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计算

2025-04-0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所得税计算(通用8篇)

所得税计算 篇1

第一节.应纳税额计算

(一)核算(查帐)征收办法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例1:某生产白酒的集体企业,2003年全年销售额1600万元,成本60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460万元,按规定列支各种费用400万元。已知上述成本费用中包括新产品开发费80万元(该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20%)、粮食白酒广告费支出50万元。该企业当年应纳企业所得税()。A.33万元 B.46.2万元 C.49.5万元 D.62.7万元

答案:C。应纳税所得额为150万

(1600-600-460-400-80×50%+50),应纳所得税为49.5万元(150×33%)。

例2:某白酒酿造公司,2003年度实现白酒销售收入7400万元、投资收益180万元,应扣除的成本、费用及税金等共计7330万元,营业外支出80万元,全年实现会计利润 170万元,已按33%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缴纳了企业所得税56.1万元。后经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发现以下问题,公司据此按税法规定予以补税。

(1)“投资收益”账户记载的180万元分别为:取得被投资企业的分配支付额超过投资成本部分的金额116万元(其中含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60.8万元,被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4%);取得境外分支机构税后收益49万元,已在国外缴纳了30%的企业所得税;取得国债利息收入为15万元;要求:计算投资收益共计应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答案:(1)投资收益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60.8÷(1-24%)-60.8+49÷(1-30%)-49-15 =80-60.8+70-49-15=25.2(万元)(2)2003年4月20日购进一台机械设备,购入成本90万元,当月投入使用。按税法规定该设备按直线法折旧,期限为10年,残值率5%,企业将设备购入成本一次性在税前作了扣除。要求:计算机械设备应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3)12月10日接受某单位捐赠小汽车一辆,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50万元,增值税8.5万元,企业未列入会计核算;要求:计算接受捐赠应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4)“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列支的通过非盈利社会团体向贫困山区捐款60万元和向农村义务教育捐款20万元,已全额扣除。要求:计算对外捐赠应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5)计算该公司2003年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

答案:(1)投资收益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60.8÷(1-24%)-60.8+49÷(1-30%)-49-15 =80-60.8+70-49-15=25.2(万元)(2)外购设备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90-90×(1-5%)÷10÷12×8=84.3(万元)

(3)接受捐赠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50+8.5=58.5(万元)(4)向贫困山区捐赠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 60+20-(170+40.2+84.3+58.5)×3%-20 =60+20-10.59-20=49.41(万元)(5)公司2003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5.2+58.5+84.3+49.41)×33%-80×24%-70×30% = 71.75-19.2-21=31.55(万元)或者:公司2003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170+25.2+58.5+84.3+49.41)×33%-56.1-80×24%-70×30% =127.85-56.1-19.2-21=31.55(万元)

例3:(综合题)东方娱乐城成立于2002年1月1日,是某市一家专门经营歌厅舞厅、游戏游艺、保龄球台球业务的娱乐企业。2003年2月,娱乐城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等纳税资料。资料显示的财务收支及纳税情况如下:

(1)取得门票收入150万元,点歌费收入50万元,提供小食品收入30万元,烟酒饮料收入70万元,会员卡费收人100万元。

(2)成本支出220万元。

(3)销售税金及附加71.5万元,其中营业税65万元[(150+50+100)×20%+(30+70)×5%],城市维护建设税4.55万元[65×7%],教育费附加1.95万元[65×3%]。(4)发生期间费用108.5万元,其中以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折旧2万元,广告费用30万元,支付给本企业雇员业余时间联系客户的佣金30万元(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支付利息40万元(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息为25万元)。

(5)应纳税所得额为0。

[150+50+30+70+100-220-108.5-71.5] 要求:逐一找出娱乐城在税款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正确计算应纳的各种税款及教育费附加。

答案:

① 部分收入因适用税率不正确,致使营业税计算有误。营业税=(150+50+100+30+70)×20%=400×20%=80(万元)

② 因营业税计算不正确,致使城建税计算有误。

城建税=80×7%=5.6(万元)

③ 因营业税计算不正确,致使教育费附加计算有误。

教育费附加=80×3%=2.4(万元)

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不得提取折旧,因而不能在税前扣除

④ 广告费支出超过税法规定的税前列支标准。

不能在税前列支的金额=30-400×2%=22(万元)⑤ 支付给本企业雇员的佣金30万元在税前列支不正确。⑥ 利息在税前全额扣除不正确,应按税法规定扣除。

不能在税前扣除的金额=40-25=15(万元)⑦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不正确

应纳税所得额=150+50+30+70+100-220-(108.5-2)+22+30+15-80-5.6-2.4=52.5(万元)应纳企业所得税52.5×33%≈17.33(万元)

