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2024-09-24

《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通用11篇)

《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1

《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和文字材料,学生能够了解长江的源头、支流、干流途经的地形区和省级行政区域,找到上中下游河段划分的起始点。

2.通过图片欣赏和比较,学生概括和理解长江在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2.教学难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如已经学过的唐诗宋词,著名的旅游景点等,运用综合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全面掌握长江的概况。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的学习任务单。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剪切好的“长江之歌”,开门见山

教师: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能看到河流的身影,在音乐作品中也少不了它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播放音频文件。切换幻灯片。

学生:收听音乐,观看幻灯片。

教师:从歌词中大家已经知道了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长江。让我们随着长江之歌,看看它从哪座雪山走来,途经哪些地区,在哪里注入了东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出学习内容。】 讲授新课──读长江流域水系图,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了解长江水文特征

教师:切换幻灯片,展示学习任务。在老师给出的地图上标注长江的源头、入海口、干流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参考长江流域水系图和中国地形的分布图。

学生:读图,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查,答疑,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惑。

教师:现在我们来检测大家的学习效果。

学生回答预设:长江之歌中的雪山指的是唐古拉山脉,源头称沱沱河。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经过的省区有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是巩固已经有的知识,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读图技能。】

教师:大家刚才完成得非常好,切换幻灯片,展示雪山和入海口照片。

教师:我们继续追随长江之歌。歌词中提到“甘甜的乳汁”,这指的是什么?

学生预设回答:长江的水。

教师:长江之水包括干流和各条支流的水。接下来,咱们一起去了解长江的支流和干流。请大家在刚才的图上,跟着老师的进度标注长江的主要支流。老师还会给大家介绍长江沿岸的著名景点。

学生:准备好学习任务单,标注老师提到的河流。

教师:从青海省的玉树到源头的这段被称为通天河,也就是西游记中沙僧的居所。从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的长江河段称为金沙江,这也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金沙水泊云崖暖”的所在地。在金沙江这部分,著名的景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峡虎跳峡,(播放虎跳峡照片)。在这个河段汇入长江干流的支流有雅砻江,在宜宾注入长江的支流有岷江以及岷江的支流大渡河,大渡河我们很熟悉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这一段常被称为“川江”。嘉陵江在重庆注入长江,交汇处形成了重庆著名的朝天门码头,书上有图片展示。继续沿着长江干流走,乌江汇入了长江,乌江就是电视广告中常提到的涪陵榨菜的水源地。继续前行,来到了长江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初中阶段有一篇文言文《三峡》,郦道元在开篇这样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切换幻灯片,展示三峡照片)三峡由东向西依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在瞿塘峡附近有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白帝城(切换幻灯片,展示照片)。从宜昌以上到源头,是长江的上游地区。上游河段全长4000多千米,接近长江全长的2/3。从靠近宜昌的枝城到湖南的城陵矶这一段,被称为“荆江”,荆江河段蜿蜒蛇行,河道多弯曲,人们常称为“九曲回肠”。(切换幻灯片)。自宜昌开始,长江主要在平原上穿行,地势变缓,荆江河段特别容易发生泛滥和洪灾,给两岸百姓带来了很多不便。假如你是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试着为两岸百姓提出解决荆江河段问题的对策。

学生:读图,思考问题,与同学讨论,发言。

学生回答预设:清理泥沙,减少泥沙沉积,加强两岸的绿化;加固大堤;建水库。

教师:荆江河段的老百姓非常感谢大家的锦囊妙计。水利上对荆江河段采取的另外一个措施是“截弯取直”,就是将弯曲的河道改为直道,水流畅通,加快水流速度,减少泥沙沉积,避免洪灾的发生。

在城陵矶,长征时期重要战役“湘江战役”的湘江注入了长江,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第三大湖泊洞庭湖也在此处,(切换幻灯片)。古人有诗“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来描述洞庭湖的景色。洞庭湖面积广大,资源丰富,被誉为“八百里洞庭”。古人更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美誉。洞庭湖畔,有著名的岳阳楼,(切换幻灯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流传千古的佳句。

