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第二课时教案

2025-01-04|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整式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2篇)

整式第二课时教案 篇1

2.1《整式》(第二课时)

主备人:马永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等概念,会指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发展符号感,通过观察代数式的特点,发现、归纳单项式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整式比具体数字表达的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这给实际问题的解决带来很大方便.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2.难点:负系数的确定以及准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次数.

3.关键:正确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的概念.

教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教师操作课件,展示章前图案以及字幕,学生观看并思考下列问题:

1.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2)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要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需要时间的2.1倍,如果通过冻土地段所需要t小时,能用含t•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

(3)在格里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u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分析:(1)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列车在冻土地段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3=300(千米),•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t=100t(千米).

(2)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为2.1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20×2.1t(千米);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因此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20×2.1t+100t(千米).

(3)在格里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小时,•那么通过非冻土地段要(u-0.5)小时,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u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u-0.5)千米,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u+120(u-0.5)]千米,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为[100u-120(u-0.5)]千米.

思路点拨:上述问题(1)可由学生自己完成,问题(2)、(3)先由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列式.

上述的3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们分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通过本章学习,我们还可以将上述问题(2)、(3)进行加减运算,化简.

五、新授xkb1.com

2.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问题.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____,体积为_____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是_______元.(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_____.

教师课堂巡视,关注中下程度的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上面各问题的代数式分别是:6a,a,2.5x,vt,-n.

观察上面各式中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面各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都是乘法运算,•它们都是数字与字母2233的积,例如:6a表示6×a,a表示1×a,2.5x表示2.5×x,vt表示1×v×t,-n•表示-1×n.

像上面这样,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2,a,11,都是单项式,而,1+x都不是单项. 3a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例如:6a的系数是6,a的系数是1,-n的系数是-1,-ab1的系数是-.w-w-w.x-k-b-1.c.-o-m 55 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成前面,•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例如,2.5x•中字母x的2指数是1,2.5x是一次单项式;vt中字母v与t的指数和是2,vt是二次单项式,-abc中

2字母a、b、c的指数和是4,-abc是4次单项式.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_______.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售价为_____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为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_.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1,学生思考、交流.师生互动.

强调:单项式的次数是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字母的指数不写的,表示这个字母的指数是1,不是“没有”.

用字母表示数后,同一个式子在不同的问题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例如,在问题(4)、(5)中,所填的结果都是0.9a,一个是表示电视机的售价,一个是表示长方形的面积,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让学生交流各自想法,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六、巩固练习

w-w-w.x-k-b-1.c.-o-m

1.下列各式是不是单项式?为什么?

(1)x-2y;(2)-

x;5(3)4;m(4)ab;(5)-1. 5 2.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改正过来.(1)单项式-xy的系数是0,次数是2.(2)单项式2a的系数是2,次数是9.

3.请你写出系数为-,含有x、y,次数为4的所有单项式. 4.课本第56页练习1、2题.

七、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小结本节课内容. 1.什么叫单项式?举例说明.

2.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是单项式吗?7

2x是单项式吗?为什么? a 3.什么叫单项式的系数?什么叫单项式的次数?举例说明.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9页至第60页,习题2.1第1、2、8题.

九、板书设计:

2.1整式(2)第二课时

1. 像上面这样,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2,a,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1,都是单项式,而,1+x都不是单项. 3a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篇2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整式第二课时教案 篇3

知识点1: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1如:ab,m2,x3y,5,a。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如:x22xyy2、a2b2。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

图表示:

知识点2: 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单项式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11如:a2b的系数是,次数是3。3

3注意:(1)圆周率π是常数,2πR系数是2π)

(2)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如:a2,m3。

(3)23a2中系数是23,次数是2。

知识点3 :多项式的项、常数项、次数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如多项式3n42n2n1,它的项有3n4,2n2,n,1。其中1不含字母是常数项,3n4这一项次数为4,这个多项式就是四次四项式。

