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2024-10-05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共9篇)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1

河南省扶沟县实验小学教案

第8课 猜猜我是谁

第一课时 总第10课时

教材分析

“猜猜我是谁”是融游戏、制作、表演为一体的美术活动,属于“综合·探索”这一个学习领域。本课教学围绕“制作面具、开展游戏”这一主题展开。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为选择合适的材料,撕一撕、贴一贴、制作一个有趣的面具并开展躲迷藏、猜猜我是谁等形式的游 教学目标

1、对游戏和制作活动有兴趣,并能体验装扮自己和参与“猜猜我是谁”活动的愉悦。

2、认知各种纸质撕贴材料和制作面具,培养方法。

3、运用撕、贴、拼的方法制作面具,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撕、贴、拼的方法制作面具,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难点:面具的眼睛、嘴巴的抠洞。教学准备

教具:范品若干,各种纸质撕贴材料等 学具:各种纸质撕贴材料,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准备制作用具,规范美术制作习惯。

二、导入新课学习撕纸

1、听:教师背对学生撕纸,让学生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2、尝试撕纸:师生围坐在一起尽情的撕纸。

1)边撕纸边探讨:撕纸时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撕纸时声音的轻重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3)撕纸与用剪刀有什么不同? 4)这样尽情的撕纸,你心情怎么样?

5)如果要撕两个相同的形状,你有什么方便的好办法?

3、分析撕纸:

这一大堆撕好的纸,我们该怎么办?能有什么用?

4、揭示课题

河南省扶沟县实验小学教案

三、欣赏感知

1、出示教师制作的纸面具,引导学生欣赏分析。1)看一看:①你观察了面具,你发现了什么?

②面具的内容是什么?

③面具用了什么颜色的彩纸?

2)摸一摸:①你又有什么发现?

②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3)戴一戴:①戴上后有什么样是感觉?

②表演给大家看看。

4)想一想:①你看过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样做?

2、全班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3、你认为怎样为自己眼睛、嘴巴开洞最准确,最方便?(小组探讨)

4、欣赏各地各种的面具,了解面具的常识,启发学生制作。

四、学生作业

师生大家利用撕好的各色彩纸,制作面具。

五、教师巡回指导。

1、及时反馈、纠正。

2、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参与其中。

六、展示、游戏。

1、带上面具,游戏活动“猜猜我是谁”

2、相互欣赏,相互活动。

第二课时 总第11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游戏和制作活动有兴趣,并能体验装扮自己和参与“猜猜我是谁”,认知各种纸质撕贴材料和制作面具,培养方法。

2、运用撕、贴、拼的方法制作面具,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难点:制作出别具一格的面具。

河南省扶沟县实验小学教案

教学准备:示范作品、彩色纸、剪刀、胶水和线。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查用具、安定情绪。

二、讲述新课

1、展示教师示范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抛出课题,分组完成面具的作业。

3、要求学生思考面具使用的材料。各种彩色的纸或者其他材料。

4、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撕一撕,贴一贴,5、面具的色彩

很多创作都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的。面具的色彩可以借鉴京剧脸谱色彩的运用。教师可以稍微的提示以下传统的脸谱的色彩搭配,但不做重点讲解。

6、出示相关资料:传统京剧脸谱有这样的说法:红忠、黑正、白奸、蓝凶、绿暴。教师分别出示关羽、包公、曹*、窦尔墩、程咬金的脸谱。从这些脸谱上,可以看出脸谱色彩有一个主调。如窦尔墩的脸色以蓝色为主,其它颜色的花纹是陪衬。今天我们创作的面具应有一个主调,即以一个色彩为主,其它作为陪衬。可以是冷调,也可以是暖调。另外,要注意色彩的明度对比,即深浅对比:在浅底子上画深色花纹,在深底子上画浅色花纹。

7、面具的花纹

也可以借鉴京剧脸谱或原始部落面具的花纹。有以下三点值得考虑:

