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24-09-14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通用11篇)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1

《夜色》教案(第2课时)

泉峰小学 王广妹

课时目标:

1、复习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会用“一„„就„„”练习说话。

5、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摘果子)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世界。那里啊,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好多鲜美的果子吃呢?谁去把它摘下来!(课件展示生字词)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们真棒!现在请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

2、(学生欣赏图片)师:谁来说说我们观察到的这些景色是什么时候的?(晚上)出现在晚上的景色我们把它叫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夜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师:认真听老师读课文。

课件出示: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学生反馈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我〞的变化。随机板书:胆小——勇敢。)

师:你们理解的真好。这个小朋友开始是怎样胆小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1小节。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小节。课件出示:

1、认真小声地读课文第1小节。

2、思考:①这个小朋友开始是怎样胆小的?请用“____”画出句子。②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③“我”听了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

预设:

(1)开始这个小朋友胆子很小。你是从课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让学生练习朗读“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指导学生用害怕的语气读,要读得轻——慢一些。

(2)只要“一”后面的事件发生,就会导致“就”后面的结果。(出示课件,练习用„„一„„就„„说句)

(3)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妈妈讲了许多勇敢的故事。)妈妈只讲了一次故事吗? 你是从哪个字体现出来的。(出示课件“比一比”,齐读,突出妈妈不只讲了一次)

(4)“我”听了这些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从哪句话体现出来?(我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让学生练习朗读“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体会心跳的感觉。(指名读:哦,听到他读的时候好像在颤抖)同学们都能找到胆小的感觉去朗读,如果注意停顿和重音,一定可以读得更好。(全班齐读第①小节)

(5)感悟省略号的作用。

想象:怕黑的“我”可能想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发言)刚才大家想到的都藏在这个省略号“„„”里面了,诗人省略没有写出来了。

师:过渡语:经过了妈妈的帮助,“我”还是那么的胆小、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下面请同学们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2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2小节 课件出示: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第2小节。

2、思考 ①“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②爸爸是 怎样帮助“我”克服怕黑的毛病的呢?

预设:

(1)指名学生朗读。

(2)“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因为有了爸爸的帮助)(3)爸爸是怎样帮助“我”的呢?(爸爸晚上拉我去散步。)我想去吗?你是从句子中哪个词语知道“我”不想去的。(偏要)

(4)“我”走出家门,看到了怎样的夜景?(原来花草都像白

天一样微笑)朗读体会。

(5)从此以后,“我”还会害怕黑夜吗?让学生练习朗读(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体会不怕黑的心情。

欣赏夜景图片:现在我们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感受夜色的美丽。

(6)同法理解省略号“„„” 想象:

勇敢的“我”可能还看到、听到什么?(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也藏在这个省略号里面。)

(7)小朋友们,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终于不再怕黑了,也能欣赏到夜晚美丽的景色,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我”的心情?(指名读。)

(8)学生反馈并朗读。(注意各种语气的变化)

(9)师生评议。(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原来花草都向白天一样微笑,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评议

(10)全班齐读第2小节。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1、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游戏背诵。

3、学生齐背课文。

四、教师小结:小朋友由原来的胆小到现在的勇敢,都有谁的帮助呢?有没有小朋友自己的努力呢?

(妈妈给小朋友讲勇敢地故事,爸爸带着小朋友去散步。)

(主要还是小朋友自己的努力,自己有面对黑暗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黑夜并不可怕,只有勇敢的孩子才能欣赏到夜色的美。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五、课堂练习

填一填

再 在 步 布 1、小鸟好像____和我说:“小朋友,____见!2、我进____了,妈妈送我一个____娃娃。读一读

词语花篮的词语。

六、课后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2、把自己欣赏到的夜色与小朋友们进行介绍、交流。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2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暖流》(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指读板书)。

(出示:从 中,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这节课,我们再接着交流,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用圆圈圈出)

2.指名汇报,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一股春风而至,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一股(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于是乎,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祖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生接:暖流)。

