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共10篇)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篇1
《世界的地形》)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运用,训练读图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观察法 对比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爸爸是肥城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作为一名志愿者随队到舟曲救灾,小明在为爸爸搜集舟曲资料时,发而他却怎么也看不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师:要帮助小明,我这节我们就学习《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一)了解等高线地形图
1、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30填空:地图上的______和_____分别表示陆地和水域,绿色代表平原。白色代表冰川。(2)、阅读课本P30-P31的图2-
38、图2-
39、图2-40、图2-41对比四幅图找出其区别。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通过讨论,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2-40等高线地形图中用笔描出400米的线,教师强调这条线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均为400米。
1、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
2、把水域中深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
3、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
【教师精讲点拨】图2-38地形鸟瞰图能表达地面起伏、山地、平原、水体等,但不能说明海拔高度和山体后面的起伏状况。图2-40等高线地形图、图2-41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就能清楚的表达地面的起伏变化和海拔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的辅助理解方案】
方案一【转入多媒体演示】(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
注意观察绘图人线来绘制等高线地形演示过程中,解释个性化修改
员是如何利用等高图的? 等高距的概念。现了舟曲的等高线地形图,然懂,我们能帮他吗?(师出示(小黑板画图1)
们必须学会正确判读地形图,地形图》。
方案二【形象演示】(没多媒体的让学生伸出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用粗的墨水描蓝了,表示水顺着山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的地形。这样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
可用方案二)
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缝相当于山谷。在指头缝之间谷流下了。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了。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加深学生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以此来突出重点。
紧接着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和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判读地形。指图要准确到位,问题要精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此来突破难点。
【探究结论】如果要准确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等高线(等深线)。学习任务
(二)1、自主学习:猜一猜A、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别?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山峰、鞍部、陡崖的2、山谷、山脊处的等高线有何不同。【教师精讲点拨】
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个性化修改
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
等高线特点。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
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探究结论】 缓坡处等高线稀疏; 陡坡处等高线密集。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假如,星期天我们践活动,需要登上山顶我们应选择甲乙哪条个性化修改
全班同学到牛山进行综合实(如图),为使登山更省力些,路线?为什么? 2、8月10日,小明的爸爸随医疗队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到了舟曲的A地,他们要就被泥石流困在B地受伤的村民。请你们组设计一条从A地通往B地的安全道路。
3、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对河流的流速有什么影响?
4、瀑布容易在山地的什么部位形成?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归纳: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
3、判读陡崖的方法
归纳: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个性化修改5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下图所示与名称搭配正确的是()
2、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海拔高度 B、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C、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较平缓 D、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较陡峻
3、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在同一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不同 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C、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的是山峰
D、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的是山谷
4、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
A、洼地 B、谷地 C、鞍部 D、脊部
5、读下图完成问题:
甲
个性化修改
(1)三个村所在位置的地形名称是:
王村地处 ;余村地处 ;李村地处。(2)以张村为基点,丁山的相对高度约是 米。(3)图中河流甲的流向是。
六、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篇2
濯港中学
冯登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分析我国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等方面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去发现地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是一种资源,能为人类提供便利,培养综合分析资源的整体意识。【重点与难点】
