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新事迹感想(共12篇)
李泉新事迹感想 篇1
“查问题不怕多,有压力我来扛”
——追记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10-26 08:38
活着时,他是贪腐分子闻之色变的巡视尖兵;离去后,他是长存百姓心中的好干部。
58岁,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上图,资料照片)因病匆匆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留下无尽怀念。
离别那天,大雨滂沱。人们跨过河、蹚过水,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他们万般不舍的好同事、好领导、好干部……
‚没有不能揭的黑,没有不敢碰的恶‛
27年前,风华正茂的李泉新推开江西省纪委的大门,一头扎进纪检监察工作中,从此再没‚挪窝‛。身为‚北大才子‛,李泉新总说:‚我是农民的孩子,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报答组织培养的最好方式是努力工作,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
对党的忠诚,流淌在他的血液中;对人民的承诺,融化在他的担当里。
两年前,作为江西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的李泉新接受重托,担任省委第三巡视组组长。
巡视第一站,南昌。‚南昌情况复杂,况且你家在南昌,换个地方吧!‛有人劝道。‚组织让我去哪就去哪。‛李泉新态度坚决。
‚没有不能揭的黑,没有不敢碰的恶。‛和腐败分子的斗争,是智慧的较量,更是对胆魄的考验。
‚别把事情做绝了,我知道你儿子在哪里工作。‛巡视南昌时,自感被列上‚黑名单‛的某干部气急败坏地撂下狠话。李泉新毫不退缩,他勉励同事:‚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巡视就要动真碰硬。‛没多久,该干部就接受组织调查了。一轮巡视下来,南昌‚成果丰硕‛,三个市直部门‚一把手‛全部落马,广大干部深受震慑。
‚查问题不怕多,有压力我来扛。‛这是李泉新常挂在嘴边的话。巡视组进驻西湖区桃花镇后,百姓纷纷举报当地干部侵吞拆迁款。‚地方纪委不是刚查过吗?新领导才上任怎么又有举报?‛李泉新推测,深层次的盖子还没揭开,‚有问题就严查到底!‛巡视发现,问题的背后存在权钱交易、准黑恶势力干预。李泉新把问题线索移交给当地纪检监察机关。
孰料,干预调查的阻力来得快、来得大。各路说情纷至沓来。李泉新不为所动,他告诉审查人员:‚你们只管放手查,省委巡视组是你们的坚强后盾。‛
不出半月,问题水落石出,桃花镇前后任书记,副书记、镇长、常务副镇长都被调查。百姓闻讯,拉起横幅、燃放鞭炮,表达对巡视组的感激之情。
数轮巡视后,省委第三巡视组赢得了‚巡视王牌组‛的 称号。但凡三组进驻,贪腐分子无不闻之丧胆。
‚打一仗、进一步,要不断总结规律和方法‛
巡视讲方法,工作有成效。
纪委工作多年,案子办得多了,案卷也翻了不少,李泉新对违纪人员的‚套路‛了然于心。巡视中,李泉新总结归纳出一套深受赞誉的‚全新(泉新)工作法‛。‚挖老矿‛‚捅天花板‛等办法,成为巡视组发现问题的‚法宝‛。
两年前,巡视组进驻省直某单位后,了解到该厅原副厅长被判刑入狱。凭着老纪检人的敏锐直觉,李泉新觉得此案还有‚嚼头‛,或可打开工作局面。通过查阅案卷、找服刑人员谈话,李泉新和同事发现了新的线索,确定了一批新的重点人、重点事和重点问题。组里同志兴奋地说:‚‘老矿’果然有挖头!‛
善于思考、善找规律,这是同事对李泉新的一致评价。
巡视某省直单位时,李泉新又提出‚捅天花板法‛。有人举报,该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混乱。然而,细查账面并无问题。‚专项资金的大部分拨给了下属单位。‛个别谈话中,某干部的一句话点醒了李泉新。随即,他安排组里同志分赴该单位的下属单位调查核实,最终由下及上,捅破‚天花板‛,查实了这个省直单位存在资金监管不严、公款送礼等问题。
巡视就是战斗。李泉新常说:‚打一仗、进一步,要不断总结规律和方法。‛组务会上,他鼓励同事大胆建议,集 思广益,‚谁的办法好就按谁的意见办‛。省委第三巡视组组员李思远回忆,‚我们都盼着每周例会,那是展现个人才智的舞台。‛
为了解被巡视单位的情况,李泉新又瞄准审计、财政等方面的力量,有时抽调审计局干部等专业人员,深挖一些单位的‚小金库‛,成果斐然。
‚我们来巡视,就要有纪律‛
巡视工作,容不下半点私情。
李泉新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规矩放在首位,‚我们来巡视,就要有纪律。‛
