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8篇)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 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对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为我国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集结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准确理解、把握全面总书记“一条路子”、“两个融入”、“三个定位”、“四个全面”、“五个着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使XX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要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把“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民主团结进步事业、着力 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必须调动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这两大机关党建的核心任务,从XX工作实际出发,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加强机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才能更充分的发挥XX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回顾工作、客观总结,充分肯定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XX局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四群三深入”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反“四风”、转作风入手,确保廉政之风的形成,努力构建科技XX、惠民XX,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XX局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扎实推进我县“三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1)抓责任制落实,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2)抓学习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3)抓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4)抓基础、创载体,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强载体,抓落实,促和谐发展;(6)深入开展四群三深入,真情服务人民群众;(7)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 提高服务群众能力;(8)抓作风和廉政建设,有效提高反腐倡廉能力。党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XX工作的发展,XX工作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又进一步推动了党建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升华,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二、全面理解和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明确新任务 XX局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赋予自己的使命,必须严格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部署和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为XX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要牢牢把握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加强党的建设新要求,增强做好机关党建工作的自觉性。
(一)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是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根本途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这些问题如不引起应有重视,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科学阐述 了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尖锐复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面对XX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当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支部学习方式单一,“三会一课”制度不能很好坚持,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很好发挥,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生活会制度需进一步强化,有的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固步自封,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努力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形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创新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和党员教育方式,增强基层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等加强党的建设任务迫在眉睫。
XX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勇于面对这些新要求和新挑战,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县委的要求上来,明确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把握XX工作的实际情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我县XX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新任务。党在 不同历史时期,曾提出过不同的党的建设总目标。十八大总结新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这一新表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定位,又提出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新任务。我们应当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过市场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高新技术潮流的交互激荡,党的各级组织每天都面对着大量新的复杂问题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任务,正是我们党面对这场挑战而作出的应对举措,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就是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基层党组织。
三、把握主线、突出重点,奋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扎实做好今年的党建工作,需要我们按照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围绕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注重抓重点、攻难题、出亮点、求实效,不断提升全局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一是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思想清醒是政治清醒的前提,理论坚定是政治坚定的保证。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对高举伟大旗帜、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形势下机关党建指明了政治方向,明确了责任。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现这样 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缺失、信念迷茫的原因。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艰巨繁重,要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党性教育、道德建设。在“当先锋,走前头”活动中,各党组织要努力实现班子团结走在前、队伍建设走在前、服务中心走在前、改革创新走在前、作风转变走在前、效能提升走在前、便民惠民走在前、廉洁自律走在前的“八在前”要求,制定系列目标。要认真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焦裕禄、杨善洲精神,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进一步推动机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员干部要自觉把思想理论建设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用、守土有责,坚定“三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宗旨意识,解决“总开关”问题,提振党员干部的精气神。
二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抓好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和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要着力增强宗旨观 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着力强化责任意,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紧紧围绕县委既定的目标,不断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工作的能力、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是抓好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党的作风状况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总书记强调,机关党建工作要“以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为目标,以加强机关党员干部党性锻炼、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让群众明显感受到机关风气的变化”。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提出了机关党的作风建设的标准、要求、路径,为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的作风建设明确了方向和任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转作风作表率;要加大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制度规定,进一步改进作风,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实现机关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树立为民务实清廉、民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提升部门的公信力。四是抓好反腐倡廉建设。总书记高度重视机关反腐倡廉建设,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表明了党中央狠抓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坚定决心。要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教育监督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认真落实反腐倡廉各项制度,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等工作,强化党的纪律,严肃查办案件,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廉的氛围。
