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八的作文

2024-10-21

今天是腊八的作文(共12篇)

今天是腊八的作文 篇1

今天是腊八作文2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今天是腊八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是腊八作文1

又是一个节,吃着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那一丝丝的甜意,又让我想起了腊八节……

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腊八也是个很特别的节日,早早地就盼望着腊八节的到来。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们放学就约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着自制的冰车,女孩拎着个大篮子,一路小跑,直冲我们的乐园——村外大河边。

六、七米宽的大河冰冻结实,冰面光洁如镜,阶梯似的石头上流水结的冰,凸凹波纹如鱼鳞,疙疙瘩瘩,很是美观。男孩们放上冰车,有的跪在上面,有的两人坐一起,双手冰钎一凿,“哧溜”一声,滑的无影无踪。女孩也不甘示弱,从河边找上薄而大的`石块,再用双手捧上几捧背阴处没有化的积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块坐上去,“推吧。”后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阵冲向前,有的原地打转摔倒,有的冲出不远坐着的石头早已不见踪影,四脚朝天,任凭后脑勺被磕的有点闷疼,依然会找一块更大的石块,大伙像串糖葫芦,一个一个拽着前面人的袄后襟,齐声令下,一起使劲,还是不到几步,东倒西歪,人仰马翻,脑勺着地,玩的起劲的我们根本没在意冻的通红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静而空旷的山涧回荡着顽皮的欢声笑语……

天色已晚,兴致未尽的我们匆忙各自赶到上游,用石块砸上几大块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块稍做敲凿,像娃娃,像……载着满心的喜悦,不停的用口中的热气哈着冻的发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欢闹嬉戏……

腊八的早晨,早早起床,和争先恐后,端上做的红红的腊八粥,跑到院里,抢着去喂昨晚放在每个门口两边的冰凌人儿,用红色的豆子给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儿,心里别提有多美……

不觉太阳已经升起,那甜甜的腊八粥依然给人以浓浓的回味。

今天是腊八作文2

时间可过得真快,想去年的腊八,我还呆在学校里准备考试呢,呵呵。昨天发短信的时候,居然有位大哥问我,腊八是什么?我汗,只好简单地解释了一下,不过我自己也是去年的腊八才知道他的典故的,也没好到哪里去。

腊八即我国农历的12月8日。这一天,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这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佛祖在得道成仙之前,为寻求人生的道理,曾遍访名山大川。一天,由于旅途劳累再加上饥渴交加,昏倒在人烟稀少的尼连河边。后来,一位牧羊女发现了他。牧羊女将随身带来的各种杂粮,连同采集来的野果,再加上清澈甘甜的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将他救活。苏醒过来的在菩提树下静坐深思,终于在农历12月8日这一天修成正果。寺院的僧侣们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从此以后,每到农历12月8日,便用五谷杂粮煮成粥供奉在佛祖像前。民间也纷纷效仿,长此成俗。到清朝的时候,吃“腊八粥”的风俗更加盛行,皇室还在雍和宫煮粥供奉,制粥和供奉的礼节都非常讲究。雍和宫的腊八粥是由内务府主办,一顿粥要用十万两银子!煮好后先恭呈给皇上,然后再分别赏给王公大臣。谁如果得到这么一碗粥,会认为是非常体面的事。

腊八粥的具体做法是:将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和粥果放在一起,加水熬煮。五谷杂粮有大米、小米、江米、薏仁米、大麦米、红豆、蚕豆等,粥果有栗子、红枣、核桃、桂圆肉等,一边煮,一边用长柄勺子不停地搅动。讲究一点的还要再另备一盘果料,如瓜子仁、杏仁、松子、葡萄干、蜜饯、青红丝,这是为了放在粥面上的。

不过好象北方喝腊八粥比较多,宁波还没怎么听说过,以后在家里自己烧。

今天是腊八的作文 篇2

自己的眼睛要动手术了, 很大惊小怪的。到了医院, 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大人小孩的眼科病人。小的很小很小, 老的很老很老。坐着站着蹲着拥挤着, 好像在火车站候车室。我难过起来, 从包里掏出纸和笔, 伸开左手当小桌板, 写, 站着写。我的左眼已经上了麻药, 闭着, 只打开右眼, 好像打开一只聚光灯。我的笔便在我眼睛的追光中飞舞。快打句号的时候, 听到护士一声喊:陈祖芬!天, 轮到我了, 刚才完全进入舞台追光的意境里, 忘了我是在候诊室。

我很怕手术。只是刚才舞台追光一番, 我从任人宰割的无奈旋入一个酣畅淋漓的自由境界。而且有一份小小的得意, 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

手术后, 我家里来人来电太多, 丈夫叫我外出养病。我住到朋友那儿的一个房子里。一个人, 一只眼。不能震动眼睛, 不能看书看电视。我只听广播, 耳朵成了我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的唯一通道。不不, 我的思维依然在跑跳。我想, 把自己当20岁来工作, 上帝也只是用最温暖的手段处罚我———休息。

朋友在电话线那头说:有事就找我。这句话, 本是常用语, 甚至是交际语, 但是我在病中弱弱地听见这句话, 觉得世界那么温暖, 天空那么灿烂, 人生那么开心———包括生病。

快乐每一天

有句老话, 叫做: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要加上一句:人生开心事常常有。我切开一只咸鸭蛋, 有油!太棒了!我想起有一日, 一群小学生记者采访我, 想听我讲讲文学。然而我对他们讲, 我最喜欢像小狗一样趴在地上擦地板。我说我能像小保姆一样干活, 我擦地擦出一身透汗, 我好开心好舒坦。

有个词叫做:日子。一听到日子, 就好像是油盐酱醋酸甜苦辣。再聪明的人, 不一定会快快乐乐过日子。再富有的人, 也不一定会快快乐乐过日子。人生的乐趣, 已经被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地丢弃。人生最难得的是快乐, 是在寻常日子艰难日子里发现快乐。那么, 绿树会向你展现它的多姿, 鲜花会向你展现它的美丽, 草地会向你展现它的清纯, 天空会向你展现它的无际。你会觉得, 今天是我的日子!

我一个人, 一只眼睛, 住在一间屋子里的时候, 一看文字眼睛就痛。我想起保尔·柯察金, 我眼睛不看纸, 写下一行文字:“打开咸鸭蛋, 有油!”我想起很多很多快乐的事, 我歪歪斜斜地又写了行:“烧锅粥刚好吃完。”再一行:“一路不堵车。”再再一行:“打开电视, 正巧一部好看的电影刚开始。”

越写越开心。

占小便宜的惊喜

这月中旬才腾出时间整理一行一行的书, 就叫“今天是我的日子”。然后即去杭州。机上, 我旁边一个座位空着。我洋洋得意地想起世界大提琴王亚诺什·斯塔克。他飞来中国演出时, 给他的大提琴也买了一张机票。我么, 买一张票就拥有两个座位, 一个我坐, 一个给我的书包坐。这份惬意这份惊喜这份占小便宜的快感!

