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2025-01-24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精选8篇)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篇1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1996年从美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Hep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于200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HepB。根据1999年对31个省3岁以下儿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12月龄以下儿童的HepB覆盖率为88.5%,农村俄日62.7%。免疫儿童的HepB保护率为93.0(95%可信限为92.1!94.0%),接种组儿童的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9%和50.9%,未接种组儿童分别为16.7%和33.3%。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报告,疫苗免疫后15年,接种组儿童的HepB保护率仍高达88.6%。

我国一般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流传率为3.2%,估计约3800万人携带HCV。感染HCV后,约50%~80%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V可分为6哥狐妖基因型,我国多数为1b型,其次为2和3型。HCV主要经过血和血制品传播。但在丙肝病人中,仅50%~60%有经血暴露史,提示可能存在性、母婴或家庭内传播。

在HBV携带者中,约1%同时携带丁型肝炎病毒(HDV),估计我国约有HDV携带者1200万人。但在HepB免疫后,HDV流行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11个省报告有戊型肝炎(戊肝)流行,其中5次为水型流行,6次为食物型爆发。戊肝除发生流行或爆发外,还存在散发性戊肝急性散发性戊肝对我国17个城市共计2548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各地均有戊肝存在,但不平衡,最低为廊坊市,占3.4%,最高为福州市,占26.3%,平均为9.7%。

戊肝具有下列流行病学特点:①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污染的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流行较为多见;②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于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排出病毒量最高,传染性最强;③发病与年龄有关,幼年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多为亚临床型,青壮年时期感染HEV多为临床型,因此,在戊肝流行时,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低;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与男性感染HEV机会多有关;⑤多为急性发病,一般不发展成慢性;⑥病死率较其它各型病毒性肝炎高,尤其是孕妇,其病死率可高达21%;⑦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预计或洪水后;⑧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年幼时感染HEV后获得移动免疫力,到青壮年时期免疫力下降,可再次感染而发病。

HEV可分8个基因型,我国主要是1型和4型。对从我国19哥城市分离的98株散发性HEV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62株(63.3%)为1型,36株(36.7%)为4型,提示1型是我国优势流行株。

至今,戊肝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可行的是预防。因此,戊肝疫苗的研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HEV尚不能组织培养,从而阻碍了HEV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研制。目前主要是研制HEV基因重组蛋白疫苗、重组戊肝病毒样颗粒(Rhev vlpS)疫苗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等。这些疫苗大部分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仅杆状病毒表达的HEV基因重组壳蛋白(分子量为55kD)疫苗已在美国通过I期临场实验,经88名美国志愿者实验证明,该疫苗安全,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尔后,在尼泊尔又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将44名志愿者分为2组,于0、1、6个月时分别注射5µ或20µ疫苗,注射后军无严重不良反应。在免疫后第2个月,44名志愿者中,有43明血清抗戊肝病毒抗体(抗-HEV)阳转;至第7个月时,所有44名志愿者的血清抗-HEV均阳性。该疫苗将在尼泊尔进行Ⅱ和Ⅲ期临床试验。

提高边缘贫困地区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索 1

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每年有75万人死于乙肝。中国的HBV携带者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9.7%),占全球HBV携带者的1/3.中国现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HBV高南然相关疾病。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乙肝发病率较高,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十分沉重,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

预防HBV在中国传播

由于中国乙肝病毒膜(HBeAg)流行率较高,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中有很大比例(30%~35%)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即感染HBV的母亲传染给婴儿。婴儿出生后24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母婴传播HBV。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建议为儿童提供常规乙肝疫苗接种,为预防母婴传播,首针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h内接种。然而,在农村一些没有通电的地区,在家分娩率较高的乡村,保障首针及时接种十分困难。这些婴儿大多在出生1~2个月才能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1999年群过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只有50%儿童在出生后48h内接种了乙肝疫苗。在家出生的儿童中,只有21%能够及时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延误的因素包括在家分娩或居住在山区。许多地区≥2个月冷链才运转1次(即提供1次计划免疫接种服务),村级使用冷藏包保存疫苗,乙肝疫苗在建议储存温度下(2~8℃)只可以保存几天。在非冷链运转时间,在家出生的儿童家长可以带儿童代乡卫生院接种疫苗,而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家庭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讨——在冷链外存放使用乙肝疫苗

3.1 冷冻对乙肝疫苗的影响

与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同,乙肝疫苗是一种对冷敏感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乙肝疫苗不能冷冻,就不能使用。这是因为冷冻购的疫苗,其疫苗效力和保护性免疫原性会下降。尽管疫苗说明书也强调疫苗储存温度为2~8℃,但经常初夏拿在冷链储存过程中育苗杯冷冻的现象。最近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马来西亚、蒙古国、巴基斯坦、英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它国家开展的一些研究显示,在疫苗运输过程的许多环节中都出现乙肝疫苗被冷冻的现象。在印度尼西亚的烟具显示,安装常规冷链运转过程,有75%的乙肝疫苗层级被暴露在0℃以下。乙肝疫苗暴露在冷冻环境多数发生在疫苗存放冰衬冰箱和普通冰箱的时候。

