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三明一中、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卷(带解析)

2024-10-11

2023届福建三明一中、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卷(带解析)

2023届福建三明一中、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卷(带解析) 篇1

2013届福建三明一中、二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政治卷(带解析)

一、单选题

“速生鸡”:一只鸡吃18种抗生素 40天长5斤,饲料能毒死苍蝇。2012年11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山西粟海集团养殖45天“速成鸡”,并提供给肯德基等多家知名快餐店。速生鸡事件再一次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据此回答题。1.材料中的“速生鸡”

A.是商品,因为耗费了人类劳动

B.不是商品,因为侵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C.不应成为商品,因为不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 D.是商品,因为用于交换,又耗费了人类劳动 2.针对速生鸡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①加强市场监管,防患于未然 ②诚信经营,不出售有毒有害商品

③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 ④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调节中的基础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1.C 2.B 【解析】 试题分析

1.材料中的“速生鸡”不是商品,因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基本属性,材料中的“速生鸡”吃18种抗生素 40天长5斤,饲料能毒死苍蝇,不具有应有的使用价值,因此不是商品,正确答案是C。

2.首先排除②,因为设问的主体是政府,而②的主体则是企业,由此排除AD,而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正确答案是B.考点:商品的基本属性,政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

点评:小题1考查的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有两种判断方法,一是看其是否符合商品的含义,而是看其是否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小题2应用了两个排除原则,一是主体一致原则,二是本身说法错误原则。

3.一种商品价格(P)上涨,会引起其替代商品(Q1)需求量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其互补商品(Q2)需求量的变化。下列曲线图中正确反映其变动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需求下降,其替代品的需求上升,因此Q1应该是正比曲线;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其需求下降,其互补品的需求也下降,因此Q2应该是反比曲线,符合的只有D。

考点:价格变化对替代品和互补品需求的影响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只有对互补品,替代品的含义准确记忆并理解,才能正确判断出图像中的商品间的关系。

4.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抛开了“买不起才租”的旧观念,过起了“租生活”,使过去的“买—用—扔”单线型消费变为现在的“租—用—还”循环型消费。正确认识“租生活”的是

①提高了商品的价值 ②降低了商品的价格 ③体现求实消费心理④符合绿色消费原则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过去的“买—用—扔”单线型消费变为现在的“租—用—还”循环型消费,这都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而是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这体现了体现求实消费心理,符合绿色消费原则,正确答案是D。考点:消费心理,消费原则

点评: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过去“买—用—扔”,是一种浪费,现在“租—用—还”是循环消费,考生只要材料理解准确,很容易找到对应的正确选项。5.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指出:2013年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下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有

①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 ②增加国有企业上缴财政的利润

③控制信贷规模,缓解通胀压力 ④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即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是针对通货紧缩所采取的财政政策,由此排除②③,正确答案是B.考点:积极财政政策

点评:考生只有知道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准确判断选项的对错,考生还要掌握财政政策和经济情况的对应关系,扩张性财政政策针对的是通货紧缩,紧缩性财政政策针对的是通货膨胀。

6.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左右,而在中国还不到10%。在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保证企业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 ③要充分发挥再分配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中的作用 ④要维护好劳动者的相关权利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词是“工资”“劳动报酬”,这都属于初次分配,①的说法错误,要保证劳动报酬(不是“企业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③企业职工工资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③不选,正确答案是C。

考点: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获得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获得有效信息的方法是寻找材料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只有关键句和词定位准确,才能快速无误的找到正确答案。

7.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最终裁定,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的生产商或出口美国销售此类产品时存在倾销行为,并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产品采取不公正的征税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我国对裁决结果表示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应该 ①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着力提高“走出去”的水平②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反对各种形的贸易保护主义 ③依靠内需,规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摩擦 ④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③中的“规避”说法太过绝对,在全球化经济形势下,贸易摩擦不可避免;材料中说的是我国商品的出口,这不是利用外资,④和材料无关,正确答案是A。

考点: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走出去”的水平,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反对各种形的贸易保护主义 点评:这种四选二的题目最好用排除法来做,既能提高正确率,又能节约时间,一般的排除原则有:本身说法错误;和题意无关;说法过于绝对,主体不一致等。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规定,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如果你所在地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那么作为当地人大代表,你可以

