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共11篇)
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 篇1
**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报告
各位领导,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三五”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
**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消除绝对贫困、加速城镇化进程、舒缓生态压力、留足发展空间”的根本工作遵循,建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工作领导机构,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制定了《**县整县脱贫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细则》等文件;坚持“先建机制,后搞建设”,村村成立理事会,集中安置点组建联建会员会,理事会抓协调,搬迁群众全面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县处级领导下抓两级任行政村常务书记推进扶贫工作的工作机制,使易地搬迁工作快速推进。
(一)计划下达情况。2015年9月,省下达我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规模为4500户1672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户11149人,随迁户1500户5571人。今年1月,上级核定我县“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10209人,今年8月,上级追加下达计划搬迁贫困人口1313人。全县搬迁贫困人口总规模数为11522人。
(二)计划执行情况。目前,上级已分别下达我县2016年
组《关于对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进行动态调整的紧急通知》(昭扶字[2017]5号)文件,核定**县3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09人。
目前,已锁定建档立卡搬迁对象11522人,其中:计划任务外新增搬迁规模253户1313人,主要分布在**、**等乡镇。
三、2016-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
2016-2017年**县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09人,其中2016年4758人,2017年下达5451人。
(一)整改前的实施情况
2017年2月28日前,**县共批复启动安置点建设26个,计划搬迁3129户11911人(建档立卡户2395户9130人,同步搬迁734户2781人)。集中安置3008户11471人,分散安置121户440人,其中: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55户191人,随迁户66户249人。
全县26个集中安置点,建住房3008套,住房面积349425.93平方米,人均30.46平方米。
(二)整改后的实施情况
自今年3月以来,**县严格按照省、市易地扶贫搬迁整改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搬迁对象不精准、资金政策偏差、住房建设面积超标、资金管理不规范、安置点选址不合理、后续脱贫措施不具体等方面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工作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及时下发调整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补助政策文
(一)探索创新安置方式。通过认真组织学习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结合**山地多、平地少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质环境以及农村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在充分借鉴吸取贵州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消除绝对贫困、推动城镇化、舒缓生态压力、留足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创新采取“三进一建”安置方式(即进县城、进集镇、进现有村庄和建设新村),引导群众向县城、向集镇、向中心村集居,最大程度发挥搬迁效益。目前,在全县拟搬迁2926户、12423人中,有进县城109户401人,进集镇1148户4834人,进村庄1669户7188人,城镇化安置率达到42.9%。
案例:**社区**安置点安置
420户1600人(建档立卡391户1497人),使**乡城镇化率明显提升。
(二)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通过理论实践创新,不断探索总结提炼和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1668”工作法,取得了较好成果。即:1个工作机制。坚持“先建机制,后搞建设”原则,村村成立理事会,集中安置点组建联建委员会。执行6个群众说了算。去哪里,即“三进一建”,群众根据自身条件自己说了算;联建还是自建,群众说了算;户型如何选择,群众根据自己经济情况及承受能力自己说了算;建房质量好不好,群众监督自己说了算;资金谁来管理,群众自己说了算;产业如何发展,群众因地制宜自己说了算。坚持6个不准。无理事会不准建;无地灾评
升的模式,积极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个人素质修养水平,实现“共建共享共治”。
案例:集镇安置土地远,壮大产业保增收。**社区**安置点紧盯贫困户后续发展,逐户制定措施,推动农户就业。针对安置点贫困户来自全乡各村边远山区,搬迁后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宜,**乡采取依托现有茶花、茶叶、苗木、兔子养殖等产业,将原有土地通过承包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发展壮大现有产业,对搬迁对象有序开展劳务输出外出务工,对101户无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按劳动力组织进行技能培训,就近安排到茶花、茶叶、苗木、兔子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就业,为搬迁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参与作用 一是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村任常务书记,走村入户召开院坝会、板凳会,做群众宣传动员,征求群众意见,求得群众对工作的认同;二是全面推广“1668”工作法,把话语权、知情权、参与权交给搬迁群众,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充分调动了搬迁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存在问题和案例
(一)对象精准问题
各乡镇已锁定10209人的搬迁对象,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新识别增加人口及剔除人口要待国办系统开放后录入并得到上级认可;二是严格对照“六类地区”的要求,部分区域仍存
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 篇2
新华网北京12 月1 日电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2 月1 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举措。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坚持尊重群众意愿, 注重因地制宜, 搞好科学规划。坚持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相结合, 用好各类扶贫资源, 合力攻坚。坚持搬迁和发展“两手抓”, 妥善解决搬迁群众的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 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与群众就业创业, 确保他们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 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 充分利用我们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当前的有利时机及条件, 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实施。
汪洋指出, 今后5 年, 对生存条件恶劣的1000 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要规划先行, 合理确定搬迁规模, 区分轻重缓急, 有序组织实施。要依据建档立卡数据, 精准实施搬迁, 搬迁一户, 脱贫一户。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 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 可以在移民新村、小城镇、乡村旅游区等集中安置, 也可以采取插花等方式分散安置, 还可以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自行安置。要与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 支持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产业, 加强培训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 改善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逐步融入当地社会。要管好用好扶贫搬迁资金, 加强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搬迁成效的监督考核, 确保如期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
