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

2024-09-10

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精选7篇)

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 篇1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

屏山县残疾人联合会

关于单位职工紧急搬迁工作方案

根据屏委办44号和5月4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加快搬迁工作会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强化政治意识。讲政治,顾大局,无条件执行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讲政治,就是维护组织权威、执行政治命令、完成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当先锋。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勇于牺牲个人利益。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带头搬迁,组织群众搬迁,按期完成搬迁安置计划任务。

二、搬迁对象:在本单位申购安置房的在职工。

三、严格时间节点:必须在5月20日前完成搬迁。

四、责任主体:领导班子为责任主体,一把手负总责,具体责任分解到每一位限期搬迁职工。

五、责任落实报告督查制度。

1、每一位干部职工抓紧筹划搬迁计划,5月10日填报搬迁计划报告。5月20日为单位干部职工最后搬迁时限。

2、每日督查搬迁计划落实情况,张敏负汇总向县政府办公室书面报告进度。

3、职工财产搬出库区(老县城)后立即申请本单位领导组织验收,交出钥匙。

六、单位努力创造条件为搬迁提供条件。

1、单位职工搬迁及准备,有计划地安排准备和搬迁时间。每个职工安排3天作为公假安排搬迁。

2、因集中搬迁运输费用提高大,单位对在规定时间内搬迁并验收合格完善手续的职工给予700元搬迁补助。

3、统一租用一套住房供职工过渡性住宿。

4、上班期间在民政局食堂就餐,午餐、晚餐分别按实补助10元。从4月11日起,终止时间根据实际而定。

七、严格考核:

1、未按规定时间搬迁的,就是没有完成移民搬迁工作任务,

承担由此而造成的对单位及职工年度考核影响的全部责任,在其个人年度奖金数额内扣减。

2、年度考核不能评为称职(合格)及及以上档次。

3、本工作考核将作为职务(职级)升迁的重要依据。

5月8日

主题词:残联 职工 搬迁 方案

屏山县残疾人联合会办公室 205月8日 印5份

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 篇2

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哪些人”更精准

《规划》明确,搬迁对象主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经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核实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981万人。迁出区域范围涉及22个省的约1400个县。从迁出区域看,主要包括四类地区:一是深山石山、边远高寒、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这类因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6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32.2%。二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这些地区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7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16%;三是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的地区,这类地区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0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34.7%。四是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这些地区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4万人,占建档立卡搬迁人口总规模的11.6%。从地区分布看,西部12省(区、市)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约664万人,占67.7%;中部6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约296万人,占30.2%;东部河北、吉林、山东、福建4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约21万人,占2.1%。从政策区域看,搬迁对象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其中,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需要搬迁的农村人口占72%;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需要搬迁的农村人口占12%;其他地区占16%。此外,考虑到迁出区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具有同质性,还有部分生活在同一迁出地的非建档立卡人口需要实施同步搬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计划安排实施同步搬迁人口600多万人。同步搬迁人口可与建档立卡人口共享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但不享受中央相关住房建设补助资金。

围绕脱贫目标选择安置点,“搬到哪里去”更合理

按照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在前期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采取集中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安置人口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76.4%,分散安置人数占搬迁人口总规模的23.6%。在集中安置人口中,依托中心村或交通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就近集中安置的占39%,在周边县、乡镇或行政村规划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的占15%,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安置区集中安置的占37%,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的占5%,其他集中安置方式占4%。《规划》还明确要求,对于集中安置规模超过200户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点,应对选址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保基本防负债,“建什么房子”更明确

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规划》强调,建档立卡搬迁户住房建设面积严格执行不超过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这要作为一条红线,确保建档立卡搬迁对象不因建房而举债,同时,新建住房结构设计应执行相关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保证住房质量和安全。集中安置区住房建设应统一规划,工程实施可采取统建、自建、代建等方式进行。依托小城镇或工业园区安置的,地方政府可酌情采取回购符合面积控制标准的城镇商品住房的方式,但不得回购公租房、廉租房等国家已补助投资建设的住房。依托乡村旅游区安置的,安置规划及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配套等建设要符合乡村旅游特色,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实际需求,促进安置区与景区和谐统一。《规划》还明确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内容,包括建设安置区道路约11万公里、铺设饮水管网约14万公里、供配电网约12万公里,学校及幼儿园约1600万平方米、卫生室约570万平方米、其他村级服务设施约2500万平方米等内容。

创新投融资模式,“钱从哪里来”有保障

《规划》根据各地建设总规模、平均工程造价等数据测算,实施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所需投资约6000亿元,加上同步搬迁人口住房建设投资,“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总投资约9500亿元。为充分保障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规划》明确了约9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搬迁的资金筹措来源,其中,除大幅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外,首次引入了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资金,大大拓宽了资金渠道。一是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800亿元。2016年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二是安排专项建设基金总规模500亿元。目前已切块下达相关省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在分批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三是安排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约1000亿元。目前各地已发行635亿元,支付到项目181.6亿元。四是安排低成本长期贷款总规模3400多亿元。由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投放,中央财政对贷款给予适当贴息。五是由建档立卡搬迁人口自筹约300亿元。目的是体现扶贫对象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新家园建设,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光荣脱贫。此外,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同步搬迁的600多万人住房建设资金,以及迁出区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等其他投资共计约3500亿元,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统筹本级财力和相关渠道资金、动员搬迁群众自筹予以解决。