注意:(1)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如:6x22x7包含的项是6x2,2x,7。

(2)多项式的次数不是所有项的次数之和。

知识点4: 同类项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另外所有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例如:m2n与3m2n是同类项;x2y3与2y3x2是同类项。

注意:同类项与系数大小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知识点5:合并同类项法则

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保持不变。

如:3m3n22m3n2(32)m3n2m3n2。

知识点6: 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如:(abc)abc,(abc)abc

知识点7: 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为便于多项式的运算,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将多项式各项的位置按某个字母的指数大小顺序重新排列。

若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降幂排列。

若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这个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幂排列。1如:多项式2a3b3ab3a2bb2aa1

21按字母a升幂排列为:1ab2a3ab3a2b2a3b。2

注意:(1)重新排列后还是多项式的形式,各项的位置发生变化,其他都不变。

(2)各项移动时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

(3)某项前的符号是“+”,在第一项位置时,正号“+”可省略,其他位置不能省,排列时注意添加或省略。

知识点8: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1)如果有括号,那么先去括号。有多重括号时,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

(2)如果有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

典型例题:

1、指出下列各式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

1x22,0,x2y,ab,x2y25,,29xy1,m,xyz, x+x+1x322x

x22x,―2.01×105。

35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ab,―x2,3xy5,x

5yz3。

3、指出多项式a3―a2b―ab2+b3―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

14、多项式x2y-x2y2+5x3-y3的最高次项系数是。

215、多项式-3ab2+a3b+4-a2的项是

2高次项是,最高次项的系数是,常数项是,它是次项式。

6、若把(s+t)、(s-t)分别看作一个整体,指出下面式子中的同类项,并简化 131(1)1(s+t)-(s-t)-(s+t)+(s-t);463

5(2)2(s-t)+3(s-t)2-5(s-t)-8(s-t)2+s-t。

⑶5(s+t)3-2(s-t)4-2(s+t)3+(t-s)4。

7、若5x3ym和9xn1y2是同类项,则m=_________,n=___________。

24n1ab的和是单项式,那么m=,n=

329、观察下列单项式:x,-3x,5x3,-7x4,9x5,„按此规律,可以得到第2008个单项

式是______.第n个单项式怎样表示________.10、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是a,十位数字是b,百位数字是个位的两倍,这个三

位数表示为。

8、已知单项式3amb2与-

11、代数式9(2ab)2的最大值是______.12、如图,用围棋子按下面的规律摆图形,则摆第n个图形需要围棋子的枚数是

()

A.5nB.5n-1C.6n-1D.2n2+

113、已知a+2b=5,ab=-3,则(3ab-2b)+(4b-4ab+a)=___________.14、当x2时,代数式px3qx1的值等于2002,那么当x2时,代数式px3qx1 的值为______.15、已知xy2xy,求

16、已知m2mn21,mnn215,求m2mnn的值。

17、已知xy7,xy2,求5x3xy4y11xy7x2y的值。222222224x5xy4y的值。xxyy18、已知代数式3xn-(m-1)x+1是关于x的三次二项式,求m、n的条件。

19、已知n是自然数,多项式yn+1+3x3-2x是三次三项式,那么n可以是哪些数?

20、多项式5xmy2+(m-2)xy+3x.(1)如果的次数为4次,则m为多少?(2)如果多项式只有二项,则m为多少?

21、如果5xmy2m2xy3x是四次三项式,求m。

22、如果多项式a1x41bx5x22是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求ab。

23、已知A=2a2+3ma-2a-1,B=-a2+ma-1,且3A+6B的值不含有含a的项,求m的值。

24、一个多项式加上―2x3+4x2y+5y3后,得x3―x2y+3y3,求这个多项式,并求当

1x=―1,y=时,这个多项式的值。2

232n-122n-22n+1x-x-x+2按字母x降幂排列(n为自然数).并说3

4出最高次项、常数项.25、把多项式5x2n+

26、如图三角尺的面积为;

27、如图是一所住宅区的建筑平面图,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是㎡。

28、某移动通讯公司设了2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缴27.5元月租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话费0.1元;“本地通”不缴月租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2元(本题的通话皆是市内通话),若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

a)用代数式表示两种方式的话费;

b)某人估计一个月通话350分钟,应选哪种合算?

