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第二课时教案

2024-09-21

船长第二课时教案(共14篇)

船长第二课时教案 篇1

《船长》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思考,理解“伟大的灵魂”、“黑色的雕像”等词句的含义。

3、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文中的几处议论,从而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哈尔威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在雾气笼罩的英吉利海峡上,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海难,面对死亡的威胁,诺曼底号上的乘客们惊慌失措。

二、抓关键句,切入重点

1、请大家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再来将诺曼底遇险的这段话齐读一遍。注意要将当时的混乱与可怕读出来!只听——

2、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的头脑中闪现出一个词儿(板书:险)。

3、然而,更险的一幕还在后面!谁来找一找?

4、指名读。⑴评读第五自然段

○所有的乘客都在拼命地往小艇上挤呀!

○维持当时的秩序容易吗?把自己的生命都豁出去啦!○失去理智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整个人群!⑵想象再读。

引说:乱得不可开交就是说——

让咱们想象一下,读了这一段,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5、小结:真是乱得不可开交啊!让我们一起来将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吧!大家——(齐读)

6、提问:如果照此发展下去,那将意味着什么?

三、紧扣语言、行为,感悟精神

1、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他是如何指挥这场救援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3-28自然段,看看哪一自然段概括描写了这一点。

2、学习第25自然段。

○指名读,思考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相机在屏幕上做标记)○小结。同学们书读得真仔细……

3、过渡:课文中是如何具体描写船长哈尔威指挥、控制、领导这场救援的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的读一读3-28自然段,找出这些场面描写的段落。场面一(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船长是如何下达这道命令的?为什么要大声吼道? ○船上真的只有60人吗?引导学生思考。场面二(第7-21自然段)

○这儿实际上是两段对话,谁来分一分?

○这两段对话仅仅是船长和船员听到了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人们从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又让人们了解到了什么? ○从这里你读出了船长的什么?

○就让我们把这些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好吗?自己先对着大屏幕练一练。○指名分角色读。场面三“快救……”

○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正因为船长哈尔威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失去理智的人们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出示第22小节)⑴谁来读一读?

⑵这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⑶让我们回顾一下救援的全过程,哈尔威船长的伟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⑷看,这就是船长哈尔威(出示)

他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始终没有牢记自己是一名——船长。(点板书)他是在用自己伟大的灵魂指挥着这场救援。

四、感悟牺牲形象、抒发真情

1、谈起他的指挥,作者满怀崇敬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齐读)

2、过渡:20分钟很快过去了,乘客和船员们得救了。船长哈尔威选择了什么?

3、指名读第29自然段

4、拓展写话。

人们获救了,可船长却留在了船上,他像一尊雕像徐徐地沉入了大海。此时此刻,马丽号巨轮上的人们会怎样焦急的呼唤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或许又在想些什么呢?

五、赞船长精神,升华情感

1、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船长哈尔威用他的死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读后你又有了怎样的更深层次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一生都”、“又一次”中感受船长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并用学过的成语来赞美哈尔威船长。

3、师总结:哈尔威船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为了乘客的安危,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最后,不惜牺牲自己,精神可敬可佩!愿同学们也能像他那样,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六、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七、板书设计:

船长

遇险

不可开交

忠于职守

船长

救援

沉着镇定

井然有序

先人后己

牺牲

船长第二课时教案 篇2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

师:对于“作者为什么要把‘议药’安排在茶馆里”这个问题除了龚伟同学提出外,另有八个同学也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确定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很有帮助。

生:茶馆是众人聚集之地,他是社会的窗口。

师:你对茶馆的特性的理解准确。

生:茶馆是人们交流信息、发布新闻的场所。

师:这是个什么档次的茶馆?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生:这是个低档次的茶馆,这里的茶客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

师:课文中写的这段茶馆“议药”事件主体是谁?议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主体应该是华老栓。

生:应该还包括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几岁的人等。

生: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越说越明白了,我也觉得应该是以华老栓为代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了这篇小说的作者主要是要反映“群众的愚昧”,可见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

问题2:文中有三人说夏瑜“疯了”,为什么作者要安排他们三个人说夏瑜“疯了”?这样的安排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师:我非常欣喜的是几个同学都提到了关于有三个人说“疯了”的问题。这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个有难度的问题,好在我们有不少同学提的问题对解决这个问题起了设置阶梯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由骆一正同学提的问题——“夏瑜挨了阿义的打为什么还说‘阿义可怜'”,为什么?

(学生看相关段落)

生:夏瑜以为阿义不懂他的革命是为了解放像阿义一样的劳苦民众,还要打他,搜他的东西,说阿义可怜是因为阿义的愚昧落后。

师:这个问题解答得很完美,大家应该感谢你。接着我们来看由叶得秋同学提的问题——“三个人说夏瑜‘疯了’的理由是什么”。

师:为什么“花白胡子”“二十多岁人”说“疯了”的时候作者都用了“恍然大悟”?