享受劳动

我的书包里, 总有纸和笔。上午买了下午的机票, 又决定赶去机场换成午前起飞的票。拎起书包就上路, 居然就忘了带纸。这于我, 就像忘了带身份证一样不可思议。对对, 我真正的身份证, 就是随便什么的纸, 只要能写上几个字。我一个个字, 很难看很难看, 但那是我生命的符号。没有纸, 我的生命就没有载体。我向空姐讨张纸, 空姐拿来了三张。我放下小桌板, 随便写来, 就写满了三张, 又向空姐讨纸。人在机上, 享受着人群里的温暖, 更享受着没有熟人没有来电的一份清静。这温暖兼清静, 好像母亲腹中的羊水, 最能孕育新生的文字。机上是我最好的工作间, 再累再累也文思涌动天马行空。

我把写完的随笔放进书包, 听机上话务员说还有半小时到达目的地。我把身子往后一靠, 我还可以休息半小时。这份轻松, 这份劳动后才觉得可以享受的快乐。呵, 今天是我的日子!

昨天是今天的镜子 篇3

昨天是今天的镜子。摄影则是镜子一般的生活存照。而对于时间上并不遥远的民国,当代人却有着比之唐宋明清更为遥远的距离。这中间隔着的几十年,有着一层难以穿越的屏障。北大教授陶孟和在《北平生活费之分析》里说:“闪开这层恶心的尸气、扔掉那些写满传奇的史书,翻呀翻、翻呀翻,历史老人的书柜地下还留下了一部留声机。”

陶孟和的留声机,是一件件民国的购物单。而银行家骆伯年留给我们的,是上万张他拍下并留存至今的底片。

骆伯年1911年3月生于杭州一户县衙官员的家中,像中国人取名的习惯一样,“伯”字告诉人们,他是家中的老大。1932年,20岁出头的骆伯年从杭州商业专科学校毕业,顺理成章地进了银行,成为这个新兴行业的一员。

上个世纪30年代的国立杭州艺专,是一段充满惊奇的传奇。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林风眠当了校长,一些以后享誉世界的中国绘画大师级人物,都出自这所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比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在这个时髦的城市长大,时髦的骆伯年端起了照相机。

陈丹青说,“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这种可观,也可套用在民国的摄影上。

民国时期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繁荣兴盛期,这繁荣不仅仅在于文化巨匠的参与和评价,更表现在当时的文艺界对于摄影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自己的判断。蔡元培、刘半农、张大千、胡适、徐悲鸿等对摄影多有见解。那个时期的摄影家和摄影社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并展开了摄影创作活动。专门的摄影杂志记录着摄影师的探索,摄影展层出不穷。在二三十年代,摄影艺术领域极为繁荣,称得上中国摄影艺术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实际上,民国摄影史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民间的摄影史。在这个人人都特立独行的年代,摄影在民间的流传,比我们如今所见,还要精彩得多。

在骆伯年7岁时,一批留洋归来的艺术家带回了美术的革新。在上海、杭州和北京的艺术学校里,女裸体写生偷偷地形成了风气。1925年,江苏省政府召开教育会议,一些保守的议员提请当局禁止在美术学校里裸体写生,这个提案在讨论之中被刘海粟知道了,刘给江苏省政府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公开信,在《申报》上登了出来。各种报纸就美术院校是不是非得画裸体展开了争论,当然没有结果。最终,法院以刘海粟的申辩信侮辱了两位官员名誉,判决他罚款50大洋。持续10年之久的裸体模特风波终告平息,也使中国民众首次认识了人体艺术。摄影师郎静山回忆,当时的一些摄影家请美术院校的裸体模特当摄影模特,这为裸体摄影的产生创造了基础。

今天能够找到的骆伯年落于纸面的资料少之又少。一幅1934年发表的人体摄影作品《汲瓮》,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几乎唯一一件让人在谈及中国摄影史的时候,会列出来作为代表的作品。拍《汲瓮》那一年,骆伯年年方二十三,刚刚从浙江商业银行调任中国银行,去了“七省通衢”兰溪。

除此之外,骆伯年其他的摄影作品要沉默得多。骆伯年的兴趣当然不仅在人体摄影,甚至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在民国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肖像摄影——“名媛摄影”和“精英合影”之外,生活于吴侬软语之地的骆伯年,并没有跟上这股潮流,他的镜头所涉之广,尤其令人惊讶。他拍吴地的渔船码头,农家小院。春天拍山花浪漫,冬天就拍竹傲于雪。拍水边浣纱的农妇,田间放羊的牧童。水光粼粼,妇人的背景在闪烁的光中沉静安然,牵羊的牧童,对着也许从未见过的照相机不知所错。

从微微翻卷的照片里,我们见到了民国的江南。花枝招展,树影妖娆,人们在后世描述的水深火热中专心生活,两头老牛拉着沉重的板车,赶牛人坐在满载着货物的板车前指引方向。世界也许在变,生活,却是永恒而必须的生命延续。在一切甚至平静得听得到潺潺水声、呦呦鹿鸣的光景里,就像陶孟和说的,“打开留声机,声音缓慢,没有那种恶心的尸臭,只有静静的回声,这是真正的人民生活,这是真正的史书……”

那些泛黄的照片里,有一些延续着中国历来的审美趣味,诗意的抒情恬淡而迷人,松风流水、岸芷汀兰,富于表现的选景和构图让人想到那些淋漓的山水画。他将外出遨游留下的照片洗印出来,在空白处题名作传,落款盖印,就像从前画家的习惯一样。

而另外一些,却可以见到骆伯年与美术思潮的呼应。在工作之余,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业余”摄影师自娱自乐的探索。有些是写实,有些则是实验性的作品:一根曲卷的钢丝、几个拆下的小齿轮、三个大小叠加的瓷碗,在斜斜打过来的光线里,有着妙趣横生的组合和光影。他摆上几个水果,几个玻璃杯,对着桌上的模特潜心拍摄,如同美术学校里提倡的素描。一棵切了一半的白菜,一盘可口的小点心,都可以拿来在镜头里斟酌一番。他甚至有心思研究纯粹的线条和块状结构。万花筒一般的作品里,对折颠倒,是一如蓝印花布的繁复和有序。非具象的、结构的、立体的、超现实的,凡是新兴的流派,在他的摄影探索里,几无缺席。

骆伯年甚至表现出对工业的兴趣,一些照片里有工业化的印迹。他反复拍着突然而至的楼车吊臂,和着江南的扁舟砖塔,佐证了那个时代的巨大反差和相安无事。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乱打破了这个局面,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步伐由此断却,我们的民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河里留着鲜血,树上冒着浓烟。一些原本沉溺于艺术摄影或画意摄影的摄影家转变到为民族而摄影的道路上,更多人则选择了隐匿。

他们隐于时间的阴影之下,隐匿才华,与世无争。他们带着秘密活在过去,与变化隔绝,也因而免于时间的腐朽。那些梦一样闪过的时光,连同与我们渐行渐远的他们,用与生俱来的触觉和记忆相通。就像民国名媛宋清如在《有忆》里的低唱:

我记起

一个清晨的竹林下,

一缕青烟在缭绕。

我记起,

一个浅灰色的梦里,

一声孤雁的长鸣。

......

