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父亲的诗歌散文

2024-10-22

悼念父亲的诗歌散文(共12篇)

悼念父亲的诗歌散文 篇1

悼念父亲的诗歌精选

爸爸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

《父亲》

发白如雪

那是岁月沧桑洒下的鲜花

弯躯是弓

那是时间老人积蓄的能量

手如槁木

那是神农赐予不断收获的硕果

睛若黄珠

那是上苍赐予五彩缤纷的颜色

岁月的触角爬满额头

时间的河流趟过血管

穿越雪白血红

我们在成长

而白雪纷飞

您是风雪中最后一片

斑驳的红叶

而生命将尽

您是星空中最后一颗

流星的眼泪

《父亲》

朦胧时候

父亲

是一座大山

坐在他肩头

总能看的很远、很远

懂事时

父亲

是一棵倔强的弯松

这才发现

我的分量是这样重、这样重

而现在

父亲啊

你是一首深沉的诗

儿子默默的读

泪轻轻的流

《父亲》

蔚蓝一片久远的天

一片幽绿神秘的山

宁静深沉的广阔大地

生机勃勃的`芸芸众生

人与自然多么和谐的契机

田中的埂是优美的五线谱

随风飘舞的五谷是跳荡的音符

九曲绵延的山路是这天地之弦

是父亲们轻盈的步划将它拨动

弹出的竟是生活的绝唱

汗水奔流在岁月开凿的运河

激荡着开拓的浪花

突起的青筋是力量筑成的长城

愚公移山的精神从这里延伸

月光滋润着这宁静的夜晚

房前流水带走了所有的疲惫

我触摸的了鼾声中的祥和

还感觉了镜中白发的光芒

《父亲》

被风雨垒起的岁月

刻在父亲的额角上

深深地勾勒出智慧与人生

落花意已去

父亲的风采不再依然

逝去的痕迹盖满了遍地枯叶

萋萋芳草早已销声匿迹

岁月

何故如此匆匆呢

记得那一个黄昏

父亲携着我的小手去看夕阳

染着红霞天空

好像父亲期望着我的一个梦想

我心虚地不敢直视父亲期盼的双眸

浩瀚的云彩

好像父亲对我的那深深的爱

我幸福的想哭了

年轻时的父亲

总是对我说:我是大树,你是小树

现在长大了的小树想对父亲说

你永远是我的大树

《父亲》

手抚城市的栏杆

伫望家乡

飘香的泥土

想起千山之外行于泥土之上的父亲

那时我的父亲

行走如风

变换着各种锄禾的姿势

与农具一起

靠近泥土

钟情泥土

亲吻着我们

滚过三月神采飞扬的田野

在那些日子里

我不太丰茂的诗歌

在田野里生长

一节一节

越过父亲的头顶

站成父亲的样子

是父亲对我多年的心愿

远离家乡许多年了

一个驼背的身影

历历在目

手握闪亮的镰刀

站在九月

站在九月金黄的田垄上

祝福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悼念父亲的现代诗歌

2.纪念父亲的诗歌

3.怀念父亲的诗歌

4.怎样写怀念父亲的诗歌

5.纪念父亲诗歌

6.纪念父亲的诗歌大全

7.悼念父亲的诗歌散文

8.想念父亲的诗歌

9.怀念父亲的诗歌精选

10.悼念父亲的诗歌

父亲的浪漫主义(散文) 篇2

在我记事之初,家里有一个庭院,父亲在屋子前面种了一片甘蔗,春天绿绿的叶抽出来,修长而舒展,微风拂过,亭亭摇曳,好像汉唐时代的少女,身穿绿萝衣,翩然起舞。夜晚,春雨沙沙的清曼声音,伴我们入睡,如同天籁。到了深秋,甘蔗成熟,甜甜的滋味,这大概是我所知道的最甜美的味道了。直到如今,还经常想起那一片曼妙的绿和那甘甜来。

在院子里,父亲还种下了一些白兰花,让我们的院子飘忽着一种洁白的芳香。有一株白兰树长得很高大,它的枝丫可以坐下我和姐姐两个人。我们常常坐在花树上,看安徒生的童话,清风徐来,世界飘浮得很高很远。

有一年,父亲到海南出差。年轻的他经常不顾海里有鲨鱼而禁止游泳的警告,背着领导去大海游泳。他说只有在大海里中流击水,让自由的躯体徜徉于无边无际的水域之中,才真正会有飞翔的快意。

在一天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会端一个小板凳,走十几里的沙滩去看一场电影。父亲在岛上和渔民相处得很好,他吹笛子给他们听,和他们一起出海去打渔。在遥远的海面看岸上依稀的灯塔散发出暗淡的光芒,看湛蓝的海面升起的明亮的圆月,泪流满面。

从海南回来的时候,父亲带回满满一公文包的珊瑚和一个渔民朋友送的海螺。我们看着那些形状细致的珊瑚,听着海螺在耳边的呼啸,总感觉他亲历的天涯海角,与我们如此亲近。

其实父亲从小就经历了很多波折和磨难,只是痛苦对于他似乎风清云淡。小时候他父亲早逝,兄弟三人要捡柴做农活,从早忙到晚才能吃上腐烂的菜叶和掺着糠的米饭,即使这样也从来吃不饱。可是阳春三月,他们总不忘自己做风筝,在田埂上奔跑着,让风筝飞得很高很高,掠过一大片一大片开放着的油菜花。“很快活啊。”他乐呵呵地说。

父亲做过很多工作,按他的话来说,工农兵学商,除了兵之外,他都有涉足。他最喜欢的是经营我们的果园。在很多年以后,当果园已经变成座座高楼的时候,提起父亲,很多人还记得他的果园。他们说,种得真是好。在被誉为“柑橘之乡”的家乡,父亲的果园是首屈一指的,他最先引进新品种,又种得最好。我还记得满树金黄色的柑橘点缀在碧绿的叶子间,他以玫瑰作为果园的围墙,四月开满玫瑰花,绮丽幽香。在很久以后,我读到伯内特的《秘密花园》,心里不免有一种柔软的温暖。

那一年,城市开发的推土机拆了我们家赖以生存的果园,昂扬生长的树木和花朵零落成泥。父亲当时有多种选择,比如回到以前的单位,到朋友的企业做事,或者做生意。父亲却买了两箱蜜蜂,高高兴兴做了放蜂人。随着花期,从四川到陕西到甘肃到陕北最后到了内蒙古大草原,远离尘嚣,追随一路的芬芳。

风餐露宿的流浪日子也许很苦,但父亲对于这段经历始终视若珍宝。

他说,太白山的森林茂密极了,遍山的野槐花,洁白馥郁。瀑布直下,珠玉四溅,烟雾飞散。在这里他们呆了三个月,在浓密的草地上搭起帐篷,步行至几十里之外的集市买米,有时候他们逮来野兔和附近的村民换粮食。清朗的夜里,四周一片寂静,野花的香味弥漫四野。他躺在草地上,看见很亲近的繁星,想点什么,或什么也不想。

