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2024-06-20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通用10篇)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1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是由蒋雯丽导演的半自传式电影——《我们天上见》。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蚌埠那里住着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和一个九十多的老人,他们相依为命地生活着那便是蒋小兰和她姥爷。姥爷他与世无争,乐善好施,虽然宠爱小兰,却决不允许她软弱,更不准她撒谎。他教小兰做一个诚实、善良、正直的小孩。他像呵护他的满园花草一样呵护着小兰。蒋小兰的父母在她小时候,便被下放到了西北去工作,姥爷怕小兰担心,一边忍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一边编造信件来哄她开心。“知青下放”活动开始了,姥爷为了不让小兰下放农村,便决定让她学个一技之长,小兰选择了体操,并立志要成为第二个体操冠军——蒋绍毅。小兰悄悄地长大,姥爷悄悄地变老,邻居小翠姐的意外身亡使小兰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她开始害怕,担心姥爷有一天会离开她。她问姥爷:“人死了会去哪里?”姥爷说:“好人去天上,坏人去地下。”。终于,姥爷病倒了,医生说他快不行了,只是对小兰还放心不下。从此小兰便担起了照顾姥爷的重任。那一年,小兰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一天,远在西北工作的父母来信了,小兰这才知道,原来,十多年来,“爸妈来的信”都是姥爷写给她的温暖!姥爷知道小兰的父母快回来了,在一个温暖的充满阳光的午后,安详的合上了双眼。姥爷下葬那天,下着细雨,小兰把姥爷一生所得的铁路徽章都别在了他胸前,她告诉姥爷,她会做一个好人,将来与他在天上相见……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电影的前半段笑点很多,甚至超过了一些喜剧片;到了后半段渐渐地却开始感人起来,与前半段地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姥爷生病时的情景,小兰陪着姥爷,和他一起做“头部体操”,在墙上画上一株株姥爷最喜欢的兰花,过年时亲手为姥爷做菜、包饺子,扶着姥爷去看病,给姥爷读信,甚至于“孝孙手执戒尺迫病翁吃粥”······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小事,事实上却表现出了浓厚的祖孙情,以及小兰的“乌鸦反哺”。我们也应该这样,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等的一些人,也要像小兰这样,点点滴滴地去报答他们,难怪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呀!当我们看到姥爷下葬时的情景,只见小兰将姥爷一生所得的所有铁路徽章一一别在姥爷的胸前,并说:“姥爷,我有几件事要跟你讲,一是你那兰花是我用麦乳精给浇死的;二是我把你让我送给老师的哈密瓜给吃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去过体操房了。我这一生就这两件事瞒着你,你讲我可能上天啊?”蒋小兰是多么的纯真呀!正是她的纯真,却使我们潸然泪下······

现在的时代好了,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但小兰乌鸦反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蒋小兰和她的姥爷一定可以在天上相见!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2

《我们天上见》就是这样一部朴实自然的温情电影,这是一部带有自传特点的影片,反映出很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那些记忆停留在竹杠,火车皮,油纸伞下的美好时光,浪漫清新,是属于导演蒋雯丽的。作为演而优则导的蒋雯丽,她将自己儿时的真实经历投影在影片中的女孩蒋小兰身上,用最真实的叙事手法讲述了祖孙情的故事。

柔光滤镜下的影片整体感觉像是一本泛黄的老相册,影片开头蒋雯丽细腻的画外音“这个故事是关于我童年时候的一些故事和幻想……”将观众带入这样一个曾经的年代,此外开头以一个眼睛开篇,用以表现影片以小兰的视角观看世界,充满童趣和青涩,并且万花筒的运用也为影片增加了一点超现实的效果。影片没有大段的剧情铺陈,而是一些零碎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真实,没有一点夸张与矫揉造作。

关于被歧视与孤独:因为“蒋”姓的关系,蒋小兰从小就被说成是反革命分子,很少有小朋友和她玩。在学校被恶作剧泼油漆,甚至在黑板上写满反“蒋小兰是反革命”等话语,甚至小兰在体操队,也被人说成是“业余的”,备受歧视。此外,小兰的父母早年被下放到新疆,只有爷爷和小兰相依为命,承担起父母抚育小兰的重任。对于一个缺少父母之爱,从小又备受歧视的女孩来说,她的内心是孤独的,小兰爱躲在家的衣橱里,那个狭窄幽暗的空间里,也许才能让她的内心得到一丝丝的安全感。她把她的娃娃当做自己的女儿,即是她内心孤独的一种表现,又能反映出她对母爱的无限渴望。并且影片中多次用小兰的钻在桌子底下的低视角表现,她用这种非常规的视角,关注着这个她未知以及不曾满意的世界。但是这些歧视与孤独并没有让她变得软弱和自卑,而是成长为一个倔强坚强的女孩,生命中充满歌声,她会因不满意老师的歧视吃掉本来要给送给老师的哈密瓜,她会因羡慕体操冠军蒋绍毅而梦想也做一名体操冠军,她会追求和其他体操队孩子一样的待遇和评价。这些倔强与坚强,让这个看上去有些呆呆的女孩无比强大。

