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2024-08-20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共12篇)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1

继续教育培训记录2

时间:12月12日

地点:多媒体教室

主讲人:王尚志 主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中学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专业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感受: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做好以学生为本,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工作中,以人为本,师德为先,要富有爱心,耐心,细心,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给予学生精心的教育培养,保证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增强自己的能力,只有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发展适宜的教育策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形成教育经验。坚持终身学习,了解社会和教育变革,了解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追求新知识和吸纳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和丰富教育经验。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2

一、教师素质结构的相关研究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这是我国首次从法律的高度定位教师职业———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教师素质, 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2]。关于教师素质结构的讨论与研究从古至今未曾停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 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世界各国开始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教师质量予以关注, 纷纷构建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提升教师素质, 完善教师素质结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契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潮流, 反映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本文以2012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系列为理论依据, 将教师素质结构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3]。这三个维度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共同构成了教师素质结构系统。

二、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简析

1. 专业理念与师德。

(1) 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把握教师角色, 主动关爱小学生, 做小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的伙伴;二是了解每个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素养, 注重对小学生的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 促进和保护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乐学动能和积极态度。 (2) 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活用多种教学方法, 寓教于乐, 引导小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心理;二是培养动脑探究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 推动数学式推理设想和逻辑思维的构建与发展。 (3) 个人修为领域的基本要求:一是主动调控自我情绪, 善于感应教情环境和学情环境的变化, 营建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二是用专心、耐心、细心引导小学生数学思考力的充分发挥, 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 专业知识。

(1) 小学生发展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多途径掌握适用不同小学生数学发展的策略, 保障数学教育的全面性。 (2) 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能够研究、建立与优化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充分认识小学数学学科从形象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特点, 建立数学的知识外延与关联 (如由知识引发的实践操作、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生活实际场景的契合等) 。 (3) 学科教学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掌握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 能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 将学科知识组织、调整与呈现, 以进行有效教学的知识[4]。 (4) 学科拓展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了解数学的演进和发展史, 掌握相关数学文化知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掌握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信息技术知识, 并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

3. 专业能力。

(1) 分析讲解领域的基本要求:解析过程中使用几何直观的能力;推导过程中发展符号意识的能力。 (2) 课堂主导领域的基本要求:具有随小学生思维演变、问题的演变等课堂情境演变而动态改变组织形式、引导方法、交流内容等的课堂主导能力。 (3) 合作发展领域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合作互动,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结构优化的策略

1.“应需”转换角色位, 让“关爱”成为永恒的主题。

小学生处于身心萌芽发展的时期, 更需要关爱。小学数学教师在课程施教过程中, 如果只重视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而忽视学生的感受、态度和思想的变化, 就不能培养出拥有正确价值观的真正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师在工作期间 (甚至工作之外) 经常接触学生, 而在每一次或主动或被动的接触中, 他都会扮演学生的咨询者、指导者、引领者等不同角色。小学数学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与生活需求, 时刻都要“应需”转换自己的角色。无论扮演哪个角色,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起着或有形或无形的示范作用, 影响小学生的潜质。因此,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平和的心态、平等的身份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 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 积极参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品德教育等与小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实质工作, 成为小学生信任和尊重的可靠伙伴, 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育教学素养之一。

在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关系中, 师生之间的“关爱”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学生的微小变化 (如情绪波动或课业反响等) 的持续倾心关注, 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素养水平, 注重对其进行及时评价和延迟评价, 促进和保护其数学学习的乐学动能和积极态度, 不仅能更好地教学相长, 还能生成师生间亲密的友谊, 创建平等、和谐、相互关爱的教育教学氛围。

2. 强化“责任心”, 夯实小学数学教师的素质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担负着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知识能力积蓄奠基的责任。小到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 大到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会学知识、掌握技能, 开拓思路, 树立理想, 修为品德, 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持续性与长久性考量着教师责任心的强弱。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对小学数学教师或具有一定知识水准的人而言是容易的。但在孩子眼中,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言是有难度的, 是困难最多的学科之一, 这与数学具有的抽象性学科特点相关。另外, 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数学语言大多是数字、图形、图表等, 数学思考的多为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方位变化等, 要求逻辑思维严密, 环环相扣, 推理合情, 演绎有据。小学数学教师的工作之一, 就是用一砖一瓦的耐性和持久的责任心, 引导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应用水平、创新意识的发展。这项工作更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主动调控自我情绪, 善于感应教情环境和学情环境的变化,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营建愉快的互动环境, 用专心、耐心、细心保障小学生数学思考力有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保障数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认知学科和学生特点。

