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2024-10-19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通用10篇)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 “练习与实践”3-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92--93页 “练习与实践”3-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明确其中的关键是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解题方法

设计理念: 通过不同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方程是描述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和有效的数学模型,列方程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价值。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会根据几个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根据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根据题意正确地列方程来解答应用题。同时还要能根据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术方法或用方程来解答应用题。

2、复习解题步骤。

提问:我们过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

板书: (1) 审题,用x表示未知数;

(2)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3) 解方程;

(4) 检验,写答案。

你认为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为什么?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按照解题步骤进行,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板书:关键:找等量关系)因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只有等量关系找正确,对照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才正确。

学生个别口答后再整理

二、整理与反思 1、电视节目现在能收看56套节目,比开通有线电视前的5倍少4套,开通有线电视前只能收看几套节目?

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1262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出发,相向而行,每小时分别行120千米和95千米。用计算器算一算,大约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得数保留整数)

3、长江三峡水库总库容大约是黄河小浪底水库的3倍,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比长江三峡水库少260亿立方米。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总库容是多少亿立方米?长江三峡呢?

4、完成93页第6题

(1)理解鞋的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关系

(2)进行码数与厘米数的换算

强调:根据题目的情况,合理选择方法,列算式或列方程

5、完成93页的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的含义

6、完成93页的第8题

强调:(1)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2)108原是这两中衬衫现价的和。

7、完成93页的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说说1-3每道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以及怎样列方程,每个方程各是怎样解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两人一组,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互说体会

四、拓展延伸

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是255,已知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都商5余1,甲、乙丙各是多少? 学生课后交流、探索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2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运算率的具体应用

设计理念:以抢答的练习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教学过程中通过同桌相互合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和运算率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整理与反思

1、口算

6-=÷5=2.8+72=

84.3+15.7×0=28×0.25=

3.25+1.75=3÷=

1÷0.1%=1÷-÷1=

1.75++8.25=

2、说说下面式子的运算顺序

1842+56-453×45÷45

[(+)×]÷

总结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归纳:先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1)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分组练习

4、复习运算定律。

(1)填写书89页的表格

(2)还有哪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举例说明。

板书:用字母表示:

A-B-C=A-(B+C)

A÷B÷C=A÷(B×C)(B、C不为0)

A÷B=(A÷C)÷(A÷C)(B、C不为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4×0.27×253.8×99+3.8

560÷16÷5(8+49)÷4

25+37+35+47716×9-716×7

(1)学生独立完成

(2)每题你运用的是什么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 学生抢答

分题说运算顺序

交流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同桌互说后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说说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总结: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

2、列式解答

(1)、一个数比它的14多43,求这个数是多少?

(2)、20的34加上25除15的商,和是多少?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说说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

每页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每页的字数

4、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让学生标出行走的路线,再列式计算

(2)谁先超过中点?说明在相同时间里,路程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个别学生板演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三、全课总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谈体会

四、延伸课外

计算

11×4+14×7+17×10+110×13+113×16=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3

《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与旧教材相比变化较大,大部分任教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对小学数学新版本教材的整体编排结构不够熟悉,组织毕业班数学总复习确实有难度。为此特向大家推荐《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设计》。

本《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设计》,参照了《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时划分,将每课时设计为以下几个栏目:

教材分析(复习内容、知识要点、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新旧教材对比,学生容易出错之处,策略提示等)

知识链结(复习教材知识点涉及的典型例题)

教学过程(简单的教学设计)

习题精编(30分钟量基础题加拓展题),一个知识块复习结束,编拟了一张“过关测试题”。

希望大家下载参考!