关于抚育与感恩:小兰从小没有见过父母,姥爷一个人抚育小兰,靠着退休费过日子,但是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一直没有让小兰感觉到丝毫的困窘和贫穷。他为小兰托人进体操队,为小兰用泳衣改做体操服,会假装父母的给小兰写信,为她托人带哈密瓜,当晓兰到了青春期,细心的姥爷又让邻居阿姨帮忙做了袋子,还把相关书在晓兰睡着时放到了她枕边。生活并不富裕,却每天给晓兰一杯麦乳精。但是他也会在小兰犯错误的时候,用戒尺打小兰的手。操劳的姥爷在他心爱的兰花死去以及朱德逝世之后,身体垮了。在这个过程中,小兰表现出明显的成长,她从一个姥爷惩罚之后会哇哇大哭的小女孩,成长为为姥爷做饭,喂饭,逗姥爷开心的懂事的孩子。其中有两个环节让我感触特别深,一个是小兰为姥爷洗澡,小兰在爷爷病重后用戒尺吓唬姥爷让他吃鱼,让我想起了之前姥爷为小兰做的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节,主人公互换角色,这样一个给予与感恩的故事,让人看后心里倍感暖意,也充满辛酸。还有一个情节是小兰在屋子里画满爷爷喜爱的兰花,正如小兰的名字一样,“兰,君子如兰”姥爷也希望小兰长大后拥有像兰花一样的品格,而这满满一屋子的兰花,也映衬着小兰惊人的成长。

关于梦想与成长:小兰同其他孩子一样,都有自己的梦想。一方面,在因为她的姓氏被人唾弃为反革命的同时,一方面她又羡慕这体操冠军蒋绍毅。她的内心也许在想:同样姓蒋,为什么人家就能当体操冠军。也许是因为这个小心理的刺激与影响,小兰也要立志当体操冠军,于是她苦心锻炼自己,即使在老师和同伴的偏见下,她也没有放弃,而是倔强的希望同别人一样的待遇。同样是梦想,影片也真实于此,并不像那些有梦想就能一定成真的故事一样,影片结尾并没有让小兰成为一个体操冠军,冠军的事也许是以后但未必如此。正像我们每个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美丽的梦想,但梦想有时候终归是梦想,它只能被遥望,而难以企及。

关于死亡与承受:在小翠去世之后,这个在生活上给予小兰很多陪伴的人的死,深深地触动了小兰,在身边的亲人相继离开之后,小兰开始对死亡恐惧。于是她会在半夜梦醒之后去试探姥爷的呼吸——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陪伴她的人。因为她内心恐惧,害怕最亲近的人也离她而去。淮河边,小兰曾经问姥爷:“俺爷,你可怕死?”姥爷回答:“不怕,死了去天上见你舅舅,活着这边有你。”生命是一番长途跋涉,在死亡这个终点总是上演我们最难以面对的诀别。但是面对死亡,姥爷语态从容,因为他相信:在生与死这两个无法共驻的国度里,他都不是一个人。有亲人的地方都是家,所以,他不怕死,也不恋家。最终,在姥爷去世以后,小兰并没有因此而痛哭,而是静静地陪伴着姥爷的遗体,跟他静静的说话。也许是那句“我们天上见”的约定却让她铭记至今,在她的掌中幻化成光影,因为她相信,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陪伴。

关于超现实:不得不提的是影片中几段小兰想象景象超现实的表现,一个是小兰在蚌埠的淮河铁路大桥上随着火车飞向北方的场景,对父母的思念汇聚成深深的忧伤,就在这种思念让她无力承担的时候,她撑着伞来淮河边看这条分割南北的河流,大铁桥上列车经过,她的伞轻轻飞起,就这样带起这个孤独的女孩飞向阴霾的天空,飞行的路上依然可见嘲笑的声音,不屑的眼神,就是这样轻与重的对比,将这个女孩的心思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她逃避,却出卖了自己潮湿和破碎的心。还有一个是万花筒,导演用了两次这样的镜头,用万花筒代表小兰的眼镜去看周围的世界,它分割和重新排列了镜头,很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情绪上的爆发力。

关于氛围营造:整体上,影片用偏蓝色的调子,加上阴雨绵绵的蚌埠,使整体充满了回忆感,复合个人经历性质的电影氛围。此外,影片大多运用长镜头以及大远景拍摄,既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环境,又烘托了本片清新温情的风格。

总体来说,《我们天上见》是当下一部难得的温情电影,如诗意散文一般清新淡雅,不走华丽路线,不煽情铺张,而是让观众在观看中细细品味,似曾相识的回忆以及感伤。

摘要:蒋雯丽演而优则导,制作了这部清新淡雅的温情电影《我们天上见》,有女性本身的细腻和多年来对生活、对电影的感悟,蒋雯丽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和感悟把一个从小被爷爷抚养长大的小女孩的成长经历讲述的细腻感人。