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知识, 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理清教育教学思路, 把握教育教学方向, 提高教学质量。首先, 充分认知学科特点。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比较, 具有较高程度的抽象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 复杂性高。对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 单纯靠记忆积累认知的知识较少 (如0-9的数字识记) , 几乎每一个知识体系中的每一个知识结论的得出都要经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等动手动脑过程。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前, 要充分了解本册教材知识体系, 加强纵向知识 (数学系统知识) 和横向知识 (除数学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体系) 的联系和深度认知, 使课程资源效用最大化。其次, 充分认知学生思维成长规律。学龄儿童活泼好动, 善于认知生动具体的形象事物, 但对于由形象事物引出的抽象思维的内在联系的认知与理解会产生困难或困惑。另外, 小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 承受力不强, 一个微小的打击, 就可能在其心理上形成厌学的旋涡;一个欣慰的赏识, 就可能在其心理上形成好学的涟漪。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的特点, 尊重其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引导他们探索和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实物观察等方法, 科学、耐心、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让数学学习生动有趣, 让学生获得轻松而有成就的数学体验。

4. 完备数学文化知识。

数学家克莱因曾经说过:“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 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 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 诗歌能动人心弦, 哲学使人获得智慧, 科学可以改变生活, 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李大潜院士指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内容具有丰富、鲜活的人文情境, 包含科学思想与精神、美学观念、生物学情趣等诸多的人文元素, 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准确地研究和掌控小数数学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选择和使用,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 以及数学符号、数学算式的发明、演进过程等数学文化知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数学人文情境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和价值观, 发掘数学文化内涵, 展现数学生活化、社会化、实践化的现实魅力。这不但有利于自身的数学素质的完善, 更有利于引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 养成探索精神, 启发创新思维的生成。

5.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大量应用, 并有力地推动着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整合课程内容, 合理应用、服务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 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 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5]。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之一。在问卷调查中, 针对问题项“教育教学中你主动运用多媒体或网络的频率约为每10节课”, 有31.7%的小数数学教师选择5节以下, 占比最高。这说明, 小数数学教师的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率偏低。克服设备落后、相关人才缺乏等困难, 要求在软、硬件两方面, 相关部门和多方社会组织机构通力合作, 创造条件, 全面优化、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6. 打造互动平台, 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要根据数学学科特点, 打造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 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 进而催化向上内因的形成。 (1) 细化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是课堂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互动的保障。以教材为指导, 细致构思课堂知识、学生等要素的可预见性情节, 预设适宜处理方法。特别是同学科间的集体研究性备课, 可以借鉴众多个体的思路和已往的经验, 集思广益, 使教学情境的预设更加贴近生活, 在激发学习主体兴趣的同时, 也达到教师群体素质的共生共建式的提高。 (2) 活化讲课。教师的语言、仪表、神态、着装等要与学生视感、知识情境、课堂氛围相得益彰, 为活化课堂奠定了首要舞台环境。讲课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教学语言越符合小学生天性, 越准确、生动、活泼、有趣, 教学情境创设越形象逼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就越有利于激发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具有的使用几何直观解析的能力、使用符号意识推导的能力、随小学生思维演变、问题的演变等课堂情境演变而动态改变组织形式、引导方法、交流内容等的课堂主导能力得以充分地发展。 (3) 实化听课。听课, 不仅仅利于同学科间的教师互相交流, 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相互听课, 更易了解和掌握多学科知识,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使教师更加适宜小学综合性教学特点, 更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听课活动要落实, 也就是实实在在进行, 切不可浮于表面、敷于形式。只有这样, 才更能保障教师个体间, 个体与群体间, 群体与外校其他群体间的多种交流互动, 达到教师整体素质优化的目标。 (4) 深化教研。教研范围可分为校内教研和校外教研;教研方式可分为网上教研和实地教研;教研科别可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外语教研、其他学科教研、校本课教研、专业理念教研等;教研内容可分为未授课教研、已授课教研、问题教研、价值观教研等;教研目的可分为重塑或巩固正确理念取向、总结经验、突破学科难点、亮化学科优点、完善校园文化、学习先进精神、催生创新意识等等;从教研参与对象上看, 教研可分为教师个体教研和群体教研。