(二)核定征收办法

核定的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适用范围(6种情况)

1.依照税收法律规定可以不设账簿的或按照税法规定应设但未设置的账簿的。

2.只能准确核算收入总额,或收入总额能够查实,但其成本费用支出不能准确核算的。

3.只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支出,或成本费用支出能够查实,但其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的。

4.收入总额及成本费用支出均不能准确核算,不能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纳税资料、难以查实的。

5.账目设置和核算虽然符合规定,但并未按规定保存有关账簿、凭证及有关纳税资料的。

6.发生纳税义务,并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期限申报,逾期仍不能申报的。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

或 应纳税所得额=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

应税所得率

例4:某小型企业,2001年1月20日向其主管税务机关申报2000年度取得收入总额150万元,发生的直接成本120万元、其他费用40万元,全年亏损10万元。经税务机关检查,其成本、费用无误,但收入总额不能准确核算。假定应税所得率为20%,按照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办法,该小型企业2000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

A.7.92万元 B.9.90万元 C.10.56万元 D.13.20万元

第二节

税额扣除

一、境外所得已纳税额扣除

(一)扣除方法:限额扣除,即: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在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征所得税时,允许从汇总纳税的应纳税额中扣除纳税人已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税款,但扣除数额不得超过其境外所得依我国税法规定计算的所得税税额。

(二)抵免限额计算--采用分国不分项方法 计算公式为:

境外所得税税款扣除限额=境内、境外所得按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总额×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境内、境外所得总额

公式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第一,税率一律用25%;

第二,“来源于某外国的所得”是来源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应税所得之合计,而且是税前利润;如果是税后利润,不能直接用于公式计算,而需还原成税前利润再运用公式,还原方法为:境外分回利润÷(1-来源国公司所得税税率),或者是境外分回利润+境外已纳税款。

(三)抵免应用:

如果纳税人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在境外实际缴纳的税款低于扣除限额,可从应纳税额中据实扣除;如果超过扣除限额,其超过部分不得从本年度应纳税额中扣除,也不得列为本年度费用支出,但可以用以后年度税额扣除的余额补扣,补扣期限最长不能超过5年。

例5:某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为100万元,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另外,该企业分别在A、B两国设有分支机构(我国与A、B两国已经缔结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A国分支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万元,B国税率为35%。假设该企业在A、B两国所得按我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和按A、B两国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是一致的,两个分支机构在A、B两国分别缴纳15万元和7万元的所得税。计算该企业汇总在我国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

答案:(1)该企业按我国税法计算的境内外所得的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100+50+30)×25%=45(万元)(2)A、B两国的扣除限额:

A国扣除限额=45×[50÷(100+50+30)]=12.5(万元)B国扣除限额=45×[30÷(100+50+30)]=7.5(万元)在A国缴纳的所得税为15万元,高于扣除限额12.5万元,其超过扣除限额的部分2.5万元不能扣除

在B国缴纳的所得税为7万元,低于扣除限额7.5万元,可全额扣除。

(3)在我国应缴纳的所得税:

应纳税额=45-12.5-7=25.5(万元)

二、境内投资所得已纳税额扣除

1.投资方所得税税率高于联营企业,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应按规定补缴所得税。

公式1: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投资方分回的利润额÷(1-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公式2:税收扣除抵免额=来源于联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联营企业所得税税率

例6:2002年1月甲公司从联营企业分回2001年的税后利润37万元,联营企业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15%,当年享受了定期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甲公司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33%。甲公司分回的税后利润应补缴企业所得税()。A.6.66万元 B.7.20万元 C.7.84万元 D.10.20万元

答案:B [解析]:

1、应补缴企业所得税=37÷(1-7.5%)×(33%-15%)=7.2(万元)

2.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股息、红利收入,如果来自特定地区,也应比照从联营企业分回利润的办法进行纳税调整。

3.中方企业从设在特定地区(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的中外合资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由于地区税率差异,也应比照从联营企业分回利润的征税办法,按规定补税。

是否补税区分:

需补税:联营企业设在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等特定低税率的地区;

