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颂端午

2024-12-22

诗歌颂端午(通用3篇)

端午华夏争吟屈原诗 篇1

又是一年端午时节。

在中国,端午节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原始的意义是辟邪驱疫,六朝开始加入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内容,唐宋之后逐渐升华成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作为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端午本身就包含着浓浓的古老习俗,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民族情感。

适应节令的驱疫避害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产生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农历五月初五也不例外。五月五,正是到了夏季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

“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可见,“端午”的起源最早与农业生产有关。

端午正是仲夏时节,气温骤然上升,蛇虫繁殖,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人们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在的威胁。古人虽然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但是生活的经验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这是一个疾病高发期,故称之“恶月”。于是,人们选定五月“重五”之日作为节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健康。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民俗专家萧放认为,从端午依傍的夏至节令习俗看,早期的月令时代,人们认为自然节令日是阴阳变动的关键日,也是人们精神紧张的时日,因此小心避忌,谨慎过关,是当时人的节日心态。人们以静态保护为主。《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

汉魏时期,人们关于夏季卫生习俗移到了端午,以水上竞技、山头采药等户外活动激扬生命、保障身体健康。悬挂艾草,佩戴彩丝,饮菖蒲雄黄酒……都是端午辟邪解毒的主要保健习俗。

为了“驱邪”,端午又引申出了采百药、踏百草等活动。民俗认为午日午时,太阳最烈,此时百草都是药。端午采药的传统在民间历代相传,近代湖北英山还有:“日午,採百草以为药物。”

可见,端午节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驱邪避害,其实就是卫生防疫。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形成了一套防疫病、祛瘟毒的生存智慧。

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

求吉、纳祥、辟邪,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普遍主题。在这些节日中,唯有端午节注入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这是端午节的独特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纪念屈原之说却成为流传最广、最为认同的一个。从最初民族情感的寄托,到绵延千年形成的民族节日,每每端午之际,华夏儿女用各种形式表达着对屈原的敬仰和爱戴。

吃粽子、划龙舟……人们把很多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甚至不惜把一些神话的情节附着在他身上。将端午节与屈原联系起来,正是老百姓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也反映了老百姓普遍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纵观历史,历史上能够被人们如此珍重并纪念的人物实在不多。“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名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白居易:《竞渡》)“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刘禹锡:《竞渡曲》)

先祖们之所以选择屈原作为端午节的精神坐标,或许就是因为他的身上折射出了华夏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诉求。这种精神诉求包含了正直清明、爱国磊落。在历史的演变中,这种精神不断升华,并最终成为了中国集体人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中国人最坚定的意志和一种无法打破的文化传统。

时至今日,端午节的内涵还在不断延伸,其承载的爱国精神却始终不变。爱国仍然是端午节最重要的精神诉求,催生了社会成员巨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关怀年轻女子的节日人伦

聚合家庭情感,强化家庭血缘伦理意识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自不例外。因为节日属性的差异,在体现家庭人伦的方式上,端午也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祭祀祖先等传统节日习见内容外,端午节还特别重视未成年的女性。萧放认为,对年轻女性的关怀是端午节日人伦的重要表现。

明代北京的端午期间,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石榴花,称为“女儿节”。明人沈榜《宛署杂记》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躲端午”的习俗也与年轻女子有关。“躲端午”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此习俗似在宋代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鼍鼓龙船共赛神”。《嘉靖隆庆志》亦记:“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有《滦州志》云:“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直到近代,在江苏、湖北、陕西一些地方,新嫁女在端午节也要回娘家省亲,她们带着幼儿回娘家。

萧放表示,东亚其他国家的端午也有类似习俗。日本鹿儿岛在五月五日这天,母亲背着不到一岁的小女孩在外面跳圆圈舞,称为“幼女祭”。朝鲜称五月五日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都回娘家,男女儿童用菖蒲汤洗脸,脸上涂胭脂,削菖蒲根作簪,“遍插头髻以避瘟”朝鲜小儿的这种打扮,称作“端午粧”。由此可知,端午作为女性节日,特别是小儿的避忌日,是整个东亚地区的通俗。