生:我看这三个人其实都没能听懂夏瑜的话。

生:“恍然大悟”只是装的,这更说明这些下层民众的愚昧落后。只是这“二十多岁的人”落后到无药可救的地步,还“恍然大悟”似的,真可悲。

师:“不幸”被你言中,我也觉得他们没有听懂,这就更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你对“二十多岁的人”的分析十分细致独到。接下去我有两个问题请教同学们。(教师展示自己提的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前两个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后者只说“二十多岁的人”?)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这三个人是所有茶客的代表。

生:我发现这三个人应该是三个不同年龄段人的代表,“花白胡子”是老人,“驼背五少爷”应该是中年人,“二十多岁的人”是青年人。

生:这三人代表着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也就代表着当时整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群体。这就说明作者要强调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

师:你真是视野开阔,思考也深入。那么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又该怎样解答呢?

(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相关段落)

生:作者用“二十多岁的人”而不用借代是为了强调他的年轻。

师:你们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说年轻人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生: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特点是容易接受新思想,思维活跃。

师:而文中这位“二十多岁的人”有何特点?

生:是个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的没头脑的人。

生:这“二十多岁的人”的醒目的数字与落后愚昧的思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师:分析入理,那这反差说明了什么呢?

生:那醒目的数字警示着人们,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连年轻人都这个样子,这个社会就没希望了。

师:如果刚才作者选择三个人说“疯了”是为了说明病态社会中的民众的愚昧落后的程度之广的话。那么作者特地将这醒目的“二十多岁的人”指出来,更是要说明当时民众愚昧落后的程度之……

生:之重、之深、之甚。

师:均可!你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令人欣喜,也令人佩服。有一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个问题是“茶馆里除了三个人说夏瑜“疯了”外,还有谁说夏瑜“疯了”?

生:(一时语塞)

师:难道茶馆里只有三个茶客?在文中找找其他的茶客是怎样反应的。

生:应该说很多的茶客都说“疯了”,不,是全部茶客都说疯了。

师:何以见得?

生:课文有这样的句子“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师: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生:“听着的人的眼光”说明所有的茶客的眼光,都“忽然有些板滞”,话也不说了。说明都对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表示不解和愤怒。

师:请问“板滞”什么意思?

生:“板滞”就是指神情呆板。

生:这里应理解为眼光都停住了,一下子懵了,反应不过来。

师:这里主要指所有的茶客听了康大叔转述夏瑜的“阿义可怜”一句都无法也不能理解,其实所有的茶客在心里都在说“疯了”。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船长第二课时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背诵课文最后六小节。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他就是——船长。请同学们快速自读课文,把你心中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或者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

二、我相信同学们不仅勇于提问,而且一定善于思考,快速自读课文,在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1、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谁在书中找到答案了?学习课文最后一小节。

2、让我们一齐来读一下。

是啊!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他是一名英雄。他那舍生望死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有感情地读读课文,把你最感动的地方找出来读给你的同伴听,并说说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哪儿?。

三、学生交流:

预设1:课文第3小节,在危险关头,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而是指挥着救援工作。他想到的只有60人。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谁能读好哈尔威船长说的话。(指导读)茫茫黑夜,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诺曼底”号轮船不幸被“玛丽”号巨轮剖开了一个大口子。人们的表现如何?(引读、看课件二)

预设2:课文第5、6小节,人们的呼号和嘈杂与哈尔威船长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愿意来读一读他和手下的对话。(指导读)

预设3:课文25、26小节,你能把这部分读一读吗?让我们齐读一下。

预设4:课文29节哈尔威船长没有豪言壮语,他犹如一座丰碑屹立在船头,他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他那高大的英雄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定格。老师也想来读一读。(看课件三)谁也想来试试。……

四、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读到这儿,你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齐读。

《养花》第二课时教案 篇5

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美育渗透点: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乐趣,感受劳动生活之美好。

二、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2、学生学法:读中感悟.小组讨论。

三、教学重点:练习给自然段加小标题,体会老舍先生从养花过程中得到了哪些乐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激趣导入,组织学生阅读感悟与讨论、交流,提供媒体展示;相机点拨。

2、学生活动设计:阅读感悟、小组讨论、汇报、积累好词好句,扩展练习。

五、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指名学生板演:听写生字。

(2).解释成语:秉烛夜游、置之不理、自生自灭。

3、分段学习课文,练习给自然段加小标题。

(1)、看课件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指名朗读,抓重点词句概括,鼓励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相机点拨、小结。

4、小组讨论:(学习要求:四人一组交流采取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1)、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④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5、总结、扩展:

你从课文受到什么启示?(不止养花是这样,还有&&)

6、布置作业:

写话训练: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写一篇80字左右的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提示时问学生抓花的特点要从(花的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习性)等方面写。

附:板书设计

有喜有忧 有笑有泪 热爱劳动

13、养花(乐趣)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燕子》第二课时教案 篇6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投影出示填空题

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2)请同学填空。

(乌黑发亮

俊俏轻快

剪刀似

凑成了)

(3)这段话写了燕子的外形,都写了它的哪些部位?

