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2024-10-13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共7篇)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篇1

摘要:基坑坍塌原因复杂,涉及地质及勘察、支护设计、施工技术和管理、基坑周边环境等。本文分析近三年来发生的重大基坑坍塌事故,提出防范事故建议。

关键词:基坑坍塌

1概述

近三年建设部备案的重大施工坍塌事故中,基坑坍塌约占坍塌事故总数的50%。塌方事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施工坍塌的专项治理是近年来建筑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基坑坍塌,可大致分为两类:

(1)基坑边坡土体承载力不足;基坑底土因卸载而隆起,造成基坑或边坡土体滑动;地表及地下水渗流作用,造成的涌砂、涌泥、涌水等而导致边坡失稳,基坑坍塌。

(2)支护结构的强度、刚度或者稳定性不足,引起支护结构破坏,导致边 坡失稳,基坑坍塌。

导致基坑坍塌的原因可归结为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本文分析基坑坍塌事故 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防范建议。

2基坑坍塌事故概况

2.1发生事故的企业,无施工资质和无施工许可证者占企业总数的近50%,10%左右的企业属三级或者三级以下施工资质。

2.2坍塌事故中,工业与民用建筑约占54%,道路、排水管线沟槽约占38%,桥涵、隧道的约占8%。

2.3放坡不合理或支护失效引发的事故约占74%,其中无基坑支护设计导致 的事故约占60%。

2.4未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引发的事故约占56%,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导致的事故约占19%,不严格按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导致的事故约占25%。

2.5发生坍塌的基坑(或边坡)深度从1.9米~22米,发生在1.9米~10米 的事故约占78%,10米~20米的约占17%,20米以上约占5%。

3基坑坍塌事故分析

3.1地质勘察报告不满足支护设计要求

地质勘察报告往往忽视基坑边坡支护设计所需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不注重对周边土体的勘察、分析,这使得支护结构设计与实际支护需求不符。某办 公楼基坑设计深度6米,仅对建筑物范围内的土体

进行了勘察,而基坑边坡淤泥质土层的相关指标,凭“经验”给出。因提供的边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与事故后的勘察值严重不符,导致据此设计、施工的 支护体系(4排搅拌桩)滑移、倾斜,造成基坑坍塌。

3.2无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基坑支护设计是基坑开挖安全的基本保证,应由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支护专项设计。陕西省宝鸡市一大厦基坑,深8.8米,竟无基坑支护设计,施工中也 未按规范要求放坡,导致基坑坍塌。

3.3支护结构设计存在缺陷

由于基坑现场的地质条件错综复杂,设计人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支护结构设计。支护结构设计存在的缺陷,势必形成安全隐患,有的坍塌事故就是支护结构设计不合理所致。海口市某宾馆深基坑,地质条件复杂,采用的喷锚支护方案缺乏技术论证和针对性,当开挖到基坑底部时,基坑壁土体大范围坍塌。武汉市某基坑一人工挖孔护坡桩工程,地面以下6米左右有淤泥层。桩井设计深度13.5米,当挖至6米深时,尚未完工的相邻桩井突然塌陷,两桩井贯通,淤泥突 然涌入该桩井,正在井下作业的1人被掩埋。

3.4放坡不当

基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和基坑周边环境情况,确定基坑边坡高宽比,计算边坡的稳定性。某营业楼基坑深16米,坑壁为杂填土和淤泥质粘土,采用1:1放坡加土钉墙的支护的措施,由于基坑边坡高宽比过大,开挖至约10米深时,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土钉墙施工,基坑突然坍塌。

3.5排、降、截、止水方法不当水患控制是基坑施工的重点,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控水方案。

对控水方案的实施必须进行监测,并对可能出现的险情,制定应急措施。济南市两座商厦均因降水措施不当,造成基坑开挖时地面局部塌陷,支护结构和周 围建筑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6无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的依据,施工方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现场环境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经勘察、设计、监理方和相关部门审查后,方可施工。无施工组织设计,必然造成现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兰州市一住宅楼人工挖孔桩工程,无施工组织设计,无有效的安全及技术措施,现场违章指挥,导致桩井坍 塌,3名作业人员窒息死亡。

3.7基坑开挖方案不合理

有的事故是由于基坑开挖方案不合理所致,如挖土进度过快,开挖分层过大,超深开挖;护坡桩成桩后即开挖土方;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未及时封底,暴露时间过长等。济南市某商厦基坑超深开挖,每次挖深达6米,且进度过快,土钉墙 支护未与挖土同步,造成基坑局部坍塌。

3.8不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

黑龙江公路部门一办公楼基坑,不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导致基坑坍塌,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南昌某广场综合楼工程,施工方擅自将C20混凝土挖孔 桩护壁改成竹篾护壁,导致坍塌。

3.9对意外情况处理不当

土方开挖过程中遇障碍物、管道等时,不及时报告,而是以侥幸心理继续施工。贵州某道路改造工程,开挖时遇一毛石混凝土结构化粪池,在未报告业主、设计和监理方的情况下,施工方擅自进行爆破,并在化粪池侧墙底部开洞排污,导致化粪池侧墙坍塌。

3.10忽视周边环境、建筑物等对基坑的影响

基坑开挖前应了解基坑周边环境、建筑物、地表水排泄、地下管线分布、道 路、车辆﹑行人等情况,并且采取相应措施。

3.10.1忽视导致土体应力增加的因素

基坑边上的堆土和机具以及动荷载,雨水﹑施工用水渗透等因素,使土体自重和土体剪应力增加。许昌市某市政沟槽平均深度3.5米,槽身的一侧有一与其平行的2.2米深、带盖引水渠。施工时渠内积满生活废水,开挖的土体和准备打支撑用的材料堆放在水渠盖板上。当挖至2.7米深时,由于渠内水面高于沟槽,水不断向开挖面渗透,加之水渠盖板上堆土和材料荷载的作用,水渠和堆土突然 向沟槽一方坍塌。

3.10.2无视与基槽相邻的建筑物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物基础,或两基础之间的净距应该大于两基础高差的1~2倍,否则要采取分段施工﹑做护坡桩、地下连续墙或加固原有基础等措施,确保原有基础安全。乌鲁木齐某大厦因基坑施工迁移的排水管沟,深2.8米,其侧壁距已有的民房仅0.8米。因管线沟槽无任何支护措施,距民房过近,开挖深度超过民房基础底标高,民房地基受到严重扰动,造成民房及沟槽坍塌。

3.11未对基坑开挖实施监控

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控是通过布置观测点,监测基坑边坡土体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水渗透影响、支护结构应力和变形等,以便及时预防和控制事故。重庆某小区工程,对高度近20米的基坑边坡不做监控,由于未能及时掌握土体变形 情况,对基坑的突然坍塌毫无防备。

3.12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护坡桩缩颈、断桩,锚杆或土钉达不到设计长度,倾角与原设计符,灌浆质量差等,使支护结构承载力和对土体的支护达不到设计要求,形成事故隐患。

3.13管理及技术人员缺乏专业常识

有的管理及技术人员缺乏专业常识,把围墙当挡土墙使用。新疆某大厦基坑开挖时,施工方将围墙当挡土墙使用,导致44人被倒塌的围墙压埋,造成19人死亡,25人受伤的重大安全事故。青海某给水管沟工程开挖深度仅1.9米,施工时工人将沟壁底脚掏空,并将土堆积在沟壁顶部,导致管沟南侧24米长的沟 壁坍塌,3人身亡。

