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说课稿1

2024-10-18

重力说课稿1(通用11篇)

重力说课稿1 篇1

《重力》说课稿

说稿人: 杨建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重力》。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重力”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后面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的学习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G=mg计算重力或质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过程。

尝试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经历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为: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之间的关系,能进行重力大小或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为: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过程。

四、说教法,学法: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发现法、演示法、实验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力求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样更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五、说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往低处流、抛出的石块落向地面、向空中撒开的鱼网飘落到水里等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几个场景,让学生观察这些场景,并思考从中能得出哪些信息,及产生这些信息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导学生得出重力的概念是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等相关知识。

接下来我将让同学们思考并例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证明重力存在的例子,同时思考假如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让学生知道重力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紧接着我将提问,既然重力在生活中非常的重要,那么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进行探究:

托起质量不同的物体,会感觉所用的力不同,得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同种规格不同数量的钩码的重力,并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并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跟质量关系的图象。引导学生尝试利用实验数据研究实验结论以及利用图象研究实验结论,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增大了近似的倍数,即: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G=mg(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9.8牛/千克)。在得出公式后进行运用,讲解例题,书写演算过程,同时强调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利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接下来我将抽学生上讲台完成课堂练习并进行讲解,讲解完毕后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强化训练,训练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进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构想,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重力说课稿1 篇2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节, 由于是起始节, 所以这节课中也包含了章引言的内容。章引言中提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即类比平面向量来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它能像数一样进行运算, 本身又是一个“图形”, 所以它可以作为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 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章要学习的空间向量, 将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向量的相关概念;二是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这节课的授课班级是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 学生在高一时就学习了平面向量, 能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 我始终注重与实数的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不仅让学生清楚学什么, 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 怎么学。基于此, 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运算律, 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2.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学习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 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系统学习概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在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中, 学生对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连续的五个探究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探究过程, 加减运算及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 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 并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 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5个环节:引入概念, 概念形成, 概念深化, 应用概念, 归纳小结。其中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深化, 实际教学时间25分钟。

1. 引入概念。

在引入概念环节中, 由一系列图片, 吸引学生眼球,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有个初步认识, 明确空间向量无处不在, 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兴趣, 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兴趣, 并给出本节课具体的研究方向。这节课作为《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第一节课, 希望让它也起到章节“导游图”的作用。

2. 概念形成。

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法, 由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 由学生从定义、表示、方向刻画、大小刻画、特殊向量、向量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师生小结:我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将概念梳理清楚, 让他们体会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概念完全相同, 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以前研究的向量都位于平面内, 现在他们可以在空间中任意平移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空间向量的研究方法, 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接着利用两组动画, 第一个是平面内和位移的例子, 第二个是教师爬教学楼的楼梯, 展示空间中和位移,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加法有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去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 减法运算,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 突出教学重点。

3. 概念深化。

简化运算就需要研究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问题:平面向量中学习过哪些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去呢?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由平面结论得到 (PPT给出)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于加法交换律和分配律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向量, 可以看作同一平面上的问题, 可由平面结论直接得出;而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可能不共面, 所以加法结合律还需要重新证明。接着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加法结合律的证明。这是本节探究的难点之一。教师小结:通过结合律的证明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他们还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中的某些问题与平面向量中相应问题的不同之处。

4. 应用概念。

在应用概念环节中, 我设置了4道例题 (PPT给出) 。例1的设计意图, 说明首尾相接的若干个向量的和向量是由起始向量的起点到终止向量终点的向量。如果回到起点, 和为零向量。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一些问题, 平行六面体是空间向量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几何模型, 需要加深对平行六面体的理解。同时通过例2让学生进一步猜想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是不是都能用这三个向量来表示, 是不是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都能去表示别的向量, 对这三个向量有什么要求。这样为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例3、例4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熟悉多边形法则, 进一步巩固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5. 归纳小结。

在归纳小结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我首先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小结, 总结空间向量的概念内容和研究过程, 尤其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使用到的类比的推理方法, 进一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在概念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