荆江河段以下,河流继续在湖北境内穿行,在武汉,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注入了。在汉江上我们看到了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取水的水库──丹江口水库。在此处,有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黄鹤楼,(切换幻灯片)。在今天,很多人都是念着著名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走进黄鹤楼的。

过了武汉,继续向入海口方向前进,来到了江西的湖口。宜昌到湖口这一段是长江的中游河段。江西著名的河流“赣江”在此注入长江,交汇处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第二大湖泊──鄱阳湖。(切换幻灯片)。鄱阳湖是很多候鸟的栖息场所,有诗云“鄱阳湖畔鸟天堂,鹬鹳低飞鹤鹭翔”。江西境内有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的滕王阁。从历史来看,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洞庭湖,鄱阳湖的面积不及洞庭湖。但是由于人类不适当的活动,使得洞庭湖面积缩小,鄱阳湖就成为了最大的淡水湖泊。洞庭湖面积为何缩小,请大家阅读材料,看看从中是否可以找到原因。

学生:在学习任务图上标注长江支流和主要景点。阅读材料,思考分析原因。回答问题,与同学分享。

学生回答预设:由于洞庭湖附近人口较多,很多人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缩小。

教师:分析得很好。因为这个教训,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保护湖泊的重要性,所以在中游河段的很多圩垸正在退田还湖。在下游河段,长江穿过安徽、江苏、上海。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使得长江可以借助京杭大运河向更北的区域进行货物运输。

学生:完成长江水系图。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更全面地了解长江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在讲述过程中,老师尽可能穿插一些唐诗宋词,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发学生兴趣,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讲授新课──读图,说出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情况和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师:长江汇集了这么多的支流和湖泊,怪不得歌词中称为“甘甜的乳汁”。长江之歌中多次提到和重复赞美长江,我们赞美长江,感谢它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长江还有哪些贡献呢?(切换幻灯片,出示“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与同学讨论,和同学分享见解。

学生回答预设:长江在上游河段,落差达到了5000多米,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大力修建水电站。

教师:大家分析得很好,长江上游河段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水能资源,因此,我们称长江为“水能宝库”。从长江流域水系图不难看出,长江流域的水电站主要集中在长江的哪个河段?

学生预设回答:上游。

教师:上游河段最著名的两个水电站就是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电站的建成,使得长江的船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切换幻灯片)

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

教师:长江干流自宜宾到入海口,全年可以通航,而且南北延伸的支流也可以通航,使得长江不仅可以沟通东西,还可以连接南北。不论是通航的里程数还是吨位数,长江都是我国众多河流中最大的,所以人们称长江为“黄金水道”。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认识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小结)(切换幻灯片)通过刚才分河段认识长江,我们对长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梳理一下知识,试着概括长江在不同河段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梳理课堂知识,使得学生对长江各个河段的认识更加清晰。】

学生:查看完成的学习任务单和笔记,思考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生回答预设:就长江的开发而言,在上游河段,主要是水力发电、灌溉、生产用水、旅游资源;而在中游主要是旅游资源、饮用水和航运;下游主要是饮用水和航运。生态环境问题方面,上游主要是水土流失,为此要保护植被。中游主要是洪水泛滥,解决措施是加固堤坝,截弯取直,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围湖造田,退田还湖。

教师:下游河段有哪些问题让我们纠结呢?我们来看看长江沿江地区的工业。你知道哪些汽车品牌在长江沿江地带吗?

学生:思考,与同学讨论,与同学分享。

学生回答预设:上海大众,武汉雪铁龙,江苏依维柯等。

教师:(切换幻灯片,出示长江沿江地区汽车品牌)长江沿江地区的汽车工业蓬勃发展。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是否可以找出该地区发展工业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查看完成的学习任务单和笔记,思考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生回答预设:电力资源丰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宜人,人口密集。

教师:切换幻灯片。工业的发展会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那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呢?

