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共12篇)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 篇1
2014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之:公共基础文化常识 广东公务员
2014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之:公共基础文化常识复习的“四与八” 在公共基础考试中,常识问题是必考试题之一。这一部分不仅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不易记忆。因此,按照数字顺序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以帮助各位考生梳理思路,快速记忆。下面就文化常识中和“四”、“八”有关的内容进行概括分析。
一、关于“四”的文化常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 长沙岳麓书院 衡阳石鼓书院 河南应天府书院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二、关于“八”的文化常识
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分别象征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 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曹国舅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 篇2
[答]公关是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
二、公共关系的要素是什么?
[答]公关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公关的客体是公众;公关的手段是传播。
三、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什么?
[答]公关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职能:1.宣传引导,传播推广。2.收集信息,监测环境。3.咨询建议,形象管理。4.沟通交际,协调关系。5.解决矛盾,处理危机。
四、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答]公关的“四步工作法”是:调查、策划、实施、评估四个阶段。
五、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回顾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引进和开创时期。八十年代初,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相继宣告成立,一批中外合资的酒店、宾馆先后在一些重要城市落成。这些合资企业采用了国际规范的管理模式,导入了公关管理职能,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2.适应和发展时期。1986~1993年期间,中国的公关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尽管不很均衡,但一些阶段性的热点促成了公关事业整体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和特殊氛围。
3.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从1993年至今的几年时间内,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状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促使中国公关业自身产生了分化。
六、中国公关发展史上的“第一”。
[答]1985年美国最大的国际性公关公司之一——伟达公关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不久,历史悠久并素有世界最大公关机构之称的美国博雅公关公司又与新华社合作,中国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关公司由此诞生。
1987年,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1991年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该协会的成立,促使中国公关界与国际公关界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
七、美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1.创始阶段的公共关系。1882年,美国律师多尔曼·伊顿在耶鲁大学首次使用了“公共关系”这一概念。1897年,美国铁路协会编的《铁路文献年鉴》也正式使用了“公共关系”这一名词。
2.发展时期的公共关系。主要有新闻代理,政治活动中的公关以及企业活动中的公关。
3.趋向成熟的公共关系。在这一时期,对公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人物是艾维·李,他为现代公关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他通过自己的宣传与实践,使公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4.现代公共关系时期(二战后的公共关系)。二战后,公关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人们所承认和接受,公关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关系行业协会亦开始成立。1995年,国际公关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现在它的总部在瑞士日内瓦。国际公关协会的诞生标志着公共关系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行业而独立存在。
八、公共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其内容概况为以下几方面:敬业爱岗,忠于职责;廉洁奉公,处事公正;求真务实,勤奋高效;顾全大局,严守机密;维护信誉,扩大形象;认真钻研,锐意创新。
九、通知一般有哪些种类?
[答]公关人员处理的最常见的通知种类有:会议通知;任免通知;指示性通知;批示性通知。
十、介绍信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1.对方部门或个人的称谓2.被介绍者的姓名、年龄、职务、政治面貌。3.需要商洽联系的事项及希望与要求。4.签发介绍信的单位、发信日期。5.介绍信的有效期限。
十一、对组织一般情况介绍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1.企业的性质、所属行业和类型2.企业的资产额、员工数量、年产量和利润。3.企业生产的产品大类、主导产品、占有情况。4.组织机构构成及主要负责人情况。5.组织高层群体构成及分工职责。
十二、协助组织演讲活动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做好演讲前的准备工作,演讲现场的基本工作以及善后工作。
十三、如何处理一般性的投诉?
[答]1.以和平的态度听取意见。2.充分进行双向交流。3.协调反馈。
十四、怎样与主要内外部公众进行事务性联系?
[答]1.不折不扣的执行和遵守本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为维护组织的形象做出自己的努力。2.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工作
十五、新闻媒介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各是什么?
[答]1.报纸。便于保存和检索;新闻性较强;读者可以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但是,它受读者文化程度的限制,发行需要一定的时间。2.广播。比报纸具有感染力;不受文化程度限制;传播迅速。但是,其保留性差;无法对文字进行深度开掘。3.电视。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不受文化程度限制;传播迅速。但是,其保留性差。
十六、如何收集新闻资料?
[答]剪报是收集新闻资料的最基本方法,它的操作方法是:1.决定资料的取舍2.剪裁3.粘贴4.归类5.装订
十七、新闻发布会有哪些功能?
[答]1.提高知名度。2.开展媒介关系。3.影响舆论。
十八、新闻发布资料有哪几种类型?
[答]1.综合性资料。2.专业性资料。3.说明性资料。4.实务性资料。
十九、邀请新闻记者的程序是什么?