教师个体教研一般是指教师个体通过资料自学研究, 达到增强个体教育教学素养的目标, 而群体教研是学校教研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 制订合理全面的教研计划。在开学初, 教研计划的制订是教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教研负责人充分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最新思想与理念, 再通过走访、征询等调查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典型的有益经验等, 汇集、整理、制订一个合理、全面的教研计划, 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屋建瓴。其次, 确立教研的主题。教研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研究工作, 一个教研主题的确立不能凭空捏造想象, 更不能随意编排炮制。要根据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教训、教师诉求、学科理念与未来发展趋势等与其密切联系的教育特征来制定教研主题。主题要鲜明且联系实际。再次, 明确教研的目的。教研要有明确的目的, 或探讨一个学科难点问题, 或解析一个教育的困惑, 或弘扬一种高尚的精神, 或汇集重塑群体经验, 或更新理论、树立观念等, 让参与的个体在教研活动中受到启发, 得到收获。最后, 公开教研的成果。教研工作分析和阐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最常见的, 此外还包括经验的整理、方法的应用、理论的更新等。无论哪一方面的教研, 公开教研成果, 让多学科多领域多方位的综合专业知识与能力、理念能量流得到教师群体的共享, 都会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使教师群体更适于小学教学的综合性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一章第三条) [Z].1993-10-31.

[2]林崇德, 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 1996 (6) :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S].2012.

[4]袁维新.学科教学知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3) :10.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3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做好校本研修,为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有效支持。要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四)中小学教师要将《能力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更新观念、补充知识、提升技能,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养成良好的应用习惯,积极反思,勇于探索,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等各个环节,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成长路径,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4

教育部2011年12月12日推出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我们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读完《专业标准》,逐条对照,感到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师,离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以下是本人对《标准》的理解。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标准》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具体要求。

第一,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教师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第二,突出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即意味着,教师要服务于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关心小学生的生命状态,同时也关注小学生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态度。

第三,明确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外在环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微观世界里,教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理解与行动将会更为直接地决定小学生是否能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校生活。

第四,要求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标准》提出了指向教师个人修养和行为方面的诸多要求。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师作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质、行为是适当的,其次才将教师作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质和行为要求融入进来。

在“专业知识”部分,《标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具体要求。其中有四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要求教师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发展的知识。第二,对小学教师学科知识的要求体现一定的特殊性。第三,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教育与教学理论。第四,关注通识性知识的重要价值。

在“专业能力”部分,《标准》从教育与教学设计、组织和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处处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第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尽可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如要求教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于教学中”等。

第三,关注小学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过程中的独特性。第四,十分强调教师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第五,重视培养教师的反思与发展能力。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5

我学习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的讲座,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此标准的理解与执行。

一、《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四个理念:

“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由此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高无止境,但又都是有底线的:

“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

“师德为先”的底线则是绝不伤害学生,即不管学生的底色是什么,教师给他增添的一定是一抹温暖的“粉红”,而不能是灰色或者黑色。

“能力为重”是讲教师应该具备多种能力,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即底线是能够管住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

“终生学习”的底线是要会不断反思,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学生的成长。

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三个维度来要求教师: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它们共覆盖了14个领域。

1、“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个维度覆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四个领域。

2、“专业知识”这个维度覆盖了四个领域: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前三者受制于后一个领域,但这4个领域需要通过2个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把它们串联起来。在中学阶段,学科知识在本阶段教育的作用很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而差异性、儿童观、教学设计能力是当今中学教师专业知识迫切需要的组成部分。

3、“专业能力”方面覆盖了六个领域: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多元评价能力。

其中教学设计方面要注意思考怎样尝试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如何突出所教学科的认知特征?从我做起,弱化让学生“齐步走”的教育情结。而由于教育是有效传递知识、情感、技能的过程,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有效的参与过程、组织好学生利用有效技术、材料进行有效活动。因此对教师的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创造探究式氛围、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够调控学生、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探究及思维、能够使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需要知道了解学生群体及个体特征,有效利用技术,开展适切的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决定条件。还有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方面的要求有6个:

(1)良好的师生关系;(2)结合学科教书育人;

(3)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4)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发展;(5)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6)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作为一个教师要了解,所谓的“差生”,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造成的,应该多从师生关系、心理、同伴关系和价值观上找原因。

而对于多元评价这个领域,又有三个要求:(1)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的评价方法;(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自我评价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及时地调整和修正。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6

学前专124班

刘思

2012210160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一书中有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幼儿,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幼儿、感化幼儿,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专业标准》要求幼儿教师要具备一下基本理念

(一)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只有以幼儿为本,教师的教育才会围要幼儿开展,幼儿才得以全身心的发展。

(二)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只有老师做好表率了,幼儿才有更大的动力去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三)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没有能力的老师只会把幼儿引入误区,会导致教育质量的落后,会让幼儿失去榜样,失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教师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 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一、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上

6.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只有保证了安全,教育才能顺顺利利的完成。

7.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体罚是对幼儿的不重视,只有尊重幼儿,幼儿才能主动的积极的去创建他自己的良好人格。