学生:查看完成的学习任务单和笔记,思考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

学生回答预设:水源污染,环境污染。

教师:下游河段主要的问题就是污染。如何治理长江下游河段的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利部门。不知大家有何高见。感兴趣的同学在课下查询相关资料后,下节课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设计意图: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也会激励学生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问题不断探索。】

六、教学反思

长江相关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开发与治理,但事实上,开发与治理也是建立在对长江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学设计时,重点关注长江河段划分、支流、干流、旅游景点的认识,其实正是这些认识和知识的极大丰富,为理解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课下自己查找相关内容,但主要是老师的引导,在老师引导环节中,增加了很多学生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这样做是为了充实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习动力。

《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2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暖流》(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3

1.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江泽民同志对青年一代的关怀。

2.凭借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暖流”在文章中的特殊含义,进一步掌握在写作时为文章加上更具内涵的题目。

3.抓住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写作人物对话时,使用恰当的提示语。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板块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江主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指读板书)。

(出示:从 中,我感受到了江主席热爱古典文学。) 指名回答。

二、品文嚼字板块——感悟关怀

1.这节课,我们再接着交流,从哪里能感受到江主席关怀青年一代?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用横线画出)

哪些关键词让你感受到这种关怀的温暖?(用圆圈圈出)

2.指名汇报,师相机评价:

1994年年底,……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

师追问:寒的是什么?暖的是什么?

江主席来了!……向同学们致意。

3.指名读、齐读:

师:刚一见面,一股春风而至,就给人一种春风般的温暖,一股(生接:暖流涌上心头)。

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唐诗、宋词、元曲都非常好。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让我们心中涌动着一股 (生接:暖流。)

江主席问王辉:……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王辉已经熟读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了,为何江主席还建议要背诵呢?指名说。

师:江主席为什么要自己背诵古典文学作品呢?指名说,相机板书:言传身教。

师:江主席就是要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励同学们学好祖国文化,这更是让同学们心中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接着,江主席又背起苏轼的……此事古难全。

师:他为何忽然停下来,让王辉接着背呢?指名说。

师:作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高瞻远瞩,不由得让我们读者心潮澎湃,于是乎,我们心中也会涌动着一股(生接:暖流)。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然后满意地离开了阅览室。

师:他满意的是什么?指名说。

师:江山代有人才出,祖国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所以,江主席的心里也会涌动一股(生接:暖流)。

4.分角色来读一读课文的3~7小节。

三、紧抓提示语板块——走进说者的内心世界

1.出示:江主席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你在看什么书呀?”——(语气)

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心情)

江主席走到阅览室的尽头,又转过身来笑着问王辉:……——(动作)

总结:通过这些提示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甚至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2.请为这则报道加上提示语。仔细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认真听说话者的语气。

(出示文字,播放视频。)

温家宝总理来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他 ,

对救援人员说:“食品运输要快,孩子们已经没吃的了。”旁边传来了一个小女孩的痛哭声,温总理 ,

说:“不哭,马上就给你送吃的来了。”旁边一位群众 说:“我们从昨天就没吃过东西了……”温总理 说:“一会儿给你送饼干来,一会儿就有。”

师总结:温总理的到来让灾区人民心中不由地也涌起一股——(生接:暖流)。

四、妙加题目板块——让题目更具内涵

1.让学生交流对课题“暖流”的理解。

2.师: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起题目呢?(屏幕出示)

1.概括中心思想或说明道理的,如,《师恩难忘》。

2.直接用事物的名字或出现道具的名字,如,《莫高窟》。

3.概括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品质的,如,《军神》。

4.摘取文中重要话语的,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

3.你还知道哪些文章、诗词或书的题目也属于其中一种类型?(学生举例子)

4.师总结。

《猫》(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猫》第二课时。教材分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爱猫,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友好相处,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朴实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具体,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2·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收集、整理课件。设计思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学校确立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延伸”的学习模式。本课时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价值体现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学生,从而营造充满活力的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学法导课

1、同学们,当你遇到一段话,一篇文章的时候,你是怎样读懂它的?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读,圈,画,批等)

3、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有这么多好的读书方法。这节课,我们就试着用大家说的这些方法来学习第15课《猫》。(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与众不同,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交流,随机板书。(古怪、淘气)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只猫,了解它的特点吧!