3.2

乙肝疫苗的热稳定性

许多研究显示,乙肝疫苗具有热稳定性。疫苗在37℃下可以存放6个月,在动物模型中,只损失极少的免疫效力。在免疫效力对照研究中,给成人分别接种在37℃下储存1周和1个月的疫苗,其产生的免疫效力与接种在2~8℃下储存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效力相同。有两项现场研究曾为儿童接种储存于常温下的乙肝疫苗。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研究中,为1组新生儿接种在室温环境中存放<3个月的乙肝疫苗,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分别在2月龄和4月龄接种。对照组儿童的接种程序与这组儿童相同,但不同的是乙肝疫苗始终存放在冷链条件下。监测这两组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测定他们对疫苗的反应。两组儿童抗体阳转率相似。在印度尼西亚农目岛的研究中,乙肝疫苗存放在接生员的家中,疫苗在常温环境中存储<1个月。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冷链条件下得乙肝疫苗,另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常温环境中德乙肝疫苗。两组儿童免疫效果(血清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相同。对在接种点常温(平均27℃,范围是25~32℃)存放1个月的乙肝疫苗进行疫苗效价检测,记过显示,与存放在冷链系统中的疫苗效价相比只降低了1%。

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研究中,在疫苗包装上使用李疫苗温度指示标签(VVM),以监测疫苗是否曾暴露于过热温度。VVM是一种体积小,对温度敏感的指示剂,它可以贴在装有疫苗的小瓶子上。如果疫苗暴露于热环境时间过长,VVM会改变颜色,这样为疫苗在冷链外使用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障措施。VVM同疫苗的热稳定性保持一致,它在高温下比在低温下更容易变色,同时它提示疫苗是否可以使用。在一般温室环境下(20~25℃)乙肝疫苗和VVM可以在几个月内保持在“可以使用”范围内。

3.3 预充式乙肝疫苗(HB-Uniject)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研究中,以及最近印度尼西亚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中,都使用了Uniject注射器,它是一种预充疫苗的自毁型注射器。Uniject由事宜卫生科技组织(PATH)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卫生技术项目的资助下开发的,现已由Becton Dickinson(BD)公司进行商业生产销售。Uniject注射器有以下优势:

·预装单剂次疫苗,巴证接种剂次正确;简化了购买禾下发的后勤工作。

·使用简单,使不经常接种的卫生工作者(如接生员)也可以使用。

·体积轻巧,运输和下发都方便。

·不可重复使用,使受种者质检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降低到最小。符合WHO对自毁型注射器的规定。

在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中,Uniject注射器用于人户接种。注射器下发并放置于接种人员和接生员家中,为在家出生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Uniject注射器被认为比普通注射设备使用更方便、安全和实用。

在中国,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将乙肝疫苗预充于Uniject注射器中(以下称HB-Uniject),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于2002年批准在中国使用HB-Uniject注射器。疫苗在37℃下保持6周不损失疫苗效力。

3.4 提高边缘农村住院分娩率低得地区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策略探讨——冷链外存储使用疫苗,一些国家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策略师利用乙肝疫苗的热稳定性,将疫苗存储于村医或接生员的卫生室,这样在儿童出生时就可以在村级及时接种到乙肝疫苗。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研究中,使用的是瓶装乙肝疫苗。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研究中使用的是预充式单剂次乙肝疫苗的一次性注射器(Uniject)。

在隆安县和龙目岛的研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都达到较高水平。隆安县>80%的儿童在家出生,龙目岛>90%的儿童家中出生。调查结果说明,由村医和接生员在家中或卫生室保存疫苗,可以在住院分娩率低得地区,使儿童在出生时接种到乙肝疫苗。

由于在家分娩比例较高,末级冷链存储条件不足,印度尼西亚采取一项措施,全国常规在村级常温下运输和使用乙肝疫苗(贴有VVM的HB-Uniject)为新生儿接种。这项措施已经实施3年,通过这种策略,2003年大约500万新生儿及时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

在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向各省下发了《遗憾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在此回城中指出,为提高新生儿的遗憾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在无冰箱的地区,遗憾疫苗在无VVM情况下,可存放在避光阴凉处,存放<1个月(南方)或<2个月(北京)、2002年12月,WHO下发了《开始使用疫苗温度指标标签》。在这个文件中规定,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在有VVM的情况下可以在常规免疫中德冷链外使用。

为了评价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的可行性,目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牵头在湖南省桑植、龙山、凤凰县开展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技术接种率的研究项目。项目比较3种策略对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影响。第1种策略师标准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在冷链的条件下,使用瓶装乙肝疫苗,在冷链运转周期中,各接种点用装有冰排的冷藏包存放疫苗。冷链运转周期(每月运转)中未使用完的疫苗不再使用。第2种策略:将瓶装疫苗在冷链条件下运送到村卫生室,村医根据预产期,将在村卫生室存放≥1个月用量的乙肝疫苗,及时为新生儿接种。第3种策略:疫苗下发形式与第2种策略相同,村医将存放和使用HB-Uniject疫苗,及时为新生儿接种。为保证存放在室温条件下的疫苗质量,在疫苗包装上都贴上VVM。以检测疫苗暴露于热源的程度和时间,防止疫苗暴露于过热环境中。为评价不同策略的效果,项目开展接种率调查和血清学调查,了解项目实施前后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及实施干预后人群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与此同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还在海南省开展乙肝疫苗冷链外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此研究将比较儿童接种在常温下存放1个月的乙肝疫苗与接种在冷链条件下存放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评价在冷链外存放使用乙肝疫苗对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急哦手接种率的影响。结论

