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第二课时(通用12篇)
美术教案第二课时 篇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老人和儿童外貌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老人和儿童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不同特征。
课前准备:各种制作工具。
教学内容:
一、分析与观察:
1.看实物教具:
2.这些老人和儿童的小雕塑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3.这些漂亮的手工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二、欣赏范作:
1.《老人和儿童》,维格兰德,挪威雕塑师
2.青铜小人,汉代
3.《快乐的老爷爷》
三、欣赏身边同学的优秀作品:
1.以陶土、黏土作品为主。
2.思考: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四、学习小雕塑的制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陶土或黏土
2.也可以选用橡皮泥。
3.用搓、捏、揉等方法,借用各种小工具,制作老人和儿童的雕塑。=
五、学习手工的制作方法:
1.彩纸贴画
2.纸浮雕
3.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综合制作。
六、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七、学会自评、互评作品:
1.是否表现出老人和儿童的外形、动作、神态等特征?
2、作品是否完整?
美术教案第二课时 篇2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
师: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这个问题除了龚伟同学提出外,另有八个同学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确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有帮助。
生:茶馆是众人聚集之地,他是社会的窗口。
师:你对茶馆的特性的理解准确。
生:茶馆是人们交流信息、发布新闻的场所。
师:这是个什么档次的茶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生:这是个低档次的茶馆,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师:课文中写的这段茶馆“议药”事件主体是谁?议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主体应该是华老栓。
生:应该还包括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人等。
生: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越说越明白了,我也觉得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小说的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众的愚昧”,可见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问题2:文中有三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们三个人说夏瑜“疯了”?这样的安排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师:我非常欣喜的是几个同学都提到了关于有三个人说“疯了”的问题。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个有难度的问题,好在我们有不少同学提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起了设置阶梯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由骆一正同学提的问题——“夏瑜挨了阿义的打为什么还说‘阿义可怜'”,为什么?
(学生看相关段落)
生:夏瑜以为阿义不懂他的革命是为了解放像阿义一样的劳苦民众,还要打他,搜他的东西,说阿义可怜是因为阿义的愚昧落后。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很完美,大家应该感谢你。接着我们来看由叶得秋同学提的问题——“三个人说夏瑜‘疯了’的理由是什么”。
师: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说“疯了”的时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
生:我看这三个人其实都没能听懂夏瑜的话。
生:“恍然大悟”只是装的,这更说明这些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这“二十多岁的人”落后到无药可救的地步,还“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师:“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觉得他们没有听懂,这就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你对“二十多岁的人”的分析十分细致独到。接下去我有两个问题请教同学们。(教师展示自己提的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后者只说“二十多岁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这三个人是所有茶客的代表。
生:我发现这三个人应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驼背五少爷”应该是中年人,“二十多岁的人”是青年人。
生:这三人代表着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也就代表着当时整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这就说明作者要强调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
师:你真是视野开阔,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作者用“二十多岁的人”而不用借代是为了强调他的年轻。
师:你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生: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特点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维活跃。
师:而文中这位“二十多岁的人”有何特点?
生:是个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的没头脑的人。
生:这“二十多岁的人”的醒目的数字与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分析入理,那这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数字警示着人们,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连年轻人都这个样子,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师:如果刚才作者选择三个人说“疯了”是为了说明病态社会中的民众的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的话。那么作者特地将这醒目的“二十多岁的人”指出来,更是要说明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
生:之重、之深、之甚。
师:均可!你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也令人佩服。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茶馆里除了三个人说夏瑜“疯了”外,还有谁说夏瑜“疯了”?
生:(一时语塞)
师:难道茶馆里只有三个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样反应的。
生:应该说很多的茶客都说“疯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说疯了。
师:何以见得?
生: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师: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听着的人的眼光”说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滞”,话也不说了。说明都对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表示不解和愤怒。
师:请问“板滞”什么意思?
生:“板滞”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这里应理解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懵了,反应不过来。
师: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听了康大叔转述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都无法也不能理解,其实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说“疯了”。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检阅》第二课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检阅,棘手,挑选”等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3、以读引写,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了解“检阅”,导入课文
1、出示《人民解放军接受检阅》,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板书:检阅)
2、谈谈你对检阅的理解,生交流。师:检阅一般是在国庆节或重大节日里国家领导对各路军队进行的阅兵仪式,有的国家还会派出部分民众队伍参加,一方面是为了鼓舞士气,另一方面也有展示国家装备和威严的目的。2009年国庆节,我们国家也举行了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检阅仪式,威武的解放军战士整齐走过天安门广场,快乐的小朋友们也整齐地举着鲜花接受检阅。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波兰人的国庆节,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检阅场面,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出示初读要求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想一想文中谁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为什么?
