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周工作要点

2024-09-20

第1周工作要点(精选5篇)

第1周工作要点 篇1

第1周工作要点

(2014.02.16—2014.02.22)

办公室:

1.协调各部门做好开学的相关工作;

2.做好2013考核的相关工作;

3.收集各处室的工作计划;

4.做好上级部门对学校开学工作检查的相关工作;

5.做好第二批教师办公电脑的发放工作;

6.协助教务处做好2014年春季期召开开学典礼的相关工作。教务处:

1.做好课本、教辅资料的的发放工作;

2.完善课程表;

3.收集科组教学工作计划;

4.做好开学典礼暨表彰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政教处:

1.做好开学注册报名工作;

2.班主任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对还没回学校的同学进行电话家访,动员回校上课;

3.班主任17日晚上开好开学第一节班会课,就新学期工作和安全卫生工作进行教育;

4.加强学生学习风气,纪律管理,班主任开学第一、二周要进行一签到位,严格把关学生仪表仪容。

科研处:

1.制定好春季期科研处工作计划;

2.跟踪落实上学期资料的收集存档工作,请各科组长跟踪落实到每一位组员,将上学期的复习资料、单元测试题、月考试题或导学案等收集完整,汇总到科研处存档,以便资源共享、循环使用。总务处:

1.做好开学收费及校务公开工作;

2.对学生宿舍教室及食堂进行全面检修,确保开学正常运转;

3.做好教师办公用品以及第二批笔记本电脑的发放工作;

4.力争在本周内完成LED宣传屏幕及首批电子多媒体白板的安装调试工作。

荷城初级中学

2014年02月17日

第1周工作要点 篇2

1 临床诊断要点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TGE)

1.1.1 流行病学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猪的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流行季节明显, 多发生于每年12月份至翌年4月份, 发病急、传播迅速,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在新疫区, 呈流行性发生, 所有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10日龄以下的仔猪病死率可达100%, 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很低。老疫区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发生。

1.1.2 临床主要症状

不同年龄的猪所表现的腹泻症状有所不同。仔猪一般先出现呕吐, 然后呈现严重的水样腹泻 (喷射状) , 粪便恶臭, 呈黄色、绿色或白色, 病猪严重脱水, 常于2~3 d内死亡, 病程长短和病死率与被感染仔猪的日龄成负相关, 治愈的仔猪多出现生长发育不良;育肥猪、母猪和公猪多表现为厌食, 有的猪呈喷射状排出水便, 偶有呕吐, 多于5~8 d后停止腹泻而康复, 极少死亡。

1.1.3 病理变化

该病病尸脱水明显, 胃胀满, 内容物中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或不同程度的出血;小肠外观扩张, 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白色液体, 含有气泡和未消化的凝乳块, 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而无弹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呈红色且多汁;偶有肺炎病变。

1.2 猪流行性腹泻 (PED)

1.2.1 流行病学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该病流行于每年寒冷的12月份至翌年的2月份, 呈地方流行性。一般常经过4~5周可传遍整个猪场, 病程经过1个月左右后流行可自行停息。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 感染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随猪日龄的增长而下降, 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 病死率平均为60%。

1.2.2临床主要症状

病猪出现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黄色或灰色、恶臭, 有的患猪出现呕吐症状, 呕吐多发生于采食或吃奶后, 吐出物含有凝乳块, 多表现发热;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病后很快消瘦, 粪便呈水样流出, 污染臀部及后肢, 腹泻后3~4 d因脱水而死亡, 或有耐过者多生长发育不良;成年猪可能只见呕吐和厌食而不腹泻;断奶猪、母猪常厌食和持续3~7 d腹泻, 后逐渐恢复正常。

1.2.3 病理变化

该病主要病变在小肠, 可见小肠扩张, 肠壁变薄, 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黏膜发炎、糜烂;胃内多无食物, 或内容物呈黄色胆汁样液体, 并混有大量凝乳块。