对于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类似的乙肝高发国家来说,及时届中国首针乙肝疫苗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由母婴传播而感染HBV的婴幼儿,有90%在青壮年期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癌和肝硬化。这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以往的研究表明,如果婴儿在出生后7d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完成3针全程免疫,则比推迟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出生后>7d)的婴儿的HBV携带率降低50%。

在边远山区,由于小童和经济等原因造成住院分娩率较低,有些边远乡村仅能达到10%。在这些地区,由于冷链运转期间,新生儿无法得到及时接种。根据目前中国的国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所有村都配备冰箱等冷链设备,也并非所有的村都负担得起冷链的维护费用。利用应疫苗的热稳定性,在村医或接生员家中存放一定数量的疫苗,为在家分娩的儿童及时进行接种的策略为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提供了保障。在冷链外存放疫苗,避免了乙肝疫苗因暴露于冷冻环境而丧失免疫原性的危险,降低了儿童接种无效疫苗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冷链外存放疫苗是在村级,疫苗在从生产厂家运输到村级之前,仍然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进行储运。同时使用预充式乙肝疫苗,方便携带,防止不安全注射,防止错误接种疫苗事故的发生,为村医上门接种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办法。

在边远贫困山区、住院分娩率较低的农村地区采用在村卫生室或接生员家中,在常温环境中,根据预产期预先存放一定数量的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h内及时接种,可以大大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从而降低人群HBV携带率,减少慢性肝病的发病率。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对36个养鸭场 (户) 存栏的44.6万只鸭的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采样。

1.2 方法

1.2.1 流行情况调查

采用实地调查、回访及电话回访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养殖规模、环境和卫生条件、饲养管理、品种、免疫接种程序、临诊症状、病理变化、控制措施、发病日龄、发病率和死淘率等。临诊现场采集病鸭及病死鸭肝脏, 做好标记和记录, 低温条件下送实验室待检, 整个过程防止相互间交叉污染。

1.2.2 统计分析

对上述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记录。

2 结果

2.1 发病日龄调查结果

统计的218例鸭病毒性肝炎, 以3~14日龄发病率最高 (共164例, 约占75%以上) ;14日龄以上54例, 约占25%。其中鸭的发病日龄在23日龄以上的10例, 24日龄的3例, 25日龄的4例, 26日龄的3例。

2.2 不同规模饲养场发病调查结果

规模养鸭场发病率较低, 而散养场户发病率较高。调查的218例病鸭中, 规模场为76例, 占35%;散养场户为142例, 占65%。散养场户发病率高可能与饲养管理、雏鸭母源抗体、雏鸭免疫效果、消毒状况等原因有关。

2.3 发病季节调查结果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冬、春季由于气温相对较低, 发病率的高低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季87/218例, 占40%;夏季28/218例, 占13%;秋季34/218例, 占16%;冬季69/218例, 占31%。

2.4 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调查结果

2.4.1 传播途径

经跟踪疫源调查发现, 该病的发生与鸭苗孵化场清洁卫生和种鸭场的种鸭防疫有很大关系。发病鸭群的鸭苗大多来源于免疫情况不详的个体商贩, 而几家规模较大的种鸭场, 由于饲养管理规范, 防疫、免疫和卫生条件较好, 生产销售的鸭苗未发现该病。

2.4.2 发病原因

(1) 种蛋

母源抗体水平低是影响本病发生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对于种鸭的免疫, 很多种鸭场未引起足够重视, 免疫时间往往提前。虽然进行了免疫, 但等到种鸭开产后母源抗体已经下降。

(2) 雏鸭免疫

目前由于新养鸭户对本病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所以发生较多。另外, 由于母源抗体高低悬殊较大, 未免疫的雏鸭容易发病, 而免疫过的鸭群, 因母源抗体干扰, 不能有效防止该病发生。另外本病发病日龄较小, 因鸭场和孵化器被污染, 而使雏鸭免疫后在未产生抗体以前就感染发病。

(3) 环境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一旦污染环境, 便很难消除, 而很多养鸭户偏偏不重视环境消毒。另外, 对传染的概念认识不足, 在接触病鸭后, 不进行自身彻底消毒, 有些养殖场户鸭舍与外界无消毒隔离, 人为将病毒带进或带出;更有甚者将病死尸体随处抛弃, 致使病毒广为散播。

(4) 管理因素

该病的发生与年龄有很大关系, 鸭4周龄以后虽然带毒但基本不出现症状, 却可以排毒;而某些养鸭户常将年龄不同的鸭混群饲养, 因此很容易使日龄小的鸭发病, 且治疗也不方便。经实地调查发现, 凡是饲养管理适当、消毒严格、通风良好、鸭苗经过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 (或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 免疫接种的雏鸭未见发病, 而管理条件差、育雏室污染严重、通风不良、雏鸭未经免疫接种的养殖场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3 讨论

经调查的10多批次雏鸭群有母源抗体 (种鸭经免疫) 或刚出壳即注射鸭病毒肝炎弱毒疫苗的雏鸭, 10日龄内未见鸭群发生本病。建议不从疫区、疫场和来源不明的鸭苗销售点购进鸭苗, 进雏前鸭舍及所有用具必须严格消毒。在疫区, 可于1日龄时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或高免卵黄抗体, 并于10日龄时再加强免疫1次, 以保证雏鸭产生足够的抗体。

