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24-08-20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共8篇)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1

在全区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3月11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杜 伟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去年全区宣传文化工作情况作一简要回顾,就2010年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区宣传文化工作取得新成绩 2009年,我区宣传文化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的总体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获得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优胜奖,首次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常抓不懈,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深化。按照‚领导干部抓深度学习,党员干部抓力度学习,基层干部抓广度学习‛的思路,以区委中心组为龙头,以‚车城大讲坛‛为平台,开展各层次中心组学习会200余次,各类专题讲座11次,组织区委宣讲团赴基层宣讲50余场。同时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基层宣讲小分队和大学生‚村官‛的宣讲作用。去年在全区机关开展宣讲10场次、镇街宣讲65场次。制定下发了《中共重庆市双桥区委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对全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组织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报告100余篇。

(二)整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巩固、提高、深化、创新‛的思路,全年成功创建市级文明单位1个,区级文明单位6个,区级文明社区3个。开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我

们的节日‛主题活动6次。在区招商总局、区地税局等窗口单位开展了‚创文明单位、树行业新风‛活动。开展文明劝导、社区关怀等志愿服务活动48次。加大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着力打击侵犯未成年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组织文化、工商、公安、教育等职能部门开展社会文化环境专项整治20余次。

(三)正确导向,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宜居宜业宜游‛新双桥建设目标,与《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电视台、华龙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密切合作,先后组织主题宣传活动5次,电视宣传报道500余条。全年在市级以上报刊上稿300条,重点专题报道18条。网络媒体上稿2800余条,网络直播3次,中央级媒体51条,各类专版专题38期。新建新华网双桥对外宣传网,升级改版区电视台、区政府门户网、华龙网双桥新闻网。组建了44人的网评员队伍,全年发表网评文章近100篇。

(四)精心组织,“唱读讲传”活动进一步深化。全年组织《建党88周年歌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主义经典歌曲演唱会》、《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合唱音乐会等各类大型红歌演唱会9场,创办周末广场红色歌曲音乐舞会,受到广大干部群众欢迎和市委宣传部的好评。结合第二个‚重庆读书月‛开展读经典活动,订阅《读点经典》丛书11947册。培育阅读经典示范点12个。编印《故事精选》2000余册分送到机关和基层群众。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故事员骨干队伍,进行培训6余次,有序组织开展了百场故事‚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院坝‛和故事大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讲故事活动。在全区开展‚红‘言’颂‛红色短信创作传播比赛活动,组建了一支80人的骨干创作队伍创作传播红色短信,策划

和推广了‚为祖国祝福‛、‚我们的节日‛、‚我为大家发健康短信‛等传箴言活动。去年四月以来共组织各种形式的红歌会290余场、经典诵读370场、故事会310场,参与人数累计达1.8万人次,观众达16万人次,参与传箴言活动达74万人次。

(五)打造亮点,文化工作进一步推进。在全市率先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户户看‛,全区镇街形成了100%‚10分钟文化圈‛。举办‚双桥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大型音乐歌舞会12场。邀请重庆市歌舞团、重庆消防艺术团等来我区演出4次。选送各类文艺作品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五次。承办了全国围甲联赛,开展全区性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登山等体育比赛近20场。参加全市各类运动会8次,30余人次获奖。

(六)强化培训,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安排宣传部、文广新局同志参加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及市级相关部门的培训19人次,参加区内各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50余人次。全年区委宣传部共举办各种形式的通迅员、宣讲员培训8次,培训全区宣传文化工作人员200余人次。选派宣传文化系统的同志到市广电总台、区信访办等挂职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组建了理论宣讲员、新闻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等各类通讯员队伍。邀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波来区作了‚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的新闻专题讲座,提高了全区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过去的一年全区宣传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与广大群众对宣传文化工作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一是宣传文化工作方式尚显单一,创新不够;二是全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是宣传文化专业人才奇缺,组织

开展的文化活动层次、水平还不高。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切实做好2010年宣传文化工作 2010年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双桥的的关键之年,也是推动双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开局之年,对未来双桥宣传文化事业有着奠基的作用和指导性的意义。在此,我强调五个点。

(一)突出一条主线

就是要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主线,围绕‚三区一城‛,‚宜居、宜业、宜游‛新双桥和‚五个双桥‛建设等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创新宣传文化工作形式,提升宣传文化工作质量,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建设这一大局。

(二)把握两个重点

1.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掌握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和其他公共基础知识。探索分类制定创建规划和创评标准,逐步在机关、学校、企业、农村等不同行业开展试点。推荐重点阅读书目,加强对二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指导,不断探索研究式、开放式、互动式学习方式。

2.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认真学习贯彻《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的意见(试行)》。健全完善区、部门、镇(街)各级宣讲团,建立村官宣讲队和文艺宣传队。继续办好‚车城大讲坛‛,邀请市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座。鼓励支持各单位各部门开办特色讲坛,努力培育和打造

基层理论宣传普及示范点。开展‚科学理论进万家‛宣传普及活动,组织开展专题社科普及报告。

(三)抓好三大活动

1.全力抓好重庆市文明城区创建活动。年内通过‚重庆市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先进城区‛验收。开办‚市民大讲坛‛,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进行文明礼仪、健康卫生、影视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讲座,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市民文明素养,提高市民素质,规范市民行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干道店招门牌、户外广告设置。组织开展整治城市‚十乱‛现象,深入开展城区入城口、窗口单位、商贸网点、夜市摊位、农贸市场、城市干道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双桥中学、双桥实验小学等学校为示范点,全面推广“社区小义工”活动,动员未成年人积极加入社区清洁卫生、植绿护绿、公益宣传活动。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我行动”演讲比赛活动,争做文明学生。以‚做一个有追求的双桥人‛为主题,深化‚千万市民文明行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塑造双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

2.扎实抓好唱读讲传活动。进一步抓好引导和辅导,培训红歌辅导员100名。全面完成市委下达的《读点经典》的征订任务,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人手1套、学校订到班级,文化站、文化中心户、村居阅览室、重点企业等各行各业订阅全覆盖;征集整理各类优秀故事100个,培育1个区级故事创作基地、1所区级讲故事示范学校、5-10名有影响的故事员。采取短信平台、网站、微博客、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等传播方式,全面完成市委下达的‚传箴言‛工作任务。精心策划和打造一台高质量、上水平的全区性‚唱读讲传‛综合文艺节目。举办‚红歌唱遍新重庆-唱响双桥‛大型演

出活动和一次有较大影响力、较高档次的全区性‚唱读讲传‛比赛。与市内和周边区县联合举办‚唱读讲传‛交流活动。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唱读讲传‛主题活动1-2次。继续办好‚唱读讲传大舞台‛活动,建好用好红歌坝坝舞广场,推进‚唱读讲传‛活动常态化。积极参加‚红色故事讲遍新重庆‛、‚老同志讲故事‛、‚重庆市讲故事活动全国巡讲‛等活动。

3.着力抓好培育和弘扬‚开放大气、实干图强‛新时期双桥人文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以‚车城大讲坛‛和各类演讲、征文等系列活动为平台,引导全区干部职工大力弘扬‚开放大气、实干图强‛的新时期双桥人文精神,积极培育‚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执行文化;努力营造‚不尚空谈、崇尚实干、追求实功‛的干事创业氛围。充分挖掘和继承发扬红岩汽车创业精神,做好‚优秀创业典型‛、‚感动双桥人物‛等干事创业的重大典型、先进个人和群体的培育、评选、表彰、宣传活动。在区电视台开设‚新时期双桥人文精神建设‛专题节目,利用区属网站等平台建立‚人文精神实践教育‛专题网页,对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进行全面报道和集中讨论。邀请市级主流媒体报道我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情况,刊播我区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进展、亮点和实效,宣传介绍‚开放大气、实干图强‛的新时期双桥人文精神。

(四)强化四项工作

1.以营造双桥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为重点,强化新闻宣传。一是做好各类主题宣传。继续配合市委宣传部和市级媒体做好各项主题宣传,增加上稿数量,提升上稿质量。深入做好‚宜

居宜业宜游‛新双桥、‚五个双桥‛建设和重点项目进展和区内重点企业发展的宣传报道。二是建立和完善全区新闻发布制度。加强三级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加大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发挥各级新闻发言人作用;探索完善3+X新闻发布体系,建立区、部门(镇街)、村(居)三级联动的日常新闻发布制度。全年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办2-4次新闻发布会。加强全区性重要节庆活动的新闻发布工作。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突发性事件新闻处置度、新闻发言人和重大突发事件会商等制度。三是加强区内媒体建设。拟组建双桥新闻中心,创办双桥区委区政府机关报。按照市委要求,整合区属报刊、电视台、网站等对内对外宣传资源,不断提高区属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加强区电视台的建设管理,对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改造升级。

2.以展示和提升双桥良好形象为着力点,强化外宣工作。提交区委、区政府研究成立区委外宣办或全区外宣工作协调小组。组织‚重庆媒体看双桥‛、‚全国知名博主(版主)双桥行‛等活动。以‚宜居宜业宜游‛新双桥建设进展为主,在重庆日报上策划1-2个头版头条和1-2个专版的深度报道。在国内重点城市机场、火车站、公交车身、T型牌等人口密集场所,有选择性地进行双桥形象宣传。在友好城市举办‚双桥宣传周‛或‚双桥宣传日‛等对外交流活动。有计划地编印名家作品集、书画册,制作双桥山水国画织锦、妆花等外宣制品,创办一份着重向外界宣传双桥的外宣杂志。继续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畅通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报送渠道。加强对龙滩子街道舆情直报点的指导,健全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对全区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推进区政府门户网和华龙网双桥新闻网、新华网双桥网的资源共享和提质升位。推出华龙网双桥新闻网英文

版,开设‚双桥论坛‛,探索网上视频直播、‚在线交流‛、‚网民面对面‛等栏目,拓展与网民的沟通渠道。进一步加强网评、网监、网宣队伍建设,高度关注和科学处置涉及双桥的网络舆情,逐步建立网络舆情回复制度。

3.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着眼点,强化文化建设。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举办双桥区首届全民运动会,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继续实施城乡文化互动工程,抓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展览到基层的‚五送‛活动,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积极参加首届西部交响乐周、第二届西部动漫艺术节、第四届中国川剧艺术节、第二届重庆演出季、第三届重庆‚读书月‛等活动。二是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水平。邀请知名作家创作一部反映双桥创业文化、汽车文化、和谐文化、生态文化和1965年国家引进法国贝利埃军车技术,红岩人艰苦创业的历史报告文学。邀请全国知名作家、国画家、书法家、摄影家‚写双桥‛、‚画双桥‛、‚拍双桥‛采风活动。创办本土文艺杂志,创作出有双桥特色的高水平文艺作品。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安排好市下拨的为区县添置‚几大件‛的3000万资金中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经费,年内完成区体育馆建设并投入使用,建成巴岳山登山步道。启动市民文化广场建设,力争完成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和影剧院主体工程。按照市委要求,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按4元/平方米的标准提取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费,全面启动街道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完成9个农家书屋、36个农村书刊借阅点的建设任务,实现农村电影惠民放映一村一月一场,农村中小学生观看率达到100%。完善和健全区文化馆、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镇文化站的日常指导、监管和督查,确保

公共文化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4.以建设能适应新时期宣传文化工作的干部队伍为目标,强化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要求,针对新的社会群体、新的社会思潮、新的社会问题和宣传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的传播方式,要大力更新干部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能力。3-6月组织宣传文化系统干部及镇(街)宣传员、文化专干参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大规模轮训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五个一批‛文化人才专项培训。继续派员参加全市‚百名宣传文化青年骨干挂职锻炼工程‛。进一步加强通讯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及网评制度的业务指导和考核管理。强化宣传文化系统干部的政治素质及公文写作、新闻摄影、文体策划等业务技能的培训,努力锤炼一支思想坚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队伍。

(五)落实五项措施

1.抢占制高点。所谓抢占制高点,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宣传文化工作。选择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工作领域,迅速果断地予以推动和突破。宣传文化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整体工作有制高点,各项具体工作也有制高点。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始终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抢占工作制高点。抢占制高点的关键除了增强全局意识,还要强化创新意识,努力使宣传文化工作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不断适应新形势需要。

2.把握切入点。宣传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就是宣传文化工作的突破口。把握切入点,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服从、服务于区委、区政

府的工作大局,在大局下思考和谋划,在大局下运作和突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需要,精心设计载体,找准工作的突破口,找准自己的位置。对中心工作只能帮忙,不能添乱。要及时摸清宣传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对策。合理安排好宣传文化各项工作任务。做到目标符合实际,任务分解到位,措施明确得力。

3.突出侧重点。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变化,宣传文化工作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点,其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在安排部署工作抓落实时,要区分主次和轻重缓急,哪些工作是常规性工作,哪些工作是阶段性或临时性工作,哪些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去抓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同时还要抓好重点与兼顾其他相统一,总结经验与扩大成果相并重。

4.找准结合点。如果说把握切入点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那么找准结合点就是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宣传文化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要吃透和把握准区情,认真研究宣传文化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精心谋划,找准结合点。要把重点工作与我区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从而不断提高宣传文化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宣传文化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5.扩大受众点。我们通过各种载体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就是吸引更多的受众,让区内区外更多的人看到听到双桥的新变化,新成效,新风貌。宣传文化工作的对象是人,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实际,透彻了解群众的心思,真切感受群众情绪,真正听取群众心声,如实反映群众意愿。为此,我们的新闻舆论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文艺工作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表现对象,文化服

