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2024-08-25

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精选6篇)

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篇1

工商局2011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安全生产管理有关规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履行职责,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严格依法登记,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充分发挥查处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工作机制作用,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落实网格化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全面履行好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加强与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切实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各项工作,共同促进我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阶段来,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 人次,执法车辆 台次,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安全生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我局在2011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安全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增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工商职责,为社会经济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领导,严格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目标任务。

安全生产,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基层,中心在落实。为了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局长和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按照工商所网格化管理的规定,明确分工,严格责任,落实巡查监管责任制,将监管工作落实到人,确保巡查监管不留死角,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资格,从源头上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我局继续推进“一个窗口”许可制度改革,进一步统一登记标准,规范注册行为。加强企业登记审查工作,严格审核前置许可文件,对涉及安全生产需前置许可文件,而未提交有效手续的,一律不予核准登记,做到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二是结合年检、验照工作,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前置许可文件严格审核,凡欠缺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限期补办,逾期未提交的,责令办理相关经营项目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直至吊销营业执照。今年年检责令补交有效前置手续的企业 户,进一步规范了市场主体资格。

四、组织专项整治行动,突出重点,分类监管。

一是组织开展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今年我局继续完善清理无证无照经营长效监管机制,集中开展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各单位组织力量,集中时间对辖区内各类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查,做到逐户过关,不留死角。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坚持教育疏导为 主、查处为辅的原则,对无照经营户责令限期办理营业执照,对拒不办理的,依法予以查处取缔,及时清理非法经营市场主体。同时抓住查处取缔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工作的契机,充分发挥查处取缔工作机制的作用,推动查处取缔无证无照工作纵深开展。

二是组织清理“黑网吧”专项行动。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局加强对查处取缔黑网吧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地区为重点区域,以无证无照经营、证照不全、超范围擅自从事网吧经营为重点对象,开展全面清理整顿。对投诉举报、摸查发现的非法经营网吧,加大力度,组织力量及时查处取缔,做到发现一户,查处一户。

三是开展校园周边经营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为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净化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广大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局在全县范围内迅速组织开展校园周边经营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县局成立开展校园周边经营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联合公安、文化、教育、电信等部门,实施综合治理,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各自职能,依法作出相应处理。

五、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加强部门协作,积极参加安全生产联合执法行动。

我局加强与公安、消防、安监、卫生等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加强联合执法,形成监管执法合力。全系统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与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消防安全大检查、公共娱乐场所整治、烟花爆竹市场专项检查等行动。如年初我局抽调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地方党政及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的烟花爆竹经营联合整治行动,协助有关部门没收非法经营烟花爆竹一批,配合打击非法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形成整治合力。

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篇2

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

2010年1—9月, 农作物收获机械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产量逐月下降, 9月当月同比降幅超过40%, 累计产量同比也出现负增长。

自10月开始, 当月、累计产量增幅均由负转正, 11月增幅继续上升, 当月同比增幅达60.39%, 增速较10月提高30.76个百分点, 1—11月累计产量同比增幅为6.87%, 增速比1—10月提高5.64个百分点。

联合收割机11月当月产量同比增长30.83%, 但增幅较10月有较大幅度回落, 达67.98个百分点, 累计增幅继续加大, 同比增长7.94%, 环比增幅提高2.98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同比增长4.71%, 但当月产量同比出现了负增长, 为—4.72%, 累计增幅也比10月回落1.47个百分点。小型拖拉机产量继续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 当月产量同比增长31%, 增幅比10月提高3.69个百分点。1—11月累计产量同比增长21.16%, 增速比1—10月提高0.86个百分点。

由于补贴范围的扩大, 场上作业机械、粮食加工机械市场需求继续回升, 饲料生产专用设备产量也出现回升, 棉花加工机械、泵产量同比增幅均继续小幅回落。

产值完成情况

2010年1—11月, 全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 565.78亿元, 比2009年同期增长25%;工业销售产值共完成2 497.66亿元, 比2009年同期增长24%, 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5.44%。上半年以来, 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持续下滑, 到8月开始企稳回升, 9—11月持续加大, 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则自7月开始同比增幅逐月加大。

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篇3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有针对性的清费减负政策,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在继续实施有针对性清费减负政策的情况下取得较快增长,为全省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一、2009年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872.82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205.08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46.38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166.44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501.30亿元。2009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496.42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0.9%。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10.87亿元,增长29.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幅较大,2009年,全省共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含按规定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992.76亿元,增长39.6%,比上年增收550.52亿元。主要原因是从2009年5月份起,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房价止跌回升,促使土地市场转暖,政府土地供应增加,土地市场出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升的局面。

2专项收入88.19亿元,比上年减收(以下简称“减收”)12亿元,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12.0%。主要是2009年取消内河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和公路运输管理费,三项收费分别减收2.98亿元、2.53亿元和5.08亿元。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38.46亿元,减收10.06亿元,下降2.9%。减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2008年9月1日起,取消工商部门征收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工商两费”共计减收9.11亿元;二是根据财政部规定,自2009年起建设部门征收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调整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影响较大。其他部门收费如水利、林业、人防办等部门,由于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取消、暂停了部分收费项目,降低一些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收入有所减少。

4罚没收入80.80亿元,增长7.5%。其中,公安罚没收入41.05亿元,占全部罚没收入的51.5%。增幅较大的主要有法院、检验、检察院和公安罚没收入,2009年这些部门的罚没收入分别增长了59.7%、38.5%、30.2%和20.5%。罚没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各有关部门按照“法治浙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使罚没收入增长较快。如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增加电子警察、移动警务通等高科技设备,采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等方式,实行异地罚缴等措施,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规范和加强了罚没收入收缴管理。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7.65亿元。下降1.0%。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出租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分别下降41.9%和44.4%,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20.5%,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小汽车牌照拍卖收入、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6其他收入106.84亿元,增长15.2%。主要是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比去年净增长,彩票发行费比上年增收较多。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195.24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46.73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85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81.32亿元。2009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少85.55亿元,下降30.5%。分项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下降55.4%;专项收入10.89亿元,下降37,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87.47亿元,增长5.3%;罚没收入4.99亿元,增长48.9%;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60亿元,增长81.0%;其他收入17.11亿元,下降21.9%。