(新华网)
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 篇3
一、1270个县已全面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8%以上
截至9月底,22个省(区、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工县数1270个,占计划县数的99%以上。开工项目17269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8%。其中,已竣工项目2093个,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万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以来,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的省份由此前的仅重庆市1个,增加到吉林、山东、湖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青海8个,山西、河北、宁夏3个省份开工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仅河北、广西、福建3省区因土地审批程序等原因,开工率在90%以下,分别为88.6%、84.7%和84.4%。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政策“红线”之内
截至9月底,全国已开工建设安置住房108万套,924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1345个、卫生院所1347个、安置区活动室1964个。已累计完成总投资951.58亿元,投资完成率41%。初步统计,2016年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的“红线”之内。
三、各省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3月和6月分2批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实现对年度建档立卡搬迁任务计划的全覆盖。截至9月底,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分解下达到市(县),并按照今年249万人搬迁任务要求,用于补助年度计划内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
四、18个省级政府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贴息贷款承接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22个省(区、市)均已明确由省级政府或授权有关部门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除安徽、福建、河南、重庆4省(区、市)外,其余18个省份省级政府均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了购买服务协议,其中:吉林、江西、山东、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为现场会后新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同时,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贴息贷款速度明显加快。河北、山西、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等10个省份已与两行签订贷款合同,并承接贴息贷款337.7亿元,较现场会前增加238.3亿元,其中云南、四川、湖北3省分别新增105亿元、74.5亿元、47.6亿元;河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宁夏8个省份已承接专项建设基金189.95亿元,其中,湖南、四川、云南3省已完成“十三五”时期专项建设基金全部额度的注入工作。
五、283亿元地方政府债所筹资金已支付到项目,部分省份存在债务资金滞留现象
截至9月底,除山东、湖南2个省份未发行地方政府债外,其余20个省份已发行地方政府债635亿元,占“十三五”时期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控制规模的63.87%。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发行完毕。在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中,有615.54亿元已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283.06亿元已支付到具体项目,分别占已发行地方政府债总额的96.93%和44.57%。其中,内蒙古、吉林、江西、重庆、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全部滞留在省级投融资主体或市县实施主体,滞留资金132.1亿元,其中甘肃49亿元、重庆24亿元、江西和内蒙古各20亿元。有11个省份出现部分资金滞留,其中贵州100亿元、山西34亿元。仅湖北、西藏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支付到具体项目。
六、搬迁与脱贫同步规划,后续脱贫措施和就业岗位正在加快落实
各地在编制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时,同步制定了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计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工作。初步统计,今年计划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各地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2.33万人次,在本地落实就业岗位42.2万个,拟劳务输出人口81.73万人,通过产业扶持人口117.6万人。
七、12个省份专门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 篇4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是进一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xx区就业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作用,扎实地开展职业介绍、公益性岗位管理等就业帮扶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易地扶贫搬迁户调查情况
20xx年5月,我区对易地扶贫搬迁XX户XX人进行劳动力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情况、培训情况等。全区实现转移就业人数共XX人(其中:单位就业XX人,个体经营831,灵活就业等其他自主就业XX人,公益性岗位XX人);暂未就业有转移就业意向人数共XX人(其中:县内转移XX人,区内转移XX人,跨省区转移XX人,自主创业XX人);暂未就业无就业意向人数共XX人(其中:无技能XX人,年龄大XX人,无就业愿望XX人);有培训意向人数共计XX人(其中:两后生技能培训XX人,参加技能培训XX人)。
(二)做好“送政策、送岗位”工作
根据调查摸底掌握的搬迁户情况,搭建用工单位与搬迁户劳动力的供需平台,及时收集、整理、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通过对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适合移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并印制岗位信息表、就业微信公众号发放到每个搬迁户手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赴企业就业的移民劳动力与企业对接,与人才市场对接,掌上了解区内企业招工信息,促进上岗就业。20xx年3月,我区印制4000多份就业招聘信息宣传单发放到xx区的6个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XX户贫困户手中,使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贫困户更快更便捷了解本辖区内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8月份发布XX西麦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招工信息及其他适合异地扶贫搬迁户的岗位信息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区直单位、贫困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和帮扶联系人,积极宣传、广泛动员贫困劳动力,特别是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到该公司就业,以及推荐到其他适合的岗位就业,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
(三)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创业。