考虑到除中央预算内投资是无偿使用以外,地方政府债和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贷款都需要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主体承接偿还。为此,《规划》创新了“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投融资模式,明确要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省级政府组建易地扶贫搬迁省级投融资主体并向其购买服务,通过省级投融资主体统一承接地方政府债、专项建设基金、中长期贷款等资金,统一偿还相关债务;市(县)项目实施主体从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省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投融资主体还贷。

因人施策促增收,“搬后怎么脱贫”更清晰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规划》根据搬迁对象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支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确保贫困人口有业可就、实现稳定脱贫。《规划》还提出了促进搬迁人口脱贫的五条路径:一是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一批,通过采取补贴补助、技术服务、信息发布、示范带动等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搬迁农户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发展特色种植、高效养殖、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产业脱贫。二是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加强搬迁人口就业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和劳务输出工作,促进搬迁就业脱贫。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扶持搬迁贫困人口从事农副产品营销、餐饮、家政、仓储、配送等服务业,多渠道增加收入促进脱贫。四是资产收益扶贫脱贫一批,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资产变股权、搬迁对象变股民”的方式,通过将资产量化到贫困人口,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带动脱贫。五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搬迁对象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范围,通过政策兜底脱贫。

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 篇3

一、1270个县已全面开工,项目开工率达98%以上

截至9月底,22个省(区、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面启动,开工县数1270个,占计划县数的99%以上。开工项目17269个,项目开工率达到98%。其中,已竣工项目2093个,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万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以来,项目开工率达到100%的省份由此前的仅重庆市1个,增加到吉林、山东、湖北、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青海8个,山西、河北、宁夏3个省份开工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目前,仅河北、广西、福建3省区因土地审批程序等原因,开工率在90%以下,分别为88.6%、84.7%和84.4%。

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政策“红线”之内

截至9月底,全国已开工建设安置住房108万套,9244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1345个、卫生院所1347个、安置区活动室1964个。已累计完成总投资951.58亿元,投资完成率41%。初步统计,2016年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为23.84平方米,总体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的“红线”之内。

三、各省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3月和6月分2批下达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193.6亿元,实现对年度建档立卡搬迁任务计划的全覆盖。截至9月底,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全部分解下达到市(县),并按照今年249万人搬迁任务要求,用于补助年度计划内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

四、18个省级政府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购买服务协议,贴息贷款承接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22个省(区、市)均已明确由省级政府或授权有关部门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签订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购买服务协议。除安徽、福建、河南、重庆4省(区、市)外,其余18个省份省级政府均已与投融资主体签订了购买服务协议,其中:吉林、江西、山东、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份为现场会后新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同时,省级投融资主体承接贴息贷款速度明显加快。河北、山西、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等10个省份已与两行签订贷款合同,并承接贴息贷款337.7亿元,较现场会前增加238.3亿元,其中云南、四川、湖北3省分别新增105亿元、74.5亿元、47.6亿元;河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青海、宁夏8个省份已承接专项建设基金189.95亿元,其中,湖南、四川、云南3省已完成“十三五”时期专项建设基金全部额度的注入工作。

五、283亿元地方政府债所筹资金已支付到项目,部分省份存在债务资金滞留现象

截至9月底,除山东、湖南2个省份未发行地方政府债外,其余20个省份已发行地方政府债635亿元,占“十三五”时期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地方政府债控制规模的63.87%。河北、山西、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湖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发行完毕。在已发行的地方政府债中,有615.54亿元已注入省级投融资主体,283.06亿元已支付到具体项目,分别占已发行地方政府债总额的96.93%和44.57%。其中,内蒙古、吉林、江西、重庆、甘肃、宁夏、新疆7个省(区、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全部滞留在省级投融资主体或市县实施主体,滞留资金132.1亿元,其中甘肃49亿元、重庆24亿元、江西和内蒙古各20亿元。有11个省份出现部分资金滞留,其中贵州100亿元、山西34亿元。仅湖北、西藏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已全部支付到具体项目。

六、搬迁与脱贫同步规划,后续脱贫措施和就业岗位正在加快落实

各地在编制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时,同步制定了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计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产业培育、就业培训等工作。初步统计,今年计划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各地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2.33万人次,在本地落实就业岗位42.2万个,拟劳务输出人口81.73万人,通过产业扶持人口117.6万人。

七、12个省份专门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江左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篇4

为推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的通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州发改委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重大战略决策,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抢抓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搬迁为手段,以脱贫为目的,以建档立卡搬迁对象的搬迁脱贫为主攻方向,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投融资方式,完善后续扶持,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把握对象识别、易地建房、建新拆旧、配套保障、就业发展、退出销号六个关键环节,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镇的主导作用和搬迁户的主体作用,引导贫困群众自觉主动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努力建设新家园,尽快实现自我发展脱贫致富。加强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动员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2.量力而行,保障基本。严格控制住房面积,同步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产生活基本需要。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规划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引领作用。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市民化,有效提升城镇化水平。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成熟景区、乡村旅游景点、工业园区布局安置区,实现产业发展和扶贫搬迁互融互促、协调推进。综合考虑水土资源、产业发展潜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因素,科学编制实施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安置方式,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

