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望月》有感(评课)

2024-05-21

听王崧舟《望月》有感(评课)(共3篇)

听王崧舟《望月》有感(评课) 篇1

望月

难忘记,在深圳第十四届“经典与诵读”的会场,王崧舟老师带着《望月》款款地走来,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一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我们聆听着,沉醉着,仿佛经历了一种心灵的洗礼。

课堂紧紧围绕“读月”而展开,读出的三层次不同的月:“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的教学中,又聚集在“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终极指向,让学生在“江中月”品味“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风景,在“诗中月”体验“千江有水千江月”的妙处,在“心中月”感受“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神奇。借着美妙的背景音乐《秋月夜》,循着老师煽情的语调,在回环复沓、余音绕梁的诵读中,带人玩赏了一回眼前这月光如水、江月交融的“江中月”;紧接着抓动词,说理解,叫人品评了一回那记忆深处中的“诗中月”。读课文,找句子,“月亮像天的眼睛……”带孩子们一道去找寻了一回那带着童话般梦幻的“心中月”。

课后,王老师又做了讲座,进一步让我们领悟到了王老师文本解读功力,这体现着王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鉴赏水平和知识能力,体现着精深的学识修养和独有的个性风格。的确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

曾有人问王老师为什么要上《望月》?王老师说,在这个朝圣者陨落的年代,他想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那文化的圣殿,来一次久违的心灵洗涤。王老师诗意着的语言,诗意着的解读,对学 生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因此爱上,甚至迷恋上语文,因为热爱,所以陶醉,因为陶醉,越发热爱……

千江有水千江月——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愿和大家一起静下心来举头望月。

我3

听王崧舟《望月》有感(评课) 篇2

第十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今天上午八点二十准时拉开了序幕,作为观众席中的一员,无疑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终于可以一览教育名家的教学风采,从中汲取经验,汲取理念,汲取心得。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首先登场。

《去年的树》我曾在杭州任教时也教过,当时自认为自己对这类童话故事教的还不错,表情丰富、表演也到位,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上课的四十分钟。今天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方理解“闭门造车”的真正含义,他提出的“诗意语文”着实让我感受颇深,一整节课下来我几乎被打动地快流泪了。“全文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用浅近的语言体现了小鸟与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这是我给王老师板书总结的一句话,他让学生写外貌、写表情、写心理,体会文本,感悟文本,既让学生领悟了文本内在隐藏的诗意,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此举甚妙,一举两得。教学看的是成果,现场立竿见影,听着孩子们的一次次朗读,看着他们的一次次进步,我从内心就断定了这就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通常在教学设计中,我也会经常的设计情境设置环节,现在方知我的设计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这是课文的第一段,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上课的流程,我和王老师一样抓住了友谊,也抓住了显示友谊的词语“天天”,看似我牢牢抓住重点,可实际上今天我知道了,我只涉及了最表层。王老师设计了好多情境,抓住“天天”体会友谊的深厚,如:“当桃红柳绿,阳光明媚,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 ;当星空点点,微风四起,鸟儿站在书上天天,树呢,天天

;当细雨蒙蒙,秋风吹过,鸟儿站在树上天天,树呢,天天 ……”通过这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孩子们立刻不由自主地根据老师的导语说出下言,在一次次的配乐中朗读着文本,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了大树与小鸟之间友谊的深厚,不得不由衷地佩服。

“语文要回家,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会语言文字的表达。”这是王老师在上完课后给我们全场听课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2011版新课标中就说明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自然不能机械化地训练,每一次都需要浓浓的场景氛围,文本本身就是一种情境,不能把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只放到习作课,只放到口语交际课,要把它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要学会创设语言文字表达的情境,尽量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因为语言运用的频率很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文章自身就有语言美,而孩子们的语言运用也要做到美,在课堂上要有相应的评价,有明确的要求,把握好语言环境的基调、语言环境使用的节奏。

王老师还说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得落实三个融合:

一、要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情感的熏陶联系在一起;

二、把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

三、把学习语言运用和思想的梳理融合在一起。王老师谈的这三个融合仔细想来非常正确,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两者孤立,文章有文章自己的主线,我们创设的语言文字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本内在情感的领悟或熏陶,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完成我们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更深。所以必须做到这三个相融,不能南辕北辙,背道而驰!“诗意语文”是这次教育培训中我新接受的教育名词。王老师的课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情中有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场面?”“你想说些什么?”“你能写下来吗?请记住用„树啊树……‟的句式”,他把小鸟与大树的约定变成了春天的约定,变成了心心相印的约定,超越时间,超越语言,让在坐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位学生体会了生命无常的哀歌,感动人,温暖人……王老师的每一句导语就是一句诗;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就是一句诗;文本的每一个小情节就是一句诗……把这一句句诗汇集,整堂语文课就是一首完美的诗,“诗意语文”没错的!

听王崧舟《望月》有感(评课) 篇3

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诗意,却缺乏找寻诗意的眼睛,世界化的今天我们并不缺乏文化,却缺乏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我很崇敬王崧舟老师,他是“诗意语文”的领军人物,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古诗课堂,感谢他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古诗的热爱。

1 会心吟诵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教学应该以诗性为重,最怕字字落实,将诗肢解地体无完肤,古诗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吟诵。王老师在本课的教学当中采用了多种吟诵的方法,有学生自由读、有师生配合读、有换字读、有配乐读等等,而最深得我心的是这段在“对”字解读之后的配乐读,意境渲染非常之妙,即使我隔着屏幕,都能深切感受到张继那晚的惆怅,似乎我就是那个孤独的羁旅之人,更别说就在现场的孩子们了!这样的吟诵,更能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让孩子更懂诗,更懂诗人。

2 静心共感

张继的那个年代距今有一千多年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是穿越了时空,将张继的愁通过文字带到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记得林莘老师说应该让课本中的人物、事件走出课本,与学生融为一体,互相倾听、辩论。看!经过王老师之前的铺垫,孩子们写的话多么美,多么有想象力,多么像诗人张继的知心朋友在互相倾诉。此时的学生们,不仅仅能感受到当时情境,还能站在张继的角度身临其境有所思、有所想。

3 传承文化

上一篇:县事登局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记分员竞选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