A、花纹应符合脸型的凹凸、起伏。

B、花纹可以是粗犷、奔放的。

C、花纹可以是细腻的。例如金钱豹脸谱上的豹头形花纹,金钱图形就形象地说明人物象豹一样的凶狠;白日鼠白胜脸谱上双目间的白鼠花纹说明和象征的绰号。

8、出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给同学作参考的,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面具的不同神态、性格及美感。希望每个人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面具色彩和花纹。

三、布置作业

1、学生开始制做

2、教师巡回辅导,重点在如何用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突出形象。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2

本课教学设计基于务型教学模式, 以建构理论为指导, 旨在对Warming up进行有效的开发, 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水平, 有利于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通过设计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的任务, 教师帮助学生提供语言素材, 学生学会通顺表达, 最终拓展话题的广度和深度, 促进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主动学习, 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新的语言知识结构, 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他人用外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是语言学习者、使用者, 教师是设计者和协助者。

本单元的话题Cloning (克隆) 是一个学生极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学生在生物课中对这一话题亦有所了解, 教材Warming up的内容只简单地涉及了三个关于克隆的问题。这也就为教师留出了较大的教材开发空间。结合学生实际, 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 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the application of cloning, the risks of cloning (克隆的应用及其风险) , 设计了讨论及口头作文Is cloning a bless or curse? (克隆是福还是祸) 。最后要求学生开展Should human beings be cloned的辩论。问题设置由浅入深, 逐步引导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表达思想, 到完整使用句型, 以此最终发展语言能力。本节是一个口语即听说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从现实的学习生活谈起, 谈到clone科技, 就clone科技笔者设计三个学生在生物课中已涉及的问题让学生用简练的英语作答。接下来开展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谈论克隆科技的应用前景的风险;在学生有一定语言素材作辅垫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入口头作文, Is cloning a bless or curse? (克隆是福还是祸) ;最后安排一个小组辩论, 要求学生用3-5句子陈述Should human beings be cloned? (人应该被克隆吗?) 这样也就回答了导入时的问题, 整节课层次分明, 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激情。整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 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是一个口语即听说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首先, 笔者引导学生从现实的学习生活谈起, 谈到clone科技, 就clone科技笔者设计三个学生在生物课中已涉及的问题让学生用简练的英语作答。其次, 开展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谈论克隆科技的应用前景的风险;在学生有一定语言素材作辅垫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进入口头作文, Is cloning a bless or curse? (克隆是福还是祸) ;最后, 安排一个小组辩论, 要求学生用3-5句子陈述Should human beings be cloned? (人应该被克隆吗?) 这样也就回答了导入时的问题, 整节课层次分明, 保持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 激情。整节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3 教学目标分析

3.1 分析知识目标

3.1.1 初步熟悉与克隆相关的单词differ, undertake, application, moral及句型;It is important that sb.should do sth.及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3.1.2 掌握科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连句规则;

3.1.3 了解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应用、克隆的利于弊。

3.2 能力目标

3.2.1通过听、说等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clone (克隆) 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2.2通过小组讨论及辩论的形式收集就clone展开的单词、短语、句型等作文语言素材;渗透写作策略, 培养学生的口头及书面作文能力。

3.3 情感目标

通过开放式讨论, 激发学生探讨有关克隆科技知识的热情并了解clone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对克隆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3.4 学习策略目标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4 教学重难点分析

4.1 重点

4.1.1 了解克隆的发展史和克隆的过程, 了解clone (克隆) 的应用前景及风险;

4.1.2能用所学外语与科技常识较清楚,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对于克隆的见解。

4.2 难点

4.2.1 如何引导学生了解clone (克隆) 的应用前景及风险;

4.2.2组织学生辩论, 指导学生正确、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1) 资料策略: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克隆的图片资料, 有关了解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应用、克隆利于弊。

2)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有与本课时有关的语言知识内容。

3) 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克隆的利于弊及初步口头作文。

5 教学设计过程

5.1 Step1:preparations (教学准备)

5.1.1 教学活动

1) 课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查找第一个克隆羊的图片及其他已被成功克隆动物的图片;