不需补税:联营企业在定期减免期间或适用两档照顾性税率(18%、27%),其实际执行税率低于投资方时,投资方分回的税后利润不再补税。

第三节 征收管理与纳税申报

1.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月份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预缴,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纳税人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照纳税期限的实际数额预缴,按照实际数额预缴有困难的,可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1/4预缴。

2.纳税人应当在月份或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会计报表和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45日内,向其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会计决算报表和所得税申报表。

例7:某市轿车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3年度账面记载注册资本10000万元、职工1200人,当年相关经营情况如下:

(1)外购原材料,取得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增值税专业发票,注明金额500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850万元,另支付购货运输费用200万元、装卸费用20万元、保险费用30万元;

(2)对外销售A型小轿车1000辆,每辆含税金额17.55万元,共计取得含税金额17550万元;支付销售小轿车的运输费用300万元,保险费用和装卸费用160万元;

(3)销售A型小轿车40辆给本公司职工,以成本价核算取得销售金额400万元;该公司新设计生产B型小轿车5辆,每辆成本价12万元,为了检测其性能,将其转为自用。市场上无B型小轿车销售价格;

(4)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购入报废汽车部件,取得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开具的由税务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注明金额500万元;另支付运输费用30万元;

问题:(1)分别计算该企业2003年应缴纳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

答案:应缴纳的各项税金:

①应缴纳消费税=17550÷(1+17%)×10%+40×17.55÷(1+17%)×10%+5×12×(1+8%)÷(1-10%)×10%=1500+60+7.2=1567.2(万元)

②增值税:销项税额=17550÷(1+17%)×17%+40×15×17%+5×12×(1+8%)÷(1-10%)×17%

=2550+102+12.24=2664.24(万元)进项税额=850+200×7%+300×7%+500×10%+30×7%=850+14+21+50+2.1=937.1(万元)应缴纳增值税=2664.24-937.1=1727.14(万元)③应缴纳营业税=1200×5%+(560-420)×5%=67(万元)④应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567.2+1727.14+67)× 7%+(1567.2+1727.14+67)×3%=336.13(万元)⑤土地增值税: 转让旧生产车间的土地增值额

=1200-1500×30%-80-20-1200×5%×(1+7%+3%)=1200-450-80-20-66=1200-616=584(万元)增值率=584÷616×100%=94.81% 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584×40%-616×5%=233.6-30.8=202.8(万元)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增值额=560-420-6-(560-420)×5%×(1+7%+3%)=560-433.7=126.3(万元)增值率=126.3÷433.7×100%=29.12%

应缴纳土地增值税=126.3×30%=37.89(万元)合计应纳土地增值税=240.69(万元)(5)转让10年前建成的旧生产车间,取得收入1200万元,该车间的原值为1000万元,已提取折旧400万元。该车间经有权机构评估,成新度为30%,目前建造同样的生产车间需要1500万元;转让旧生产车间时向政府补缴出让金80万元,发生其他相关费用20万元;

(6)转让一块土地使用权,取得收入560万元。年初取得该土地使用权时支付金额420万元,转让时发生相关费用6万元;

(7)发生业务招待费130万元、技术开发费280万元(上年发生技术开发费260万元);其他管理费用1100万元;

(8)发生广告费用700万元、业务宣传费用140万元、展览费用90万元;

(9)发生财务费用900万元,其中向其相关联的企业借款支付的利息费用600万元,已知向其相关联的企业借款的年利息率为6%,金融机构同期贷款利率为5%;

(10)全年计人成本费用的实发工资总额和按工资总额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共计1500万元。

(注:适用消费税税率10%;B型小轿车成本利润率8%;当地人均月计税工资标准为800元,企业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要求:按下列顺序回答问题:

问题:(2)计算该企业2003年实现的应税收入总和;

答案:实现的收入总额

=17550÷(1+17%)+40×17.55÷(1+17%)+5×12×(1+8%)÷(1-10%)+1200+560

=15000+600+72+1200+560=17432(万元)

问题:(3)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准许扣除的销售成本总和;

答案:应扣除的销售成本=(1000+40)×10+5×12+600+420=11480(万元)

问题:(4)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准许扣除的销售税金及附加总和;

答案:应扣除的销售税金及附加

=1567.2+67+338.13+240.69=2211.03(万元)

问题:(5)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准许扣除的销售费用总和;

答案:应扣除的销售费用=300×(1-7%)

+160+80+20+17432×2%+17432×0.5%+90

=279+160+80+20+6+348.64+87.16+90=1070.8(万元)