2、生交流,师相机引导出切入点“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板书(博莱克这个小伙子真棒!儿童队员们
这些小伙子真棒!
3、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写这个小伙子真棒,哪些地方写这些小伙子真棒?
三、深入文本,感悟“真棒”;
(一)走进博莱克
1、出示自学目标(1)、自由朗读第10至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2)、把博莱克的表现用“—” 画出,体会他的心情,加上批注。
2、全班交流
(1)出示描写检阅隆重的语句。(指名读,齐读)
(2)这么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检阅仪式,就让我们首先将目光聚集到博莱克身上吧。A、出示插图:你看到博莱克了吗?给我们说说他的表现。(你想说什么?)
B、是呀,这就是博莱克,高昂着头,挺着胸脯,走得多精神呀!此时此刻,他已经忘记了自己拄着拐杖,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看来他对自己有十足的信心。(板书:自信)
C、多棒的孩子呀!快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写走在队伍中的博莱克的?(出示句子)
带着你的理解,把博莱克的出色表现告诉大家。(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想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学们,博莱克是个残疾的孩子,却能走得那么好,同全队保持一致,他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通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博莱克训练时的哪些镜头?
A、师引导: 下雨天„„
那天,骄阳似火„„
放学了,同学们都回家了,只有„„
B、是啊,正因为他这么坚持,不怕辛苦不怕疼的练习,才有了今天这么出色的表现,博莱克真是一个坚强的孩子,(板书坚强)
C、面对这样的小伙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D、是的,我们有许多话想对博莱克说,但都化作一句最为简单而又蕴含深刻的话,那就是—— 生:“这个小伙子真棒!”
E、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面不仅你看到了,我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波兰观众也看到了,所以大家由衷地称赞这个自信、坚强的孩子。
齐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让老师听到你发自内心的称赞好吗?(指名读,齐读)
(二)走进儿童队员
1、如果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赞,那他得到这样的称赞是当之无愧的。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就明白了。(归纳出很为难)
2、出示合作学习目标:
(1)自由朗读第2至9自然段,用“—”画出能说明他们很为难的词、句。(2)小组交流讨论,儿童队员为什么会为难。
3、全班交流: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看出这件事让大家为难了?(1)生说第3段内容。“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真的那么为难吗?你给我们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一下好吗? ☆ “棘手” 师:棘手说明这件事很——?难办。你又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大家的为难呢?(2)第6自然段
这里一连用了5个问号,多为难呀,把你的为难传递给大家?
自由读一读。汇报读(教师随机回答,评价)
师:所以,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4、老师有点儿犯迷糊了,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说呢?直接去问问博莱克不就行了吗?
(1)随机指名说。
(2)是呀!那是多么为难的事呀,大家都不愿意去说。不妨让我们小组合作来模拟这件为难的事,去劝劝博莱克。(3)小组汇报
教师评价:绕了一大圈,虽然不好意思但还是说出来。不仅从语言,还从表情上,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劝说者的不好意思。
(4)询问:博莱克,听了大家的劝说,你有什么感受? 你呢?你刚才也听了队员的劝说,你有什么感觉?
(5)瞧!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你们愿意这样做吗?
5、正因为这样,队员都不愿意开口,不愿意去问博莱克。这是一群多么善良的孩子们,他们既想使队伍整齐划一,更不想伤害自己的好伙伴博莱克,这可怎么办呢?是谁打破这沉默的局面?
(1)队长在哪?(怎么说的?)(出示第7自然段,指名读。)你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
(2)我想采访一下队员们,你觉得队长的提议好吗?好在哪儿?(生说)(3)是啊,你都想到队长的心坎里去了,再读队长的话。(指名读、齐读)
(4)队长的话音刚落,马上有队员接口说(出示第8自然段,读)谁也有同感?读——齐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想同意让博莱克走在—— 我听出来你很高兴,你高兴什么?
我感受到你很自豪,你自豪什么?