①行使任免权,罢免不加大教育投入的领导者 ②行使决定权,统筹当地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 ③行使质询权,督促当地政府依法落实财政教育经费投入 ④行使提案权,联名其他代表提请人大制定财政教育经费使用计划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大代表的职权有:提案权、审议表决权和质询权,人大的职权是: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①②中的权利不是人大代表的权利,而是人大的权利,排除,正确答案是D。考点:人大代表的职权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人大代表的职权和人大的职权的区分,因为选项中涉及的都是基础知识,所以最好用排除法来做,排除和主体不一致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9.在《政治生活》模块的学习中,我们遇到很多有关“基础”的知识。比如:民主是专政的基础、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等等。下列选项中,“基础”一词用得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相互监督的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领土完整、国家统一 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基础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和选项后发现只有④中的“基础”应用错误,因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障,正确答案是C。

考点:政党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的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题中④的错误比较明显,考生只要对基础知识记忆准确,就能排除错误选项,选出正确答案。10.随着央视新闻联播“喜迎十八大走基层”之“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的推出,幸福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各级政府应 ①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②问计于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加强立法,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④求真务实,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通读材料和选项后发现③的说法错误,因为政府是行政机关,不是立法机关,而且具有执政能力的是党,不是政府,正确答案是B。考点:政府的性质和职能

点评:本题属于四选三的题型,对于这种四选三的题目最好用排除法来做,只要成功的排除一项,答案就十分确定了。

11.我国宗教界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活动,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这说明

A.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B.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C.我国宗教界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句是政府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这不是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A不选;BD和材料没有关系,正确答案是C。考点:我国的宗教政策

点评:考生不仅要准确的记住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而且还要能把四条宗教政策区分开来,特别要注意本题选项C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两个字不能漏掉。

2012年9月25日,我国“瓦良格”号航母改造完成正式服役,更名为“辽宁”号。发展和建设航母,既是我国国防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又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小题。

12.中国发展航空母舰 ①是维护和实现我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②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③是应对当今时代主题转变的战略选择 ④增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促进世界和平的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从中国国防部宣布正在改造一艘废旧航母以来,中国航母平台共进行了多次海试,按照既定计划开展了各项科研试验,达成了既定目标。这一过程最能体现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历史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性 D.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答案】 12.C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1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想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排除②,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没有转变,③错误,正确答案是C。

13.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本题材料中的关键词“计划”“目标”提示我们实践的特征是主观能动性,正确答案是B。考点:时代主题,国家利益,实践的特征

点评:对于不能一下确定正确答案的选择题,最好使用排除法来做,另外准确的把握材料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十分重要,这是指引我们找到正确答案的钥匙。

2012年 “最美”成为公共舆论中的高频词汇。从“最美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从“最美战士”高铁成,到“最美女公交司机”付秀丽,再到“最美孕妇”彭伟平,这一系列的“最美”平凡英雄身上展现出的爱和善良,让大家为之动容,使人间传统美德的光彩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据此回答小题。

14.这些“最美”人物的事迹充分说明

A.传统道德与当今时代结合,彰显巨大生命力 B.中华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15.下列成语诗文中与“教师美德感召力”反映出文化对人影响特点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4.A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1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B错;材料的主旨不是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也不是讲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关系,CD和材料无关;本题的关键句“使人间传统美德的光彩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其与A是相符合的。

15.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一是深远持久,二是潜移默化,美德“感召力”,很明显材料强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能够体现潜移默化的成语诗文是孟母三迁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③体现的是深远持久,正确答案是B。

考点:传统道德与当今时代结合,彰显巨大生命力,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点评:考生务必要仔细分析材料,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样才能排除和材料无关的选项;小题2考查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考生一要知道这两个特点是什么,二要能讲二者区分开来。

16.“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④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乃是我国人民一直爱好和平,“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我们不会去侵略别的国家,因为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意志强加于人;①中的“一切”说法过于绝对,我们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说反了,应该是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正确答案是C。考点: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原因

点评:本题问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遇到原因类的题目,考生要把题肢带进设问中看看是不是其原因,如果不是,那就要排除掉。17.国学热,即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近年来,国学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国学热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 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有很多,说国学热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根本途径,说法过于绝对,A不选;B的说法错误;C的说法也错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正确答案是D。考点:国学热的意义

