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2024-11-23

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精选9篇)

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篇1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感情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效果。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

“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

“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新乐府序》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作者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效果。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白居易的文学创作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篇2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 亲眼目睹了牡丹在世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在社会娱乐欣赏文化中的作用, 其本身也钟爱牡丹, 因此在诗歌创作中会不自觉的写到牡丹, 并将其作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白居易涉及到牡丹的诗歌就有18首之多【2】, 将白居易的牡丹诗综合来看, 表达的情感可以总结为惜花赞花;睹物思人, 因物感怀;托物言志, 讽喻时事。

一、牡丹之美

牡丹本身花形硕大、花色艳丽, 具有一种大气磅礴之美、高贵华丽之态。也因此, 牡丹得到了唐代世人, 尤其是上层社会的追捧和怜惜。《看浑家牡丹花戏赠李二十》中用“香胜烧兰红胜霞”来赞美牡丹花之香之艳。

上层世人的追捧, 使得社会上形成一股欣赏牡丹的热潮。赏花的盛况在白居易的诗中俯拾即是:《白牡丹》中开篇写到“城中看花客, 旦暮走营营。”《邓鲂张彻落第》中写道“春风十二街, 轩骑不暂停。奔走看牡丹, 走马听秦筝。”《买花》诗中也说“帝城春欲暮, 喧哗车马度。共道牡丹时, 相随买花去。”可见牡丹花开时节, 人们络绎往来赏花买花, 一派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

白居易喜爱牡丹, 不仅乐于赏花, 还对花充满怜惜。《惜牡丹花二首》写诗人看到牡丹受到风雨的摧残, 花瓣败落而心生怜惜的情感, 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 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 何况飘零泥土中。

诗人不仅爱花、惜花, 还会种花, 有《移牡丹栽》诗为证:“金钱买得牡丹栽, 何处辞丛别主来。红芳堪惜还堪恨, 百处移将百处开。”《伤宅》中“攀枝摘樱桃, 带花移牡丹。”而《醉中归盩厔》是借牡丹点明了时间, “牡丹花尽始归来”。《和元九悼往美人》中 :“旧宅牡丹院”。都可以看出牡丹在其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牡丹之叹

诗人写诗中选择某一事物作为意象, 往往不会只从事物本身着手, 大都是因为该事物在其生活中留下了某种回忆或者情感寄托。所以会触景生情或者睹物思人, 激发诗人的某种情感。

《秋题牡丹丛》中“红艳久已歇, 碧芳今亦销。幽人坐相对, 心事共萧条。”说秋天到来, 只剩下牡丹残枝在凉风中摇曳, 诗人独坐牡丹旁, 回想过去, 也在思考将来。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蕴含其中。此外的6首则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昔时曾与好友元稹在西明寺和崇敬寺观赏过牡丹花开, 此时元稹已出仕江东, 诗人故地独游, 不免触景生情, 回想往事, 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时不我待, 表现出对好友深深地思念。《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唐昌玉蕊会, 崇敬牡丹朝。”《重题西明寺牡丹》:“往年君向东都去, 曾叹花时君未回。……只愁离别长如此, 不道明年花不开。”《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夜泪闻销明月幌, 春肠遥断牡丹庭”等。这几首诗都是故地重游, 花在人却无, 因此触景生情。

三、牡丹之谏

白居易有一类讽喻诗, 借诗笔来批判现实、兼济天下。而其牡丹诗中的“牡丹”也就成了诗人手中的一把利剑。《白牡丹》是诗人借替白牡丹抱不平来类比人事, 认为白牡丹因为多而不受重视:“彼以稀见贵, 此以多为轻。”所以发出“岂惟花独尔, 理与人事并。君看入时者, 紫艳与红英。”的慨叹。而白居易的另一首《白牡丹》也是以白牡丹花自比, 表现心中的不平之鸣 :“白花冷淡无人爱, 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 被人还唤做朝官。”当时白居易身居太子左赞善大夫, 是一个闲职, 自己满腔的志向无处施展, 感觉自己就如那不受重视的白牡丹, 虽然占着牡丹的芳名, 却遭受冷淡。而《牡丹芳》展示的是整个社会由赏牡丹成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花开时节, 洛阳豪贵争相买花, 挥金如土。在《买花》诗中也写道 :“灼灼百朵红, 戋戋五束素。……有一田舍翁, 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 此叹无人喻。一丛十色花, 十户中人赋。”这是白居易《秦中吟》中的讽喻诗, 借一位田舍翁问花价之后的神态情状来暗示, 一束红紫牡丹花的价格就能抵上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所以白居易发出“我愿暂求造化力, 减却牡丹妖艳色。”的感慨, 虽然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客观, 但是表现出白居易的爱民情怀。