1.3 猪轮状病毒感染

1.3.1 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是由轮状病毒 (RV) 引起猪和多种幼龄动物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 并通常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感染和发病的高峰期在每年晚秋至翌年的早春季节, 呈地方流行性。可同时多种幼畜禽 (犊牛、羔羊、犬、鸡、鸭等) 自然感染发病, 感染率可达90%~100%。1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为严重, 病死率可达100%, 随着日龄增大, 死亡率降低;成年猪、经产母猪与种公猪一般呈隐性感染, 极少发病。

1.3.2临床主要症状

病猪以精神萎靡、厌食、呕吐、腹泻及脱水为特征, 其粪便腥臭, 呈灰白色、灰黄色、暗黑色, 水样或糊状。病情发展随日龄和免疫状态而异, 1周龄以内的仔猪, 腹泻3~7 d后常因严重脱水而死亡;2~3周龄的猪症状轻, 腹泻1~2 d后即可痊愈;3~8周龄的猪病死率一般为10%~30%。

1.3.3 病理变化

病变多局限于消化道, 患病哺乳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小肠内容物为灰黄或灰黑液体;小肠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1.4 猪伪狂犬病

1.4.1 流行病学特点

该病是由于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乳猪可因与病猪接触或吃感染伪狂犬病毒母猪的奶而感染;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可造成垂直传播, 使胎儿受侵;哺乳仔猪日龄越小, 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 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 断奶后的仔猪多不发病, 但可长期带毒、排毒。

1.4.2 临床主要症状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腹泻, 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继而出现神经症状, 发病率与死亡率可达100%;3~4周龄猪病程略长, 病死率可达40%~60%;怀孕母猪表现咳嗽、发热, 随之发生流产, 或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 弱仔猪1~2 d内出现呕吐和腹泻, 通常在2 d内死亡。

1.4.3 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主要是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扁桃体、肝脏和脾脏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肺脏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或出血点。

1.5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

1.5.1 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而仅发生于仔猪, 成年猪可感染, 但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仔猪黄痢常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 尤以1~3日龄最为常见。7日龄以上的仔猪少见发病, 发病时常使90%以上的同窝仔猪发病, 病死率很高, 有的达100%。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 以10~20日龄居多, 1月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同窝仔猪发病率约30%~80%, 病死率低。

1.5.2 临床主要症状

仔猪黄痢多为刚出生1~3 d内的一窝新生仔猪中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 迅速死亡, 接着其他仔猪相继表现排黄色浆糊状稀粪, 内含凝乳块, 很快消瘦、昏迷而死。仔猪白痢表现为突然腹泻, 腹泻次数不等, 粪便呈灰白色或乳白色, 腥臭, 浆糊状。病程2~7 d, 多能自行康复。

1.5.3 病理变化

仔猪黄痢病理变化除尸体严重脱水外, 还表现皮下水肿, 肠道膨胀, 内有多量黄色、黄白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 黏膜、浆膜充血、出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出血点;胃内有凝乳块, 胃底黏膜潮红;肝脏、肾脏有小坏死灶。仔猪白痢病理变化表现为病尸苍白、消瘦、脱水;胃内有少量凝乳块和气体;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1.6 肠炎型仔猪副伤寒

1.6.1 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该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多雨潮湿季节多发。常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仔猪, 以1~4月龄仔猪多发, 死亡率25%~50%。

1.6.2 临床主要症状

肠炎型仔猪副伤寒症状与肠炎型猪瘟表现相似, 体温升高到40.5~42.0℃,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寒颤;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上下眼睑常被粘着在一起。患病猪先便秘后腹泻, 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 粪便恶臭、混有血液及脱落的肠黏膜。耳根、胸、腹皮肤有紫红色斑点, 有的病猪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耐过者多生长发育不良。

1.6.3 病理变化

该病的特征病变为盲肠、结肠坏死性肠炎, 表现为肠壁增厚, 黏膜上覆盖一层污秽、黄绿色腐乳状纤维素渗出物形成的假膜, 剥开假膜底部呈红色, 并有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脾脏肿大, 呈暗蓝色, 触之坚实似橡皮样;肝脏实质有时可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点。

