把我引向引力理论”。还有,爱因斯坦遇到难题时,会与普朗克、哈恩等人举行音乐聚会(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弹钢琴,哈恩伴唱)。也许,正是古典音乐里的特殊音符启动了爱因斯坦象思维的特殊程序,而超常感知又使的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象”:这个世界既可由数学公式组成,也可以由音符组成(下称数学音符说)”。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推荐阅读:
清明节传统节日习俗【作文】08-26
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07-15
清明节传统习俗11-16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06-27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07-31
清明节缅怀烈士节日风俗作文06-29
哪天是清明节10-20
小学传统节日清明作文06-10
“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简报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