点评:文化生活的选择题,需要考生对书本的基础知识点掌握得十分扎实,这样才能判断选项中的说法是否正确,这需要考生平时多下功夫。

18.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③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设问问的是“文化消费”应该怎样做,而②则是文化生产,③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C。

考点:文化消费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点评:考生在做题的时候,首先要仔细的审设问,看设问中要求的主体是谁,关键词是什么,是哪种类型的问题,然后才能按照要求来作答。

19.荀子认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以下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A.牵一发而动全身 B.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C.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荀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是辩证法,C是客观唯心主义,D是主观唯心主义,正确答案是B。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点评:做哲学题,首先要准确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哲学的知识光是记忆而不理解,是没有办法做题的,本题中考生要能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才能根据哲学知识判断应该选择哪个选项。

20.有专家认为,能给病人服用价格低廉、无任何副作用的安慰剂而又能起到疗效,自然是一桩美事。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剂未必能起到真正又持久的疗效,而真正意义上的治疗却被耽搁了。人类对“安慰剂效应”认识的转变说明了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远止境的 ③认识具有相对性,认识总会随着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④真理具有差异性,人们对同一对象会存在多个真理性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句是“人类对“安慰剂效应”认识的转变“,人们的认识“转变”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中的“总”说法过于绝对,不选;④的说法错误,因为对同一对象,真理性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是A。考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点评:考生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题,首先就要审设问,看设问中要求的知识范围,看要求的主体,看问题的类型,其次是审材料,看材料的关键句和关键词是什么,以获得材料的有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所需要的知识点。

21.“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有网友表示,自己一个人基本不闯红灯,但看到别人都闯红灯,自己也就跟着闯了,法不责众。“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反映了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 D.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句是“自己一个人基本不闯红灯,但看到别人都闯红灯,自己也就跟着闯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受其他人行为的影响,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不是体现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正确答案是D。

考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点评:正确的选项必须既符合题意,而且能够全面概括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或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的选项,就要将其排除。

2012年11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回答题。

22.李克强强调:改革要探索,探索过程中,要扫雷,要排除荆棘,要有及时调整和纠错的机制。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①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③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④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李克强不完全赞成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并强调“改革还是最大的红利”,下一步的改革更多方面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下列对改革理解正确的是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④改革就是培养人们面向现世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22.B 23.A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目的主旨是改革要扫雷,要排除荆棘,这是因为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要有及时调整和纠错机制,这是因为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①④的说法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是B。

23.③的说法错误,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④的说法不是改革的目的,正确答案是A。考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改革的目的

点评:本题是基础知识考查题,考查考生对改革的目的这个考点的记忆情况,考生必须要背书才能记住这些知识点。小题1考查了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4.“蹲点”、“一线”、“民情”,这些特色鲜明的关键词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新开设的栏目中。一大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蹲点”、“一线”、“民情”,这都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实践,①的中“任何时候”说法过于绝对;②和材料没有关系,正确答案是D。

考点: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点评: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出正确答案,最好是用排除法,利用所掌握的书本知识,依据材料,排除不能选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

二、综合题

1.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雷锋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市场经济来了,还要不要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不是大家都应该学?雷锋精神是否过时?……针对这些质疑,某企业开展了关于学习雷锋精神的大讨论,并组织了“全员创先争优学雷锋,为民服务见行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企业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经济意义。(6分)

【答案】①开展学雷锋活动,遵守社会公德,服务社会,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2分)②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2分)③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企业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从而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2分)④开展学雷锋活动,能够提高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劳动者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2分)(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知识限制是经济生活的知识,主体限制是企业,关键词是学雷锋活动,考生就要仔细的琢磨这个关键词“学雷锋”,学雷锋的什么呢?服务社会和人民,诚信,努力学习技能,和书上的知识一结合,找到的知识点有:遵守社会公德,服务社会,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从而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提高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技能,有利于劳动者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结合材料回答即可。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企业经营战略 点评:答案能否得高分,关键在于考生对于考点的定位是否准确,例如本题,考生锁定了和雷锋精神有关的关键词,然后再去和书上所有有关企业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就可以确定题目所需要的知识点了。

2.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评价莫言是一个文风魔幻现实主义、满是乡土气息、融汇历史和现实的作家,他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中国作协《贺辞》云:“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1)从作协《贺辞》中,你能感悟到《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6分)

