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体会

2024-08-14

新课程培训体会(精选8篇)

新课程培训体会 篇1

谈新课标新教材的体会

假期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这次培训邀请的都是有实际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以这次的培训跟我想象培训有所不同,但却是我所向往的培训方式。培训会上我认真聆听专家报告,记笔记,回去后又及时消化反思,有不少收获,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专家讲解,了解了化学新课程标准,对以后的教学也有了清晰的思路。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景素材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象:新型陶瓷,导电塑料等,这些与时具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编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等教学情景素材,并在标准中特别强高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二、新教材变化的启示

通过这次的培训中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新教材的编写确确实实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原教材中的对“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呈现次序和课题内容进行了调整,呈现顺序调整达到了分散难点的目的,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水的全面了解。而“自然界的水”中课题顺序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宏观物质水平

下的水的学习,逐步进入微观水平上了解,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对物质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教材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删减了其它学科中学生学会了和知识内容,这些变化来之不易,是经过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才得到的认识。虽然这是课程标准的一贯理念,但真正落实并不容易。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现并不缺新的有效的教学理念,而这些好的教学理念却很难落实到教学的行动中,其中的原因即复杂又简单,复杂的是不能落实是因为存在教学习惯、教学时间、教学能力、知识水平等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说其简单是因为对这些理念落实不到位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这就是认识问题。人们说认识决定行动,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中落实到位,这次的培训让我对这些教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这次培训收获很多,使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在今后的我会更多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把学到的理念技能转化到教学的行动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培训体会 篇2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 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 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 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 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 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 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 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 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 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 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 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学得轻松, 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 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 教材也有大量创新, 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 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 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学起来有味, 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 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 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 着力展现“重过程”, 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 一种思想方法, 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 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 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 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 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 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 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 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 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知,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 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 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使难点不难学, 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 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 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篇3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2011年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培训,每一讲解都让我受益匪浅。自从小学开设英语以来,我伴随小学英语一路走来,亲眼见证了英语教材的变革。伴随着标准的完善化,教材经过四次的改革,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新旧两版《英语课程标准》的区别:十年前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不够突出,对小学英语的具体学习内容目标要求得不够具体,小学阶段词汇表、语法项目没有分别列出;对小学英语教学和评价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和案例等等。那么《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优点在于:

一、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1.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稿中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为全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打好小学基础。

2.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修订稿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体现在基本理念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各级目标的描述中,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渐进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清晰可见的教学目标使人一目了然

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修订稿在对原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目标微调的基础上,在技能教学参考中,对各项技能教学的目的、技能要求以及主要活动都给予了分级描述,还明确了小学阶段语法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列出了小学阶段应掌握的423个基本词汇,这些也是以往教学中老师们感到比较模糊或困惑的地方,这次课标的修订能使老师们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三、具体可行的教学评价给了教师工作的方向

课标对于一线老师而言,不仅是理念的引领,也是方法的指导,老师们看了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实施建议中对教学和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建议,同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举例非常详尽,不仅列举了各项技能不同级别的评价方案,还有对评价方案的评析,对老师们在教学中的评价操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带着实际工作中的些许疑惑,带着想要了解新课程标准做了哪些调整的心情,带着希望能通过解读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的美好愿望。新课程基本理念还是六大点,但做了修改与补充。2001版课标强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2011版课标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英语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非仅概括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念更先进,更具体了。2011版课标还体现了英语学习的人文性,目标更清晰,更有指导意义。

特别是听了刘丽娟老师精彩的课标解读后,我对如何更好地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训练课的教学有了很多新的想法和体会。我觉得如果我们经常在做这样的事,经常在教学教法上进行探索,我们的脑子里会有无穷无尽的新点子,但我们如果没有过多关注这方面,可能我们慢慢就会觉得越来越困难,加之我们的学生听课不积极,接受知识不主动,学习效果方面就会不太理想,可能原因就是我们在备课上花的时间和心思还不够,或者说理念理解还不到位。下面就简单的说说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英语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应该不断提高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个人觉得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口语通畅流利,语音语调正确尤为重要。因为小学阶段儿童的模仿力很强,而此阶段正是儿童形成正确语音语调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的语音语调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音正确与否。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注重自己在这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

