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高中英语必修一

2024-11-11

笔记高中英语必修一(共8篇)

笔记高中英语必修一 篇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权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概况

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特点: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把血缘和政治相结合。

(4)作用:强化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同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前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2.内容

(1)创立皇帝制度

①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

官职名称

职权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

管理全国军务

(3)地方官制:推广郡县制

①在春秋战国基础上全面推行。

②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

③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2讲 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①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了王国问题。

②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

影响

军事

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经济

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行省制度

①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

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②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后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时期

①内容:唐朝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4)宋代

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①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元朝后期,宰相权势增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至元:科举制

(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票拟权。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军机处的设立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二单元 古代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临海多山。

①濒临海洋有利于航海和海外贸易,工商业发达。

②多山的环境造就了众多城邦,即“城市国家”。

(2)政治条件:城邦制度。小国寡民的城邦使公民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

2.确立过程

改革

措施

影响

梭伦改革

(1)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成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

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3)废除债奴制

克利斯提尼改革

(1)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2)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伯利克里改革

(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3)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3.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②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发展历程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①背景: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

②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十二铜表法》。

③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①背景:罗马的对外扩张使不同民族之间矛盾显现;商品经济和贸易发展。

②变化:法律的适用范围从限于罗马公民到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3)由零散到形成体系

①零散:皇帝重视立法,掌握法政大权;法学家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②体系: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2.历史影响

(1)维系统治

①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③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4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①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

②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受斯图亚特王朝的迫害。

(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后建立共和国。

(3)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

2.确立过程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①内容:以明确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②作用:使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

(2)形成责任制内阁,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①形成:17,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

②内容: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首相掌握国家行政大权,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3)进行议会改革,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②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③意义: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颁布1787年宪法

(1)背景:独立之初的形势

①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而且与欧洲的贸易也常处于不利地位。

②华盛顿等人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内容

①联邦制度

a.中央: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

b.地方: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共和制度

a.权力划分

机构

权力

权力职责

国会

立法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总统

行政

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最高法院

司法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主要特点: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防止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评价

①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②弊端: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政治权利。

2.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实质: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影响:两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三、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议会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总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

①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②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历史影响

(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的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2)共和政体的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背景:德国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皇帝

世袭制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评价:(1)局限性:普鲁士的专制传统被遗留下来,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造成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2)积极性: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1)根本原因

①国际:英、法、美相继开展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英国准备侵略中国。

②国内:清政府腐败落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直接原因

①走私鸦片: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禁烟运动: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此发动侵华战争。

2.过程

(1)开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接着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3)结束: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 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

(1)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过程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2)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1858年)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1860年)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

(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4)辽东、威海卫之战:日军进攻辽东、山东半岛,攻占大连、旅顺、威海卫等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2)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3)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

①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过程

①19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结果

19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①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1)口号:扶清灭洋。

(2)概况: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的顽强阻击。

(3)结果:遭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而失败。

(4)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2.过程

(1)金田起义:时间为1851年1月,建国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与清廷对峙。

(4)全盛:1853~1856年,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转折——天京变乱

①原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发生内讧。

②表现: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6)后期斗争

①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进行政治改革。

②稳定天国局势: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江北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③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内容

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资政新篇》(1859年)

(1)主张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1)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2)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开设新式学堂

 

二、辛亥革命

1.酝酿

(1)经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宣传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3)组织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4)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5)时机:19,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清军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占领武汉三镇。

3.成果

(1)民国成立:19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结局

(1)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原因

①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势力强大。

②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

④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

5.功绩

(1)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初,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

(2)过程

①第一阶段:从1919年5月4日开始,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②第二阶段:从6月5日起,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性质: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诞生

(1)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日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积极准备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央机构为中央局,总书记为陈独秀。

②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国共合作

(1)背景

①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2)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一大。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4.北伐战争

(1)目标: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过程:1926年开始北伐,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5.国民革命失败

(1)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扶植国民党右派蒋介石为新的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2)表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土地革命

(1)背景: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根据地建设

(1)理论: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措施

①经济: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三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3)成就:到1930年夏,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红军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4.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过程

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

(3)意义

①粉碎了敌人的“围剿”,革命转危为安。

②长征中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③标志着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第8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日本侵华

1.侵略

(1)局部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2.罪行

(1)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1941年初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潘家峪惨案。

(3)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二、全民族抗战

1.国共合作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2.敌后战场

(1)表现

①1937年8月,中共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

②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2)作用: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正面战场

(1)表现: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英勇抗击日军侵略。

(2)结果:虽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但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4.国外战场

(1)目的: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

(2)表现: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

(3)结果: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5.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

(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争进程

战略阶段

战略重点

战略防御(1946.6~1947.6)

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6~1948.9)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1948.9~1949.1)

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1949.4)

推翻国民政府统治,解放南京

(3)胜利意义

①对中国: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②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③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笔记高中英语必修一 篇2

作者:俞祖平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发行部门:江苏南师大教材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发行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8号易发科技大厦7楼A座 (210024)

