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2024-10-05

《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共10篇)

《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

《宋史·苏辙传》原文及译文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D.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而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应试者水平,选拔各类特殊人才。

B.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各朝代所对应的官名有所不同,可不受君主限制,具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权力。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是不能上厅堂的,所以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注疏的内容关乎经籍中词语的意义、史实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参加制举考试,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考试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得到皇帝的`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对此颇有担心,最终选派苏辙去信劝说王安石。

C.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要对科举考试加以改革,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可是司马光没有听从。

D.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体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5分)

(2)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5分)

参考答案

4.A(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5.B(宰相秉承君主旨意处理全国政务。)

6.B(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是出自己意,并不是受众人委派。)

7.(1)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范镇感到为难。(入,1分,翻译为“送达”、“呈上”均可;见,1分,翻译为“被”;难,1分,翻译为“对…感到为难”、“认为…很为难”均可。大意2分。)

(2)苏辙将书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把罪名施加给他。(抵,1分,翻译为“送达”、“送给”“给”均可;力,1分,翻译为“竭力”“全力”均可;“将加以罪”,状语后置句,1分,翻译为“想要把罪名施加给他”。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落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2

原文: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时金主亮死,众皆言可乘机进取。克家移书陈俊卿,谓:敌虽退,吾兵力未振,不量力而动,将有后悔。俊卿归以白丞相陈康伯,叹其远虑,召为秘书省正字,迁著作佐郎。

郊祀有雷震之变,克家复条六事。迁给事中,凡三年,遇事不可,必执奏无隐。尝奏陛下欲用实才不喜空言空言固无益然以空言为惩则谏争之路遂塞愿有以开导之上欣纳因命条具风俗之弊克家列四条,曰欺罔、茍且、循默、奔竞。

八年,诏更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拜克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一日,上谓宰执曰:近过德寿宫,太上颐养愈胜,天颜悦怿,朕退不胜喜。克家奏:尧未得舜以为己忧,既得舜,固宜甚乐。允文奏:尧独高五帝之寿以此。上曰:然。允文既罢相,克家独秉政,虽近戚权幸不少假借,而外济以和。张说入枢府,公议不与,寝命,俄复用。说怒士夫不附己,谋中伤之。克家悉力调护。

议金使朝见授书仪,时欲移文对境以正其礼,克家议不合,遂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建宁府。陛辞,上以治效为问,克家劝上无求奇功。既而三省、密院卒移牒泗洲,敌不从,遣泛使来,举朝震骇。后二年,汤邦彦坐使事贬,天下益服克家谋国之忠。

淳熙八年,起知福州,在镇有治绩。赵雄奏,欲令再往,降旨仍知福州。召除醴泉观使。九年九月,拜右丞相,封仪国公。十三年,命以内祠兼侍读,赐第,在所存问不绝。十四年六月,薨,年六十。手书遗奏,上为之垂涕,赠少师,谥文靖。

译文: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自幼聪明敏捷超过一般人,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绍兴三十年,殿试为第一名,授任平江签判。当时金主完颜亮已死,大家都说可以乘机进攻,梁克家写信给陈俊卿,说:“敌人虽然逃走,但我们的兵力还不强,不衡量自己力量而行动,将要后悔。”陈俊卿回来告诉丞相陈康伯,感叹他有长远考虑。召任为秘书省正字,升迁为著作佐郎。

行郊祀礼时有雷震的异常现象,梁克家又逐条陈述六件事。迁为给事中,共三年,遇到不应该做的事,一定行惩戒,那么谏争的道路就阻塞了,希望能加以开启引导它。皇上欣然接受,因而命令梁克家逐条陈述风俗的弊病,梁克家判了四条,叫做欺瞒、苟且、循例不言、奔走争进。

八年,下诏必定仆射为左右丞相,授予梁克家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官职。一日,皇上对宰执说:“近来到德寿宫,太上皇帝保养得更好了,面色愉悦,朕退下来非常高兴。”梁克家上奏:“尧把浸有得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已经得到舜,本来应该很快乐。”虞允文奏:“唯有尧的寿命长过五帝是由于这个原因。”皇上说:“是的`。”虞允文罢相以后,梁克家独自掌握政权,即使是亲近外戚的权贵也没有一点照顾,而外表很和悦。张说进入枢府,公众议论不同意,停止任命,不久再度任用。张说恼怒士夫不附和自己,阴谋诬陷他们,梁克家全力调解保护。