一是鼓励易地移民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充分发挥我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能作用,对缺少技能、技能偏低、就业困难和有就业创业培训需求的搬迁户劳动力,采取长班短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有针对地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截至9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育婴师职业技能培训班3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XX人;开展保育员职业技能培训班1期,培训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XX人。二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就业渠道,在xx区人力资源市场开设独立窗口办理国家创业担保贷款业务,支持大众创业。
(三)就业创业政策落实情况
1.为鼓励企业积极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我中心下发《关于做好就业扶贫车间推荐认定工作的通知》(XX人社发〔20xx〕37号)到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就业扶贫车间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的,在1年内累计工作不少于6个月、给付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不低于6000元劳动报酬的,按1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企业(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经过对各乡镇(街道)推荐的企业进行实地走访核查,目前为止已对2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扶贫车间认定,下一步将申请资金给予企业一次性带动就业奖补。
2.根据《XX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X市财政局关于开展XX市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工作的通知》(XX社规〔20xx〕2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民工创业就业扶持工作,鼓励农民工,特别是异地扶贫搬迁户创业并带动就业,积极落实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政策。目前已有5家企业申请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下一步将继续做好农民工创业就业补贴宣传及审核认定工作。
(五)做好宣传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放招聘信息宣传单、张贴招聘信息海报,全面发动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职业指导、岗位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有培训意愿的,组织参加职业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对就业困难的,实施重点帮扶,加强就业权益保护,促进就业创业。
二、存在问题
1、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劳动技能普遍较低。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就业需求群体,但是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高中以上学历的占整个移民的比例较小,大多是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缺乏生产技能和实用致富技能,自身劳动力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安排就业比较困难。
2、到xx区劳动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培训的人员皆来自各乡镇各行政村的贫困家庭成员,职业技能培训地点在xx区,距离相对较远,因交通、食宿等问题他们难以负担,所以参加培训的时间有限,能完成并通过考试取得证件的时间就需要更长。另外职业技能考试难度逐渐提升,对于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贫困人员来说,通过考试的难度更大。
三、对今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建议
1、全力推进就业创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引导和支持易地扶贫创业就业,对吸收安置移民就业的企业进行贴息支持。同时还要继续落实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核心的雨露计划,对扶贫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鼓励移民就地参加地方农业生产劳动。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的扶持力度。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安排扶贫对象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篇5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重要决策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根本要求,积聚全镇力量,以更加明确的责任,更加有效的举措,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共涉及5个村13个村民小组,完成搬迁任务227户9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649人,同步搬迁户69户259人。分规模为2016年111户471人,其中建档立卡77户335人;2017年116户437人,其中建档立卡81户314人。集中安置6个点共217户863人,其中赛云村赛云一组大鱼塘安置26户10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66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16户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27人),2017年实施10户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39人);赛云村赛云二组那诺地安置27户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户34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15户4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29人),2017年实施12户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5人);太和村小寨组古蜡平掌安置40户1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60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35户1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57人),2017年实施5户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3人);太和村新寨组恩乐地安置56户2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50人)为跨安置点,2016年实施45户19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121人),2017年实施11户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29人);官厅村厄里组拉古普池安置20户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3人)于2017年实施;官厅村玉能一二组瓦场安置48户18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140人)于2017年实施。分散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户46人,其中新华村3户16人,官厅村5户22人,路思村2户8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项目建设情况。截止2019年12月2日,全镇已全部完成搬迁任务。集中安置点开工6个,已竣工6个,竣工率100%;分散安置户开工10户46人,已竣工10户46人,竣工率100%;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竣工。全镇搬迁入住227户908人,搬迁入住率达100%;完成旧房拆除227幢,拆除率达100%。
(二)“双点长”落实情况。XX镇6个集中安置点已实行“双点长”制。集中安置点“点长”由一名县级领导及施工企业负责人担任,分散安置点“点长”由镇级领导及施工企业负责人担任,共同做好集中安置点建设、管理、后续脱贫发展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脱贫措施落实情况
1.围绕《XX镇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实施方案》,由政府搭建平台,促成12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与墨江县XX火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产业扶持资金投入29.04万元。
2.2018年,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产业扶持资金20万元,结合“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XX镇烟叶生产技术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烟叶生产为合作纽带,扶持太和村新寨、小寨组搬迁烟农20户,发放产业扶持贷款20万元,实现户均收入51219余元。