29、一辆汽车以x千米/小时行驶d 千米路程,若速度加快10千米/小时,则可少用多少小时?

30、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观潮》教案——第二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提升文言文阅读素养。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观潮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导课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的创造。

二、新授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4.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5.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6.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7.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

读一读下面的段落,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 找出这段话中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写下来。(犹如)(如同)(好像)2.这段话是按(B)顺序来写的。A.从近到远的 B.从远到近的

3.这段话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C、D)的修辞手法。(多项选择)A.拟人 B排比 C.比喻 D.夸张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六、板书

观 潮

潮来前 雄伟壮观、(钱塘江潮)潮来时

《荷花》第二课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欣赏荷花的美丽,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点: 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指谁; 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的景象。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荷花录像引入

1、导言:荷花被称为“花中仙子”,它美丽高洁,受到古今文人墨客的喜爱,留下了大量永荷的诗文。指名读句子。出示诗文: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 周敦颐《爱莲说》)(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王昌龄《采莲曲》)(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小池》)

荷花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

2、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新授

1、(1)、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用“__”标出课文描写荷叶的句子,用“﹏”标出课文描写荷花的句子。然后把你划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

(2)、我们先来看描写荷叶的句子。出示句子。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荷叶的什么特点?(多,绿,又大又圆)从哪里看出?(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分析。

有 没有发现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把荷叶比作大圆盘。指名读――齐读

2、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那么谁来读读描写荷花的句子?

(1)老师觉得这句话写的特别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讨论交流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评:你觉得哪个字最能体现出荷花的美?“冒”

我也觉得这个字用的特别美,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长才叫冒?(使劲地长,快速地长)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觉得“冒”字可以换成哪些字?把换的字带到原句中读一读。

(探,钻,顶„„)你们觉得和冒相比,哪个字最恰当?为什么(“冒”字更能体现荷花的长的有力,生机勃勃。)

你想来学着荷花冒一冒吗?谁来读?(指名读)

评价:一朵小荷花冒出来了,你冒的真有力;你冒的真迅速呀。我看到一朵充满生机的小荷花冒出来了。

还有谁想冒?假如你们就是一朵朵荷花,头上是密密麻麻的荷叶,让我们一起冒吧。

过渡:你还觉得哪句话很美?(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才)

我看到了一朵欲放还羞的小荷花,真美。如果能配上动作一定更美,把你的手当作荷花的花瓣再来试试。多美的小荷花呀。谁还想来读?

多么招人喜爱的荷花呀。

过渡: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荷花的美?

(4)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全都,露出)这是朵热情的小荷花,在阳光下尽情绽放。还有谁想来读的?读出他的热情。还有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吗?

(5)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饱胀)

这是一种什么样子,谁来描绘一下“饱胀”?。(饱满得要胀破开来)。你能用动作演示一下吗?

你的感觉是最美的,还有谁想来读? 我感受到了你对荷花的喜爱。

4、小结:荷叶美,荷花更美,无论是含苞欲放的,无论是半开着的,无论是全展开的,所有的白荷花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第二自然段。)书中的文字是如此优美,接下来就让拌着音乐我们欣赏一下这美丽的荷花吧。(欣赏)

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1、过渡: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着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引读)你能说说荷花有哪几种姿势吗?你想用什么词汇来形容赞美荷花? 学生说成语、古诗。。。

过渡: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难怪作者面对满池的荷花,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如果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指名回答)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第三段)

四、组织想象

(课件展示荷花动画,师范读)

1、美吗?喜欢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多读几遍吧。(自由读)

