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第2课时教案(精选8篇)
《恐龙》第2课时教案 篇1
20恐龙教案第二课时
20恐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详细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恐龙的外形、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约两亿年以前,地球上曾被一种强大的爬行动物所主宰,他们就是――恐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恐龙) 二、精读课文 (一)、老师知道你们对恐龙很感兴趣,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两亿年前,真切地感受恐龙世界! 黑板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这几段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及其亲戚,并用横线划出它们的名称。 2、这几种恐龙及其亲戚各有什么特点,自读课文后在课文插图上写上他们的名称。 3、你喜欢哪一种恐龙及其亲戚,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并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交流 1 预设第二自然段 交流: (1)雷龙:这只雷龙长得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哪个词来形容它? 出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什么叫庞然大物? 读词语。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逗都有情。你能边读边想象雷龙的特点吗? 边读边想,这学习方法真好。 (2)雷龙到底有多大,从这句话能看出来吗? 雷龙到底有多大呢?出示: 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哪些词语或者短语特别能说明它是个庞然大物?读 请大家比较这两个句子――(课件出示) ①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 ②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很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 a读一读,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 (讲解:一头大象在5吨左右六头大象重30公斤――)你想说什么?读 b你听过打雷的声音吗?那是什么感觉?课文把――比作――,再一次说明它是个――(庞然大物)。这种方法叫做什么?(打比方)读 c作者用“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把这个庞然大物写得活灵活现。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会用这样一些方法来说明事物,学以致用嘛。 d、师: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听听,他描述的这只雷龙大不大?指名读、齐读。 e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雷龙”的?学生交流。 首先找出最能说明雷龙特点的词“庞然大物”, 然后通过讨论知道了课文是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方法把雷龙这个特点写具体的, 最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它的特点给读出来。 (2)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步骤,先――再――然后――四人合作,共同研究一种你喜欢的恐龙,完成表格的某一行。 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 (1)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种恐龙?出示图片,看梁龙真的很长,到底有多长呢,书中是怎么说的? A.20多米,我们的一间教室有7-8米,20多米有多长?如果不写20多米,就说很长好不好?(不知道到底有多长了)介绍(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据) B.好象一座可以移动的吊桥(打比方) (2)梁龙好长,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能不能再长一点。喜欢梁龙的站起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长。 C、研究剑龙的小组 (1为什么叫它剑龙呢? (2) 这里又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3) 出示文本,剑龙象利剑一样威武,谁来读一读? D、研究三角龙 (1) 出示图片,这就是三角龙 (2) 一看到三角龙,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人感到了害怕,这就叫――课文中用了哪个词语“望而生畏” (3) 课文又是怎样写三角龙令人望而生畏的?找出来读给同学听。 (4) 教说明方法,列数字。 (5) 出示文本,指名读出它的特点(好像我看到了还不怎么害怕,有没有更让我怕的?) 预设学习第三自然段 1、鱼龙和翼龙是不是恐龙?交流。 (1)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是恐龙的? (2)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一句。那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捧起你的课本,挺直你的腰干,亮开你的嗓门把这一自然段尽情地读一读吧! (3)你对鱼龙还是翼龙比较感兴趣? (屏显“鱼龙”图片)这是“鱼龙”。它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说说?齐读这句话。 (4)(屏显“翼龙”图片)这是“翼龙”,为什么叫它翼龙?可见,“翼”就是――翅膀的意思。再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把――比作――,用――来比喻――,这里是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写的)齐读 (5)学到这,你知道他们各自生活的地点,那你应该知道为什么说鱼龙和翼龙属于恐龙的亲戚呢?思考得很深入。 交流:因为它们虽然都生活在同一时期,有很多生活习性相同。但恐龙是爬行动物,生活在陆地上,是陆地上的主宰者。而鱼龙和翼龙分别是水中和空中的霸主,所以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 齐读。 预设第四自然段研究霸王龙 (1) 出示图片,霸王龙的最大特点是:凶猛 (2) 出示文本,霸王龙的哪些地方特别凶猛?(打比方)谁能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凶猛的霸王龙?(指名读――赛读――齐读) 学到这,你该认识他们了吧? 这些恐龙各有各的特点,下面老师来读第一句,每组同学扮演一种不同的恐龙。 (三)今天恐龙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介绍一下自己,和我们成为朋友。 要作自我介绍时,我们应该把什么说清楚?(特点,) (四)、我知道恐龙是怎么繁殖的呢? 1、恐龙是――。恐龙蛋的外壳――,小恐龙破壳而出以后,会得到――,直到它们自己――。 2、你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卵生?) 3、请同学们再把这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五)、学习第一、六自然段 指名读 这些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多年,大约6500万年前,他们突然神秘地消失了,课前,你查了相关资料,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其实这些都是猜测,人类至今尚未解开这个谜团。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还有待我们同学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 三、交流搜集的有关恐龙的资料 四、作业:
《恐龙》第2课时教案 篇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3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花钟》第2课时教案 篇4
课时 两课时 授课
时间 .10.19
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本课也应该有兴趣。教学时让学生重点研究自己喜欢的部分,相互交流,既可以满足好奇心,又能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困难预测: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课标要求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另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季节花朵的特点,图片。
一、交流激趣,复习导入。
1、出示一张百花图,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出来。
2、检查上节课学习到的生字、词语。
3、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花钟”是什么意思?