4.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 ,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温总理 ,

说:“不哭,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 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 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生接:暖流)。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如,《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如,《莫高窟》。

3.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如,《军神》。

4.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学生举例子)

4.师总结。

《日本》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4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

(二)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6年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 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使学生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目标:

1、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2、让学生说出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了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

3、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日本的自然和经济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利用空白日本板画,考查对日本各地理事物的掌握情况

/ 3(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转折)日本经济实力居世界前三甲。可是,大家都知道,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日本国内经济已经陷入严重崩溃的局面。那日本是如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废墟中崛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经济。

二、学习新课:

(板书)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活动1]分析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1、观察P17图7.1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的来源”,有何特点? 工业原料靠进口→资源缺乏(日本的国情最突出特点)

2、缺乏资源是日本的国情一。在生产中缺乏原料,怎么办呢?

3、日本本国内缺乏自然资源,靠进口原料进行生产。在运输过程中,日本会采用哪些交通方式呢?为什么?

采用海运。因为日本是岛国、多良港,海上交通便利。

4、思考:日本发达工业的有利条件还有哪些?(参见18页)

进口原料和燃料

科技力量雄厚

劳动力资源充足 [活动2]分析日本经济特征

识图7.14《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日本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2、这些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儿? 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3、学生完成P18活动题第2题,思考:为什么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

4、日本经济虽然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受国际市场影响大,世界经济危机时会沉重打击日本经济

5、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会产生什么问题? 地价、供水、供电、环境污染„„

6、它的对策是什么?

/ 3 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

7、这样做会给日本带来什么好处?对其它国家有何影响? „„

说明:教师通过这7个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和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一国经济发展特征的基本方法。(板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学生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1、民族(大和族)

2、文化东西兼容的证据(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日本发达经济的有利条件

进口原料和燃料、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资源充足

2、工业区分布

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狭长地带

三、东西兼容的文化

《穷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3、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半截蜡烛》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6

2.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感知伯诺德夫人

(1)(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4)蜡烛熄灭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讨论:似乎是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换?

(5)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感知大儿子杰克

(1)可一家人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德军中尉又点燃了蜡烛,大家刚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此时,大儿子杰克站了起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2)(投影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你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得到这种感受的?

(3)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4)母亲与儿子的努力都失败了。他们坐待着,他们在等待什么?此时此刻,一家人的心情又如何呢?

6.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1)(投影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这里的似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2)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3)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你认为应该突出什么?为什么?娇声是否可以去掉?道过晚安是否有必要?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能否改成我要拿一盏灯上楼睡觉。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回归整体,深化感知

1.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第2课时:古诗文默写 篇7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基本考点,而且分值较高,其重要性无需多言。题型主要有5种 :(1)直接型默写 ,即给出古诗文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要求写出与之相应的下句或上句,有时也要求默写出整首诗;(2)理解型默写,即根据要求背诵的语句的意思,或其在诗文中的作用,默写出原句;(3)迁移运用型默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出其与古诗文名句的相关点,通过“嫁接”,实现迁移运用;(4)联系对比型默写,即提供一两个诗文名句,让考生默写出内容、情感或意境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5)评价赏析型默写,即从赏析诗文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提示,然后要求考生默写出相应的名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一般以直接型默写的考查为主。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2013·江苏省泰州市)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______________,必有近忧。

(2) 精诚所至,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5) 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句都意蕴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自然理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2.(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 子曰:“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2) 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5)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______《过零丁洋》)

(6)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7) 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8) 人们常用周敦颐《爱莲说》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人们洁身自好、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3. (2013·河北省)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惜秦皇汉武,______________;唐宗宋祖,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复有贫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

(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做古诗文默写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范围,篇篇进行落实。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范围,一般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部分所规定的古诗文诵读篇目(其中7~9年级61篇),但各地的规定略有不同。只要同学们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的规定,认真准备,肯下功夫,一首首、一篇篇地“过关”,考试时绝对没有问题。

