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母亲的现代诗

2024-10-22

歌颂母亲的现代诗(精选7篇)

歌颂母亲的现代诗 篇1

洁白的精灵,美丽的使者。

在世七十五,盛满人间情。

三岁母离去,五岁父又亡。

长山孤伶路,顽强自生长。

十六稳黄姻,得继云跃香。

公婆如父母,妯娌姊妹样。

养鸡下蛋多,养猪大又壮。

种地又开荒,四季蔬菜旺。

为忙小工活,半夜米饭香。

虽未上学堂,上进心很强。

苦中且求乐,整日乐呵呵。

勤俭持家业,热情美名扬。

儿孙满堂时,体质却下降。

四十没牙齿,五十脚不便,

六十脑生瘤,糖尿血压高。

数病缠满身,仍要去操劳。

劝她多休息,总以锻炼谎。

鸡棚绊一脚,无奈把命丧。

母恩感天地,儿孙伴身旁。

如今母离去,儿女断魂肠。

母变白蝴蝶,翩跹舞绕堂。

化为白精灵,呵护家运昌。

母仪撼天下,恩情万古长。

公众号:南风悦读

歌颂母亲的现代诗 篇2

诗的领域并非在现世之外……诗是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因此它必须抛弃文明人所假设的那种现实的伪装。

—尼采

65岁的主人公有着优雅的仪表,虽然生活在社会下层,但是气质与举止、衣着与趣味都很不俗。她喜欢打扮,喜爱自然,喜欢花草,心中有着对诗的原始的冲动,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她参加了诗歌写作班。但是,在现世生活中,她又是如此的窘迫。她是一个靠政府救济的单身母亲(尽管影片对她的经历讳莫如深,但是这种身世之谜更具有诗的趣味,也许诗就是人类探索自身身世之谜的悲剧艺术),她的女儿也是一个单身母亲,而且为了生计不能照顾孩子,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出了很大的问题,以致这个孩子在16岁的年纪便参与了轮奸案件,导致被害女孩投河自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主人公是一名教育者,她试图追寻一种精神上的超越,从现世的破碎与难堪中挤出一条存在的缝隙,然而她必须面对那笔给受害女孩家庭500万韩元的赔偿,经济上的窘境与诗的审美所形成的激烈冲突,在她的各种行走中暴露无遗。走投无路之下,她敲诈了与她发生性关系的雇主—一位偏瘫老人,获得了500万韩元。这是人类在欲望深渊中的挣扎,人的猥琐、绝望、孤独、恐惧,似乎与诗的向内观照无法匹配;在道德上,她也无法取得天平的平衡。然而,这就是生活,就是尼采所说的“现实的不加粉饰的表现”,去掉了伪装,这就是诗的赤裸裸的本质。诗不是用来做金粉世家的调味品,诗就是血淋淋、泪汪汪、褴褛不堪、扭曲痛苦、一地鸡毛。

然而,这些都无法破坏这样一个事实—主人公是善的。诗歌朗诵会的主持人说“喜欢诗的人,心里总是绽放花朵”。那个总是在诗歌朗诵会上讲荤段子的警察,似乎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现实投射。主人公对于警察对美好的玷污耿耿于怀,事实上,这正是她自己内心的真实体验,因为她在现实中就是这样美好与猥琐共存,相拥而舞。她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试图唤醒外孙,却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失败。最终,在赔偿了受害者母亲500万韩元之后,她仍然向警察举报了外孙。在警察带走外孙的时候,她是如此的平静淡泊,因为她早已在心中对他做了道德审判,尽管这种审判无法由她本人对外宣布。警察正义的执法行为也是主人公内心善的投射,人性的善是不可阻遏的。

主人公不可逆转的阿尔茨海默症,为她的诗意与窘迫又平添了一丝悲剧美。她找到自杀女孩的母亲之后,为乡村美景所陶醉,产生诗意畅想,竟然忘掉了她此行的任务—与女孩的母亲讨价还价。这个任务与诗又是如此的不协调,事后为了摆脱尴尬,她又对其他孩子的家长说了谎话。谎言实在是人性中不可逾越的山岭,诗情画意的心灵,依然摆脱不掉谎言的侵袭。这些善与丑、诗意与猥琐并行的冲突,是主人公身上始终挥之不去的气息,好像是一只命运的小巫在施展魔法,让人痛苦轮回。然而,遗忘也是美的。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忘记是一种放下。在阿尔茨海默的灾难中,竟然也有人性解脱的美,这就是生活的残忍与美好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放下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与人性观,去拥抱不善不恶、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的终极人性,这就是老子笔下的“众妙之门”吧。

现实的母亲们,就是在不断的冲突、窘迫、抉择中寻找存在的意义,在顽劣人性的表达中找寻生存的缝隙。这是真实的母亲的悲歌,是无法用逻辑的语言尽然表达的。而人性的深处有着天然的学校、天然的教堂和天然的医院。诗歌是人性之花的绽放,是学校的铃声、教堂的钟声和医院的疗愈,是心灵深处的嘶吼与独吟,是庄子笔下“神游于物之初”的行走,是母亲的诗意栖居。

诗,非逻辑、非理性,不论语法,却是人类语言机制下最接近人性叠加态的灵性表达。作诗如求爱,诗人袒露无余,邀宠于自然,献媚于天地,方能获灵性垂青,尽欢一隅,赋成一首。诗中有心,诗里有爱。这样一个复杂、冲突的主人公,成为诗歌写作班上唯一写成了一首诗的学员。她曾在诗歌课堂上哭诉童年的红色窗帘记忆,那是她身上所潜伏的内在小孩的溯源,这个有着无数未解之谜的小孩儿,似乎在那个跳河的姑娘身上得到了投射,姑娘似乎是她生命的一种隐喻,她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撕扯,急迫地想刺破生命的真相,因此,她深深地进入了姑娘的世界,沿着姑娘生前的足迹,从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她被强奸的现场)一直走到了她跳入的河流。在这个过程中,她展现了勇敢的探索者的姿态,写出了一首属于她们两个人的诗歌。