师:是的,此时,再也不是沉默的局面,大家的想法得到了统一。每个队员都欢呼着—<是一种什么精神让孩子们高兴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是什么让孩子们把机会给了博莱克?
【出示第9段】——俱乐部里鸦雀无声了。
师:刚才还是那么沉默的局面,而现在为什么都露出笑容,鼓起掌呢? 生:问题解决了。师:什么问题解决了
生:让博莱克就在第一排。师:这样可以保护——博莱克
师:真好,虽然队员们矛盾过,犹豫过,但最后大家用最好的办法,尊重了博莱克,送上关爱。(板书:尊重
关爱)
难怪,检阅上的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看看自信坚强的博莱克,人们由衷地赞叹——这个小伙子真棒!
看看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尊重与关爱,人们又一次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看看整齐划一的儿童队伍,人们再一次赞叹——“这些小伙子真棒!”
四、情感延伸,体验写话
1、大家想象一下,检阅仪式结束后,大家又回到了学校俱乐部里。这时,队员们会对博莱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伯莱克会对大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对博莱克说几句话,还要把这些话写下来。
五、拓展升华,总结全文
1、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博莱克这样身残志坚的人,同时也有无私帮助他们的人。如《千手观音》里的聋哑姑娘们,小桑兰„„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读一读她们感人的故事。孩子们,作为健康人的我们,应像儿童队员们那样——尊重残疾人,关爱残疾人。如果是残疾人,也应像博莱克那样——残而不坚,身残志坚。
2、布置作业
板书:
14检阅
这个小伙子真棒!
博莱克
自信坚强
这些小伙子真棒!
儿童队员们
《船长》第二课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思考,理解“伟大的灵魂”、“黑色的雕像”等词句的含义。
3、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几处议论,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海难,面对死亡的威胁,诺曼底号上的乘客们惊慌失措。
二、抓关键句,切入重点
1、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再来将诺曼底遇险的这段话齐读一遍。注意要将当时的混乱与可怕读出来!只听——
2、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的头脑中闪现出一个词儿(板书:险)。
3、然而,更险的一幕还在后面!谁来找一找?
4、指名读。⑴评读第五自然段
○所有的乘客都在拼命地往小艇上挤呀!
○维持当时的秩序容易吗?把自己的生命都豁出去啦!○失去理智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整个人群!⑵想象再读。
引说:乱得不可开交就是说——
让咱们想象一下,读了这一段,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5、小结:真是乱得不可开交啊!让我们一起来将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吧!大家——(齐读)
6、提问: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将意味着什么?
三、紧扣语言、行为,感悟精神
1、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他是如何指挥这场救援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3-28自然段,看看哪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这一点。
2、学习第25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相机在屏幕上做标记)○小结。同学们书读得真仔细……
3、过渡:课文中是如何具体描写船长哈尔威指挥、控制、领导这场救援的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3-28自然段,找出这些场面描写的段落。场面一(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船长是如何下达这道命令的?为什么要大声吼道? ○船上真的只有60人吗?引导学生思考。场面二(第7-21自然段)
○这儿实际上是两段对话,谁来分一分?
○这两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听到了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人们从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又让人们了解到了什么? ○从这里你读出了船长的什么?
○就让我们把这些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好吗?自己先对着大屏幕练一练。○指名分角色读。场面三“快救……”
○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正因为船长哈尔威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失去理智的人们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出示第22小节)⑴谁来读一读?
⑵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⑶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⑷看,这就是船长哈尔威(出示)
他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始终没有牢记自己是一名——船长。(点板书)他是在用自己伟大的灵魂指挥着这场救援。
四、感悟牺牲形象、抒发真情
1、谈起他的指挥,作者满怀崇敬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齐读)
2、过渡:20分钟很快过去了,乘客和船员们得救了。船长哈尔威选择了什么?
3、指名读第29自然段
4、拓展写话。
人们获救了,可船长却留在了船上,他像一尊雕像徐徐地沉入了大海。此时此刻,马丽号巨轮上的人们会怎样焦急的呼唤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或许又在想些什么呢?