4防范基坑坍塌建议

4.1严格贯彻、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技术规范、规程的规定,从源头上、施工过程中全面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4.2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基坑开挖施工组织设计,除正常的审查外,还应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咨询机构审查通过,方可作为施工依 据。

4.3重视基坑监测,消除安全隐患

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要求对基坑实施监测,掌握基坑边坡土体及已有建筑物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水渗透影响、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等情况。一旦监测值接近规范容许值和所测指标突变时,应及时向业主、监理、设计方报告,并根据监测情况及时调整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案。

4.4改善技术交底工作

必须重视和改善安全和技术交底工作,落实逐级、逐项安全和技术交底制度。交底时应在施工组织设计基础上作技术细化,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用通俗的语言,使作业人员理解、掌握,并按照安全和技术要求作业。

4.5加强施工监管

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有技术人员现场指挥和监理方的监管。施工和监理方要把监督重点放在事故多发的环节,尤其是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基坑放坡﹑排水 降水﹑开挖土体的堆放等方面。4.6防范次生事故造成的伤害

事故发生后,因次生事故、抢险措施或防护不当,造成更多伤亡的现象也较为突出,这暴露出施工现场管理和技术人员对事故的发展和危害,缺乏科学的判断;现场事故救援水平低及救援装备欠缺。基坑施工前,应作次生事故分析预测,施工现场应按应急预案,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急救人员和急救器材。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篇2

关键词:基坑,坍塌事故,变形监测,地质条件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超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对整个结构安全性的影响举足轻重,由于基础埋置较深,大量的深基坑需要支护,特别是在城市中心,由于受场地限制,地下市政管网密集,对基坑的变形控制要求很高[1],大量的学者在基坑的支护结构、锚固原理、基坑变形等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某基坑坍塌事故为例,详细分析了基坑坍塌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1 工程概况

该基坑位于某市湖区境内,基坑底标高为40.75 m,场地现状标高42.10 m~54.50 m,基坑支护深度为3.25 m~5.0 m,场地原始地貌属河流冲积阶地,局部经人工开挖、堆填,基坑平面如图1所示,本次出现坍塌的部位位于CD段。

CD段采用放坡结合复合土钉墙支护,坡率1∶0.5,坡面布设3排钢管土钉,土钉墙坡面采用80厚喷射混凝土挂网护面,网筋φ8@200×200。结合地质条件和环境特点,为限制坡体变形,于土钉墙部位设置一排全长粘结型锚杆,锚杆锁定在钢腰梁(热轧普通槽钢(GB 707—88)×h=[18,钢号Q345])上。

钻探深度内各地层的岩性特征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人工填土(Qml):以素填土为主,褐红、褐黄、褐灰色,层厚0.50 m~6.00 m;

②粉质粘土(Qal):褐红、褐黄夹灰白色条纹,切面稍有光泽,摇振无反应,具中等干强度及韧性,呈可塑~硬塑状态,层厚1.20 m~9.50 m;

③残积粘土(Qel):褐黄、灰白色,由板岩原地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可辨,切面光滑,摇振无反应,具较高干强度及韧性,呈硬塑状态,层厚0.50 m~8.10 m;

④强风化板岩:灰黄、褐黄等色,节理裂隙极发育,裂面被浸染呈褐黄色,岩体极破碎,属极软岩,岩厚3.40 m~25.50 m;

⑤中风化板岩:灰黄、青灰色,岩体较破碎,属软岩,揭露厚度5.40 m~19.90 m,层厚不详。

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表1所示。

该基坑已开挖到底,最深处为5 m,正在进行基础部分承台施工。在基坑东面承台施工中,施工方将支护体系下部全部掏空,基坑东面广告牌的支撑也置于基坑顶部。在此期间,该处基坑壁已出现裂缝,坡顶支护体系与路面交界处也出现裂缝,并有增大趋势。由于施工中经常对该边坡坡脚有扰动,加之该季节风载较大,坡顶有机动车道,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基坑东面前后出现两次坍塌。第一次整体坍塌出现在基坑东面侧壁未施工土钉部分,与之连接基坑顶部出现长约3 m,宽约4 mm裂缝,详见图2;第二次坍塌出现在相邻基坑侧壁的局部坍塌,坡后人行道路隆起变形严重,详见图3。

2 分析及措施

2.1 事故原因分析

此次基坑事故由诸多不利因素组合而共同引发的,是个综合性问题[2]。它与深坑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方案、施工措施、监测及管理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经过初步分析判断,认为造成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1)施工方不按图纸施工。

基坑支护设计图中,CD段要求坡率为1∶0.5,施工方却以近乎垂直的方式完成放坡及复合土钉墙支护,导致基坑侧壁稳定性不足。施工单位在土钉墙施工过程中,土钉注浆孔注浆不饱满,大多数土钉抗拔力很小,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且因基坑侧壁中部下水井阻隔,土钉墙在下水井处并未贯通。

2)施工方违规施工。

施工单位在进行承台施工时,将支护体系下部土体全部掏空,未对空洞进行严格充填,施工中挖机对坡脚时有扰动,边坡坍塌与坡脚土体扰动有关[3];加之在支护体系上部违规搭设大型广告牌,以基坑侧壁作为支撑,加剧了裂缝的发展。

3)变形监测不到位。

第一次的监测报告中提及基坑第一次坍塌处一侧新增一条长约5 m、宽约2 mm裂缝,且从基坑顶部延伸至底部,几天之后另一侧又新增一条从基坑顶部延伸至底部裂缝,且此处向基坑内水平位移量在20 mm左右。虽然累计位移量未超过控制值,但新增两条明显裂缝,是事故前发的征兆,但监测报告中提及问题并未引起施工方的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从而导致第一次坍塌。

第一次坍塌发生后,施工方在清除坍塌土体之后,并未尽快对坍塌处进行加固处理,让土体一直处于裸露状态。第二次坍塌处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达到控制值并报警,18日水平位移累计变化量及变化速率均超过控制值(见图4)且此处顶部新增一条长约3 m、宽约5 mm裂缝,并报警,出现此种异常情况监测单位立即口头通知了相关单位。但并未第一时间采取抢救措施,最终导致更加严重的第二次坍塌。

4)土质状况不稳定。

边坡上部0.50 m~6.00 m为填土,第一次坍塌部分并未进行支护处理,仅做喷射面层处理,而素土自身的稳定性较差,加上其他原因导致基坑第一次坍塌。

2.2 处理措施

第二次坍塌之后,采取坡脚堆土反压,坡底堆土高度约5 m,经监测确定变形稳定之后,进行了后续加固处理。主要方法是:在基坑坍塌处侧壁布设两排直径120 mm、长6.5 m微型钢管桩,钢管内注水泥浆,清除原有堆土挂网喷射混凝土面层,详见图5。该方案实施后基坑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结语

1)基坑支护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进行,任何的侥幸行为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2)基坑顶部禁止堆载或安放其他有可能破坏基坑稳定性的物件,施工中需保证坡脚土体不被扰动。

3)重视监测报告中提出的预警信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

[1]李国银,彭柏兴.某深基坑坍塌事故分析及处理[J].城市勘测,2014(5):162-166.