作为教育者的主人公,在诗歌中舔舐着伤口,回答着自己的疑问,追寻着答案,获取着力量。这股力量使得她在面对其他5位轮奸参与者的父亲时,能够在男权的压迫下淡定地悄悄离开,进入对红色鸡冠花的静默观照中,以诗意无声地宣告她对生命的爱与对人性卑劣的控诉。这部影片对于教育者的启示是,我们的使命就是唤醒自己、觉悟人生,终身学习的概念必须加入精神成长的要素。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不知道她去向了哪里,也许,阿尔茨海默症让她忘记了回家的路,也许,她也投向了河流……这是诗意的悲剧,是人性的真实超度,是美。

注释

一首充满古典意象的现代诗 篇3

诗的第二节,“东风”、“柳絮”、“春帷”等意象,多见于古典诗词。李白诗《春思》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商隐诗《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思妇幽怨、分别销魂之意。苏轼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词意“幽怨缠绵,直是言情”(沈谦《填词杂说》),寓伤感于飘逸,表达了无限幽怨。正是由于运用了“东风”、“柳絮”、“春帷”等具有古典意象的词语,诗中自然地散发出深沉浓厚的哀伤幽怨之情。思妇心扉紧掩,寂寞孤独,如同枯木;春来不发,好像死水,波澜不兴,而寂寞的背后仍是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如此,才引发出第三节诗:“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思妇在漫漫无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听到清脆的达达马蹄声由远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骑马归来,她的心被达达的马蹄激活了,怀着满腔的惊喜,打开久久紧掩的窗扉,迎接归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个陌生过客,从窗前走过,这和“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何其相似!《错误》确是一首精致典雅充满哀怨的诗歌。

我们说《错误》是一首优秀的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对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更在于它的现代手法的运用,彰显了现代诗歌的魅力。下面,我们就从叙述视角这个角度来剖析《错误》的现代性。

现代叙述学在分析小说时认为,在作家和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家并不直接在作品中站出来叙事,而是通过叙述者来叙事。古代诗歌中,闺怨诗多为代言体,诗人与诗的叙述者清晰明显。如唐沈如筠的《闺怨》:“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诗人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客观地叙述。有的诗人把自己设想为思妇,直接以思妇的口吻叙述,如唐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而《错误》中的叙述者,与此又不尽相同,这个叙述者就是“我”,在诗中充当了两个角色,或者说叙述时采用了两种视角:受限制的视角和全知视角。《错误》诗第一句“我打江南走过”采用的是受限制的视角,第二句和第二节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节采用的又是受限制的视角。为了理解方便,我们不妨把原诗改动如下:

过客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思妇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思妇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过客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过客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样,一眼就可以看出诗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一切尽在诗人的视线之中,可是诗的韵味便荡然无存了。诗中“我”的身份开始并没有明确,我们读完第二节诗时,也会善意地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样诗便充满了张力,读者产生阅读期待心理,结果却又超乎读者的意料,获得一种意外的美感。接受美学认为,阅读过程中,读者会产生一种期待视野,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契合,读者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满足感,但若是一味契合,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因此,当作品合理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读者就会产生一种新奇感,阅读兴趣会更浓厚,可以更深刻地获得美的享受。因此《错误》一诗在人称运用和叙述视角上确实独特高妙。

评论此诗,有人认为这个“错误”是“我”主动造成的,有人认为是“你”主动造成的,从诗的内容上看,不管是谁主动造成的,这错误还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吗?那必是一个残忍的错误。如果清楚了叙述视角,明白了叙述视角的转换,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无奈的事实,正如徐志摩《偶然》中所写的那样:“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并非是故意而为的错误,错误才是美丽的,诗意显得更加凄美淳厚。

布鲁克斯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一文中说:“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充分运用隐喻。”如果我们认为《错误》这首诗以闺怨意境为隐喻,指代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么,诗人这位“过客”没有走进古典,皈依古典,而是继续前行,诗人走向了哪里?诗人走进了诗歌的现代,实现了对现代诗歌的追求和创造。《错误》这首诗隐含了诗人对古典和现代的态度。这样理解,不知是否称得上是一种接近文本的解读。