1.7 猪痢疾

1.7.1 流行病学特点

猪痢疾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螺旋体引起的猪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 而且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 7~12周龄的小猪最为常发。发病经过慢, 持续时间长, 可以反复发作。小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于大猪。

1.7.2 临床主要症状

病初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粪便变软, 表面附有条状黏液, 以后迅速腹泻, 粪便呈黄色、柔软或水样。腹泻时弓背缩腹, 里急后重, 持续数天后粪中混有血液、黏液及脱落的肠黏膜。体温稍升高, 多在40.0~41.5℃间, 且持续数天后降到常温。急性病猪病程约1周, 出现衰弱而死, 亚急性和慢性病猪, 粪中黏液及坏死碎片较多、血液较少, 多数病例可自然康复, 但部分病例可出现病情反复甚至死亡。

1.7.3 病理变化

典型病变局限在大肠和回盲肠结合部, 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变化, 黏膜肿胀, 并覆有黏液性和带血块的纤维素;肠内容物稀软, 常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慢性型和亚急性型病变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表现黏膜表面坏死且形成假膜, 剥离假膜可见黏膜表层糜烂, 有的黏膜上只有散在成片的薄而密集的纤维素。

1.8 仔猪梭菌性肠炎

1.8.1 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梭菌性肠炎 (又称仔猪红痢) 的病原为C型和/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仔猪的高度致死性肠毒血症。该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 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同群不同窝仔猪发病率不同, 病死率一般为20%~70%, 最高可达100%。猪场一旦发生本病则不易清除, 绵羊也易感本病。

1.8.2 临床主要症状

最急性型表现仔猪出生后1 d内发病, 可见仔猪后躯粘有血样粪便, 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即现死亡;急性型的病猪多见排出含有灰色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状稀粪, 一般于病后3 d死亡;慢性型病猪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 病程1周以上。

1.8.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空肠, 有的扩展到回肠, 外观呈暗红色, 肠腔内充满含血液体, 混有大量气泡;肠黏膜潮红、肿胀、出血;病变肠道和健康肠道界限明显;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大、出血;腹腔内有大量的积液。病程长的病死猪肠黏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 易剥离, 肠腔内有坏死组织碎片。

2 防控措施

2.1 针对性措施

2.1.1 使用菌苗、疫苗免疫接种

根据猪场实际发病情况, 科学制订免疫程序, 或者对原来的免疫程序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是预防和控制以腹泻为主症的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在制订免疫程序时要充分考虑猪的年龄、母源抗体水平、饲养条件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免疫途径等因素, 特别是目前混合感染率逐年升高, 一定要注意联合及多重免疫。按时、按质做好猪的免疫注射工作, 并采用经国家批准使用的或推荐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1) 以腹泻为主症的病毒性疫病的疫苗选择。通过免疫接种是防控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坚持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感染共防的原则尤为重要。生产中可用联苗进行免疫接种, 也可使用单苗进行同步异途 (以各个弱毒或灭活单苗所要求的接种方式多途径同时进行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如应用TGE-PED-RV三联弱毒苗, 在母猪产前注射, 或在新生仔猪吃初乳前30 min肌注, 都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保护力;或PED-TGE二联灭活疫苗对妊娠母猪免疫接种, 使其所产仔猪可获得被动免疫;一般在每年10月份、12月份各普免1次, 在产前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仔猪于断奶后1周内进行免疫, 21 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6个月;PED灭活疫苗[甲醛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单苗) ]可用于不同品种、月龄、性别的猪。注射量1~3 m L/头, 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TGE弱毒疫苗适用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猪, 后海穴注射0.5~2.0 m L, 免疫持续期母猪为1年, 其他猪只为6个月, 妊娠母猪于产前4天及15天肌肉和鼻内各接种1 m L, 仔猪出生后吮吸初乳可获得保护。