务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宣传文化工作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全区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勤奋工作、积极进取,为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新的一年,我们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让我们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乘势而上,为新双桥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2

——建设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区房地产业、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654亿元, 首次突破1500亿元大关, 占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9%, 对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25%。其中, 房地产业完成投资936亿元, 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38亿元, 两项合计完成投资1474亿元, 超额30%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投资任务, 为实现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村镇建设完成投资180亿元。房地产业、建筑业缴纳地税131.2亿元, 占全区地税收入的比重由2008年的36.7%提高到42.4%。

——城乡特色塑造实现新跨越, 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镇化水平由2008年的38.2%提高到40%, 保持最好最快的发展势头,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城镇化发展目标, 城乡规划综合指导作用增强, 中心城市承接项目落地能力提高。务实推进南宁“中国水城”建设, 为我区做好“水文章”工作迈出坚实的步伐。城乡风貌改造一期工程全面完成, 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和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碧水、红瓦的壮乡特色得到凸显, 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载体。

——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十一五”后三年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87.2亿元, 到2009年底, 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40%,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6%, 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进入全国中等水平。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新跨越, “住有所居”阶段性成效显著。2009年首次牵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万户, 占全国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总量的10.38%, 超过全区2000~2008年农村危房改造量的总和。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力度, 完成廉租住房建设投资19.62亿元, 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34万套、竣工5896套;以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等形式实施廉租住房保障10.83万户, 首次超过10万户大关, 超额完成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任务。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投资首次超过100亿元, 达到103亿元。

在具体工作中, 全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 突出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 增强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 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是加快编制北部湾经济区城市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修编全面启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完成编制, 已上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

二是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推进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建设为重点, 加快中心城市新区规划建设, 着力壮大规模, 健全功能, 增强辐射作用。

三是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9年全区市政公用设施预计完成投资538亿元, 超额34.5%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全年共获得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资金36.06亿元, 建设投资进展顺利。

四是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编制完成乡镇规划66个、村庄规划2893个;恭城县莲花镇南山桥屯等3个村屯, 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一体化试点。

(二) 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着力改善建设领域民生问题

一是加强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全区共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34.87亿元, 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分别为10.1亿元和4.26亿元。

二是继续推进经济适用住房等政策性住房建设。年内, 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加快危旧住房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得到加强。完成经济适用住房投资45亿元、竣工2.39万套;完成市场运作方式建设住房投资39.5亿元, 累计竣工项目190个、住房2.55万套;完成危旧住房改造投资18.3亿元。全区住房公积金事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2009年, 我厅争取国家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8.3万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15亿元, 自治区财政安排配套资金4.15亿元。年内, 农村危房改造开工82161户、竣工63661户, 分别占计划的99.35%和98.14%, 预计到2010年1月底, 可如期完成改造任务。

四是发挥建安劳保费积极作用。全年收缴建安劳保费8.56亿元, 同比增长38.29%;加强建安劳保费调剂, 惠及企业204家、职工11.62万人。

(三) 开展城乡环境整治, 塑造城乡风貌特色

一是进一步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2009年, 我区继续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以开展第七届“南珠杯”竞赛活动为载体, 把整治“脏乱差”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 推动市政环卫市场化改革, 开展“数字城管”和农贸市场建设, 探索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是组织实施城乡风貌改造。2009年7月, 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 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全区开展以改造“竹筒房”为主要内容的城乡风貌改造, 2009年在南宁至百色高速公路沿线等组织实施一期工程。建设部门作为牵头单位, 突出抓好53个综合整治村屯的规划、道路硬化与排水沟等10项标准件建设。一期工程在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大庆前竣工, 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应。

(四) 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大力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199项, 总投资187.2亿元, 建成30项, 在建121项, 完成投资62亿元, 有效地改善了我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2009年建筑节能40万吨标准煤, 超额21%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新建建筑强制性标准执行率, 在设计阶段达100%, 在施工阶段为90%。

(五) 强化建设市场监管, 营造安全稳健发展态势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 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2009年, 全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813.7亿元, 同比增长29.7%;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排全国第18位, 排西部12省区第5位。

二是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推动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年内, 进一步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组织开展7次全区建筑市场大检查。加强招标投标、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 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和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如期完成对全区28000所、6000多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的安全工程排查, 并对其中4000多万平方米的校舍进行安全和抗震鉴定。

三是着力抓好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管, 推动勘察设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监管;继续抓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加强建设系统防震减灾工作。

(六)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凸显项目拉动作用

一是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党组织服务年”活动。抓好自治区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和管理, 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加强重大项目规划选址管理, 确保重大项目规划许可在规定期限内得到批复, 大批重大项目依托城市规划如期落地。

二是加强对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的协调和管理。年内组织自治区统筹推进的在建重点工程项目协调会41次, 重点解决了西电东送架空线路阻工, 贵港、崇左两市污水管网下穿铁路工程和南广铁路征地拆迁等方面遇到的问题等。

(七) 加强人才教育、法制工作, 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抓好人事教育培训和绩效考评工作。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扎实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干部的考核、任免、挂职锻炼工作;抓好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考试及注册管理;加强厅属院校和行业培训建设;扎实开展机构改革工作, 抓好行政效能建设。

二是加强行业法制工作。抓好《广西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草案的修改论证、上报审议;完成《广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的论证修改。《广西物业管理条例》的修订案列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调研计划;《广西危旧房改住房改造暂行办法》、《广西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颁布实施。推动建设系统执法规范化, 提高审批效率。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强化建设系统普法和依法行政。加强系统维稳, 厅本级全年受理信访来信来访684件, 同比增加15.3%, 办结率为100%;全区建设系统受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纠纷投诉案件86起, 解决工程款58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1800多万元。

(八) 加强党风廉政、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参与开展专项治理,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继续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积极开展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 以及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等专项治理工作。继续抓好建设系统治理商业贿赂和房地产秩序专项整治工作, 加强建筑市场招投标监管体系建设。

二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诚信教育、政务公开、社会诚信建设, 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加强行风建设, 提高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热线和服务水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 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功能不全;城乡建设缺乏特色、品位不高;部分地区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土地落实存在困难;住房保障和村镇规划建设机构不健全;建筑市场秩序整治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

二、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任务

2010年我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

——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1%, 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

——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 力争达到1900亿元。其中, 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050亿元, 力争达到1130亿元;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50亿元, 力争达到770亿元。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00亿元。

——力争新增廉租住房2.2万套以上, 新增租赁补贴2.3万户, 租赁补贴达到8.7万户;新增经济适用住房215万平方米。

——初步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万户左右;完成753个村屯的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完成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完成村镇建设投资170亿元, 力争达到180亿元。

——在各市、县和国家级园区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 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60%以上。

——建筑节能41万吨标准煤。

围绕实现上述工作目标, 今年要突出城镇化、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建设行业投资三项重点, 全力推进城乡风貌改造、行业市场监管和节能减排三项工作, 抓好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法制和人才、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等三项工作的落实。

(一)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按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 积极推进各级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督, 把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落实到城乡规划的各个环节。

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大中城市。加快南宁五象新区建设, 拉开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城市框架, 建设北部湾城市群;继续加快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建设;拓展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新区建设, 把工业园区、开发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化工作机制, 建立城镇化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开展考核试点。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城和重点镇。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打造特色宜居城市。坚持“特色立城”的建设理念、“绿色城市”的建设原则, 把握城市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绿化、特色塑造和营造亲水环境等工作重点, 加快南宁“中国水城”建设;完善桂林“两江四湖”、柳州“百里柳江”生态休闲景观带建设, 打造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来宾“桂中水城”建设。拓展延伸“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领域, 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农贸市场、停车场等设施配套, 在设区市全面开展“数字城管”建设。深入开展第七届“南珠杯”竞赛。加强城镇绿化建设;继续开展“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镇无障碍设施和应急能力建设、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治理, 以及供水、燃气等管网改造。

(二)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加大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力度。各地要加快分解落实年度住房保障任务, 强化组织管理, 完善协调机制, 确保工作责任、机构人员、配套资金、土地供应、政策措施和监督检查“六到位”。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 廉租住房建设按划拨方式优先供给用地, 免收规划建设环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在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中配建廉租住房。充分把握国家提高对中西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补助标准的有利时机, 用活中央廉租住房补贴结余资金, 采取收购、改建、租赁、盘活原有公房等方式, 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 加大实物配租力度。加快廉租住房补贴发放, 加强动态管理, 坚持阳光操作, 完善申请、审核、轮候、复核等制度, 严把制度保障关;建立住房状况等共享机制, 实时掌握保障对象的准入和退出条件。提高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水平, 加强市政设施配套和工程质量管理, 将廉租住房建成“面积不大功能全, 占地不多环境美, 造价不高质量好”的优质住房。

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危旧住房改造。各市县要加快修改各自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将保障范围逐步向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扩大。各地要根据实际, 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 落实项目用地和相关优惠政策, 抓好工程质量, 增加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加大危旧住房改造力度, 完善配套政策, 抓好项目审批、建设工作。大力推进城市、国有工矿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 做好调查摸底、规划编制、土地落实和安置等工作。加快推进大板结构住房改造。积极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住房建设。加快建设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全区政策性住房信息数据库, 进一步规范干部职工的住房管理。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力争组织对10万户左右的农村危房实施改造。抓好危房等级评定、确定改造对象、制定工作方案等前期工作。落实自治区和市县财政的农村危房改造配套资金, 并分解到乡镇、村屯和危改户。加强技术指导, 抓好农房设计、建材质量、施工组织、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 强化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规范农村危房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确保补助资金真正用于符合条件的改造对象, 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确保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建立改造台帐、“一户一档”制度,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对潜在问题的研究并积极应对。

实施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攻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领导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 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落实工作责任, 加强指导督查, 严格责任追究。要制定最后冲刺的工作方案, 倒排项目工期, 抢抓施工进度。理顺村寨防火改造工作体制, 抓好进度统筹、问题协调、资金整合、项目推进等工作。加快寨改进度, 强化整体推进, 将开辟纵向防火通道与横向防火物理隔离结合起来, 开展防火改造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 加快资金拨付, 严格资金管理。

(三) 全力推进建设行业项目建设, 确保完成投资任务

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年”。今年, 组织完成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任务繁重。各地必须以最强的力量、最高的效率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年”。年内, 新开工广西城市规划展示馆等自治区重大公益性项目, 以及柳州曙光大道、防城港西湾环海大道、来宾来华大桥等项目;续建南宁国际综合物流项目一期、贺州桂东湖广国际商贸物流、广西凭祥万通物流园二期等一批项目。

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 加强投融资政策环境建设, 吸引各类市场资金参与城镇建设。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 抓好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中央投资项目的申报和落实, 继续组织申报一批扩内需投资项目, 争取更多的中央投资和银行信贷。组织优化一批项目, 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积极扩大社会资金投资房地产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

大力发展建设经济。加快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路网、供水及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继续实施2009年以来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确保房地产业投资。积极开拓市场, 加快勘察设计行业发展, 做大做强建筑业, 规范发展装饰装潢产业。做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深化对“十二五”重要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改革和政策措施等的研究, 组织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

(四) 抓好城乡风貌改造, 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财政投入。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涉及14个设区市、63个县区, 原则上3月份陆续启动, 5月全面开工, 10月底基本竣工。各市和有关县区要按照自治区的要求, 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明确职责分工, 完善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加紧村屯统计、资金筹措、项目安排, 以及编制规划和设计方案等工作。积极整合资金, 加大对综合整治型村屯标准件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 并将有关费用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抓好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元素的挖掘, 突出城乡风貌改造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加强宣传引导, 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与县域经济挂钩联系、企事业单位帮扶等结对帮建工作。建立城乡风貌改造激励机制。

把城乡风貌改造与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寨防火改造结合起来, 整体推进。在引导自治区各部门资金集中投入的同时, 注重引导各部门把涉农资金投到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寨防火改造中, 主要用于村屯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的同时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各地在分解2010年农村危房改造计划时, 要对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覆盖区域实行倾斜。

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对设计方案、材料选取、施工工艺的指导, 严格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 组织技术服务队巡回服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建材下乡”工作, 加强对使用地方建材的指导, 千方百计降低改造成本。

(五) 加强市场监管, 促进住房城乡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严格二套房信贷管理, 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或改善型普通商品住房, 稳定发展住房消费。鼓励自治区重点镇发展房地产业。采取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努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房供应, 规范发展住房二级市场, 盘活住房租赁市场, 积极发展限价商品房;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环节以及经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完善诚信档案系统, 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中介、评估、物业、拆迁等企业经营行为的动态监管。推进“全区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系统”项目建设, 完善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体系,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和分析。规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推进住宅产业化。鼓励商品住房进行全装修。加强房屋权属登记管理, 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 建立健全住房维修基金管理制度。