问题:(6)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准许扣除的管理费用总和;

答案:应扣除的管理费用

=1100+17432×0.3%+3+280=1435.3(万元)

问题:(7)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准许扣除的财务费用总和;

答案:应扣除的财务费用=(900-600)+600÷6%(或10000)×50%×5%=550(万元)

问题:(8)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准许扣除的工资、工资附加“三费”标准及调整金额;

答案:准许扣除的工资、工资附加“三费”标准及调增金额=1500-1200×0.08×12×(1+14%+1.5%)

=1500-1330.56=169.44(万元)

问题:(9)计算该企业2003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答案:2003年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17432-11480-1070.8-1435.3-550+169.44)×33%=854.32×33%=281.93(万元)

所得税计算 篇2

一、明确表内工资数据之间的关系

计算个人所得税, 首先要明确哪些工资项目是免税, 由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所得税, 可以在Excel中运用何种函数来完成, 以工资为例。

[例]2010年1月张三的应发金额为2603.06元, 其中住房补贴、医补、女工补、独生费、专家津贴和公积金为免税项目, 金额分别为:105元、42.39元、5元、20元、0、174元。扣除项目房租:150元, 所得税:12.83元, 扣款合计:336.83元 (含公积金) , 实发金额:2266.23元。具体关系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 税前、税后金额起到重要联接作用, 文中仅指扣除个人所得税前后的金额。因为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个人所得税可通过Excel中的函数来完成, 鉴于现行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IF函数嵌套超过七层, 使用易出现错误, 本文则使用MAX函数来实现。

二、建立税前算税后表外工资模板

该模板建立主要是解决日常表外工资项目, 了解税前增加金额计算税后增加金额。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将原工资库中的表内工资数据导出至Excel中, 将工作簿中的工作表Sheet1重命名为“10年1月工资表”。二是将工作簿中的Sheet2重命名为“税前算税后”工作表。利用VLOOKUP函数与表内工资库建立查询功能, 区分职工信息借助于工号。VLOOKUP函数的查找目标就是工号, 然后根据需要把姓名、应发金额和免税项目及所得税一一与表内工资库建立查找关系, 这样只需输入工号, 姓名和所需金额就会自动出现。该工作表的计算原理是税前增加金额, 同时也就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进而增加所得税, 扣除表内工资已计算过的所得税, 即税前增加金额应补交的所得税, 进而计算出税后增加金额。具体见表2。表2中, 将单元格A2定义公式为:=VLOOKUP (B2, '10年1月工资表'!B:C, 2, 0) 、输入工号后A2会自动显示为“张三”, 同理应发金额、住房补贴、医补、独生费、女工补、专家津贴、公积金和所得税项目的金额经过查找也会自动显示。

根据表1中的关系, 免税额、应纳税所得额其单元格定义公式分别为J2=D2+E2+F2+G2+H2+I2;K2=C2-J2-2000。税前增加金额需要输入, 新应纳税所得额单元格定义公式为N2=K2+M2, 新所得税的计算公式用MAX函数来实现, N2=新应纳税所得额, 则单元格O2定义公式为:=ROUND (MAX ( (N2*0.05*{0, 1, 2, 3, 4, 5, 6, 7, 8, 9}-25*{0, 0, 1, 5, 15, 55, 135, 255, 415, 615}) , 0) , 2) 。从公式可看出, 当N2≤0时所得税为0, 即未达到扣税标准。ROUND函数为数字指定位数的四舍五入, 上式中则为取两位小数。补交税额、税后增加金额的单元格定义公式分别为P2=O2-L2;Q2=M2-P2。

单位:元

三、建立税后反推税前表外工资模板

该模板建立主要是解决日常表外工资项目, 了解税后增加金额反推税前增加金额。将工作簿中的Sheet3重命名为“税后反推算税前”工作表。此工作表的计算原理是先把表内工资中的税后金额计算出来, 增加税后金额, 由新税后金额倒推计算出新税前金额, 由此得出新所得税, 扣除表内工资已计算过的所得税, 即为税后增加金额所应补交的所得税, 进而计算出税前增加金额。具体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 输入工号后, 姓名、住房补贴、医补、独生费、女工补、专家津贴、公积金、实发金额、扣款合计和所得税项目的金额经过VLOOKUP函数查找会自动出现。

