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24-09-03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共12篇)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1

作为一个大学生,敢于接受挑战是我们必备的一种的素质。尽管天气炎热,但是我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我们亲身体验此次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本次社会实践的内容是探究山西河北有关于对近亲属称谓的方言。方言是在一定地域同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与普通话相比较,方言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觉得方言代表着本土经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来的文化,是每个地方的最具特征性的代表,最传统的一种民俗。《风语者》中提到一种方言可以当作密码来使用的,是一种秘密的交流工具。方言是人们在长期定居,而且居住人群也相对固定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域所特有的语言。它主要以汉语言为基础,但同时也吸收了相邻和杂居少数民族的一些词语。

此次社会实践让我们了解到方言在本地域更加便于交流和沟通、不受文化水平限制,而且通过在方言中加入词缀和虚词,相对于普通话,方言对于事物的表述功能比普通话更强、更细和更加具体,更能贴切地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

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的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作为地区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方言凝聚着该地区居民的生活习俗和生活观念。方言代表着汉语发展的方向, 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此次社会实践使我们对其深入研究,丰富了我们对汉语的认识以及普通话的规范使用。

经历了此次一月多的的社会实践,往返各地行程百公里,我感慨颇多,我们见到了社会的最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依旧在我脑海里回旋,给我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效果。在社会实践中我们真正的锻炼了自己,为以后踏入社会做了更好的铺垫,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加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自信,真诚,个人文集

俗话说“文如其人”,叶圣陶提出“作文即做人”,职高生学语文、学作文,同样离不开“社会”这个人文大环境,他们无可避免地时刻接受着社会生活的影响。现实中,不少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作了深入持久的实践研究。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仍不容乐观。

学生作文写作中仍然有应试教育的痕迹:为应付各种考试,教师猜题目,找范文;学生超范文,背范文。如此,题材,内容基本相同,千篇一律,也正反映了学生写作中信息面窄,内容空洞,没有真情实感,缺乏自己独特体验以及写作态度不端正,兴趣不浓等缺点。加之社会节奏加快,相应的快餐式写作层出不穷,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缺少了享受写作的美感。这样,教师和学生为了应试忙忙碌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淡化,摆在教师面前的作文如同一望无际的荒漠,没有丁点绿色的生机!

基于此,我不断地寻找激活学生和教师的写作方法。思考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写作,希冀让职高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语文教学中,大家的“文集”普遍。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博客的发展,不少文学爱好者也在以个人文集的形式活跃于各类网站,我就想,为什么不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文章结集成册呢? 一来可以读书、思索、表达,再读书、再思索、再表达;二来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渴望创造渴望展示的心理需要。放暑假时,我布置了“自出文集”的活动。我的要求是:1. 目录、序言、后记必须齐全。在此基础上,鼓励形式上的创新,自我作品不少于三分之二。2. 别出心裁,广告宣传。3. 相互评阅,欣赏留言。4. 展出表彰,奇集共赏。

经过一个假期的准备,大多数同学都拥有了一本“文集”。望着眼前五花八门的“文集”,我深深地感到这真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式。

一、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再现实情况系下,学生想要发表一篇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在自身条件和市场条件上来说都是很让人觉得奢望的事情,而学生在这个年龄又有着自我表现的愿望。如果学生的这种愿望被长期压制的话,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写作上的兴趣都是极大的消减和打击。让我们设身处地的的想一下,当自己的一篇作文或者是思想上的随笔要在报纸或者书刊上发表的时候,当学生用自己并不完美的美术功底为自己的的杂志设计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封面或者插图的时候,我们能够想象的到学生激动的心情,也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兴奋。看着“全手工”、“全电脑”、“电脑手工合作式”的不同版本,我更多的是惊喜,更多的是感动。这真是一种别出心裁的人文学科的“动手实验活动”,从独特的封面设计、广告宣传,到目录、序言、内容有板有眼,再看看学生的杂志吧,你会感受到这种独特的阳光气息,《鸿梦集》、《狗急跳墙》、《兰馨集》。每次读着学生的作品,我惊喜地重温了无数青年时的珍贵珠宝,孩子们在用心灵向读者倾吐那些离我们成人渐行渐远的喜怒自乐以及曾经困惑的“伤痛”。

二、搭建了新颖独特的阅读平台

学生们如此热心的创建“文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作品其实是学生自己心灵的剖析,是他们内心真实生活的文字再现。“文集”中的很多素材其实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故事的升华,从中不难看出这些素材中对他们的快乐、忧愁的充分展现。这中间善于文笔的学生的作品精辟独到,思如泉涌,而即使是文笔不是很擅长的学生,也能够用朴实无华的词语,展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这其中不同文风,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组品让人应接不暇。这里成了学生们展现自我的真切的文化广场。像苗红亮同学的“文集”纯粹是自传形式的个人独白与剖析。从序言到内容全都是个人情感的真实表白,包括初中阶段走的一段弯路。他敢于把他们收进“文集”这是需要勇气的。我想这本文集他一定会收藏终身,因为那里面记录着他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李艳同学把她近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作品也整理进她的“文集”中。这无形之中给同学一种鼓励与信心。申会杰同学的“文集”实在令人吃惊,从头到尾文笔工整漂亮,字数达一万以上是全班之最。还有不少同学,图文并茂,主题突出。同学间的这种阅读,并不是谁对谁作品的仰视,而是彼此之间心灵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可以通过彼此的作品理解出作品作者的喜怒哀乐,心灵起伏。让学生跟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好的文章,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载体。