1.地势的主要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一首词这样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怎样从地理的地势角度来理解“大江东去”?有的同学会回答可能是因为地势西高东低。这种说法对吗?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的地势。
二、新课学习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1.地势的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称为地势。2.地势的特征
读图,自西向东,海拔高度如何变化?(越来越低)
地图中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颜色是否有明显的地域变化?(有)深色集中在哪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深色在西部,浅色在东部)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中国地势大致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每部分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第一部分:4000米以上;第二部分:1000米~2000米;第三部分:500米以下。)
这种高低地势,就像阶梯一样分布着。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阅读小卡片:(多媒体展示)
拓展延伸: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多媒体展示)3.三级阶梯的名称、位置、地形 活动:读图
参照图册在图中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如图)在图中相应位置标出三级阶梯的名称。(海拔最高的为第一级阶梯,其次为第二级阶梯,最低的为第三级阶梯)(如图)
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东,自然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
每一级阶梯的地形以什么为主?(第一级阶梯:高原、山地;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
想一想:图A和图B,哪一幅图所显示的是我国地势的特点?(见多媒体)我的解释:我国地势不但西高东低,而且呈阶梯状分布。4.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1)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西高东低有利于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形成降水;东高西低则会阻碍暖湿的海洋风向内陆推进。
(2)地势对水利的影响
读图,说说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阶梯交界处)
这些地方为什么能建大型水电站?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3)地势对交通的影响 向东流的大河流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经济联系。拓展延伸:黄金水道——长江(多媒体展示)(4)地势对经济的影响
东部地势低平、人口稠密、农业条件好、交通便利,这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活动:探索
这条河为什么叫倒淌河? 视频:倒淌河成因
三、课堂练习
1.下图中,能准确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B)
2.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和山地,B阶梯的主要地形是高原和盆地。
(2)我国地势的总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种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是有利于海洋上暖湿的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了什么?(我国地势特征及其对气候、水利和交通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1.教材65页复习题1。
2.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我国地势对气候、水利和交通有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1课时)
(一)中国的地势特征 地势的概念 地势的特征
2笋芽儿第2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笋芽儿在春天成长,破土而出的过程。
2﹒教育学生懂得只有不怕困难、奋发向上,才能茁壮成长。3.指导书写“沉、芽、顶”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能读出不同人物的韵味。教学难点:体会童话中蕴涵的意义。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教学过程:
听写词语:歌曲 挡住 好吗 呼唤 姑娘 大娘 悄悄 发芽
一、复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
2、分组竞赛读文。
二、朗读感悟
1﹒指读课文思考: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分别得到那些人的帮助?
(同学们可以粗略的回答过程,准确回答有哪些人物的帮助)(然后打开课件第一页,显示生长过程的脉络)
2、深入体会笋牙的成长过程。
(1)春姑娘的呼唤。
听春雨的声音(播放这个自然段旁边的春雨声音,让同学们感
受到春姑娘想让笋牙出土的心情)
分角色朗读1——4自然段。体会春姑娘和妈妈对笋牙儿的帮助以及笋牙儿害怕冷又想出来又不敢钻出地面的心里。
(2)雷公公的呼唤
同桌练习以自己喜欢方式读5——8自然段。体会大家是怎么帮助它的,又遇到什么困难?(听雷声的音乐,在这段旁边,感受雷公公的厚重)
雷公公大嗓门呼唤,妈妈鼓励,笋牙儿想出去科碰到了石头。分角色朗读体会雷公公声音的厚重,妈妈的温柔与鼓励,笋牙的稚嫩勇敢又伤心。
(3)春雨姑娘、雷公公、妈妈 一起加油
读9——11自然段体会大家对笋芽儿的关爱、鼓励与期盼与笋牙的勇敢。
自由读,指读,齐读。(最后两段要有气势,感情充沛)
3、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每个人物的语气。(看课件第二页语气提示)
4、议议:你从笋芽的生长过程中体会到什么?
回答后(看课件第三页总结)让同学明确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不断的努力,克服困难!
5、看视频回顾笋牙自然生长状态
6、你想对笋牙说些什么呢?
(打开课后练习题的课件)
三、律动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沉、芽、顶” 2﹒重点指导:“沉、芽、顶” 3﹒学生观察后练习写字。板书设计:
笋芽儿
春雨姑娘
轻声呼唤
雷公公
大声呼唤
竹妈妈
鼓励
竹笋儿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篇4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学难点】
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
师 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
师 大家先不要着急判断,等我们学完本课时就知道了.【进行新课】 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师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习的密度的物理意义进行思考.生: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师 回答正确.这就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好,请大家再思考,如果有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J的热量呢?
学生根据上面类推: 2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2×4.2×103J的热量; 则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2×2×4.2×103J的热量.师 那么如果知道有mkg水,加热前初始温度为t0℃,加热后温度为t℃,那么它吸收了多少热量呢?