同志们,做好今年党建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全局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落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局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实现XX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全省档案统计工作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一是各部门的领导重视。多年来, 受表彰单位的领导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和档案统计工作, 亲自抓管, 成立机构、选调人员、购置设备、落实场所, 并建立网络, 为做好档案统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档案人员无私奉献。人们常说档案工作有三苦:艰苦、清苦、辛苦;三无:无权、无利、无名。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思想好、技术好、甘于寂寞、乐于奉献。受表彰单位的档案人员对档案统计工作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敬业认真, 刻苦钻研, 使档案统计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三是规章制度和职责到位。受表彰单位档案统计工作共同的特点是:建立健全了档案统计工作制度, 明确了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做到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 使档案统计工作步入制度化的轨道。
当前, 全省档案统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统计信息需求日益增加, 为档案统计工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为档案统计工作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保障;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方针, 对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省各单位档案部门和全体档案统计工作者应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 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 扎实工作, 推动全省档案统计工作健康发展。
统计工作对档案事业来讲十分重要。一方面, 档案统计是制定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档案统计年报以数据的形式准确反映了档案和档案工作的真实情况。通过对历年年报数据的对比分析, 可以系统地反映档案工作的发展过程、规律、趋势, 以及档案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档案事业发展规划, 提出档案事业的方针政策, 分析和预测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对于基层单位来说, 档案统计数据则是加强档案业务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 档案统计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统计监督的一种手段。运用统计数据, 可以了解各单位档案的保管状况和档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 对档案工作实施统计监督。这对于推动各单位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档案统计工作的领导, 做到措施到位, 狠抓落实, 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 加强对档案统计工作的领导。要把档案统计工作摆在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的重要位置, 要由主要领导分管档案统计工作, 帮助协调和解决档案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要提高档案统计工作现代化水平, 做到普遍利用档案统计软件开展统计工作。要将档案统计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加强考核。省档案局要继续将档案统计工作纳入对省 (中) 直单位的执法检查之中。
第二, 提高档案统计工作质量。档案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是档案统计工作的生命所在。这就要求统计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 按照要求做好档案统计工作。一是按时报送统计年报。按照统计工作的规律和统计制度, 省局每年都要求省直单位1月底以前, 各市2月底前报送。希望各单位克服困难, 合理安排, 及时保质报送年报。二是提高报表质量。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 努力做到报送的档案统计年报符合逻辑, 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各市档案局要将着眼点放在基层, 加强基层统计数据的审核工作, 做到基层报表数出有据、符合实际。各市档案局还要加强对综合汇总表的校对, 保证统计年报上下年度数据平衡, 经得起推敲。
第三, 开展深层次的统计分析工作。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档案统计人员应具备从统计数据中发现确定性、趋势性、规律性的情况与问题的能力, 并遵循数字与情况相结合、全面统计与典型资料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及时对这些情况与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 得出明确可靠的结论, 为档案工作决策提供基础性的信息支持。统计分析要有明确目的, 选择分析研究题目一定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档案统计分析要能反映档案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有的放矢地分析研究成果, 才能对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统计分析工作, 不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开展, 基层单位也可以通过对若干年统计年报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本单位档案工作的发展变化规律, 为加强档案室的业务建设, 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机关工作服务。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经过近两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完成了会议安排的各项议程。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时机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会议作出了重要批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教育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会议,适逢其时,非常重要。二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贵仁同志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上海市教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全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湖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区的8名教师做了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介绍。此外,还组织考察了上海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节观摩课,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创新展示活动和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三是工作高效、覆盖面广。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成立了43个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仪式、职业教育集团签约仪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授牌仪式,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平台,高效率完成了多项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有关活动,通过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进行了视频直播,全国各地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收看。从与会人员构成上看,不仅有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有利于增进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好地概括了大家讨论的成果。下面我对会议做个简要总结。
一、回应需求,承载使命,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部署会,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会议的召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从宏观领域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具有五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步入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特别是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从低端制造产业时代进入高端制造产业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五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性文盲的问题基本解决,技能性文盲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才时代进入多元化成才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其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职业教育肩负着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五是肩负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和五个“坚持”不仅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且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专章阐述了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大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作为核心任务。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
上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在校生近2200万,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推进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条件和机制保障。二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只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学习;或是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技能;或者只培养简单技能、“黑板上的技能”等现象,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不强,继续学习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地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很好地衔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四是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过程存在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五是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育规划纲要》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六是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二、纲要引领,凝聚共识,明确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大家达成的共识,会议在以下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