三、回归生活,体验成长的节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学习,首先从内容入手,有了内容才有形式。真情实感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所以我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如此,将生活的感受积淀起来,转化为内部语言,还有一个思考生活、提炼升华生活的过程。这一认识过程在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表现生活除了叙述方式和表达技巧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孩子们返璞归真,让他们尽情表达成长的乐趣,体验成长过程的喜怒哀乐。

社会进化与个人重启 篇3

过去的时代,没有一项技术对人提出新的要求,汽车虽然是一个大产业,会改变商业和居住,但它只是交通工具。电视虽是信息终端,它也只是把人绑定在客厅中收看节目打发无聊的时间。社会依旧按照它的发展方式在不断地进化,人的思考方式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维需求在不断重启与迭代,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且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充满了可能。

尖锐的分化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农业社会一直保持着适度的分化,占有土地多的人成了大地主,没有土地的人成了雇农。一个大地主很难拥有范围过多的土地,因为粮食产品运输到很远的地方就会丧失经济性,所以雇农也不太可能失业,因此农业社会的贫富分化程度并不高。但到了工业社会,大规模的快速复制使得贫富分化加剧。

到了信息社会,我们可以分解为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智力劳动成为一种主要劳动形式的社会,贫富分化会更加严重,科学家模式取代工程师模式、产业的集群效应等都是加剧分化的因素。

从野蛮人到高雅人

2009年,英国伦敦经济学校达尔文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奥里佛·卡里,对人类未来的进化进行了大胆预言。他说,在10万年之后,由于社会贫富阶层两极分化,人类将彻底进化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亚种——英俊而聪明的“高雅人”和丑陋而愚笨的“野蛮人”。

“高雅人”处于社会的顶层,由少数拥有特权、受过高等教育而且健康的富人进化而来,他们聪明且富有创造力。而“野蛮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不仅身材矮小肥胖、智力低下,寿命也大大缩短。由于两个种族之间水火不融,甚至会爆发大战。

然而,人口流动的效果在21世纪就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一直担心移民和遗传导致人本身的分化。信息流动可能会加速同类人的聚集和婚配,学校的档次、公司雇佣员工、网络社交等都会让更多同类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婚配会改变传统基因配对的概率,过不了几代就会形成明显的分化。

而且这样的分化是全方位的,任由自由市场发展,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之间都会出现巨大的差别。如果说高位者和普通员工收入差别来源于制度,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就是以金钱衡量不同行业效率的差异造成的。那么,100个人编制一款大型游戏,如果恰好它又畅销,这100个人就可以赚全国数千万深度游戏迷的钱。

历史上思想家大部分是落魄一族,没有人能把高明的思想卖个上好的价钱。但如果你能把智能产品嫁接到一个有形的产品上,充分发挥工业的复制能力,那它就会成为最挣钱的东西。

从工程师到科学家

1947年12月,晶体管问世,成为微电子革命的先声。人们可以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电子行业从此发端。从整个科技发展史上看,不乏重大发明创造,却很少有什么发明像晶体管一样,有无穷无尽的衍生品,需要多多益善的工程师。

1879年,爱迪生找到了灯泡最好的材料,即便在当时的情境之下,灯泡的发明不是很难,技术含量也不是很高,但它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此后的一个多世纪,灯泡也没有什么变化,而且需要的工程师数量也不多。

我们将灯泡这种只需要少量工程师的行业称为“科学家行业”,将和晶体管类似需要大量工程师的行业称为“工程师行业”。

在可预见未来的技术制高点,我们很难想象会出现一个新的“工程师行业”。生物制药、基因工程、新能源等,无一不是“科学家行业”。这些行业一旦被科学家发明,重大的工艺得以突破,接下来就只是制造问题,难以想象这些行业会衍生出哪些多样性的相关产业。

科学家行业的崛起和工程师行业的衰落很可能会成为本世纪的主旋律。科学无国界,工程有国界。即使短时间内,科学被一个经济体锁定,也很难长期地获得巨大的持续利益,这是市场经济天然的、难以弥补的漏洞。从经济利益上说,从不进行科研的猥琐模式似乎是更有经济效率的方式。没有人因为朗讯公司出过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它们的设备,中国公司不会,美国公司也不会。

由于科学距离经济较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发现他们的科研成果很容易被模仿者“剥夺”,公司就越来越不愿意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非盈利组织、政府和大学等在科学家模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非盈利组织的介入又会加快成果扩散,提高智力劳动成果的利用率。

互联网社会的个人进化

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写了一本叫《文化与承诺》的书,她预见性地提出了“后喻文化”这个概念。按着米德的观点,农业社会是前喻文化,所有的人都像有经验的老人学习,因为农业社会积累的科学很少,世界变化缓慢,老人的经验就很重要。工业社会同龄人的知识更有价值,相互之间的切磋就成为社会的主流,称之为并喻文化。而信息社会,年轻人在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称为后喻文化。

米德提出“三喻论”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诞生,是一个纯粹的电视时代,她敏锐地察觉到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在互联网时代,加强了后喻文化效应,年轻人从网络上接收到比电视多得多的信息,其知识、见识更有远超前辈之势。

为什么年轻人能从新媒体中获得更多的信息,适应能力更强?这是目前心理学认识尚不明确的现象,更没有人给出合适的解释。

互联网时代,尽管只有少数人明确感觉到青少年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可这个事实却改变了很多商业理念。敏感的公司发现抓住年轻人而不是有钱人才能引领潮流,互联网公司已经认识到得屌丝者得天下的道理。