2、读着读着,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指名说)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什么意思? 除了蜻蜓、小鱼,还有谁来了?他们又会说什么?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话吗?“——————,告诉我——————” 大家都想表达心中的感受,那就让我们通过朗读去表现吧,引读:我忽然觉得„„播放音乐,五、结束语

3、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赞美荷花或大自然。

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吧!边看边想,大自然不用笔、不用纸,就给我们描绘出美丽的画卷,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荷花或大自然!指名赞美。

例如:(荷花,你出淤泥而不染,我赞美你!)(荷花,你濯清莲而不妖,我赞美你!)(荷花,你亭亭玉立,不蔓不枝,我赞美你!)(荷花,你冰清玉洁,芳香四溢,我赞美你!)(荷花,你婀娜多姿,美丽无比,我赞美你!)(荷花,你不愧为花之君子,我赞美你!)

(荷花,你姿态各异,带给人美好的享受,我赞美你!)(荷花,你袅袅婷婷,像纯洁的少女,我赞美你!)

2、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洁白,清纯,努力向上。同学们,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最后伴随音乐一起来赞一赞美丽的荷花吧。(齐读全文)

3、如此优美的文字,想把他变成自己的吗?那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吧。

八、作业设计

《夹竹桃》(第二课时) 篇6

《夹竹桃》一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的又一篇佳作。这篇散文文质兼美,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应该说是学生学写植物类文章的范作。本文语言清新,结构非常严谨。作者在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虽然夹竹桃不名贵,不是最美丽的,但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接下来,作者又从花色着笔,细腻描写了红白两种颜色的花融洽地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十四种花,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景象,通过对比衬托出文中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夹竹桃花开三季,韧性可贵叫人钦佩,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人幻想。文章最后一段,小结全文,与第一段前后呼应。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无……不……”“无不”来造句,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 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愛上了夹竹桃,感悟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写植物类的作文。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表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的幻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夹竹桃图片和实物、相关语段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夹竹桃不是很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作者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回忆的花。这是为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 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文中那些最能体现夹竹桃的花期长、韧性可贵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

指名回答,讨论。(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又开出一朵

又长出一嘟噜

看不出 也看不出

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2.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投影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这两个双重否定句的意思。

师小结:本段一百多字,介绍了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但作者通过这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出了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无论是季节的更替,还是天气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无日不迎风吐艳。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朵可以和它相比。

3. 指导学生有感情再读第四自然段,要求读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的幻想。

1. 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作者由夹竹桃的影子产生了哪些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2. 讨论问题一

(1)投影出示:“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

(2)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再次轻读这段话,展开联想。这么美的意境,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去用心体会。(播放舒缓的音乐)

3. 讨论问题二

过渡: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了哪些东西呢?

(1)生之间交流。(地图、荇藻、墨竹)

(2)师问: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读读。

相机出示句子:“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3)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美妙的幻想中。配乐齐读。

(4)完成填空:

我幻想它是地图( )碰巧(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夜蛾(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微风( )。

(5)大家注意观察,作者的三次幻想有什么相似之处啊?

(先是动态描写,接着是静态描写)

4. 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呢?

读了文中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最喜欢作者哪一次的幻想?有感情地读一读。

5. 小组讨论交流。

6. 指名回答。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用朗读将读者领入情境。

7.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 这奇妙的景象,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 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五、教师总结

夹竹桃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六、作业

1. 用“无……不……”“无不”造句。

2. 拓展练习:

夹竹桃幻想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呢?请仿照课文写话。

我幻想它是(),它居然就是()。

七、板书设计

景象奇趣

夹竹桃 韧性可贵 最值得留恋和回忆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①、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②、理解第1自然段的句式特点,会用“有的„„有的„„”练写一段话。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济南壮丽景观发自内心的赞美 教学难点:感受泉水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人们为什么称济南为“泉城”呢?