这节课的知识本身是很容易的, 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自学应该也没有问题, 那么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什么?我想作为教师, 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关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自如地运用概念, 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本节课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由知识浅层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体系, 强调类比的方法, 这也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足之处: (1)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 而平面向量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内容, 时隔半年多之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非常严重, 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对平面向量作细致的复习, 所以学生反应不是很快, 重难点突破的有点吃力; (2) 从自身专业素质来说, 语言比较随意, 不够专业, 数学是严谨的学科, 语言专业性急需提高。

2. 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知识螺旋上升要求的实现。

《开放英语1》说课稿 篇3

1.课程介绍;2.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3.教学资源分析;4.教学设计;5.教学实践。

一、课程介绍

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专门为具有初级英语基础的成人自学英语而设计的。现为广播电视大学公共英语课,是电大专科非英语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

2.《开放英语1》教学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通过反复实践,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3.课程结构设计:本课程分18个学习单元(Unit),每学习单元又分三个部分(Session)。每部分由若干个学习活动(Activity)串起来,涉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另外每单元还配之以Language Focus ,即语言要点作为语言知识归纳,以及英美文化习俗介绍。(Cultural Note)一个单元学习量为3个小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是通过系列学习掌握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相关基本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词汇要求达到1600个。(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汇)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实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3.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目标,反复实训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经之路,课程安排了许多学习活动,此为课程的重点。至于难点在于语法,尤其是词型变化比较难以记住。

4.解决方案: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用英语进行交流;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不把语法讲得太多,太复杂,不影响表达即可。

三、教学资源分析

教材:《开放英语》(This is English)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英国开放大学合作,为我国英语学习者编写的一套适合于自学的多种媒体英语系列教材。共分6册,通过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际的能力。全部学完可从初级上升到中级水平。

教材起点为600词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编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设计,精心选取,合理编排,其主要特点是:

1.内容实用,取自于现实生活,趣味性强。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编排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呈低起点阶梯状稳步递升,同时加强助学与导学,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难度。

3.边学边练,做中得学,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5.“虚拟导师”伴随学习过程。满足学生自学要求。

四、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根据电大系统教学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所以教师不能如全日制学校那样完全按部就班的讲解,而主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重点难点辅导,督促检查作业等。这里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变为“帮助者”,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很关键的,不仅自己要转变观念和角色,还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实际困难:电大属于成人教育,学生大都来自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中专(技校)毕业生居多,一般来说英语基础比较差,加上是兼职学习,有的还有家务拖累,因此学习时间少,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是较普遍的现象。(2)解决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有耐心,讲课要深入浅出,从基础内容开始训练。二是要多告诉学员学习方法,“授人以渔”。三是多辅导,多督促检查,不能放任自流。

3.教学法:主要运用(1)讲解说明法:这对课程难点重点的讲解很必要。(2)直观教学法:听录音看视频,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互动法:让学员扮演角色,用英语表达想法。(4)朗读法:有带读,小组读,个人示范读等多种形式。(5)随机测试法,随机抽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

教学工具:主教材《开放英语1》;配套教材《开放英语1综合练习》;CD光碟一盘;电脑播放设备一台。

4.教学评价:为了检查学习效果,督查学生保证一定的自学时间,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考核30%(课堂表现+出勤+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70%=期末总成绩”的测试体系。并在网上采取定时和不定时两种形式辅导和答疑。此法对教学起到了积极反馈作用,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实践

下面我将以我校本学期“开放英语1”第一课为例,讲讲我的教案设计思路:

1. 本课定位:让学员初步了解本课程设计特点和学习方法,懂得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单元重点是围绕学习目标来安排的,也就是学习Lin xiaoyan到达伦敦与朋友见面后如何介绍自己和他人。本课中设置的Language Focus 是语法、词汇需掌握的要点,也是学习难点。

3. 教学时间分配:A.课堂引入(5分钟,讲清为什么要学好英语);B.教材介绍(5分钟说明怎样学习);C.进入课本开始学习活动(Activity)(25分钟);D.难点讲解、回答疑义、布置作业(15分钟)

4. 导学内容:

(1)为什么要学好英语?

(2)怎样利用教材自学英语?