摘要:通过对遂平县鸭病毒性肝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遂平县鸭群病毒性肝炎病占鸭发病量的42.5%, 占第一位, 鸭病毒性肝炎也是造成雏鸭死亡的主要病因。在被调查的218例鸭病毒性肝炎病例中, 发病日龄以314日龄最多;发病季节以冬、春季最多;散养场户比规模化鸭场的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对该病提出了防治建议。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篇3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特征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82-01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甲肝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率有所下降。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甲肝发病资料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

1.2 方法。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利用Excel2003对疫情信息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5年间重庆市共报告甲肝病例8188例,年平均发病率在3.92/10万-8.42/10万之间,甲肝发病率自2007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略有上升,其中甲肝诊断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2007-2011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3-7月为发病高峰。春季至冬季发病构成依次为30.81%、28.07%、21.60%、19.52%,除春季较高以外,总体上季节性变化不十分显著。

2.2.2 人群分布。对2007-2011年报告甲肝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5457例,女性2731例,男女之比为2∶1。其中0-10岁年龄组,2007-2009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6月重庆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在彭水及开县等六个县区针对18月龄―12岁儿童开展甲肝预防接种后,2010-2011年甲肝发病率显著低于前三年且发病率变化平稳。男性及女性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2.3 职业分布。甲肝患者职业主要为农民,占发病总数的55.57%,其次为学生、家务及待业、工人和民工,分別占发病总数的13.94%、6.05%、4.97%和4.53%。

2.2.4 地区分布。2007-2011年,重庆市各区县均有甲肝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最高的为彭水县,为24.49/10万,其次为开县8.66/10万。

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7-2011年,有3个地区报告,共发生甲肝疫情4起,分别为彭水县2起、秀山县1起、永川区1起,报告病例199例,疫情报告发病人数在17-76例之间,发病原因主要为水源污染。

3 讨论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传播途径比较明确,通过对饮食、饮水的管理和甲肝疫苗的广泛接种,能够有效控制甲肝的爆发流行,降低发病率[1,4]

对重庆市2007-2011年甲肝疫情资料分析,重庆市甲肝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略有上升,年平均发病率在3.92/10万-8.42/10万之间,甲肝发病率的下降可能与重庆市自2008年将甲肝疫苗纳入基础免疫及改水改厕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关。病例主要集中成年组,85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与其他省市报道的情况不同[2]。低年龄段甲肝病例发病率较低,可能与1.5-2岁年龄段儿童甲肝疫苗免费接种有关。感染人群以农民为主,其次是学生,可能与农村地区卫生条相对落后,居民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关[3]。2010-2011年,甲肝流行明显低于前3年得发病率,全年趋势较平稳,是因为2008年,全市在16个区县开展了甲肝疫苗接种活动,有效控制了甲肝的流行,因此发病率下降,与甲肝疫苗接种有密切关系。重庆市2007-2011年期间局部地区有甲肝疫情,共发生4起甲肝暴发疫情,这与重庆市部分地区经济较落后,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意识较差等有关。

总之,重庆市甲肝的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环境卫生和居民卫生意识较差,健康知识不足等因素存在,不排除局部地区发生甲肝暴发疫情,甲肝发病率在小范围内升高。因此应高度重视,加强疫情监测和提高处置能力,采取以疫苗接种为主、环境卫生改变为辅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甲肝疫情爆发和降低重庆市甲肝发病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随海田,梁晓峰,殷大鹏,等.中国1990~2006年甲肝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5):466—469

[2]蔡衍珊,刘建华,许建雄,等.广州市2005~2008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J].热带医学杂志,2009,9(11):1298-1299

[3]杜进发,钟革,刘巍,等.2004~2010年广西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应用预防医学[J].2011,17﹝5﹞:282-285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 篇4

1、发病率

定义: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

反映未病人群单位时间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公式: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出现的新发病人数/同期暴露人口数

计算----分子: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曾感染过天花的人不再属于暴露人群

应用(1)描述疾病分布(判断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

(2)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

(3)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2、罹患率(特殊的发病率,一般比发病率准确)

定义: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属于累计发病率。

公式:

应用: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

3、续发率(又称(家庭)二代发病率)

定义: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

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公式:

应用(1)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

(2)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

(3)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4、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

定义: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分类:时点患病率、期间患病率

公式:

时点患病率(小于一个月)=

期间患病率(大于一个月)=

应用(1)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

(2)反映人群对某一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

(3)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临床床位周转,人力分配等)

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

患病率如同一个蓄水池。当流出量一定时,水源(发病率)流入量上升时,则蓄水池水量上升,即患病率上升。若水源(发病率)流入量降低时,则患病率降低。当流入量一 定,而流出量上升(如死亡增加或痊愈及康复增快)时,则蓄水量(患病率)降低。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患病率(P)≈发病率(|)X病程(D)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升高的因素:

降低的因素:

病程延长

病程缩短

未治愈患者寿命延长

病死率增高

新病例增加

新增病例减少

病例迁入

健康者迁入

健康者迁出

病例迁出

易感者迁入

治愈率提高

发病率升高

诊断水平提高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区别

发病率

患病率

新发疾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新旧病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有关