第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贵仁同志的讲话,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深入学习领导的讲话,大家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要重点做好保证规模、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四项工作。要转变职能、狠抓落实,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注重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我们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要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加快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改革四个模式。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改革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2.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四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五是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三、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近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经常性对话协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行业指导。今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这次会上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目的就是要以全指委为载体,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对话和协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一系列教育与行业的主题对话活动。今年,教育部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5个对话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分行业的对话。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
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营造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全过程工学结合。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学校和3000家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和规范学生实习管理。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强化企业实习的教育功能。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二是深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三是按照《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四是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五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二是开发专业设置标准。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所有专业,开发321个指导性专业设置标准。三是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发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四是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点。五是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全国遴选500个专业点,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等,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是指导开展课程创新实践。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研究制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四是探索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三是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四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基础课程教材;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教育专业化为重点,开发相关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七)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终结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一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三是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四是探索中职招生模式改革。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扩大服务面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五是探索学分积累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开发3个信息化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开发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发面向中职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设4个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建设3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
推进上述8项工作,3个方面的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队伍,三是教科研。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一是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二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等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再上岗任教的措施;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好作用。完善教师资格、职务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扩大培养培训规模。这次会上教育部为10个企业挂牌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就是吸引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近期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整合和调动全国职业教育教科研的资源和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三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另外,《行动计划》针对10大计划、30个项目,提出了45个科研选题,即将组织实施,大家要积极参与。
在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这次全市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的主题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总结交流2002年市场改革发展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2003年市场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进一步动员全市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责任,扎实开展工作,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刚才,指导委办公室就2002年全市市场的改革发展情况和2003年的主要工作作了总结和部署,我完全赞同。部分市(县)、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市场对2002年工作作了书面经验交流,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还表彰了重点市场改革发展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对名牌市场、优秀特色市场进行了授牌,下达了2003年全市市场改革发展目标责任书。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的精神,把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市场体系建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市场建设既是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又是提升XXX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富民强市的一个重要举措。前几天,我到几个市场调研,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建设市场、发展市场,对于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税收、繁荣一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去年,我市市场交易总额达到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占全市批零贸易业销售总额的58%;各类市场从业人员达到XXX多万人;全市锁定的XXX家市场已完成改制XXX%;各类市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程度有了新的突破。在各级政府和市场主管部门、投资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商品市场为基础,要素市场为支柱,全方位、多层次、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网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场在过去一年所做出的卓有成效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抢抓战略机遇,坚定加快市场改革发展的信心