学生类推,得出结论:吸收热量为m×(t-t0)×4.2×103J.师 同学们很棒!回答非常正确.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关于比热容的热量公式.(多媒体展示课件“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
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多媒体课件)
(1)如果某物体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温度变化为Δt,则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cmΔt.(2)此公式适用于物体温度改变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物态变化的过程不适用.(3)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吸=cmΔt升=cm(t-t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放=cmΔt降=cm(t0-t),Δt为物体温度的变化值,即物体高温值和低温值之差.(4)在热传递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热传递而没有热量的损失时,根据热平衡,则有Q吸=Q放.板书: 热量的计算:
(1)升温吸热:Q吸=cm(t-t0).(2)降温放热:Q放=cm(t0-t).例题1(多媒体展示)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c铁=0.46×103J/(kg·℃)]
解:
Q放=cm(t0-t)=0.46×103J/(kg·℃)×1.5×10-3kg×(800℃-20℃)=538.2J 例题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吸(放)热时的热量公式,并通过练习巩固强化了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
课后作业
教学设计2:暖流(第2课时)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 抑扬顿挫 沉浸 阅览 致意 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荷塘旧事第2课时 篇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通过研读探讨“旧事”,体会小伙伴憨直、淳朴的性格,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悟出写作方法,体会作品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特点并领悟文章的主题。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从作者童年的回忆里,见到了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荷塘。在那里,我们感受到了那份“大自然和谐的美”(板书:和谐的美)。老师这准备了几幅图画,咱们一起来欣赏荷塘那美丽的景色好吗?(播放课件)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边看边说说看到这副图,你想到了哪些句子,可以是课文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积累的? 课件1:出示荷塘美景的图片(指名回答)
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配上音乐再一次美美地把荷塘的美景读出来。
课件2:出示2—4自然段,播放音乐
2、师:同学们读得真美,老师仿佛也看到了那开满荷花的荷塘,碧绿的叶,粉红的花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娇嫩而洁净,像披着青纱的少女。同学们,如果你到这美丽的荷塘,你最想到做什么?(游泳、戏水、采莲花等),看来同学们都是想到要去做各种不同的事,但不管去干什么都要注意安全。
3、过渡:那么,在这美丽的荷塘,作者究竟经历过什么事,以致于在多年后,这美丽的荷塘还时时浮现在作者的眼前?
二、整体感知,初谈感受 ㈠、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童年旧事,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5—17自然段),想想文中回忆了几件事?(用学过的方法概括小标题)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㈡、初谈感受
1、作者回忆哪几件事?你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这几件事的?(指名回答并上台板书)
2、这三件事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指名回答,并板书)狗刨比赛——有趣 打水仗——激烈 溺水获救——惊险 ㈢、深入研读,回味旧事(1)交流:溺水获救
1、过渡语:这三件事中,哪件事作者写得最详细?(溺水获救)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惊险”呢?(指名回答)
2、出示课件3:
可是这壮举刚开头,水便一下子没了我的头顶。顿时,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紧紧地攫住了我。
我挣扎出水面,凄厉地嚎起来:“救命啊……” “咕噜”,一口水进了肚。
我晕头转向地一个劲往上挺,每次冒头只能喊:“救……”,便“咕噜”喝一口水。
我双脚够不着底,身子像铅块般地往下坠,只觉得眼前金花乱冒,耳朵里嗡嗡作响,脑袋涨得几乎要炸,水还一个劲往嘴里涌。)
3、师:谁能用一个词形容当时的情景。(危在旦夕、千钧一发、岌岌可危……)
4、“我”当时是什么心情?(害怕、恐慌、紧张……)
5、指导朗读。(指名同学读出我当时的心情。评读、齐读。)
6、原来溺水是这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伙伴们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课件出示4:(突然,我觉得有人抓住了我的手腕,接着一股力把我拉出来。原来,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
7、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个比喻句,把小伙伴手拉手比作铁链般,也看出了小伙伴们机智、勇敢、团结)
师小结:小伙伴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样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既保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又能将溺水的我安全救起。以后,我们遇上需要你见义勇为的时候,可要像小伙伴一样急中生智,切不可鲁莽行事。
8、过渡语:一场虚惊之后,作者被救上来吓得哇哇大哭,一个劲呕水。
课件出示5:当我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心里会想______。小伙伴们围着我哈哈大笑,此时他们会想______。(以后要注意安全……可把你救上来了……)
9、师:可见,小伙伴们在哈哈大笑?这是嘲笑吗?
师小结:这不是嘲笑,而是小伙伴救人后的轻松的笑,这是善意的笑,这也是憨直纯朴的笑!所以,作者说,那笑声是多么憨直淳朴,我一直留恋那笑声!这就是小伙们淳朴的爱。(板书:淳朴的爱)
10、现在,作者总算是化险为夷了,老师想请大家帮小作者想想他遇险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听警告越过边缘线。
①、怎么理解这里的“边缘线”啊?界限——深水区和浅水区的分界线。
②、在我们课文中的丁丁说:“城里人和乡下人心里也有一道“边缘线”,这个边缘线又怎么理解啊?”