单位:元

根据表1中的关系, 免税额、其他扣款和税后金额其单元格定义公式分别为:I2=C2+D2+E2+F2+G2+H2;M2=K2-L2;N2=J2-I2+M2, 税后增加金额需要输入, 新税后金额单元格定义公式为:P2=N2+O2。新税前金额的计算公式用MAX函数来实现。P2=新税后金额, 则单元格Q2定义公式为:ROUND (MAX ( (P2-2000-25*{0, 0, 1, 5, 15, 55, 135, 255, 415, 615}) / (1-0.05*{0, 1, 2, 3, 4, 5, 6, 7, 8, 9}) ) +2000, 2) 。新所得税、补交税额、税前增加金额其单元格定义公式分别为:R2=Q2-P2;S2=R2-L2;T2=O2+S2。实际运用中, 每个月工资会有所不同, 只需将当月表内工资库数据复制粘贴至原工资数据库工作表内, 而建立的两个计税模板不需要改动, VLOOKUP函数会自动更新到新工作表中查找。遇到特殊情况时可多次利用计税模板处理, 但表外工资所得税的计算原理不变。

参考文献

巧用公式计算递延所得税 篇3

关键词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

所得税核算中的难点问题是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具体计算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余额计算法。此方法是先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然后再根据期初、期末余额之间的不同数量关系,来确定其发生额及其借贷方向。运用这种方法,无需专门考虑税率变化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影响,只需要按部就班,就很容易计算出正确的结果。(2)发生额计算法。此方法是直接用通用公式来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期的发生额及其借贷方向。下面分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余额计算法

(一)计算公式

1.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A)=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当年所得税率

(2)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初余额×上年所得税率

(3)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C)=A-B

当C>0时,发生额在借方

当C

当C=O時,没有发生额

2.递延所得税负债:

(1)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当年所得税率

(2)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Y)=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初余额×上年所得税率

(3)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额(R)=×-Y

当R>0时,发生额在贷方

当R<0时,发生额在借方

当R=0时,没有发生额

(二)实例分析

扣缴非居民所得税增值税计算说明 篇4

营业税改增值税后,《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出具<税务证明>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中“合同总金额”(即本次支付的发票金额)、“本次支付金额”以及各项应扣缴税款的计算举例如下。

例如:境外公司在试点地区为某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合同总金额100万元,以接受方为增值税扣缴义务人,则接受方应当扣缴的税额计算如下(假设企业所得税率10%,增值税率6%,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计为增值税税额的12%):

情况一 非居民缴所得税、缴增值税,税款全部由非居民承担

不含增值税的所得=100/(1+6%)=94.34万 应扣缴所得税=94.34万*10%=9.43万

应扣缴增值税=100万/(1+6%)×6%=5.66万元

应扣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5.66*12%=0.68万

“合同总金额”= 100万

“本次支付金额”(含税所得)=100万

税后实际支付=100万-9.43万-5.66万-0.68万=84.23万

情况二 非居民缴所得税、缴增值税,税款全部由中方承担

含税所得额=100万/(1-10%-6%*12%)=112.01万 应扣缴所得税=112.01万*10%=11.2万 应扣缴增值税=112.01万×6%=6.72万元

应扣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6.72*12%=0.81万

“合同总金额”= 100万

“本次支付金额”=100+11.2+6.72+0.81=118.73万

税后实际支付=118.73万-11.2万-6.72万-0.81万=100万

情况三 非居民不缴所得税,缴增值税,税款全部由非居民承担

应扣缴增值税=100万/(1+6%)×6%=5.66万元

应扣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5.66*12%=0.68万 “合同总金额”= 100万