2、出示句子: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谁能加上“因为”连起来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我们所了解的泉城如此美丽,作者笔下的泉城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到泉城去游一游。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泉水的,这些泉有什么特点?

2、试着说一下,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

(1)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

由于白浪上下滚动、翻腾,所以看起来像银花盛开一样。说明泉水非常美丽。

(2)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谁来为我们模拟一下虎啸狮吼呢?模拟得逼真吗?让我们为他逼真的拟声鼓掌!

(3)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秋雨绵绵,秋风萧瑟,写的都是秋的凄凉,秋天容易让人感觉悲楚,情绪低沉。秋天的雨尤其如此。谁知道秋天的雨声有什么特点呢?(4)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泉水就像珍珠一样晶莹透亮,闪着光亮。我仿佛听到了珍珠落地的清脆的声音。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

3、读一读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4、学生交流讨论:(都有“有的”;前两个句子写泉水的形态,后两个句子写泉水的声音;先写看到的听到的,再写想像到的。)

5、回忆一下,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或者是体育课上,你们都做些什么活动呢?学生练习用上“有的”说一句话,如果能在后面加上自己想象到的,那就更好了。

6、通过对这一段的学习,现在你对济南的泉水有什么印象?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书的时候仔细体会一下泉水的美丽,神奇,把体会融于课文的朗读之中。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过渡:济南的泉水不仅多,而且也很美。在济南的七十二泉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泉呢?

(一)、选学生最喜欢的先学(趵突泉)。

1、看视频资料:趵突泉。说说自已看了后的感受。

2、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自读,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全班交流。(先介绍趵突泉的位置,再介绍趵突泉的特点。)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趵突泉。

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玩了趵突泉,回顾刚才我们游趵突泉时,我们先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再谈体会。(二)、学习其他的三个泉

1、我们现在到了哪儿了?(珍珠泉)珍珠泉的泉水是什么样的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看来珍珠泉的泉水非常得清,清到什么程度呢?

哦,泉水就像珍珠一样。为什么泉水就像珍珠一样呢?珍珠有什么特点?

泉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是怎样流出来的?课文中有一个字表现泉水的流动特点,是哪一个字呢?“涌”字说明什么呢?

正是因为泉水有生命力,才体现出泉水的神奇。

珠串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哦,珠串一会儿聚在一起,仿佛形成一颗大的珍珠,有时又分散开,仿佛珍珠散落了满地;有时又断断续续地,有时上升得快,有时升得慢。说明珠串的变化非常快,谁能用一个词语表现出珠串得变化特点?

写到这儿,作者仍决觉意犹未尽,“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非常形象,谁能告诉我是哪一个字?谁能为我们演示一下“拎”?拎高一点,速度快一些,再来一遍。现在明白什么是“拎”了吗?那么谁能告诉我“拎”么意味呢?,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珍珠泉,我们现在站在珍珠泉岸边,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呢?

指读课文。

2、现在我们来到了五龙潭,谁来为我们导游一下五龙潭呢?其余同学对照课本插图,你发现了什么?

五龙潭在什么位置?

五龙潭是怎样形成的?

同学们注意了,这儿有一个词表现了泉水的流动特点

为什么同样是写泉水的流动,珍珠泉用的是“涌”而五龙潭却使用“汇注”呢?

谁能为我们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把五龙潭的特点读出来呢?

3、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黑虎泉,请黑虎泉的小导游为我们介绍一下。其余同学看图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黑虎泉在哪儿?泉口是怎么形成的?泉水是怎样流动的呢?

喷吐说明什么?

泉水不仅急,水量大,他还有什么特点呢?