(三)主要征管工作

1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制化建设。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们注重发挥业务优势,主动汇报协调,推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做好《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向省人大有关部门、省法制办等汇报当前我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情况,主动争取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委将制定该条例列入2009年和2010年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在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由我厅上报的该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10年地方性法规一类立法计划。

2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和执收部门认真执行非税收入征收相关规定,努力消化燃油税费改革和清费减负等政策性减收因素,通过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征管情况、规范减免、加强直接执收执罚等措施,强化收入征管,规范征收行为,确保非税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执收单位、代理银行以及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在规范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同时提高非税收入收缴效率,不断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09年,对省本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的基础资料、执收项目、使用票据等进行了清理核定,分7期组织省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进行系统培训,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在省本级全面启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稳步推进市(县)财政应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7个市(县)部署应用。

3积极开展清费减负工作。按照国家和省里文件规定,积极做好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调整规范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执行省政府出台的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据测算,省政府先后出台的三批收费减免政策,每年可减轻我省企业和群众负担20亿元左右。会同省物价部门对所有部门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重新梳理,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并以目录形式下发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规范部门收费行为。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有关规

定,对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完善,进一步规范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贯彻落实财政部等五部委规定,对我省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五项收费(基金)工作进行部署,并做好五项收费(基金)的清缴和清退工作。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机动车辆号牌工本费等涉及交通和车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交通负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强化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收及退还结算工作的管理,切实提高资金清退力度。

4加强和完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2009年,我们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一系列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文件规定,切实抓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的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巩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成果,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可用财力。为推进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进程,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国土资源厅和省人民银行共同参与,完成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开发采购。

5切实加强海域使用金管理。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积极采取措施,从管理制度、征管手段等入手,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明确海域使用金实行就地全额缴库,切实强化海域使用金管理。为克服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科学利用滩涂围垦资源,促进温台产业带发展,2009年,我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缓缴、减免等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温台沿海产业带用海项目应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的缓缴审批工作。

6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2009年,我们以国务院出台《彩票管理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彩票监管,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一是在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出台后,及时召集省级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我省的贯彻意见,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的通知》,确保彩票管理条例在我省的顺利贯彻落实。二是积极支持彩票机构扩大彩票销量的各类促销活动,及时审核批复同意福彩中心动用“3D”调节基金进行组选加奖等活动方案,积极筹措彩票资金,2009年,我省共发行彩票94.61亿元,同比增长16.9%,居全国第四位。

二、2010年上半年全和省本级级征收简要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546.09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111.15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24.10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256.42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178.52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1739.74亿元,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5.8%。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72.82亿元,增长325.7%。上半年政府非税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出让收入。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完成2067.13亿元,增收1650.58亿元,增长396.3%。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行情较好,土地出让价升量增,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二是各级财政落实国家五部委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精神,加强土地出让金缴库及收支管理,加快土地出让金入库速度;三是上年第四季度土地出让较多,收入基本上在今年年初缴库;四是上年同期房地产行情低迷,同比基数较低。

2专项收入50.79亿元,增长20.1%。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水资源费收入增长较多,分别增长50.4%、34.5%、15.7%。排污费收入比去年下降11.7%。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19.58亿元,比去年下降3.7%。其中教育收费减收3.87亿元,下降10.2%。国土资源收费减收2.85亿元,下降18.2%,交通运输收费减收1.73亿元,主要是车辆通行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所致。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质量监督检验、人防和建设等部门的收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增长。

4罚没收入37.16亿元,下降18.3%。主要是因公安交警部门去年对历年的交通违法进行了集中整治,公安罚没收入下降较多,去年同期交通违法罚没收入较多,上半年公安罚没收入下降42.8%。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7.56亿元,增长27.6%。主要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使来自国有资源(资产)的各项收入正在成为我省政府非税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6其他收入38.18亿元,下降2%。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较去年有所下降。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73.35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25.72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07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9.28亿元。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收10.06亿元,下降12.1%。分项目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增长3.6%;专项收入5.95亿元,增长20.6%,主要是教育附加费征收4.42亿元,增收30.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0.79亿元。下降18.8%,主要是教育收费、法院诉讼费和国土部门执收的耕地开垦费减收较多,涉农、涉企收费有所下降所致;罚没收入1.55亿元,下降35.8%;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45亿元,增长34.7%;其他政府非税收入2.25亿元,下降77.7%。

(三)主要征管工作

1主动做好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在广泛征求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向省政府上报了《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送审稿)》及起草说明,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到杭州、宁波等地开展《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并积极参与省级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的《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论证工作和协调解释工作。在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征求意见过程中,积极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2深入调研,重点加强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度建设。一是根据财政部要求,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今年底到期的水利建设基金、民航机场建设费、旅游发展基金等三项政府性基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配合完成财政部、水利部来我省的实地调研工作,向财政部书面报送了上述三项政府性基金征收使用情况,结合全省实际积极研究提出保留和规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针对性建议,得到财政部肯定;二是经省政府同意,会同省商务厅对2002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进行修订,重新制定出台《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适应和推动新形势下散装水泥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根据省企业减负办、省

政府纠风办的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2010年财政部门企业减负工作思路。同时,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对我省开展涉及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工作进行部署。为确保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出台了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