附: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歌颂党的现代诗:永跟党走 篇4

激励斗志有影响,马列主义送东方。

陈独秀主编《新青年》,首传马列有贡献。

李大钊年轻有远见,思想进步斗志坚。

《庶民的胜利》发表完,人类开辟《新纪元》。

一九一九四月间,中国史上新贡献。

《每周评论》新出版,革命火种是“宣言”。

一九一九五月四,“五四”运动第一件。

“巴黎和会”太专断, 拒绝中国之条件。

“山东主权”未实现,成为运动导火线。

北京学生有远见,首次游行人三千。

“内惩国贼外争国权,誓死争回青岛”权。

卖国奸贼曹、陆、章,甘将祖产送列强。

全国工人大罢工,北京军阀很惊慌。

“巴黎和约”拒签字,终于罢免曹、陆、章。

“五四”运动得胜利,中国工人有方向。

毛泽东是农家子,振兴中华有大志。

《湘江评论》他办起,“文化书社”“俄罗斯”。

周恩来同志有韬略,武能安帮文治国。

奉劝国人快《觉悟》,天津建立觉悟社。

各地纷纷出刊物,马列主义大传播。

雨后春笋出土壤,二一年建立共产党。

上海召开第一大,大会通过新党纲。

私有制度消灭光,民主集中要加强。

中国革命有方向,历史谱写新 篇章。

二二年度很不祥,中国门户被开放。

军阀混战民遭殃,大好田园千里荒。

二大提出新主张,大会通过新《党章》。

民主联合共协商,民主革命首提倡。

打倒军阀建家乡,社会革命在前方。

海员工人威力大,二二年一月把工罢。

海员罢工影响大,“二七”罢工遭残杀。

孙中山先生有理想,大胆改组国民党。

广州召开第三大,二三年夏不能忘。

“政、组原则独立下,人可入国民党”。

统一战线新主张,国共合作破天荒。

一九二四至二七,国内战争第一次。

帝国入侵常不止, 经济出现大危机。

北洋军阀残统治,军阀混战久不已。

横征暴敛刮民脂,人民失所又流离。

一九二四一月里,国民党大会第一次。

“三民主义”重新提,国共和作已建立。

黄埔军校结桃李,政治主任周恩来。

培养骨干一大批,东征北伐显威力。

二四年十月风暴狂,北京政变冯玉祥。

推翻曹锟、吴佩孚,改部名为国民军。

段棋瑞临时来执政,“善后会议”调纠纷。

民众运动不平等,革命运动达高峰。

二五年三月很不幸,孙中山逝世在北京。

全国人民痛悲声,沉痛哀悼孙先生。

二五年一月须记下,上海召开第四大。

左倾右倾错误大,革命胜利怎靠它。

日本纱厂剥削重,中国工人久义愤。

人道主义全不顾,枪杀工人顾正红。

学生反帝来游行,五月三十遭血腥。

“五卅”惨案史震惊,省港工人大罢工。

国民党内老右派,反对中山三政策。

反对会议西山开,形成“西山会议派”。

一九二六年一月内,国民党二大又召开。

三大政策不能改,打倒军阀官僚派。

阴谋手段两面脸,广州制造“中山舰”。

县体“整理党务案”,老蒋篡夺革命权。

广州出师北伐军,作战英勇建奇功。

叶挺指挥有才能,攻无不克战必胜。

两桥、武昌获大胜,永留英名称“铁军”。

英美日法又入侵,军舰炮击我南京。

军民死伤血肉横,“南京惨案”史震惊。

老蒋趁机反革命,国民政府建南京。

武汉中央发命令,捉拿老蒋下通令。

革命形势十分紧,召开“五大”批右倾。

许可祥公开叛革命,大肆屠杀革命军。

“分共会议”叛革命,一次战争终无成。

“八一”起义在南昌,打响反蒋第一枪。

湘赣边界秋收忙,毛泽东起义在家乡。

广州起义也打响,有力回击国民党。

失败教训不能忘,革命有了新思想。

一九二七至二八,创建农村根据地。

星星之火已燃起,“工农武装搞割据”。

发展农村围城市,科学论断最精辟。

革命形势有变化,莫斯科召开第六大。

修改党章搞选举,党总书记向忠发。

古田会议在福建,土地革命大开展。

打倒土豪分田地, 实行耕者有其田。

通过“政治决议案”,没有调查少发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思想已发展。

为灭红军神妙算, 纠集兵力一十万。

“雾满农冈千嶂暗,前头已捉张辉瓒”。

追歼残敌三师半,一次国剿先破产。

“唤起工农千百万, 天兵怒气冲宵汉”。

再次发兵二十万,卷土重来再决战。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为营步步嗟何及”。

王明左倾害红军,五次围剿未反成。

敌人大军来围攻,战略转移去长征。

寻淮洲领导第七军,北上抗日出瑞金。

横渡乌江急行军,胜利占领遵义城。

遵义会议定乾坤,生死关头保红军。

金沙江上摔追兵,四渡赤水史有名。

泸定桥上溃敌军,大渡桥上铁索横。

红旗漫卷六盘峰,三军会师会宁城。

三五年十一雪纷纷,红军进攻直罗镇。

全歼一个东北军,奠礼送进大本营。

长缨最终缚苍龙,英雄好汉是红军。

万里长征无古人,小米步枪打敌人。

国民党政府太无能,“九一八”事变丢三省。

日寇铁蹄华北来,“何梅协定”把国卖。

全国军民齐愤慨,“八一宣言”振军威。

停止内战齐对外,老蒋政策仍不改。

“让外必须先安内”, 爱国将领齐反对。

张、杨爱国发义愤,西安事变捉蒋贼。

日寇无故生事端,芦沟桥畔起风烟。

大举进攻宛平县,我领土占河山。

中国守军齐奋战, 打击日寇保家园。

东北华北全失陷,日寇登陆大亚湾。

国民党军队已溃散,半壁河山已沦陷。

烧杀掠抢无人道,南京屠杀三十万。

血流成河尸腐烂,中华民族遭涂炭。

晋察、晋西建政权, 抗日军民来奋战。

三次合作迫眉睫,“国共合作告宣言”。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军事思想有远见。

防御、相持和反攻,抗战必经三阶段。

“一切服从统一线”,“亡国”“速胜”不客观。

运动战、阵地战,战略思想游击战。

全国军民齐奋战, 誓把日寇消灭完。

卖国求荣国民党,“太平洋会议”搞投降。

“慕尼黑”阴谋大爆光, 对内反对共产党。

“溶共”“防共”和“限共”,反共特务如虎狼。

国民党此刻又叫嚷,“一个主义一个党”。

两次反共全失败,反蒋斗争掀波浪。

百团大战弱胜强,中国人民反扫荡。

日本袭击珍珠港,战争发起太平洋。