[2]杨子胜,梁仁旺,白晓红.深基坑工程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71-74.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篇3

摘要:随着送电线路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铁塔基础尺寸也随之加大,有单腿方量大、基坑深的特点,基坑坍塌是基础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基坑坍塌原因的分析,做出预控措施,可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进度。

关键词:基坑坍塌;放坡;地下水

1.前言

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线路工程,是我国第一条1000kV双回路钢管塔线路,单基铁塔全高都超过90米,重量超过200吨,相应的基础设计尺寸也加大,某标段共有基础78基,沿线地形主要为平地、河网和山地,地形条件一般,地质情况复杂。其中柔性大板式基础15基,平均每基基础方量300m?,坑深最深5米,基本都位于水田中,地下水位较高,丰水期地下水位0m,枯水期地下水位2-3m。由于基础工程量大,加上当地政策处理较为困难,施工易因受阻暂停,基坑暴露时间长,受雨水多次冲刷和地下水浸泡,容易造成开挖基坑的坍塌事故。下面就这一工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经验,进行防范。

2.基坑坍塌主要原因

2.1地下水的影响

地下水是基坑工程的主要危害,据统计70%以上的基坑事故是由水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地下水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下水渗透引起的可能开裂坍塌;基面以下土层发生突涌破坏导致基坑底开裂出线管涌;基坑长时间受地下水浸泡引起土质软化,降低了抗剪强度;地下水渗流入坑内,冲刷带走了土中的粗骨粒,导致土壤空隙比增大,黏聚力降低,抗剪强度也降低。

2.2地表水的影响

地表水主要是指施工场地内的沟渠,施工用水,雨水,从降水井或坑中抽出的地下水等。地表水如排放不当,造成长时间对坑壁附近的浸泡,也会造成坑壁土质软化,但平常施工中往往因为地表水量少影响不明显而被忽略。

2.3放坡施工不规范

施工过程中违反技术规范要求,放坡率控制不好,而且没有准确勘察地质情况,放坡率小于设计值,使坑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塌方。如果施工场地有限不能满足规范所要求的坡率或者地下水丰富,土质稳定性差,此时一般不考虑坡率法。

开挖尺寸不够时将坡脚挖去,或是在挖通不同土层时,没有根据土壤的不同特性分别放坡,也会使边坡失去稳定性。

2.4基坑开挖堆土不当

开挖施工中为图方便将土或材料堆放距离坑口过近,堆放高度过高,造成对坑壁的静压力大于坑壁抗剪力,坑壁土向坑内滑动坍塌。

另外,施工现场基坑边上堆放料具、机械设备、积土等,机械挖土往往在坑边作业,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坑边荷载,加上机械震动的影响,给边坡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3.基坑坍塌预控措施

施工前需认真对照地质报告核对土质情况,如有明显不符应上报,依照作业指导书中的措施进行防塌方控制。

土方开挖应遵循“分层、分段、分块开挖,先中间后两边,随挖随撑,限时完成”的原则,以缩短开挖时间,减少累积变形为主要控制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

3.1有效降低基坑地下水位

常用的降水方式有明溝排水和抽水井降水。明沟排水法在基坑四角挖集水坑,并在基础底板以外0.5m处向外挖排水沟将渗出的水引入集水坑中,用泵抽出,保证施工过程中坑内无水。

抽水井降水法是在准备施工的基坑外侧一定距离处提前打好一定数量的小水井,其深度大于设计基础坑深,在井内放置抽水泵降水,直至水位降至坑底标高以下再进行施工。

由于采用抽水井法施工需要打井且数量较多,发电机、施工水管,抽水泵等设备投入多,前期准备时间长,成本较高,因此对于受地下水浸泡不易出现基坑坍塌的土质,基坑降水可优先采用明沟排水法。对于土质较差,在水中浸泡下容易坍塌的基础及出水量大明沟排水无法满足要求的基坑,可选用抽水井法进行降水工作。

基坑内抽出的水应排至距基坑不小于30m位置,防止水又渗入坑壁土中引起坍塌。

暴雨来临之前所有边坡应铺设塑料膜防止雨水冲刷,同时在坡脚设置水泵抽水,防止坡脚被水浸泡。

3.2采用合理的放坡比

由于采用坡率法比采用支护结构具有成本低工期短的特点,在基坑开挖时可优先采用坡率法施工,开挖边坡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表一

土质类别砂土、砾土、淤泥砂质粘土粘土、黄土硬质粘土

深宽比1:0.751:0.51:0.31:0.15

在实际施工时,放坡宽度值一般不小于表中数值,为保证边坡稳定还可适当加大放坡宽度。普通土质基坑可按下图1所示进行放坡。当土质较差或因地下水影响造成土壤抗剪力不足时,可加大坑口宽度,按阶梯形状向内分层放坡开挖,知道设计要求深度,如图2所示。各层台阶的高度和放坡宽度可根据现场情况控制。

对于土质较差采用井点法降水及分层放坡后仍出现塌方的基坑,可用木桩或挡土板对坑壁进行加强,在基坑周围打下3-5m长的木桩或钢管,间距可按2m布置。桩外侧设置木板或者装有土的编织袋等,桩之间用横杆进行连接,在桩头部位加拉线与地面的板桩连接,以防止木桩或钢管向坑内倾倒。

施工期间要及时对支撑施加预应力,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做好支撑预应力的附加工作。还需加强对支撑的观察,如钢支撑失稳前一般有拱起侧弯或下沉的先兆,应迅速采取加固或补撑措施。

3.3基坑周边设置护栏

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组成,上杆离地面高度1.0-1.2 m。下杆离地面高度0.5-0.6m,并加挂安全网,横杆长度大于 2.5 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栏杆柱可采用钢管打入地面,埋深0.5-0.7m,钢管离边口的距离不应小于0.8 m;当基坑周边采用板桩时,钢管可打在板桩外侧,以保证坑边作业的人身安全。

3.4其他措施

机械挖土的挖掘机械作业位置必须牢固,作业半径内严禁站人。进人现场的作业人员必须戴安全帽。

钢管堆放的两侧设立柱,堆放高度不超过1m。

水泥堆放的地面垫平,堆放高度不超过12包。

圆木和毛竹堆放的两侧设立柱,堆放高度不超过2m,并有防止滚落的措施。

线盘放置的地面平整、坚实,滚动方向前后均掩牢。

基坑需要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积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必要是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混凝土保护。

基坑开挖结束后要及时进行垫层和底板的浇筑,将对坑底土体的隆起起到很大限制作用。并且基坑开挖到底后这一段时间为坍塌风险最高期。

4.总结

总之,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无支撑暴露时间是控制基坑变形、保障基坑安全的重要环节。深基坑施工要严格执行规范及有关规定,从技术上采取周密的防护措施,并保证防护措施落到实处,从而保证施工全过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梁卫东、张俊平、张耀、唐正国,深基坑工程中地下水问题的研究 [J],施工技术,2005年,第6期。