4加快推进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去年12月份德清信息系统应用观摩会议征求市(县)财政意见基础上,我厅与省国土资源厅、省人行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确定了2010年系统实施方案。3月份浙江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在湖州地区投入试运行,针对试点过程中暴露的业务与技术问题修改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6月底系统成功通过验收,财政、国土、人行三部门横向联通,省、市、县纵向联动的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已正式形成。年底前该系统将在全省推广使用。

5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应用为抓手,切实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全面启用新版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系统,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项目、标准、征缴和票据都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执收项目、执收标准和资金收缴管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非税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从技术手段上确保非税收入资金安全,避免乱收费、超标准收费等情况的发生,强化以票管收、信息控费的管理功能,“收支两条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6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海域使用金收入征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制度,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相关政策,及时提出针对性意见、办法,转发了财政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切实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我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行为,并对符合减免中央部分海域使用金的项目及时向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提出减免申请;认真落实省政府扶持政策,审批48个温台产业带滩涂围垦项目缓缴申请,批准缓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6.84亿元。

7积极支持彩票发行销售,强化彩票市场监管。积极拓展彩票市场,支持彩票发行销售机构丰富彩票玩法,提高彩票销量。深入开展调研和检查,促进我省彩票市场规范运行。会同省民政厅等单位对全省福利彩票资金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具体要求,赴有关省就彩票市场监管及彩票机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方式进行了调研,不断完善我省彩票管理。

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篇4

暨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情况汇报

永州市规划建设局 2010年6月22日

省厅督查考核组领导:

我市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和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上级关于强化建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指示精神,立足我市实际,努力开展工作,将上级的相关要求贯彻落实到质量安全生产第一线,确保了我市上半年质量安全生产形势的平稳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认真落实全省“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年”的相关工作要求,搞好我市今年的质量安全生产和建筑市场监管执法工作,全面完成省厅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我局进一步强化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确定了唐国琼副局长专抓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市场稽查执法工作,周英杰副局长专抓市政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市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建工办、质安站和局相应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质量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局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质量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质安形势,安排部署监管执法工作。上半年组织召开了4次局务会议,对质量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把质安生产工作摆在了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分管副局长组织相关单位和科室负责人召开的建筑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每个月达2次以上,强化动态监管;4月23日,组织各县(区、管理区)局分管副局长、建工办主任、质安站长、市局和市站相应科室人员,以及全市二级及以上施工企业法人代表、市中心城区大中型工程项目三方负责人在锦锈江南大酒店召开了全市质安形势分析会议;市站做到了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布置工作,核查工作落实情况。三是强化责任制落实和工作指导力度。我局将省厅的《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标准》分解细化,下达给各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并与各县区局、局属科室和相关单位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质安监管责任。根据省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省建筑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和省总站《2010年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目标和要点》,我局和市质安站分别制定和下发了《2010年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和《2010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要点》,结合我市实际,针对质量安全生产重点和薄弱环节,提出了突出强化的监管措施和工作要求;制订了《永州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方案》和《永州市规划建设局绩效评估考核实施办法》,对质安生产监管工作及时进行督查督办和考核。四是强化层级监督。(1)强化对市本级的再监督。上半年,市局雷细生局长先后6次深入施工现场督促检查质量安全工作,局领导按照分工,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深入工地抓进度、抓质量、抓安全;根据《永州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方案》的要求,我局成立了2个专项督查组,每月随机抽查10个在建项目,查责任单位和个人履行法律法规行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生产状况、以及稽查科和质安站相应责任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4月和5月份,我局对市本级监管项目分别组织了督查,下发了《督查通报》。(2)强化对各县、区、管理区的监督。今年1月份,我局组织2个督查组对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以及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采取听汇报、查阅有关文件资料、抽查在建工程项目等方式进行了督查和考核,下发了《关于2009年第四季度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及下半年建筑市场监督执法督查情况的通报》,对09发生一般安全生产事故的祁阳县规划建设局、江永县规划建设局在全市范围内下发了给予黄牌警示的通报,市质安站也组织对9个县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进行了考核,对考核基本合格、存在问题的3个质安站责成限期整改。今年4月初,我局组织3个督查组对全市13个县(区、管理区)的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了一季度督查,抽查了37个在建工程(其中复查了去年考核督查且未完工的项目10个),下发执法建议书28份,各县区局对受督查项目隐患的整改进行了复查,并将情况上报了我局。对各县(区、管理区)今年上半年的督查考核工作已作安排,在7月初组织实施。

二、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印发<湖南省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根据省厅《考核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我局制定并向各县区局、局直相关单位、机关各科室印发了《永州市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考核办法》(永规建发[2009]5号)。一年多来,我市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一直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的相关规定,认真搞好我市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工作:市招标办今年1-5月,累计招标发包工程项目25项,中标总金额21105.2万元,实行公开招标20项,中标金额20103.6万元,公开招标率95.25%,邀请招标5项,邀请招标率4.75%,同时,完成了对县区9个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招投标和资格预审的监管工作。建筑业管理科在强化企业和项目负责人资质、资格管理的同时,对建设项目通过开工安全条件审查情况,及前期程序手续情况从严把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上半年我局共发放施工许可证12份,施工合同备案13个,监理合同备案12个,相关信息都及时录入了监管信息平台。同时强化了对施工许可证的动态管理,今年以来,我们对前置条件发生变化的江南国际数码城项目,撤销了其编号为***1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退回前置条件不足的施工许可证申请3份,对2份资料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许可申请做出了不予同意的决定,并按《行政许可法》的要求提出了补正资料告知,无行政不作为、作为不力和乱作为行为,也未接到“阴阳合同”等问题情况的投诉。市图审中心对无资质设计单位和个人提供的施工图不予图审,图审过程中,坚持符合工程强制性标准、无安全隐患、设计深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原则,除工业建筑外,民用建筑均要求有建筑节能设计内容,未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不准交付使用,项目不予招投标,不予办理质安受监手续,上半年市图审中心共完成图审备案项目35个,其中登录信息平台16个。质安监督机构在办理质安受监手续过程中,严格审查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办理,严格依法依规强化了对施工现场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上半年我市未发生质安生产事故。