4、请大家拿起手中的书和笔,用这些方法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

三、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一)、剖析古怪,感受淘气

看到同学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收获一定挺大,现在来汇报一下吧!1·谁能说说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能把你画出的相关词句读给大家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古怪”是什么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老实有什么表现?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什么事也不过问”,并指导学生朗读。(乖巧的孩子一定能读好。)

1·学生交流汇报:猫的贪玩表现在哪里?

2·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任凭„„也„„”感受猫的贪玩。(顽皮的孩子们,找到你们平时贪玩的感觉,好好读读!)

3·学生交流汇报:猫的尽职从哪里看出来?

4·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不可”理解猫的尽职。(用生动的朗读来夸夸和你们一样尽职的猫吧!)

这只猫真是——老实、贪玩、尽职啊!那为什么说猫古怪呢?谁能用上关联词把“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词连结起来读一读。

作者说它古怪的时候带着深深的喜爱,让我们带着喜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引读)

猫的古怪还有什么表现呢?蹭:摩擦。更轻、更温柔,有撒娇的意思。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比作梅花。

课文围绕小猫的淘气写了哪些内容?

(二)品悟感情,升华主题

1.学生交流:自己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呢? 2.教师小结:人爱猫猫亲人

3.指导读出猫的可爱与自己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课文《鸬鹚》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5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夫捕鱼的乐趣。

二、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鸬鹚,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美?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湖面是平静的?再挑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3)结合词句交流、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评议。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①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出平静的感觉。

②同学们读好之后,要求他们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B、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①体会内容,问:如果老师把后面句子去掉,你读读看通吗?课文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

师:同桌互读,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

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背这句话好吗?教师引背。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这个句子或另外的句子淡化处理,不做细讲。

(4)将第一段内容整体朗读(配上优扬的音乐),读出湖面的平静的感觉来。

5)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

鸬鹚

3、学习第二段

导入 :湖面多么平静啊,你们看……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画面,谈谈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写出湖面不平静的?

(3)逐句打出,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句,读出动的感觉来,看谁读得好。

(4)学生交流、评议。

(5)比较一、二两段,感悟语言特点。

①师:同学读得真好,现在你们跟第一段比比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

②分别朗读动与静的句子。

a.两人小组互读

b.指名读

c.男女生分别读

静 动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6)小结、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动 美

鸬鹚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庐山云雾》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庐山云雾这句话,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庐山云雾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庐山云雾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庐山云雾。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庐山云雾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云海

(大天池)壮观

斑斓

(浓雾)

登山路上 多变

形美

(雾气)

山间云牯岭 时间长

九江 变化多

庐山赞

你,是壮丽的庐山。

瀑布是你的胸怀;

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你用纯洁的溪流,滋养神奇的云雾。

你,是令人心醉的云雾,云雾中荡涤着尘埃,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壮观的云海;

好似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景,庐山之神奇,使人流连忘返。

第2课时:古诗文默写 篇7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基本考点,而且分值较高,其重要性无需多言。题型主要有5种 :(1)直接型默写 ,即给出古诗文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要求写出与之相应的下句或上句,有时也要求默写出整首诗;(2)理解型默写,即根据要求背诵的语句的意思,或其在诗文中的作用,默写出原句;(3)迁移运用型默写,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入手,找出其与古诗文名句的相关点,通过“嫁接”,实现迁移运用;(4)联系对比型默写,即提供一两个诗文名句,让考生默写出内容、情感或意境与之相似或相反的名句;(5)评价赏析型默写,即从赏析诗文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提示,然后要求考生默写出相应的名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一般以直接型默写的考查为主。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2013·江苏省泰州市)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______________,必有近忧。

(2) 精诚所至,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5) 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诗句都意蕴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含自然理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2.(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 子曰:“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