3.2018年-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享受扶贫小额信贷政策24户,发放贷款106万元,用于自身产业发展。
4.加强转移就业培训与技术技能培训,有效拓宽搬迁群众的致富路子。充分发挥挂钩单位作用,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187人次,召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员会6次,自觉增强发展动力,挪穷窝、改穷业、拔穷根、换新貌,真正实现稳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四)项目资金投入情况。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关于调整建档立卡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的要求以及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文件要求兑付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定期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和稽查监督,确保资金安全。目前,全镇易地扶贫搬迁总投资XX万元,其中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资金XX万元,农户建房补助XX万元,旧房拆除奖励资金XX万元,同步搬迁户产业扶持资金XX万元,同步搬迁户建房贷款XX万元。
(五)复垦复绿情况。根据《XXX自然资源局及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试点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上级下达XX镇复垦面积为200.65亩,需修建25m³水池18个,16m³水窖8个,需改建896.1米生产路1条。目前已完成复垦面积84.30亩,水池水窖建设8个,生产路改建896.1米,其余正在有序推进。
三、取得的成效
全镇共建成集中安置点6个:赛云村赛云一组搬迁安置点、赛云二组搬迁安置点、太和村新寨搬迁安置点、太和村小寨搬迁安置点、官厅村厄里搬迁点和官厅村玉能一、二组搬迁点,完成搬迁任务227户90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户649人的搬迁任务。
(一)安全住房得到有效保障。从“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来看,从根本上解决了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帮助群众建设经济适用、功能齐全的房屋,让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屋,共建成安全住房227间。
(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易地扶贫搬组内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文化活动室、公厕、路灯建设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脏、乱、黑问题,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三)群众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项目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加强技术培训,并合理引导劳动力转向发达地区,贫困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意识、观念得到根本转变,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需进一步加快完善。《关于调整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和《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公司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文件,对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来源、标准及使用重新进行明确。根据文件精神我镇重新编制、上报实施方案,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中安置点与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故目前尚未完全完善。
(二)部分安置点存在私搭乱建情况。一是部分农户因人口较少,安置房建设面积受限,存在粮食无地方堆放的情形,农户私自改变厨房用途,在周围搭建简易小厨房;二是在房檐、庭院、楼顶加盖彩钢瓦、树脂瓦。
(三)痕迹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由于政策、对象调整,项目资金投入、项建设内容等已重新变更皮肤过,一户一档、一点一档等资料需要重新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扫尾工作。按照《关于调整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发改扶贫〔2018〕422号)、《云南省财政厅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公司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细化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政策的通知》(云财农〔2018〕158号)精神,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与分散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格按时间要求完成各项建设。
(二)规范农户房间用途,坚决整改私搭乱建。严格执行“厨卫入户”政策,杜绝农户将厨房和卫生间的用途私自改变,按照房屋规划厨房必须规范入户,严禁改为客房或库房,减少农户再次私搭乱建厨房。上下联动,对已经发现的私搭乱建房屋进行集中力量组织整改,力求“零容忍、严打击、零增长”。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从源头上杜绝私搭乱建现象的发生。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研报告 篇6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府关于决胜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头炮”,把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等不适合发展地方的贫困群众搬出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石龙镇建设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个,搬迁贫困户231户
999
人。
一、主要做法
一是以就业解决长远生计。以产业带动促增收。依托加工业、劳务经济等帮助搬迁户实现增收致富。在石龙易地搬迁点规划建设了扶贫车间,带动了搬迁点的就业。以公益岗位促增收,我镇将30%以上的公益性岗位用于搬迁户,解决了部分搬迁户的就业问题。
二是以就学增强搬迁动力。加强双向摸底,对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宣传各种教育资助政策,简化办理入学学籍手续,同步配套学校建设,让搬迁群总子女就近择优入学。石龙镇幼儿园、良山小学、石龙一中等都可为搬迁户子女提供就学保障。
三是以就医推进健康关怀。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健康信息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工程”,让搬迁户享受到健康信息化成果。同时经常组织石龙卫生院进行义诊服务。四是以关怀化解群众乡愁。搬出地村支“两委”经常去看望搬迁群众,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关心和温暖,让他们有依赖、有依靠,引导他们更好更快融入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同时成立党的基层组织覆盖到移民安置点,加强党的凝聚力,带领石龙老乡家园社区进行共建共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二、工作成效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搬出了持续发展的广阔天地。搬迁户的生活水平变化显著,贫困发生率降低,人均年收入提高了,从搬迁前的25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600元左右。
(二)提升了就业能力,搬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整合部门培训资源,优先覆盖搬迁对象,确保受到培训的人员都有一门终身受用的谋生技能。同时组织心理医生对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等情绪进行心理疏导,移民的市民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变成了有技术、懂经营、思发展的新型农民。
(三)改善了群众生产居住环境。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将深山区、石山区等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中心城镇,彻底改变了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等问题,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四)保护了生态环境,搬出了守住底线的发展空间。搬迁户原居住地生存环境相对较差,耕作方式落后,生产效益较低。群众搬出后,一些群众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既保护和恢复了生态,又提高了生产效益。