[答]1.匡算邀请记者的人数,初拟被邀媒介、记者的名单。2.与新闻媒介联系,落实被邀媒介、记者的名单。3.制作、填写新闻发布会请柬。4.发出邀请。5.落实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媒介及记者的人数。
二十、邀请新闻记者应注意什么问题?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 篇3
公共知识分子,有着特殊的定义和作用。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出现,则是对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作用的反思。公共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当然他们的言论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应当对他们的作用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
提起知识分子,人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坐在书斋里,不问世事”。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波兰文,后又传到俄国、法国。十九世纪俄国民粹派最先使用它。民粹派是一群接受了西方教育的人,他们痛感本国落后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强烈的背叛意识。“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作为欧陆启蒙思想家在苦难俄罗斯的忠实后裔,他们的知识,是用来对公众说话的,他们所期望的,不是“书斋里的革命”,而是公共生活的激烈变化。这表明知识分子从诞生初始即处于一种独立的、批判性的、反抗的、离经叛道式的存在状态。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以左拉、雨果为首的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文人表达了对德雷福斯事件的义愤,他们在报刊上刊登抗议书,要求重审德雷福斯案件,他们也因此被他们的敌对分子蔑称为“知识分子”,尽管该词实际上一开始是贬义的,但是它同时也指那些受过教育、具有批判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一群人。这份抗议书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宣言”,被认为是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对社会公共事务发挥重要重用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这样一批文人、作家经常坐在咖啡馆里就社会和政治等公共问题高谈阔论,形成了哈贝马斯(Juergrn Habermas)所谓的“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的主体正是这样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是完全独立的,除了自己的良知之外,没有任何的阶级背景。”从词源学角度来看,“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可以看出,知识分子从来源上多少是带有“公共性”的。
二、“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兴起
对“知识分子”的研究,在西方也一直是“显学”。而“公共知识分子”问题,从概念到基本观点,都源于西方知识分子理论。其最早的提出是在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1987年出版的《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随后,利奥塔、布尔迪厄、萨义德等人对公共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与阐释。这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西方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他们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认识或有差异,但从基本上来看,主张知识分子应在专业的背景与优势之下,积极担当社会责任、代言社会正义,在公共意识领域坚守守护者与看守人的职责,是他们对公共知识分子共同的认识。然而,在雅各比看来,二十世纪20年代出身的一代知识分子,却成为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
雅各比等人认为,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社会进入了学院化、专业化时代,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技术专家和大学教授成了知识分子的主题,自由身份的作家、艺术家退居后台,技术专家和大学教授们仅为专业读者写作,知识分子公共性的存在成了问题,随之,“公共知识分子”就消亡了。雅各比等人在这里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消亡论”,实际上是表达了他们对知识分子的“公共特性”能否在现代社会保存下来的一种担忧。他们其实还是希望知识分子能继续保持他们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对这个世界敏锐的认识。雅各比等人也正是发挥了知识分子独特的视角和批判性,给广大知识分子敲响了警钟。同样的话,波斯纳(Richard A.Posner)可能说得更为直接。
波斯纳在《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中,几乎批判了书中列举的546位著名知识分子,以至于远在中国的朱苏力教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在阅读此书时也不禁“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被波斯纳给捅破了”。波斯纳说道,“公共知识分子作品正在变得越来越缺乏特色、兴趣索然、以及无关紧要。”公共知识分子们“对社会争议高谈阔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超过了改革的努力,其评论质量低下,倾向于“武断性、判定性,有时显得谦逊,但大多表现为尖刻讥讽。他们是喜好论辩之人,倾向于提出极端的主张……通常以一种自我意识、有时甚至是被激怒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性之腔调而挥毫泼墨。对于事实,公共知识分子常常有些粗枝大叶,在预测方面又显得有些草率莽撞。”在波斯纳看来,公共知识分子主要是以需求和供给为特征的市场中的一个职业。公共知识分子向大众贩卖的是知识,在这个市场中,由于公众缺乏必要的知识,使得知识分子的言论缺少必要的监督,这样一来,不少知识分子常常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正确而歪曲了事实。
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获得了舒服的有保障的学术职位,被吸引到学术队伍中去,学术公共知识分子开始支配公共知识分子的供给,他们不再像过去的独立公共知识分子一样,全力投入公共知识分子事业。而只是在有保障的、舒适的学术职业之外“客串”公共知识分子觖乏足够的动力和风险刺激,并且他们的专业化也使他们恰恰越来越不适合切实地讨论社会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同样是由于专业化的发展,普通教育的社会公众碎裂成了不同部门的专门家,摧毁了公共知识文化,故而使得公共知识分子作品的读者没有鉴别力。由于联结专业知识分子与普通教育的社会公众的普适文化的消失,与公共知识分子市场上学术供应商的粗糙化相对应的是公共知识分子市场上的大众顾客的粗糙化。公共知识分子作品的质量日渐衰落,比知识分子自身解答公共能力问题萎缩更根本的原因也许是公众并不关心他们说些什么,因而对于公共知识分子意见的准确性和谨慎性几乎没有施加什么市场压力。
实际上,无论是雅各比还是波斯纳,他们理想中的公共知识分子,首先是面向公众发言;其次是要为了公众而思考,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和个人利益出发;再次是所涉及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然而,正如许纪霖先生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公共知识分子要做到上面的要求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也是很困难的。这是由于:一方面,商业社会给公共知识分子带来了冲击,使他们要保持独立性与理性的思考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现代科学革命加深了公众对科学的“迷信”,从而使得公共知识分子的地位下降。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它的出现代表了西方知识分子对自身的反省与忧思,同时也明确表达了公共知识分子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对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思考
在今天,公共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危机。市场化、商品化使得公共知识分子出现“世俗化”的趋势,这就有为“媚俗”而丧失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批判性的危险。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科学的进步,使公众对公共知识分子产生怀疑,进而使得知识