(3)本次课程介绍:本次课要学的是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其余两部分由学员根据老师课堂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举一反三的抽时间自学。Unit 1的标题是“talking about people”,即人物介绍,课程安排是来自中国的林晓燕将到达伦敦与朋友会面。

(4)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A.与五位主角认识,学习介绍个人基本情况和所从事的工作(本部分的重点);B.学习动词to be;学习冠词a/an的用法(本部分的难点)。

《重力》说课稿的(范文) 篇4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之后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时非常重要,同时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重力。

在授课中本人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重力的现象较为生疏。乡村孩子,大多基础较差,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上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重力的存在及有其产生的效果。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本节课中最担心学生难已掌握下列两个问题:

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2、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重力

播放PPT,观察图片:建在斜坡上的房子、比萨斜塔等,通过观察图片来发现问题,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下落,扔东西时,物体的下落轨迹等,通过以上现象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重力的大小

生活中我们提起不同的物体用的力也不相同由此并根据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书中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重力的方向、重心

P11,先阅读,分析总结;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同时联系生活中一些物体下落的轨迹来加以巩固。再进一步由力的三要素引出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要求学生掌握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4)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2)重力大小G=mg,g=10N/kg

(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五)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6)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

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说课稿 篇5

孙利敏

一、说教材

本课讲的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向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的事,通过孔子的勤学苦练、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最终将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事。

二、说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2、学习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三、说重点

课文的2-6自然段,感悟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地达到炉火纯青的。

四、说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孔子学琴时专心、认真、刻苦的精神。

2、学习孔子对学习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品质。

五、说教法:

“五步教学法”

六、说学法:

自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七、说过程:

1、定向诱导

在这一环节,我以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导入,接着出示了学习目标

并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2、自学探究

在这一部分,我先出示自学思考题,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完成思考题,我让学生先把课文默读一遍,然后再进行自学,在自学时,我提出要求,先独立完成,有疑问的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在自学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并注重他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引导他们抓住重点词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八、拓展延伸

在这一部分,我以师襄听琴为切入点,让学生说一说文中描写师襄听琴的句子能否去掉,从而引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九、反馈总结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然后说说孔子是一个什么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

十、说板书 孔子学琴

学会乐谱

不断进取

掌握技巧————————————

领会内容

精益求精

体会作者

《文学采风》说课稿1 篇6

一、教学理念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力求与时俱进,力求站在时代课改的前沿,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力求做到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质疑”、“探究”的创新精神。

二、说教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

2、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①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来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比七年级《语文》上册要求更高,基本与单元课文有勾连,要求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综合实践学习《文学采风》是体现利用文本资源的有效途径。②从教材的本身来看,第三单元选取风格各异的四篇童话,其情节曲折跌宕,形象生动,童趣十足,主题健康积极,引导这生把握童话中蕴涵的人文思想,达到熏陶,纯洁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文学采风》安排在第三单元其目的力求传承人文思想。充分认识到我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到处蕴藏着宝贵的文化遗产,到处流传着古老的传统。其中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芒。通过“文学采风”启迪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创造美,从生活、民间去吸取文学营养,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的洗礼。

③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采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针对学生写作文无活可说这一现象。通过“文学采风”活动使学生初步明白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采风是积累写作素材,积累生活的一项重要手段。

三、说教法语文教师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必须让学生把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次“文学采风”活动,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合作能力,发展探究精神。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个难度进行教法设计。做到“扶”“放”有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方法,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和实现语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四、说学法叶圣陶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教学生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紧扣“文学采风”发扬学生自主和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但教师必须制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标准,其标准如下:①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②在活动中能否发现问题和整理资料。③在活动中能否积极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④学习成果归总、汇报。这样,学生就会有的放矢置身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根据评价标准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五、教学目标的确定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文学采风》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二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丰富写作素材。综上所述,我特从知识的衍生,能力的培养,发展品德教育等方面,确定活动目标:①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③通过采风锻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从民间吸取文学营养。④赏析民间文学。⑤培养学生对中华民间传统文学的感情和关注,为民间文学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六、活动的重难点的把握难点:此次活动力求体现语文课改精神,力求出现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体现合作、探究、质疑的自主学习。重点:初步了解民间文学中的民歌、民谣、传说故事、谚语、歇后语等概念的含义。用生动语言描述民间故事。