(羽毛、翅膀和尾巴。)

“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突出了燕子活泼机灵的特点。)

(4)课文为什么用“凑成”,而不用“组成”?

(“凑成”能体现出燕子身形灵巧、搭配和谐的外形特点。)

(5)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2、读第二自然段。

(1)这段话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细雨、微风、柳丝、草、花、燕子。)(2)为什么写它们“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这里运用拟人的写法,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是文中的燕子,你会有什么感觉?

(飞行的心情一定很欢快。)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燕子“斜着身子”飞行说明他飞行时身体轻快灵活,且因为心情欢快而唧唧的叫着。)(2)仿照课文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

4、读第四自然段。

画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投影出示: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想五线谱啊!(1)这句话把什么比做什么?

(把燕子停在电线上的情景比作五线谱。)(2)作者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比喻?

(电线的样子很像乐谱中的五条线,燕子停在电线上很像音符。这个比喻与最后一句话相呼应,更好地体现了歌颂春天这一主题内容。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燕子停息的美。)

(三)练习背诵。

课文描绘了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文中语句优美,让我们一起背诵。

(四)总结全文。

线索:本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燕子歇息的美。

主题: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可爱。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夹竹桃》(第二课时) 篇7

《夹竹桃》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的又一篇佳作。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应该说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范作。本文语言清新,结构非常严谨。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但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下来,作者又从花色着笔,细腻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景象,通过对比衬托出文中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叫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人幻想。文章最后一段,小结全文,与第一段前后呼应。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来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 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愛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表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的幻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夹竹桃图片和实物、相关语段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夹竹桃不是很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作者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文中那些最能体现夹竹桃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

指名回答,讨论。(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又开出一朵

又长出一嘟噜

看不出 也看不出

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投影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这两个双重否定句的意思。

师小结:本段一百多字,介绍了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但作者通过这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出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无论是季节的更替,还是天气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无日不迎风吐艳。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朵可以和它相比。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再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的幻想。

1. 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作者由夹竹桃的影子产生了哪些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2. 讨论问题一

(1)投影出示:“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2)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再次轻读这段话,展开联想。这么美的意境,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用心体会。(播放舒缓的音乐)

3. 讨论问题二

过渡: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了哪些东西呢?

(1)生之间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师问: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读读。

相机出示句子:“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配乐齐读。

(4)完成填空:

我幻想它是地图( )碰巧(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夜蛾(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微风( )。

(5)大家注意观察,作者的三次幻想有什么相似之处啊?

(先是动态描写,接着是静态描写)

4. 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呢?

读了文中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最喜欢作者哪一次的幻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5. 小组讨论交流。

6. 指名回答。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用朗读将读者领入情境。

7.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这奇妙的景象,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教师总结

夹竹桃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六、作业

1. 用“无……不……”“无不”造句。

2. 拓展练习:

夹竹桃幻想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呢?请仿照课文写话。

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七、板书设计

景象奇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最值得留恋和回忆

《社戏》第二课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感受文中浓浓的景物美、人情美。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教学重点

1、学习小说通过语言行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过程:

文章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并不好吃,戏也普通,那么难忘的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明确:难忘人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

(一)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各种感官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

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二)分析人物。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2.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 “我最喜欢文中的x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归纳主旨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老王教案(第二课时) 篇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和快速阅读的能力;

2、通过仔细阅读,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通过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提高写作

能力;

4、学习文中人物的善良人格,感悟人性美的光辉,学

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如何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学习他们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悟人物的善良品性,联系实际,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讲到老王生病了,接着引出下文。

二、分析文章内容(8—22自然段)

(一)朗读并解析第八自然段。

1、重点解析词汇:“镶嵌”、“可笑”;

(1)镶嵌的两个意思:①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②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2)用来镶嵌之物的特点:①死物;②较薄。(3)作者在这里用“可笑”二字的原因:

①以笑写悲; ②故作轻松。

2、学习新的修辞手法:拟物。

(1)把人当作物来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2)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3)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写。

3、简单回顾学过的修辞手法:夸张。

4、整合文中表现出老王生病的外部特征:直僵僵、镶嵌、面如死灰、翳、枯黄的干皮。

(二)解析第九自然段至十六自然段。

1、分析作者在老王送香油、鸡蛋的事件中,从见到老王到目送老王离开的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情感变化: 吃惊—感动—心酸—担心—愧疚。

2、把“强笑”和“笑着”进行对比分析。

3、老王对作者“转身”这个动作非常敏感的原因:

(1)了解作者,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

(2)害怕作者误会他的来意。

4、分析十五自然段的“理”字。

5、分析“叠好”这个细心的动作。

(三)解读十七自然段至二十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这个部分的内容。

2、分析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关爱不够;

(2)平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三、作业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篇10

师: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琦君奶奶回到她曾经生活过的那个江南小村庄,一起去品味迷人的桂花香,分享她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请大家把书打开,看一看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按照摇花前、摇花时和摇花后的顺序,具体讲述了摇桂花的情景。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部分的内容,其他同学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谁想读?