商议金国使者朝见时授受国书的仪式,当时想要发文书到金国以端正礼节,梁克家与别人意见不同,就请求离开京城,以现文殿大学士为建宁府知府。上朝辞行,皇上用政治如何收效的题目提问,梁克家劝皇上不要追求奇功。不久三省、密院终于发牒文到泗州,敌人不听,派一般的使者前,满朝文武都感到震惊。其后二年,汤邦彦因出使的罪名被贬,天下人更佩服梁克家为国家谋划的忠诚。

《赵广汉传》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3

是时,昌邑王征即位,大将军霍光与群臣共废王,尊立宣帝。广汉以与议定策,赐爵关内侯。迁颍川太守。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二千石莫能禽制。广汉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

先是,颍川豪杰大姓相与为婚姻,吏俗朋党。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其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雠,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一切治理,威名流闻,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闻广汉。

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其尉荐待遇吏,殷勤甚备。事推功善,归之于下,曰:“某掾卿所为,非二千石所及。”行之发于至诚。吏见者皆输写心腹,无所隐匿,咸愿为用。僵仆无所避。广汉聪明,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其或负者,辄先闻知,风谕不改,乃收捕之,无所逃,按之罪立具,即时伏辜。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服。

广汉虽坐法诛,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汉闻之,先风告风: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

B.广汉以与议定策以:因为

C.及得投书,削其主名削:免去职务

D.广汉为二千石,以和颜接士接:对待

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赵广汉“治行尤异”的一组是()(3分)

①建不改,于是收案致法②广汉以与议定策③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

④广汉得以为耳目⑤皆知其能之所宜,尽力与否⑥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

A.①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建平素强横任侠,他手下的宾客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广汉听说这件事,便含蓄劝告。杜建不改,于是拘捕起来审问。

B.因为赵广汉参与了大将军霍光废除王征尊立宪帝的事,出谋划策,所以被敕封获得关内侯的封号,升为颍川太守。

C.广汉让官员设检举处,将检举信上的名字去掉,假托为豪杰大姓子弟说的。从此强宗大族家家结为仇人,奸党瓦解,风俗大变。

D.广汉虽然犯了法被杀,但做京兆尹廉洁清明,威力制服了豪强,小民能安居乐业。百姓追思他、歌颂他。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面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广汉尽知其计议主名起居。(3分)

译文:

(2)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3分)

译文:

(3)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3分)

译文: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时,光女为皇后,闻之,对帝涕泣。帝心善之,以召问广汉。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所居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锋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广汉终以此败。

参考答案

1.C

2.A

3.B

4.(1)赵广汉完全了解计划的主要人员的生活状况。

(“尽”“主名”“大意”各1分,共3分)

(2)官吏百姓互相揭发暗地里做过的坏事(“告发”、“举报”等亦可),赵广汉能够以此作为耳目。(“告讦”“耳目”“大意”各1分,共3分)

(3)及吏受取请求铢两之奸,皆知之。以及那些收取贪污微小利益的官吏,赵广汉全都知道。(“及”“铢两”“大意”各1分,共3分)

5.广汉由是侵犯贵戚大臣/所居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强壮锋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

参考译文:

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人,蠡吾以前属于河间郡。年轻时为郡吏、州从事,以廉洁通达、才识敏捷、礼贤下士闻名。经考核为阳翟县令。因为治行优异,调升为京辅都尉,守京兆尹。恰逢昭帝去世,新丰人杜建做京兆掾,护作平陵方上。杜建一向豪侠,宾客为奸利,赵广汉闻知此事,先婉言劝告。杜建不改,于是收捕法办。中朝贵人和地方豪强为他多方说情,赵广汉终无所听。杜家宗族和宾客策划劫狱救他。赵广汉完全掌握了他们的计谋和主谋的居止动向,派吏告诉他们说:“你们如果计划这样做,将一并灭除你家。”命令几个官吏将杜建押到街市斩首,没有敢靠近的人。京城里的人都称赞他。赵广汉升颍川太守。郡中大族原氏、褚氏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前任二千石不能擒制。赵广汉到任几个月后,杀掉原氏、褚氏首恶,郡中震栗。先前,颍川豪杰大姓互相结为婚姻,官吏结为朋党。赵广汉忧虑此事,选择其中可使用的让他们办案。案发已得罪名的,行法惩处。赵广汉故意泄露他们的供词,使他们互相怨咎。又教吏设密告箱筒,得检举书后,削去告密人名,而假托是豪杰大族子弟所告言。此后强宗大族家家结为冤家对头,奸党散落,风俗大改。官吏、人民互相告发揭露,赵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因此不敢作案,犯案后,就能立即捕获。这些权宜之计使诸事皆得治理,赵广汉威名流传,甚至匈奴投降的人说在匈奴都闻知赵广汉威名。