8.信任幼儿, 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7

安徽省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关于“对中小学教师探索试行‘无校籍管理’”和“教师交流轮岗”等条款,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为解决师资配置问题, 安徽省明确要求, 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坚持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内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有条件的地方, 对新进教师积极探索试行“无校籍管理”, 由相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内统筹管理, 学校根据需要按期聘用, 动态调整, 合理流动。

《意见》还规定, 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组织实行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 推行城乡间教师支教、挂职等多种形式交流, 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 加强薄弱学校师资建设。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8

关键词: 陕西省农村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调查分析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5.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已经越来越关注教师问题的研究,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前任主席厄内斯特·波伊尔(Emest L.Boyer)强调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起着“领导者的作用”。 而当代教育改革做出的明智之举就是确立“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教育改革中的中心地位。但“教师只有在具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 因此,如何发挥教师在学校变革中的能动作用?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而对于教学改革产生促进功能?就成为解决诸多教育改革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线教师的教学现状是何种状态?教师群体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式又是如何?由于城乡差异、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自身制度设计存在的欠缺,上述因素会影响到农村教师教育的发展。那么,作为农村教师,从个体来说,他们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工作和生存状况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他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肩膀独立支撑起教师专业发展这座摩天大厦?是否具备或类似“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这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是否会在自身的努力下促进教师群体和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体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发展?上述等等问题致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为此,我们必须带着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心态深入一线,去观察、探索、考察他们的教学状态、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群体发展状况,以此作为我们建构、阐释相关理论的基石。

本研究尝试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模式为理论平台,通过对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不包括高中,中学指初级中学,以下同称)进行现实的考察,本文选取了陕西省的九所农村中小学。其覆盖范围包括陕南、关中以及陕北,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7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263份,有效率为98%。研究并构建在陕西省农村中小学中实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为基层教师专业提升工作提供可行性的操作性建议。

二、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学历明显偏低,教师个人与教师群体专业素质有待强化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它是社会进步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教师要最低具备中师学历、初中教师具备大专学历、高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并实行了教师资格考核制度。这样是为了从评价体系和制度上促使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区别于社会人士。教育能否为21世纪培养出新人,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从表二我们可看到,该地区总体教师的第一学历普遍偏低,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的教师总数为125人,占总数的46.8%,本科人数仅仅只有39人,仅占总数的14.6%。教师的第一学历明显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就是一个值得拷问的问题,在不讨论学习或后续进修的情况下,这样的知识水平和结构确实令人担忧,“教书育人”这副历史重担何以让外界放心呢?

而经过对现任教师的目前学历现状经过调查分析得知,大部分教师通过种种途径经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在学历水平,从表四中可以看出,本科学历的人数占到了201人,是所调查教师总数的75.3%。从表象上来看,这种情况固然可喜,但是,表象的背后应该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教师是以怎样的方式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呢?或者说,是否存在广大一线農村教师为了提高学历而去提高学历的这种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终极目标相悖的的目的呢?

在教师职称结构中,在初级中学里,初级职称占绝大多数,有一部分还是经过后续的进修成为合格者,中学教师有高级职称的仅有5人,占总数的1.9%,中学二级(初级)的教师占44.9%;小学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也停留在初级和中级阶段。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亟待强化。

(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认识不足,管理理念需更新

众所周知,一所学校要想发展,该校的管理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学校要有好的领导。本次问卷调查针对这种情况专门设计了问题,以便于了解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管理者本人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的认识了解程度;本次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要求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工作”作以评价,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发现样本学校管理者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解、贯彻不够深刻。如上表第9条和第10条所示,该省所调查的农村初级中学和小学里,学校的管理者或校长不能够做到与教师民主的权力共享,而这一点也是学校“专业学习共同体”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作为教师本人,主动发起的改革难度很大,27%的教师认为自己很难去在没有学校管理者的支持下去发动教学改革,创建教学组织团体。

(三)知识结构比例失调,教师执教学科不够稳定,专业面狭窄

从表六可知,在所调查的这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文科教师144人,占总人数的53.9%,而理科的只占39.1%,存在一定的教师文化结构偏差问题。这些教师有只限于自身知识水平,专业面较窄,对于自己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了解有限。

我们研究探讨教师的专业化,那么怎样的教师才算得上这类优秀教师的代表呢?从教师的专业技能去衡量判断。首先,要具备广阔的学术视野,比较深厚的理论根底,同时还需具备敏锐的嗅觉和把握课程发展变化的能力与意识;其次,要知晓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笔者在调查中与部分教师作了一定的沟通,其中有位老教师告诉笔者,他从教近三十年,先后带过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从八十年代成为一名初中教师一直到去年笔者走访,老教师一直在这所学校,而且这种现象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我们知道一名教师如果要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点,第一,需要一个固定的学科提供支点;第二,需要对这一门学科有一个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索过程;第三,要提供一个比较宽广的空间以便于教师自身有兴趣去了解同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学习教育教学规律,灵敏的把握学科前沿变化。而从上述案例和表六中我们亦可发现,很多学校缺部分学科的教师,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比例明显失调,无奈之下,只有让一部分非专业背景的教师去担任该门学科的专任教师,这种现象应引起反思。

