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19

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10篇)

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朗诵。

3、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领略雪后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26课,想和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知识吗?好,我们先来进行听写。

(1)刮起的风冷得刺骨,课文中哪个词正好表示这个意思?(凛冽)

(2)雪花飘落时又多又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纷纷扬扬)

(3)注意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这又是哪个词(笼罩)

(4)最后请给“白茫茫”找个近义词(白蒙蒙)

2、核对纠正

你写对了吗?如果全对,请在边上自豪地打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奖励符号;如果有些小错误,请你赶快改正,并且记住它,老师也算你对。

3、谁能用上这些词,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中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景象呢?

二、学文2、3、4段

1、初读2、3、4段

(1)是啊,这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会把大地妆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4自然段。读完了得做到话要说,说代的发现,说你的感受。

(2)指名说,鼓励学生大胆说。

(3)同学们真会读课文,才读一遍,就读懂了这么多东西,了不起!那么,你是否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雪后人们的心情呢?(板书:喜)

说到喜,课文中的老农和孩子们“喜”的原在相同吗?先别忙着回答,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研究,从书中找出能说明自己看法的理由。

2、研读2、3、4自然段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不同点)

研读第3段

①哪一小组先展示研究成果?你们认为老农“喜”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老农赞雪图及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了吗?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对其他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和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看看谁能问倒他?(“被”指什么?“三层被”说明什么?“枕着馒头睡”呢?……)

你们真的读懂这句话了,这是你们合作学习的结果,不愧为小博士。

③瑞雪兆丰年,难怪老农心头喜滋滋的,谁上台当回老农夸夸这雪?

研读第4段

①孩子们“喜”的又是什么?(显示课件)

②是呀,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读读这一段,跟图中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玩雪的快乐吧!

(b、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相同点)

(1)同学们,这雪不仅给老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孩子带来玩雪的快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找第二自然段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同桌议一议,细细品一品。

(2)指名说,随机品读。

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课件出示)

①指名读后,并说说美在哪儿?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美的发现吗?(板书:红日)

②(显示课件)谁能带着这种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小老师”领读——赛读)

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课件出示)

①指名读,说说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田野群山)

②(显示课件)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请看,田野、村庄、群山……目之所及,都是雪白的一片,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是何等的壮美啊!谁能把这句话读美了、读活了?(自由读——评议读——赏读——与师赛读——齐读)

好一派壮丽的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①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难怪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出示课件)他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引读)好一派……,好一幅……——谁想站起来读读这句话?想读的都请站起来。

②让我们捧起课本,美美地读读第2段,边读边赏,到广阔的雪野上尽情地邀游一番吧!

③师生合作读,看板书引背这一段。

④可一个人看着画面朗诵,也可以找伙伴合作朗诵。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填空,全班交流。

冬雪能(),能(),还能(),的以被人们称为瑞雪。

2、《瑞雪》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从中我们领略了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了瑞雪丰年的喜人气氛。文中有很多的好词佳句,你可以把它摘录在练习纸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在课余搜集一些关于瑞雪的诗歌、文章、歌曲及图画。

3、在这儿,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请大家合着音乐轻轻地吟诵。(课件出示)

忽然寒风冽,雪静山村夜。

江山粉玉积,丰年及时雪。资料提供者:

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2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暖流》(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指读板书)。

(出示:从 中,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这节课,我们再接着交流,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用圆圈圈出)

2.指名汇报,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一股春风而至,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一股(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于是乎,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祖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生接:暖流)。

4.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 ,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温总理 ,

说:“不哭,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 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 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生接:暖流)。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如,《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如,《莫高窟》。

3.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如,《军神》。

4.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学生举例子)

4.师总结。

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及有关字词。

2.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雪后人们喜悦的心情。

4.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听写第2自然段的第3、4句话。(《作业本》(2)第6题)

2.学习第3、4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的赞叹?

(2)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

①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谁?(老农与孩子们)

②老农与孩子们心情是否相同?是什么样的心情?(喜悦)

③从哪些词中体现他们的喜悦心情?(理解:眉开眼笑)

④老农与孩子们喜悦的原因相同吗?分别“喜”的是什么?

(3)读农谚,讨论。

①“被”指什么?“三层被”形容什么?

②“来年”什么意思?“枕着馒头睡”是怎样的情景?比喻什么?