全面规范住房公积金管理。建立住房公积金大额资金调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工作;推进全区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建设;加强住房公积金政策研究, 在非公有制企业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 加大对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支持力度;加强风险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水平, 增加城市廉租住房建设补充资金的供给;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加大对我区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动态监管, 规范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资质、安全、招投标等监管系统, 建立失信惩戒和社会监督机制, 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 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建筑市场动态监管制度建设, 进一步规范外省进桂企业的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的法定程序, 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施工许可管理, 加强合同备案监管, 坚决打击违法转包、挂靠行为。加强建筑劳务队伍管理。规范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咨询服务, 落实监理质量与安全责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合做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加强建安劳保费收支管理。

切实提高勘察设计水平。抓好勘察设计市场和质量监管。启动勘察设计咨询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提高勘察设计咨询企业竞争能力。加强勘察设计行业政策法规研究工作, 研究出台鼓励勘察设计行业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提高勘察设计的品位, 多出造型别致、功能齐全、具有个性和地方特色的建筑作品。推进建筑设计方案招标投标监管, 增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评审与决策的透明度。严格执行新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规范, 强化超限高层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六) 推进建筑节能和城镇减排, 促进城乡建设事业集约发展

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和示范工作。将建筑节能列入工程质量监管范围, 新建建筑强制性标准的执行率, 在设计阶段达到100%, 施工阶段达到95%以上。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 推进县城建筑节能工作, 开展村镇建筑节能试点。进一步发挥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示范作用, 建立能效测评及标识管理机制。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组织实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 推动照明节电和路灯节能改造。抓好建筑节能试点工程和建设科技示范项目, 力争实施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10个以上。开展节能减排和砖瓦窑炉建设市场清理整顿, 加大淘汰落后砖瓦产能力度, 加强城市“禁实”和墙材革新工作;落实村镇建设推广新型墙材补助项目。加快开发符合我区建筑节能标准的隔热保温新型墙材。

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各市县和国家级工业园区, 要在今年年底完成城镇污水生活垃圾项目设施建设任务。各地要合理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采取多渠道融资、市场化运作等方式, 着力解决制约城镇污水生活垃圾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要加快在建项目工程进度, 尚未开工的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 尽快开工, 确保所有列入计划的污水处理设施在今年6月底前建成, 垃圾处理设施在今年年底前建成。加大督查力度, 对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实地督导。要认真落实目标责任, 加大督办检查和通报、评估力度, 按月通报并排名。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重点支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住房保障、城镇化发展等重点科技项目, 研究开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污水和垃圾处理先进技术, 发展新型节能节材建筑材料, 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 抓好示范项目, 扩大示范规模。发展现代城镇区域规划关键技术及动态监控技术, 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七) 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和信访工作, 维护建设领域和谐稳定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管, 强化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和改进有关政府投资工程、大型公共建筑、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和村镇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继续开展住宅质量通病整治工作。完善工程质量安全问题分类统计、分类管理机制。落实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责任, 加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工作。加强督查, 坚决防止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加强建设系统信访、维稳和综治工作。做好信访、维稳、综治与平安建设工作, 完善领导责任制, 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 加大对涉及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热点难点、重信重访问题的矛盾纠纷化解力度, 规范信访秩序,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源头。

(八) 加强法制和人才工作, 促进依法行政和队伍建设

加强建设法制工作。加快立法步伐, 进一步完善建设法规体系。力争《广西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广西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年内颁布实施。做好《广西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修订、制订的前期工作。编制建设立法五年规划。加强建设行政执法指导和监督, 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工作, 着力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理顺建设执法管理体制, 探索和推进综合执法与建设专业执法的有机结合。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努力化解行政争议, 维护社会稳定。搞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强政务公开, 依法公开政府信息。推进信息化建设, 完善提升广西建设网, 加快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 建立全区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住房城乡建设业务信息系统平台。

进一步强化人才和教育工作。抓好本系统教育培训和绩效考评工作。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知识的培训, 配合办好全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市长、书记专题研讨班;开展万名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抓好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发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作为本系统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 加大支持力度, 努力办成全区一流的院校。积极推进住房城乡建设职业教育工作, 建立干部培训师资库, 进一步规范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统一归口管理。按照自治区绩效办的要求, 抓好绩效考评工作。

(九) 抓好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工作, 促进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和完善惩防体系建设, 把教育、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和制度创新贯穿于我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各个环节。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城市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污垃设施等项目的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 确保中央、自治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措施得到落实。继续开展住房公积金专项治理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认真抓好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规范全区城乡规划管理和工程建设实施及质量管理。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确保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文明行业创建”为重点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要以政府公信力、服务满意率为核心, 企业要以倡导社会责任为核心, 公务人员要以勤勉、奉献、效率、公正为核心, 加强行风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在全区建设系统树立先进典型,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建设行业健康文明发展。

三、真抓实干, 把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各级各部门要更加注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要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 对自治区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严格问责, 对工作不到位、进展缓慢的, 要通报批评乃至启动问责程序。

(二) 要切实加强学习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 大兴学习之风, 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建设学习型机关。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知识, 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我区的实施意见, 学习中国—东盟自贸区, 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政策和知识, 做到学懂、学通、学透。要结合各地的实际, 学以致用, 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 推进各项工作上新的水平。

(三) 要突出重点, 真抓实干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3

2011年,是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桂林全市和旅游行业深入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举措,按照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和向上争取政策两手抓,突出抓好现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全面启动了世界旅游城等旅游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对口向上争取支持,及时跟进总体方案报批工作;坚持老城区旅游改革提升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创新发展两条路径,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旅游业发展动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推进实施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着力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商贸、工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788.17万人次,同比增长24.12%,其中入境游客164.39万人次,同比增长10.61%,占全区比重为54.29%;全市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8.34亿元,同比增长29.74%,其中入境旅游收入40.13亿元,同比增长17.6%,占全区比重58.72%,旅游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我市获得“2011中国特色休闲城市--最美休闲城市”、“最中国文化名城”等荣誉。市旅游局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发的“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下面,我就2011年桂林旅游发展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快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进程

试验区建设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大力支持。国家旅游局领导对我市建设旅游试验区提出重要指导意见。自治区成立了以马飚主席为组长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以高雄副主席为组长的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进各项有关工作。

试验区总体方案批复已经列入国家发改委议事日程。刘君书记、李志刚市长亲自带队,积极向自治区政府领导及自治区相关厅局争取支持。《试验区总体方案》经自治区主要领导审定并上报国务院,通过努力,上报文件由国办批转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国务院有关部委研究以《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的方式给予批复。

我市列入“国家旅游产业用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国土局向国土资源部成功申报“国家旅游产业用地管理改革试点城市”。

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拉开序幕,试验区明确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2011年5月27日,自治区马飚主席亲自在桂林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建设桂林世界旅游城的重要决策,明确桂林世界旅游城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2011年10月25日,桂林世界旅游城揭幕仪式隆重举行,自治区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亲自为世界旅游城揭幕。《桂林世界旅游城概念规划》通过自治区批准并加紧实施,相关配套专项规划编制完善中。一批重大项目开竣工,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掀起了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新高潮。

三、积极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围绕4条旅游发展轴带,打造“三大特色旅游产品、三大水陆游线、七大旅游品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旅游试验区全面夯实基础。

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效益。“两江四湖”二期工程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桂林万福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集中开工,资源天门山景区、神龙水世界景区竣工并试运营。加快完善旅游项目库建设。向自治区和国家发改委申报重大旅游项目7个。上报旅游配套资金项目53个。景区发展更趋多样化,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完善。香格里拉大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形成优良品牌并获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旅游项目建设助推县(区)旅游发展。各县(区)充分把握旅游试验区建设契机,把发展旅游业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阳朔县围绕“创标”工作重点加强了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临桂飞虎队遗址公园、灵川桂林东部凤凰城、兴安乐满地高尔夫D场、全州湘山寺、灌阳千家洞风景区、资源八角寨、永福金钟山景区、荔浦银子岩二期、平乐漓江小镇、龙胜温泉改造、恭城县山寨-水寨等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秀峰区成功举办首届三月三民族歌圩节,叠彩区正在推进“三大板块”建设,七星区正在规划建设桂林市体育旅游休闲中心,象山区力促万福度假村建设,雁山区大力推进愚自乐园二期建设;旅游发展总公司加快了漓江东岸景区建设步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打造动感丹霞·桂北休闲旅游新地标产品。县区旅游吸引力不断提升。2011年,阳朔、龙胜、兴安、荔浦接待入境旅游者分别同比增长16.16%、15.33%、13.64%和13.70%,永福、平乐等其他县增幅明显。

四、多渠道开展旅游营销,旅游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旅游总收入增幅持续数年超过接待游客总人数增幅,201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16.34%,旅游质量效益凸显。

营销手段丰富创新。境外市场方面,积极组团开展境外针对性促销。参加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国际旅游展会10个。加强台湾市场直接促销和新马市场自主促销,复苏日本、韩国市场,紧密与印度、俄罗斯旅行商的联系,积极利用媒体资源和航线开通开展宣传促销。国内市场方面,继续开展“旅游大篷车”促销。参加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等国内旅游展会近20个。通过举办“桂林城市名片征集活动”和网上开通“桂林旅游局”官方微博宣传桂林旅游。加强了“南方旅游城市合作体”等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了一批旅游专列来到桂林。

入境市场结构更趋完善。境外客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国人份额突破百万达103.72万人次,占入境旅游者比重63.09%。南美洲、印度、中东、俄罗斯等市场增幅较大。马来西亚入境游客达17.02万人次,增长31.45%,位居我市入境客源国首位,国家旅游局领导高度肯定我市马来西亚穆斯林市场开发经验。

国内市场效益稳步提升。全市各旅行社共接待游客总人数365.84万人次,占全市总量13.12%。出游方式日益多元化,自驾游、自助游、会奖旅游、婚庆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成为居民消费热点。全市举办各类会议5000多个。各县区积极举办具有本地特色节事节庆活动,对当地经济效益的综合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五、精心打造节会品牌,“中国桂林国际”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第五届国际旅游论坛圆满举办。来自美、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专家出席第五届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弗雷德里克·皮耶莱、国家旅游局杜一力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对论坛作出高度评价。

第三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锦上添花。本届山水节与“国际论坛”同期举行,300多位嘉宾参加活动,70多家媒体全面宣传报道,在各类媒体发表信息3万多条。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被评为中国“十大旅游类节庆”。

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亮点突出。郭声琨书记、高雄副主席等自治区领导和国家旅游局、中国贸促会等有关领导亲自出席开幕式。共吸引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界人士,专业参展商超过800家。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被评为“2011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50强”。

六、丰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旅游标准化建设取得成效。根据国家旅游局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要求,加强对这两个试点单位进行精心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阳朔县和桂林乐满地旅游标准化整体水平全面提高,荣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阳朔民居旅馆服务质量要求与等级划分》已由自治区质监局发布实施。全市新增五星级饭店1家,4A级景区2家,22家旅行社获得星级。

乡村旅游和特色旅游小城镇发展势头良好。阳朔县兴坪镇、恭城县红岩村荣获第二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兴安忘忧谷、永福银洞村横石屯等4家单位评定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市新增二星级以上农家乐35家,其中阳朔奥德克培训中心成为全区唯一一家五星级农家乐。八路军办事处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先进单位。

七、不断规范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漓江景区整改强力推进。国家旅游局、自治区高度重视强力推进漓江景区整改工作,国家旅游局有关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提出整改要求,自治区高雄副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自治区旅游局陈建军局长亲自率队到桂林指导漓江景区整改工作。刘君书记、李志刚市长亲自部署,并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交通局、旅游局、漓管局等26家责任单位组成的漓江5A级景区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李志刚市长亲自到一线检查指导。陈丽华副市长、周卫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并明察暗访。有关县区及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配合。目前,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

旅游市场整治成效显著。市政府召开了全市专项治理“零负团费”工作会议,市公安、交通、旅游等10个职能部门联手开展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行动。建立了旅游信息舆情报告制度,全年及时处置网络舆情16起。深入推进实施新条例。旅游市场总体平稳、有序,游客满意率保持在97.7%以上,旅游投诉同比下降21%。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全国50个重点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抽样调查中,我市2011年第四季度排名全国第2位,全年排名第7位。

旅游市场秩序良好。多次开展全市旅游系统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检查。举办多期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培训班及安全员执证上岗培训班。黄金周、小长假等节假日平稳度过,全市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八、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人员素质

业务培训和普法教育深入开展。举办旅游质量标准、统计、旅游安全、普法、职业道德农家乐等各类培训班98期。参加培训人员涵盖旅游企业负责人、中层业务骨干、导游等一线从业人员。我市三次援藏的导游员刘萌刚被评为“2011年中国旅游十大风采人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总揽全局、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全市各部门,尤其是涉旅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旅游局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旅游发展方式还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旅游产业结构仍需大力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有待大力提升,旅游发展投入总体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还不健全,旅游企业规模不大,旅游服务水平还需大力提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还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我仅就2011年全市旅游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报告。等会,陈丽华副市长将全面部署2012年旅游工作,李志刚市长将做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圆满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

谢谢大家!

