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教学设计

2024-09-08

《瑞雪》教学设计(精选6篇)

《瑞雪》教学设计 篇1

三年级语文阅自课《瑞雪》

执教 黄丽峰

前期知识:

学生已学过S版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瑞雪》两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站浏览,让学生吸纳更多有关雪的知识。

2.能结合教师提供的网站进行浏览,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3.通过以语文学科为主的多种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语文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等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背诵课文

一起看一看再现的下雪场面,听课文朗读。(演示下雪动画)

二、上网阅读

1.谈话:

师: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关于雪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

2.网站介绍:

[ 广播 ](老师展示网站内容,带大家快速浏览。)

介绍下雪时人们乐开怀的各种场面。其中有:历史新闻、小朋友玩雪、各地新闻这三个栏目。

冰雪小屋中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等着你。它有冰雪图片、冰雪文集(散文唐诗、儿童习作、片段佳句欣赏)、冰雪女儿、冰雪家乡、飞舞地雪花、积雪知识。

这个网站带你去赏雪美景绝佳处。里面介绍了八个赏雪景点。

这个网站介绍了瑞雪为什么兆丰年。

3.提星级要求:

一星级:能认真地阅读网上内容。二星级: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星级: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4.学生上网。

(学生用浏览器打开教师机上的“瑞雪”网站,进行浏览。)

三、作业

师:看了这么多内容,下面老师要布置一份作业。每位同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你可以①保存自己喜欢的网页和图片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下;②可以邀请同学跟你一起看、一起读告诉同学你学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③或者,还有什么没弄懂的,一起讨论讨论。

生:自由组合,完成要求。

四、集体交流

(叫到谁,就把电子教室的画面切换到他的电脑屏幕)

五、总结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2

[立案背景]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从一年级开始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到小学毕业已学了200多篇美文佳作,可“作文难教、作文难写”的现状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瓶颈”。究其原因,是我们把这么多的“例子”没有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课堂教学着重凸现了阅读知识点的灌输,淡化了作文知识的渗透和应用,把作文训练的任务推卸到单元训练和学生的纯自主作文上,作文教学悄然被拒之于阅读教学的门槛之外,形成阅读和作文“两张皮”现象。其实,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和作文应是语文课堂的“同胞兄弟”,他们共同构建了语文教学的“左膀右臂”。如今语文课倡导要有“语文味”,其实质就是“主要看课堂教学中是否进行了一定量的‘从读到悟‘从读教写”[1]。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挖掘作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2],达到“以读学写,读写结合”的目的,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景,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课文的基本表达顺序以及景物描写中常见的顺序。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汇报,归纳。相机板书: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为阅读提供一个结构框架,逐步培养学生作文前谋篇布局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恰当安排材料先后顺序的组织能力。

二、再读课文,归纳大雪特点

1.学生默读“下雪”情节,用笔勾画描写下雪时的情景。

2.学生交流画出的重点语句。

3.小结:作者从白天写到夜里,白天写见到的大雪纷飞的景象,正面写雪大;夜晚写听到的雪花飘落声和积雪压断枯枝声,从侧面烘托出雪大,写得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我们以后可以把这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悟结合,体会第一场雪“大”的特点,恰当渗透侧面描写的方法。因为学生在作文时言之无物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对具体对象的感性认识,很难上升到理性阶段,所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侧面描写,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空间,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精读课文,了解描写顺序

1.学生带着欢快的心情自由朗读第三段。

2.思考: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雪后的美景?

3.画句子,写批语。先让学生自己画、批,再互相交流。如:

(1)“嗬!好大的雪啊!……粉妆玉砌的世界。”概括了雪后原野的美景,壮观得使作者惊喜。体会“粉妆玉砌”的含义。(板书:概括)

(2)“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银条儿”“雪球儿”具体写出了不同树木上积雪的样子。(板书:具体)“毛茸茸”“亮晶晶”等四个叠词的妙用描绘了积雪的静态美。(板书:静态美)

设计意图:对学生来说,写作时虽然眼前需要描写的事物较多,但从哪儿入手是个难点,因此,先从整体上概括描写,再从不同景物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具体描写,即先概括后具体(板书:先、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眼前美丽的静态让我们陶醉其间,但毕竟缺少了生气和活力,请大家再读有关语句,看看景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3)体会“一阵风吹来……五光十色的彩虹。”动态寓于静态之中,阳光、雪花相映生辉,瑰丽多姿,怎能不吸引人驻足玩赏呢?特别是活泼好动的孩子。这些都是动态描写,表现的是雪后的动态美。(板书:动态美)

4.练习背诵。归纳描写方法(概括——具体——静态——动态),采用上面的顺序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作文的难点不只是如何选材,有了材料如何写得具体生动更不容忽视。只有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才能使作文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因此,描写的基本功能就是把眼前的静态景物动态化。这又是景物描写当中的一种技巧。(板书:先、后)

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齐读课文,体会“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第一场雪的无比喜爱之情。

五、总结收获,运用表达方法

1.学生说说学习课文的收获。(可以从课文内容方面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方面谈。)

2.小练笔。(结合课文或当地实际,描写一次天气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语文贵在积累。学习一篇课文,对收获要及时整理归纳,尤其是作文方面的点点滴滴更应及时巩固运用,达到“以读学写,读写结合”的目的。长此以往,所学例子越多,积淀越深,厚积而薄发,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将不再是难事。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的科学性在于它用简明的文字突出课文的重点,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文章中雪后的美景是学生重点感悟的内容,也是作文教学的典型范例。板书将主要内容和作文指导的方法融为一体,实现了阅读和作文同行的理念,是对作文教学寓于阅读教学之中又彰显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佳诠释。

注释:

[1]李文泉,洪志明.整体把握:增强“语文味”的路径选择[J].教学月刊,2008,(04).