在陕北,有满坡的羊,满坡的信天游,满坡的杜鹃花和满坡的云。他站在黄土高坡,扯着喉咙和那些裹着羊白肚毛巾的陕北老汉一起唱山歌,无拘无束,酣畅淋漓。

整整两年的时间,他吃夹着黄沙的米饭,他在雨水里淋浴,他的皮肤被漠北的风吹得干裂,他被蜜蜂蜇伤,他的衣服灰尘满布,他的手臂被荆棘划得伤痕累累……他自己削成的绿笛已经被吹成褐色,我猜想他的笛声一定是从青翠的秦岭蜿蜒至苍凉的敦煌,飞到漠漠的塞外,再被风吹到水草丰美的草原。他在那些人迹罕见的美丽地方找到了来自心灵深处最初的感动。他接纳并享受所有的一切,路途的险阻、肌肤的疼痛和内心难以言表的喜悦。

在父亲58岁的时候,他和母亲一人骑一辆有着十多年历史的自行车从四川出发,走过重庆,走过湖北,走过甘肃,走过陕西,经过三十多个城市,神采奕奕地畅游五千多公里,历时六十一天,把一身皮肤晒成古铜。

悼念父亲的悼词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各位乡亲:

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沉重的心情在这里举行父亲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我们正直、勤劳、憨厚、朴实的父亲。我父亲因心力衰竭,于2016年6月4 日上午10点在家中安祥辞世,离开了我们,享年89岁。

此时此刻,我谨代表我们全家向前来参加父亲追悼大会的领导长辈们、亲朋好友们和各位乡亲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您们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大会,与我最敬爱的父亲作最后的告别!送他一程!

夏日雷雨,浸润着我们儿女无尽的悲哀; 流云不语,带去了我们全家永远的牵挂。

亲爱的父亲,我们相信您还没有走远,相信您还可以感知,此刻深深爱戴您的儿女及家人都在您身边,向您作最后的告别。所有的至亲好友也都来到这里为您送行……您老人家带着对未竟事业的无限牵挂,带着对亲朋好友的深切留恋离开我们。您的一生实实在在、艰苦朴素、为人正直、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您对儿女们恩重如山。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专精事业的良好品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我永远记得您骑着单车,载着两大框煤球送到南海罗村妈妈、妹妹们的住处;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和妈妈节衣缩食为我添置的一件的确凉衬衣,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每到过年佳节,给乡下亲友寄送慰问金,我们不会忘记您越来越慢的脚步,知道父亲从不停止为家人,为大众操心。

亲爱的父亲,是您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四人从小抚养到成家立业。您是一位可敬可爱、慈祥的父亲,您的叮咛与关爱我们历历在目,您的教诲与训诫我们铭记在心;您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一生总是把家乡的事情和大家放在心里,却从来没有您自己,您总是替别人着想,自己却总是乐观的撑着;在亲朋好友面前,您是一个可歌可颂的巨人,是大家的榜样和依靠,大家的主心骨,无论有什么事情,您都会用您快乐的心胸和那坚强的肩膀来支撑着大家;您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一生大爱无疆,您用这无声的爱,教会我们执着和坚强,铺垫了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每一个进步,都有您的帮助,我们每一分成长,都凝注着您的关怀和期望。父爱如山,深沉厚重!父爱如海,博大宽广!您永远不会与我们分离,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禅心厚德,奉献一生。

人间有爱,岁月无情,您就这样走了,我们甚至还来不及聆听您最后的教诲,您却最终离我们而去……

您老人家放心地走吧!您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您正直、勤劳、自强、奋发的品行,您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工作,快快乐乐生活的作风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共识,并将成为我们毕生的追求,请您老在九泉之下放心,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我们发誓,我们兄妹一定会照顾好母亲。请您放心。

父亲,如今您走了,我想对您说声对不起!这辈子,我还没来得及好好报答您,还没来得及让您享清福,还让您时时操心。

感恩祖宗庇荫,感恩佛祖慈悲,让您在生命最终的两个月里,带着病痛,静静地、日夜不停地听着佛乐的安祥、寂静润化!

感恩临终关怀众师兄们的真诚护送,幸运地让我父亲安祥往生净土。

敬爱的父亲,愿您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里永远快乐!永远幸福!修行证果,回度娑婆!(走向遗体、合掌鞠躬)

我亲爱的父亲永垂不朽!一路走好!走好!走好!

悼念父亲的挽联大全 篇4

悼念父亲的挽联大全上联:育李桃芳流百世 下联:滋兰蕙德载千秋上联:育李桃芳流百世 下联:滋兰蕙德载千秋上联:一生务农勤稼穑 下联:全心爱国勉儿孙上联:一天雨雪凋椿树下联:满屋号啕哭父亲上联:倚门人去三更月下联:泣杖儿悲五夜寒上联:在世爱人勤劳动下联:临终嘱儿要节俭上联:只见三秋多苦雨下联:谁知九月别严亲上联:珠泪滚滚哭家严下联:奠酒滴滴祭英灵上联:伤心怕读陈情表下联:念父难闻蓼莪诗上联:生前教子成大器下联:死后望儿继良风上联:守孝不知红日落下联:思父常望白鹤飞上联:慎终不忘先父志下联:追远常存孝子心上联:深恩未报惭为子下联:隐憾难消愧做人上联:深恩未报愧为子下联:饮泣难消欲断肠上联:深恩未报惭为子下联:饮泣难消羞作人上联:思亲腊尽情无尽下联:望父春归人未归上联:三月雨催椿树萎下联:五更风促蓼鹃啼上联:痛心我哭亲长逝下联:棘耳童呼岁又更上联:痛失慈父伤旧岁下联:苦振家声复新春

上联:痛失严椿千古恨下联:悲兴嫩桂百年愁 上联:痛矣今朝当大事下联:伤哉何日报深恩 上联:文采风流传后世下联:品行端正盖前人 上联:无路庭前重见父下联:有时梦里听呼儿 上联:修身养性鹤龟寿下联:树栋培梁桃李情 上联:雄风赫赫千秋颂下联:伟绩昭昭万代传上联:心因父逝心如碎下联:母见儿悲母更哀上联:心轩父逝心流血下联:月见吾悲月失辉上联:心因父逝心滴血下联:月窥吾悲月无光上联:想父音容空有泪下联:欲闻教训杳无声上联:严父跨鹤随春逝下联:孤子摧肝动地哀上联:云岭巫山人不见下联:月明仙岭鹤归来上联:音容未远悲畴昔下联:杖履空存忆老成上联:树人有道,李桃吐艳下联:教子成龙,兰桂腾芳上联: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下联:翠柏苍松堪慰逝后英灵上联:哭哭哭哭不醒家严慈父下联:叫叫叫叫不应年迈长老上联:父训常思苦口忠言催我奋