互联网时代金字塔的组织结构正在被扁平的组织淘汰,命令式的管理已经输给平等讨论式的沟通。

由于信息的流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会增加很多“弱关系”,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时间被处理信息的时代抢夺。

好消息则是弱关系正在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1973年提出弱关系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他在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以反映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平时很少联系或不怎么熟悉的人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基本帮不上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格兰诺维特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认为强关系之所以不太容易帮上忙,是因为强关系的人之间具有更多的交集,而找工作需要的具有互补性信息的人。我并不认同他的解释,弱关系有更大作用的原因主要是不管是找工作还是干某种事情,都是因事找人,而非因人找事。由于弱关系人数远多于强关系,所以弱关系帮上忙的概率更大。

弱关系时代意味着潜在和你打交道的人增加了,为了寻求资源、帮助和协作,每个人要和很多弱关系发生联系,变成“自来熟”,迅速进入角色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利用网络展示、发布自己信息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有更多的弱关系,如何建立个人的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

高中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4

从此次社会实践中,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一样东西--信任。在客运站我们去帮那些乘客提行李时,好多乘客都是直接的拒绝,有的甚至往后退,我知道乘客有这样的表现也很正常,因为当今社会骗子多,人们的警惕性也在各有关部门的宣传下,大力提高。不过在此次实践中也有乘客没有拒绝我们的帮助,在一边帮乘客提行李一边与乘客谈笑时,感觉画面很温馨,心里也乐滋滋的。也许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吧!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遇到了很多行行色色的人,这些人的素质也不同,有的好,有的坏,看到少部分的乘客在抱怨安检麻烦时,我在想:如果是我自己也提着几大包行李然后还要过安检会不会也抱怨?我想在自己心里也会嘀咕几句吧,毕竟过安检真的很麻烦。不过在这样的地方过安检也非常有必要,因为如果不过安检的话,乘客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较好的保障。

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四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

虽然四天的活动时间让我觉得有点累,但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通过这几天的实践,使我对真实社会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然后我们还需要深刻的去学习一些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真正的做一个奋发有为的现代青年!

社会实践个人心得体会优秀 篇5

社会实践的第一天,清晨迎着暴雨从学校出发,到达医院时鞋裤已湿了大半,但大雨并不能浇灭我的热情,紧接着是以班级为单位与医院负责人一起的短暂介绍和参观,真正分配到各个卫生站和科室的时候已接近上午9点,我被分配到了全科诊室。进入带教老师---彭医生的诊室时里面里面正有一名患者,这是一个平常的上午,但对于我来说室内的空气都是紧张的,因为这是除导医之外第一次与患者面对面的接触,也是第一次以患者眼中医生的身份观察整个就诊过程,这样的紧张一直持续了整个上午,虽然保持高度警惕的精神状态可以让我维持兴奋和专注,但这同样导致我在给一名患者测量血压时漏洞百出,那一刻我深感羞愧,所以今后我会更加注重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接触更多的人群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尽量避免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有助人之力却无能者之心的情况。感谢此次实践,不仅让我接触到了病人,也坚定了我学用并重的理念。

其实来到社区医院的全科诊室之前,即使是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仍然浅薄的认为一名全科医生应该就是字面上理解的那般无所不能,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才知道全科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全科诊室也并不是简单的“大内科”门诊和“开药”门诊,事实上全科医学是强调连续、综合、个体化的诊疗模式,整合临床、预防、康复及人文方面的综合学科,范围涵盖各类疾病,内容包括接诊、转诊、随访、体检、健康宣传、慢性病管理和建立智慧互联网健康档案等等,每个全科医生团队包括一名全科医生和一名全科护士,病人可以在这里得到连续、综合和个体化个性化的健康照顾。简言之,就是在全科医学的模式下医生和患者的距离更加贴近了,在以中老年人慢性病防治为主的社区医院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和谐的画面,这与社交网络上频频爆出的伤医事件大相径庭,我相信这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医者们的奋斗目标--打造医患共同体,共建和谐新时代。

从进入医学院的那一天起,我就从未忘记过吴阶平老校长的谨言--医者最重要的三样东西: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艺术性的服务。我时常思考,是否任何条件下医德都是排在第一位,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体会使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答案,是的,彭卫华老师,同时也是一名从医二十余年的全科医生的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医德为先,这就好比原本在彼此陌生的医生和患者之间隔了一扇门,医德首先是医生打开门的钥匙,之后才能用所学医术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在和彭老师交流的过程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因为热爱,所以甘愿奉献。我的理解是,在每一位职业医生的从医生涯里,大多都会遭遇事业的瓶颈期,或是遇见不配合的患者,或是因为疏忽和犯错让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是,能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是那颗热爱医学和帮助他人的初心,它需要足够强大才能支撑我们的每一个向善的选择,它需要足够纯粹才能不断激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般的前进动力。

社会实践义修个人心得体会 篇6

在七天的社会实践里面,我也认识了不少的人。我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少,比我来之前的预计好多了,起码我没有感觉到被孤立。有很多人对我们义修组很多优惠,吃饭都会把位子、把菜让给我们,其他一些事情上也帮助了我们不少。

现在来说一下义修过程中的体会吧。在这里义修了几天后发现这里的村民都很淳朴、很好相处。虽然我们之间言语不同,但是他们还是与我们交流;虽然有时候我们无法把他们带过来的坏电器修好,但是他们很宽大地对我们说“没关系”;虽然我们的技术不是很好,但是他们还是很信任我们,很放心把电器交给我们去维修。假如没有这群村民的支持,我们的义修工作将变得更加难以展开;假如没有这群村民的体谅,我们将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对自己的技术会变得更加不放心;假如没有这群村民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将无法积累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七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一共进行了四天半的义修活动。在这四天半里面我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最起码我们的技术都有所提高。