第1课时(总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83“整理与反思”以及p83-84“练习与实践”1-4题。

【知识要点】

1.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

2.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5.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位 … 万级 个级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计数单位 …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

︵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6.人民币、时间、质量等常见计量单位的换算:

低聚高:用低级单位数÷进率

高化低:用高级单位数×进率

7.数字信息表示:a、数量的多少;b、编码。

【新旧教材差异】

1.新教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2.“数字与信息”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调查、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不作为考试要求。

3.新教材规定:0也是自然数,这与老教材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复习体会到数在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方面的价值,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建议xkb1.com

1.教学“整理与反思”时可以分两步组织学生活动。第一步,回忆并整理第一、二两个学段所认识的数。可以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学过哪些不同的数;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说说整数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各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对数的已有认识,试着说说自然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数、百分数与分数以及正数与负数的关系。第二步,讨论教材所提出的几个问题。

2.复习“练习与实践”第1-4题,应侧重练习数的意义。通过练习第1题使学生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的含义,感受无论整数、小数,还是分数都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进一步体会整数、小数、分数的关系,感受整数、小数、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复习第2题时,可提醒学生利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计算,也可适当整理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练习第3题旨在让学生辨别哪些数字信息是表示数量的多少,哪些是表示编码。第4题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选择合适的机会组织交流。

三、知识链接

1.数位顺序表(教科书四上p91,五上p30-31例3、例4)

2.认识小数(教科书五上p28-46)

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科书五下p44-45例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教科书五下p60-61例1、例2)

5.数字与信息(教科书五下p32-35)

6.认识百分数(教科书六上p98-113)

四、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整数)

2.回顾整数的意义。

(1)追问:-1、-2…是整数吗?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并说出错在哪里,怎样改正比较合理。)

A.自然数都是整数………………………………()

B.整数就是自然数………………………………()

C.负数比0小……………………………………()

D.负数都是整数…………………………………()

(2)排出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个级、万级、亿级各包括哪几个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填空:()个一千是一万;一亿里面有()个千万;30是由()个万组成的;49个亿、49个万个49个一组成的数是()。

3.回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2)谁来说说分数的意义?你对单位“1”是怎样理解的?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填空:

(1)把8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桃,是8个桃的()()。

(2)某班学生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4.回顾小数的意义。

(1)举例什么样的数是小数?你认为小数与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3)排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各是多少?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回顾百分数的意义。

(1)你能想到哪些用百分数表示信息的例子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4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设计理念:在本课时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按比例放大图形,把相关数据组成比例,用未知数X来表示比例中的未知项,列出比例式。

在解比例的教学设计上,重点利用旧知的迁移,通过学生主动探索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在比较分析中,把握规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练习引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12

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学生练习

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学生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学生交流总结思路:在解比例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下面和以前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一样。

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说明思路。

三、巩固练习

1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第6、7题。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四、比较提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88页练习十5~9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板书课题:练习十(2))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练习应用题。

(1)练习十5。

A、出示第5题图,数一数搭这样一个长方体用了几个小正方体?(6)

B、搭5个这样的长方体,是几个几?求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怎样算?

C、学生列式计算,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6。

A、出示第6题,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B、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左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C、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用加法算。

(3)练习十7。

A、出示第7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辆小汽车可以坐5人,一辆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

B、面包车坐的人数是小汽车的4倍,是几个几人,求一辆面包车坐多少人用什么方法算?

C、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订正时指名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4)练习十8。

A、出示第8题,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一共有几个问题,哪3个?

B、不计算你怎么知道小军和小红、小明谁用的钱多,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军用的钱是小明的3倍,是3个5元;小红用的钱是小明的2倍,是2个5元;小明是1个5元;3个5元最多,所以小军用的钱最多。)

C、学生独立求出小军、小红各用多少元?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5)练习十9。

A、出示第9题,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花?二班每行种多少花?

B、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为什么?(两个班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5个5朵,5个5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C、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D、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口答。

三、作业:

1、不计算,在○填上>、<、或=。

2×6○2×42×6○5×26×6○6×3

2、应用题。

(1)做一套校服用2米步,做2套校服,一共用布多少米?

(2)做一套校服用2米布,做另一套校服用了3米布,一共用布多少米?

(3)小明做了3颗五角星,小新做的是小明的6倍,小刚做的是小明的4倍,他们谁做得多些?小新和小刚各做了多少颗?