“本次支付金额”(含税所得)= 100万 税后实际支付=100-5.66-0.68=93.66万

情况四 非居民不缴所得税,缴增值税,税款全部由中方承担

含税所得额=100万/(1-6%*12%)=100.73万 应扣缴增值税=100.73万×6%=6.04万元

应扣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6.04*12%=0.73万

“合同总金额”= 100万

“本次支付金额”=100+6.04+0.73=106.77万

税后实际支付=106.77万-6.04万-0.73万=100万

情况五 非居民缴所得税、增值税,所得税由非居民承担、增值税由中方承担

含税所得=100万/(1-6%*12%)=100.73万 应扣缴所得税=100.73万*10%=10.07万 应扣缴增值税=100.73万×6%=6.04万元

应扣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6.04*12%=0.72万

“合同总金额”= 100万

“本次支付金额”=100/(1-6%*12%)*(1+6%)=106.77万

税后实际支付=106.77万-10.07万-6.04万-0.72万=89.94万

情况六 非居民缴所得税、增值税,所得税由中方承担、增值税由非居民承担

含税所得=100万/(1+6%-10%)=104.17万 应扣缴所得税=104.17万*10%=10.42万 应扣缴增值税=104.17万×6%=6.25万元

应扣缴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6.25*12%=0.75万

“合同总金额”= 100万

“本次支付金额”=100+10.42=110.42

所得税计算 篇5

公务员“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有些单位盲目地将公务员的工资、薪金总额全部作为计算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基数,致使本来工资水平就很低的公务员又因此多缴纳了一部分个人所得税,殊不知,我国对公务员“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是有特殊优惠政策的,现将相关政策规定及其计算方法归纳如下:

一、相关政策

(一)减免税优惠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简称《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第七项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及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4]89号)规定: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0号)规定: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个人实际领(支)取原提存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时,免征个人所得税。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号)规定:生育妇女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生育保险办法取得的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或其他属于生育保险性质的津贴、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5、《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24号)规定:对个人按《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建设部等9部委令第162号)规定取得的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6、《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在个人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60号)规定:党员个人通过党组织交纳的抗震救灾“特殊党费”,允许在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

7、《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有关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55号)规定:个人通过扣缴单位统一或直接通过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向灾区的捐赠,凭政府机关或非营利组织开具捐赠凭据、扣缴单位记载的个人捐赠明细表等,允许扣缴单位代扣代缴或个人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据实扣除。

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7号)规定: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从其劳动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取得的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发放的工资、薪金、津贴、补贴等收入,视同离休、退休工资,免征个人所得税。

(二)征税政策。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活补助费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55号)规定:对从超出国家规定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或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等一并列入“工资、薪金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计算方法

1、月份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以每月收入额减除2000元费用后的余额计算。结合上述各项规定,除高级专家延长离休退休期间按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工资、薪金、津贴、补贴等收入及离休、退休人员的工资外,一般在职公务员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应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工资薪金总额。目前,公务员的工资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生活性补贴、工作性津贴及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五部分组成。除此之外,对个别职工还有按国家和当地政府统一规定发放的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生育保险性津贴补贴、廉租住房货币补贴及奖金等,这些都应列入公务员工资薪金总额,即:首先应确定出公务员各项工资薪金应发总金额。

第二步:剔除各项免税的补贴、津贴。根据上述规定,公务员工资总额中的生活性补贴、工作性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生育保险性津贴补贴、廉租住房货币补贴等及在规定比例内缴存(扣缴)的住房公积金都应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从所得总额中剔除。

第三步:确定工资表以外福利和工会等部门发放给职工应计入计税所得额的应税所得。根据上述规定,公务员如有从超出国家规定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取得的各种补贴、补助应列入工资薪金所得额之内。此外,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等也应列入工资薪金所得总数之内。

第四步:计算应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

例如:某位科长2008年10月份领取职务工资510元,级别工资847元,生活性补贴和工作性津贴950元,艰苦边远地区津贴75元,独生子女补贴10元,一般性奖金200元。此外,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取得人人有份的福利用品金额300元,从应领取的工资中扣缴住房公积金360元,通过非营利组织向地震灾区捐款100元,则该科长的工资总额为:

510+847+950+75+10+200=2592元

计税所得为:

2592―950―75―10―360-100+300=1397元 因该科长10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为1397元,不足2000元的扣除费用额,故该科长10月份不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按目前一些机关掌握的计算方法,该科长则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592-2000)10%-25=34.20元。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有的国家机关还没有完全执行新的公务员工资政策,对这些单位的公务员工资薪金中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而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的补贴、津贴、职工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等亦不能征收个人所得税。

2、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其方法是:先将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纳税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再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例如:某机关公务员王某年终获得一次性奖金8000元,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超过当月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应扣除的费用标准,则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

①、按含税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即8000÷12=666.67元,根据国税发[1994]89号文件给出的《税率表》(下同)找出含税所得对应的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25;

②、按含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为8000×10%-25=775元。

再如:某机关公务员李某年终获得一次性奖金8000元,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比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应扣除的费用标准还少600元,则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为:

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 篇6

企业所得税基本计算公式为: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一)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2.收入总额中的不征税收入包括: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

3.企业的免税收入包括: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4.各项扣除

(1)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

(2)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3)税金,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附加。

(4)损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盘亏、毁损、报废损失,转让财产损失,呆账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5)其他支出,是指除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外,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支出。