在质监系统计量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4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质检系统计量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一年来计量工作的经验,表彰二OO六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机构先进单位,研究部署今年的计量工作,动员全省计量工作者,按照省局“围绕一个中心、确保两个安全、搞好三项建设、提高四种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计量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省

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2006年计量工作回顾

刚过去的2006年,是计量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在省局党组和主管局长的领导下,在全省计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计量工作以十六届五中、六中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局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全省计量工作要点,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质量技术监督中心工作,坚持以法制计量为重点,以科学计量为基础,以整合计量技术机构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为努力方向,守住了旧阵地,开拓了计量工作新领域,圆满完成了暨定的各项任务目标。为保证全省量值准确可靠,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国家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服务社会,不断提升计量工作的良好形象。

流通领域的计量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涉及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们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高度出发,加强了流通领域的监管工作。

1、在全省开展了三项放心活动。一是“进入高速路河北段,加油计量请放心”活动。为加强高速路段加油站的监督管理,引导消费,使高速路段加油站更好的为过往车辆服务,对高速路段的加油站进行了一次全面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加油站进行了限期整改。活动中,秦皇岛市局督导高速公路加油站张挂横幅,对社会做出服务承诺,提请用户监督;邢台市局指导和帮助高速公路加油站建立和完善计量保证体系,使高速路段加油站都通过了计量保证能力合格确认,保证了加油计量准确。

针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廊坊固安两加油站利用加油机作弊,克扣消费者的情况报道,省局安排了对全省在用加油机的突击检查。在廊坊召开了“防范加油机计量作弊研讨暨工作会议”。提出了防范加油机计量作弊的12条措施。会后各地在中石化、中石油、加油机生产企业的配合下对所有加油站的每一台加油机的主板和芯片进行了铅封。邯郸、邢台、沧州、张家口等市局出台了“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及维修规定”,石家庄、廊坊、保定、张家口、秦皇岛等市局使用了统一的防伪铅封。沧州市局编制了加油机管理软件,对加油机进行动态管理。利用加油机计量作弊现象得到了遏制。

二是,“农民粮食上市场,收购计量请放心”活动。对全省各大粮食收购市场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邯郸、邢台、衡水、秦皇岛、唐山、保定等市局对收购用衡器、容重器、水分测量仪等计量器具全部进行了检定,并在较大的粮食收购市场设置了告示牌,公布了举报电话等,得到了政府和农民的好评。

三是,“居民使用液化气,罐装计量请放心”活动。对城镇罐装液化气站进行了规范管理,确保了罐装液化气残液量符合有关规定,做到秤准量足。邢台市局为配合活动的开展,专门制定了《邢台市液化石油气罐装销售计量管理办法》,对罐装液化气的标示、钢瓶自重、净含量等做了明确规定。石家庄市局对液化气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较好地规范了销售液化气的计量行为。

2、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监督检查。去年对面粉、方便面、食用油、肉制品、乳制品等共计5类定量包装商品进行了检查。本次共抽查627家企业,抽查商品834批次,合格652批次,平均合格率为78.2,其中面粉抽样合格率为66%;食用油为91%;肉制品89%;乳制品93%;方便面为89%。结果表明大型企业明显高于中型企业,而中型企业又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抽样合格率。对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已限期进行了整改并向全省进行了通报。此次对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绝大部分市局高度重视,进行了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3、开展了电能表和互感器标准装置的计量监督检查。组织开展了电能表和互感器检定装置的计量监督检查。此次检查了9个市级、83个县级计量技术机构;10个市级、132个县级的电力公司计量站。共检查电力系统电能表检定装置179套,检查互感器检定装置135套。检查发现,电力部门的检定装置都没有通过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检定,所用计量标准都没有通过计量行政部门的考核,省局已要求各市局对擅自检定的机构按照计量法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向省政府和省编办写出了情况报告,要求协助技术监督部门落实电能表等强制检定的监督管理职能。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5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做好粮食流通工作

—— XXX局长在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全省粮食工作会议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全国粮食厅局长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五”期间特别是2005年粮食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当前粮食形势,研究 “十一五”粮食工作思路,全面部署2006年粮食工作任务。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对粮食工作十分关心,对我们这次会议十分重视,省委常委、副省长郭永祥同志等领导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对他们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围绕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我代表省粮食局,先讲几点意见。

一、“十五”期间,全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粮食流通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十五”时期,是我省粮食流通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粮食经济发展取得重要突破的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粮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粮食工作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不断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 理条例》为契机,稳步推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 强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粮价,努力开拓创新、推进产业发展,转换管理职能、实施依法管粮,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崭新局面。“十五”粮食工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促进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五年来,我们在“三州三市”“放开销区”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支持和发展多元主体从事粮食收购经营,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到2005年末,全省获准从事粮食收购的各类经营主体达到5223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71户,占14.8%;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其他经营主体占85%以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四川省情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基本形成。在体制转换的同时,粮食供求经历了从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到相对趋紧的大幅转折,经受了非典期间和2003年末、2004年初粮价波动的考验。在“多”与“少”的交替考验面前,一是通过保护价收购和稻谷最低价收购等措施,保护了农民利益,五年收购粮食共1991万吨;二是全力保障供应,稳定了市场形势,五年销售粮食共2909万吨;三是搞好退耕还林粮食供应,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2000年至2003年,全省累计供应粮食414万吨,其中为三州缺粮地区调进退耕还林粮食92万吨、调进退牧还草用粮2.4万吨;四是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直补政策,两年共补贴农民11.74亿元。通过有效调控,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得到恢复,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增加。

二是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我省按照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认真落实了有关责任,建立了地方粮食储备制度,确定了省、市级储备规模。到2005年末,省政府确定的省级和市(州)级粮食储备规模已全部到位,省级储备粮通过调整集并和适时轮换,保证了管理规范,质量良好。同时,协调组织省内产销区之间建立了对口衔接关系,促进了产销之间的有效合作;制定了《四川省粮食安全应急处理办法》,明确了应急事项的处理程序,落实了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立了粮食市场行情监 测制度、社会粮食统计制度,疏通了粮食供求信息渠道;用三年时间为三州48个县建设了储备粮库,增加一定的储备规模,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应对突发灾害创造了条件。

三是积极稳妥解决“三老”历史包袱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粮食部门按照“早改早主动”的原则,千方百计筹集改革成本,持续稳步地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到2005年末,粮食企业国有身份职工已由1998年的24.9万人下降到1.5万人,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已由14.3万人减少到1.1万人,减幅达到92.3%;商品粮库存已由2000年的670余万吨下降到193万吨,五年累计消化定购粮、保护价粮等高价位粮食1110万吨;政策性财务挂账得到全面审计剥离;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改组稳步推进,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由1998年的1238户重组为245户,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1301户重组为734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逐步优化,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合理,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

四是大力实施“川粮优化工程”,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亮点突出。“十五”期间,全省粮食部门努力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寻求生存发展空间。大力实施了以粮油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川粮优化工程”,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优质、专用粮油基地,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带动了农民种粮增收;大力开展精深加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了四川粮油品质,拓展了粮食企业生存发展空间,推动了产业经济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成为四川“十五”期间粮食工作的突出亮点。到2005年,订单面积由1999年的30万亩扩大到1830万亩,龙头企业从2000年的6个发展到249个,川粮米业、仙特米业、绿颂米业等10个企业已成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57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5个品牌获国家“放心粮 油” 称号,10个品牌获“四川名牌”称号。还成功地举办了三次全国、全省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展示了成果,促进了合作、推动了发展、活跃了市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五是加强粮食流通服务和监管,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实现了向依法管粮的重要转变。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努力转变职能,建立执法队伍,完善执法规章,认真履行粮食流通监管职责。全面开展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市场粮油食品卫生安全整治、粮油质量监管、粮食购销行为监管以及全社会粮食流通统计、粮食行政复议等一系列依法管粮工作,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在粮食流通领域得到全面落实。

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在国家粮食局的支持下,我省利用国债项目资金9.56亿元,连续三批安排粮库建设项目45个,新建、改建粮库246万吨;争得中央对7个粮库功能提升专项和粮油监测仪器配置专项的投入。同时,广大企业大力实施规范化管理,不断加强技术更新和设施改造,用先进技术设备改造粮食流通产业,粮油流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粮食产业发展潜力和后劲明显增强。

2005年,是“十五”改革发展目标全面实现之年,全省粮食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各项粮食工作,按照“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服务三农、助农增收,完善机制、提高效益,加强调控、确保安 全”的总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大力促进粮食经济发展,全面开展依法管粮工作。粮油购销目标超额完成,粮油产业化经营取得新的成效,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效益得到稳步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狠抓收购,适时调控,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去年上半年,为了稳定市场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小春入库期间,我们全面动员具备收 购资格的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督促国有粮食企业加大收购力度,充分满足农民出售余粮的要求,控制库存粮食销售节奏,防止集中抛售打压粮价,有效地稳住了小春粮油价格。

大春收购开始后,我们一方面加大市场粮价监测力度,另一方面按中央对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价收购的政策,周密制定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执行预案,认真作好启动稻谷最低价收购工作的准备。9月下旬,针对我省部分地方稻谷市场价格已经低于国家最低收购价的情况,经省政府同意,报经国家粮食局等有关部门批准,于9月26日在全省18个市州启动了稻谷最低价收购工作,先后两批指定557个企业,按最低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使市场稻谷价格很快得以恢复,发挥了明显的托市作用,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去年我省小麦收购均价每斤0.73元,稻谷收购均价每斤0.734元,比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每斤高出0.05-0.10元,全省农民因粮价回升,售粮收入增加3亿元以上。全年社会收购粮食共514万吨,其中仅占收购主体14.8%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达到339.6万吨,占66 %;全年销售粮食70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434万吨,占62 %,充分发挥了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购销和保护农民利益中的主渠道作用,树立了粮食部门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

(二)强化产业,促进发展,“川粮优化工程”取得新成效。去年,全省粮食部门继续把推进粮油产业化作为发展粮食经济的重要措施予以高度重视,按照“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抓住重点”的要求,努力推动“川粮优化工程”取得新的进展。一是进一步扩大了订单粮油面积。全年订单粮油面积达到183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粮油1289万亩,带动近1080万农户实现种粮增收5亿元左右。二是采取措施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完成了 “川粮米业”、“绿颂米业”、“若男食品”等1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申报 工作,争取了财政支持。省农发办已将川粮米业的胚芽米、绿颂米业的油菜籽加工项目列 入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范围,省科技厅也将川粮米业等企业的科研项目列入了重点农 业科技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省粮油产业化项目共获得支持资金6155万元,有效地 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增强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三是打造了一批名优粮油品牌。“川 粮”、“若男”、“绿颂”、“巧媳妇”等已成为省内外较有影响的知名品牌,进一步提 高了四川粮油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成功举办了“2005中国(四川)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 ”。展交会共吸引全国26个省(市、区)的600多家粮食企业参展,共展示了300多个品牌,1000多种产品,达成协议356份,交易数量176万吨,金额为32亿元,达到了展示成果、促进合作、推动发展、活跃市场的目的。张中伟省长、国家粮食局聂振邦局长以及众多贵 宾亲临现场为交易会剪彩,永祥副省长在百忙之中亲临指导,体现了省委、省政府 和国家粮食局对展交会的高度重视。四川展团整齐的阵容,丰富的产品,良好的效果,得到各级领导、各方来宾和社会各方面的一致好评,使其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的一次空前盛会。

(三)充实储备,完善体系,宏观调控能力得到有效增强。粮食购销全面市场化后,国有粮食企业商品粮库存逐年下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新华社记者对四川的情况作了专题反映,家宝总理亲自批示进行核查。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粮食局对此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局派来工作组,对我省商品粮库存进行了现场核查,中伟省长、文光副省长相继作出重要批示并多次过问,省政府常务会议两次研究粮食收购、库存及充实地方粮食储备问题。省粮食局和全省粮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努力完成储备任务。各级粮食部门根据省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要求,认真做好计划安排、粮源筹措、加强检查督促。到年末,全省省级储备粮**万吨和市州级储备**万吨都已全部到位。二是积极推进产销区合作。根据各市州粮食供求状况,协调组织粮食供求有缺口的攀枝花、雅安、阿坝、凉 山、甘孜等市州与产区对口衔接,编制下达了粮食产销区合作指导性购销计划177万吨。三是建立调控体系。制定完善了《四川省粮食安全应急处理办法》,对全省142个储备粮 库、99个加工厂和358个供应 网点组成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进行了重新审查。四是加强了全省粮油市场行情监测。随时了解掌握全省粮油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为领导决策和粮食企业经营提供了准确的市场信息。

(四)清理挂账,改革产权,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去年,全省各级粮食部门在前几年大规模分流人员、完善机制、安置“老人”、消化“老粮”的基础上,加大了财务挂账清理审计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继续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一是认真开展粮食企业财务挂账清理审计工作。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的粮食财务挂账进行了全面清理审计,报省政府常务会议核定了政策性亏损79.6亿元、企业分流人员挂账7.9亿元、建仓建罐挂账6.1亿元,并按照“核定余额、据实剥离”的原则,将占用农发行贷款部分从企业剥离,上挂到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彻底卸下了企业的包袱,减轻了负担,提高了资产质量。二是稳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泸州、乐山、宜宾等地在挂账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保留宏观调控载体,用好盘 活有效资产,重新构建粮食流通服务网络的思路,大力推进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重组,以 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或参股的产权形式掌握了一批骨干粮食储备、加工企业,落实了国家 宏观调控载体。并充分利用粮油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优势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实现投 资主体多元化,发展社会粮食储运体系、粮油精深加工体系,企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改革改制后的粮食企业,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经 营机制。另一方面积极转变经营作风,拓展经营范围,大力加强内部管理,狠抓扭亏增盈,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统算盈利2631万元,实现了连续三年盈利,走出了粮食行业长期亏损的困境。