与致病因子的强弱和病程有关(患病率≈发病率 X病程)

用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病例报告或队列研究)

用横断面研究

常用于急性病,也用于慢性

一般用于慢性病病

有可能大于100%

不可能大于100%

衡量疾病出现的情况

衡量疾病存在或流行的情况

5、感染率

定义: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公式: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XKK=100%

应用(1)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

(3)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6、死亡率

定义: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口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公式:

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K=100%,1000/千,或10000/万,100000/10万

粗死亡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一种未经调整的率(不同地区一般不能进行比较,如不同地区的肿瘤的死亡率,还受年龄组成的影响)

死亡专率:死亡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

婴儿死亡率:某地某年内活产婴儿在周岁内的死亡频率,是反映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的一项敏感指标,不受人口构成的影响,可直接比较(一般以千分率表示)。

应用(1)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口死亡危险性大小

(2)反映-个地区不同时期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工作的水平

(3)为该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需求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病因探讨的指标

(5)评价防治措施

7、病死率

定义:病死率是表示定时期内,患某病的 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 者的比例。

公式: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X 100%

当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X 100%

应用(1)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2)反映诊治能力等医疗水平

(3)多用于急性传染病,较少用于慢性病

8、生存率(存活率)

定义: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公式: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

应用(1)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

(2)用于评价某些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或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

(3)在某些慢性病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

例题

1.1998年在某镇新诊断200名糖尿病人,该镇年初人口数为95000 人,年末人口数为105000人,在年初该镇有800名糖尿病患者,在这一-年内有 40人死于糖尿病。

1、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发病率?

2、1998 年该镇糖尿病的死亡专率?

3、1998年该镇糖尿病的病死率?

4、1998年1月1日该镇糖尿病的患病率?

2.1987年某货轮发生了军团菌病暴发流行。该货轮起航时载有乘客350名和船员50名。6月30日在佛得角群岛停留时,有1/7的乘客离开。7月份第-一周内,船上有30人发生军团菌病,其中一半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随后1周内,又有20人发病,但因处理得当没有发生死亡。症状持续1个月。

1、7月1-14日,军团菌病的罹患率(7月1日零时起船上的人口作为危险人口)是多少?

2、7月第1周、第2周军团菌病的病死率各为多少?

二、率和比

1、率: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率的比例基数可以是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十分率等。应该根据其在医学中的使用习惯来使用。人口学指标如出生率,死亡率等习惯用千分率;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死亡率一般用万分率或十万分率;
住院病人的病死率,床周转率等则常用百分率。率可>12、比,两个任意变量的数值的商(分子并不一定是分母的一部分,如医患比,医护比)

3、构成比,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如病死率。

三、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一般与过去三年内的情况无明显差别

流行:明显高于过去几年的情况

大流行:跨省市或国际性的流行

爆发:某个地区某段时间突发大量

四、疾病的分布

1.空间分布

2.时间分布

3.人间分布

4.移民流行病学

三个对象:

移民

移民地当地居民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篇5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传染病, 不同的年龄、职业、疾病过程、经济条件, 有着不同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 患者心态极其复杂, 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多疑、自卑、易怒自私、消极悲观等心态, 有些心态轻则影响患者的康复时间、生活质量, 重则使病情恶化而影响寿命。笔者于2010年4 月~ 2013年10月, 对124 例住院病毒性肝炎患者通过心态调查、分析, 并针对不同心态进行心理护理,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院传染科2010年4 月~ 2013年10月共收治病毒性肝炎124 例, 诊断病例符合2000 年9 月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9 例, 年龄17~ 69 岁,平均35.1 岁, 女35 例, 年龄18~ 66 岁,平均37.2 岁。根据实验室检查参考指标异常程度:轻度86 例, 中度32 例, 重度5 例。患者中有一种心态23 例,二种75 例, 三种21 例, 四种5 例。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2.1 焦虑此类心态主要为中、青年患者, 他们上有老, 下有小, 大多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 由于治疗时间长, 不能正常上班或从事体力劳动, 使家庭经济收入减少, 给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 治疗费用高, 更加重其经济负担。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 出现意志消沉, 情绪低落, 焦虑不安。部分年轻患者尚可因就业及婚姻等问题, 而使心理负担加重。对此类患者应进行心理治疗, 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平静面对疾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坚持有规律地服药和生活。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语言修养, 及时了解病情及情绪变化, 还可通过放松疗法改变其焦虑心理。对次日作肝功能检查有焦虑心理的患者, 适当给予舒乐安定口服。对出现肝硬化腹水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患者, 要及时搬至抢救室或单人房间, 以减少对其他患者的不良刺激, 减少焦虑因素的产生。

2.2 恐惧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 患者对病毒性肝炎的预后有一定的了解, 非常担心肝功能异常及肝病的其他活动指标阳性, 既担心自己不能治愈, 又害怕传染给家人, 恐惧心理非常明显。由于这部分患者是家庭的支柱, 长期治疗致经济收入减少, 支出增加。患者虽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 但多半为一知半解, 对体内的变化较为敏感, 主诉多, 特别对肝区疾痛非常担心, 害怕发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癌, 情绪也随肝功能的变化而变化, 当有病情和自己相近或危重患者死亡时,情绪波动尤为明显, 极易联想自己的预后, 惧怕死亡。当长期的恐惧伴随他们时, 会引起神经、内分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改变, 从而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增加了肝功能损害程度, 使患者有沉重的思想包袱。青年人怕因此影响学习、工作、恋爱,中年人怕配偶嫌弃而影响婚姻、家庭。随着医学的进展, 病情的可愈性在增加,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好转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做其丈夫的思想工作, 详细介绍患者病情和良好转归的可能性, 告诫他多关心体贴患者, 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并宣传防治乙肝的知识及如何进行消毒隔离, 最终使其丈夫回心转意, 消除了患者的恐惧心态, 病情逐渐好转, 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并一直稳定。