(2) 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4) 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5)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______《过零丁洋》)

(6)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7) 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 (赵翼《论诗》)

(8) 人们常用周敦颐《爱莲说》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赞美人们洁身自好、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3. (2013·河北省)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惜秦皇汉武,______________;唐宗宋祖,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2) 复有贫妇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

(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做古诗文默写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确范围,篇篇进行落实。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范围,一般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附录”部分所规定的古诗文诵读篇目(其中7~9年级61篇),但各地的规定略有不同。只要同学们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的规定,认真准备,肯下功夫,一首首、一篇篇地“过关”,考试时绝对没有问题。

二是总结规律,搭建知识框架。诗文名句数量较多,同学们要做好归纳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比如,将相关的古诗文名句按照作家、内容、情感、风格等不同的类别归纳整理,这样建构知识框架,使之形成系统,既便于理解,又利于记忆。就像上面第1题的第(5)小题,考查的就是古诗词中蕴含哲理的名句。

很多同学在默写诗词时容易写错别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请注意以下三个规律:(1) 理解意思是前提。比如第3题中的第(3)小题,答案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很多学生把“侯”写成了“候”,就是因为不理解意思。“侯”读hóu,指“爵位”或者“达官贵人”;而“候”读hòu,意思是“等待”“问候”或者“时节”等。 (2) 了解“意象”很重要。比如“燕”和“雁”这两个字,很多同学默写时分不清。在古诗词中,“燕”这个意象和春天密不可分,营造的是欢快、充满生机的意境;而“雁”这一意象表达的多是漂泊流离、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思或孤高、孤傲的情感。弄明白这个,下次还能写错吗?(3) 遇到“通假”要小心。例如“荡胸生曾云”“问渠那得清如许”“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等名句,因为有通假字,就会弄错。比如第2题的第(2)小题,“入则无法家拂士”的“拂”通“弼”,如果不了解这个通假,就会写错。

三是强化记忆,做到滚瓜烂熟。同学们要反复记诵,长期坚持。尤其对自己多次弄错的诗句,更要强化记忆。比如第2题第(8)小题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淤”“濯”“涟”这几个字的错误率一直很高,通过强化记忆,不断重复,就可以避免错误。

四是规范书写,确保万无一失。因为阅卷时对这类题的要求很严格,每句中错、漏、添一字,该句就不给分,所以,同学们在做题时务必认真,确保书写清晰、规范。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2013·广东省汕头市)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诗经》)

(2) 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3) □□□□□□ , 佳木秀而繁阴 , 风霜高洁 , □□□□□□ , 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诗句是:

□□□□□□□,□□□□□□□□□!

(5) 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 (2013·贵州省安顺市)

(1)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2) 根据提示填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能会发现一个扭转局面的契机,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3·山西省)默写。

(1) 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 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岳阳楼记》中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警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下面两首古诗中任选一首,完整默写。

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强化参考答案

1. (1) 琴瑟友之(2) 似曾相识燕归来(3) 野芳发而幽香;水落而石出者(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1) 1采菊东篱下2江春入旧年3衡阳雁去无留意(2)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8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9

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詹天佑》一文,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交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接着,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一结果,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第三部分主要写今天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层次清晰,内容生动,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写人的方法,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特点等。但边读边想、边读边做简单批注,对学生来说仍是难点。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当地的情况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当时的人和事学生了解甚少,真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4.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阅读写人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有感情地读,以多种方法辅助读,督促学生读中思考、理解:抓统领全篇的问题,默读批画;抓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理解;抓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自读画图;适时补充资料,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自主探究与接受性学习有机整合。

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机会,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上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先通过自主读书、标画、批注、画图、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对人物的粗浅认识导向深入、准确的认识,再通过人物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所用的电脑。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詹天佑》,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写人叙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人物所做的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在什么情况下修,怎样修,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二、细读理解

(一)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评价他的?(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随机板书:杰出爱国)

“杰出”什么意思?(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品格呢?