今天是感恩节的作文 篇4

刚刚朋友说今天是感恩节了,我竟然“啊”了一声,这段时间,好像真没有注意这一切。就在昨天,初中好友来电话了,我们还感叹身在社会的无奈,在忙忙碌碌中我们淡忘了好多事,虽然偶尔记起来嘴角还是会浮出那一丝微笑。也是在昨天,喝过酒后的朋友在网上告诉我昨天他生日,我也在想,怎么我又给忘记了呢?以前我都会记得的。才发现现在庸庸碌碌的过日子,竟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突然发现以前的热情被磨灭了,疏远了友情,淡了爱情,幸好还抓住了亲情。回想起来,以前的`我多好啊。也许人大了,心也开始变老了吧?总为太多的事烦恼着,也被环境改变着,变得冷漠了。可是日子继续着,如果没了自己,那还怎么过呢?感觉我们身边很多人在为这事儿苦恼着,真的,环境变了,人也跟着改变了,我们彷徨,不知所措。仔细想想,也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事在乎着,很多事回忆着,还有很多事在进行着,就算一时失意了,一时忘记了好多事,可是心底深处不一直存在着吗?那些久违了的亲人朋友们,也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虽然少了问候,少了联络,但却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不管怎么样,至少我还知道我爱我的家人,在乎我的朋友们,一刻也不曾离开过。

哎,也不知咋的,心里乱乱的。如朋友所说,感谢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们,感谢爱我,关心我,支持我,帮助过我的人们!

今天是我的生日作文 篇5

今天是我8岁的生日,一大早睁开睡意朦胧的双睛,就收到了"宝贝生日快乐″的问侯。一整天心里充满着甜蜜。妈妈说我们的生日就是妈妈的苦难日,妈妈您辛苦了,在我的生日里,我献给了妈妈一百个吻。我爱您妈妈一是您给了我生命!

晚上,我邀请了我的好朋友们一起来过生日,我收到了小朋友的生日祝福和礼物,我们一起吃蛋糕,一起做游戏,哈哈,一个个最后都变成了小花猫。我爱你们,我的小伙伴一有了你们陪伴,我成长的路上不孤单。

今天我生日,是个愉快的,有意思的生日,我要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快点长大,我要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是今天的值日生作文 篇6

我是今天的值日生_450字

我是今天的值日生,有人会问:“值日生可不好当啊,你能完成吗?”我答:“当然,因为有我们一个小组的人来帮我。”事情是这样的……

我们安排好了工作,我去擦黑板,叶雨莹去扫地,张文豪扫地,而陈伟杰就去排桌椅。“刷拉”一下,他们三个全盯着我看,原来是刚放上去的粉笔掉了,我不好意思地说:“嘻嘻,对不起,失误,粉笔掉了。”张文豪就说:“切!别大惊小怪的!”我就回他:“好像大惊小怪的是你们吧!”张文豪翻了个白眼。终于,黑板擦好了,累死了。

最后,叶雨莹那个胆小的家伙大叫了一声:“啊啊啊啊!蜘蛛啊!”连那个胆子大的张文豪也不敢靠近,吓得双腿发软,最后陈伟杰那调皮的小子喊了句:“冲啊!”就把那蜘蛛打得奄奄一息,死了。我说:“陈伟杰啊陈伟杰,你也吓死人了,我还以为你要上战场呢,吓死我,这墙差点就要塌了啊。”陈伟杰说:“没事,这墙牢固得很!”我就说:“好吧,I服了You。”

大概十五分钟后,值日生的任务完成了,我们背上书包就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瞧,这就是我们班值日生的工作,有趣吧。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_650字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奈何桥边,我如闲云野鹤般洒脱走远,去寻找那三生石上的残迹。

――题记

通往天堂的路在一点一点的延,

我想走远,却在流光掠影中,且行且驻。

是什么牵绊住了我的脚步?

是时光太美不忍辜负?

还是那生命散尽处最后一点的模糊?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要去海上寻找那喷薄的日出。

我要让新生的太阳为我祝福,庆贺我最后的生命舞步。阳光扯出红云做礼裙为伴舞。舞出我生命一曲终了时如飞扬流苏般的惊艳。新生的太阳是希望,也是我最后的眷恋。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的生命是否也如婵娟收敛了月华般唯美而短暂。假如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的生命是否也如夏花盛放时的绚烂。

寻觅中,我知道,那不是陨落的仓促,是为了下一个明天坚定了脚步。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请允许我将一种叫做回忆的东西打包。带着它,消失,走远。

回忆往昔,有我童年的笑,青春的美好。有父亲眼角的沟壑,有母亲鬓间的银丝。记忆的深处是繁花盛开的声音,是落红凋谢下的甜香。是梦中开放的笑颜。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脑海中的是留恋,是思念。是如美酒般醇厚甘甜。

被风吹走的,是圈圈点点的思念。

带着我的留恋,当视线模糊才发现,

过往的思念,佛说:“再次遇见”。

叹只叹,所有缘都是凡心一点,念只念,我却还是没能逃脱人世的枷锁。随时间在洪流中一起淹没。当所有秋风过境,假如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又该是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未知的.未来,然后再奈何桥边,渐渐走远。

今天我值日_250字

今天我值了日,我喜欢值日,因为我很能干!

放学了教室好乱啊,诶呦呦,纸片真脏啊!不过扫地就不一样了,因为我扫地的时候,这些纸片就变成了淘气的小娃娃,哗啦哗啦跑了过来,我把他们全都扫到嵯子里,就像把它们送回家,他们回家了,教室变干净了,我很高兴。

到擦黑板的时间了,我开始了擦黑板的游戏,因为擦黑板就像做游戏,我最喜欢这个活了,擦擦擦,擦擦擦,黑板上的小淘气被我一网打尽,黑板擦得亮晶晶的,你看还有反射光呢!就像一个小姑娘在向我眨眼睛。

嗯,我喜欢今天的值日,希望我们的教室越来越干净呦!