二是总结规律,搭建知识框架。诗文名句数量较多,同学们要做好归纳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比如,将相关的古诗文名句按照作家、内容、情感、风格等不同的类别归纳整理,这样建构知识框架,使之形成系统,既便于理解,又利于记忆。就像上面第1题的第(5)小题,考查的就是古诗词中蕴含哲理的名句。

很多同学在默写诗词时容易写错别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请注意以下三个规律:(1) 理解意思是前提。比如第3题中的第(3)小题,答案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多学生把“侯”写成了“候”,就是因为不理解意思。“侯”读hóu,指“爵位”或者“达官贵人”;而“候”读hòu,意思是“等待”“问候”或者“时节”等。 (2) 了解“意象”很重要。比如“燕”和“雁”这两个字,很多同学默写时分不清。在古诗词中,“燕”这个意象和春天密不可分,营造的是欢快、充满生机的意境;而“雁”这一意象表达的多是漂泊流离、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思或孤高、孤傲的情感。弄明白这个,下次还能写错吗?(3) 遇到“通假”要小心。例如“荡胸生曾云”“问渠那得清如许”“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名句,因为有通假字,就会弄错。比如第2题的第(2)小题,“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通“弼”,如果不了解这个通假,就会写错。

三是强化记忆,做到滚瓜烂熟。同学们要反复记诵,长期坚持。尤其对自己多次弄错的诗句,更要强化记忆。比如第2题第(8)小题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淤”“濯”“涟”这几个字的错误率一直很高,通过强化记忆,不断重复,就可以避免错误。

四是规范书写,确保万无一失。因为阅卷时对这类题的要求很严格,每句中错、漏、添一字,该句就不给分,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务必认真,确保书写清晰、规范。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3·广东省汕头市)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诗经》)

(2) 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 □□□□□□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 ,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诗句是:

□□□□□□□,□□□□□□□□□!

(5) 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2013·贵州省安顺市)

(1)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 根据提示填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3·山西省)默写。

(1) 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 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岳阳楼记》中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警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下面两首古诗中任选一首,完整默写。

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强化参考答案

1. (1) 琴瑟友之(2) 似曾相识燕归来(3) 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1) 1采菊东篱下2江春入旧年3衡阳雁去无留意(2)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8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月光曲》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9

1.分辨第九自然段中的事物与联想。

2.弄清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3.发挥想像,进行写作练习。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讲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及写作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所以在教学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设计了写作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

教学难点:

感悟《月光曲》的内容与旋律的关系以及和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弄清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过程,理解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心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人物是怎样的。

2.文中人物的心灵是美好的,就像《月光曲》一样美。那么课文中到底哪一段描写了《月光曲》的内容呢?找出来。

二、讲读第9自然段。

1.这一段中哪些是想像的?哪些是事实?请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想象的句子。(交流,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月光曲》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呢?美吗?朗读。

3.练读“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再读。

4.过度:艺术家创作作品,一般都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从而产生了灵感。那么贝多芬的灵感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三、弄清《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理解贝多芬的心情。

1.他能创作《月光曲》,首先是因为什么?(听到了琴声)你猜贝多芬当时会怎么想?

2.然后他听到了什么?(对话)分析兄妹俩的对话,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与对听贝多芬弹琴的渴望和妹妹对哥哥劝慰时表现出来的善良。

3.听到这里,如果你是贝多芬,当时会怎样想呢?(写话练习:贝多芬听到这里,心想 )

4.于是贝多芬弹了一曲给盲姑娘听,盲姑娘是怎样的?