下联:慈容难见持家教子有谁帮上联:壶范咸钦一夕瑶池返驾

下联:坤仪足式千秋彤管流芳上联:华月光寒,韵满庭前含孝意

下联:愁云寂奠,旌飘户外痛哀情上联:寂寞乾坤邀矣一公何所在

下联:凄迷风雨哀哉两字不堪闻上联:俭朴一生,撒手永抛家室累

下联:沉疴百日,归魂犹望子孙贤 上联:满腹经纶,歌赋诗词留史册

下联:虔心哲理,操行德性撼乡邻上联:陇亩务耕耘,戴雨锄云留典范

下联:儿孙宜奋勉,成家立业慰英灵上联:青山念悲声声泪声声呼严父

下联:碧水长歌字字血字字哭英魂上联:情切一堂红泪相看都是血

下联:哀生诸子斑谰忽变尽成麻上联:愁思向谁宣空想胪欢承菽水

下联:终古成永诀枉教涕泣进羹汤上联:常若音容在,一天雨雪凋椿树

下联:永怀风木悲,满目云山惨棘人上联:终生修德,德载千秋兰桂艳

下联:半辈育人,人存百世李桃芬!上联:严父忽归忍将全家丢开手

下联:慈母若问就说孤子已成人 上联:音容莫睹,伤心难禁千行泪 下联:亲恩未报,哀痛不觉九迥肠上联:习善为人,品德清高名梓里

下联:从严治学,诗文典雅誉寰中上联:威望著四域,英名永在传乡里

下联:业绩照千秋,光热常存暖后人上联:德艺双馨文泉源自北师大

下联:桃李不言师表享誉铁三中上联:多年教导,音容笑貌永铭心下

下联:一朝诀离,言谈举止化作儿行上联:儿孙跪榻苦哀唤难留严父因容貌

下联:青山低垂掬厚土长叹饮泪纳英魂上联:时经数十载,树栋培梁,李桃遍大江南北

下联:书著四篇章,吟诗赋对,风雅垂恒古夏秋上联:于精神富有,言志抒怀,两册诗文扬国粹

下联:关物质贫穷,释疑解惑,全心教育铸师魂上联:天妒我父满腹才情名待扬如今悲随鹤西去

下联:地悯人子三槐俊秀业更兴继往痛追鹏东来上联:淡泊处世,犹显一腔正气两袖清风,常思美德哭慈父

下联:悠然跨鹤,遥望满天繁星半轮新月,欲上瑶池会青梅上联:痛吾父幼小困穷厄,备尝炎凉,劬劳七十又六龄,到老来只剩一身孤苦,易箦呼儿难瞑目;

沉痛悼念敬爱的父亲大人千古 篇5

2014年9月30日凌晨5时50分,敬爱的父亲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山镇寿终正寝,与世长辞。

父亲的离世,令我和我的家人肝肠寸断,悲痛万分。分别来自于广东、上海、福建、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亲戚和我们兄弟姐妹4人的领导、同事、战友、同学、朋友们的慰问和关怀,给我和我的家人们送来了莫大的安慰,我在此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谢意!鹤驾难回,终隔云山家万里;猿肠易断,哪堪风雨月三更。

相信父亲一定会在遥远的天国注视着我们,期待着我们,祝福着我们,佑护着我们!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让我们共同为敬爱的父亲祈祷,祈祷他老人家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里,没有病痛,不再忙碌,远离烦恼,永享快乐!依旧做顶天立地的大男人,重情重义的大丈夫!

相信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定会化悲痛为力量,永远继承父亲的遗志,世代传承李氏宗族的优良家风,赡养亲爱的母亲,孝敬健在的长辈,抚育年幼的子女,善待兄弟姐妹,勤勉做事,宽厚为人,不辜负父亲的嘱托和期望,让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里看到我们生活得和谐、幸福、美满!花落几经秋,世事使人愁。窗外楼台依旧,芳草依旧,而故人已逝,物是人非。这就是时间的残酷,这就是岁月的无情!父亲啊,宽广辽阔的科尔沁草原,流传着您青少年时代的传奇故事;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铭记着您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美丽富饶的查干湖,见证了您晚年生活的安逸和幸福;奔流不息的松花江,诉说着儿女对您深切的缅怀和无尽的思念!敬爱的父亲,您安息吧!

敬爱的父亲大人永垂不朽!

悼念德鲁克 篇6

德鲁克在商界具有巨大影响力,并不是因为美国总统布什是他的信徒,也不是因为另一位共和党领袖Newt Gingrich在演讲中言必称德鲁克,或是上世纪80年代,他的私营化建议曾解救僵死的英国经济,而是他在管理领域的学术成就。

德鲁克最后一本书《The Effective Executive in Action》将于明年1月出版,加上这本书,他一生发表大约40本书,还有几千篇论文。不管是《财富》全球500强,还是中小公司;也不管是私企,还是公共事业,都或多或少地受他的管理思想影响。

以通用电气为例,这家如今被称为管理标杆的企业,两次管理突破都受德鲁克影响。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通用电气大胆地实践了德鲁克当时正鼓吹的分权经营思想,解除总部管制,进行权力下放;第二次是80年代,杰克·韦尔奇重组通用电气各项业务时,也围绕德鲁克当时的管理理论,即各项业务,要么在本行业能做到第一第二,要么退出。

德鲁克第一本畅销书《企业的概念》引领一股分权经营潮流,其实书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观点都与分权关系不大,但主导了德鲁克此后的管理思想。

书中,德鲁克第一个观点是重新定位工人,不要再仅仅将工人看做成本,还要看成一种资源。

当德鲁克提出这个观点时,“装配线”理论在美国工业界非常流行。美国从被称为管理学鼻祖的泰勒(FrederickTaylor),到最受推崇的企业家福特,都极力追求效率,降低成本,想法设法将工人的工作尽量简化、量化、自动化,最终变成机器流程的一部分。但是,德鲁克认为,“装配线”抹杀了工人的灵感与创造力。

不仅如此,他还强烈批评当时的经理们过于追求短期目标,尤其是个人的薪酬水平。在1954年的《管理实践》一书中,他强调公司与经理们应该制定一个长期目标,然后再把它化解成很多短期目标。这本书后来成为德鲁克的代表作之一,他本人也逐渐成为反对高管高薪的一面旗帜。但工商界没有多少人接受这一批评,反而愈演愈烈,直到不惜进行欺诈。

德鲁克的第二个论断是,世界正从“商品经济”(economyof goods)走向“知识经济”(economy of knowledge)。此知识经济虽然与后来90年代出现的知识经济还有差异,但已经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德鲁克提示当时的经理与政客们,将来在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将不再是产业工人(体力),而是知识工人(脑力),建议他们在管理或教育过程中,顺应并推动这一新潮流。

以上是德鲁克管理思想中非常人性化的一面,被称之为软管理,但这并不是全部,德鲁克同时还强调理性,即《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也被称为硬管理(也是美国布什总统最推崇的)。

德鲁克不是一个学究,他不仅眼光深邃,而且视野宽广。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还没有几个人看得起日本,认为他们不过会制造一些小玩意儿。德鲁克坚信这是一种成见,他不仅承认日本人有管理意识,甚至有管理技巧与创新,还非常认真地主持编写一套日本管理艺术系列。美国真正掀起日本热是上世纪80年代,比德鲁克晚了近30年。

德鲁克的影响超越了工商或财经,很多政要都是他的崇拜者。2002年,布什总统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

德鲁克简介

德鲁克1909年出生于奥地利一个上层家庭,父亲是一位政府官员。德鲁克结束在维也纳的学习之后前往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国际公法专业博士学位,时年24岁。

如果是在平常,如此年轻的博士很容易踏上一条学术坦途,但当时的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正处于非常时期。为了不让自己受制子希特勒,德鲁克不得不频繁地变换工作。在30岁之前,他从事过银行、咨询、法律和新闻工作,甚至还当过一段女性栏目编辑。德鲁克希望能在野蛮中拯救文明,并渐渐意识到,最好的工具就是看似单调的管理科学。