奶奶,我们天上见 篇3

我喜欢马頔,更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影院里掉的泪,是对所有和奶奶共度岁月的悼念。我的满台好戏缺少了她,萧瑟了许多。奶奶在邻村长到18岁,然后嫁到我家,直到88岁去世。她像棵庄稼一样在这片乡土上发芽、破土、灌浆,然后重归于尘土。她的一生,是我的前传,我的余生,是她的后传。

奶奶姓韩,生于韩家村,爷爷姓由,生于由家村,两个村子相距不到2里。在奶奶4岁那年,我的曾祖去了韩家村。奶奶记得自己换了一身新衣服,被抱进堂屋给未来的公公磕了头,叫了一声“爹”。曾祖掏出4块大洋给她做见面礼,就此订下了她的一生。

两家都是乡间的讲究人家,所以奶奶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入。逢到由家村赶庙会,奶奶只能听到一句“不能去,让婆家人看见”,眼看着小姐妹们兴高采烈去看戏。逢到邻村赶集,奶奶也能听到一句“别出门,让婆家人路过看见”。她也不能上学,舅姥爷们在屋里念书,她在窗外听了听就会了。太姥爷就感叹:满筐的树结,削不出一个楔子。遗憾唯一聪敏的女儿还要嫁人。其实大舅姥爷念书蛮好,后来还在哈尔滨盐务部门做了国民政府官员。姥姥经常念叨这个我无缘得见的大舅老爷,说他后来遗弃了不识字的原配,另娶了有文化的二房。她的儿女因为地富子弟无缘升学,在她的孙辈可以念书后,她唯一常说的一句跟政治相关的话就是:你们都能上学,要感谢邓小平啊。她另一个经常提起的官员是民国时期烟台某长官,在她一遍一遍的描述里,那位长官和电影《杨三姐》里的青天大老爷重了影。因为奶奶家的田地被乡里浮浪子弟看中,太姥爷从莱州走了几天走到烟台去打官司,那位长官听完陈词后让太姥爷上前伸出手看了看,道:一看这老茧,就是个实诚的老百姓,肯定不能说谎。

后来我读法拉奇传,看到法拉奇的妈妈哭着告诉法拉奇: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要学习,要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我才从法拉奇母亲身上读懂了奶奶的窗外偷师,读懂了她对读书远行做官的羡慕。

后来,她到济南看望姑姑到哈尔滨看望叔叔,成了村里为数不多坐过火车和飞机出过远门的小脚老太太。在她的晚年,她不再说她的大哥和父亲的远行,她喜欢说自己在美国读书的外孙,在德国留学的孙子。在卧病不起前,她还一直跟人家讲,我坐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没问题,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至死不渝。在所有的孙女里,我长得最像奶奶,连走路的姿势和后背的痣都一模一样。我想我有生之年去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转发给她。将来我闺女用和我一模一样的脚丫丈量这世界时,也一样可以转发给我们。

森女程璧写过的一首小诗,描述儿时与祖母共同生活过的小院的模样,“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后来据此创作了一首童谣小曲名为《晴日共剪窗》。程璧祖母是民国名媛,闲来在小院教程璧写毛笔字、背唐诗、剪窗花。

我奶奶家的小院有花,但更多的是菜。我们俩常常一起在院子里拆了芸豆架种上大白菜,拔了小葱种萝卜。菜地边奶奶会种几棵指甲花,摘一些花在蒜臼子里加点白矾捣成糊糊,抹在我的指甲上,用芸豆叶包起来,睡一晚上起来,心情就随着指甲一样红艳艳了。每当中秋节,奶奶就给我做月鼓,一个大大的白面点心里放上糖馅,点心上面是一只坐着的小猴子拿着药。等月上中天,我就擎着奶奶的杰作,在小院里喊:圆月了圆月了,一个西瓜两半了。

小院还是重要的劳动场所,三夏时捡麦秸三秋时剥玉米,一边干活,奶奶一边给我讲古道今,我以为这是我文学最早的启蒙。等到满地的玉米金灿灿地上了桩子和墙头,我也学会了子鼠丑牛和乘法表。她每天必讲傻子捞米和抗梁的故事,我每次都捧腹大笑。在她去世多年后,我哄女儿睡觉,忽然发现半梦半醒之间自己居然在呢喃傻子抗梁,这次我没笑,倒把枕头哭湿半边。

她常给我讲从前女人在婆家受气的细节,有的回娘家哭诉,娘家人怒道:回去死了吧,死了给你争气。婆家赔了很多钱,但女人却再活不过来,丢下一堆凄惶的孩子。她还常讲邻村一女孩,被贪财的父亲送到大户人家做妾,家人去看她只能走侧门,死前给玩伴留言:妾就是个玩意,算不得人。当我做了两个女孩的母亲之后,我体会到她对孙女的深情都在这些闲言里。媒体人每天都要浏览很多新闻,为爱轻生为财卖身都不算新闻了,再深刻的生命观和先锋的恋爱观在我心里都敌不过这些像玉米一样朴实的感叹。