[2]李一玮,基坑坍塌常见原因的分析及预防措施 [J],建筑安全,2005年,第7期。

[3]顾宝和、周红,基坑工程若干基本问题的讨论 [J],工程勘察,1997年,03期。

建筑物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篇4

一、事故经过 某市电视台演播中心工程由市电视台投资兴建,某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某建设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监理。该工程在市招标办公室进行公开招投标。该市某建筑公司于某年1月13日中标,并于3月31日与市电视台签订了施工合同。该建筑公司组建了项目经理部,史某任项目经理,成某任项目副经理。4月1日工程开工,计划竣工日期为第二年7月31日。工地总人数约250人,民工主要来自南方。市电视台演播中心工程地下2层、地上18层,建筑面积34 000 m2,采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演播中心工程的大演播厅总高38 m(其中地下8.70 m,地上29.30 m),面积为624 m2。7月开始搭设模板支撑系统支架,支架钢管、扣件等总吨位约290 t,钢管和扣件分别由甲方、市建工局材料供应处、某物资公司提供或租用。原计划9月底前完成屋面混凝土浇筑,预计10月25日16:00完成混凝土浇筑。在大演播厅舞台支撑系统支架搭设前,项目部在没有施工方案的情况下,按搭设顶部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法,先后完成了3个演播厅、门厅和观众厅的搭设模板和浇筑混凝土施工。1月,该建筑公司工程师茅某编制了“上部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并于当月30日经项目副经理成某和分公司副主任工程师赵某批准实施。7月22日开始搭设施工后时断时续。搭设时没有施工方案,没有图样,没有进行技术交底。由项目副经理成某决定支架立杆、纵横向水平杆的搭设尺寸按常规(即前5个厅的支架尺寸)进行搭设,由项目部施工员丁某在现场指挥搭设。搭设开始约15天后,分公司副主任工程师赵某将“模板工程施工方案”交给丁某。丁某看到施工方案后,向项目副经理成某作了汇报,成答复还按以前的规格搭架子,到最后再加固。模板支撑系统支架由该建筑公司的劳务公司组织进场的朱某工程队进行搭设(朱某是市标牌厂职工,以个人名义挂靠在该建筑公司劳务公司,6月进入施工工地从事脚手架搭设,事故发生时朱某工程队共17名民工,其中5人无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地上25~29 m最上边一段由木工工长孙某负责指挥木工搭设。10月15日完成搭设,支架总面积约624 m2,高度38 m。搭设支架的全过程中,没有办理自检、互检、交接检、专职检的手续,搭设完毕后未按规定进行整体验收。10月17日开始进行模板安装,10月24日完成。23日木工工长孙某向项目部副经理成某反映水平杆加固没有到位,成某即安排架子工加固支架。25日浇筑混凝土时仍有6名架子工在继续加固支架。10月25日6:55开始浇筑混凝土,8:00多,项目部资料质量员姜某才补填混凝土浇捣令,并送监理公司总监韩某签字,韩某将日期签为24日。浇筑现场由项目部混凝土工长邢某负责指挥。该建筑公司的混凝土分公司负责为本工程供应混凝土,并为B区屋面浇筑 C40混凝土。屋面坍落度16~18 cm,用2台混凝土泵同时向上输送混凝土,输送高度约40 m,泵管长度约60 m×2。浇筑时.现场有混凝土工长1人,木工8人,架子工8人,钢筋工2人,混凝土工20人,以及电视台3名工作人员(为拍摄现场资料)等。自10月25日6:55开始至10:10,输送机械设备一直运行正常。到事故发生时,输送至屋面的混凝土约139 m3,重约342 t,占原计划输送屋面混凝土总量的51%。10:l0,当浇筑混凝土由北向南单向推进,浇至主次梁交叉点区域时,模板支架立杆失稳,引起支撑系统整体倒塌。屋顶模板上正在浇筑混凝土的工人纷纷随塌落的支架和模板坠落,部分工人被塌落的支架、模板和混凝土浆掩埋。事故发生后,该建筑项目经理部向有关部门紧急报告事故情况。闻讯赶到的领导、公安民警、武警战士和现场工人实施了紧急抢险工作,将伤者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事故造成正在现场施工的民工和电视台工作人员6人死亡,35人受伤,其中重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707 815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1)支撑体系搭设不合理。在主次梁交叉点区域的每平方米钢管支撑的立杆数应为6根,实际上只有3根立杆受力,又由于梁底模下木方呈纵向布置,使梁下中间排立杆的受荷过大,有的立杆受荷最大达4 t多。有部分立杆底部无扫地杆,步距过大,达2.6 m,造成立杆弯曲,加之输送混凝土管的冲击和振动等影响,使节点区域的中间单立杆首先失稳并随之带动相邻立杆失稳。(2)模板支撑与周围结构连结点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造成了顶部晃动,加快了支撑失稳的速度。(3)未按《建筑法》的要求,对专业性较强的分项工程——现浇混凝土屋面板的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有了施工方案后也未按要求进行搭设。(4)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扣件或钢管支撑进行设计和计算,因此,在后补的施工方案中模板支架设计方案过于简单,且无计算书,缺乏必要的细部构造大样图和相关的详细说明。即使按照施工方案施工,现场搭设时也是无规范可循。(5)监理公司驻工地总监理工程师无监理资质,工程监理组没有对支架搭设过程严格把关,在没有对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案审查认可的情况下同意施工,没有监督对模板支撑系统的验收.就签发了浇捣令,工作严重失职,导致工人在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模板支撑系统上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是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6)在上部浇筑屋盖混凝土的情况下,民工在模板支撑下部进行支架加固,是造成事故伤亡人员扩大的原因之一。(7)该建筑公司领导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个别领导不深入基层,对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监督管理不力,对重点部位的施工技术管理不严,有法有规不依。施工现场用工管理混乱,部分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作业,对民工未进行三级安全教育。(8)施工现场支架钢管和扣件在采购、租赁过程中质量管理把关不严,部分钢管和扣件不符合质量标准。(9)建筑安全管理部门对该建筑工程执法监督和检查指导不力,对监理公司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三、事故责任划分及处理(1)该建筑公司项目部副经理成某,具体负责大演播厅舞台工程,在未见到施工方案的情况下,决定按常规搭设顶部模板支架;在知道支撑系统的立杆、纵横向水平杆的尺寸与施工方案不符时,不与工程技术人员商量,擅自决定继续按原尺寸施工,盲目自信。他对事故的发生应负主要责任,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监理公司驻工地总监韩某,违反“市项目监理实施程序”中的规定,没有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认可,没有监督对模板支撑系统的验收,对施工方的违规行为没有下达停工令,无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上岗,对事故的发生应负主要责任,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该建筑公司项目部施工员丁某,在未见到施工方案的情况下,违章指挥民工搭设支架,对事故的发生应负重要责任,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4)朱某,违反国家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私招乱雇部分无上岗证的民工搭设支架,对事故的发生应负直接责任,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5)该建筑分公司兼项目部经理史某,负责电视台演播中心工程的全面工作,对该工程的安全生产负总责,但他对工程的模板支撑系统重视不够,未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对施工现场用工混乱等管理不力,对事故的发生应负直接领导责任,给予史某行政撤职处分。(6)监理公司总经理张某,违反建设部《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和注册试行办法》(建设部第18号令)的规定,严重不负责任,委任没有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的韩某担任电视台演播中心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对驻工地监理组监管不力,工作严重失职,应负有监理方的领导责任。有关部门按行业管理规定对该监理公司给予在某市停止承接任务一年的处罚和相应的经济处罚。(7)该建筑公司总工程师郎某,负责公司的技术质量全面工作,并在公司领导内部分工中负责电视台演播中心工程,但他深入工地解决具体的施工和技术问题不够,对大型或复杂重要的混凝土工程施工缺乏技术管理,监督管理不力,对事故的发生应负主要领导责任,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8)该建筑公司安技处处长李某,负责公司的安全生产具体工作,但他对施工现场安全监督检查不力,安全管理不到位,对事故的发生应负安全管理上的直接责任,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9)该建筑公司某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赵某,负责分公司技术和质量工作,但他对模板支撑系统的施工方案的审查不严,而方案中缺少计算说明书、构造示意图和具体操作步骤,未按正常手续对施工方案进行交接,对事故的发生应负技术上的直接领导责任,给予行政记过处分:(10)项目经理部项目工程师茅某,负责工程项目的具体技术工作,但他未按规定认真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中未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细化,未按规定组织模板支架的验收工作,对事故的发生应负技术上的重要责任,给予行政记过处分。(11)该建筑公司副总经理万某.负责该建筑公司的施工生产和安全工作,但他深入基层不够,对现场施工混乱、违反施工程序的状况缺乏管理,对事故的发生应负领导责任,给予行政记过处分。(12)该建筑公司总经理刘某,负责公司的全面工作,对公司安全生产负总责,但他对施工管理和技术管理力度不够,对事故的发生应负领导责任,给予行政警告处分。