③小麦为什么会丰收?(冬雪能消灭害虫,滋润土壤,保护庄稼。)

④用自己的话说说农谚意思。

(4)读第4自然段,并分成几句话说一说。

(5)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6)指导背诵第3、4自然段。

3.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讨论:为什么称这一场大雪为“瑞雪”?

(3)(投影)填空:课文按( )、( )、( )的顺序,描绘了一幅瑞雪丰年喜人图画。

4.背诵全文。

5.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2)第5题。

6.弹性作业:《作业本》(2)第7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爱猫,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友好相处,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朴实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具体,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收集、整理课件。设计思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学习模式。本课时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学生,从而营造充满活力的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课

1、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

3、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

4、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一)、剖析古怪,感受淘气

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收获一定挺大,现在来汇报一下吧!1·谁能说说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能把你画出的相关词句读给大家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古怪”是什么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老实有什么表现?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什么事也不过问”,并指导学生朗读。(乖巧的孩子一定能读好。)

1·学生交流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2·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任凭„„也„„”感受猫的贪玩。(顽皮的孩子们,找到你们平时贪玩的感觉,好好读读!)

3·学生交流汇报:猫的尽职从哪里看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不可”理解猫的尽职。(用生动的朗读来夸夸和你们一样尽职的猫吧!)

这只猫真是——老实、贪玩、尽职啊!那为什么说猫古怪呢?谁能用上关联词把“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词连结起来读一读。

作者说它古怪的时候带着深深的喜爱,让我们带着喜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读)

猫的古怪还有什么表现呢?蹭:摩擦。更轻、更温柔,有撒娇的意思。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比作梅花。

课文围绕小猫的淘气写了哪些内容?

(二)品悟感情,升华主题

1.学生交流:自己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呢? 2.教师小结:人爱猫猫亲人

3.指导读出猫的可爱与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杨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6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叮嘱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二、引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的第二大段以画杨桃为主线,写了哪几个人物?(老师、我、同学)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有不同的表现。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人物?(抓住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先自己独立读课文,仔细思考你研究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共同研究。

三、交流汇报

(一)我是个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___。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我受到了谁的影响?(父亲)(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理解想当然)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二)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1、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嘲笑、误解、自以为是)

(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

(3)小结,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说话。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3)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4)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三)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1、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2)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3)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默了半晌。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a、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

b、没弄清事实真相就取笑人;

c、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3、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4、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5、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谁来读一读?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和颜悦色、语重心长)指名读。

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a、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6、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7、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三、提升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岑桑,生于1926年,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第2课时:古诗文默写 篇7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基本考点,而且分值较高,其重要性无需多言。题型主要有5种 :(1)直接型默写 ,即给出古诗文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要求写出与之相应的下句或上句,有时也要求默写出整首诗;(2)理解型默写,即根据要求背诵的语句的意思,或其在诗文中的作用,默写出原句;(3)迁移运用型默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出其与古诗文名句的相关点,通过“嫁接”,实现迁移运用;(4)联系对比型默写,即提供一两个诗文名句,让考生默写出内容、情感或意境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5)评价赏析型默写,即从赏析诗文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提示,然后要求考生默写出相应的名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一般以直接型默写的考查为主。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2013·江苏省泰州市)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______________,必有近忧。

(2) 精诚所至,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5) 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句都意蕴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自然理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2.(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 子曰:“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2) 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5)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______《过零丁洋》)

(6)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7) 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8) 人们常用周敦颐《爱莲说》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人们洁身自好、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3. (2013·河北省)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惜秦皇汉武,______________;唐宗宋祖,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复有贫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

(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做古诗文默写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范围,篇篇进行落实。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范围,一般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部分所规定的古诗文诵读篇目(其中7~9年级61篇),但各地的规定略有不同。只要同学们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的规定,认真准备,肯下功夫,一首首、一篇篇地“过关”,考试时绝对没有问题。

二是总结规律,搭建知识框架。诗文名句数量较多,同学们要做好归纳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比如,将相关的古诗文名句按照作家、内容、情感、风格等不同的类别归纳整理,这样建构知识框架,使之形成系统,既便于理解,又利于记忆。就像上面第1题的第(5)小题,考查的就是古诗词中蕴含哲理的名句。