4.突出重点,统筹安排。以有搬迁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努力做到应搬尽搬。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对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5.绿色发展,改善生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建新房拆旧房,对腾退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生态修复,加大迁出区和安置区生态建设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

2016—2017年,对有搬迁意愿且符合搬迁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安排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

二、搬迁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主要是:

——生存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且水土、光热条件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生产需要,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交通、水利、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工程措施解决难度大,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的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及地方病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中型水库库区缺乏生产生活资料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其他确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地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上述搬迁对象需在进一步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回头看”工作的基础上,聚焦聚焦再聚焦,经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愿申请、本村群众评议、审核公示后由县人民政府锁定。

三、安置方式

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以集中安置为主,就近就地,适度规模,实行“五靠近”(靠近中心村、靠近集镇、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城区)。也可以通过分散建房安置、插花和投亲靠友安置、进城及进镇购房安置等,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满足搬迁对象多元化需求。集中安置规模原则上达到20户以上。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均实行“交钥匙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质量安全监管、统一分配。

(一)集中安置

——依托中心村、乡村旅游区集中安置。将搬迁对象安置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较为完善、水土资源承载能力满足安置条件的中心村、旅游重点村和旅游景区附近,引导周边搬迁对象适度集中居住并发展旅游等产业。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宅基地建多层多户或“一宅一户”的方式安置。

——依托行政村和自然村集中安置。将搬迁对象就近安置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沿国道、省道、县道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能力较为完善的行政村、自然村,既靠近生产资料便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也方便贫困户在合作经济组织务工。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宅基地建多层多户或“一宅一户”的方式安置。

——依托县城、工业园、乡镇集镇集中安置。引导具有一定劳动技能、商贸经营基础的搬迁对象到县城、工业园区、乡集镇建设集中安置区进行安置,转变就业方式,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脱贫致富。建设在县城、工业园、乡镇集镇规划区内的集中安置区原则上采取一宅基地建多层多户模式,特殊情况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五保”集中安置。属农村“五保”对象的,根据本人意愿,由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安排到福利院或建设农村公租房集中安置。

(二)分散安置

——分散建房安置。由乡镇统筹,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安置地建房安置。

——插花和投亲靠友安置。依托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土地、空置房屋等资源,由乡镇人民政府引导搬迁对象采取购买产权明晰、安全实用、水电路配套条件 较好的农村空置房屋,并流转相应耕地、山林等资源进行安置。流转耕地人均不少于1亩。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审核并协助搬迁户办理相关手续。严禁购买违法违规 建设的房屋。

——进城及进镇购房安置。优先采购存量保障房安置。采购价格由相关部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严格控制在搬迁群众的承受能力以内。严格控制贫困户向他人借款购房,严禁向商业银行贷款购房。严禁购买违法违规建设的房屋。

四、建设内容与标准

(一)住房建设

1.建房标准。建设保基本的脱贫安全保障房,住房设计、建设要经济、安全、实用,具备基本入住条件。不得随意提高建房标准。

2.建设面积和户型。严格执行国家五部委规定,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包括自主购房),人均住房建设面积均不得超过25平方米。按照50、75、100、125平方米4种户型进行建设。户型要精准对应到户,至少一个乡或村要统一一个房型设计。单人户建设公租房,以集中居住为主,分散居住者建设面积不超过40平方米。对于暂时因条件限制只能建一层但有后续建房需要的,可以适当提高地基等级,为将来加层预留空间,但在未验收销号、稳定脱贫前,不得自主举债扩建。

3.奖励政策。建新必须拆旧,旧房拆除的按人均0.25万元标准进行奖励,每户最高奖励1万元。对于进城、进镇购房及进村插花购房安置的,其购房补助如下:

(1)补助面积

严格执行国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按人均建筑面积25平方米进行补助(每户最高补助不超过125平方米)。

(2)补助标准

①在县城区、野三关集镇购买产权明晰的合法商品房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1500元进行补助。

②在溪丘湾乡集镇购买产权明晰的合法商品房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1100元进行补助。

③在其他乡集镇购买产权明晰的合法商品房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800元进行补助。

④购买农村空置房安置的,按补助面积每平方米500元进行补助。

(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集中安置点红线范围内征地、场平以及配套建设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项目审批程序据实测算,统筹安排。

(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配套建设学校及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按项目审批程序据实测算,统筹安排。

(四)后续帮扶脱贫。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资产收益和社保兜底等帮扶脱贫。每个集中安置点应重点突出一个以上脱贫项目类型。所需资金按项目审批程序据实测算,统筹安排。

(五)搬迁安置区的建设方案、资金规模由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审定。各 乡镇安置区建设资金总规模按户均18万元的上限把控,预留部分资金全县统筹解决相关后续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自筹资金0.25万元,户均最高不超过1万元,搬迁时缴入相关账户,作为搬迁资金来源之一。鳏、寡、孤、独、残等特殊困难群体不要求自筹资金,但房屋产权归当地政府所有。