分子有丧失其“公共领域”的危险,“大众为一种自发的经济兴趣所左右,追求着官能的满足,拒绝了知识分子的‘谆谆教诲,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知识分子的‘导师身份已经自行消解。”人们发现,在当代,科技知识分子往往比人文知识分子更有权威、对公众生活更有指导意义,他们可以针对公众提出的具体问题,给出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且这一答案可以明确地得到验证并以实用的方式返还给公众。而相反,人文知识分子在当代公众的心里则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就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进行无休止的口水战,而这些争论在他们看来往往多是没有意义的——起码这些问题解决不解决对公众的生活短期内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与改变,更多的被人们看作是人文知识分子的一种炒作,为了争论而争论,进而促使公众怀疑这些知识分子的真理和正义的代言者、社会良心等身份的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是随着中国改革的发展不断前行的。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面临重重问题,公共知识分子还是会随着改革的深入,继续他们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批判。这也正是“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今天的中国引起了--大讨论的原因。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群中一个相对来说将公共情怀突出地加以发挥的群体,其身份特征表现在方方面面,但若从生活在现实中的知识人的角度来看,考察的方向无非有:一是治学,二是人世。这两方面在界定公共知识分子时都是不可或缺的。毕竟,纯粹为学术而学术的知识分子只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甚至可以说,是学究。即便这个学术本身是以公共生活为直接对象的,但站在旁观者立场、将问题经过若干次的间接阉割,再经过学斋式的理论润色之后,还期望自己能成为公共声音的代言者也许有点不切实际。反过来,忙碌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各色知识分子,我们冠之以宣传家、行为领袖等等称呼也许会更为贴切。行动的激情盖过思想的快乐,不是理性的行为,而是冲动的呐喊、鼓动甚至身体力行,其初衷虽可嘉,但最终的结果是社会的谴责和知识分子的伤心失志。对公共知识分子的谴责之声最终还是源于对他们或过度沉迷社会生活、全力介入政治乃至丢弃了治学这一第一天职;或成了强势阶层的传声筒;或流于追逐名利之徒等等行为的不满。
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关注应当是一种自然的情怀,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建议具体的生活道路,若能保持这样一种品格——热心投入社会生活而不丧失其非功利性精神的远见卓识,至少在精神上就已经具备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质。由此看来,若能将二者结合,即便是能力有限不能做到两全其美,但从性质上来说,起码是具备了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征。
而社会也应当对公共知识分子保持宽容的态度,公共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问题的批判,只要于社会稳定无碍,还是应该虚心听之,毕竟知识分子是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的。那种上纲上线的批判“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做法,实际上并不可取。应该承认公共知识分子在当下中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应当警惕那种不负责任的言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才是对待“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应然态度。
参考文献:
[1]许纪霖著,中国知识分子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许纪霖主编,知识分子论丛[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田立年,市场、政治、波斯纳之箭——评波斯纳,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4)。
[4]波斯纳著,公共知识分子:衰落之研究[M],徐昕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 篇4
选调生:2014年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专利人的权利 北京人事考试网:
选调生: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专利权作为常考的考点要求我们考生要好好掌握,专利权的内容是指法律规定的专利权人可以享受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专利法》第11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k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下面中公教育选调生考试网针对这些考点进行一一讲解,希望考生能够将它们区分并牢记。
外观设计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销售、进口其外观设计专利产品。
制造权:专利权人有权制造其专利产品或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并有权制止其他人未经许可制造其专利产品或者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使用权:专利权人有权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其专利产品或者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使用权中所讲的“使用”是指为了生产经营目的“使用”,例如将侵权产品用于自己生产的产品作为组件或零件配套,或者将侵权产品用作自己生产的设备,而不是作为消费者购买产品直接用于消费的那种“使用”。
许诺销售权:许诺销售是指那种明确表示愿意出售某种产品的行为,包括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的表示,如进行广告宣传、将产品陈列、展览、演示、让顾客免费试用等,涉及的范围很宽。
销售权:专利权人有权销售其专利产品或者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可以许可他人销售,也有权制止他人未经许可销售其专利产品或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这里所讲的“销售”是指产品的首次销售,不包括产品的二次销售。
进口权:是指专利权人有权制止他人未经许可进口合法制造的其专利产品或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制造的产品。只有在进口国取得专利权的专利权人,才能在该国享有进口权。
标记权: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者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专利标记和专利号。
转让权:根据我国《专利法》和《继承法》的规定,专利权人有权将其专利权转让给他人,或通过继承转移给继承人。
许可权:专利权人有权采用多种形式许可他人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其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质押权:专利权人可将其专利权中的财产权进行质押,作为权利质押的标的,提供债权担保。其法律依据是《担保法》第75、79、80条。
起诉权:起诉权又称诉讼权,是一种公权,严格地说不应属于专利权(私权)的范畴。这里所讲到的专利权人的起诉权,实际上是由于专利权被他人侵害而产生的请求权延伸而来的。更多北京选调生考试信息欢迎访问北京人事考试网 【考生互动平台】
2014年北京选调生网络辅导课程
2014北京选调生交流群: 290064789
相关推荐:
【咨询】专业公考互动交流平台|北京选调生考试交流群:290064789
【辅导】北京选调生考试网络课程|一对一课程|选调生考试用书|YY公开课
【信息】国家公务员考试 | 北京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考试 |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 篇5
公务员辞去公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审批,其中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九十日内予以审批。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变动依照法律规定需要辞去现任职务的,应当履行辞职手续。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可以自愿提出辞 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 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辞退公务员,按照管理权限决定。辞退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辞退的公务员。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 篇6
【笔试课程】【优惠预约】
【选调生】2013年湖北省选调生招录公告
【湖北选调生】备考交流群:240867490
2014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之:公文写作篇 ——公文的特点
掌握公文的概念以及公文写作,需要了解公文所具有的特点。公文是在机关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是各级机关与组织行使法定职权,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具有很强的现实效用性。公文的特点主要有作者的法定性、法定的权威性、法定的执行效用、体式的规范性、处理程序的规定性。下面中公教育选调生考试转接为您分别介绍:
作者的法定性
公文作者的法定性是指公文不是任何个人都可以任意制发的,它是由法定的作者制成和发布的。所谓法定的作者,就是指依据法律和有关的章程、条例、决定成立的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法定的职能权利和担负一定的任务、义务的机关、组织或代表机关组织的领导人。
法定的权威性
公文的权威性是指各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所行使的公文,在其所管辖的范围内是不允许下级机关拒不执行的。公文可以代表机关发言,代表制发机关的法定权威。因此,公文也就成为各级机关、组织开展工作的可靠依据。比如,国务院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它所制定和颁发的文件,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的职能和职权范围,具有行政领导和行政指挥的权威等。
特定的效用性