四、整改措施 1.安全管理措施(1)召开全市大会,通报事故情况,公布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对全市建筑行业下一步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2)市建工局、市建委认真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按国家行业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要求,强化行业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技术管理工作,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3)加强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力度,规范企业的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用工管理,坚决制止私招乱雇现象;新工人入场,必须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特别是对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一定要严格履行必要的验证手续,如审查备案证书的原件;对农民工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危险危害因素和紧急救援、逃生知识的安全教育。(4)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建设监理市场,严禁无证监理;禁止将监理业务转包或分包;监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监理公司应充实安全技术专业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对技术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较大的项目一定要监理到位。2.安全技术措施

(1)按照《建筑法》的规定,对专业性较强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在施工中遵照执行。(2)专项施工方案必须具有按规范规定的计算方法的设计计算书,具有符合实际的、有可操作性的构造图及保证安全的措施。(3)对特殊、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工程,技术部门要严格审查、把关;健全检查、验收制度,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4)严格履行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程序,认真执行签字、验收责任制度,依法追究责任。(5)在购买和使用建筑用材料、设备时,必须选择有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书、生产许可证(若需要时)的产品;签订购置、租赁合同时,要明确产品质量责任,必要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

特大吊装事故案例分析

一、事故经过 某年某月某日8:00左右,在某市造船厂船坞工地,由某工程公司、某中心等单位共同承担安装载重量600 t、跨度为170 m的巨型龙门起重机的工程,在吊装主梁过程中发生倒塌,造成36人死亡的特大事故。1.起重机吊装过程

事故前3个月,该工程公司施工人员进入造船厂开始进行龙门起重机结构吊装工程;2个月后,完成了刚性腿整体吊装竖立工作。事故前12日,该中心进行主梁预提升,通过60%~100%负荷分步加载测试后,确认主梁质量良好,塔架应力小于允许应力。事故前4日,该中心将主梁提升离开地面,然后分阶段逐步提升。至事故前1日19:00,主梁被提升至47.6 m高度。因此时主梁上小车与刚性腿内侧缆风绳相碰,阻碍了提升。该公司施工现场指挥考虑天色已晚,决定停止作业,并给起重班长安排好工作,明确次日早晨放松刚性腿内侧缆风绳,为8:00正式提升主梁做好准备。2.事故发生经过

事故当日7:00,公司施工人员按现场指挥的布置,通过陆侧(远离江河一侧)和江侧(靠近江河一侧)卷扬机先后调整刚性腿的两对内、外两侧缆风绳,现场测量员通过经纬仪监测刚性腿顶部的基准靶标志(调整时,控制靶位标志内外允许摆动20 mm),并通过对讲机指挥两侧卷扬机操作工进行放缆作业。放缆时,先放松陆侧内缆风绳,当刚性腿出现外偏时,通过调松陆侧外缆风绳减小外侧拉力进行修偏,直至恢复至原状态。通过10余次放松及调整后,陆侧内缆风绳处于完全松弛状态,被推出上小车机房顶棚。此后,又使用相同方法和相近的次数,将江侧内缆风绳放松调整为完全松弛状态。约7:55,当地面人员正要通知上面工作人员推移江侧内缆风绳时,测量员发现基准标志逐渐外移,并逸出经纬仪观察范围,同时现场人员也发现刚性腿不断地在向外侧倾斜。不久,刚性腿倾覆,主梁被拉动横向平移并坠落,另一端的塔架也随之倾倒。3.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事故造成36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死亡人员中,公司4人,中心9人(其中有副教授1人、博士后2人、在职博士1人),造船厂23人。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约l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8 000多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立即组成调查组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1.刚性腿在缆风绳调整过程中受力失衡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事故调查组在听取工程情况介绍、现场勘查、查阅有关各方提供的技术文件和图样、收集有关物证和陈述笔录的基础上,对事故原因作了认真的排查和分析。在逐一排除了自制塔架首先失稳、支承刚性腿的轨道基础沉陷移位、刚性腿结构本体失稳破坏、刚性腿缆风绳超载断裂或地锚拔起、荷载状态下的提升承重装置突然破坏断裂及不可抗力(地震、飓风等)的影响等可能引起事故的多种其他原因后,重点对刚性腿在缆风绳调整过程中受力失衡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经过有关专家对吊装主梁过程中刚性腿处力学机理的分析及受力计算,提出了特大事故技术原因调查报告,认定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吊装主梁过程中,由于违规指挥、操作,在未采取任何安全保障措施情况下,放松了内侧缆风绳,致使刚性腿向外侧倾倒,并依次拉动主梁、塔架向同一侧倾坠、垮塌。2.施工作业中违规指挥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该公司施工现场指挥在主梁上小车碰到缆风绳需要更改施工方案时,违反吊装工程方案中关于“在施工过程中,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施工方案的作业要求。如有特殊情况进行调整,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安全”的规定,未按程序编制修改局面作业指令,未逐级报批,在未采取任何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况下,下令放松刚性腿内侧的2根缆风绳,导致事故发生。3.吊装工程方案不完善、审批把关不严是事故的重要原因 该公司编制、其上级公司批复的吊装工程方案中提供的施工阶段结构倾覆稳定验算资料不规范、不齐全;对造船厂600 t龙门起重机刚性腿的设计特点,特别是刚性腿顶部外倾710 mm后的结构稳定性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对主梁提升到47.6 m时,主梁上小车碰刚性腿内侧缆风绳这一可以预见的问题未予考虑,对此情况下如何保持刚性腿稳定的这一关键施工过程更无定量的控制要求和操作要领。吊装工程方案及作业指导书编制后,虽按规定程序进行了审核和批准,但有关人员及单位均未发现存在的上述问题,使得吊装工程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在重要环节上失去了指导作用。4.施工现场缺乏统一严格的管理,安全措施不落实是事故伤亡扩大的原因

(1)施工现场组织协调不力。在吊装工程中,施工现场甲、乙、丙3方立体交叉作业,但没有及时形成统一、有效的组织协调机构对现场进行严格管理。在主梁提升前l0日成立的“600 t龙门起重机提升组织体系”,由于机构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并没有起到施工现场总体调度及协调作用,致使施工各方不能相互有效沟通。乙方在决定更改施工方案,决定放松缆风绳后,未正式告知现场施工各方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甲方也未明确将事故当日的作业具体情况告知乙方,导致造船厂23名在刚性腿内作业的职工死亡。

(2)安全措施不具体、不落实。事故发生前一个多月,由工程各方参加的“确保主梁、刚性腿吊装安全”专题安全工作会议上,在制定有关安全措施时没有针对吊装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研究并提出全面、系统的安全措施,有关安全要求中既没有对各单位在现场必要人员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关于现场人员如何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条款。施工各方均未制定相应程序及指定具体人员对会上提出的有关规定进行具体落实、,例如,为吊装工程制定的工作牌制度就基本没有落实。