(一生读摇花前的内容)

师:同学们,咱们在这里可以做个记号“|”,表示这前面就是摇花前的情景。摇花时,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这里是摇花时的情景,咱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马上在这儿做一个记号。摇花后呢,谁来读?

(另一生接着读)

师: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琦君在使劲地“摇桂花”,很快乐。

生:她很快乐,把桂花摇下来啦!

生:我仿佛看到桂花像雨一样落了下来。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琦君听到母亲同意“摇桂花”的时候,一蹦三尺高的样子。

生:我仿佛看到了摇完桂花,父亲、母亲享受桂花丰收的喜悦。

师:哦,那是一种快乐的忙碌,其实在“摇桂花”的过程中,课文不仅写了“我”和父母亲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还表达了“我”的心情。现在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看看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我”的心情分别是怎样的,把体会到的感受写在书眉上。(生默读,师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谁来说说摇花前,“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在“摇桂花”之前,作者是很心急的。

师:你从哪句话体会到了“我”的急?

生:我是从“‘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句话中体会到的。

师:是呀,桂花都开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摇嘛,真是急死了。所以,明明是问母亲,作者却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呀?

生:感叹号。

师:谁再来迫不及待地缠着母亲问一问。(一生读)

师:咱们就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一起读一读“摇桂花”之前的情景。(生齐读)

师:现在终于要“摇桂花”啦。哪些语句向你传达了这种快乐的心情?请把这些语句给画出来,自己轻轻读。(生自学)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文中“我”的快乐的心情。

生:“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师:我来问问你们这些“小琦君”,你们又是帮着铺竹席,又是帮着使劲儿地摇,这是为什么啊?

生:因为我非常开心。

生:因为“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我当然很积极地去帮忙。

生:我盼星星、盼月亮就是为了“摇桂花”,现在“摇桂花”的机会终于来了,怎么不开心呢?

师:我感受到了。那你又是帮着干这个,又是帮着干那个,不觉得累吗?

生:不累!

师:你们小小的心里装的全都是满足啊,所有的快乐,都从这两个“帮着”中体现出来了。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语句也向你传达出了这种快乐?咱们继续交流。

生:我找到了这句: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就“喊”——。这话是从心底喊出来的,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的小眼睛闪亮着,带着微笑喊了出来。这一喊,你感受到了什么呀?

生:我觉得那桂花很香很香,作者心里十分快乐。

师:请大家边读边想象那飘落的桂花。一定还会有新的感受。

生:我十分兴奋。桂花像雨一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的。

师:真是太奇妙了,这桂花纷纷落下来,我的心都飞起来啦,谁愿意再来喊一喊。(生读)

师:她这一喊,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她非常非常非常的激动。因为她整天都是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摇桂花”这件大事。

师:我听出来了,你也非常激动,连用了三个“非常”。老师也真想喊一喊。(教师范读)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啊?

生:小作者沉浸在这种香气中了。

师:完全沉醉啦,咱们女同学,请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女生读)

师:我看到了男孩子脸上写满了羡慕,想读吗?(男生读)

师:(音乐起)那么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一起去摇落那缤纷的桂花吧。摇桂花喽,孩子们,来呀来呀,快来使劲地摇呀。同学们,说说看,在这么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什么,最想说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最想说,桂花真是太香了。

生:我最想紧紧地抱着桂花树,使劲儿地摇。

生:我想再多摇一会儿,以后可能就没机会这样摇了。

生:我肯定一直待在树下,不想回家。因为桂花的香气已经把我熏醉了。

师:熏醉了,我想你此时此刻已经躺在散落的桂花上,睡个桂花觉了。

生:我会拿一些桂花,然后撒在自己身上。

师:撒在身上,你这时就成了桂花仙子了。大家都走到琦君的心里去了,这缤纷的桂花终于摇落了。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于是他诗兴大发,把所有的快乐都融进了这诗句中。谁来吟诵?(生读父亲的诗)

师:父亲是用诗句来表达桂花丰收的喜悦。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呀?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非常快乐的。

生: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非常喜欢桂花,希望明年还可以“摇桂花”。

师:今年还没过,就盼着明年了,可见陶醉啊!正如父亲诗句中说的,“花语缤纷入梦甜”啊!这甜蜜的感觉还在心头回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依然沉浸在欢乐之中。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什么呀?