公文的特定效用是指公文的现实效用,是公文制发机关的法定地位所赋予的。从每一份具体的文件来说,都有它本身的特定的现实效用,代表它的制发机关所赋予的法定效力和作用。另外,公文所具有的特定效用是有一定的时间性的,任何文件都不是永久有效的。
体式的规范性
公文体式的规范性是指公文有规范的体式,为了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准确性与有效性,方便公文的写作与处理,国家有关机关以法规形式,对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等进行了统一规范。
处理的程序性
公文处理的程序性是指公文的制发和办理必须经过规定的程序。
更多选调生考试信息请参考:选调生考试报考条件
2014年选调生考试报名入口汇总
2014年选调生考试时间汇总
高校公共基础课改革初探 篇7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 是全体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思想、文化并养成基本素养的通识课,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高等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不一定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有直接关联, 但是, 它们却能够培养大学生远大理想、高尚情操、科学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 开设公共基础课, 并使公共基础课切实发挥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公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基础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 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不足; (2) 大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许多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主要包括: (1) 关于公共基础课的定位和功能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地明晰, 只有明晰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2) 高校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制定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局限于已经形成的教案 (来源于出版社或网络) , 而这些教案往往已经过时,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了; (3)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调查显示, 22.1%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重要, 其中, 6.2%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 而15.9%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公共基础课。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公共基础课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事实上, 这种观点的产生与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相关, 与公共基础课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有关, 与高校和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 无论从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来看, 还是大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态度来看,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都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校基础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 大学公共基础课应该与各大学生所学专业结合, 增加实践活动。
高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既考虑到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又要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逻辑思维、创新意识、道德意识等综合素质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的大学教育中, 由于专业的划分与定向, 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使高校和教师降低对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要求。因此, 高校和教师不仅应该认清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更应该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努力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 为大学生认真学习公共基础课搭建一座桥梁。比如, 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同学为对象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专业和课程需要设计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以房养老”的社会调查。这样的调查既可以做到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兼顾, 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使用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激发学生以一定的积极态度去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对增强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对大学生同样适用。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注重课堂讲解, 一味灌输知识, 而不考虑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可以说, 这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原本就不重视基础课的基础上更讨厌公共基础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 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采取情境教学法, 遵循教学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一些合适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学习。这样, 教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可以说,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中涉及价值的内容, 就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在12人乘的一艘船上, 仅有唯一限乘6人的备用皮划艇可供逃生。船上有: (1) 船长; (2) 精通航海的罪犯; (3) 健壮的青年工仔; (4) 貌美的卖淫女; (5) 患绝症的女孩; (6) 智障的男孩; (7) 中年科学家; (8) 断肢的个体暴发户; (9) 老医生; (10) 国家干部; (11) 体弱的方丈和尚; (12) 大学生你自己。这艘船在风高浪急的海上航行时不幸遇险将要沉时, 请你决定哪些人可以坐皮划艇逃生。大多数学生都会按照这些人的利用价值来选择, 当然, 自己是必选的。在学生选完之后, 我会告诉他们, 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人的效用, 还包括主体价值, 比如平等、自由等。通过这样的“生死抉择”, 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 而且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的价值。
3. 对学生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考试作为监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学生“考什么, 学什么, 背什么”的学习考试模式, 高校中的公共基础课的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方法。教师不仅要把目光放在考试成绩上, 还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在这里, 我们新建了一个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计20分) +实践活动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计20分) +考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60%, 计60分) 。