订购热线:025-58783619 (杨老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语文读本是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范本。然而, 由于新课程的实施缺乏厚实的铺垫, 语文教师对新课改准备不足, 学生面对篇目繁多的新教材, 多少有点应接不暇。至于语文读本的问题, 语文教师虽知重要, 也无法考虑将之穿插于教学之中, 设计相应的导学导练, 所以, 对读本的处理,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也是信手翻读便抛之一边。鉴于此, 俞祖平老师组织语文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 精心编写了《阅读新视角》系列丛书, 对读本中的文章逐一处理, 从阅读提示、拓展积累、实战演练等角度出发, 设计了一组可供学生思考领悟、便于操作的训练题, 每组题后附有详尽的答案, 可随时让学生先思考后对照, 方便有效, 教师也可加强对训练题的查批评析。

作者简介

俞祖平,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语文教研员, 南通市骨干教师, 南通市新世纪学科带头人, 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学会秘书长, 江苏省新课程教学研究先进个人。发表教研论文近百篇, 主编教学用书数十本, 达数千万字。

锐点悦读

1.贴近教材读本,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读本, 设定阅读目标或提示,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深入体悟文本的内涵。

2.积累拓展, 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拓展学生、老师的知识面, 引导学生、老师关注作者背景、写作背景, 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实战演练, 配合适量相关的训练题, 延伸学生、老师的视野, 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编辑推荐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法小议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时分配;课型选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在设置文综考区的省市,地理占分为100分,其中自然地理一般占的分值为45分左右,自然地理部分内容主要位于必修一,因此,为了应对高考,必修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高一离高考还有很久,学生的意识不到位,学生在初中很多又没学过地理,一般中学高一由于开的科目较多,所以,地理的课时一般都为每周2节,所以,在课时紧、任务重、学生基础不好的情况下,怎样完成课标的要求又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成了任课教师要好好斟酌思量的事情了。下面结合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把握课时分配和课型安排以及做了哪些必要的活动的。

一、课时分配

1.引言课或是称作开门课必不可少,安排1课时。老师知识渊博与否,口才如何,这节课就可以见分晓,能不能牢牢抓住学生就看这节课是否精彩,是否感兴趣。

2.第一章《行星地球》对于学生来说真的是听天书,但是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所以课时上稍作倾斜,第一节安排2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5课时,第四节1课时。

3.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说天天都能用上,但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理论高度的东西学生浑然不知,而且与物理化学联系的比较多,所以,课时上也要适当增加。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3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

4.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现在的教材与原来的相比,省略了海水的理化性质和洋流的成因,因此,内容较精练,在课时上也省些,还由于时间的关系,安排课时为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0.5课时。

5.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章节,只要一出门旅行,或是看一些诸如国家地理杂志等,看到一些地貌图片学生就很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所以,课时上也可以多些,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

6.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五章就只有放在下学期开学后挤时间来上了。因为我们的课时已经很满了。

二、课型选择与安排

1.精讲多练型:(1)地球的运动;(2)气压带和风带;(3)常见天气系统;(4)大规模的海水运动;(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类的课不管是高一的各种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重点考试章节,因此,老师把这种课要上成导学案学习型课,课前制作导学案,让学生可以在课前做预习,也可以在课上前几分钟给学生做预习,学生通过各种设问的内容,对本节知识先要有个全面的认识,把不会的内容先勾画出来,老师在验收预习内容时要问问学生哪些弄不明白,如果学生觉得从来没有了解过,或是对于一些原理性很强的东西弄不明白,这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动画的播放,设计一些比较式的图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如,在上“锋面与天气”时,老师可以制作锋面过境前、时、后的天气变化,配上音乐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上大洋表层洋流分布模式时,可以模拟大洋中洋流在盛行风吹拂下怎样流动,遇到陆地时怎样沿着岸边往南北流或遇到陆地倒流回去的状况,学生看了后印象深刻,很久都会记住的。又如,讲解板块运动时,就可以模拟两个大陆板块相撞产生的现象并且配点远古时代的音乐那真是绝了。

2.地理实验型。其实上地理课时要设计很多实验课。主要安排在以下章节:(1)地球的圈层结构;(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山地的形成;(4)河流地貌的发育。比如,热力环流的形成,教师硬是需要准备一个成功的实验,才会让学生明白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可以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一边放一只燃烧的蜡烛,另外,一边放上一个冰袋,蜡烛燃烧后的火焰就会在里面运动,老师可以让几个学生上台看老师的实验,并请他们说出看到的现象。只要有学生能说出空气从蜡烛燃烧的位置往上走而后从有冰袋得到位置下沉,那你的实验就成功了。在上“河流形成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内容时,实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对新原理一目了然,在一张倾斜成40度的厚纸板上,把细沙、粗砂和小石子混在一起后从上面倒下去,粗砂迅速就沉积下来了,而细沙还要冲很远去,最后的形状就是一个扇形,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物质根据粗细能被带走的远近不一样,也就是冲积扇和三角洲的泥沙的颗粒大小也不一样。

3.阅读课型。这类课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也很浅显,因此,课上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1)地球的圈层结构;(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3)全球气候的变化。

以上是我多年教地理必修一摸索出来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星明,张国友.中国地理学会2013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J].地理学报,2013(11).