四、教学后记: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6

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口答。

2、第1题:

64+3     76+20     30+59

64-3     76-20     59-30

先学生直接写得数,再集体订正

比一比上下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第2题:

老师先说明题意:先把两片叶子上的数相加算出和,再相减算出差。

同桌同学互相练习、集体交流。

4、第3题:口算

46+20      3+54      69-8

77-60      10+78     95-70

55+2       48-6      34+50

要求学生在2分钟之内完成,并要求做完后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学生进行表扬。

5、第4题:

在○里填上“>”“<”或“=”。

87-30○87           2+26○26+2

52+40○52+4         4+35○35-4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批改。

6、第5题:

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67        99        41        50

- 26       -72       +48       +19

86         22        55         6

-  4        +33       -32       +62

同桌两位学生互相说说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然后指名学生说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

学生再计算。

二、布置作业

用竖式计算。

47+2     34+54     79-65     48-3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7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p118--119“住房的变化”

【知识要点】

1、复式统计表。

2、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及分析。

3、求平均数的应用问题。

4、综合实践--社会调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二、教学建议

【新旧教材差异】.

住房的变化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以现实生活材料为载体,着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及了解自己家庭、同学家庭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19--20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数据,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思考“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意义--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超过9平方米,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足9平方米。在次基础上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庭19、和20底住宅建筑的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算出这三年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并填写表格。在学生各自调查、统计的基础,进一步要求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回总在一起,算出这三年全班同学家庭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教材通过“全班的数据怎样汇总可以更快一些”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进一步交流参与调查统计活动的体会,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体会成功、升华认识。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则“你知道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均居住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的含义,介绍我国在住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策略提示】

1、课前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了解自己家庭在年、20和年底的住宅建筑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并作相应的记录。

2、适当复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启发学生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验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经历求平均数、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结合数据的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相关事物的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家乡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

1、复式统计表       教科书

2、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出示复习题。

下面是北京市4月分一周(4--10日)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记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北京市204月4~10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年       月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2、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出示课本118页说说是一幅什么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人均居住面积”。

( 2)  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计算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求“这几年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3)思考第2题,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启发学生回答: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是从多少个城市中统计得来的?猜一猜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9.78平方米是669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大于9.78平方米?会不会有些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少于9.78平方米?

3、填表。组织学生把课前了解到的自己家1998年、年、2006年人均居住面积和口情况填在118页的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里人均建筑面积。

4、汇总、统计。指导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119页的统计表。(统计时提示学生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的和,在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并算出相关年份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5、完成统计图。要求学生先思考画怎么样的统计图,然后动手画一画。

6、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收获和体会。

7、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并交流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习 题 精 编

小明一家3口人2006年四月季度用水量如下:

第一季度25吨     第二季度35吨

第三季度50吨     第四季度30吨

(1)根据上面数据把图补充完整。

小明家2006年用水情况统计图

1月

(2)平均每月用水约              吨。(保留整吨数)

(3)发现:

建议:

过 关 测 试

1、利民商场今年1~6月份销售空调的台数如下面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从月到()月,空调销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②从()月到()月上升幅度最大;

③如果每台空调可获利润60元,这家商场空调业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盈利()元;

④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你将决定为7月份进货()台空调。理由是                                                                                                                       。

2、银山科技有限公司2000年-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两方面的利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银山科技有限公司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利润统计图

(2000年-20)

从图上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红光机床厂2002年机床产量如下:第一季度生产1000台,第二季度生产1500台,第三季度生产2500台,第四季度生产4000台。请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完成以下填空。

红光机床厂2002年生产机床情况统计图

(1)全年平均每个季度生产(     )台。

(2)第(    )季度的产量增长最快。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8

第4课时(总第2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保护水资源》

【知识要点】

1、综合实践--调查、实验、计算。

2、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及分析。

3、对实际问题的估算和推算。

4、对水资源国情的了解。

【新旧教材差异】

《保护水资源》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首先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几个大国相比较的数据。这些资料用数据反映事实,用事实教育学生。既看到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实事求是地显示我国和世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知道一些全国性的数据之后,利用实验,计算刷牙、洗手的用水量,获得身边的数据,进而体会对每人节一点水,大家长期节约用水的意义。从而使综合应用真正成为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解数学题。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先阅读,再交流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实验,获得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教材一共设计了三项不同的实验,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第一项实验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再让学生推算这个滴水龙头在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第二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次刷牙和洗脸时所能节约的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推算每人每天一共可以节约多少升水,全班同学1天可以节约多少升水。第三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再让学生按每人每天洗手5次,每次都用10秒钟来推算每人每天用小流量的水洗手比用大流量的水洗手能节约多少升水,以及全班同学一年共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学生按要求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推算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最后,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想想有哪些节水的办法,引导学生把活动中获得的认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以提高活动效果。