当前,我市市场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形势,既有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的力度,党的十六大将“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作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列入“十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必将为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活动对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增强,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和建设市场体系。三是随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流、物流、资金流规模不断扩大,要求市场提供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更加经济的服务,为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我市具备建设和发展大市场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经济基础。我市位于中国经济最为发达、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环境。五是我市各个方面建设市场、发展市场的积极性高涨,外资、民资和各类法人资本进入市场建设领域的意愿十分强烈,为加快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六是我市各级对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工作高度重视,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促进、规范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明确了方向。七是市场投资主体和市场自身改革不断深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了市场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将不断增强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搞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大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随着我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开放,外国商业资本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凭借先进的现代流通方式和手段进入我国的贸易分销领域。下一步外国商业资本的发展目标已经锁定在我国的商贸批发领域。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庞大经营网络和现代经营理念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对我国的传统商贸方式和市场组织已经形成强大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市场资源整合,创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加快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做强做大。三是区域经济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我市与周边地区在发展上的竞争十分激烈,上海、苏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在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方面都有一些高招、新招,不进则退,优胜劣汰。目前,我市的一些市场还没有确立独立法人地位,从属于上级主管部门,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机制创新相对滞后,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结构调整的进程。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市场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传统市场向现代企业转变,集中力量提高市场的档次和水平,实现市场的二次创业。三是新型流通交易方式带来的挑战。从批发市场看,中小企业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功能不断趋于弱化,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模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对于现代流通方式,我市各类市场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远远不够,而且批发市场的批发比重正在逐步下降,小批量以及单一功能的交易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新兴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对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对传统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引进和借鉴现代管理方式和先进经营理念,促进市场的升级升位。四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挑战。目前我市一些市场的功能、布局、品位与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脏、乱、差的市场面貌,粗放经营的效益水平,越来越不能适应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要求,越来越不能承受地价升值带来的经营压力。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提升市场发展层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市场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改革,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今年是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之年。今年全市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统筹规划、规范发展、政策引导”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市场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力争在省内率先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完善发达的现代市场体系框架。今年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全市市场改转制面达到XXX%以上,其中市区市场的改转制面达到XXX%;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发展,全年成交总额递增XXX%,达到XXX元;初步形成XXX个特色片区市场。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全市市场改革发展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六点:
(一)着力推进市场改革改制,增强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重点推进市场产权制度改革,对各部门和公有经济创办的市场,要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协议转让、行业内招标、职工购买股权等方法,建立股份制公司,同时置换职工身份,使公司成为市场投资建设、经营运作、业务管理的主体,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去年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市场改革改制的暂行意见》,明确提出了各类市场在2004年底前全面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市场法人制度、实现企业化运行的目标要求。对市场改革工作,各市(县)、区和市有关主管部门都很重视,列入了工作的重要议程,推进很快,成效明显。但是,市场改革改制工作在进程上还存在不平衡性,深度上还存在不彻底性,部分市场需要进行二次改制。今年的市场改革改制工作要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理顺市场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投资主体与管理主体的关系。市场改制要充分发挥各市(县)区、局和资产经营公司、授权集团的平台作用,明确下属市场改制目标,实施分类指导,强化市场改革改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管理、考核和奖惩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重点市场改革改制工作的推进、考核、奖惩力度。这次会上下发了《关于对列入市改革发展目标管理的市场实施有关奖惩的意见》,市场指导委办公室和市场改革改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这一意见抓好落实,认真组织开展半检查和考核,加强对市(县)、区各类市场改制转制工作的服务指导。
(二)着力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市场结构调整。市场建设要积极呼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认真完善规划,提高规划水平,加大实施力度,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要在《XXX市“十五”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城市骨架的拉开,进一步完善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现有市场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制定下属市场建设发展的详规,并抓好实施,在多个层面上推进调整与整合。要积极引导市场跨地区、跨行业联合,加入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要积极引导市场融入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现代物流的节点,提升市场档次和层次,实现市场的二次创业和新的发展;要引导市场对现有资源进行积极的整合和重组,搞好联合兼并,进一步做专做特一批专业市场片区;要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逐步关、停、并、转一批效益低下、管理混乱、发展前景差的市场。要引导和支持市场集聚名牌,走品牌经营、专业经营和规模经营之路,加快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建立起与现代流通方式相适应的配套服务体系。要引导市场内的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转换经营模式,融入现代流通体系。
(三)着力创新市场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广泛应用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经营方式,建立完善金融结算、商品检测、加工等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市场层次。今年要重点推动要素市场建立网上技术市场、网上房地产市场以及网上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建立覆盖面广、适用性强,以公共价格信息为基础的市级市场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全市各类市场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大力推进市场经营主体的现代化,着重在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规范经营者行为,引导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朝现代企业的方向发展;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入场经营,带动市场整体功能的提升,提高市场综合效应。
(四)着力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生产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江阴市政府根据这一精神,准备将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合并,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挥上市公司的优势,整合社会资本,集聚金融资本,积极构筑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融合的资本市场;从引进技术评估权威机构入手,支持技术入股和技术贸易,保护知识产权,大力培育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要素市场。这些举措,值得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学习、借鉴。2003年全市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要围绕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流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目标,努力争取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着力构建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流动、就业岗位开发、就业指导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重点发展企业家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网络;二是着力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重点推进技术市场的信息网络建设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技贸网络建设;三是着力形成以市区重点产权市场为核心的全市产权市场网络,重点发展华东产权市场资产置换和股权交易等功能性项目;四是着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激活房产二、三级市场,力争全年房产市场成交总额达到110亿元。五是完善“锡房指数”定期公布制度,建立“劳动力指导价格”公布制度,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和招投标交易的机制,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着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强化市场宏观管理的新机制。要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市场设立的管理和引导,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过度竞争。要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市场的行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对市场管理的有效方式,既要加大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又要切实减轻市场的负担。要加快研究制定“一个头管理,一个头检查,一个头收费,综合部门一站式服务”的新型管理制度。要抓好市场设立、管理制度、监督机制、进货渠道、业户行为和交易信用等六项规范性工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治理市场脏、乱、差。对发生重大事故或管理混乱、整改不力的市场,取消市场经营资格。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专业化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中心,对列入目标管理的所有市场和项目实施动态跟踪管理。