本始二年,汉朝派出五位将军攻击匈奴,征调赵广汉以太守的身份带兵,隶属蒲类将军赵充国。随军队回来后,又再次任命他代理京兆尹。满一年后,正式担任京兆尹。

赵广汉身为二千石,以和颜待人接物,他对待部属尉吏殷勤备至。事功推善,归之于下,说:“这是某掾卿所做,不是我太守所能做到的。”这些行动出于至诚之心。属吏见到他都能倾诉自己的心腹之言,没有任何隐藏的,都愿意被他使用,累到也不躲避。赵广汉耳聪目明,属吏的能力、适合做的事,及办事尽力与否,他都知道。有违负的,总是先打招呼,劝说不改,才收捕他,无一逃脱,按问罪名立即结案,即时伏罪。

赵广汉为人刚强有毅力,精于吏职。同(下级)官吏及百姓见面,有时候可以通宵不寐直到天亮。他尤其善用钩距这种方法来弄清楚事情的真相。钩距的方法是这样:如果想知道马的价钱,就先问狗的价钱,接着问羊的价钱,牛的价钱,最后再问马的价钱,反复比较、检验这些价钱,按照事物种类不同加以度量,这样就可以知道马价的高低,(结果)不会偏离实际情况。(这种方法)只有赵广汉能够运用得很精妙,其他仿效者都比不上他。(赵广汉)对郡中里巷盗贼和行为不轨者的藏身匿居的处所,对(下级)官吏即使轻微的受贿行为,全都了解。长安的几个年轻人在偏僻的巷子中无人居住的房子里会面,商量一起抢劫(的事情),坐下来还没说完,赵广汉派的吏员(就到了),逮捕了他们,(经过审讯,那些人)全部承认犯罪事实。

起初,大将军霍光秉政,赵广汉事奉霍光。等到霍光死后,赵广汉心知天子未言明的心意,发动长安属吏自己亲自带领,一起到霍光的儿子陆侯霍禹家,直闯入其门,搜索私屠私酤的罪证,打烂酒垆酒坛,用斧头砍破门,离去。当时,霍光的女儿为皇后,听说此事,对皇帝哭泣。皇帝内心赞许此事,召问赵广汉。赵广汉由此侵犯贵戚大臣。他的官府好用世代为吏的子孙中新晋的年轻人,特别鼓励他们的强壮锋锐之气,见事风行,无所回避,大多果断决计,没有迟疑为难的。赵广汉最终因此身败。

《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4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C.尾属于城属:隶属

D.徙知密州徙:调任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

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

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5:文言文翻译(8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参考答案:

1:C 应为“连接”

2:BA 介词,在/介词,被;B 连词,表目的,为了;C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译为难道;D代词,他/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3:D ①表明苏轼敢于直谏,⑥表明苏轼心胸豁达,和题干“关爱百姓”无关,排除这两项可以得到答案。

4:A “然百姓不可户晓”译为“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错,应为“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事件错误。

5:

(1)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2)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宋史·张阐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篇5

原文: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幼力学,博涉经史,善属文。未冠,由舍选贡京师。登宣和六年进士第。迁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荐台谏,必先谕以己意,尝谓阐曰:“秘书久次,欲以台中相处何如?”阐谢曰:“丞相见知,得老死秘书幸矣!”桧默然,竟罢。绍兴二十五年冬,帝躬揽万机,起阐提举两浙路市舶,升吏部员外郎。孝宗即位,阐权工部侍郎兼侍讲。金主亮死,葛王褒复求和,再议遣使。阐言:“宜严遣使之命,正敌国之礼,彼或不从,则有战尔。如是,则中国之威可以复振。”帝曰:“使者报聘,故事也,旧约不从,朕志定矣。”是冬,给札侍从、台谏条具时务,阐上十事皆剀切。当时应诏数十人惟阐与国子司业王十朋指陈时事斥权幸无所回隐明日召两人对内殿帝大加称赏赐酒及御书时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工部例进官,阐辞。或曰:“公转一阶,则泽可以及子孙,奈何辞?”阐笑曰:“宝册非吾功也,吾能为子孙冒无功赏乎?”隆兴元年,真拜工部侍郎。阐奏:“臣去冬乞守御两淮,陛下谓春首行之,夏秋当毕,今其时矣。”会督府请受萧琦降,诏问阐,阐请受其降。俄报王师收复灵壁县,阐虑大将李显忠、邵宏渊深入无援,奏请益兵殿后。已而王师果失利,众论归罪于战。阐曰:“陛下出师受降是也。诸将违节度且无援而败,当矫前失,安可遽沮锐气。”帝壮其言,益出御前器曱付诸军,手诏劳浚,军声复振。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陛辞,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居家逾月卒。(节选自《宋史·张阐传》)