2) 观看影片《第六日》片段;

3) 思考克隆科技的应用及利于弊。归纳有关的单词、词组、句型以为作文做以铺垫。

5.1.2 设计意图与说明

1) 资源策略:培养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词汇集聚的能力;

2) 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帮助提炼信息, 整理信息。

5.2 Step2 Lead-in (导入)

5.2.1 教学活动

教师提问以下问题: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loning? (2) In what way is Dolly differ from other sheep? (3) How is dolly cloned? (4) What is the first cloned animal?教师提供词汇并指导学生英语用简练的语言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5.2.2 设计意图与说明

这部分问题均用媒体呈现, 并附有图片。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猜测、分析、判断等多种形式, 唤起学生对生物学已学到知识的复现, 同时了解与克隆相关的词汇, 能用简练的语言来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克隆发展史的见解。

5.3 Step3:Group Discussion (小组讨论)

5.3.1 教学活动

1) 话题A:Application of Cloning (克隆科技的运用)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给学生以启发引导: (1) Clone animal, a.to save endangered species;b.to answer questions of basic biology;c.to be used in medical field;d.to breed better animal species;e.to clone pets。 (2) For human, a.Therapeutic cloning;b.Replacing organs and other tissues;c.Gene therapy;d.Reversing the ageing process。

2) 话题B:The risks of cloning (克隆的风险)

教师从以下角度启发引导学生: (1) Low success rate (Dolly took276 attempts) ; (2) Tumors; (3) Genetic defects; (4) Over-growth syndrome; (5) Pre-mature ageing (genetic age) ; (6) Reduction in adaptability-genetic uniformity。

5.3.2 设计意图与说明

通过观看《第六日》电影片段, 以及图片引导学生分组归纳表达clone的应用;并通过一个小短文, 指导学生分组提炼出克隆存在的风险, 组长代表小组发表讨论结果, 组员可以继续补充, 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归纳出the application of cloning此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归纳及探究能力。

5.4 Step4:Group Discussion and Competition (小组讨论比赛)

5.4.1 教学活动内容

1) 任务1:Advantages of cloning (克隆的益处)

可能的论点: (1) It offers the possibilities for human beings to breed excellent varieties of plants and animals by making use of the best gene; (2) Some fatal diseases can be cur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cloning; (3) The rate of success in organ transplant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4) Cloning helps to fight against disease one get from birth; (5) Cloning can help save endangered animals.

2) 任务2:Problems or dangers of cloning (克隆的问题或危险)

可能的论点: (1) Animal clones may develop the illnesses of older animals. (2) Animal clones may die younger than the donor animals. (3) Evil leaders may want to clone themselves. (4) There are moral objections to cloning human beings.

5.4.2 设计意图与说明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分层次分组分工, 将讨论中出现有关克隆的应用及风险的词, 短语进一步发展成为句子, 以为后面的口头作文做以铺垫。本活动由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然后进行评比, 评出最贴切、最优美的表达法。最终让学生对归纳出的语言表达通过口头、书面反复练习, 熟练掌握。

5.5 Step5:Oral composition (口头作文)

5.5.1 教学活动内容

以“Cloning—a Blessing or a Curse?”口头作文

Part1.What is cloning?

Part2. (main bod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

Part3.Your conclusion...

Notes:Remember to use the conjunctions and transitional words.

5.5.2 设计意图与说明

教师给出首段及尾段, 要求学生运用上一环节能谈论的克隆的应用及风险所收集到的素材来谈论克隆的利与弊, 即完成中间段落, 要求学生能用手头的笔记及关键词, 连词成句, 运用适当的过渡词、连词连句成段;教师及时帮助, 由易到难, 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最终达到全班基本表达顺畅。

5.6 布置作业

(1) 利用网络进一步了解克隆相关知识, 阅读与克隆相关的文章以便进行班内交流和演示。

(2) 结合今天所学语言知识写一篇以克隆 (clone) 为主题的议论文, 题目自拟。

6 教学评价

6.1 优点

(1) 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突出了以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开展多种师生活动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 课堂内容丰富, 并且采用图片、图表、影片等灵活方式多样的方式来呈现信息。讨论题目的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乐于参与并且有话可说。