那是属于我的春天_450字

那本来是属于我的春天,谁知是、、、凛咧的寒风夹着雨点向窗户打去,我伏在窗前,望着眼前的一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心里像被藤枝缠住了,心中的惆怅开始流露了、、、

还记得月考的差分给我带来了同学与老师的鄙视,爸爸和妈妈的责骂。天呀!只差3名就可以进入前20名呀。我暗自心想。我回到了家,本来就是满肚子的怨气,谁知这时候爸爸走了过来,“儿子,这次的月考你多少分呀?排名是多少?”爸妈急切的问道。我把卷子随手递给了他,“你自己看。”我目光无神地说。爸爸看到卷上的成绩后,脸色由晴转阴,用手把卷子捏成一团,然后楸起了我。我的愤怒一下子爆发了出来,用手狠狠的一甩,“管你什么事。”,我向自己的房间走去,把门重重的关上了。我迷茫了,我看着外面的草正与狂风暴雨战斗着,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绪中、、

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战斗。只有拼搏、战斗才可以体现人生的价值,只有失败、挫折才能使人成长。只有经过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我如当头一棒,这本来就是属于我的春天,我的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挑战的春天,让我在属于我的春天里漂泊;让我在属于我的春天里战斗;让我在属于我的春天里翱翔。属于我的春天,我来了。

广东广州市白云区竹料一中初一:冯健枫

清洁工也是值得尊敬的_450字

今天,天气格外的炎热。虽说现在是初春,可天气热的跟夏天似的。无奈之下,我只好拿着钱,去欧尚超市,准备买一盒冰淇淋回家。

在收银台结账时,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有一个清洁工奶奶,正用拖把费力的清洁地板,她看上去已经很老了,慈祥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这时,有一个大腹便便的胖男人走了过来。也许是那个奶奶挡住他的去路了,他没好气的说:“让开,让开,清洁工,别挡道!”清洁工奶奶听后,直起腰,连忙让到一边去了。那个胖男人就挺着将军肚一摇一摆的走了过去。原本刚擦过,却还没有干的地板上,又留下了一串黑色的脚印。那个清洁工奶奶无奈,只好又擦了一遍。

这一幕,顿时让我的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这世间,难道不是人人平等吗?清洁工又怎么样?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呢?还不是因为他们?他们每天早起晚归,马路上的清洁工总是凌晨3、4点就起床工作了。我很想冲过去问问那个胖叔叔:“你凭什么要这样子对待清洁工?她有没有偷啊,抢的,凭什么遭受你的鄙视呢?”

这世间人人平等,我们不应该看不起清洁工,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环境。清洁工也是值得尊敬的!

来源:m.08/0170945.html

今天是腊八的作文 篇7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提出,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新意见阶层”,这就是主要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阶层。中央统战部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出现了“新社会阶层”,即5000万在非公经济企业中投资和做高管的人群。如果说 “新社会阶层”是新兴的民间经济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同盟军;那么在新闻宣传、意识形态、社会管理领域的“新意见阶层”,就是公共治理、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依靠力量,至少是“统一战线”可以争取的同盟力量。

论坛博客:思想的梳理,情感的沉淀

早期的网 络舆论发 源地是论 坛 /BBS、博客,那时候网络信息载体不像今天的微博、微信这样激情四溅,动辄擦出思想的火花,甚至个人的恩怨。论坛/BBS以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海南的天涯社区为代表;博客作者有两位代表性人物:韩寒和柴静。

央视主持人柴静至今还坚守在博客,微博上的账户都是假的,我认为她的人文气质也不适合微博言论场。柴静去年写过一篇博文,针对微博热议的医患关系、医闹、弑医事件,从历史角度回顾一百多年前杭州广济医院,对医患关系做出思考。这张照片很震撼,当年在杭州广济医院一个中国的小患者与苏格兰医生双方行礼,这是我们理想的医患关系。柴静在博客写道:患者将自己的生命交到你的手中,你就必须全心地给他仁爱,一丝不苟地对他负责,无论他吃进去,吐出来还是拉出来的,你都必须仔细观察,从头负责到脚。另一方面,病人也对护士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尊敬。她讲了我们传统的行医理念: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在今天喧闹的网络舆论场上,对常常是带血的医患关系热点舆情,柴静做出了非常冷静的人文思考。

再看韩寒,虽然近年来他的声音日趋平淡,2013年初他在微博谈了微博微信“双微”的得失,对今天的微传播文化舆论场的思考给人启迪。他说,微博让新闻不再封锁,让言论更加自由;但同时也让我们自身虚妄。 如果哪天说句什么话或者摘录了一个段子,转发了几万,就会觉得满大街都在传颂你的名句,赶上个什么事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投身其中,而且会以为塔克拉玛干的仙人掌都在讨论此事。 如果你沉迷在微博微信中,你收获的全是情绪。如果你想保持客观冷静,甄别各种信息的真假,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反而是和朋友的一次长谈,和家人的一次聚餐,和女儿的一次外出,更加触动人心。所以他主张微博微信固然不错,但不要轻视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觉得,柴静和韩寒都代表早期网友一种相对的人文态度,不像今天的微传播时代这么浮躁。早期的BBS和博客, 是一种思想的梳理,情感的沉淀,它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披露内心的声音。比如博客,相当于一个开了锁的日记本,相当程度上还是自言自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居多。而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更多的是秀生活,是活给别人看、写给别人看。 所以我主张,在微博微信时代不要丢掉博客,用博客为微博疗毒。某种程度上,今天的微传播是有一定毒性的。

微传播:越是边缘化,越是激进化

这是微传播时代的最新数据。微博客账号12亿,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每天发帖2.3亿条;微信账户6亿,其中境外账户1亿,微信日均发送160亿条。微信没有取代微博,但至少势头压倒微博, 它的传播量是非常恐怖的海量信息。而QQ日均发送 量60亿条 , 都超过了 微博。手机客户端日均启动20亿次。

今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舆论生态,一方面实现了知情权、表达权的均等化,任何一个农民工都可以在微博上指点江山;但另一方面,它让边缘文化也能登堂入室。在微博上那些激进的左翼网友、右翼网友,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社会主流生活摒弃了,处于无法与政府对话也无法在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表达的边缘化状态。很多极端的网友越是边缘化,越容易激进化。