总之, 牡丹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在白诗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传达了其自然之美, 还帮助诗人展现了心中之叹和其对社会之谏。

摘要:“国花”牡丹, 被认为是中华文化最有特色的传统花种。在中国也已有数千年自然生长的历史, 而牡丹欣赏的热潮在唐宋以后尤其繁盛。唐代诗人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期, 与牡丹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牡丹是其诗歌中传情达意、抒情言志的重要意象。本文就结合白居易的牡丹诗歌, 来具体分析牡丹在白居易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白居易,牡丹诗,花之美,睹物思人,托物言志

注释

1[1]陈永生, 吴诗华.《中国古牡丹文化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观 篇3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2-02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氓》中被抛弃的妇女,《伯兮》中思念远戍的丈夫的妇女,《静女》恋爱中的女子等。唐代是诗歌一个繁盛的时代,杜甫、李白也写过许多有关女性问题的诗篇,但无论数量还是深广度都不如白居易。白居易关注各阶层的女性生活,有描写农妇、弃妇、宫女、妓女等诗篇。从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看,整体上白居易还是有着比较进步的女性观,他对那些遭遇不幸的妇女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一、对不幸农妇深切同情

中唐时战争频繁,老百姓兵役、徭役等都比较沉重,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困苦,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有的饱受战乱困扰,离乡背井,家破人亡;有的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去做妓女。唐代很多诗人都十分关注劳动妇女的疾苦,给予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写出了很多同情劳动妇女的诗篇,如李白的《长门怨》,杜甫的《新婚别》等。白居易亦如此,他关心民瘼,写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名篇,其中也有部分专门写贫苦农妇的。如: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观刈麦》)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一位贫苦农妇的形象,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给劳动妇女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作者对自己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的感慨,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不幸农妇的同情。在《策林》、《缭绫》、《红线毯》等作品中,都描写了农妇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还有关于女性婚姻、嫁娶方面的作品。由于在唐代男子娶妻十分看重女方门第,豪门、富于家庭的子女好出嫁,而家境贫寒女子的婚姻却面临很多困难。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秀罗。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蜘躇……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议婚》)

在《议婚》中,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附达官显贵的恶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劝人们娶妻宁择不易嫁出的贫家女,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由此可见,当时有些劳动妇女因为贫困嫁不出去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二、对弃妇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同情

在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里,妇女被遗弃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不平等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贵族妇女,有时也摆脱不了年轻时被玩弄、人老色衰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对男性却没有什么约束,抛弃不满意的妻妾并不会受到过多的谴责。唐代诗人对被丈夫抛弃的妇女是十分的同情,《全唐诗》中题目带有“弃妇”、“弃妾”字样的诗共有十多首。白居易的《太行路》就是这样一首诗:

太行之路能推车,若比人心是坦途……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再如《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苦声苦……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在《太行路》中,诗人以少妇的口吻,倾诉了妇女被遗弃的苦难,道出:“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余由他人。”这两句话道尽了封建时代广大妇女人格上处于依附地位的黑暗社会生活现实。①“生而为人,实在不要作女儿身。女人可怜,一生中的苦乐,全由男子安排,多悲哀,少欢乐”。这两句诗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命运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诗人对当时妇女问题的总体认识。