生:桂花摇落以后,都做成了吃的,有桂花卤,还有糕饼,还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

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桂花明明只在秋季开,又怎么会香了全年呢?

生:因为桂花可以做许多东西,人们只要吃着这些东西,口中也会散发出阵阵的桂花香。

生:村庄里所有的人都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所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生:人们把桂花收在铁罐子里,可以泡茶,过年的时候还可以做糕饼。人们把桂花都藏起来,这样全年就都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

师:随之,这香味也就到了人们的心里头了。除了它香的时间特别长,你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些词儿也让你觉得是那么的香。

生:我从“沉浸”这个词里面感受到了桂花很香。因为如果只有一些地方香的话,她就不会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了,“沉浸”它表示程度很深。

师:是呀,整个村庄都香了。你能具体地说说看,哪些东西都是香香的。

生:桂花茶,是飘着桂花香的,桂花卤、桂花糕也是。

生:连我写字用的笔也是香的。

生:可能连吹来的风都是香的。

生:我觉得他讲的那个风香还不够。风香,过了一段时间香气就全被吹走了。落下来的桂花不可能全被捡了放到竹席上,总还有很多是落到泥土里的,泥土吸收了以后,就会发出清香,许多泥土的香味聚在一起就变成浓香,随着风儿吹来吹去的。

师:掌声送给他!连咱们村庄里的泥土都是香的,咱们的心都是香的!带着这种沉醉的感觉一起读文中母亲的话。(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真的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

生:并不是外地的桂花都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香,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十分喜爱故土,赞美家乡的金桂。

师:爱家乡都融汇在她爱桂花之中了,多么自豪的情感啊!谁不说俺家乡好啊!同学们,你也能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外地的______再______,还是比不得______。)

师: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吟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年,母亲站在自家的旧宅院子里,触摸着芳香扑鼻的桂花时,她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当我从外地回家,捧一大袋桂花送给母亲时,母亲总是说——(生读母亲的话)

师:每年丹桂飘香,身处异乡的母亲就会说——(生深情朗读母亲的话)

师:当85岁高龄的琦君回到故里,站在家乡的旧宅院子里,她仿佛又一次听到母亲在说——(生深情齐读)

师: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甜甜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这桂花雨仅仅是指当年摇桂花时,那落得我满头满身像雨一样的桂花吗?不是,那你说说看,这桂花雨还是——(屏幕出示:这阵阵的桂花雨是……还是……)

生: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

生:那阵阵的桂花雨还是琦君奶奶对她故乡的思念。

师:是啊,就是那浓得化也化不开的思乡之情啊!这缤纷的桂花雨不仅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也快乐了我们的童年。作家琦君在文坛上被誉为“台湾的冰心”。因为少小离家,所以她的很多文字,都表达了一种浓浓的乡情。(出示作品名及网址:《粽子里的乡愁》《月光饼》《春酒》……www.chinese.001.com/中国语文网)课后,请同学们登陆中国语文网,去阅读琦君的作品,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也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家》第二课时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学会“白、云”两个字。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多种形式读,让学生读中悟情,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

3.指导学生练习说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看图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一句所包含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屏示“家”,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指名读,齐读。

2.小朋友,你们看,这个家的上面的(课件点红“宝盖头”)像什么?是呀,它多么像屋顶呀,能为我们遮风挡雨,(边说边点红)家下面有这么多撇呀,就像是我们的家人,在家里,每个人都相互关心,相互依靠,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

3.家是一个多么温暖、多么快乐的地方呀!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家(齐读)。

二、创设情境

读悟结合(一)、学习第二句诗

1.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家,那你们知道,我们共同的家是什么吗?祖国

出示词卡——祖国,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日本人的祖国就是(),美国人的祖国就是(),不同国家的人,祖国也不一样。

指读、齐读(读准)。

2.(出示祖国地图)看,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它像一只神采飞扬的大公鸡。最近这只大公鸡显得比以前更神气了,神舟七号宇宙飞船载着刘伯明、景海鹏、翟志刚这三位宇航员成功地飞到了太空,向全世界证明我们中国是非常强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自豪地呼喊一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出示:祖国,指名读,齐读)

3.不仅如此,我们祖国还有巍峨的高山,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沙漠,雄伟的长城,看了这么多图片,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么样?(指名说)

(出示鲜花图)我们的祖国真美啊,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是这美丽的大花园里的——(出示:花朵,美读)

所以说——(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指名读

祖国真是小朋友们幸福的家,就让我们挺起胸膛抬起头,幸福地说——

4.多么幸福的家园啊!听,小朋友们都开心地唱起来了。(播放《娃哈哈》,师生表演。)

过渡:看,小朋友每个人脸上都笑哈哈的。因为我们有一个温暖的小——(家),还有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大——(家)。

(二)、学习第一句诗

1.过渡:除了我们有家,动物、植物有没有家呢?对,任何东西都有自己的家。瞧!有几个调皮的大自然宝宝从家里跑出来了,看,认识它们吗?谁来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

(出示:白云

小鸟

鱼儿

种子)

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它们的家都在哪里呢?