(五)贯彻《条例》,依法管粮,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转换。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加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力度,认真履行粮食行政管理职责。一是加强粮食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构建设。全省181个县中有100个县组建了行政执法机构,31个县落实了专项经费。达州、乐山等市成立了专门的粮食行政执法大队。全省培训了800多名市县两级粮食行政执法人员。二是广泛开展了粮食法制宣传。向全社会宣传粮食政策法规,特别是对各类粮油经营从业人员进行了粮食法规培训,全省共培训13700人次,为依法管粮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开展了粮食执法大检查。利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一周年之机,牵头以省政府名义在全省开展了粮食执法大检查,促进了全省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四是逐步开展了依法管粮工作。全面 开展了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全省已办理收购资格证5223户;开展了社会粮食流通统计,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粮食经营活动的 监管。五是加强了粮食质量监管。对全省75个市、县,200多个乡镇,1000多个村,5000 多个农户粮食的收购质量和品质状况进行了扦样分析,共获得2万多个真实可靠的数据,完成了粮食产新质量调 查和品质测报工作,掌握了全省粮食质量基本状况;开展了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泸州、遂宁、广元等7个市州粮食监测站通过审查已获得资质认定;开展了地方储备粮、军粮和 救灾粮等政策性用粮专项质量检查,确保了我省粮油市场的食品安全。六是建立了粮食行 政执法责任制。各级努力规范执法活动,提高执法 水平,有效地维护了粮食流通秩序,保护了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2005年全省共查处各涉粮违法案件1007件,其中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查处777件,占77.15%。

(六)加强基础,创新服务,粮食流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狠抓了国债资金建设项目完善配套和机械化粮库功能提升项目的争取和建设。7个项目获得3671万元专项投资。二是指导企业按照《四川省国有粮食仓储设施管理办法》,通过资产置换方式更新了部分仓储设施。三是依法认真开展了中央储备粮和省级储备粮存储资格“双认定”。全省69个粮食类企业取得了中储粮代储资格,19个油脂类企业取得了中储油代储资格,145个企业取得了省级储备粮存储资格。四是抓住国家制订“十一五”粮食物流发展规划之机,通过多方努力,将四川稻谷流出和玉米、杂粮流入通道列入了国家现代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十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定完成了七个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建议书的编制,为我省粮食物流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五是大力推进储粮技术创新,在巩固“四无”传统储粮技术、大 力推进规范化储粮的同时,积极推广稻谷低温干燥、就仓干燥、机械通风和无公害保鲜储 粮等多项先进技术,创造了粮食收购和为农服务的新模式。部分基层粮食 企业充分整合仓储设施和网点资源,广泛开展代农加工、代农储粮、助农储粮和品种兑换,开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供农所需,销农所产,实现了服务方式创新、经营活动转型。

(七)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全省各级粮食部门认真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照党的宗旨和“为农民着想、为基层服务”的先进性教育主题,找准不足并积极整改,收效十分明显。去年在全省粮食行业首次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社会各界对全省粮食系统政风行风总体评价“好”和“较好”的票数达到98.8%。同时,大力强化政务公开,规范公务人员的从政行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粮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切实加强。安全生产从抓制度、强基础,抓预防、强管理,抓典型、强整改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了责任制的落实,并推广了广汉市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 的经验,加大了重大节日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开展了过期储粮化学药剂检查处理,实现了全省粮食系统连续六年无重特大事故和人员伤亡,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

回顾“十五”,全省粮食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基本的经验可以概括总结为处理好“五个关系”。一 是处理好积极探索改革与稳步推进改革的关系。无论是我省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还是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无不是在全面规划、积极探索、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步 实施的。二是处理好放开粮食市场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在放开粮食市场的同时,通过 适时调控和落实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维护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促进了粮食生 产稳定增长。三是处理好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与发展粮食产业的关系。注重发挥流通对生产 的促进作用,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质、专用粮油生产,通过“优质优价”实现资 源的有效配置,通过“二次返利”,使农民分享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取得了农民增收和 企业增效的双赢效果。四是处理好市场主体多元化与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关系。坚持多元主体平等竞争,优化国有粮食企业机制,在多元主体竞争中确立主渠道地位。五是处理好粮食行 业指导与依法行政的关系。认真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的正常秩序,保护了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粮食工作“十五”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的结果,是全省粮食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努力、团结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在深化企业改革、转 换企业机制过程中,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国有粮食企业广 大职工更是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在此,我代表省 粮食局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长期重视、关心、支持粮食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向为粮食改革发展作出奉献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全省粮食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粮食产需平衡还存在一定缺口,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二是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型企业多、大中企业少,一般产品多、知名品牌少的现状,与加快发展和做大做强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粮 食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尤其是县级和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发育不成熟,大部分粮油批发 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四是依法管粮仍然面临执法机构难组建,工作经费难落实,行政职能转换慢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一五”粮食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十一五”粮食工作目标和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新旧转换、结构迅速调整、社会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三农”工作的客观形势,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粮农收入的重要来源。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粮食问题非常关心。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坚持供给基本立足国内的方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农村 工作会议上指出:“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 出现闪失”。强调在粮食问题上必须把握两点:“一是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这是 我们要始终坚持的方针;二是努力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这是我们宏观调控的目标”。张中伟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指出:“确保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又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中央和省领导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了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为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粮食工作指明了方向。

谋划四川“十一五”粮食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着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全面分析我们面临的形势,找准粮食工作的定位。我省“十一五”粮食工作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新形势: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粮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国的重要任务。粮食部门是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今年中央1号文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对粮食工作的指导作用,自觉地把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粮食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为了全力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粮食局党组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抓好五件实事的具体思路,得到了中伟省长、永祥副省长的充分肯定。全省粮食部门必须齐心协力,结合业务工作,抓好落实,在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办实事求实效,做到有为有位。

(二)粮食流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是各省、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加速了粮食流通格局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产粮大省变成了主销区或产销平衡区。四川也是如此,成都周边过去余粮较多的平原区逐步成为平衡区或缺粮区,粮食跨省跨地区流动大幅度增加。二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增强了市场的活跃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十一五”将成为全国粮食流通新格局加快构建、粮食流通产业加速发展、粮食流通行业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三是粮食企业改革重组步伐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财务挂 账审计剥离后,一个整合优质资产,重新构建城乡粮食流通服务网络,加快粮食流通产业 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这些 情况,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更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国、全省粮食流通格局调整、流通产业发展中,开拓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成就。

(三)粮食市场调控确定了新目标。中央在总结近几年粮食调控工作的基础上,基于目前经济发展与粮食供求现状和既要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又要确保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全国粮食供求将继续保持总量基本平衡,个别品种供求矛盾呈现加剧的趋势,国家粮食净进口、国内粮食“紧平衡”将成为常态,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保持国内粮食“紧平衡”是国家面对粮食供求新形势作出的目标选择。四川既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又是人口大省和粮食转化大省,2005年粮食总产恢复达到682亿斤,但与700亿斤左右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缺口,在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耕地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增产潜力越来越小,保障军需民食和各项经济建设的粮食需求,实现供求紧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紧平衡”的调控目标,对我们的调控手段和管理水平、管理经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找准 “十一五”粮食工作的基本定位: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要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三农”、促进粮食生产 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加强粮食综合生 产能力建设和储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民、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搞好分析预测,有效实施调控,努力实现供求总量和结构“紧平衡”的目标。

二是搞活粮食流通。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和多元主体的作用,千方百计搞好粮食购销,让农民售粮顺利,让市民购粮方便,让用粮企业粮源有稳定 保障。要认真搞好产销衔接,发挥产区和销区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有效调控,确保产区粮食有稳定销路,销区粮源有可靠保证,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

三是发展粮食产业。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构建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的有机产业链。发挥流通环节市场信息灵敏的优势,引导农民发展优质口粮,适应 消费升级和多样性的需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用粮油,满足各行各业的特殊需要。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开展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粮油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四川粮油竞争力。

四是实施依法管粮。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各级粮 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政府监管市场的要求,不断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规则,加强法制宣传,搞好自身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履行依法管粮的职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四川“十一五”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 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流通发展全局,坚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方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通过规划引导,运用经济、法律和 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宏观调控和 管理,规范粮食市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四川省情的粮食流通体制,保障四川粮食安全,努力实现粮食流通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十一五”粮食流通工作的初步目标是:

—— 粮食购销。继 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确保购销量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年均粮食收购量预期达到300万吨左右,年均销售量预期达到300万吨左右,实现购销总量基本平衡。

—— 地方粮食储备。全省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十五”期末**万吨的规模,其中省级储备**万吨、市县储备**万吨。

—— 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全省粮食仓容保持在适应购销需要的1000万吨左右,力争建设粮食物流节点7个。

—— 粮油加工能力。建立和完善与四川粮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粮 油加工业体系,建立一批总计80万吨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先进精深加工能力的米、面、油大型加工企业3—4个,建设5万吨米糠精深加工综合项目。

—— 粮油检测体系。实现粮油质检机构合理布局,建设111个县级质检机构、21个市级质检中心和1个省级检测中心。

—— 粮油产业化经营。全省订单粮油面积达到25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粮油1800万亩,订单收购粮油力争达到250万吨。培 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个、3亿元左右的企业4个、1至2亿元的企业6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15个。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培育著名商标1个。

—— 粮食市场。重点 完善省粮油批发市场的服务设施和功能,打造政府宏观调控的运行中心。配合物流节点建设,重点建设区域性粮油批发市场。“十一五”末,各类市场交易量力争达到250万吨。

“十一五”粮食流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突出一个主题、完善一个格局、建设五大体系”:

—— 突出粮食“安全、发展、法治”这个主题。保障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安全;加快粮食流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进粮食政务公开化、粮食经营主体资质化、粮食行业公约化、粮食监管制度化。

—— 完善粮食流通新格局。逐步建立起“市场规范、主体合格、储备合理、产销稳定、物流便捷、信息灵敏”的四川粮食流通新格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粮食事业。

—— 建设五大体系:

一是建设粮食安全体系。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基本口粮省内自给有余,工业饲料用粮缺口依靠市场调节”的基本原则,保持全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二是建设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创 新现代粮食企业组织结构,促使粮食骨干企业明晰产 权,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拥有先进设备和工艺、产品链长、附加值高的综合性粮食龙头企业。

三是建设现代 粮食物流体系。结合全国玉米入川通道和四川大米出川通道建设,完善七大物流节点,建立区域性粮食加工物流园区,逐步发展散粮运输。加强仓储设施管理,提高储粮科技水平。

四是建设科技兴粮体系。把科技兴粮作为粮食工作的重要战略措施,不断提高粮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大型粮食企业技术开发基地,提升全省粮食行业科技水平。

五是建设粮食经营信用体系。严格 实行粮食市场准入制度,严把收购、储存活 动中的粮食质量以及原粮卫生关,深入开展以满足军需民食为中心的各项便民服务活动,积极推进粮食经营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合法利益,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

三、巩固和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成果,推动全省粮食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和发展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成果的关键之年。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紧紧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标,继续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针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 安全”的要求,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四川省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充分发 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适应购销市场化、主体多元化的粮食价 格形成机制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发挥粮食流通、引导生产、调节供求的能动作 用,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最低收购价启动机制和相应的监督机制。积极培育和规范 粮食市场,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促进各类市场协调发 展,保障粮食有序流通。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监管的法规规章和体制机制,维护粮食流通 秩序。进一步完善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下市(州)行政首长责任制,努力构建促进粮食生 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政策性粮 食财务挂账的消化办法和企业经营性亏损的处理解决办法。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储备粮油管理。深入研究藏粮于地、藏粮于民、藏粮于库、藏粮于科技等关系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和长远性问题。

(二)切实做好粮食购销调控工作,确保粮食安全。粮食购销是粮食工作的基础,是 粮食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抓好粮食收购,有利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抓好粮食销售,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抓好购销互动,有利于粮食企业的 发展,推动企 业增效。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着眼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逐步形成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的粮食流通机制,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粮食购销工作。

各地要围绕完成省粮食局确定的今 年收购粮食300万吨、收购油菜籽25万吨;销售粮食300万吨、食油9万吨的购销目标,深 入分析市场,指导企业合理确定购销策略,采取灵活购销方式,积极促进购销经营。引导 企业正确认识经营效益与风险相依相存的市场特性,处理好稳定市场供应与积极开展购销 经营的关系,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创新收购方式,顺应“分工细化、合作多赢”的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联合收购。继续推进优质服务,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触角,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适时出售余粮。加强对农户家 庭安全储粮技术的指导服务,指导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促进农民减损增收。坚决贯彻落实好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早向农民发布有关 信息,公布具体品种和 价格,让农民安心种粮、放心卖粮。做好价格监测等相关工作,一旦重要粮食品种市场价跌破最低收购价,即能迅速启动预案,切实保护种粮农民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加强产销衔接,建立销区稳定的粮 源渠道,是引导有序流通、促进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省内产销对口衔接机制,倡导贸易信用,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合同协议的落实工作,确保产、销区对口衔接扎扎实实取得成效。