烧杀掠抢搞三光,想变中国为后方。

毒气、细菌用战场,忘图消灭共产党。

日、伪夹攻民遭殃,水旱相接涝灾荒。

困难时期只有党,生产运动大开荒。

自己动手能足食,三五九旅是榜样。

四五年四月二十三,七大召开在延安。

废止国民党一党制,建立民族新政权。

中、美、英公告波茨坦,令日投降无条件。

抗日反攻全开展,消灭日伪军52万。

“停战诏书”天皇宣,投降书上把字签。

八年抗战称奇观,驱逐日寇还河山。

抗战硝烟还未散,老蒋再次挑内战。

抢战果实争地盘,战争烽火又复燃。

两面手段假慈善,重庆桌上搞谈判。

《双十协定》墨未干,东北进军55万。

进攻中原为起点,全面开始打内战。

垄断经济铁路线,国内出现大困难。

我党政策很果断,扩大部队再整编。

减组、减息促生产,土地运动大开展。

民心向党能胜天,纸老虎面目被戳穿。

战争进入才一年,消灭敌人六十万。

战略进入转折点,全国军民齐参战。

刘、邓英明震敌胆,强渡黄河破天险。

横扫千军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军奋勇敢争先,战旗飞舞捷报传。

军民团结齐奋战,辽沈战役把敌歼。

歼灭敌人四十七万,东北全境红旗展。

淮海廒战弥硝烟,长江以北把敌歼。

战役六十五天,杀敌五十五万人。

1948严冬寒,天津战役开了战。

宜将乘勇追穷寇,华北人民把身翻。

三大战役宣告完,敌人主力消灭完。

蚂蚱秋后凄声惨,蒋家王朝日西山。

再次玩弄假和善,老蒋幕后掌大权。

代理总统李宗仁,北京谈判拟“协定”。

拒绝签字假“和平”,幻想天下成三分。

我党工作再转移,城市发展到农村。

毛泽东、朱德发命令,宜将乘勇追残军。

百万雄师占南京,革命风暴卷残云。

八百万军消灭尽,蒋家王朝宣告终。

五星红旗迎风扬,东方升起红太阳。

人民翻身做主人,永远紧跟共产党。

诗歌颂秋叶作文 篇5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颂秋叶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颂秋叶作文1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落叶是秋天的使者。当第一片落叶飘过田野时,它对农民伯伯说:“秋天来了!”你看,高粱笑红了脸、水稻笑弯了腰、棉花穿上了大棉袄。农民伯伯笑得合不拢嘴:“又要丰收了!”当第一片落叶穿过森林时,它告诉小动物们:“秋天到了!冬天快要来了!”你瞧,大雁踏上了南行的旅途,松鼠正在储藏松子,蚂蚁也在辛勤地搬运食物。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在忙碌着,没有丝毫懈怠。

落叶是大自然的礼物。走在林荫路上,树叶纷纷落下,给道路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捡起那些小小的银杏叶,还可以夹在书本里当书签用。

杜牧曾在路途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错,秋日的枫叶是那样的火红。远远望去,灿烂一片。那枫叶长着三个角,像一把小扇子般在树上扇来扇去。还未变红的叶子有的披上一件黄袍子,黄灿灿的;有的墨绿墨绿,绿得深沉,仿佛可以看出它们已饱经风霜。

落叶是饱含深情的。当它们被风吹落的那一刻,在空中飘来飘去,仿佛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迟迟不肯落下。真可谓“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啊!它们与大树妈妈一起生活了春天和夏天。在秋天,它们将去完成它们最后的使命。它们不忍心离开大树妈妈,便落在了大树妈妈的脚下,作为肥料,为来年的树叶做准备,争取让它们萌发出更绿更新的希望。

秋叶真美,美在奉献。此刻,秋意正浓!

诗歌颂秋叶作文2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第一片落叶被风儿轻轻地带走了,落叶被带到了田野里,落叶微微地伏在棉花上,用小小的声音告诉它:“棉花,棉花!秋天来了,快快展开你的绿叶,拿出你毛绒绒的棉花吧!”第二片落叶也被风儿带走了,它落在了松树的家里,告诉小松鼠:“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快快储存好粮食,否则过冬时就没吃的了!”落叶被一片片地送走,反复地传递着一个消息:秋天,来了!正所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呀!

落叶是秋天的礼物。“哎呀!好多落叶呀!”人们互相说着。落叶不是很大,但是却五彩斑斓,红色、绿色、黄色、黄中带绿……各式各样,美丽动人。轻轻捡起一片落叶,放在鼻翼上,一种朦朦胧胧的味道顿时遍布全身。那种迷迷糊糊的味道仿佛把我们带回了童年,带回了以往那美好的时间。啊!陶醉在林间,回首无限快乐!轻轻踩上去,“咔嚓咔嚓”的声音此起彼伏,动听美妙。一片树叶落在肩头,请不要扔掉它,放在书里夹夹好,让它陪伴你一起阅读。

落叶是秋天最美的花儿。看!它那鲜艳的颜色!远远望去,红色、黄色、绿色连成一片,让人回味。这样的美丽,已经无词可以描述,请静静感受它的魅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果然说的没错。

落叶是饱含深情的。春天养育它的大树妈妈给予它营养,夏天,它郁郁葱葱,在风里舞蹈着。而秋天到了,离别的时刻到了,它含着泪,乘着风哥哥的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养育它的母亲,在风里左、右、左、右,翻转着,摇摆着,飘荡着,“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最后毫无声响地落在了地上。

落叶真美,秋意正浓。请用掌心托起落叶,在瞬间中守住美丽的秋天!