另外,能不能这样说,在网上,海量信息价值密度是不均匀的。博客的思想价值密度相对较高,高于BBS,更高于微博客。微博客言论的价值密度最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网络表达,带有表演化的痕迹。我最近去台湾旅游有这样一个强烈感觉:从大陆报道中感觉台湾政治太乱,但我参观了台北议会后,发现蓝绿两党议员其实都带有相当程度的表演痕迹,在议会辩论后,在议员办公室可以称兄道弟,还可以一起去喝啤酒。当然,我对台湾的了解很肤浅。我感觉今天网友的表达,无论左翼右翼,其实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一些表演的痕迹,专业素养欠缺,趋名逐利倾向严重。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包容度,我感觉微博客最低,远远低于BBS和博客。今天互联网上信口开河、好勇斗狠的痕迹比较严重。政府加大互联网治理力度后,网络社群抱团取暖的倾向非常厉害。至少现阶段还并没有实现把左翼右翼激进的声音完全打压下去,中道理性的声音凸显出来。实际上,我感觉今天在微博上,左的更左,右的更右了。

互联网并不必然导向公民社会

比较两个事件:彭宇案和当年的潘晓来信。有人觉得南京彭宇案导致中华民族倒退了五千年,老人跌倒不敢扶。 但这是一个被误读的案件,南京政法委后来披露,彭宇的确就是撞倒徐老太的那个人,不是因为见义勇为被徐老太一家敲诈,但是更大的问题出在鼓楼区法院的判决书。法院不是根据查明的事实,而是根据人性恶的推断,认为: “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 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这个被误读的彭宇案,加上法院不当的判决理由,让大家对社会道德失去了信心。

今天互联网上的议论多为事件导向,缺少对公共话题持续、理性、深入的讨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今天的网络热点不如当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起的“潘晓讨论”(人生观讨论)。当年是围绕一个公共议题持续的讨论,各方都动了感情,但同时又是非常克制理性的讨论。无论主张人生价值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不像今天在微博上把对方贬为“脑残”或者贬为“带路党”。

今天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某种程度上使智力递减,戾气递增,不是一个很理性的讨论问题的课堂。一方面它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这种讨论不容易凝聚成理性的社会认知。正如《中国青年报》一篇评论分析:很多人在互联网上是听一半,只理解了四分之一,零思考,却做出了双倍的反应。

互联网一方面扩大了公共空间,但另一方面很可能以微博微信微传播为代表,又壅塞了公共空间。互联网上网友无节制、无规范的网络讨论,并不必然导向公民社会的成长。有些时候还会使一些暴力的气氛蔓延,甚至污染了中国传统文化雍容大度的大国风范。

“意见领袖”与体制的合作性或对抗性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正在做一个网络社群的研究,从几百位活跃网友中,对今天的网络社群意见领袖试图做一个梳理。我们想能不能从这么几个价值观维度做一些分析。第一,对文革的态度; 第二,对市场经济的态度;第三,对宪政和普世价值的态度。这三方面是价值取向的分析,再增加两个维度:第四, 是不是参与热点个案,还只是学理上的批评和表达;第五,有没有网下行动。

这里关键“网络意见领袖”与体制之间的关系,他们与体制的合作性、建设性,或者对抗性。体制的边界在哪? 我觉得不是眼前的某个具体的管理政策,能不能说就是两条边界。第一条边界,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包括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1982年宪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第二条边界是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据此,分成“浅左”“深左”“浅右”“深右”。我主张慎用“左翼极端派”“右翼极端派”。如果一定要这么划分,极端左翼、极端右翼只适合于行动派,就是有网下挑战社会秩序的表达。有一些学者,你可以把他划为“深右 ” , 但我不同 意他是 “ 右翼极端 派”,因为他是纯书生、纯学者,没有任何网下的行动。

网上左翼的声音略占上风

在各种网络社群中,有这么几类值得深入研究:

一类是草根民粹。近日播出的电视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研究舆情反馈如果只限于微博采样,结果是非常不乐观的,我注意到对改革开放批评的意见居多,这与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看,有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觉得没有必要再为这个事儿说些什么。在微博上更为活跃的是左翼网友,特别是政府加大互联网治理力度以来,右翼的声音受到削弱,左翼网友的声音超过一半。 在微博帖文中,很多下岗工人认为自己在改革中经济利益受损,贪官和外国资本家受益,因而把“改开”(改革开放)妖魔化了。

所以我主张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且不说“大数据”,还是要基于较为完整的数据,代表社会各阶层的舆情数据。

再如围绕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与周边国家的摩擦,如果我们只从互联网上采样,会发现主张开战的声音居多,但我不相信这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民意。中国民众的主流民意还是拥护政府的和平外交政 策 。 在2012年9月15日 、 16日 、 18日三天反日游行中,出现了针对日系车主和日货商店的打砸抢烧行为, 参与者主要是通过QQ群、QQ空间来表达和串联。互联网管理平时比较纠结的可能是微博,微博上偏激的声音较多,实际上微博多知识分子,是坐而论道,实际上没有多少现实的社会威胁。倒恰恰是QQ群里边,农民工、城镇贫民,尤其是农民工二代和城镇贫民二代 , 有较强的 行动能力 和组织性。像西安用U型车锁重创日系车主的 “农民工二代”,河南南阳人,家境极其贫困,在西安做外墙粉刷工,吊在西安外墙上两年,几次从外墙上摔下来, 差点摔成脑震荡。所以他对今天的贫富差距极为不满,曾经趁人不备在项目经理的奥迪车上撒了一泼尿,事后觉得很爽。 他在反日游行中的表达,有多少是民族诉求,有多少是民生诉求,还值得推敲, 恐怕更多的是弱势群体对社会分配秩序不满的一种表达。

我觉得,不要低估网络舆论场上左翼的声音可能还略占上风。去年知识界网友比较关心宪政问题,在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上有关宪政的帖文219万条, 议论纷纷,但这是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民意呢?同样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上,有关民生问题,老百姓关注的就业、养老、住房、医疗的帖文是宪政帖文的十倍乃至几十倍;而中高收入阶层关注的生活品质问题,如养生、保健、美容、 会所的帖文也是宪政帖文的十倍乃至上百倍。这说明,在知识界关心的宪政之外, 还有两个更庞大的民意底盘。

草根民粹的社会影响力,据我个人判断,至少显性的部分超过了自由派。 对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概括,他们主要是市场经济的失败者,在改革中利益受损,而不彻底的市场改革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过大,让他们耿耿于怀,愤愤不平。以下岗工人为主体,抵制市场改革,怀念计划经济,怀念“文革”。他们也激烈地反对官员贪腐,同时质疑 “公知”卖国;有较强的行动欲望,有较高的组织能力,更多的是一种利益驱动、情绪表达,缺乏理性的思考,缺少系统的政治诉求。更多的是借用“老路”的计划经济、“文革”时期的语言,很容易被左翼网友蛊惑。