七、活动方案设计根据单元教学重难点和活动教学目标要求。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①采风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就内容、对象、时间、方法等制定出详细的实施计划。利用双休日,采访年岁较大、阅历丰富的人。②搜集的范围尽可能宽一些,民歌、民谣、传说、故事及谚语、歇后语等都在搜集之列。③对搜集来的资料要进行鉴别,和加工整理最好把其中的民间,民谣等编辑成册。④各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民间文学知识竞赛,“文学采风”故事大赛。

八、活动程序安排过程整个活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充分准备、周密安排

1、确定研究时间:XX年4月——5月(一个月的时间)

2、人员组合,分工: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和学生之间的推荐分成若干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5个人。并进行明确分工。

3、争取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4、器材准备:笔、笔记本、照像机、摄象机、录音机等。

5、教师做好充分安排。内容指导:初步了解民间文学的概念,收集民间文学知识,鉴析民间学;要求学生明确文学采风什么,向谁采,怎么采。方法指导:怎样对材料鉴别、筛选和整理,要去精取精、去伪求真。组织安排小组合作。第二阶段——积极投入,展开文学采风①举行民间文学知识竞赛,举行了民间文学阅读欣赏会,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民间文学,为文学采风作好知识储备。②编制“采风”记录表姓名班级小组时间采风内容:采风内容感慨与设想

③小组开展活动,主要采集民歌、民谣、传统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小组开展活动可形式多样,但必须目标明确,内容单一,不求全。凸现地方特色。填好采风记录表。④交流信息、整理信息。学生把收集到的资料,撰写的采风日记进行整合,整理出合格的信息。第三阶段展示“文学采风”硕果累累。①由小组整理好的童话,传说等内容交到老师处并编撰成《文学采风》集。②小组把调查日记,照片等资料整理编撰成《文学采风》资料集。③举行文学采风故事大赛,提升学业生对传统文学的认识和品味。

《草原》说课稿 篇7

为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法、重点感悟法、自主探究法、感情朗读法、资料补充法等教学方法。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播放一小段草原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草原美景的向往和憧憬。2.教师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课题之后,交流搜集的老舍的资料,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感知课文

(一)多种形式检查词语认读

大屏幕分四组出示词语:(1)“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拨转马头、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通过引导学生读出画面美理解词语意思;(2)“渲染勾勒”先结合课文注释交流自己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找图画的渲染和勾勒加深理解;(3)“好客、似乎、同行”这是一组多音字,重点带领学生区分同行和同行,同字不同音意思更不同。(4)最后出示“鄂温克陈巴尔虎旗”交流字典中旗的解释理解两个地名。

(二)检查6个生字的认读,强化读音

通过这些字、词的学习,不仅扫清了阅读的障碍,而且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会了借助课下注释和查阅字典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三)学习两个生字

课后的生字比较多,我选择“羞”和“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规律,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展示评比、修改提高”五个步骤,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左上包围的字有藏有露才美观的书写规律。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通过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词语做小标题归纳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划分为风光、迎客、联欢、话别,后三部分都是写“人情”的。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美”概括全文,练习把“长文读短”。(边说边出示板书)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也为后面的品词析句做好铺垫,而且领悟了一种概括短文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感悟美景

(一)自读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屏幕出示自主学习要求:作者是怎样把草原风景美描写出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二)集体交流,指导理解重点语句,读出草原的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重点语句,组织集体品读,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指导描写“羊群、小丘”的那两句话。主要经历三个过程:1.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词句后,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2.再读这个句子,谈谈从中读出什么?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两个句子的理解:(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主要有3个步骤:(1)抓关键词“一会儿”感悟流动的画面美。(2)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3)展开想象,用比喻句重新描述草原的美景。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之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对景物的特点与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的方法叫“精笔细描”。同时引导学生找一找还有哪里使用了精笔细描?(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也经历3个步骤:(1)借助小丘的图片,感受小丘的柔美。(2)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小丘的美。(3)交流感悟到的小丘,学生在美的带动下由情及声,读出小丘的美。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骏马和大牛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草原的美。

(三)集体品读,感悟心情

主要以深情诵读的形式来处理,经历三个小步骤:(1)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已交流的句子把草原的美景生动地再现,其余的句子可不可以去掉?(2)学生品味“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两句话,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作者初到草原的兴奋和看到美景后的舒服。(3)多媒体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引导学生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深情吟诵。