五、配套政策

(一)住房政策。

国有土地安置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房屋产权,5年内不能进行交易;集体土地安置的,按照农村宅基地进行登记管理。拓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源,允许地方政府购买存量保障房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村空置房安置搬迁群众。提倡与农村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切实落实减免相关税费政策,采取政府主导代建企业微利建设等措施降低建房成本。

(二)土地政策。

1.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用地需求,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计划单列。

2.所有搬迁户必须建新房拆旧房,实行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贫困户新房产权办理与拆除旧房挂钩,搬进新房后允许有过渡期,但不超过1年。搬迁腾退的原宅基地及附属设施用地、间隙地(未记入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农户场坝、自留地等)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登记,组织复垦。

3.集中安置宅基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三)其他农户搬迁政策。

对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并集中安置的其他农户,可享受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各乡镇要参照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对象的条件和程序确定同步搬迁人口,合理确定搬迁规模,防止规模过大影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进度和脱贫效果。

(四)帮扶政策。

切实处理好搬迁安置与后续发展、稳定脱贫的关系。搬迁后,脱贫攻坚的其他措施要继续惠及搬迁贫困户。1.就业。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尽快实现就业。加强就业培训,大力实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模式,强化工业园区定向培训,促进搬迁户转移就业;对于吸纳一定比例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的企业,地方税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予以适当减免;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户务工情况摸底调查,掌握外出打工人员从业情况,各级政府积极与务工地政府和企业建立联动机制,支持务工人员长期稳定就业,公益性岗位重点向搬迁群众倾斜;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就业信息专项统计制度,把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的范围。

2.产业。和“产业发展脱贫一批”政策相结合,制定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支持政策,在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和资产收益等脱贫致富。

(1)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加大农业产业化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特色种养农业,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机制,使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增收;

(2)发展劳务经济,通过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等提高搬迁群众收入;

(3)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商贸物流、租赁、农家乐及“互联网+”等;

(4)资产收益,拓宽增收脱贫渠道,通过光伏发电、土地(林地)流转、股份分红等,盘活农村资源,在不改变扶贫资金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在县城、集镇、中心村及产业园区、生态旅游区集中建设商业门店摊点或部分标准化厂房集中出租和扶贫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折股分红保底到户机制,租金及折股分红收入量化分配到搬迁贫困户。

(5)搬迁后,建档立卡贫困户原承包的土地、林地等相关生产资料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继承权等继续享有。鼓励、支持承包人“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或用于参股专业合作组织。

(五)社会保障政策。

切实做好搬迁群众的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工作,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确保搬迁群众与安置地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搬迁群众原享有的各项惠农政策不变。凡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必须做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

(六)公共服务政策。

1.加强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搬迁人口享受便利的公共服务。

2.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进场交易。具体操作办法由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制定。3.鼓励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投资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支持乡镇人民政府采取招商代建的方式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六、实施步骤 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4月)。1.组建专班。成立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办公,抽调专人具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召开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国家、省、州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2.精准识别。按照精准识别要求,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搬迁户进行锁定管理,确定全县搬迁总规模。

3.科学选址。根据拟搬迁的贫困户规模,科学规划选定迁入地址。

4.编制规划、方案、计划。制定《江左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各乡镇按照本方案组织制定乡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实施计划》《安置点详细规划》《搬迁户安置脱贫计划》。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乡镇的相关资料编制完成《江左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江左县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实施计划》。5.明确实施主体。按照市场运作原则,明确江左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县城投公司)作为项目资本金和贷款承接主体,做好相关承接准备工作。

(二)第二阶段(2016年5月)。

1.完善前期。按照分期分批、统筹推进的原则,做好全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前期工作,确保计划下达即可开工。

2.筹措资金。县城投公司加强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的联系,及时接受资金转贷(支付)。

(三)第三阶段(2016年6月—2017年11月)。项目实施。根据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下达的年度实施计划,完善建设条件,推进搬迁项目建设,圆满完成搬迁任务。

(四)第四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1月)。检查考核并验收销号。建立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制度,组织开展监督检查考核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销号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发改局办公,县发改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发改局分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副局长和县扶贫办分管副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抽调专人组建工作专班。要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人,确保每个安置点、每个迁出村、每个农户都有县级领导、乡镇领导、村干部对应负责,既要搬得出,又要稳得住、能脱贫,全程负 责,不脱贫、不脱钩。

(二)明确责任分工。

按照“县政府负总责、办公室统筹、乡镇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共同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服务、监管、督导”的要求,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将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纳入年度重要工作计划、资金安排计划、年度项目计划,同时按照“要件齐全、简化程序”的要求,开辟绿色通道,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顺利实施。

县人民政府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负总责,加强工作统筹领导,组织制定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事项。

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统筹协调、督导检查及政策宣讲等,负责协调解决好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重大事项及时报领导小组。

发改部门负责编制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负责争取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和专项建设基金,下达中央预算内易地扶贫搬迁投资计划。会同扶贫部门拟订年度实施计划、开展监督、考核、评估等工作。会同财政部门监管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的使用。扶贫部门负责提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搬迁规模及分布、精准确认年度搬迁对象,负责搬迁人口脱贫相关工作,并对脱贫的贫困人口进行销号管理。