(六)着力加强市场安全管理,促进市场稳定发展。要建立健全市场安全管理的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安全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各类市场的安全检查,特别是对重点防火单位要严查、严管。抓好各类市场的稳定工作,着力消除市场内的不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严格实行安全、稳定工作法人责任制,将维护市场安全、稳定工作列入市场改革发展目标,落实措施,严格考核,确保市场安全管理万无一失。
三、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今年全市市场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条:
(一)加强和改善组织领导,为全面完成市场改革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市场组织指导协调委员会要加强对全市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按照指导委的统一部署,制订推动市场体系建设、服务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计划,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和促进市场的发展与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
(二)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进市场改革发展。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检查督促制度,加大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力度。会后,各县(市)区和各有关单位要根据会议的要求,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的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作出详规,目标定位要明确,加强对市场改革发展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各目标责任部门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目标措施,落实各阶段的任务和考核奖惩措施。要制定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市场改制工作的计划和总体方案,落实到每一个市场。市场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各成员单位与主管部门一起,对改革方案逐一进行论证。要认真搞好市场改革改制有关政策的宣传和培训,全力搞好服务和协调工作。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市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市场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三)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市场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市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立足全局,密切配合,相互协同的结果。在新一轮的市场改革发展工作中,要进一步发挥这一传统和优势。市场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环境,要把扶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抓紧梳理完善政策,形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更有力促进大市场建设的政策体系。要切实解决市场多头管理、重复检查以及乱收费的现象,加大清费减负的力度,激发市场主办者及经营者的积极性。这项工作会后请市场指导委办公室牵头,抓紧调研拟定。在新政策出台前,对符合产业导向政策的市场,一如既往地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对已改制市场,原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市体改办、计委、经贸委、财政、劳动、工商、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划、国土、技监、物价、国税、地税、消防等部门要加强对市场改革与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满腔热情地积极支持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搞好协调服务,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国家政策及资金支持,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希望你们与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一道,在新的一年里,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发扬成绩,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全省发展与改革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及原因分析2004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全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5335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GDP、工业利润和税收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讲的是,如果把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放在全国的座标系中进行分析,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水平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呢?这是判断一个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方法。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大家先看下面的几组数据:我省GDP占全国GDP的比例,1999年为1.84,2004年占到2.23,份额提升20;我省财政收入占全国大盘子的比例,1999年为1.58,2004年为2.08,份额提升了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各省市区的排位,1999年为第31位,2004年排到了第1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1999年排全国第22位,2004年大约排到第18位。我省GDP绝对量从1999年的1507亿元提高到2004年的30424亿元,5年内提升了1倍;财政收入从182亿元提高到5335亿元,提高了2倍;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大气污染、水污染总量均下降了10以上。那么如何分析和看待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呢?还是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市场好、宏观经济形势好和煤炭形势好;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省统计局最近的统计分析报告,对近10年来我省各主要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报告显示,全省煤炭产量从1994年的3.2亿吨提高至2004年的5.2亿吨,10年内产量增加了2亿吨,而吨煤综合平均价格从1994年的71元提高到2004年的200余元,按每吨煤平均价格上涨100元计算,仅价格提高就给我省带来了数百亿元以上的销售收入,由此可知,煤炭行业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确实很大。但以1999年为界,2000年到2004年的五年与前五年相比,煤炭创造的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下降幅度达13.6;从近5年的情况看,煤炭所创造的税收比重在逐年提升,2004年为22,仅比1994年的21高一个百分点。这就说明,近五年煤炭形势好,产量增加,价格上涨,效益趋好,确实对山西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由于煤炭行业形势好所致,而是全省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所致。通过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我省的非煤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整个产业结构中,非煤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冶金行业的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4年为17,1999年为18.4,2004年达到27,10年内提高了10个百分点;炼焦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4年为3,1999年为6,2004年达到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9年为4,2004年达到10;旅游业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1994年不到3,1999年为4,2002年为6。这些都说明,经过5年的结构调整,我省的支柱产业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并不是煤炭一枝独秀,也不是煤炭一损俱损。1999年煤炭形势滑坡至最低谷,产量低、价格低、货款回收率低,同煤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竟然过的是“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的日子,而现在通过5年的结构调整,情况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不仅多元化了,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焦炭行业:1999年全省焦炭行业中,土焦、改良焦占到68,机焦占32,现在机焦占到81,其中大机焦占65。这一产品结构的优化,大大降低了吨焦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量。以致癌物苯丙芘的排放量为例,4.3米炭化室的焦炉规范生产,所释放的苯丙芘仅为土焦的10。冶金行业:不锈钢销售收入占全部钢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从1999年的13提高到2004年的30;电解铝生产1999年以前全是自焙槽工艺,后来采用了预焙槽新工艺后,污染大幅度减小。煤炭行业:煤炭资源回收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洗选率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矿井平均规模从年产3万吨提高到10万吨,百万吨死亡人数从2人
下降到1人以下。特色农业:特色农业的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9年的30提高到2004年的48,提高了18个百分点,在特色农业带动下,全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最快的百强县排行榜上,我省22个县名列其中。客运业:民航客运量迅速扩张,从1999年的40万人增长到2003年的100万人,2004年