四、背诵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自由朗读、师生合作诵读、背诵填空等形式背诵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到:作者即写景又抒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表达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2.小练笔:美丽的校园。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园,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校园的美和对校园的热爱。3.推荐阅读《同步训练》中本课短文或者短文《藏北草原》。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时,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所以在整节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通过读、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板书设计

风光(1)

迎客(2-3)美

草原联欢(4)人情

话别(5)

摘要:《草原》这篇文章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是一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但学生对草原的景色和生活了解不多,教学时需要借助视频和图文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想北平》说课稿1 篇8

《想北平》说课稿

华盛虹溪中学 高秀梅一、教材地位分析《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内文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属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比较。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   把握大意,理解主旨; (2)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 (3)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 (2)   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凸现老舍这篇散文的个性色彩,在教学中可以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因此,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也应该设置为又一个教学重点。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1、指导美读。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对比分析。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的运用。3、课堂协作讨论。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程序课前布置预习: 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2、思考: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征? 课前预习的布置除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也让学生明白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讨论,归纳才会更有效果。 (一)导入 情境导入法——“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导美读 诵读的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题: 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 诵读过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举荐一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这种情感是直抒胸臆,浓烈,一泻而出,无须掩饰。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挚着眷恋。 学生还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又有边际”,院落布置的“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这一步骤让学生充分活动,自渎自答,相互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的学习能力。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三)与《故都的秋》对比阅读,分析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想北平》属读本上的延伸性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一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内学习的方法独立解决同题材文章;二开拓学生视野,增加文字积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也使本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加鲜明。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讨论要点如下: 相同点: (1)   都选取寻常景物,抛开风景名胜,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 (2)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烘托故都风物; (3)   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点: (1)对故都的热爱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一个是从血脉中流出的充满血泪的“骨肉情”,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点不同。《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果、秋雨等来写,欣赏秋的姿态与色彩;本文则 是信手拈来,选取“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所有景致“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且对于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体悟也更深厚了。“心有感于事物,叙事状物以表心意。”这是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 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体会情感,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在上步骤的分析中其实已经完成了部分语句的感悟。这里再单提出来,以使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你认为本文哪几处写的具有“动人光彩”,找出来,品味其语言。 估计语段: 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与北平之爱作类比; 第6节——“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叶上的泥点……进了城还带一层白霜。”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这样的文字鼓舞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甚至背诵下来。学生大致可得出平实、生动,看似平常语却那样贴切、形象。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所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五、总结与拓展回顾教学主要内容(情感、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 附:板书设计                      脉络 感情 手法引子:我的北平(1) 整体感觉:安适 热烈 类比 我爱北平(2-3) 城市布置:匀调 眷恋 以情驭景想北平  老舍     故都风俗画(4-7) 花多菜多果子多 闲雅 对比烘托 结句:真想北平(8) 接近大自然 思念 板书设计理由:重点难点清楚,让学生明白文章脉络,写景特点,感情主旨。

 

美术太阳说课稿1 篇9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一年级美术第二册第5课《太阳》。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用泥塑的表现手法创作多种形式的太阳作品,既可以创设脸部的五官,又可以表现多种不同的光芒,通过揉一揉、滚一滚,以及简单的粘贴组合,使学生体验到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既表达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又美化了环境与生活。

通过对教材的把握与熟悉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熟悉泥塑制作的工具和材料并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地浮雕造型创作。

2、通过对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色彩变化。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

1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欣赏互动、情景创设、评价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导入欣赏授课作业评价

下面我通过这五个环节,向大家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

1、谜语导入:

教师出示谜语:有位老公公,一张圆脸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学生思考后说出谜底:太阳。教师随机板书出课题《太阳》,并在旁边简单画出太阳的形象。

2、教师提出问题:太阳对我们人类有什么贡献。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教师进行归纳,例如:

太阳的光芒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小孩经常晒太阳能预防钙的流失。

各种植物吸收了太阳的光芒会变得更加鲜艳,更加茁壮。

本环节设计意图:谜语激趣,简笔画抓神,以及讲述太阳对人类的贡献,都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为下个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环节:欣赏