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筹措方案,筹措、拨付、监管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对接,落实地方债务额度,研究提出政府购买易地扶贫搬迁服务方案,负责制定并落实《江左县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经常性监管。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研究制定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土地政策,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建设用地,安排好易地扶贫搬迁用地指标,组织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等政策措施,负责督促指导搬迁群众旧宅基地、旧村庄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

住建、规划部门负责指导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规划审批、房型设计、垃圾污水设施的配套等,负责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

教育部门负责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优先安排安置点中小学、幼儿园项目,保障搬迁户子女就近方便入学。

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及社区建设管理有关工作,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人社部门负责搬迁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指导安置点外道路配套建设,负责做好相关项目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水利部门负责搬迁群众饮水安全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负责相关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业部门负责积极帮助和指导迁出区及安置区农林牧产业项目实施,扶持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

林业部门对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中确需占用林地的负责优先办理林地手续,支持迁出区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支持迁出区生态修复和林业产业发展。

卫计部门负责搬迁户基本公共服务、计生政策的转移接续工作,优先安排安置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人行江左支行负责衔接落实国家金融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指导农发行江左支行制订支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筹措方案、信贷资金管理的相关办法,并组织落实。

农发行江左支行负责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专项建设基金和政策性贷款相关工作。

县城投公司负责承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相关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台账管理、精细核算。同时,根据年度实施计划及时拨付到位,负责集中偿还银行贷款。

公安部门负责搬迁群众户籍迁移相关工作。审计部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的审计监督。税务部门负责研究落实县级权限范围内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和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旅游部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源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扶持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的安置区发展旅游经济。

供电部门负责安置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根据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实施情况及时做好供电服务。

县移民局、经信局、环保局、文新广局、民宗局、金融办、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政府法制办等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配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各驻村帮扶单位在乡镇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是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实施的责任主体,负责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具体实施。乡镇长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抽调3人以上组成工作专班。要组织开展搬迁对象宣传动员与审查确定、安置区选址、安置用地落实、实施方案编制等前期工作,组织编制乡镇《“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年度实施计划》及每一个安置点的详细规划、每一个搬迁户的安置脱贫计划。要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资金监管,确保工程安全合规推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物理隔离、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台账管理、精细核算。要抓好住房分配、迁出区生态修复和土地复垦、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相关工作。

(三)严格监督考核。

1.主管部门考核。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采取重点抽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监测评估等方式,对搬迁对象确认、年度计划实施、信贷资金及项目资本金运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运用、搬迁对象脱贫销号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和监测结果作为精准脱贫责任制考核依据。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建立月统计报告制度。

2.充分运用检查考核评估结果,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乡镇人民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对落实不力的地方,由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对工作进度滞后的地方实行预警通知、约谈提醒和诫勉谈话;对推进不力、未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启动问责程序;县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进行跟踪审计。

(四)严肃工作纪律。

1.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服从服务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严格遵守精准扶贫相关工作纪律。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2.切实维护正常搬迁秩序,严防出现搬富扰迁、搬而不迁、搬后回迁现象。搬迁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据职责,责令限期整改,获得不当得利的严格收回;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1)通过分户、析产、交易等方式变更房产产权等现状,制造无房户、空挂户、少房户、危房户,在易地搬迁中得到不当得利的;

(2)通过买卖易地扶贫搬迁指标等行为弄虚作假,骗取易地扶贫搬迁补偿等政策扶持得到不当得利的;

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 篇5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有关问题专项整改方案>的通知》(川发改赈〔2018〕238号)要求,结合《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通报精神扎实抓好问题整改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通知》(川委厅〔2018〕29号)文件精神,为深入推进通报问题全面整改落实,特制定此专项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国家成效考核、专项稽察及稽察“回头看”发现指出的问题,举一反三,较真碰硬,全面查找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隐患,以整改促攻坚,以完善促提升,全面提升搬迁工作成效。

二、整改重点

(一)搬迁对象识别不精准。一些地方存在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替代危房改造、将非建档立卡平困人口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重复享受国家政策等扩大搬迁对象范围问题,对象识别不够精准。

(二)住房超面积、自筹超标准。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存在超面积建房、购房,或将厨房、厕所修建在附属设施用房中等变相超面积问题;一些地方建档立卡搬迁户自筹超过一万元,负债较重,影响脱贫。

(三)前期未进行地质勘查。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未进行前期地质勘测手续即开工建设,部分地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四)资金使用不规范。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未实行专账管理,未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要求;一些地方存在项目资金使用不够精准,存在截留、挪用等现象,甚至用项目资金弥补工作经费、为贫困户采买生活用品。

(五)配套设施建设未及时完成。一些地方2016年、2017年已竣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区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未完成,导致部分贫困户未能及时入住。