达到168万人,5年增长了3倍,表明山西旅游业在振兴,对外开放在加速,进出山西做生意、跑业务的人在增加,来山西办事、交流、投资的人在增多。邮政业:2004年全省邮政业务总量比上年增长了12,增速居全国第2,总量在全国的排位从2003年的第20位前移至第18位,邮政储蓄在全国的排位从2003年的第17位前移至第11位等。经济领域、社会领域诸多可喜的变化,无疑都是结构调整成效的反映。也许有人会问,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怎么能叫经济结构调整呢?结构调整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包括原材料、厂房、机械设备等)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省、市)、不同产业(一、二、三次产业)、不同行业(几十个行业)、不同亚行业(几百个亚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间分配的比例。为什么要进行结构调整呢?从我省的情况看,我省是从1999年启动了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当时我省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全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位从1979年的第10位,后退至1999年的第20位,平均每2年后退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年排全国倒数第1位;环境污染名列全国第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我省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生产要素集中配置在那些消耗高、污染高、效益低(“两高一低”)的行业领域,并因此导致了经济总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在全国地位的下滑。这是我省特有的经济格局、自然资源格局等各种因素在改革开放以来共同作用和演化的结果。结构调整就是要针对我省“两高一低”的格局,并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但是,结构调整绝不是不发展煤炭产业,把“煤、焦、铁”换成别的产业。因此,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潜力产品”、推出了“1311”调产规划,即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产品,只要符合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两低一高”)的标准和方向,我们就大力支持,鼓励其发展。通过五年的艰苦工作,结果如何呢?煤炭还是大产业,但其效益明显提高;冶金成为更大的产业,效益也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过去力量很小,但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在壮大;旅游业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等。这就是结构调整朝着“两低一高”的方向发展的结果投资结构的优化成为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支撑和动力。从投资运行过程看,所有的生产要素凝聚为一种东西,即货币。不管是土地、劳动力、还是原材料、机器、厂房,最后都是通过资金(即投资)来表达。投资主要分为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两大类。近五年来,我省的总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从1.9提高到2.0。技改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从1.9增长到2.9,增加了50。大家知道,技改投资的边际效益是很高的。以太钢为例,太钢1999年的销售收入是87亿元,总资产240亿元,利税为9.8亿元。太钢从2000年—2004年累计共投入49亿元资金用于技术改造,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投资并不是用于增加厂房和征地,而是用于对关键设备进行改造。技改的效果很明显,2004年其销售收入达到280亿元,比1999年增长2倍多;利税达到42亿元,增长3倍,总资产达到300亿元;吨钢耗标准煤从1999年的1198千克降至898千克,吨钢耗水从1999年的23吨降至8吨;烟尘年排放量从1999年的3.1万吨降至6780吨,下降了70。技术改造产生了投资少、效益大、消耗少、污染少的效应,收到了“两低一高”的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省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市场因
素、煤炭形势好的因素、宏观经济形势好的因素之外,结构调整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三句话可以对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进行评价:一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决策,对山西经济发展、对山西人民的意义,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二是通过全省人民5年来的努力和实践,结构调整确确实实取得了进展和成绩;三是结构调整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现在面临的问题、困难和矛盾仍然很多,推进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困难和矛盾有哪些呢?我省的产业仍然过度依赖于资源,消耗仍然很高,我省万元GDP耗电量高出全国30多;
我们的效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的工业资产贡献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虽然前移了几位,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省仍然是全国的污染第一大省等。因此,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几点认识去年8月份,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大会,作出了把山西建成全国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这一战略,我谈五点认识。
第一,关于这个战略决策的含义1999年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了我省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总思路,即“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抓好五项创新,实现三个提高”。就是要通过技术、金融、人才机制、环境和观念等方面的创新,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最终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全省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目的。这一思路,我们简称为“1253”思路。去年8月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双新”基地)的战略,就是对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战略思路的完善和提升。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在“1253”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山西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山西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目标定位;第二层含义,这个定位是从山西的省情出发作出的。长期以来,我省一直是全国的能源基地,也是老工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体现与时俱进,顺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山西省情,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二,“双新”基地新在何处
大家知道,全世界公认的新能源指的是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五方面,这些都是可再生的能源,而我省的煤炭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我省建设“双新”基地中的新型能源不是指经济学意义上所谓的新能源,我省的新型能源基地其“新”在对我省老能源基地进行新型化改造。我省是老能源基地,是上世纪80年代建起来的全国的能源基地,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老能源基地,现在对进行新型化改造是因为老能源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资源消耗过大,资源回收率过低。我省的乡(镇)、村办小煤矿每挖1吨煤要耗5—10吨资源,资源回收率仅为10—20,全省煤炭平均资源回收率也只有30多,而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每挖1吨煤只耗1.2—1.3吨资源,资源回收率是80左右。有人分析,按照现在煤炭的供需情况计算,中国的煤炭只能够再挖70年,山西的煤炭如果按目前状况开采,40年就挖完了。事实上,有的矿已经挖完了,比如,大同的侏罗纪煤,再过8年就挖完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二是挖煤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每年我省仅挖煤就破坏地下水资源10亿立方米,而我省投资103亿元建设的引黄工程,每年引到太原的水量仅有6.4亿立方米。
三是挖煤导致严重污染。矿井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放出来,其中有害物质污染了土壤和水源。我省的新生婴儿缺陷率在全国排名第1,每1万人中有181人,而在矿区平均1万人中有400多人。
四是挖煤造成地面沉陷。水系破坏了,地下挖空了,地面肯定要沉陷。太长高速公路途经潞安矿务局有1公里多的路段处在采空区,本来修这段路正常只需要2000—3000万元,但要把这段采空区真正处理好,却需要多花3亿元;正在准备建设的石太铁路客运专线,原来计划从阳泉走,但因该地采空区太多,风险大,不得不改道盂县,多花好多钱,但如果从采空区走,投资将会更大。采空区沉陷在矿区已经造成房屋倒塌、水源破坏等问题。沉陷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拿出280亿元国债治理全国统配煤矿采煤沉陷,山西占1/4,需70亿元,但要求省里配套60,这样下来总投资最少是150亿元,这还仅仅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我省七大矿务局煤炭产量占全省的一半,大矿之外的煤矿产量也占总产量的一半,沉陷治理还需150亿元,这两项投入总计达300亿元。
五是挖煤带来大量的煤矸石堆积。全省煤矸石堆积大约为10亿吨,大量有害物质通过雨水渗漏到地下,破坏了土壤,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等。这些问题都是老能源基地建设留下的问题。现在我省要通过新型工业化的办法改造老能源基地,这就叫做建设新型能源基地。所谓的新型化并不复杂,就是发挥我省的优势,克服我省的劣势,用先进的、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降低消耗,降低污染,提高附加值。如果全省的煤炭资源平均回收率提高到50,那么,现在挖5亿吨煤用的资源可以挖10亿吨煤,或者说挖5亿吨煤只用现在一半的资源,这就叫做新型化。提高洗选率、提高资源回收率、提高集中度、提高安全率、提高非煤产业率、延长产业链,就是煤炭产业新型化。我们把煤炭用于坑口电站发电,产生6倍的效益,炼成焦炭产生8倍的效益,再把焦炭用于炼铁,铁再变成铸件,又是若干倍的效益。由此可见,新型化并不见得非要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可。比如洗煤,过去煤炭挖出来就大部分以原煤卖出去了,对经济效益可观的洗煤重视不够,洗选率很低。如果我们将更多的原煤入洗,附加值将进一步提高。近几年,山西焦煤集团利用国际先进的洗煤技术改造了七个洗煤厂,精煤产出率可以提高3.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同样多的原煤,过去生产1000万吨洗精煤,现在则可生产1035万吨,产量增加35万吨,效益就是1.5亿元。洗煤不仅降低了消耗,提高了效益,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运力。我省每年煤炭产量5亿吨,如果入洗率提高10,就能多洗5000万吨,按照70的洗精煤产出率计算,洗煤过程形成1500万吨的洗中煤和煤矸石,也就是说,通过提高10个百分点的洗煤率,就节约了1500万吨的运力。同时,每吨运力最少节约100元的运费,1500万吨的运力等于节约了15亿元的运费,这就是新型化。去年8月份召开的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上,提出了我省发展七大优势产业的战略目标。第一大优势产业即涵盖了煤炭、电力、焦炭,其他六个优势产业分别涵盖了机械装备、冶金、化工、轻工、医药、特色农业、旅游、文化、房地产、新材料等行业,这些领域都是我省的比较优势所在。比如旅游,我省有全国最好的人文旅游资源,但是我省的旅游收入在全国排第26位,因此,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收入小省,要通过结构调整使这些新兴产业规模化。医药业方面,我省有五种药材产量是全国第一;特色农业、小杂粮、干鲜果、反季节蔬菜也有很大的优势。我省的芦笋占世界市场的40,核桃产量是全国第一,但是销售收入很小,附加值很低,下一步要通过扩大规模,通过深加工来提高效益。