5.分析句子:“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理解姑娘的激动和对音乐的喜爱与理解。

6.“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让学生提问。(为什么用“您”?)体会当时贝多芬的心情。

7.是啊,听姑娘的话,贝多芬一阵激动,这下遇到知音了,当时,贝多芬会怎样想呢?(写话练习:贝多芬听,心头一阵激动:)

8.引读《月光曲》描写的内容(第9自然段中第2句到第6句)

9.到现在,你对这段内容的描写,还有其它的理解吗?(是贝多芬当心情变化的写照。)

10. 练习朗读。

11. 这么美的乐曲让兄妹俩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时,兄妹会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12. 而此时,已获得灵感的贝多芬却在干什么去了?

13. 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14. 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四、作业(选择一题目来做)

1.贝多芬回到客店,是怎样把《月光曲》写下来的.呢?发挥你的想像,把它写下来。

贝多芬回到客店,

2.书上《月光曲》的内容是想像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根据《月光曲》优美的旋律描写出《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反思:

《我们成功了》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特色】

以学习汉字及训练语言文字的能力为重点,运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讯”、“挥”等生字,会写“相”和“扬”等左右结构的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

3、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巩固“讯”、“挥”等生字,会写“相”和扬”等左右结构的字

2、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

3、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心情

2、增强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流程】

课前5分钟,播放雅典奥运会的主题曲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为祖国夺得了32枚金牌。我国的金牌数仅次于美国之后,荣居世界第二

听到这个消息,你们高兴吗自豪吗请大家把看奥运时的高兴心情带到这节课里来,上好这一节课好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奥运会有关的课文——《我们成功了》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复习生字、新词

1、在上节课里,同学们学习可认真了,交了许多生字朋友,这不,它们又来和你们见面了,快喊一喊它的名字

(1)复习生字(课件:闪现上节课的生字)(抢读)

讯传约聚挥锣呼击拥抱泪泽克扬

(2)这些生字朋友和它的小伙伴组成了词语,你们还能读吗

【课件:词组慢慢的移入】

开火车读个人读

(表演识记:拥抱击掌等词语)

2、这两个生字大家会读吗

【课件】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生字:相(xiān)、扬(yán),你发现了什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你提醒提醒大家

(1)用“相”或“扬”组词或说话

(2)说记字的办法

(3)课件演示写法

(4)学生互相评价

(三)朗读感悟,引发共鸣

1、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想让老师从你的读书中感受到什么

(申奥成功了,人们的心情是骄傲的、自豪的、快乐的。)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我们就先到天安门广场,共享人民的快乐自豪

(1)出示插图:

看到这幅图时,你心里想说些什么从图上你可以感觉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并把你们感觉读出来

师:1993年,我国以2分之差输给了悉尼,失去了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但是我们中国人并没有被挫折击倒,继续努力着、奋斗着……

(2)假如时光倒流到2001年7月13日,当你听到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中国北京时,你们会有什么表现,你会高呼什么

人们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把你们的心情读出来吧!

【课件放大】

我们成功了!

我们爱北京!

祖国万岁!

3、指导感悟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移到中华世纪坛

你们想怎么读这个自然段你们想给老师感觉到什么

用———划出表示人多的句子

用~~~划出表示人们快乐、兴奋的句子

比赛读、自由读

今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再次向世界宣布:中国已经进入了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给世界一个惊喜

4、期待了8年的奥运之梦呀!终于实现了。“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齐读)

(四)交流反馈,自置作业

1、申奥的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成功,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一个人如果要成功,要怎么做

2、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你们表现得非常出色。在结束之前,老师向大家了解一些问题,今天的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又是什么

3、课后也有作业,但是作业由你们自己布置,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伴随《新北京、新奥运》这首歌,让我们带着对2008奥运的向往,对祖**亲的祝福结束这节课。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提升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自豪的心情和欢乐的场面,表达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崔峦老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读正确、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字这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根据二年级的年龄特点,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课前5分钟,播放雅典奥运会的主题曲。)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吗今年雅典奥运会的主题曲,哎!在雅典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夺得了几枚金牌请大家把看奥运时快乐的心情带到这节课里来,上好这节课好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奥运有关的课文(我们成功了)。这样,在热烈、激动的音乐,无拘无束的谈话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课堂里来,不知不觉地被牵引到学习中去