世界上虽然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在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她却千变万化,充分显示了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太阳:

1、欣赏书上的两幅古代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教师做简单介绍,并让学生说说作品中太阳和我们常见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1)、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太阳(西汉)

(2)、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

教师总结归纳:古代的艺术家们用艺术的手法对太阳进行了装饰赋予了太阳生命,创作出值得我们回味的艺术形象。

同学们,其实我们发挥想像,也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太阳的形象,请欣赏小朋友们的作品。

2、欣赏范画:(儿童画、手工制作)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述这些作品中五官、光芒的造型及色彩的搭配。开阔学生眼界,为稍后的创作做铺垫。

3、师生互动:

为了让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没有装饰过的太阳并“求助”学生:同学们,我这里有几个太阳宝宝还没有漂亮的光芒呢,谁能为他们设计一下呢?

学生想象太阳的光芒造型,教师随机作画并给予肯定评价。

本环节设计意图: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创作的太阳造型充实了学生的眼睛,师生互动环节既锻炼了教师的基本功,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的创作意识由被动变成主动。

第三环节:授课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欣赏与体验,学生已经了解了如何将太阳的形象艺术化,本环节将引领学生们用泥塑的方法把他们表现出来。

1、请同学们欣赏书上的作品(教师从颜色搭配,造型设计上加以引导),通过欣赏使学生产生动手的创作欲望。

2、为了复习泥塑的基本方法,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做泥塑操。教师示范:先跟着老师一起有节奏地把泥捏几下至软,接着动手边说边做:

动动小手揉一揉,一个小球揉出来,动动小手搓一搓,一条小蛇搓出来,动动小手压一压,一个小饼压出来,动动小手粘一粘,请同学们看看会出来什么造型呢?

本环节设计意图:欣赏泥塑作品,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泥塑操加儿歌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中间的师生互动环节使学生兴趣倍增,而且觉得好奇,玩的过程中复习了泥塑的基本手法,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

第四环节:作业

此时,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动手来试一试,用橡皮泥来塑造自己心中的太阳。教师提出创作要求:颜色搭配鲜艳,造型与众不同。教师在学生创作的时候进行辅导。

第五环节:评价

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学生完成作品。让学生把作品贴在黑板上,教师加以肯定的评价,让学生有自豪感,成功感,创作欲望更浓,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还能做出好几个不同造型的太阳。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如下:

课题《太阳》

泥塑的基本手法作品展示区

《乡下人家》说课稿 篇10

这篇课文选自新课标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属于阅读课文, 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通过对乡下人家的景色, 即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描写, 生动描述了农家小园的景色独特、迷人, 让读者读后, 不由地、发自内心地赞美乡下人家的生活是和谐的、美好的。

二、说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学习的情况, 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自主认识生字5个并会写课文中14个生字, 扫清文本中的文字障碍。

2.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富有感情地自主阅读课文, 感受到农家小园的美好, 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和谐;了解文本写作特点及对景色描写的顺序。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 我布置学生先预习课文, 划出或圈出文本中的重难点, 思考初读课文后一些的感受。上课之前, 我简单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对认真预习的学生进行表扬, 并提醒学生预习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激趣导入

一开课, 我就播放课件, 在学生观看图片后提问他们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快速带学生进入文本, 并点出课题)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的感觉。

2. 结合实际说说你们的乡下生活如何? (因为班里大部分住在市区, 因此, 我要先提问住在农村的学生, 让他们讲给其他学生听。)

3. 原来乡下人家这么美, 怪不得作者感叹道——— (随即教师板书:独特迷人) 。

课件展示并让学生读出:“乡下人家, 不论什么时候, 不论什么季节, 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教师就关键词或本文中的生词“独特、迷人”的意思进行解释。)

(三) 品味文本中的语言

自主阅读课文, 让学生把文本中感兴趣的乡村风景画出来, 和同学们说说为什么画它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观上有所刺激, 并能深刻体会乡下人家春夏秋三个季节不同的美)

课件展示文本中句子:

句一:“几场春雨过后, 到那里走走, 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 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解读:春天的雨后, 看, 园后的竹笋长的多快啊, 这不就是一幅“雨后春笋”图吗?请同学们注意“探”字, 是否感觉到:春笋如一个个淘气顽皮的娃娃捉迷藏一样从土里探出头来, 在欣赏春天的风景?