很多同学在默写诗词时容易写错别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请注意以下三个规律:(1) 理解意思是前提。比如第3题中的第(3)小题,答案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多学生把“侯”写成了“候”,就是因为不理解意思。“侯”读hóu,指“爵位”或者“达官贵人”;而“候”读hòu,意思是“等待”“问候”或者“时节”等。 (2) 了解“意象”很重要。比如“燕”和“雁”这两个字,很多同学默写时分不清。在古诗词中,“燕”这个意象和春天密不可分,营造的是欢快、充满生机的意境;而“雁”这一意象表达的多是漂泊流离、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思或孤高、孤傲的情感。弄明白这个,下次还能写错吗?(3) 遇到“通假”要小心。例如“荡胸生曾云”“问渠那得清如许”“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名句,因为有通假字,就会弄错。比如第2题的第(2)小题,“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通“弼”,如果不了解这个通假,就会写错。

三是强化记忆,做到滚瓜烂熟。同学们要反复记诵,长期坚持。尤其对自己多次弄错的诗句,更要强化记忆。比如第2题第(8)小题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淤”“濯”“涟”这几个字的错误率一直很高,通过强化记忆,不断重复,就可以避免错误。

四是规范书写,确保万无一失。因为阅卷时对这类题的要求很严格,每句中错、漏、添一字,该句就不给分,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务必认真,确保书写清晰、规范。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3·广东省汕头市)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诗经》)

(2) 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 □□□□□□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 ,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诗句是:

□□□□□□□,□□□□□□□□□!

(5) 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2013·贵州省安顺市)

(1)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 根据提示填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3·山西省)默写。

(1) 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 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岳阳楼记》中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警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下面两首古诗中任选一首,完整默写。

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强化参考答案

1. (1) 琴瑟友之(2) 似曾相识燕归来(3) 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1) 1采菊东篱下2江春入旧年3衡阳雁去无留意(2)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8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梅花魂》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9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段,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

3、抓住事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华侨老人喜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的品格及梅花魂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当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时,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当年,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她对外祖父的许多言行都感到很困惑,惟独清楚的感觉就是外祖父酷爱一样东西,是什么呢?(板书:喜爱梅花)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慈祥的老人,来解读他的爱梅情怀。

二、解读爱梅

1、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个部分最能让你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呢?(生快速浏览,交流)。

2、研读“珍爱梅图、玷污不得 ”(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划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生读、划)

(2)交流 :(大屏幕出示)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训斥”怎么理解?你有过被人训斥的经历吗?谁能学着外祖父的样子来训斥一番呢?(如果学生读得不够,师可提示:这里有个问号,是反问句,语气要强烈。谁再来?)这生气的训斥,都是因为外祖父爱梅心切呐!

◆ 你还从哪儿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爱?(动作)你能读出外祖父动作的轻柔吗?(小心翼翼地,就像在呵护一个婴儿)

◆ 还有补充吗?(前面写我偶然摆弄他的古玩,他不甚在意,而现在仅仅因为我在他的画上留了个脏手印就训斥。)你看,作者为了突出外祖父的爱

梅之心,不但运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进行了比较。用你的朗读读出外祖父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 看来,外祖父把梅花看得比一切都要重要。外祖父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梅花呢?同学们请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原因?

三、感悟气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段,交流。

2、研读梅的秉性(大屏幕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 你们看过梅花傲风斗雪的样子吗?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播放图片)

师解说: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迎着风雪怒放的梅花。每当隆冬来临,大雪纷飞时,其他花儿都已凋谢了,许多植物也枯萎了,可梅花却依旧傲然地挺立着她娇小的身躯,与寒风溯雪顽强地作斗争。她不怕风欺雪压,只想把最美的笑颜、最纯的清香留给大家。难怪我国历代文人会有这么多的诗句献给她:“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同学们,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听着一句句赞美的诗句,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梅花呢?

◆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吧!

3、外祖父爱的仅仅是梅花吗?请接下去再读。(出示,学生自由朗读。)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在这句中,外祖父还在赞美谁?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有气节的人?

能说说你知道的有气节的中国人吗?