诗歌颂秋叶作文3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

当微风吹落了叶子,它已成为使者。它的经过,是在告诉所有人,秋天已经来临!它穿过山岗,告诉枫叶,秋天已经来临。枫叶换上美丽的红裙子,让人们赞美和愉悦;它穿过树林,告诉小动物们,秋天已经来临。小动物们,忙碌采摘水果,准备做一冬天的美梦;它穿过田野,告诉农民伯伯,秋天已经来临。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棉花穿上了白棉袄,它们表明,秋天已经来到!

落叶,是大自然的礼物。

落叶随风飞,它已成为生活中的惊喜。它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欢快地在空中跳舞,给人们了信心。它飞呀飞呀,落到了校园,它可真是美丽,成为了小朋友们、大自然的书签。听,它发出美妙的歌声,宣告大自然的美!当它们全部飞落至地时,又成为了秋天的地毯,表明了大自然的神奇。它们证明,它们是大自然最好的礼物。

落叶,是秋天最美的花。

梧桐树,有的黄,有的绿,有的黄中带绿,有的却已经凋零,但是它们是秋天最美的作品。枫叶,有的红得似火,有的黄得如金。一眼望去,一片火海。同时,它们的飘落宛如火红的蝴蝶,又像优雅的公主在华丽地跳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它们是秋天最美的花!

落叶,是饱含深情的。

它们与树妈妈相伴春、夏,如今告别,是对它们最大的挑战。当它们被风吹得远离母亲时,它们总有点依依不舍。它们怀念以前,如今它们要各奔东西,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就算困难再大,它们也不忘母亲的教育之恩,有些成为肥料,来回报母亲,它们是怀旧的,有回报之心的!

落叶是秋天的象征。落叶真美,秋意正浓。

诗歌颂秋叶作文4

秋叶,是秋天的使者。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秋叶落下了,落在了田野里。玉米换上了黄色的新装,高粱红着脸向我低头问好,豆荚展开了笑脸……秋叶落下了,落在了果园里。苹果穿上了红袍,葡萄换上紫袍,梨子带上了黄色大衣……秋叶落下了,落在了枫树林里。枫叶被染红了,红如火,犹如花……

秋叶,是秋天送来的礼物。

每一片树叶,都是一个书签,上面写着祝福的话。有银杏叶,它活像一把小扇子,很可爱,由青变绿、由绿变黄,金黄的银杏叶就是送我的阳光……秋风一吹,把枫叶吹红了,枫叶落在了我的书里,红如火,犹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红蝴蝶,飞进我的.书里,对我说:“秋天来了!”秋叶,还是一幅画。你瞧,红色的枫叶是一条鱼尾,金黄的银杏是一把扇子,土黄的梧桐是大人温暖的手……秋叶,是一片地毯。一阵风吹来,秋叶落下了,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落在了马路上、小道里……都加了一层地毯,踩踩,“嚓嚓嚓”“唦唦唦”有趣极了!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秋叶,还是一朵美丽的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红的枫叶落下,不输于二月的花。秋叶落下,公园路的菊花展开了笑颜,桂花也开放了,黄灿灿的,落在地上,美丽极了!黄花瓣配着红蕊是多么的亲切!

秋叶,还是一种情怀!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一片片树叶落叶归根,慢慢落下,如同孩子们要和妈妈说再见了,依依不舍,妈妈也深情的望着孩子……秋叶,被风吹下。生时为大树服务,在最后一刻,也不忘奉献,入土,作为肥料奉献给大树……

秋叶,是秋天的使者,是秋天的礼物,还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奉献!

诗歌颂秋叶作文5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

一阵秋风吹过,一片泛黄的银杏叶飘落。又一阵风吹过,那泛黄的银杏投入风的怀抱。银杏随着风的脚步,开始了一段新奇的冒险。它要去告诉世间万物,秋天,来了。它走过田野,玉米爷爷长满了胡须,大豆宝宝赛起了跳远,高粱笑红了脸……它悄悄地告诉农民伯伯:“秋,来了。”望着那张苍老的脸,它偷偷的笑了。它走过果园,柿子树上缀满了小红灯笼似的柿子,沉甸甸的,把枝头都压弯了;苹果羞红了脸,如同娇小的新娘。它轻轻地告诉馋嘴的孩子:“秋,来了。”闻着果香,它陶醉其中。它又走过了森林,告诉小动物们:“秋,来了。”听着动物们奔走相告的脚步声,它满脸幸福……真是“万物已惊秋”呀!

落叶,是秋天的礼物。

一阵秋雨过后,落木萧萧。走上大街,街上满是树叶,越积越多,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这些落叶,大到如蒲扇,小到如细针。有的呈水滴状,绿的深沉,绿的苍翠,仿佛可以看出它们饱受风霜;有的像一把小扇一般,披上了一件黄袍子;还有的如同那耀眼的红星,火红火红的,像一簇簇正在燃烧的火焰……走上去,沙沙作响。真是落叶满金陵呀!

落叶,是秋天最美的花。

秋风里,枫叶如花。那变幻莫测的枫叶正由青变绿,由黄变红,远远望去,灿烂一片,红色中夹杂着点点金黄,金黄中夹杂着碎碎的新绿。那红星一般耀眼的颜色,照亮我们前进的路。古人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是一点也不错!