5.亏损,是指企业依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将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

(二)境外所得抵免税额的计算

企业所得税计算思路初探 篇7

一、永久性差异的确定

永久性差异, 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标准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确认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以后期间永远不会转回。该差异包括四种类型: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应税损失费用非会计损失费用, 这两种类型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大于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时应予以扣减;应税收益非会计收益、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 这两种类型会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小于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时应予以调增。即只考虑永久性差异的情况: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金额 (应税损失费用非会计损失费用) +应税收益非会计收益 (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

二、暂时性差异的确定

暂时性差异, 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该差异是会计和税法在核算时由于时间差异所形成的, 且在未来期间需要转回。其确定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分析。一是确定账面价值。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确定资产负债表中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的其他资产和负债项目的账面价值。而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即为资产、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金额。二是确定计税基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 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 确定资产资产负债表中有关资产、负债项目的计税基础。即按税法的相关规定确定资产、负债的价值。三是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计算上述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并进行分析, 判断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还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从而进一步确定该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 并将该金额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 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或应予以转销的金额, 作为递延所得税。

三、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依照上述分析, 结合企业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 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结合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笔者总结为以下公式: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 (即对上述纳税调整项目作具体调整) 。确定应交所得税。即: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四、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确定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个组成部分, 其中, 当期所得税费用金额是指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按照适用的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金额是当期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予以转销的金额的综合结果。即所得税费用 (或收益) =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例]AB公司适用25%的所得税税率, 2009年利润总额为750万元 (税前会计利润) 。会计与税收之间差异包括: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违反经营罚款6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60万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售后服务预计费用100万元。分析如下:

(1) 确定永久性差异, 国债利息收入50万元为会计收益非应税收益,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减;违反经营罚款60万元为会计损失费用非应税损失费用,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调增。 (2) 确定暂时性差异,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60万元, 但按照税法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 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出售时实现损益, 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使资产账面价值 (60万元) >计税基础 (0) , 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 使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 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60×25%=15万元。增加递延所得税费用15万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万元, 企业按照会计准则, 有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计入了当期损益, 计提减值准备以后, 其账面价值会随之下降, 而税法规定, 资产的减值在转化为实质性损失之前, 不允许税前扣除, 即其计税基础不会因减值准备的提取而发生变化, 使得资产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为可抵扣暂时差异, 使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 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 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200×25%=50 (万元) , 增加递延所得税收益50万元。售后服务预计费用确认100万元, 因税法规定, 与产品保修相关的费用在未来期间实际发生时才允许税前扣除, 使得负债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使本期税前会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 使本期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 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25 (万元) , 增加递延所得税收益25万元。 (3) 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750-50+60-60+200+100=1000 (万元) 。应交所得税=1000×25%=250 (万元) 。所得税费用=250+15-50-25=190 (万元) 。作出会计分录。

上述应纳税暂时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负债总计15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递延所得税资产总计7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500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7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5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000

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600000

参考文献

所得税核算浅议 篇8

一、新准则与旧制度的主要差异

(一)提出计税基础新概念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简单地说,就是可以抵税的金额。

【例1】某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为500万元,期末的公允价值为600万元,因交易性金融资产在期末要以公允价值计量,所以它的账面价值就是600万元,可以抵税的金额是500万元,则计税基础就是500万元。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的规定可以抵扣的金额。简单地说,就是不可以抵税的金额。

【例2】因或有事项在当期确认了100万元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产品质量保证费用,按照税法的规定,与确认该负债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是准予税前扣除的,则该负债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的规定可以抵扣的金额也是100万元,不可以抵税的金额是零,则其计税基础就是零。

(二)利润表债务法过渡至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旧制度下对所得税核算允许企业选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又允许选用递延法或债务法。

新准则对所得税的核算限定采用债务法,并且从过去的利润表债务法过渡到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利润表债务法下利润表项目直接确认,资产负债表项目间接确认,即首先计算所得税费用,然后根据所得税费用与应交税金之间的差额倒挤出递延税款。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资产负债表项目直接确认,利润表项目间接确认,即首先计算当期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然后根据应交所得税加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确定所得税费用,其中的应交所得税形成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形成递延所得税费用。

【例3】某企业2008年税前会计利润10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购入一项固定资产原值500万元,可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会计采用直接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因违法受到罚款80万元的行政处罚,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税率2007年以前为33%,2008年及以后适用新税率25%(下同)。