(2)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莫言的成功给我国的文学创作带来哪些启示?(6分)

【答案】(1)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正是由于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才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分)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莫言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艺术灵感,取得了卓越成就。(2分)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莫言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艺术创新,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分)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是由于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立足实践,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而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2分)⑤辩证否定观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有创新精神。莫言坚持“扬弃”的辩证态度,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潜心创新,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2分)(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2)①我国的文学创作要立足社会实践,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2分)②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力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融汇历史与现实。(2分)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发展自己。(2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哲学题中最大的,只要是哲学生活中与材料相符合的原理和方法论都是可以的,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情感”属于意识范畴,由此定位到“意识的反作用”; 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根据关键词“人民大众”定位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对应的是量变和质变;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题目给出的知识范围是传承与创新,涉及的是文化创新的途径,这是一个死知识点,按书上内容回答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意识的反作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新的途径

点评:小题1的范围是哲学最大的范围——哲学书上全部的原理和方法论,如何在几十个原理方法论中准确定位需要的那个原理方法论呢?最常用的方法是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小题2比较简单,只要书本知识记忆准确,很容易得高分。

3.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思想和新理念。材料一: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纳入党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体现党的政治理念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被提升至我国发展战略的高度。(1)请分析“新四化”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8分)

材料二: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领导人民打造出“美丽中国”?(6分)

材料三: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人认为:“只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6分)

材料四: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请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6分)

【答案】(1)①“新四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符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2分)②“新四化”提出以人为主的政治理念,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2分)③“新四化”同步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2分)④“新四化”提出了城乡发展、工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2分)(把“新四化”与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几方面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2)①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打造“美丽中国”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打造“美丽中国”而奋斗。(3分)②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美丽中国”的方针政策。(2分)③为了打造出“美丽中国”,中国共产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1分)

(3)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分)②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2分)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努力实现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①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体现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体现辩证否定观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④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体现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如用发展观、联系观或整体与部分得1分)【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属于体现类问答题,先回忆发展观的内容,然后以知识点去比对材料,两者能结合的就是答案。

(2)本题属于政治生活类问答题,主体是党,与党有关的知识点有: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地位、政党制度等,分析材料,材料和知识点能结合的就是答案。

(3)本题问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努力实现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本题的知识点范围限制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的否定观,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体现了要抓主要矛盾;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这是辩证的否定观,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体现了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

考点:本题考查的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党有关的知识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和方法论

点评:第一问是经济主观题,问的是如何体现发展观,根据材料直接回答相关知识点即可;第二问是政治生活主观题,政治生活主观题的特点是要弄清题目的主体,按主体来回答,不能随意发挥。第三问是文化,文化比较注重记忆,知识点记忆得好,答题就不难。哲学主观题要注意范围限制,根据材料的关键词来确定所需要的原理和方法论。

三、简答题

1.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政府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各地陆续发起了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活动;然而在游行过程中极少数市民无视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制造了打砸商店、焚烧日系车辆、甚至殴打在华日本人等不和谐事件。

(1)请运用公民的有关知识,阐明你对上述事件的态度。(8分)

【答案】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日本购岛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也损害了我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公民要采取实际行动加以反对,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2分)②公民有集会、游行和示威的自由和权利。针对日本“购岛”事件组织抗日游行,这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体现。(2分)③公民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借口抗日游行而打砸商店等行为,是无序政治参与的表现,要坚决反对。(2分)④公民政治参与应依法有序进行,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接受政府管理,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2分)(说明:学生回答要坚持辩证分析,如果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最多只能得4分;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试题分析:设问要求从“公民的有关知识”角度回答,说明本题应用的是《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政治生活》的问答题,要定位主体,设问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主体是“公民”,那么就要能准确回忆《政治生活》中跟“公民”有关的知识点,公民的政治权力、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如何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参与,然后再仔细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要能敏感的抓住可以和书本知识结合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如本材料中的“无比愤慨”“游行、示威”“无视党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打砸、焚烧、不和谐”等,把这些词句和知识点对照,即可匹配出答案。

考点:公民的政治权力、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如何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公民的政治参与

点评:做好本题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要准确的记忆书本知识,第二要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找到合适的书本知识,以知识结合材料。本题难度适中。

上一篇:梦见,蝶变作文下一篇:证券公司董事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