第三,如何推进“双新”基地建设这方面内容田成平书记、张宝顺省长在去年8月份的结构调整会议上讲的非常明确,就是抓住七大优势产业领域,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降低消耗、降低污染、提高效益、延伸产业链,尽快做大做强。七大产业领域具体怎么推进,要有抓手。张宝顺省长提出三大抓手:一是通过重点骨干企业来推进;从全省选50家企业,由重点骨干企业来推进;二是通过发展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办法来推进;三是通过发展新型产业基地的办法来推进。省政府已经对此进行了责任制分解,将七大产业分解到相关分管副省长和部门抓落实。
第四,政府在推进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当然,政府不能包办代替企业决策,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须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政府绝不是无所作为的。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要抓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引导”。我省“十五”计划提出的实施八大战略工程、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就是对结构调整进行规划和引导,从“1311”规划,再到行业结构调整方案,都提出了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如何鼓励,如何限制,这就是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
二是“政策扶持”。我省每年拿出6—7亿元资金用于贴息入股,带动银行贷款100多亿元。如,为了钢做成世界第一强钢铁企业,我省按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给太钢有偿划拨了煤矿、铁矿、上了自备电厂,改造了焦炉,这几项总算下来,太钢一年可以增加几十亿元的利润空间,即使全球竞争加剧,同样规模的企业赔几十亿元,太钢也持平了,同样,别的企业赚钱了,太钢就能赚的更多,这就竞争力。
三是“改善服务”。就是要提高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我们不可能一下对全省的服务环境进行彻底的改造,但是要通过改革,特别是通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首先改善对“1311”重点调产企业,对“双新”基地七大优势产业领域的服务。
四是“促进改制”。七大产业领域有成百上千个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纯私营企业和纯国有企业竞争力都不强。政府就是要推进企业改制,促使其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等经营方式。企业只有改制了,才能获得政府政策支持。改制后的企业获得了新的动力,发展就更快了。
五是“强制淘汰”。这是用来解决经济外部性问题,也就是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焦炭企业,其生产要污染水源、污染大气、危害人民健康,政府就要强制关掉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大的焦炭企业。如土焦、改良焦,就要坚决关闭、取缔而且还要逐步关掉2.5—2.8米的焦炉,并制定推行强制性技术准入、环保准入标准,这些都是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不能迷信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绝对化,早在上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提出宏观调控有效性理论,就是强调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干预。在我省这样一个欠发达国家的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市场经济,如果那样做,将会污染更大,资源破坏更厉害,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政府要强制淘汰那些工艺落后、破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及设施。
第五,“双新”基地与近年来出台结构调整政策之间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我想简单的说明一下。我省近几年出台的政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1311”规划;二是行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这些都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绝不能动摇,要继续抓下去。那么,“1311”规划和行业结构调整与“双新”基地建设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包含的关系。
首先,“双新”基地是一个战略决策,是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这个定位要比任何规划都要高。第二,“双新”基地的七大优势产业包含了我省行业结构调整方案所涉及的13个行业。第一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加快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产业的发展及其延伸与开发,这一优势产业领域就包含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煤炭、焦炭、电力三个行业;第二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以不锈钢和铝镁合金为主的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这主要是针对冶金行业的结构调整,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冶金行业;第三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机械装备行业;第四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具有山西优势的化学和医药产业,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化工行业和医药行业;第五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对应于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新材料产业;第六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包括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特色农业,也基本涵盖了食醋、烟草、酿酒、乳制品、特色纺织等在内的轻工行业;第七个方面的优势产业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中的旅游业、文化产业和房地产业。因此,这七个优势产业涵盖了行业结构调整方案的13个行业,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而且七大优势产业是对13个行业的高度概括和提升,更加精炼,更加突出重点,是与行业结构调整一脉相承的。因此,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同志们要认真学习并完整、科学、准确地理解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落实到位。我们在座的所有同志都负担着向全省人民宣传、推进“双新”基地战略的责任与义务。
三、对全省发展改革系统今年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统筹推进“双新”基地建设“双新”基地建设是全省经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认真抓好这项工作。具体讲,就是要切实抓好人才、资金、改制、服务、环境、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的工作。要按照省政府责任制的分解要求,制定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及推进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要落实组织机构、人员、队伍等方面的工作,把这项工作做好,争取在2005年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第二,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更具有战略性和指导性,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注重产业引导和发展模式的引导,而具体的行政性制约和安排将大大弱化。需要强调的是,我省制定“十一五”规划,要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要结合我省省情,克服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劣势,突出比较优势。比如,资源问题。资源对全国、全球的经济约束越来越大,对山西来讲,过去我们讲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我认为再不能简单地讲山西之长在于煤这句话了,因为挖煤不仅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还会带来采煤沉陷等社会问题。因此,要切实把资源保护、资源有效利用等问题抓在手上。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双新”基地作为主线,把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作为规划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当然还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加大改革工作的推进力度省发展改革委去年四月份挂牌,在原来发展计划职能之外,又赋予了新的职能,即推进改革。改革的工作千头万绪,但现在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这是当务之急要抓到手上的。投资体制改革的对象,不仅仅是国家给我省的投资,也不仅仅是全省统筹的8.8亿元省级基本建设资金,也不是省里的26亿元,而是全社会18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使用方式。要用投资改革引导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1800亿元投资的生产要素向“两低一高”行业和调产企业倾斜,实现省委、省政府“双新”基地布局的要求,这是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一件大事。要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和兄弟省市的经验,总结和吸收我省的经验和教训,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我省宏观调控近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国家已经明确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一步我省的宏观调控工作还要按照国家的整体部署进一步继续加强。全国的煤电油运紧张,我们要利用好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护资源、提高资源效益的前提下,把涉我省煤、电、运方面的工作往前推。同时,抓住宏观调控的大好机遇,把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企业、设施、产品淘汰掉,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双新”基地建设。
第五,加强调查研究,搞好队伍建设