落叶,是饱含深情的。

阵阵微风吹来,落叶紧紧地抱住它们曾经最温暖的家——大树,可弱小的身躯毕竟比不过强大而又有力的风。它们离开了它们曾留下欢声笑语的家。在风中,它们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它们正在给大树献上最后一曲。落身芬芳的泥土,那曾经的点点滴滴浮上心头,一滴晶莹的泪水滚落……“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秋叶如诗,秋意正浓。

诗歌颂秋叶作文6

落叶是秋天的使者。

秋天来了,秋意正浓。小小的秋叶也开始了它最后的使命。看,它飞过了树林,告诉小动物们,秋天来了,要准备粮食过冬啦;它飞过了田野,告诉庄稼们,秋天来了,要穿上新衣了;它飞过了农村,告诉农民伯伯们,秋天来了,收获的季节到了……正所谓“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啊!

落叶是大自然的礼物。

落叶可不是只有那仿佛金子一样的色彩,它还有鲜艳得仿佛能让人感到温暖的红色,还有那和青山绿水一样有着生命的翠绿色……在森林中漫步,脚踩在那大自然的地毯上,十分柔弱,脚下踩着那金一样耀眼闪亮的黄色,如同鲜艳热情的火焰般的红叶,地毯似乎在唱歌,一会儿“唦唦”,一会儿“嚓嚓”。在森林、街上、学校,都有这大自然的礼物,正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啊!

枫叶是秋天最美的花。

枫叶是秋天一道特色的、火红的颜色,手掌的外形,好像正在燃烧的火焰,活力十足。看着枫叶,突然让我想起了美丽的红花儿。比如是玫瑰,它以那美丽的形态,火焰的颜色,和一件件浪漫的事赢得了花中之王的称号。枫叶和玫瑰几乎一样,可是却几乎没有什么称号,在这儿,我不禁想说,谁说枫叶不如花!

落叶是饱含深情的。

落叶在飘落时,谁能看到落叶不舍的样子?它好像看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初中语文中的现代诗教学 篇6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 选出自《猛虎集》。这篇诗歌具有轻柔明丽的特点。它的是音节和谐, 意境优美, 音节响亮, 意境深远, 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 是徐志摩的力作, 其构思之严谨, 表达之精纯, 描述之细微, 堪称绝响。抒情是诗歌的生命, 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因此, 《再别康桥》的教学, 首先要捕捉诗歌的意象, 诠释其创作背景, 与诗人共鸣, 通过想象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眷恋依依、凄婉哀愁与洒脱豪放之情。

二、解读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现代诗歌, 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风华正茂的青少年, 对文学有与生俱来的酷爱。艺术是相通的, 他们从优美简洁、华丽婉约、形式独特的古典诗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也从无数直率奔放、锦绣流畅的流行歌曲中感受过歌词的意蕴, 因此具有良好的学习与鉴赏的基础。不过, 学习《再别康桥》仍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对意象的朦胧认知, 其次是徐志摩的创作动机。

三、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再别康桥》描摹如画, 字里行间爱恋重重, 憧憬种种, 离愁片片, 千愁万绪, 笔莫能罄, 不尽之意, 尽在言外。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读是基础。教师应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鉴赏, 在读中探究。学生可深情吟哦, 熟悉文本, 或一人阅读, 众人击节应和, 或个性阅读, 融入共鸣。大家一起读诗作、谈感受、说体会, 把诗句来回揣摩, 对意象反复理解, 绝不能限于外在的初步认识, 要深入作者内心, 读出感觉, 品出味道, 直至诵之心动, 怡悦心怀, 读之再三, 味之无极, 齿颊留香, 直至意蕴悠然, 犹如己出, 读至文字中诗人形状举止依稀若在眼前, 学生宛然如临其境。如此, 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 最后成为终结性认识。当然, 不能就此罢休。教师还应介绍诗人创作特点、写诗背景, 或与其他作品交相对照, 促进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 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学过程

(一) 感知作品内涵

1. 为诗作配乐。

选曲配乐朗读, 什么歌曲合适呢?最后大家一致选舒曼的小提琴曲《梦幻曲》。《梦幻曲》惆怅满怀, 描写逼真, 简洁生动, 抒情浓厚, 轻盈缥渺, 似泣似诉, 如梦如幻, 让人遐想无限不能自已, 倾听着柔美舒缓的音乐, 读着轻盈柔和的《再别康桥》, 珠联璧合, 桴鼓相应, 别有意境, 从而增加了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感知。

2. 什么样的歌手演唱才能使诗歌更为动人。

说起唱歌, 学生顿时群情踊跃。最后, 大家一致赞同关?式的演唱。关?一贯是自弹自唱, 发挥得出神入化无以复加, 节奏快慢相宜, 表情感人至深, 歌唱浸人肺腑。立即有学生模仿, 歌喉一啭, 全场寂寂, 与歌唱艺术结合, 确实是震撼人心, 尤其是歌曲的特点可以发挥极致:精粹处反复演唱, 结尾处“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唱三叹, 真挚的感情得到充分抒发, 使得学生对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感情感同身受, 沦肌浃髓。在这种情况下, 大家能够对《再别康桥》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学习的兴致再掀高潮。