五、赞船长精神,升华情感
1、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船长哈尔威用他的死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读后你又有了怎样的更深层次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一生都”、“又一次”中感受船长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并用学过的成语来赞美哈尔威船长。
3、师总结:哈尔威船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为了乘客的安危,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最后,不惜牺牲自己,精神可敬可佩!愿同学们也能像他那样,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七、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不可开交
忠于职守
船长
救援
沉着镇定
井然有序
先人后己
《社戏》第二课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文中浓浓的景物美、人情美。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并不好吃,戏也普通,那么难忘的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明确:难忘人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各种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
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二)分析人物。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2.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 “我最喜欢文中的x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归纳主旨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项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夹竹桃》(第二课时) 篇8
《夹竹桃》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的又一篇佳作。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应该说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范作。本文语言清新,结构非常严谨。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但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下来,作者又从花色着笔,细腻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景象,通过对比衬托出文中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叫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人幻想。文章最后一段,小结全文,与第一段前后呼应。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来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 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愛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表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的幻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夹竹桃图片和实物、相关语段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夹竹桃不是很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作者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文中那些最能体现夹竹桃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
指名回答,讨论。(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又开出一朵
又长出一嘟噜
看不出 也看不出
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投影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这两个双重否定句的意思。
师小结:本段一百多字,介绍了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但作者通过这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出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无论是季节的更替,还是天气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无日不迎风吐艳。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朵可以和它相比。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再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的幻想。
1. 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作者由夹竹桃的影子产生了哪些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2. 讨论问题一
(1)投影出示:“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2)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再次轻读这段话,展开联想。这么美的意境,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用心体会。(播放舒缓的音乐)
3. 讨论问题二
过渡: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了哪些东西呢?
(1)生之间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师问: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读读。
相机出示句子:“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配乐齐读。
(4)完成填空:
我幻想它是地图( )碰巧(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夜蛾(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微风( )。
(5)大家注意观察,作者的三次幻想有什么相似之处啊?
(先是动态描写,接着是静态描写)
4. 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呢?
读了文中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最喜欢作者哪一次的幻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5. 小组讨论交流。
6. 指名回答。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用朗读将读者领入情境。
7.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这奇妙的景象,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教师总结
夹竹桃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六、作业
1. 用“无……不……”“无不”造句。
2. 拓展练习:
夹竹桃幻想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呢?请仿照课文写话。
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七、板书设计
景象奇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最值得留恋和回忆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
2、通过仔细阅读,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通过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高写作
能力;
4、学习文中人物的善良人格,感悟人性美的光辉,学
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如何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学习他们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悟人物的善良品性,联系实际,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讲到老王生病了,接着引出下文。
二、分析文章内容(8—22自然段)
(一)朗读并解析第八自然段。
1、重点解析词汇:“镶嵌”、“可笑”;
(1)镶嵌的两个意思:①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②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2)用来镶嵌之物的特点:①死物;②较薄。(3)作者在这里用“可笑”二字的原因:
①以笑写悲; ②故作轻松。
2、学习新的修辞手法:拟物。
(1)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2)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3)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3、简单回顾学过的修辞手法:夸张。
4、整合文中表现出老王生病的外部特征:直僵僵、镶嵌、面如死灰、翳、枯黄的干皮。
(二)解析第九自然段至十六自然段。
1、分析作者在老王送香油、鸡蛋的事件中,从见到老王到目送老王离开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情感变化: 吃惊—感动—心酸—担心—愧疚。
2、把“强笑”和“笑着”进行对比分析。
3、老王对作者“转身”这个动作非常敏感的原因:
(1)了解作者,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
(2)害怕作者误会他的来意。
4、分析十五自然段的“理”字。
5、分析“叠好”这个细心的动作。
(三)解读十七自然段至二十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这个部分的内容。
2、分析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关爱不够;
(2)平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作业
《家》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学会“白、云”两个字。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读中悟情,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3.指导学生练习说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一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屏示“家”,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指名读,齐读。
2.小朋友,你们看,这个家的上面的(课件点红“宝盖头”)像什么?是呀,它多么像屋顶呀,能为我们遮风挡雨,(边说边点红)家下面有这么多撇呀,就像是我们的家人,在家里,每个人都相互关心,相互依靠,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
3.家是一个多么温暖、多么快乐的地方呀!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家(齐读)。
二、创设情境
读悟结合(一)、学习第二句诗
1.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家,那你们知道,我们共同的家是什么吗?祖国
出示词卡——祖国,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日本人的祖国就是(),美国人的祖国就是(),不同国家的人,祖国也不一样。
指读、齐读(读准)。
2.(出示祖国地图)看,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它像一只神采飞扬的大公鸡。最近这只大公鸡显得比以前更神气了,神舟七号宇宙飞船载着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这三位宇航员成功地飞到了太空,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是非常强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自豪地呼喊一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出示:祖国,指名读,齐读)
3.不仅如此,我们祖国还有巍峨的高山,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沙漠,雄伟的长城,看了这么多图片,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么样?(指名说)
(出示鲜花图)我们的祖国真美啊,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是这美丽的大花园里的——(出示:花朵,美读)
所以说——(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指名读
祖国真是小朋友们幸福的家,就让我们挺起胸膛抬起头,幸福地说——
4.多么幸福的家园啊!听,小朋友们都开心地唱起来了。(播放《娃哈哈》,师生表演。)
过渡:看,小朋友每个人脸上都笑哈哈的。因为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小——(家),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大——(家)。
(二)、学习第一句诗
1.过渡:除了我们有家,动物、植物有没有家呢?对,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家。瞧!有几个调皮的大自然宝宝从家里跑出来了,看,认识它们吗?谁来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出示:白云
小鸟
鱼儿
种子)
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它们的家都在哪里呢?