唤醒更多的端午记忆

端午还在继续。

从起源和习俗来看,端午有其独特的文化空间和艺术形式,所包含的礼俗和视觉元素也非常丰富。这些正是端午千年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萧放认为,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的节俗传统,是端午节的精神核心,也是端午节历久弥新的内在动力。

然而,眼下随着商业化的泛滥、西方文化的侵蚀,加上对民俗文化的忽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元素却难以得到充分的阐释。一些人对“洋节”追捧有加,却对民族节日不感兴趣。

2008年,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意味着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那么当下,我们要过怎样的端午节呢?

“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萧放表示,传统是我们民族的重要时间记忆,它是保障民族绵延的文化资源与前进动力。同时,当代社会的变化又给民族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重视当下民众的精神与社会生活需要,只有将当代人们的情感、欲求融进当代传统节日之中,传统节日才能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歌颂端午节的诗句 篇2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午日观竞渡》明代,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代,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宋代,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小重山·端午》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歌颂端午节的现代诗歌 篇3

徐春海

国家江河日下

他不愿看到那颗昏庸的头

他不愿与那些龌龊懦弱者联手

他弃官隐居在汨罗江畔

汨罗江水滚滚流

流不尽屈原大夫满腔愁

想以一死解心忧

抱石水中投

苍天不按人意走

却让他永活万古千秋

这一投

使他成为他万古风流

他成为了汨罗江的源头

使汨罗江正能量源源不断的流

蒸发着浩然正气荡宇宙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炎黄子孙竞龙舟

汨罗江的风

至今仍夹杂着他的怒吼

汨罗江的雨

至今还混杂着他苦涩的泪流

站在你的肩上写诗

东方毕加索

在你的呐喊声中

读懂了什么是《九歌》

为什么成了《离骚》

在你愤慨的文字里

形成并以诗的名义

以你的身躯酿造成诗风

吹拂着中华大地

像一棵棵悲壮的艾草

在五月里分外芬芳妖娆

五月因为你的名字

才被赋予了值得纪念的日子

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

我才会站在你的肩上

为你写诗

写对你的思念

写与你有关的情愫

一个人的名字就这样

被传承或成为历史的典藏

那是一个民族的骄傲

因为我在你的时间里出生

在端午节里追忆你

怀想那条诗意的汨罗江

我曾站在汨罗江畔

放歌山野

放歌五月

在端午节这天

或以后的所有日子

我都会像一个诗人一样

站在你的肩上写诗

投水

谷冰

君王笙歌,胭脂泛滥

夜宴按秋风的逻辑递进

社稷演绎打烊,楚歌若有若无

一块藕,翻动后世成语的残简

天色趋暗,肝胆敲响的钟声落花流水

飘萍时尚,为怀王解梦

江山馆藏于轻浮的舌簧。一步

一回头的香草怀抱悲戚,美人

枉自多情,千把钥匙

也打不开阳关的锁孔

把忠诚写尽,剖开的肺腑难辞离骚

一把剑挑破了合纵,与坍塌形成必然

掬一g怀沙问天,绝望里的抽思

不得明月支持。黄钟被雷鸣的瓦釜震倒

楚国已亲近了多情的落日

漫漫的道路,无法用凄苦丈量

沉浮谁主?鱼的自由与水面互动

你的歌谣由一到九,直指

圆满的纵深

楚痛――致屈原

黑牙

天空停下来之后,我仍在继续

一些碎如微尘的往事,也在

继续。我跟在时间后面,满身

雨水,满脸萧瑟

泥土伏在脚下,攥着一缕残香

江水扶着三尺之岸眺望,榴月

之毒,沁入肺腹

一百七十三颗星,站在江畔

收敛的光芒凝结成疑问的血珠

比糯米柔软,比艾草清新,比

轻如鸿毛的石头更轻

千年已过,向晚之痛藏无可藏

我无法拔掉那根刺,它潜藏

上一篇:素质教育评定工作总结下一篇:个人能力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