三、困难问题
(一)旧房拆除问题。搬迁对象对几代留传的房屋念想大,故土难离;同时也担心适应不了今后城镇生活,担心旧房拆除后,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没有生活来源。有的穷窝难舍,想用旧房堆放一些生产劳动工具,对旧房拆除有抵触情绪。还有的认为住房面积大多偏小,难以适应农村家庭人口合理增长的需要。
(二)就业机会和持续保障问题。由于城镇化滞后,就业市场偏小,难以保障一户一人就业。有的综合素质偏低,特别是年龄偏低,特别是年龄偏大、缺乏文化和技能的群众就业难度较大。城乡社会保障衔接不到位,特别是一些老年移民离开了熟人社会极易感到孤独无助。没有就业、就学、就医的后续扶持专项资金,个别户出现了“搬迁即失业”“入住即返迁”现象。
(三)精准搬迁问题。贫困户搬迁对象在扶贫系统上是动态数据,加之是自愿搬迁,要在中长期规划上落实到户到人操作困难。由于很多村只有部分贫困户得到搬迁,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现象。安置点位于乡镇,外部交通、内部基础条件均难以满足搬迁群众发展和就业需要。
(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我镇的安置区虽然已全部竣工并完成入住,但安置区周边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主要是物业管理、公共服务等配套服务还未跟进到位。
四、对策建议
(一)盘活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大资源。推进土地开发和拆旧复绿。推进“三变”改革,统筹搬出地迁入地资源,引导和鼓励搬迁农户流转原有土地,对原有承包地和复垦增加的土地进行集中开发,种植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果林、茶叶、中药材等,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恢复双赢。
(二)创新就业保障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只要就业解决得好,搬迁一户就能脱贫一户。要坚持抓就业岗位,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岗位需求和就业需求精准对接。要按照至少一户一就业的标准,清岗腾位、精准对接,谋划好就业岗位,比如,安置点的保安员、保洁员、水电工、修理工等;有关部门要及时举办专场招聘会,常态化推进招聘工作,让用人单位和搬迁群众双向选择岗位,确保一户一就业。要紧盯初三末端和高三末端这两个节点,加强“两候生”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在安置区、企业、合作社务工,争取吸纳搬迁群众外出就业,让他们成为产业工人。
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 篇7
一、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实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 面积16, 805平方千米, 其中喀斯特地形地貌占71.5%, 丘陵占20.5%, 平坝占7.2%, 村庄、河流占0.8%。人口349万, 其中少数民族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 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33个民族。辖兴义、普安、晴隆、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8个县 (市) 以及义龙试验区, 绝大部分属于贫困地区。为全面做好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立足长远, 对生存环境差、人地矛盾突出、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 生存环境脆弱、限制或不宜开发, 距乡 (镇) 所在地和交通干道较远,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延伸, 村、寨人口规模较小、贫困发生率较高、扶贫成本高, 地质灾害多发、安全隐患较大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 (组) 整寨 (自然村寨) 的非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目前黔西南州有629个贫困村, 30.59万户贫困户、43.23万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其中少数民族聚居村共有715个, 其中贫困村389个, 占全州629个贫困村的61.84%, 未脱贫的少数民族人口有22.6万人, 占全州贫困人口43.23万人的52.28%。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的边远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有22万人需要搬迁。按照省委, 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4月10日黔西南州委发布《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战区一号令》, 7月25日发布《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脱贫攻坚战区第二号令》, 黔西南州从突出抓好抓实“大扶贫战略”行动目标出发, 紧紧围绕“五个一批”工程, 抓紧抓牢“建档立卡”, 超前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工作。根据分步实施思路, 对全州政策指标以内2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户, 坚持应搬尽搬。非政策指标内的21.23万人的贫困户, 坚持能搬多搬, 政策指标外其他的贫困地区愿意搬迁的群众, 坚持鼓励搬、支持搬。具体做法如下。
(一) 靠实责任, 挂图作战。
创新“五大战区”制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州委政府将全州9个县市区划分为五大扶贫共建战区, “五大战区”分别由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协及兴义军分区负责包保, 实行挂图作战。第一战区 (册亨县、望谟县) 由州委负责, 第二战区 (晴隆县、普安县) 由州政府负责, 第三战区 (安龙县、贞丰县) 由州人大负责, 第四战区 (兴义市、兴仁县) 由州政协负责, 第五战区 (义龙试验区) 由兴义军分区负责。黔西南州组建脱贫攻坚指挥部, 各县市组建脱贫攻坚突击团, 乡镇组建脱贫攻坚冲锋队, 村级组建以党建扶贫“五人小组”为主的脱贫攻坚尖刀班, 层层落实分解任务, 明确完成时限, 组织各级干部进村入户宣讲政策、组织群众到安置点参观考察等, 让群众了解安置点房屋、交通、就医、教育等优势条件, 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
(二) 突出精准, 定向施策。
发挥“五人小组”尖刀班作用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全州选派9, 000多各级干部到基层, 组建党建扶贫小组“五人小组”, (组长由遍访贫困村帮扶领导担任, 成员由帮扶责任单位派驻人员为“第一书记的”、村支部书记、乡镇包村干部、党建扶贫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人员组成) , 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五人小组”把冲锋旗帜插上每一个“堡垒”, 认真落实“两会、三书、六表”大回查,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精准分析致贫原因, 科学制定帮扶措施, 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人一策, 确保识别程序透明公开, 识别信息准确合理, 受到群众认可;“五人小组”紧盯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这个中心任务, 落实“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五共流程工作法 (简称“五共”) , 组织召开共商会, 给老百姓讲搬迁带来的好处, 讲搬迁的方法路径, 鼓励贫困群众和非建档立卡群众易地搬迁, 实现应搬尽搬, 能搬多搬。同时把群众的想法都汇集起来, 瞄准同步小康目标, 充分发挥村级“两委”班子的积极作用, 调动致富能手、行业带头人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等, 运用好易地扶贫搬迁机遇, 通过“五共”与群众一道制定好村级发展规划、贫困户脱贫计划和帮扶计划, 强力推进村支平台化、村庄公司化、村民股份化、村务社会化“四化”建设, 努力实现乡村发展倍增计划, 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 四方联动, 融合搬迁。
创新实施“四方联动”, 充分调动政府、搬迁群众、企业和社会四方力量助推易地扶贫搬迁。政府主抓易地搬迁安置区项目规划, 引进和培育工商企业系统性介入、平台化进入、集成式融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策划、规划、建设、投资、运营、管理等全过程, 让群众参与项目规划、参与业态布局, 招聘搬迁群众参与安置点工程建设, 让群众亲自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 让企业带动搬迁户就业创业,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渴望、搬出文化、搬出产业、搬出倍增、搬出尊严、搬出动力、搬出秩序。例如贞丰县者相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文化特征、文化需求、心里愿望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 以产业园为平台, 实现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发展的“1+4”发展模式, 打造由19个四合院, 6个独院共176栋房屋组成的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 依托园区企业发展布依服饰、布依刺绣、布依农特产品、藤艺、手工墙纸、沉香木工艺、竹艺等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创业就业。