(出示:蓝天
泥土
树林
小河)
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现在呀,要请小朋友们帮帮忙,请你帮助左边的大自然宝宝们找到他们的家,谁来说一说,哪里是谁的家?
(相机学习4句诗)
2.(出示蓝天白云图)
(1)你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词卡:碧蓝碧蓝、一望无边)
指名读,齐读蓝天(读出蓝天的美、辽阔)。
(2)师述:白云飘在蓝天上,风婆婆一吹,它们一会儿飘到东,一会儿飘到(),一会儿变成小白兔,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指名说)
白云宝宝在蓝天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多自在呀!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3)其它小朋友想读吗?(齐读)
3.(出示树林图)
(1)看,这是一棵树吗?两棵树吗?有很多很多的树,这就是——树林
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词卡:茂密)指名读,齐读树林(读出树多)
(2)小鸟们在树林里干什么呢?
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谁能读出小鸟的快乐来?
指名读、齐读小鸟
(3)当大风吹起来的时候,树林为小鸟(),当大雨下起来的时候,树林还会为小鸟(),师:生活在树林里,小鸟是多么安全,多么舒适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4.(出示小河鱼儿图)
(1)生说:小河是鱼儿的家
(2)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弯弯的,清清的,清澈见底的)
如果你就是一条小鱼,你想在小河里干什么呢?
师述:看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诗:鱼戏莲叶间,生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谁能读出你们刚才在小河里游戏的快乐来?
指名读、齐读
(4)小鱼儿,其实岸上更好玩呢,你愿意离开小河跟我到岸上玩玩吗?(学生答)
(5)是呀,鱼儿一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会没有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所以说——小河是鱼儿的家(齐读)。
(6)小朋友们,小河不仅是小鱼的家,它还是谁的家呀?指名说
5.(出示图)
(1)一粒小小的种子,它住在泥土里,肥沃的泥土给了种子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当春天暖暖的阳光照着泥土时,小种子就醒来了。它踢踢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在泥土温暖的怀抱里,它慢慢地长大了,有的长成花,有的长成草,有的长成树木,有的长成庄稼。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2)泥土是种子多么温暖的家呀!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泥土不仅是种子的家,还是谁的家呢?
6.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瞧!每个人都有自己温暖的家,他们都在各自的家里,生活得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三、句式迁移
拓展训练
过渡:其实,只要小朋友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温暖、舒适的家。
1.(出示图)你能看着图用这样的句子开说一说吗?
2.除了图上看到的,你的小脑袋里还有其他的诗句吗?
(指名说一说)
3.小朋友们可真聪明,真像一个个小诗人。
四、整体感知,诵读全诗
1.看,今天耿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家,(出示全诗),多美的小诗呀,老师忍不住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配乐范读)
老师读得美不美呀?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美吗?我可是有朗读法宝的哦,想知道吗?我呀是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美丽的画面,你们想来试试吗?(指名读齐读)
六、作业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1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琦君奶奶回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江南小村庄,一起去品味迷人的桂花香,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请大家把书打开,看一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按照摇花前、摇花时和摇花后的顺序,具体讲述了摇桂花的情景。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谁想读?