1、利润表债务法下:

永久性差异80万元,会计折旧100万元,税法折旧200万元,应纳税时间性差异100万元。

所得税费用=(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适用税率=(1000+80)*25%=270万元

应交所得税=(1000+80-100)*25%=245万元,递延税款=270-245=25万元

借:所得税 27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450000

递延税款250000

2、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2008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400万元,税法折旧200万元,未来可税前抵扣的金额300万元,则其计税基础是300万元,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100万元,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25%=25万元,应交所得税=(1000+80-100)*25%=245万元,所得税费用=245+25=27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2450000

递延所得税费用 2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45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250000

(三)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指在一个期间产生而在以后的一个或多个期间转回的应税所得和会计利润之间的差额,它是旧制度利润表现下的概念。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它是新准则资产负债表观下的概念。暂时性差异较时间性差异的外延要广,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但并非所有的暂时性差异都是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侧重于从收入或费用角度分析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揭示的是某个会计期间内产生的差异。暂时性差异则侧重于从资产或负债的角度分析会计收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反映的是某个时点上存在的差异。

【例4】某企业2006年发生开办费100万元,2007年1月开始生产经营。

2007年该企业开办费账面价值为零,是未作为资产确认的项目,但按税法规定应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摊销(新税法有可能改为3年),本年可摊销20万元,未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80万元,因此可确定其计税基础是80万元,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旧制度下是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同一资产、负债等会计事项的确认时点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永久性差异则是指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费用等会计事项的确认范围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无论是新准则下还是旧制度下都有其客观存在。产生暂时性差异时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是不同的,由此可能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永久性差异时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一定是相同的,它直接体现在应交所得税和当期所得税费用上。

三、递延所得税确认的特殊处理

(一)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者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不得作为所得税费用或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例5】2008年7月1日购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240万元。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00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00000

(二)企业合并中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因会计与税收的划分标准不同,按照税法规定作为免税合并的情况下,税法不认可商誉的价值,即商誉的计税基础为零,两者之间的差额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是,为了避免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价值量的变化不断循环,新准则规定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这里要提醒的是:对于被购买方本身公允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商誉的入账价值。

(三)税法规定允许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的可抵扣亏损以及可结转以后年度的税款抵减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例6】某企业2006年应税亏损360万元,可以用未来5年的应税所得弥补,假定2007~2009年应税所得分别为100万元、150万元、200万元。

企业对于能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运用职业判断,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1、假定2006年的应税亏损以后年度可获得足够的应税所得来抵减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188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188000

2、2007年转回10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330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330000

3、2008年转回150万元,适用新税率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583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583000

(2600000*8%+1500000*25%)

4、2009年转回11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275000-当期所得税费用 22500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75000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25000

对于企业合并时购买日取得的被购买方在以前期间发生的经营亏损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用于抵减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如在购买日因不符合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条件而未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后期间有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预计能够实现时,企业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减少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同时将商誉降低至假定在购买日即确认了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下应有的金额,减记的商誉金额作为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

【例7】假定例6中的乙企业在被合并时有经营亏损200万元,亏损弥补期尚有4年,在购买日预计不能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而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该项合并一年以后,乙企业经营好转,预计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税用来抵扣原合并时产生的20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则甲企业应进行以下账务处理: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00000

贷:所得税费用500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660000

贷:商誉660000

(四)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要按权益法核算,该项投资的账面价值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但税法规定在持有期间计税基础不变,因此在被投资企业盈利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亏损和计提减值准备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现行税法下是否需要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尚需满足以下条件: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需要就收回的投资收益补税,如果不需要补税,自然就无所谓递延所得税负债。投资企业不能够控制该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或者虽能控制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仍会转回;是否需要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尚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税率需要就收回的投资收益补税,如果不需要补税,当然也不存在递延所得税资产。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并且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

不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项已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看来新税法下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投资收益除了计提减值准备的影响以外是不会产生递延所得税了。

【例8】甲企业持有乙企业42.5%的股权,对乙企业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乙企业净利润200万元,适用税率15%,甲企业的适用税率33%。

甲企业应确认投资收益85万元,将来需要补税的金额=85/(1-15%)*(33%-15%)=18萬元,假定甲企业不能控制该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则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8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180000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及其应用指南[M].中国经济财政出版社,2006.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

3、企业会计制度[Z].

4、企业所得税法[Z].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文化馆副馆长的述职报告下一篇:粮食局粮食整改报告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