(三)进一步加强储备粮食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依法管理和运作好储备粮,促进粮食储备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1.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储备管理。各地要根据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完善 储备库存管理、会计统计核算、轮换管理以及监管考核等制度,逐步形成机制、程序、措施、办法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规范储备粮管理,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2.精心组织轮换运作,发挥应急保供和调节市场的作用。结合今年40万吨省储备粮 轮换,加强市场供求形势的监测分析,切实指导存储单位搞好轮换运作,有效调节市场,推动储备粮轮换运作水平、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特别注意把握今年新粮上市前储备粮的 轮换运作节奏,针对市场形势和当地供求状况,有序、均衡、适时、适量安排储备粮轮出 上市,确保我省粮食产新前市场粮价基本稳定。加强各级储备轮换运作的信息沟通和步 调协调,充分发挥各级储备的整体运作优势,提高储备调控综合效能,确保四川粮食供应安全和市场基本稳定。地方储备粮油轮换原则上都要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公开竞买竞卖。

3.健全储备监管机制,加强监督检查。要全面建立健全对储备粮承储和运作情况的 监督考核机制,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和法规制度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监督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同时,切实加强监 督检查,加强对库存储备粮食数量和质量情况的监管,坚决杜绝有账无粮、储备与经营混存、擅自架空、以次充好、缩减规模、质量不符等现象,为粮食安全提供可靠的调控保障。

(四)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各地要抓住“三 老”问题基本解决的契机,确立在深化改革中加快发展的进取意识,充分发挥现有资产作 用,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通过集中优势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闲置资产、退出无效资产等措施,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实现国有粮食企业在 体制上逐步转向股份化,在经营上逐步 转向产业化,在管理上逐步转向现代化,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使其真正成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1.加快优势资产整合,组建骨干龙头企业。根据粮食资源、供应加工能力和仓储设 施等实际,每个市、县(区)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1-3个便于掌握的骨干粮食购 销企业(公司),形成规模经营,并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 服务水平,促使企业既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能承担起主导市场粮食收购供应、储备粮食管理运营和军粮供应保障等任务,成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重要载体,发挥行业支撑和带动作用。

2.加快股份制改造,促进产权多元化。对虽不承担政府储备职能,但有一定实力、经营状况好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清查核资和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股份制的产 权形式,鼓励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出资入股,吸引自然人、法人资本入股,依照《公司法》 改制为多元股东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已经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参股等途径,促进股权分散,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3.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退出低效劣质资产。对收购量少、储粮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鼓励其经营管理层、职工出资成立民营企业,买断原企业 国有资产,或通过公开出 售、转让等办法,实行国有资本整体退出。如整体退出有困难,可实行切块出售或纯资产租赁、托管经营。对资不抵债、缺乏生存能力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法进行破产、关闭。

4.构建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开展便民服务活动。近年来,粮食部门在抓好国有 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同时,注重抓发展,按照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的思路,构建新的粮食 流通格局,把基层粮管站(所)改造成为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店,经营农民生活用品和农 业生产资料,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特别是巴州区、什邡、邛崃等地粮食企业,在发展农 村连锁经营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改制后的基层粮管站(所)按照连锁经营 理念,发挥仓储设施和场地资源的优势,在县级以上粮食部门的组织协调下,重组建立城 乡互动的粮食流通体系,不仅可以发挥保留下来的优良资产的作用,增加就业岗位,构建 新的粮食流通网络,为粮食企业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且可以直接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在服务中求生存,谋发展,建功立业。各级粮食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和《 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抓住国家“建设连 锁化农家店”的机遇,整合粮食部门购销网点资源,建立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和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省粮食局确定的2000个乡村粮油超市和连锁便民店的建设任务,依托这个载体,发挥“供农所需、销农所产”的服务功能,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要 因地制宜,指导有条件的基层粮食企业大力发展粮食等农产品代收、代储、代加、代销及兑换业务,将“满意在粮站、服务求效益”理念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中。

(五)继续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经济。加快发展全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引导“ 川粮米业”等100余家粮油重点龙头企业 和粮油购销企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订单粮油,形成一批企业有规模、加工有深度、品牌有市场、发展有方向、国家政策支持的粮食产业集群,力争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1.在龙头企业规模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紧紧围绕全省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和粮食 现代物流规划,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引导和推动,培育更强的重点龙 头企业。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充分发挥规模、技术、资金、品牌、市场和人才等优势,以资 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采取外引 内联、重组、兼并、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行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

2.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上取得新的突破。学习推广广汉市和川粮米业公司一 道,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开展“二次返利”,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 益联结机制的经验。继续探索“龙头加工企业+购销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联 结方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和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的股份制、股 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采取工业与商业企业联结,企业与农户对接的方法,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既保证用粮企业的粮源,又使农民分享流通加工环节增值的 利益,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双赢。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加强行业指导 和服务,支持、引导和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购销企业、农业科技人员、种粮大户和农村能人牵头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粮食产业做大、把特色产业做强。

3.在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与高 等院校、科研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保证大宗品种供应的前提下,重点扶持胚 芽米、保鲜米、有机米开发与加工、大米副产品加工,营养面粉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双低”食用油、营养油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促进有效延伸加工产业链、显著提高附加值。

4.在龙头企业品牌创建上取得新的突破。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 交流,积极参与各 种质量认证,引进、转化和应用国际先进技术,创立优质品牌、知名品牌,提升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度,重点创建以“川粮品牌”为代表的1-2个大米、面粉和油脂著名商标。

(六)整合物流资源,做大做强现代粮食物流业。四川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 西部地区主要的粮食供应地,已列入全国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建设规划。要结合地方 实际,积极创造条件,整合粮食物流资源,做大做强全省粮食物流业。一是要加强对物流 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国家粮食局在资金补助上将优先安排前期工作准 备充分、综合条件具备的项目。二是要整合资源,快速形成物流体系。目前全省有825个粮 库,其中5万吨以上的粮库44个,2.5万吨至5万吨的粮库99个;米、面、油加工企业440 多个,各类粮油批发市场20多个。如何整合这些物流资源,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 到重要议事日程,目前,已有一些市县做了一些整合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产区重点是 加强粮食收购、仓储体系和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通过提升服务功能,建立粮食快速流出通 道;销区重点是发展粮食粮批发市场、粮食加工配送体系,完善粮食信息平台和粮食预警 系统,建立粮食快速流入通道。各地应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市场需求,通过加强彼 此间的联合协作,整合互补,促进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是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粮 食物流。粮食现代物流建设投资 的主体是企业。我们要学习江苏、山东经验,加大力度,面向全社会,向国内外招商,通过企业投资、市场融资、吸引外资、政府投资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的资金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四是要加强领导,争取政府支持。集各方之力,为全省粮食现代物流建设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七)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流通秩序。今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是坚持 “五 个要”的原则,即监督检查重点要为粮改大局服务,行政执法重心要向基层转移,工作体 系建设要向市县延伸,队伍建设关键要提高整体素质,制度建设目标要突出依法管粮。要 进一步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 法规,按“四专”要求,完善执法检查机构,落实执法经费,以转变粮食行政职能为重点,做到思路上入位、职能上换位、工作上到位、监管上有位,全面推进我省依法管粮进程。

1.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依法管粮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全社会各界了解粮食行政执法工作,逐步提高粮食经营者依法经营的自觉性。

2.加强监管,保障和促进粮食流通各项任务的完成。要认真监督检查粮食库存、陈 化粮 处理、粮食会计统计制度执行、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开展粮食会计统计制度执行情况检查,提高全社会粮食会计统计质量,为全省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

3.创新方式,加快粮食经营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我们要牢固树 立农企双赢、银企双信和食品安全卫生的理念,规范各种经营行为,积极创建经营信用体 系。今年全省粮食行业要围绕粮食食品安全信用建设,指导粮食经 营企业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企业信用监管档案,同时细化检查标准,制订评价指标,对粮食经营者评定等级,实施分级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推动粮食经营全过程信用体系的建设。

4.开展典型案例的剖析和交流,提高监督检查执法水平。组织全省范围内的执法案 例调研,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交流,建立健全粮食流通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全面提高 监督检查行政执 法水平。大力倡导文明执法,杜绝盲目执法、野蛮执法、以罚代管现象的发生,努力构建公平、公正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

(八)落实安全责任,建立长效机制。粮食安全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和 行业安全规程。一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粮食行业广大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 在首位,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不断提高安全预警能力,做到警钟长鸣,确保万无一失。二是推广广汉市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的经验,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 责任制。三是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 度,搞好重点要害部位和节假日期间的突击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四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做到常规防范与重点防范相结合,确保全省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形势的长期稳定。

(九)加强行业建设,树立行业新风。

1.加强机关政风建设。积极推进政务 公开,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和参与粮食工作。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 点和落脚点,按照不断增强行政能力,建设人民满意机关的要求,围绕行政机关决策、执 行、监督的依据、条件、程序、方式、结果等事项实行公开,不断丰富和拓展粮食政务公 开的内容,使粮食政 务公开从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部分事项逐步向全方位、全过程拓展,从办事层面向决策领域延伸。不断探索和完善现行文件查询、“政风热线”等形式,积极推进网上政务公开。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 真学习和贯彻党章,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为龙头,抓好“用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推动全行业党风廉政建设。各级粮食行 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对本机关、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要按照高效、便民、透明、廉洁的原则,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程序和办事规则,做到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

3.加强作风建设。勤政为 民、真抓实干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强化责 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把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粮食行业的实际结合起来,把长远目标与抓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把加快发展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把 解决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办实事求实效的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改进学风、文风、会 风,加强学习,深入研究粮食流通中的重大课题,着力提高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 的能力,提高驾驭粮食市场的能力,提高科学规划、谋求行业发展的能力。要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安排,切实承担起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责任制,促进粮食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

4.加强行风建设。要通过 党风、政风和作风建设促进行风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的行业风尚。积极发挥各级粮食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全行业努力塑造四川粮食人的新形象,赋予新形势下行风建设崭新的内涵。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6

同志们:

 

我向会议作关于**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和**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安排的报告。

一、**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情况

**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努力贯彻“三为主”方针,坚持“三不变”原则,加大工作措施和力度,深入开展了经常性的避孕节育工作,努力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了行政执法工作。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被市政府评为一类区。

㈠全面完成了各项人口指标

**年全区人口出生计划为3065人,实际出生人数为2923人,比计划少生142人;人口出生率计划为8.51‰,实际人口出生率为6.84‰,比计划降低1.8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为4.01‰,实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计划生育率计划为97%,实际计划生育率为99.93%,比计划提高2.93个百分点。不仅圆满完成了市下达的人口计划,而且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出生呈平稳态势,全区人口形势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势头。

㈡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党政线工作,促进了“一把手”工程的落实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政领导班子和一把手抓计划生育工作的作用,今年区委、区政府重点抓了党政线工作制度化建设,实行“一个责任制,二个协调会,三个通报”制度。

区委、区政府亲自落实党政一把手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年初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明确“一把手”工作责任,并且把相关部门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区岗位责任考核之中。为了保证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明确工作制度,区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一年分别召开两次会议研究计生工作,听取计生工作汇报,落实计划生育经费,研究解决流动人口、农村早婚早育等突出问题。要求各街、乡(镇)一年召开四次班子会议研究计生工作,各相关部门一年召开两次班子会议研究计生工作。并要求各级领导班子重点解决经费和人员两大问题,各相关部门重点做好流动人口、下岗职工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确定专人具体负责。

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召开会议,协调安排涉及全区共同参与的计划生育工作,如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人口统计清查工作和计划生育民主监督和法律监督等方面。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流动人口、下岗职工、早婚早育等计划生育问题。各街、乡(镇)也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兰家镇班子对计划生育工作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落实一把手工程,对具体工作一把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手亲自过问,体现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兴隆山领导重视计生工作,主管领导深入基层,基础工作落得实。新发街道党政领导亲自抓,各项工作亲自过问,体现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

定期对综合治理情况、行政执法情况和行风建设情况进行通报。由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对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执法执罚和行风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向全区通报,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此外,制定考核方案,对街、乡(镇)及相关部门党政线工作进行单独考核,使计生党政线工作落实到基层。

通过以上措施,使党政线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班子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的工作格局。

在加强党政线计划生育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同时,加大措施,努力解决好计划生育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采取了“实行三级管理,加强两个保证,完善两个途径,开展两个结合”的措施,对流动人口实施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规范化管理。通过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协调公安、工商、城建、民政等相关部门各自把好关口。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街道设立流动人口管理站,如**街道办事处处于城乡结合部,在棚户区集中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员,该街道通过成立流动人口管理站,建立信息员网络,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商业区,充分发挥了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如**街道办事处,在辖区内各大商场成立计划生育协会把流动人口组织起来,黑水路协会作为老典型,继续发挥了典型的作用,远东商场成立了下岗职工协会,协会经常开展志愿者活动,为广大育龄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生育、生活、生产等项服务,在商业区出现了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局面。我区的做法在国家《人生》杂志上刊登。