二、教师应该加强课堂结构的组织

通过学习,我从中吸取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如:对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活动设计、教学中学习策略的设计与规划。对英语新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也有了一些较为全面较深入的理解。多数时间里,课堂教学不该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教师不是机械的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知识,学会运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学习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目标。通过学习,我也深感压力重重,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地努力,继续深入学习才能扩展知识,提高自身水平,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全新的新课标下的实际教学工作。这次的培训,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三、灵活运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丽娟老师的讲解,是从学生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把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人物结合起来,学生倍感亲切,实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了。

生物新课程培训收获体会 篇4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高中生物知识的纵深、横向的拓展与延伸。这次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令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并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点滴滴体会:

一、明确新课程目标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在课堂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让学生自主构建生物学知识并让生物知识网络化在心目中,也一并清晰各个生物学概念的内涵。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通过培训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知识构建”等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内涵。不要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不要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三、在教学中要有效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

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生物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同时,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更新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一个永新的职业。这里讲的“新”主要指知识的更新与教学艺术的更新。作为生物老师,他应该是始终站在生物科学技术前沿的号手,把住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脉博;他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师与精神垃圾的清道夫。所以此次培训无疑是一次更新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经过培训,就我个人而言,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补充,而且在教学艺术方面得一次新的补充。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讲座,让我知道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基础出发点;“生物进化”、“免疫学”、“细胞学”的讲座,澄清了一些知识缺陷,巩固了生物知识,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五、结识全区教学名师,促进自身成长。

此次培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又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学习的机会。

看一看自己培训记录的听课笔记,翻一翻自己随手记下的的收获、体会,感受颇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试图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5

汝阳县上店镇任庄小学 毛忠强

通过学习新课程,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展现了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面对新的理念和我们已经形成的固定模式,应该怎样更新我们的理念、发展我们的认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特别是搞好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有了不少的收获,愿与大家分享。

一、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教学生一些什么?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应该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虽然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却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他们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应该是: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虽然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却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他们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和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等情感和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使他们更加乐于接近数学,更好的理解数学,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三、教学中教师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四、搞好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对学生的评价应反映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在思维过程中要关注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水平和品质;在能力方面要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和态度方面,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景,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等。在评价过程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例如测试、作业、课堂练习等形式,评价的结果一定要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6

一 新课程实施建议

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教师成长》中提到的“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一半”。从中看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多积累生活中的事件作为例子,使课堂更贴近生活。此外,应该有计划的看书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了解本学科的前端知识,丰富课堂。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 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3) 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4)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二、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1、评价的基本要求

(1) 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 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 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予以指导。

(4) 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学习的状况,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 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结业和升学考试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平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

2、评价的主要内容

主要评价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知识掌握。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

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势。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

3、评价的主要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三 教师思想转变

教学思路要灵活,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要靠不断的汲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来作保证。另外,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认为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认真地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等,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请教其他老师,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作充分的准备。

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实效 篇7

一、影响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实效的因素

1.观念守旧, 认同度较低

农村发展的落后必然导致人们观念保守和滞后, 如根深蒂固的以“升学率论英雄”的观念、“望子成龙”的思想等与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常常发生碰撞。目前, 农村教育浓厚的功利色彩使得农村教育主管部门中的部分领导对新课程认识还未真正到位, 应试教育仍然“涛声依旧”;作为推行新课程主体的农村学校领导及教师也已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对新课程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 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 仍然穿新鞋走老路;农村学生家长供孩子上学跳“农门”的守旧思想无疑都成了新课程的阻力。而且, 受以往教师培训效果不甚理想的影响, 很多农村教师对于新课程培训信心不足, 认同程度不高。这都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师新课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经费短缺, 资源环境差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但因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政府对农村教育关注不够, 导致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不仅如此, 培训收费还居高不下, 并且大多都由教师个人买单。如此, 再加上农村教师收入原本就低, 家庭经济基础薄弱, 负担较重, 致使不少教师“望训兴叹”, 被迫放弃。可见, 培训费无疑成了广大农村教师一笔巨大的经济开支,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受地域、经费等硬件制约, 教师新课程资源严重匮乏, 而且农村学校大多偏远、分散, 校际间交流少, 信息闭塞, 布局调整后的许多学校班额大人数多, 农村学生的基本素养较城市学生差, 上级业务部门对课改实施引领力度小等, 不仅如此, 日益增多的“留守学生”因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 最终导致新课程倡导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互动整合难以实现。都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落实。另外, 因政府宣传不力而致社会、家庭对新课程关注不够, 没有形成积极主动为新课程提供咨询和资源支持的社会氛围。所以说, 农村恶劣的人文环境与淡薄的社会支持氛围, 严重阻滞着农村教师实施新课程及参加新课程培训的积极性。

