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2024-07-23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共10篇)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篇1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3月份是学雷锋活动月,是一个纪念缅怀雷锋的日子,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日子,我们班级的同学们又掀起了一股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热潮。雷锋之所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于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人民服务做好事的态度。做一件小事不难,为人民服务也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难的事在人生的每一刻都能把“为人民服务”装在心里,难的是十年如一日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有的人说,学雷锋活动是“三月里来四月里走”的形式主义。确实,要把学雷锋活动真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理,把为人民服务坚持好,并不是喊几句口号,搞几次活动就能落实好的。

这次的雷锋月,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雷锋的活动。首先是募捐活动。我们邀请了泉州晚报作为我们此次活动的协办单位。我们以募捐的形式号召校园里的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献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小学生。同时我们针对献爱心的同学们给予报纸或者是精美小礼品的赠送,以感谢他们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的付出。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去,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人有着雷锋般的精神。有许多他们都捐出了他们的零用钱,但是不求回报。他们不接受我们的小礼品,并且说道:“献爱心本就是这样,是不应该图回报的。”虽然这只是简短的一句话,但是足以让我们感悟到很多,让我们的心温暖很久。

其次是班级的学习雷锋的班会,再次地让我们感受到了雷锋精神精髓。本次的班会以“学习雷锋精神,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我们在游戏中欢笑,在游戏中感悟雷锋精神。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雷锋精神,是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是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模范践行者,用实际行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发展;是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激励人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而对于大学生的我们而言,雷锋精神是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激励同学们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自觉推动者,为建设和谐校园作出应有贡献。

雷锋是永远的榜样,雷锋精神是不朽的丰碑。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不求惊天地、泣鬼神。只要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服务人民,敬业奉献,舍己利人,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共同书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史诗。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篇2

1. 让雷锋形象进校园

2010年, 学校以改扩建为契机, 对校园内外重新进行了布置, 增添了与雷锋有关的教育资源, 从校门前雷锋叔叔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 到走廊内雷锋同志的照片和日记;从江泽民同志与雷锋小学师生在一起的巨幅画像, 到学校独特的纪念雷锋、学习雷锋展室, 让广大师生与雷锋叔叔有了“零距离”的接触。

2. 让雷锋精神进课堂

在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师生宣讲雷锋事迹的同时, 学校还聘请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 《雷锋故事》的作者陈广生等人作为雷锋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今年3月5日, 时值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48周年之际, 学校邀请到新时期学雷锋模范代表郭明义参加了第六届“感动‘雷小’”学雷锋表彰动员大会, 并聘请他为学校校外辅导员。这些校外辅导员义务承担起宣讲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神圣职责。

3. 让雷锋事迹进教材

为实现用雷锋人格塑造小学生人格的目标, 学校利用雷锋这一特有的资源优势, 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成长》一书, 作为全校师生共同学习提高的实践手册。这本教材以雷锋成长的足迹为主线, 以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切入点, 将“小、近、实、新、奇、特”的德育活动融于其中, 使德育工作校本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4. 争做雷锋传人, 开展“五四三二一”活动

为教育广大学生争做雷锋传人, 学校开展了“五四三二一”系列教育活动。“五”是指5个纪念日, 即在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纪念日、4月5日清明节、8月15日雷锋牺牲纪念日、10月10日雷锋担任我校校外辅导员纪念日、12月18日雷锋诞辰纪念日, 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四”是指“四个一”, 即在新生入学第一天、入学第一周、入学第一个月、入学第一年, 组织学生认识雷锋、了解雷锋。“三”是指“三件宝”, 即将雷锋生前留下的针线包、储蓄盒和节约箱, 演变成“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绿色节约箱”等, 进行传统的雷锋精神教育。“二”是指两项活动, 即开展“说给雷锋叔叔的悄悄话”和“续写雷锋日记”活动,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一”是指“一贯制”的雷锋人格教育, 即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 细化雷锋精神教育, 由小及大、由近及远, 让走进我校的孩子始终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5. 与“雷字号”联谊, 交流雷锋精神教育经验

2004年我校发起并组织了全国雷锋小学大联盟, 先后与全国20余所“雷字号”学校组成德育联合体, 定期举办高峰论坛, 研讨交流学雷锋经验做法, 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 促进全国各地“雷字号”学校的学雷锋活动共同向前发展, 成为当地弘扬雷锋精神的一面旗帜。

6. 与名校互动, 创新雷锋精神教育形式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与全国各地名校的伙伴联谊, 不仅可以传扬雷锋精神, 还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校先后与上海金苹果学校、浙江省南明小学、上海浦东南路小学等建立了联谊关系。