二、复习字词,指导写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中高年级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识字、学词,使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把学生牵引到学习状态以后,我顺势利用课件闪出生字并利用童趣的语言说:在上节课里我们交了很多的生字大朋友,你们看,它们来了。快喊一喊它们的名字再让学生抢读,开火车读。这样复习生字、新词的任务就顺利地完成了。在这之后,我又利用对孩子识字的评价,巧妙地过渡到写字教学中:生字记得那么牢,肯定也能写得工整、端正,请你当当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工整、端正让孩子们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三、朗读感悟,引发共鸣

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浸透着、流动着作者的爱国情、自豪感。在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感情朗读等,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出现课文插图)看着这幅图时,你感觉到什么能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吗

2、假如时光倒流到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当你听到萨马兰奇爷爷的宣布,你们会有什么表现请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3、用~~~~划出表现中华世纪坛人多的句子。用————划出体现人们快乐的句子

4、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给同学们什么感觉(个人读)

2008年,奥林匹克旗帜将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全班齐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民族的自豪感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四、交流反馈,自置作业

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成功的事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申奥的成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体会到任何人要想成功,必须要努力,必须要付出。同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教学和自置作业,可以促进教学相长和促使学生进一步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这环节中,我设计了:申奥的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成功,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一个人如果要成功,要怎么做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你们表现得非常出色,在结束之前,老师向大家了解一些问题,今天的课,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课后也有作业,但是作业由你们自己布置,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

最后,让学生在热情洋溢的《新北京、新奥运》中结束本节课,焕发学生对北京、对奥运的向往。

教学反思

《我们成功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认识并掌握一定数量的生字、新词,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并积累语言以外,还要增强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丽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们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

为了打造好这个平台,教学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满足的话,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无拘无束中发展、飞越、撞击

2、努力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在课堂上教师和他们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去评价老师的教学。对于学习,他们必须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思考,从而初步建立不唯书、不唯师的意识。因此,这节课上,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布置适合自己的作业和说出本节课令自己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地方。教学写字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字,并提醒同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此外,在课堂上,我还巧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你真会读书,让老师又一次回到了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谢谢你,你们写字给了老师和同学们美的享受等。让学生在我的评价中找到学习语文的自信和乐趣

3、“以读为本,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如: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放在首位,让学生把课文从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并使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们的快乐、喜悦和自豪的心情,从而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与此同时,我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假如当时你就在人群中,你会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现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增强民族自信心

4、“生活处处皆语文”,我努力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注意课内的积累和课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课外。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因此,课前我们谈到了刚闭幕不久的雅典奥运会,课后我又建议学生去收集有关奥运会和有关北京的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5、灵活使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恰到好处地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

《比尾巴》(第1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一篇短文。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二、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图文结合,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问话的语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动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上新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热身操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老师下达一个命令你们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并说出来。比比谁的速度快。游戏开始了!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眼睛,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

哦,对啊,你们没有尾巴啊,谁才有尾巴呢?(小动物)哪些动物才有尾巴啊?(指名回答)

2.揭示课题

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森林里很多小动物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出示课题:10 比尾巴)。

读课题。师范读“尾巴”。(学生练读,展示读)谁能给“比”组个词?(指名提问)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尾”字的?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由学生摸没摸到自己的尾巴从而引出课题《比尾巴》。再谈话激趣,把学生带入了生动活泼的童话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听一听

比赛快要开始了,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呢?狮子大王让他们藏在了课文里面,只有小朋友认真去读才能找到他们,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到比赛选手的名字用笔圈出来,拼一拼、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认识比赛选手,记一记

请按动物选手的顺序来说说有谁来参加比尾巴大赛?还能拼读动物的名字吗?