三、认真落实省厅部署的各阶段工作任务

(一)努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实施

1、及时转发文件,制定工作措施。(1)《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我局正在组织制定,经局组织讨论修改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2)《关于印发<湖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项目部和现场监理部关键岗位人员配备标准及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湘建建[2010]109号),局建管科及时向各县(区、管理区)局、市直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了转发,在全市范围内全面组织实施。(3)“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近几年我局一直在抓落实,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规范管理,省厅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管理的通知》(湘建建[2010]111号),局安全生产科及时向各县(区、管理区)局、市直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了转发,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了安排,将结合我市《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全面实施。

2、强抓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一是深入开展“优质安全文明示范工程”培育创建活动,4月23日召开的全市质安形势分析会上,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优质安全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的通知》,公布了全市44个创建项目名单和各项目的培育责任人姓名(其中市本级18个),对“示范工程”创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本级给各创建项目下发了管理牌,实行挂牌培育。二是全面强化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抓落实,我局借这股东风,以工地“创卫”为切入点,狠抓了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设施的标准化建设,5月21日组织冷水滩城区各在建项目的建设业主(单位)、项目部和监理部负责人,分河东片和河西片在质安站会议室召开了专题会议,提出了管理标准和工作要求,所有在建项目工地必须标准围档、对进出口道路进行硬化、设置车辆冲洗设备、材料堆放整齐有序,实行作业区、办公区、生活区“三区”分设,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等,质安监督员深入责任项目狠抓督办落实,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普遍有了新的提高。

(二)努力搞好“信息平台”监管

1、及时登录在建工程项目。今年1月1日至6月18日,全市共登录项目报建23个,登录招投标备案项目30个、质监备案14个、安监备案14个、开工条件审查备案19个、施工图审查备案16个、施工合同备案19个、监理合同备案18个、施工许可备案9个。其中市本级登录项目报建9个,登录招标备案项目15个、质监备案11个、安监备案11个、开工条件审查备案11个、施工合同备案13个、监理合同备案12个、施工许可备案9个,信息平台建设较好的有东安县。

2、加强工程建设企业及执(从)业人员的信息录入管理。今年以来,我局多次督促相关企业登录和完善“工程建设企业及执(从)业人员管理平台”信息,通知未录入信息的企业补录信息,要求已录企业及时完善和更新信息等,今年我市新增的3家企业全部进行了信息登录,对至今仍未登录信息的11家企业下达了不良行为告知书,并上报了不良行为记录。

3、督促搞好两个平台信息的查询和使用管理。一是派专人经常督促市直相关信息录入人员及时登录项目报建信息;二是利用查询到的信息及时告知建设单位重复押证情况,督促施工和监理企业及时撤换重复押证人员,尤其是关键岗位人员;三是要求各县、区、管理区建设主管部门和企业及时登录信息,对去年项目监管平台信息登录不及时的道县、蓝山等9县(区)在建筑市场监督执法考核中进行扣分处理并给予通报批评。

(三)加强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管理工作

1、认真传达省厅各项会议精神。将省厅对于质量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要求传达给每个质安监督员,市质安站组织所有监督人员认真学习了《全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目标和要点》、《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的通知》、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导则》等,让同志们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正确履职。

2、进一步建立健全质安监管制度。去年底,我局与市房产局、市监察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实行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核实制度的通知》,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中心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规划条件核实单》后,方可向市质安站申请办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验收合格后,领取《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方可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的滋生和蔓延。以市政府文件即将下发的《永州市预拌混凝土管理暂行办法》,将全面规范我市预拌混凝土的市场管理和质量管理。在强化安全生产方面,我局制订下发了《永州市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暂行规定》,市质安站向各在建项目的建设业主、项目部、监理部下发了《关于中心城市冷水滩城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设施的通知》,同时制订了《2010年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0年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结构工程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全市工程监理和质量检测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为规范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出台了《站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管理办法》和《站质安监督人员业务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工作,采取在施工项目现场等场所公示质量安全投诉举报电话的方式,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每诉必查,对质量安全问题及时做出处理。

3、贯彻落实省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的通知》精神(湘建建[2010]107号)。我局要求市质安站结合监督工作实际制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实施细则》,现正在制定,待我局和市站组织讨论修改后报省总站。

(四)搞好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

根据省厅关于加强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工作要求,我市加强了对建筑起重机械的备案、使用登记及安全监管工作。市站确定一名机械工程师专门从事冷水滩城区建筑起重机械的备案和使用登记管理,各县区也指派了专人负责,该项工作从3月份开始组织实施,由于天气等各方面的原因,进展较慢,到现在为止,全市共完成建筑起重机械备案24台,市本级完成使用登记47台,各县区共完成使用登记113台。对于建筑起重机械,我市一直将它纳入了日常监督检查内容,每次开展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日常巡查,都将起重机械列入重点检查项目,查处隐患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今年局政工科组织建筑起重机械操作工培训318人。根据我市该项工作滞后的实际状况,在下阶段我市将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尽快完成并上网公布。

(五)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

为认真落实好省厅湘建建[2010]123号文件精神,搞好我市的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预防事故的发生。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及时制定下发了《永州市2010年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年”活动实施方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采取五项措施,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二是开展宣传教育,我局将《实施方案》下发给各县区局、局属相关单位、各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及在建工程项目部,要求组织学习并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局政工科组织安全生产三类人员培训1770人,其中继续教育1324人。6月13日,应市安委统一安排,在冷水滩城区繁华地段组织开展了安全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份,接待咨询群众20余人。