3.师资低微, 工学矛盾大

目前, 农村学校教师师资结构严重失衡, 不仅青黄不接, 而且多为民转公或代课教师, 极少受过正规师范教育, 以至于学历低, 基础差, 知识老化, 能力弱化, 缺少实施和同化新课程的必要“知识链”, 新课程转化率不高, 从而给新课程培训带来困难。不仅如此, 广大农村教师常常是肩挑工作、家务、农活三副重担, 他们都在超负荷运转, 以致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等去参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况且, 目前的培训又多为非脱产形式, 很多农村学校师资紧缺且教师都是包班上课, 外出培训势必影响教学, 所以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及其隐含的矛盾冲突就必然成为他们不得不要首先考虑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4.管理缺位, 针对性不强

由于部分领导对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认识的不到位, 以致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体制混乱, 监管不力, 运作困难。

其一, 教师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其他部门多头管理且相关部门统筹缺失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参与来自方方面面的种种培训, 结果是重复培训、资源浪费, 尤其是个别部门以赢利为目的, 把教师培训当作部门“发财之道”, 从而给教师培训带来极坏影响。

其二, 现有农村教师培训机构运作困难, 尤其是县、乡两级机构人员施训能力有限, 课程设置不合理、培训内容随意性大而空等都难以满足教师培训需求。

其三, 培训模式差强人意, 当前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往往表现为培训方式方法单一落后, 重理论而轻实践, 重课堂学科知识灌输而轻专家与教师的互动交流, 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经济承受力和工学矛盾, 以致费时费力费钱, 加重了其负担特别是经济负担, 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对培训产生抵触、厌烦情绪, 进而影响培训成效。而且, 培训后的考核也仍延循传统的纸笔测试, “证”到手过关之际也正是培训学习结束之时, 缺少延续性跟踪服务, 最终导致教师新课程培训后劲不足, 可持续性差。

二、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实效的建议

1.长效投入, 确保新课程培训的稳固性

经费支持是新课程培训的重要物质保障, 合理分配和使用好经费, 直接关系着培训的水平、质量、效果以及广大农村参训教师的切身利益及其对待新课程培训的心态。为此, 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分担机制, 应将必要的教师培训经费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单独列支且专款专用, 中央及地方政府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大对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经济条件许可的地方不妨试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全免费制, 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村教师的经济负担, 提高他们积极参训的主动性。

2.强化管理, 确保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

第一, 理顺管理体制, 明确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责任制, 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 统一管理、统筹规划并组织实施, 杜绝多头管理、重复培训和乱办班、乱收费。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及其师资队伍建设, 高效重组和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 还应完善和加强县—乡—校三级新课程培训网络的标准化建设, 尤其要大力提高县、乡两级培训机构的运作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与统筹。

第二, 立足农村及教师实际,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建立乡镇区域教师学习中心采取专题报告、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专家咨询、交流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联片集中培训, 强化校本培训, 大力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并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实施远程网络培训, 组织专家、名师到农村学校进行现场培训等, 以针对性与实用性强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新课程培训模式来切实解决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工学矛盾, 降低培训成本, 减轻教师负担。

第三, 加强有效的评估激励制度建设, 可将教师新课程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教师职务评聘等管理制度有机结合, 强化农村教师新课程培训监管, 不断激发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积极性。贴近农村学校及教师实际,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评指标体系来调动培训双方参与积极性, 促进新课程培训的发展。一方面, 加强对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资质的评估及对校本培训学校管理的评估, 以引导和促进培训机构与校本培训的有机结合, 使培训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 加强对受训教师考评, 要把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 侧重过程考评的同时还应着重看教师在培训学习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主动性、行为表现以及努力和进步程度等。