出示相应动物名字拼音卡片,学生带读。读完后张贴在黑板上,并写出选手序号

第一位比赛选手是……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看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识记加点生字的方法。

(新偏旁“八”八字头、“鸟”鸟字旁)

4.看尾巴的样子,猜一猜。

下面跟大家玩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仔细看好尾巴的样子,猜一猜它是谁?并请一组的小朋友帮老师把图片贴在相应的名字上面。(打乱顺序出示动物折叠图)

比赛选手已经到齐了,我们开始点名吧!(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动物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读、记、猜的过程中认识了“比赛选手”,学习了六个词语和五个生字,通过由简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认识了生字,又初步了解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趣味对读,品味感悟

1.学习问句

在你们点名的时候,小动物都问我,它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啊?比赛项目是什么?你们能帮帮它们,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比赛项目吗?(指名回答)

(1)认识问句。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比赛项目。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是什么句?带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屏幕出示:比赛项目一:谁的尾巴长?)

(2)指导朗读。问句要读出问的语气,读时突出问句的句末,语气上扬。范读,生练读。

(3)学习问句。你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到其它几个比赛项目用﹏画出来吗?(出示,比赛项目二:谁的尾巴短?比赛项目三: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比赛项目四:谁的尾巴弯?比赛项目五:谁的尾巴扁?比赛项目六:谁的尾巴最好看?)

教师范读,小组练读,学生展示。(边做动作边读)

(4)随文识字。问句里面的生字宝宝忍不住要跑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你们欢迎吗?就请大声拼读,认识它们吧!(师出示生字卡片,生齐读后指名读,识记生字)(新偏旁“矢”矢字旁)

生字宝宝现在累了,想要回到问句中,你们能送它们回去吗?

请把它们的问句在屏幕中找到并做动作读出来。(师出示生字卡片)

2.学习答句

(1)生字词认读。小动物知道它们的比赛项目了,正在为比赛做准备呢!可是它们还少了裁判呀。小动物们想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做它们的裁判。你们能准确地一起拼读一遍课文的生字吗?

幻灯片出示全部生字,全班齐读一遍。

你们读得真好!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他把他的好伙伴带来了!出示生字词,学生练读。

学生拍掌读词语。(请你跟我这样做)

(2)找找答句。通过你们的表现,裁判已经选出来了。小动物的比赛已经正式开始了。请小朋友们快速读一遍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比赛结果,用 画出来。

(师给表现好的学生做裁判,分发动物奖牌。)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3)颁奖典礼。(背景音乐播放)现在有请我们裁判员拿着奖牌上台。请下面的小朋友报比赛项目,裁判员大声公布结果给小动物颁奖。

(学生答并对应贴“长”“短”“扁”“弯”“最好看”“好像一把伞”等词语卡片)

(4)汇报结果。小动物得了奖高兴得不得了,它们可感激你们了!只是狮子大王还不知道比赛结果,咱们向它汇报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出示各种动物图,直观的了解其特点,随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结合,在比尾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理解了“长”、“短”、“扁”、“弯”等字词的意思,并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特点的理解,使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唱读儿歌,巩固识记

1.唱读儿歌。狮子大王看到比赛结果很高兴,它说你们这些裁判评得很好、很公平,就把这篇课文的儿歌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儿歌视频)师生一起做动作歌唱。

2.动物尾巴的形状各种各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指名提问)

3.练读课文。让学生带着喜欢的语气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象比赛的场景。

【设计意图】借助录像中的音乐及画面,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唱歌的形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既巩固了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1.通过比尾巴大赛,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回答)

2.出示动物图片,你们能用今天学的问答方式编儿歌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编儿歌。)

3.学生展示创编的儿歌。

谁的尾巴粗?恐龙的尾巴粗。

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起来?小猪的尾巴卷起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读读画画”的习题,设计了创编儿歌这一环节,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开放、更有活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题:

1.在课文中找出动物们尾巴的特点,跟同学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水平,自由选择作业。作业的布置体现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使课堂学习得到了课外延伸。

上一篇:消防工程验收文件下一篇:银行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