[2]庞世清.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J].小学语文,2008,(04).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小组交流自学内容

1、生字。

2、词。

瑞雪

胶东半岛

骤然

彤云密布

簌簌

万籁俱寂

咯吱

眺望

粉妆玉砌

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掷 端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理解文章的条理,为学文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课文第一部分

1、自读、思考:

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品读、圈画

3、学写小标题

(二)学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思考:

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句可看出来?

2、默读,找象声词

3、品读,加小标题

(三)精读第三部分:

1、师范读,见思考105页填空题。

2、自读,找出有关写景、人、色、声、静态、动态的句子。

3、品读句子 四

1、加小标题

(四)学第四部分

1、配乐朗读

2、说体会:面对这雪,最高兴的是谁?他们会怎样说?

《瑞雪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教学难点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导读卡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4)品: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雪后美景,孩子玩乐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天放晴,太阳出来,雪停了]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瑞雪图》教学设计 篇4

一、开门见山,解题引入

1.今天我们学习《瑞雪图》一课,(板书课题)“瑞”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雪,才可以称得上“瑞雪”?

出示课件,问:是这样的雪吗?见过吗?想说什么?

2.齐读课题。这是一幅图画吗?你觉得这幅图画应该画出怎样的特点呢?

3.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先印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开篇解题,由“瑞”字始,到“瑞雪”再到“瑞雪图”,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刻,并让学生猜测,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激趣作用。)

二、自主读书,整体建构

1.自由读文2―3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文中的生字,难读的句子或段落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2.分自然段读,其他人注意倾听。教师相机插入指导,并引大家齐读)

3.课文读熟了,刚才我们说了这一幅用文字描绘的瑞雪的图画应该主要画出雪的什么?好,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浏览一下课文,知道什么叫浏览吗?注意:不要一字一句地看,而要一段一段地去看。一边看一边归纳。文中哪些句段写雪大?哪些句段写雪美?标出来。除了写雪大和美以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阅读是自读自悟自主建构的过程,先从整体上建构文本的内容和脉络很重要,这就好比一幅风景,局部的美是融于整体之中的。当然这一切需要学生在读准、读顺文本的基础上来完成,因此,这一环节的读是关键。)

三、读悟结合,走进文本

(一)感悟雪大

1.这次我们再读课文的时候,除了用口念,还要用脑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这样你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看到瑞雪的美景。谁来读雪下得很大的段落。(师出示描写雪大的句段,指导熟练地朗读)

2.教师范读(现在听老师读。

老师读的时候你想象,你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来到雪地里。随着老师的读,你在脑子里浮现课文的画面,会吗?)

3.刚才是谁把你带到雪地去的?(对,除了老师的读还有你们自己。是你们用心去想象,才进入到课文描写的情景中去的,你们说对吗?)

4.自读想象雪下得很大的情景。

胶东半岛的这第一场雪的特点,用文中的一个字来说是――大

5.现在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读书)请你在这三段话中,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段话来读。

(出示句子,生读谈感受,训练学生读出情感,相机理解词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瑞雪图教学反思 篇5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闽中古刹喜瑞雪 篇6

山顶暑月犹积雪

雪峰崇圣禅寺,位于福建闽侯县大湖乡境内福古线旁雪峰山,距福州市区76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开山祖师是著名高僧义存。

义存精通佛理,德高望重。禅门五宗(沩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中的法眼、云门二宗即出其派下。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曾问义存:“师住象骨峰有何异?”义存答曰:“山顶暑月,犹有积雪。”王曰:“是山可名雪峰。”由此改名为雪峰。山势峭拔,风景绮丽,绝顶峰海拔800米,享有“闽越神秀”、“琼瑶第一峰”之美称。1983年,雪峰崇圣禅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素有“南方丛林第一”之美誉。

石鼓名山雪白头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

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每到冬季气温较常年低时,便可见鼓山上四处挂着冰挂,小雪纷飞。

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林阳梅花看不足

北峰被成为福州的“后花园”,峰峦叠嶂、景色优美。因北峰地势较高,冬季降温时常常会看到花草挂满冰挂,树木银装素裹,一片冰雪美景。

林阳禅寺,就坐落于福州市晋安区北峰山区寿山乡,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师募资重建,称林阳寺。寺西有南朝陈永定四年(公元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

上一篇:年度控辍保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以我是春天的小雨点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