7. 与高校联手, 深化雷锋精神教育活动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篇3

一、打造雷锋文化,让师生在生活中感知雷锋精神

为了让广大师生真正感知、感悟雷锋,学校坚持让雷锋形象入眼帘,使师生能看得到、触摸到雷锋;让雷锋事迹入课堂,使师生用理性来判断、思考雷锋;让雷锋精神入脑海,使师生将其化为自己的一言一行。

1.让雷锋形象进校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2010年,学校以改扩建为契机,对校园内外环境重新进行了布置,增添了与雷锋有关的教育资源:校门前雷锋叔叔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雕塑,走廊内雷锋同志的照片和日记,江泽民同志与雷锋小学师生在一起的巨幅画像,学校独特的纪念雷锋、学习雷锋展室,让广大师生与雷锋叔叔实现了“零距离”的接触。它们是历史,见证了五十年前雷锋叔叔在这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的特殊日子;它们是积淀,沉淀了五十年来一代又一代雷锋精神传人的高尚品格;它们是特色,宣告了这所学校五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执著追求;它们是象征,预示着五十年风雨中雷锋叔叔始终与雷锋小学的师生们在一起,让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2.让雷锋精神进课堂

在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师生宣讲雷锋事迹的同时,学校还聘请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雷锋故事》的作者陈广生,雷锋照片的拍摄者张俊,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孙桂琴,雷锋战友、雷锋事迹史料整理者、原海军中将冷宽将军,沈阳军区雷锋金质奖章获得者龙凡将军等,作为雷锋小学的校外辅导员。2011年3月5日,时值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48周年之际,学校邀请新时期学雷锋模范代表郭明义参加了第六届“感动‘雷小…学雷锋表彰动员大会,并聘请他为学校校外辅导员。这些校外辅导员义务承担起宣讲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的神圣职责。无论是身经百战的将军,还是雷锋班的历任班长,无论是雷锋生前的战友,还是各行业学雷锋先进典型,他们都自发地走进雷锋小学,走入课堂,走近学生,从不同的侧面,采取不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宣扬雷锋精神。

3.让雷锋事迹进教材

为实现用雷锋人格塑造小学生人格的目标,学校利用雷锋这一特有的资源优势,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成长》一书,作为全校师生共同学习提高的实践手册。这本教材以雷锋成长的足迹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切入点,将“小、近、实、新、奇、特”的德育活动载体融于其中,使德育工作校本化管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说,雷锋是雷锋小学师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雷锋小学师生们共同的“偶像”;雷锋小学师生是雷锋最忠实的“粉丝”。

二、丰富时代内涵,让师生在实践中内化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是塑造师生健康人格的宝贵资源。学校立足传统,与时俱进,将雷锋精神丰富的内涵,以固化的活动形式,让师生在实践中渐进式地内化雷锋精神。

1.争戴雷锋奖章,开展“五型”教师评选活动

为引导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学雷锋,学校开展了争戴雷锋章,做“五型”教师活动。以奉献、平凡、钻研、团结、感恩为主要内容的“五型”精神,既是对雷锋精神的恰当诠释,又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分体现。讲奉献,就是鼓励教师参加“大手拉小手”结对帮扶活动。每逢儿童节、新学期,学校教师都会为贫困孩子送去新书包、新衣服、书籍等礼物,让他们感受到“雷小”大家庭的温暖。讲平凡,就是鼓励教师争做优秀的平凡人,自觉上好每一节课、随手关掉水龙头等看似细微而又平凡的小事,用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教育工作竭尽微薄之力。讲钻研,就是鼓励教师发扬雷锋“钉子”精神,积极参加校园读书节、“读书涵养教育人生”读书交流等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同时,学校创新师训模式,内引外联,多渠道开展教师培训。讲团结,就是鼓励教师增强团队意识,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正因为有了拥有共同愿景并为之奋斗不息的师资队伍,雷锋小学近年来才成功举办了五十年校庆、纪念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五十周年暨新校舍落成庆典等一系列大型综合活动。讲感恩,就是鼓励教师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积极参加“代理妈妈”等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2.争做雷锋传人,开展“五四三二一”活动

为教育广大学生争做雷锋传人,学校开展了“五四三二一”系列教育活动。“五”是指五个纪念日,即在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纪念日、4月5日清明节、8月15日雷锋牺牲纪念日、10月10日雷锋担任学校校外辅导员纪念日、12月18日雷锋诞辰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四”是指“四个一”,即在新生入学第一天、入学第一周、入学第一个月、入学第一年,组织学生认识雷锋、了解雷锋。“三”是指“三件宝”,即将雷锋生前留下的针线包、储蓄盒和节约箱,演变成“角色换位体验岗”“小雷锋道德银行”“绿色节约箱”等,对学生进行传统雷锋精神教育。“二”是指两项活动,即开展“说给雷锋叔叔的悄悄话”和“续写雷锋日记”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一”是指“一贯制”的雷锋人格教育,即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细化雷锋精神教育,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让走进学校的孩子始终受到雷锋精神的熏陶和教育。由于发挥了资源优势,雷锋小学目前已经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培育雷锋精神传承者的摇篮,一批又一批学生离开校园后,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岗位继续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三、拓展教育空间,让师生在交流中丰富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学雷锋活动中,只有“请进来,走出去”,才能追随时代节拍,永葆生机活力。请进来,是为了夯实内涵;走出去,是为了开拓视野,寻找更广阔的舞台。