综上所述,此起特大事故是一起由于吊装施工方案不完善,吊装过程中违规指挥、操作,并缺乏统一严格的现场管理而导致的重大责任事故。

三、事故责任划分及处理

这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作业中的违规指挥所致。

起重机结构吊装施工现场由该公司职工担任副指挥和施工现场指挥,在发生主梁上小车碰到缆风绳情况时,未修改局面作业指令和执行逐级报批程序,违章指挥导致事故发生,该公司应负主要方面责任。(1)该公司某职工,600 t龙门起重机吊装工程事故当日施工现场指挥,不按施工规定进行作业,对于主梁受阻问题,自行决定,在没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就安排人放松刚性腿内侧缆风绳,导致事故发生。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责任者,犯有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给予开除公职处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2)公司副经理,作为600 t龙门起重机吊装工程项目经理,忽视现场管理,未制定明确、具体的现场安全措施;明知7月17日要放刚性腿内侧缆风绳,也未提出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且事发时不在现场。对事故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犯有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给予开除公职、开除党籍处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3)对其他12名特大事故相关责任人,根据职务、职责,分别给予开除党籍、留党察看、党内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等党纪处分和开除公职、行政撤职、行政降级、行政记过、行政警告处分等行政处罚;对涉嫌犯有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责成该3个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调查结论,对与事故有关的其他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四、事故教训和与整改措施(1)工程施工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坚决杜绝有章不循、违章指挥、凭经验办事和侥幸心理。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现场施工违规指挥所致,而施工单位在制定、审批吊装方案和实施过程中都未对600 t龙门起重机刚性腿的设计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只凭以往在大起重量门吊施工中曾采用过的放松缆风绳的经验处理这次缆风绳的干涉问题。对未采取任何安全保障措施就完全放松刚性腿内侧缆风绳的做法,现场有关人员均未提出异议,致使该公司现场指挥人员的违规指挥得不到及时纠正。此次事故的教训证明,安全规章制度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并坚决贯彻执行,以改变那种纪律松弛、管理不严、有章不循的情况。不按科学态度和规定的程序办事,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想当然、凭经验、靠侥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今后在进行起重吊装等危险性较大的工程施工时,应当明确禁止其他与吊装工程无关的交叉作业,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现场,以确保施工安全。(2)必须落实建设项目各方的安全责任,强化建设工程中外来施工队伍和劳动力的管理。

这起事故的最大教训是以包代管。为此,在工程的承发包中,要坚决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现象。首先是严格市场的准人制度,对承包单位必须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在多单位承包的工程中,发包单位应当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在工程合同的有关内容中必须对业主及施工各方的安全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制约机制,以保证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劳动用工多样化趋势。特别是在建设工程中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为此,一定要重视对外来施工队伍及临时用工的安全管理和培训教育,必须坚持严格的审批程序;必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对特种作业人员要严格培训考核、发证,做到持证上岗。

此外,中央管理企业在进行重大施工之前,应主动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

(3)要重视和规范高等院校参加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使产、学、研相结合,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基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篇5

坍塌事故调查分析

2009年9月9日下午16时15分左右,台州市某小区项目建设工地在塔吊塔基开挖时,发生泥浆池坍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本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15万元。

一、工程基本概况和事故单位概况

台州市某小区项目的业主单位是浙江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8年6月初通过招投标形式取得路桥区路桥街道富仕路以南地块14586平方米的商住用地。

该小区项目桩基工程的施工单位是浙江某建设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8年8月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协议,并于2009年7月2日由建设工程招投标办公室确认该小区一、二标段桩基工程中标。

该小区项目桩基工程的监理单位是台州某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9年5月8日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该小区的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并于2009年7月17日由建设工程招投标办公室确认其该项目中标。

2009年5月中旬,工程项目业主单位工程部同施工方、监理方协商后,于5月16日在项目工地召开建设工程第一次工地例会,会议由项目业主单位项目部负责人丁某主持。会后,按照业主方

—1— 的要求,该小区建设工程开始桩基施工作业。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2009年9月5日,工程项目部着手开挖项目工程2#塔吊基坑。由工程项目部自行编制的施工方案是采用沉井法开挖塔吊基坑,且沉井也已预制,但因沉井预制件太重(约16吨),工地的吊车无法将其吊到预定位臵,项目部经理徐某和技术安全负责人梁某商量后,改为基坑放坡大开挖。9月6日,由于徐某等人感觉基坑开挖存在安全隐患,就用推土机将位于塔吊基坑旁边的泥浆池(长15.6m,宽15m左右)南侧填土,将泥浆池缩小为15.6m×10m左右(深度为1.7m-2.5m左右),并组织人员在泥浆池南侧每隔0.4m左右打一根6m长的松木桩,共打了60根桩。此时,泥浆池与塔吊基坑上口开挖边线水平距离3.5m左右。

二、事故发生经过

2009年9月9日下午3时左右,2#塔吊基坑全部开挖到基底设计标高后,项目部经理徐某在坑底现场指挥,安排9名操作工人进入基坑开始桩头清理、支模等工作。到4时15分左右,泥浆水往下流动,池内泥浆随之倾泻而下,很快就将塔吊基坑淹没。在基坑内的徐某拼命向南边逃跑,最终成攻脱险,但现场另有7名工人被埋,至10日上午7名被埋人员陆续在事故现场找到,经确认均已死亡。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2—

(一)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1.工程项目部缺乏科学可行的塔吊基坑开挖方案,违章作业。该项目工程地下室基坑开挖方案中没有塔吊塔基开挖的具体详细的专门方案,在施工现场不具备大开挖放坡条件下,工程项目部将该项目2#塔吊塔基的施工采用放坡大开挖(改变了原工程项目部自行编制沉井开挖施工方案),且盲目指挥,冒险作业,野蛮施工,边坡比仅为1:1左右,满足不了现场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要求。同时,工程项目部安全技术保障措施不到位。由于施工现场泥浆位臵与塔吊基坑距离太近,项目经理等人虽认识到安全隐患的存在,同时在泥浆池南侧采用填土和木桩支护,但没有派人观察,未能及时发现事故的预兆,且所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不能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在泥浆池坍塌时,造成基坑内7名施工作业人员被埋致死。

2.监理公司现场监理和监理责任不到位。工程监理部内部管理混乱,监理责任不到位,项目总监史某基本缺位,承接承包监理业务而没有监理资格的傅某实际控制了该工程项目工程的监理工作。在发现项目部违规开挖塔吊基坑,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后,没有进行有效制止,及时下达停工令,没有尽到监理的应有职责。

(二)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1.业主单位违法开工建设。工程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3— 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完全没有的情况下,要求施工单位开工建设。

2.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施工单位管理混乱,责任不落实。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工程项目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对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发现和排查、整改。

3.相关管理部门监管责任不到位。相关管理部门分别于6月上旬和中旬发现了该工程项目违法施工,发出了“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听侯处理”的行政执法通知书,但均没有任何的后续措施,听任施工单位继续违法施工。直至“9·9”坍塌事故发生,业主单位仍然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相关管理部门对监理单位人员登记把关不严,导致无监理资格的人员予以登记。

四、事故的结论和责任的认定

根据事故调查组和专家鉴定,这是一起较大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一)浙江某建设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内部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对该工程项目部的安全生产处于失管状态,对项目部没有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工程项目部在不具备大开挖放坡条件下,采用放坡大开挖,盲目指挥,冒险作业,野蛮施工,且安全技术保障措施不到

—4— 位,以致造成严重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同时,对项目部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不落实,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施工单位对此次事故负有主要责任。