义修的第一天,我们收到了很多的电话机,由于我们平时没有接触到电话机的检测与维修,所以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入手。我们就这样慢慢地,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维修这些电话机,有一大部分的电话机都修好了,但是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到底要怎样才能快而准确地把电话机修好。知道社会实践结束了的今天,我们也不能说我们可以修好电话机,因为有很多只是我们还没有学到,例如《模电》、《通信原理》等。我们现在修电器靠得是我们的经验,凭着我们之前义修得来的经验,以及从师兄那儿获取的经验。

义修的第二天,电话机的数量明显少了很多,但是这天的主题是电磁炉。电磁炉同样也是我们平时很少接触到的电器,我们原计划是不收电磁炉的,但是开着村民期待的眼神,我们还是收了很多的电磁炉回来修。至于电磁炉的维修则比较惨淡,因为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在我们研究了几个电磁炉后都发现问题一般都是里面的一个大功率管被击穿了。第一台的电磁炉还不是很清楚是这个问题。然后拆开第二台电磁炉时,我们很明显可以观察到那个大功率管已经炸裂了。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可能是这个芯片的缘故,活动结束后,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得出的结论就是第一台电磁炉也是这个芯片烧坏了。因为电磁炉在正常工作的时候,这块芯片中流过的电流非常大,会产生很多的热量,如果散热不及时就很容易烧掉芯片。问题所在是找到了,但是我们依然对这些电磁炉束手无策,因为我们没有这些芯片换。

义修的第三天,维修的电器比较适合我们,都是一些电风扇、电饭煲等常见电器,我们也修得比较好。不再像前两天那么郁闷,修好率也提高了很多。

不知道是不是村民们都知道我们对电话机、电磁炉等高科技产品的把握不高,在最后的三天义修里面,带来维修的都是我们比较拿手的。我们修得比较顺手,村民们也比较高兴。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电器我们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办法修好,我对此感到很抱歉。

除了义修之外,我们组还煮了两次早餐,还算可以。在煮早餐的过程中很感谢师姐的帮助。煮早餐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起码我们必须保证三十多个人都能吃饱,我们就得煲很多煲的白粥。除此之外,还要做一些咸菜、煎蛋之类的东西用来送白粥。我们的经验就是多向别人请教他们的经验。

有很多人在分享他们的体验的时候都会提到小孩子,我也来说一下吧。首先,我们组都是早出晚归的人,平时接触的小孩子非常得少。但是我们还是和一部分小孩子有接触的。对于我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孩子我只和他呆在一起半个小时而已。在着半个小时的相处之中,我就记住了他,虽然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我知道他以后一定会成功的。他的性格和我很相似,我们在一起的半个小时里面,我们两个都很沉默。我比较喜欢一个人坐在一旁,他也是如此,因此那次接触我们并没有很了解对方。但是我知道他已经把我记住了,我也记住了他。如果下一年有机会,我还想回去看看这个小孩子。

在惠来的最后一天,我们是在惠城里面度过的。惠城这边的生活环境比我们西埔好多了,但是精神上的享受却少了。最后一晚有个文娱晚会,一个很不错的晚会。当晚的气氛非常不错,一点也不沉闷。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7

人们感到适应不了这个突然变得更加广泛更加危险的世界, 人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沮丧、困苦愁烦。这是因为人们没有学会根据历史的变迁和制度的冲突来界定他们所遭遇的困惑。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时期转型的过程, 全能主义的政府逐渐放开了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 主要表现为经济市场化, 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权力下放和职能转变, 私人利益的承认和鼓励、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这些变迁不仅意味着个人活动空间的明显增大, 也意味着公民作为一个个体与国家的分离和对立, 更意味着一个连接国家和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 (Civil Society) 的逐步出现。

要理解和解决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惑, 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而依靠公民社会就是个人实现与国家良性互动的有效手段。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和特征

Civil Society一词在国内有三种不同的译名, 即“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Civil Society译名的不同表达, 代表了学者们对这个术语的不同理解:从公民政治权利的偏好层面使用“公民社会”, 从社会经济生活的偏好层面使用“市民社会”, 从国家和家庭、企业的关系偏好层面使用“民间社会”。

笔者研究的Civil Society强调它的政治学意义, 即对公民社会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强调其“民间性”, 即公民社会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公民身份和独立自主的地位, 主要是指保护公民权利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民间组织和机构。当代国内学者在公民社会的研究中, 大多持“三分法”观点, 把公民社会当作是国家或政府系统, 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本研究也持以上观点。

公民社会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诸如团体、工会、合作组织、服务组织、社区组织、青年组织以及学术机构等都属于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公民社会组织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简称CSOs) 是公民社会的主体, 离开公民社会组织就无所谓公民社会。作为公民社会主要载体的公民社会组织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非营利性, 公民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它们致力于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服务需求, 把维护公共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主要目标;其二是独立性, 即它们拥有自己的组织机制和管理机制, 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市场, 在政治、管理和财政上, 都在相当程度上独立于政府;其三是自愿性, 参加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都不是强迫的, 而完全是自愿的, 因此这些组织也叫公民的志愿性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家实施政治体制改革,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规范民间组织的法律、规章和政策, 转变了对公民社会的态度, 为公民社会的兴起提供了制度条件。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及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也使各种公民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一些专家学者估计, 在中国至少有200万个以上的公民社会组织, 有的估计高达800万个。虽然学术界的数据存在差异, 但这也足以说明一个日益强大的公民社会正在我国逐渐形成。