我们可以把平时分的考核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班级整体表现考核分 (占平时分的25%, 计5分) 。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往往要同时兼任几个班的课, 但是每个班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班级到课率较高、迟到早退现象少, 而且在课堂中可以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的班级整体表现不错, 分数较高;还有一些班级, 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而且课堂教学中不能积极配合教师, 这样的班级整体表现较差, 分数就会相对较低。这个班级整体表现考核分是每个学生平均分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 我们再考核学生个人的考勤情况; (2) 学生的课堂表现分 (占平时分的25%, 计5分) 。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课堂环节。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如何打这是一个问题。其实,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如在一个学期中, 记录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 找出回答次数最多的那位同学, 他的课堂表现分是5分, 然后用他的分数除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就得出回答一个问题可以得多少分, 然后再乘以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 就得到他们的课堂表现分; (3) 学生的考勤分 (占平时分的50%, 计10分) 。学生的考勤工作主要是通过点名来完成, 缺勤3次就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对于实践活动的考核, 也可以进行细化, 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分工和承担实践活动任务的多少来给分, 进而得到的一个考核标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分 (5分) +实践活动完成水平分 (15分) 。如从分工上来看, 组长可以得5分, 汇报者得4分, 组员得3分。如果汇报者是组长, 也只得5分, 如果汇报者是组员, 即可得4分。然后, 教师再根据实践活动完成的整体水平进行给分, 那么这个分是全组的得分, 无论是组长、汇报者还是组员都是一致的。
对于最后的考试, 则要求教师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 对每一位同学进行闭卷或开卷考查, 严肃考纪, 杜绝作弊现象。
三、结论与启示
在高校教育中, 公共基础课的价值与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因此, 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其中遇到的问题较多, 需要我们努力奋进, 积极应对, 以此加快对公共基础课的改革, 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使公共基础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知识分子的公共舆论困境 篇8
《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是进士出身,可能正是这种家庭塑造了他的士大夫气质,留学日本的经历也没有改变他。《大公报》同仁悼念他的文章中说他“以国士自许”。中国传统的“国士”,自命为天命、天道的诠释者,民心的代言人,有关心民瘼、进言君王、匡扶社稷的责任。1934年,张创办“星期论文”专栏,力邀著名学者撰文,“以专家的学识,以贡献于全国”。撰稿人主要有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梁漱溟等人。这些作者主要毕业于清华和北大,绝大部分曾经留学美英,大多是当时国内一流大学的教授,大都具有精英情怀和公共意识,也多倾向于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们的言说主要是一种公共论辩性的话语表达,注重的是如何在现有社会建制的框架内进行改革。面对蒋介石的威权主义政府,他们一方面是温和的抗议者,一方面又是建言者、技术专家、政治顾问,张季鸾、胡适、翁文灏、傅斯年等人,与蒋介石都保持着较好的关系。张季鸾认为形成公共舆论的主体不是一般性的社会成员,而是“全国最高智识之权威”。更有甚者,直斥普通民众为“思想浅薄,孤陋寡闻之庸人”,因而根本不配做公共舆论的主体。
唐小兵将审视历史的角度切换到《申报》老总史量才。相比张季鸾的精英色彩,史更具实业家气质,在办报方针上,他似乎更倾向于中下层路线,其读者群主要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普通市民。作者主要有鲁迅、曹聚仁、茅盾、林语堂等。这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整体要略逊一筹,主要是在报刊、书店等文化机构工作,或者纯粹靠卖文为生。他们的自我认同度较低,大量的文字都在批判“文人无行”、“文人无用”。这种自我否定,使他们更容易自觉抛弃传统士大夫的精英意识,接受工农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领导。对他们而言,公共舆论的主体应该是平民。公共舆论最重要的道德标尺是代表底层、代表民意,最重要的功能是展现与传达平民的意志。面对政府,他们往往是更激烈的道德批判者,总体上主张激进革命,因而与当局的关系紧张得多,也往往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压制甚至迫害。他们的言说方式也更为曲折、隐晦,充满反讽与戏谑。
公共舆论的“公共性”如何体现出来?对这个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唐小兵通过上述两个专栏(刊)的比较,试图给出答案。现代社会,除了议会体现的民意,大众传媒凝聚的民意也成为政治家观察民情吸纳合法性的管道。问题在于,在现代中国,无论是自由主义学者还是左翼文人,本身都无法真正代表底层民意,他们都脱离了乡土中国,对乡村的底层生活缺乏真切的观察,另一方面对大城市的平民心声,往往也缺乏足够的代言资格。因此,这就导致公共舆论无论是诉诸精英知识分子的理性,还是普罗大众的民意,似乎都无法有效地与中国社会实际对接起来,最终知识分子阶层为了解决这个“代表性的断裂”,要么直接走向以政治为业或完全臣服于政治,要么就在学术与政治的夹缝中走过一生。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在1930年代之后的发展似乎更成了一曲让人不忍回首的悲歌。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
作者:唐小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选调生入门知识 篇9
概述
各省级党委组织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选调生)到基层工作,重点培养。
招考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意义: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及其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文件依据:《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0]3号)
发起机构
省级党委组织部
笔试组织实施机构
省级党委组织部、省级人事部门
举办的统一性
大多在每年1月至3月报名,3月至4月组织笔试和面试。
报名条件
可以参考下2010年湖南省选调省的报名条件:
1.政治素质好,品行端正,是中共党员、预备党员或共青团员,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有一次被评为校、院(系)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优秀团员”;
2.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文字综合、语言表达能力,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担任过班以上学生干部;
3.学习成绩优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必须获得相应学位;
4.有志从事基层工作,本人愿意并服从组织分配;
5.身体健康,本科生年龄在25岁以下(1985年1月1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年龄在28岁以下(1982年1月1日后出生),博士研究生年龄在31岁以下(1979年1月1日后出生),“三项基层服务人员”年龄在32岁以下(1978年1月1日后出生)。
同时,“三项基层服务人员”报考,必须符合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服务期满2年(计算到2010年8月31日)、考核合格和组织推荐的基本条件。
报名方式
分为自愿报考和组织推荐两种方式。报名方式分为网上报名,但要先邮寄报名表格、推荐材料进行确认,程序是本人填写表格、院系党组织初审、高校党委审核、地市和省级党委组织部逐层审核,向高校反馈审核结果,网上报名,网上确认。
笔试考试科目
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的《综合知识及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笔试结束后,分职位按照选调人数与面试人数1:3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
分数计算
一般采取百分制,按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计算最后得分,并按照选调人数与考察对象1:1.5的比例分别确定各职位考察对象人选。
编制
公务员编制(试用期一年,期满考察合格后进行公务员登记,转为正式公务员身份)
面试考试组织方法
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集中面试。
招考公告发布网站
各省人事考试网
试题难度
难度低于公务员录用考试
上报职位需求
省委组织部根据基层单位用人单位确定
发布考试大纲
各省自行发布
报名审核
从高校院系到省委组织部,逐级审核。具体规定请参考各省招考公告。
其他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 篇10
作者:优优老师
来源:北洋燕园教育
题目
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财政支出小于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刺激需求的增加,具有抑制经济国人的功能。
2.政府基本职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3.上行文只限于别领导的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主送的公文。
4.不经签发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改动公文定稿的内容。
5.我国矿产资源较丰富,目前已发现160多种矿产。
我是答案君
告诉你一个秘籍:认真思考后再看答案,才能做到过目不忘,融汇贯通哦!