我妈有次一边帮她浇菜一边调侃我爸的收入,奶奶笑眯眯地说:你有能耐也行啊,很多老板都是女的,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去学开车,开个黄面的,整天坐着到处看景还挣钱。很多次工作不开心,也曾想过做职业主妇,想想自己不识字的奶奶的宏愿也就汗颜了。

我登记的时候,老公在读研究生,我刚刚工作,囊中羞涩又不肯教两家人破费,就决定裸婚登记即可。奶奶给我买了金戒指,在小院里给我戴上,说:好儿不要祖爷田好女不要嫁时衣,我们家的闺女有手有脚有文化,都能把日子过好了。据说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等我女儿出嫁,我决定把奶奶的戒指和话都打包给她们做嫁妆,为降低房价做三点贡献。

我小时候脾气很犟又很调皮, “一日上树能百回”并不夸张。因为爬树,我的裤子布满直角型口子,我的鞋子三天就能开线,我妈常为此熊我,我并不害怕罚站,就倔头倔脑地站着听,气得我妈捞起笤帚就揍。奶奶一听我妈的嗓门就来救驾,悄悄地教我赶紧跑远。那时我并不懂得小杖受大杖走是圣人之训,觉得揍两下也无妨,奶奶为了保护我也沾了光。妈妈因此不甚喜我,奶奶悄声劝她:娟儿心里憨厚,实在,将来你肯定能得她的济。我在门后听着听着就放松了,倚着墙就睡着了。我妈一见又生气了,奶奶还有后话: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

我家大闺女心宽体胖,脸似银盆,无肉不欢,老公一见就叹气。我屡屡拿奶奶的话宽他的心: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从前的吃货恨不得羞愤欲死,现在满朋友圈都是自称吃货的得瑟。我已经给我闺女想好了出路,就当个美食家、美食记者,行万里路,吃遍天下。为此我把自己搜集的林文月、赵衍、车幅等人的美食杂记攒至一处,为闺女的美食一生做准备。

我奶奶一共生了四儿三女,头两个都是闺女。大姑和二姑之间隔了6岁。她嫁到我家的时候我家已经有3辈老人不分家了。她头上有三层婆婆,亲妯娌就5个,她抱着我大姑顿顿看着妯娌家的男孩在老人身边吃小灶。我爷爷到东北投奔其做总账房的二哥,月月能挣70块大洋,但他6年没回山东也没捎钱,到我三舅老爷去找他时,他没有任何积蓄。等他从东北回来,还把我奶奶的首饰拿走挥霍殆尽。他喜欢新奇的玩意,花了100多大洋买了自行车却不知所终。他喜欢奢华,总想着赚高大上的钱,买了华丽的马车用于出租,浪掷了200多块大洋。我奶奶盼着他回来,却因为他的回家陷入困窘。

她很多次给我讲起爷爷的荒唐和日子的难熬,平和无怨,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是一种吐槽。前几天,老公回家说,单位或会给管理层降薪,我也郁闷于纸媒的前景。两人对坐愁城时,我忽然想起她每次吐槽的总结陈词:有人就有财,有手就饿不坏。

奶奶去世多年,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三五年之后除了清明上坟和年底祭祀,一般就不烧周年了。但我爸妈几乎每年都去烧周年。这个周末就是她的9周年,我准备回乡去她的坟上磕个头。

她去世多年,只有一次入我梦来。她到我家老宅,进门只是看着我笑,我跟她说话,她却转身就走,我追到街上,她坐上一辆牛车远去了。醒来告诉我爸妈,他们都笑。原来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已经流行烧小汽车,但他们还是给奶奶烧了一辆牛车。这件事对我是个极大的安慰。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在某个空间还可以再见,我依然可以撒娇卖萌,还可以要求她再给我做一次月鼓。说实在的,自从没有了她的月鼓,中秋节我也只剩仰望一下月亮了。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篇4

姓名:盛珊

学号:090602238

学院专业:材料成型09

2摘要: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死去…

关键词:姥爷,兰花,火车,哈密瓜

正文:《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电影,也是本届釜山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新浪潮”单

元的中国电影。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上

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小女孩的成长,表达了生命的传承

和代代延伸。影片通过小兰的视角,展现了小兰与姥

爷相依为命的骨肉情深,小兰充满爱和创伤的童年,以及围绕着那个特殊的年代的时代氛围和日常生活

场景。这是一部真实朴实的作品。一部情感电影,在感情的表达收敛,绝不煽情和矫情,观众的心不知不觉的被俘获。

影片中的小兰是不幸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音讯隔绝,与姥爷相依为命,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但是小兰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爱她的姥爷。姥爷会为他做自制汉堡当早饭,会给她扎辫子,会为她洗澡,会在她难过的时候扮猴逗她开心„姥爷在尽力补足她所缺失的童年的爱,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她,陪伴她长大。