在省发改委巡视,李泉新约法三章:用餐从简,不陪同;领导非请不到;工作上支持,不干扰。进驻省水利厅第一天,工作人员送来香烟,李泉新不收;放进房间的水果,他主动撤了出来。
立了规矩,就绝对遵守。对于想陪餐的领导,李泉新一概拒绝。一次,被巡视单位某领导趁巡视组成员吃饭的时候来到食堂‚汇报工作‛,汇报完毕,想留下用餐。李泉新说:‚对不起,你吃饭还是要到自己食堂吃。‛对方听罢,只好走了。
对于其身不正、想方设法说情的干部,李泉新更是一口回绝。去年底,李泉新带队巡视省直某单位时,查出该单位原纪检组长违纪事实。对方曾是李泉新的老同事。了解情况 后,对方四处找关系、打招呼,想让李泉新留点情面。对此,李泉新公事公办,最终了解印证了对方存在违纪问题。
树立巡视干部好形象,李泉新要求巡视组成员做到‚四不‛:不准单独外出,不准参加吃请,不准接受馈赠,不准带走被巡视地方的任何物品。李泉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巡视期间,选择驻地时,他说:‚有地方住,有张桌子就行。‛病重期间,李泉新坚持到赣州出差,妻子要求陪同照顾,被他拒绝,‚我们去巡视,还带着家人,别人怎么看?‛……正是凭着这种规矩意识和清正作风,李泉新带领省委第三巡视组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得到了同行和被巡视单位干部的由衷钦佩。
‚有什么事,都推到我身上来‛
既当黑脸包公,也常春风拂面。
某区委书记遭到举报,涉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经了解发现,他在群众中口碑较好,决策合理合规,个人并无贪腐,但存在工作急躁、方法简单的问题。对此,李泉新在巡视工作会上明确表态:‚不作为个人问题上报省委,只进行谈话提醒。‛同时,他结合自身实际教方法、传经验。怀着感激之心,该干部许下承诺:‚组织帮我卸掉了思想包袱,我一定甩开膀子好好干!‛
对同事,李泉新也关怀备至。巡视南昌市期间遭受威胁后,李泉新默默扛住,直到整轮巡视结束了才淡然提起。考 虑到有熟人找巡视组成员说情,怕他们抹不开面子,李泉新将心比心道:‚你们还年轻,有什么事,都推到我身上来。‛
巡视组副组长熊桂生记得,凡是要带队考察,或是有发言、讲课机会,李泉新都给他舞台。谈及组长的良苦用心,熊桂生一度哽咽。
‚无论多晚,他总在驻地等外出了解情况的同志全部回来后才吃饭‛‚晚上他总是让我们早点回去,自己则留下来看材料‛‚去世前不久,他还特地发短信叮嘱我们‘工作上要张弛有度’‛……在同事们记忆里,这样的画面还有很多。
李泉新走了,但并未走远。正如巡视组一名干部所言:‚他的品德和风范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特权的口子,啥时都不能开
——追记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下)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10-27 11:02
27年前,他只身一人,叩开省纪委的大门;27年后,他魂归故里,百姓涌上街头,含泪相送。
2016年5月31日,江西省委第三巡视组原组长李泉新在与病魔搏斗数月后走了。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从农家子弟到北大才子,从纪检干部到巡视组组长,一路走来,李泉新内心对组织满怀感激。在同事徐华平印象中,李泉新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来到办公室,下午6点之后才离开。到了巡视组,周末工作是常有的事。
在李泉新眼里,巡视报告‚绝不能马虎‛,‚人家没问题你说有,他肯定不服气;有问题不点到,他说你是吃‘干饭’的。‛
巡视组成员张启华说,组长对巡视报告的要求很严,‚不能有病句,不能错一个字,不能对问题的认识有偏颇‛,一份报告往往要修改10余遍。
今年3月11日,李泉新突发急性肺炎,医生安排他马上住院。然而,李泉新坚持要按计划在13日下午前往赣州参加所巡视高校的碰头会。他在‚保证书‛上写道:‚在院外发生什么事情,一切后果我负责。‛
在赣州,‚晚上吃饭时,组长眼睛发黑,双手发烫,但他还是边吃饭边布臵工作。‛钟杰兰回忆,‚14日上午,组长更加憔悴,嘴唇溃疡,不停咳嗽,连菜都夹不起来了。‛
‚工作就按照我布臵的去办,过两天我就回来。‛这是李泉新离别时留给大家的话。‚上车时,他已经拉不开车门了,半边身子先进到车里,然后用手费力地把一条腿搬进去。‛巡视组成员唐志勇忘不了送别李泉新时的那一幕。
然而,离别后的李泉新再也没有回来。
一张老旧的桌子上,整齐地放着一沓沓报纸、书籍,桌子正中摆着一个空罐头瓶。在桌旁角落里,一台泛黄的旧风扇倚墙而立……
这就是李泉新工作过的办公室。巡视组副组长熊桂生‚埋怨‛,李泉新的办公桌总是摇摇晃晃的,他却说,‚只要不倒,能用就行‛;桌上的空罐头玻璃瓶是他用了多年的水杯;工作包则是他8年前在人大开会时发的纪念包……