(一生读摇花前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在这里可以做个记号“|”,表示这前面就是摇花前的情景。摇花时,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这里是摇花时的情景,咱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马上在这儿做一个记号。摇花后呢,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琦君在使劲地“摇桂花”,很快乐。
生:她很快乐,把桂花摇下来啦!
生:我仿佛看到桂花像雨一样落了下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琦君听到母亲同意“摇桂花”的时候,一蹦三尺高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摇完桂花,父亲、母亲享受桂花丰收的喜悦。
师:哦,那是一种快乐的忙碌,其实在“摇桂花”的过程中,课文不仅写了“我”和父母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表达了“我”的心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我”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把体会到的感受写在书眉上。(生默读,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谁来说说摇花前,“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在“摇桂花”之前,作者是很心急的。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了“我”的急?
生:我是从“‘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是呀,桂花都开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摇嘛,真是急死了。所以,明明是问母亲,作者却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呀?
生:感叹号。
师:谁再来迫不及待地缠着母亲问一问。(一生读)
师:咱们就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一起读一读“摇桂花”之前的情景。(生齐读)
师:现在终于要“摇桂花”啦。哪些语句向你传达了这种快乐的心情?请把这些语句给画出来,自己轻轻读。(生自学)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文中“我”的快乐的心情。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我来问问你们这些“小琦君”,你们又是帮着铺竹席,又是帮着使劲儿地摇,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非常开心。
生:因为“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我当然很积极地去帮忙。
生:我盼星星、盼月亮就是为了“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怎么不开心呢?
师:我感受到了。那你又是帮着干这个,又是帮着干那个,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
师:你们小小的心里装的全都是满足啊,所有的快乐,都从这两个“帮着”中体现出来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向你传达出了这种快乐?咱们继续交流。
生:我找到了这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就“喊”——。这话是从心底喊出来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的小眼睛闪亮着,带着微笑喊了出来。这一喊,你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那桂花很香很香,作者心里十分快乐。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象那飘落的桂花。一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生:我十分兴奋。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
师:真是太奇妙了,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的心都飞起来啦,谁愿意再来喊一喊。(生读)
师:她这一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她非常非常非常的激动。因为她整天都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摇桂花”这件大事。
师:我听出来了,你也非常激动,连用了三个“非常”。老师也真想喊一喊。(教师范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啊?
生:小作者沉浸在这种香气中了。
师:完全沉醉啦,咱们女同学,请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女生读)
师:我看到了男孩子脸上写满了羡慕,想读吗?(男生读)
师:(音乐起)那么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起去摇落那缤纷的桂花吧。摇桂花喽,孩子们,来呀来呀,快来使劲地摇呀。同学们,说说看,在这么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什么,最想说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最想说,桂花真是太香了。
生:我最想紧紧地抱着桂花树,使劲儿地摇。
生:我想再多摇一会儿,以后可能就没机会这样摇了。
生:我肯定一直待在树下,不想回家。因为桂花的香气已经把我熏醉了。
师:熏醉了,我想你此时此刻已经躺在散落的桂花上,睡个桂花觉了。
生:我会拿一些桂花,然后撒在自己身上。
师:撒在身上,你这时就成了桂花仙子了。大家都走到琦君的心里去了,这缤纷的桂花终于摇落了。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于是他诗兴大发,把所有的快乐都融进了这诗句中。谁来吟诵?(生读父亲的诗)
师:父亲是用诗句来表达桂花丰收的喜悦。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呀?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非常快乐的。
生: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非常喜欢桂花,希望明年还可以“摇桂花”。
师:今年还没过,就盼着明年了,可见陶醉啊!正如父亲诗句中说的,“花语缤纷入梦甜”啊!这甜蜜的感觉还在心头回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什么呀?
生: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吃的,有桂花卤,还有糕饼,还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
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桂花明明只在秋季开,又怎么会香了全年呢?