(六)后续脱贫举措未跟上。一些地方对搬迁后的稳定脱贫不够重视,存在为搬而搬、一搬了之的现象。一些地方后续产业发展滞后或单

一、就业扶持不足、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单

一、持续增收不稳定。

三、整改措施和时限

(一)对搬迁对象识别不精准问题的整改措施。严格对标政策,规范搬迁对象管理,严禁将非贫困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严禁将危房改造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条件,严禁重复享受农房保障政策,切实提高搬迁精准率。我们将组织各县(市)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逐户逐人摸清情况,仔细甄别搬迁对象,对不符合政策的,坚决进行整改,并按照对象动态管理相关程序要求剔除。规范基础信息管理,对已搬迁入住和正在实施搬迁的对象进行再次核实比对,在全国扶贫信息系统中完善标注,确保录入的信息与实际实施情况一致。

(责任单位:州扶贫移民局、州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党委和政府,整改时限:2018年5月20日—6月10日)

(二)对住房超面积、自筹超标准问题的整改措施。严守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政策红线”,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原则,严控建设规模,严禁变相扩大住房建设面积和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对在建和已搬迁的超标准住房(含购房),我们将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抓好抓实整改工作,一是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因建房而举债或新增负债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区分或调整附属用房、户型兑换、联建、置换、出售、产权分割等方式进行整改消化;二是禁止搬迁户在通过国家验收前,擅自加盖楼层或扩建。

(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扶贫移民局、各县(市)党委和政府,整改时限:2018年5月20日—6月10日)

(三)对前期未进行地质勘查问题的整改措施。督促各县(市)规范建设流程、细化质量监管、落实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工程项目建设“四制”要求和相关行业施工标准。做好地质条件勘查和选址评估比较,坚决规避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断裂带等自然灾害隐患点。强化风险预防处置手段,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各类风险。

(责任单位:州国土资源局、州发展改革委、州扶贫移民局、各县(市)党委和政府,整改时限:2018年5月20日—6月10日)

(四)对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的整改措施。加强平台对接,定期通报各县(市)资金拨付使用情况,大力提高资金拨付使用率。督促各县(市)切实强化资金监管,严格按照《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资金调度,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坚决査纠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保障资金使用合规安全和效率充分发挥。

(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扶贫移民局、各县(市)党委和政府,整改时限:2018年5月20日—6月10日)

(五)对配套设施建设未及时完成问题的整改措施。组织各县(市)对2016年、2017年已竣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区道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未完成的进行梳理,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列出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扶贫移民局、各县(市)党委和政府,整改时限:2018年5月20日—6月10日)

(六)对后续脱贫举措未跟上问题的整改措施。督促各县(市)针对搬迁人口,完善县级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脱贫发展内容,制定集中安置点(建档立卡搬迁户10户以上)脱贫发展方案。统筹考虑搬迁安置与脱贫发展,一是组织各县(市)以培育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搬迁户利益联结机制,在发展“短、平、快”脱贫项目的基础上,构建贫困户短期脱贫和长期致富的机制。二是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安置点就地就业,通过生态扶贫、公益岗位扶贫等方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鼓励本地企业吸纳搬迁户劳动力就业,建立与输入地政府、接纳企业的对接机制,确保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施工方案 篇6

施方案

为确保2017年XX镇易地扶贫搬迁镇区幸福家园安置点374户1448人、XX村村安置点32户118人共406户1566人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早谋划,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后续发展思路

结合搬迁户致贫原因和增收需要,在引导服务外出务工就业的同时,围绕“就近就业创业”,着力解决好不同年龄、知识结构的搬迁户贫困劳动力就业务工问题,促进稳定就业、稳定创业。

二、后续发展产业

镇区幸福家园安置点,在对搬迁户原有烟叶、核桃、苹果、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进行优化提升的同时,积极落实搬迁户入住后的产业发展政策,建成6个剩余贫困劳动力产业就业基地。一是与中国太阳能技术控股集团公司合作,预计投资8亿元,新上一个100兆农光扶贫项目,不仅可为XX1900余户贫困户每年给予3000元光伏利益收入,而且安置就业200余人。二是引进台湾林家花园集团预计投资5000万美元筹建的农业创业园区,发展文冠果、菊花茶,安置贫困人口500余人就业。三是筹建XX市北京浩岩制衣车间,安排5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四是依托运头、果园等食用菌合作社、远山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建成100个产业扶贫大棚和核桃成品加工等就业基地6个,为贫困户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230余个。五是面向搬迁户贫困人口拿出镇区卫生保洁、社区保安等公益岗位10个。六是在镇区市场设立搬迁户贫困人口创业区,鼓励从事家政、餐饮、商贸等服务业、解决自主就业问题。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乡镇问卷调研 篇7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贵州进行调研,指出贵州的第一大事就是扶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省里提出两大战略:大扶贫和大数据。在大扶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住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省的首要任务、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政府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完成不了必定追责。

一、未搬迁户的现实心态(十乡镇随机抽样——386样品)

1.半数以上的未搬迁户能够正确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当地的未搬迁户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是什么?”58%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明白或很明白,这部份人对易地搬遷赞同,他们认为从山上搬进城镇,老人看病方便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生活方式也丰富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些人大多是有点文化(如初中以上毕业)的中年人和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属于农村里有点见识和头脑比较敏捷那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的依靠对象。