移居美国后,德鲁克最初在大学讲授政治、哲学及经济学,但这并没有让他如鱼得水。他的前两本书,即1939年的《经济人的终结》与1942年的《工业人的未来》为他赢得了一些名声,连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成了他的追随者,但因内容过于宽泛,受到批评家指责。

德鲁克顶住了批评。不久,《工业人的未来》受到通用汽车公司的关注。作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公司,通用汽车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盛情邀请德鲁克前往,为他画像,并为他开辟一条特殊通道,上至通用汽车CEO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下至普通工人,他随时都可以拜访。

很快,德鲁克完成《企业的概念》(The Concept ofthe Corporation)一书,这本书一面市即成为畅销书,不仅极大地影响了美国青年,还扩散到遥远的日本,在全球企业界掀起一股分权经营(decentralization)热潮。

沉痛悼念父亲白杨 篇7

今天,在这寒冷的日子里,我们的亲人、朋友、聚在这里为我们敬爱的父亲作最后的送行。

父亲白杨生于1919年11月21日,猝于公历2012年12月29日凌晨2时20分,享年94岁。

魂归渺渺,此时此刻无法形容失去父亲的痛楚,悲伤的眼泪浸湿了衣襟,我们有多么的不舍得父亲您啊,但您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刻骨铭心的烙印和永恒的怀念。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对于儿女来说是伟大的。虽然您没有多少文化,却教育我们无限的知识。您为养育我们兄妹六人,一生之中任劳任怨,省吃俭用,勤勤恳恳,您那坚实的背脊是我们安全的靠山,就象骆驼一样背着我们一步步迈向人生道路,您为抚养我们用微薄的工资,以铁人一样的毅力,吃过难以想象的苦楚,走过万般艰辛的道路,把我们拉扯长大成人。就这样一个传统的父亲,用着那勤劳粗糙的双手,谛造了六个家庭。记得在六十年代,我们的国家遭受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在这么严竣缺粮的年代,您就是一个坚强的使者,千万百计让全家跨过这个饥饿时期,没有丢失一个儿女,团团圆圆都围在您和母亲身边。您的伟大创举亦得到反哺回报,父亲在这十几年里都抱病在身,特别几次病危之中,我们兄妹六人,同心同德,齐心合力,不分昼夜,陪伴照顾您,我们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成功唤回父亲的生命,以致活到94岁高龄,而这一次父亲您再也无法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永远离我们而去„„。

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和孩儿般的脸孔,如山的父亲永远都留在儿女的脑海里,挥不去,忘不掉„„

父亲!您是我们最爱的父亲,您一生中没有麻烦过儿女,即使在这抱病的十几年里,以顽强的毅力,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因为您知道儿女们在人生道路上奋斗也不容易。我们的好父亲,您一路好走,您在天堂里,用您那善良的目光,慈祥的微笑,看着成群的儿女子孙一代一代健康生活。我们会牢记生前您常对我们说的五个字“好好过日子”。父亲请您放心,我们会像您一样做个坚强的人,好好生活下去。

父亲啊!再次呼唤您,在天堂路上一路走好。

美文·悼念父亲 篇8

今天,2013年11月10日,我们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在这里一起送别一位85岁的老人,我的父亲,胡虞春。首先,我代表全家,衷心感谢各位长辈、领导和亲朋好友、不辞辛苦地为我父亲送行!

我的父亲于1929年4月13日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县沙道观区一个普通农民家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湖北军区训练团排长,1957年转业至巴东县粮食局。1986年退休。工作时,担任过多地粮管所的书记、主任,局属饲料公司领导。出席过巴东县党代会,获得过县政府和县委的表彰。我见过他一次又一次让出涨工资的名额,我记得他总是拒绝当选劳模的荣誉。吃苦吃亏在前,享受获益在后。平生嫉恶如仇,一身正气,傲骨凛然。工作就是革命,工作几乎就是全部的生活。改革以后,曾今的高风亮节被低收入取代,他也从没有过怨言。中国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节操和胸襟,对信仰的坚定,被他发扬得淋漓尽致。

今天,一个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将离我们而去。

六十年代,我和妹妹的相继出世,让他如获至宝。他的臂膀,总是我们分享的怀抱,他的膝头,总是我们争抢的高地。因为那可以坐在打着节拍的膝头,或跟他唱歌,或跟他吹口琴,或享受那份独特的亲昵。他每次回家之时侯,就是我们家的盛大节日来临的时侯。四处洋溢的欢声笑语,满屋弥漫的佳肴气息,历历在目。我记得我们第一次骂人,他那严肃的面孔;我记得,我们第一次撒谎,他那威严的语气;不能忘记,他的睿智与幽默,不能忘记,他的宽容与谦让;不麻烦别人,不干扰我们的生活,始终是他与我们相处的信条,即使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都仿佛选择了一个不带给别人太多麻烦的日子---星期五。今天,一个慈爱而又威严的父亲将离我们而去。

敬爱的父亲,亲爱的爸爸,您的教导我们永远铭记在心,愿您的在天之灵安息吧!

重读《悼念集》 篇9

关键词:死亡 人生 爱

英国诗人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的名作《悼念集》完成于1850年。整个集子一共由131首诗歌组成,外加序言和后记各一篇,长达3000行。这个作品是一首挽歌,充满了丁尼生对去世好友哈勒姆的哀思之情。读者可以想象,作者耗时十七年之久才得已完成的诗集,一定会饱含深情和伤痛,一定充满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然而事实上我们读到的更多是诗人的质疑和与自我的对话,更是一段讲述如何面对残酷事实的心路历程。作品的结尾没有无奈,却充满了某种和解的欣慰和平静,散发出了积极的力量。十七年的时间反映出的不仅是朋友间友谊的深度,更是诗人对时代思考和忧虑的深度。

诗人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那是一个充斥着扩张和改革的时代。工业化的高度发展伴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领域的飞速进步,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推翻了宗教领域的很多条框。当基督徒坚信浩瀚宇宙是几千年前上帝耗时六天创造的同时,自然科学却提供了地球年龄已经超过亿年的证据;当圣经上写着人类是上帝最爱的儿子,是宇宙的核心,自然却大声宣布人类和所有物种一样都必将面临死亡甚至灭绝。这是一个充满信仰危机的时代。Jerome Buckley说:“维多利亚时代的人被描述成一群可悲、盲目、自满的人;然而他们也被怀疑折磨,在嘈杂的宇宙中迷失和不知所措。”

此时,丁尼生承受的不仅是强烈的丧友之痛和窘迫的家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新论断也冲击和挑战着他对宗教的虔诚,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迷茫和彷徨:“我的稳步已变成了蹒跚,忧虑的重压使我倾跌,登不上大世界祭坛之阶……自然科学数据揭示了以往人们认知的真相,其中挑战着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如果说死亡是一个全人类都无法回避的话题,那么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死亡决定了他的信仰的根基。死亡究竟是终点还是起点?上帝究竟有没有复活?究竟有没有通往天堂的方向?怀疑充斥着这个宗教的国度。自然科学揭示了物种灭绝的历史,自然界繁衍进化的规律,却未能找到拯救自然的上帝。如果上帝存在,怎会让恐龙灭绝?怎会在最充满活力的年龄夺去他朋友的生命?如果没有上帝,没有复活,没有来生,那么永恒的便是死亡,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关于《悼念集》,以往大多数评论家都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进行讨论的,评论大多限定在了基督教和教徒身份的领域内。然而最终却没有人能给出结论确定诗人对基督教的信仰程度,因为整首诗处处是丁尼生提出的怀疑,对上帝对教义的挑战。正统的教派排斥怀疑,强调无条件地服从上帝,认为怀疑来源于恶魔,然而丁尼生始终没有回避怀疑,他诚实的态度使这首诗最终超越了宗教的界线,开启了人类对自我和人生的思考。丁尼生作为诗人,他带着对时代和人类的责任感,积极参与了这个时代的纷争,为人类寻找出路。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关于英国,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关于基督教,而是关于全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活着的意义。