《母别子》描写了骠骑大将军因为战功获得二百万金钱的奖赏,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人,于是将原来的妻子抛弃了。弃妇哭诉道:“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同时还有《井底引银瓶》、《琵琶行》、《妇人苦》、《续古诗十七首之七》等作品,都对负心人予以谴责。《井底引银瓶》中叙述妇女为了爱情私奔,结果却无处可去的不幸,并劝诫痴情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妇人苦》批评了在婚姻上男女的不平等,男子可以喜新厌旧,女子却从一而终,女子丧夫要终生守寡,男子丧妻却可以很快续娶,诗人对女子的地位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对宫女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宫女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宫里特有的现象,尤以唐代为最。宫女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性奴隶,她们没有人身自由,皇帝可以随意把她们作为物品一般赏赐给他人,甚至处死。这就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宫女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她们的命运也引起诗人们的注意,《全唐诗》中涉及宫女的诗就有800多首,如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以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苦……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日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诗人并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40余年的幽禁遭遇,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的绝望之情,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对封建帝王强制征选民间女子以满足自己淫欲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控诉。这位悲苦的女性竟还是当年“同时采择百余人”里的唯一幸存者,那么广大宫女的悲惨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再如《陵园妾》:endprint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从鬓疏,红玉肤消系裙慢。忆昔宫中被妒猜,因馋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宫监送锁门回。山宫一闭无日开,未死此身不令出……三千人,我尔军恩何厚薄?愿令轮转直陵园,三岁一来均苦乐。

唐代法律规定,凡遇皇帝皇后死亡,宫人没有生子的,全部发配到先皇陵墓守陵。这是十分残忍的,《陵园妾》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群体。

此外还有描写宫女悲惨命运的,如《请拣放后宫内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

四、对妓女的矛盾心态

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歌妓大行其道,唐代官员、地主阶级、富商大贾都普遍拥有家妓,蓄妓的风气非常盛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把这些当作是“风流韵事”,产生了很多描写妓女的诗篇,《全唐诗》中描写妓女的诗就有1000多首。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第七册,白居易妓女题材的诗歌就有85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士大夫,白居易也有很多家妓,并写了许多相关的诗篇。从他写的妓女的诗来看,白居易对妓女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当时建士大夫多少,而且看到他对妓女的态度是很矛盾、复杂的,有时表现出对妓女的同情和宽厚,有时则不然,如《感旧石上字》:

闲拨船行寻旧池,幽情往事复谁知?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再如《不能忘情吟》: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相顾,杨柳之再拜长跪而致辞。辞曰:“主乘此骆五年,凡千有百日,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无违无失。今素貌岁丑,未至衰催……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兮。”

白居易将家妓的名字刻于石碑上,可以看出他对家妓还是比较尊重的。细细品味《不能忘情吟》这首诗,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多情”。但是《不能忘情吟·序》中说道:“乐天既老,又病疾,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籍在经费中,将放之。”诗人在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正式退休,这样他的俸禄就会减少,不得不节省开支。可见,白居易“弃骓兮而别虞兮”是出于无奈,但多少还是有些绝情。还有《听催七妓筝》,诗人从弦筝的哀愁中,体会出这名妓女痛苦的内心世界,使他头发都白了,不忍再听下去。白居易85首妓女诗中,也有相当诗篇在对待妓女的态度上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如《江楼宴别》:

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

妓女们在寒冷的冬天穿着薄薄的舞衣歌袖,作者也明知道这种天气寒冷,却因为“樽酒未空欢未尽”,力劝“舞腰歌袖莫辞劳”。由此看出,这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妓女们的痛苦之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白居易所秉持的女性观有其进步的一面,他对农妇、弃妇、宫女寄予的深深的同情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人抨击白居易对女性残忍、伪善,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注 释:

①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汤华泉.白居易诗选[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5〕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高世瑜.唐代妇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7〕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

〔9〕张浩.试论白居易妇女诗的思想意义[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 篇4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二)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三)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四)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六)

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時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間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時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間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七)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時。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星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馀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時。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間。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間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時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主要作品

《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池上》等。

白居易主要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時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時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時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時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時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時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時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5

一、白居易诗歌介绍

(一)白居易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仕途上,其官至翰林学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

(二)白居易诗歌分类

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由于杂律诗中的艺术特色难以用言语来表述,讽喻诗过多涉及政治观点,所以本文将原有分类稍加修改,从养生诗、闲适诗、亲情诗三方面来讲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白居易养生诗艺术特色

