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2024-10-12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精选4篇)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篇1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说教材

—— 木里图学校

钮玉金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大方面来进行解读。说课标部分将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部分将从教材编写特点、教材编写体例、知识结构、内容整合来进行说明,说建议将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一)、本学段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过程与方法: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能够认识近代中国遭受过的深重苦难是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和国外列强入侵造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二)、课程内容:

本单元共4课,每一课的课程内容如下: 第6课 洋务运动: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阳物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第7课 戊戌变法: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第8课 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沉了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史实;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第9课 新文化运动: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任务;了解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种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比如《洋务运动》一课,洋务运动的内容是本课课标要求的重点,教材的编排上突出体现了这一方面,不但有大量的文字(正文和楷体小字)描述,更插入了大量的珍贵图片加以说明。

2、预留空间、启发思考

拿《戊戌变法》一课来说,戊戌变法的结果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为什么会失败?原因何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而是给师生预留了思考空间。师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不难从教材中找到线索,如“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害。”还有

楷体小字部分关于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描述等等,从中可以从中总结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顽固势力的强大是变法运动失败的主客观原因。

3、标题鲜明、形象生动

比如《新文化运动》一课只有两个标题“《新青年》的创办”和“‘新世纪的曙光’”,却形象的突出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主要内容(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4、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比如《辛亥革命》在导言部分呈现的是孙中山少年时期在大树下听老人讲太平天国洪秀全,从小立志革命、寻求救国道路的情节。再比如“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插画,突出了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这样的设置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是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的。

(二)教材的编写体例:

1、教材的整体结构主要由说明、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近代史部分)、附录构成。

2、单元的结构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

3、每课的基本结构分为1)导入框 2)正文宋体 3)小字楷体4)文献资料5)图表6)动脑筋7)练一练8)活动与探究9)自由阅读卡等部分组成。正文由宋体大字、楷体小字。

(三)、教材知识结构:

本单元主要介绍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从技术、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四次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6课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及概况(背景、目的、代表人物、宗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 “自强”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民用工业

筹建海军

开办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的评价(进步性、局限性)

第7课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兴起(背景、序幕、代表人物、主要的维新活动)

戊戌变法的高潮及失败(百日维新及主要内容、慈禧太后发的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思想启蒙)

第8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创办兴中会、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及著作)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阶段及内容(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以上是人教版教程的内容,以四课的篇幅介绍了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北师大版的教材关于这一单元设置了7篇课文,除了与人教版相对应的6、7、8、9四课,还增加了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和12课历史活动,人教版教材把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放在教材的最后自成一单元,岳麓版教材添加了“历史人物小传”一课,其它版本的教材也都有其可取之处。

(四)、教材内容整合:

1、知识内容的横向整合: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四次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在屈辱与 过后,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的进程。首先学技术后又学制度最后学习思想文化,经历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所以我们说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但随着一次次探索的失败,使人民认识到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挽救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于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先后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从而结束了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2、知识内容的纵向整合:

在中国进行艰辛探索的时期,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861-1865年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1868年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并且逐渐强大。

而这时的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里挣扎,所以我们说那时的中国已经全面落后与西方;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在教学建议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的需求,我的教学建议如下:

1、注意补充历史细节:

纵观本单元,每一课的内容都是性质、内容、背景、历史意义等,如果

每节课都按部就班的给学生一个结论,会让很多人对历史课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可以抛弃框架,利用历史深处那些血肉丰满的故事,使学生获得感悟。

2、注重史料结合

教材中对重大事件叙述过于简介,所以适当补充与教材内容珠联璧合的材料,课使教材中直接给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可用这样一段材料来引导学生探索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饭呢管理,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注意中外历史知识的联系

比如“戊戌变法”可以与“明治维新”进行比较,两件大事发生的背景相同,性质相同,结果却大不相同,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这样的知识渗透还可以为中考总复习打下基础,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中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可行,而且方式要多样,所以结合本单元的实际需要,我的教学建议如下:

1、历史习作 :安排学生写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读后感等,评价 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

2、历史制作 : 比如编绘表格、制作历史大事年表等活动,以此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纸笔测验:

这种方法属于课标中所说的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式,主要评价学生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的目标是否达到,测验中要注意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如可设这样的开放性试题: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除教材之外,首先可利用图书馆,向学生推荐人物传记《曾国藩》《孙中山》《李鸿章》。

第二,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本单元课利用的影视资源很多,如《走向共和》《甲午大海战》《光绪皇帝》等,如《甲午大海战》的结尾部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理解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三,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 课标中说“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史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才能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发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多读书,用细节储备的知识来给学生讲述鲜活的故事补充历史细节。能游刃有余的引经据典,这样的老师是让学生格外崇拜的,是有人格魅力的,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这样“资源丰富”的历史教师!

以上就是我说教材的全部内容。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篇2

【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东莞)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便利英国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直接经济掠夺的条款是()

A.割让香港岛B.赔款白银2100万银元

C.开放通商口岸D.英国同中国商定关税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内容的理解情况,通过审题可以看出,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了列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掠夺,故选择C。

例2 (2010·汕头)左宗棠为维护国家主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有关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率三路大军入疆,击败阿古柏侵略军

B.出使俄国,通过外交途径收回伊犁

C.出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主张加强海防,放缓西北塞防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左宗棠的历史功绩,通过分析题目可以看出,B选项说的是曾纪泽通过谈判的方式收回伊犁;C选项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在乾隆皇帝带领下取得的;左宗棠提出海防和塞防同样重要,所以D选项不正确;左宗棠带领三路大军进入新疆,打败阿古柏伪政权,收复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地区,所以只有A选项正确。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2010年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逝世160周年,他曾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几百万斤鸦片,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曾在被贬途中写下千古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位民族英雄是()

A.邓世昌 B.洪秀全 C.左宗棠 D.林则徐

2.晓明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他要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他应该选择()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上海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近代使上海蒙羞开放为通商口岸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晓雯的曾祖父住在香港岛,原来每年都要向清政府纳税,但后来税收却要交给英国统治者。你认为这种转变会发生在()

A.虎门销烟后B.《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

5.电影《圆明园》借助西洋牧师朗世宁的视角客观回顾了圆明园的成园过程,再现了统治中国两个多世纪的一个大家族、四个帝王真实的皇家生活,探讨了清王朝的兴衰。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毁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的洋枪队头目是

()

A.瓦德西B.戈登C.华尔D.西摩尔

7.两次鸦片战争都直接冲击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并使之逐渐发生变化。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西方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②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 ③都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④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诗句与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有关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D.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9.光绪皇帝曾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追悼在中日海战中壮烈殉国的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足壮海军威”的悲壮场景,从下列哪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A.《林则徐》 B.《太平天国》 C.《甲午风云》 D.《末代皇帝》

10.梁启超、林缵统等八十余人在《呈文》中指出:“外夷久存觊觎之心,而吾又以台鼓舞之,诱召之……是吾割肉而自毙也。”这段话是对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的危害的形象描述()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阿蛮为了养家糊口,进了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做童工,此事最早可能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与《辛丑条约》的签订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寫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观点的是()

A.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

B.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4.下列各项内容,按相关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②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③②①

15.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中华民族备受屈辱。下列侵略战争中列强曾经攻占北京城的是()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中国近代史上,堂堂的大清帝国是列强眼中的“一只羊羔”,可以任意宰割。曾经割占过中国领土的列强有()

A.英法美 B.英美日 C.英日俄 D.法美俄

17.晓强的曾祖父一生坎坷,饱经沧桑,老人生于1848年,卒于1940年,他一生可能经历()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林则徐虎门销烟 ⑥义和团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纪念鸦片战争1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2日起在虎门镇举行,数十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虎门,交流和展示鸦片战争学术研究的成果。

材料二 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什么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写出与材料三有关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名称与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有怎样的危害?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國《泰晤士报》报道英法联军劫掠某皇家园林时的情况:“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材料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被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里?