4、我们已经兴致勃勃地游完了济南的四大名泉,要给这次旅行做一个总结的话,你想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你们和本文的作者一样,都说出了对济南壮丽景观赞美和热爱。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找料或者上网的方式查阅关于泉城的一些信息,回去办一份手抄报,看看谁的内容新颖。

2、练习用“有的„„有的„„”写一段话,最好能加上自己的想像。

3、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当导游介绍趵突泉。

五、板书设计:

珍珠泉

五龙潭

8、泉城

黑虎泉

天下闻名

《穷人》教案(第二课时) 篇8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展现穷人 “穷”境

1、《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7自然段,用“——”画出能体现穷人“穷”的语句,好好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并批注出来。(吃,住,穿,为生活奔忙,环境)

3.教师小结、导人: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8-11自然段,找出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心理活动的语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1)读第一个句子。

(2)讨论:“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指的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看到西蒙死了,桑娜有没有迟疑是否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没有

师: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多了两个孩子她自己会更劳累,(更没有)是啊,她什么也没有想。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了家。师: 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力量驱使她这样做? 生: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多么善良的桑娜啊,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⑶教师小结、过渡:虽然桑娜本能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中。但她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一家的生活处境。想到出海打鱼仍未归来的丈夫,桑娜的心情是怎样?忐忑不安 1〉指名读第二个句子 学生反复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桑娜心理很害怕。师:从哪句读出她很害怕?

生:他会说什么呢?“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担心。“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坚强、有同情心,“……他会揍我的!那边话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抱回了两个孩子,丈夫打她,她都不怕 生:我读出了桑娜的担心、后悔。“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这时的桑娜心神不宁、思维很乱,她带着害怕、担心、同情、坚强,这就是忐忑不安。

师:谁能用读表现出桑娜的这份忐忑不安? 生:感情朗读。

师:不错,读出了她的担心、害怕,再慢一点就好了。再读。生:读出了桑娜的心理活动。

师:谁再来读读。生:感情朗读。

师:同学们,能给他一点建议吗?

生:声音太响,应轻一点。因为这是桑娜心里想的。师:有没有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感情朗读。

师:不错,读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

师: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师:同学们,这两段文字多次出现了同一个标点符号 生:省略号

师:对,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师:朗读时怎么处理? 生:用停顿表现出来 师:请一位同学读读 生:自己朗读。

师:想起为了生计还在风浪中拼搏的丈夫,桑娜的内心矛盾重重,再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矛盾、忧虑、担心、害怕,复杂的情感充斥着她的桑娜内心,生:再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此时此刻桑娜想了许多,思绪万千,害怕、紧张、矛盾,最后她怎么想的?(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 ,揍我一顿也好!)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含的坚定的思想。桑娜对两个孩子的关心和对邻居西蒙的同情。

她的心情为何如此忐忑不安?(再读描写贫穷的句子)

生活的贫穷是桑娜忐忑不安的重要原因。(边说边板书)桑娜现在的生活就很穷,收养了两个孩子后生活会更穷。

教师小结:从桑娜矛盾的内心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收养两个孩子的愿望的强烈,决心的坚定。

师:虽然桑娜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贫穷让桑娜矛盾重重,忐忑不安。此时的桑娜多难啊!让我们带着心与桑娜感同身受吧!?(桑娜是一个极其善良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⑷教师小结、过渡:为了挽救西蒙的两个孩子,做好挨揍准备的桑娜又开始犯愁着该怎么对丈夫说这件事情。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师:忐忑不安地等着丈夫回来的桑娜终于等来了丈夫,听说邻居去世了,孩子无人看管时,丈夫怎么说的呢?

3.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1指名发言,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③说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挺、度、顶、坚持、克服„„)b.讨论: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C.同学们,这是怎样一对夫妇呀,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评价他们吗?

三、内化升华:与文中人物真情交流,升华情感。

在温暖、舒适而又简陋的小屋里,渔夫和妻子桑娜欣慰而忧虑的深情看着躺在床上沉睡的七个孩子——看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读了本课之后的感是什么? 生:桑娜,你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自己已经有五个孩子了,还抱回了西蒙的孩子。您是世界上最可亲、可敬的人!