出示自学提示:细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内容,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惑,用词、短语或简练的句子批注在空白处。(注意:阅读写人的,要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去体会人物特点。)

(二)交流、合作,深入理解、体会。

1.毅然接受任务

“毅然”怎理解?(果断地、坚决地。)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果断地、坚决地接受任务?(帝国主义国家阻挠,争夺铁路的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结合资料深入理解“控制我国的北部”。)

“要挟”什么意思?(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文中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中国科技落后的弱点,强迫中国答应修筑京张铁路的要求。)他接受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抓住“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来理解)

小结: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下,在国内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毅然”接受了。就在这样的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拳拳爱国心。

2.开始勘测线路

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什么?(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批注“严谨”、“语言”;板书:语言)

他又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从中,我们又感受到什么?(他身先士卒、不怕困难;时刻想着不能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能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批注“身先士卒”“不怕困难”“以国家为重”;板书:行动、心理)

3.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同学们预习时画出了示意图,请你再细读5、6自然段,确认示意图无误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办法,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詹天佑杰出的创新智慧)

4.提前竣工

指导朗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教师引读:

当帝国主义国家对铁路的修筑权争夺不休时,他们提出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一家外国报纸则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修筑京张铁路,历经将近4年,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詹天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你知道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谈谈。)

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帝国主义的捣乱等等,作者却只选取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提前两年竣工这几个片段来写,为什么?(最能突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就叫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特点。)

这几个内容调换一下顺序行吗?(这是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前期准备---修筑的过程---结果。)

三、评价人物

1.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人称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之父”,周恩来称赞他“中国人的骄傲”,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写你心目中的詹天佑。提示:结合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例,结合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及自己的感受来写。

2.在交流中,教师紧扣评价人物的方法肯定学生写得好的地方,提出不足及修正的方法,再次教给学生如何评价人物。

四、领悟写法

詹天佑的事迹令我们感动,他的杰出与爱国令我们敬佩,作者的也写得好。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选材、安排材料,突出人物特点的?同为写人的,与《穷人》有哪些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呢?先想一想,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选择材料方法

连段成篇方式

刻画人物方法

穷人

詹天佑

【教学反思】

一、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带课外

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距学生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不过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课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1.了解詹天佑,特别是他和铁路的渊源;

2.了解京张铁路修筑的前前后后,了解它的重要性;

3.了解清末国家的状况;

4.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体现大语文观。

课中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对“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控制我国东北部”的理解,教师出示资料后,学生对这条铁路的修筑权的重要性,对詹天佑的爱国就有了深入的认识。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列举的诸多的困难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选取典型事例这一表达方法。

二、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会阅读

上课伊始,我带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复习了写人叙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自学提示中提示阅读写人的的方法: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理解人物,体会人物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在明白了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表达的:如理解课文的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是在毅然接受任务的行为中体现的,理解4—6自然段,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则体现在勘测线路时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的的语言中,在亲自带领学生攀山越岭的行动中,在遇到困难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心理活动中,在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典型片段中。

在课尾的总结中,我抓住“有力回击”带领学生把7、8自然段与2、3自然段联系起来,在滚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到的内在联系。

“写写你心中的詹天佑”这一环节的设计,落实六年级的阅读训练——评价人物,在提示中在交流中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写法异同的比较”的设计,意在教给学生写人的表达方法。

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课始回顾内容,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整体感知人物特点——杰出、爱国,拎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交流中,紧扣“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环环紧扣这两个词读课文,从中突出重点,突破其难点。最后再回到整体,使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四、力求把学文课上成读书课

教学中,我努力以读为主,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把理解到的读出来,努力打造读书的课堂,思维的课堂。在学生初步感知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勾画、批注,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心理,进一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情怀。

《河流》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初步学会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稀释16%的氯化钠溶液,分析稀释过程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然后进行计算。

2.通过分析溶质质量分数增浓的方法,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3.分析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溶质、溶液质量进行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计算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稀释和增浓的计算。

2.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三、教学难点

溶液与化学方程式综合计算。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水、玻璃棒、50ml烧杯、16%的氯化钠溶液、50ml量筒、细口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提出问题: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例如实验室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而我们实验室里购买的过氧化氢溶液是30%的,为了在实验室达到反应速率适中的效果,我们需要将30%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稀释。

溶剂、溶液质量变化情况。

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26分钟

氧化氢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行纠正。

例:将50g3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5%的过 独立计算,然后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并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指导学生实验:将10g16%的氯化钠稀释成4%的溶液。教师巡视,和学生交流,并指导实验。

实验结束后,追问:如果将溶液的浓度增大,应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溶质、溶剂量如何变呢?