(2)中国面临如此劫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3)列强在这次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他们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20.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中华民族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所以我们休戚与共;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多风雨,所以我们懂得国必兴旺。”这段话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发展的渴望。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处境。请你依据图片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一 闭关锁国下的清王朝图二 鸦片战争

图三 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图四 八国联军在北京挨家抢劫

(1)根据图一分析闭关锁国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根据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战争中签订的《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3)图三描绘的状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4)读图四,你认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5)从后三幅图中,你认为中国近代的斗争主题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A 4.B 5.B 6.C 7.D 8.B 9.C 10.C 11.C 12.D 13.B 14.A 15.D 16.C 17.B

二、18.(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2)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软弱妥协。(3)“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为民族复兴、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与完整,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4)直接目的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5)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试题解析】

例1 【2010·株洲】在洋务企业的刺激下,l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沿海一些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和手工业作坊主开设工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这说明洋务运动()

A.引进了西方机器工业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C.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D.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但结合题干分析,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工厂,这说明在洋务运动影响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B。

例2 【2010·东莞】近代中国人在探索民族独立富强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这些努力都未达到目的,于是先进知识分子又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自强”“求富”

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A、B选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C选项是辛亥革命的内容,只有D选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1860年,曾国藩就上奏咸丰皇帝说,“……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开平矿务局

C.汉阳铁厂D.上海轮船招商局

2.解放军东海舰队于2010年6月30日至7月5日在东海进行实弹射击训练,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军队对于自身海上实力的自信,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回顾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你认为应该从哪一事件开始()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3.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充满坎坷。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引进了西方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

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C.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D.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水师等新式海军

4.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能看出洋务运动()

A.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商品数量也大大减少。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使中国走向了富强的道路

6.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B.颁布了一系列措施,全方位进行变法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7.北京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北京大学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一所名牌大学,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8.戊戌变法像一块巨石,投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死水塘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9.“民生”是党和政府历来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都把解决好民生问題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很大的努力。20世纪初,一位伟人将民生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之一。这位伟人是()

A.曾国藩 B.孙中山 C.李大钊 D.陈独秀

10.皇帝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是我国封建制度的一个标志性符号。那么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1.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史诗巨片《辛亥革命》于2010年8月在长春电影节举行开机仪式,阵容堪比《建国大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2.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同封建复古思想做斗争

13.“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分不开()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4.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民主义 ②民主,科学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④③①②B.④③②①C.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15.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B.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16.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C.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国家统一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追求近代化的历史。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显得急促而又悲壮,却一刻也未曾停留,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经历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回答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在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文化上的“西化”分别指什么事件?请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相同积极作用。

(2)材料二提到“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你认为这些政治力量主要指哪些政治派别?

(3)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回首近代化历程,你有何感悟?

18.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兴华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以“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

(1)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为推动近代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根据所学知识将A、B、C、D处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要事件填在右面的横线上。

(2)请写出A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事件主要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措施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中国近代化最终未能真正实现,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A 2.C 3.A 4.C 5.C 6.C 7.B 8.D 9.B 10.C 11.C 12.D 13.D 14.A 15.A 16.D

二、17.(1)经济上的工业化是指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的“西化”是指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2)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3)特点:由军事器物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感悟: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意思相近即可)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程标准提出的第四学段的内容目标为:

(二)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七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一、识字与写字:

1、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熟记生字词的音形义,积累3500汉字;

2、会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临摹欣赏颜体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培养书写习惯。第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够品味语言。

(2)学会多种阅读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体裁的文章。掌握五种表达方式。

(3)掌握诗歌、戏剧、散文、小说四种文学体裁。

(3)背诵古诗文,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册数要求背诵优秀古诗文共27篇。

(4)扩展阅读面,加大课外阅读量。本册书的推荐阅读为《童年》和《昆虫记》。

(5)附录中要求掌握语法与修辞。第三、写作:

(1)能多角度的观察生活,能用真情来写作,使文章感情真挚。(2)七年级的学生可以先练习记叙文的写作,要求能独立表达自己的内心。(3)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能和同学互批互改。(4)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练习用常用文体写作。(5)养成勤于练笔,而且做到文从字顺。

七年级的学生每学期作文不少于7次,其他练笔不少于5000字,45分钟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同时能够缩写、扩写、续写和改写。

第四、口语交际:

(1)学会倾听,能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

(2)口语交际时要有自信心,有一定的应对能力。

(3)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作简单的发言,生动且有说服力 第五、综合性学习:

(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自己组织活动。(2)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活动总结等来展示自己的成果。(3)课外,学生们能够进行实践与探究。

(三)本册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识记生字新词;通过阅读与欣赏积累优美的词语、领会深刻的语句。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感知能力。关注综合性学习,锻炼口语交际及习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正视困难、热爱祖国、探索自然、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等多种情感,培养艺术情操,为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说教材

(一)、编排特点:

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教材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材紧扣课标,体现时代特点,选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成长,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内容呈现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强调读、写、感、悟。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关注不同文体的编排,知识衔接紧密,注重情境化、生活化、综合化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整合。

(二)编写体例:

本册书的编写体例是:主题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采用专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整册书总体看资源丰富,从课后资料袋和插图资源非常精彩。按照专题组 织单元,每个单元前有单元导语,概述了这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单元内容自称系统。综合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能力。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一个单元有5篇课文,每课包括课文导语、课文、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4部分,课文导语有时是对这一课的总述,有时设置了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导入新课,点明中心。课文精选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涵盖古今中外,文体多样,文化多元。研讨与练习重在理解巩固内容,拓展延伸,检验教学效果。读一读,写一写,体现了对字词积累的重视。综合性学习,注重口语交际和综合训练,起到补充提升总结的作用。

(三)内容结构

教材努力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教材还包括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共五大部分。“

阅读30课,现代文24课,文言文6课,分成六个单元,主题分别是:成长足迹、热爱祖国、走近名人、文化艺术、探索自然、倾听物语。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紧扣阅读安排了六个专题分别是: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舞台、漫话探险、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安排了10首古诗。名著导读2部:《童年》《昆虫记》

附录中有临摹、欣赏颜体书法和汉语词类表。

(四)知识整合:

通过整合让知识更加系统,便于在教学中前后联系,充分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和重点。

1、横向上

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科学育人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

2、纵向上

在内容上相互关联,在能力训练上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

具体以散文为例说整合。

七上第三单元:学习美的散文语言,学会如何描写景物。

八下第二单元: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掌握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基本的方法。

九上第六单元:了解史传散文,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九下第三单元 :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理解、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情感,表达哲理的。九下第五单元:了解《墨子》《庄子》《孟子》散文的不同特色。读懂并了解所选课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及表达方法。

(五)、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单元编写体例

本单元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由单元提示、课文、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四部分组成。而课文又可以分为讲读课和自读课两种。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讲读课有《最后一课》和《木兰诗》两篇,自读课有《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土地的誓言》三篇。

2、单元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专题内容为祖国,由讲读、自读和综合性学习三个板块构成,从文体上分又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等,从区域上可划分外国作品和国内作品,国内作品又可分为古代作品、现代作品和当代作品。

(六)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分析

积累与运用(约占16%),古诗文阅读(约占12%),现代文阅读(约占30%),作文(约占42%)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经过上半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语文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这为本学期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有以下建议:

1、识用结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如组词造句,课外做好辅导与过关。

2、阅读教学,能抓住主要信息,积累好词佳句,捕捉作品亮点,吸纳思想精髓;比较各类文体的不同,掌握基本的文体知识。

3、对于文言文教学,要以读读背背为主,借助注释弄懂文意,背诵名家名篇,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言常识。