‚但凡想起组长,脑海中总浮现出他朴素的形象。‛曾是第三巡视组成员的漆世红说。‚他从没买过高档衣服,只爱逛军品商店,有时买条仿警裤,说穿着舒服。‛妻子徐国香含泪回忆。
吃住上,李泉新要求同样很低。不出差时,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巡视期间,他要求一切从简,吃饭时连菜上多了也会叫人撤走。在被查出患有肝癌后,李泉新断然拒绝了给他安排单人病房的提议:‚我是来治病的,不是来看风景的。‛
尽管一切从简,李泉新买起书来却‚不惜血本‛。‚组长走到哪买到哪,家里堆满了书。‛熊桂生说,‚他记性很好,常大段背诵毛主席的诗词,党史故事也是信手拈来。‛李泉新还一直鼓励组里的同志多读书,‚只要多看、多想,自己的能力、境界自然就上去了。‛
如今,李泉新走了,大家少了一位好兄长、好领导,但 他勤俭、朴实的形象却长存于同事和百姓心中。
虽身居要职,但李泉新从不让家人打着他的旗号办事。‚即使我们平时在家聊天,偶尔蹦出让舅舅帮忙的想法,都会遭到他的严肃批评,‘只要你努力,组织自然会公正对待,不努力,打招呼也没用’。‛外甥女徐小燕说。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徐小燕被分配到一个偏僻乡镇工作,她想找舅舅帮她换到局室或近点的街道。‚你学农的,毛主席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穷乡僻壤去更能锻炼你。‛李泉新反而做起了外甥女的思想工作。2009年,徐小燕被列入所在乡镇副科级后备干部第一人选。有人‚提醒‛她‚最好找点关系‛。李泉新批评道:‚三令五申不准跑官要官,我是搞纪检的,岂能违反原则!‛
‚任何时候都不开特权的口子!‛这是李泉新为家人定下的规矩。
‚自己的路自己走,这样才走得长、走得稳。‛李泉新语重心长地对家人说。
人格塑造家风,家风孕育人格。‚公公走了,我会把他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教育他像爷爷一样做人。‛儿媳妇徐翠说,这大概是对李泉新最好的慰藉。
李泉新事迹感想 篇2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以作风建设开局, 真刀真枪, 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风、社风和民风为之一振, 举世瞩目, 战果不菲, 进入崭新境界。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历史, 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当前, 作风建设处于“爬坡过坎”、咬牙使劲的关键期, 党员干部有压力, 全国人民有期盼。为进一步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014年12月, 人民银行党委决定, 在人民银行系统开展向曲江同志学习活动。捧手读完《曲江同志先进事迹》, 心绪中多了久违的影像, 脑中不断闪过, 多年来, 身边曾有过多少熟悉的一幕, 他们都是曲江———基层央行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在他们身上, 都有感人作为和风貌, 他们:真诚的信仰人民这一“上帝”, “克己复礼”;用实实在在的人情味, 反对了人情风, 还集体以风清气正的面貌;用“责任担当”, 把“久违”的批评和自我约束, 还原到“指定位置”。
二、平凡中点滴间书写着优良作风
曲江同志, 生前系中国人民银行凤城市中心支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兼工会主席。2014年2月因病不幸去世, 年仅52岁。作为纪检组长, 他敢于直言批评身边人, 纠正身边事, 严守财经纪律、真抓干部作风。对超标56元的内部接待, 提出质疑, 严厉批评;作为兼职工会主席, 他淳朴真挚, 牵挂困难、心系职工冷暖, 为职工解难事、办好事;作为“大”权在握的领导, 他, 不当“甩手掌柜”, 不仅身先士卒, 还苦干实干了大量具体工作。节假日, 曲江是行里值班天数最多的人。从不因私事而影响工作, 妻子患脑血管痉挛, 眼睛看不清东西, 他为妻子买饭送药从没耽误过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 他长期坚持群众优先, 享受在后, 还多次推掉各种荣誉。作为行领导, 他在出差学习、培训等许多公务活动中都有使用公车的待遇, 但他更多的选择了打的和公交。在查出患肺癌直到去世的近一年时间里, 他从没有动用公车一次, 从没有因住院而让行里的同事陪护。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迹, 他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书写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优良的作为和风貌。