城里人骄傲看不起乡下人。
③、在课文中作者心中是否有这样的 “边缘线”呢?如果有请把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我却根本没把这些警告放在心上。我一个城里的孩子,见识比他们多多啦,我才不怕呢!
该城里人向乡下人炫耀了,我想站起来,再向小朋友骄傲的喊上一声:“你们看!”)
师指着板书小结: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城里人和乡下人心中是存在边缘线的,但文中小伙伴们却用他们淳朴的爱来化解了作者心中的那条边缘线。
(2)交流:打水仗及狗刨比赛
(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1、师过渡:刚才我们在学习“溺水获救”这部分时,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来品读进而分析句子,这种方法就是“品词析句”(板书)经过这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后,下面也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来交流交流另外两件事,感受小伙伴的淳朴。课件出示6:
温馨提示:
1、可以抓住某个句子或句中某个词语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时可以这样说:“我从什么句子读懂了什么或我从什么词语知道了什么”)
2、预设:交流打水仗
①动作:击、闹、射、撞击、撩水、混、响、吐、击----写出了打水仗的热闹,也看出了小伙伴们的自由与快乐。
②拟声词:哗哗、呀呀、扑扑
师: “哗哗”、“呀呀”是什么词?如果把这两个词去掉,我们一起来读读,会有什么不同?(男女生对比朗读)你觉得哪句话好呢?为什么?(拟声词,“哗哗”、“呀呀”,很形象地把我们在水中嬉戏打闹的情景表现出来了。)后两句话,也用了一个拟声词“扑扑”,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和他们的亲密。
③写打水仗,作者只要写“打水仗”时的水线、动作、声音进行直接的描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塘边树上的鸟呢?(这是侧面描写,侧面反映了我们打水仗的激烈,而且表现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④小结:这里作者运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写出了打水仗的热闹。我们习作中注意运用这样的写法。能读出热闹的场面来吗?指名读.3、在打水仗结束后,他们哈哈大笑起来,从这个笑当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小伙伴们亲密无间、无拘无束的快乐。)
4、预设:交流“狗刨比赛”
①、谁来说说“狗刨比赛”是怎么回事呀? ②、你从哪感受到狗刨比赛的激烈?
③、生:从“有时,我们排成整齐的横队,有人发一声喊,只听得“扑通通”“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身后翻着大菊花似的浪。”体会到狗刨比赛的激烈。
④、生:我从“‘刨’到岸边,人人都气喘吁吁,仰面倒在柔软的沙滩上。太阳热烘烘的,晒得我们昏昏欲睡,驾云似的。”体会狗刨比赛的激烈过后,大家已经很累了。
⑤、指导朗读此句,读出“气喘吁吁、昏昏欲睡”的样子。
5、师小结:是呀,我们没来戏水时,荷塘是恬静的,我们来戏水时,荷塘是喧闹的,我们没来戏水时,荷塘美的!我们来戏水时,荷塘因有了我们才变得更加的美丽动人。
6、课件出示: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松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师: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作者在这用上比喻,把荷塘比作----(生齐说摇篮)把整片荷塘的水比作-----(母亲的手)写出了这里是我们玩耍的天堂、乐园,就像睡觉时躺的摇篮。我和小伙伴们在荷塘里游水感觉是多么的——-(师生齐说快乐、舒服呀!)
请同学们带着愉快、舒服的感觉再读这句。
7、小结:无论是快乐的比赛、击水游戏还是因逞强溺水,都展现着小伙伴的亲密无间、无拘无束、憨直淳朴,都给作者留下了快乐,这些回忆都深深的铭刻在作者的脑海中,久久难以忘怀。
(4)总结
1、师问:童年生活中那么多有趣的事,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取了这几件事来写?而且有趣的游戏反而写得简略,而溺水获救却写得如此详细,这是为什么?
2、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在小伙伴们的笑声中戛然而止,文章至此也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加最后一段?