(2) 以腹泻为主症的细菌性疫病的疫苗选择。目前国内针对仔猪黄、白痢的疫苗有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987P基因工程苗、K88-K99-987P三价基因工程苗等, 于母猪产前30天、15天各免疫1次, 可获得一定预防效果,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猪场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有较大的差异, 且血清型在不断变异, 所以针对本场的自制组织灭活苗预防黄痢和白痢效果应该更好。预防红痢最有效的方法, 是于临产前1个月给妊娠母猪注射C型魏氏梭菌氢氧化铝菌苗和仔猪红痢干粉菌苗5 m L/头, 临产前2周时再注射8 m L/头, 出生仔猪吮吸初乳而获得母源被动免疫。在常发生仔猪副伤寒地区的猪场, 必要时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用猪副伤寒弱毒疫苗预防接种, 用苗前3 d到用苗后7 d期间停止使用抗菌药物。对于猪痢疾, 至今尚无有效疫苗用于预防。

2.1.2 对于已经发病的猪群, 要立即将病猪隔离治疗

一旦发现有猪发生传染性腹泻时, 及时隔离病猪,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进行实验室确诊, 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对病死猪及其产品要严格采取“四不准一处理”措施 (“四不准”是指“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病死畜禽及其产品”;“一处理”是指“对死亡畜禽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 消除疫病传播的隐患, 杜绝病死猪传播疫情现象。

2.1.3 采用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是应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补液补盐, 保护肠黏膜, 必要时应用高免血清。

(1) 应用抗菌药物。对病毒性腹泻用抗菌药物可以防治继发感染而减少死亡率。对细菌性病原引起的腹泻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发生仔猪副伤寒时, 耐过猪因多数带菌, 所以应隔离育肥。发生仔猪梭菌性肠炎时, 药物治疗效果通常不佳, 可对刚出生的仔猪口服抗菌药物, 每日2~3次, 作为紧急药物预防, 条件允许的可用抗仔猪红痢血清按每千克体重3 m L肌肉注射, 发挥保护作用。对病猪和受威胁的猪群, 应用肠道抗菌药如恩诺沙星、氟哌酸、痢菌净、新霉素、新诺明、庆大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对预防并发、继发感染有一定作用。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效果为好, 可将抗菌药物制成膏剂, 涂抹于仔猪口内, 尤其刚出生的仔猪不提倡肌肉注射, 以减少应激。特别是细菌性感染而致的腹泻, 尽可能地进行药敏试验, 选择高敏的抗菌药物, 防止滥用抗菌药物。

(2) 补液补盐。对发生腹泻的仔猪, 可让其自由饮用清洁、干净的补液盐水 (氯化钠3.5 g, 氯化钾1.5 g, 碳酸氢钠2.5 g, 葡萄糖20 g, 常水1 000 m L) , 必要时可进行灌服或腹腔注射。对10日龄以上仔猪也可进行静注补液。

(3) 排毒及保护肠黏膜。应用强吸附剂 (鞣酸蛋白、活性炭) 及肠道黏膜保护剂 (陶土) , 对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等攻击因子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保护消化道黏膜等。活性炭等可吸附毒素、减轻对肠道黏膜的刺激, 因而也有止泻作用。

(4) 应用高免血清。条件允许的猪场, 对病毒性腹泻可以利用淘汰母猪或育肥猪制备一些高免血清储存备用, 用于口服或肌肉注射, 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2.2 综合性措施

2.2.1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严格执行饲养规程

平时饲养管理过程中, 要注意考虑猪舍环境温度、湿度的适宜性, 提供优质、卫生的饲料及饮水, 及时清理粪污。特别冬季要注意加强防寒保暖措施, 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注意防寒保暖, 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产房要坚持全进全出, 严格落实产房空栏、彻底清洗、严格消毒等措施。在机械打扫的基础上, 彻底冲洗产床、墙面、地面、饲喂工具等, 干燥后再进行严格消毒, 空栏5~7 d, 方可转入母猪进行生产。接产前对母猪乳房、乳头进行清洗和消毒。尽量使仔猪及早吃到初乳。确保产房温度适宜 (20~25℃) , 仔猪保育箱温度控制在30~34℃为宜。保持产房、产床、保育箱的清洁干燥。产房要适当通风, 避免一氧化碳等中毒。断奶初期饲喂不宜过饱, 应采取少喂勤添的饲喂方法, 逐步过渡到自由采食。如果产床充足, 断乳时最好让母猪先下床, 仔猪在原床上单独停留1周左右再转群以减少应激。为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提供的饲料要做到营养丰富、均衡、优质全价。