1.与“雷字号”学校联谊,交流雷锋精神教育经验

2004年,学校发起并组织了全國雷锋小学大联盟,先后与全國20余所“雷字号”学校组成德育联合体,定期举办高峰论坛,研讨交流学雷锋经验做法,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活动,促进全國各地“雷字号”学校的学雷锋活动共同向前发展,成为当地弘扬雷锋精神的一面旗帜。

2.与名校互动,创新雷锋精神教育形式

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与全國各地名校的伙伴联谊,不仅可以传扬雷锋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学校先后与上海金苹果学校、浙江省南明小学、上海浦东南路小学等建立了联谊关系。目前,已连续两年与上海浦东南路小学组织“小雷锋”互访活动,不仅实现了南北教育的优势互补,而且将学雷锋体会带到东海之滨,实现了两校办学上的“双赢”。

3.与高校联手,深化雷锋精神教育活动

挖掘热衷弘扬雷锋精神的高校资源优势,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手,请大学师生走进学校传播雷锋精神,升华了师生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作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雷锋实践基地,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平台。学校还与上海建桥学院、沈阳建筑大学联姻,双方定期派出师生学习交流。特别是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先生,作为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企业家,对学校学雷锋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2004年,上海建桥学院为学校设立了“建桥奖学金”和小雷锋奖章。目前已连续6年颁发小雷锋金章15枚、银章59枚、铜章134枚,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篇4

雷锋精神

薪火相传

前言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在又一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你是否也用雷锋之问拷问了自己的灵魂与内心?

今年3月5日是第57个雷锋纪念日。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高扬雷锋精神。然而,学习雷锋要从“3·5”到“365”。实践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我们在口号中学雷锋,在雷锋日记里学雷锋,在三月活动中学雷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雷锋。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实践、主动实践、持久实践,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才是学雷锋的根本,也是雷锋精神的本质要求。

一、雷锋生平简介

雷锋,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

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二、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

雷锋在普通的岗位上,在平凡的工作中,在平静的生活里,一件事一件事去做,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去完成,一点一滴去奉献。雷锋精神是奉献精神。奉献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流血牺牲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但它是不受年代、环境、背景等条件制约的。也就是说,学雷锋是不需要条件的,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岗位都可以学雷锋。只要你想、你有心、你愿意,从身边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随时随地都可以作奉献。正是这样的时代,孕育出了以“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为核心理念支撑的雷锋精神。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一)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雷锋一心向着党,他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这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名言。这种强烈的阶级情感,正是雷锋精神的精髓。

(二)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雷锋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他坚持理想与现实相一致,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甘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政治上要求严格,自觉经受思想锻炼,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提升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高度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修养的战士。

(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在雷锋看来,“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关系一样。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正因为如此,雷锋时时处处都以党、人民和祖国的利益为重,把帮助别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人生核心)。

(四)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人生观最光彩夺目的就是,他正确地解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在这样的人生观指导下,雷锋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用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生奉献的誓言。

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价值取向趋于多元的今天,“雷锋精神”已经逐步演变成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三、雷锋精神的时代内容

雷锋精神是产生于50多年前,但是50多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传承在我们全党、全社会。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50年来,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没有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具有了时代的气息。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归结起来,可以表述为两个字:“上”与“善”

(一)雷锋精神体现了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

纵观雷锋短暂的一生,他始终具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对新中国、新生活充满无限热爱和美好向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充足的干劲投入到工作、学习之中去。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发扬雷锋精神,需要学习雷锋这种乐观向上,积极作为的人生姿态。