译文:

《宋史程之邵传》原文及译文 篇6

A.以羡乏相补 羡:贪慕

B.而绐曰遗火 绐:欺骗

C.之邵发擿,岐人传诵 擿:揭露

D.童贯用师熙、岷,不俟报 俟:等待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熙宁年间,朝廷变更募役法,程之邵成绩突出,被成都守赵抃上奏请求留用。后被召入任三司磨勘官,查出赃款数十万缗。

B.程之邵任夔州路转运判官时,夔州太守触犯刑律,程之邵以民愤难平为由,派人上奏弹劾。

C.大宁井盐获利丰厚,当地执政的人只将井盐一半出售给百姓,百姓食盐紧缺。程之邵急百姓之所急,把所储存的盐全部拿出给百姓,商贸流通了,关税增加了数倍。

D.程之邵后来主管秦、蜀等地茶、马事务,革除黎州贩马弊端,用余茶换得战马,获得不少精良战骑。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当各以一邑之力供一邑之役,岂宜以此邑助他邑哉

(2)敌犯熙河,之邵摄帅事,屯兵行边境,解去。

参考答案

6. A(羡:富余)

7.B(“程之邵以民愤难平为由,派人上奏弹劾”不准确,“劾正其罪”就是他上奏弹劾,并不是派人上奏弹劾。)

8.(1)应当按一邑的民力来雇募这个邑的差役,哪能用一个邑来资助别的邑呢?(2)敌人侵犯熙河,程之邵代理元帅指挥军事,在边境上驻军巡逻,敌军退去。

9.程之邵一生勤于政事,尤善理财,可谓理财高手。(用剩余的茶到熙、秦去交换战马,得到很多良马。)

参考译文

程之邵,字懿叔,是眉州眉山人。曾祖父程仁霸,审判案件积有阴德。程之邵以父亲的荫庇被封为新繁主簿。

熙宁年间变更募役法,常平使者(官名)想把州县的民力划一,以便使穷富互补。程之邵说:“这种募役法是成周协调民力的老做法,应当按一邑的民力来雇募这个邑的差役,哪能用一个邑来资助别的邑呢?”使者惭愧地听从了,征召程之邵为属官,听从他的做法。熊本察访蜀道归朝,在朝廷上说:“募役法开始实施,成都路做得最周详,这是程之邵的功劳啊。”诏命召见,成都守赵抃上奏挽留他。召入任三司磨勘官,查出赃款数十万缗。跟从副使蹇周辅巡视江、岭盐业,还朝,授任广东转运判官。

元祐初年,提举利(广元)、梓路常平。(提举,简称仓司,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提举是指管理的`意思。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周辅犯罪,他也罢官为祥符县知县。很快为泗州知州,任夔路转运判官。夔守凶狠不遵守法律,他弹劾指出夔守的罪行。大宁井盐获利丰厚,前任常把盐储存下一半供给官府,余下的卖给百姓,叫他们先交纳现钱,给的盐却不够重量,百姓上告这个弊病。程之邵把所储存的盐全部拿出给百姓,商贸流通了,关税增加了数倍。授任主管秦、蜀茶马公事,革除黎州买马方面的弊端,每年从仲秋开始贸易,满四个月为止,用剩余的茶到熙、秦去交换战马,得到很多良马。

为凤翔府知府,有人负债无法偿还,就把房屋自焚了,欺骗别人说是失火;有个人隐藏官吏杀害四个婢女,没有人发觉。程之邵揭发了事实,岐人传诵。调任郑州。

《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7

真德秀,字景元,建之浦城人。四岁受书,过目成诵。十五而孤,母吴氏力贫教之。登庆元五年进士第,继试,中博学宏词科。累官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时丞相史弥远方以爵禄縻天下士,德秀慨然曰:“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遂力请去,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江东旱蝗,广德、太平为甚。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新徽州守林琰无廉声,宁国守张忠恕私匿振济米,皆劾之。嘉定十年,以右文殿修撰知泉州。番舶畏苛征,至者岁不三四,德秀首宽之,至者骤增至三十六艘。输租令民自概,听讼惟揭示姓名,人自诣州。泉多大家,为闾里患,痛绳之。海贼作乱,将逼城。官军败衄,德秀祭兵死者,乃亲授方略,禽之。