二是加强了控制农村早婚早育工作。去年以来,主要采取5项措施来加强这项工作。⑴加强宣传教育。从正反两个方面宣传晚婚、晚育的好处,大部分青年都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规定的婚育年龄标准。⑵建立村一级监控网络,由村计生主任负责了解掌握各村的早婚早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⑶加强综合治理。通过民政、派出所等部门共同把关,限制早婚早育。⑷加强婚育行为管理。一旦出现早婚,便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坚决制止早孕的出现。⑸加大处罚力度。如奋进乡实行三级处罚,对出现早婚早育的当事人给予罚款处罚,并记入村书记、妇女主任、中心户长的全年工作考核之中。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农村早婚早育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加强了对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在坚持对下岗职工实行“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和“一分双计”的基础上,采取区别对待、分类管的办法来加强对下岗职工的管理。一是对离开长春市区到外地就业的下岗职工,按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及时与流入地计划生育部门取得联系,积极为他们办理婚育证明等手续。二是对到市区内其他城区就业的下岗职工,我们与其他城区一起实行双向管理,把下岗职工的有关情况及时提供流入地所在单位,实施有效监控。三是对暂时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我们把他们当作无业人员,由街道居民委负责全面管理。通过以上三种不同的方式,我们把下岗职工全部纳入计划生育网络之中,实现了经常性的管理。

四是深入开展“三结合”活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在农村开展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的精神,在一乡两镇广泛开展了“少生快富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年初下发了“三结合”帮扶通知和“三结合”实施方案,采取乡镇内每个单位各帮扶一个村,一个村扶持一个社的方法, 培育了小南村、毛家村、郭家村脱贫致富典型,发展家庭经济,开展科技、资金等方面扶贫。为了使三结合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果,区委、区政府要求各乡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为三结合活动制定优惠政策,各乡镇又要求各村制定优惠政策,比较突出的是老典型奋进乡蔡家村对计划生育户制定十条优惠政策。目前,我区已有40%的计生贫困户脱贫致富。

五是进一步加强了落后村的转化工作。一乡两镇的党政一把手,每人包一个落后村,区级党政一把手和主管计生工作的副书记、副区长,每人包一个落后村,定期深入到落后村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为落后村解决计划生育和经济工作中的困难。各乡镇对工作不得力的落后村的班子进行了调整。经过包保,使落后村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邰家村、邱家村是计划生育的老大难村,没有一例计划外出生。

六是严格执行财政预、决算计划,努力为计生部门解决经费问题。**区总人口43.8万人,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计划生育目标责任书的规定,我区计划生育人均经费1.9元,全年用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83.2万元,全年经费全部到位。同时,要求各街、乡(镇)要按责任书的要求,把计划生育经费按时足额拨到位,尤其是乡统筹款,区财政逐乡(镇)去落实。

七是努力减轻农民负担。6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文件,关于加强农民负担规范管理的若干规定。为了贯彻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我区及时召开了街、乡(镇)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会议,签订了责任状,加强贯彻力度,区委、区政府按照要求,责成计划生育部门对计划生育的各项收费进行梳理,并且按照文件规定的要求,重新确定计划生育乡统筹款的提留和使用标准,并制定了实施细则,。

㈢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

一是坚持抓好经常性的避孕节育工作,深入开展“查、补、落”工作。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工作到户,服务上门,措施到位,确保“查、补、落”工作质量和效果。同时,把“查、补、落”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与统计工作相结合,做好健康登记,活化卡、簿、单;与科技药具工作相结合,边查边宣传生殖保健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知识,掌握知情选择,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与法规教育相结合,边查边宣传生育政策;与调研相结合,采取定期抽样调查的方式,掌握避孕节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与生育健康服务相结合,深入农村开展“三查”工作,查病查孕,送医送药,免费治疗。全年春、秋两次集中性“查、补、落”普查率均达到100%,普查20余万人次。

二是强化宣传,严格执法,加强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落实。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在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的同时,加强行政执法工作。1月份,全区计生干部1000多人在人民大街胜利公园到车站广场路段举行了大型街路宣传活动,共发送宣传挂图500张,将7.2万份宣传品送到千家万户,设咨询服务台,向新婚夫妇进行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各街、乡(镇)对宣传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主要负责人亲自参加宣传。南广街道办事处组织秧歌队、狮子舞,使宣传工作有声有色。站前街道通过军地共建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开拓了计生宣传新领域,更新了内容和方式,取得了积极效果。尤其突出的是,站前街道通过各种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在班子的支持下,经过计生办和具体工作人员的努力,超额完成报刊订阅任务,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开辟阵地。为了提高计生干部的政策法规水平,区计生局组织全区街、乡(镇)、委(村)计生干部进行阶段性计生政策法规培训,重点是学习修改后的《吉林省计划生育条例》,培训采取“二个结合、一个考核”的方式。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调研与座谈交流相结合,最后进行阶段性考核”的办法,参加人数300多人次。坚持检查与指导相结合,规范了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进一步落实了依法管理,依法审批制度,提高了计生工作执法水平。去年5月,区人大听取了区政府贯彻落实《吉林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工作情况,非常满意。

三是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深入开展全区人口大清查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全区人口大清查动员会,制定方案。实行两个结合:与查补落相结合,与更换户口相结合。采取五个途径,即挨户查、晚上查、通过派出所查、通过婚姻登记查、通过亲友、电话查。**街道在人口大清查中,领导班子重视,主管负责人亲自带领机关干部走街入户开展人口清查,取得良好效果。凯旋街道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保证人口清查准确无误,取得突出成绩。全区有840人参加人口大清查。通过这次人口大清查,摸清了90-人口出生底数,对准确掌握我区目前人口状况和下一次人口普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是采取有效途径,加强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于增强计划生育服务功能,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去年我们采取“制定一个标准,完善二个途径,实行三个结合,坚持四个原则”的方式来加强科技服务工作。建立簿册、随时服务。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的组织和网络作用,把科技服务工作有效地渗入到商业区,并通过加强街道服务站建设,在棚户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科技服务中坚持方便群众,注重社会效益,以预防为主等项原则,使我区的科技服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在去年8月省召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暨生殖保健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区进行了经验交流。

**年,我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基层广大计生干部会出了辛勤的劳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被市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一类区。

二、下一年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计划生育工作,事关全区实现“九五”计划和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今年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工作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围绕中央座谈会精神和全区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领导责任;加大依法治理工作力度,农村突出抓好早婚早育、多胎生育的控制,城市初步形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城市管理于一体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格局;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增强人口控制能力,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计划生育技术管理,为育龄群众提供以生殖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切实加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搞好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全面加强计划生育干部的`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协助做好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运用好人口普查成果。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分类指导,抓好后进转化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为我区新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主要工作任务目标是:全区总人口控制在44.2万人以内;人口出生数控制在2807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3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0‰以内,计划生育率控制在99%以内。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全区的计划生育工作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务实求新,巩固成绩,再图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㈠继续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

认真总结近几年全区计划生育“党政线”、“业务线”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工作上既要突出工作重点,又要注意把握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组织领导作用,又要调动各相关部门抓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既要明确责任,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从而进一步促进各级党政“一把手”对计划生育工作“亲自抓、负总责”,真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个到位,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影响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计划生育业务部门要做到“指导、协调、管理”三个到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落实。

㈡加大依法综合治理工作力度,重点抓好早婚早育控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建立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城市管理于一体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一是要认真宣传贯彻国务院批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增强流动人口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有关规定、实行计划生育的法律意识。二是创造有利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社会氛围,在各级党政组织协调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初步形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城市管理一体化的流动人口管理格局。三是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通报制度,交流工作信息,督导工作开展。四是依托社区,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各项服务。

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增强人口控制能力

农村要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放在村,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增强村一级的人口控制能力。要抓好经常性的以环扎为主的节育措施的落实,工作基础较好的村逐步开展知情选择。要稳定和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机构,配齐配强村、屯计生人员,健全完善服务网络,落实好责任制。提高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水平。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活动,推进基层计划生育工作民主化进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

乡镇要搞好基础工作设施和技术、宣传、药具服务(室)硬件建设;探索建立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综合服务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实现基层工作经常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坚持分类指导,把抓后进、治薄弱作为增强人口控制能力的重点,采取综合治理办法治理计生工作后进村屯,逐步消除工作中的死角死面,促进工作平衡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入,下岗职工的大量出现,以及“三资”企业、民营企业比重不断增大,使得城市计划生育群体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旧的管理方式、方法已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计划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生育工作。要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寻求新的有效的方法。切实加强国有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探索法人治理结构下企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切实加强“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计划生育工作,探索“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新路子。要注意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的作用,建立起新的工作网络和管理机制。依托社区,做好下岗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

㈣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继续深化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工作的投入,努力做到宣传形式多样化、基础知识教育经常化、社会宣传立体化、宣传工作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搞好世界人口日、公开信发表纪念日和重大节日的集中性社会宣传;推进计划生育宣传品进村入户,努力达到进村率100%,入户率95%以上,积极发挥乡、村计划生育宣传员的作用,开展好面对面宣传教育;开展好计划生育报刊杂志的“订、读、用”活动。

培养、总结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典型经验,以典型引路,指导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党校培训班等形式,组织领导干部学习人口理论。

㈤加强技术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增强服务功能,继续坚持经常性的“查、补、落”工作,尤其要抓好流出已婚育龄妇女的“查、补、落”工作。提倡落实以“环扎”为主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提高避孕节育措施的落实率、及时率和有效率。特别要落实好早婚夫妇的避孕节育措施。在工作基础较好的乡村稳步开展“知情”选择。继续开展创建甲级服务站活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节育手术操作规范,搞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技术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借鉴农安县优质服务试点经验和榆树市生殖健康服务试点经验,全面推进我区以生殖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全程优质服务。

㈥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强化依法管理,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执法文书,严格生育指标审批发放程序。积极开展文明执法活动,积极推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坚持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检查、评议考核。做好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的受理和指导工作。加强全区统计执法监督,加大对计划生育统计虚假瞒报、漏报的治理力度,对统计数字严重失实的地方予以曝光和依法严肃处理。鼓励说实情,报实数,干实事,求实效。编制好区“十五”人口计划,积极配合人口普查办做好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抓好《吉林省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规范》的贯彻落实,逐步实现全区计生统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继续开展统计“求实杯”竞赛活动,抓好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

此外,要加强财务管理,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加强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搞好主渠道供应和市场零售;加强信访和信息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各级计生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群团组织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素质。在机构改革中,在保持计划生育机构和队伍相对稳定的同时,积极推进计生系统干部和工作人员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用人制度,既要打开入口,又要打开出口,不断增强计生队伍的活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7

经省政府同意,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机械行业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 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回顾总结2012年我省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和发展情况, 交流工作经验, 研究部署2013年的工作任务。下面, 我讲三方面的内容, 供同志们参考。

一、2012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2012年, 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机械工业遭遇了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面对复杂经济局势下的需求趋缓、订货回落、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应收账款增加、流动资金趋紧等困难和压力, 全行业牢牢把握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第一要务, 全省机械行业工业增加值、总产值、主营收入、利税、出口交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6大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据统计显示, 2012年, 我省机械工业总产值2932.35亿元, 同比增长15.65%;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821.05亿元, 同比增长15.65%;实现主营收入3008.28亿元, 同比增长17.25%;实现利税298.41亿元, 同比增长20.88%;全行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3.93亿美元, 同比增长18.17%;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088.83亿元, 同比增长29.5%。全省机械行业持续稳定发展, 为江西工业稳步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新”:

(一) 发展成果有新突破。

全行业工业增加值、主营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工业的16.81%、13.51%、14.01%, 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9.5%, 高于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8.8%) 和全国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4.86%) 。实现主营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 其中电工电器行业实现主营收入突破1000亿元;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301.93%) 、全行业劳动生产率 (271916.5元/人) 、人均创利税 (9.88万元/人) 等指标再创新高, 节能减排降耗和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二) 结构调整有新变化。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内部结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汽车和电工电器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主营收入、利税总额占整个行业总量的50%以上, 支柱地位进一步凸显。轻型汽车、光学镜片、无氟压缩机、整流变压器、三维立体D形卷铁芯干式变压器、高压电站瓷、四开多色胶印机、智能型水表、不落轮加工专用数控机床、工业制动器等产品在全国占有优势, 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

(三) 企业带动有新特点。

重点企业带动作用稳步提升, 江铃汽车、泰豪科技、华意压缩、江联环保、江西电缆、凤凰光学等一批产值超亿元以上的大企业 (集团) 持续增长;江西远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江西唯冠油压机械有限公司、景航铸锻有限公司、赣州群星机械有限公司、江西华伍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起重机总厂等一批“特、精、专”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 新兴产业有新发展。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作为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产业链初步形成。江铃集团、昌河汽车、百路佳客车、上饶客车、安源客车等汽车生产企业共有23种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产品列入国家《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整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为江西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五) 产业集聚有新成效。

南昌小蓝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宜春经济开发区机电产业基地、芦溪县电瓷产业基地、崇仁县变电设备产业基地、抚州金巢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安福机电 (液压件) 产业基地等六个机械行业省级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机械 (汽车) 零部件、电瓷、变压器、液压元件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日渐显现。