高中英语必修三笔记 篇4

My new job means travelling a lot.I meant to tell you the truth but didn’t get a chance.I didn’t mean to hurt you.He is too mean to buy his wife a birthday gift.2.take place vi.发生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my hometown.3.of all kinds 各种各样的 of … kind …类的

Questions of this kind are difficult to answer.4.starve v.(使)挨饿,饿死

The animals were left to starve to death.She is starving herself to lose weight.starvation n.5.honour v.尊敬,尊重

n.光荣,荣幸;令人感到光荣的人或事 The president honoured us with a personal visit.They are going o fight for the honour of the country.be/feel honoured to do sth.感到荣幸

I am very honoured to be included in the team.do sb.the honour of doing sth.使增光,赏光,给…带来荣誉

Will you do me the honour of becoming my wife?

In honour of 纪念,为向…表示敬意

A dinner party will be held in honour of our guests.A monument will be put up in honour of those who died during World WarⅡ.6.satisfy v.(使)满足,(使)满意

Nothing satisfies him—he is always complaining.satisfy one’s curiosity 7.harm v./Un.损害

The rumor harmed his image.This will do harm to your career.harmful adj.对…有害的

Smoking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8.in memory of 作为对…的纪念(+死人)

in honour of 作为对…的纪念(+死人、活人)

9.dress up 穿上盛装,穿上正式服装;装扮,乔装打扮

There is no need to dress up—come as you are.10.arrival n.到达,抵达

We apologized for the late arrival of the train.Guests received the dinner on arrival at the hotel.11.gather v.聚集,收拢,归拢

The whole family gathered together at Jack’s home.12.award n.奖,奖品,奖金,奖状

win/receive/get an award 13.produce Un.(农)产品

product Cn.产品

14.admire v.钦佩,羡慕,赞赏,欣赏

I have always been admiring your new car.I don’t agree with her, but I admire her, for sticking to her principles.15.day and night I think of you day and night.16.turn up

We planned to meet at 7:00 but she never turned up.17.hold one’s breath Hold your breath and count to ten.He held his breath when the results were announced.18.apologize v.道歉+to sb.for sth.We apologize for the late arriving.Go and apologize to her.apology n.make an apology to sb.for sth.19.drown v.Two children drowned after falling into the water.The fruit was drowned in cream.20.obvious adj.be obvious to sb.that…

It is obvious to everyone that the child had been badly treated.21.marry sb.be married to sb.22.set off 出发+for..We set off for London just after ten o’clock.23.remind v.提醒,使想起

You remind me of your father when you say that.Please remind me to phone Jack before I go.24.forgive v.原谅

I’ll never forgive her for what she did.Unit 2 1.diet n.日常饮食,日常食物;特种饮食,规定的饮食;饮食限制

A balanced diet and regular exercise are both important to our health.be/go on a diet The doctor asked him to go on a diet to lose weight.I’m on a diet.2.balance v.(使)保持平衡,(使)均衡,(使)平稳

The dog balanced a ball on his nose.balanced adj.均衡的,调和的 3.frustrate v.使沮丧,使灰心,使受挫折

I find it frustrating that I can’t speak French.I’m feeling rather frustrated in my present job.4.barbecue v.烧烤

n.烤肉

We had a barbecue on the beach.roast adj.烤好的,烤制的 v.烤 5.slim v.减肥

adj.苗条的

I don’t want any cake, but I’m trying to slim.6.curious adj.好奇的

I’m curious about what happened.We were curious to know where she had gone.curiosity n.好奇心

7.get away with 做了…而未被发觉,未受惩罚

How did she get away with cheating? 8.lie v.说谎 –lied-lied ;躺,位于 –lay-lain

n.谎言

lay v.下蛋;放置 –laid-laid 9.earn one’s living=make one’s living 谋生

He earned his living as a reporter.10.glare v.怒目而视+at…

She didn’t shout.She just glared at me silently.11.spy on 暗中监视,窥探

Have you been spying on me? 12.limited adj.有限的

limit n.限度,限制,限量,极限

a speed limit There is a limit to the amount of pain we can bear.13.benefit n.优势,益处

vt.使受益,对…有用

vi.得益于+from…

He couldn’t see the benefit of arguing any longer.We should spend the money on something that will benefit everyone.Who can benefit from those changes? 14.combine v.组合,结合,联合,混合

combine work with pleasure Is it possible to combine the two parties? 15.cut down 减少…的量,缩减

We couldn’t cut down our expense any more.16.only too 极为,非常

I’m only too pleased to be able to get home.17.consult v.咨询,请教+sb.about sth.;与…商议,商量+with sb.about/on sth.Unit 3 1.bring up 养育,抚养,教养;提出;呕吐

She brought up 5 children.He was brought up by his aunt.Bring it up at the meeting.bring up the lunch 2.set v.为…设置背景(常用作被动)

The novel is set in London is the 1960’s.3.bet n.打赌,赌注

make a bet 打赌 win/lose a bet We have got a bet on who is going to arrive first.4.wander v.漫游,游荡,闲逛;走神,开小差

We wandered back towards the car.She wandered aimlessly on the streets.Try not to let your mind wander.Don’t wander off the subject—keep to the point.5.permit v.允许,准许

permit sb.to do sth.permit doing sth.We don’t permit smoking in the hall.Visitors are not permitted to take photos.6.go ahead(with sth.)开始做,着手干

—May I start now?