(四)专项资金与学校设施不够完善,影响专业组织的顺利实施

传统学校对教师合作开展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往往没有为教师进行团队学习和合作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的意识。虽然有些学校在课堂中为教师可以运用的实用性资源上配备了一定的教学辅助仪器,但远远不够教师形成有效先进的教学,即使有个别教师会想到理念和实践方面的革新,但是,既有条件并不支持。更谈不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性外在资源条件。

调查发现,有40%左右的农村学校校舍还没有新建或正在施工中,这样的办学条件,势必会影响的正常教学工作。笔者向一所学校发放问卷时,只能是把教师汇集在副校长的房子里进行,拥有50名教师,500多名学生的中等规模初级中学,竟然还没有会议室,谈何给教师提供空间场地去进行集体的专业学习?教师的个人住房问题都无从解决,又怎样消释其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在该校调查期间,该校校长颇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慨。

三、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框架

(一)树立课改新理念,创设共同学习氛围,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培育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1.首先在学校活动中学校管理者和教育教学研究者要开展校本教研。 在校本培训中学校立足校本实际,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教师解决教育教學中具体问题,并通过有所创新的教学研究活动来验证,避免纯理论式的研究。通过“校本教研”,使教师学会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和研究自我。

2.其次,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帅主导作用,通过相互学习、交流,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旧的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教学观、课堂观等一系列新观念;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创新,追求个性、探索校本教研管理新思路,使校本教研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千篇一律转向异彩纷呈。基于这一种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可尝试建立校本教研理论学习制度,采用组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个人自学为主的方式,重点放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校本教研理论,深刻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基本要素和行为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3.共同学习促提高、积极培训促发展,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多进行反思。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实践者、主导者,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研究与组织革新中,要鼓励并引导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作以改进。谢维和教授提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上。 最终,通过“校本教研”形式,培育立足本校实际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模式。

(二)合理安排教师时间,教学研究组织化制度化,推广“备课组”结合“教研组”的复合组织模式

1.陕西省基层农村中小学应从尊重教育规律的角度出发,从人性化的角度而言去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具体措施是:①教师上班实行弹性机制,取消某些学校在准备实行或正准备实行的坐班制,变坐班制为教师参加教研学习组织,共同研究教育教学任务与困惑;②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去独立思考,让教师有时间去反思,去处理自己的生活琐事;③取消或者改变一些形式化的教学常规检查,如教案、读书笔记,优秀教师可以简化教案,新生代的教师必须严格书写教案,以书面文字强化自己的课堂设计过程。众所周知,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该科科任教师是否认真备课,而在调查的这些地区,很多教师往往是为了“教案而写教案”;

2.运用已有的教师教学研究组织模式来带动教师集体自主轻松的探讨教学问题和疑惑。具体做法是:利用学校已有的的教研组、网络学习兴趣小组等已经存在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的中间阶段来常态化的要求教师们进行交流学习,把这些已经存在的组织作为教师相互沟通的平台,促进同事关系的融洽发展,使教学研究从形式走向实践;而对于没有这些初级组织的学校,可实行小步子计划,逐步发展,亦不能一蹴而就;

3.推广优秀学校的专业学习组织—备课小组,变单人备课为集体备课,实行模块化任务型备课。把一节课分解成几部分,然后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个人主观经验和感受,最后,集体讨论并熟悉这些环节之后,把整节课综合起来,完成一节课的总体布局并可根据个人风格加以改变。由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教师主观个人情感的认同占主导地位的集体学习研究组织,因此,从制度上,应吸收年级组、教研组的管理模式,实行同场地,固定时间的交流研讨。

(三)借鉴高校模式,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形式,借助网络发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采取“项目式教学研究”的交流合作不同于各中小学原有的中级组织,它突破了校际之间的樊笼,真正的达到了很多教师们所向往的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所谓的封闭式、孤立化的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得以改变 ,在项目研究小组里,教师们可以真正的去实施研究课本教学以外的教育教学研究,拓宽了教师的专业面,促使教师群体投入更大的热情去研究教育、解决教学疑惑。拓展“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边际范围。

具体做法是:由项目组专家选择一定的学校,通过当地的教育专管部门(教育组、教研室、教育局)的协调或者校长之间私人的的进行沟通,确定研究的课题,要保证研究的课题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抽选教师进入研究小组,并在一已经开始运行的校级中层组织,如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模式基础上实践操作;由于涉及到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存在一定的时空限制,可利用网络形式进行联网交流,教师可建立QQ群,网络对话聊天室等等方式来实际运作。

【参考文献】

[1]【美】波伊尔著,王晓平等译:《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大家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5页。

[3]黎进萍.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专业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第一页

[4]刘娟.农村初中教师教学共同体中的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10.第六页。

[5]王守玉,刘玉新.学习共同体的校本模式-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8,(08).