(出示:蓝天

泥土

树林

小河)

指名读、齐读(读准字音)

现在呀,要请小朋友们帮帮忙,请你帮助左边的大自然宝宝们找到他们的家,谁来说一说,哪里是谁的家?

(相机学习4句诗)

2.(出示蓝天白云图)

(1)你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词卡:碧蓝碧蓝、一望无边)

指名读,齐读蓝天(读出蓝天的美、辽阔)。

(2)师述:白云飘在蓝天上,风婆婆一吹,它们一会儿飘到东,一会儿飘到(),一会儿变成小白兔,一会儿变成——,一会儿又变成——

,(指名说)

白云宝宝在蓝天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多自在呀!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3)其它小朋友想读吗?(齐读)

3.(出示树林图)

(1)看,这是一棵树吗?两棵树吗?有很多很多的树,这就是——树林

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词卡:茂密)指名读,齐读树林(读出树多)

(2)小鸟们在树林里干什么呢?

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谁能读出小鸟的快乐来?

指名读、齐读小鸟

(3)当大风吹起来的时候,树林为小鸟(),当大雨下起来的时候,树林还会为小鸟(),师:生活在树林里,小鸟是多么安全,多么舒适呀!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4.(出示小河鱼儿图)

(1)生说:小河是鱼儿的家

(2)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弯弯的,清清的,清澈见底的)

如果你就是一条小鱼,你想在小河里干什么呢?

师述:看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这句诗:鱼戏莲叶间,生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谁能读出你们刚才在小河里游戏的快乐来?

指名读、齐读

(4)小鱼儿,其实岸上更好玩呢,你愿意离开小河跟我到岸上玩玩吗?(学生答)

(5)是呀,鱼儿一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会没有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所以说——小河是鱼儿的家(齐读)。

(6)小朋友们,小河不仅是小鱼的家,它还是谁的家呀?指名说

5.(出示图)

(1)一粒小小的种子,它住在泥土里,肥沃的泥土给了种子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当春天暖暖的阳光照着泥土时,小种子就醒来了。它踢踢小腿,生根了;它伸伸手臂,发芽了。在泥土温暖的怀抱里,它慢慢地长大了,有的长成花,有的长成草,有的长成树木,有的长成庄稼。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2)泥土是种子多么温暖的家呀!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3)泥土不仅是种子的家,还是谁的家呢?

6.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瞧!每个人都有自己温暖的家,他们都在各自的家里,生活得那么快乐,那么幸福!

三、句式迁移

拓展训练

过渡:其实,只要小朋友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温暖、舒适的家。

1.(出示图)你能看着图用这样的句子开说一说吗?

2.除了图上看到的,你的小脑袋里还有其他的诗句吗?

(指名说一说)

3.小朋友们可真聪明,真像一个个小诗人。

四、整体感知,诵读全诗

1.看,今天耿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家,(出示全诗),多美的小诗呀,老师忍不住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配乐范读)

老师读得美不美呀?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美吗?我可是有朗读法宝的哦,想知道吗?我呀是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美丽的画面,你们想来试试吗?(指名读齐读)