第二大网络社群,是今天的左翼网友。他们对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高举公平的旗帜,对百姓的感召力要远远强于自由派网友。他们主张整顿吏治和肃贪,但是又有很强的人治情结,怀念 “文革”、怀念毛主席,理论底色是 “文革”教科书。专业化程度极低,但是政治嗅觉极高,斗争意识强烈,否定 “公知”,排斥文化层面的对外开放, 相当程度上是利用了中国百姓对国外情况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能够蛊惑公众。 另一方面,我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左翼网友实际上也处于社会边缘状态,他们与政府部门的对话渠道很少, 内心极为期待被政府所重视和吸纳。

右翼网友的智商优越感徒增民众反感

再一类就 是右翼 ( 不一定含 褒贬),对现实社会政治状况的批评与左翼网友略同,但开出的药方不一样。他们对公共权力与公共机构有深深的不信任,信奉个人自由,呼吁激进政改,但是缺少可操作的途径,建设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话语策略上,一些网络上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不适应互联网带来的话语权均等化,对民众有过强的智商优越感和道德洁癖,因此激起了民众、民粹强烈的疑虑甚至反感。

再一个类别是体制内网友。今天行政官员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很高,体制内网友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在政务微博中,很多体制内网友诚恳地与网友对话,有当年电影《天云山传奇》《泪痕》中“文革”后官员体察民瘼的那份诚挚。他们从十年浩劫中大彻大悟,像《天云山传奇》中罗群妻子最后一封信的呼吁:“我只希望你不要做一个阻挠历史前进的人。”体制内网友大多具有这样的道德反省和良知。当然他们在体制内外有可能都显得比较另类,也比较尴尬。

消除职业网友,从边缘回归主流

对意见领袖的治理,提几个建议:

1.经济上给出路,消除“职业网友”。有的活跃网友,一边开餐馆、开网店,一边在网上发表公共事务的看法。我觉得这是“网络意见领袖”非常好的生存之道。如果他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纯粹成为一个职业网友,心态可能不会是很健全的。我觉得网友首先应该是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环境中一个生活有尊严、有安全感的人,这样在网上容易理性发言。我对网友的一个基本观感:越是边缘化,越是激进化。

2.引导网友从“自媒体”回归职业媒体,为他们在报纸上写文章、在电视台亮相提供机会。这样,即便是比较激进的网友,也会较为理性地发言。我们尝试过把一些激进的自由派网友拉到 《人民日报》写文章,发现只要他意识到是在给执政党中央机关报写作,全局观、大局观表现得不在党报记者之下。

3.为网友提供与政府对话的机会,用体制和主流政治生活来吸附边缘,引导他们“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拜访民主党派时提出的希望,我想这也适用于今天的“意见领袖”。

如何做强做大主流舆论?

最后,如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本届政府的议程设置非常漂亮,“八项规定”让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史上最强势中纪委”反腐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信心。网友感慨共和国要特别感谢“三位优秀员工”,即领头人“习大大”,决心以改革代替刺激的李总理,铁腕反腐的王岐山书记。本届政府提出“中国梦”,对大飞机的宣传,对青奥会和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宣传,有利于在年轻人中培植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借乌克兰危机设置议程,反对激进“西化”,应该说从宣传策略上是比较成功的。

还有,在薄熙来、王立军“唱红打黑”扰乱中国法治后,最高人民法院沈德咏副院长在《人民法院报》写了一篇有历史意义的文章《如何防止冤假错案》,提出要建立“法律人共同体”, 认可律师是“法律人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诉辩对抗、法官居中裁判的诉讼格局。对于“死磕派律师”伸出了橄榄枝。

伴随网络民意的兴盛,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做出积极回应;以@人民日报为代表,党报、国家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也前进到新媒体舆论场域,打造“网络国家队”,改变网上的舆论力量构成。 我们党已经初步取得了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主导权。

《人民日报》两年前写过一篇评论,引用专家的公式:社会稳定=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度。当前互联网让老百姓的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如何维持社会稳定有两个办法:第一,打压政治参与热情,缩小分母;第二,扩大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放大分子。人民日报给出的选项是做大分子,代表了体制内清醒的声音。

第二,为互联网纠偏,有几个方面工作要做:1继续管好“大V”,对其中造谣传谣的个别人依法打击,但“网络意见领袖”的声音更多的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没有群众的“意见”,何来 “意见领袖”?对他们要做好“网上统一战线工作”。2管好门户网站的“标题党”。商业门户网站不能自采原创新闻,但是可以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并重新做标题,为了吸引眼球,经常断章取义,上纲上线,耸人听闻。比如,《人民日报》最近有篇评论《裸官治理,应有跟进动作》,肯定了广州的裸官治理措施,要求各地跟进。为了客观公正, 评论加了一句铺垫的话:“裸官当然不一定是贪官,甚至完全有可能是一个优秀干部,只是梳理落马贪官,不难发现裸官和贪官之间存在转换关系”,党报要求严惩裸官。这完全是一种体制内的凛然正气,但是一些门户网站断章取义,标题改为《人民日报:裸官不一定是贪官,有可能是优秀干部》。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标题党”战术,抹黑党报。3管好媒体微博和媒体微信。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大多中规中矩,但是现在开设了媒体微博和媒体微信,发声经常不谨慎,传播了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放大了某些偏激乖张的逻辑。4管好传统媒体。无论网上存在什么乱象,传统媒体要成为把关人,用新闻专业精神来对冲网上的偏激声音,为网上的信息去伪存真,为网民的情绪扶正抑偏。我觉得,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闸门大一点,中央网信办的网络舆论压力就小一点。

再一点,我主张“意见领袖”要有谦抑的精神。从舆情监测中,我们发现,媒体人和律师这两类“意见领袖” 经常成为网上“议程设置”者。一方面他们维护舆论监督,维护司法公正,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也显得好勇斗狠,有违新闻专业精神,有违法律专业精神。

对今天的公民、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则需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他们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避免被网络偏激情绪牵引,有损健全的公民人格。

解决好大学生就业关系长治久安

第三,也是最后一点,谈谈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本届中央政府非常强势,一方面打击贪腐,央企高管降薪,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打击“特殊利益集团”,;另一方面也拒绝“邪路”,对激进的知识分子诉求做出严厉的姿态。 “中国梦”的民意基础在哪里?我觉得需要做好国民新生代的工作。大学毕业生是中国梦的主力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说的。总书记还在北京大学说过,这代大学生将全程参与 “两个一百年”,即建党10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年,亲历“中国梦”的两个历史里程碑。所以,如果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中国梦”就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今天的榜样是什么样? 篇8

何种榜样更易让人模仿?