3、围绕板书总结:这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这不仅有一片绿叶与粉红的荷花的和谐的美景,还有令作者终生难忘的这美丽的土地上养育着一群快乐、勇敢的小伙伴,难忘他们憨直淳朴的笑,难忘他们那份真诚纯朴的爱,所以课文结尾说——
课件出示:(文章最后一段)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淳朴的爱。
全班齐读
这也是课后问题1——为什么多年后,那荷塘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的原因。
师补充:因为作者难忘的不仅仅是美景,更是那些淳朴无华憨直可爱的小朋友,友情难忘,令人永远铭记在心。)
三、拓展迁移,总结写法: 师:荷塘旧事不仅让作者终生难忘,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咱们通过自己的研究、自己的智慧,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谁来谈谈学了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对你写作方面有哪些指导作用?(学生谈收获)
四、布置作业——小练笔:童年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作者回忆童年时是如此真切,那么你们想不想将你童年的欢笑和泪水与大家分享呢。请你用学过的方法写下你童年往事的一个片段(或是有趣的或是惊险的……)
五、板书设计:
荷
塘 和谐的美
品词析句
旧 淳朴的爱 狗刨比赛(有趣)
事 打水仗(激烈、热闹)
《花钟》第2课时教案 篇7
课时 两课时 授课
时间 .10.19
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
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本课也应该有兴趣。教学时让学生重点研究自己喜欢的部分,相互交流,既可以满足好奇心,又能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困难预测: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
课标要求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另一种说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季节花朵的特点,图片。
一、交流激趣,复习导入。
1、出示一张百花图,让学生把看到的画面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出来。
2、检查上节课学习到的生字、词语。
3、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花钟”是什么意思?
二、入境入情、自悟自得
1、美丽的“花钟”上到底是有哪些花呢?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找花。,
2、交流:
a.课件出示文中提到的花:你认识它们么?来叫一叫他们的名字吧!(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b.这么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呢?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说一说(生边回答课件边展示相关句子)
a、读这句描写花开放的句子。(图文结合理解芬芳迷人、欣然怒放,了解淡雅和艳丽是一对反义词)
b.如果改成这样跟原句进行比较体会: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这样写“开了”一词用得太多,过于单调、干巴,一点也不美。)(进行朗诵指导)
〈在比较中体验到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训练学生对好词的积累〉
3、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
4、你也来试一试,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说不同季节的“花开了”。(课件出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花的图片)
------花---------------。
刚才我们通过认花、了解花是什么时候开放的以及用诗人般的言语描绘花的开放,现在,你们对花的感受不一样了吧!带上你独特的体验齐读第一段。(课件出示图文结合的第一段内容)
5、拓展训练。出示日出的动态图。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日出。
三、小组合作,自主解疑
1、自主探究
这么多的问题,如果一个一个回答,这节课肯定解决不了,怎么办呢?
(小组合作,由同学解答一部分)这样吧,现在大家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展开学习。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说说你从第2自然段读懂了什么?交流反馈
2、分小组汇报,从中理解“原来植物的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系”。
四、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练习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日出。
2、写一写自己通过观察,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
当堂达标
反馈 达标检测题目
一、 抄写优美词语。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题号 抽测人数 达标人数 百分比 归因分析
一 29 29 100% 学生有感而发,书写比较认真。
二 29 24 83% 对课文的理解还不到位。
作业设计
必做 练习用不同的句式说一说日出。 预估时间
10分钟
完成时间
5分钟
选做 写一写自己通过观察,在生活中有哪些不一样的发现。 预估时间
30分钟
完成时间
40分钟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 篇8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明度、纯度渐变均属于色彩的调色练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专业的色彩知识传授,显然不切实际,教学中教师怎样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怎样在色彩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感觉到浅显易懂,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讲究趣味性的结合,是我们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色彩的纯度渐变知识。2.操作目标:掌握纯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调色练习,感受色彩调配后的排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习色彩纯度渐变的知识以及色彩调配。教学难点:
掌握调色时的渐变规律,绘制丰实、有趣的纯度渐变图案。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准备色彩知识的整体知识链,收集相关的色彩知识资料。
2.有关纯度渐变的教学挂图。
3.以前的学生纯度渐变作品。
学生准备:1.课前收集纯度渐变的有关材料。2.水粉颜料以及调色工具。3.抹布等收拾与整理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明度渐变的有关规律以及相关色彩知识。
增强明度←加白色← 纯色 →加黑色→降低明度
二、观察比较
纯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选择一种原色或间色,逐渐调入灰色,每调入一点就涂下一个色块或色条,使每块纯度不同,有序排列。
思考:
1.老师选用的颜色跟上节课有不同之处吗?
2.调色一定是像明度渐变一样加入白色或黑色吗?如果不是,加入了其他什么颜色?
加入了这种颜色之后,原来的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色彩跟原来相比没有那么纯净了,发生了纯度的变化。板书:
色彩的纯度渐变
三、欣赏例图
思考:纯度渐变跟明度渐变有何区别?