按照幻灯片提示,计算并进行实验。

学生由生活经验可以讨论得出:(1)加溶质,溶剂量不变;(2)蒸发溶剂,溶质量不变;(3)或者加入更浓的溶液,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恒定。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力。

提出问题:为测定某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反应完全结束后,共收集到1.6g气体。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指导学生解题。

学生思考、交流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的求法,及溶质质量分数求法,并进行计算,一学生板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问题。

列举实验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分析

例题:100 g某硫酸溶液恰好与13 g锌完全起反应。试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教师和学生互动并板书讲解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求法。

写出反应锌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与老师一起分析并计算:13g锌可以和多少克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能够生成多少克硫酸锌和氢气。然后计算出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根据老师讲解和黑板上的图示写出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计算式:100g+13g-0.4g=112.6g,最后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算的印象。

易懂。

讲练结合,加深对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综合计利用图示讲解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简单,练习:100g稀盐酸和10g碳酸钙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学生做练习,让两个学生板书,发现问题,然后交流,并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2分钟

1.溶液稀释和增浓计算

稀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增浓:

(1)加溶质,溶剂量不变;

(2)蒸发溶剂,溶质量不变;

(3)或者加入更浓的溶液,溶液混合前后溶质的总质量恒定。

2.化学方程式和溶液综合计算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比尾巴》(第1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中的一篇短文。本篇短文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全文读来琅琅上口,简明易懂,富有儿童情趣。

二、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图文结合,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尾、巴、短、把”等12个生字。

2.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好问话的语气。

四、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小动物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导入

上新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热身操游戏,好吗?游戏规则是老师下达一个命令你们要迅速做出相应的动作,并说出来。比比谁的速度快。游戏开始了!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头发,摸摸你的眼睛,摸摸你的肚子,摸摸你的尾巴!

哦,对啊,你们没有尾巴啊,谁才有尾巴呢?(小动物)哪些动物才有尾巴啊?(指名回答)

2.揭示课题

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场比尾巴大赛呢,你们想去看看吗?(出示森林里很多小动物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出示课题:10 比尾巴)。

读课题。师范读“尾巴”。(学生练读,展示读)谁能给“比”组个词?(指名提问)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尾”字的?

【设计意图】以游戏导入,由学生摸没摸到自己的尾巴从而引出课题《比尾巴》。再谈话激趣,把学生带入了生动活泼的童话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步感知课文,听一听

比赛快要开始了,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呢?狮子大王让他们藏在了课文里面,只有小朋友认真去读才能找到他们,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

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课文,找到比赛选手的名字用笔圈出来,拼一拼、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课文。)

3.认识比赛选手,记一记

请按动物选手的顺序来说说有谁来参加比尾巴大赛?还能拼读动物的名字吗?

出示相应动物名字拼音卡片,学生带读。读完后张贴在黑板上,并写出选手序号

第一位比赛选手是……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看看怎样才能记住这些生字?请小组内讨论交流识记加点生字的方法。

(新偏旁“八”八字头、“鸟”鸟字旁)

4.看尾巴的样子,猜一猜。

下面跟大家玩个猜一猜的游戏。请仔细看好尾巴的样子,猜一猜它是谁?并请一组的小朋友帮老师把图片贴在相应的名字上面。(打乱顺序出示动物折叠图)

比赛选手已经到齐了,我们开始点名吧!(学生齐读黑板上的动物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听、读、记、猜的过程中认识了“比赛选手”,学习了六个词语和五个生字,通过由简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认识了生字,又初步了解了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趣味对读,品味感悟

1.学习问句

在你们点名的时候,小动物都问我,它们到底比尾巴的什么啊?比赛项目是什么?你们能帮帮它们,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比赛项目吗?(指名回答)

(1)认识问句。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比赛项目。请你们认真读读这个句子,看看这是什么句?带的是什么标点符号?(屏幕出示:比赛项目一:谁的尾巴长?)