2.3 多疑、自卑病毒性肝炎久治难愈,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患者常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 用自己收集到不全面的关于病毒性肝炎的知识来解释躯体的某些症状和体征, 甚至疑为乙肝活动而大惊小怪, 有时医护人员的言语不慎或诊断不确切也给患者留下疑虑, 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传染病的常规隔离、防止交叉感染也可使有些患者不了解而产生多疑心理。另外, 目前由于乙肝防治知识了解不够和社会上一些人对乙肝的歧视和偏见, 致有些患者在恋爱、婚姻、家庭、就业等方面受到了影响, 个别患者在社会交际上受到疏远, 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而闷闷不乐, 产生自卑心理。对于此类心态患者, 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 主动介绍住院须知和隔离、消毒等规章制度, 宣传乙肝隔离目的, 使其有亲切感、平等感和未被嫌弃感, 要富有同情心, 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恰当解释, 同时说明安心休息、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4 易怒与自私由于病毒性肝炎难以根治, 病情反复发作, 肝功能反复异常。患者由于慢性刺激, 加之社会因素的影响, 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有些患者产生变态心理, 原来性格和蔼可亲者变得脾气暴躁, 容易激动, 非常自私, 对药物有强烈的依赖心理, 不顾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 不针对自己的实际病情而要求用好药, 用新药, 滥用药, 希望药到病除。此类患者因住院后与外界隔离, 与社会的接触减少, 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压抑后的心理反应, 心理护理关键,应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计划, 针对不同的病情和经济状况进行处理, 此时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和患者接近, 生活上多关心照顾, 护理人员必须在语言和行动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以端庄的仪表、亲切的态度、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依赖。

2.5 消极悲观病毒性肝炎目前无特效治疗措施, 部分患者呈慢性活动过程,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 疗程长, 患者了解乙肝的不良预后, 有些患者看到病友出现肝硬化腹水, 门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出血或重症肝炎肝昏迷死亡, 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压力, 常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对治疗失去信心, 不配合甚至放弃治疗, 对此类心态患者, 护士在工作中态度要和蔼, 操作要熟练, 主动接近患者, 病情恢复较快、较好的患者作经验介绍, 以消除其精神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极其复杂, 心理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当把病毒性肝炎的心理活动与肝性脑病时精神障碍区别开来, 及时发现异常心理活动, 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对提高医疗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篇6

李 忠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制所副所长,副主任技师

裴耀文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防制所技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AHC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发病集中。大流行期间曾造成一些城市停课、停产、停市,给人民生活、工作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为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

一、AHC的病学特征

引起AHC的主要为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24v)。少数情况下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EV70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具有肠道病毒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病毒呈球形,直径22~30nm,基因组为单链RNA,蛋白外壳呈对称排列的20面体,无包膜。病毒在敏感细胞胞浆内繁殖。CA24v也属微小RNA病毒科,生物学特性基本同EV70,可用HeLa细胞等多种传代细胞培养,易分离。曾引起亚洲、中南美等地区大流行。

不同流行期病毒基因常有变异,可引起世界范围大流行,世界范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地区分离出的病毒常为EV70。亚洲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分离的病毒以CA24v为多。我国历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中各地区都分离出CA24v或EV70,也以CA24v感染为多,有时可发生两种病毒同时流行感染。

CA24v和EV70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均耐酸、耐乙醚,对一般常用消毒剂、脂溶剂抵抗,对紫外线、氧化剂、高温干燥敏感。

二、AHC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流行概况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曾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多次大流行。CA24v是1970年AHC在新加坡流行时首次被分离出来的,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有CA24v在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群岛以外地区爆发的报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EV70与CA24v几乎同时被报道,此后在全球迅速蔓延。EV70引起了很多地方AHC的爆发,如1970年的加纳,1980年的新加坡,1981年的印度和孟加拉国,1990年的沙特阿拉伯,1985和1994年的日本。关于腺病毒感染的报道较少,在我国1994年AHC流行期间,腺病毒占病毒阳性者的22%。亚洲地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分离的病毒以CA24v为多。我国历次AHC流行中各地区也都分离出CA24v或EV70,也以CA24v感染为多,有时可发生两种病毒同时流行感染。

(二)地区与季节分布 该病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以夏秋季多见,9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8~10月份。可能与该季节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合肠道病毒生长繁殖有关。易在人口稠密、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流行,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企业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暴发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病后免疫持久性差,患者病愈后,可以被不同病毒感染而再次发病,亦可能在间隔数年后被同一种病毒再次感染而发病。

(四)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48h,最长可达6d,起病1~5d排毒,以1~3d为高峰期,随时间延长分离阳性率下降。

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部分患者的咽部或粪便中也存在病毒。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