二、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课件出示文中提到的花: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这么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课件边展示相关句子)
a、读这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图文结合理解芬芳迷人、欣然怒放,了解淡雅和艳丽是一对反义词)
b.如果改成这样跟原句进行比较体会: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这样写“开了”一词用得太多,过于单调、干巴,一点也不美。)(进行朗诵指导)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3、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
4、你也来试一试,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说不同季节的“花开了”。(课件出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花的图片)
------花---------------。
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以及用诗人般的言语描绘花的开放,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课件出示图文结合的第一段内容)
5、拓展训练。出示日出的动态图。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日出。
三、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说说你从第2自然段读懂了什么?交流反馈
2、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系”。
四、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练习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日出。
2、写一写自己通过观察,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
当堂达标
反馈 达标检测题目
一、 抄写优美词语。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一 29 29 100% 学生有感而发,书写比较认真。
二 29 24 83% 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到位。
作业设计
必做 练习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日出。 预估时间
10分钟
完成时间
5分钟
选做 写一写自己通过观察,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 预估时间
30分钟
完成时间
40分钟
16 《桥》第2课时教案 篇5
授课教师:李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汉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老汉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方法】
引导、激励、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检查一下大家的复习情况(听写):咆哮 狞笑 放肆 揪出 呻吟 祭奠
2、上次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谁能用“要素串连法”再次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却牺牲的事情。
二、走进洪水,体会情境
1、第四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我们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那么本课主要运用的表达方法是什么呢?(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2、自读提示:熟读课文,请用直线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在旁边进行批注。
3、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出示课件)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生练习读)选择你能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4、通过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村民们会怎么办呢?
(出示课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 感受党员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况变得十分危急。洪水来势汹汹、势不可当;村民惊慌无措、惊恐不安!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出现了?(板书老汉)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勾画老汉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旁批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汉让你感动的品质。
3、生汇报。(出示课件)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4、师: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眼里,老汉像——座山。是啊,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在这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
(课件展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从中你体会到老汉的什么精神?哪个标点引起你的注意?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桥窄”是对所有村民说的,干净利落。“排成一队,不要挤!”指挥村民有序撤离。“党员排在后边!”那排在前面的是谁?(群众)说明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响亮、干脆、有力、节奏快)(抽读、师范读、齐读)师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心系群众,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他就像一座山。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形象
1、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的句子,用你喜欢的符号做上标记。
2、课件展示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3)◆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4)◆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3、这几段话是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在这里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呢?(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
4、请同学表演
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没关系,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出示课件)◆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音乐响起30秒后,师配乐朗诵)
①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②你读懂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竟然是一对亲生父子啊!)这是这篇课文真正的结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为什么课文最后才交代他俩的关系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巧妙设置悬念)
6、谈谈你心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受人拥戴的人、面对危险从容不迫的人、无私奉献的人、先人后己的人、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人、舍小家顾大家。
五、写法总结
1、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运用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六、小练笔
洪水吞没了老汉和儿子的什么,却吞不没老汉坚强不屈的精神。他就像一座桥,在人们心中。请拿出笔来写一写,此刻你想对老汉说的话。
示范教案 (陈情表 第2课时) 篇6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在充分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课文。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抽查学生的背诵、默写。2.“研讨与练习”二 明确: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孩:小孩,此是作者自指;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译文:我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译文: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译文: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译文: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
译文: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推进新课 研读课文
(一)学生齐读第一段
1.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2.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二)学生齐读第二段
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看出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用追问的方式)
提示:按时间顺序。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启下文“日薄西山”)。3.第二层如何表现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三)默读并口头翻译第三段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提示:伏惟、且、但,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提示: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四)教师范读第四段