(六) 直属单位有新进步。

一是直属科研院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全年完成横向课题55项, 纵向课题24项, 涉及石油化工、建筑工程、机械铸造、合金导体、光电数控、果园种植、饲料加工、农田管理、饲养管理、种子加工、烟草农机等十多个领域;通过这些项目和课题的研究为科研院所的发展积累了潜能和后劲。二是学院内涵建设不断加强, 两所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品牌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建设和师资建设等一系列教育改革, 在实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去年, 向省内外输送了近4000名大中专毕业生,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2%, 多年稳居同类院校前列。三是行办直属单位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分别取得了建筑工程乙级、机械专项甲级、工程咨询甲级、规划设计丙级资质;省自动化能源监测中心取得了能源审计资质, 完成了7家企业能源审计;省机械工业培训中心取得了二手车鉴定评估师的培训和鉴定资质, 并承担行办两所院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省机械行业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开拓了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鉴定职业技术人才50余人。直属单位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服务行业、服务企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过去的一年, 是近十年来江西机械工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更是全行业攻坚克难、提质增效、稳步发展的一年。我们通过抓作风建设, 不断提升服务发展、服务企业的水平。通过抓行业引导, 及时提出行业发展政策建议。通过抓项目建设 (围绕汽车、电工电器等重点产业, 积极跟进, 协调服务, 着力推进江铃汽车小蓝整车基地、昌河汽车发动机项目、江联重工项目基地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建设) , 切实增强机械行业发展后劲。通过抓创新驱动 (积极推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指导机械行业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 , 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行业服务平台得到完善 (2012年, 有6家机械行业技术中心被批准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省级新产品立项217项, 通过鉴定验收123项, 57项新产品获2011年度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 67项新产品获2011年度省级优秀重点新产品奖, 12家机械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通过抓品牌培育 (14类25种产品被评为江西省名牌产品, 新增江西省著名商标24件, 45个机械企业标准完成省级备案) , 树企业形象。

全省机械行业所取得的发展成绩, 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省直各有关部门和领导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 是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 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机械行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同志, 向辛勤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规模依然偏小, 部分分行业地位逐年下降;大项目不多, 特色不明显, 粗放的发展模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企业发展内生动力还不足, 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 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还不多;技艺高超的企业技术工人尤其是技术能手或高技能人才依然短缺;直属单位还存在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 创新服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2013年的基本工作思路和主要发展目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 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 我们既面对严峻的挑战, 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结合我省机械工业实际, 2013年, 基本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大国家战略,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巩固和发展重点产品为主攻方向, 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驱动, 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带动,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增强整体竞争实力, 推动全省机械工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主要发展目标是:

1.产业实现平稳增长。全省机械行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 利税总额增长18%以上。行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

2.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30%以上, 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 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2-3家;形成一批“专、精、特”的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

3.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品牌的技术和产品比重明显增加, 产品开发周期明显缩短。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5家, 新产品开发150项以上。

4、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重点产品质量、整机合格率、可靠性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力争创江西省名牌产品15个, 江西省著名商标25件。

三、2013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围绕2013年的主要发展目标, 要在产品做优、企业做强、产业做大、基地做精上做好文章, 重点做到“四个坚持、四个不放松”。

1、坚持政策引领, 做大经济总量不放松。要突出重点促发展, 继续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两大国家战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及设备制造基地”和“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 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进一步加强与各地机械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系,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 做大做精产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一方面, 扶持江铃、昌河、泰豪、江联等重点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 发挥整机厂的带动作用, 带动关联配套企业的发展, 引导零部件企业向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 重点围绕汽车、电工电器等重点产业, 对江铃小蓝整车生产基地、江联重工锅炉、压力容器、环保设备生产基地等大项目积极跟进, 做好服务, 使其尽快建成投产。三是重点支持小蓝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 突出汽车零部件产业特色, 增强配套能力, 力争上升为国家级产业基地;引导崇仁县变电设备产业基地完善变压器、互感器、铁芯、铜线、控制柜、瓷瓶、触头、外壳、绝缘材料等产品链, 形成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密切联系、分工协作的格局。要抢抓机遇促发展, 要抓住省政府与中国机械集团公司签订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的良好机遇, 积极争取中机集团对赣州、吉安等地区的支持, 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入赣发展。

2、坚持调整结构, 促进持续发展不放松。按照“培育打造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靠大联强一批”的原则, 积极推进“存量更新换代、增量高端替代”,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打造一批, 就是要扶持拥有知名品牌、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重点核心企业做大做强;要大力扶持2-3家汽车行业、电工电器行业大型企业集团, 培育3-5家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的“小型巨人”企业。改造提升一批, 就是要通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等途径, 改造传统产业, 使一批在行业中有一定优势、具有特色和发展潜能的企业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 在巩固现有轻型汽车、无氟压缩机、工业制动器、整流变压器、智能型水表等在全国有领先优势的产品基础上, 加快换代产品的开发, 拓宽产品系列, 扩大市场占有率。靠大联强一批, 就是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 今年要重点突破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 鼓励企业继续靠大联强, 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引导和扶持“特、精、专”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大分工, 靠大联强。坚持以整车带动零部件、以零部件促进整车的思路, 着力发挥整车企业龙头作用,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优先使用省产汽车零部件, 加快推动企业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发展。

3、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企业活力不放松。要坚持自主创新, 充分利用优质有效资源, 加快提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 逐步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格局, 通过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内生动力。要坚持改造提升,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 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应用先进技术节能减排降耗,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提升市场竞争力。要坚持做实创新平台, 继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 加强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依托创新平台, 加快新能源汽车、特种电缆、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相关基础零部件等装备研发并实现产业化。要坚持品牌塑造, 继续培育行业优质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 在汽车零部件、电线电缆、变压器、重型矿山机械、机床等产品领域培育名牌产品。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增强企业活力。

4、坚持苦练内功, 提高服务水平不放松。按照行业发展与自身建设并重的原则, 以行业发展促进自身建设, 以自身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 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四个意识”, 加快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工作方法。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映问题“四种能力”, 要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 深入分析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并提出预测预警;特别是要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研究, 密切跟踪产业和相关企业的最新动向, 深入了解分析行业发展状况, 提出行业发展政策建议措施, 当好省委省政府指导机械行业发展的合格参谋助手。要切实推动学院内涵发展,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突显出技能培养, 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提高实训条件, “外引内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 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行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要以扎实的工作迎接第二轮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省机械高级技校) 要积极做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工作, 两校要以评估和建设为契机促进校园建设、教学管理和教育改革, 真正把两校建成行业职业技术人才培养高地。要切实提升科研院所服务功能, 省农机研究所和省机械研究所要加大培育和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的力度, 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省机械工业设计研究院要进一步提升资质, 拓宽服务领域, 加快业务市场开拓步伐;省机械情报所要通过机械行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把行业服务工作做实做细;要用好省机械产品质检总站、省农机产品检测中心、省矿机产品检测中心的资源, 更多的开展面向社会的公证性检测活动, 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社会。要切实关心困难企业职工生活和下属企业的改革发展, 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工作, 确保和谐稳定。

同志们, 新的一年任务艰巨, 困难与希望同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坚定信心、团结拼搏、把握机遇、攻坚克难, 开拓创新, 以改革促发展, 以发展创和谐, 奋力推进我省机械行业持续健康较快的发展, 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篇8

(一)总的来看,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宏观调控取得的效果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了缓解。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投资规模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抑制,货币信贷增势减缓,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了重要进展,价格特别是基础产品价格涨势趋缓。第二,国民经济保持了比较平稳和比较快的发展势头。GDP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市场正在趋旺。

之所以说当前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主要出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经济运行当中的突出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基础还相当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一是预计今年粮食总量将会得到缓解,但粮食品种、区域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二是投资扩张的压力仍然比较大,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新开工项目6.8万个,根据固定资产投资清理上报情况来看,还有2万多个拟建项目;三是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第二,从当前经济运行来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现象这两个月又开始呈现,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苗头;二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出现了紧张状况;三是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从7月份开始回升。

这些问题的存在,多数还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当然也有法制不够健全、政策执行不够有力、增长方式没有转变等方面的问题。

(二)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了清理。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的汇总情况来看,各地都比较认真,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深度和力度各省参差不齐。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做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善后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此,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清理整顿工作虽然基本告一段落,但收尾工作至关重要。对各地提出的停建、缓建和继续建设的项目的处理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暂时不作评论,待调研后再发表看法,但各地要按照提出的处理意见做好收尾工作。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清理工作总的原则是有保有压,并不是让所有项目都停下来,而是要求各地根据国务院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政策标准,自行提出哪些项目需要停,哪些项目需要继续建设。

第三,最近,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到地方调研期间,至少有3个省的主要领导同志反映,治理整顿期间的政策特别是土地控制政策过于严格,很多项目都没法批。关于土地控制政策我想跟大家讲几点看法:一是今年10月31日以前,土地严格控制政策是不会松动的。二是10月31日以后,土地管理特别是建设用地管理的严格程度有可能不会比现在松多少。三是今年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工作,有1/3的省做得很不错,很快就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土资源部的要求报来了项目材料,要求尽快对重点急需建设项目予以确认。但是,还有几个省到现在还没有把文件报上来。有的省虽然报上来了,但文件不符合要求,投资司提出补充材料的要求后,还是不能尽快反馈补充材料,造成项目确认工作延误。

二、关于投资体制改革工作

(一)对《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认识和落实问题

《决定》是经过近10年反复酝酿出台的,国务院专门研究了3次。我认为,《决定》是一个重要的文件。第一,这个文件在投资管理体制上向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大步;第二,这个文件基本适应当前我国投资管理乃至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尽快贯彻落实《决定》,应该研究怎么把《决定》具体化,怎么在实践中指导实际工作。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既要有利于发展,又要加强调控。

(二)突出强调一下核准制的问题

第一,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今后侧重管理5个方面:一是看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如果已制定过有关规划,那么要看这个项目是否在规划当中。属于城市中心或城市郊区规划范围内的,还要看是否纳入正式批准的城市规划范围。这个方面工作主要由各级发展改革委和建设部门负责;二是看项目是否符合环保要求,这主要请环保部门提出意见;三是土地部门是否出具了审查意见;四是在经济安全上有保障;五是使用银行贷款的,看银行是否承诺贷款。今后,核准项目就把握这5条,至于市场、技术、效益等等,都不属于核准内容。

第二,凡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的项目和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核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所出具的文件原则上是部级的。比如,环保评价应由国家环保总局出具文件,土地利用应由国土资源部出具文件,贷款应由商业银行总行出具文件等等。一般来说,省级部门出具的文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不认可。

第三,现在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可研报告,需要按核准方式办理的,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将其转成核准项目。但应特别注意,原来可研报告达不到上面5点要求的,必须作必要的补充。二是项目建议书已报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不再退回,如果属于核准的,按上述5点要求,补充有关资料,符合要求的就核准,不符合要求的请抓紧做工作。总之,已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从现在起都要按《决定》精神办理。这个过渡时期的处理办法,请各省发展改革委向省长报告。再重申一下,对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和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各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是前置条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对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地区布局、资源利用、经济安全等进行核准。各省现在就要按照这个办法做工作,共同配合,加快项目核准的步伐。

(三)关于备案制和代建制

第一,备案制度由各省自己制定,先实践,后总结。第二,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意见。备案制和代建制一样,没有现成的办法,只能先实践,摸着石头过河。关于代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暂时不出台办法,也暂时不全面推行代建制,而是先搞代建制试点。从今年起,拿出两个项目作为代建制试点,然后总结经验。各省可以实行各自的代建制。

(四)各级发展改革委特别是省级发展改革委,要团结有关方面共同做好投资项目管理工作

这次机构改革后,有十几个省市的经委或经贸委保留了原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能,他们同样是投资项目管理战线的战友。在这里我明确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是省发展改革委,同时也包括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二是各省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文件(包括审批和核准文件),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涉及到上述十几个省有原来意义上的技改项目的,可由省级发展改革委单独上报,也可以会同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省级经委或经贸委联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受理省级经委或经贸委单独上报的文件。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工作的一致性,同时也便于各省统筹安排和管理投资项目。

总之,这次投资体制改革内容很多,涉及面很广,利益牵扯面也很多,在执行当中,各方面要加强协商、协调。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

三、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清欠工作

第一,各地发展改革委、经委(经贸委)都要重视此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各级发展改革委不要认为这只是建设部门的责任,我们也有责任。

第二,对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问题,各省发展改革委和经委(经贸委)责无旁贷,要加大工作力度。从现在起,用两个月的时间,按项目搞清楚下面两类情况:一是有中央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二是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情况。

第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8月23日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要求,今年10月末以前,各省要上报有政府投资项目的拖欠解决办法(包括时间、进度、措施),抄送建设部、国家发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会上,曾培炎副总理还要求,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造成的拖欠,全部由地方政府负责,在今明两年内解决。这项工作总体上由建设部门负责,但解决政府投资项目拖欠问题的措施,各级发展改革委责无旁贷。

四、关于明年的投资工作

明年的投资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研究,目前可以明确的有这么几项:

第一,明年国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很大可能还要保持一定的调控力度。

第二,明年投资安排和管理工作会更多地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方面倾斜。

第三,明年中央政府掌握的投资将会减少。

第四,今年后几个月和明年第一季度要对1998年以来国债投资的项目进行总结。这项工作已经布置,请各地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上一篇:药学实习生出科考试下一篇:幽默请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