三、AHC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标准

(一)临床特征 该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接触传染源后数小时至48h内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并持续3~7d;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刺激症状;早期分泌物为水性,重者带淡红色,继而为黏液性;患者眼睑红肿,睑、球结膜中、高度充血,多伴结膜下点、片状出血;早期角膜上皮点状剥脱,荧光素染色后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弥漫散在细小点状着染。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1~2周,视力无损害,角膜无基质浸润,预后良好,一般无后遗症。

(二)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病史、接触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作出AHC临床诊断。AHC的确切诊断须待实验室病原学证实,如:结膜拭子涂擦或结膜刮取物培养分离出病毒,并应用微量中和实验鉴定为CA24v或EV70;病人恢复期血清抗CA24v或抗EV70抗体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4倍以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出结膜标本含有CA24v或EV70核酸。

临床诊断加以上实验室病原检查任何一项阳性者为确诊病例。

四、AHC的预防控制措施

该病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做好病例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预防,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一)对病人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病人一般不需住院治疗。

(二)病人病后7~10d内,应尽量居家治疗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三)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如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四)发生疾病暴发或流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强化晨检制度,工厂等集体机构要建立健康检视制度。一旦发现病人,应要求病人脱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和消毒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检治病人后,必须认真消毒双手,未对双手消毒前,不得再接触其他病人。诊疗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物品要擦拭消毒。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专辟诊室或诊台接诊病人,避免交叉感染。

(六)加强对游泳池、浴池、理发室、旅馆的卫生管理与监督。劝阻患者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暴发流行期间,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关闭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七)平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卫生习惯。

(八)一般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等方式,进行该病的群体预防。

试题:

1.简述AHC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篇7

关键词:血液透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引起的传染性肝脏疾病, 是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极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由于肾脏疾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发生HBV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更高。国外有资料显示, 目前血液透析患者中, HBV的感染率以每年1%的速度递增[1]。为了解江苏省血液透析患者HBV的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 我们于2008年10月—2009年6月对江苏省部分医院529名血液透析患者的HBV感染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江苏省内2家三级甲等医院和3家二级医院血透中心的血液透析患者共529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33例, 女196例, 平均年龄为 (52.97±13.20) 岁, 平均透析时间为 (3.86±4.09) a。基础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炎、肾衰竭、肾功能和肾病综合征等。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 由专门人员经过培训后对调查对象进行逐项询问填写, 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 肾病史和肾透析史 (包括原发病、透析时间、透析方案、透析器使用情况及肾移植情况等) 、乙型肝炎病史、输血及手术史等。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3 ml经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检测,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表面抗体 (HBsAb) 、核心抗体 (HBcAb) 、e抗原 (HBeAg) 和e抗体 (HBeAb) , 试剂盒购自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

1.3 统计学分析

调表资料采用EpiData 3.02软件双人两遍录入计算机, 建立数据库, 经核对、编码等处理后, 采用SAS 9.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抗原、抗体阳性率采用百分比描述,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V感染危险因素,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529名血液透析患者中, 男女比例分别为62.95%和37.05%。50~70岁年龄组所占比重最高, 为46.88%, 依次为30岁~年龄组 (38.75%) 、70岁~年龄组 (12.29%) 和 30岁以下年龄组 (2.08%) ;职业以工人比例最高 (52.17%) , 其次为农民 (19.47%) 和干部 (9.64%) ;文化程度以初中 (41.59%) 和小学及以下 (31.57%) 居多。

2.2 HBV感染情况

HBsAg阳性对象为38例, 阳性率为7.18%;HBsAb和HBcAb阳性对象分别为189例和85例, 阳性率分别为35.73%和16.07%。5项抗原抗体系统至少有1项阳性者, 即HBV-Marker (HBV-M) 阳性对象为246例, 阳性率为46.50%。见表1。

2.3 HBV感染各项指标阳性率的分布情况

按不同人口特征分类,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组间, 透析患者HBsAg、HBsAb、HBcAb和HBV-M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血液透析与HBV感染各项指标的关系

不同透析年限间, 以6 a以上对象HBV感染率最高, 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 HBV感染率也随之升高, 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每周透析时间分类, 不同组间HBsAg、HBsAb、HBcAb和HBV-M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无肾移植史之间, 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无透析器重复使用史之间, HBsAg和HBV-M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无输血史和其他外科手术史 (除肾移植史) 之间, HBV-M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做过牙科手术之间, 除HBsAg外, 其余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HBV-M阳性作为应变量, 分析既往感染HBV的危险因素, 选取透析年限、透析次数、透析器重复使用史和牙科手术史等4个自变量, 采用强制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透析年限和牙科手术史是透析患者感染HBV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HBV抵抗力很强, 可耐受60 ℃ 4 h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 在血清中30~32 ℃可以保存6个月[2]。由于血液透析操作本身很难避免接触到污染的液体或器械, 因此血液透析患者成为感染HBV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血液透析患者HBsAg阳性率为7.18%, HBV的感染率为46.50%, 与国内报道的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率 (27.1%~55.6%) 相比[3], 基本处于中等水平。且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之间, HBV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证明HBV对不同血液透析人群均易感。