(二) 从意象中感受情感

旧地重游, 缕缕情思化作凄美婉约的诗句, 整首诗的情感充满了似水柔情,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 似随手拈来, 但“看似容易却艰辛”, 其中有多少的依恋, 有多少的难舍。学生认为作者究竟是和谁道别呢?只是向母校告别吗?那何必“轻手轻脚的, 生怕惊醒梦中人一样”?他向喜欢的人道别?不敢惊扰意中人的美梦, 轻轻的来了, 又轻轻的走了?或者, 作者是和“另一个我”道别, 和“记忆中的我”, 抑或“留在此地的我”。作者是和自己的心灵沟通, 所以轻声细语, 缱绻呢喃……字里行间, 跳跃着诗人无限的激动, 真想引吭高歌, 一唱为快, 但是歌声到喉咙又能被咽下去了, 这说明诗人是独自回味了, 而且情感极其厚重, 只能是自己独享, 只能是自我陶醉。诗人的情怀感染了夏虫, 夏虫也为诗人而沉默了……

(三) 了解诗作背景

徐志摩曾经在《猛虎集·序文》中做过详细的自我剖析: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 开启了他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 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 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 《再别康桥》问世, 成为不朽的名作。此外, 徐志摩曾经与20世纪中国公认的才女林徽因漫步于剑桥。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1928年3月, 林徽因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在加拿大结为伉俪。得知心上人名花有主以后, 徐志摩故地重游, 千头万绪, 百感交集, 挥毫赋诗写下了这篇不朽的名作。了解了诗作背景, 就能够“知文论事”, 更准确、深入地把握这首瑰丽的诗篇。

五、结语:认真学习, 进行诗歌创作

现代诗《井》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部分”共计五个单元,《井》处在“生命的律动”这个起始单元,与之相配合的单元知识是“走进诗的世界”。问卷调查显示,刚刚“走进诗的世界”的学生一旦大量接触中国现当代诗歌的经典,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手忙脚乱:无论是心理上或者知识储备上他们都显得准备不足。因为他们只懵懵懂懂只知皮毛地了解了一些关于中国现代诗歌的知识。而且部分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如杨匡汉先生的《中国新诗学》一类的学术专著,当然也只好求助于“教师用书”上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资料了。实践证明,任何不顾及学情的生搬硬套,在教学上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

【教学目标】

1.体会中国现代诗歌《井》的韵律和节奏;

2.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奇特的思维方式;

3.获得赏析中国现代诗歌《井》的审美愉悦;

4.领悟中国现代诗歌《井》所包含的人格魅力的内涵。

【教学难点、重点】

1.借助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的分析,领悟体现中国现代诗歌“内在律动”的奇特思维方式;

2.借助对“特别句子”的剖析,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

3.借助介绍“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这一中国现代诗歌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美感来源。

【教学方法】诵读法 替换法 对比法 质疑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诗歌的教学,总是要剖析文本,诵读它的诗句;由一个小节到全诗,总是要理清它的思路,咀嚼它精美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体悟它所包孕的感情,总是要从中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引起共鸣。《井》的教学就是如此。

一、诵读:把握全诗的韵律和节奏

师问:[复习“走进诗的世界”,要求学生复述单元知识要点,初步把握中国现代诗歌的定义(广义和狭义)、特征(外形上的分行,体现韵律节奏的押韵,发抒情感、表达哲理、描绘场景的精美、隽永的语言)。]同学们,你们诵读了《井》这首诗,请你们找找看,它是怎样押韵的?(学生可能一时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答案也一定是五花八门,不一定全都符合标准答案,此时不要强求一律)

明确:《井》它的外在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仍然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全诗的“生命律动”就是通过押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按语文教学的常规做法,在剖析文本之前,不外以诵读为先、为主,现代诗的教学当然也离不开去诵读诗歌的文本,进而把握其思路。如果说古典诗歌是以其对仗的工整、用典的巧妙和严格的押韵以及语言的含蓄取胜的话,那么,现代诗歌就只能凭借其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内在律动(押韵)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夺人眼球。基于此,并参照课后“导读提示”的要求,教学《井》应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把握好这首诗歌的内在节奏和韵律,并通过诵读来理清诗歌的思路。无论是集体读、个人读或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仿读,都是为了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为把握诗歌的思路、体味诗歌的意味和韵味服务。我们知道,《井》这首诗的“生命律动”与前面郭沫若《天狗》“狂飙突进”式迥然有别,它是内敛的,“静默”的,虽然它的形式是比较自由的,但它是严格地按照“抱韵、换韵和交叉韵”的方式押了韵的(见教师用书p7,兹不赘述),表现出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二、静思:领悟全诗奇特的思维方式

师问:同学们,你们诵读《井》这首诗,发现没有:它有几个在韵律、节奏和结构上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特殊小节”,你们能够找出来吗?

明确:诵读《井》时,细心的学生会发现,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共有四处的停顿不合常规。分析好了这些“特殊小节”,就可以较好地把握全诗的韵律、节奏,进而领悟中国现代诗歌奇特的思维方式 。

譬如“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三节)“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六节):静默……,……也苦笑几声”(七节)。

前三处属于切断句子的非常规的停顿,后面一处是借助标点符号(冒号)使结尾的那个小节独立成章。这里的第三小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分析好了它,整个全诗就豁然贯通了。第三小节的“之外”之所以提行,是为了突出“人们”有温暖而我(井)没有,但人们在饥渴之时,便“满面烦忧”,“前来淘汲”,因而打破了“我完整和谐的世界”,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被荒废于寂寞的荒郊野岭和“被摒弃于温暖之外”,而我对如此险恶的环境并不像人们那样忧心忡忡而是对此感到满足。因为只有这样的孤独,才能使我保有永远的纯洁,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至此,“井”的乐观、自信、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被突出出来了。而且和上一小节对井的描绘连成一体:虽然平时“我是静默”(内心宁静),但并不妨碍我充满信心地对理想的追求(井口虽小,但水面有小草,还映出了飘着浮云的高远的天空,井的追求不可谓不高远)。与下一小节写人们的自私和悲观相衔接:人们只顾汲取我的水而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的追求,更不了解我的乐观自信和纯洁的内心世界。因为在我被人们汲取之后,我在“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是对现实环境(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垃圾)的纯化(洗涤),以使我“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而这种丰满是因为“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这样很自然地推出最后小节的我自己:洗涤旧物,沉淀杂物,保持清澈,不改初衷和追求,对命运的不公不逃避,对赞扬不兴奋,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忮不求,做永远的自己,有坚定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不卑不亢,豁达大度。当然几处非常规的停顿,只是为了强调诸如此类的内容而已。如此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剖析这里的诗歌节奏、韵律,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现代诗歌特征的了解,而且可以借此深深地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