[6]参见谢维和:《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讲座提纲,2000年)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9

学习贯彻《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自觉规范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高岳中心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精神,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通过学习和讨论,教师在思想上得到了提高,现对学习贯彻《专业标准》工作总结如下:

一、组织重视,加强领导

接到区教育局转发的《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后,高岳中心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专业标准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学习活动计划,并按计划组织教师,开展了有效的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和贯彻活动。组长:欧阳春

副组长:荆志斌唐德成组员:各校校长各幼儿园园长

二、认真组织,科学实施

1、召开学习贯彻动员会。中心学校组织各学校领导班子、各幼儿园班子召开学习贯彻动员大会,首先传达区教育局有关精神,希望全体教师振奋精神,投入到学习中,认真落实《专业标准》,用管理、用工作、用服务、用成绩树形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制定中心学校学习活动计划,召开学习动员大会。在校领导学习会上,中心学校领导组织带领各校校领导、各幼儿园领导学习《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参会人员认真做好笔记。集中学习后,学校分组开展了讨论活动,讨论的主题紧紧围绕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如何加强教师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学习。

3、各学校、幼儿园根据学校实际学习活动计划,召开学习动员大会,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各校利用政治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专业标准》学习教育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召开演讲会、座谈会、讨论会。采取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把学习《专业标准》与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结合。要求每位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

4、教师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后并要求每一位教师上交一篇学习心得。

5、对照标准,自查自纠。一查在岗不敬业、在位不尽职、只教书不育人等问题。二查有无对待学生不公、缺少爱心和责任感、歧视学生等问题。三查有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打骂学生、语言粗俗伤害学生等行为。四查工作纪律松散、语言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五查自己是否做到崇尚科学精神,促使自己更好的树立终身学习目标。组织

讨论,深刻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把问题查准、查实、查细、查透,明确整改的方向,每位教师写出一篇500字以上的加强学习专业标准感言。

6、树立典型、弘扬正气。通过学习《专业标准》使广大教师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家长满意的教师。组织评选校内师德标兵,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先进的事迹激励人,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

7、将《专业标准》的学习贯彻纳入学校师德教育全员培训内容,中心学校组织《专业标准》学习测试。

8、切实加强和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各学校把《专业标准》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教师考核的相关办法,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岗位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重要标准。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学习心得 篇10

认真聆听了专家对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解读,感受颇深,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它是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由此可知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高无止境,但又都是有底线的:“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其底线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师德为先”的底线则是绝不伤害学生,即不管学生的底色是什么,教师给他增添的一定是一抹温暖的“粉红”,而不能是灰色或者黑色;“能力为重”是讲教师应该具备多种能力,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即底线是能够管住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终生学习”的底线是要会不断反思,要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学生的成长。

2、《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从三个维度来要求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它们共覆盖了14个领域。

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个维度覆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四个领域。“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要求我们教师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职业、专业成长、社会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对中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关爱+重视+保护”(重点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尊重+平等+维护”(关键是对学生不讽刺挖苦、不体罚,不对学生使用语言和肢体暴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信任学生(就是对学生不放弃、不抛弃)。“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领域要求教师要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强调了应该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求知欲,最起码给学生留点空白,用差异性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即只要学生在某些或某个方面比原来进步了就是好的,不要以分数排名定优劣)。在“个人的修养和行为”方面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五个标准:第一标准是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等;第二个标准是要有亲和力、热情开朗;第三个标准是要会调节情绪,具有平和的心态;第四个标准是要求教师要有勤于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第五个标准是要求教师应该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要文明礼貌。

专业知识这个维度覆盖了四个领域: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前三者受制于后一个领域,但这4个领域需要通过2个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把它们串联起来。在中学阶段,学科知识在本阶段教育的作用很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而差异性、儿童观、教学设计能力是当今中学教师专业知识迫切需要的组成部分。