影片中姥爷的形象感人至深。一个普通的中国老人,善良,慈爱,朴素,承担起了独自抚养小外孙女的责任。老人又当爹又当妈,十分艰难,更何况是一个受外界歧视、内心极其敏感的女孩,他的苦心呵护怎一个愁字了得。

戒尺贯穿全片。影片中姥爷因为小兰的撒谎,外公拿出戒尺打孩子,这是传统中国的私塾的方式。到后来姥爷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小兰哄着姥爷吃饭,老人跟孩子一样不肯吃饭时,小兰拿出了小时候姥爷打过自己的戒尺,姥爷乖乖地吃下了饭。正对照了中国的那句话“打是亲,骂是爱”。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生活细节,点点滴滴透露着温馨。让人看着心里也是暖暖的幸福。姥爷不仅教大了小兰,还教给她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姥爷病倒之后,小兰每天认真的,细致的照顾着倒下了的姥爷,生活一天天度过。新年来了,看着村里的人都来跟姥爷拜年,跟姥爷一起庆祝,不禁让爷孙俩个落下泪来,这及伤感又温馨的一刻让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温暖

影片中很多小童趣给电影营造了轻松的气氛。姥爷喜欢兰花,得知朱总司令也喜欢兰花,姥爷更加精心照顾兰花,老人有一个愿望,希望朱总司令看到自己的兰花能够喜欢,从而让小兰的父母回到身边。可爱的小兰把那个年代特有的营养品“麦乳精”“让给”兰花喝。

影片黑色的氛围是从邻居小翠姐的去逝,喝了麦乳精兰花死了,此时又传来朱总司令离世的消息,姥爷的精神低落,丧失了活力,不久便中风瘫倒了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在小兰的身

上,小兰突然间长大了,笨拙的学着用所有姥爷照顾

她的办法来照顾着姥爷。姥爷喜欢兰花,为了让姥爷

高兴,病早点好,小兰在那盆死了之后把满屋子都画

上了兰花。虽然小兰尽心照顾姥爷,但是姥爷还是走

了。姥爷走的很安详,生离死别,却没有抱头痛苦,小兰在雨中等待装姥爷的灵车,却于灵车擦肩而过,没能接到灵车的遗憾和姥爷去逝的悲伤,小兰的无

观《又见一帘幽梦》有感 篇5

我不欣赏,更不支持紫菱。一个大学没有考上,游手好闲,经常像个娇嫩的小公主,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在现实社会中,真的有那么多人喜欢吗?不会!当然我只是个人意见,也许有例外。的确她有权那么做,因为人家投胎好。她有个好爸爸,理所当然不用付出太多努力;她又有个好老公,所有的胡思乱想都能实现;她更有个好“情人”,还能受到多一份的关爱。简直是幸福完美至极,不愁吃穿。可是,我坚决不喜欢!

比起紫菱,我由心底喜欢绿萍。她和紫菱一样,完全可以以老爸给的条件好好享受。可她爱自己奋斗,她拥有舞蹈天分,一直以来她取得了累累硕果,却从不骄傲。可惜,命运弄人,先是上天安排楚廉移情紫菱,又使她失去了一条腿。原本美好的前景就这样毁灭了,不过真正毁灭绿萍,使得接下来一切发生的.是楚廉。因为他的优柔寡断,他欺骗绿萍,以怜惜的心态娶了绿萍。而接着有伤害绿萍,使得她彻底崩溃,接近疯癫。所有人都不满她之后一连串的阴谋。口口声声说要拯救她,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把绿萍的遭遇套到你身上你确定自己能安静地接受吗?身体残缺,事业毁灭,丈夫背叛……她是在发泄,是在悲愤!她不想成为哑巴,她在向上天,向所有人索取一个天理,又是个可怜的人儿啊!谁又能体会?

讲完绿萍,自然想到楚廉,他也一样也是个结局寂寞的人。妻子已离异,情人已离去,自己将离乡。可是,一切都怨他不会珍惜绿萍,还不自量力去追求紫菱,弄得左右为难。没有听过“珍惜眼前人”吗?你一定说:“我珍惜过!”但你是真心吗?不是,谁都骗得了,唯独绿萍不行。楚廉啊~楚廉!这就是命运吧!所幸,你总好过绿萍。

琼瑶阿姨口中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费云帆。他没有伤痛?不,也有。是被他的紫菱伤的。这点,稍微类似绿萍,两人都同是被最亲近的人所伤。他付出很多,紫菱说什么,他二话不说就做什么。那么好的人哪里找?可惜他只为紫菱倾心。还好,最后的紫菱终于做出了一件我支持的事,挽留住了费云帆。