(3)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平台, 从而建立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6.2 不足之处

(1) 在谈论克隆科技的应用及风险时出现了一些术语和生词, 其中有的词可进行简化。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3

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第2课时

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理解、掌握8的乘法口诀。

2、根据已有的推理能力,让学生自己编乘法口诀,再小组规范。

3、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会编8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交流

小组合作。反馈编口诀情况。

(表扬一些编得好的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在小组中展示每个学生的备学作业纸。由组长检查发现问题集中讨论,最终定稿,由指定同学汇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整理。)

二、巩固应用

引导学生说说口诀有什么特点,如何记忆更好记。

1、记口诀

(1)读2遍口诀,自己记一记。(2)边擦口诀边记,看谁记的通数多。

(3)背口诀,体会一下哪几句最难背,自己重点记那几句。(4)对口令,师生之间对,学生之间对。(5)把口诀补充完整。

()八十六 五八()七八()()八三十二

八()六十四

2、利用口诀求积我们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下面我们用刚学的乘法口诀求积。

(1)看卡片口算,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

8×5= 8×4= 8×2= 8×7= 8×3= 8×8= 8×6=(2)看得数说口诀及算式。

下面的数是哪句口诀的得数,可以计算哪几道乘法算式? 56 64 24 上面这些数除了是8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还有哪些口诀的得数也是这三个数?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3、8×7=7×7=()8×8+8=()×()9×8-8=()×8

4、数学游戏:摘苹果

春天到了,我们给果树浇水、施肥,秋天苹果获得大丰收,哪个同学愿意帮助摘苹果?(可以画一棵苹果树:结满了苹果,苹果上面写得数以8的乘法口诀得数为主,也可以有前面学过的题。有6个筐。每个筐上有四道乘法算式。没有得数。每组派一个代表,摘一筐苹果,即算出算式的得数

去摘苹果,贴在等号后面。本组同学可以帮助,看哪组摘得又对又快)

三、回顾总结,引发疑问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一个口诀对应两个乘法算式。

2、每个汉堡8元,我想买3个,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学反思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4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难 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S=ah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5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揣摩语言,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体会母爱,学会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整体感知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母爱。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

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积累成语:

蹑手蹑脚 一饱眼福 娓娓动听 热泪盈眶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辗转反侧 万籁俱寂

二、导入:

1.多媒体播放满军的歌曲《懂你》,创设情境。

2.朗读散文:《母亲》(朗读略),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由于这篇文章的年代比较久远,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资料。

(参考略。)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感知到胡适的母亲是一位很传统的中国妇女,年轻守寡,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这样一个女人要承受的苦痛和压力是很难得一想象的。在阅读时,我们必须要把握住这个要素来把握文章。本文是一篇传记散文,人物如何的刻画得饱满应该是作者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请你迅速的阅读文章,说说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刻画人物的。

三、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配以《苏格兰摇篮曲》)

(一)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教师点播,落实文章的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回忆作者九岁前的若干经历,为写母亲做铺垫。

(1)交代自己性格的主要成因——来自自身原因和母亲原因(社会环境)(2)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3)写两次失去发展的机会。(4)自然过渡。

第二部分:写母亲。

(1)母亲对我的“教之严,爱之慈。”(A、罚跪——严师 B、治眼疾)(2)母亲的宽容隐忍、仁慈温和。(A、对大哥 B、对嫂子的无理取闹)(3)母亲很刚气的一面。

第三部分:写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分析可以结合旁批。

思考

1、传统的教育希望孩子是怎样的?你认为好不好?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不需要有标准的答案。

(可以联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私塾教育对孩子的天性无疑是一种压抑式的教育,因为这那个时代里,只有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考科举,才是读书人的正途。但是如鲁迅,胡适这些经历私塾教育的学者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所以要指导学生辨证的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我们今天是一个多元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今天的教育应该要能够发现并激发人的优点。)