丁尼生在《悼念集》中主要探讨了对于几个关系的思考。首先是人与死亡的关系,或者说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朋友哈勒姆的死亡将诗人瞬间置于残酷的自然界事实当中,让他看清了关于生命的本质:人类和所有物种一样都必须要面对死亡,而死亡之后的世界却无法变成同死亡本身一样确定。如果自然世界推翻了人类死亡之后获得永生的可能性,那么人类应该如何面对死亡?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又何在?自然界在这首诗中是冷酷无情的:“自然的爪牙染满了血,叫喊着反对他的教义,他曾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他爱过,也受过无穷苦难,难道他也将随风沙吹散,或被封存在铁山底层?”显然,人类的爱与恨,追求与信仰在大自然面前都显得渺小而无关紧要。自然只管前行演化,它全然只能代表一个没有情感的理性世界。面对灾难、死亡,诗人一遍遍发出了无助的呐喊:“我这样梦着,但我是何人?/一个孩子在黑夜里哭喊,/一个孩子在把光明呼唤,/没有语言,而唯有哭声。”在自然界展示给人类的生杀掠夺的事实面前,人们该如何找到温暖,坚持信仰,重获人生的积极力量呢?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理性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激烈冲突。如果物质世界和人的肉体世界不可能创造永生,那么灵魂和精神成了唯一的出口。理性的自然科学世界为人类提供了确凿的事实和证明,而上帝却是永远未知的,正如关于其朋友的离去,上帝将如何安排,一切都成了未解之谜。丁尼生非常忠实于自己的情感,他怀疑他的信仰,但却无法抛开信仰,因为只有在信仰中他才能感受到安慰和力量,于是他努力在理性与情感的挣扎中寻找出路。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人类仅仅凭理性和逻辑去寻找上帝存在的证据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诗人带领我们转向了心灵,用心去感受、去相信。只有他在重读好友当年的信件时,他才能重拾心灵的温暖和对生命的灵感。“我读到往年那一度欢情。/这时,奇妙的无声/打破了寂静,而奇妙的爱/也默默呼叫:料人间盛衰/无碍它的价值;还奇妙地/响起信念和魄力的话音——/敢面对挫败懦夫的疑虑/渴求在言辞迷宫里寻觅/那通向中心深处的幽径。”

在哈勒姆的字句中,丁尼生重新感受到了爱和希望,找到了打败死亡和痛苦的力量,因为他们之间的爱和情感是永存的,他们的灵魂将一直相伴。可以说,丁尼生重新获得信仰的源泉是情感。评论家John Jump说:“丁尼生……将他对上帝的信念是建立在内心的感受之上,而非外部证据上的。”丁尼生在开篇的序言中说:“让知识尽情增长,/但请勿忘敬畏之心;/思想和灵魂一起,/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当人类掌握越多知识,苦恼和疑问却变得更多了。如同人类无力同自然规律抗衡,个人也无法阻挡人类认知前行的步伐。寻找活着的意义,不可能回避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必须正视自己的怀疑。因此,诗人指出人类面对自然应该始终抱有敬畏之心,要努力让灵魂情感与理性思维同步,才能继续获得人生的灵感。

同时,在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平衡中,丁尼生也诠释了他对人与上帝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如果上帝创造人类就是为了证明,人类和恐龙一样也逃脱不了死亡甚至灭绝,那么人类为什么还要苦苦追随上帝?上帝的存在对人来说有什么意义?上帝究竟是谁?在诗歌中,丁尼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相信上帝与仁爱一体,/相信爱是造物的最终法则。”他在宗教与科学,理性与情感之间找到了契合点: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上帝是永生和永恒之爱的化身。丁尼生“将爱看作是大地万物迈向新生的精神力量”。这里,与其说丁尼生重建了对上帝的信仰,不如说是他重新发掘了对人性的希望和信心。他相信在自然的进化演变中,死亡只是所有物种的必经阶段,它是人类迈向更高阶段的台阶,人性也同样在经历着由低级迈向高级的演化过程,最终必将抵达一个极善无恶的状态。“我们仍然相信:不管如何,/恶最终将达到善的目的地,/不论是信仰危机、血的污迹。/自然的苦难和意志的罪恶;/相信天下事不走无目标之路,/相信等到造物完工之时,/没有一条性命会被丢失,/被当作垃圾而投入虚无;/……/我只能相信善总会降临,/在遥远的未来,降临众生,/而每个冬天都将化成春风。”丁尼生在面对死亡和冷酷自然的痛苦中,最终克服了怀疑,成功地与他的上帝和解,达到了对人生的信、望、爱。

死亡不是终点,好友哈勒姆的逝去开启了丁尼生探求人生意义的起点,在精神的升华和领悟中,诗人说:“当爱展开翅膀,即使遇到死亡也不会瘫痪……”因此,爱就是答案,是人性的永恒意义,也是人生的天堂。“爱”是《悼念集》的关键词,它以动词的形式出现了22次,名词形式出现了64次。如果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爱,爱终将成为全人类的信仰,那么上帝正是以爱的方式来启迪人生的。自然万物都会随着时光流转而变化,而人只有在爱的精神世界中找到信仰才能不朽。丁尼生在诗歌中说:“不论何事降临,我确信,/最悲痛的时刻我觉得:/宁肯爱过而又失去,/也不愿做从未爱过的人。”他坚信“在我精神中我将永驻”,因此,上帝最终被归结为对爱的信仰。《悼念集》不仅帮助了基督教人群重新正视科学以及如何将科学知识融入他们的宗教生活,同时也为科学发展注入了精神力量,科学只有在上帝的指引下,在对地球与人类的关爱中发展才有意义。最终,诗人接受了苦难和死亡注定是人生一部分的事实,然而胸怀着对人性的希望,诗人不断重申:“爱就是我的上帝,是我永恒的主。”《悼念集》后记的结构安排也充满了积极的力量,它以一个葬礼开场,而结尾是一个婚礼,这赋予了死亡更加积极的解读,死亡终将成为过去,而爱和新生命却不会停止脚步,在这场婚礼的寓意中我们看到了新希望。

参考文献:

[1] [英]Eugene R.August. Tennyson and Teilhard: The Faith of “In Memoriam” [M].PMLA. 1969:217-226.

[2] [美]Jerome Hamilton Buckley. The Victorian Temper: A Study in Literary Culture[M].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64.