我们不是妖怪——观《哪吒》有感 篇6

记下了打动我的两句台词,一句是申公豹的:“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另外一句是哪吒说,“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最后,我的担心打败了精彩的电影,我抱着小朋友出去外面等大袁,所以错过了敖丙和哪吒大战的情节和故事的结局。即使这样,我还是能明白这部电影为何评分如此高。因为作为观众的我通过观看电影感受到了背后制作团队的用心和真诚。出彩的动画效果,频频冒出的金句,接地气的方言,还有出乎意料的动画形象不是仅仅想着最后的票房结果就能做出来的。

看电影,读文章,听音乐不像吃海底捞火锅,能够真真切切的体会别人给我们的服务。也不像人和人之间相处,能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可尽管如此,我们也能,或许会更客观的从作品中感受到创作者的用心和真诚。

这就是人心的奇妙之处。

生活中,小朋友是用心的,用心去交朋友,用心去追梦,用心去叛逆。相反,大人用脑比较多,绞尽脑汁去谋生,去征服,去利用,渐渐的,忘了心的存在。现在,很可怕的就是,大人和小孩被麻痹在手机上,既不用心也不用脑。

哪吒和敖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不能忍受被别人称之为“妖怪”。哪吒数次大打出手,都是在听到村里的人叫他“妖怪”。敖丙最后打算毁掉陈塘湾也是因为百姓们称他是“妖怪”。用古话来说,陈塘湾的百姓是愚昧怕事,用现代的话来说,他们就是一群乱给别人贴标签的人。

每个人心中有两条线,当人们的行动和观念超出那两条线时,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样,这就是我理解中的贴标签。超过上面那条线的是正标签,低于下面那条线的是负标签。

贴标签非常可怕,因为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他就不能完全的做自己,他会朝着标签方向或者它的反方向发展,尤其是还处于混沌状态的小孩。

我在五年级的夏天第一次来月经,因为我之前没有接受过健康教育,当时很害怕的以为自己患上了什么疾病。但更让我害怕的是,我妈把这件事和邻居的婶婶们说了。那段时间,我就偶尔听到她们说我个子不会怎么长了。因为在她们的世界里,她们认为女生开始发育,个子就不会再长高了。结果,我就很如她们所愿,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小矮子。

我经历的这件事不能印证贴标签效应,因为我现在明白身高受遗传影响,而且我小时候超级不爱运动,最重要的是个子的高矮并不影响我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我想说的就是,她们的成见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包括我现在在写这段回忆,我心里都很不舒服。

最近,我很神奇的发现自己平时和妈妈们聚在一起时,也喜欢讨论孩子的问题。名义上是交流学习,但我从没有考虑过在一旁的孩子们的感受。当他们听到自己妈妈和别人妈妈说他调皮捣蛋,不爱吃饭,不好好睡觉,连拉屎都拿出来讨论时,是不是跟小时候的我一样的心情呢?如果他现在是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已经很讨厌我了。

所以,告诉自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便去讨论他们的问题,那是他们的隐私。

我在小区滑滑梯见到一位奶奶带着孙子。两三岁的小孩开始会向外探索,看到别人的玩具会想去拿来玩,看到地上的树叶要捡起来瞧瞧,偶尔还会动手动脚。这些都很正常,但是男孩每做一件不合奶奶心意的事,奶奶会说,你怎么这么坏,没有人跟你玩,甚至和同伴的奶奶说,他就是个坏孩子。我很纳闷,这是不是亲奶奶啊,怎么这样说自己的孙子。

作为父母或者老师,在引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对事不对人。

观《我们无法安放的青春》有感 篇7

爱一个人和被一个人爱都是幸福且痛苦的。我想不管李然选择谁都是有缺憾的,正因为这种缺憾他的人生才真实。蒙蒙是个美丽单纯的好女孩,和她花前月下的爱会很美很浪漫。但蒙蒙单纯,她不能理解也不关心李然为什么要去西藏?她也不能理解和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李然为什么要见前女友?她的爱专一但霸道,是属于“童话”般的理想的爱。这对有理想要漂泊的.李然来说不可能天天守着她,所以和蒙蒙这样的女孩在一起生活会很累。而杜小彬就不同,她独立,要强,她有另一种美,她虽犯过错,但她对李然的爱专一执着,她比蒙蒙更爱李然,她会为李然不惜生命,她会支持他的事业,她会为李然付出一切。这对李然而言确实是很艰难的选择,重要的还是李然内心的感受。我想爱情应该更重要吧。爱情可以让一个人为对方改变,让一个人变的坚强,而生活的磨砺也可能使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产生感情,但却很难是爱情。缺少心灵的碰撞的生活难道就不辛苦,没有缺憾吗?恋爱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蒙蒙可爱、单纯,男孩一生中能与这样的女孩谈一场恋爱是浪漫幸福的;而杜晓彬漂亮、聪明、坚强,虽然犯过错,而且有心计,但她对李然一往情深。在事业上她倾其全力支持帮助李然实现自己的梦想。遗憾的是,蒙蒙做不到这一点,她娇气、她不理解男人除了欣赏女人的美貌和温柔,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事业。对李然来说,这个取舍很痛苦,以至于李然自己都难以决断。他一直都在痛苦地挣扎着。为什么,当得知杜晓彬没有怀孕他仍然留在了杜的身边?实际上他也做出了痛苦地选择。当然,蒙蒙开始就是在乡村教书时的蒙蒙,她是那么坚强,那么能干,李然选择蒙蒙也无可争议。但这时李然已无法选择,责任比感情更重要。而且,看得出李然也爱着杜晓彬。