1.在工作上“向上”,发扬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雷锋说:“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服从组织分配,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敬业奉献。从雷锋所处的历史环境来看,“螺丝钉精神”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存在某种相适应性,反映了个人意愿与国家需要的高度一致性,成为当时鼓励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工作的精神力量。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就业渠道更广泛,单位用人机制更灵活,个人自主选择性更强,但并不意味着带有服从性的“螺丝钉精神”已经过时。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与选择性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将个体选择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管身居要职还是平凡岗位,都应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腐蚀,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2.在学习上“向上”,发扬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雷锋说:“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要学习时间是有的。问题是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都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这是雷锋“向上”的人生姿态的真实写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建设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所以,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发扬“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发奋学习,永不懈怠。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体系,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在生活上“向上”,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雷锋说:“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雷锋精神在生活作风上的本质体现。雷锋一生中非常节俭,他的每件衣服、每双袜子,都就补了又补。他曾说“我们的国家还穷。穿破了的衣服补好了再穿,省下衣服交给国家,这样既减少国家开支,又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雷锋的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虽是在当时经济不发达、国力贫穷、物质匮乏的大环境下形成的,但对今天来说仍有深刻的教育和指导意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我们鼓励科学合理的消费,对人们求富爱美的需求不再简单否定,也不再套用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但这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不矛盾。今天我们提倡艰苦奋斗,是要反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奢侈之风,尤其要反对凭借手中权力,挥霍浪费国家资源的腐败之风。要在全社会倡导富国富民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形成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雷锋精神体现了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人之初,性本善。归根结底,雷锋精神是一种善的境界。雷锋心中有爱,爱党,爱国,爱人民,心里永远装着别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他始终用快乐与感恩诠释着对“善”的追求与执着。

1.在理想信念上“向善”,发扬“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从解放前一无所有的孤儿到解放后新社会的主人,雷锋始终对给予他一切的党和毛主席心存感激,对党、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成为雷锋人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他由此形成了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信念,这是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灵魂所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阶段,雷锋精神进一步升华为,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信条,为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安康而拼搏奋斗的爱国精神。

2.在价值取向上“向善”,发扬“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雷锋说:“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实质,也是雷锋精神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持久活力的源泉。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先人后己的集体观念,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看,雷锋精神不可避免地抹上了政治色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对象也仅局限于本阶级的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没有改变,但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奉献精神,是超越阶级、国界和种族的,换言之,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大爱精神。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志愿者活动,就是大爱精神的生动反映,也是新时期学习雷锋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正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核心,是雷锋精神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3.在人际关系上“向善”,发扬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雷锋有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的一生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帮助一切有困难的人。雷锋这种“做好人好事不留名,舍己为人不求回报,互助合作不计报酬”的“傻子”精神,正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亲和剂”,对全社会形成合作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傻子”精神,“损己利他”的做法不符合人们的正当利益需求,一般人难以做到,因而难以在普通大众中加以推广。新时期我们应以理性的态度、从更加人性的角度重新诠释合作精神。“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理念,相较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更容易被现在的普通人所接受,因为它提倡施者与受者的双赢。因此,我们在倡导助人为乐精神的同时,不妨肯定人对功利的追求,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

四、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

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出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雷锋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具有时代特点和教育意义,具有鲜明的历史转型时期的导向价值。

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出现,使英雄模范的成长进入了良性循环。雷锋是通过学习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成长起来的,英雄就是雷锋前进的引路人,而后来的许多英雄又是通过学习雷锋成长起来、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的。王杰、欧阳海生前都是学习雷锋的典范。他们平时认真学习雷锋,具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觉悟。因此,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为了抢救国家的财产,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成为人民英雄。学习雷锋是学习他生存的价值、活着的方式和意义。自己活着就是为了让他人生活得更美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的人生模式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又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

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出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雷锋精神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培育出郭明义、孙茂芳、庄仕华等“当代雷锋”和众多“时代楷模”“道德模范”。

五、新时代弘扬好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那种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的螺丝钉精神,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大力发扬倡导的,也是新时代中华儿女需要传承发扬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雷锋精神永远值得弘扬。

今天,我们要把握并弘扬雷锋精神,需要突出五个方面:

一是要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精神的第一位,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

三是要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四是要学习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进去、要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通过学习丰富自己。这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受到大家的推崇。

五是要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结语

奥运精神,薪火相传演讲稿 篇5

首先,感谢学校能给我这样的殊荣,参与神圣的圣火传递。这不光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学校,同学们的荣誉。我真心的希望我手中的圣火能将新时代中学生的风采带给北京,中国,乃至世界。

接下来,我演讲的题目是《奥运精神,薪火相传》。

奥运的圣火,在它的故乡熄灭,又将在神秘的东方燃起。从巍峨的奥林匹亚到雄伟的万里长城。精神,薪火相传。

75年前,中国人来到了奥运会;75年后,奥运来到了中国。伴随着萨玛郎琪的一锤定音,整个华夏大地都为之沸腾,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我们的欢呼声。那沉寂了百年的自豪感第一次,如此强烈的涌动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头。

奥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带来了一分骄傲,三分恢弘,六分期待。

在此,东方巨龙从碧水巍山,青泽幽谷中跃然而出。

在暴雨中洗涤了旧迹;在电闪里塑成了金身。一个古老的民族注定要为之鲜活起来。

当挑战与机遇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我们自信,成功的圣火将燃起与紫禁之颠。而我们又能为奥运带去些什么?