三是加大施工现场隐患排查和落实整改力度。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我市已形成了“各监督小组分片包干负责,项目监管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质安监督员对责任项目的监督检查做到了每月不少于2次,发现的隐患都及时建立了台帐,实行隐患建帐、整改、复查、销帐制,对重点项目、问题项目及事故多发区域薄弱环节,运用“差别化”管理模式加大了检查频次和隐患查处整改的力度,实行隐患整改责任到人、督促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整改到位,对不按要求认真落实整改措施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均给予记严重不良行为记录的办法,确保了各类隐患及时得到查处和有效整改。积极组织开展各阶段质安大检查和专项检查活动。上半年,我市组织开展了冬季施工及春节前后大检查、“两会”期间大检查、第一季度大检查和督查,“五一”期间及汛期大检查、“安全生产月”大检查、建筑起重机械备案及专项检查活动等(目前正在进行建筑起重机械备案及专项检查活动),每次检查的覆盖面均达到了100%。市本级共查出和整改大小质安隐患近千处,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57份、《工程停整通知书》45份、《质量安全督办函》20份,所有隐患均在规定期限内落实了整改措施。同时,加大了对群众投诉问题的调查处理,上半年我局和市站共收到9起关于质量安全问题的投诉,均派专人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和勘查,将相关情况和处理意见及时作了反馈。四是强力惩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今年,我局在强化建筑市场监管、惩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方面采取了较强的工作措施:(1)强化建筑市场稽查,为解决稽查力量不足的问题,从局其他科室调整了2名同志到稽查科(稽查执法人员达到11人),增强了稽查力量,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将中心城区划分为河东、河西和凤凰园三个片区管理,从3月份开始,稽查科对冷水滩城区所有在建项目进行了全面的清查摸底和执法检查,共稽查在建工程147项,发现存在不同程度违法违规问题工程77项,发出《整改通知》34份,立案查处违法工程项目21项(其中已调查终结15项,正在调查的6项),移送市城管执法部门3件,移送国土管理部门1件,下达《行政处罚告知书》30份、《行政处罚决定书》5份,收缴罚款24万余元。(2)强化施工许可管理,上半年,我们对前置条件发生变化的江南国际数码城项目,撤销了其编号为***1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退回前置条件不足的施工许可申请3份,对2份资料不符合要求的施工许可申请做出了不予同意的决定,并按《行政许可法》要求提出了补正资料告知;对3个无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项目进行了查处,并提交局案审会审查。(3)上报不良行为记录,一季度我局向省厅上报了11家单位4位个人的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分别占全省的12.7%和12%,二季度的不良行为记录正在准备上报。(4)将部分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且屡教不改的项目通过市电视台《城市之窗》栏目予以曝光,上半年市本级通过电视曝光的项目有3期14个。(5)实行差别化管理,对存在较多质量安全隐患、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在建项目有针对性地加大隐患查处力度和整改落实力度;对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疏于管理的施工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差别化”管理,上半年我局对永州八建、永州十建、大立公司等4家施工企业的法人代表进行了约谈,并将下发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对这些企业及其承建的工程项目实行“差别化”管理。(6)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我局将零陵区茆家桥廉租房项目不按规定办理质监手续、拒不执行质安监站发出的《工程停整通知》,以及施工现场存在重大质安隐患情况向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汇报,市政府责令相关部门对该项目依法进行了查处。

(六)强化“盲区”、“特区”监管。

对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监管问题,5月份,我局组织了调研。目前我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深度不够,部分项目未进行详细规划和审批就进行建设;(2)市政基础设施不到位,水、电、路不通,施工条件状况较差;(3)逃避监管项目较多,许多项目一边建设一边补办手续。针对这种状况,我局采取以下工作措施:一是写出调研报告,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向政府部门汇报;二是先行介入监管,查处和整改质安隐患,同时督办履行建设程序手续;三是开展城市规划区内私人规模建房和各类园区工程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和整治活动,杜绝监管“盲区”和“死角”的出现。

四、全面落实省厅督查反馈意见

1、根据省厅检查组今年一季度对我市质量安全督查中提出的意见和《督查通报》的要求,我局召集相关单位人员对受检的4个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了研究,并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一是要各受检项目的施工企业和监理企业针对项目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确定专人限期落实整改,确保整改效果;二是及时督办,我局在收到省厅的《通报》后,立即将《通报》复印给零陵区建设局和双牌县规划建设局,并向两局下发了《督办函》,要求两局对项目的整改情况组织复查,并将情况上报我局;三是举一反三,对其他在建项目开展大检查,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整改到位;四是按照省厅要求,对零陵南门口廉租房工程施工和监理单位及其项目经理、总监上报严重不良行为记录。现4个受检项目已全部落实整改到位,通过了县、区两局和市站复查。

2、省厅一季度督查通报中提出实施安全差别化管理的8家施工企业,我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项目清查,只有湖南航天建筑公司在我市祁阳县承建了永州市烟草公司祁阳县分公司经营业务维修用房工程,该工程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工程造价80万元,其施工内容为室内外装修及在原办公楼四楼上加建一层钢结构经营用房。工程进行了公开招投标,办理了质安监及施工许可手续,建设过程中接受了质量安全监管,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该工程于2009年10月28日开工,2010年4月13日已全面竣工验收。相关情况我局已向省厅按要求上报了材料。本地区施工企业及其施工项目的差别化管理工作,我局正在积极推进,正准备在全市范围内下发文件,对永州市十建等4个建筑施工企业及其承建的项目实施差别化管理,进行重点监控。