2、母亲对我的影响教育。(包括主体部分。)

(教师点评:母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文章中,她又是一个年轻的后母,有比他的年纪小不了多少的前妻子女。父亲的早亡使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的处境是很尴尬的,要想在这样一个家庭能够生存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有出息,将来才能够有所依靠。)

3、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解答: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四、布置作业:

1.莫泊桑说:“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或者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2.熟记本文的字词,完成《词语手册》相关练习。

3.通过这些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读了__________,我看到了一位__________的母亲。

参考答案:

读了母亲背“我”赏灯,我看到了一位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的母亲。读了母亲讲故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情感丰富、才具被埋没的母亲。读了“我”受罚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既慈爱又识大体的母亲。读了母亲熬夜做鞋的一节,我看到了一位勤劳能干的母亲。4.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怀念、赞美(总:第22课时,时间:08年3月18日,星期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现在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本文。二.分析主体部分: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质? 解答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

(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

(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及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质。(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1、分析(结合)略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解答: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严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传”,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句子分析:

(1)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这一段在全文中既起过渡的作用,又起点明题目的作用。“究竟”是“到底,毕竟”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母亲对作者在品行方面的教育让作者感到弥足珍贵,作者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母亲既是“恩师”又是“慈母”,“恩”与“慈”字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2)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看过作者的身世,我们知道胡适先生三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并没有对他娇惯,而是担任起子“严父”的职责,对儿子管束得近乎苛刻,“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虽然母亲对作者管束非常严厉,但是她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管束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是希望孩子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在孩子得眼翳病时,“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深。因此,母亲既是严父又是慈母。

(3)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母亲23岁做了寡妇,23岁正是风华正茂时,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开几步,尝到了一点生活的甜蜜,便丧夫做了寡妇,这大概可算是——个中国妇女的人生中最大的不幸!而她又要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带好自己的儿子,还要“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撑起这个八、九口的大家庭。况且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大哥又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

为了能让家庭平静而和睦地过下去,母亲在家庭中忍辱负重,对待大哥、大嫂、二嫂多宽容隐忍、仁慈温和,“从来不骂他一句”,“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儿子那时还年纪尚小,做母亲的受尽了人生痛苦和折磨,也无从诉说。所以作者说“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4)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写此文时,年已四十,而且已是大学者和文化名人了,但他说“混”了二十多年,用词极为谦逊,讲究分寸。而且在说到自己的“美德”时,还用了“如果”、“学得”、“一丝一毫”、“一点点”等限制词,这些都体现了胡适先生的谦谦君子风度。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胡适先生的文风正是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答: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白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丁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四.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

学生1: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她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这些美好品德即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价值。

五.布置作业:

第2课时:古诗文默写 篇6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基本考点,而且分值较高,其重要性无需多言。题型主要有5种 :(1)直接型默写 ,即给出古诗文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要求写出与之相应的下句或上句,有时也要求默写出整首诗;(2)理解型默写,即根据要求背诵的语句的意思,或其在诗文中的作用,默写出原句;(3)迁移运用型默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出其与古诗文名句的相关点,通过“嫁接”,实现迁移运用;(4)联系对比型默写,即提供一两个诗文名句,让考生默写出内容、情感或意境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5)评价赏析型默写,即从赏析诗文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提示,然后要求考生默写出相应的名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一般以直接型默写的考查为主。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2013·江苏省泰州市)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______________,必有近忧。

(2) 精诚所至,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5) 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句都意蕴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自然理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2.(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 子曰:“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2) 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5)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______《过零丁洋》)

(6)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7) 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8) 人们常用周敦颐《爱莲说》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人们洁身自好、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3. (2013·河北省)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惜秦皇汉武,______________;唐宗宋祖,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复有贫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

(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做古诗文默写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范围,篇篇进行落实。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范围,一般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部分所规定的古诗文诵读篇目(其中7~9年级61篇),但各地的规定略有不同。只要同学们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的规定,认真准备,肯下功夫,一首首、一篇篇地“过关”,考试时绝对没有问题。