没有运动员的矫健身姿,赢不来璀璨的金牌,带不去国家的`荣誉。但起码,我们有如诗如歌的年华,有肆意张扬的青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欢呼,可以雀跃,可以让世界聆听我们的掌声。

也许奥运还很遥远,但校运会已近在眼前,站在主席台上,感受着四面涌动而来的青春的热潮,有谁能说:奥运与我无关?

是运动员就拼了,是观众就吼了,只为这永不重来的青春。

雷锋精神世代相传 篇6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来是自觉追求崇高精神、注重品格修养的伟大民族,由此而塑造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撑。41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词,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3月5日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高速发达,物欲流飞。雷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雷锋和他的精神仿佛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言论,人们的心中也出现了一种困惑,“现在还有雷锋吗?”“雷锋精神还有必要与我们同行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之震撼,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何其担忧。因为这不但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漠视,更是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冷漠。

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的名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和疆域,全世界的人民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语言读着他的故事,在不同的岗位怀着同样的真诚学着他的精神。美国人说:“雷锋属于世界。”巴西人说:“雷锋应是精神领袖。”日本人说:“要像雷锋那样生活。”美国专门成立了学习雷锋研究会,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图书发给国民学习,美国西点军校的大厅里悬挂着五位“英雄像”,首位就是雷锋。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代,有什么理由能让这种伟大崇高、流传世界的精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传播和学习雷锋精神的生力军;有什么理由不高挚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与时代共同迈步。

雷锋精神表现为言行一致、尽职尽责的实干作风。雷锋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郭明义把自己当作一颗保障党的事业机器正常高速运转的“螺丝钉”。无论在部队还是在企业,无论做驾驶员还是做共青团工作,无论强化外语训练还是考统计员职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坚持爱岗敬业、努力钻研、兢兢业业。

雷锋精神表现为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的进取态度。雷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秋风扫落叶”的态度对待缺点和错误。他认为,“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们,属于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他把科学理论当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认真钻研毛泽东思想,阅读报纸和政治书籍,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活动,努力充实精神生活,改造主观世界。

雷锋精神表现为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雷锋坚持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出色地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他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郭明义以雷锋为榜样,时刻准备为党的事业冲锋陷阵。在诱惑面前他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在威胁面前他毫不退缩,勇敢保卫国家和企业财产。

雷锋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雷锋始终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上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郭明义同雷锋一样,竭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

我们的人民怀念雷锋,我们的时代呼唤雷锋,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雷锋式的新人。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在谋生时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帮助别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还有一切自己活得好,也让别人活得好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可贵的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创新。一句话,我们不仅需要,还应大力提倡雷锋精神。

从雷锋到郭明义,体现了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生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广泛性,伟大源自平凡。雷锋由无数平凡小事升华铸就了崇高的雷锋精神,郭明义用日积月累的平凡小事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短暂的一生所做的都是平凡小事,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这是董必武同志歌颂雷锋的诗句。正是这些平凡小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凝聚成了伟大的雷锋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巨丽珍”。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既在于它的无私和伟大,也在于它的平凡和一贯。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人生追求,始终“就照着雷锋那样去做”,把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作为神圣使命,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谢觉哉同志曾指出:“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在雷锋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郭明义,无论是参军入伍在部队还是复员退伍到地方,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郭明义的事迹,许多看起来都是小事,比如资助困难孩子家庭、献血等,普通人也可以做,但他长期坚持,矢志不渝。平凡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精神。郭明义这个新时期的“活雷锋”,能够深深地感动和鼓舞大家,让人可信、可敬、可学,根本就在于他践行雷锋精神的事迹来自于平凡,植根在民间,人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

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是贯穿郭明义事迹的主旋律。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心甘情愿做人民的勤务员,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豪迈誓言。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郭明义参加工作3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弘扬雷锋精神,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关心群众、服务群众,20年来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先后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80多名,是人民群众眼中的“雷锋传人”、“爱心使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郭明义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做出表率;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立足本职,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郭明义的事迹体现了雷锋精神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高度统一。

雷锋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已陪伴几代人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尽管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但雷锋精神却没有因此而有丝毫褪色。它是一支火炬,是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是一支永不过时的火炬。这支火炬曾经照亮了我们几代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仍将照亮我们未来的生活,为我们引航。为了明天,让我们齐声呼喊,让雷锋精神永葆活力,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三月份社团思想汇报“我与雷锋同行”