六、作业

《泉水》第二课时教案 篇12

苏教版《泉水》第二课时教案

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泉水丁冬响》好听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泉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复习1、复习生字词。课文里的生字词,还记得吗?谁能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2、复习第一自然段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泉水从石缝里冲出来,泉水流到哪些地方?(指名回答)三、“ 扶”学第二自然段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泉水的什么特点?(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后板书“多”)2、你从哪里读懂泉水的“多”?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句子。生读“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3、(课件出示) 来吧,我的水很多。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比较读体会泉水的“多”和热情,相机理解“天然水塔” 4、师小结:山上的泉水源源不断,所以才会“很多很多”。5创设情境,指导朗读。那么,在第二自然段中,热情的.泉水把水送给了谁?现在你们都来当热情的泉水,我是山里的姐姐,你们喊我一声山里的姐姐。师:泉水泉水,我要打些水回家作饭吃(回家沏茶喝、洗衣服……)。生用“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来回答指导读出热情的语气。6小结,再读本段。谢谢!真是热情的泉水!从你们的笑脸上,从你们的话里,老师感受到你们帮助了山里的姐姐,心里是多么快乐呀!再读一读吧。四、“放”学三、四、五自然段1、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读一读,把它画出来。生找“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课件出示句子)从这句话里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清”)泉水就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它照出了什么?想像说话:清清的泉水还照出了泉水多清啊,照出了这么美的景色,谁再读一读这句话?(学生读句子)2、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师板书:甜)当你们读到“更大更甜”这个词,脑子里出现了什么?句式训练:我好象看见了・・  同学们这么一说,我仿佛也看到了累累硕果。老师真想读一读。(师范读)3还找到什么句子?(学生读句子,师板书:美)(听课件)画眉鸟正在尽情地歌唱,(贴图,板书)它的歌声多么清脆呀。泉水泉水,快亮出你很美很美的琴声,为画眉鸟伴奏吧。(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五、配乐朗读一至五自然段。多美的琴声呀,为了记住热情大方、乐于奉献的泉水,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同学们读泉水的话,其余部分老师读。(师生互读课文)六、学习六、七自然段1、指名读两段。大家边读边想:你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会用“为什么”提个问题。2、生质疑,(预设为“为什么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3、这个问题,课后有一首小诗,大家读一读就明白了。读P22“我会读”这首诗就告诉我们泉水最后都要流进――大海里。4、老师也想问问:课文的最后一段只有两个词,后面有六个小圆点,这叫省略号,它告诉我们――(泉水还流过很多地方)。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泉水还流过哪些地方?遇到了谁?说了什么?学着课文的样子说一说。分成四人小组先说说。句式训练泉水流到看到泉水说:“・・・・・・   ”5、师看板书小结课文(1)读了课文,泉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泉水源源不断地冲出来,是多么――多,看上去那么――清,喝起来那么――甜,声音那么――美,而且还热情大方。我们真应该像泉水这样乐于助人。一起来读读写在课文前面的话吧。(齐读P19单元提示语)(3)相信小朋友们学了这课以后,也能成为一个像泉水那样热情、快乐的人。七、作业:1、 学了课文,泉水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课文里的优美词语一定也给我们留下了印象。(读“阳光灿烂的世界、明亮的大镜子、火红的杜鹃花、清脆的歌声”等词)课文里还有像这样的词吗?找一找,把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鸟岛,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海西皮小岛是个闻名中外的鸟岛。每年春天,天气温暖,湖水解冻,鱼虾成群。到了六月,这里更热闹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积极的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说说岛上的情景。(板书:热闹)

3.具体说说哪几个词中感受到鸟岛很热闹?(点击: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词语变色)

(1)你从哪里看出这是鸟的世界?(出示幻灯片,练习说话)

(2)鸟儿来这里会干些什么?(多媒体播放鸟岛录像片段,进行说话练习)

填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3)学生自由练说。

(4)指名说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出示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利用媒体,借助 “视频”这一手段,给学生对鸟岛的认识带来了感性体验。播放了群鸟在鸟岛上的场面,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做文章,抓住文中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

岛上的鸟多,这么热闹,怎样读才能读出鸟儿多,鸟岛很热闹?(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1)指名讲 (鸟窝多、鸟蛋多),你从个词感受到鸟窝多、鸟蛋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2)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处再请人补充。

(3)“挨”可以换哪个词?(靠)

6.板书:鸟蛋多

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7.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鸟多吧!

8.齐读。

9.练习背诵:鸟多( ),鸟窝多(),鸟蛋多( )。

【设计意图:用画鸟窝,画鸟蛋的方法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为活跃,互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形象性的长处一一展现,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师:鸟岛上真热闹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来岛上游玩的人( ),他们(),随手( ),可是(),因为()。

2.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爱鸟护鸟。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5.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6.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总结:只有人们把鸟当作自己的朋友,相互之间没有侵犯,没有伤害,和睦相处,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神奇的鸟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当小导游,介绍青海湖鸟岛。

板书设计: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爱鸟护鸟)

鸟蛋多

灰雀第二课时教案 篇14

羊角学校

张旖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并从人物的对话中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男孩把灰雀放回的经过。教学难点: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昨天认识的新朋友吗?瞧,它们来了!(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教师引读: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引读: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2、小结: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列宁和我们一样都非常——生:喜爱灰雀(板书“喜爱”)

二、感受列宁爱灰雀、爱男孩

(一)朗读第2自然段

1、今天我们请小朋友先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发生了什么事?从哪里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指板书)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把找到的句子划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交流:(媒体出示:胸脯深红的灰雀)(1)指名交流

(2)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列宁着急呢?