(四) 细化措施, 强化问责。
落实“包保责任”细化易地搬迁措施。结合“两学一做”, 帮扶责任单位的基层党组织采取结对帮扶、组建“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共商工作队”、共商易地扶贫搬迁, 签订脱贫攻坚责任状等, 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各县市针对实际情况, 详细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搬迁移民的培训方案和就业方案。安置点主要依托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中心村、义龙试验区集中安置, 进一步完善安置点的文化活动站、综合服务部、社区服务中心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等配套设施建设。例如兴仁县为真正实现“搬得出, 稳得住, 能发展, 可致富”, 把搬迁农户分成了五类:建筑技能类, 手工艺类, 加工技能类, 服务技能类, 其他类。通过这五类的分类, 制定了一系列的帮扶、培训、就业的机制。在工业园区和县直机关相关部门为搬迁移民提供4, 553个就业岗位, 实现一户一人就业问题, 通过就业保障, 激发了贫困群众的搬迁激情。现在, 第一批229户共易地扶贫搬迁户1, 200人已经实现搬迁入住。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 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实行信息通报制度, “五人小组”一日一台账, 每日工作信息上传党建扶贫云, 报送地工作进程和扶贫成效。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指挥部对落实不力、不严不实、成效不佳的单位, 加强跟踪督办, 严肃追责问责。
二、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 贫困群众搬迁意愿不强烈, 顾虑多。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大多地处边远、落后、生存环境恶劣的偏僻地, 居住分散, 受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制约, 加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受教育程度低等影响, 思想观念落后, 难离故土, 搬迁意愿不强烈。签订搬迁协议的部分村民不愿拆除旧房, 均怕搬迁后无法生存, 以后再想回原地居住又没房, 想留后路。
(二) 内生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村群众,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差, 对新的思想观念接受能力弱, 主动摆脱贫困的愿望动力和信心不足, 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 “要我脱贫”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村因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 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 缺乏综合开发能力, 国家扶贫开发项目不能很好实施。
(三) 产业发展基础单一薄弱。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 少数民族聚居区、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的边远地区的贫困村产业化程度低, 大部分家庭以传统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 缺少特色产业和增收致富带头人, 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贫困群众市场意识淡薄, 以传统方式种养的产品质量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抗风险能力弱。
(四) 纳入整村搬迁规划村的群众意见较难统一。
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在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 (组) 整寨 (自然村寨) 的非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 由于涉及户数多、人数多, 每个家庭及每个人的意愿不一样, 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再加上政策门槛设置较高, 动迁难度大。
(五) 宣传政策口径不统一, 造成村民思想上有顾虑。
部分干部对政策理解不到位, 没有把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把握, 吃准吃透。在对群众宣传脱贫政策时, 口径有时不统一, 针对贫困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把握与理解上不够准确和透彻, 语言表达不准确, 解说不到位, 造成村民思想上有顾虑。
三、推进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的思考与建议
(一) 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各部门参与脱贫帮扶的干部, 要进一步吃透拿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 结合少数民族聚居贫困村村民文化知识偏低的实际, 创新工作方法, 找准切入点, 进村入户, 按照“五共”工作流程方法, 与群众共商搬迁事, 让他们了解易地扶贫带来的实惠, 形成共识, 真正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要统一宣传口径, 认真研究动员搬迁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 及时补齐政策短板, 解除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忧虑, 必要时进行社会保障兜底。加强对各项脱贫政策、措施的宣传讲解, 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 不断宣传群众、引导群众, 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充分调动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使他们从易地扶贫搬迁被动的受益者, 转变成为积极踊跃的参与者。
(二)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
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农村创建”等活动, 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整合来自各方面的资源, 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基层设施的投入力度, 扎扎实实地完善水、电、路、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从根本上解决好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群众的教育问题, 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素质, 提升内在发展能力, 夯实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的脱贫基础。
(三) 易地扶贫搬迁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
在规划搬迁时同步做好产业帮扶、劳务培训和输出、社会保障兜底等配套工作。要充分依托安置地自然优势资源, 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径和产业选择, 培育帮扶产业, 建立完善利益联合的参与式扶贫机制, 使政府的帮扶产业能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接受、支持, 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要加大引进、扶持、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 电子商务企业, 对现有涉农企业给予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 以产业促发展, 以产业带动就业, 搭建以扶持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帮扶平台, 使产业扶贫到村到户, 收到实效。
(四) 易地扶贫搬迁要与提升人居环境相结合。