—Yes, go ahead.The government is going to go ahead with its tax cutting plan.7.stare at 盯着看,凝视,注视

I stared blankly at the piece of paper in front of me.8.fault n.过错,过失,责任;缺陷,毛病,故障

It was his fault that we were late.9.spot v.发现,注意到,看见

—Where did you spot him?

—It was in the hotel where we lived.I finally spotted my friend in the crowd.10.passage n.船费,旅费;航行,旅行

Have a pleasant passage!work one’s passage 在船上工作以抵船资 11.account n.账户

v.解释,说明,是…的原因+for account number open/close an account How do you account for the accident? 12.seek v.寻找,寻求 –sought-sought They sought shelter from the rain.We must seek for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13.amount n.数量,数额+of+Un.large amounts of money 14.take a chance=take chances 碰碰运气,冒冒风险 15.manner n.方式,方法;态度,举止

He answered in a businesslike manner.have a friendly manner

manners n.礼貌,规矩

It’s bad manners to eat like that.16.simply 确实,简直,非常,实在

The view is simply wonderful.That is simply not true.17.in rags 衣衫褴褛,穿得破旧

The beggar is dressed in rags.18.indeed 其实,实际上;当然,真的,确实;真正地

I don’t mind.Indeed, i am pleased.It’s indeed a beautiful bag.I’m very sad indeed to hear of your father’s death.19.as for 至于,关于

You’ll have a bed, as for him, he’ll have to sleep on the floor.20.bow n./v 鞠躬

He bowed to/before the queen.21.seat vt.使…坐下

I’m seated.Please be seated.22.disappointed

be disappointed in/with sb.at/by sth.I’m very disappointed by the result.Unit 4 1.violent adj.暴力的,强暴的;猛烈的,剧烈的,强烈的

Children shouldn’t be allowed to watch violent movies.a violent change a violent headache 2.in time 及时;最后,终于

The ambulance got there just in time.He learnt to accept his step mother in time.3.cool down=cool off 变凉,冷却下来 4.fundamental adj.基础的,基本的+to Hard-work is fundamental to success.5.presence n.在场,出席;存在,出现

Your presence is requested at the meeting.6.dissolve v.(使)溶解

Salt dissolves in water.Dissolve the salt in water.7.harmful n./adj.+to Smoking is harmful to your health.Smoking does harm to your health.8.multiply v.乘;迅速增加,成倍增加

multiply A by B

multiply A and B together Multiply 2 and 6 together and you get 12.2 multiplied by 6 is/makes/equals 12.9.remain v.剩余,剩下;留待,尚待+to do

link v.仍然是

After the big fire, very little of my house remained.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y will like the gift.What happened to the amber room remains a mystery.10.spread v./n.传播

-spread-spread 11.lessen v.(使)缩小,变小,变少

The noise lessened as the plane got further away.His behaviour has lessened him in her eyes.12.cheer up(使)高兴起来,振作起来

Cheer up!The news isn’t too bad.He took her to the party to cheer her up.13.now(that)conj.既然,由于

Now that John has arrived, we can begin.14.get/have the hang of sth.熟悉某物的用法

15.break out vi.(战争,恐慌,火灾等)突然发生,爆发

Unit 5 1.rather than 而不是

I think I’ll have a cold drink rather than a coffee.2.baggage/luggage Un.行李

Two pieces of luggage have gone missing.3.chat v.闲谈,聊天

My children spent hours chatting on the phone to their friends.What were you chatting about? 4.scenery Un.(某地、某国总的外景或外貌)

scene Cn.(Scenery的一部分,但还包括其中的人及其活动;也可指展现在眼前的情景)

The scene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 horrible.view Cn.(从某处看到的景色)

The view from the top of the tower was very wonderful.5.surround v.围绕,环绕,包围,围住

surround sb./sth.with…

Tall trees surround the lake.The lake is surrounded by/with tall trees.They have surrounded the building with police.6.measure v.测量,度量;有…的长度、大小、分量

A ship’s speed is measured in knots.This room measures 6 metres by 4.7.aboard prep./adv.在…上

He is already aboard the plane.We finally went aboard.8.settle down 舒适地坐下或躺下;定居下来过安定的生活

I settled down with a book.When are you going to get married and settle down? 9.manage to do=succeed in doing=be able to do 成功地做 10.with in prep.不出(时间、距离、范围、限度);在…之内

You should receive a reply within 7 days.Is it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11.slight adj.轻微的,略微的

I woke up with a slight headache.slightly adv.略微,稍微

a slightly different version 12.confirm v.证实,进一步确定,确认,批准

The experiment confirmed his theory.The president confirmed that he would visit France the following month.13.distance n.距离,间隔

What’s the distance from Changchun to Beijing? What’s the distance between Changchun and Beijing?