4、情境设置形式多样,活学活用

5、在综合性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指导写作与批改。逐步养成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的能力

6、用好随笔化写作,倡导说真话说实话;小组合作,自我修改、相互修改

(二)评价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书面考试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有以下评价建议: 1.突出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能力的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学以致用情况;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通过平日布置的创新性作业,看学生能否主动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把学生的课堂发言、日记、作文、心得体会等作为评价的依据。

2.课堂及时评价和学业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考察与评价,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从学生课堂表现,课外阅读记录、习作、活动记录、学情检测等方面进行评价,重过程,轻结果,多鼓励,少批评,即时诊断,增强信心。

3.评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教师评价,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家长和社会的评价,运用各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是最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为此,教学时要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1、立足教材资源:

要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资料。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2、开发和利用课外资源:

第一、纸质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开展的书香进校园活动,通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丰富的语文知识,现在学生阅读课外名著已成为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手抄报、校刊等形式,培养整理文字材料的能力

第二、电子教育资源,互联网上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查找需要的知识,利用互联网上国内外的科学教育网站学习。

第三、社会教育资源,参观历史景点,了解历史故事、传说;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进行调查实践活动;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认识、学习语文的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八年级历史第二单元说课标说教材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鹿和狼的故事》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客观规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记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深深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和热爱土地的强烈情感。《青山不老》讲述的事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四篇课文多层面地引导学生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了解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使“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学生心中,并转化为日常行为。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明白“只有一个地球”,懂得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4、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5、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鉴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及本组课文在主题安排和表情达意上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1、通过自主拼读、组词等认读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粗读、范读、齐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加深对地球的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深刻含义。

四、教法学法

1、教法:自读感悟、自主探究、观察感悟、情感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2、学法:朗读疏通全文,默读了解大意;轻读想象探究,诵读品味内化;利用摘抄法、收集资料法等进行深入学习。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

《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它通过地球“美丽可爱而又渺小”、“资源的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述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一)教学重难点

1、明白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

2、通过练习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二)教学过程

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时我准备从第8自然段入手,让学生依次感悟地球的可爱、易碎,从而感悟到地球的唯一性,挖掘保护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意识。

1、感悟地球的美丽可爱

(1)自主朗读,圈点勾画:哪些句子表现了地球的可爱。

(2)图片放映,多角度展示地球,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会地球的美丽及可爱。(3)齐读文段,从朗读中加深理解。

2、感悟地球的易碎(1)自主阅读,设置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地球?是谁造成了这些变化?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课件出示关于环境问题的相关图片及数据,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体会地球的易碎。

3、感悟地球的唯一

(1)自由阅读,问题设置:我们能不能移居到其它星球上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重点语句及字词,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及严谨性。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们可以认识到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增强其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4、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环节一:我的心声

地球妈妈,我想对您说:——;

地球上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 环节二:宣誓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争做“环保小卫士”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快速组织语言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植根于学生心中。

第三课: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一)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文章优美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激发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展示,激发兴趣,突出题眼:——的土地。

2、展示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印第安人及西雅图。

3、通过三组词语,带领学生感受这片神圣土地的可爱与美丽之处;通过范读、齐读课文,直观感受“神圣”所在。

4、角色假设:学生扮演印第安人,老师扮演白人,由学生代替西雅图向白人老师进行一番嘱托。先由学生举手发言,然后进行齐读,从朗读中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

5、情感迁移:由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情感钟来,思考问题:我们应如何对待我们这片土地?从而发出共同的心声: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6、解读关键语句:通过反复阅读进行体会并自主发言。

第二课:

《鹿和狼的故事》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深刻内涵,懂得不仅要关爱、救助动物,同时也要遵从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生存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故事部分做文章,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从鹿群数量变化入手,通过设置脉络清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串联,从而感悟道理。

3、学以致用,融会贯通。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第四课:

《青山不老》

(一)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出示资料,认识老人;

2、自主阅读,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上一篇:疾控中心学校卫生科下一篇:退休干部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