二是总结规律,搭建知识框架。诗文名句数量较多,同学们要做好归纳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比如,将相关的古诗文名句按照作家、内容、情感、风格等不同的类别归纳整理,这样建构知识框架,使之形成系统,既便于理解,又利于记忆。就像上面第1题的第(5)小题,考查的就是古诗词中蕴含哲理的名句。

很多同学在默写诗词时容易写错别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请注意以下三个规律:(1) 理解意思是前提。比如第3题中的第(3)小题,答案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多学生把“侯”写成了“候”,就是因为不理解意思。“侯”读hóu,指“爵位”或者“达官贵人”;而“候”读hòu,意思是“等待”“问候”或者“时节”等。 (2) 了解“意象”很重要。比如“燕”和“雁”这两个字,很多同学默写时分不清。在古诗词中,“燕”这个意象和春天密不可分,营造的是欢快、充满生机的意境;而“雁”这一意象表达的多是漂泊流离、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思或孤高、孤傲的情感。弄明白这个,下次还能写错吗?(3) 遇到“通假”要小心。例如“荡胸生曾云”“问渠那得清如许”“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名句,因为有通假字,就会弄错。比如第2题的第(2)小题,“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通“弼”,如果不了解这个通假,就会写错。

三是强化记忆,做到滚瓜烂熟。同学们要反复记诵,长期坚持。尤其对自己多次弄错的诗句,更要强化记忆。比如第2题第(8)小题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淤”“濯”“涟”这几个字的错误率一直很高,通过强化记忆,不断重复,就可以避免错误。

四是规范书写,确保万无一失。因为阅卷时对这类题的要求很严格,每句中错、漏、添一字,该句就不给分,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务必认真,确保书写清晰、规范。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3·广东省汕头市)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诗经》)

(2) 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 □□□□□□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 ,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诗句是:

□□□□□□□,□□□□□□□□□!

(5) 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2013·贵州省安顺市)

(1)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 根据提示填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3·山西省)默写。

(1) 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 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岳阳楼记》中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警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下面两首古诗中任选一首,完整默写。

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强化参考答案

1. (1) 琴瑟友之(2) 似曾相识燕归来(3) 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1) 1采菊东篱下2江春入旧年3衡阳雁去无留意(2)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7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记住1998年,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中的英雄事迹。

理解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概述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体现出的英雄本色。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组查阅中外军队装备情况,新中国建立前后军队装备情况并进行学习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查阅、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实的横向比较来体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国还要加强国防建设?”或“我国为什么一方面裁军,反对战争,一方面还要发展高技术兵种和培养军地两用的高技术人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强盛而刻苦钻研、奋发学习。

3、通过了解军民共同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的史实,歌颂军民鱼水情义,歌颂人民子弟兵一心为民的革命风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整理图片资料,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制自课。可以准备的资料主要有: 1、1949年和1999年两次重大阅兵式的音像资料。

2、我国四个军种的编制示意图。

3、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事迹的音像或文字材料。

4、伊拉克战争的有关文字或音像资料。5、1996年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的三军联合演习的音像资料。

6、《中国国防白皮书》 7、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的音像资料。

8、我国最近研制成功的新型武器资料图片若干。

9、人民子弟兵参加抗洪抢险、救灾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等等。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调查走访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49年和1999年两次重大阅兵式的音像资料片断。让学生对比两次阅兵式的场面,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感受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场面宏大、令人震奋,充分展示了我国强大军威和国威。由此,提出问题:人民军队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引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二、教学内容

(一)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师在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采取层层设问、补充材料论证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同时向学生出示我国四个军种的编制示意图。(1)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是什么?(2)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军经过5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

此问旨在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军队的现状,从总体上了解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就是从军种、兵种的变化,以及各军种各兵种之间的合成三个方面来归纳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3)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主张的?