二、个人与公民社会

正如前文所言, 现代世界达到了极限就会自我反省,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将逐渐意识到“现代性的生产主义逻辑”中隐含的危险和局限性。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为不确定性”, 其中就包括在文章的开头提到的那些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困扰我们自己的种种风险。这种“人为不确

定性”增强的政治后果影响极为深远, 公民社会的孕育和发展就是它的积极影响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他们需要依靠公民社会的力量来面对日益强大的现代国家。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分别是农村和市民的自治组织, 它们是由城乡居民自愿组织参加的非政府非营利的民间组织。这两个中国农村和城镇最广泛的民间组织, 正是中国最重要的公民社会组织。在保护村民和市民的利益、管理农村和街道事务、协调公民和政府的关系、组织公民参与政治选举等方面, 这些公民社会组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 公民通过参与公民社会组织能够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和培训因而具有一定的技能, 能够得到和处理信息, 从而有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另一方面, 公民社会组织力量的真正发挥还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在公民社会中, 公民的身份并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而是首先由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标志的。公民社会里的公民应该追求恰当理解的自我利益, 受法律保护的自我利益, 在更广泛的公共需要背景下的自我利益, 有远见的而非短视的自我利益, 有助于促进他人利益的自我利益。

公民社会里的公民身份要求所有人拥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义务。所以, 公民不光要争取自我利益, 更重要的是, 要关注整体的福祉或较大的利益。至关重要的是, 公民社会也必须实现民主化, 参与精神必须取代精英主义者所坚持的那种寡头政治的信条, 只有这样个人才拥有选择的机会和能力, 个人权利才能够得到保障, 民间首创精神才能得到鼓励和发扬。

三、个人、公民社会与国家

社会发生迅速变化的结果, 使国家和公共社会之间本来相互应该适应的关系变得问题重重。致使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紧张的、经常充满矛盾的关系。这些矛盾不仅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而且广泛体现在以性别、族群和代际划分等为基础的各种斗争中。为了解决这些争斗, 个人和群体纷纷根据各自的社会基础、服务对象、活动方式而建立和塑造了代表着各种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社会利益的公民社会组织。在个人处理与国家的关系中, 公民社会具有以下的几个作用:

1.让个人通过集团的方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公民社会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尤其是政策制定过程, 在此之中, 公民合理的追求自我利益, 同时他们的自我利益又是同他人的自我利益以及公众利益相协调的, 是可以长期保持发展的。由此可见, 公民社会的兴起必将使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参与向纵深发展, 与此相适应的政策制定范式也必然要求政策制定过程具有容纳公民或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诉求的机制。

公民社会组织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游说、宣传、支持民主选举活动、示威游行等多种方式表明其在政策制定中的态度和意见, 并以自身所掌握的民意和特定群众的支持对政府施加压力, 迫使公共政策反映该集团的利益诉求。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公民社会组织作为国家行政主体的相对方, 不仅有服从和协助管理的义务, 还能够在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 有申请救济的权力, 甚至还可以以拒绝执行的方式来修改甚至废除既行政策。

2.让个人以协商民主的形式促进国家角色的转变

公民社会可以使个人按照民主的方向进行社会化——个人得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人们不仅关心“环境中的个人困扰”还关注“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由此推动法治、民众参与、民主型政治文化和中产阶级等因素的形成, 最终形成一个独立于市场与国家的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分立格局标志着双方的对峙状态, 对峙状态的形成意味着公民社会趋于成熟和稳定。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格局实质上意味着个人与国家、自由与权威、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对峙。这意味着, 公民社会具有制衡政府的力量, 亦即公民社会在维护其独立自主性时力争自由并捍卫自由, 使自己免受国家和政府的超常干预和侵犯。因此, 在公民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的范围内, 国家及其政府不再被认为是全知全能、完全理性的实体, 政府组织本身只具备有限的理性, 政府不会成为治理过程中的唯一权威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公民社会以能动政治、协商民主的形式促进国家角色的改变。

3.让个人以自治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秩序

公民社会在个人处理与国家关系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通过社会自治来避免国家权力对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过分侵蚀。除了民族区域自治外, 当前中国的社会自治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和行业自治。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群体所领导的社会自治, 又可以统称为基层群众自治。基层群众自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自治形式, 它具有广泛群众自治基础和社会自治基础, 人们通过参与公民社会组织能过解决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在公民社会组织内部, 组织培养了其成员合作和团结的习惯, 在共同利益和共同行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有机地将单个的人联系起来。在公民社会组织外部, 个人能够通过组织有效而富有意义地把自己与政治体系联系在一起, 通过组织构成的密集网络进行利益表达, 整合诸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总而言之, 公民社会应该成为联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桥梁, 组织个人参与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推动国家职能的转变, 引导个人通过自治的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而国家则应在承认和尊重公民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公民社会, 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进行必要的、有限度的干预、调节和支持。

在公民社会中,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再是“一边倒”的态势。公民社会组织作为个人与国家的中间力量, 能够有效的避免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侵蚀和危害, 能够有利地帮助个人更广泛更有深度地参与国家事务, 能够让国家政权组织从琐碎的个人事务中脱身出来, 能够帮助个人壮大自身的力量以应对日益危险的社会。总而言之, 公民社会的孕育和壮大能够解决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惑。

然而, 如果无法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上述风险, 无论对个别的个人与国家关系进行了多么富有成效的民主改革, 治理都将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中。所以, 这也是研究的不足之处, 还需进一步探讨跨国治理的进展问题。

参考文献

[1]尹广文.个人社会国家公民社会理论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8, (9) .