1暴力、攻击、色情等那些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行为往往具有天然的魔力

具体而言,暴力、攻击、色情等与个体本能相关的行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模仿,尤其是当这些不良行为在获得某种程度的奖赏或鼓励之后,人们就更倾向于去重复这些行为。此外,有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实施奖赏或鼓励,这些行为同样具有天然的模仿价值。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榜样的不良行为没有遭到相应的惩罚,其天然的功能性作用就会引导着人们去不断模仿。

在现代社会,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往往渗透着大量的暴力、色情和攻击信息,这给人们提供了大量耳濡目染的机会。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具有榜样作用的公众人物,如明星、官员、社会精英等,在陆续爆出如吸毒、卖淫、嫖娼以及贪污腐败等不良行为后,当他们所受的惩罚没有达到人们所想象或预期的严重程度时,就为人们的模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蛊惑人心的巨大空间。很多时候人们所谓的“越查越乱、越反越腐”往往就隐藏着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模仿学习的内在规律。

2那些经过详细讲解、准确示范和针对性反馈的行为更易于人们模仿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详细的讲解、准确的示范、有针对性的反馈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模仿映像,进而有力地引导和调节人们的模仿活动。这就是说,榜样所展示出来的行为过程越详细、越精确、反馈的针对性越强,就越容易让人学会模仿。

这启示我们,当家长在为孩子展示良好行为时,教师在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时,社会在为民众塑造模范人物时,应当对榜样或模范人物的良好行为进行反复的、细致的描述、刻画、介绍和宣讲,让人们能充分了解良好行为的具体过程、内容和细节,以便于模仿和实施。然而,现实社会所塑造出来的很多榜样往往不具有持久性、具体性和深刻性,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对榜样行为进行详细了解时,学习活动或宣讲活动就戛然而止,所谓的榜样或模范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与社会塑造正面榜样人物相反,很多媒体在对社会负面人物或不良行为进行报道时,却往往显示出巨大的兴趣和猎奇心态。这些媒体要么长篇累牍地报道负面人物的发展历程,要么图文并茂地介绍不良行为的实施过程,要么不厌其烦地邀请专家做详细而深入的点评,这种细致而深入的讲解和刻画虽着眼于对社会大众的教育和引导,但往往过犹不及,反而教会了人们如何去实施不良行为。

什么样的榜样人们更喜欢模仿?

1社会精英或大众情人式的人物更容易成为人们学习的偶像

诸如影坛“小马哥”周润发拥有大批影迷,“常青树”刘德华拥有从7岁到70岁的大批粉丝……研究发现,那些社会地位高、个人能力强、富有魅力、受人尊敬的人往往具有强大的功能性价值。这些榜样人物启示人们,如果按照他们的行为模式去做,就能取得相应的成功。

对于负面榜样,研究者曾考察过外部装束对人们模仿其行为的影响,当研究者以西装革履的时尚白领人物出现时,约有14%的人群会模仿其闯红灯等违规行为;但是当研究者以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形象出现时,只有0.007%的人群会模仿其闯红灯的行为。显然,外部装束作为反映人们社会地位或个人魅力的重要外部特征,在激发人们模仿行为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2亲切、真实、有共同点的榜样更容易被人们视为学习对象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榜样的相似性也是影响人们模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性别、年龄、能力、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榜样有更多相似点时,人们就会产生更多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从而认为自己也有很大的可能去获得与榜样相同的行为结果,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更多的趋向性。

这就启示学校、社会等相关部门,在塑造榜样时,一定要对目标群体或受众有明确的界定,要结合受众的特点,选择有代表性、有相似性的榜样人物。具体而言,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系统,甚至不同的单位,都应该塑造适合自己领域的不同的榜样人物,而不应该搞普遍化的“一刀切”。例如任长霞的榜样形象更适合在公检法系统中宣传;谭千秋的榜样形象则更适合在教育系统或教师群体中宣传。

此外,榜样对受众的支配性、诚实度、亲和力等特点都是影响人们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样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谁更喜欢模仿他人?

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榜样或榜样行为加以模仿,即使是同一个榜样,不同的人也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或模仿效果。所以,除了榜样以及榜样行为本身的特点外,观察者自身的特点也是影响其榜样学习的重要因素。观察者的年龄、经验、期望、认知水平、自信程度、情绪状态、个性特点、行为结果等都会对模仿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年龄小的人更喜欢去观察和模仿别人,而年龄大的人由于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在观察和模仿榜样方面不仅有个人偏好,而且模仿和学习的效果也要比年幼者更好。

因此,在塑造榜样和榜样行为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要根据受众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塑造和宣传方案。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之所以能引发无数年轻人的狂热与膜拜,关键就在于制作者准确把握了受众的特点。

今天是中秋作文 篇9

家乡的中秋节,有趣热闹和谐祥和。中秋节的早晨,阳光明媚,很多人早早地起了床走到了热闹的大街上,大街上有卖肉的卖鸡的卖饼干的,大街上人山人海,各家都抢着买东西,这一天,我想最赚钱的就是店铺的老板了。

东西买好后,各家都呆在家里准备中秋节要吃的食品,各家忙东忙西。

到了下午,很多人出来走动了,有些人到别人家去窜门,每逢来客,我们必先泡一杯茶敬客。敬茶时我们都要很讲究,例如婴儿满月老人做寿小孩上学,子女入仕,病人康复,一场虚惊,儿子结婚,女儿出嫁。

到了晚上,要过中秋了,我们把桌子摆在门口前面,摆出了香喷喷的菜,大家都做下来,开始吃饭了。吃饭的时候,大人们先替老人和小孩盛饭,人们一边吃饭一边说笑,看起来非常祥和

晚饭后,大家把盘子拿了进去,又提出了一大盘月饼,他们先是把月饼一个个拿出来,在用刀子把他们切成一小块,放进盘子里,则里面的蛋黄我们把他放在正方形饼干中间空出一个圆,再把他放进饼干的中间,在放进去之前,还要沾点酱油,末在别面上给蛋黄铺上一层皮,再放进去,这样吃起来味道更好,我们一边吃一边笑。

今天是重阳作文 篇10

我和妈妈先来到超市,给外公、外婆买了礼品。不一会儿,就来到外婆家。

外婆见我和妈妈都非常高兴,我上前响亮地叫了一声:“外婆,这是妈妈给您买的礼品”。外婆笑眯眯地说:“不过年,不过节的,送什么礼呀。”“外婆,您知道吗今天是老人节。”我接着说。“哦,看我这记性,不错,不错,重阳节,老人的节日。”外婆笑呵呵地说。