[3] 飞白.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49。

作 者:郑凌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及高校语言教学。

悼念父亲之追悼词 篇10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悼念我的父亲。首先,我代表我的全家向前来参加我父亲追悼大会的长辈和亲朋好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您们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大会,与我的父亲作最后的告别!感谢父亲的朋友,我的前辈,同事和亲朋,在我父亲患病期间给予关心关爱,和宽厚!

阳光普照,渗透了我们儿女无尽的悲哀;

流云不语,带走了我们全家永远的牵挂。

父亲生于1933年,享年81岁。

父亲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一生从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爱岗敬业、服从组织安排,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中年时期积极投身党的怀抱,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工作三十多年,退休后立志回家种田,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安度晚年。

父亲的一生是平坦的一生,少年时期在我爷爷奶奶的培育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年得到党的栽培,老年有子女的精心照顾,一生青白,两袖清风。

父爱如山,深沉厚重!父爱如海,博大宽广!父亲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但他教育我们正直、善良、勇敢、勤劳、奋发向上、清白做人、踏实做事、认真工作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益终身。

人间有爱,岁月无情,父亲渐渐的远去了,我们将牢记他老人家的教诲,以父亲为榜样,淡薄名利、宁静致远、老实做人、勤奋做事,以此来报答社会,报答所有关心我们的人。

敬爱的父亲安息吧!您 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您一路走好!

悼念父亲沉痛哀悼致辞投稿 篇11

悼念父亲沉痛哀悼致辞多篇由***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编辑说】:生老病死是我们来到这个世上需要经历的事情,谁都无法避免。话题有点沉重,那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悼念父亲沉痛哀悼致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悼念父亲沉痛哀悼致辞】一

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切哀悼我的父亲,并向父亲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父亲年事渐高,加上染病,体力日衰,身体日渐消瘦,于 2009 年 1 月 14 日不幸与世长辞,享年 85 岁。父亲的突然去世,使我们深感悲痛和哀伤。

父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辛劳的一生。他文化悟性好,工作能力强,他虽然平凡、普通,但不乏思想见地,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启迪着我们后人。他的一生伴随着国事的兴衰曲折,有过成功的慰藉和愉悦,也有过难言的隐痛与抱恨,生活给他带来了太多的磨难与艰辛

父亲 1924 年农历 4 月 29 日出生于湘潭市十总郑家巷 2 号一个贫民家庭。1932年就读私塾;1936 年至 1939 年在三育完小读小学,因祖父卧病不起,家境贫寒而休学,父亲幼弱的身躯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沉重的负担;1940 年进入湘乡县全泰兴药店当学徒,后因祖父病危回家探望而遭解雇,同年,参加商会夜校学习商业簿记;1941 年进入永昌药行学徒,平日里如奴隶般伺候老板师傅,泡茶、打洗脸洗脚水、搞卫生等等,稍不如意就要挨打、罚跪,三年的学徒生涯受尽了折磨,终于于 1944 年出师;日寇侵略时期,湘潭沦陷,父亲逃难流落至娄底、桥头河一带担任药材押运,风餐露宿,备受艰辛;1947 年起任永昌药行会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积极协助筹建店员工会药业三分会,1951 年当选药业工会委员,出席了湘潭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 9 月当选店员工会药业三分会工会主席;1952 年被聘为药业税务评审员;1953 年任永昌隆药号主管会计,同年受聘为职工业余夜校教师;1954 年任木作供销生产小组会计、手工业财计互助组长,该组被评为先进互助组;1955 年任木作合作工厂统计,其工作业绩

受到市局表彰并在各单位推广工作经验;1958 年 12 月调任湘潭市化工厂统计兼出纳;1961 年担任仓库负责人兼储运工作,其管理业绩得到化工局领导高度肯定并召开了现场学习交流会。

父亲一生勤恳,工作敬业,生性倔强,好强好胜,有着永远进取和不服输不服老的精神,他一生勤俭、朴素,惜衣惜食,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我们永远记得父亲坦荡的心迹:“不求今世荣和贵,但愿儿孙个个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悲哉,我的父亲,哀哉,痛楚的心灵!

寒风凛冽,呜咽着儿女不尽的悲伤,流云无语,带走了我们永远的牵挂。

尊敬的父亲,您太累了,您是需要休息了,安息吧,父亲!我们相信,逝去的只是您衰弱的身体,升华的将是您永恒的灵魂。让您的灵魂会合我们的母亲、您长久记念着的您善良的妻子一道,如同春日的朝晖永远照耀着您的子孙。

尊敬的父亲,您一路走好,走好,走好......【悼念父亲沉痛哀悼致辞】二

隆冬时节,北风呼啸,天寒地冷。尽管房中的空调温暖着我的身体,让我感受不到天气的肆虐,但想起永远沉睡在故乡凄凉坟茔中的父亲,我的心比天寒,比地冷。

明天,就是父亲的百日之祭。在父亲离去的这些日子,我总是想写些文字,纪念我虽然平凡但一生要强、与命运不断抗争的父亲。但是,每一次,只要有这样的念头产生,泪水便模糊了我的双眼,思绪也异常凌乱,使我无从下笔。我知道,那是我内心深处不能触及的最痛的地方,而我苍白的笔墨怎能描绘父亲丰富的一生。

父亲走了,让我真正理解和感受了”生命“二字的意义。以前,当听到或看到熟悉的、不熟悉的人去世,我只是隐约地体会到一种悲哀,一种惋惜,慨叹一声”人生无常"。然而父亲,在这个世界上才度过了 82 个年头,如果不是重病缠身,他应该是安享天年,长命百岁的。父亲的离去,让我真切感受生命竟是如此脆弱,面对无可挽回的失去竟是如此的无望与无力!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是再高明的医生,再珍贵的药物,也无法医治的!父亲,我想您,很想很想。很想再为您做

几顿可口的饭菜,我在厨房忙碌着,您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是我这一百天来每次做饭时都会出现的幻觉)。很想再为您捶捶背,给您洗洗脚。很想再和您一边轻松愉快地聊聊天,一边看着您和蔼可亲的脸和温馨的笑容。

亲爱的父亲,您离开我们已经有一百天了。这一百天里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挂念着您,每天都在和您说话,每天都沉浸在与您一起的点点滴滴中,亲爱的父亲,您在天堂过得还好吗?女儿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讲给您听,可女儿却无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我刻录了一个盘子《献给父亲的歌》,放在车上,每天都听。每次听《父亲》这首歌,就觉得刘和刚唱出了我的心声,今天我在这里把它唱给您听,我亲爱的父亲,您听到了吗?

想想您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 您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 您眼角上添了皱纹

听听您的叮瞩 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您的目光 我看到了爱心

再苦再累 您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 您却吃了十分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您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带着这种痛,含着眼中的泪,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惟以悼念我的父亲。

父亲因严重弥漫性肺炎,心肺功能衰竭,于二 00 九年十月十三日凌晨四点五十分,抢救无效,驾鹤西去。魂归缈缈,唯余桑梓,女儿撕心裂肺,痛心疾首,一腔悲情,两行酸泪,一时多少言语,竟不知如何诉说......父亲走了,我们万分悲痛,父亲的一生,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念。任何记忆都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模糊,可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身姿背影却在我心中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您生前的点点往事,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父亲于一九二七年生于 pzgsh 镇,家境贫寒,父亲时常讲起七岁就开始帮祖父

干活,过早的沉重体力劳动压弯了一个未成年人的脊梁。

父亲十七岁时参加革命,四六年十月入党。随军北撤,四八年在临沂党校学习,几经辗转为国贡献。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性命得以保全,也只能感慨人善天眷顾!