三、精神不褪色是作风优良的内在规律
李泉 绅士的新征程 篇3
提起李泉,圈外的人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人:大多数人对他的记忆是从《走钢索的人》或《岛中央》开始的,儒雅的外表,在音乐、表演上却有着另外一种激情。他与范晓萱合作的范晓萱转型之作《我要我们在一起》,让歌迷认识了“音乐小魔女”之外的范晓萱。以杨宗纬帮唱嘉宾身份参加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决赛演唱《我要我们在一起》,参加中央电视台年度节目《梦想星搭档》和古巨基以一曲《李香兰》比赛中夺得首轮冠军。
确定约到采访的时候,着实是让人雀跃不已,因为在很多人追逐流行乐的成长路程上,李泉和他的音乐的出现,让那时候的我们得以从一个不同的洞孔之中窥见博大音乐世界中不一样的一些风景。而真的坐到面对面开始一次对话的时候,却让人没有了追逐偶像的狂热、躁动、不安。取而代之的是面对一位绅士时,被他感染而不由自主转变的沉稳、认真。
说到李泉,除了《走钢索的人》或《岛中央》等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其实早在“魔岩三杰”最红火的年代,李泉就已经以新人的姿态签入滚石旗下的魔岩唱片。作为魔岩当时在内地继“中国火”之后另一音乐品牌“中国海”力推的创作新人,李泉当时出过《新世界》、《上海梦》等三张专辑。尽管这三张唱片在当时并不像魔岩出品的众多专辑一样广为公众熟知,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在滚石为林忆莲、杜德伟制作的经历,都为他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2年还在上大二的李泉,被当时魔岩唱片的老总张培仁一眼看中并收入麾下,成为魔岩当时在内地乐坛继“魔岩三杰”之外着力打造的创作新人。对这位引路人,李泉印象深刻。其实这也算是一个蛮凑巧的机缘,因为李泉在差不多上高三的时候就有一个经理人,他在高三的时候就开始做自己的乐队,后来是这个经纪人把李泉推荐给了当时的魔岩总监张培仁。两个人在李泉大二的时候见了面,那时候的李泉还在外打工,在一个酒吧里面弹钢琴、唱歌,张培仁第一次进去看完他唱歌以后,两个人就谈了,谈了以后就签了,就是这样。然而就是张培仁,日后给了李泉“把音乐当作理想”的坚持。除了自己的伯乐张培仁,李泉对当年曾经在滚石帮助过他已经一起工作过的“老滚石人”依然有着很深刻的记忆。在提到当年在为第一张唱片《上海梦》创作的那些日子,李泉笑着回忆起当时他的制作人贾敏恕为了工作要求他每天不理身边被“软禁”的生活。李泉说,正因为当时集合了这么多对音乐充满热情、创意,有趣的年轻人,形成了这样一个真正专业的团队,才让滚石创造出这么多的经典。
2014年,李泉尝试抛弃旧有音乐印象,他将弦乐与电子合成器音效切入到钢琴摇滚旋律之中,呈现出一份简洁而又饱满的质感。在上一张专辑《天才与尘埃》中,对人生与理想做了一次完整的梳理过后,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李泉推出了这张久违两年的全新专辑《再见忧伤》——这是在这个夏天爆发的一次突破,他用有别于以往的声音呈现来跟乐迷分享,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美丽与哀愁。在这张李泉潜心创作两年的新专辑里面,他除了身兼创作人、制作人、以及是歌手等角色外,过去一直善于透过音乐表达自己思考与感受的他,这一次沉浸在钢琴前长达七百多天,用时间与历练绘画出李泉式音乐的全新篇章,用极为生活化的故事、或记录,来取代自己以往交托在钢琴旋律中对于人生的思考。如果,曾经听过的李泉是理性的,那么或许这次从他的全新专辑里面,会发现到一个全新的他。新专辑里,他以全新的音乐面向来呈现出属于自己内心最为知性与感性的一面,也算是已作为一位倍受肯定级的全能唱作人的李泉,已经踏入四十不惑年龄而在音乐上对于创作与理念的一种思想上的转变。
或许,从这张专辑中听见的李泉会稍微地有点陌生,但从他一开腔,就能听到他并没有过的深情、平和,他抛弃了自己昔日学院式的谦逊与高调、以及是极端商业潮流的时尚质感,以钢琴、或吉他奏响那些温婉、平缓的乐章,在浓郁的情感与都市气息中,呈现出一幕幕属于的全新音乐印象。李泉就仿佛成了一位说故事的人,从旋律奏响开始,透过他所唱开的那些从生命历程提炼而来的故事,一步一步地让听众恋上这一个别样的李泉。而这,应该只是一个拉开帷幕的序章吧,这个章节代表着我们的音乐绅士踏上了他新的征程!