◆是啊,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上,有气节的人物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师配解说词:

他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是他一生的写照。尽管抗金事业

困难重重,可他从不退缩气馁,还写下了气宇轩昂的名篇《满江红》。

南宋末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抗击元兵的战斗中不幸被捕,经历种种严酷考验,但始终不屈,最后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留给我们的千古名句。

西汉的苏武,被匈奴扣押流放,受尽屈辱19年,爱国之心却永不变。

江姐,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她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誓死保护党的秘密,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红梅的赞歌。

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在解放前夕,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面”。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用自己锋利的笔当武器,与一切黑暗势力顽强地作斗争。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完成学业后想回来报效祖国,却遭美国当局的迫害,被监禁了5年,但他的归国之心却异常坚定。

◆ 他们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他们(引读)“不管历经„„不管受到„„从来都是„„”他们就像梅花一样!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梅花,她在外祖父眼里,已不是普通的花,她是什么呢?(生说)是的,梅花她是祖国的象征。梅花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呐!现在,你明白外祖父为什么这么喜爱梅花了吧?(是的,外祖父他赞美梅花,珍藏墨梅图,用梅花精神勉励自己,教育子孙后代,都是因为他爱自己的祖国呀!)

◆ 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

四、体悟乡思

师:然而今天,外祖父作为漂泊他乡的老人,那么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中国

人,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啊?外祖父除了把自己满腔的爱国情、思乡情寄托在小小的梅花上,还寄托在哪儿?你还能从课文的哪儿读懂他的思念呢?

1、生读课文,交流(出示)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你能理解外祖父的举动吗?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是啊,诗句里是不绝的乡思,无边的愁绪,读诗的人何尝不是这样!外祖父把自己浓浓的乡愁藏在诗词里。当他一遍又一遍教莺儿读唐诗宋词时,我们似乎听到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对莺儿 说:“„„”(请几个学生接下去说)

◆同样的泪水你还在课文的哪里看到?

2、外祖父还把自己的思乡情寄托在谁的身上?(莺儿)何以见得?

(教唐诗宋词;送墨梅图;送梅花手绢)

3、临别之际,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帕,难道老人仅仅是想送我一块手帕吗?(生讲自己的看法)

师:是的,这一方手绢里,蕴藏着外祖父一颗思念祖国的心,寄托着外祖父对莺儿的殷切期望。一个想回而不能回的老人,面对离别的亲人,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朝思暮想的祖国,心里在想什么呢?当他把那块手帕郑重地递到我的手上,他又想说什么?同学们,你们能把这位老人心里想的嘴上想说的写出来吗?(生写,音乐《思乡曲》)写好后交流。

讲得真好,同学们,这位老人想让作者带回去的何止是一幅梅花图、一块手帕啊,那是一位飘泊他乡,心寄故乡的老人的心啊,那带回去的是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灵魂啊!(板书:眷恋祖国)

4、这是老人一生的心愿,又何尝不是千百万海外华侨的心中的呼唤呢!老师在备课时,也被这位老人浓浓的思乡情感染了,还替他写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生齐声诵读)

诵读时

魂牵梦萦的故土 乡愁是唐诗宋词

任寒风撩起我 冰凉的泪珠

苍白的银发 是我眷恋的字符

任岁月

书画时

把我的牵挂惆怅 乡愁是淡雅的墨梅

只有那 朵朵冷艳 铮铮气节

血色的梅花 把我的精神寄托

漂过那茫茫的海峡 而后来啊

把我的思念

乡愁是我心头

牵引„„

师:同学们,老师还想请你们记住:不管身在何处,故乡永远是你们的家!

板书设计:

梅花魂

(民族魂)

喜爱梅花——————————眷恋祖国

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通过亚洲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本章在设计安排上试图体现强化区域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加强联系性,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说明地理问题和学习区域地理的能力,以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欧洲西部地区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图和资料分析,归纳突出欧洲西部位置特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关系等问题。本节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欧洲西部的主要国家:在教学中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查阅地图,找出主要国家,通过画旅游线路图,加深对国家名称和位置的记忆。发达的工农业:结合旅游线路设计中提到了欧洲西部的主要工业产品,让学生自己总结相关资料,得出欧洲西部制造业发达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欧洲西部的食物特点,会分析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原因。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学生设计旅游线路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在通过旅游项目竞猜活动,加深对主要旅游资源的认识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读地形图、气候图的方法,七年级学生认知能力还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学习欧洲西部气候特点及其对畜牧业和园艺业的影响时,每组讨论归纳,由中等生作为中心发言人,进一步培养其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考性强的问题先由一般学生回答,尖子生点评,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段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欧洲西部等国家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欧洲区域组织缺乏了解,如欧盟。另外,旅游时学生的最爱,不但对旅游景点感兴趣,而且可以根据爱好,选择并设计旅游路线。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 8