(一)白居易养生诗的体裁特色

白居易养生诗体裁包括五言古体、五言律诗、七言古体、七言律诗。其中占比较高的是五言古体。白居易的《仲夏斋戒月》描述的是其通过吃素进行养生的一种生活状态,体裁为五言古体。白居易写诗讲究随性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格律,喜欢创新体裁,这也反映了白居易爱好自由,不受约束,闲适养生的生活状态。

(二)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特色

题材就是指诗歌作品在创作时所选取的材料。白居易养生诗的题材大多都是平常会经常看到和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更注重自身修养。

1.选材的日常化、生活化

白居易的养生诗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描述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所以其选材更贴近于日常生活。例如,他在描写自然景色时,大多选取田园间常见的小花小草、小鱼溪水,甚至是一些农作物或者家禽;在描写事物时,选取的都是日常吃穿用住的东西,包括书、蔬菜、围栏等。白居易养生诗的选材虽日常化、生活化,但其并不注重突出民生疾苦,是纯粹的对生活随时进行描述,安于养生。

由于白居易选材的日常化,使我们后辈在阅读他的诗歌时,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发现他的日常生活方式,就连他经常吃什么、做什么、对什么有偏爱。例如,从《斋月静居》中可以了解他喜爱吃斋,以及他吃斋时的一些感受;从《从老子》中可以发现他喜爱读圣贤书,对这些书的观后感也一目了然,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他自己的有关主张。有时候连自己今天晒太阳有感而发也可以作诗一首,半夜惊醒、早起梳头等生活细节也能变成一首首诗歌。

有些读者会觉得白居易的诗歌选材过于简单,没有内涵,没有雄心抱负,更没有对世风世俗的描述及感慨。其实,这正是白居易的特点所在,虽然他不能从选材方面打动读者,却能以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吸引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表现生活的诗意化

白居易注重生活细节,诗词歌赋以描述生活为主,所以他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眼睛,他看待事物常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养生生活诗意化。如《新沐浴》中描写到“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坂。半甜半饱时,四体春悠悠”,这是沐浴前吃饱喝足的写照,短短两句,尽显诗情画意,可见白居易的养生生活充实有诗意,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养生大家。

(三)白居易养生诗的语言特色

1.喜用口语

白居易的养生诗大多浅显易懂,喜欢用一些口语化的词,使诗词明白晓畅。在白居易的养生诗中处处可见像“渐觉”“不如”“不必”“可以”“只有”等口语化的词,例如在《因沐感发,寄朗上人二首》中“应是烦恼多,心焦血不足”“只有解脱门,能度衰苦厄”,就用到了“应是”和“只有”两个口语化的词。因为白居易作词大多都是即兴有感而发,所以诗句更像是一种口语描述,意思通俗易懂。

像这种通俗化的诗句往往不被一些诗词大家所采用,更多的是流传于一些下层百姓口中。白居易的口语化式诗词歌赋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发挥其娱乐大众更娱乐自己的作用。白居易的这种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体现出了他为人率真、不争不抢,以养生为最高境界的生活状态。

2.语近思深

白居易的养生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却包含着无限的韵味。养生注重自我修养,不被世俗所染,白居易通过描述清风明月,彰显自己豁达平静高雅的情怀,用诗词来描述自己的人生,真正做到诗意人生。与华丽的诗词歌赋相比,白居易的养生诗更具吸引力。

(四)白居易养生诗的意象特征

1.酒是伴侣

从古至今,吟诗作画始终与酒相伴,白居易在作诗时也常常小酌。都说酒能消愁,白居易在养生诗中常提到自己感慨世态时举酒邀月,也常把自己对好友的牵挂寄托于酒中。所以酒是白居易不离不弃的伴侣。

2.琴是知音

朋友易找,知音难遇。白居易一生知音甚少,且相聚时间非常短暂,所以他寄情于琴中。他曾在《北窗三友》提到,琴是他的“三友”之一,在心情不适时,可以弹琴以净化心灵,抒发悲愤甚至不满之意。晚年时,白居易身体不佳,行动不便,那时琴更是他所离不开的知音。 3.“松、竹、莲”是人格的写照