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以备不虞。理宗即位,擢礼部侍郎。上问谦吏,德秀以知袁州赵夫对,亲擢之直秘阁、为监司。具手劄①入谢,因言崔与之帅蜀,杨长儒帅闽,皆有廉声,乞广加咨访。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后给事御史交劾之,落职。绍定五年,起复知泉州,迎者塞路。端平元年,召为户部尚书,入见,上迎谓曰:“卿去国十年,每切思贤。”乃以《大学衍义》进,谓“敬者德之聚。仪狄之酒,南威之色,盘游弋射之娱,禽兽狗马之玩,有一于兹,皆足害敬”。上欣然嘉纳,改翰林学士,时政多所论建。逾年,知贡举,已得疾,拜参知政事。无何,遗表闻,上震悼,辍视朝,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文忠。

(选自《宋史·真德秀传记》,有删改)

【注】①手劄(zhā):手札,即亲笔信、手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B.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C.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D.亲至广德/以便宜发廪振给/竣事而还/百姓数千人送之郊外/指道傍丛冢泣曰/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B.“博学宏词”是封建时代为选拔学识渊博、善于作文的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

C.旧时用斗斛量米,人们常用一块木片刮平其中过满的粮食,这个木片叫做“概”。

D.遗表是古代大臣于临终前上奏给朝廷的一种章表,多表达其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德秀为人耿介,不与权贵为伍。他不受丞相史弥远笼络,自请离京外放任职;后因屡进忠言,令史弥远忌惮,又被人弹劾,一度罢职丢官。

B.真德秀施政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他赈灾江东,扶危济困;他任职泉州,实行优惠政策,发展对外贸易,又缉捕海盗,保护居民和商旅安全。

C.真德秀惩恶肃贪,为官清正廉明。徽州、宁国地方官因贪腐均受到他的弹劾;在泉州,许多豪富之家为患乡里,真德秀严厉地惩治了他们。

D.真德秀忠谏举贤,得宋理宗信任。他曾举荐和提拔袁州知州赵夫等廉吏;他进献著作《大学衍义》,规劝皇上要远离声色犬马,恭谨为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5分)

(2)复遍行海滨,审视形势,增屯要害处,以备不虞。

参考答案

4.(3分)B

5.(3分)D(遗表是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卒后上奏。)

6.(3分)D(真德秀只是在入对时,举荐了赵?夫等人,并没有提拔过他们。)

7.(10分)

(1)我们这类人应该赶快离开这里,让朝廷知道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属的人。(“徒”,同一类的人;“去”,离开;“庙堂”,朝廷;“从官”,属官,下属。四个词各1分,句意1分。)

(2)(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详细察看地形地势,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驻守,来防备意外的情况。(“审”,详细;“形势”,地形、地势;“屯”,驻扎,防守;“虞”,意料,预料。四个词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真德秀,字景元,是建州浦城人。他四岁起就开始读书,记忆力强,能做到过目成诵。十五岁的时候失去父亲,母亲吴氏竭尽全力抚养、教育他。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真德秀考中进士,接着又考中博学宏词科。他逐步升任至中书舍人,兼太常少卿。当时,奸相史弥远用高官厚禄笼络天下的读书人,真德秀感慨地说:“我辈应该赶快离开这里,让朝廷知道这世上也有不肯做其下属的.人。”于是极力请求离开朝廷,出京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江东地区发生旱灾和蝗灾,尤其是广德、太平两地最为严重。真德秀亲自前往广德,自行主张打开粮仓,赈济灾民,将一切事宜安排妥当后才返回。临行时,当地数千百姓一直将他送到城外,指着路旁死去百姓的合葬墓,哭泣地说:“这里埋葬的都是往年饿死的人,如果没有您,我们也早已被埋在这里了。”新任徽州太守林琰没有廉洁的声誉,宁国太守张忠恕私自藏匿救济灾民的粮米,他们都受到了真德秀的弹劾。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真德秀凭借右文殿修撰的身份担任泉州知州。当时,许多外国的商船惧怕重税勒索,到港的船只每年不过三、四艘而已。真德秀到任后,首先放宽了税收政策,使外来的船只迅速增加到三十六艘之多。交纳租税的时候,让百姓自己刮平斗斛中过满的粮食;审理诉讼案件的时候,只是张榜公布涉案者的姓名,相关人员自觉到州府听候处置。