对话李泉
BOSS:从您这几年连续地参加上海的爵士音乐节的情况来看,您觉得爵士乐在内地的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李泉:如果说爵士乐在全国的影响力,我觉得还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说一些大城市、一些人群的话,已经在渐渐开始接触这类型的音乐了,并且数量还是在不断增加的。目前比较成功的可能就是上海的爵士音乐节,也听说别的城市有朋友在做,但是还在成长中。
BOSS:您跟两岸三地很多歌手合作过,觉得让您印象深刻的合作有哪些?
李泉:挺多的,就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范晓萱,因为跟她的合作是很自然而然的、纯音乐上的吸引吧,而不是那种大家一般知道的经纪公司、唱片公司所促成的合作。那时候范晓萱来上海,而我自己有个乐队定点在酒吧演出,她来到酒吧听完我们的演出后就来后台找我说:“你能不能帮我写歌?”就是这么自然,而且合作下来以后变成了好朋友。我觉得这足够说明,音乐是能拉近人和人之间除了功利以外的距离的。另一个例子我想说刘德华,因为跟他的合作改变了我原来的很多看法。在跟华仔的合作之前我也帮很多艺人写过歌,但是我真正去了解一个明星的生活是从他开始的。那时候我不仅帮他写歌,还是他专辑的制作。刘德华的工作排的非常满,除了录专辑还有拍电影,一天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几乎每天如此。跟他比较,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太轻松了。所以从他身上我学到的是那种敬业的精神、对待工作的态度。
BOSS:在音乐上近期有什么计划吗?
李泉:其实在这两三年当中,算是写了不少东西有两张唱片然后还有一个音乐剧,而最近这些东西都处于一个表演期,不管是自己音乐的演出还是音乐剧的公演。
BOSS:去年的微电影《艳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大银幕有什么发展打算吗?
李泉:没有。其实我自己去演微电影这样的东西,我自己还是觉得很奇怪的。因为导演是我的朋友,当时我就答应了,但这并不在我自己的规划或者工作日程当中的。我觉得我自己不是一个好演员,不太擅长表演。
BOSS:2013年您前后参加了几个大型的综艺节目,这些节目中有哪些吸引您的元素吗?
李泉:首先就是我刚完成一定程度上封闭性的创作,刚刚从一个黑屋子里出来,想透透气,想把自己一些唱歌的感觉可以在节目当中呈现。而且这几年的电视音乐节目确实比前几年的做得要好,然后参加这样的节目让大家多了解一些我的音乐吧。
BOSS:说到综艺节目,您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娱乐精神的人吗?
李泉:其实我从小就是个挺顽皮的孩子吧,毕业出来做音乐了,反而被大家界定为比较“学院”吧,但是这不是我的个性,其实我还是比较贪玩的。
BOSS:除了音乐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别的事业吗?