在古代,植物的一些特殊品质常被诗人用来表述自己的品质。白居易一生热爱种植,其生活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但在其诗作中描述得最多的就是“松、竹、莲”。松、竹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莲出淤泥而不染,自珍自爱,正直坚贞。这些其实都是白居易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人格意于“松、竹、莲”之中,既含蓄又明显。

三、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闲适诗与养生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本文关于白居易闲适诗艺术特色的描述着重于与养生诗的不同点,主要是遣词用句及修辞手法。

(一)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1.叠字的使用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重叠的词,例如“声声、皎皎”等。叠词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它的特点就是利用汉语音节,使诗词在结构上显得更加工整,在节奏上显得更加有韵律美。使用叠词描述声音时,会使声音更具真实性;使用叠词描述景物颜色时,会使景物带给人们更多视觉上的美感。白居易的闲适诗中通过使用叠词,使其看似平淡的生活更显趣味,也更具有吸引力。

2.喜用数量词

数量词的运用,会使得整首诗更具带入感,“两只”“一双”等数量词的简单使用,会使得诗词所描述的画面更具真实性。读者在品读诗句时,可以在脑海中将诗句化作一幅图,形象又生动,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白居易闲适诗中常常使用数量词,这不仅与其描述的内容有关,更与其自身生活特点及人格特点有关。

(二)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首先是浅显的比喻。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仍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讲究写实,虽然他不会过多地运用夸张的比喻,但他还是会运用一些浅显的比喻来给自己的诗词润色,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关注度。白居易主张平淡闲适度日,又不失对人生的思考,为了使其写作风格与其个人人格相符,他摒除了使用华丽及夸张的修饰,而是转用易于被大家所理解而又不失诗人风范的浅显的比喻。这种比喻方式在白居易的诗中经常可见。

其次是平易的`典故。古代的用典就是运用各种典故来讲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为自己的诗词润色。如果只是粗略地品读白居易的闲适诗,很难发现有用典,但如果细细品味,其用典之处还是相当多的。这说明白居易有着丰富的典籍知识,能熟练透析地了解典故的内容,从而将其中更为平民化的小点运用到自己的诗词中,使得自己的诗词既能达到平易近人之效,又能运用典故阐明自己的观点。

四、白居易亲情诗艺术特色

白居易的亲情诗主要是讲述他对亲人的关爱及思念,虽然其艺术特色也有与上述两种诗相类似的地方,但它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就是其在亲情诗的创作中,在抒情时不忘讲明道理,喜欢运用主客颠倒的“对写法”。

(一)抒情中偏爱说理

白居易的亲情诗从表面看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及关爱,但细致品读不难发现,其大多数诗词在后半段更加注重的是说理。也就是一首亲情诗的前半段描述思念,后半段以对亲人的思念有感而发,引出相关哲学、心理学甚至佛学的道理,使得思亲有情有理。白居易这种亲情诗的撰写方式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不会被后人定位为“无病呻吟”,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其他诗词区分开来。

(二)“对写法”的运用

所谓对写法,就是“主客颠倒”,将原本的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相调换。这是古代描述思亲诗句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白居易的亲情诗中,绝大部分描述的都是他的友人或者亲人在某地思念他,很少描写他对亲人和友人的思念,这就是典型的对写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强调诗人对友人与亲人的思念,有一层递进的关系,就是你在想念我的同时,其实我也非常地想念你。这种反弹琵琶式的抒情既达到了抒发思念之情的效果,又不会显得自己柔弱不堪,不会现出自己的寂寞与孤独。

结语

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篇6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诗词原文: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白居易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白居易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白居易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白居易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白居易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白居易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白居易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白居易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白居易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白居易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白居易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白居易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试论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篇7

一、人物解读

白居易(772-846)正处于中唐社会,也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经历了由衰到兴后再衰亡的时期。历史以来唐代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兼容并包的时代,而当时,儒教、释教、道教“三家的思想教义有相互交流和融合的可能,因此当时的士人文化格局便呈现出了立足于儒学而兼取道、释的局面。《醉吟先生墓志铭》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经历与思想.在他思想中既有儒家的“人治”思想、又有道家追求现世享乐之趣,更有佛家的超越世俗之意。诗人白居易在对待女性乐人,他不仅注意到了女性乐人的情感生活等问题,更以无限深厚的同情,为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的女性提出了呐喊与控诉。这也早已远远地超越了同时期乃至前人们传统的偏见以及狭隘的观念,本文从白居易叙妓诗来窥探“三教”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的表现