1.本段中哪句话表达文章的主旨? 提示:“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提示:“尽节”“报养”——忠孝两顾。3.用语有什么特点? 提示:“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4.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二、重点语段赏析
(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赏析: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赏析: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3.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赏析: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赏析: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琅琅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5.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赏析: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合作探究
探究课文内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提示: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提示:
(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解说:讨论的目的是为汲取李密“孝”中的积极意义,并过渡到课堂训练)方法引导
以诵读为途径,以品味为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抒发思想感情的妙用之心,让学生了解文章人伦至情之美,并学会一些抒情技巧。读中议,议中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感受情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深理切。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例题剖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博览无不该通。该:完备。B.此书既行。行:流传。
C.后安为兄所枉诉。诉:叙说。
D.宜因衅除之。衅:缝隙,引申为机会。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都有活用,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远迈不群 ②康友而善之 ③康友而善之 ④康不为之礼 ⑤以淳风俗 ⑥康将刑东市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③/⑤
3.下列八句话,分别编四组,构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①远迈不群 ②与魏宗室婚 ③知其不可羁屈也 ④吕安服康高致 ⑤辞相证引 ⑥会以此憾之 ⑦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A.②③⑥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⑤⑦ D.④⑤⑦⑧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是魏国皇帝的亲戚,官拜中散大夫。他超迈不群,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不与一般人结交,他所与神交的只有“竹林七贤”罢了。
B.嵇康当大夫时,也常常在柳树下打铁,有一次他与向秀打铁,钟会特意来拜访,他不予理睬,锻不辍,钟会站了半天,只好回去,他又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因此钟会非常恨他。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C.嵇康与吕安友善,吕安被他哥哥枉诉,引嵇康为证,于是嵇康也被收。钟会向司马昭进谮言,要他因衅除之,于是嵇康吕安同时被害。
D.嵇康在东市被刑时,三千太学生请求他留下来做老师,嵇康不答应。他看日影,还未到行刑时,便索琴弹一曲《广陵散》,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天下士人都为他悲痛。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②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③康乃与涛书告绝。
④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①嵇康谈吐优雅,风度翩翩,可是却使形体像土木一样,不能修饰美化自己。②山涛将要离开掌举的官职,推荐嵇康代替自己。③嵇康就给山涛一封宣布绝交的信。
④后来吕安被他哥哥诬告,因为某种事情被关在监狱里,供词里引嵇康为证,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活动与探究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设计一场“亲子”活动,体悟亲情,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对话。
活动目的:指导学生体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活动内容:利用双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开展一次对话。话题可以是围绕个人的理想、学习、成长,及家庭生活、父母的工作等。并做好谈话的记录。
活动形式:亲与子交流,并整理归纳好谈话的记录。然后在全班进行集中交流。活动步骤:
1.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整理归纳好谈话的记录。2.学生根据记录下的谈话,整理成文。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
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习题详解
一、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参阅“第二课时检查预习”。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三、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陈述自己无奈之情。一方面,因后世引用的名句比较多,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来选取名句,激发情感,产生共鸣,由于个人生活经历不同,产生的体验也不同。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恐龙》第2课时教案 篇7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物质的分类』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8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
2.掌握胶体的特性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能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散系的分类原则、胶体的性质、应用及制备。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多媒体展示夏日清晨的一缕缕阳光、展示电影院投影的光柱,夜晚城市高楼转动的绿色激光束等等,这是什么现象?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根据预习回答胶体)那胶体属于什么呢?
【板书】分散系及其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学习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概念并了解分散系的9种组合方式)
1.分散系的分类
(溶液、胶体、浊液三类分散系的常规列表比较: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外观特征、稳定性、是否有丁达尔效应、能否透过滤纸及半透膜等,表格内容完成采用边学边完成)
2.胶体的性质
【实验探究】分小组完成课本科学探究内容,观察实验现象,阅读课本理解丁达尔现象。
(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通过实验继续完成表格并探究以下内容)
(1)丁达尔效应
【探究】如何分离浊液与胶体?如何分离溶液与胶体?用什么方法区别溶液和胶体?
答:用过滤法可分离胶体和浊液,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用渗析法可以分离溶液和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可以通过丁达尔效应来区别溶液与胶体。
【探究】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为什么胶体具有介稳性?(学生阅读科学视野部分回答)
答:布朗运动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一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布朗运动
(3)电泳
【探究】刚才在制备Fe(OH)3胶体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并不是很成功,而是产生了红褐色的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总结、教师引导)
(4)胶体的聚沉
(教师将课前制备好的Fe(OH)3胶体分成5份,第一份不做处理,第二份加热,第三份滴入NaCl溶液,第四份滴入土壤胶体,第五份滴入稀硫酸,通过实验现象总结胶体聚沉的原因。)
【探究】从胶体的聚沉原因对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成功应注意哪些细节?
答:只能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加热至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不可以用玻璃棒搅拌;FeCl3溶液不能滴入过多。
3.胶体的应用
(列举常见的胶体的应用,并让学生想想什么原因。)
【课堂练习】略
【课后作业】自己拍摄或电影裁图等方式,制作《美丽的丁达尔效应图展》。
【教学反思】
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反思整个过程的设计及实施,认为有几处亮点。
1.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
2.探究内容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有助于学生理解更深层原因。
3.通过胶体制备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导致胶体聚沉的原因。
4.布置开放性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丁达尔效应的理解和辨别,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恐龙》第2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恐龙第二课时课堂实录07-29
《遥远的恐龙世界》教案——第一课时12-30
垂线教案第2课时07-02
《秋天》第2课时教案12-22
《诫子书》精品教案(第2课时)07-04
《语文园地八》第2课时教案01-03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10-05
4 人教散文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07-03
小学语文《扇形统计图》第2课时的教案设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