父亲一生育有我们兄妹四人。那时侯父亲在供销部门工作,在那个艰苦年代,微薄的工资不足以养家,为了我们的温饱,为家庭想尽办法竭尽全力。泪眼回忆,父亲这辈子从来就没有睡过一次天明觉。记忆中父亲也绝少给自己添过新衣,可对我们总是想办法尽量吃好穿好。追忆往昔痛在心头,食难下咽!父亲的勤劳与俭朴有口皆碑。父亲是闲不住的人,勤劳的品德已深入骨髓,那时候总记得父亲起的最早,生好炉子做好饭才叫我们上学,他去上班。虽然家穷没有什么,但屋里院落总是打扫的干干净净。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何况人呢?女儿不孝,未能在床侧朝夕伺候,空留孝心,痛心疾首!如今纸灰摇曳,我父何在?悔!痛!未能朝夕陪伴。此时女儿哽咽难耐,眼泪奔涌而出,数次失声,真想大声疾呼我父安在?

父恩如山,父恩如海,父恩儿当何报?父亲临终数次呼儿乳名。呜呼!一腔悲情何日尽谴?如今难睹我父音容,不尽为女孝道,欲想念只有合目追思......纸短情长,笔拙意远,十分才思,不尽我父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我父养育之情。胸闷难耐,思情难排,寥寥数语,权泄相思之苦,且谴追念之郁。

【悼念父亲沉痛哀悼致辞】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各位来宾:

首先我代表我的妈妈代表我们全家,向前来参加我父亲追悼会的领导,长辈和亲朋好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您们百忙之中前来和我们一起分担悲痛,于我们敬爱的父亲做最后的诀别!

今天我们在这里沉痛悼念一个为党奋斗了一生的革命军人——-我们敬爱的父亲大人,他老人家正直颐养天年之际却突然因心脏不适于 2010 年 6 月 1 日凌晨2 点 20 分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我的老父亲是从 16 岁就参加了革命,跟随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用鲜血和伤痛立下了赫赫战功,您这光辉的一生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和自豪。

生活上我们父亲大人更是安平乐简,朴素无求,您对我们儿女深爱严导,言传身教,我们的父亲大人不仅给了我们姊妹健全的躯体,更给了我们正直的灵魂,他老人家对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养之恩,重于泰山,浓于热血,激励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堂堂正正的做人,勤勉努力的做事。

父亲,我们最最敬爱的父亲,我们兄妹在您的培养下都以成家立业,我们从白手起家,成为了社会有用之材,本想在您晚年多尽尽孝心,让您好好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可是你就这样匆匆而去了。

父亲,我们心心牵挂的父亲,您走的太急,甚至没有留下最后一句话,就这样带着遗憾走了,我们还有太多的话想对您说,还有太多的事要为你做,可您就这样匆匆走了,把无尽的痛苦留给了我们,让我们一生不安!

敬爱的父亲,请您放心的走吧,我们兄妹会尽我们全部的力量,完成父亲最后的心愿,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兄妹共同向你承诺:会更加尊重,关爱妈妈,让她能幸福的安享晚年,让她为嫁给您这样的丈夫而终身无悔;我们兄妹会更珍惜骨肉亲情,扶持共进,;我们姊妹一定会精心教育我们的子女,让他们能真正拥有正直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能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我们兄妹一定会更加勤奋认真的工作;一定会更诚恳坦荡地为人处事。

永别了,亲爱的父亲,愿您的灵魂在天国安息!

永别了,亲爱的父亲,愿您的灵魂保佑所有热爱生活,努力追求的人们幸福,安康!

亲爱的父亲一路走好!

悼念约翰·霍普·富兰克林 篇12

富兰克林的家世与求学历程

1915年1月2日,约翰·霍普·富兰克林(John Hope Franklin)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全体居民都是黑人的小镇伦蒂斯维尔。他的祖父曾是印第安人奴隶,后来变成一位牛仔、牧场主。他的父亲巴克·科尔伯特·富兰克林(Buck ColbertFranklin)自学法律,成为律师。由于原居路易斯安那州禁止他执律师业,他才迁到这个小镇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家又迁到塔尔萨。十一岁时,他听过著名民权运动领袖杜波伊斯(W.E.B.Du Bois)演说,后来两人成为朋友。青少年时,他多次遭到种族歧视。他曾被迫离开白人乘坐的列车,曾被安排坐在塔尔萨歌剧院的隔离区,曾目睹包括他父亲及其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塔尔萨街道在1921年种族骚乱中被烧毁,曾被俄克拉荷马大学拒绝入学。后来,他上了纳什维尔的历史上只收黑人学生的菲斯克大学,1935年获学士学位。他在此遇见了后来成为他妻子(有时是他的编辑)、两人相濡以沫近六十年的奥里莉亚·E·惠廷顿(AmeliaE.Whittington)。

在菲斯克读书时,他曾打算步其父后尘,学习法律,将来执律师业,但被一位白人教授西奥多-柯里尔(Theodore Currier)说服,专攻历史学。据说,柯里尔教授很欣赏这位黑人学生,曾资助他五百美元,让他到哈佛大学去读史学研究生。他没有辜负恩师希望,1936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得博士学位。不过,他后来回忆,由于哈佛校园内黑人学生寥寥无几,他感到很孤独。

诲人不倦、成就卓著的教学工作

富兰克林教授热爱教学工作。尽管后来他日益声誉卓著,仍诲人不倦。1936年,他开始执教于菲斯克大学。后来二十年,他辗转于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的圣奥古斯丁学院、达勒姆市的北卡罗来纳学院和华盛顿的霍华德大学。当他的头几本著作受到全国学术界、特别是历史学界青睐后,他就离开了历史上属于黑人的高等学校,去到布鲁克林学院,从1956至1964年,他是这个学院曾经是全白人系的系主任。美国参议员、曾是富兰克林学生的芭芭拉·博克瑟(Barbara Boxer)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布鲁克林学院有约翰·霍普·富兰克林在,就像我们中间有一颗真正的明星”,“凡是有幸进入他课堂的学生,无不从早到晚地夸奖他”。从1965到1982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执教。1982年回到北卡罗来纳州,执教于杜克大学和杜克法学院。1992年起,他成为杜克大学的詹姆斯·B·杜克名誉教授,为向他表示敬意,杜克大学还建立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

此外,富兰克林还以富布赖特教授的名义,到澳大利亚、中国和津巴布韦讲学,并在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英国剑桥大学等学术机构执教,成为一个蜚声国际的大学教授。

对历史学研究和民权运动的巨大贡献

1943年,富兰克林发表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卡罗来纳的自由黑人,1790-1860》,这本书探索了内战前南部奴隶主对二十五万自由黑人的仇恨与恐惧。此后,他陆续撰写和编著了约二十本书。在1956年出版的《好战的南部,1800-1861》中,他描述了使内战前南部以暴力闻名的南部白人的“好斗精神”和“战斗意志”;他还指出,由于实行奴隶制,南部各州的公民从婴儿时期起,就成为一种家庭独裁者。在1961年发表的《内战后的重建》中,他认为重建改革的结果,使南部更依附于形成其历史的价值观和理念;在战后的年代,合众国并未将战争的成就作为基础,促进美国政治、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全发展。