in the distance 在远处,远方的

I saw smoke in the distance.14.downtown n.城镇的商业中心区

adj.商业中心区的 adv.在商业中心区

I went downtown to do some shopping today.15.over 在…期间,经过

Will you be at home over Christmas? Over the years he has become lazier and lazier.16.approximately adv.大约,大概

The hospital is approximately 5 kilometers from the station.17.nearby adj.在附近的adv.附近

My parents live nearby.18.terrify v.使恐惧,使十分害怕

Flying terrifies her.19.impress v.给…留下深刻印象;使…铭记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五名句 篇5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此言得之。

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胜负之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 。

7、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出。

9、五步一楼,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 。

10、长桥卧波,__________ ?复道行空,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12、明星荧荧,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焚椒兰也。雷霆乍惊,__________ ;__________ ,杳不知其所之也。

13、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 ;架梁之椽,______________;钉头磷磷,____________,

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_;直栏横槛,______________;管弦呕哑,______________ 。

14、灭六国者,________,________。族秦者,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5、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阿房宫赋》)

16、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18、羽扇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奴娇赤壁怀古》)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打风吹去。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24、凭谁问: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采莲南塘秋,__________,低头弄莲子,__________ 。(《荷塘月色》------《西州曲》)

26、无故寻愁觅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管世人诽谤。

28、富贵不知乐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一) 篇6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设想:

本专题“向青春举杯”包括三个板块:“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以青春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启发正值韶光的年轻人,步伐稳健、充满自信地踏上青春之路,扬帆驶向新的里程。

“吟诵青春”中,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不同时代青年人精神风貌的特征。“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设计未来”指引学生走上希望的田野,设计人生的舞台。

《沁园春 长沙》是“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第一篇,属于教材“研习”要求。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要点:

熟悉“吟诵青春”中的诗歌,明确这一板块所创建的场: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学习《沁园春 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树立高尚的爱国热情。

过程:

一、导入

学习要求:(1)多次表情朗读(2)背诵第一篇(3)鉴赏精到的用词用字(4)思考人生的意义。(感受青春的美好,正视青春的责任,审视青春的意义)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和反动军阀的斗争将要展开。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相信未来》体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中国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挣扎着摆脱羁绊,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性思索与坚定信念。《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表现我国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决心投身改革追求理想的情怀。

三、整体了解《沁园春•长沙》

1、了解文体——词

“沁园春”,词牌。“长沙”,标题。词,又叫“长短句”“诗余”,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平仄要求。

2、教师泛读《沁园春 长沙》,学生听读,注意语气。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教师作诵读提示。

二、赏析课文

1、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2、问:“独立”有什么含义?

(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独,还和下文的“怅”有紧密关系,独而产生思索。)

3、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竟自由”)(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4、这里诗人都看到了怎样的秋景?呈怎样的顺序展开?

(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是 “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是 “俯瞰”,写的是“低景”)

5、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染、击、翔)

6、这里的秋景选了哪些意象?,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山、林、江、船、鹰、鱼。壮美多姿,充满生机)

7、“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味?

(过渡,由看到思,由景转情。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惆怅和思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8、“谁主沉浮”有什么含义?具有怎样的心境?

(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荣——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9、请概括上阕的内容。

(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10、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当然要回答的。不过诗人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一群青年学生的活动和行为来暗示性应答的。分析他们的活动和行为,有怎样的状态?

(团结友爱,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蔑视权贵,年青有为)

11、请分析下阕的领字。(“忆”。)

1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浪遏飞舟?”抒发怎样的情感?

(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表现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

13、这里暗引了一个什么典故?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14、哪几个字反映全词的结构脉络?

(由“立”到“看”再到“问”,再到“忆”最后到“记”)

总结:本词思路清晰,情贯其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背诵、作业

《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教学设想: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共有三篇,《沁园春 长沙》是“研习”的第一篇,已经教完,《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是其余两篇。《相》是“研习”篇,《让》是自读篇。这两篇都是现代诗歌,合并指导阅读。教学重点在了解作品创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的意象,跳跃的语言;通过反复诵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体会朗诵诗歌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内容大意,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跳跃性的语言。

2、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清不同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那个时代的关系。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鼓励学生质疑、讨论,发表看法,教师在疑难处给予点拨。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

一、导入

作为年青人,在感受青春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常常感到不如意,或者身处困顿,面对眼前的挫折,面对当下的逆境,我们当怎么办?今天我们学习《相信未来》,看看前辈的名人如何对待。

二、简介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整体理解

此诗写于1968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16-19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相信未来》等30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诵。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人们依然用“美丽的雪花”,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三、学生朗读

1、散读

2、指名朗读

3、讨论第三段的朗读,如何断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四、理解诗歌的意象

1、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包含着诗人情感和意念的诗歌中具体的形象。

2、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灶台”:

(“蜘蛛网”、“灶台”的意象,包含着贫穷困顿,远离家门、漂泊流浪悲伤。这一句也是诗歌时代背景的点化。)(2)“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紫葡萄”比喻美好的事物;“深秋的露水”给人惨淡凄凉的感觉。第二句,自己该得到的美好的东西被别人占有。整个意象表现自己惨淡凄凉的境地。)