[2]王代月.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评述[J].教学与研究, 2007, (9) .

[3]李京桦.民族国家公民社会与民主的辩证分析[J].民族问题研究, 2012, (4) .

[4]姜正君.中国市民社会和国家架构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

[5]马晓燕.公民社会的核心——公民精神[J].甘肃理论学刊, 2005, (11) .

[6]苏民.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访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J].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6, (8) .

[7]易文双, 王迎鑫.我国政府如何正确处理与公民社会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 2008, (9中) .

[8]刘良.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共政策制定范式的转变[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 .

[9]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 (12) .

[10]尹浩.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动力研究—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逻辑起点[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2, (9) .

[11][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对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反抗 篇8

关键词:《青红》;视听语言;反抗

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而电影语言被称为“形象记号”、“形象符号”,是一种诉诸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形象符号。王小帅通过独特的画面造型,结合声音为我们真实展示中国20世纪80年代三线人们的生活及人们的意识形态。并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三线职工在20年后急切想回到故乡的愿望不屑努力与抗争,和在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子辈,在爱情上对父辈的反抗。这两个抗争贯穿整个电影,在导演王小帅的独到视角和模式下展现出另一种“王氏”的哀伤。

影片拍摄角度不同所包含的意义也大不相同。这也与导演的意图息息相关。《青红》中导演注重体现主人公吴青红在个人爱情时对父亲的反抗。有这样一个画面:青红和小珍在山坡下试穿爱人小根买的红色高跟鞋,脸上流露出种种甜蜜、兴奋,而此刻导演紧接着给了一个俯拍的远景:吴泽明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密切关注着女儿的主动,脸上是一种严肃的、冷酷的表情。这一俯拍强调了环境的空间概念,蕴含了深刻的寓意。高处的父亲,低处的女儿,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显示了女儿的渺小、可怜,印证了子辈在反抗父辈力量的薄弱,同时也为结局青红反抗的失败进行了映射。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会发现导演多次运用背面拍摄,塑造人物的性格,营造悬念,吸引观众注意。对于青红,导演给了三次重要的背影刻画。第一次,青红站在学校楼上仰望远方,显示那种迷茫无措,想爱又有所顾虑的矛盾心理。第二次,深夜青红被小根强暴后站在家门口的背影。我们没有直接看到青红的面部表情,而通过屋内人们震惊的表情透露出来。第三次,最后小珍来看青红时,青红此时只有一个背影一动不动,这是一种落寞,麻木甚至迷狂。对于父亲的反抗,青红多是一种无语式的。结尾处一望无际的山峦,载着青红一家的汽车消失在绵延无尽的公路的空镜头。深思一下,吴泽明的反抗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成功,逃出大西南,奔向了上海的去路,然他们的离开也带着悲剧性,与妻子的离婚,女儿永远的伤痛。在那个社会和历史的车轮下,个人反抗微不足道,个人生命得不到关注,只能淹没在一片悲剧之中。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画面和声音是电影重要组成元素。而声音更承载着丰富的,无穷的魅力。音乐的添加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青红》中扬声器传来第六代广播体操的旋律,收音机里和舞会上播放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以及小军和珍珍看电影的流行歌等一系列音响配乐,还有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红色高跟鞋、喇叭裤、蛤蟆眼镜等,广泛呈现出80年代初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显示了导演对于影片生活化的追求,显的真实可信。营造了青年一代积极融入新生事物的心态。这与父辈歌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心态形成强烈对比,自然而然就有了子辈与父辈的矛盾冲突及对父辈权威的反抗。

与子辈无声的反抗不同,导演重点在他们的对白中进行着墨。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大西南与同时代上海那些大城市生活相比差距拉大,而奋战三线职工依旧处于窘迫。当激情退去,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回归。得不到社会认可的他们选择了自救。影片中吴泽民说:“为了孩子我也一定要回上海”“我们是从上海来的,我的孩子就要回到上海去”“上海就是上海”,职工抱怨:“说好了,来几年涨三级工资”“到现在还没涨”“谁还认你这乡下来的亲戚”20多年三线人做出的贡献换来的是经济上的困苦,精神上丧失了尊严。导演虽然没有在行动上给予过多镜头,但这些语言,在谈话间将老吴那代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推动了剧情发展。

色彩不但帮助电影还原了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还可以奠定全剧基调,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外化,并具象征意味。影片《青红》构图上基本上采用灰白偏黑。开头远处火车经过,潮湿的路上,穿着灰蓝色的挑担人,矮矮房屋,灰暗墙壁,笼罩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彰显着导演又即将为我们带来悲伤情思。主人公青红可以说是“万灰丛中一点红”,红色的毛衣,红色的格子上衣是对生活一种无声的抗争。导演特地选取一双红色高跟鞋,并给以三个特写镜头,意味深长。红色代表炽热爱情,这双高跟鞋的处境则具有象征意味。第一次,青红收到红色高跟鞋,情不自禁的穿上,它是爱情的化身,红色是青红对爱情炽热的追寻;第二次,父亲逼青红脱鞋,青红无奈到最终屈服,红色高跟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第三次,小根再次送鞋,小根在异化了的爱情观下强暴青红时,那双高跟鞋被遗弃在地上,象征二人爱情的终结,在这场爱欲与权威的冲突中以爱情失败而告终。这三次鞋的不同状态是主人公三个心境的变化,红色高跟鞋由获得到被迫丢弃再到失而复得主动丢弃,蕴含了主人公对于爱情丰富而复杂的情绪变化。爱情的悲剧表明子辈反抗父权制的失败。而导演在整部影片中只展现这一特有的红色,显得刺眼醒目,给观众留下不可遗忘的印记。