雷 锋 精 神 世 代 相 传

雷锋精神薪火相传 篇7

《中华建设》一路走来, 走过了一段波澜曲折的发展历程。

立足湖北, 辐射全国

1994年, 正是建设事业一派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时候。为了及时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 更好地帮助湖北省建设行业工作者了解和借鉴省内外、国内外的建设经验, 系统地研究探讨建设事业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 由原湖北省城乡建设厅主办的双月刊《湖北建设》诞生了。时任湖北省城乡建设厅厅长胡己立担任主任委员 (社长) , 时任副厅长张发懋担任主编。在创刊之初, 《湖北建设》得到省内上级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的热情支持。因此, 《湖北建设》格外注重介绍省内外各地在建设领域的新进展、新探索, 注重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要求、呼声和建议。

1995年, 在主办单位和编辑部的努力之下, 经原建设部、国家科委和其它有关部门的批准, 《湖北建设》更名为《长江建设》, 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公开发行, 标志着《长江建设》步入国家正式出版物的行列, 不仅扩大了发行范围, 而且开拓了报道领域, 增强了刊物的吸引力、竞争力。《长江建设》以提倡学术文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强化“两头”宣传 (贴近中央高层决策精神、贴近广大基层建设者) 为指导思想, 开辟了众多栏目, 邀请了大量有名望有成就的专家、领导对建设形势作全景式综述, 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信息。

几年下来, 作为湖北省建设主管部门主办的刊物, 《长江建设》立足湖北, 为建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了学习、表达、切磋的平台。她面向全国, 长期与各地建设部门、科研院校保持往来, 交流成果、互通有无, 从湖北起步, 东到山东、南至海南、西达重庆、北至北京, 国内大部分地区都在《长江建设》的辐射范围内, 织成一张密集的交流网, 将湖北建设发展的点滴进程传送到各地, 再将其它地域的建设理念、建设经验输回湖北。

在原建设部和原湖北省建设厅的领导下, 《长江建设》不断发展, 1997年、1999年、2001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期刊, 所采访、刊登的钱学森、吴良镛、张开济、齐康、李德仁、张锦秋、舒乙等权威人士的文章均受到各方好评, 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2003年, 《长江建设》改由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与湖北省建设厅共同主办 (2004年改为由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与湖北省建设信息中心共同主办) 。随后, 《长江建设》在版式设计和印刷装帧上作了重大改进, 内文页数大幅增加, 报道的深度和力度也明显加大。建设部领导和政策研究中心领导对《长江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时任副部长刘志峰亲自为2003年改版后的第一期题写了刊首语, 仇保兴副部长亲自撰写了《城市经营的误区与对策选择》等论文在《长江建设》上发表, 李秉仁、王珏林等著名专家以及多地建设厅长、建委主任均为《长江建设》撰写了有分量的专稿。作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长江建设》成为广大关心、热爱建设事业人士的参谋和助手。

改制创新, 走向世界

2005年, 是“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基准年, 在“科学发展观”确立和中国城镇化发展提速的时代背景下, 《长江建设》更名为《中华建设》, 定位为全国建设行业的综合指导刊。集十年办刊之积淀, 《中华建设》明确了自身的发展道路:依托建设领域高层权威信息背景, 积极探索和引导建设事业发展方向和改革实践、深度阐释焦点话题, 做好政府领导决策的重要参谋, 以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2009年, 柯善北同志出任总编辑 (2012年任社长兼总编辑) ;2010年5期开始, 《中华建设》改由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湖北省土木学会共同主办。《中华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 转企改制是我国新闻出版系统的创新性探索, 是一场触及传媒业深层变局的改革。转企, 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的重点, 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样, 经营者才会有责任、有权利、有压力、有动力, 媒体才能靠体制保障实现战略转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之下, 《中华建设》顺应趋势, 稳健地走上了转企改制之路。

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媒体市场, 面对已经到来的网络时代、数字出版时代, 在推进改制工作的同时, 《中华建设》全力打造了《中华建设网》, 实现了网站与杂志的有效配合。2012年2月至3月, 《中华建设》与湖北省城市管理研究会、《楚天都市报》联合开展了第一届“湖北十佳城管人”评选活动。活动累计收到网络投票、纸质投票963万余张, 经过网络投票、评委打分等环节, 评选出十佳城管人, 成功地展示了城管风采, 树立了文明标杆, 助推了“创新城管”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次网络投票活动之后, 《中华建设网》受到了业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

面对“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 《中华建设》积极创新栏目、创新版式, 在前瞻性、实用性、可读性上下功夫。针对如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维护房地产市场稳步发展, 如何统筹城乡、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 如何转变建设行业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节能转型, 如何改革市政公用事业、更好地服务民生等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 《中华建设》进行了大量集中报道、深入剖析。