我们要开展的工作很多,任务很繁重,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信息。调查研究一方面要深入到基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尤其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全世界的情况,还可到外省外国了解情况。只有通过对各种信息比较、分析、筛选、提炼,用以指导我们开展工作,才能够制定出供省委、省政府决策的好建议。省发展改革委历来都是省委、省政府的参谋部,当好参谋一定要搞好调研。同时,要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作风,依法行政,提高服务质量,按规矩办事,防止腐败,这些工作都要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和感想,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一下,仅供参考。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现在,我们几乎每次大会必讲形势,必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企业要改革、要发展,首先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差距,理清思路。要通过学习先进地区、先进企业的经验和做法,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增强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企业实际出发,理清思路,制定措施,形成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深刻学习上级历次重要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观念,树立机遇意识,增强改革发展的紧迫感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到去年的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再到今年的全国全省人大、政协会议,都贯穿了同一个主题,即:抓住时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贯彻上级会议精神,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正确认识和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从国家来说,战略机遇期大约是20年。但是,由于煤炭市场供求关系的逐步转化和国家主辅分离、关井破产政策的时限规定,真正属于我们的机遇期可能只有三、五年时间。就煤炭市场来讲,20xx年底,由于投资的大幅拉动和能源的内在供求影响,国内部分地区出现了“电荒”、“煤荒”现象,煤炭产品供不应求,煤炭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据权威部门预计,今年国内社会用电量将比去年增长7.8,国内主要用煤行业的煤炭需求量将超过14亿吨,煤炭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一是,在良好的市场预期下,各煤炭企业都在开足马力、加快生产;二是,在利益驱动下,前几年停产整顿的小煤矿正在逐步恢复生产;三是,国内新一轮的煤矿建设将在三、五年内建成达产;四是,三峡工程水电机组陆续投产,西气东输工程即将竣工,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民经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综合上述因素,我判断,国内煤炭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大约只能维持三到五年的时间。就改革政策来讲,我们面临着两个大的机遇:一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这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给予国有企业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一项政策,但又是一个有时限的政策,优惠政策只执行到20xx年。二是资源枯竭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这是国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对资源枯竭、资不抵债企业给予的一项特殊政策。最近,我们在省煤炭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正在积极争取国家对东部5省市的最后一批计划指标,使更多的困难单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甩掉包袱、获得新生。机遇稍纵即逝。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增强改革发展的紧迫感,统一思想,乘势而上,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充分利用最近三到五年改革发展的大好环境和良好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深化内部改革,加快发展步伐,尽可能多地解决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使主业得到精干、辅业具备活力、机制得以转换、职工安居乐业,从而为建设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企业集团奠定坚实的基础。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一、2013年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2013年, 集团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80.28亿元, 同比增长4.37%;实现进出口总额64.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5.7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3.73%, 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9.89%;各项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集团经营呈现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贸易板块保持平稳增长。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4.44亿美元, 同比增长15.74%。其中出口55.96亿美元, 同比增长10.53%;进口8.48亿美元, 同比增长68.1%。
二是工业板块在艰难中调整转型。茧丝板块应对市场竞争, 积极调整结构, 致力扭亏增盈。
三是农业板块多元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67%;通过盘活资产、开源节流、调整结构等有效途径, 净利润同比增长64.05%。农业板块正朝着夯实主业、盘活资产、发展多元化产业的方向努力前行,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四是文化地产和资产盘活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两项业务共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88%;净利润同比增加47.69%。
一年来, 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 扎实推进主业结构调整, 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一是坚持优化贸易结构。进口贸易大幅增长。全年进口总额8.48亿美元, 同比增加68.1%, 进口增长面达到42.85%;进出口比例达到13:87, 进口占比较去年提高四个百分点;集团倡导的进口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自营业务比重增加。纺织股份立足大客户、大商品业务, 遵循诚信供应链模式, 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丝丽国际以服装公司为基础, 以南海丝丽厂和新塘研发打版中心为平台, 积极拓展自营业务, 现已通过沃尔玛和迪士尼的验厂和认证, 平台接单效应开始显现。纺织股份在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生产基地运作良好, 自营业务在海外生产已全面铺开。
二是拓展健康医药产业新领域。省医保公司在巩固传统进出口业务的同时, 积极探索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进行自主保健品品种研发, 以品种持有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强行业资质业务的开拓, 逐步建立医药终端渠道和发展药品配送业务, 积极拓展内销市场;投资参股的花海药业发展势头良好, 取得2项发明专利, 成立广州固志药物研究有限公司, 加快新药创新体系的建设。丝源集团利用桑蚕产业资源优势, 发展大健康产业, 建立700亩果桑基地, 陆续开发了桑果汁、桑果酒、桑叶茶、蚕蛾公酒、蚕丝面膜等健康产品, 并已生产面市。
三是继续巩固和发展文化地产。经过三年多的培育, 文化地产逐步显现出综合优势。始兴中丝园项目建设力度加大, 美景园一期别墅销售效益良好, 酒店、丝绸文化博物馆、商业街等项目已竣工, 正在全面推进5栋高层楼盘的建设;成都中丝园项目6栋高层定制商品房正在加紧建设, 丝绸博物馆、商业街已进入开发阶段, 开始实现投资收益;仁化县影剧院地块三旧改造项目已签约;海南保亭项目顺利完成年度销售目标;海口中丝园进入整体设计阶段, 预计今年6月动工。
四是突出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纺织股份、丝丽国际、中山丝绸3家子集团进出口额均超10亿美元, 纺织股份、丝丽国际营业收入超过或接近100亿元, 迈入大型骨干企业行列。还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正成为支撑集团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 推进企业改革创新, 增添发展新动力
考核、分配激励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在省属企业中率先试点实行净利润增量奖励办法。集团参加增量奖励计划的16家单位2013年净利润完成预算的120.71%;比2012年实际完成数增长32.40%。增量奖励办法有效促进了利润水平的提高。
完善体制改革, 创新内部机制。大力支持惠州金源公司二次改制工作, 进一步优化调整股权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38家投资企业重新调整共委派了101名董事、监事, 努力提高企业监督管理水平。完成对子集团、子公司以及集团管理部门薪酬考核办法的修订;深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 2013年以来,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双向交流了12名干部, 增强了队伍活力。强化干部教育培训, 组织举办集团公司中高层领导人员能力建设培训班, 全面提升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章立制, 完善内控管理体系。2013年共完成修订、新建制度40项, 进一步加强管控力度, 优化管理流程, 提升运营效率, 初步建立了具有丝纺特色的管理体系。
(三) 以推进重点工作带动面上工作, 以解决问题推进改革创新。
年初, 集团下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2013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计划>的通知》, 提出十二大项共30项具体工作, 指定集团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跟踪落实。一年来, 通过集团分管领导和各有关方面的积极工作、相互配合, 已经完成其中15项重点工作, 有6项取得重大进展。
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 已完成集团电子商务平台的整体规划方案和分步实施计划的制定工作, 正在着手集团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性建设;组成专门工作组, 有序推进遂溪、阳春、德庆、连南丝厂改革重组和广西丝绸集团扭亏增盈工作;成功发行集团第一期短期融资券;纺织股份发起成立的粤纺小额贷款公司、丝源集团入股的广盐小额贷款公司已开业运营;花海药业完成上市“新三板”的前期准备工作等等, 一系列工作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四)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党的建设工作。
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和我省的实施办法, 扎实开展学习教育, 认真查摆和整改“四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持立行立改, 落实整改责任;针对集团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对相关制度进行整合、修订和重建, 形成以制度巩固活动成效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创新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活动。认真落实省国资委书记项目方案, 抓好各级党组织的党员领导干部挂点服务、帮带基层党组织活动。以江苏苏豪国际控股集团为外部对标标杆企业, 组织集团各单位通过开展“六比六提升”活动, 深入开展对标管理。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丝源集团为具体实施主体, 认真抓好新一轮对口扶贫点东芒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发布2012年度集团社会责任报告, 正面宣传, 增信释疑, 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在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求真务实创新工会工作10-02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12-11
永清镇创新机制转作风求真务实抓效能10-04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12-01
求真务实,再创辉煌(工作报告)12-05
怎样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求真务实07-18
求真务实抓党建 全心全意惠民生10-26
求真务实06-01
求真务实 和谐发展08-28
“求真务实抓教”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