李泉:其实我一直都不满足于做一个所谓的唱作人、艺人的身份吧,所以我在八年前离开唱片公司,也没有再发唱片,在这其间我跟一些基金合作开始去做一些公司方面的事,当然也是跟音乐有关系的,然后去开办自己的音乐学校。那段时间是忙一些跟自己之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李泉新事迹感想 篇4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全力以赴,强化领导,依法科学有序防控,医务人员坚守一线星夜奋战,救治感染患者。作为社会公众中的普通公民,每一个人同样有着责任与义务,做一个抗击疫情的配合者、支持者,做一个传播抗击疫情正能量的宣传者,随时准备做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行动者。
面对疫情,自己先做一个防护者。做好防护,切莫大意。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目前,疫情仍在扩散,媒体报道部分地区已有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健康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本钱。作为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也是一个家庭的事,甚至还是影响他人健康的大事。疫情面前,少奔走,不聚集。让勤洗手、戴口罩讲卫生的小习惯成为守护你和我健康的第一道关隘。
疫情面前做一个支持者、配合者和行动者。如果你来自疫情发生地,如果你可能与感染者有过接触,请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医学观察;如果你有发热、乏力等不适症状,请及时主动就医,如果你发现身边有这一类人员,也请主动报告;如果疫情宣传与防范疫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防护。
当前,正值春节期间,传统的拜年习俗,走亲访友,在人们的心里总有一些难以割舍和挥去的习惯与冲动。但是,疫情就是当下的敌人,它不会过春节,很有可能会伴随着我们走亲访友的脚步,向更多的地方蔓延,向更多的人群扩散。阻断疫情的蔓延与扩散,人人有责,人人都需要自觉与自律。好好呆在家里,不聚餐,不走亲,不访友,不串门、不扎堆。
观看劳模事迹感想 篇5
在园工会的工作安排下,我队分会组织全队职工观看园林局劳模事迹录像。通过观看录像,我感触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服从领导安排,工作踏实肯干。
在这些劳模事迹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他们没有人是在工作上挑挑拣拣,嫌脏怕累,不听从领导安排,按照自己的意愿我行我素。也正是他们这种服从领导安排、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的精神才塑造了他们今天的成绩。
2、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钻研业务知识。
颐和园接待处主任魏红,她有众多的头衔,然而谁又能想到她曾经是一名餐厅服务员?她最初没有因为当服务员而感到灰心和选择放弃另寻出路,而是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较高的服务水平来赢得领导重视。她被调到导游接待处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和导游知识,在很快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工作不断进步,这也正是她工作能有今天辉煌的开始。
现在有很多年青人正是缺少这两种干工作应有的素质。刚分配工作心气高,总是想当然。工作轻省点、环境好点、领导委意重任,不愿干零碎活。审视自己,我身上是否也有那些该丢弃的东西呢?服从领导安排、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确实是我们这些年青人应该好好学习的。
抗震小英雄事迹感想 篇6
——五(7)班沈诗恬
今年5月,发生在四川汶川里氏8.0级的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多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我记忆犹深的是9岁的小林浩,他的英雄壮举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的心灵受到强烈地震动,久久不能平静。
在这次大地震中,小林浩所在的学校教学楼倒塌了,幸运的小林浩原本已逃出来了,但他看到还有同学在废墟里,就毫不犹豫地冲进去,背出了一名男同学,后来又从废墟里救出了一名女同学。在救人过程中,他头部受了伤,流出了血,可他一点也不在乎。在医院里,他不要医护人员帮他穿衣,自己坚强地穿好衣服,跟着姐姐步行了七个多小时,离开了都江堰。
和9岁的小林浩相比,我都已11岁了,还在爸爸妈妈的怀中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仅没能为家里做点家务活,还时常给爸妈添上不少的麻烦,有时作业还要父母催,生病了让父母操心,就连晚上睡觉父母也会半夜里偷偷地起来为我盖好被子,而我全然没有为父母想过、做过什么。要是父母不在身边,准会又吵又闹,什么事都做不了。而9岁的小林浩却能在这样大地震的危险中,想到同学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同学们,他的坚强、他的勇敢让我敬佩,也让我感到自愧不如。
袁隆平事迹感想 篇7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兴的事。“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习沈星事迹感想 篇8
面对落水少年的挣扎呼救,不太习水性的沈星,挺身而出,跳入冰冷的河水,一次次将落水少年推向岸边。落水少年最终获救,他却因体力耗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沈星用31岁的年轻生命托起了一片大爱的天空,铸就了“80后”新形象。
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80后”承载着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念激烈交锋、相互碰撞。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优良传统被动摇,一些人的理想信念淡漠,一些人放弃操守甚至见利忘义。以独生子女为主体、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80后”能否经得住多元文化的冲击,会不会在利益的诱惑下丧失理想、放弃道义,他们稚嫩的肩膀能否担起历史的重任,人们对此充满忧虑和疑问。
以沈星为代表的“80后”,用奋不顾身的英雄壮举作出了响亮回答。山东菏泽“80后”农民工周登路,危急时刻3次勇跳冰窟救人;山东茌平县“80后”“飞哥”冯思广,在生死抉择的瞬间,用生命守护了众多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心得体会 )一个个紧要关头,一次次危急时刻,“80后”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诠释了他们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展示了他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强烈的责任感。如今,沈星用年轻的生命、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再次证明,“80后”是讲责任、敢担当、肯奉献的一代,是能够被寄予厚望的一代。