唐太宗在《封孔德纶为褒圣侯诏》中记录:“宣尼以大圣之德天纵多能......用存祀。”通过这一段话可以明显看出儒学在唐代时期的君主心目中的所占有的崇高地位,历来唐代的所有君主,始终崇尚儒学。因此,在这个大环境下虽然三教并行,但实际上是以儒学为首,进而对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关系及地位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三教得以平等与均衡。

白居易兼济天下的理想以及对下层老百姓疾苦的关心是其儒家思想的体现之一。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思想文化的全面高涨与开放,男女两性间的关系空前解放。唐代文人与女性乐人有着非常广泛的接触,白居易也不例外,但是白居易在与女性乐人的交往中,无不体现着对女性乐人技艺的赞美与社会地位的同情。如他在《听崔七妓人筝》所表现的哀愁中,体会出了妓人深刻痛楚的内心世界,使得他自己感触颇深,头发都要白了,不忍再听下去了。

又于《鹦鹉》中,由鹦鹉被禁于竹笼之中而不得自由,进一步联想到了身处豪门中的歌妓的悲惨境遇,由此在该诗的末尾写道:“应似朱门歌舞伎,深藏牢闭后房中”。其中对女性乐人不幸遭遇描写最为逼真的,理所当然要算被贬江州的第二年秋天所作《琵琶行》,在这首诗中他以真挚的情感,描述了一位处于封建社会有着不幸遭遇的长安歌妓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身的同情。通过这位早年才色双绝到悲惨可怜的琵琶女,昔盛今衰可悲身世的自白,白居易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哀伤与共鸣。这也印证了“兼济天下”儒家思想对白居易人生态度以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影响。

三、佛教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的表现

提到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不得不提及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因其与佛寺的渊源关系,对佛教及其文化的传播也起到推动作用。自此佛教思想开始在唐代的文人阶层中播散开来。

白居易与佛教的接触,在其《醉吟先生传》中也有记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得出,白居易佛教思想对其叙妓诗的辐射几乎可以否定,但是在描写琴曲的诗歌中不难发现有佛教思想的融入。如《清夜琴兴》:“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韵清”和“淡”的运用。“禅即主张自在任运......才能直戳本来面目。”在他的琴诗中正能反映出来这种本色天然、不假雕饰的佛教理念。

四、道教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的表现

《新唐书》中记载:“高宗(李治)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以调和三教。”《新唐书》中还有记载:“玄宗(李隆基)开元之初......颇以无为请见。玄宗好神仙,往往诏郡国征奇异士。帝方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由此可见,唐代统治者对于道家思想也是十分推崇。自古以来,“上有说好,下必甚焉”。道教的信仰核心是一方面表示对生命的肯定,另一方面则表达对永生的一种追求,然而事实上道教从根本上肯定了对现实的认识,不但如此,还形成了“贵生”的哲学。结语:“侑食乐悬动,佐欢妓席陈。”在几乎是无妓不成席、无妓不欢宴的唐时期,白居易与同一个时代的其他诗人相比来说,其中女性题材在他的作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儒家“兼济天下”以及道教“贵生”与“乐生”的思想,在白居易叙妓诗中都有反映,然而佛教思想在白居易音乐诗中的反映,笔者认为其集中体现在白居易琴诗当中的禅悦思想,而在叙妓诗当中笔者并未发现。

摘要:不一样的视角,可以书写出不一样的生命长卷。白居易以他锋利的笔触,影响了整个时代。白居易的叙妓诗中展现了他与这些乐妓坦诚率真的交往态度、对其才情的欣赏以及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关注。笔者力求通过白居易所创作的叙妓诗歌来反思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对作者白居易他的诗歌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他人生态度的形成也造成了重要的改变。