泉州有许多豪富之家,为患乡里,真德秀严厉地制裁他们。海盗在泉州近海作乱,将要逼近州城,官军遭受挫败,伤亡惨重。真德秀祭悼阵亡的将士,并亲自传授应敌策略,终于擒获贼首,战胜了海盗。(真德秀)又遍巡海岸,详细查看地势,在重要的地方增兵驻守,来防备意外的情况。宋理宗即位后,提拔真德秀为礼部侍郎。皇上询问他哪些人可以称得上是清廉守正的官吏,真德秀用袁州知州赵夫的事迹来答复,皇上于是亲自提拔赵夫任职直秘阁、监司。真德秀备上一封亲笔信向皇上表示谢意,趁机告诉皇上崔与之任职四川安抚使、杨长儒担任福建安抚使,都有廉洁的声誉,请求皇帝多多征询访求。真德秀多次进谏正直的言论,皇上都虚心接受,广泛采纳;但权臣史弥远却更加害怕他,于是谋划扳倒他的办法,因畏惧舆论而未敢轻举妄动。后来,给事中、御史们纷纷弹劾他,终于使真德秀罢职丢官。绍定五年(1232),真德秀重被起用,再任泉州知州。他到任之时,欢迎的人群充满了道路。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召真德秀入朝担任户部尚书一职。

《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8

由是吏不能为奸,而州县簿书莫敢不治矣。部吏有过,召诘曰:“闻子所为若此,有之乎?有当告我,我容汝自新;苟以为无,吾不使善人被谤,即为汝辨明矣。”吏不敢欺,皆以实对。少连每得其情,谆谆戒饬使去,后有能自改过者。犹保任之。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是时,郑向守杭,无治才。讼者不服,往往自州出,径趋少连;少连一言处决,莫不尽其理。徙使淮南,兼发运司事,加兵部员外郎。又徙陕西。附马都尉柴宗庆知陕州,纵其下挠民,少连入境,劾奏之。擢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知广州。时元昊反,范仲淹荐少连才堪将帅,迁龙图阁直学士、知泾州,改渭州,命未至而卒。少连通敏有才,遇事无大小,决遣如流,不为权势所屈。既卒,仁宗叹惜之。

(节选自《宋史·段少连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B.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C.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D.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后,皇帝的正妻。“后”的意思是有权威的女性长辈,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王。

B.陛下,臣子对君主的尊称。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就敬称皇帝为“陛下”。

C.谏官,指规谏君主过失的官员,要针对君主“谏朝政之得失”。如司马迁曾任太史令,魏征曾任谏议大夫。

D.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帝婿都要加以驸马都尉之职,掌管皇帝出行时随行的副车,故称“驸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少连颇有治才。他任崇阳县知县期间政绩突出。当地的历任知县,除了段少连,没有人能和从前政绩杰出的县令张咏相提并论。

B.段少连直言进谏。太后去世后,他与孔道辅等跪伏在阁门陈说郭皇后不当废掉,后来他又上书,列举史实说明伏阁上疏不当受罚。

C.段少连处事精明。针对从前官吏借簿书为奸的情况,他要求缄封,遇事时抽查,部吏犯了错误,他则进行警告,官吏都不敢为奸。

D.段少连不畏权贵。驸马都尉柴宗庆在做陕州知府时,纵使下属抢掠百姓。段少连前往陕西时知道了情况,就上书弹劾,使之被罢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伏阁上疏,岂非故事,今遽绝之,则国家复有大事,谁敢旅进而言者.(2)旧使者所至郡县,索簿书,不暇殚阅,往往委之吏胥,吏胥持以为货。

参考答案

4.B【解析】“谋”是吏因为畏恐而聚在一起要做的事,所以它应紧跟在“聚”的后面。“款”是条款,是伪造的死者的犯罪的条款,所以“罪款”应该是一个词,中间不宜断开。“属”有时虽然与“缀”同意,但在这里指的是时间方面的内容,与前面的“未及”相照应,意思是“恰逢”,所以它应与“缀”断开,而与“少连”相连。“入城”和“讯”都是动词,“入城”已经是动宾结构,句意已完整,所以“讯”跟在“入城”后虽然能说得通,但不如把“讯”与“狱吏”连在一起好,因为“狱吏”可作“讯”的宾语,因为“讯狱吏”,狱吏才“具服请罪”。原句是:秀州狱死无罪人,时少连在杭,吏畏恐聚谋,伪为死者服罪款,未及缀,属少连已拏舟入城,讯狱吏,具服请罪,以为神明。