(3)“找遍”是怎么找呢?师:是呀,找遍就是把每一棵树都仔细地找了;每一个角落都找过;找了很长很长时间。

(4)师:说得好,我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要注意强调这个词,把列宁找灰雀的仔细、辛苦读出来。(生个别读、集体读句子。)

(5)小结:列宁这么着急,看出他怎么样?生:喜爱灰雀(指板书)

(二)继续学习第3-10自然段

那列宁到底找到灰雀了吗?(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我们赶紧再读读课文3-10自然段,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请你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读懂什么?圈一圈从哪些词语中读懂得? 好,把你找到的句子和同桌说一说。

3、检查交流

谁先来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媒体出示:列宁对话)

(1)从“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这句看出列宁喜欢灰雀。因为要是列宁不喜欢,就不会去打听灰雀的下落。

(2)从“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这句看出列宁爱灰雀。要是他不喜欢,他就不会那么担心了。

师:(创设情境)是啊,要是灰雀飞走了,那以后来公园就——(再也看不见它了。)

师:要是冻死了,列宁心里会——(很难过)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你心爱的灰雀不知是生是死,你会怎么说这句话呢?(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练习)

(3)从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这句看出列宁喜欢 灰雀。

师:你把这句话读读,看哪些词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

从“多好的” “可惜——” “自言自语”。这三个词能看出。

师:到底这几个词是否能看出列宁喜欢灰雀?我们好好思考一下,简单说说理由。“多好的”这个词直接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可惜”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

师:那“自言自语”呢?(生沉默)什么叫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就是自己给自己说话。师: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自言自语? 我很伤心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我很高兴的时候会自言自语。师:大家说的情况虽然不一样,但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当人的感情很——激动、投入、强烈。

师:列宁为谁激动起来?(为灰雀。)

师:是啊,列宁太想灰雀了,越想越深,越想越投入,以至有点情——情不自禁。师:现在你们说这个“自言自语”能不能看出列宁爱灰雀? 能

师:现在你就是列宁,灰雀不见了,你多么思念它、牵挂它,替它惋惜啊,把你对灰雀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吧!

(练习朗读:个别读——范读——集体读)

(三)灰雀去哪里了?(媒体出示:侦查任务)师:听了你们动情的朗读,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列宁是多么喜欢灰雀啊!同学们,到底这只让列宁牵肠挂肚的灰雀哪去了呢? 让男孩捉走了。

可男孩一开始不是说“没看见”吗? 他撒谎!

师:到底男孩说没说实话,为了解开这个疑点,这回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精明的小侦探,请你们仔细分析小男孩的行为,包括他想的、说的,看能不能找到线索、证据去证明男孩说的是不是实话。这个任务能完成吗?(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师耐心倾听参与其中。)

师:好,下面召集大家开会,进行案情分析,谁先来发表自己的高见?(媒体出示:男孩对话)

1、从“那个男孩本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话看出男孩刚才没说实话。因为要是没看见,不可能知道灰雀没有死。这句话说他不敢讲,正好说明他一开始就没说实话,他怕现在说出来列宁批评他。

师:这两位侦探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说话口齿伶俐,分析得很有道理,接着往下说。

2、从“一定会飞回来。男孩坚定地说。”看出男孩开始没说实话,因为要是他没看见,就不可能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而且还那么坚定地说。

师:你们认为男孩最后的两次说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次的语气比第一次更肯定。

3、男孩为什么这么肯定?为什么抓走灰雀呢?(板书:男孩喜爱灰雀)

4、师:列宁喜爱灰雀,男孩喜爱灰雀,两个人的爱一样吗?(学生交流)

5、师: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我读列宁的话,你们读男孩的话。(师生分角色朗读后,让学生自己推荐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的变化。

三、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师: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是真的吗?从刚才的研究看来,他开始说的那句话确实有问题,结果是不是呢?请大家听老师读最后一部分的课文。(媒体出示:11--13自然段)

灰雀是飞回来了,因为课文说“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林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师:找得好,我觉得这句话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你们读一读,看认为是哪个?(果然)

师:为什么?(因为男孩说灰雀会飞回来,现在真的飞回来了,“果然”这个词用得很准确。)

师:大家再把这部分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生独立思考后可与同学交流)

1、那个男孩为什么会低着头?(男孩觉得自己错了。怕列宁批评他。)

师:同学们再想想,男孩错在哪里?(捉灰雀、说谎)男孩为什么要捉灰雀呢?(他也喜欢灰雀)

2、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问灰雀去哪里了?(列宁懂得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媒体出示: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们看到列宁不仅爱灰雀,更(爱小男孩)

3、小男孩都撒谎了,为什么还说他是诚实的?(知错就改也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小结:同学们,爱的力量多大啊,爱使世界变得更美丽;爱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真挚、更纯洁;爱使一个小孩子变得诚实、可爱。让我们的社会处处充满爱吧!最后,让我们心中充满爱吧。

四、总结拓展(媒体出示:拓展)

1、听,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又在枝头唧唧喳喳的歌唱,他们好象在。(指名2—3名)

2、现在如果你是列宁、男孩或灰雀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3、师生总结: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教师擦去板书“喜”字。

板书设计: 灰雀

上一篇:圣诞节奥巴马演讲稿下一篇:企划部工作总结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