五、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明电[2010]1号和省厅湘建明电[2010]17号文件 对于国务院安委和省厅下发的《安全生产大检查通知》,局党组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会议,结合落实市安委《关于组织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进行了全面安排,制订下发了《永州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永规建函[2010]152号),市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雷细生为组长的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小组,各县区局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并组织开展了检查和隐患整治工作,检查工作中,开展自查的企业89家,全市在建工程项目总数523个,自查和检查项目523个,检查覆盖率100%,发现安全隐患124起,已整改落实120起,企业实际投入整改资金20余万元;行政处罚10起,罚款金额25万余元。我局对检查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将相关情况及时上报了省厅。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质量安全基础工作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1)逃避监管、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2)受区位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的工程造价一直很低,安全投入不足,质量安全生产难以规范,特别是投资额不大的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不愿承包,挂靠施工严重;(3)施工、监理单位管理人员相对短缺,特别是总监和监理人员严重不足,施工现场相应人员配备不到位。

2、建筑市场执法工作没有形成强势震慑力。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隐患此消彼长,特别是部分县园区、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管难以有效落实到位。

3、市中心城市建筑工程监管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一是房产部门和规划建设部门对建筑市场的监管没有形成闭合互助的监管体系,房屋产权证的发放把关不严,建筑市场的管理难以规范。二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零陵区建工办设立的安监站未取得省厅和省总站的批准和认可,不具备安监资格和条件却强揽零陵城区工程项目的安监权;冷水滩区建工办对在冷水滩区招标的项目从投标押金中强行扣缴安监费,越权从事冷水滩城区工程项目的安全监管工作,两区收取安监费后未认真履行好监管职责,所管项目安全隐患多,给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造成了不好的负面影响。

4、信息平台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当前我市信息平台的信息录入率较低,部分项目信息、企业和执(从)业人员信息没有及时登录。二是没有充分运用信息平台加强对企业执(从)业人员和工程项目的监管,执(从)业人员重复押证、一人在多个项目兼职现象未得到有效控制。

七、下阶段工作打算

1、全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主要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管理的通知》和我市《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所有新开工项目必须按规定足额计提安全措施费用,强化管理,确保费用足额正确运用到位。二是严格开工前安全条件审查,相应条件准备不到位的一律不通过,项目不予放线,工程不准开工。三是严格检查,严格隐患整改,借城市“创卫”东风狠抓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文明施工管理,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从严查处和整治隐患,争取取得明显的实际成效。

2、认真落实监督工作规范化。一是制定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督规范化工作实施细则》,从严规范监督人员的履职行为,强化考核,对履职不力工作人员严格责任追究。二是结合监督工作实际,制定一套完整的监督工作表格,实现监督工作程序化、监督内容全面化。三是实施差别化管理,加大建筑市场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违法违规项目责任主体单位和执(从)业人员惩处措施的落实,通过采取对在建项目的差别化管理,对施工、监理企业及其执(从)业人员在全市、全省范围实施差别化管理,提高监督效果,促进质量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3、努力搞好监管工作信息化。一是及时登录监管信息,采取各相关单位确定专人负责、经常督办和工作考核的办法,将各类监管信息及时登录,重点强化监督信息的录入。二是加强信息共享,通过监管信息平台杜绝重复押证、一人在多个项目兼职现象,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强化对建筑市场相关单位和执(从)业人员的动态监管,推进建筑市场规范化管理。

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篇5

奈曼旗商务和粮食局

旗人大常委会各位领导:

根据商务和粮食局的职能分工,涉及食品领域主要有畜禽屠宰和酒类流通这两项职能。这两项职能的执法依据分别是《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是2007年12月19日国务院第201次常务会议进行修订并通过的,2008年8月1日开始施行。与之配套的是商务部出台的《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家禽定点屠宰检疫管理规定》两部规章。

(一)《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的背景

我国既是生猪生产大国,也是生猪产品消费大国,多数地区群众的日常肉食以猪肉为主。因此,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原《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以来,对于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保证生猪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放心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屠宰环节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私屠滥宰活动屡禁不止;对生猪和生猪产品注水以及屠宰病害猪、注水猪的现象时有发生;销售、使用病害肉、注水肉等不合格生 猪产品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执法不严的原因,也有原条例的一些规定不够完善的原因。因此,需要对条例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共五章三十六条,由总则、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构成。其中,主要建立了生猪定点屠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和无害化处理病害猪补偿一项政策。

1、定点屠宰制度

一是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制度。《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务主管部门会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制订。

二是审查确定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权限。《条例》第六条: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审查确定。这主要是为了从严掌握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立条件,解决目前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过多过滥的问题。

三是明确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退出机制。《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商务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再具备《条例》第八条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取消其生猪定 点屠宰厂(场)资格。从而改变了过去只管设置、不管撤销,只有准入、没有退出的状况,形成了准入、监管、处罚、退出这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四是增加了对小型屠宰场点的特别规定。为了在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的同时,保障边远和交通不便农村地区的生猪产品供应,《条例》第二条: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可以设置仅限于向本地市场供应生猪产品的小型生猪屠宰场点。这样规定,从制度上为解决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群众的肉食品消费问题留出了空间。

2、分级管理制度

《条例》第四条:国家根据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的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状况,推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鼓励、引导、扶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改进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分级管理是鼓励企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除此之外,分级管理还有利于企业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也给消费者提供了选择肉品安全的机会和条件。条例还明确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限制外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经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合格的生猪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这是为了保证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生猪产品在地区间顺畅流通。

3、无害化处理病害猪补偿政策 《条例》第十四条: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对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费用和损失,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由国家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明确了有关部门的责任

1、强调了政府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协调、解决生猪屠宰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这充分说明生猪定点屠宰管理是政府行为,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服务服从于工作大局,加强协调配合,推进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2、商务部门的责任。明确规定商务部门应当严格履行职责,加强对生猪屠宰活动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对商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的程序和规范要求以及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监督检查的义务作了规定。特别是条例明确规定了商务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进入生猪屠宰等有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记录、票据以及其他资料;查封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场所、设施,扣押与违法生猪屠宰活动有关的生猪、生猪产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设备。