三、共鸣: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

师问:同学们,除了通过诵读体味出现代诗歌这种节奏、韵律所产生的诗歌意味、韵味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吗?请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明确:通过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用增删比较法,分析“特别句子”就可殊途同归。

设计理念:一般地说,通过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总是由体会美好的语言为桥梁,向往、通往美好的事物和坦途,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审美情操上得到提高,进入一种极高的境界。《井》的美美在其感情的深沉,感性的细腻。“就创作而言,从审美主体的需要来看,一首诗歌应该具有两个基本的效应:诱导效应和美感效应。”杨匡汉教授认为,所谓“诱导”,是指诗歌不能明白地说出生活和情感,它只能通过它所反映的生活和传达的情感去诱导读者体验、理解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所谓“美感”是指成功的诗歌必须要调动起人们各种心理功能的和谐运动,产生一种美感愉悦。“无论是‘诱导或者‘美感,都以陶冶人们高尚的心灵为艺术的目标”。而要引导学生获得阅读诗歌的审美愉悦,除了体味诗歌精妙绝伦、隽永醇厚的语言,分析“特别句子”,别无他法。

陈军老师认为,“读新诗,最终全都立足于‘特别句子和‘时代句子。”下面我们选几个《井》里的“特别句子”来剖析一番。如“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如果去掉“可”和“来”,情形会怎样呢?不用“可”和“来”,是被动的承受,写出的是我的埋怨和悲观;用了“可”和“来”,是主动地要求,写出的是我的挑战和乐观,其韵味天壤之别。又如“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去掉“也”字,陈述的是客观事实,语气平淡,除此之外,没有言外之意;保持“也”字,陈述的是主观看法,语气强烈,含有充其量你们扰乱了我的表面,但对我的内心一点也没有损伤,反而是我笑对你们的扰乱,体现出井的乐观、自信、不畏艰难险阻的大无畏气概,韵外之致十分深厚。这样对“特别句子”的分析,既诵读了诗歌,又理清了思路,还体悟了美好的情感,当然,也得到了美的熏陶。

四、质疑:促进学生的思想飞跃

师问:基于中国现代诗歌的“ 当代视角”来审视《井》,除了我们已经获得的审美愉悦外,我们思想上是否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呢?也就是说,除了接受《井》一诗教材要求我们懂得的思想内容外,与时代同步,作为当代人,我们还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明确:我们应该有基于当代人的当代视角。

设计理念:我们知道,虽然学生们学习的是现代人认识生活的现代诗歌,但应该“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杜运燮的《井》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它的生命律动是内敛、“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无疑是诗人所尊崇的一种人格。这首诗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它无疑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乐观地应对民族的苦难。我们今天读这首诗,当然除了继承杜运燮所倡导的人格外,我们还可以读出:在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除了忍受,还需起而抗争,努力去改变恶劣的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教学反思】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共计二十五首诗歌,五个单元知识的介绍。对于这些诗歌的教学,在常规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就是所谓的优质课竞赛中诗歌的教学也不令人满意,教学现状堪忧。

据笔者调研的资料显示,教学中存在的较大问题主要是缺乏宏观视角、微观视角、当代视角、审美视角。具体地说,有以下六点:①诗歌阅读缺乏“整体性”,分析支离破碎,随意性大;②单元目标意识不强、单元任务没落实,只是在一课一课地“教教材”,而没有从宏观上、前后勾连地“用教材教”;③教学方法单一,以诵读法为主,虽然有教师范读、学生学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形式,虽然辅之以声、光、电的多媒体,但方法仍老套,毫无新意;④体悟语言的任务被虚化,学生因为没有体会到诗歌精妙、隽永的语言魅力而缺失诗歌美好情操的熏陶的训练。⑤教材里的教学资源没有较好地利用,虽然运用了教材以外的资源,但舍近求远,白白地浪费了专家教授们可贵的心血;⑥诗歌解读缺乏“当代视角”,没能引导学生“初步学习用当代眼光认识当代生活,用当代观点思考当代社会,用当代精神担当当代责任,用当代思维培育当代智慧”。教师们据此设计出的教学方案也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还平庸得很,就是一些优质课的获奖的教学设计也不免瑕瑜互见。

笔者在校教科室从事校刊编辑、负责修改教师的教研论文、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等工作,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比较了解,也参加了一些教师的赛课活动,由于是“旁观者清”的缘故,看问题自认还比较客观。我的这个教学设计是有感于大多数教师的同类教学设计的不完善而作的,也难说有多完善,但至少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邹小千,教师,现居重庆。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诗歌教学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外国诗两首》以及本文,这些诗的写作背景都和特定历史现实相关,其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因此,正如名师王君所言,语文的语文味儿之一就是品读语言文字的丰富蕴含,从中去发现含蓄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人深刻而隽永的情感。

上一篇:大二综合测评之自我鉴定下一篇:过磅计量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