第四,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与受训教师联系机制, 对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教学跟踪指导, 让教师真正从新课程培训中受益, 增强教师参与新课程培训的后劲。

3.营造氛围, 确保新课程培训的持续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培训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研训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27-02

新世纪之初,我国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改革与前七次课程改革相比。无论在课程功能。还是在课程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从而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推动教师培训体系发生根本的转变

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关注;不仅要关注学生现在达到的水平。更要关注对其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实事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智力潜力、情感潜力和审美价值,以促进学生特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从处理局部知识以及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为能够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从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发展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形成一定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手段上,从传统的书本、黑板、粉笔以及传统的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发展为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应有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把一次性终结的培训变成连续性、终身性的教育。这样才能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二、研训一体化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学习发展提高的基本方式

(一)研训一体化是推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研训一体化学习发展方式是指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对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提高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方式,也是教育教学实践、培训进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的教师学习发展方式。

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个综合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教育理论的学习,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的锻炼和教学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过程对实践经验的升华和对理论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学习进修实践锻炼和反思式教研活动不断推进、相互结合的过程。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研、进修、电教各个机构的统筹安排,协调一致,共同配合。各级教研机构、教师进修机构和电教机构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教师,其工作目标是从各自的职能分工出发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三者工作对象、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要求三者紧密地结合。推行研训一体化学习发展方式,要求建立相应的研训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使教研制度、教师进修制度、电化教育制度实现内在结合和宏观整合,形成合力,在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中发挥各自更大的作用。

(二)确立研训一体化工作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在职教师的非学历培训提高究竟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方式,这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基本问题。通过近几年一些地方的积极探索。在职教师的非学历培训提高的目标、方式、途径越来越明晰,这就是以校为本的研训教育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在职中小学教师学习发展提高的基本方式。研训一体化教师学习发展方式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教研机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政策,探索研制一体化的新路子、新模式、新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研训一体化培训体系

(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把教师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

国家教育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由于东西部贫富差距,有些地方教育拨款不足。教育机构经费短缺,教育技术设备更新缓慢。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或者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提高教师地位和保证教师待遇就变得尤为重要。师资专业素质的提升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国家、社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建立健全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在教师培训管理领域。政府要负责制定教师培训和工资的框架性规定,掌管教师的培养和进修。教师必须参加定期的教师进修活动,包括在职进修提高和留职带薪深造。

(二)有步骤地组织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完善新课程师资培训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新课程培训者培训,在相关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研部门和中小学教师中选一批具备先进教育理念、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建立一支以本地区专家为主、数量充足、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的新课程培训者队伍。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这就要求对教师的培训不仅是对教师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且首要的任务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问题。要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提高新课程培训的实效性。积极采取参与式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进行新课程培训。坚持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将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情况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建立学分管理档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参照国家新课程培训有关标准和要求。制定本地培训标准,并对师资培训机构进行师资认定,使教师培训这一体系有组织、有秩序地和谐发展。

(三)突出培训重点。增强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

坚持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培训相结合。首先进行通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然后开展教材培训。教师要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和不同版本教材在设计思想、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利用心理学的建构主义发展理论。使教师认识和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对教师理解儿童认知发展以及学校教学内容设置等是非常有效的。认知主义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对新的知识或信息同化的过程,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解释,使之变为自己所接受的知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需要对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重新整合。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知识建构的过程是遵循一定时间发展顺序从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面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个体化教学,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化发展。

(四)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反映教师培训效果的指标体系,是对教师职业知识、心理与教育学理论、实际教学能力等掌握情况的定性和定量化的描述。从一定意义上讲,评价工作的实质是价值判断,但是判断要以准确的事实测定为前提。不进行测定,所做出的判断是无根据的;但是只进行测定而不做出相应的判断,评价过程则是不完整的。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培训机构要在评价过程中将测定和判断结合起来,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统一。这就需要以事实为根据,具有客观性。评价中的定量。实际是一种事实判断,而评价中的定性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培训机构和受训教师的学校要积极配合,以客观的价值观为基础,从各方面了解被评价教师的状态,实现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受训教师通过评价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肯定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师培训者可以利用培训评价结果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以及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标准。

总之,只有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才是有生命力的培训,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梦想中的汽车小学六年级作文650字下一篇:高考搞笑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