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是2005年10月19日商务部第1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一)《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

我国酒类流通的现状迫切需要有专门针对酒类管理的法规。主要表现在:

1、酒类经营主体小、散、弱,市场经营秩序很不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准入制度和经营规范,中小流通企业占酒类经营企业总数的99%以上,营销技术、成本控制、财务运作和人才聚集等相对比较落后,发展后劲不足。许多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存在着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等问题。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取名目繁多的暗扣、瓶盖返钱等促销手段,扰乱正常的酒类流通秩序。还有一些企业以现金交易不要发票、关门交易等方式,规避和逃税漏税,造成国家酒类税收流失严重。

2、假冒伪劣酒类充斥市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酒类市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国家名酒和畅销酒被仿冒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地方制售假酒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主要面向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散装酒经营尤其混乱,导致近几年假酒中毒致人伤亡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云南玉溪市元江县发生的假酒中毒事件造成79人中毒,5人死亡;2004年广州市部分村民和民工饮用工业酒精勾兑的散装酒中毒,造成11人死亡,40多人住院治疗。

3、地方保护比较严重,全国酒类统一市场远未形成。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利益,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外地酒类进入本地市场。据商务部2004年对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有20个省市存在地区封锁的情况,其中9个省市反映酒类产品受到过地区封 锁,限制了酒类产品正常流通,造成了酒类市场的地区分割,严重制约了我国酒类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共六章三十八条,由总则、备案登记、经营规则、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构成。其中,主要建立了备案登记和酒类流通溯源两个制度,拟通过备案登记制度对酒类流通经营主体予以规范;通过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对酒类商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的全部流通过程予以规范。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所称酒类是指酒精度(乙醇含量)大于0.5%(体积分数)的含酒精饮料,包括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食用酒精以及其他含有酒精成分的饮品。经国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生产的药酒、保健食品酒类除外。

《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所称酒类流通包括酒类批发、零售、储运等经营活动。

1、备案登记制度

对于酒类经营主体的管理,《办法》采用了备案登记制度,要求经营者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登记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办理备案登记。同时,《办法》第27条对违反备案登记的情况设定了处罚。

2、酒类流通溯源制度

对于酒类流通过程的管理,为了能够做到线索明晰,有据可查,《办法》第14条设定了酒类流通溯源制度。酒类流通溯源制 度要求经营者填写《酒类流通随附单》,详细记录酒类商品的流通信息,通过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全过程流通信息的衔接使主管部门、经营者和消费者了解酒类商品的流通过程,防止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

3、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规定

考虑到酒类商品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影响,《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第19条对向未成年人售酒问题做出了规定,要求酒类经营者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类商品,并且要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予以标识。

5、酒类流通监督管理机构

《办法》第5条和第21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商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工作。

三、商务和粮食局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执法现状

(一)定点屠宰方面

我旗现有定点屠宰企业5家,分别是:内蒙古重鹤畜牧有限公司、通辽金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奈曼旗镇西定点屠宰点、奈曼旗大镇利民定点屠宰点、奈曼旗鑫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1、定点屠宰管理和执法情况

近几年,我局重点围绕肉品质量,肉品溯源追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净化肉食品市场,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旗的肉食品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得到了提高。我们主 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屠宰办工作人员每月不定期深入屠宰企业检查至少一到两次,检查的重点是:企业是否如实记录屠宰畜禽来源和产品流向,是否认真实施肉品品质检验制度,对经肉品品质检验不合格的畜禽产品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如实记录情况等。每次到企业检查我们都做好相应的检查记录,企业负责人和检查人员签字后存档,使各项日常监管工作常规化、制度化。2009年3家屠宰企业在全市首次配备了无害化处理设备,得到了市商务局的肯定。2009年镇西定点屠宰点还购置了鲜肉运输车,屠宰后的鲜肉必须用鲜肉运输车运往市场,结束了过去用生猪运输车运输鲜肉的历史,让大镇市民真正吃上了放心肉。2010年,我局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排污设施简陋老化,下达了专项整改通知书,要求企业限期整改达标。由于内蒙古天鸿食品有限公司长期停产,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及设备,无检验设施等问题,几次下达整改通知书拒不整改,根据相关法规,取消了企业的经营资格。

二是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工作,涉及面广,参与部门较多,只有联合执法才能有效推动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做到互通有无,信息及时传递;二是实现整治工作联系会议制度,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三是在工作中通力配合,各部门按照各自工作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大了对私屠滥宰 行为的查处力度。专项整治活动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4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0多台次,查处不合格商品480多公斤,无害化处理肉品600多公斤,共销毁病害肉和未检验检疫肉1800多公斤。

三是扩大定点屠宰范围。由于大镇行政区划的调整,为了保证镇郊的肉食品安全,经请示旗人民政府同意,2010年8月我们将大镇行政区所辖的兴隆庄村、兴隆地村、德隆地村、双合村、鄂布根包冷村、先锋村所有上市销售的生猪、禽类和牛羊等动物纳入大沁他拉镇畜禽定点屠宰范围。

(二)酒类流通管理方面

2007年3月到6月份,开展了酒类备案登记工作。酒类流通管理备案工作是一项任务繁重、组织发动难度大的工作。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工商部门负责通知酒类经营户,商务部门到各个乡镇进行办班培训,同时现场办理备案登记证。截至目前,我旗共举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培训班24期,完成酒类流通备案登记1174家,其中批发企业8家,零售企业1166家,预计完成应备案登记的70%左右。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自2008以来此项工作搁置到现在。

四、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市场监管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在畜禽屠宰和酒类监管工作中,现在的执法队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执法经费欠缺。