(二)台州某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内部管理混乱,监理职责不到位,派出没有监理资格的傅某担任该项目的监理员,监理总监史某基本缺位。在工程项目部违规开挖塔吊基坑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后,没有及时下达停工令,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另据查,还有其他项目也派出没有资格的人员担任工程监理,严重违反项目监理的有关规定。

(三)浙江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在企业还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要求施工企业开工建设,对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

五、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一)浙江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1.要认真吸取本次坍塌事故的沉痛教训,该工程项目必须按规范要求及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已于2009年7月份取得),在依法批准开工后,应按规定向建设主管部门报送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告。

2.项目桩基工程在完善相关手续后,方可重新开工建设。要督促建设施工单位必须深刻吸取这次事故的沉痛教训,制订严

—5— 格的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落实安全责任,确保施工安全。同时,要重新落实工程监理单位,督促监理单位落实安全责任,规范监理行为,确保监理人员到位,保障施工安全,坚决杜绝类似生产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二)浙江某建设有限公司

1.要认真吸取本次坍塌事故的沉痛教训,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

2.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责任。要统一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严禁工程项目挂靠行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条件所需的资金投入,规范施工行为,严格各项规程,坚决克服盲目指挥、冒险作业等违章作业行为。

3.加强对施工现场和项目部的安全检查和监督,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要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要认真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及时落实隐患整治,改善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条件。

4.加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认真落实企业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要将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提高对事故发生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6—

(三)台州某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已经发现工程项目部违规开挖塔吊基坑,但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止。特别是事故发生的当天下午,现场监理人员为了推卸监理责任,制作了一份虚假署名和不实日期的停工通知令,严重违背了监理的职业道德,该监理单位被依法吊销监理资质证书。

(四)相关管理部门。

1.吸取本次事故的沉痛教训,针对全市范围内部分建设工程存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三证”不齐不全的违规建设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净化建设市场。

2.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及工程项目的日常安全监管。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的安全技术措施。明确职责,严禁挂靠。

3.加强对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严格工程监理的准入条件,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督促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认真落实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理责任。

4.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执法机制。要从本次事故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7— 进一步加大对建筑领域违法违规企业的查处力度,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大对转包、挂靠承包行为的查处。

5.加强对行业内行政许可、备案审查的督查、指导,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办法,强化行业监管责任,使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和优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6.开展行业内的安全隐患大排查,结合全国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消险隐患,确保施工作业安全,促进建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六、专家点评

这起事故是由于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不执行《建筑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违背基本建设法定程序,擅自决定开工,且施工管理混乱;工程监理单位越权监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等一系列问题所造成的。在施工现场不具备大开挖放坡条件的情况下,项目经理盲目指挥,冒险作业,野蛮施工,在开挖过程中没有及时检查发现事故预兆,造成了本次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防止此类事故的关键,就是要对事故多发、易发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加强调查、分析、研究,消除安全隐患,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确保建筑施工安全生产。

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篇6

1.发现教室泥土和砖瓦坠落事故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内向应急领导小组。

2.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下达命令(可用广播或手提喇叭、哨子):所有人员必须在原地站立不动,不准向前移动。防止发生拥挤践踏引起学生混乱,以致造成学生死亡。

3.校舍内的人员必须有秩序地疏散、撤退,为营救创造条件。

4.救护人员应当全力抢救受伤人员,对危重伤员进行急救,并打120求援。

5.警戒小组应当在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维护现场秩序,避免拥挤和混乱,并为救援人员提供通道。

6.后勤保障小组应当及时准备救护车辆。

7.班主任应及时与受伤学生的家长联系,学校并派干部、老师去医院,探视、慰问受伤学生。

8.事故现场的警戒线必须等救援工作完成,校舍事故隐患排除,事故调查结束后方可解除。

高大模板坍塌事故分析与预防 篇7

近年来, 建筑施工模板倒塌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时有发生, 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而且严重威胁到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据统计, 2006年度共计发生880余起的重大伤亡事故, 其中坍塌事故130起。2007年度共计发生780余起, 其中坍塌事故112起。

2 坍塌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坍塌事故报告, 我们可以知道造成模板坍塌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2.1 支架施工设计方案与设计计算方面的问题

包括支架施工设计方案缺乏针对性;荷载计算或有误、或考虑不周;模板支架搭设不规范、构造不全等等。

2.2 施工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

包括不按规范和专项施工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如一些施工企业不按规定编制模板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或不按施工方案搭设模板支撑体系, 技术人员编制的《高大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没有按规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和审查, 存在一系列重大原则性错误。高大模板支架搭设前, 施工单位没有召开技术交底会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项施工技术交底。模板搭设完成后, 没有组织验收, 常常没有取得工程项目监理机构同意就进行混凝土浇筑。

2.3 钢管和扣件质量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2.3.1 施工现场使用的钢管、扣件, 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检测证明 等相关资料不全, 一些施工器材的产品标识模糊不清。

2.3.2 进场的钢管、扣件使用前, 未按有关技术标准规定按次进行抽样送检。

2.3.3 钢管、扣件不合格。如钢管出厂壁厚不足, 扣件抗滑和抗破坏能力不合格;钢管、扣件由于经多次周转使用后存在严重磨损, 加上维护保养不到位, 造成外观质量差, 钢管和扣件锈蚀、麻坑、变形、弯曲、开裂等, 致使模板支架承载能力明显降低, 导致存在安全隐患。

3 案例技术分析

现在, 我们通过坍塌事故实例, 针对引发高大模板坍塌的方案设计及现场搭设受力等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所在。

某正在浇筑砼的锅炉房工程屋面突然发生坍塌, 造成11人死亡、 2人重伤、1人轻伤, 直接经济损失达257.5万元。坍塌部位位于整个锅炉房北侧, 平面尺寸约为18m×34.6m。屋面为梁板结构, 二层楼面距屋面16.5米, 屋面主梁尺寸为400mm×1500mm, 跨度18m, 次梁的尺寸为250mm×900mm, 板厚120mm, 屋面支撑采用Φ48×3.5的钢管搭设, 传力至二层楼面。

屋面支撑搭设基本以主梁轴线为基准, 距梁轴线 0.5m 左右两侧设置两根立杆, 其余部分以间距不超过1.8m为原则平均分配立杆间距 (实际最大值为1.7m) , 步距1.5m。据勘查, 水平杆在纵横方向每隔一个步距均缺设一根, 排架支撑中没有设置连续的竖向和水平剪刀撑。施工时, 平台东端砼采用泵车送达后人工驳运, 西端为直接布料。

经过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分析, 得出支撑最大受载区域大体为 2.89m2 (1.7m×1.7m) , 其下部支撑立杆为2根Φ48×3.5的钢管。我们按《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 (JGJ162-2008) 对架体进行力学分析:

3.1 荷载分析

作用于模板支架的荷载包括静荷载、活荷载和风荷载:

3.1.1 静荷载标准值包括以下内容:

(1) 脚手架的自重 (kN) :

NG1 = 0.1337×16=2.139kN

(2) 模板的自重 (kN) :

NG2 = 0.50×1.7×1.7=1.445kN

(3) 梁板钢筋混凝土自重 (kN) :