1.【答案】错误。北洋燕园解析: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2.【答案】错误。北洋燕园解析:政府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3.【答案】错误。北洋燕园解析:《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就是“上行文”,不仅包括有领导关系的上下级机关,还包括有指导关系的上下级机关。
4.【答案】正确。北洋燕园解析:公文的签发人代表的是机关的意志,经其签发后,文件即为有效文件,不经其同意而改动文件内容是非法的。
经济人理性与公共知识分子 篇11
有人说,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人理性是现代经济学的公理。既然是公理,本身就无须证明,更重要的是不允许有例外。如果拿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做一下验证,我们就会知道此言不虚。中国经济学家热衷于“学而优则仕”,热衷于验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等等,都是经济人理性的明证。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学家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在自觉地维护着经济人理性,存在着主观故意,是方法论中应该排除的当事人或者说叫利益攸关者,那么,这种主观故意本身就证明了中国经济学家的经济人理性。维护经济人理性的基础,就是维护整个现代经济学宏伟大厦,就是维护这栋大厦的主人们经济学家的利益。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认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聪明的中国人,自然是学到了祖师爷的精髓。
但是,也有个别冥顽不化者。天真的邹恒甫先生似乎有些孩子气,几个月来像堂?吉诃德一样大战风车,批评以张维迎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不务正业只为稻粱谋,企图以个人之力对抗中国经济学家整个群体。网上双方各有一批拥趸为心目中偶像和英雄论战,虽然说现在有一方好像占了上风,但联系到现实中完全相反的双方力量对比,孰是孰非,依然让人有如雾里看花。
真相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说邹恒甫本人也是在实践经济人理性,这没有错,但只是公理划下来的套套逻辑,说了等于没说,没有事实可以验证的含义,没有解释力。就像你可以说一个人自杀,是经济人理性,是因为死亡对他来说更便宜,他可以不用还毕生也还不清的债务,他可以不用忍受自己认为比死亡更可怕的痛苦和恐惧,等等。只是,我们还是可以质疑:生还是死,只是一个问题吗?
人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的,是万物之灵,是大地的主宰,替上帝管理这个世界。人堕落之后,自己的欲望成了自己的“上帝”。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的欲望(需求)由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当一个人存在多种需求时,总是缺乏食物的饥饿需求占有最大的优势;当一个人被生理需求所控制时,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都会被推后。有人认为,中国人都穷怕了,所以生理需求的满足尤其重要,中国经济学家自然也在其中。邹恒甫是因为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时间久了,腐败惯了,所以他的生理需求才显得不是那么迫切。假以时日,中国的经济学家自然会上升到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高级阶段。有人根本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不但是在误读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需求的定义,而且是在强奸中国经济学家的民意。君不见,中国经济学家们正在努力把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有人说:存在即合理。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释。关键在于“理”是不确定的,我们不知道哪个“理”才是合理的。法西斯从人类普适性价值观上讲是不合理的,但它既然存在过,就说明它符合事物发生的规律,它消亡,也是在事物消亡的规律中消亡。所以,如果我们混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我们永远不可能弄清楚事实的真相。
有人主张用“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解,用市场来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且不论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对错,市场本身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过程中就有缺陷。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资本会集中并导致垄断,垄断自然不会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利用手中的话语权和学官的权力,垄断了对中国经济现象的阐释权;他们利用政府与企业,垄断了资源在经济学家中的配置权,以“劣币驱逐良币”。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是以西方良好的道德法律制度为前提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制度缺失、道德沦丧的时代,难道我们只能在等待人们的良心发现与坐以待毙中进行选择?
有人论证说,经济学家追财逐色争名夺利的个体经济人理性,将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最终将导致每个经济学家的利益受损。经济学家的名声在大众中越来越臭,有人甚至断言,近几年来,经济学家在事实上正在被边缘化。有网友更是大胆预测,十年后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会被社会遗弃而被迫退出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舞台。其实,用不着我们为中国经济学家的利益担忧,他们更清楚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辩证关系,也比我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利益。事实证明,他们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手段也是高明之极。也许,他们的心里在想:人生不过百年,在我之后,哪怕他洪水滔天……
直觉告诉我们问题的存在,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让所有人都信服的解释。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受伤的是谁?