句二:月明人静的夜里, 它们便唱起歌来:“织, 织, 织, 织呀!织, 织, 织, 织呀!”那歌声真好听, 赛过催眠曲, 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 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解读:句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把纺织娘的叫声写得比催眠曲还优美, 以此渲染了乡下人家睡梦的甜美和秋夜的祥和、美丽。 (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多元化解读文本, 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感情朗读是学生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同时也是反馈学生是否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有效方法)

(四) 拓展练习

出示冬天的几幅乡村图片, 请学生说一说冬天又有哪些迷人的独特的风景? (设计意图:课文涉及春夏秋三季, 唯独没有冬天的乡下风景, 出示图片进行补充, 让学生的口语得到训练)

(五) 资料链接的朗读

课件展示: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并播放轻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朗读再次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甜美的乐曲中用心感受乡村之美, 乡下人家的和谐和闲适。)

(六) 小练笔

把自己心目中的乡下人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七) 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读读书中的提示, 可以小组合作, 也可以自我行动收集身边的各种花卉生长的资料, 如市区的郁金香、一串红、万寿菊等等, 然后进行小组之间或同学之间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我班学生大部分住在市区, 很少见到农村的田园风光或乡下风景, 也很少接触农村植物生长的状态, 因此, 我指导学生把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开展运用, 将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

四、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 在课堂中让学生去品读的时间给的较充足, 使学生能在读中悟, 悟中读。

如果在链接阅读的时候稍微缓和点, 课堂气氛或许能更激情一些, 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带动起来。

7-1《走进法律》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

1、对应的课标内容p151.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内容)《走进法律》是人教版思品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中的第一框的内容。本框是第四单元的起始课,设置本单元主要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生活不仅需要道德更需要法律。通过法律特征的学习,明确“法不可违”,从小树立维权意识,指导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等方面的责任,学会采取正当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本框题共分两目: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主要讲了三层内容:首先通过漫画的形式,采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了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其次说明了在社会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最后分析了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的三个最显著的特征。之后,教材准备了两个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生活离不开规则,进一步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主要说明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教材通过舞迷夫妇受到执法部门警告的事例与漫画切入,引出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然后具体说明了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表现在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另一方面,法律具有保护作用,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教材通过两个场景对这一作用进行了具体说明。本框题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学习第二框题《法不可违》的基础。学习本框题,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往往有很片面。如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学生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矩”“法律”,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2﹥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对于重点的突破,我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学生对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框的教学难点是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学生对这三种规则容易混淆,因此,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对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手段,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清楚的看到这三者的区别。

四、说教法。新课程提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诸多活动来突出五环节的作用。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感受规则的重要性,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第一、第二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以及法律的重要作用。

五、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学生并不陌生,因此,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来完成。合作探究法:为了发挥集体集思广议的优势,法律、道德、纪律的区别,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实践求法: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在生活中你所遇到的侵害你合法权益的现象。巩固课堂说学的知识,而且很好的贯彻了“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六、说程序。

1、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图片“十字路口交通”对比图,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学生明确没有规

则就会混乱不堪,生活离不开规则,培养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规则。

2、新课教学:

活动一:说说生活中的规则。设计意图:感悟规则是秩序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强化尊重规则的观念。

活动二:分组对抗赛:写出一天中自己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的规则。分析这些规则哪些属于道德的,哪些属于法律的的,哪些属于纪律的,归纳到表格中,教师着重强调法律的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离不开规则,认识规则的各种类型,通过对比认识法律这种规则与其他规则的不同,对法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活动三:案例引出:假如你的权利受到侵害,你会怎么办?;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生活离不开法律,感悟法律的规范保护,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

3、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学生,让学生参与本框的重温与梳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能力。

4、知识拓展。法律规定的伴随人一生的权利与义务。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自己一生的权利与义务有初步的了解,更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法律的尊重与维护。

5、布置作业: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有关法律的相关知识。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眼中的法律”、“法律在我们身边”任选一题,写一写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和收获。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贯彻“学以导行”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基础日语第2课下一篇:感应电动势大小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