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 HBV的感染率逐渐升高, 但每周透析次数与患者HBV感染无关 (P>0.05) ,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 透析年限是HB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unther等人研究也表明, 在排除了血液传播的可能性之后, 透析超过2 a患者感染HBV的风险显著高于透析时间在2 a以下者[4]。说明透析年限与HBV有关, 分析血透过程中可能存在引起病毒感染的医源性传播途径, 如消毒不规范, HBV阳性患者体液、血液等的交叉感染等。

而有无输血史与血液透析患者HBV感染无关 (P<0.05) , 这与李振华等[5]研究结果一致, 可能与目前我国越来越加强对献血源HBV的严格检测有关, 从而减少了因输血引起的HBV感染。

透析器重复使用史虽不是透析患者感染HBV的独立危险因素, 但有透析器重复使用史的对象HBV感染率显著高于无重复使用史的患者 (P<0.05) , 分析可能与透析器重复使用后容易破膜, 使HBV病毒进入到透析液中, 造成透析机污染。

外科手术史和肾移植史与透析患者的HBV感染均无关联, 但牙科手术史却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分析可能由于外科手术术程和器械均进行了严格的消毒, 但在牙科手术中, 由于透析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低剂量的HBV病毒数量就有可能通过口腔或胃肠道细小的伤口进入体内, 引起HBV感染。

综上所述, 透析年限与牙科手术史作为独立危险因素被证明与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有关, 因此, 预防和控制血液透析患者感染HBV的措施应该包括HBV阴性患者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HBV阳性患者应该固定透析机器, 使用透析消耗品如透析管、针头等均应使用一次性产品, 同时对透析机器按程序严格消毒, 确保杜绝HBV的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Jennifer E, Nicole S.Acute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a long-termhemodial-ysis patient despite persistent natural immunity[J].Am J Kidney Dis, 2008, 52:978-981.

[2]彭文伟.传染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18.

[3]曹娅丽, 王世相.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现状[J].中国血液净化, 2006, 5 (5) :262-264.

[4]Al Hijazat M, Ajlouni YM.Hepatitis B infection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chronic hemodialysis at the Royal Medical Services in Jordan[J].SaudiJ Kidney Dis Transpi, 2008, 19:260-267.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篇8

关键词:腺病毒感染;暴发流行;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3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55-01

2012年12月某部队暴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疫情波及整个营区,累计报告215例。该病传染性强,疫情蔓延快,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对部队的正常训练和生活影响巨大。经军队各级相关部门的协同调查与实验室鉴定,确定引起本次传染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为腺病毒及对此病毒的护理对策。

1 临床资料

患者诊断 凡符合腋下体温>38度伴咳嗽、咽痛、头痛等症状或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扁桃体化脓、眼结膜充血等体征,血常规WBC正常或稍升高、CT检查肺纹理增粗或肺部炎症者,均作为临床诊断病例。[1]

2 结果

2.1 发病概况 患者大多数为外省入伍战士,以新兵为主,215例患者中,新兵165例,老兵48例,干部2例。

2.2 临床特点 该病起病急、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咽痛49.3%,咳嗽71.6%,头痛45.3%,乏力31.3%,部分重症者有胸闷13.8%,呼吸困难1.8%:CT检查可发现肺纹理增加16.0%,肺部炎症8.4%:对症和抗感染治疗措施有效,无死亡病例。

2.3 传播途径 通过对营区的调查发现,同宿舍、同楼层、同餐厅疾病集聚现象,因此推测该病的传播主要以空气传播为主,但不排除密切接触传播的可能性。

3 护理对策

3.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室温18~20℃、湿度60%为宜。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发热的患者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物质;伴有高热症状时,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防惊厥发生;每隔30~60min测量体温一次,出汗较多者,密切观察有无虚脱发生。

3.2心理护理 大多患者都是年轻的新兵,他们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极易出现恐慌症状,对此应给与心理开导、疏通。

3.3饮食护理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营养的饮食,注意供给足够热量和水分,应嘱患者多饮水,以减少体液的耗损,防止呼吸道分泌物过于黏稠。

4 讨论

腺病毒是一群分布十分广泛的DNA病毒,能引起人类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统及眼部疾病。腺病毒感染以第1、2、3、4、5、6型较常见,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包括高热、咳嗽、咽喉痛,少数会引起肺炎,同时有结膜炎表现。腺病毒感染引起爆发流行虽然少见,但近年来国内外也有文献报道。2004年江苏省东台市暴发一起腺病毒感染[2]共有871例发病,患者主要为中小学生,其中379例住院,病情较轻,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美国新兵训练营多次有腺病毒感染暴发流行,个别暴发流行患者症状相对较重,有死亡病例报道。

此次某部队爆发腺病毒感染,调查结果发现,比例大多为外省市入伍战士或干部,新兵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老兵或干部,大部分患者病情较轻,但也有病情严重者,合并肺炎。由于新兵训练强度大,训练时间长,恰值发病前当地气温骤降,官兵抗病能力减弱,是造成集体爆发的诱因。当疫情确定后,立即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减轻训练强度,开展对宿舍,办公楼、浴室等公共场所进行空气与环境消毒等措施,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同时患者的聚集性提示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所以一旦发生此类疫情,极易造成流行,从而严重影响官兵的身心健康,因此在隔离治疗患者的同时,除了对患者的活动场所进行空气和环境消毒,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战士们的心理护理,加强部队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李佳,徐钰,等.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A/H5N1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与预后[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5):335-341.

上一篇:综治工作月度小结下一篇: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