【教学目标】

1. 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 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

3.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4. 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保护水资源》一课大体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在学生阅读后组织适.当的交流。组织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解释相关信息的含义;也可让学生根据这段资料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第二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教材一共提供了三项实验。选择实验项目时,一要考虑实验器具能否满足需求,二要考虑学生的分组情况。了解一个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每次观察到的流失水量不是整毫升数,则要提醒学生取相应的近似值。比较刷牙、洗脸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也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实验后,要让学生及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并按要求通过推算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推算时,一要适当指导推算的方法,二要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第三步,组织实验后的交流活动。要引导学生联系通过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也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

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 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  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习 题 精 编

1、一个滴水的龙头5分钟流失20毫升的水,照这样计算,1天流

失水多少升?1年流失水多少吨?

2、根据统计表计算

刷牙、洗脸时不同用水状态用水量统计表

照这样计算,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用容器盛水比连续放水一共可以节约水多少升?小明1个月可以节约水多少升?

3、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6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先开甲管,过一段时间后两管都开,下面折线图表示进水情况,请你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多少分后开放甲、乙两管同时开放?当时水深多少厘米?

(2)甲、乙两管同时进水,每分钟进水多少毫升?

编写单位: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潘其林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9

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一)总第18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圆锥的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等;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教具。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29~30页例5,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2、在课本上完成第30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2、圆锥的体积公式是();

3、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0平方分米,它的高是7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方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厘米?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检测可以看出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这节课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圆锥的体积。

2.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第29页)

让学生猜想:自己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能猜想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将学生分成5组,合作学习)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还有小组的同学把圆柱里装满黄沙倒进圆锥,正好三次倒光,你们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操作)

(5)圆锥和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1/3。

(6)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用字母表示:V=Sh×1/3

3、归纳总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4、综合运用。

独立完成“试一试”。

(1)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2)批改讲评。练习时要注意哪些什么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讨论得出要先根据已知条件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强调要乘以1/3。

3)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

4)分别做练习八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评讲。

5、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你还有哪些困惑?

三、当堂达标检测

1、《补充习题》相关练习;2、反馈纠正。

3、部分同学订正预习检测的相关习题。

式与方程(第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0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总第28课时

教学内容:

第49-50页例7、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3、4、5题

教学目标:

在自我探索过程中,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题能力。

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能从确定位置的角度诠释新知识。

发展合作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收集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重点: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预习检测纸当堂达标纸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通过预习,你知道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吗?

2、检查预习检测练习的完成情况。

(1)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倍,这幅设计图的比例尺是。

(2)在一幅线段比例尺是04590135千米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之间距离是6厘米,实际距离是()千米;如果甲、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90千米,那么图上画()厘米。

你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同桌交流。全班探讨。

小结: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可以从比例尺的意义上来求所提问题,也可以列比例式来解答。

你认为在列比例式的时候,哪一点特别要注意?

提醒学生特别要注意写比的时候,单位要统一。

了解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合作探究

在确定位置的题型中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注意什么?(方向)其次确定方法时要找准

数量关系式。

(2)、如果是要在图中确定位置,必须做到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总结出:既要有严谨的态度,又要有细心的好习惯。

关于第五题。

根据课前了解的情况,小组合作完成第五题。

讨论解题的思路。

集体交流。首先,根据家到学校的距离,以及书上作图范围的大小,确定比例尺。其次,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出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最后,认真作图,必须减小误差。

小结。

当堂达标

1、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画在比例尺是1: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2、在一副15000 的地图上,量得一块三角形菜地的底是10厘米,高是6厘米,求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

3、在一副1:3000000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的距离是7.5厘米,如果把它改画在1:2500000的地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

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的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8厘米,有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往南京,每小时飞500千米,问飞到南京要几小时?

上一篇:梁祝心得体会下一篇:幼儿园元旦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