生:渔夫,你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相信,你的付出会有回报的,上帝一定会保佑你们一家人的。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祝福他们一家,愿好人一生平安 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是什么?

感悟桑娜和渔夫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

四、作业设计

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是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五、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争吵》第二课时教案 篇9

许超烨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状况和性格特点。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珍惜友情,,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人物心理活动状况和性格特点。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珍惜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学文,悟情明理。

1、争吵后,“我”和克莱谛的表现有什么不同?(1)争吵后,“我”的表现是怎样的?用“

”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2)争吵后的克莱谛又是什么表现?用“﹏﹏”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2、(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A:读父亲的话。

B:你怎么理解父亲说的话?

C:父亲认为克莱谛比“我”高尚,是因为?

D、总结明理:明明是“我”做错了,克莱谛却原谅了“我”,还主动和“我”和好。所有这一切的做法,都说明在克莱谛的心里,“我”是他的什么人?(生答:朋友)既然是朋友,朋友间就应该——?(预设:宽容,理解,包容„„)

(三)、提升拓展,升华情感

1、同学之间难免发生摩擦,对吧?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2、(多媒体出示诗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写朋友的小诗,请看:

朋 友

朋友是一杯清凉的茶水,口渴时,滋润你干裂的嘴唇; 朋友是一根明亮的蜡烛,黑夜里,为你指引前进的方向; 朋友是一棵碧绿的大树,疲惫时,给你舒心的依靠; 朋友是一缕温暖的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

《争吵》让我们明白了朋友间要相互体谅,相互包容,要珍惜友情。《爱的教育》中,还写到了许多感动人的故事,建议大家利用阅读课时间读一读,你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

2、完成本课训练册。

《尊严》第二课时教案 篇10

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五)知识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板书设计:

7、尊严

(自立+讲原则+自强+自尊)×努力==成功

教后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用一两句话文中的哈默,从中理解文章的内容。

整式第二课时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父亲的严厉与慈爱都是让我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导入,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严厉的还是慈爱的?我们都觉得慈爱的父亲是爱我们的,难道严厉的父亲就不爱我们了吗?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林海音去体会一下她父亲的爱。

2.整体感知:

(1)在上节课已经知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请学生回忆一下本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2)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边读边思考:作者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慈爱;严厉。3.深入研读:

(1)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父亲的严厉?(小组讨论,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总结:训斥:“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让学生读出这种严厉)过渡:为何父亲这么严厉的命令作者,作者还是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去品读文章第二三段作者的心理描写。

打:怎么打的? 打的动作:拖起来,抄,抡。打的声音:咻咻。

打的过程:从床头打到床尾。

过渡:父亲打了我,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委屈。作者为什么委屈?——还没有认识到迟到是错误的。

(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父亲的慈爱?——打过之后,爸爸来看我那一段的描写。(3)作者这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齐读第19段。(她改掉了迟到的坏习惯。)4.拓展延伸:分角色朗读。5.小结作业:

想一想,你曾经犯过什么错误?后来是怎样改正的?写下来,下节课进行分享。

山东教师招聘网

以上为《迟到》第二课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教案第二课时 篇12

故 乡

第 2 课时

累计

课时

九年级 语文学科

主备人 封 勇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2、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教学重点

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教学流程

一、自学质疑

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

(“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

(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

(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檬陇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自学的过程中,我还有哪些困惑?

二、交流展示

三、互动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20年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她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那时的杨二嫂还是个安分守己的人。20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对“我”,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大大;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对闰土,她恶语中伤,说闰土在灰堆里埋了十多个碗碟,在运灰时一齐搬回家。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她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四、迁移应用

1、根据课文填空。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下秕谷,看鸟雀来

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

就在竹匾下了。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

①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②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③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④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⑤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3、判断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4分)

①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都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③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④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1扫 支 撒 吃 拉 罩 2①比喻 ②借代 ③借代 ④比喻 ⑤反问。3.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②神态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动作描写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22级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报到须知下一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指导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