从2012年3期开始, 《中华建设》推出《封面人物》栏目, 围绕中外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合作等问题, 对新加坡国际开发署署长许麟济、丹麦环境大臣伊达·奥肯、瑞典政府办公室中瑞环境技术合作高级代表马茨·丹宁格、英中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联合主席艾伦·凯尔、捷克驻华大使利博尔·塞奇卡、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西班牙驻华大使瓦伦西亚等外国友人进行了专访;围绕建筑领域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 对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林光祺、台湾智慧建筑协会理事长温琇玲、澳门建筑师协会理事长梁颂衍等两岸四地的著名专家进行了专访。《封面人物》等栏目的开辟, 以及此后一系列与外国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事宜的开展, 使《中华建设》真正走向了世界, 赢得了更加广泛的读者群, 获得了热烈反响。

2013年, 历经三年锤炼, 《中华建设》成功完成转企改制, 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制,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企业化、市场化规范运作, 大力推行人员聘用制改革, 全面建立起以绩效考核为主体的目标责任体系。《中华建设》焕发出了更加蓬勃旺盛的活力。

风雨同舟, 放飞梦想

百期之后, 《中华建设》将进入下一个百期的轮回。这百期的努力, 百期的积累, 百期的沉淀, 一期期地展现了《中华建设》的变迁和成熟。对于《中华建设》来说, 出刊一百期才是刚刚起步, 以后的道路会更漫长、也更富有挑战。一百期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但对于编辑部来说, 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此时此刻, 我们想得更多的是, 要为读者做更多有益的事情:继续立足于市场化, 锐意挖掘和填补理论空白, 加深、拓宽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为下一个百期刊载更多的精品佳作尽最大努力。

剖析建设热点, 追踪行业百态——《中华建设》将以一百期为新起点, 更加贴近广大读者, 更加关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各种动态, 积极介绍国内外先进经验;将转变工作思路, 用数字化发展的观念、数字化发展的技术、数字化发展的营运模式和推广方式, 打造《中华建设》数字杂志。我们的努力, 是为了读者、为了众多关注这份期刊的人, 也是为了我们对之有着深厚感情的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的未来。

薪火相传永不灭 篇8

北京海选 风雨无阻

北京时间7月21日,第二届“薪火阵营”篮球训练营北京地区海选活动在北京天坛体育中心篮球馆揭开帷幕。

连日来,北京普降大雨,但这罕见的阴雨天气并没有影响到小球员们的参与热情。虽然海选活动从上午九点正式开始,但从早上七点,来自广东、浙江、四川、北京等十四个省市的年轻球员们就陆陆续续到达场馆外排队。

由于第二届“薪火阵营”将于八月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因此本次海选胜出者将前往新疆,在神秘的西域风情中,体验易建联及多位来自NBA教练的指导,这也成为了小球员们拼搏向上的重要动力。虽然很多人前一天刚刚到达北京,早上也没有充分休息,但仍不顾旅途劳顿,纷纷跃跃欲试,力求将最好的基本功及技战术状态展现给现场评委。

海选现场依照国际训练营选拔标准,对全体参选者进行了助跑摸高、定点投篮、运球等技术考核环节,随后还组织了五对五分组对抗,通过实战检验球员的综合能力。训练营现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就是小队员们的团队精神:当一名球员准备进行测试的时候,其余选手都会合力为他鼓劲、叫喊,希望他能展现出最佳水平。尽管大家心里都知道有人会落选最终的训练营,但还是拧成一股绳,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虽然这些小球员都集中在15—18周岁,年龄并不大,但可以看出,很多人已经是青少年篮球场上的“老队员”了,对抗中不乏精彩亮点,快攻抢断、三分穿心、以及基本的挡拆配合,大家都做得有模有样,展示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篮球培训方面,较为明显的进步水平。在比赛间隙,现场评委对小营员们的精彩表现做出了点评,并对技术考核中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了悉心指导。

新疆海选 传递希望

继北京站海选顺利闭幕后,“薪火阵营”海选活动来到了第二站,7月28日、29日的新疆大学体育馆,来自新疆的数百名青少年篮球爱好者参加了新疆地区的海选活动。

由广东籍运动员易建联发起的训练营,为何会走进新疆举办活动?据训练营的工作人员,来自宋庆龄基金会文化艺术中心的侯晓宇介绍,第二届“薪火阵营”与“传递爱”公益行活动结合,第一次走进新疆,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希望能够借助新疆深厚的篮球底蕴,带动全疆、全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与他们进行协作,共同搭建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同时,寻找、选拔新疆地区热爱篮球、技能优异的小球员,点亮他们的篮球梦想。”

本次新疆站的海选活动将选出60名篮球爱好者,他们将与从北京站海选出的小球员们共同参加最终的正式篮球训练营。8月18日,正式的篮球训练营就在此次海选场地——新疆大学体育馆举行。届时,从伦敦奥运会归来的易建联,以及易建联在美国的助理教练奥康纳等人组成的NBA专业教练团队将会亲临指导营员们的训练。

代代相传的雷锋精神。马玲演讲稿 篇9

雷锋精神代代传

临朐县杨善初级中学

初二六班

马玲

(指导老师:赵丰伟)

雷锋精神代代传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雷锋精神代代传》。

因为一滴滴水珠的折射,所以有了天边彩虹的美丽;因为一个个音符的韵律,所以有了耳边乐曲的悠扬。因为那些敢于平凡的生命,所以有了当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涌动着无数奉献着的面孔。看,人们将会永远铭记的英雄,我们的好榜样---那就是雷锋!