孙大午先生说:富人不是靠经济学家致富的,但经济学家致富都是靠富人。我们并不完全认同孙先生的观点,在我们看来,经济学家与富人更多地是在共同富裕。在这个以金钱为主要量度来衡量人的能力的时代,事实告诉我们,创富的英雄们绝对不是活雷锋,更不是傻子。那种把富人当傻瓜的说法,我们只能认为要么是置事实于不顾,要么是一种酸葡萄心态。富人和经济学家,更多地可能是出于彼此的需要而结成了致富共同体。在这个乱世快钱的时代,期望企业进行规范化的商业运作与管理的想法,只能被人认为是不懂企业、一厢情愿的书生之见。所以,批评企业没有弄清楚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的区别,认为是企业请错了人的人,根本就没有弄清楚企业的需求,“子非鱼,安知鱼之需”?企业可能需要管理学家,但更需要的是经济学家。忽略经济学家们的专业知识所能给富人及其企业带来的些微创富帮助,即使是他们的话语权和身上经济学家光环,通过富人的个人能量及其企业的放大作用,都可以带来许多有形无形的好处。有人痛心疾首地认为,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都是社会成本,减弱了公众的社会福利。但也有人认为,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必要润滑剂,能够促进改革。无论如何,公众都是被蒙蔽的对象,都是弱者,也只能做弱者,因为他们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渠道。我们讨论“经济学家离企业应该有多远”的问题,结论却倾向于断定这是一个伪命题。双方当事人虽然各怀鬼胎,但都乐在其中。
呼唤公共知识分子
对于中国经济学家,邹恒甫先生的期望很清晰。按照邹先生的建议,经济学家们回归象牙塔,做阳春白雪的学术,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犹如过江之鲫巨大基数,等到一大批中国经济学家在美国一流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如履平地之时,那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将是水到渠成之事。毫无疑问,邹先生是爱国的,邹先生的期望是美好的,邹先生作为经济学家中的一员是非常看重自己的职业的。但是,邹先生的期望,显然不是所有经济学家的共识,更不是公众的迫切需要。中国社会,有人曾经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商的眼红读书的,读书的眼红当官的,当官的眼红经商的。乍一想,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如今的三种人都是志得意满顺风顺水的,哪有红眼病的征兆?再一想,款博、学官、官商已经到处泛滥,哪还分得清是三种人,分明是一种人嘛,自然谈不上谁眼红谁。可是,相对于三种人融为一体后的个个脑满肠肥,公众并没有切身感受到GDP数字上的快速增长。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由于传统上对知识的尊敬,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为他们说话的明事理的“文化人”,也就是知识分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知识分子”被定义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公共知识分子则被认为是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者。人类社会的每个阶层都倾向于扩张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在西方是通过先哲设计的互相制衡的基本制度,亘古以来人类对上帝的敬畏,以及公共知识分子的独立声音,从制度、法律、宗教、道德、舆论等各个方面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信仰缺失、制度不完善的中国,在一个转型期社会里,公众都有一种强烈的需求,需求专家对于某些事项做出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些事件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媒体越来越发达,人们对专家的依赖似乎也越来越强烈。公共知识分子为了社会公共利益而发出的独立声音,弥足珍贵。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中国经济学家在发挥“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威力,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自然而然地承载了许多中国大众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美好期望。诚然,经济学家有选择做不做公共知识分子的自由;诚然,在道德上,为公众利益代言的经济学家并不一定比为某个利益集团代言的同行更优越;诚然,经济学家是科学家,应该首先尊重的是科学事实;但是,请你首先表明或者界定清楚自己的角色。经济学家不是通才,不是“十全老人”,定位为科学家者,就应该在面对大众媒体的公共问题时免开金口。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者,就不能处处为了一己之私利。滥竽充数者的道德自然被人们的质疑。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集约发展研究 篇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提高利用效率和效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013)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经济转型升级要求节能减排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的环境下, 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也应当遵循集约与节约的基本要求, 提高其经济效率与效益水平。然而, 公共基础设施受到地区发展水平差异与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制约, 以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还比较低, 势必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因此, 从投入产出角度研究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预警级别与集约化发展问题, 并利用Malmquist效率指数, 考察松弛效应 (Slack effect) 条件下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全要素生产效率, 以促进公共基础设施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规模效率等效率的提高, 这对于改进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促进城镇化发展都非常重要。
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进展述评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 为摆脱经济低迷, 各国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投资兴建了大量的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 这使得学者们开始采用多种方法, 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效应展开研究。
Arrow、Kurz (1970) 率先将公共资本存量分为生产型与效用型两大类, 认为即使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外生变量, 生产性的公共资本投资也可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而Castells等 (2005) 研究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中政治、公平、效率等因素的角色作用, 发现西班牙1987年~1996年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中政治因素和区域需求因素比较突出, 不是按照经济效率最大化标准来实施的。李玉龙、黄志烨 (2010) 使用DEA理论模型, 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率进行了四维预警研究, 并从绿色、蓝色、橙色、红色四个层次给出了四个相应的预警级别。李婵娟 (2012) 分析了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投资、就业、产出的影响, 认为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多数地区的经济活动有促进作用, 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受到资源有限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率问题越来越重要。目前已经有许多学者使用DEA模型, 研究中国的公共基础实施投资等现实问题。然而现有研究成果所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不尽相同, 研究结论也存在差异, 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 精确测算其投资效率与影响程度, 对于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 以及调整投资方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DEA理论及其工作机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最早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A·Charnes与W·Cooper、E·Rhodes在1978年共同创立, 其论文名称为“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度量) 。
A·Charnes和W·Cooper等 (1978) 首先创建了DEA-CCR模型, 而CCR模型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 计算出投入产出的效率值, 但不符合规模报酬可变的实际情况。于是, Banker、Charnes、Cooper (1984) 针对该问题又提出了DEA-BCC模型, 将CCR模型中的技术效率 (TE) 分解为规模效率 (SECH) 和纯技术效率 (PTE) 。
我们能够用DEA模型判定是否同时具有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其相对效率值θ*介于0与1之间, 数值越大则投资效率越高:如果对偶规划的最优值即效率值θ*=1, 投入、产出松弛变量值si-=sr+=0, 则决策单元j为DEA有效;如果效率值θ*=1, 但sr+≠0或者si-≠0, 则决策单元j为弱DEA有效, 决策单元的经济活动不会同时存在技术效率最佳和规模效率最佳;如果效率值θ*<1, 但sr+=0或者si-=0至少有一个不成立, 则决策单元j非DEA有效, 经济活动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 也不是规模效率最佳。