(4)我国的海军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此问可引导学生联系近代史上的海军和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海疆宽广,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就要挨打,并进一步认识到海军建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加深对人民海军艰难发展历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了增强学生对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可播放下面的文字材料或音像资料: 材料一 1996年3月,我军在东南沿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期间,美军在台湾海域附近集结了2个航母战斗群、17艘舰艇、160架舰载飞机,并宣称要驶过台湾海峡,形势一度十分紧张。然而,美军很快就从台湾海域撤离,原因是美国军用侦察卫星显示,中国海军的两艘攻击型核潜艇突然失踪,直接威胁到美国航母的安全。这两艘攻击型核潜艇是我国海军的新型装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攻击突然性。主要用来攻击敌航母战斗群、水下反潜、封锁港口和切断敌海上交通等,现已成为令对手望而生畏的“海上封喉剑”。

材料二 2001年,由新型导弹驱逐舰“深圳”号和综合补给舰“太仓”号组成的中国海军编队,完成了对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访问。这次访问历时85天,总航程2.3万海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新姿,获得圆满成功。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坚定学生对人民军队保卫国家和平的信念。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后面讲述科技强军战略埋下伏笔。

2、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空军起步较晚,为什么能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播放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事迹的文字或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因而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起得了辉煌的战绩。为后面讲述人民军队的本色作好铺垫。(2)人民空军是怎样逐步成为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

此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空军经历了从国外进口飞机到仿造外国的飞机,再到独立开发研制飞机的艰难历程。同时,还要认识到尽管我国空军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止。使学生初步认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走访所在生活区的退伍军人,看看他服役时是何军种或兵种,所在部队有哪些新式武器。或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一次小型的展览会。

(二)、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导弹是一种可以自己寻找目标的破坏力很大的炸弹。现在的导弹,可以自己寻找目标,自行转弯,极其精确。可以将目标定位到人。世界上最早使用导弹的国家是德国,在二战中首次使用。我们中国也有导弹。现在的导弹可以从亚洲飞到欧洲,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飞毛腿”导弹。1966年导弹部队建立,叫做“第二炮兵”。我们发展导弹部队,主要是为了防御核战争。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方向:加大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两条途径: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三个目标: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进行了如下的构想:

第一、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提倡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但是探究性学习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托。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初步认识。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在学生对我国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讨论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国还要加强国防建设?二是我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是否会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把我国的科技强国战略放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去讨论。此时,学生的视野则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为便于学生的讨论,避免学生的讨论漫无目的,我补充了一些课外材料。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偏离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二、注重教师制作课件与学生自制课件相合。现代化社会是信息社会,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制作课件可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课件。如在本课中要求学生搜集人民军队在抗洪抢险中提出的一些口号,自制课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注重历史史实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8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认知图形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从多角度解答问题过程中,感悟等价转化思想运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数学中的体现、渗透。

教学重点:

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的棱寻求、角的求解。

教学难点:

找求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转化思想渗透。

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

1)二面角的平面角找法依据.2)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2.讲授新课:

[师]前面研究了如何找一个二面角的平面角,解决的途径有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除此外又给了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本节主要研究无棱二面角的求解思路、方法.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涉及无棱二面角问题的题目也较突出.找无棱二面角的棱依位置可分二类,例1:如图,在所给空间图形中ABCD是正方形,PD⊥面ABCD,PD=AD.求平面PAD和面P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师]面PAD和面PBC图中只给出一个公共点,那么怎样找棱呢?请思考.[生]作线在面内进行,BC∥AD则经BC的平面与 面PAD的交线应平行,由此想到经P作BC或AD平行线,找到棱后的主要问题就是找平面角.解法如下:

解:经P在面PAD内作PE∥AD,AE⊥面ABCD,两线相交于E,连BE ∵BC∥AD 则BC∥面PAD

∴面PBC∩面PAD=PE ∴BC∥PE

因PD⊥面ABCD,BC⊥CD 那么BC⊥PC,BC⊥面PDC 即有PE⊥面PDC PE⊥PD,PE⊥PC

∠CPD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因PD=AD,而AD=DC

⊥面AC1,E∈BB1,AA1=A1B1,求面A1EC与面AB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师]此题显然依上述方法去找平行线已不可能.由图B1C1与CE不平行.但与前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还是两面从图形看到的只有一个公共点,依公理我们只有去找另一公共点,观察图我们可看到CE与B1C1是同一平面内线,突破口就选在面B1C1CB内,找到点后,二面角的棱也就找到.请同学思考并表述过程.解:∵A1是平面A1EC与平面A1B1C1的一个公共点,∴只需找到另一个公共点,即可.因AA1=A1B1=A1C1,连AC1 则AC1⊥A1C,AC1∩A1C=O 取BB1的中点E,连EO

因面ABC是正三角形,则经B作BG⊥AC有 BG⊥面AC1,OE∥BG ∴OE⊥面AC1

因面A1EC⊥面AC1,故E是BB1中点

1那么EB1∥

CC1

=2∴CE与B1C1延长后必交于一点F,即F为面A1EC,面A1B1C1的另一个公共点

连A1F,则A1F为面A1EC与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棱 因FB1=B1C1=A1B1,∠A1B1F=120° ∴∠FA1B1=30°

那么∠C1A1F=90°即A1C1⊥A1F 那么CA1⊥A1F(三垂线定理)

∠CAC1为面A1EC与面A1B1C1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CA1C1=45°,因AA1∥ BB1∥ CC1

==而面ABC∥面A1B1C1

∴面A1EC与面ABC所成二面角大小为45°.[师]找公共点F是解此题关键,例1、2是通过公共点作棱,例3是通过再找公共点而得棱.因题条件不同而采用不同作法.例1、2找棱的方法不妨叫“作平行线”,例3的方法叫“找公共点”.[师]问题的解决不一定就一种思路,一条途径,只要多去想条件涉及到的知识点,解决方法总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一定能达到.3.课时小结: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研读、讨论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2.体味诗歌语言的形象、含蓄和优美。3.培养乐观、积极地追求理想的情操。

二、学习环节

【导】

1、图片、视频导入。

2、作者简介。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人。新月派代表诗人。有代表作《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康桥即是英国的剑桥大学,徐志摩曾在那留学,离别时写下这首著名诗歌。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飞向北平,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齐、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读】

1、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大意。

2、小组内互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3、班级展示,派代表在全班面前读出你们的水平。

【赏】

(一)独学

1、诗歌的题目为“雪花的快乐”,请结合诗句找一找,雪花的快乐表现在哪些地方?

“翩翩”——表现出雪花欣喜自得、潇洒的气度超脱; “飞扬”——表现出雪花精神兴奋;

“娟娟的”——体现出雪花姿态柔美飘动;

“身轻的”——表现出雪花很灵活,心情很轻松。

2、雪花为什么那么快乐?

(1)从诗句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雪花是自由的。

(2)雪花有他自己的追求和方向,并且对自己的追求是坚定的。

(二)群学

3、诗中的“她”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并猜一猜“她”是谁?

住在清幽之地——性情安静

出入雪中花园——性情高贵纯洁,爱美

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有着梅花一样的品质 有柔波似的心胸——性情温柔,心胸广阔

“她”可能是诗人的恋人,1 “她”可能是诗人的一种理想 也许更是诗人的一种美的追求,4、雪花最后消融了,化成了一滩水,你认为他还是幸福的吗?

幸福。因为它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想找到的东西,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所在。比如一根火柴,燃烧并且毁灭自己是他来到世上实现价值的唯一方式。

5、诗中的“假如”二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假如” 就是说诗人也知道这只是假设,“雪花的快乐”、“雪花的追求”、“雪花的生活”都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希望和理想。

【悟】

一、小组讨论。根据以上对诗歌的分析,请总结一下,全诗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雪花对“自由”和“美”的追求都是作者的追求,作者将自己比喻成雪花,从雪花的角度讲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诗人把它作了升华,以“雪花”自比,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拓】

上一篇:2018版毛概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600字:成长因为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