如果我是李然,我选择蒙蒙;如果我是蒙蒙,我会陪着李然去漂泊,能和自己爱的慢慢变老也是一种幸福;如果我是杜晓彬。,我会成全李然和蒙蒙,让他们两个人在一起,毕竟一个人痛苦比三个人都痛苦,要好的多,爱情有时候占有不一定幸福,成全才是明智的。无论怎么说,李然是个好男人,有责任心的男人。

喜欢李然的话外音:

我第一次看到这双眼睛

就希望自己可以一生被她注视着

一双清澈而明媚的眼睛

在这双眼睛里

清澈的只容得下一个人

唯一的一个人

我听不见自己的心跳

感觉不到自己的呼吸

只觉得自己漂浮在半空中

这世界里只有这注视着我的那一双眼睛

我知道

我等待的色彩

我期待的唯一

终于到来了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8

故事是从90年代台湾彰化。柯景腾,班里的一个捣蛋调皮不爱学习的学生,被老师安排在好学生沈佳宜的前面。虽然他们在国中就已经同班三年,但是好学生与坏学生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因此有任何的改变。但是,在一次英语课上,柯景腾帮沈佳宜解围之后,沈佳宜为了感谢他,给他出了一份爱心考卷,两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又因为打赌等一些事情,柯景腾喜欢上了沈佳宜。

当沈佳宜对柯景腾说:“我瞧不起的不是成绩不好的人,我瞧不起的,是一个明明自己不努力念书,却只会瞧不起用功念书的人!”这让柯景腾受到了刺激。在一次留校自习时,柯景腾与沈佳宜打赌月考谁考第一时,沈佳宜说:“随便啊,反正又不可能。”柯景腾想:这种超机车的自信,我又被电到了。于是,他开始努力,每一天的进步都非常大,但是在成绩出来后,沈佳宜看到他没能赢过他,向他炫耀似的比了一个第二的手势,这让柯景腾很无语。

终于,联考了,对于柯景腾来说,联考好像不是去考大学,而是检验沈佳宜对他的特训成果,他发挥得很好,但沈佳宜因为身体不舒服,没能发挥应有的水平。升大学前,最后一个夏天的主题是——咸咸的海水。在尽情欢乐后,每个人都说了自己以后想要做的事,柯景腾想的就是: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而有一点点不一样。”

大学的第一个圣诞节来了,柯景腾跑到台北去看沈佳宜,在放孔明灯的时候,柯景腾对沈佳宜说:“我很喜欢你,非常喜欢你,总有一天,我一定要追到你,百分之一千万一定会追到你。”当沈佳宜问他想不想知道答案时,他害怕是拒绝他的,所以说不要。但他不会知道沈佳宜写的就是“好 在一起”。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9

小时候,我常望着天空冥想,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成长的过程中,我寻觅着幸福,今天,我终于明白,幸福就是自信乐观、幸福就是关爱感恩、幸福就是给予奉献,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烽火耀寒光,家书寄情思。两封战乱家书,一段真情对话,足以让我们潸然泪下。在我们寻觅幸福之时,是否想到了幸福来自哪里?幸福,来自于战争年代革命烈士的鲜血;来自于千千万万为解放新中国付出生命的人们。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难道不该珍惜吗?

正当我思量之时,耳边传来了一阵悦耳的琴声——流畅清晰,婉转动人。我欣赏着这乐曲,但主持人的话却令我诧异——原来这动人的琴声出自一个盲童之手。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位盲童,刘浩承受着比其他琴童更大的困难学习钢琴?刘浩的话让我震惊了;“只因为我想当一名钢琴家。”因为一个梦想,他与母亲叩开了几十位钢琴老师的门;因为一个梦想,他靠妈妈一针一针刺出的盲谱背下每首曲子才能弹奏;因为一个梦想,他自信而不自卑,终于在无数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他永远明白;“自己要努力,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幸福才能越多!幸福就在身边,前途是光明的!”