(3)第3节,“排浪”“大海”“涌向”“托住”:

(“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是“我”竖起的“手指”;“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是“我”展开的“手掌”。诗人要用这样的巨手,“摇曳着曙光”,“摇曳着”“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在海天的大幕上,“用孩子的笔体”率真而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表现色彩明亮、宏伟壮阔的景象,表达了理想的永不泯灭,体现年轻人的豪情。)

(4)“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理解:“孩子的笔体”。(“孩子的笔体”,意在“稚拙”,表现纯朴与率真。)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五、朗读《相信未来》并感受体悟。

六、朗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老师补充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江河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原诗有一个副标题——献给变革者的歌。当时,中国刚刚从“文革”**的岁月中走出,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整个社会充满了寒冬过后春天所带来的欢欣气息。诗歌用纷繁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呼告人们一起奔腾,和自己一样与春天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请在本诗中找出一两个意象加以解说,或者按照老师提示,做理解分析:(1)第一章第1节,“春天”、“海洋”与“冰块”的相撞:

(“春天”象征改革开放的时代,用“海洋”与“冰块”的相撞,象征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征。)(2)第四章最后一节的理解。

(在改革开放的春天,决心投身建设,奉献力量,抒发自己建设美好世界的愿望。)(3)对第3节意象的理解。

(重在展现春回大地的环境。诗人告诉人们,“春天正迎着我们走来”,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刚刚布满了“花瓣”,“金色的声音”在刺激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为了歌唱”,玉兰花已经“把洁白的心向蓝天打开”,“繁星似的迎春到处闪烁”。在这节诗中,诗人仍然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玉兰花”“迎春”“金色的声音”“阳光”“鸟儿”“花瓣”“紫丁香”等等。“玉兰花”洁白的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的心灵;“迎春”的盛开则是春天到来的标志;“金色的声音”可以是阳光下花开的声音,鸟儿飞翔的声音,也可以是阳光下人们歌唱的声音、奔腾的声音;“像影子一样在身后晃动”的“紫丁香”和其他所有的铺在路上的“花瓣”一样,预示着我们前行的路途上没有了“狂风”,因为春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把更多的“花朵”和美好送来。这一节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和强烈的向往。)

八、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有关练习。

2、模仿这两篇诗歌的形式,写一首现代诗歌。

《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

教学设想:

两篇课文在“向青春举杯”的“体悟人生” 板块,都属于研习要求。因为阅读难度不大,故放在指导阅读中处理。“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

2、掌握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的家长协作完成《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看完本文,标出文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与孩子交流。如有可能,也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说说心理话。

2、熟悉文本《十八岁和其他》,引导学生从家长与子女两个角度,畅谈阅读感受以及和父母交流后的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1、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似水流年(解释:时间快),晨曦初露(写)缠绕(读rao),沉湎——缅怀,眷恋(注意写法),懊悔(注意写法),惆怅(注意写法)急躁(写读zao),怪癖(读 pi),摭(zhi)拾,光宗耀祖(注意写法),蓬莱仙境(读写),其乐融融(注意写法)

2、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二、解题:

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

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读提示: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对于“两代人的矛盾”,作者有怎样的看法?(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四、讨论总结

1、讨论问题

(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平等、理解、反省、激励)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不要轻易否定父母的人生经验,不要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叛逆,和父母多沟通做知心朋友,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珍重青春珍惜时光。)

(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分析了形成的原因: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父与子”时常被看做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韵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③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他认为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略)(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略)(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

(半夜抱孩子看医生,拍照,假日带孩子骑脚踏车到处炫耀,托起孩子身体为他洗澡,抱孩子在走廊上走半夜,陪孩子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等。)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2、总结

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只有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37%,另有63%的父母会采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视情况而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定”、“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

五、练习作业

(1)回家给父母看课文,和父母好好沟通一回。(2)做《同步导学》练习。(3)预习《我的四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明确散文的学习方法,理解《我的四季》中赋有哲理的话语。

2、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自读研讨: 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或者按照老师的提示作思考解答: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三、讨论交流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自我检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②“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之中去。)

③“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强者与弱者是自身与厄运抗争而决出的高下,并非依赖外部的扶助而产生的结果。)

④“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得。”

(一个人在生命的四季里只要认真地无愧地经历了,所有的欢乐和痛苦,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人生的收获,在生命的最后季节,一个人就不会有什么人生的遗憾和哀叹,也不会有什么生命的愧疚和寂寞。)

四、总结赏析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哪个季节感悟最深刻,你能有感情的将你最喜欢的段落为大家读一读吗、评一评?

(女作家把生命比做一年的四个季节,她在自己的人生四季中认真生活,无悔付出,在历经了人生的各种坎坷、痛苦、磨难后,她这样警醒后人: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

2、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对于这句话,你又有何理解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

(不要总沉浸在过去,要珍惜现在,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对待生命,奋斗、无悔。可以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精辟论述。)

3、“四季”在我们身上又如何理解?

(读书上学——春天,就业奋斗——夏天,中年成就——秋天,老年退休——冬天)

总结:人生的四季是短暂的,青春更是转瞬即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更应该懂得如何面对生命,如何珍惜青春。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走,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在过每一分钟”如果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认真的生活,无悔的付出,那么,在未来,我们也会坦然地对自己说:哀叹和寂寞的,将永远不会是我!