二是日常执法力量薄弱,商务和粮食局监管范围点多面广,工作压力大。私屠滥宰现象依然存在,酒类流通管理存在盲区。

三是在生猪无害化处理监管上,由于缺少人员和车辆等,不能按商务部、财政部生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现场监督生猪无害化处理全过程,目前只能凭动检部门检疫人员的签字上报相关表格,屠宰企业上报的数字是否属实,无法准确判断。

四是执法人员执法经验不足,执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等,也是制约执法的一个瓶颈。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2011年,旗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大商务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酒类、肉食品消费安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法制宣传,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商务部酒类商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肉、病害肉、制售假冒酒等违法行为,全力推行生猪进出场、产品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登记备案制度和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监管,确保我旗肉食品和酒类商品消费安全。

二是加强生猪屠宰和酒类管理人员培训。经局党组研究,5月份聘请司法局、法制办的有关部门的法律人员,对全局执法人员进行一次法律讲座和执法程序培训;组织执法人员赴科尔沁区商务局执法大队学习他们的执法经验和做法。

三是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一次“商务百日综合执法活动”。“商 务百日执法活动”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宣传发动阶段。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宣传车、大秧歌、张贴标语等宣传手段,做到家喻户晓。二是检查整改阶段。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教育告知,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三是行政处罚阶段。对已下发整改通知书和告知的企业和个人拒不整改的,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四是进一步加强酒类市场整治力度。2011年,我局将联合工商局对大沁他拉镇城区和其它中心镇的酒类销售商家进行了备案情况检查执法。重点检查执法内容:一是贯彻落实酒类流通备案管理规定,酒类经营者必须备案。二是加强质量管理,确保酒类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合法来源及合法销售。三是守法经营,完善酒类流通溯源制度,加强酒类流通随附单监管,从而进一步规范了酒类流通手续,强化了流通渠道安全,确保了酒类商品可追溯性制度的落实。

五是培育人才网络,发挥商务助理的职能作用。按照市商务局的要求,2009年9月份在全旗12苏木、镇(场)、1个街道办事处按要求全部配齐了兼职商务助理。2011年,我局计划举办一次商务助理培训班,对商务助理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建立有效地联系、指导、检查、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商务助理在食品安全领域的职能作用。

六是成立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商务执法力度。按照《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通辽市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工作推进方案 的通知》(通政字【2009】259号)文件要求,各旗县市区要组建旗县市区商务综合执法大队,结合我局的实际,2011年,要组建商务综合执法大队,商务综合执法大队人员由商务和粮食局具有执法资质的人员组成,不在另行增加编制,人员编制配齐后逐渐过渡为商务系统内部独立执法机构。

2011年商务和粮食局食品安全工作将按照旗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屠宰企业和酒类流通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加大对私屠滥宰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上市肉食品的安全,保证让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酒,买到放心食品,为全旗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工商局2010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情况汇报 篇6

根据省住建局《关于立即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市住建局《关于转发省住建厅〈关于立即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的通知》(苏住建[2010]139号)、区安委会《关于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苏高新安委[2010]5号)的精神要求,我局迅速成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局分管局长任组长,局建管处处长、区安监站站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局建管处和区安监站等有关同志组成。成立领导小组的同时,由组长主持召开了全体成员的工作会议,会议上将此次行动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相关工作要求做了具体布署,区安监站在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将各级精神下达到各项目部,要求各项目部对重点部位和重大危险源进行细致的排查并整改到位,并将自查自纠情况记录表按时上报到安监站。我局于5月13日至14日对我区属在建工地进行了安全生产专项复查。现对本次检查工作汇报如下:

一、检查内容

(一)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施工企业和各工程项目部现场项目经理、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以及现场专职安全员按标准配备情况。

(二)深入开展防范重、特大施工事故工作情况。

1、针对“五一”节前后,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环沪护城河”安保专项行动的要求,加大对本区域内在建工地安全生产监督和安全检查力度情况。

2、开展专项整治,特别是涉及到脚手架、深基坑、高大模板、建筑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的制定、论证及执行情况。

3、排查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对查出事故隐患自查自纠记录、整改落实情况和按时上报安监站的情况。

(三)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情况。

(四)施工人员住房、施工临时设施的防火设施配备、安全用电和临设内无烧煮等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生产管理:本次检查发现部分项目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只停留在形式和口头上,未落到实处。

(二)重点危险源:各项目部对高支模和深基坑等重点危险源虽能按要求制定详细的专项方案,进行了专家论证,但是部分项目部的专项方案审批未按程序进行,各级责任人签字和审批表格式混乱,执行情况需进一步加强。

(三)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及演练:多数项目部制订了安全应急救援预案,但可操作性较差,缺乏针对性;个别企业的安全应急救援预案未按程序进行有效审批;部分企业未能及时进行安全救援演练。

(四)隐患排查和整改落实情况:各项目部都完成隐患排查工作,但是都过于形式化,相应的记录也较简单,无法体现排查出的隐患到隐患整改落实闭合的情况。

(五)生活区:部分项目部的生活区还存在烧煮现象;个别的项目部生活区设施布置上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检查组已对相关项目部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各工地整改完毕后,以书面形式上报安监站,安监站将进行复查。

三、下一步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人。

(二)落实在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两大主体的责任。

(三)要从源头上把关,在前提条件审查时,对安全人员的配备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安监站安全交底的要求执行并逐个核查,未达到要求的不得开工。

(四)充分发挥监理企业在一线的安全监督作用,及早发现安全隐患,及早消除。

(五)施工企业专职安全员在平时加大对“深基坑、高支模”以及脚手架、物料提升机和起重机械这些危险源的监管力度,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苏州高新区建设局

上一篇:对照党章查找缺点下一篇:红领巾优秀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