我们不仅通过大事、难事、急事,见证了“80后”在紧要关头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更通过点点滴滴的德行义举见识了“80后”的默默担当。在街头的献血车里,“80后”是最大的群体,在志愿者的队伍里,又是“80后”担当了主力军……他们并不硬朗但却努力承担责任的肩膀,让我们看到,继承优良传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已成为“80后”的主流价值观,他们已逐渐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
胡.锦.涛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提到,希望广大青年坚持高尚品行,争当诚实守信的模范、奉献社会的模范、促进和谐的模范,主动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列,为开创社会新风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坚信,作为青年主体、肩负历史使命、担当社会重任的“80后”,在沈星舍己救人精神的鼓舞下,一定会以昂扬的精神、踏实的作风、过硬的本领,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奏响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乐章。
学习沈星事迹感想
沈星走了。
天上的一颗星星陨落了。一整天,我像许多青州人一样沉浸在莫名的悲伤中。五月的风,带着暖洋洋的气息,但我总想流泪,我知道一不小心眼圈就会红红的。也许,我这样的年纪已经不再有大悲大痛的行为和感觉了,心麻木的已经像那千年的老树皮,但我还是难以自控的悲戚起来。
太多的人在谈论沈星,总是带着些许的遗憾。或许,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姹紫嫣红的夏天,本不该发生这样悲情的故事。然而,整个古城的遗憾还是没有挽留住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命换一命,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心里只有莫名的痛。也许是天意啊,在那样一个清冷的上午,在那样一个吞命的湖边,在那样一个急切切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时刻。就这么突然间,一切都凝固了,所有都定格了。一个没有预约的死亡匆匆降临在一个军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儿子的身上。
泪水顿作倾盆雨……
周一的早晨,我的学生们在国旗下肃立,默默地为一个伟大的英灵祈祷。
啜泣声响成一片。
但不久,我听到了铿锵的宣誓声:
“我要向沈星学习,学习他危难关头、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学习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的忠诚品格;学习他立志高远、奋发有为的理想信念;学习他勤勉进取、好学不倦的优秀品质。
感想(李桂科先进事迹) 篇9
李桂科,一位伟大的医生
一直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以前对这句话的认识很抽象,不知道为什么价值要通过贡献来体现。2014年11月25日~26日,我们到大理州洱源县麻疯村体验学习后,我开始理解这句话了,李桂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麻风病人、贡献给中国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贡献给全人类的健康。从李桂科医生身上我看到了自我实现,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位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新浪网一则报道对李桂科这样描述,“李桂科是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1980年12月,李桂科踏上了从医之路,毅然奔赴与世隔绝的山石屏疗养院,开始长达33年的坚守。他刻苦钻研、悉心治疗,使426名麻风病患者痊愈,100多人走出’麻风村’。他带领康复人员修路架桥、接水通电,种植经济林果、发展种植养殖业,使村民摆脱了穷困的生活。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孤寡老人,想尽办法解决疗养院学龄儿童和青壮年的就学就业问题,他积极向国内外各种慈善公益组织寻求帮助,带领疗养院的康复者到外地观光,增长见识,树立信心,搭建了麻风病康复者了解外界、融入社会的新平台。”在麻疯村学习的两天,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李桂科医生的这些实实在在工作成绩,还有他可贵的精神:对生命的尊重,对病人的关心、爱护,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深山大林里,在与世隔绝的麻疯村,李桂科给我们讲起过去艰苦的岁月,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更多的是讲他与麻风病患者共同奋斗的经历,从未对自己的困难抱怨过。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我们,各种条件都很便利,年轻人更不能有抱怨,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向李桂科医生学习,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踏实工作,敬业奉献,对未来充满希望。不管是否能够做到自我实现,首先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富清事迹感想800字 篇10
站在天安门广场,他不由得想起牺牲的战友。“太多了 ”——他总是用这3个字,来感叹牺牲的数量,表达心中的哀伤和缅怀。他的连长、指导员、排长和班长,牺牲了一个又一个。每次突击,突击组成员大多回不来;一次战斗,连队就会少很多战友,每次看到熟悉的面孔不在了,他的心情便特别沉重,场场血战,永生萦怀。越是铁骨,越是柔肠。每当清明,他都避开亲人,遥望远方,一个人静悄悄地待一会儿,默默祭奠牺牲的战友,任凭泪水顺着脸颊肆意流淌 。“和牺牲的战友比,我是幸福的!”擦干眼泪,张富清内心充满知足和感恩,更充满继续奋斗的豪情。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张海迪的事迹感想 篇11
张海迪——一个身残志不残的人,她虽然是一个残疾人,坐轮椅的人,竟然考上大学,并能够当了硕士学位,日本的电视台还把他誉为十大女青年之一,多么光荣的称号!她还常常去福利院看望孩子们,给他们送礼物。她还翻译了一本《海边诊所》。
在她未成功前,她因为做手术住院。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她,看她正躺在床上照镜子,朋友笑着说:“我从来都不知道,你这么爱照镜子啊!”张海迪说:“我正在看书呢!”