五、布置作业:(1)完成《同步导学》练习。(2)预习“设计未来”,在A、B方案中,选择你喜欢的方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我的五样》

教学设想:

两篇文章位于“向青春举杯”“设计未来”的版块,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课文浅易,故用“指导阅读”来处理。

教学目标: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型学习。

2、文以载道,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教学重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2、《我的五样》 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难点: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做出适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2、《我的五样》平心静气进入游戏,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教学方法:

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研讨法。

2、《我的五样》活动体验法。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教学讨论,1课时活动体验。教学讨论教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教学要点: 熟悉文本,体会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原则,明确职业选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马克思17岁在中学考试中的德语作文。面临中学毕业的卡尔,像大多数的同龄的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毕业后的去向,开始思考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学是个关键时期,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少年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真正具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我是谁?我将在社会中承担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困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扰着我们,是的,我们需要知道生命存在的意义,需要知道我们未来如何选择职业。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马克思给我们的建议。

二、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三、朗读课文(自由散读)

四、交流研讨:

1、马克思认为哪些因素会干扰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虚荣心,脱离现实的幻想。)

2、马克思提出了哪些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马克思提出应考虑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等三方面的原则。)

3、找到最能反映文章观点的段落与文字。

(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4、马克思对自己在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你能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说出他所向往的职业?(为人类谋幸福,立志为人类劳动。)

5、选择职业,为什么要做到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的统一?马克思十七岁时的思考对你选择职业有什么启发?说说你的想法。

(追求人类幸福和实现自身完美并非矛盾冲突,追求人类幸福可以实现自身完美,实现自身完美只有通过追求人类幸福的途径最为高尚。个人可以根据马克思的意见指导自己未来选择职业。)

五、归纳总结

1、朗读精彩段落

2、结束语:

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有无人生设计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美国哈佛大学30年前曾对当时在校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没有目标的人有27%,目标模糊的人有60%,短期目标清晰的人有10%,长期目标清晰的人只有3%。30年后追踪结果表明,第一类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长期在失败的阴影里挣扎;第二类人基本上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多大的理想和抱负,整日只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第三类人大多进入了白领阶层,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只有第四类人,他们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几十年如一日,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了百万富翁、行业领袖或精英人物。在这个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年代,在座各位必须对自己要有独特的人生设计,时代也需要每个人对自己进行负责任的人生设计。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六、活动体验:

1、结合人生感悟,填写你的理解和选择:

我最珍重的品德—— 我的主要特点—— 我对幸福的理解——

第页

免费答疑预约电话: 西安路39703311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我对不幸的理解—— 我最能谅解的缺点—— 我最厌恶的缺点—— 我喜欢做的事情—— 我喜爱的英雄—— 我喜爱的文学家—— 我喜爱的格言—— 我喜爱的座右铭——

2、我未来的人生打算: 《我的五样》 活动要点:

熟悉熟悉游戏的步骤,思考自己追寻的目标,探究人生的价值。步骤1:好好想想,写出你认定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只能写五样。步骤2: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你的真爱,请再确认一下你的五样。步骤3:按照顺序依次划去,并简要写出放弃的理由。探讨:

1、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选取“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时,首先选择了“水”“空气”“阳光”,因为这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随后作者选取了“鲜花”;选择“鲜花”的理由是作者认为鲜花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在选择生命中最后一样东西时,作者放弃了“父母”“孩子”“爱人”,而最终选择了“笔”。不是“父母”“孩子”“爱人”不珍贵,而是只有五样东西可以选择,“笔”是作家的真爱,在生命赖以存在的原动力。作为一个作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写作,放弃了手中的笔,生命便失去了意义。

这种方式表达人生观点,真实而生动形象,能够在比较中突出主旨,写法别致。)

2、你最后的选择是什么?请认真想想,这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吗?是你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写一段话,表明自己的选择与理由,珍藏起来留给未来的自己,或与知心朋友交流,相互勉励。

3、结合自己选择的体验,阐述下列两句话的含意。

(1)人们在清醒地选择之后,明白了自己意志的支点,便像婴儿一样,单纯而明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清楚“我为何而生”后,一切就变得非常清晰而有意义。这是作者在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生命存在意义之后的释然,这让作者感到轻松,灵魂深处变得异常单纯,“我”的生命里写作是唯一不可以放弃的追求,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这种清晰的答案甚至能让人有种不可抑制的兴奋。)

(2)我细心收起自己的那张白纸,一如收起一张既定的船票。知道了航向和终点,剩下的就是帆起桨落战胜风暴的努力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明白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创作后,就明白了“我”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既然“我”存在的意义如此,那就开始“我”生命的航程吧,在有着狂风骤雨的生活里,用“我”的笔奋力画出一条有价值的生命航道、为社会奉献出尽可能多的宝贵精神产品。)

本版块作业:

1、摘抄精彩的语言,作为以后自己写作的素材。

2、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用心和父母沟通一回。不少于800字。

3、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4、经过一周语文课,总结一下你建立了哪些好习惯?还有哪些好习惯没有养成?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写成一个小总结和同学或者老师交流。

更多教育文章请登录:http:///

笔记高中英语必修一 篇7

现在的学生大多从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开始接触英语了, 到高中基本已学了七年之久, 但学生在说、写能力方面却并未得到长足的进步。究其原因, 可能是学生一直缺乏写作积累的意识。通常说,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而阅读就是最重要的语言输入, 写作则是学生英语能力的直接反映, 即输出。本文就高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高中英语必修一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 中式思维

比如, 学生作文中常会出现“Very thank you” (非常感谢) 这样错误的表达;中文可以说“欢迎你来到中国”, 英文则不能说“Welcome you to China”,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Welcome to China”;中文意思为“他感到了危险”, 学生往往翻译为“He felt dangerous”, 但正确的表达应该是“He was in danger”。

(二) 缺少过渡词

如“He won, we laughed”。

(三) 用词单一或重复

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Unemployment often brings people problems such as economic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oblems连续出现了三次。但如果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较大, 那么可以写成economic pressures, psychological troubles。

(四) 句式单一

在描述一个老人的生活状态的作文中, 学生写道, “A man lived in a farmhouse. He was old. He lived alone. The mountain was high...” (陆乃圣2011) , 整段句式均为简单句, 读来毫无美感。

(五) 主题句的缺失

美国学者卡普兰曾对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和东方语言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原汁原味的英语文章的语言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的,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 进行论述;汉语学生则习惯采用“螺旋型”段落发展结构,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 最后进入主题 (Kaplan 1966) 。于是, 教师经常看了半天才知道学生写作的主题是什么。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教材新概念的前言中有一句话“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been read. (无好的输入就无好的输出) ”。输入质量不高, 输入与输出的极大不平衡, 是制约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奇民2003) 。谢薇娜 (1994) 说过, “写作实际上是模拟阅读的过程, 而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因为读者在阅读中必须揣摩写作者的意图, 扮演写作者的角色, 理解写作者的意图。”同时, 库塞 (Kucer) 在分析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时提出, “两个过程在四方面存在共同的认知基础:都运用预知识构建语篇世界的意义;书面语言机制向资料库输入信息, 语言使用者在构建语篇世界时从同一资料库里提取信息;在将预知识转换成语篇世界时, 使用的程序相同;在构建语篇世界时, 使用相同的处理模式或能力。 (Kucer 1987) ”由此可见, 既然阅读与写作是两项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技能, 那么写作教学无论是过程法还是环境法, 抑或是咨询法、内容法等, 都不应该忽视或排斥以范文为中心、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教学 (陈立平2001) 。

三、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以必修一为例

(一) 学会使用大量的句式

在必修一第一单元Anne’s Best Friend中, 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高级句式, 使文章高级化。如强调句it is because...that;定语从句there was a time when...;宾语从句I can well remember that...;时间状语从句not...until...;主语从句it is no pleasure doing sth.等。

(二) 学会使用过渡词

恰当的过渡词能使文章读起来更顺畅, 也更能显示作者清晰的思维逻辑。如在必修一第二单元The road to Rome中, 作者运用了大量关于时间、原因、举例的过渡词, 使得文章严谨、流畅。如later, because of that, so, then, finally, at that time, for example, also, although等。

(三) 留心地道的英文表达

在必修一第三单元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中, 作者使用了许多地道的英文描述。如get us interested in;from where it begins to where it ends;keep doing;give me a determined look;the kind that said;make wide bends等。

(四) 学会在首段、段首使用恰当的主题句

在必修一第四单元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 ep中, 有大量的段落主题句。如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How could the survivors believe it was natural./all hope was not lost等。学生如果学会了使用主题句, 在首段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段首直接陈述主题, 这样能使得论点更有说服力, 文章层次更鲜明。

(五) 学会用多个词语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在必修一第五单元Elia’s Story中, 作者用不同的单词短语来形容自己作为黑人在那段时期的艰难处境。如very difficult;received very little education;had to leave;After trying hard;Sadly;became more hopeful about等。

结束语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 英语写作可以说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基于这种现状, 教师可以从日常的阅读教学入手,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闪光点, 并让其进行模仿写作。与此同时, 给学生贯穿一种思想, 即很多优秀的作者都是从模仿开始进行写作的, 在写作的初级阶段, 仿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手段。如果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重视阅读文章中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 就容易在真实的语境中掌握语言知识, 培养语言技能, 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

参考文献

陈立平.2001.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看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4) .

陆乃圣.2003.英文写作技巧与训练[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王奇民.2003.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J].外语教学, (5) :66-69.

谢薇娜.1994.谈阅读与写作的交融性[J].外语教学, (4) .

Kaplan, Robert.B.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C]//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16 (1-2) :1-20.

笔记高中英语必修一 篇8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作为高中教育阶段中地理学科的物质基础,其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通过合理有效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实际应用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为此,笔者在文中主要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进行分析。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雪,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2014.16:80-81

上一篇:灯泡行业品牌培育质量提升工作设想下一篇:大学军训感悟作文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