5.C【解析】太史令不属于谏官。

6.D【解析】错在两点,一是“抢劫百姓”,原文只是说挠民,没有具体内容。二是“使之被罢官”,原文没有说他被罢官。

7.(1)而且伏阁上疏,难道不是惯例?现在突然杜绝它,那么国家再有大事,谁还敢一起进言呢?(“故事”“遽”“旅进”各1分。句意2分。)

(2)过去转运使到达郡县,要来簿册文书,没时间看完,往往就委托给手下官吏,这些官吏拿着这些书簿来索取财货。(“不暇殚阅”“委”“持以为货”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段少连,字希逸,开封人。仪表出众,风流倜傥而有见识和气度。考中服勤词学科,担任崇阳县知县。崇阳是政务繁多的县,自张咏任县令有政绩后,只有段少连在后任者中能继续保有这样的政绩。代理杭州观察判官。太后去世,召入朝中担任殿中侍御史,与孔道辅等人跪伏在阁门说郭皇后不当废掉,段少连被罚以财物赎罪。他再次上疏说:“陛下亲政以来,进用正直的大臣,广开言路,天下人无不欢欣鼓舞。一旦因谏官、御史伏阁门议事,立即就贬黜责罚,朝廷内外都会认为这并不是陛下的本意。而且伏阁上疏,难道不是惯例?现在突然杜绝它,那么国家再有大事,谁还敢一起进言呢?过去唐朝和阳城、王仲舒伏阁为陆贽洗清罪名,崔元亮也在殿堂叩头为宋申锡申辩,前代史官都当作美事来记载。”奏疏递上,没有答复。不多久,授任开封府判官,又出朝担任两浙转运副使。过去转运使到达郡县,要来簿册文书,没时间看完,往往就委托给手下官吏,这些官吏拿着这些书簿来索取财货。段少连命令郡县进呈的登记文书都要密封好,遇事拿出一二本翻阅,发现不符之处就予以查究,其他来不及看的,全部封好退还。于是手下官吏不能作弊,而各州县的登记簿册也不敢不认真了。

宋史·李清臣传原文及翻译 篇9

宋史·李清臣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李清臣传原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宋史·李清臣传翻译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傍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宋史·李允正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篇10

钱乙字仲阳,父颖善医,然嗜酒喜游,东之海上不反。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其事吕如事父,吕没无嗣,为收葬行服。

乙始以《颅囟方》著名,授翰林医学。皇子病瘈疭①,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对曰:“以土胜水,水得其平,则风自止。”帝悦,擢太医丞。广亲宗子病,诊之曰:“此可毋药而愈。”其幼在傍,指之曰:“是且暴疾惊人,后三日过午,可无恙。”其家恚,不答。明日,幼果发痫②甚急,召乙治之,三日愈。

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既而曰:“吾能移之使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左手足忽挛不能用,喜曰:“可矣!”以病免归,不复出。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末年挛痹浸剧,知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

王克明字彦昭,绍兴、乾道间名医也。初生时,母乏乳,饵以粥,遂得脾胃疾,长益甚,医以为不可治。克明自读《难经》、《素问》以求其法,刻意处药,其病乃愈。始以术行江、淮,入苏、湖,针灸尤精。诊脉有难疗者,必沉思得其要,然后予之药。病虽数证,或用一药以除其本,本除而余病自去。亦有不予药者,期以某日自安。有以为非药之过,过在某事,当随其事治之。言无不验。张子盖救海州,战士大疫,克明时在军中,全活者几万人。子盖上其功,克明力辞之。

克明颇知书,好侠尚义,常数千里赴人之急。初试礼部中选,累任医官。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后迁至翰林医痊局,赐金紫。绍兴五年卒,年六十七。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有删改)

【注】①瘈疭(chì zòng):痉挛, 抽风。②痫:癫痫,羊角风。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B.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C.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D.乙为方博/达于书无不窥/不固守古法/尤邃《本草》诸书/辨正阙误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服:指穿孝服居丧。人死后其亲属必须要穿特制的丧服守孝三年,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

B.太医丞:是古代医官名。宋史记载,熙宁九年,于太常寺下设置太医局,管理医学行政和医学教育,太医丞是其中的署官。

C.《难经》、《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用来解释人 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难经》则解释了《黄帝内经》的医学医理,有不少独到见解。

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若官员品级不够而皇帝特赐,准许服紫,称赐紫。赐紫同时赐金鱼袋,合称赐金紫。宋代沿用唐制。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钱乙非常孝顺、敬老。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出去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他由姑父抚养长大,对待姑父如对待自己的亲生父亲。