课件出示例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
结合范图、教师示范和提出的相应问题,试说说你对纯度渐变的理解。
四、确定初稿:
欣赏书本上的范例、教学挂图以及构思较为有趣的画面,欣赏后师生共同构思,确定色彩画铅笔稿。
要求图形不要太复杂,用线条排列的方法分割图形,便于涂色。
五、分组进行调色练习:
单号组:
选择一种原色或间色,逐渐调入灰色进行纯度渐变的调色练习。双号组:
选一种纯净色,逐渐加入它的对比色
(作业均以水粉色调色,鼓励有色彩画基础的学生,创作较为有趣的画面,没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做色块或色条的排序练习)。
教师巡视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美术工具 提醒学生注意保持教室内整洁。
六、作业展示与反思、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说出感受或进行评价。
2.一种纯净色在明度渐变时,也必然影响它的纯度,一块纯色在纯度渐变时也一定会改变明度吗? 板书设计:
第1课 色彩的纯度渐变
红橙黄绿青蓝紫
+灰色
第1课 色彩的纯度渐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纯度渐变知识。2.掌握纯度渐变的调色方法。
3.通过调色练习,感受色彩调配后的排序美,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色彩纯度渐变的知识以及色彩调配。教学难点:
掌握调色时的渐变规律,绘制丰实、有趣的纯度渐变图案。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有关明度渐变的教学挂图。
2.历届学生设计的纯度渐变作品。3.用于调色练习的小纸片。4.水粉颜料及有关材料、工具。
学生准备:1.课前收集纯度渐变的有关材料。2.水粉颜料以及调色工具。3.抹布等收拾与整理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课件出示一组纯度渐变作品。
说一说,这些作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总结: 秩序美、节奏美
2.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小纸片进行纯度渐变的调色练习。
3.学生用刚才做的纯度渐变的小纸片,做排色练习,要求按顺序排列,从深到浅或从浅到深。
4.根据学生自由拼摆样图,教师提出相关问题:(1)你你最喜欢拿一幅作品?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美术专业术语进行评论。
(2)哪件作品的纯度渐变过于跳跃?哪件作品的渐变过程过于缓慢?(3)请一部分学生把自己调色练习中的好经验介绍给大家。
二、发展阶段:
1.教师示范
在一个简单的图案里面,表现纯度渐变。结合学生调色小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具体示范,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跟老师一同练习、示范。
2.什么是色彩的纯度?
对照例图,师生共同总结纯度渐变的概念。3.什么是纯度渐变?
引导学生根据明度渐变的概念来推断纯度渐变的概念。
三、练习阶段:
提供一些趣味性的图案,让学生做调色练习。
四、巡回指导:
1.课件出示一组以线为主的图案资料。2.选择有趣的学生作品分贴教室四周。3.鼓励学生作业中的耐心、细致。
4.在学生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体验渐变的过程。5.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使作业更具有图案美。
五、评价、延伸阶段:
1.你能用自己的作品来说说纯度渐变的特点吗? 2.你的作品哪一部分表现得最棒,哪些部分有待改善?
3.你能用所学纯度渐变知识为自己房间设计一幅装饰图案画吗? 板书设计:
第1课 色彩的纯度渐变
纯度
《伟大的友谊》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一.复习,质疑: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结合课题,你能简洁地说说学懂了什么?这节课想弄懂什么问题吗?
2.学生回答后归结: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是大家想了解的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仔细阅读课文,弄懂这个问题。
二.默读课文,找出从生活上,事业上概括地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一个自然段落。
1.个别读。
2.齐读。
3.简单概括这两方面的内容。
(生活上热忱帮助,事业上亲密合作)。
三.学习课文(第2~3节)
1.自由朗读,找出说明马克思当时生活情况的一个词语。
(穷苦,困窘)
2.当时马克思的生活困窘到什么程度呢?找出有关三句话。
3.抓住这三句话中的三个动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马克思当时的生活情况。
4.这三句话表达的意思一句比一句深,你能用上一组关联词语说一说吗?
5.马克思的生活这样困窘,简直到了难堪的地步,恩格斯是怎么帮助他的呢?(竭尽全力)你能联系课文具体说说吗?
6.小结:为了支持马克思的事业,在生活上,恩格斯心甘情愿经营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连续不断地给朋友汇去,不求回报。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感啊!这样的友谊怎么能不称为伟大的友谊呢?