雷锋,他的出身并没有多么耀眼,但他的精神却影响了几代人。雷锋在日记中写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会有力量。我们活着,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斗转星移,移不走雷锋精神的灵魂;岁月流逝,逝不去我们的热情忱!

在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平凡但却伟大的身影:

胡忠、谢晓君夫妇,两位伟大的老师。为了在西藏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毅然地走进福利学校。虽然生活简朴、条件恶劣,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把爱和知识灌注到每个无助的孩子身上,圆了他们的求学梦。

“最美妈妈”吴菊萍,在携带着生命的危险呼啸而至时,没有犹豫抉择的空间,她伸手接住了从十楼跌下的女孩——仅仅出于一种母爱的本能。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涌现着许许多多的雷锋。同学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事例数不胜数,为了班级做好事的身影随处可见......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雷锋的气息,感受到了温暖。这也正告诉我们,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正在我们的校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我们时时以雷锋为榜样,处处留下“活雷锋”的足迹。也许你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就能打开他人的心扉;也许你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就能为他人带来一片和谐......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线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岗位上?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雷锋精神必将在我们身上延续!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用我们的满腔热忱共唱一首雷锋之歌,让雷锋精神永驻我们的校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临朐县杨善初级中学

初二级六班

马玲

(指导老师:赵丰伟)

文明之光薪火相传作文素材 篇10

今天,我们西装革履,却褪下了汉家衣裳;我们学会了使用刀叉,却忘记了下箸的方法;我们堆砌起高楼大厦,却捣毁了祠堂牌坊;我们谈论着民主殿堂,却找不到礼仪之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欧风美雨只能侵蚀着我们的肉身,但无法转变我们的灵魂,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对传统文明的大肆摧残。

敦煌莫高窟是西域的明珠,然而今天想要研究敦煌文化的中国专家却只能从外国博物馆借来影像资料。因为在**的年代,这个文化宝库的钥匙掌握在一个无知道士的手中,他以几根白菜的价钱,出卖了价值连城的文物,他将精美绝伦的彩陶锤烂,竖起了几个东倒西歪的罗汉!敦煌在哭泣,文明凝固在碎片中!可悲的是后人依旧重复着毁灭文明的举动。我们肆无忌惮地在故宫的铜缸上刻字,反正我们不用这长满绿苔的破缸洗漱;我们嘻嘻哈哈地将课本上古人的面孔涂抹,反正我们不会将他们的思想铭记……无知与遗忘,黯淡了文明之光。扪心自问,五千的文明在我们的思想上烙下的印迹,真的随风而逝吗?

在二零一四年的冬天,一则简洁的公益广告让无数颗在世俗中冷漠的心有了颤动。在这则仅有5分钟的广告中,讲述了好几个有关筷子的故事。福建,父亲阻止了儿子迫不及待伸出的筷子,告诉他“让爷爷先夹”,一个简单的动作告诉我们要“明礼”,是中华尊敬长辈的`传统;旧金山,一位年迈的华侨将一双筷子供奉在父母的牌位前,筷子传达了他对遥远的家乡——那片养育他的土地的“思念”;四川,邻居邀请独自过年的老人来自己家吃年夜饭,一句“不就是添双筷子嘛”,是华夏崇信修睦的美德……

当众人以使用刀叉吃西餐为文明的象征时,一双筷子却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成为传承了整个民族情感、道德与文化的体现,让沉迷于西方文明,对伦理纲常丧失信心的我们发现,传统并未丧失,它一直在我们身边与时代交融并存。就如同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院长所说,它是“顶天”的,以一个触点将社会诉求放大,让被雾霾遮蔽的人们的良知、情感、文化激发出来,引起共振;它又是“立地”的为观众找到一个承载物,把自己的情感、情怀装进去。

我们欣慰地发现,传统文化并未断绝,历经沧桑的文明有如巨龙一般依旧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依然顽强,好比我们用筷子夹起精神食粮而不是刀叉,用汉字书写历史而不是字母。

上一篇:《我们的校园》参考教案下一篇:三分钟演讲稿青春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