生:因为桂花可以做许多东西,人们只要吃着这些东西,口中也会散发出阵阵的桂花香。
生: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所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人们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可以泡茶,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做糕饼。人们把桂花都藏起来,这样全年就都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
师:随之,这香味也就到了人们的心里头了。除了它香的时间特别长,你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些词儿也让你觉得是那么的香。
生:我从“沉浸”这个词里面感受到了桂花很香。因为如果只有一些地方香的话,她就不会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沉浸”它表示程度很深。
师:是呀,整个村庄都香了。你能具体地说说看,哪些东西都是香香的。
生:桂花茶,是飘着桂花香的,桂花卤、桂花糕也是。
生:连我写字用的笔也是香的。
生:可能连吹来的风都是香的。
生:我觉得他讲的那个风香还不够。风香,过了一段时间香气就全被吹走了。落下来的桂花不可能全被捡了放到竹席上,总还有很多是落到泥土里的,泥土吸收了以后,就会发出清香,许多泥土的香味聚在一起就变成浓香,随着风儿吹来吹去的。
师:掌声送给他!连咱们村庄里的泥土都是香的,咱们的心都是香的!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文中母亲的话。(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的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
生:并不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十分喜爱故土,赞美家乡的金桂。
师:爱家乡都融汇在她爱桂花之中了,多么自豪的情感啊!谁不说俺家乡好啊!同学们,你也能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外地的______再______,还是比不得______。)
师: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吟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母亲站在自家的旧宅院子里,触摸着芳香扑鼻的桂花时,她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当我从外地回家,捧一大袋桂花送给母亲时,母亲总是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年丹桂飘香,身处异乡的母亲就会说——(生深情朗读母亲的话)
师:当85岁高龄的琦君回到故里,站在家乡的旧宅院子里,她仿佛又一次听到母亲在说——(生深情齐读)
师: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甜甜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桂花雨仅仅是指当年摇桂花时,那落得我满头满身像雨一样的桂花吗?不是,那你说说看,这桂花雨还是——(屏幕出示:这阵阵的桂花雨是……还是……)
生: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
生:那阵阵的桂花雨还是琦君奶奶对她故乡的思念。
师:是啊,就是那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啊!这缤纷的桂花雨不仅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也快乐了我们的童年。作家琦君在文坛上被誉为“台湾的冰心”。因为少小离家,所以她的很多文字,都表达了一种浓浓的乡情。(出示作品名及网址:《粽子里的乡愁》《月光饼》《春酒》……www.chinese.001.com/中国语文网)课后,请同学们登陆中国语文网,去阅读琦君的作品,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1.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点带面,以读促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水平。
3.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功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懂得“金子”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课文,理解彼得淘金失败,种花却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理解“真金”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让我们一起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带有“金子”这个词语的句子都找出来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每人读一句。
2.在上一节课中,通过这五句话,我们把课文分成了三个部分,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还将借助这五句话来认识彼得这个人,来了解彼得和金子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文的标题是《金子》,故事情节也是紧紧围绕彼得找金子来展开的,无疑,“金子”是文章的关键点。通过课文中五句带有“金子”一词的句子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体现出了教者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精读感悟
1.埋头苦干,淘金失败。
(1)我们先来看前三句,都是写没找到金子,却分成了两段来写,这是因为第一段写的是谁?(生:淘金者们。) 而第二段写的是谁?(生:彼得。)根据内容的不同来构段,我们写作文时也可以这样做。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淘金者和彼得,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生:目标或梦想一样,都想找到金子;结果也一样,都没找到金子。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梦想。)
【设计意图:先找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为接下来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作铺垫。】
(2) 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但都没有找到金子。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
师生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导句子的朗读。
是啊,一个“不甘心”让我们读出了一个更能坚持的彼得。谁能读好这一句?
是啊,“埋头苦干”看出了他的劳动强度之高,“几个月”看出了他坚持的时间之长,“几乎挖遍了整块土地”看出了他的工作量之大。谁能读好这一句?
虽然彼得淘金失败了,但是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一旦确定了目标就会去努力实现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自然段。板书:努力。
【设计意图:与其他淘金者相比,彼得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教者精选比较点,设计了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真切感知人物形象。】
(3)小结:彼得如此勤劳,却连一丁点儿金子也没有找到,看来要想实现梦想,光靠勤劳是远远不够的!