主梁:0.4 × 1.5 × 1.7= 1.02m3

次梁:0.25 × 0.9 ×1.7 = 0.383m3

楼板:[ (1.7×1.7) - (0.4 ×1.7) - (0.25×1.7) ]× 0.12 = 0.214m3

NG3= (1.02+0.383+0.214) × (24+1.1) =40.587kN

经计算得到, 静荷载标准值 NG = (NG1+NG2+NG3) = 44.171kN。

3.1.2 活荷载为施工荷载标准值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

NQ = (1.0+2.0) ×1.7×1.7=8.67kN

3.1.3 不考虑风荷载时, 立杆的轴向压力设计值计算为:

N=1.35NG+1.4ψNQ=1.35×44.171+ 1.4×0.85×8.67=69.948kN

则传递至单根立杆的荷载为34.974kN。

3.2 稳定分析

由于轴心受压杆件的长细比按规范要求应限制在λ=150之内, 也就是当考虑钢管的计算长度 L0≤2385mm时, 才能符合规范要求。若要满足此要求, 就必须在计算杆件两端形成良好的铰接状态 (如安装水平剪刀撑, 形成水平刚度较强的状态) 。本案例支撑水平杆步距虽要求为1500mm, 但实际水平杆“在纵横方向每隔一个步距均缺设一根”, 因此按2步距进行验算, 则λ= 3000/15.9=188.7, 此时的φ=0.202 。

稳定验算:σ=N/ (φ×A) =408.35MPa

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事故的技术原因主要是:

3.2.1 本案例屋面设计标高较大, 离地面达21m, 与二层平台间距达16.5m。因此, 支撑竖向高度较大, 采用Φ48×3.5钢管作竖向立杆, 水平间距 1.0m~1.7m明显过大, 水平杆上下间距 1.5m, 没有设置连续的竖向和水平剪刀撑, 导致支撑系统整体性极差, 即没有形成可靠的空间受力结构。

3.2.2在未计入施工中泵送砼直接对模板支撑的冲击力时, 支撑立杆受力已达34kN 以上。假设钢管立杆的计算长度为3000mm, 则钢管稳定验算中的计算应力已达408.35MPa, 此值已大大超过Q235钢的设计强度值205MPa和屈服强度值235MPa。因此支撑立杆已不稳定, 发生坍塌事故已是必然。

4 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架坍塌事故的预防措施

4.1 严格贯彻国家、省、市规定

严格执行建设部建质[2009]87号《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和国标《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福建省闽建建[2007]32号文《高大模板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施工安全管理规定》等的规定, 并在实施中得到落实。

4.2 规范编制专项方案, 确保方案落实

编制的方案应严格按照《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内容进行编制。对于高度超过8米, 或跨度超过18米, 或施工总荷载15kN/m2及以上、或集中线荷载20kN/m及以上的高大模板支撑系统, 应当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查。

4.3 保证钢管和扣件的质量

制定材料进场验收制度, 严格检查进场的钢管、扣件, 必须具有产品生产许可证、质量合格检测证明和厂家标识, 杜绝假冒、伪劣的钢筋和扣件进场。

4.4 控制浇筑阶段的施工荷载和浇筑顺序

制定混凝土浇捣方案, 合理安排浇捣顺序, 尤其对于较大高度的梁进行分层分段浇捣, 合理选择混凝土泵管输送线路, 控制混凝土浇捣速度, 确保模板受力均衡。施工过程应指派专人对模板、支撑系统的受荷、变形情况等进行监测。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浇筑。

4.5 加强架体稳定性的构造措施

4.5.1 合理设置扫地杆及梁下纵横向水平杆, 设置时应注意: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立杆上。

4.5.2 合理设置步距及水平拉杆, 支撑架的步距以 0.9~1.5m 为宜, 且最大不能超1.5m。每一步距处纵横向各应设一道水平拉杆。所有水平拉杆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无处可顶时, 应在水平拉杆端部和中部沿竖向设置连续式剪刀撑。当层高8~20m, 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拉杆中间增设一道水平拉杆, 当层高>20m, 在最顶两步距水平拉杆中间应分别增设一道水平拉杆。

4.5.3 模板支撑架立杆应使用对接接长的方式, 严禁搭接, 严禁上段与下段错开固定在水平杆上。同时梁和板的立柱, 纵横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 以便拉结形成整体提高架体的稳定性。

4.5.4 立杆支撑应采用顶托受力, 不得采用横杆受力。在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杆。U形支托与楞梁两侧间如有间隙必须楔紧, 其螺杆伸出钢管顶部≯200mm, 螺杆外径与主杆钢管内径的间隙≯3mm, 安装时应保证上下同心。

4.5.5 合理设置竖向剪刀撑及水平剪刀撑, 防止泵送砼对模板支撑的冲击所造成的架体整体失稳。当满堂模板和共享空间模板支架在外侧周围应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 中间在纵横向应每隔10m左右设由下至上的竖向连续式剪刀撑, 其宽度宜为4~6m。当层高8~20m时, 还应在纵横向相邻的两竖向连续式剪刀撑之间增加之字斜撑 (见图1、图2) 。当层高>20m时, 之字斜杆全部改为连续式剪刀撑 (见图3、图4) 。

在竖向剪刀撑的顶部、扫地杆处应设置水平剪刀撑。当层高>8m时, 在原水平剪刀撑间增设一道水平剪刀撑。

4.5.6 严格控制支撑架的变形, 立杆底部支承结构必须具有支承上层荷载的能力。当立杆落在地面时, 须增设强度不低于C10、厚度不少于100mm的砼垫层;当落在楼面时, 楼面下应采取可靠的支顶措施。为合理传递荷载, 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 底座宜采用规格不小于150mm×150mm×8mm钢板和钢管套管焊接组成。底座下应设置长度不少于2跨、宽度不小于150mm、厚度不小于50mm的木垫板或仰铺12~16号槽钢。

4.5.7 现场高大模板架体的实际支撑情况, 除通过与周边结构连接、架体自身设斜杆的方法来提高自身架体的整体稳定性外, 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采取构造加强措施:

(1) 针对超重模板支架, 可以增加立杆数, 加大布置密度以及扩大基地面积等方法。

(2) 针对超高、大跨度模板支架, 增加竖向加强带和水平加强带、适当增加架体内部竖向加强带 (如图5) 。

5 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架坍塌事故的应急预案

5.1 重点防范部位

扣件式钢管模板支撑架坍塌重点防范部位一般包括:支撑高度大于8米, 或跨度超过18m, 或施工总荷载大于15kN/m2, 或集中线荷载大于20kN/m的模板支撑系统。

5.2 基本内容

5.2.1 重点防范部位概况

重点防范部位所处的区域位置、周围环境、施工通道、作业性质、作业人数、使用工具、作业方法、操作程序以及所涉及的工种等。

5.2.2 控制措施及责任人

针对隐患进行安全分析 , 制定出对应的控制措施以确保作业安全。为保证控制措施的落实 , 还须明确相应的责任人。

5.2.3 施救措施

(1) 针对不同的施工行为、人员数量和事发类型、部位 , 制定出相应的施救方法。

(2) 对事发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预防事态扩大的措施。

(3) 针对事故发生的不同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预防事态恶化的措施。

(4) 确定施救和疏散人员、物资的办法和路线, 以及紧急联络与通讯的方法。

6 结束语

坍塌是建筑施工“四大伤害”之一, 而模板支撑工程又是坍塌事故多发的主要危险源之一。因此合理的模板工程设计、完善的支撑系统构造措施、检查、监测措施和预防措施、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等是提高模板工程施工质量、保证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确保整体稳定性、防止失稳和坍塌事故发生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建质[2009]87号, 《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

[4]建质[2003]82号, 《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

上一篇:赞美冬天优美诗句下一篇:适合面试的诗歌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