专业能力方面覆盖了六个领域: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其中教学设计方面要注意思考怎样尝试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如何突出所教学科的认知特征?从我做起,弱化让学生“齐步走”的教育情结。而由于教育是有效传递知识、情感、技能的过程,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设计有效的参与过程、组织好学生利用有效技术、材料进行有效活动。因此对教师的学科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创造探究式氛围、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能够调控学生、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探究及思维、能够使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作为教师需要知道了解学生群体及个体特征,有效利用技术,开展适切的活动是有效教学的决定条件。还有在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能力方面的要求有6个:

(1)良好的师生关系;

(2)结合学科教书育人;

(3)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4)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发展;

(5)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

(6)妥善应对突发事件。作为一个教师要了解,所谓的“差生”,绝不仅仅是认知问题造成的,应该多从师生关系、心理、同伴关系和价值观上找原因。而对于多元评价这个领域,又有三个要求:

(1)利用评价工具掌握多元的评价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3)自我评价的教育教学效果要及时地调整和修正。

其中多元是指要多视角、全过程地去观察学生;而自我评价是指教师能够经常引导学生能够客观和理性的进行自我评价,这将会是学生获得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11

1、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

对学习进行系统思考,就会发现学习这个系统应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在研究中,我们觉得,如果在构建学习团队的过程中,每个成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哪而盲目的学习,学习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促进团队成员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先发展教师的自我规划,设置了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表。从教师上交的专业发展计划表中发现,每个团队的成员在做出自我发展规划时,都能自觉地运用系统思考,对自身“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进行系统设计,制定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工作与学习的计划。在实现自我规划中,教师多数能把工作和学习有机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在教育教学中的幸福感。

2、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所谓心智模式是个体的思维方式,它决定我们如何看世界、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并且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长期以来,教师由于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了熟悉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已经形成了习惯性思维定式和行为取向。例如,习惯于“教”而不重视“研”;习惯于碰到问题“等、靠、绕”,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习惯于得过且过,缺乏进取奋进精神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变被动为主动,不断自我超越,提升创新改变的能力,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在研究中,我们通过课堂实录分析的方式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努力克服习惯性防卫;通过课后教学反思,发觉自己教学中心智模式的缺陷,找出它与现实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同伴互助和师徒帮带小组的建立,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常有机会面对面的交流,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沟通交流中达到工作化学习的目的。

3、提倡教师团队学习,在做中学,激发集体智慧。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是组织者也是学习者,领导不再只是听课、评课,更要走上课改的最前线,转换新角色,走进新课堂,体验新课改,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听干部评头论足,而是对干部评头论足。在研究中,我们所有课题组的成员都站在教学第一线,承担学科教学,让每个成员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领导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教师搭设资源共享的平台。

在研究中我们知道,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使团体的智商大于个人的智商,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和根据平时教研工作调研,我们发现,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弱,主动学习意愿差。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和不喜欢主动学习的问题,我们在学科建设中融入了团队学习的精神,倡导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成立了师徒帮带教学小组。由教研组长、学科骨干担任“师傅”。小组成员的教师各有所长,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互补,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互相分享合作,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教师之间的保守思想,我们倡导“2+1”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即鼓励老师在学习交流中说出两点收获和一个困惑,在评课交流中鼓励每个成员说出同伴2个优点和1个建议,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鼓励教师说真话,增强具有正面效应的团队交流,创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氛围,整合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

为形成主动学习的良好风气,我们还注重加强校际交流。搭上了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城乡教研一体化的“城际班车”。通过参加天桃实验学校的城乡教研交流活动,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跟班学习等形式,促使学习团队成员在“做中学”,在校与校之间,在名师引领中,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分享、共同提高中形成团队合力。

4、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心得 篇12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早在1984 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1], 这揭示出基础教育中,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将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以及使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信息技术已成为21 世纪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面对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 以及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加深度和广度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有更高的专业性和学习主动性, 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提及教师专业发展, 最常见的形式即为教师培训。培训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多是考虑教育部门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这使得教师的学习往往成为一种被动的、应付式的“文凭式学习”, 这种学习通常远离教师的教学实践, 也不利于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此外,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的教学实践, 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 基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特点专业发展方向众多, 层次也有不同, 所以, 传统的正式培训很难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学习空间不断延伸, 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易获, 非正式学习已不可能被简单地认为是教师学习的一种补充性学习或辅助性学习, 各种形态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已在教师学习谱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3]。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小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相较于之前的学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影响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4], 这些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和专业要求, 需要其通过不断的专业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学生的需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阻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家大力发展的政策体制下, 已经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并不列入升学考试范围的信息技术教育, 受到学校、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冷落, 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处于边缘学科的位置。所以,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也普遍较差, 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从而弱化其积极寻求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较于语数外等学科, 具有更强的基础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整合性。基于以上课程的特点, 以固定内容的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可能无法满足信息技术教师增强实践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以及获取多方面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 也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效果。