除深刻认识南部的种族主义历史外,他也时常迁怒于北部的种族主义。在1993年出版的《肤色界线:二十一世纪的遗产》中,他论证道:肤色界线仍然是横亘在这个国家面前的“一个最可悲也最顽固的问题”,就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它仍将是美国的重大问题。的确,他对美国黑人命运的关注是无时或已的。大约不到肤色界线完全湮灭,他对美国黑人所受不公平待遇和苦难的心结就解不开。熟悉他的人说,直到逝世前,奥巴马当选总统让他几乎喜极而泣,但卡特里娜飓风席卷下的那些仓皇潦倒、穷途末路的黑人同胞却始终徘徊在他的脑海里。

为节省篇幅,不再列举他的其他著作了。这里,我们将重点介绍1947年出版的、他的伟大著作《从奴役到自由:美国黑人史》。据本书中译本《美国黑人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的“出版说明”介绍,“本书全面叙述了黑人从十五六世纪起被贩卖至欧美为奴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仍在持续不断进行斗争的历史。正如作者所说,本书‘主要是千百万默默无闻的大众为了努力适应一个新的、往往对他们怀着敌意的世界而奋斗的历史’。……本书把黑人的发展过程放在整个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主流背景中来考察,并分析了对美国黑人的发展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作为一位黑人历史学家,作者力求比较客观而不偏颇的态度。书中既揭露和谴责了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但也肯定了那些同情并帮助黑人争取解放以及取得平等地位的白人所起的作用”;“本书是作者在搜集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材料丰富,条理清晰,论述简单明了”。作为一本经典性著作,到今年为止,它已售出三百多万册,并被译成日文、德文、法文、中文及其他各种文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W.Fogel)教授称之为“解释美国文明的里程碑式著作”。富兰克林在菲斯克大学的同学,现为纽约大学历史学家的戴维·莱弗林。刘易斯(David Levering Lewis)说:“像其他极少数史学家一样,使他的史学特别优异的,是他写了一本改变我们理解一种重大社会现象的方法的书”;“当你思考《从奴役到自由》这本书时,你会看到它出版前后写作范例的一种基本变化。在他以前,曾经是一种薄弱的、边缘的研究领域,其中充满了对有色人种影响非常粗暴的蔑视。而他则将之推进美国历史叙述的主流。应该说这本书创建了整整一个新研究领域。”刘易斯博士还和其他学者一起论证道:富兰克林博士的著作,不仅创建了非裔美国人的研究,还成就了一整列新的史学,比如妇女史、同性恋者史、西班牙人史、亚细亚人史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主流学术的组成部分。

富兰克林教授有别于一般历史学家的另一方面是:他不仅是个历史学家,也是个伦理学家;他

不满足于“坐而言”,还要“起而行”;他不仅著书立说以反对种族歧视与隔离,争取黑人与白人平等,还积极参加民权运动。我这里仅举两件重大事件为例。1953年,美国最高法院新任首席法官厄尔·沃伦(Ead Warren)为人比较开明,他上任后,在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和以著名黑人瑟古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为首的一批律师的推动下,重新审理有关公立学校种族隔离制的案件。在有代表性的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一案的审理过程中,富兰克林以其丰富的有关知识,帮助马歇尔进行了有力的辩护。1954年5月17日,沃伦代表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公立学校种族隔离制违反宪法,从而推翻了1896年普莱希诉弗格森一案判决所确认的“隔离但是平等”的原则。这一判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黑人法院斗争的里程碑。此后十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民权运动日益升级,先由法院斗争提升为“非暴力群众直接行动”,再激化为“城市暴力斗争”。富兰克林在民权运动中的形象也更鲜明了。1965年3月,他参加了小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牧师领导的、旨在保证塞尔马市黑人选举权的向塞尔马进军的活动。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他的参加,成为这次进军的历史见证。

所获尊敬和荣誉

除对历史研究和民权运动作出巨大贡献外,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容易被种族主义者以外的人们所接受,甚至赞扬。他农履整洁,彬彬有礼,慷慨大度,宽以待人,而且富有风趣,像一个老派的南部绅士。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他受到广泛尊敬,获得的荣誉、奖项,参加的专业和公民组织如此之多,以致他的履历要写满好几页;他还获得名誉学位一百多个。举其显著者而言,他是美国最大、最有权威的历史协会——美国历史协会的第一位黑人主席(注:1979年他访问武汉时曾对我说:“该会当初拒绝我入会,后来不得不选我为主席。”);白人为主的布鲁克林学院的全白人系的第一位黑人系主任;在杜克大学获得捐赠基金讲座的第一位黑人教授;向实行种族隔离的南方历史协会提交论文的第一位黑人学者,这个协会是后来选他为主席的许多学术团体之一;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第一位黑人系主任;1995年克林顿总统授予的、作为美国公民最高荣誉的自由勋章的获得者;2006年,他在国会图书馆接受了被誉为诺贝尔人文科学奖的约翰·w·克卢格奖。

他在接受此重要奖项时的致词很有意义,特择译如下。他说他曾长期致力于“理解何以我们能为来自欧洲的人民寻求一块自由的土地,而与此同时,又建立一种奴役碰巧不是来自欧洲的人民的社会与经济体制。我曾致力于理解何以我们能为独立而战斗,而与此同时,又运用此新获得的独立来奴役许多曾经参加独立战争的人。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曾试图历史地加以解释,但是这种解释并不能总是使我满意。这就让我别无选择,只能用我的历史知识,和我所有的其他知识和技能,把问题提出来,以寻求应变应革之道,达到让所有民族获取其向往的平等目标的明确目的”。

我们的交往和友谊

中美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1979年11月,富兰克林教授是应邀访华的第一个美国历史学家。我当时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会的主要负责人,因此有机会和他相识。他在北京讲学后即来到武汉市讲学。从11月12日至18日,他在武汉市活动的一个星期,我是全程陪同。我当时日记太简略,据我现在回忆,他在武汉市除作学术报告外,进行了三次座谈,内容主要是美国历史研究最近动态,他的美国历史观和他的美国黑人史研究。另外还游览了武汉市重点风景区,看了一次画展,品尝了武汉市特产食品老通城的豆皮。此外,由于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将于11月29日成立,我们请他商得美国历史协会同意,代表该会写一书面致词,亦即贺函,在美国史研究会成立会上宣读。他欣然命笔,并在致词中代表该会表示愿意帮助我们获得研究资料,邀请我国美国史研究人员参加该会年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现用的英文名称American History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就是他书面致词中所用名称。一般说,他对武汉市之行是满意的。其间虽有过短时间颇不高兴,因为我国(或我省)外事部门规定,外宾伙食标准远高于陪同人员的,所以除正式宴会以外,平时我们不能和他同席共餐。他因在美国受够种族歧视之苦很敏感,以为我们不和他同席是对他歧视,愠忿之情形于颜色。经我一再解释之后,他已理解。到我送他上飞机时,我们似乎已有了初步友谊,因为他回国后不久即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我日记中记着1980年1月11日我回他的无疑也是热情的信。

上一篇:任务51认识网络营销下一篇:版权是新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