2.举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及教材图文材料,说出欧洲西部的气候特点,能解释气候对欧洲西部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读图片和资料,通过课堂活动,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教学重难点】

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欧洲人的餐桌,同学们看到了欧洲人餐桌上都有什么食品:牛排、羊腿、奶油、奶酪等,为什么?接下来教师展示两张欧洲西部的著名景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现代化的畜牧业和繁荣的旅游业。

任务1

运用地图及教材图文材料,说出欧洲西部的气候特点,能解释气候对欧洲西部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创设旅游情境,以小明的欧洲西部旅游的所见所谓为主线,来学习欧洲西部现代化的畜牧业和繁荣的旅游业。小明在暑假期间进行了一次欧洲旅行,品尝了欧洲西部的特色美食,也领略了当地的美景风光,当然,一路走来,小明也有许多疑惑。接下来,我们跟随小明感受一下欧洲西部特有的风土人情,并帮助小明解惑。

首先是品尝美食环节,此环节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来展现,更形象直观的让

/ 8

学生感受欧洲西部的饮食。

下面我们进入交流解疑环节,我们品尝了欧洲西部独特的美食,这里有牛排、披萨、奶酪、红酒等等。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欧洲西部的饮食习惯和我国的饮食习惯有很多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由此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欧洲西部的畜牧业。

对比欧洲西部的牧草与我国的牧草,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我们可以总结出,欧洲西部的牧草水分含量高,这种草适合生长在降水较多,水源充足,气温年较差小,光照弱的环境里。我国的牧草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叶片面积小、叶面内卷等。用以减少蒸发,保护新芽渡过寒冷的冬季。

/ 8

适宜的气候和优质的牧草促使欧洲西部具有发达的畜牧业,牧草被欧洲人称为绿色的金子,欧洲西部的农业也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农业中的产值也较高,如:英国占70%以上,法国和德国也高于50%。

当然,发达的畜牧业离不开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比如现代化的乳产品生产过程,每个牧场有一个专门的挤奶棚,每天自动动作。挤出的鲜奶用大容器储存并加以冷藏。每天由运奶车将收集到的牛奶运往附近的乳品加工厂加工。

接下来是合作探究环节:阅读相关材料和地图,归纳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对发展畜牧业的影响。

材料:多汁牧草生长在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盛行偏西风,风从大西洋吹来,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草场面积广大。英国、法国的草场面积分别占本国面积的1/2和1/4。

(1)读图,指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范围。

/ 8

在欧洲西部气候分布图上,同学们描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范围,得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西部主要分布在大西洋沿岸北纬40°~60°。

(2)根据伯明翰、汉堡两地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状况,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伯明翰、汉堡两地的最冷月气温都在0℃以上,最热月气温在20℃以下,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是: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较多,分配均匀。

(3)读图,归纳本区的地形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在欧洲西部地形图上标出欧洲西部主要的地形区,并总结出欧洲西部地形、地势的特点。

地形:平原为主,山地南北分布,中部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地势低平,世界平均海拔最低。

通过我们的交流解疑和共同探究,下面,到了成果展示环节了。同学畅所欲言,最后由教师梳理总结出任务一的成果。

任务2

读图片和资料,通过课堂活动,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

品尝了欧洲西部的美食,了解了欧洲西部发达的畜牧业和独特的气候,接下来,跟随小明一起来畅游欧洲西部吧,了解欧洲西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

/ 8

游业。

这一过程,我们主要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来欣赏欧洲西部的风景名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领略了西班牙的阳光海岸和斗牛,在浪漫之都法国我们观看了普罗旺斯、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在英国我们欣赏了伦敦大本钟、塔桥和白金汉宫,另外,我们还去了风车之国荷兰、股罗马斗兽场意大利,阿尔卑斯上滑雪,参加了德国的啤酒节。

初步了解了欧洲西部的独特风光之后,下面我们进入合作探究环节,请把老师展示的图片与相应的国家链接起来。

/ 8

最后,在教师运用启发式讲授方式,和同学一起总结出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主要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个维度进行梳理总结。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8

提示: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情选择A/B卷进行课堂训练,A卷较基础,B卷稍有难度。

上一篇:作文基础语言描写学案下一篇: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