是的,幸福就在身边,前途一片光明!从刘浩身上,我明白了幸福是自信、是乐观,是自强不息,超越自己。

“幸福在哪里?他在辛勤的劳动里,他在知识的宝库里,他在你晶莹的汗水里,他在你闪光的智慧里!幸福是关爱、赞美、对生活说感恩,宽容待人、快乐自己!”陈楚生的一首《幸福在哪里》带我回味着第二节课的点滴。一滴滴晶莹的泪珠从孩子们的脸上滑落,即将去新的校园了,是什么让他们如此难以割舍对老师的想念?“在上学第一天,王老师用摩托车送我去上学”;“过年晚上,王老师让我收到了自己有生以来老师对我的第一次短信祝福”;“王老师教会了我跳现代舞,让我有了自己的梦想——做一名舞蹈家”„„一件件朴实的小事,是他对孩子们的真情。他教会了孩子们在成长中品味幸福,给与了孩子们“真正的欢欣”。对孩子们来说,这一切早已成了童年最幸福的记忆,烙印在他们的生命中。

幸福在温暖的关爱里,幸福在真诚的赞美中。我明白了,幸福就是关爱与感恩。

第三节课的铃声响起,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瘦弱的女孩——孟佩杰。说十年如一日,孟佩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养母。“仰卧起坐每天两百个;抻腿每天240个;脚部按摩每天30分钟„„”这些常人难以坚持的事情,一个瘦弱的女孩却坚持做着。日复一日,不曾间断。因为在她心中,“最强大的不是苦难,而是爱,有爱就有幸福!”那一刻,这个瘦弱的女孩在我心中变得那么美丽,她那经受过太多苦难却依然纯美的微笑仿佛闪耀着天使的光环,圣洁,明亮。

孟佩杰推着手推椅上的奶奶缓缓走下场去,望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依旧难以释怀。佩杰用她朴实的行动告诉我们——幸福是给予、是奉献,是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的无私!

夜深了,望着深邃的天空,我想,自己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幸福,明白了幸福在哪里罢。幸福是乐观、是自强、是感恩、是宽容、是给予、是奉献,是永不熄灭的烛光照亮着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心灵: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观我们天上见有感 篇10

是大仙啊

终于和葫芦酱凑在一起去看了最近饱受争议的《后来的我们》。

做好了它是烂片的准备我俩还是义无反顾去看,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很肤浅的原因:

井柏然真的有点帅,感觉这张脸用电影院大屏幕看得话应该会更帅(这么看的话粉丝经济还真是大有市场啊);

作为两个从小就喜欢刘若英的少女,之前连《小时代》都去电影院看了的我们没道理不去为从小的女神贡献票房(这么看的话粉丝经济前景也太光明了)。

出乎意料,这个电影没想象中的那么烂,甚至还可以说是很有诚意。当然,它也并不好看。。。

很俗套的故事:

男女主年轻时相爱,有缘分共苦却没缘分同甘,在生活变好后分开。后来的后来,一直心存遗憾的两人偶然相遇,终于放下了过去笑着说了再见。

这样的故事估计90%的成年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活了这么大岁数谁还没个想起来心里面不太舒服的人吧。。。

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太稀松平常了,又或许是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的问题,整个电影看起来就很平淡,就是让你看完之后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想睡觉的那种。

因为男主当下已婚的身份,全网都在吐槽这个电影的三观。观影之前我还以为是男主出轨了还是怎么地,结果发现并没有啊。。。偶遇前任,然后“和你坐着聊聊天”,好像也没啥毛病啊。后来咨询了几位认为该片三观不正的朋友们,他们给了我以下几个理由:

1.已婚了还会想前任,不妥。

敢问各位听《突然好想你》听哭的兄弟、看《前任3》抽泣的好汉,有哪个不是在想自己逝去的爱情,这如果算出轨估计地球将会被正义使者们毁灭。

2.假如不是男女主回酒店的路上遇到了老朋友,于是大概会出轨吧。

我觉得老朋友的出现就是一个象征义吧,它代表着两个缘分已尽的故人真的回不去了,这么看的话就不存在“假如...,于是...”的可能性了。

可能我三观真的歪得很厉害了吧,我觉得有机会像电影里那样跟过去好好告别还挺美好的`,毕竟在现实的后来里,有谁会给我们一个对过去轻拿轻放的机会呢?于是把过去蒙上一层一层一层一层的尘埃,就算作最好的释怀。

于是我觉得,与其苛刻地评价别人的三观,倒不如先花点力气把自己做好。再说三观这个东西,哪有什么是非曲直的标准。

再来聊一聊关于“相信爱情”这回事,这好像本来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命题。我相信爱情总会来,在它到来的时候贪婪地享受,这是我的相信;我不信哪段感情能永远靠“爱情”来维系,总会有疲惫甚至厌烦的时候需要用“责任”来坚持,这是我的不信。

所以当有人谈论“相信爱情”的时候,我总觉得这是大家在讨论一个无解的伪命题。好好珍惜每段恋情里美好的时光,似乎是比无休无止争论爱情是否值得相信来得更为重要。

说回到这个电影,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伤春悲秋的我们变得对爱情电影免疫,每次看到中途不是想睡觉就是想走还真是蛮可怕的。

人生的追求好像只有闷声发大财?甚至不管怎么看,都觉得这种肤浅的追求很振奋人心。(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吧,毕竟一把年纪了还整天虚头巴脑要爱情也还蛮奇怪的)

最后,论为什么要给一部自己看到一半就想走的电影写影评

上一篇:《宋史曾巩传》文言文翻译下一篇:身价经营 职业经理人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