该影片多次使用重复蒙太奇。以此来引起观众的特别注意,也对人物命运、性格、心理变化以及关键情节给予强化。《青红》中,重复蒙太奇被频繁作为叙事手段。多次出现这样一个场景,画面正中一个大大的门框,视线从外到内,青红静静地坐在室内的床上。这个长达数秒的镜头出现过两次。当父亲强烈要求女儿把高跟鞋脱掉导演给了这样一个场景,到和小珍去舞会后,回到家被训斥,这个场景再次出现,导演在这里运用重复蒙太奇将青红在父亲的权威压迫下身心被困,得不到心灵关心的压抑情绪进行了强烈的渲染。

王小帅的电影不刻意追求构图的技巧和拍摄的角度,力图寻找一种真实感,挖掘人性的本质状态。对于《青红》导演以探求最真实的人性和最现实的生活为突破口,开始了以关注个体生命诉求和生存状态为主的边缘化艺术创作。在这些视听画面上我们看出了,听到了是社会历史下的声声诉求和抗争。

【参考文献】

[1]吴贻弓.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吉平.当代影视经典鉴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大学生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9

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有了上班族朝九晚五的味道,还有那种忙碌,那种盼望双休日的心情。真的希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能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时也能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我们在防疫中不断成长,我们的祖国在防疫中也会越来越强!

在xx市灵寿县编办部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可谓受益匪浅。这一次的实践虽然接触到的工作很简单,但是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无法得来的。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提升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灵活运用自身知识储备,力求做到理论实践两不误,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有用人才。

此次的返家乡社会实践不仅给了我锻炼的机会,更让我的内心泛起了前所未有的波澜。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常常怀着一颗奉献之心去为人民,为百姓,为祖国,肩负起我们的责任与担当,肩负起我们的使命,让整个社会因为拥有我们这一代青年而变得美好,繁荣起来。

社会实践个人心得 篇10

——课改现状调查实践个人总结

暑期课题活动到现在已告一段落,自己认真走过就有很多别人无法体味的收获与感慨。本次课题调研我带队,说实话,刚开始我怀疑自己能胜任,心里战战兢兢的,怕做不好,对不起的不仅是我自己,更是支持我们的老师同学们。后来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队友们一鼓作气的精神鼓舞了我,我暗自拼命尽量做到更好。

工作做起来的确不容易,最主要的是我没有工作经验,做起事来尽管信心、干劲十足,可方法、程序不对,所以与任何做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到海口一中访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幸我们每次都在挫折中成长了议会,收获也更多,尽管可能走了些弯路,但我们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最终交上了满意的答卷,其实这也就是我们的骄傲。

积极,分享,欣赏构成我们活动的主旋律。参与越多,收获就越多。这是唐老师告诫我们的,也是我一路的最大的心得体会之一。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人可以活得更精彩,积极去追求一件事情时心态是最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为了接近我们的目标得先丰富一下自己知识结构,很少上网的我竟也在网吧一呆几个小时,我从中吸收到一些新养料,尽管有些不算课题研究非之内的活动,纯粹是一种个人知识积累的经历。我庆幸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明白若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去理会不去主动经历,其实少的就是一种收获成长的机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绿色营里大部分同学都是积极参与积极学习型的,气氛很好。社会越发展就越是自己主宰自己的生活,激烈的竞争没人时时提醒你非得如何如何,而你却越来越明显地感到稍不留神就落伍了。所以时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把握住每次与你擦肩的机会,积极享受上帝赋予你的每一次成长的经历,如此不仅充实提高了自己,还能让自己在轻松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我们组的活动几乎都采取自愿原则,对我而言,每次活动我都视为一个不错的成长经历,因为我的的确确收获了不少,她值。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我们一个团体的每一个人都不吝啬于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这汇集的就是一笔大财富,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开营员分享会,把当天所看到所想到的东西与大家一起交流,同时我们也可把自己的社团建设方面的心得、闪光点、甚至是困惑拿出来。这种分享让我们不仅最大限度地向自然学习,还最大限度地为营员彼此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平台。分享还能形成一种思想碰撞,使问题更清晰明了。我觉得我们除了自身得到更好的锻炼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课题做好,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因为我们是一个team,工作的出色完成需要成员相互间的良好交流协作。同一个小组里同样的工作失误就不要出现第二次,更不要出现重复工作,这就少不了我们的及时有效地交换意见,及时反馈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库,反对资源、人才浪费。此外及时的沟通也有利于交流,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减少摩擦,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和事,会让我们收获不少。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的交流学习不可避免也必不可少,而善于欣赏他人则是使双方能够很好交流的基本前提,一个自满的人是永远无法进步的,我们每个人或多少都会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品质,用欣赏的眼光会使我们睿智,因为它无形中训练了我们的洞察力和亲和力。即使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他们也有独特的闪光点。在儋州与那些农村初中生相续让我们收获不浅。一开始他们对我们充满了新奇,但也并不是那么善谈,当我们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们经过三四天下来,我们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清楚记得临走时,他们一个个小手拉着我们让我们别走,边说着眼泪就哗哗地下来了,还有些小朋友跑回家抱了一大堆水果硬是要送给我们,原以为很坚强的我竟也忍不住泪流。我坚信,课改心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绝对会是一个大胜仗。此外,还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树立自信,尽量完美走好每一步。能始终保持做好本份工作的激情就是我一个不小的优点,我是在这次活动中发现的,我会继续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发扬并光大之。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11