这时,妈妈对我说:“涵涵,你去玩吧,我帮外婆做饭。”我拿出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饭菜做好了,外公也下班回来了。菜上桌了,哇,好香啊!妈妈给外公、外婆倒了一杯酒,我给妈妈和自己倒了杯饮料,我端起杯子敬外公、外婆,祝他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又夹了菜给外公、外婆,他们乐得合不拢嘴,直夸我懂礼貌。我说:“都是妈妈教我的。”哈哈哈,我们都开心地笑了。

今天是腊八的作文 篇11

几天前的一次聊天中,徐震理直气壮地蹦出了这句话。某种意义上,这句话已经回应了之前诸多对于没顶公司推出“徐震”品牌,特别是与沈其斌“8G”资本运作系统合作的不解、质疑乃至批评。不消说,无论推品牌,还是进入“8G”,徐震的策略都是基于非常现实的考量,几乎所有的举措都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它一方面是个体实践纵向反思的结果,另一方面则直接针对当下全球艺术系统的保守格局。

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今天,任何展览、任何学术话题都已经很难激起涟漪,更遑论引发相对持续的讨论。远的不说,近看数年前艾未未的“童话”、“瓜子”,高名潞的“意派”,包括吕澎的“改造历史”、“溪山清远”都一度是坊内外热议的话题。然而,今非昔比,没有任何东西会成为相对集中的兴奋点,即便是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也就那么几天热闹一番,很快就被新的话题和信息所替代和覆盖。时代变了。回看四年前(即没顶公司前)的徐震,可能和今天大多艺术家特别是青年艺术家并无二致,关心的除了作品,就是作品怎么参展。而今,即便参加某国际双年展,或在国外某知名机构做个展,也很难生效,但大多人数还在热衷于这些,且风气越来越甚。徐震说得更狠:如果现在来一个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或某国际画廊老板,很多人都恨不得跪下。

几乎所有中国艺术家梦寐以求的都是参加“威尼斯”、“卡塞尔”,挤进“高古轩”、“自立方”,但对于24岁就已经参加过“威尼斯”的徐震而言,这些已经不再是他的焦虑和期待。也因此,他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心态,在转向“没顶”之前,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问题不在作品,也不在展览,而在整个艺术系统及其运作机制。可以说,时至今日,当代艺术基本是被这两个系统所把控:学术上受制于“卡塞尔”、“威尼斯”等国际著名双年展和文献展的运作模式,商业上则受制于国际精英画廊及博览会所主导的资本系统。而每个人最终的理想和目标无非是作品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和艺术史,同时还能卖个好价钱。

然而,问题在于,进入博物馆、美术馆又能怎么样呢?何况,今天还有艺术史吗?就像刚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的Tino Sehgal,便拒绝作品被记录,拒绝自己进入艺术史。这意味着,在西方内部业已不乏类似的反思与实践。对今天的徐震来说,这些同样不是他的目标,在他看来上述种种都是被既有的西方双年展学术体制和画廊资本系统所规定和控制的,其游戏规则决定了你永远只是一个被选择的对象。而他要做的则恰恰相反,即怎样搅乱这个系统及其规则,怎样在这个顽固的、保守的,甚至已经极为滞胀的体制之外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一个新的玩法。

从成立“没顶”,到推出“徐震”,实际上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系统性检讨的实验和探索。所以,决定进入“8G”,并非仅仅为获取商业利益的成功,他更看重的是,主动介入这个能动性的实践本身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实践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意味着,从此他不再是一个被选择者。徐震相信,这既不同于西方学术体制和资本系统,也有别于由艾未未和“F4”分别主导学术和资本的国内艺术系统。当然,所谓的国内系统本质上还是在西方的框架之内。

但吊诡的是,“没顶”的这套玩法实际上在西方也不鲜见,从安迪·沃霍尔到杰夫·昆斯、达明·赫斯特,包括村上隆都是这套运作机制。徐震并不否认受此启发,以及与他们的相似之处,而且坦言已经无数次回答过类似的质疑和提问。最新的回答是:“小孩儿的时候人都一样,但等长大了,你会发现完全不同,关键要看谁走得更远。”这个答案你满意吗?

今天是腊八的作文 篇12

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传说来自印度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

<<<返回目录

腊八粥的传说故事

相传,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只好给财主佣工放牛。朱元璋并非本分之徒,放牛的责任心不强,乱哄乱赶,把牛腿给摔断了。财主见他如此顽皮,又心痛牛,一怒之下就把朱元璋关了“禁闭”,不给他饭吃。朱元璋饥饿难挨,挖空心思找吃的,忽见一只耗子从洞中跑出,他灵机一动:“耗子洞里准有存食!”于是,把耗子洞挖开。不出他所料,耗子洞。里果然吃的东西很多,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芋芳、红枣,什么都有。虽然每样东西不算多,但加到一起倒也可观。朱元璋如获至宝,把这些食物一股脑儿煮了一锅粥。}朱元璋已经好几天没吃上东西,这时只觉粥香扑鼻,吃起来味道更是甘美异常。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成天吃的是山珍海味,越吃越腻,总不顺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被财主关“禁闭”时吃的那锅耗子食粥,顿时满口生香,忙叫太监找齐他能记起的东西,叫御厨熬了一锅粥。他一吃,果然清新可口,非常高兴。皇上吃的东西,总得有个好名称,不能叫“耗子食”呀。

据说,这天正赶上是腊八,朱元璋就给这种杂七杂八凑的粥定了个名字,叫“腊八粥”。并且作为珍品,分赐给王公大臣吃。从此,文武大臣仿着吃,老百姓也跟着学,越吃面越广,越吃越有经验,制法更多,也更好吃了。

<<<返回目录

腊八粥怎么来的

“腊八粥”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梦粱录》记载:“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是煮粥、喝粥,据说这与释迦牟尼成道的经历有直接关系。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苦行时一度饿昏倒地,有一位好心的牧女把她所带的杂粮加上采摘的野果煮成稀粥,喂他喝下。释迦牟尼恢复了体力,在菩提树下静坐悟道,在十二月初八这天得道成佛。

释迦牟尼成道日,从此被定为宗教重要的“浴佛节”。于是,每到这天,僧人便要诵经祭佛,并仿效牧女的做法,以米、豆加果实煮粥,敬献佛祖。

最早的“腊八粥”一词就源于宋朝的腊八节。《梦粱录》卷六“十二月”条记载:腊八这天,“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从《梦粱录》所记来看,“腊八粥”这一名词确实出自寺庙。但就粥本身来看,与朝廷入腊日赐食的制度有关,浴佛节煮粥与中国腊日煮粥,应该是一种巧合。

上一篇:活动抽奖主持词下一篇:路长全的营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