7.引读(2~3)节,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过渡,生活上是这样事业上他又是如何亲密合作的?)
四.以小组做单位,自学课文的(5~7节)
1.出示自学提示:
(1).说说:彼此亲密合作的事列。
(2).找找:抓重点词,具体会彼此的亲密无间。
(3).议议:结合课外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议论彼此友谊的伟大。
2.读后交流:
(1).说亲密合作的事例时,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帮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
(2).抓重点词句。例各抒己见竭尽全力每天讨论各种的`文件和科学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时时刻刻帮助。
(3).补充:恩格斯竭尽全力出版《资本论》后两卷的工作。
马克思帮恩格斯写《反林论》中修改了第10章。
3.老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交流,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了不起的,令人佩服的,不愧为伟大的友谊。他们在一起合作了40年。在40年里他们共同创造了伟大的友谊。
五.学习最后一段:
1.引读。
2.在四十年里,他们还有许多共同之处,请你把老师这儿的共同后面的补充完整。
3.交流后齐读课文第1小节。
4.在四十年里,他们有这么多共同之处,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吗?
(志同道合、亲密无间、同心同德)
5.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刚才的疑问是否可以解决了呢?请你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问题的答案。
附板书:
在生活上热忱帮助
伟大的友谊 共同(志同道合)
夹竹桃第2课时 篇10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教学流程
一、预习反馈,确定目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夹竹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夹竹桃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有很高的地位:(出示、齐读)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觉得夹竹桃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呢?除了因为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 映,景象奇妙有趣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老师相信,通过昨晚的预习,大家都从课文中找到了原因。
2出示、齐读: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二、抓住要点质疑问难。
1同学们,读了这句话,你们有哪些疑问呢?
2预设:夹竹桃的韧性指什么?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的那些幻想
三、活动导学,精讲点拨,感受“韧性”,体会“幻想”。活动一:
自主学习,感受夹竹桃的“韧性”,1、同学们刚才问得好!夹竹桃的韧性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夹竹桃的韧性的,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韧性表现出来。2学生练习,教师指导。3全班交流。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你们听出夹竹桃的韧性了吗?
②能不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听出来的?(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③你真会听,悄悄地、一声不响表现了夹竹桃韧默默无闻的奉献,又开出、又长出表现了夹竹桃的生命力顽强、韧性十足。你也用朗读来表现吧。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你找的非常正确,可是夹竹桃的韧性表现还不够,大家来帮帮他,怎样读就能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了?(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②你们都体会到了吗?老师出个填空题考考大家。
夹竹桃不怕
,不怕
,也不怕
,它无日不迎风吐艳,它的韧性就表现在。
③一起来体会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吧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你读的真好,能否向大家介绍一下经验。
②“无不奉陪”的意思是什么?
③它到底奉陪什么呢,请大家读读第三小节,如果用文中的成语来形容作者院子里的花,用哪些比较合适。
④出示填空:春天,夹竹桃奉陪着
,夏天,夹竹桃奉陪着
,秋天,夹竹桃奉陪着。
⑤课文第三小节一百多字,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到夹竹桃,那么,能否把它省略呢?
3、同学们,夹竹桃的韧性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你能用下面的句式夸夸夹竹桃吗?
啊,夹竹桃我要赞美你,不论是
,还是,你都始终如一,你的 让人敬佩!
4、同学们,夹竹桃悄悄的,一声不响,从春天一指到秋天,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无奈凋零,但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默默无闻,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顽强生命力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你们想到什么呢? 活动二:
合作探究,想象画面,体会“幻想” 夹竹桃的韧性我们了解了,那么夹竹桃又令作者产生哪些幻想呢?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1、小组学习。
2、交流汇报,说说你脑中产生了哪几幅画面?是什么使你产生如此美妙的幻想呢?
3、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的美景,又会 产生怎样多奇妙的幻想,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的幻想写下来。
4、这么美的文字,把它背下来,说说怎样背的效率高?(教学机动,如时间允许安排此教学内容。)
四、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活动三:
练习运用,迁移创新。
1、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小节。
2、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的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19、夹竹桃
韧性
留恋
回忆
地图荇藻墨竹 7
【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推荐阅读: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第2课时)12-31
第三章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第1课时)(教案)07-22
第十章地形图的应用11-18
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8-23
第2课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01-04
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02-02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黑白世界教学设计10-28
八年级地理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知识点总结12-04
景观绿化中地形的营造12-03
初二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