关键词:白居易,儒,佛教,道教,女性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范镇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3]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4]毛妍君.《白居易闲适诗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白居易诗歌集锦 篇8

青门柳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译文

柳树的青色却是让人伤心的颜色,多少个离别的人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中分别。

附近的关卡周围也全是送别的人,每个人都折柳来送离别的友人。

阴雨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译文

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买花 / 牡丹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译文

这一年暮春,长安城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原来是到了牡丹盛开的时节,长安城里的名门大户纷纷相随前去买花。牡丹花的价钱贵贱不一,价钱多少以花的品种来定。这里的牡丹有的枝繁叶茂,鲜红欲滴,小小的束花,要付五捆白绢的价钱。它们被精心呵护着,主人还给张上了帷幕,筑起了樊篱,辛勤浇灌之余还培上了最肥沃的土,因此花的颜色还和以前一样鲜艳。家家习以为俗,更没有人认为是错的。有一个老农无意中也来到了买花的地方。目睹此情景,不由得低头长叹,然而此叹又有谁在意呢:这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了。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赏析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赏析

这首词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本来是白居易的自度曲,“相恨不如潮有信”句诗人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诗意:“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在中唐当时,官府重商弃农,盐商和珠宝大贾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姓名不在县籍中”,“不属州县属天子”,他们牟取暴利,生活豪奢,“商人重利轻离别”、“日日逐利西复东”,故商人妇便更要常受“来去江口守空船”之苦。这首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首二句劈空发问,以水喻情。“江潮”常汹涌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转瞬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和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相比。“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上二句设问,这两句予以回答。“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呢?他走后却再没有音信。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形式清新活泼。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白居易早期诗歌鉴赏 篇9

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诗人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诗人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诗人的艺术才华。但诗人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诗人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诗人自己。诗人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诗人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梅圣俞平:“状难写景,如在眼前;元微之云,道得人心中事,此固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之所短也。”(张戒《岁寒唐诗话》),“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俟。致长韵大篇,动数千言,而顺当惬意,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捻断吟鬓,悲鸣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浅易轻之,盖不足与言矣。”(张若虚《滹南诗话》)

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我们不能论定谁是谁非,每个人欣赏事物的切入点不同,欣赏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评价也就不尽相同。我个人认为“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的说法有失妥当。

我们知道白居易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即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采入诗歌唱。其全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补察时政“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而白居易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了讽喻诗一百七十余首,大体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显宦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恶行的尖锐批判如《秦中吟》和《新乐府》这些诗用浅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观点鲜明,而这些尖锐的批判使达官门咬牙切齿。“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从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写这首诗不是为了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是要反映了人民为了满足贵族门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难,要教育权贵们,不要为了满足自己无聊的闲乐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为大众着想,站在民众阶层想想他们的行为是多么的不当。白居易就是这样用他那浅显易懂的语言写出作品,让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让作品的时代主题和内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诗歌的浅近语言是有利于文学发展的,不应该遭到那么多人的质疑。

有人会说因为白居易是伟人,所以他写出的诗歌无论怎样看,怎样评价都是好的。就比如《刘十九》“绿蚁新陪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明明写得毫无情调,一点文学色彩都没有,但是后人们却争着传诵硬说这首诗是一首好诗。说诗意很美,能闻见诗人亲切相问的声音,把与刘十九对饮清谈的那种欢欣与温馨很好地表达了出来。如果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诗,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样了。有人会认为这是涂鸦之作,没有一个词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语言很艰涩,根本就不是诗歌。但是“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变成绝唱,此等是诗也。”(俞陛平《诗意浅说续编》)白居易信手拈出一首小诗,用口头语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写了出来令人读后沁人心脾。一首好的诗歌不一定都是奇异的词,只要用此词,在此境,能够最传神地表达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词。所以白居易就是运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词语来表达出他的感情,使他易于被人接受,作品的内容易于为大众接受,理解,吸引广大读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雅俗共赏的好文章,才能流传千古。据史料记载说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阳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农家田间地头,征求老妪老夫的意见,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们今天才能有幸读到白居易这么清新的文章。

上一篇:中西医妇产科习题下一篇:以孝与恩为主题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