最后, 虽然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先后开设, 但国家层面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直没有制定[5]。课程没有统一标准, 教师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而缺乏对自身教学知识和教学水平的反思, 没有专业发展的具体方向和标准, 因而也不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因素阻碍其专业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担任着教学的工作, 往往还承担着学校中网络环境建设、计算机以及教学设备的维修和护理、为其他教师制作电子课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等工作。琐碎的事务占用着信息技术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无法获得一段集中的时间离开学校进行专业发展的培训。

其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背景十分混杂,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群体在专业技能、知识水平以及对专业的认识上相差甚远, 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6]。而教师之间由于评级或考核等利益方面的冲突影响, 也使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很少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和交流, 易于产生学习的孤独感, 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效果。

三、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内涵

学习可以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 “正式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 “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 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 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7]。具体到中小学教师, 其正式学习往往是指由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持续一段时间的集体教师培训;而中小学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和休闲时间内, 通过自我反思或者自我组织的学习活动。中小学教师的非正式学习具有自主性, 其学习活动并不受学校或领导的强制要求, 完全出于自身向学的心向;同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非正式学习体现出自控性和灵活性, 适应其时间较为零散、专业知识涉及面广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学生的要求等自定学习步调、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资源, 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为目的, 从而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四、基于非正式学习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非正式学习在教师学习谱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非正式学习的优势, 笔者提出基于日常教学的非正式学习策略和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习策略两类, 以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1.基于日常教学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日常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师接触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最多的时间, 也是最具有情景性的。基于日常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转变学习观念、进行教学反思、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氛围、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转变自身观念与定位, 既作为一个“教授者”, 也作为一个“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准备教学的过程中, 都存在着学习的契机, 随时可能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为使非正式学习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除了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外, 还应该努力创设非正式学习氛围,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虽然非正式学习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自控型, 但良好的合作氛围, 使信息技术教师之间有更多机会进行交流与对话, 通过沟通了解他人的教学实践的问题与收获, 从而开阔思路解决自己的困惑或对自身有所启发。对于具有实践应用性、专业方向广、知识杂等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发展, 有着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此外, 学校也应努力为教师营造合作氛围, 例如:定期举行沙龙、研讨会等, 为教师构建交流合作的平台[8]。

2.基于网络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非正式学习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网络成为学习与教育的重要领地。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锋, 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利用自身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较高的优势, 通过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平台, 促进教师零散时间的非正式学习, 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基于网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非正式学习应侧重于搭建信息技术网络非正式学习环境、形成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 弥补教师非正式学习的限制,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可以鼓励信息技术教师搭建专门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网络学习平台, 营造非正式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 各校之间打通壁垒, 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共享, 形成信息技术资源库, 便于各校教师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在平台中建立学分制, 激励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 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 并能够以合理、公正的方式评价教师非正式学习成果, 即教师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等进行合理的转化成可评价的内容[9]。

平台的搭建为信息技术教师营造的是非正式学习的外部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则形成了教师非正式学习进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的情感纽带。基于非正式学习平台的讨论区或者微信群、QQ群, 信息技术教师可自发依据关注方向或问题形成学习共同体, 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交流专业知识或教学方法, 共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等, 以虚拟空间的联系方式解决在现实中教师之间专业沟通较少的困境。通过平台的搭建与共同体的建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信息技术从业人员进行合作、交流, 减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孤独感, 提升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社会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发展, 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因此, 笔者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的热点, 提出日常非正式学习和网络非正式学习促进其专业发展的策略。值得注意的是, 非正式学习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培训等正式学习, 二者需相辅相成, 才能共同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n6y3wS-NVkg4YaFgSAfIyDijznMvh8L7F0xO2otYobyqsdIlgafim695Y1edi6fpOwWg23_PMbvWqgACOU-C_

[2]张潇, 王晋.谈非正式学习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科技咨询, 2014, (03) :188-189.

[3]祝智庭等.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02) :10-14.

[4]林万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03) :101-104.

[5][6]李玉斌, 杨小堂, 姚巧红等.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素调查研究[J].中小学电教, 2011, (06) :6-9.

[7]百度百科.非正式学习[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Ir_cn_ZBmCxoDNf0OiGYxu0ZP4tldoouWSEJEtt2ZUwdo_N6dPeRoXLV8EJi-hLn1bzGleDY0gJ6XcHy9vLhK

[8]弓箭, 畅沁.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学与管理, 2014, (05) :76-78.

上一篇:水污染防治工作下一篇:环艺生实习报告