2.2.2 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度, 搞好环境卫生

条件好的规模猪场要尽可能采用封闭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 定期消毒, 及时清理并无害化处理粪污。在猪舍清空后, 应彻底清洗、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 空栏至少3 d以上, 方可转入新的猪群。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经常对猪圈消毒, 一般每周大消毒1次, 疾病流行季节每周可消毒2次。

2.2.3 坚持自繁自养, 引种前严格检疫

猪场要尽可能地自繁自养, 确需从外地引种时, 必须从有资质的猪场引种, 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猪, 并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对外地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观察45 d以上, 再次进行实验室检测, 确认主要疫病病原感染为阴性的猪只方可混群。

2.2.4 积极推进疫病净化工作, 做好无害化处理

出生第一周喂养要点先知道 篇3

产后,让宝宝尽早喝上珍贵的初乳

初乳的作用:含有丰富抗体,增强宝宝免疫力

妈妈产后第1~5天分泌的乳汁称为初乳,呈淡黄色、黏稠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抗体,对提高新生宝宝抵抗力、防止肠道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是宝宝最为理想的第一口食物。

虽然,在产后最初的两天,妈妈的泌乳量并不高,大约每次哺乳只能产生2mL~12mL的初乳,但对宝宝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所以,妈妈千万不要因为乳汁不够而放弃初乳的哺喂。

抓住哺唯“先机”

产后尽快与宝宝肌肤接触,尽早哺喂

宝宝出生后,如果能立即抱在妈妈怀中,和妈妈进行亲密的皮肤接触,大多宝宝都会顺利地找到乳头,并开始吮吸。有研究显示,出生后立即与妈妈进行肌肤和乳头接触的宝宝日后能够正确吮吸母乳的比例要比没有立即进行接触的宝宝高得多。此外,尽早让宝宝吮吸,还可以促进妈妈催乳素增加20倍以上。

所以,我们建议,健康的顺产宝宝在出生后。妈妈应立即将他搂在胸前进行哺乳;剖腹产宝宝出生6小时后应立即哺乳。

正确哺喂姿势

侧躺哺喂、避免将宝宝鼻部堵住

正确的哺喂姿势能让宝宝吮吸的时候更舒适,更有利于母乳喂养顺利进行。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产后第一周,妈妈的身体还很虚弱,无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妈妈都要避免腰部过于受力。所以,此阶段,建议妈妈以侧躺的姿势哺喂宝宝。

具体作法为:

①妈妈侧躺后,在背部和头部后方垫几个抱枕,以支撑身体:

②调整自己的身体,让宝宝的头部靠近自己的乳房,并用手扶住宝宝的后背;

③将自己的整个乳晕(而不仅仅是乳头)放入宝宝的嘴里,并用手扶住宝宝的颈部:

④让宝宝吸乳时微仰头,即下颌贴着乳房,而前额和鼻部尽量远离乳房,以防鼻部被堵住,更有利于呼吸。

母乳哺喂原则

按需哺喂、随饿随吃

这个阶段,要对宝宝进行按需哺喂,遵循“随饿随吃”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宝宝每天吃奶的量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今天多些、明天少些。只要没什么异常,妈妈就不必太过担心。

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宝宝喝奶的频率大约在两小时左右一次。但若宝宝喝奶过于频繁,如30~60分钟一次,可能提示母乳不足,但妈妈也不要太担心,因为宝宝频繁地吮吸有助于刺激妈妈泌乳素的分泌,增加奶量。

第一周,你可能遇到的母乳喂养难题

难题①乳头过小、过短、或乳头凹陷

如果妈妈乳头过小、过短、或乳头凹陷,都有可能使宝宝因衔不住乳头而造成哺喂困难。你可以:

①尝试每天用食指、中指、拇指三指捏起乳头向外牵拉,每一拉坚持1秒,每次3分钟右,每天4次;

②哺乳时,用中指和食指轻轻夹住乳晕上方,使乳头尽量突出;

③用吸奶器抽吸,每次1分钟,每天4次。

难题②乳头皲裂

乳头皲裂是很多母乳妈妈都遭遇过的问题。防止乳头皲裂最重要的一点是:哺乳时,要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而不只是乳头。否则,宝宝不但吮吸费力还容易将乳头吮破,造成皲裂。如果皲裂处有感染迹象,可用红霉素等抗菌素软膏,也可涂龙胆紫,但在喂奶前要把药物洗干净。

难题③乳腺炎

乳腺炎是哺乳期妈妈最常见的疾病,不但影响自身的乳房健康,还会造成哺喂困难。为防止乳腺炎的发生,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睡觉时尽量采用仰卧,以避免压迫乳房;

②有乳核时,要及时揉开,也可以用毛巾热敷,以使乳腺畅通;

③产后第一周,避免过早进食过于发奶的汤水和食物,如鲫鱼汤、猪蹄汤等,以免在乳腺尚未畅通的情况下,乳汁分泌过多而导致乳腺堵塞引起发炎,可以先进食一些清淡的汤水,如番茄蛋汤、丝瓜肉丝汤等。

产后第一周,若需添加配方奶,以下3点要注意

如果产后,妈妈母乳分泌量不足或由于其他愿意,而不得不添加配方奶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

原则①避免使用奶瓶

产后第一周,要避免给宝宝使用奶瓶喂配方奶,以免使宝宝引起乳头错觉;同时,过早使用奶瓶,也易使宝宝因喝奶瓶更省力而拒绝吃母乳。所以,这个阶段,建议用勺子喂宝宝喝奶。

但是,如果妈妈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不得不放弃母乳喂养,那从现在开始使用奶瓶也没什么大问题。

原则②注意控制每次的量

这个阶段,宝宝的胃容量大约是30mL~50mL,排空的时间为2~3小时(配方奶排空的时间比母乳长些)。所以,给宝宝添加配方奶时,要注意控制每次的量,以免进食过多而造成宝宝胃肠胀气。

第20、21周德育处工作要点 篇4

(12.09—12.15)

1、开展“爱护校园环境卫生”主题教育

2、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3、11月份教师工作月考核情况公示

4、继续加强德育处日常管理工作

5、统筹安排,协调工作,开好家长会

第十五周德育处工作安排

(12.09—12.15)

1、开展“爱护校园环境卫生”主题教育

2、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3、11月份教师工作月考核情况公示

4、继续加强德育处日常管理工作

第1周工作要点 篇5

1.各班要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各项纪律教育,严格规范学生出勤管理,强调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处分条例;

2.特别是常规工作要常抓,不能松懈,让学生自觉形成习惯;

3.班主任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各项的安全教育;

4.周二下午第三节全校全校创卫清洁大扫除,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彻底清理班级卫生(卫生角、抽屉、墙壁、门窗等),体卫处将组织检查,严禁学生带早餐进入班级。;

5.继续每天下午放学后跑操,加强锻练,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心情;

6根据本次班主任月考分析总结汇总加强班级管理经验和方法,请上q群

下载;并制定好各个班级各个学生的月考奋斗计划,争取在下次的月考中考出好成绩。

7.继续抓常规,仪容仪表:头发(长发、烫发、怪发等)、指甲等,还有手机、零食等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并且在各个时间段来抓学生的迟到现象,并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能让学生引起重视。

8.办公室清洁卫生由值日班级负责,要求轮到的班级学生要做好打扫卫生的工作。

9.继续加强各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要求学生要跟上老师的思路,特别是上课的时候不要分心走神,并做好笔记。晚自修的时间要合理安排好时间来完成当天的作业,尽量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不要拖到明天再来抄,特别是现在周六、日不上课,相当多的同学回家不做作业,就等到周日晚自修来抄作业。

上一篇:系团委学雷锋活动计划下一篇:消防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