以科学规划引领特色村寨特色民居建设, 要从民族类别上进行统筹, 整体因地因族统一规划与安排搬迁, 并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语言、风俗习惯等民族特色来整体谋划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 把安置点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旅游相结合, 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民族村, 加强道路硬化、安全饮水、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配套完善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 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 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促进贫困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过上现代文明卫生安全的新生活。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治本之策, 在推动贫困地区减贫脱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石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 难度大, 脱贫攻坚面临难啃的硬骨头, 只有通过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力度, 联合各方力量, 整合资金,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投入, 以产业扶贫带动就业,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才能使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甘肃把易地搬迁作为扶贫重要抓手 篇8
关键词:甘肃;异地搬迁;扶贫
易地移民搬迁是一项从根本上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综合性工程,与甘肃多山地、多丘陵、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村人居环境恶劣的省情特征非常贴切。近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指导下,甘肃省按照“五个一批”扶贫思路,突出搬迁脱贫一批模式,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扎实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深入开展,截至目前,甘肃省通过建点、建基地集中安置方式,累计搬迁贫困群众19.8万户、94.4万人。从实施成效看,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后续产业发展得到提升,收入稳步增加,深受基层和群众称赞。迁出区生态逐步恢复,实现了“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
一、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移民搬迁
为保证搬迁工作顺利开展,2013年以来,按照全省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在全面摸底调查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规划(2013—2018年)》,详细制定好“三个规划”,即移民搬迁任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配套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引领,促进部门之间横向配合,省市县三级纵向协同,搬迁工作按规划、按时序,分年度、分步顺利实施,确保了搬迁群众的思想稳定,有效完成各年度目标任务。
二、集中财力,发挥政策整体效益
在政策引导上,坚持加大补助与发动投劳相结合,从2013年起,在中央人均补助6000元的基础上,省财政再补助2000元,调动农户搬迁积极性,鼓励农户采取投工投劳等办法降低建设成本。在资金筹措上,坚持自主筹措与撬动金融相结合,为搬迁群众提供每户不超过5万元的建房贴息贷款,省财政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3年,撬动银行资本解决农户筹资困难,既调动了搬迁积极性,又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在资金投入上,坚持建设资金与扶贫资金集中配套相结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的原则,各项目县区依法依规对农电改造、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扶贫产业等资金,集中统筹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金整体效益。
三、健全机制,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为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在省委统一领导下,建立了“省级规划、市州协调、县区负责、乡抓落实、移民到村、责任到户、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各县区政府由县区长担任第一责任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规划制定、重大事项和有关政策的协调。2015年,甘肃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专门制定了《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充分考虑整村推进与农户增收、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近期与长远发展的利益关系,科学规划了今后一个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进一步完善了土地、财政、金融和其他扶持政策机制,为全面推进扶贫搬迁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强化监管,规范资金使用管理
为规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研究出台《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甘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实施细则(试行)》,规范“六项内容”,即项目选择、项目库建设、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调整、项目验收;建立补助款“一折统”直接兑付制度、搬迁对象补助标准公告公示制度、省级备案制度、贫困群众搬迁后致富指标监测制度,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资金使用报告制、绩效考核评价制,保证资金到位、建房质量、搬迁入住和验收达标。强化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实行项目资金责任倒查、“一案双查”和终身负责制,做到资金安排到哪里,监管就跟进到那里,把每一笔资金真正用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使易地搬迁项目资金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
(作者单位:甘肃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XX镇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安排 篇9
一、基本情况
XX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68户6546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734户,2900人,2016年搬迁153户704人,2017年搬迁406户1566人,2018年计划搬迁175户630人。
二、项目建设进度:
(1)XX镇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实施方案161户704人,现调整为153户704人,总建筑面积为1669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3.7平方米,同步搬迁非贫困户7户29人。XX镇东幸福家园一期工程安置贫困户搬迁142户142套669人,非贫困户同步搬迁7户7套29人,已竣工交房;二期工程11户11套35人,全部签订安置协议,已全部入住。
(2)XX镇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406户1566人,其中XX镇东区幸福家园安排374户1448人,麻林河村安置点安排32户118人。镇东区幸福家园有179套房屋主体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室内涂料粉刷、地坪硬化、水电安装、外墙保温及墙漆粉刷等建设内容已完成90%,部分上下水管道已经完成,部分道路硬化已经完成,部分道牙安装结束,预计8月底可以分房到户;其余195套已经完成项目选址、农转用土地手续已经办理和征地等前期工作,住宅楼地基已开始施工,预计11月底建成交付使用。麻林河安置点已经完成项目选址、征地及地表清理,地基开挖已经完成,沙土垫层、地基承载力检测已完成。
三、拆旧复垦情况
2016年15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均签订占新退旧保证书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协议,均被告知占新退旧政策和退旧时间规定。
从2017年8月5日至8月15日,各村自行拆除已搬迁入住贫困户旧宅,逾期不拆的,镇将组织力量进行强制拆除,产生一切费用由搬迁户所属村承担。
四、易地扶贫搬迁档卡整理情况
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 篇10
(二)一、“易地扶贫搬迁”并没有具体的搬迁多少米才算搬迁的距离要求。只要搬离原址、在新的地方建永或购房安家就算是搬迁。原则上拆除旧房在原宅基地上重建房屋的不算搬迁,不能申请易地扶贫搬迁补助,但因特殊情况,经过发改部门审核、县人民政府特许的整屯搬迁除外。
二、既符合危旧房改造补助又符合易地扶贫搬迁补助的农户,只能选择申请其中的一种补助,已获得危旧房改造补助的农户,不得再申请易地扶贫搬迁补助。
三、我县拟计划在桐木、头排、大樟、忠良等乡镇建设集中安置房,安置规模根据贫困对象申请情况确定。各乡(镇)、各单位要大力宣传动员。