四、基于Malmquist效率指数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预警与评价
1. 数据的选择
每个DMU的生产过程也是资源消耗、要素投入的过程, 评价其效率的思路就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而且输出量越大则相对越有效率。因此, 在建立模型之初, 就需要选择输入指标数据和输出指标数据。不仅如此, 良好的指标体系是优化模型评价和建立合理预警评级的前提。
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GB/T 4754-2011) , 确定模型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输入指标选择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X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X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X3,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X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X5, 教育X6, 卫生和社会工作X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X8,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X9。输出指标选择总产出选择国内生产总值Y1, 人均总产出Y2, 城镇登记人口就业率Y3, 城市化水平Y4。以上所有样本数据, 均选择国家统计局网站给出的统计数据, 或者由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得来。
2. Malmquist效率指数分析与预警级别处理
Malmquist效率指数是Caves、Chris-tensen and Diewert提出来的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 从第t期到第t+1期效率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fch与技术进步指数techch的乘积, 而技术效率指数等于纯技术效率指数与规模效率的乘积。
通过Malmquist效率指数, 可以克服CCR模型只能进行静态比较的效率测量局限, 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数据的变动进行动态比较分析, 客观衡量全要素生产效率与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 寻找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差异, 以及变动的影响因素, 从而为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定量的数据支持。
而预警级别按照投资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 选择蓝色信号、黄色信号、橙色信号、红色信号四个层次。只不过, 这里的效率区间使用Malmquist效率指数所指向的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 并增加径向指数, 以衡量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情况, 如表1所示。
指标方面, 依然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GB/T4754-2011) 的分类办法, 选择投入产出变量。使用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数据, 在允许规模报酬可变的条件下, 建立投入导向型的Malmquist效率指数模型, 采用非参数方法进行动态比较计算2003年~2011年各年及年均Malmquist效率指数, 并将其拆分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 以深入分析基础设施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状况, 其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基础设施投入产出的Malmquist效率指数测算结果表明, 2003年~2010年年均技术进步指数与Malmquist效率指数都小于1, 其中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 这说明这些年的投资效率较上年都有回落, 尤其是2009年回落了24.9%, 主要受损于技术进步因素的“拖累”作用;而2011年的技术进步指数与Malmquist效率指数大于1, 主要是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 这意味着该年的投资效率提升了4.5%, 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因素的提升作用。以上分析说明, 技术进步因素是2003年~2011年影响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主要因素, 推动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另外, 2003年~2011年及年均Malmquist效率指数除了2009年的0.751比较小以外, 其余年份的指标都接近1, 都在[0.75, 1]的效率区间之内, 而且投入产出的松弛指数甚至径向指数均为0.000, 也都在[0, 0.2]的区间之内。这些指标均符合四级预警分类当中的蓝色信号级别, 因此, 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预警级别是蓝色。
五、研究结论与集约发展途径
公共基础设施效率评价是考量基础设施各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阐述了基础设施的现有研究方法与研究进展, 分析了DEA模型效率评价的工作原理,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效率指数, 实证分析、评价了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并把李玉龙、黄志烨 (2010) 的四级预警分类与Malmquist效率指数相结合, 给出了Malmquist效率指数下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预警级别, 并给出了2003年~2011年的投资预警信号。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 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均为1, 符合DEA有效, 存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第二, 松弛变量和径向指标均为数值0.000, 这就说明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在理论上并不存在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现象;第三, 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Malmquist效率指数除了2011年外均小于1, 这说明全要素生产效率视角下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不高且与上年相比均有回落, 尤其是2009年;第四, Malmquist效率指数的动态评价结果还显示, 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主要在于推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也只有这样才能节约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资源能源, 促进其集约发展;第五, 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Malmquist效率指数与其他指数, 均符合蓝色级别区间, 其预警级别是蓝色。
此外, 需要说明的问题是,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对效率, 能够使用多阶段DEA方法做出静态比较分析, 并且得出了公用基础设施投资存在DEA有效、不存在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的结论, 但是从动态比较的角度发现, 基础设施投资的Malmquist效率指数并不高, 尤其是技术进步指数不高。因此, 还需要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以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实现集约发展的目标。当然, 更加确切的结论, 还需要更加广泛的数据支持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要:立足于基础设施投资转型升级与节能减排的视角, 使用在相对效率评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效率模型, 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规模效率指数、松弛变量、径向指标等效率数据, 从Malmquist效率指数角度并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给出四级预警分类。然后, 对2003年2011年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情况进行全要素生产效率分析, 给与相应的投资预警评价, 并指出未来可实现集约发展的途径, 以服务于未来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Arrow K.J.and M.Kurz.Public inves-tment, 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M].Johan Hopking Press.1970.
[2]Castells A..The Regional Alloc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the Role of Equity, Efficiency and Political Fac-to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 49:1165-1205.
[3]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J].科学通报, 2000, 45, (7) :1793~1808.
[4]郭庆旺, 贾俊雪.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26, (3) :36~41.
【选调生公共基础知识】推荐阅读:
选调生:2014年选调生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莫言及其文学作品05-26
选调生考试综合知识07-03
选调生入门知识08-26
中公河南heoffcn选调生考试综合知识练习题—法律常识10-07
选调生工作心得07-05
选调生培养计划08-09
选调生工作特点08-29
选调生面试礼仪11-07
选调生申论备考文章05-18
天津选调生面试真题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