引读:六个月后……
【设计意图:这段总结性的话语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下一环节“智慧”的出现埋好伏笔;一是承上启下,将教学自然、顺畅地引向下一环节。】
2.发现变化,若有所悟。
(1)彼得最后找到金子了吗?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有关“金子”的句子。(他不无骄傲地对人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彼得后来是怎么找到金子、实现梦想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到文中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前文讲彼得没有找到金子,而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又说彼得找到了金子,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这一环节的设计设置了悬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师生交流。
1“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他若有所悟?谁来读一读彼得所发现的土地的变化?土地和小草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事物,彼得能注意到它们的变化,这说明什么?是的,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多么重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彼得的发现。板书:发现。
2那彼得悟到了什么呢?谁来读读第五自然段?现在你就是彼得,告诉大家,你悟到了什么?
用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全过程:
A.虽然这里没找到金子,但是———(这土地很肥沃。)
B.因为这土地很肥沃,所以———(我可以用来种花。)
C.如果我把花种出来了,人们一定会———(买些花来装扮自己的客厅。)
D. 如果人们都来买我的花,那我就———(能拥有财富。)
E. 如果真是 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我就会成功的……)
同学们,你们跟彼得一样,也非常善于分析和思考,你们把省略号里彼得的想法都说出来了!板书:思考。
【设计意图:初读过后,教者用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感悟彼得思考的严谨,丰富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一环节主要通过精准的文本解读,紧扣“若有所悟”这一关键词来带动段落的教学,借助思维发展点来丰富学生的感受。】
3大家刚才有没有注意到老师说了多少个“如果”?若是把这些“如果”都放进句子里,这段话还好不好听?是的,他心里这么多的想法,作者只用了两句话、两组关联词语就写出来了,我们写作文时也应该像这样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再读读这段话,感受句子的通顺与连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悟句子的通顺与连贯,将写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无痕渗透。跟前一次的读的初步感知相比,这一次的读主要是理清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4这段话很短,读好却不容易。这些都是彼得的思考,读的时候语速应该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范读) 谁也会像老师边想边说?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次的朗读训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出思考时的语气特征,使朗读实现质的提升。】
5不管是善于发现还是善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说,这是一个智慧的彼得 。板书:智慧。
【设计意图:理解彼得成功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 重点,至此,“努力”和“智慧”这两个关键词都已板书到了黑板上,学生对于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3.培育花苗,找到真金。
(1) 彼得在经过冷静的分析与思考之后开始培育花苗,五年以后他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五年,1825天,知道这1825天彼得是怎么过的吗?
学生分小组分别进行写话练习,写完后两组各找一人进行展示,两人的展示合起来正好是一段完整的话语。可根据时间展示2~3组:
1大热天,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暴风雨过后,许多花都被打倒在地,彼得_____________;,彼得 ___________……
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2不久,花开了!彼得站在花田边,他看到原本只长着一层小草的土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欣赏着这一切,彼得开心地笑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设读写结合点,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行扎实的 训练。这一训练指向明确,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多角度练习,训练效果佳。】
(2)看着这些花,看着自己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财富,彼得的心中充满了骄傲。谁来读读彼得的话?这句话中的金 子指的就 是———(鲜花)
还从哪儿能看出彼得非常骄傲?(唯一)“唯一”的言下之意是什么?第一自然段当中不是说还是有个别的幸运儿挖到金子了吗?那些人挖到的金子跟彼得的真金有什么不同?
小结:别人得到的金子早晚会用完,彼得的真金却是致富的方法,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怪不得你会骄傲地说———(引读课文最后一句。)板书:致富的方法。
【设计意图:彼得所说的“真金”到底是什么?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者再次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彼得的真金与极少数幸运的淘金者找到的金子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所在。】
(3) 彼得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当时失望离去的淘金者都来向他讨教:彼得先生,你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假如你就是彼得,你会怎么回答呢?
【设计意图:当“努力”和“智慧”两个词语都出现在黑板上时,学生对彼得成功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将这一认识进一步强化,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与思维训练。】
三、小结升华
同学们,彼得的梦想从未变过,他在经历了失败后,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找到了创造财富的方法,最终找到了真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像彼得那样,用智慧和努力实现梦想,找到属于你们自己的真金。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总结升华。】
【美术教案第二课时】推荐阅读:
新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案08-18
家第二课时教案07-05
猫第二课时教案05-21
春第二课时教案07-01
《古诗》第二课时教案07-06
船长第二课时教案09-21
猫第二课时教案、学案10-13
《雷雨》第二课时的教案10-27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10-05
《纸船和风筝》 第二课时教案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