四、无论上自建房子还是购买房子,搬迁农户均拥有房屋全产权,可按规定进行权属登记,但在取得房屋所有权的10年内不得转让。
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 篇11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到2015年底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93万人,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有不少是因为世居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而贫困。贵州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用以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认真履行省负总责,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落实政策措施,在省、市、县、乡四级都成立由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双组长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由政府分管负责人任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机构负责承担易地扶贫搬迁具体工作,出台省政府层面的“1+6”政策指导文件和14个省直行业部门层面的配套支持文件,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1—9月,贵州省已承接和承贷易地扶贫搬迁资金301.77亿元;分两批实施的搬迁45万人481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152.1亿元,建成安置房70839套、已搬迁入住6653户28123人。工作主要围绕5项责任履行展开。
一、履行精准搬迁责任,做到该搬才搬、应搬尽搬
我们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地域特征进行了界定,对搬迁对象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搬迁对象的识别选择规定了11步工作程序,最大限度地保证搬迁对象选择的精准性。坚持以贫困自然村寨整体搬迁为重点,和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组织12万名干部遍访全省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又开展村寨普查、入户调查、三轮全面摸排,精准识别出全省“十三五”需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加上7654个整体搬迁自然村寨中需同步搬迁人口32.5万人,共需搬迁162.5万人。2016年搬迁11万户、4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6万人,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3200个。
二、履行保基本不负债责任,不让搬迁户因搬迁而影响脱贫
坚持三严标准,一是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标准,规定搬迁到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安置的人均安置房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在中心村安置的人均安置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二是严格控制安置住房建设成本,除建房用地由当地政府提供外,规定在城镇安置的房屋土建成本按1500元左右控制,在中心村安置的房屋土建成本按1200元左右控制。从实施结果看,城镇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200—1600元之间,中心村住房实际造价每平方米控制在1100—1300元之间。三是严格兑现安置住房建设补助和奖励政策。对贫困户搬迁住房人均补助2万元,拆除旧房每人再奖励1.5万元。从已搬迁住户情况看,补助资金加上奖励资金,不仅可以抵消建房成本,还可以进行简易装修,有的还可以购置简易家具,基本实现了拎包入住。目前,我们正在总结实践经验,研究设计全省统一的安置房标准图册,对安置房建设的标准、规格和造价成本等作进一步的规范要求,标准图册拟从2017年的项目开始应用。
三、履行稳得住能脱贫责任,让搬迁户既挪穷窝又换穷业、既安居又乐业,实现搬迁脱贫、发展致富
坚持以发展条件相对较好、就业机会相对多的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服务区集中安置为主,尽量避免在农村安置和分散安置,积极推进跨县安置,以此阻断贫困因子的代际传递。今年第一批搬迁的30万人中,县城安置占29.1%、集镇占46.5%、产业园区占9.8%、旅游服务区占5.7%、中心村占8.9%,集中安置比例达到97%。安置区同步建设完善的路、水、电、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把安置点建设成为新型社区。
坚持产能需求和就业容量确定安置点规模,对搬迁户全部建立就业脱贫台帐,通过到当地企业和产业园区就业、到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就业、由政府组织规范化培训后外出务工等渠道解决就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均有1人以上稳定就业,目前已搬迁户户均实现1.5人就业,不少“30、40”等大龄单身农民搬迁后很快找到了对象结了婚。整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等政策资金,鼓励农业开发经营主体对搬迁农户原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进行打包连续片开发,搬迁农户按土地权益分享开发红利。
坚持就高不就低,由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城乡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最大限度降低搬迁贫困户患病医疗费负担,有的病种经“三重医疗保障”后甚至可以实现零负担治病。对贫困户子女上普能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免除学费、教科书本费、住宿费,并给予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上普通高校的免除学费,并给予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
四、履行资金统贷统还责任,让市、县、乡政府集中精力抓实施
坚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由省负责统贷统还,专门成立贵州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由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与省扶贫开发投资公司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由公司承接、承贷、管理和偿还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央财政贴息信贷资金、省级统筹的相关补助资金、其他银行信贷资金本息。资金直接通过县级平台拨付到项目,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认真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全省范围内流转交易,交易收益全部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还贷,今年前8个月已完成流转交易8050亩,交易金资金21亿元。
五、履行精准管理严格管理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见效
坚持运用大数据精准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将“国土云”的地理信息系统与“扶贫云”的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和易地扶贫搬迁实物工作动态信息系统有机融合,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远程督导与实地督查相结合,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分布及实施进度、搬出点和安置点进行精准定位,对安置房建设推进情况、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等实行全过程动态遥感监控,对搬迁对象识别、资金划拨、检查验收等各环节进行台账管理,对问题比较多或进度比较慢的地方进行精准督导,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易地搬迁工作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田东县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情况汇报06-14
易地扶贫搬迁合同07-16
防汛抗旱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通知07-10
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05-08
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09-10
易地扶贫搬迁中期评估11-14
易地扶贫搬迁心得体会11-12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06-11
寺村镇易地扶贫搬迁大排查注意事项10-02
落雁乡国债易地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汇报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