首先,要正确看待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不同教育类型的服务功能。我们不能因为青岛大学文学硕士李强因为生计原因频繁转行,就否定文学硕士的培养;更不能因为他后来到山东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电焊,就“夜郎自大”地夸大“职业教育”的作用。因为这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并不断去优化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就目前就业市场对蓝领技术工人的需求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更大。

其次,要正确看待我国的就业环境与政策:不要过度期望也不要悲观失望。掌握过硬电气焊手艺的村民技术移民澳大利亚、拿高工资、住别墅和文学硕士李强频繁转行的深层原因是不同国家的就业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不同。澳大利亚是个人力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按照澳大利亚移民法,其紧缺职业清单上的职业,譬如电气焊接,不仅可以技术移民,而且优先移民。这说明,澳大利亚非常重视技术以及技术工人,并给拥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以较高的薪资待遇。而我国的国情与澳大利亚不同。中国是个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就业竞争较为激烈,产业工人的薪资待遇相对不高。文学硕士李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口”岗位,并不能说明他“无业”可就。他因为接受了职业教育而将找到理想的工作再次表明,国内就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

第三,要正确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又要坚持“就业导向”。教育是民生之基,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发展教育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追求高学历是受教育者的需求,但是要基于现实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适度引导分流,让不同的人群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这是最理想的也是最适合的教育。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之后,受教育者(案例中的文学硕士李强就是这样的人)所学与社会需要脱节之时,我们的教育要有再次为受教育者提供转岗就业的教育培训的可能。当下不仅要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而且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职业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要。

总之,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产业升级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重要发展时期的中国教育来说,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就业导向”是当前引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

个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12

1 个人方面的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中, 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教师讲授的内容, 在课堂上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 自主性和能动性被忽视。但是研究表明英语学习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学习目标、学习策略等因素的影响。

(1)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具有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坚持性、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活动时的情绪等功能。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 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越高, 自信心越强, 越有学习的主动性, 越具有学习的坚持性和坚韧性, 越具有高昂的学习精神和饱满的热情, 因此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越好。

(2) 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学生一般把自己学习成败的原因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努力和能力是指学生自身内部因素, 而运气是外部因素。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把自己英语好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 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则归因于运气或英语太难等外部因素。因此, 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归因方式, 强调努力和能力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当然客观地面对外部归因, 通过外部归因重新塑造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3) 目标设置

学习目标是指引学生为之付出努力的方向, 好的学习目标可以持续有效地推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适当的学习目标应具有可实现性、持续性和发展性。可实现性是指制定的目标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有些学生好高骛远, 制定的学习目标超出了自己的基本能力, 导致无法完成, 使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持续性是指制定的目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 不能朝令夕改。发展性是指制定的目标能推动自身能力和水平的全面发展, 不能制定低于自己能力和水平的目标, 也不能制定偏离自身发展的目标。

(4) 学习态度、风格与策略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包括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学习材料的态度和对教师、学校的态度等。研究结果表明, 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喜欢学习的学生上课注意听讲, 课后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成绩优良。相反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成绩也差。学习风格是指在长期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具有独特风格的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倾向。学习风格因人而异, 受朋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风格, 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2 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对于自主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是三个方面:

(1) 教师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回答“怎么样教学才是有效的”这一问题。目前所认同的教师理念主要包括: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等内容, 体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就是要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2) 教师业务水平

自主学习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不再是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组织教学过程, 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 这提高了课堂中的不可预测性, 在教学过程可能随时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老师解决, 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如果能够较好的解决, 则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中威望和个人魅力, 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保证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

(3) 教师组织和管理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最终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 这就对教师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提出要求。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通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内容, 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监督、鼓励学生完成学习计划, 解决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对整个学习过程做出合理的评价。由于每个同学都具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以及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 因此把不同的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共同进步, 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 不同水平和层次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最终会体现到总体的教学效果上来。

3 环境因素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学生自己的努力对于英语自主学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教育技术、同辈群体、家庭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

(1) 教育技术

社会科技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资源、电子词典等现代教育技术带来了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深刻变革, 高中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特别是在英语学习中, 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 为英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实践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英语学习和应用的断裂, 这为自主学习带来了发挥的空间。

(2) 同辈群体

自主学习并不是“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同样需要与同伴间的互动和交流。合作与交流的对象就是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群体, 在青少年时期, 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同辈群体的学习行为和成绩影响学生对学习能力的评估;2) 同辈群体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交流与合作;3) 同辈群体具有榜样示范作用 (庞国维, 2003) 。因此,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建构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同辈群体, 同时要削弱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同辈群体。

(3) 社会文化

学习者继承的文化也可以影响到自主学习的养成。西方文化中所倡导的独立、自信和怀疑态度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构建。而中国传统顺从、被动的特点限制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应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因素, 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策略的教育, 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理念, 践行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

摘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立足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应用, 认为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个人、教师、社会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自主学习,影响因素,高中英语

参考文献

[1]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幼儿园庆六一领导发言稿下一篇:65岁老年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