2021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 篇12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一
我了解到袁隆平同志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袁隆平同志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以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断造福人类.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甘为人梯,桃李满天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还是杰出的无党派代表人士,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这位伟大的、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创造了无限财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评价他的身价何只千亿,可他每月的收入连工资加补贴也只有几千元.依其贡献,他应该拥有更多的钱,但面对几千元的工资,他乐呵呵地说:“要生活和生产,钱是重要的,但钱的来路一定要正.钱是拿来用的,有钱不用等于没有钱.但是用钱,第一不要奢侈浪费,第二不要小气,该用的就用,不该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朴素大方,这是一个原则.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见得你的地位就高.”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钱观,朴实直白,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有人评价他说:
“袁隆平院士头顶蓝天,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服务人类社会;胸怀祖国,心忧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身处教育战线的广大知识分子树立了学习的典范.作为奋战在水利战线的一员,我发自内心地赞扬袁隆平院士,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为自己的信仰,脚踏实地,造福人民.我们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金钱观.我们除了要宣传他的科研成果,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外,更应该让大家都来学习并发扬光大他做人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首先,要学习袁隆平院士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作为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我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同院系学校及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并立身本职,从教学做精、科研做强、专业做大着眼一步一个脚印.其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袁隆平院士认为:“成功的要决在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20世纪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视野开阔,通读外文资料,了解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现代遗传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于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打开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他为我们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立人,学一生,爱一行,钻一行,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并弘扬时代精神,乐于服务,甘于奉献,振兴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再次要学习袁隆平院士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自从事杂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从大处着眼,从难处着手,从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课题的启动总能带动不同地区和单位的合作攻关.20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野败”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得后续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实现.从这点上,我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应该需具备这种精神,团结同志,倾听大家的呼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伞”,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员,围绕专业和院系全局决策,统一认识,理顺关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学科研培养工作办成、办好、办到位.努力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以树科大高知形象.最后还要学习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他作风纯朴,关心他人;他热爱生活,健康乐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忧国忧民、造福人类的宏大报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奋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二
跟袁隆平很亲近的人说,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有一段时间,他的购物欲十分强烈,每到星期五午时,就要到商场去购物。可他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价钱高的东西他不感兴趣。有一天,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他说,太便宜了,加2块吧,12块一件。售货员笑着说,你这位同志真怪,人家买东西讨价还价,你却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他对夫人笑笑说。深知他生活习性的邓哲不多说什么,只报以莞尔一笑。
他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他买皮鞋不会超过200块钱,什么意大利的“老人头”、“鳄鱼”牌等大牌服饰,他觉得这些昂贵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可是,中国颇具权威的评估机构报告称,袁隆平的身价为一千多亿。如此看来,就个人的物质财富而言,除了他脑袋里的智慧和知识值钱,袁隆平确实是中国最富有的“赤贫者”了。
然而这位最富有的“赤贫者”对自我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慷慨、极具忧患意识,至今,他将所获的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捐赠给了由他发起成立的科技奖励基金会,以扶掖新人……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三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权威,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四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
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
学习袁隆平事迹感想五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期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我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我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期望自我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我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研究。当然最终还得由你自我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
【李泉新事迹感想】推荐阅读:
李泉新心得体会07-02
学习李泉新心得体会10-01
广东抗击新冠肺炎事迹报告会个人感想08-24
张丽莉事迹感想09-27
焦裕禄事迹感想12-07
有关阎肃的事迹及感想12-03
张富清老英雄事迹感想07-02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想06-18
学习洪战辉事迹感想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