B.钱乙医术高超,甚至可以预判病症。他给皇子治病,给他喝黄土汤就治好了。他判断广亲的小儿子会在一天之后发病,后来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

C.王克明自学成才,治疗方法多样。他摸索医方治好了自己的脾胃病,认为有的.病应用药治疗,有的病可以自愈,有的则需要先把引发疾病的事情处理好。

D.王克明医德高尚,有侠义之风。张子盖的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愈了几万人。他又常常奔波几千里,为他人治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而后甚,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入藏者死,吾其已夫。”(5分)

(2)王炎宣抚四川,辟克明,不就。炎怒,劾克明避事,坐贬秩。(5分)

参考答案

4.B

5.A(守孝期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有长有短,不是必须三年。)

6.B(钱乙判断广亲的小儿子将突然发病,但没有说明具体时间。)

7.(1)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羸”、“甚”、“藏”、“其”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辟”、“不就”、“坐”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钱乙字仲阳,他父亲钱颖善长医术,却嗜酒而喜欢出游,往东到海上去就没有回来。钱乙才三岁,母亲早死,他姑姑嫁给吕氏,吕氏怜悯并收养了他,长大以后,就教导他学医,并告诉他的家世。钱乙哭过之后,请求去寻找父亲,一共寻找了八九趟,很多年后,终于找回父亲,此时他已三十岁了。他侍奉吕氏如同父亲,吕氏死后没有后代,他就给吕氏收殓埋葬,穿孝衣守丧。

钱乙最初是因《颅囟方》著名,授给他翰林医学的官职。皇子患惊风病,钱乙给他喝黄土汤而治好了他的病。神宗召见他询问黄土汤治病的情形,他回答:“因为土能克水,水平稳了,那么惊风自然就停止。”神宗高兴,提升他为太医丞。广亲的长子患病,钱乙诊他的病说:“这种病可以不用吃药而痊愈。”广亲的小儿子在旁边,钱乙指着他说:“这孩子将突然患病,使人惊恐,过了三天的午后,可无忧。”广亲家的人很生气,不答话。第二天,广亲的小儿子果然突发羊角风,十分危急,请钱乙给他诊治,三天就病愈。

钱乙本来就有身体瘦弱的毛病,常常用心治疗自己,后来病重,他叹道:“这就是所说的浑身麻木疼痛的病。进入内脏者死,我大概要完了吧。”随后又说:“我能把病痛移到四肢末端。”于是,就自己制药,日夜喝它。左手、左脚突然蜷曲不能活动,他高兴地说:“可以啦!”他因病辞职回家,不再出来为官。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有关医书无不阅读,不固执地死守古法。特别精通《本草》等书,辨别纠正它错误的地方。晚年时,痉挛麻痹的病症逐渐严重,他知道不能治疗,就召来亲戚诀别,换上衣服等待死亡,于是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王克明,字彦昭,是绍兴、乾道(皇帝年号)年间的名医。他刚出生时,母亲缺少奶汁,就喂他吃粥,他因此得了脾胃病,长大后更加严重,医生认为治不好了。王克明自学《难经》和《素问》,来寻找治疗办法,用心施用药物,他的病才好了。之后他开始用学来的医术在江淮地区行医,又到了苏州、湖州一带,尤其擅长针灸。他诊脉遇到难以治疗的病情,必定深思一番弄清病症的关键,之后再用药。(他认为)病即使表现出多种症状,有的可能只用一种药就可以去除病症根源,根源去除而其他的病症自然会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有的病,他认为吃药治不好不是药的问题(不是吃药能治好的),而是病人某些(引发疾病的)事情没有处理好,将事情处理妥当,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张子盖率军救援海州,部队中瘟疫流行。他赶赴军中,治好了几万人。张子盖准备向朝廷上表为其请功,王克明却 极力推辞。

王克明学问非常好,为人好侠尚义,常奔波数千里为人治病。起初参加礼部考试,考中后,屡次担任医官。王炎做四川宣抚史,征召王克明为手下,王克明没有去。王炎很生气,弹劾王克明躲避公事,王克明被判罪贬职。后来改到翰林医痊局任职,皇帝赐予他紫衣和金鱼袋。绍兴五年去世,时年六十七岁。

★ 《后汉书·党锢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 《宋史﹒列传第十八》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 《宋史杜莘老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 《宋史张守约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 《魏书》原文及译文解析

上一篇:年报结束语下一篇:描写母亲的抒情散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