19%的搬迁户表示不明白或不清楚;这些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几乎一辈子就窝在山里,很少去县城或镇上。在他们看来,呆在山里穷是穷点,但祖祖辈辈都过下来了,只要勉强能过,有什么必要搬迁呢?他们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代表了他们的祖业,“发财离不开老屋基”,要进城脱贫,丢掉“老屋基”那怎么行呢?由此看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也是让农民在精神上脱掉愚昧和无知。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要攻克的重点。

23%的人则认为易地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进城镇生活,或者就是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顾虑重重,乡镇干部告诉他们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脱贫)是目的,进城镇只是一种手段;但对此说法他们不赞同,理由是:你能确定搬出去后我一定有个工作吗?我可是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要进城可以,把房子留下,不要“复垦”,进城后没有活路还可以回去。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争取的对象。只要反复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的顾虑可消。

2.生态恶劣,做庄稼只是活得了——但活不好

要搬迁的贫困户大都分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在这种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做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课题组在松烟镇大新村曾与一搬迁户恳谈,他说:他家一家5口人,有一老人有病,他本人也有胃病。他家只有三亩半坡地,有些地还夹在石头的缝隙里;在坡地上主要种包谷和洋芋,或者小麦油菜红薯等,家里喂两头猪和养几只鸡,房屋周边的土边地角种点蔬菜,农闲时也外出打点临时性短工,一年辛苦到头,全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扣出所交的医保社保外不超过2000元。他认为,从小生长在山里,家乡没什么不好,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以每新增投入所取得的收获总比前一投入所取得的收获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勤奋劳作和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收获是很有限的。这就是做庄稼富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可以活得下去。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不外几个方面:做庄稼,做蔬菜,做养殖,做果园,外出打工等。问卷显示搬迁户的收入分布是:78%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庄稼和兼做蔬菜和养殖;7%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搞养殖;4%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果园;11%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少数去了外省,多数在居住地周边的城镇打工,这种工是廉价的临时性短工,俗称“铲地皮”)。有些搬迁户,夫妻俩都到沿海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考虑到家里老人无法照顾,小孩无人关心,于是又回到了家乡操旧业——做庄稼。还有一些搬迁户,由于户主身强力壮是个有效劳动力,且做庄稼也得法,本算不上贫困户,但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会成为贫困户:①有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②有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③老人和小孩都有病;④家里负担重(有老人且小孩也多)。

问卷显示主要致贫原因的分布情况是:13%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4%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17%的搬迁户家里负担重(上有二老且小孩也不少);5%的搬迁户家里缺乏有效劳动力(劳动者体弱多病);61%的搬迁户直接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做种植业产出低。

3.农村贫困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

关于搬迁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都符合一个公式:个人申报+全村民主选举+村委会调查(或工作组)+上级审核。在这个公式中,关键环节就是工作组或村委会的调查,因为是不是贫困户只有通过周密的调查来证明。这个调查程序就是所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省内外总结出很多具体做法,如“四看法”;“五识别”;“四见五看”,“六优先五不录”;“十三有一档调出”等等。如何评价“建档立卡回头看”?问卷显示:29%的搬迁户认为有点道理;4%的搬迁户表示不清楚;46%的搬迁户认为基本合理。21%的搬迁户对“建档立卡回头看”不满意,这是因为各种“回头看”太多,群众不堪其扰。一些贫困户不满地质问:“你们天天喊我们开会,天天喊我们签协议,天天喊搬迁,搬到哪里?房子在哪里?我连影都没看到。”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还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的一步到位,所以各种“回头看”是必要的,每一次“回头看”都能或多或少剔出一些人,从而向“精准识别”逼近。管理学有一个法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而现在的识别方法正是这样。只要定的标准和调整机制合理,通过反复的“回头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但是每一次“回头看”必须是高效的,否则老百姓不满意。

4.彻底拔掉穷根子——“复垦”是必然

在调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复垦”。所谓“复垦”,是指搬迁户搬走后,政府把他们老屋拆掉,把宅基地变为耕地。绝大多数搬迁户希望搬迁后给他们留下老房子(土地是保留的,但房子要“复垦”),以便他们搬迁后无法谋生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生活。政府规定“复垦”必须进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断了搬迁户的回头路。回头路是不能走的——贫困户所居住的大山中,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教、医等送不进去,如此世代被大山所困,世代因困而贫,所以就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就要离开大山。易地搬迁,就是要让贫困户离开大山搬到城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一揽子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基层干部的工作辛苦而艰难,其办法就是反复采用一种“深度恳谈”的互动方式,一是入户针对个人的“深度恳谈”;二是“共商会”上的“深度恳谈”。在这种有效的方式下,即使非常的固执的人也会动摇。通过“深度恳谈”,大家一致认为“复垦”是必然的,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山林可以流转给专业经营者(大户)经营,或者采取“三变”的形式交给专业者经营。所谓“三变”,即就是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针对搬迁,各种心态都有。问卷显示:7%的搬迁户嫌政府的补偿款低了点。36%的人担心搬迁后没有就业渠道,谋生困难;27%的人舍不得老房子;11%的人不想丢掉种植业和养殖业;19%的人既担心搬迁后无法谋生,又舍不得土地和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让这一代贫困农户“逃离”贫困,更重要的是斩断代际贫困的链条,使他们子孙后代彻底告别小农困境而融入城市的富足与文明。对国家而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因而能够拉动消费品生产和消化大量钢材、水泥等富余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和和贫困农民的双赢。但只要有一方不想赢,那就谁也赢不了。