(2)指导朗读。问句要读出问的语气,读时突出问句的句末,语气上扬。范读,生练读。

(3)学习问句。你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到其它几个比赛项目用﹏画出来吗?(出示,比赛项目二:谁的尾巴短?比赛项目三: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比赛项目四:谁的尾巴弯?比赛项目五:谁的尾巴扁?比赛项目六:谁的尾巴最好看?)

教师范读,小组练读,学生展示。(边做动作边读)

(4)随文识字。问句里面的生字宝宝忍不住要跑出来和你们打招呼。你们欢迎吗?就请大声拼读,认识它们吧!(师出示生字卡片,生齐读后指名读,识记生字)(新偏旁“矢”矢字旁)

生字宝宝现在累了,想要回到问句中,你们能送它们回去吗?

请把它们的问句在屏幕中找到并做动作读出来。(师出示生字卡片)

2.学习答句

(1)生字词认读。小动物知道它们的比赛项目了,正在为比赛做准备呢!可是它们还少了裁判呀。小动物们想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做它们的裁判。你们能准确地一起拼读一遍课文的生字吗?

幻灯片出示全部生字,全班齐读一遍。

你们读得真好!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他把他的好伙伴带来了!出示生字词,学生练读。

学生拍掌读词语。(请你跟我这样做)

(2)找找答句。通过你们的表现,裁判已经选出来了。小动物的比赛已经正式开始了。请小朋友们快速读一遍课文,在课文中找到比赛结果,用 画出来。

(师给表现好的学生做裁判,分发动物奖牌。)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3)颁奖典礼。(背景音乐播放)现在有请我们裁判员拿着奖牌上台。请下面的小朋友报比赛项目,裁判员大声公布结果给小动物颁奖。

(学生答并对应贴“长”“短”“扁”“弯”“最好看”“好像一把伞”等词语卡片)

(4)汇报结果。小动物得了奖高兴得不得了,它们可感激你们了!只是狮子大王还不知道比赛结果,咱们向它汇报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出示各种动物图,直观的了解其特点,随文识字,将识字与阅读结合,在比尾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理解了“长”、“短”、“扁”、“弯”等字词的意思,并加深了对动物尾巴特点的理解,使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唱读儿歌,巩固识记

1.唱读儿歌。狮子大王看到比赛结果很高兴,它说你们这些裁判评得很好、很公平,就把这篇课文的儿歌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唱一唱吧!

(播放儿歌视频)师生一起做动作歌唱。

2.动物尾巴的形状各种各样,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指名提问)

3.练读课文。让学生带着喜欢的语气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象比赛的场景。

【设计意图】借助录像中的音乐及画面,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用唱歌的形式和舞蹈动作表现出来,既巩固了内容,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拓展训练,发散思维

1.通过比尾巴大赛,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指名回答)

2.出示动物图片,你们能用今天学的问答方式编儿歌吗?

(小组内讨论交流编儿歌。)

3.学生展示创编的儿歌。

谁的尾巴粗?恐龙的尾巴粗。

谁的尾巴细?老鼠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起来?小猪的尾巴卷起来。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读读画画”的习题,设计了创编儿歌这一环节,从同学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课堂延伸到课外,更开放、更有活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真正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任选一题:

1.在课文中找出动物们尾巴的特点,跟同学说一说。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样子,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实际水平,自由选择作业。作业的布置体现弹性,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使课堂学习得到了课外延伸。

上一篇:县道路面噪声缓解技术研究论文下一篇:把纪律挺在前面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