5.未搬迁户就业意愿有三类——重点在第一类

问卷显示,51%的人希望在搬迁后政府给自己直接安排一个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楼房保洁等工作。这部分人是搬迁户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低,所以没有就业竞争意识。18%的人希望政府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自己去找工作。这部分人认为,政府对他们培训后,出去找工作,只要收入过得去,可以干点技术活,如汽修和电修或理发什么的都行;也可以不干技术活,如帮人打杂或直接去建造工地干泥工活等,总之,他们认为就业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后就业的路子要广得多。24%的人愿意自主谋生做点小生意,只是希望政府帮助租一下门面和摊位;5%的人想自己当老板,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创业,如帮助找项目,联系贷款,提供信息和各种创业服务等。2%的人很干脆,希望政府直接拿一笔钱给他们(当然不是搬迁款),以后就不麻烦政府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搬迁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搬迁后将为别人或组织打工的人,这是搬迁户中的比较弱势的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3分之2左右;第二类:搬迁后想做点小生意的人,占搬迁户总数的4分之1左右;第三类: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这是有路子的搬迁户,是搬迁户的强势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20之1左右。由此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搬迁户是政府帮助就业的重点。

6.尽管搬迁户需求多样化——也要服从政府的统筹和规划关于安置方式——58%的人愿意政府在某个地方修好安置房,自己直接搬进去;33%的人希望政府把补偿款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在政府圈定的区域内按政府提供的图纸自己动手修房子;9%的人很干脆,说政府多拿点钱给他们,他们住在哪里和住什么房子,政府可以一概不管。

关于搬迁到哪里——52%的人愿意搬迁到县城;28%的人愿意搬迁到镇里;11%的人愿意住在旅游区附近;9%的人无所谓。

关于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安置在一起——41%的人希望与同村或熟悉的人住在一个安置区;56%的人则无所谓;3%的人更愿意住在没有熟人或同村人的安置区。

关于对安置区的要求——14%的人主要希望购物方便;33%的人主要希望小孩上学方便;17%的人主要希望交通方便;36%的人则希望交通方便,购物方便,看病方便以及小孩上学方便。

关于安置房的样式——5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小高层步梯房;1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电梯房;4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平房。

关于对户型的要求——22%的人希望自己住的房间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喂猪养鸡方便(这部分人多是五十岁以上或基本没出去打过工的人);78%的人认为在户型的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多是年轻人或出去打过工的人)。

关于安置区的文化生活——70%的人希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丰富;10%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生活;20%的人则无所谓。

关于融入城镇——11%的人担心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合不来;34%的人愿意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看齐;55%的人则认为进城后,自己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没有必要比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由上统计看出,搬迁农户中一部分人的个人需要带有农民的特征,如想住平房,在住房里要有养鸡喂猪的设施,不需要社区的文化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不想融入城镇等,这种“农式需要”需要我们去引导改变,否则也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障碍。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农户的身子搬进城过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农户进城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融入城市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二、已搬迁户现状(十乡镇随机抽样——108样品)

1.就业的分布现状

10%的搬迁户做店铺生意或其他生意(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政府促成的;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另外二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靠亲友帮忙开展起来的);29%的搬迁户在产业园区打工;13%的搬迁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19%的搬迁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17%的搬迁户在农旅一体化的田园打工;12%的搬迁户做各种临时性短工。

2.就业取得方式

6%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直接帮助找的;1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靠亲友帮忙找的;7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机会而获得的。

3.收入现状

5%的搬迁户认为与搬迁前相比差不多;2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55%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多;19%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太多。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搬迁后的人均收入已提升。

4.关于安置房的满意度

7%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不太满意;64%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基本满意,29%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很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安置房表示满意。

5.关于安置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

6%的搬迁户不满意;45%的搬迁户基本满意;49%的搬迁户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6.关于搬迁后小孩受教育的状况

2%的搬迁户不清楚;5%的搬迁户认为和过去差不多;1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24%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58%的搬迁户认为比过去好得太多。

7.关于安置区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68%搬迁户表示满意;32%已搬迁户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一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没有开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安置区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8.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

54%的已搬迁户认为搬迁后有很大的改变;31%的已搬迁户认为只有一点改变;15%搬迁户认为没有改变。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搬迁户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9.关于对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入度

71%的搬迁户认为自己已基本融入城镇生活;21%的搬迁户表示还有一点距离;8%的搬迁户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少数已搬迁户虽然身子进城了,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仍停留在山区农民的层面上。

1.对基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35%的搬迁户表示满意;42%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满意;23%的搬迁户表示不满意——原因多种多样,如一些搬迁户的补偿款没完全得到,一些搬迁户认为政府帮助就业不力,甚至有些搬迁户认为安置区的绿化不好等等。但大多数搬迁户是满意的。

上一篇: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成因及能力培养下一篇:学校电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